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观后感 > 观后感
栏目

恩来回延安观后感文章(8篇)

发布时间:2023-07-21 热度:12

【导语】恩来回延安观后感文章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恩来回延安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恩来回延安观后感文章,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恩来回延安观后感文章

【第1篇】《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心得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生动讲述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通过再现回到延安的20多小时真实经历,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始终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

看了影片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总理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老乡将仅有的一袋小米给总理的情节,让人无比感动,一代伟人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从小没有吃过苦、受过罪的年轻人要认真学习的,要更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大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联系到自己的工作。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在工作中要做到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任劳任怨和一丝不苟,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项繁琐的工作,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和默默奉献精神。做档案工作要耐得住寂寞,甘于清苦,乐于奉献,要兢兢业业。同时,要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要熟悉有关档案工作的各项法规和政策方针,熟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业务规定,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工作,要掌握档案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档案操作节能,除了业务知识外,要掌握网络计算机知识学习,以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的需要。再次,要树立主动工作意识,关注了解公司生产发展,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主动收集材料,不断丰富库存,要能有效利用档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公司生产发展服务。

了解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以上是我此次的观看心得。

作为一名非党员,我有幸观看了机场公司组织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电影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重回延安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更加了解了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

曾几何时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段关于当时的评论:1973年6月10日上午10时,周总理陪同外宾登上飞机离开延安,临走时,他留给延安人民的最后一句话是:“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后来,人民才知道:1973年,敬爱的周总理身上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他丝毫没有考虑自己,还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忘我地工作;他为延安的领导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而干杯;他承诺等到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时候还会回来,他和延安的同志亲切交谈亲如一家……这一切让人们一想起来就为之动容。

在三年后那个料峭的早春,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许下的“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的诺言也无法兑现,但他在延安度过的紧张的22小时却永远清晰地留在延安人民的记忆中。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看完这部电影结合自身工作,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平日工作中缺乏主动、完全、彻底的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态度。来机关工作两年有余,更应该把基层的工作经验与现在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主动作为,看问题要真正看透问题的根部,而不是只是表象,针对突出问题,应该走出办公室,放下电话机,才能有效开展工作,虽然不是党员,但也应该以党员的标准时刻警醒自己。二是求真务实没有周总理那样的追求、睿智和本领。周总理在延安工作时,白天和群众同吃同劳动,甚至冒着倾盆大雨和农民一起看护刚刚栽好的地瓜苗,晚上还要坚持在办公室工作,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深夜不止、直到凌晨三、四点,亲力亲为,不依赖“二传手”,不留“夹生饭”,坚持细致入微、精益求精,为了把民情民意弄明白,全然不顾个人身体状况。这种人民第一、工作第一的劲头,这种自觉吃苦、奉献为乐的耐力,是异乎寻常的,是感动人心的。我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平日的工作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支撑作用,对一些重点工作的跟踪问效还是力度不大,还是缺乏忘我的精神。特别是对基层单位,缺乏当天工作当天完的严格要求。工作效率不够高,仍然是一个较为明显的“机关病”。三是担当负责没有周总理那样的勇气、远见和境界。在周总理的心中,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是毛主席睡觉也要为老百姓的事情让步。这种“小我”“大人民”的担当和境界,使我们肃然起敬。周总理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距上一次去延安,已是十年之前,今年看了《周恩来回延安》,仿佛经历了又一次洗礼,片中的枣园、杨家岭等等勾起了脑海中很多的记忆。影片朴实惹泪却又饱含深情,就如我们敬爱的温总理,谦逊、低调,却能在细微之处,将温暖和感动传递。

儿时起,提到周总理,我的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敬意,却因他的离去而有一丝酸楚。他的身上集聚了无数优良品德,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从他的身上,我才知道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的公仆。影片中的周总理,身患重病,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延安,还在为国为人民而日理万机,

“心里装着老百姓,百姓心里必然有总理”。总理不管到哪里,都会和老乡、普通百姓聊一聊,丝毫没有架子,聊过之后,把百姓的心声深深记在心里,看到人民过的依然贫苦,总理心疼又愧疚 。看到老乡吃小米饭时,吃的又快又急,知道老乡们很少能吃上这么香的饭,生活还是非常艰苦,总理眼睛里充满了泪花,而我不知不觉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为了我们有这样一位贴心的总理而感到欣慰。面对几十年不见的老邻居,也是一下子能叫出对方的名字,试问这样的总理,谁能不爱戴,因为总理心里装着百姓,待人平等,那么人民心里自然有总理。影片中总理将要离开时,一位老乡将自己珍藏的一袋小米送给总理,把抓出来的一把又放了回去,这一细节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老人对总理那深深的、质朴的爱,让我非常感动。

“人民公仆为人民”。当年新中国百姓的生活贫苦,总理自己更是节约至极。衣服总是补了又补,袜子上补丁落补丁,从来不特殊化,种种细节在影片中举不胜数,一次次被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让我感慨良多。平凡的举动却在一名伟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让我对“伟人”这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伟人:并非要做出惊天动地之举,寻常细节更能打动人心。革命领导人如此不易,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当更加珍惜。在新中国最艰难的时期,总理带领着大家一点一点实现了温饱,迈向小康,我们更加要牢记历史的使命,不忘初心,这才能不辜负总理的期望!而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应当敢作为、有担当,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要坚信未来都会更好!

“延安精神”的又一次洗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延安精神内容丰富且内涵深刻。它既是五千多年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发展和升华。从根本上来说,延安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而影片名为“周恩来回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新时代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同筑就的大国崛起之路。

联想到近日美国挑起的贸易战,美国有美国的规则,用他自己的逻辑对我国企业制造封锁威胁,我也坚信“对于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中国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我大中国的崛起,正是由世世代代革命领导人的坚定理想信念铸就的,希望此次国企以当年“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壮志、以“延安精神”打赢这次贸易之战!

影片最后,时空回转到现在,延安平静而富饶,人民过着富足而幸福的生活,我们看到的是新时代的延安,而这些总理已经无法看到,想到这里不禁让我心酸垂泪。希望影院给此类红色影片多一些档期,给更多的青年观看的机会。

5月26日在公司的组织下看来《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感触颇深。

电影中的主人公周恩来总理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吃饭时,老区人民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周恩来总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

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爱总理去看望曹大娘时帮曹大娘穿针,还将线头在嘴里抿了一下......

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73年6月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回到革命圣地延安二十二个小时的故事。一个半小时时长的影片要展现二十二小时内发生的事情,在大量的历史真实的事件面前做出了很好的选择。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其实就是他的历史背景和这个题材的切入点。它没有大的情节的跌宕起伏;没有戏剧冲突;没有很强烈的矛盾,全是周恩来总理内心世界的活动。所以说在二十二个小时里面如何来取舍来叙事真的是一件难事。但是本片经过四年对剧本的打磨用四个时空来再现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二十二个小时。周恩来总理他在延安待了十三年,他最熟悉这个地方,这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共产党,所以说他对延安是一往情深的、饱含深情的。这个就是本片要表现的重点——就是他的闪回,而且本片通过这个闪回把延安对周恩来心灵撞击最大的时刻呈现了出来。例如他在飞机上看见下面的沟壑,看见了陕北的原,他就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马上往椅背上一靠、一闭眼就是他们当时骑着马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到达陕北的画面,紧接着他看见自己当时穿着一个飞行服处理完西安事变以后回到延安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去接他的一张合影,他的思绪马上就跳跃到了那个瞬间,甚至看见穿着飞行服的自己从照片里向观众走来。本片就是用他的这种不断地虚实变化的思绪把中国革命的重要节点梳理了起来。

这部历经四年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精心筹备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着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重回延安这一历史事件为核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13年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4个时空交错叙事的艺术手法讲述了周恩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历史与现实打通,创新而巧妙地串联起了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周恩来回延安》创新性地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脉落为情节推动力,通过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回顾和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部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的电影,体现了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的。除叙事视角、艺术手法的创新和成功塑造老年周总理形象外,《周恩来回延安》在重现历史的同时,还主打“情感牌”。一是表现了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袖,与延安干部、百姓、知青的深情,他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作出贡献,更坚信祖国必然强大;二是彰显了周恩来作为一个普通人和革命战士,与延安的老邻居、老朋友,为救自己牺牲的战士小曹、陈友才,小曹的母亲曹大嫂等人的深情,他追忆与延安老友的旧日岁月,怀念为自己牺牲的战友,牵挂为革命失去家人的老大嫂。饱满的情感始终贯穿影片,情感的起伏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虽然已经看了多次关于周恩来的电影但是每一次都觉得是第一次观看这样的故事,每一次都是新的尝试、新的探索。饰演周恩来的演员刘劲扮演了二十四年周恩来,到《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影片的时候是第六十七部。在过去主演过的电影里他多次塑造了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周恩来形象。电影《相伴永远》是写周恩来留法,那个时候的周恩来是朝气蓬勃气宇轩昂充满了革命的理想的,电影《八月一日》里面讲述了南昌起义,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那是的周恩来是刚毅的、满怀壮志斗志昂扬的,但在这部影片中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剧情的推进主要是靠主人公情感上的变化。这一点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难题就是空间大了反而是一种挑战。例如总理到了延安以后他经常要避开老百姓就怕惊扰他们,结果没想到车一下就陷到河里了情况很焦急。这个时候老百姓看见了,从四面八方跑过来躬下身子把总理的吉普车一步一步地从河边抬到岸上。当他下来以后给老乡们道谢跟他们握手说:“我代表毛主席、朱老总回来看你们来了!”有位老乡说:“总理我们看不见你,你能不能站高一点?”这里特别朴实的一句话就是总理站到车上以后老乡们说:“我们这回看见你了。”然后总理说:“我也看见你们了。”说完这句就情不自已在现场哽咽了。所以这种剧情的设计不是为眼泪而眼泪,而是通过一件件小事,通过内心的一点一点地剥离,情感一步一步变化去撞击人物的内心同时撞击观众、打动观众。演员要追求表演的一种境界就是要将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相结合。这个在舞台上有的时候瞬间可以做到因为舞台剧的表演是连贯的但电影是片段,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拍摄组接的蒙太奇,所以要在一个镜头里面达到这种境界是十分难得的。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在这场戏里演员做到了。其实这部电影包括这一类反映伟人生活的电影它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一个“真”字,可以看到在这部电影当中演员在塑造伟人的新时期形象时特别希望能够想和现在的年轻观众对话,也希望年轻观众能够通过看这样的影片记住这段历史,被这样的精神所感染。

这部影片深情演绎了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展现了周恩来总理时隔二十六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二十二小时,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观看这部影片使我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伟人、了解我党奋斗历史和优良作风、了解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内涵。看完这部影片我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如今,中国已经变得富强了。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那段艰难的历史,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应该继承先烈们的革命意志和精神,在这和平年代更应该努力学习,为了我们更美好的国家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心得

【第2篇】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领袖与人民的鱼水深情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领袖与人民的鱼水深情

为了庆祝建国70周年,迎接党的98岁生日,7月1日矿业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在柞水县逾辉影城观看《周恩来回延安》的革命电影。影片讲述了身患癌症的周总理1973年陪同外国友人,重回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为背景,深情演绎了总理在短短22小时内和延安百姓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不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铺陈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讲述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日理万机的总理对革命根据地延安百姓日夜牵挂的第一视角,用人物饱满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故事,通过总理与延安百姓、知青、当地领导的互动,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和延安人民难以割舍的情谊、不忘初心的情怀。

影片从总理宴请老乡的小米饭和回忆感恩当年曹大娘的小米饭,导出埋在总理心中深深的“小米情结”以及这背后蕴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在延安百姓眼里,总理是带领共产党人抗日的红军,是搬掉压在延安百姓和全国穷苦百姓头上“三座大山”的共产党人,是让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恩人。影片中,带领百姓撤退延安的总理,冒着生命危险帮牛娃找到了牛,总理知道,这头牛就是这个孩子一家人未来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地方军阀还是国民党,谁都不可能像共产党人这样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所以,即便是在那样困难的特殊时期,尽管人民的生活那样的艰苦,但是“延安精神”没有丢。我们在片中看到,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七十大寿留存的小米送给总理,在一抓一放之间,将延安百姓对总理的爱戴,对共产党人的信任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曹大娘这儿,总理就是他们的家人。所以看到消瘦的总理,她拿出鸡蛋;总理不舍得吃,她还怪总理生分了。尽管片中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但是他们相信跟着共产党走,一定会过上好日子。而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许愿一定会再回延安。

《周恩来回延安》用平实的老百姓语言来描述伟人情怀,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后,延安百姓依然吃不饱饭,总理在与省地市干部吃饭时再三要求一定要抓生产,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需要水利人才等生产上的帮助,中央一定大力支持。总理没有鸿篇大论,只是重重地与当地干部握手,每一个握手,都是一句无声的嘱托。当总理听到地方领导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时,已经尿血的总理不顾重病的身体,用颤抖的手为大家斟酒,举杯一饮而尽。

本片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员身份,强化党的意识和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领袖与人民的鱼水深情

【第3篇】《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为铭记奋斗历史、弘扬伟人精神,5月25日下午,有幸参加了老公单位特别组织的班后活动,观看历史题材片《周恩来回延安》。

《周恩来回延安》讲述了1973年被检查出患有膀胱癌的周恩来总理回到阔别二十六年的革命圣地延安,重温党的奋斗历程,铭记党的奋斗精神。这方热土养育了中国革命,养育了人民军队,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提醒全党不要忘记延安这片土地上的革命火种和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奉献的故事。

该影片的细节非常温馨、感人、催泪,对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短暂22小时发生的感人故事细腻还原,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再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通过回忆那段战争岁月,对陕北人民以及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士进行了全面回顾,当看到总理为了与红军战士们一起饿肚子、讨饭吃的经历,深深地为影片中呈现的这一切所震撼,烘托出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

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周总理与延安群众们之间紧密的鱼水之情,虽隔了20多年,总理回到延安,还能叫出曾经的老邻居、老朋友的名字,还记得彼此之间发生的故事,看着总理为延安发展心力交瘁,看着延安民众在当时还面临严重的温饱问题,我就想到自己平时太浪费了,完全不知道珍惜现在衣食不愁的生活。

同时,这部电影从侧面为我们展示了晚年周总理的人物形象,还带领我们重温了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记忆,看似质朴却饱含浓浓深情的电影,再现了一段从前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情感,充分说明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观影结束后,大家的心灵震撼很大,受到很大教育。从小我就敬佩周总理,也知道总理的不少感人事迹,可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上了一课,没想到晚年的周总理身患重病,还坚持连轴转地工作,这绝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虽然《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纪录题材的作品,但却有着很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样一部饱含怀念、爱戴与追思的影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还让我们感受到伟人的人格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真正响应了影片的主题“不忘初心,此心如金”。

这部正能量、主旋律的不同寻常的影片,虽没有生活剧好笑喜感,但却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伊莉娜)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5月28日,在丰台区私个协大红门分会的组织下,天雅e党支部全体成员前往集美卢沟桥商场电影院观看《周恩来回延安》首映。这部影片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献礼,同时此次观影也作为天雅e党支部的一次主题党日活动,意义重大。

影片以周总理1973年6月拖着病体陪同越南国家领导人回延安的历史事件为中心,同时回顾了中国革命军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深刻讴歌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的血肉之情,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革命情怀。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们都被周总理的言行感动着,周总理记挂延安百姓,看到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他留下了心痛的泪水。“小米饭”是影片中心线,每次总理留下眼泪,都是因为“小米饭”:抗战时期,曹大嫂给总理部队吃的“小米饭”,回延安后,看到老乡大口大口的吃着总理请吃的“小米饭”,临别时,老乡送的攒了几年的“小米”,总理不禁潸然泪下。这是三种不同的心情,但是都跟人民有关,第一次是看到百姓挨饿,总理流泪了,第二次是回忆起战争时期延安百姓无私的帮助,总理流泪了,第三次是感受到百姓对自己的记挂,总理流泪了。

周总理是受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他克己奉公,每天熬夜批复文件,拖着患有重病的身体,还坚持同外宾彻夜谈判,并亲自陪同外宾回延安,看延安的建设和百姓的生活;他艰苦朴素,一双袜子缝缝补补,一件衬衫领子洗烂,还在穿;他严于律己,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老乡送的特产,他全部自掏腰包付费。周总理是国家的好干部,人民的好领导!十里长街送总理是百姓对这位总理赞誉的最好体现。

最受感动的画面是,周总理离开延安登机前,一再嘱咐延安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实现他们的诺言,把延安建设搞好,让延安的粮食产量翻一番。这是总理对延安和人民的牵挂,深刻体现了总理对人民的那份无私的爱。

新中国的成立,是革命胜利的结果,革命胜利离不开人民对军队无私的帮助和支援。共产党人对此念念不忘,始终将人民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就像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嘱咐的那句话,扶贫工作一定要务实,要“扶真贫,真扶贫”。习总书记也做到了,多次去祖国最贫困的地区看望百姓,惦记他们的衣食住行。

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影片后,天雅e党支部的党员同志在回来的路途中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家都被总理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打动,都被周总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所鼓舞。天雅e党支部一定在这种伟大精神的鞭策下,建设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无愧于党,无悔于人民,并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第4篇】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领袖与人民的鱼水深情

田东晓 大西沟矿业

为了庆祝建国70周年,迎接党的98岁生日,7月1日矿业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在柞水县逾辉影城观看《周恩来回延安》的革命电影。影片讲述了身患癌症的周总理1973年陪同外国友人,重回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为背景,深情演绎了总理在短短22小时内和延安百姓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主线,不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铺陈故事,不是群像塑造讲述伟人的丰功伟绩,而是以日理万机的总理对革命根据地延安百姓日夜牵挂的第一视角,用人物饱满充沛的情感串起全片的故事,通过总理与延安百姓、知青、当地领导的互动,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和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展现了一代伟人周总理和延安人民难以割舍的情谊、不忘初心的情怀。

影片从总理宴请老乡的小米饭和回忆感恩当年曹大娘的小米饭,导出埋在总理心中深深的“小米情结”以及这背后蕴藏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在延安百姓眼里,总理是带领共产党人抗日的红军,是搬掉压在延安百姓和全国穷苦百姓头上“三座大山”的共产党人,是让老百姓当家做主的恩人。影片中,带领百姓撤退延安的总理,冒着生命危险帮牛娃找到了牛,总理知道,这头牛就是这个孩子一家人未来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地方军阀还是国民党,谁都不可能像共产党人这样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所以,即便是在那样困难的特殊时期,尽管人民的生活那样的艰苦,但是“延安精神”没有丢。我们在片中看到,郝大爷拿出家人为其七十大寿留存的小米送给总理,在一抓一放之间,将延安百姓对总理的爱戴,对共产党人的信任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曹大娘这儿,总理就是他们的家人。所以看到消瘦的总理,她拿出鸡蛋;总理不舍得吃,她还怪总理生分了。尽管片中延安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苦,但是他们相信跟着共产党走,一定会过上好日子。而正是延安百姓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总理更加百感交集,许愿一定会再回延安。

《周恩来回延安》用平实的老百姓语言来描述伟人情怀,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后,延安百姓依然吃不饱饭,总理在与省地市干部吃饭时再三要求一定要抓生产,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需要水利人才等生产上的帮助,中央一定大力支持。总理没有鸿篇大论,只是重重地与当地干部握手,每一个握手,都是一句无声的嘱托。当总理听到地方领导立下三年变样、五年亩产翻番的军令状时,已经尿血的总理不顾重病的身体,用颤抖的手为大家斟酒,举杯一饮而尽。

本片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另一方面,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员身份,强化党的意识和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领袖与人民的鱼水深情

【第5篇】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忠诚 担当 为民

忠诚 担当 为民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5月20日下午,在炜衡延安律所的统一组织下,我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向新中国建立七十周年献礼的影片,反映了周总理时隔26年、利用陪同外宾之机再回革命圣地延安的历史故事,运用现场互动与历史回忆相穿插的表现手法,将一代伟人周恩来与延安人民的真情厚谊予以再现,故事真实,情节感人,形象丰满,使观众受到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在中央已经部署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势下,组织观看这部电影,颇有现实意义。

下面,围绕“忠诚、担当、为民”这一主题,谈几点观影体会:

0

忠诚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公仆理想信念的主要衡尺

周总理在全国人民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一生鞠躬尽瘁,体现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生而无后,死而无灰,体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闻和面对建国几十年依然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和吃不饱饭的延安人民,他深感自责和愧疚,落下了涟涟老泪;看到延安人民将他深陷泥中的小车肩扛手推的动人情景,他热泪潸然、掬诚感谢。而几番番嘱咐、一次次拜托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实现“三年变面貌、五年翻一番”的目标,让延安人民吃饱饭、穿暖衣,也真切地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家本色和共产党人宗旨。回顾历史,可学于周总理者,何止万千;联系现实,真达乎周总理者,不足万一。芸芸众生者,姑且不言,惶惶贪墨者,何尝有愧?以忠诚而鉴初心,以良知而行使命,的确已成为执政党建设和管理的迫切重任。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我们应当从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得到启示和感怀,重新校验自己的忠诚,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

0,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忠诚 担当 为民

【第6篇】《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周恩来回延安》,走进影院,去重温一代伟人的感人历史。影片讲述以1973年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短暂的22小时,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讴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影片通过描述周恩来总理感怀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牵挂老区百姓生活依然艰难,希冀延安干部和知青为革命圣地的发展做出贡献,深情呈现共产党人人民是天的不变初心;同时通过众人延河抬车、曹大娘拿出攒下的几枚鸡蛋让总理补补身子,缺米少粮的老邻居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去,延安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带着一袋大枣看望总理等桥段,细节刻画了延安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体现了老区人民坚定跟党走的永恒信任。

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影片首创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闪回、时空穿越的手法贯连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这部《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也感慨万千。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纯善朴实感动后,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强波折,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应该去了解这段历史,走进伟人,感受魅力,接受洗礼,励志自己。

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后让我有了很大的感触,周总理因为刚做完手术不久,因为正在休息,他的助理没把灾情的事立即汇报给他,在周总理起床要去上厕所的时候,助理才给总理汇报,周总理就说:“主席的事马上报,灾情的事马上报,外交的事马上报”。表明了周总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国家向着人民,为了国家的昌盛和名族的复兴不辞辛苦,自己的病情不放在心上,只为人民生活的更幸福,国家更繁荣昌盛。

在周总理请老百姓吃饭的时候,几个百姓吃小米饭的时候的又饿又急,周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理,周总理知道这里的百姓还很艰苦,很少很少能吃到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总理留下了心酸的泪水,之后让百姓们每个人回家的时候都带一碗小米饭回家,之后在总理要离开的时候,他和一群领导班子吃饭的时候,为了促使“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这个目标,他不顾医生的遗嘱,不顾身体的安危,为了鼓励在坐的当地领导班子成员,与之一起喝一杯酒来鼓励他们,表明了周总理一心为民,只为了百姓生活的能更好的美好愿景。

之后还有服务员给周总理洗衣服的时候,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服领子的时,候一定要轻柔一点”,因为衣服领子快烂了;就连周总理穿的袜子也是打了补丁的,表明了周总理生活的朴素。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看完这部电影,感触良多,在一次又一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淳朴感动后,我深刻的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无论工作学习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多波折, 也要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不忘初心。

5月25日,我观看了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通过了解这部影片历经四年精心筹备,由70多次成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特型演员刘劲亲自执导并担任主演,携手唐国强等实力戏骨,演绎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讲述周恩来总理时隔26年回到革命圣地延安的短暂22小时,歌颂中国共产党与劳动人民血肉相连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总理回延安了!总理回延安了!”激动的声音在1973年的延安城上空回荡。得知周恩来总理要回延安,延安的百姓自发来到了路边,将路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盼望着能见总理一面。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走上前观看时,意外发现车上坐着周总理,群众激动的情绪再一次高涨,大批群众从河的两岸拥了上来,众人齐心协力把小车从河里抬了出来,周总理透过车窗向热情的群众招手致意。

尽管阔别延安老区已经26年之久了,但周恩来总理对生活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依旧能脱口而出、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周恩来总理的心里始终都装着人民。

与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哪个情节,让我看哭了。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已久,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还很少很少能吃得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花。

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装起来送给总理。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的小米又放回去了,这个细节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看到这,我心里再次泛起了阵阵感动的涟漪。

电影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在特殊历史时期肩负历史使命和老一辈革命家对老区人民的情怀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通过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13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以往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着力刻画领袖群像相比,电影以周恩来总理个人视角及情感动线为情节推动力,以历史回顾、时空穿插的手法描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延安革命、新中国特殊时期的延安建设和当下的新延安,回顾和展现革命战争时期“延安精神”的形成、国内建设时期“延安精神”的延续,最终回归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回顾历史,着眼当下,遥望未来,体现在“延安精神”的引导下,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信念的激励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中国人民共同筑就大国崛起之路

党史、国史是最重要的精神营养,“知党爱党,知史爱国”。观《周恩来回延安》可以知道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仰、革命精神和人格风范,会更加热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观《周恩来回延安》了解以周恩来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苦难而又辉煌的历史,会真正树立起当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周恩来回延安》的重大现实意义。

《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6月身患重症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历史事件为叙事中心,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联起延安人民、北京知青、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等人物群像,演绎了一代伟人对人民的深情牵挂。

直到现在我对电影中情节都记忆犹新——周恩来捧起金黄的小米饭,想起当年初进延安时在曹大嫂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登上宝塔山远望清凉山,想起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陈友才和小曹;看到延安百姓吃不饱,与延安干部举杯为誓,要让粮食产量翻一番,让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见到朝气蓬勃的北京知青们,鼓励大家扎根延安、建设好延安……

影片将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22小时真实的重现,其中的细节处体现着温馨、感人、催泪,周总理为国为民的心体现在这部影片之中,每件小事都体现着总理一生“朴素无华,高风亮节”的人生写照。

电影也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讴歌了中国革命与延安人民心连心,共同奋斗的伟大精神,提醒着我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致敬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守信仰、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风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自己。今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应低调务实不张扬。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再大的波折,都要努力坚持,执着向前。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

【第7篇】大学生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5月27日,我们收到学校给予我们去学校电影院观看《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红色经典,我们怀着敬畏和忐忑的心情走进影院。敬畏,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畏,忐忑,我们在为我们身上的不足而忐忑。这部电影短暂的22个小时周总理的停留,留下的却是永恒的经典。

通过周总理回延安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回顾了在延安时期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岁月。传颂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那份情,那份不忘初心,勇敢前行的伟大精神。周总理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延安 ,在离飞机还未着陆之前,已经在飞机出口等着下机,飞机一停,打开舱门的那一刻,周总理缓步出去,放眼望去这片曾经的革命圣地和那些飞机下早早等待的延安百姓。他的眼神里含着激动的泪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他快速下去,迫不及待的与百姓“交织”在一起,一个一个握手,“我回来了”“我周恩来回来了,大家”。“周总理回来了,总理回来了”。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传递了一份份真情。阔别延安老区26年之久,但周总理对在延安的老朋友,老邻居的名字仍记忆犹新,每个名字都能脱口而出,说明总理心系人民。叫来老朋友老邻居一块吃饭,来后紧紧的一个一个握手叫着昵称外号。“总理还记得我们?”“记得记,都记着呢,老大哥们。”激动的心情,周总理久久不能平息。与老百姓一块吃饭,我也感动的流下眼泪。周总理与他们一块吃饭,都像是饥饿了很久的,吃的又急又快,周总理不禁潸然泪下,他心里明白,老区的人民生活还是很艰苦,很少能吃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总理很心酸,犯下自己吃了半碗的饭,将那剩下的一大盆都端过去给百姓,亲自给他们又盛了一碗饭。周总理时刻心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这点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学习。

还有个片段周总理乘坐的汽车在河滩里熄火而动弹不得,老百姓上前观看,发现是周总理,在路边等待周总理的人全部上来都自发的为周总理帮忙,大家情绪高涨,把汽车从泥潭里抬了出来,周总理激动的通过窗口向群众招手致意。“123,123”一声声的呼喊,让我们看到了百姓的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那是他们最珍贵的东西。

周总理在延安待了22个小时,每个小时都让其充满意义,每一分钟都心系人民,每一秒种都想着为延安人民老区的人民发出最诚挚的问候。周总理在离开前,一个老邻居将自己嘉仅有的一带小米装起来给总理,呢是给他过生日家里人给他准备的,也是唯一一次能吃饱饭的小米,他起初抓出来一部分,又放了进去,全部给了周总理。仅因为一句话“家乡的小米香”。周总理的心系人民,百姓的朴实无华,周总理百姓心连心。都在为着一个复兴的目标努力着。周总理身患重症,但仍牵挂着很多很多,正如他所言他还有很多没有梦想实现。

“知党爱党,知史爱国”这次我们看了这部红色经典,让我们积极分子更加的对党的指责和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仰,革命精神和人格风范,这会让我们更加热爱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树立当代的爱国主义。

我深刻地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在今后的学习中,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们也会努力坚持,执着前行,不忘初心。再回首周总理,周总理一生受人敬爱,因为他爱人民,心中由人民,这个更值得我们学习。“赤子之心”大概说的就是周总理吧。

大学生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第8篇】《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50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几年前,我有幸去过一次延安,因为时间仓促的缘故,只是远远的眺望了一眼传说中的宝塔山,当时的印象并不怎么鲜明,因为比起西安的大雁塔,比起武汉的黄鹤楼,这座宝塔灰突突的,激不起我一点点深入游览的欲望。

近日,单位工会组织职工观赏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我几乎是以泪如雨下的状态观赏完的,不禁回想起年少时轻狂的自己,是多么的浅薄无知。

就像电影中毛主席所说的:“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革命圣地,承载着一代人血红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记忆,祭奠着无数革命烈士勇于奋斗,顽强拼搏的亡魂。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享受的夏日里徐风骄阳,夜晚的酣睡畅眠,是多少英雄豪杰用生命拼出来的!他们也有父母兄弟,也有梦想与牵挂,但却义无反顾的将一切献给了伟大的革命,这场解放全中国的战争。

伟大的周恩来先生,这位我未曾谋面活在课本里,历史里最受国人爱戴的总理,当电影让我的想象投射在眼前的时候,只一眼,心中的敬意便油然而生。我回想起儿时课本里《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描述的那个灰蒙蒙的阴冷的天,悲伤与心碎蔓延于整条长安街上摩肩接踵的送行的群众,逝去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总理,似乎是连我们心中的正义与无私,勇敢与奇迹的丰碑也倒下了。40多年过去了,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这些成长在阳光下的青年们有机会以如此生动的形式体味那段峥嵘的岁月,感受革命先烈的青春与壮举,珍惜当下的幸福,更加重要的,反思自我,立足当下,为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竭尽所能的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懈奋斗。正如周总理用事实与行动教给我们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创造无限的可能,竭尽全力,只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只为向着我们信仰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再前进一步。

希望我还能有机会再去游历宝塔山,甚至是延河、迎宾馆,这次我一定会怀揣着万分的敬意分外珍惜,踏上周总理与无数烈士数十年前踏过的土地,收集风中他们带给我们的嘱咐,感谢前辈们为这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付出的一切,自此更加拼搏奋进,为创造更加幸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750字

《恩来回延安观后感文章(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