【导语】四中全会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15篇优秀的四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决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认真总结党执政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体目标,即:“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第一心得范文网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主要任务,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中央领导同志在四中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全会作出的各项重要决议,集中了全党智慧,体现了时代要求,反映了党心民意。
经过深入地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我们党执政55年的主要经验,充分认识到这是总结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今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深刻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坚持用这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指导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的实践。深刻理解“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整体部署,领会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紧紧围绕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做好工作,全面履行管理职能,范文写作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
我市的国土资源工作要上新台阶,我作为领导班子中的一员,在能力建设上必须上新水平,真正适应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要求,特别是要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提高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的水平。努力做到学深一步、学以致用,发挥好示范作用。
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要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做到真学、真信、真用。深入学习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做到讲政治、顾大局、重团结、守纪律的领导干部,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的******人。同时,组织广大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自觉用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把学习全会精神作为广大干部提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高我市国土资源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还要与深入学习《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结合起来,强化业务学习。通过学习,增强对严格土地管理和切实保护耕地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识到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还要与我们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全会精神指导国土资源工作,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进一步加大地籍基础建设投入,不断夯实地籍基础。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实现城乡国土资源管理信息一体化的进程,更好地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二是继续开展城镇地籍测量和地籍调查工作,确保土地数据的真实性,争取在xx年上半年完成市本级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督促各县(市)区深入开展城镇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期测量工作,做好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建设、应用工作;督促各县(市)区做好和森工、农垦的落界、接边、插花地的调整工作。三是认真开展城镇变更调查和土建更新,思想汇报专题不断巩固和完善初始登记成果,清理、注销动迁死档,减少土地纠纷的发生,为时点变更工作做好准备;依法开展各项土地管理工作,更有效地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产权保障。深入各县(市)区进一步开展规范化登记检查工作,尽早实现全市土地登记全覆盖。同时做好土地信访工作,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凡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及时加以解决;对群众反映的即使不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问题,也耐心做好群众的宣传解释工作,化解矛盾,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四是抓紧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普查工作,抓紧启动“金土工程”,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网络建设,以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突出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适应实施鼓励节约和集约用地政策的需要,积极配合做好建立土地统一分类国家标准的准备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大成果维护和应用力度,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要切实做好地籍信息成果的现势性维护工作,保持地籍信息成果的现势性,使之在国土资源管理充分发挥技术保障作用和优质、快捷、高效的服务功能,促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六是做好档案、登记发证规范化日常管理工作和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工作。七是以各县(市)区为主体开展土地登记业务、相关法律知识微机软件操作等学习、培训、考试,普遍提高地籍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范文top100树立长远观念和全局意识,将地籍工作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充分发挥地籍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和手段作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我注入了新的进取动力,增强了我的必胜信心。我要以落实四中全会精神为动力,总结经验,深入学习、实践,结合自己实际,全面提高执政能力,更为出色地做好国土资源工作,为实现强市升位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工作。
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严峻,我国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会的主要议程,一是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二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问题。在会议议程中最受人关注的当属“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这也成为媒体聚焦的重点。
为什么受众多媒体聚焦?我想是因为我党是一个执政党,那么我党的建设将是党领导我国各项伟大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此次大会,让我更加坚信,我党在新形势完全有能力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四个言简意赅的“着眼于”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它定位了我党的发展方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有了方向,并为之不断努力,有理由相信我党将无往不利。
加强党建,为人民执好权,用好权,不仅顺应了党心民意,而且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增强了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信心和决心。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新阶段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作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建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党对新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科学认识,体现了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执政六十年来,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党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据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如何面对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建设的问题?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高校是青年英才的聚集之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任务之一,也是高校坚持办学方向的要求之一。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培养一大批思想上成熟、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对于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尤其是年龄和文化结构;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我们需要做的便是以实际行动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学生的主要任务那就是学习,大学校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实际行动便是在大学里面学到书本上的真知识,将来为社会所用,体现自身的自我价值。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任务。而我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无疑为我们的前进道路指明了方向,添足了力量。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未来征途或许还要面临更多的考验,但经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不负众望,带领我们创造新的辉煌!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全省社科理论界要迅速推动兴起学习研究宣传全会精神的热潮。
充分认识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对于全会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的理解,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要时期,重要会议。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增多,许多矛盾叠加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召开这次全会,凸显了这次会议的特殊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二是重大主题,重大意义。法治不仅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唯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才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立足战略全局谋划法治建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政治上的高度自觉和远见卓识,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是重要决定,重要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部署,深刻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必将开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有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刻内涵
全会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一个目标”、“五个体系”、“六大任务”。深刻领会全会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注意抓住重点。
一是准确把握全会精神要与学习贯彻xx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全会精神与xx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把两者结合起来学习,做到融会贯通,就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全会精神实质,满怀信心地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是准确把握全会精神要与澄清一些关于法治的模糊认识结合起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一定要全面、准确,力避片面性。准确把握全会精神,就要明辨是非,对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深入辨析和有力驳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按照全会指引的方向,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
三是准确把握全会精神要与依法治国实践结合起来。把握全会精神,必须立足于当前依法治国的实际。具体到我们河南,要在全面把握全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努力推进依法治省。我们要按照全会精神,结合依法治省实际,不断提出完善提升依法治省的思路和举措。
迅速兴起学习研究宣传的热潮,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大动力
社科理论界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
一是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要认真研读全会文件,做到读懂、读透、读通,为做好宣传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建设平安河南的政策建议。
二是要加大研究阐释力度。要列出一批重点选题,进行集中攻关,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干部群众的深层次思想问题。要结合我省法治建设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力求推出一批高水准、有深度的决策咨询成果。要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力争在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
三是要广泛开展宣传普及活动。全会精神宣传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做到全面准确、扎实深入。省主要报刊要开辟专题、专栏,刊发一批学习体会文章和理论文章。要突出抓好网上理论宣传,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大气场。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
省社科院院长、首席研究员喻新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高度自觉。这一重大决策,在中国改革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将对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重大影响。“依法治国”是1997年党的xx大作为基本方略正式提出的,之后,“依法治国”在1999年被写入宪法。xx年党的十八大后,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仰仗依法治国。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目标”、“五个体系”、“六大任务”,确定了依法治国“路线图”,不仅表明依法治国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必将对推进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重大影响。
四中全会在依法治国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将会极大地影响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实际进程。四中全会要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制度性规定,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依法治国的实际进程。
四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规定,将有利于我国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目标。落实四中全会关于“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等要求,就能稳定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和行为,给市场提供更多空间,市场运行效率将大为提高。随着“负面清单”的推广以及由此派生的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和市场“法无禁止皆可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这对我国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经济升级,将产生积极的长远的影响。
实现中国梦的可靠法治保障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张光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为我们党更好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可靠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是推进国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推进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法治化。发展和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构建完备科学的法律制度体系,实质上就是推进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法律化、规范化和定型化,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归根结底是要增强治理国家的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强化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力、遵守力,提高国家制度体系的运行力、执行力。
法治中国的顶层设计。建设法治中国,是每一位公民对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安全秩序等法治价值的崇高追求,是实现国家工作法治化的实践过程。从1997年党的xx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如今我们已经在依法治国道路上走了17个年头,四中全会提出了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任务,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顶层设计,对于破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司法不公、法治意识缺失等制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瓶颈性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公序良俗的有力保障。近期香港社会的“占中”事件表明,背离民主和法治轨道的“街头政治”,是对社会秩序的扰乱和对法治社会的挑战,而非真正民主与法治的诉求。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丧失了权威的法律制度,必然会导致混乱的社会,因此,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
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
王桂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围绕依法治国的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方略,为当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实现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是我国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了前所未有的顶层设计。其一,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坚持三个统一”、“一条道路”和“四个维护”。其二,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包括形成“五个体系”,坚持“三个共同推进”,“三位一体”建设,实现“四法”。其三,明确了当前法治建设的六大任务。
法治体系设计呈现突出特点。一是法治体系设计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明确了应当坚持的原则、道路,各主体的协调和法律的价值取向,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当前推进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法律体系建设和法治队伍建设等等。二是法治原则的鲜明导向性。强调了立法的科学要求;法律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法治实践,尤其在于司法的公正性;强调要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三是法治理论和实践的特色性。明确强调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高度一致性。认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党组书记、教授焦国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对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依法治国涉及许多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其中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无疑是其中之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认真学习这一重要论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实行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本质区别。如果离开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保证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如果离开党的领导,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法治。如果离开党的领导,很难完成依法治国的艰巨性、复杂性任务。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必须走法治化的路子。坚持依法治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和保障党的领导取得成功的最佳途径。
为官之义在于明法
省社科联主席 李庚香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将法治转化为一种现实的领导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还是“法治”靠得住。这次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聚焦“依法治国”主题,标志着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重大战略选择。小平同志说过,还是制度靠得住些。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既要思想建党还要制度治党。反对腐败,既需治标,更要治本。发展、改革、稳定,都需要法治作保障。
为官之义在于“明法”。为官之义在于明法的“义”,是指维护公正,伸张道义。为官之义在于明法的“法”,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为官之义在于明法的“明”,就是知法守法,秉公办事,不畏权贵,执法严明,依法守护公平正义。坚守为官之义,就要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党员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要坚持司法公正,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责任追究制度,绝不允许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树立法治思维,建设“法治河南”。建设“法治中国”,坚守为官之义,对于河南的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努力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扎实推进法治河南建设的进程和成效。首先,正确处理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树立法治至上理念,净化官场风气和政治生态。其次,正确处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列好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坚决消除“官本位”积弊。再次,正确处理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关系,不让“走程序”变成“走过场”,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程序正义的价值。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传兴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全民法治观念增强了,每个社会成员才能自觉守法,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所以,在建设法治社会进程中,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让全民敬仰法律。建设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国,首先要让人民从内心深处充满着对法律的敬仰和依赖。为此,就需要提高立法质量,制定良法。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这就要求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全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等,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确保法律是全体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这样的良法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同、拥护和自觉遵守。
让全民信任法律。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必须让全民信任法律,树立通过司法程序保证自己合法权益的思维和习惯。第一,必须做到司法公正。全会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正的司法具有最强的说服力和社会影响力,影响着人们法治观念的形成和对法律的信任程度,所以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第二,建设一支人民信得过的法治队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推进依法治国、践行执法为民的能力和水平。
让全民敬畏法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法治意识觉醒,法治理念有较大提高,但是对法治的全民敬畏尚未形成。而要做到这一点,第一,让法律成为全民遵守的行为准则。人人守法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必须加强全民法治教育,通过丰富和有效的普法形式,提高全民法律素养,种植法治观念。第二,坚决惩治违法者。培育全民法治观念不能仅靠宣传和教育,还要有刚性的约束措施和信息化手段,形成威慑力。要建立全民守法信用档案体系,不良行为监控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崇尚法律,信仰法律,依法办事的自觉法治观念。
坚持四个融入加强宣传教育深化研究阐释
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
李兴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重大意义。高校要深入准确领会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加强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坚定贯彻四中全会的决心和信心。
融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教职工理论武装中。召开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动员部署会,在学校迅速兴起学习宣传热潮。将全会精神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好专题学习和系列辅导报告,召开座谈会,组织宣讲团,深入部门、院系进行集中宣讲。将依法治国思想和依法治校理念有机结合,探索建立适合学校科学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使四中全会精神落细落实落好。
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重点依托《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将四中全会精神和xx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积极调整、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室研讨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交流体会,形成共识。通过参与式学习、课堂研讨等实践教学活动,扎扎实实做好“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不断提高四中全会精神宣传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融入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中。组织专家学者按照四中全会作出的系列决策部署、总体要求,立足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省委书记郭庚茂提出的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围绕大局选好题、服务发展做好题、推进实践破难题,努力取得更多有理论深度、创新价值、实践意义的优秀成果。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和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文明河南建设结合起来,组织辩论会、演讲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理论观点和工作部署,宣传学校各单位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让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思想深入人心。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全会精神是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10月27日,省委宣传部召开全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有关省社科理论研究部门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发言。现将座谈会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依法治国呼唤法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张宝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为我国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法治建设的成败关乎共产党执政的中国能否建立起契合现代国家需要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全世界都在瞩目。
发展与繁荣法治文化是依法治国的根基。依法治国是种子,这颗种子能否生发,关键要看是否有适宜的土壤与气候,法治文化就是决定种子命运的环境。法治文化是人们对法律生活所秉持的与人治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态度,体现为对法律尊敬、依法行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核心内容是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因为法律与任何其他制度性的东西一样,只有经过与之相适应的、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的诠释与接纳,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接受,进而内化为行动准则,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规范秩序的作用。法治文化体现个人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和实践、体现为对法律的信仰与遵从。没有法治文化的支撑,再好的法律也不会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好作用。
发展与繁荣法治文化,从实践层面讲,关键在于公正司法。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从精神层面讲,关键在于培养对法律的信仰,使爱法、护法、守法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从理论层面讲,关键在于加强法治理论研究,既要加强以法治文化理论研究为主旨的基础研究,又要加强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取向的应用对策研究;从高校育人层面讲,关键在于强化法学教育及建立影响学生法治思想的法治校园,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后备人才及后备力量。
在新中国60华诞前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对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对全会精神的贯彻,将其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并落实到下一阶段的各项工作中。
一、认真学习,统一思想认识
要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准确领会、贯彻落实到位,首先必须对全会精神开展认真的学习。10月24-25日,我院召开“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学习会议”,专题学习全会精神,院中层以上干部近40人和年青同志30余人参加了学习。会议由院领导传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公报和《决定》,由主要负责人介绍《决定》出台背景,讲解《决定》具体内容。
会议要求全体党员、中层干部会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做到深刻领会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经验、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要求党员、中层干部要将对全会精神的理解与工作实际和个人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把学习全会精神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在全院掀起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实践活动的高潮。会议还要求党员、中层干部在“两个加强(加强组织学习,加强舆论宣传)、两个突破(突破党建重点,突破当前工作)”上下功夫,保证和促进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领导,贯彻落实到位
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不搞形势、不走过场。总支要制定学习计划,将对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作为下半年政治学习的主要内容。院领导作为全院贯彻学习的负责人抓好贯彻学习的各项落实工作,各部门主管作为本部门贯彻学习的负责人抓好本部门贯彻学习的落实工作,并结合工作实际,拟定调研课题,研究举措。
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带头学习、理清思路,带头调研、改进作风,带头创新、破解难题。以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动力,为实现中央提出的“三保一弘扬”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采用制作宣传栏、悬挂标语、在院《简报》中设立专栏等形式加大对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力度。今后,我院还将开设专栏、专题,宣传先进典型、交流学习心得、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营造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良好氛围。
三、结合实际,以创新促发展
紧密结合院工作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促发展,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检测技术能力,在服务中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
1.进一步加强学习,建设学习型组织
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计量院改革发展的实践,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在探索切实做好法制计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校准服务的发展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二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适应现代计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紧密的特点,以及计量服务经济社会范围不断拓宽的发展趋势,在掌握传统计量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边缘学科的学习,不断增强在食品安全、行政执法、工程测量、节能减排、生物计量、卫生防疫等领域的服务能力。
三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以致用上见成效。
2.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院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纵向与自身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横向和兄弟省院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本着对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深刻认识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客观评估风险隐患,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要坚持开拓创新,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加强作风建设,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深入开展行风教育,强化服务经济社会、服务政府、服务客户的理念,提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3.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促进院各项事业发展
一是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要提升为地方经济热点服务的意识,以全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为契机,做大做强自身事业;要增强围绕我省五大支柱产业发展需求,提供优质、高效计量检测的服务意识,着力建设满足企业急需的检测项目;要加强对承接发达地区转移企业的服务意识,针对这类企业特点实行个性化服务,不断改进现有服务模式;打破传统强检业务格局,探索发展校准市场服务意识。
二是强化制度创新。创新服务制度、改进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
保增长”助力;创新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提升管理水平,切实提升工作效能;创新质量管理手段,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确保检测质量,以高质量的检测服务为工业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国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和工程安全提供计量基础保障。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首先要实现科研方向上的创新,开展实用新方法的研究,在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切实提高院技术水平。其次加强与企业共建科研项目的创新,将科研与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相连,切实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真正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发展力”。再次,还将加强在质量管理体系项目的研究和内部管理制度、方法研究等方面的创新,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共和国六十年赶考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从西柏坡进北京的时候,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这次进北京不能学李自成。正因为保持这份清醒,才使得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一个个历史任务,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裕康庄大道。
六十年一轮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又召开了十七届四中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党的建设。会议提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个认识十分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如果党的自身建设出现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延缓或阻断中国改革进程,断送人民的江山。
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四个着眼点:第一,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每前进一步,都是同守旧落后和腐朽思想斗争的结果,都付出很大的代价,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科学发展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改革和发展的总的指导原则,和谐社会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这个着眼于延续了十七大精神,又在新时期具有新的意义。
第二,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许多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素质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很不符,和群众说不上话,遇到事不能有效处理,发生重大事故不能从容应对。这些都是应该国加强的薄弱环节。
第三,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近期公布的高级干部的案件让人触目惊心。根本上说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当官的动机不纯,没有经受住考验,或者不能坚持不懈地工作,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动摇,思想腐朽导致行动荒唐。
第四,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生命线,什么时候离开了人民群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针对党内脱离群众的问题提出的。这也党的组织建设有很大关系,由于干部制度缺乏群众性,干部人眼睛也就只盯着上级领导,根本没有为群众办事的思想。这需要改革来完成。
全会提出的四大“考验”,警醒全党居安思危,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努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法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采取了许多新措施,取得了法治建设新成就。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开启了我国法制建设过程中新的里程碑,这是我们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离退办的全体同志和离退休党支部按照国家局领导和机关党委的要求,采取自学、选学、集中学习等不同的形式,对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说明部分进行了学习和讨论。通过学习,谈三点粗浅的体会和认识: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精神是贯彻落实好其精神实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认真学习四中全会精神,清楚地懂得了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历史意义;其'三个事关'的排比,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地表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明确了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熟悉了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的五大原则;明晰了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六大任务。那么,六大任务的完成、总目标的实现靠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只有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践行和模范遵守。所以说,只有学习好、领会好,才能贯彻好、落实好。学习是前提,贯彻是行动,守法是目的。学得再好,领会再深,若不付诸行动,那也是空学一场,浪费时间。法,是每一个人都面对的,只有人人学法,各个知法,自觉守法,依法治国的任务和目标才能完成和实现。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学法的先行者、知法的领跑者、守法的带头人,为普通的群众做出表率,树好形象。
二、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认识国家的法制建设,自觉树立坚定的信心所谓辩证法就是对一件事物两面性的对立统一看待。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什么时隔17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这就说明长期以来,法制建设与我们的要求还不尽如意,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法律惩处失之于软。实事求是地讲,现实生活当中,不学法、不知法、不守法的人大有人在;蔑视法律、践踏法律、以权压法的人大有人在;执法不公、徇私枉法、冤假错案屡屡发生,这就说明国家的法律被有些人视为儿戏,他们心中根本就没有法的概念。从最近两年网络曝光、媒体公布的贪腐情况来看,不断出现副国级、省部级、地厅级、县乡级等相当多的贪污受贿案件和军中徐才厚、谷俊山、王守业等特大蛀虫,可以说,过去十几年潜藏的腐败象瘟疫一样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无孔不入;现在暴露出的腐败案件比比皆是;腐败人员和贪腐钱物触目惊心,老百姓对腐败启齿的痛恨前所未有,党在百姓中的形象严重受损。长此下去,真可谓到了危及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地步了。这些众多腐败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严峻性,另一方面,更说明了铲除腐败的必要性、重要性和长期性。
三、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我认为,学习上级文件、聆听领导讲话之后,这些理论性的东西不仅要贯穿于脑,更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所学的理论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是依法治国,实行法治,为国家的全面改革和建设保驾护航,但从单位和部门来讲,就是要强化制度建设,形成规矩。为此,我们离退办将前几位主任的实践探索形成的相关制度,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采取民主讨论、民主修订、相关部门会签的形式,对13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和订立,以到达我们所干的工作、所办的事情,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有标可依的目的。我相信,以我们离退办全体15名同志都是共产党员这样一个政治优势,一定会听党话,跟党走。在依法治国的引领下,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热情周到,耐心细致,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的各项服务管理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 “法治中国”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丰富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性路径选择。
法治中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
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基础、政治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点决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立足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决定了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根本的政治经济制度来进行,并进而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法治理念及法治模式。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提醒我们,应保持相当的政治敏感甚至政治警惕。法治问题本身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法律区别于一般的科学技术,虽然法律本身也具有技术性的特点。此外,一国的法律还体现意识形态和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的考量。法治中国建设必须满足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必须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根本的政治经济制度,必须服务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大局。
法治中国的根本立足点是中国国情
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为此,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多元。因此,法治中国建设必须直面中国的现实,有效解决中国问题,“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即“以法治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制度共识和行为共识,为深化改革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提供重要的法治保障”。具体言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服务于经济发展,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在社会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即通过建立良好的法律运行机制、促进法律秩序的形成来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并进而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条件,减少政治体制改革的风险。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法治文化,即培育法治思维、弘扬法治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建设生态文明,即依据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总要求,加强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利用能源资源、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的法治体系,以法治来保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统一上,坚持“一国两制”原则,更加强化大陆的内地法与港澳台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协调发展,以法治来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统一、保护国家利益,从而保障中国的和平发展。
法治中国的本质是中国的有效实践
法治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尽管法治本身也包括文化、理念或思想体系。早在2008年,吴邦国同志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2022年2月,xx同志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
中国的法治文明是世界法治文明的一部分,中国的法治分享了现代西方法治的某些原则、理念。同时,我们应当注意,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不应受到“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影响。在我们的法治实践中,应关注中国法治实践的成功做法、经验,尽管这些做法、经验可能并不符合西方法治国家的条条框框或法学教科书的概念、定义;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关注中国法治实践的多样性,充分发挥各地区、各层级尤其是基层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公正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完善那些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有效并且受到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法治的做法,并及时以法治的制度形式巩固下来,使法治真正成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改革和建设的有效实践。
法治中国具有世界意义
“要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世界”。法治中国的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的立足点是中国国情,法治中国的本质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有效实践,这丝毫不削弱中国法治的世界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一方面,中国法治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近现代以来国际社会提供的基本条件,比如市场经济、民族国家、全球化等。体现在法治上,中国法治也必然以 “宪法和法律至上”、“依法治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法治来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这些原则或理念作为法治建构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对于世界的和平发展、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法治中国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对于一个处于转型期、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能够探索并建立其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同时也是为全世界、全人类法治建设提供宝贵经验,为全人类精神文明和全世界法治文明增添宝贵财富。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措施、新要求,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担负着特殊而重大的责任,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各级党委政法委必须要做好表率,各级政法部门必须要走在前列。特别是作为首都政法机关,要坚持更高标准、更高要求,为建设法治中国的首善之区肩负起重要担当。
一、深入学习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首都政法工作正确方向。
四中全会《决定》和总书记所作的说明,是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动员和部署,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清晰地阐明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也关系政法工作全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都政法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努力学深、学透,切实做到领会精髓、把握方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转化为政法工作的强大动力。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领导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充分发挥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推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要坚持面向广大干警,切实抓好学习培训,集中开展宣讲活动,确保《决定》每一项要求、每一项举措入脑、入心,确保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覆盖到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名政法干警。要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多种平台,学习、宣传xx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决定》精神,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学习宣讲、教育培训、专题研讨等活动,确保取得良好的学习和宣传效果。要着力围绕法治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围绕全会精神贯彻实施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努力破解工作难题。通过深入系统学习,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
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四中全会《决定》作为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姊妹篇,为我们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在法治领域的新蓝图。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改革。《决定》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着眼于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了许多重大改革举措。司法改革是法治领域改革的重点,我们要正确把握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努力在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在中央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政法机关在推进涉法涉诉、劳教制度、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阶段成效。近日,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在北京挂牌成立。新成立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机构设置、人员分类、审判组织、审判权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精神和要求,标志着北京市在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下步全面深化各项司法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根据中央部署,北京政法机关正在加紧推进行政案件跨行政区域集中管辖试点工作,努力创造具有北京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北京市作为“四项改革”的第三批试点省市,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正在广泛深入调研,抓紧研究方案,确保按中央要求如期推开。
三、坚持法治引领保障,全力维护首都稳定。
维护首都稳定是首都政法机关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容不得丝毫懈怠。面对首都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按照依法治理的思路,善于从法律层面思考解决问题,提高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法治化水平。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化解矛盾,着力研究完善制度机制,不断提升在法律框架内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惩治各类犯罪、维护政治安全、确保社会稳定的水平。对进入法律渠道的社会矛盾要严格依据事实、法律,公正处理,让当事人感受到依法律按程序就能公正有效解决问题;对为实现个人目的甚至合法合理诉求解决后仍滋事闹事的,要依法处理,让当事人切实认识到违法必然付出代价。让群众通过身边现实的案例,感受公平正义、信服法律权威,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平安建设,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不断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打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
四、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为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提供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门法治队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四中全会对高素质法治队伍的建设、法治人才的招录培养、领导干部法治建设成效的考核以及基层组织在推进依法治国中应发挥的作用等都提出了非常明确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我们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首都政法队伍。要坚持政治建警,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干警头脑,加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干警树立崇高职业信仰,不断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基础,确保政法队伍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要坚持素质强警,以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全面加强政法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人员管理机制与职业保障制度。推进教育培训改革,完善培训制度体系、基础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升政法队伍的综合能力素质。要坚持从严治警,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强化对干警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严格执行“铁规铁纪”,坚决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要推进作风建设,完善群众路线经常性教育机制,以与群众密切接触的一线执法岗位和窗口单位为重点,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促进作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与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要会议,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会议。全会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党的执政历程和执政经验,全面准确地分析了当前党的执政形势和执政环境,高屋建瓴地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会召开以后,我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广播尤其是公司党支部的集中学习等途径的认真学习,理解,我深刻体会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标志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所作的工作报告,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局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有规律性的总结和认识,高屋建瓴、深刻精辟,内容丰富、实事求是,对今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坚决拥护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和关于调整充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决定。江泽民同志作为我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稳定了中国,发展了中国,武装了中国。江泽民同志主动提出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是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体现了他的宽广胸怀,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党和国家高层领导新老交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我们由衷地敬佩和拥护。胡锦涛同志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担任中央军委主席顺理成章,有利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有利于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有资格、有能力胜任中央军委主席,我们完全拥护。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研究和部署不断深化,执政能力在党的建设中从“战略任务”到“重点”,再到目前的“重中之重”。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上其他政党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完成这个目标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无论从我们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还是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党的自身建设来看,都迫切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指导思想上,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总体目标上,要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坚定只有共产党才能在中国执好政、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把党的自身建设搞好。要按照党组织的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全面加强自身的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坚持不懈地抓好理论武装;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对党的认识。树立奋发有为、艰苦奋斗,尽职尽责、敢抓敢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善于总结、勇于探索的良好作风,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我将以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工作,使企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刚刚胜利结束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新任务下作出的治国理政战略部署,提升了法治地位,标志着党治国理政新的起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四中全会的内容来看,这是一次关于依法治国的重大、重要事项安排。四中全会创造了多个“第一”,比如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对法治的重视前所未有,中央全会对法治重大问题专门作出决定前所未有,等等。内容决定地位,如此重大的内容决定了法治的权威地位,彰显了中央对法治的高度重视,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上升到了治国理政战略的新高度。
四中全会确定我们的法治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这个法治道路上又有了新的起点。具体包括通过依法执政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新起点,以法治方式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在法治轨道内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从权力反腐走向法治反腐的新起点,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建设推进的新起点。其中,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迈进,一字之差的背后,彰显的是党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飞跃和治国理政方式的重大转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跨越。
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进行了顶层设计。四中全会确定的内容都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不仅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且还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等,四中全会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勾画出了清晰的框架和路线图。
从过去对法制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性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认识,再到今天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的认识,四中全会在我国法治建设历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治国理政方略方式上有战略意义,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法治保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作为中心议题,并作出决定,意义重大深远。我们一定要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三大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
进入新世纪新时代,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
从国际局势看,政局正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整个世界处在大变动之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天下并不安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们党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牢牢掌握主动权。
从国内来看,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还任重道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使我们面临着新的困难和压力。这都要求我们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我们江门的情况来看,也同样如此。改革开放给我们侨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今日的侨乡已成为全国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但是,和周边先进地区相比,我们仍处于次发达状态。地区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领导班子之间的竞争,江门要加快发展,有赖于江门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提高。
二、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民族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同时,也就承担起振兴中华民族,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由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党的功能、目标、任务、活动方式、与国家的关系等等,与执政以前相比,都有了根本的不同。执政党不同于革命党,它要执掌政权、履行执政职能,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本领和水平。
党执政以后,一方面使我们党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同时也使党面临着被权力腐蚀的危险,容易滋生脱离群众的现象,滋生贪图享受和消极腐败现象。党越是长期执政,拒腐防变的任务越是艰巨。因此,对于执政党来说,必须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尤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党要有更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有更强的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要求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发挥,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由之路。从世界范围来看,最近二三十年来,政党执政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各国执政党都在思考如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引人注目的是,在世纪之交,世界上一批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失去了执政地位,其中包括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内,促人深思。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情况各不相同,但不重视执政能力建设,不能正确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不能有效解决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脱离群众,失去民心,这些则是共同的。因此,在执政的情况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
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四次全会心得体会
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 深入推进以落实“三重一大”事项规定为重点的惩防体系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在应对国内国际重大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中纪委十七届四次全会,对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出了重要部署,对纪检监察工作适应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对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全市科学发展再上新水平、保障地区安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四次全会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抓好惩防体系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状况及党员队伍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党执政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决定》讲的六条基本经验中有两条都是直接讲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在讲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六个方面主要任务中,专门用两个部分部署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更大的决心、更坚定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抓紧抓好。二是以整体性、建设性的思路来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决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不仅集中在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两个部分,而且将其融入和体现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并要求坚持标本兼治、惩治和预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三是着眼于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决定》要求在今后工作中,既要着眼于长远、科学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抓紧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重点带全面,积小胜为大胜,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四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工作。《决定》在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方面,提出了创新群众工作;改进会风;增强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建立工作责任制;建立通过民意调查等征求群众批评意见制度;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整顿和考核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严肃查办案件;健全反腐败协调工作机制,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完善重大案件剖析制度和通报制度;加大源头治理力度;推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廉政承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等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后,中纪委随即召开了十七届四次全会,围绕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这一主题,分析研究了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六个方面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特别是提出了“七个按照”、“五个严字”和“两个建设”的具体落实任务。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四次全会在反腐倡廉建设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举措,为做好和深化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指导今后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十七届四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最新要求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推动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十七届四次全会重大部署和各项任务的贯彻落实。
二、从关键环节入手,健全制度、加强监管,我市惩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制度建设,以创新的思路寻求治本办法,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全市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去年以来,市纪委协助市委制定出台了落实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规划的《实施细则》,就不断适应我市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在新的起点 上进一步提升反腐倡廉建设整体水平进行了系统、科学的谋划,并分阶段、分步骤逐项加以落实。在此基础上,今年市纪委监察局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鄂尔多斯市关于“三重一大”事项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若干规定》紧紧围绕权力运行中的决策、执行、制度、监督等关键环节,就“三重一大”事项作出了一系列具有刚性约束的规定,提出了有效管用的监管措施和办法,同时明确了落实制度的保障措施,完全符合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的改革思路和方向,特别是充分体现了四中全会关于以整体性、建设性思路和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要求。同时,《若干规定》覆盖面广,体系性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充分,做出的规定和提出的措施切合我市实际,监管措施政策界限明确,易于操作,具有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若干规定》的出台,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反响,得到了中纪委、自治区党委、政府、纪委监察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中国纪检监察报》、《内蒙古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予以报道。
为将“三重一大”事项《若干规定》细化分解到具体工作岗位,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我们及时制定了落实规定的具体配套措施,在全市同步推行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若干规定》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下发后,各旗区党委、政府及市直各部门、单位做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贯彻落实工作。市纪委监察局也及时进行了督查指导工作,特别是对上报的实施意见进行了审核把关。几个月来,市纪委监察局先后向旗区、部门和单位退回实施意见320多件(次),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1200多条。9月份,市委启动了党风廉政建设督导工作,4个督导组以巡视工作的方式对各旗区、部门和单位落实“三重一大”事项《若干规定》、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等重点工作进行督导。总体上看,目前各旗区、部门和单位普遍按照市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积极行动,及时制定完善两个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初步形成了贯彻落实《若干规定》、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声势和氛围,“三重一大”事项监管力度明显加大,惩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三、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深入推进以落实“三重一大”事项《若干规定》为重点的惩防体系建设
以“三重一大”事项为重点,健全制度、强化监管,构筑预防腐败的“防火墙”,是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纪委四次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我市惩防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深刻认识贯彻落实“三重一大”事项《若干规定》的重大意义,以坚定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切实抓好“三重一大”事项《若干规定》的贯彻落实工作。具体要做到“六抓六确保”。
一是抓领导,确保认识、领导、工作三到位。各级党委要把“三重一大”事项监管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切实担负起领导反腐倡廉建设和“三重一大”事项监管的重大政治责任,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主要抓。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模范执行“三重一大”规定,在贯彻落实《若干规定》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要坚决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凡违反《若干规定》,或在贯彻落实《若干规定》和惩防体系建设中出现工作失职,导致主管或分管范围内出现严重问题的,视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予以问责。
二是抓协调,确保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在落实《若干规定》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责任主体作用,切实把落实《若干规定》的任务和要求纳入地区和部门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努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协调有力、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是抓重点,确保以重点带全面、整体协调推进。要以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法落实《若干规定》、推进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落实《若干规定》工作要以细化“三重一大”事项、建立分项决策程序、健全配套制度和完善内部监管措施为重点,建立决策程序规范、议事规则严密、监管措施有力、相对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所有涉及权力运行的事项均纳入制度约束范围,做到无缝隙覆盖。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要以防范思想道德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和岗位职责风险为重点,按照“风险定到岗、制度建到岗、责任落到岗”的要求,以“找”为基础,找准、找全、找深各单位和个人在履行职责中的廉政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形成前期预防防线;以“防”为关键,建立内部监管措施和风险监控网络,形成中期监控防线;以“控”为核心,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超前处置,形成后期处置防线。
四是抓载体,确保行政效能和监督实效全面提升。继续推进电子政务、电子监察及行政审批中心、产权要素交易和综合招投标中心的建设,逐步实行规范统一的网上审批和网上监察,促进行政审批公开、规范、便捷、高效。条件成熟时,要以固化和虚拟相结合的方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实现三级联网,并形成产权要素交易和建设工程招投标统一管理,行政权力高度分散,运作过程公开透明,监督检查严密到位的运行模式。
五是抓监督,确保制度落实到位。要紧紧抓住决策、执行、结果三个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做到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动态监控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整改落实相结合。在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职能的同时,要切实发挥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限期整改,对违反纪律的,要坚决予以查处。
六是抓考评,确保责任明确、激励有效。要把贯彻落实《若干规定》和推行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情况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评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做到履行职责有规范、检查考核有标准、责任追究有依据、考评奖惩有导向,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经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常委会决定召开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会。全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对纪检监察系统落实全会精神进行部署,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得非常成功,党内外、国内外高度关注。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xx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向全会报告工作,并作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中央政治局一年来的工作,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对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做好当前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央纪委常委列席全会,参加了小组讨论和审议。
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思想认识的提高最终体现在行动上。我们要密切联系思想实际,认真学习领会;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坚决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来
四中全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决定》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对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精神,要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xx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十八大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十八大精神是总源头,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是姊妹篇。四中全会是对三中全会战略部署的深化,体现了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同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xx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学深学透、入脑入心。
准确把握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党中央专门召开全会,就依法治国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决定》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基础上,凝聚全党智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本原则、工作布局和重点任务。一是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决定》开宗明义,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列为首要原则,把“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为重要任务部署,前呼后应、特色鲜明,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党的政治保证作用的高度统一。二是把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为“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根据宪法治国理政。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事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讲是对党自身提出的要求。承诺高,期盼更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一旦举起,党就必须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就必须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决不能打法律的“擦边球”、搞“越位”。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工作越艰巨越要把握好时间尺度。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带动全社会尊法、守法、用法,把党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全面把握四中全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xx总书记深刻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再次强调全党要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抓常、抓细、抓长,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复发反弹;有力驳斥种种奇谈怪论,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决遏制住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势头;党员、干部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决定》提出,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迅速行动起来,原原本本学习全会文件,把思想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把中央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二、坚持从严治党,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然要求我们党依法执政、依规管党治党建设党。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受到党章党规党纪的刚性约束,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色、最本质特征就是党的领导。在我们国家,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政党,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决定性选择。1840年以来,无数志士仁人探索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道路,做过许多设计和试验。最后还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解决13亿人民温饱问题和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决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宪法确立党的执政地位,赋予党治国理政的责任和使命。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以执政党纲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党要把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法律,引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确保依法治国的正确政治方向。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首要的是严明党纪。我们党是一个有着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肩负着带领13亿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巨任务。新形势下党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面对着各种挑战和风险。党的奋斗目标越宏伟、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严字当头、从严治党。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决定了,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国法是所有公民的行为底线,党纪是对党组织和党员立的规矩。党是肩负神圣使命的政治组织,党员是有着特殊政治职责的公民。宣誓入党,就意味着多尽一份义务,就要在政治上讲忠诚、组织上讲服从、行动上讲纪律。要以严的标准要求党员、严的措施管住干部,确保党的纪律成为刚性约束。
党规党纪是管党治党建设党的重要法宝。党的事业发展,既要求管好党、治好党,又要求建设好党。拥有一套完整的党内法规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经过近百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党已经形成了包括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在内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理论品质。要认真总结我们党93年、无产阶级政党100多年、世界政党300多年制度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确保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要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有机衔接。党规党纪要体现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组织保障、行为准则和纪律约束,着重规范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做到要义明确、简明易懂、便于执行。要求真务实、循序渐进,先从提出工作要求入手,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成熟后再上升为制度。要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实践成果固化为制度,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等,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相关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13亿人,不可能仅仅靠法律来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法律法规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领导干部一旦在德上出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从十八大以来查处严重违纪违法“活”的案例看,有的领导干部根本不学党规党纪,不知法律法规,无视规矩、不讲廉耻,根本不把党纪国法当回事,毫无戒惧之心。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越应心存敬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决不能无法无天、胆大妄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国家”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概念,国与家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讲究德治礼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我们要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文化营养。
三、紧密联系实际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党中央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取得的新成效极大地提振了全党的信心,增强了党的威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xx总书记在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用大量篇幅讲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表明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鲜明态度。越是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越需要保持政治定力。有定力就不是“一阵子”,也不能时紧时松,必须踏石留印,迈着不变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第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我们党是一个政治坚定、组织严密、有铁的纪律的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党就把严明纪律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加强纪律建设首先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决不能视之为儿戏。自由主义是产生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土壤,严明政治纪律要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党内决不允许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利益输送;决不允许自行其是、阳奉阴违。各级纪检机关要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保证中央政令畅通。要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强化党的观念,增强组织纪律意识,自觉做到“四个服从”,坚决克服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现象,使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全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第二,持之以恒改进作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风”病源还在、病根未除,仍停留在“不敢”层面,“不能”、“不想”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防止反弹任务艰巨。党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一旦出现反弹,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要始终保持冷静清醒,坚定信心和决心。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持之以恒纠正“四风”,驰而不息正风肃纪。要加大执纪监督、公开曝光力度,依靠广大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使作风建设落地生根、成为新常态。谁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敢我行我素、依然故我,就要为我们党改进作风付出代价!
党中央横下一条心,一定要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在如此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党员干部不收手、甚至变本加厉,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塌方式腐败”,令人触目惊心!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重点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治病树、拔烂树,强化“不敢”的氛围。惩是为了治,要加大治本力度,选对人、用好人,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逐步实现“不能”。最终靠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树立“三个自信”,真正做到使之“不想”。
第三,用铁的纪律建设全党信任、人民信赖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先正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聚焦中心任务,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权必有责、责任要担当。中央纪委委员不是荣誉,是职务、更是责任担当,必须干干净净做人、兢兢业业为党工作。要深入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紧紧抓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强化“两个责任”,深化组织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心存敬畏和戒惧,做遵纪守法的表率,自觉维护和执行党的各项纪律。要强化自身监督,坚决查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案件,防止“灯下黑”,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在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几点体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国改革稳定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及******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这是中国******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xx年7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汇报专题“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xx年2月召开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号召全党: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战略任务”,到“重点”、再到“重中之重”,把执政能力建设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是我们党过去没有过的,它的提出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时代意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尽管55年的执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但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仍然给党的领导和执政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挑战。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国情、范文写作世情、党情,问题、矛盾、挑战,使得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的议题。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要求执政党正确应对;国际上一些大党老党垮台的教训,需要执政党引以为鉴;国内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要求执政党进一步提高决策和领导能力。而且,今天不少老百姓看执政党,有四“看”四“不看”的倾向,即不看历史看现在,不看说的看做的,不看中央看基层,不看政绩看败绩。所以,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就成了必须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加以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这次全会的召开,将会促进五大积极变化的发生:
中共党内自身净化和完善机制有望取得进一步成果。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一个主要议程,是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稿。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从“战略任务”到“重中之重”:三大挑战考验下的必然选择
2004年7月,上海骄阳似火,暑气灼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这里考察工作。他在讲话中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2003年2月召开的十六届二中全会号召全党: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战略任务”,到“重点”、到“重中之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在不断深化。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王长江认为,把执政能力建设提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是我们党过去没有的,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包含着极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党建专家认为,尽管55年的执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但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仍然给党的领导和执政带来多方面的巨大挑战。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之所以如此重要,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说。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能不能牢固树立、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执政,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审视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如何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如何有效遏制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国情、世情、党情,问题、矛盾、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正非常现实、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有关部门最近完成的一项问卷调查,引起许多人的深思:在受访的县级以上干部中,66.9%的表示自己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58.1%的表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比较弱,表示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能力不强的,分别占35.7%、43.4%和19.9%。
“近20年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陆续丧失执政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及时适应执政环境的变化,积极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白钢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式不断进行自我调试,更好地面对挑战,正是一个政党成熟的表现,是她走向政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从七届二中全会到十六届四中全会:55年执政经验升华正当其时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已有55年,但她在执政方面的实践和关于执政规律的思考则远不止这55年的历史。”随着中央党校教授蔡长水的描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执政历史仿佛重现眼前----
从井冈山时期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政府框架,到延安时期的“三三制”、一些革命根据地开展的选举活动……早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中国共产党已在一些地区建立政权,开始执政的初步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十年“文革”从反面告诉我们:违反执政规律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事业必然遭受严重挫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新世纪新阶段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不断认识、把握执政规律的伟大探索,纵贯55年的历史时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自身和他党的成败得失,让党深刻体悟到: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执政,最关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归根结底是为了谁?服务于谁?一切执政的活动,以谁为基点?以谁为归属?作为执政党,执政的本质是什么?”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答案是唯一的,为了人民。因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
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专家们指出,如此系统地强调执政能力建设,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表明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新的高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理论创新,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十六大把‘增强执政能力’写进党章,今年7月、9月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把执政能力建设提到非常高的地位……这个发展过程说明,党执政实践的发展和执政理论的创新,已经到了需要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的时候。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加强执政能力问题,可谓正当其时。”红旗出版社副总编辑黄苇町说。
从七届二中全会全面思考执政问题,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具体部署,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回顾党的执政历史认为,从主观上讲,我们党执政经过了半个多世纪,有必要系统总结执政经验,为党确保长期执政提供理论指导。“从客观上看,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另一方面,党在执政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在这种背景下,十六届四中全会对执政经验的总结将会更加全面、更加成熟、更加深刻。”
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必将推动党的建设新飞跃
经受特大井喷事故考验9个月后,重庆开县又迎来200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一夜之间,全县55个乡镇全部受灾,8.7万人被洪水围困。县委书记蒋又一回首这两大突发事件,感触颇深:情况瞬息万变,局面错综复杂,事情千头万绪,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又是一个具体的要求,体现在每一项实际工作中。黄苇町认为,一个企业,一个机关,也有提高判断形势、适应市场经济能力的问题。“即使一位普遍党员,也需要在现实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果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的大多数党员表现平常,甚至许多方面还不如普通百姓,也很难让群众相信党有很强的执政能力。”
“国家政权中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主要由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来行使。这就决定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必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虞云耀说,“但党的执政能力并不是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能力的简单相加。”
多位长期研究党建问题的专家都认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内涵十分丰富。从它的主体上讲,既涉及各级党组织,也涉及党员、干部,还涉及党的整体;从它的内容来讲,既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处理执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指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通过执政完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能力。
8月22日,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专家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有关执政的7个基本范畴,构成了执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它们相互联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决定执政性质的执政理念。“可以预期,四中全会必将对执政能力建设从理论层面作出更深刻、全面的阐述。这一切,无疑将对党的自身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人们注意到,中央领导多次突出强调,要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这表明,执政能力建设虽然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紧密相关,但又对党的各方面建设起牵头管总的作用。
执政能力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党的各方面建设都要围绕增强执政能力建设来展开。中组部党建研究所所长王庭大把这一关系概括为: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该体现到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体现到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历史使命上来。叶笃初教授则认为,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从一个新的视角和境界上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这是富有胆识、充满睿智的政治抉择。“历史将会证明,这次全会是党的建设史上别开生面的一次重要会议。”
1949年3月23日,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关头,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它昭告世人:始终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跳出“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执政周期率,团结带领亿万人民,向历史交出合格的答卷。
15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10位用户关注
5位用户关注
11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89位用户关注
6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