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摄影观后感1000字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4篇优秀的摄影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摄影观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观《马鞍山摄影家协会创作展》有感
今天,爷爷、奶奶还有我,一起去万达广场的地下车库观看名为《马鞍山摄影家协会创作展》的摄影展览。
下午2点左右,我们一路步行来到万达广场地下车库,那里早已人头攒动。哇!里面的摄影作品真多啊!看,有一组照片是描述特殊学校里的孩子们的,作品中的儿童大部分患有“唐氏综合征”。“唐氏儿”通常为先天性中度智力障碍,这些孩子在特殊学校老师的尽心照料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观,我心里为他们感到高兴!还有一张更为感人的作品,表现的是一位叔叔一只腿有残疾,他的妻子也有残疾,无法站立行走。这位叔叔杵着柺杖,用绳子靠一只腿拖着坐在木板上的`妻子前行。他们相依为命的情形催人泪下,让我非常之感动……接下来,我看到了农村学校的小朋友们上课的情形。虽然他们的教室很简陋,条件很艰苦,但是从小朋友们的眼睛里我能看出,他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
参观影展让人大开眼界,让我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参观完影展后,使我更加坚定了学习摄影的决心!我希望将来自己也能拍摄出感动人心的摄影作品!
普立兹新闻摄影展的观后感
快门一按,摄影记者在各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这世界与这时代,记录下最关键的时刻,例如:战争的灾祸、贫穷的痛苦、胜利的狂喜以及获救的激昂,都在每一分、每一秒的瞬间被纪录着永恒。
这次我们全家人一起去参观欣赏的“普立兹新闻摄影展—瞬间的永恒”,普立兹新闻摄影奖在美国的`摄影界中是最有权威的摄影奖,每一幅得奖的照片都是一种超越文字的方式,建立情感的连结。
展场中一共展出了一百六十四幅作品,从1942年首度颁发普立兹摄影奖,到2012年组成独一无二的摄影历史。
当我们全家看完了这场普立兹新闻摄影展的最后一幅摄影作品时,心中不知为何,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出一幅幅作品,有的残忍、有的温馨、有的暴力、有的慈悲,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那份感受。
这些透过快门所记录着现实生活真实一切的照片,无论是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宗教屠杀等等,原来都活生生地存在这个世上,是我们的无知蒙蔽了一切,我们所不知道的暗地里,其实这些问题,还在不停地循环着,一想到这里我不禁寒毛直立、冷汗直流,现在想想原来我是多么的幸运、幸福的。初中观后感 www.kt250.com
透过这一些从战地记者手中费尽千辛万苦拍摄下来的画面,让我们了解这些无所不在的真实画面,这些在普立兹摄影奖展中展出了许多的不朽巨作,每一幅照片都将烙印在我们全家共同的记忆,让我们不会忘记感谢我们所拥有的,也让我们随着时间往前行进时,学习关怀别人,照亮了彼此未来人生的道路。
《持摄影机的人》观后感
《持摄影机的人》观后感(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电影眼睛派是二十年代初期的苏联,在以吉加·维尔托夫为领导的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的电影理论和创作流派,其创作的影片虽然不多,但由于他们对电影蒙太奇手法作了最初的实验,并在理论上主张电影的纪录功能,而电影《持摄影机的人》便是该学派是在维尔托夫提出的“电影眼睛”的理论下进行创作的。 纪录片《持摄影机的人》整个影片都没有故事情节和主角。
而她运用激昂的,节奏急促的音乐配上快镜头,把零碎的生活场景杂乱的拼接在了一起。并且特写和远景较多,着重记录人们的动作和表情,和整个城市的环境的转换。持摄影机的人在影片一开始便把镜头对准了普通的老百姓身上,反应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整部影片都是以一部电影来展示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摄影师如何进行拍摄和剪辑。在开片与结尾中都交代了电影院这个场景,观后感《《持摄影机的人》观后感》。其中穿插了很多摄影师调试摄影机的镜头,镜头都会出现一个眼睛,这正是导演想表到的观点——电影摄影机如同人的眼睛一样,它把所看到的大千世界转录于银幕但电影摄影机又远远胜逾人的眼睛,电影时空的灵活性使它不仅能纪录客观世界,同时还能通过复杂的剪辑手法描写和表现主观印象。因此,电影应该绝对摒弃虚假性,把镜头对准真实广阔的客观世界,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
所以在影片中我们常会看见持照相机的人扛着摄影机在大街小巷,四处奔波的画面。这些尽头中有清洁工,公园,商店,火车,女人,沙滩,甚至是路人,它把最客观最真实的生活场景记录下来,并且不做修饰。印象深刻的是一段中,激昂快节奏的音乐突然转慢,镜头对准的是一张张照片,而在定格每个照片时,有会有动态的影像插入。利用人们理发,洗碗,磨刀的几组镜头运用蒙太奇的方式把摄影师调试摄影机的镜头巧妙的组接到了一起,把摄影师如何拍摄,剪辑以这种形式表达。在片尾,镜头中的城市被分割成两半,而放大的摄影师正在拍摄生活中的人们,导演运用重叠的影像,以虚拟的形式给人真实的感受,它表达了摄影师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就如同我们的眼睛,可以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细节,但是很多人却没有发现摄影机的无处不在。另外一个镜头,是当摄影师镜头对准那些人时,他们又会不禁的遮住自己的脸,或者是立刻逃跑,就像人的眼睛,当你被一双眼睛不停的注视的时候,你会感觉不自在。 这部黑白默片的生活片段虽然感觉十分凌乱,没有故事情节,并且有许多两极镜头的运用。但她也是“电影眼睛”派的开创,但它开始运用了许多蒙太奇,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持摄影机的人》观后感(二):这是我的眼睛还是电影的眼睛?
当维尔托夫举着摄像机在前苏联城市里穿行的时候,他一定明白也希望观众们思考:电影眼不仅仅是那个镜头眼,更是观众的眼睛。
电影开始的时候,观众陆陆续续的进场,在stop motion的暗示下,他们依照着社会秩序坐在电影银幕前,看着黑白的画面。一个简单的剪辑,我们跳进了银幕里的世界。我们看见了那时候的苏联,人们工作,运动,坐公车。在这个后工业化时代,人们不再需要从事农林畜牧喂饱自己。社会分工下,人们有时间和方式去做不同的事情。电影本身,也是工业化的.产物。电影人,也开始用影像来纪录,来讲述其他的人生活。电影银幕上的这个世界,又真实发生在影院外面。电影银幕里的人看着过去的影像,而他们自身也被纪录下来,成为影像。
我们作为观众,坐在影院里透过的不是屏幕,而是摄像机的镜头,审视这个世界。电影剪辑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镜头/反镜头”。我们很想看人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人物之所见和人物之所感来构成的。在一个基本的“镜头/反镜头”里,我们首先看见人物所遭遇的景或人,然后在反镜头里看见人物的反应,或悲或喜或零度。坐在观众席里的你我,也开始在思考,如果是我,如果是遭遇这一切的我,到底会怎么去反应。维尔托夫把镜头对准镜头的时候,他就是想去看看当“镜头”看见这一切的时候,她会有怎样的反应?镜头里的眼睛眨呀眨。
大师阿巴斯基亚若斯塔米在他的实验电影“希林公主”里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在电影院里观众,她们看着黑幕做出那些表情。我们看过全部是第一视角(主观镜头)的电影,那么“希林公主”就是一部由“反镜头”构成的电影。电影就是镜头与反镜头,才能让我们与主角感同身受。每个观众也都应该有自己反镜头,因为我们不一定同情。
普立兹新闻摄影展观后感
快门一按,摄影记者在各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为这世界与这时代,记录下最关键的时刻,例如:战争的灾祸、贫穷的痛苦、胜利的狂喜以及获救的激昂,都在每一分、每一秒的瞬间被纪录着永恒。
这次我们全家人一起去参观欣赏的“普立兹新闻摄影展—瞬间的.永恒”,普立兹新闻摄影奖在美国的摄影界中是最有权威的摄影奖,每一幅得奖的照片都是一种超越文字的方式,建立情感的连结。
展场中一共展出了一百六十四幅作品,从1942年首度颁发普立兹摄影奖,到2012年组成独一无二的摄影历史。
当我们全家看完了这场普立兹新闻摄影展的最后一幅摄影作品时,心中不知为何,脑海中不断地浮现出一幅幅作品,有的残忍、有的温馨、有的暴力、有的慈悲,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那份感受。
这些透过快门所记录着现实生活真实一切的照片,无论是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宗教屠杀等等,原来都活生生地存在这个世上,是我们的无知蒙蔽了一切,我们所不知道的暗地里,其实这些问题,还在不停地循环着,一想到这里我不禁寒毛直立、冷汗直流,现在想想原来我是多么的幸运、幸福的。<
透过这一些从战地记者手中费尽千辛万苦拍摄下来的画面,让我们了解这些无所不在的真实画面,这些在普立兹摄影奖展中展出了许多的不朽巨作,每一幅照片都将烙印在我们全家共同的记忆,让我们不会忘记感谢我们所拥有的,也让我们随着时间往前行进时,学习关怀别人,照亮了彼此未来人生的道路。
65位用户关注
12位用户关注
29位用户关注
11位用户关注
80位用户关注
46位用户关注
36位用户关注
7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