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600以上观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以上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00以上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马上就是520了,这么有意义的日子,不少情侣们都渴望能度过如此美好的一天,那么看电影绝对也会是这天的行程安排之一。近期即将上映一部还不错的日本电影,名为《情书》,不晓得朋友们看过后会有什么样感慨呢?以下就是本人观看过这部电影后的一些内心感触及感想!
观看日本电影《情书》,其主要内容讲述的是一封原本出于哀思而寄往天国的情书,却大出意料收到同名同姓的回信,并且逐渐挖掘出一段深埋多年却始终沉静的纯真单恋的爱情故事。而这部电影是由岩井俊二自编自导的的日本纯爱电影,由中山美穗、丰川悦司、柏原崇等主演,于1995年3月25日首映,重映的时间就是今年的5月20日在中国内地播出。面对这部电影,在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电影的风格,美丽的雪景,黑白两种配色,让人移不开眼,加上配乐,不禁让人感受到这种美好的景象带着些许悲伤,简直耐人寻味。而当沉迷于这部电影的时候,跟随影片的节奏,主角的走向,会将我们带入到他们的情境中,感受他们之间的情感。与此同时我们内心也会有一番不一样的心境以及感触,从而思索万千。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其实我是连同我心中的那份“情书”一起去看去体会的。因为片中的场景,人物,都能牵扯出我对于自己的联系。我很庆幸我也拥有如电影里所勾勒的那种美好情感,那种人类最初最纯的情感。所以面对这部电影观看后的感慨总是各种各样的,不晓得朋友们看过后又会是如何的呢?想必内心的感触也会是很深刻吧!
2022情书观后感500字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700字以上1
昨日,我观看了由央视、中影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该影片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以纪录片的形式呈此刻大银幕上,透过镜头展现强国风采,传递中国力量。电影带来了视觉与心灵双重震撼,为祖国感到自豪。
展示的是成就,带给观众的是憧憬和期望。
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生产总值增速稳居世界第一;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173项扶贫政策;高速公路网总里程世界第一;全国银幕数量稳居世界第一……每一个数字,每一份成绩,都是奋斗的缩影,述说着这个庞大而又强大的国度五年来蒸蒸日上的功绩。
贫穷的民众变富了,落后的地方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了,各类资源均衡了,贫富差距缩小了,这是国家崛起、强盛的基础。而这一切正朝着希翼的终点大步向前。
期望,总是孕育在春天。
有期望,还要和勤奋做伴,才能如虎添翼。我国自主生产的复兴号列车、c919大飞机、蓝鲸2号、蛟龙号……一系列科技成就,折射出我们庞大的人才储备,以及他们为科学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不停歇的奋斗精神,同时也展现了我们国家迈向科技强国那铿锵有力的脚步。这是大国实力极佳的写照。
当看到科学家、工程师理解采访时诉说对理想的执著与坚守时,我们怎能不动容,怎能不坚信这是个有期望的时代,这是个能够让奋斗者出彩的新时代,他们是谱写时代鸿篇的挥毫泼墨者,也是未来生活的拓荒者。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用百姓视角聚焦国家发展,又以国家的视野关注百姓民生。脱贫攻坚、医疗保障、生态礼貌建设、国家安全体制等各领域的显著成就,让个体的奋斗与社会发展交织产生的磅礴之力扩散。既展现了生动的百姓生活,也呈现出全国人民用心自信、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厉害了,我的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当一幕幕壮观恢弘的大规模航拍镜头从眼前掠过,祖国的壮美山河、卓越成就所带来的震撼与自豪感,扑面而来。我们自豪于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沉浸于这一首首奋斗之歌若谱写的诱人旋律,我们庆幸于当期望配以勤奋依旧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700字以上2
这天是3月3日,《厉害了,我的国》首映式的第二天,在公司党委的组织下,我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毋庸置疑是十九大开局的“奠基片”,也是即将召开的两会的“献礼片”。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结合十九大精神,将祖国发展成就以纪录片的形式呈此刻大银幕上,用普罗大众都能接触到的形式—电影,这样的方式,寓于生活,把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发展、先进性改革、蒸蒸日上的生活风貌娓娓道来,更能直观具象展示大国风范,让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够切实感受到祖国的进步与腾飞,繁荣与昌盛。
以前看了不少纪录片,或煽情或励志,观看的时候内心澎湃,看完了当时的激动也就抛之脑后,仿佛并不能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而《厉害了,我的国》这部影片给人一超强震撼感和自豪感。当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玛旁雍错上迁徙的羚羊等一一亮相,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角度展现了我国的大国风采。除此之外,影片还记录下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以及背后的故事,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国人们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完美情操,才得以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
普通人的故事催人奋进。除了展现辉煌成就,《厉害了,我的国》还将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奉献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呈现出全国人民用心自信、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不少观众看完电影感到很惊讶、很意外、很亲切,深感“大国”和“小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们都是共筑中国梦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辉煌中国正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我为身为一名中国人而自豪,我也为身为一名共产党员而自豪。作为一名企业工作者,我将不断增强学习意识,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增强协作意识,构成工作合力不断增强职责意识,敢于担当作表率,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我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伟大的中国必须能继续稳步发展,继续奋勇向前,继续走向辉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700字以上3
近日,我走进影院观看电影《厉害了,我的国》。
在观众瞩目下,影片华丽丽地开场。“蛟龙”下海、“墨子”升空、“复兴”起航、“天宫”合体,一系列象征着中国腾飞发展的“超级工程”跃入我的眼帘,放映厅里不时传来惊叹声,大家为影片呈现出的大国风采、大国气象深深倾倒,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是多么骄傲自豪。
在完成这些“超级工程”的宏观叙事后,画面又将镜头转向了西藏的扎西岗村。一位名叫洛措的扶贫干部,正艰难步行在泥泞路上前往扶贫对象家中。和之前的数十次一样,洛措的扶贫推荐又被断然拒绝了。对着镜头,她掩面而泣,无奈地流下了泪水。然而,洛措没有放弃,她选取继续尝试,因为这是她的职责和使命。“精准扶贫”的政策之所以能迅速推进,也正是因为这些基层干部的执着努力和无悔付出。
影片中,这样的人物和故事还有很多。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力,正在造就着一个又一个奇迹。正是因为无数中国人在各行各业的努力拼搏,才成就了令人瞩目的大国奇迹。“复兴号”上,一位列车员的亲切微笑,让你体会到高铁服务的贴心与舒适;港珠澳大桥即将通车之际,一名技术工人正在对仪器做最后调试,让你对中国制造充满自豪;“西气东输”施工现场,一名工人聚精会神地操控着铺设管道的吊车,让你感知工匠精神的内在魅力。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庆幸自己成长在新时代,能有更广阔的资源去探索世界奥秘,能有更从容的姿态去追求内心梦想,能有更矫健的步伐去召唤完美明天。人民有期盼,国家有前途;人民要奋斗,国家有期望。诚如电影主题曲《新的天地》所吟唱的:“我们自信、我们前行,看中华儿女走向新的天地!”当每个人对完美生活的向往都会得到回应,当每份付出都会被赋予好处和价值,幸福感、获得感也将随之蔓延流淌,新时代如同画卷般铺展而来,这真是一部真实感人的国情大片。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700字以上4
在公司的组织带领下,我们观看了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整部电影展现出的场面震撼恢弘,大国雄姿跃然眼前。鲜红的绸带拂过中国各地地标建筑、天宫一号和丝绸之路,留下一抹贯穿时空、砥砺奋进的中国红。
看到影片中国产大飞机首飞成功时我们激动难耐,看到复兴号列车正在飞速疾驰时又感到豪迈不已,再看到港珠澳大桥最后沉管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原先在这五年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祖国的发展已经这么强大!
《厉害了,我的国》以习近平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呈此刻大银幕上,透过镜头展现强国风采,传递中国力量。
回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是习近平主席带领下的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13亿中国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日渐增强的五年,是中国发展、世界受益的五年。《厉害了,我的国》透过荧幕讲述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以及背后的故事。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国人们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完美情操,才得以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从而唤起每个中国人内在的自信。
透过这一部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内心的骄傲和自豪。让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加的有活力和动力,相信国家会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工作的热情也将越来越高涨。
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700字以上5
这天早上九点,翟老师和我们班同学一齐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科技纪录片!
看到这个影片的名字,我脑海中不禁浮现了中国此刻发达的科技和经济技术。
此刻我们的祖国拥有超多壮观恢弘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玛旁雍错上迁徙的羚羊等一一亮相,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角度展现了我国的大国风采。
除此之外,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的光荣事迹背后,更体现的中国人吃苦耐劳,愿意为自己国家做出贡献的精神!更体现了国人们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完美情操,才得以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
看着那些贫困山区的穷苦人家们都过上了完美的幸福的生活。看着中国扶贫政策的圆满成功。我不禁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
有一种骄傲叫做我是中国人,有一种科技叫做新中国科技,有一种感情叫做我爱我的祖国。看完这个影片后,我不仅仅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辛亥革命》观后感1
如今,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个人,弃医救国,“起共和而终帝制”,乃扬起彻底反封建旗帜的第一人。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群人,愿离家弃子,舍生忘死,只为共击帝制自为者。我们依然铭记,在百年之前,有这样一次革命,浩浩荡荡,给一个曾经颓废不堪的国家带来了民族独立之思潮,使之发生伟大的历史巨变。这就是,辛亥革命。
立足当下,回顾过去。我们问自己:“革命所为何事?”时下的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或许能给出较有说服力的回答。确实,如今的中国,更加强盛、更加民主、国家更加开放、科技更加进步、民生更加幸福。这就是我们的回答,这就是革命所为之事。
然而,在百年之前,也曾有一人做出了同样的回答,他就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领导同盟会,带领无数革命人为救国存亡、振兴中华而顽强奋斗。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给人们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在影片《辛亥革命》中,当袁世凯在家宴中向唐绍仪问起与之谈判的孙文是个怎样的人时,唐绍仪给出了许多人对于孙先生的评价。章士钊说他:“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谈兴中国者,不可脱离孙逸仙三字。”日本人宫崎滔天把他尊奉为拯救中国的英雄。也有人说他目不识丁,是绿林豪杰、是造反的土匪,有人说他是一介书生,手举手术刀的江湖郎中。然而这么多人如此义无反顾地追随孙先生让袁世凯不解其中缘由。而唐绍仪的回答是:“孙文是一个无私的人。”正因为“无私”,让许多人愿意跟随他。当孙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影片中响起了这样一句话: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文将与诸位同志一道,致力于实现革命的目标。这更加验证了唐绍仪说的那句话。孙先生的无私、孙先生的坚定的革命理想,让我敬佩,值得我们学习与发扬。
现在,我们努力渴望透过一部部影片,透过《辛亥革命》,来还原百年之前的这段伟大的历史。这不仅是让我们时刻铭记中国曾经遭受的列强的欺辱与清政府的腐朽,更是让我们这代人和之后的数代人从这场民主主义革命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作为一名身处幸福和谐社会的大学生,同时也作为一名光荣的入党积极分子,我感到无比自豪,心中的感激与敬畏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我不由地想到了影片中年仅24岁便从容就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他参加革命的时候与我年龄相仿,有着年轻人的满腔热情与活力。不仅如此,他才华横溢,曾东渡日本留学,是一个有先进思想和文化的现代知识分子。然而,他放弃了一切,参加同盟会,只为“革命”二字。192019年4月27日,黄兴率领敢死队在广州举行起义,林觉民因伤被俘,审问官念其年轻有为,愿法外开恩,但林觉民毅然拒绝,可见,其革命之心的坚定,精神力量的强大。“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读着这《与妻书》中的字字句句,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动。林觉民之所以革命,就像他说的,是为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现在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没有战争与炮火的侵袭,生活在一个宁静温暖的社会,但是,无数的先烈不懈拼搏的精神不会被抹去,革命者自由、民主、共和的思想不会被抹去。我们大学生,应将其传承和发扬。当今社会,在面对日益增强的就业压力的时候,我们不应倒下;在未来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不应迷茫;在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斗争中,我们不应退缩。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19年的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召开,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自信、民主、崭新的中国。神六、神七的顺利飞天,让中国人在世界扬眉吐气。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让无数人脱离了贫穷。“以人为本”的先进理论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革命所为何事?正如影片结尾的那段话所说:革命让社会进步的理念从此深入人心,革命让我们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工厂、银行、铁路、矿山,有了可以追寻的民生幸福。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我以为,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便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革命人的事迹与精神,我们将会永远铭记!
《辛亥革命》观后感2
开始关注这个电影,是因为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它的海报,上面写道——“我们的历史,从这里开始。”然后我开始拼命回忆,古代历史真正的起点大概是在夏朝,近代历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当代历史的起点是建国,哪儿跑出来一个辛亥革命。看着看着突然反应过来了,哦,是繁体字的海报,瞬间明白过来了。所谓的我们,其实指的是我们的台湾同胞。
我发现现在的国人评价历史电影,都不会先评价电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谓的意识形态。这部电影是我在历史课上看的,原因很简单,在它上映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还有这么一部电影。犹记得两个《建国大业》上映的时候,学校、车站、广告,不知道有多大的噱头,以至于电影上映了两个月还有无数国人疯狂追随。而《辛亥革命》,同样是历史片,同样是巨星云集,同样是壮观的战争场面,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追捧。
大陆有一种很特殊的电影分类,叫做“主旋律电影”。什么是主旋律,其实就是红色,红的让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会责骂当今的学生,为什么我们对于那些主旋律电影那么没有热情,难道就这么不爱国吗?那么我要说,我们不是不爱看,而是觉得它们不过是历史书的翻版,不过是把历史课上的东西搬到了银幕上。我们来看一看吧,不论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还是《辛亥革命》,哪一个不是正史正谈,大而俗地描写历史的流水账。它和大陆的电影“主旋律”是分不开的。为什么我们不爱看?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早已熟悉,电影如历史书一般将正义给予给革命,让我们想起——“辛亥革命的意义?”“这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说它其实是给老百姓普及历史常识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国的一些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莱恩》,都是从一个个体事件,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来从侧面审视历史,而不是像我们的电影从1911一直哗啦一下讲到1921。我并不是说国外的电影就有多好,但是的确,外国的历史片拿到大陆来放,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说到这里我们肯定都懂了,我们国人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连辛亥革命是哪年发生的,牵扯到的人物都是谁还不清楚,那么何谈对于历史的拓展与反思?如果我们对于历史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与解读,那么我们的电影是不是也能脱离“主旋律”的束缚?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众,那么必将从另辟蹊径,从电影的场面和剧情来下功夫。可以说《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好的。还记得当初我怀着怎样的爱国情怀到电影院,却看到我们的伟人在打情骂俏,不亦乐乎,影院里时不时的传来悦耳的嬉笑声,而这部影片带给人更多的是反思。我庆幸黄兴和徐宗汉的爱情停留在最美好的地方,保留了历史本身的神秘感和严肃感,让它至少可以出现在历史课上。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这一段蔚蓝色的历史,却被红色染的不红不蓝。大陆的近代史电影总是让我很无奈。过分的束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现在的社会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的,就像写随笔能写20字,写作文却憋不出800是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的制度却不允许“非主流”电影的发展,似乎“三民主义”并不是他所宣扬的内容。我们背过无数遍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去哪了?我们张口就来的“三民主义”得到体现了吗?
不过在这种畸形的审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片子了。从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总统职位的原因。它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洗脑,很好的脱离开我们大陆的现状,至少还原了真正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从意识形态上说,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进步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出现。它对于袁世凯和黎元洪的刻画,还是相当令我感叹的。袁世凯或许是第一次这么光鲜亮丽的出场,在背负了叛国,复辟的骂名之后,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总是不怎么样。但是撇开道德不谈,他的军事才能,谋略与勇气,可以说后无来者。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流氓,不至于让我们恨之入骨。孙淳很好的诠释了他,虚伪,但是令人敬佩。黎元洪处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战场的风云四起英明指挥,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能够描述的。其实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复杂的,伟人也不是上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名的人,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影响全凭后人给你创造的环境,就像我们和大陆对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却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那未免太单纯了些。
另外,它对于西方势力的演绎也很出神入化。一直以来,我们对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极态度的,但是从《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静,明事理,没有偏激的西方人。从荷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经济利益争夺背后的,超越国籍的信念。历史并不是儿女情长爱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战争或革命或许只是利益的取舍,但它们的背后,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也可以带我们走进蓝色的历史,没有红色的激烈与热血,却富有蓝色的理性与冷静。激情太久,我们需要沉淀下来,从另一个角度去爱国。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辛亥革命》观后感3
辛亥革命,使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成为一种信仰,他揭开了救亡图存的历史篇章,也在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上画卷上书写了举足轻重的一笔。
电影《辛亥革命》还原了民族存亡、战火纷飞的岁月。片头秋瑾的从容赴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捐躯令人心生悲愤;片中孙中山满怀救国之志,广播革命思想,推进民主共和;阳夏保卫战黄兴浴血奋战,誓死追随令人倍感振奋、热血沸腾;晚晴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袁世凯处心积虑,窃取革命果实令人愤恨惋惜。影片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刻画和的不同细节演绎,生动的展现了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人和革命先驱,为实现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不断探索,不屈斗争的革命信念和爱国情怀,再现了激情澎湃的辛亥革命,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场景。向我们阐述了革命的定义和革命的精神,诠释了改革、信仰和希望对于一个民族存亡的重要。
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屈辱走向富强,120年过去了,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心潮澎湃。“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面对山河破碎、生灵遭涂炭的危局,一批批爱国志士在呼号、在求索、在抗争,直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的提出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理论的横空出世,民主共和的观念才第一次深入人心,振兴中华才的呼喊才第一次成为响彻华夏的最强音,他让苦难的人民看到了希望,为迷茫的革命者指明了方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国父孙中山以他睿智的政治思想,非凡的远见卓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贯山河的革命气魄带领着顽强不屈,心怀壮志的革命义士舍生忘死,将中华民族带入了崭新的发展轨迹,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
有了辛亥革命的探索和斗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开辟了解放思想的新局面,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使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直至辛亥革命十年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是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他接过辛亥革命高举的爱国主义和“振兴中华”的旗帜,完成了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展望未来,这条历尽沧桑却傲然腾飞的东方巨龙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让我们在辛亥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承担起先辈们未能完成的伟业,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辛亥革命》观后感4
片场的灯已重新开启,电影《辛亥革命》已经播映结束了,但那滚滚的硝烟,那慷慨激昂的话语,却仍萦绕在我的心头。
难忘剧中孙中山先生说的那一句“前线赴死易,唤醒生者难”,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无奈啊!流血牺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惧,但怕只怕这些也只是徒劳无功而已。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可牺牲却总要有价值,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那时的中国早已贪腐不堪,清廷因循守旧,粉饰虚张;人民愚昧盲从,苟且偷生。这样的国家,是一定要有人来改造了!
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无数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 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于要结束了!于是,辛亥革命便拉开了序幕。
战争的硝烟已然四处蔓延开来,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有的家境殷实,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即为人父,但面对肩上的责任,他们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
但让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
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这,便是信仰!
国内,革命党人冒死进军,而在国外的华侨也并未停止斗争,他们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国家,也都有着一颗爱国之心,因此他们也在进行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孙中山先生也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海外华侨的无限感激之情:华侨是革命之母。
海内海外的中国人都联合在了一起,辛亥革命又岂会有不成功之理?正如何香凝所认为的“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那样。但辛亥革命成功了,同时也失败了,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统领袁世凯窃取了。就连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于是,新一轮的斗争又开始了......
但无论过去有多么辉煌, 亦或是多么不堪,历史终归是过去了,新的21世纪,看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绝地反攻,让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前列!
《辛亥革命》观后感5
国庆放假期间,看了几部电影,其中有一部就是《辛亥革命》,由成龙主演。看过《辛亥革命》电影后,其实印象并不深刻,其情节、场面、规模远比《建国大业》来说,也逊色许多。
然而,仔细端详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后,却感慨良多。
辛亥革命爆发,从电影中来看,有它的偶然性。1920年10月10日,当时清政府将驻守湖北的主力部队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难。不料革命党负责人孙武当天在汉口装配炸弹时被炸伤,引起清军的大搜查,革命党领导人要么被捕杀,要么逃离武昌。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赞同革命的基层官兵主动发难,经一夜战斗占领了湖广总督署,后来又控制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 但仓促举事的官兵马上面临缺乏统帅的致命问题。无奈之下,他们找到黎元洪,黎元洪在士兵枪口的逼迫下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湖北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武昌起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功了。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偶尔性。
一场意外居然迅速发展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让中国各方政治势力都措手不及。然而,这场“意外的革命”却有其必然性。纵观满清王朝在革命前50年、尤其是前2019年的作为和不作为已经让革命的发生只是个时间问题。
从大的方面说,满清王朝的垮台主要是拒绝加入西方引领的时代潮流。就连同李鸿章1865年要求设立电报局,也遭到一帮保守的满汉大臣的极力反对。反对者的理由包括设电报局就要架电线,架电线就会坏风水、侵扰祖坟。
引进西方的技术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说借鉴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了。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被自己向来看不起的岛国日本打败,清王朝受到极大刺激,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决心变法图强,也就是要搞改革开放。但在一众王公大臣公开反对和暗中捣乱下,1898年的戊戌变法推出百余天后就迅速夭折,光绪皇帝本人也失去了自由。
1920年,慈禧太后和一帮王公大臣居然相信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盲目排外的义和团是“洋人的克星”,试图利用迷信愚昧的义和拳民与西方全面对抗,一口气向西方11国宣战,结果招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赔款高达4亿5000万两白银的辛丑条约。这一结果让更多仁人志士不再对清王朝抱有幻想。
不过,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仍有其强大的惯性。虽然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在甲午战争后就不断尝试用武力推翻满清王朝,但直到20世纪头几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议仍难分高下,通过立宪改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主张仍大有市场。
而对满清统治者来说,孙黄的革命行动固然要坚决镇压,就算梁启超等人温和的立宪改良诉求也难以接受。在空前的内忧外患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做出某些改革姿态。1920年9月,清廷终于宣布进入预备立宪阶段。这一改革宣示虽然来得很晚,仍让国内各界感到振奋,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市民、绅商纷纷举行集会游行支持朝廷进行立宪。
但颟顸自大的清王朝又一次失去了聚拢民心的机会。1920年11月,清廷发布裁定中央官制上谕,结果却是满族人获得更大权力,甚至连形式上的“满汉平衡”也被打破。这类紧握权力不放的改革不仅更加坚定了革命党人推翻朝廷的决心,也让众多立宪改良派人士失望不已,纷纷转投革命派阵营。立宪派领袖梁启超在其《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中忧愤地指出:“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清政府却不愿或已没有能力正视社会的呼声。1920年8月,在慈禧太后去世前,清政府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这部维护“君权”、压制民权的“宪法”连士绅阶层为主的立宪派都看不下去,指其为“假立宪”、“伪立宪”。维系清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更加动摇。
1920年1月到11月,以地方士绅为主的“立宪派”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但朝廷不仅毫不妥协,拒不立宪,反而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镇压立宪运动。192019年5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满人独揽大权的皇族内阁,让立宪派分享权力的希望彻底落空。清政府拒绝改革的立场终于招致众叛亲离,改革的空间也丧失殆尽,清王朝垮台只是一个时间或时机问题。
因此,原本属于“意外举事”的武昌起义成了压垮满清王朝的偶尔中的必然。
辛亥革命这场“预料中的意外”显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是一次伟大的社会进步。尽管辛亥革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中国后来的发展也充满坎坷,直到今天民主共和在大陆仍是一个理想,但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
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如今来说,我想应该理解成:改革还没成功,大家应该努力推动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真正的改革,还改革原有的动力与动机,以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来消除贪腐、不公正的特权。这样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难以忽视的真相纪录片观后感1
《寂静的春天》是号称我们环境问题发现的一个里程碑的小说。但是包括我自己,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现在除了学环境的人,又有几个人知道呢?《难以忽视的真相》里面,我被戈尔的执著感动,他到处演讲,他拍了这部电影,他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看到他制作的精美的演示和他激动人心的演讲,很大程度上,我们不能再把他和政治联系起来。其实,这本来也就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生存的问题。
首先是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正如戈尔所列举的,种种迹象表明了我们生存环境的恶化,但是还是有人要想去掩盖这个实施。我们的物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我们的空气正在变得混浊……但是又有几个人在面对这个问题呢?我不知道,谁也不知道 。看看我们周围的环境就知道了。大家都觉得小时候的环境很好,有山有水有蓝天,这些很多东西现在都看不到了。河水不再清澈,鱼儿也都变少了,我们都看到了,但是我们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因为我们的概念里面,我们的生活在钢筋水泥结构的城市里面,我们的生活是变好了。那些可以忽略的环境问题,至少是现在可以忽略的,我们就忽略了吧。厦门,这样一座美丽的海上花园城市,现在被大家戏称为“大工地”,到处施工的厦门,到处在打一个个补丁,周围多少人在噪音中变得烦躁?这种正在被改变的美丽,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如果真的和环境冲突了,例如px,又怎么样呢?
其次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说得再多,总结到一句话,还是我们人的问题。让我想起在一堂课上老师讲“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个理论成立不成立的问题。老师说,科学技术本身,其实是无害的,关键还是在人,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其实是人类对它的运用所带来的,而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所造成的。所以,讲“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实也是人类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说法,该对科学技术造成的负面效果进行反思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我很赞成老师的这个观点。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政客要对这些问题负责,总之是我们人思想的问题。
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环境执法的问题。在我们学习环境法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我们的环境法力度根本就不够……罚款什么的都不够重,而且很多时候环境部门没有执法权,要工商等部门才能执法。另外,环境影响评价法也已经实施很久了,强制环评虽然实施了,但是我们却仍然没有感受到很大的变化。问问市民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么?环境影响评价不过关的话,会怎么样呢?”可能满大街的人没几个知道的吧。现在的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少数人赚钱的工具,而真正法规想要达到的目的有没有达到,我们不得而知。
至少我们也没有在目前的法律宣传的节目中看到环境相关法规的宣传内容。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执法权利和力度都不够。
另外现在一个环境归很多部门管,海洋局,渔业局……这样混乱的管理机制也有待改进,而管理机制的改进,也是进一步加强合理而有力执法的保证。
如果一个公司不按规定处理污水了,我们能马上强制要它关掉甚至永久取消经营权,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警告,只有罚款这种无力的措施,我想很多企业都不敢再忽视环境的问题了。
我们不是没有能力去处理污染,而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我国不是没有建立健全法规的力量,关键在于我们什么时候怎么样能让环境法能有一个合理而有力的执法空间。愿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我们人类能有真正更美好的生活。
难以忽视的真相纪录片观后感2
如果不是从小受无神论教育,我相信自己会是个很虔诚的人。我相信世间总有什么东西应该值得信赖,有永恒的价值,可以投入全副身心。少年时相信爱,后来相信美,再后来相信死亡。我离宗教越来越近。因为宗教,其实是为面对死亡做准备的。面对死亡的态度,就是你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环保,是一种生活态度。说得简单点,就是只消费我需要的,只占有我真正在乎的。在物质匮乏的时候,这是无庸质疑的,在供应充足的时候,这需要智慧和定力。
胡思乱想的时候,会怀疑文明是否真的是“进步”,是否真的对“人”这个物种有利,还是加速了物种灭绝。我们有智力,会思考,会用工具,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过越是“文明发达”的社会,生育率越低,这难道不奇怪不值得深思吗?科技越进步,生存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已经是事实,难道不值得警惕吗?我们拥有的越多,却不见得更快乐,甚至更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这样的想法,是很“政治不正确”的。所以《难以忽视的真相》还不敢这么说,它只是说了“政治不方便”的层面。英文名an inconvenient truth,意思是“棘手的真相”。我本来以为inconvenient是“不方便”那一层意思,其实不然,片中谈的是美国政客在全球变暖这个问题上的暧昧回避态度,因为牵涉到巨大的利益。正视全球变暖是“正确”的态度,但是处理起来却非常棘手,而舒服享乐惯了的美国人,也情愿关起门来,继续无视事态,不然戈尔为什么没当上美国总统呢?
不过这个事实,戈尔也没有正面碰触。他很聪明,大部分时间让科学和气候变化的实例说话,他不正面吓人,可是每个人都吓到了。含蓄地,他在对美国人说:看,你们当初没有选我,后果很严重吧。
不过我原谅他的做态,因为他摆的事实说服了我。气候的确不对劲,所有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也都最好听听他说的话。海平面上升(的确在上升)是绝对无情的,而且首当其冲。自然是无情的。忘了哪篇文章说过,“拯救地球”其实是个错误的概念,应该拯救的是地球上现有的生物。自私一点,就是拯救人类。气候变了,冰川期来了,地球还是地球,还是那些物质,只不过液体变成固体,或者固体变成气体,它还会在太阳系里绕太阳转,太阳出了问题,才能说到拯救地球。地球变冷变热,在地球的历史上其实是常态。但是脆弱的人类,可经不起地球打个喷嚏。再说,全球变暖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不过人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个越来越逼近的危险,并不容易,所以戈尔到处奔波演讲,试图唤醒民众。这里面当然有政治企图,有做秀成分,不过这个人,的确好过那个只知道开启战祸的家伙。
《难以忽视的真相》其实是一堂生动的科普课,准备充分,讲解平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煽得又不过分,不多不少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它半点也不花哨,观众却被深深震撼。它也知道要教育普罗大众,不能期之以高标准的道德说教,所以它先把观众吓个够呛,然后在片尾呼吁大家从小事做起。
说回“inconvenient”,我觉得把它理解成“不方便”也完全可以。人类如今的场面铺得这么大,还不是因为贪图方便,加上贪婪成性。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汽车,家电,各种耗费能源的先进科技,大多数都是为了方便人的生活。我看完片子,心虚地想:糟糕,刚买了一台烘干机呢。有烘干机很方便,再也不怕下雨,烘过的衣物暖暖软软也很舒服,可是它消耗的电能是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的石化能源产生的。如果没有洗衣机和冰箱,生活可该怎么过?洗衣机还好,冰箱是绝不可少的。放弃这些,我愿意吗?难。
我能做的,只有尽量节省水电,少开空调,少用烘干机;将垃圾分类,交给回收公司;少买不必要的东西;少用塑料袋和纸张(可是书还是得买呢);能走路就走路,能搭巴士就搭巴士。可是这些够吗?我还可以把这片dvd交给环保意识浓厚的校长,让她放给全校学生看,可是那些养尊处优的孩子们能明白吗?其实,我难道不是养尊处优吗?我还可以做什么?我可以皈依环保,习惯环保的生活方式。只用需要的,只占有真爱的。不攀比,不虚荣。过简单的生活,即使做个闷人也在所不惜。
难以忽视的真相纪录片观后感3
看完美国前任副总统阿尔.戈尔主演的纪录片《难已忽视的真相》让我在震惊的同时感到环境污染已经是我们人类不容忽视的问题。无论是片中不断变化的数据图表还是令人震撼的画面影像都不得不让人从内心感触到环境保护已经是全人类十万火急的事情。,
片中北极最大的冰架一分为二,这些都使科学家们感到不可思议。北极熊因为气候变暖,导致冰层融化而必须游泳96公里觅食,结果体力不支溺死吗? 北极的冰如果全部融化,海平面上升,上海肯定就不存在了. 大家应该知道大湖泊乍德湖吧,可如今,它却干涸了。海洋中,各种珊瑚礁开始褪色,昔日美丽的珊瑚礁是鱼儿们嬉戏.玩耍的地方,也给鱼儿们提供了充饥之食,可如今,这些珊瑚礁变得干巴巴的,导致许多珍贵鱼种死亡。片中有一个非常有趣又及能让人思索的实验,把青蛙放进沸水里,它会马上反应跳出来,而放到冷水里慢慢加热,它却会若无其事的呆在里面,直到有人来救出它。
其实人类和这些动物就在这样一个被加热的冷水锅里,虽然自身感受不太明显但真实的情况是气温不断升高,造成冰川融化,植被减少,物种不断灭绝。对人类来说,气温升高,各种新疾病陆续出来,一些旧疾病也死灰复燃,非典型肺炎,肺结核,禽流感。对我们的生命造成威胁。这一切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人类到底对地球做了什么?
众所周知,人类经济进步的基础就是工业的发展,经济增长建立在高耗能的基础上,燃烧石油、煤炭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气体直接排到大气之中。当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把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很大一部分保留了起来,温室形成,全球气温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就是温室效应的形成的重要原因。所以环境加热源不是自然,而是我们自己!
人类经济发展以环境为代价,快速发展的经济给环境带来巨大的负担,而人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忽视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直到环境问题给人类生活甚至生命造成侵害,人类才行动起来研究环境问题,呼吁全人类保护环境。
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既要考虑环境发展又要满足当代人和下一代的需求。我们对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对我们自身健康的保护,更是对下一代的呵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实就是前人植树后人乘凉的战略。所以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重大责任,俗话说“从小事做起,每一件小事加起来就是一件大事”,环保就是应该这样做的一件大事.
少开汽车,节约纸,少用一次性碗筷,少用塑料袋,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我们全社会应该做的事。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保护环境,杜绝先污染后治理!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600字以上范文1
下午,按照学校的预先安排,在县影剧院看了电影《钱学森》。开始时片头走得快,只注意到陈坤主演,黄建新执导,连漂亮的钱老夫人蒋英是谁演的也不明白
在影剧院看电影和网上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剧场的灯光一灭,大厅顿时灰暗,像进入了没有月光的晚上。宽长的影布上现出画面,音乐响起,把人带入艺术的氛围。轰隆一声巨响,火箭从高高的发射台上插入云霄,犹如我旁边的墙壁倒塌一般,我的心跟着震颤。画面,音效的质感太强了,震撼人心,怪不得热恋中的人儿不惜花钱买票到电影院中消费,那是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啊。
陈坤的明星范十足,白面书生,脸型稍长,面孔冷峻,气质形象没得说,岂能一个“佳”字了得。饰演钱夫人的女主角更是是如花似玉,面容姣好,让我的眼睛绝无挑剔之处。只是我潜意识里的像钱老这样中西贯通的天才科学家,应是比较沉稳、内敛,比较有内涵,个人感情方面并不喜张扬的形象。故事一开始很浪漫:蒋英在上海某个剧院开个人演唱会,粉丝很多。一曲完毕下台来受到围堵,而此时这位佳人往前面一瞟,望见了梦中的白马王子。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抛开繁忙的工作,专程观看女友的第一场演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走吧。没有夸奖她的演艺水平,没有过多的热情。看得出男生把所有的热情都埋在了心底。
女友说刚从欧洲回来,下方还有很多演出,但年轻后生只有一句话,跟我走吧,紧紧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后蒋英就义无返顾地随着男友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真是“跟我走吧,立刻就出发”。我没有看过钱学森更多的传记,只觉得这个故事太浪漫了,太吸引人的眼球啦。若说蒋英学的是艺术,骨髓里有浪漫的因子,这个故事发生的有因缘,那么我有点不相信,同样的故事会发生在钱学森身上,却有些不敢相信。可能是钱学森受了多年的美国教育,其生活方式多已西化,像这样对女生大胆追求示爱本来就很很正常。总之,这
么严肃的一个题材的电影,看起来很有时代感。加入了钱氏夫妇年轻时感情的花朵,让人的眼睛变得很简单,很完美。这和我去年看过的几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几部电视剧感受是不一样的。(也包括两弹一星邓稼先、钱学森的)
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明白。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我想,钱学森幼年肯定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亲必须把爱国的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则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坚定,宁死不屈。这是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宁折不弯、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
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钱学森身上的映现。联想到前几年电视报纸上的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说白了,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如果让他们应对钱学森,肯定无语。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几个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骨子里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他们怎样发自内心的爱国?
多年以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小土块房子里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想起临回国时老师说过的话,不禁喃喃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此时他的心里应是百味杂陈,他最后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
人才,真正的人才都哪儿都是也就应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连钱老的老师冯?卡门先生都说,让这么一个科技天才回国,就等于让中国有了与西方大国相抗衡的力量。冯曾说,钱虽是我的学生,但若背叛美国,那就是我的敌人。这句话固然反映了冯?卡门先生的爱国情感,当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海军次长的话更直接:一个钱学森,就抵得上美国海军陆战军的五个师。我更细微的感触到美国人对科学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联想到眼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何尝不是与对重视科技人才有关。
钱老与蒋英的结合是完美的,浪漫的。我理所当然的理解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智慧与美丽的结合。片末镜头很有意思:钱老夫妇相互搀扶着行走在林荫小道上,钱老略带歉意的对夫人说:这辈子你如果不嫁给我,很可能成为一个知名的歌唱家。你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赋。你后悔吗?蒋英的回答饶有兴趣,用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人采访丘吉尔的母亲,问她有什么遗憾?这位女性自豪的地说,我很骄傲,我为英国生下一个丘吉尔。然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钱老说:“中国能够少一个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能没有这样钱学森这样一个科学家。”这样一对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老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恩爱,让人动容。
影片在钱老98高龄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前的一句断断续续的话中结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学,技术,……,还要学文化,艺术。……相信这句话能给当下中国的千万个家长和教育者中的有心人更多的启示。我愿意相信,科学插在艺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600字以上范文2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对于这样一位大师级的科学家,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他说:“我必须要让中国人拥有自我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西么,这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他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能够,如果我想,我能够去种苹果。”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21世纪的这天,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拍摄《钱学森》这部影片,让更多人了解他,了解建国初那段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局势,了解这天的世界,珍惜这天的和平局面很有好处。
但是《钱学森》影片和钱学森其人对我们的启示不仅仅仅如此。首先我们就应就应意识到,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背景下,拥有导弹等高端武器对于中国国家好处重大。只有用于导弹、原子弹、氢弹等高端武器,我们才能在美苏冷战中维护自身独立,维护国家安全。这不仅仅是当时的中国所面临的困境,也是所有在美苏争霸中饱受战争威胁的欧洲和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心声。
其次,我们就应明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拥有发达先进的科学技术重大好处。早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意识到科学的重大社会价值,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二战中的德国,二战后的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争相发展自我的高科技,先后加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行列。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层出不穷,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这天的国际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的竞争。
再三,《钱学森》影片告诉我们,有国家意识的人是幸福的,有民族意识的人是幸福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爱国的意识,它深藏在我们内心的某一处,经常被我们忽略。我们对某些社会现象不满,对某些政策制度有意见,对一些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看法,是因为我们期望这个国家更好,期望他的政策制度更加贴合实际,期望我们的人民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甚至有时候我们怒其不争,行为过火。这些都能理解。了解钱学森大师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我们的爱国热情。一个人的潜力有大小,但是爱国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把你的潜力献给他而不是对手。在钱学森回国前,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能够种苹果。”为这个国家做贡献,即便是种苹果,这也是一种幸福。
再次,《钱学森》影片告诉我们,有才能的人是永远不会受到歧视的。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有着比较严重的种族歧视的国家。但是,作为一个华人,一个黄种人,我们没有看到这种歧视。甚至这天美国总统奥巴马,作为一个黑人登上美国总统的宝座,从美国建国到这天,这是第一次。所以,不要找任何借口为自我的不成功开脱。种族歧视固然存在,但是才能永远不会被歧视。
最后我要说的是,真正的大师必须是纯粹的人,没有任何物欲要求的。而纯粹的人必须是无敌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有各种的欲望,个性是在改革开放的这天,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这天,中国人对物质的追求无止境、无理由甚至是不择手段。当我们回头看看上世纪中期的科学大师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看看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沈从文、陈寅恪、冯友兰、蔡元培,我们还有什么可说呢。
让我们记住,一个人,为了一件自我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他叫钱学森。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600字以上范文3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观看完电影《钱学森》,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钱老为了伟大的祖国,献出了自己无悔的青春,他是我们心中永垂不朽的民族脊梁!
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学成归国、报效许国,这是他永不动摇的赤子之心。
曾记否,电影中,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坚持要离开之时,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你回去能做些什么呢?”是啊,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一穷二白,与拥有优越研究环境和资源的美国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可钱学森微微一笑,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回去种苹果。”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这里饱含着多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即便在祖国的土地上种苹果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反思今天,有多少国家耗资培养的精英在移民,有多少在外培养的优秀人才选择留在国外,又有多少人在翘首以盼、羡慕大洋彼岸的优越生活和条件。
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用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这是他永不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在那个年代,、氢弹、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国防力量强大,国家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沦为军事强国的附庸。当时新中国非常缺乏人才和科学技术,钱学森回国后带领着科研人员艰苦奋斗,成功研制出东风系列导弹。他带领着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试验成功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东风二号。当钱学森面对着东风二号是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他与杜布里奇校长的谈话,并很骄傲地在心中告诉杜布里奇校长:“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正是钱学森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他对祖国的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所以才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着科研人员勇于拼搏,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重大成就,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奠定了基础。钱学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他做到了,他完成了祖国交给他的艰巨使命,他用自己十几年的探索与专研,创造了中国国防与军事领域的奇迹!
一部电影,记录了一个人的传奇,掀开了一个国家的历史。《钱学森》不仅在为英雄立传,更是在为民族铸魂。诉说这部历史,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老一辈人精神的弘扬!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要勇挑跨世纪的重任,为把中国建设地更加美好而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600字以上范文4
《钱学森》电影讲述了钱学森报效祖国的故事,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待遇和条件,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钱学森的事迹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中国能够创造奇迹!
钱学森是我国的“导弹之父”,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让人敬佩的是他那浓浓的爱国之情,他在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的决斗中,毅然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赤子。观看《钱学森》,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爱国、求实、奉献的精神。在今日,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进程中,更需要像钱学森那样的忠诚爱国、奋发有为的人。作为检察干警,我们更要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坚持高度一致,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毫不动摇坚定法治理念和攻坚克难信心,以担当有为的姿态彰显对检察事业的忠诚和信心,努力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实现新作为。
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现时身处的工作生活条件,相比钱学森回国时优越得多,但论甘于寂寞、刻苦钻研的精神,我们不及钱学森之万一。应对喧嚣的大千世界,我们当坚守自我的价值观,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祖国繁荣发展、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而奋斗不息!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600字以上范文5
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为什么他要放下美国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取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呢。正是因为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我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向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在美国时的一点点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为我国的科研付出自我半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从不放下每一次机会,也从不放下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这也许就是他的伟大的另一面。
我想之所以原子弹能够成功,卫星能够发射。除了所有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拥有像钱学森教授一样的那颗中国心。或许原子弹的威力是超级大的,但是无数个钱学森的能量是无限大。
看过《钱学森》之后,感到一股正气凛然在胸,同时也问自我,如果我是钱,能否像他那样为了祖国,放下在美国优质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来过清苦日子,并且在中国核领域一穷二白的状况下造出两弹?尤其是后者,钱学森徒有高级的大脑,但是双手被中国核背景缺乏的现状束住,他在应对惨淡现实的时候,就应是何等的无力与无奈?就像影片中,他应对听不懂他讲课的中国技术人员,脸上显出的表情是受到冲击、是无比失望,但是,他没有像对外国学生那样,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讲一遍。
对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和回国后的废寝忘食,我感到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以致走出电影院后,重新应对外面纷杂的世界,看到现代社会上最多的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梁漱溟语),也生出了无力与无奈,同时思考:此刻这个时代还会不会出现如钱学森般拥有高尚情怀和强烈爱国职责感的奉献者?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人们对国家的职责感渐微,或许只能在面临重大灾害后显现出来;同时由于不再有巢倾卵破唇亡齿寒的状况出现,人们对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与国家命运相连。作为青年人,我想:如果我们就向这样的人生目标走下去,如果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不再向往报效国家或回馈社会,而是看到国家和社会的不足后不思改变或无力改变,反去崇敬外界更加发达的环境和完美的生活,争先涌出国门,那么我们的国家不仅仅是用资源为外国培养半成品,而且也将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我想,每个看过这个片子的年轻人都就应反思,自我是否抱着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尽管它能够用每个人好国家就好来大义化,另外还要思考是否能够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合,哪怕只是一点,但也是对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的一种回报和推动。
想到龙应台的一句话:孩子,你是否想过,你这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我们意识到此刻还算完美和安稳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呕心沥血甚至捐躯为国,也许我们就能少点自我,多点大我,为这个国家做点不算惊天动地但也能推动改善的事情。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00字以上1
今天,天气晴朗,爸爸妈妈放假在家,他们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字叫《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很精彩,而且还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生哲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伟大的爸爸,名叫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他梦想成为世界冠军,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却因为家里穷,为了赚钱养家,不得不退役。回到家乡后,爸爸想通过孩子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于是,他希望自己的妻子生一个儿子。不料的是,妻子却为他生下了四个女孩,这让他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这位爸爸差不多就要放弃梦想了,但在一次大女儿和二女儿跟村里的小男孩打架时,意外发现大女儿和二女儿很有摔跤的天赋,这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于是他决定好好培养她们。
他不怕被邻居笑话,不顾世俗的反对,这位爸爸让她们每天五点起床训练;为了增加她们的体能,想尽办法让她们每天有鸡吃;没有摔跤练习场,就动手自己做;这位爸爸就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持自己想法。终于,在一场镇上的摔跤比赛中,他的大女儿战胜了男对手,赢得了特等奖,获得了五十卢比的奖励,爸爸高兴极了,看到了希望。
在后面的训练中,爸爸不断地教女儿们摔跤的动作和技巧。时间很快过去了,小小年龄的大女儿成了大青年,爸爸成了老年人。大女儿因为取得了全国冠军而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在学习训练的过程中,大女儿经历了不少挫折、失败,爸爸就是最强后盾。终于,在一次世界摔跤冠军大赛里,大女儿赢得了冠军,为国家赢得了最高荣誉,爸爸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也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
看完这场电影,很多人感动不已。我却懂得了一个人生哲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为了梦想就要努力付出,无论经历多少挫折,千万不要放弃,记得困难都是暂时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小小年纪,从现在开始,我就要努力学习,不会再因为自己的一时脾气,想玩就去玩、想偷懒就去偷懒而耽误功课,我要成为爸爸的骄傲。希望得金牌的小朋友,我送你一句话:金牌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是用辛勤汗水换来的。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00字以上2
辛格是一个摔跤手,他渴望得到世界冠军。他曾经夺得世界比赛的亚军,但是因为生活所迫,放弃了摔跤。
他希望他的妻子为自己生一个儿子,好完成他的梦想。可是,他的妻子为他生了四个女儿,他觉得自己的梦想破灭了。
但他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吉塔,二女儿叫巴比塔,打倒了两个大男生,他上门去道歉,却意外地发现:自己的两个女儿是天生的摔跤手。
他想:“我为什么一定要男孩呢?还有女子摔跤比赛的呀。”他的梦想又有了可以实现的希望。
他开始跟妻子商量,给他一年的时间来训练女儿们。
他开始建造了简易的训练场,在麦地中开辟了一条空地,让他的女儿在田间地头跑步,做俯卧撑、仰卧起坐。在训练场的地上铺上沙子,让他两个女儿练习摔跤,还叫来自己的侄儿当陪练。
可女儿们不乐意,总是找各种理由偷懒,比如说自己的头发上长虱子,没想到爸爸把她们的头发剪成了男孩子的造型。当她们在村道上跑步时,被村民们嘲笑,当然也有一些人同情她们。
有一天,她们俩没训练,而是跑去参加婚礼。侄儿和女孩子们正在载歌载舞的时候,爸爸来了,把侄儿扇了一巴掌,整个婚礼热闹的气氛被他打乱了。
女孩们跟新娘讲自己的不开心,没想到新娘却羡慕她们。这让她们明白了,自己的爸爸为什么要让她们训练了。
从此,她们开始积极参加训练,把侄儿打倒。爸爸让她们参加比赛,吉塔第一次比赛虽然输了,但后面的比赛一次又一次赛得好,最后夺得了女子摔跤的世界冠军。
如果你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00字以上3
九月九日,我们新华小记者观看了《摔跤吧!爸爸》这部十分感人而励志的影片。电影讲述的是: 马哈维亚是一名国家级摔跤冠军,因为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虽然没有继续摔跤,但是他的梦想就是为印度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金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于是他就想生一个男孩来代替他完成这位父亲心中的梦想。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上帝好像故意要捉弄他一样,一连生了四个女孩,他非常绝望。后来,这位父亲偶然发现自己的四个女孩中吉塔和巴比塔有着摔跤的天赋和血脉,于是他就下定决心对她们进行日复一日的严格训练,不知受到多少人的讽刺和嘲笑,在不断坚持和拼搏下赢得了比赛的胜利,最终完成了父亲理想的动人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父亲把吉塔带到湖边进行训练,直接把她推到波涛汹涌的河水中,吉塔向父亲发出本能求救的时候,父亲说了一句话:“我不可能永远陪着你,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要靠自己。”吉塔听到后,拼尽全力,终于浮出水面游上岸。也是这个同样的情景,吉塔在后来的世界级锦标赛上没有父亲在旁边指导的时候反败为胜,实现了父亲的心愿。
是呀!有时候,父母是可以帮到你的,但是他们不可能永远都会帮你的。我们必须靠自已的力量实现目标。父母的爱是体贴又是严格的,我们就像是一棵小树,当我们有叉枝的时候,父母就会减掉它们;当我孟长歪的时候,父母就会帮我们扶正……所以,就让我们珍惜父母亲的疼爱,感恩我的父母亲吧!好好学习就是我对他(她)们最好的报答!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00字以上4
昨天,张所带领我们去看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这是一部非常鼓舞人心的励志电影,不仅有浓浓的喜剧效果,还非常的感人励志。
影片里面的父爱伟大,让人动容。影片的结尾,马哈维呀说:“你是我的骄傲。”时,我留下了眼泪,这是一个孩子在父亲那里得到的最高的奖赏!
影片里面姐姐一直都是很棒的,也一直是她的父亲在训练她,一直到她拿到全国冠军,到国家队里面去训练,她换了一个教练。但是在教练的训练之下她并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反而每次都输掉比赛。因为她忘记了自己的父亲教给她的技巧,放弃了自己的长处—————进攻,选择了教练交给她的—————防守。
这让我明白了,要成功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如果随大流,只会让自己变得跟普通人一样平庸。如果明确目标,只要足够的坚持,一切不利的条件都会慢慢变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帮助你取得成功。
最后,不忘初心;你所取得的成功,也是支持你的人的成功。就像影片里的父亲他的目标就是让印度的国歌响彻在奥运上,他把自己的意志放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他女儿的成功也就是他的成功。并对他女儿说:“你是我的骄傲。”
虽是观后感,但在看电影期间,自己对电影中的许多桥段都深有感触。女主角在教练的错误指导下,成绩一直下滑,最终按照父亲的科学指导及帮助,获得了成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一个好的领导,有一个好的团队,在正确的领导之下,与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共同进步,才能取得成功。
整部电影正能量满满,拼搏向上,奋斗不息,贯穿于全部。的确,关于正能量的问题,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从隧道所到安全所,我所经历是满腹牢骚到努力拼搏,从一切都所谓到每件小事都兢兢业业去完成,磨砺自己的心智,不断的追求进步。就像墙壁上的宣传板所描述的:个人的魅力在于—和谐、快乐、坚毅、品质、心境、仪表、谈吐、内涵、修为,短短的几个词语,电影中也都充分体现了。
说实在话,单位的大环境并不太好,社会的各项压力也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家庭、工作、生活,还有诸多,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逃避无法解决问题,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成长与进步,这才是唯一出路。
奔跑吧,少年!哦,不对,忽然发觉自己已经是30多岁的人了,还是:加油吧,中年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明天会更好!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800字以上5
《摔跤吧!爸爸》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一部关于维护女权的电影,故事的发展要从“爸爸”的前半生说起。
“爸爸”曾是印度国家摔跤队的冠军,后因生活所迫,他无奈放弃了要赢得世界级金牌的梦想……但他并没有真正的放弃,他曾寄期望于他未来的儿子身上,却没曾想上帝总爱跟他开玩笑,几年间一连生了4个女儿。
在他认为自己的期望也就此破灭的时候,他从大女儿和二女儿与男孩子的打架中,看到她们身上摔跤的惊人天赋,也看到了得到世界冠军的期望。于是,他与妻子约定一年的时间,要按照比赛选手的标准要求两个女儿,不想让她们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嫁人,从此柴米油盐度过一生。于是,爸爸不顾社会和周围人的反对和嘲笑,开始对女儿们进行“魔鬼”式训练。最终,得到冠军的女儿也成了印度女性的榜样,鼓励着千千万万的女性去争取选取人生的机会,最开始的反对和嘲笑也转成了支持和掌声。
片段一:
小女孩们不愿意再理解这样的魔鬼训练,决定反抗。爸爸对这段时间偷懒、训练不认真,甚至为了去参加朋友的结婚宴而不训练的女儿们发了一次大火。婚宴不欢而散,她们一向哭,不懂自己的爸爸为什么这样对她们,而她们的新娘朋友对她们说:“我很羡慕你们有这样的爸爸,你们能够不用每一天重复着着洗衣做饭的生活,甚至14岁就要嫁给一个陌生人来减轻家里的负担。”女儿们幡然醒悟,于是主动加强训练,最终崛起成为55公斤级的全国冠军,并准备进入国家队进行训练。
回想自己,从小不用为自己的吃穿发愁,不用面临早嫁的问题,从小生活在一个家庭幸福、能够自由选取的现代中国,这是一件多么幸福和幸运的事情。在这个时代,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奋斗呢?你的家人不催你成功不是不着急,而是他们懂得引导你:幡然醒悟的努力比强迫你做事情要更有效。
片段二:
在进入国家体校和脱离父亲的管教后,面临着朋友的教唆,以及电影、美食、秀丽的衣服等诱惑,大女儿出现了短暂的懈怠、投机取巧、盲目听从教练指挥等问题,但凭借着年轻力壮、基础扎实,最终还是代表了印度女选手参加英联比赛。比赛失败后,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抛弃杂念并回归父亲的指导。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你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阻碍、诱惑、走弯路和应对很多选取。但只要你不忘初心、把弯路和失败变为你成功路上垫脚石,并坚定不移的朝原定的目标努力前行,你终究会到达成功的终点。
片段三:
教练为了自己独揽荣誉,在临近比赛时给“爸爸”设下陷阱,关到一个小黑屋中。在没有爸爸指导的状况下,决赛中的女儿克服依靠、独自战斗,最终为自己的国家赢得了第一个世界摔跤冠军的金牌。
人生的道路很长,未知数很多,你的引路人不会一路跟随,不要总是一味的依靠别人,把期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你要带着自己的经验与勇气,凭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随时做好独自战斗的准备。
人生总是充满很多的不确定性,你不去尝试,怎样明白它是否真的不行?要成功,就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只要你坚持,梦想便不会遥不可及;只要你努力,成功就不会越来越远;只要你不忘初心、目标正确、足够坚持,一切不利的条件都将会转转成动力,从而帮忙你获得成功。
成功的瞬间,来自于日常的积累,来自于弯路中的折回,来自于决不放弃的最后一击,经过不断的磨练与考验,才会成就历史的传奇。
《摔跤吧!爸爸》语言诙谐,故事真实,情感丰富,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我们已经看了,你呢?
《金刚狼2》观后感500字以上
《金刚狼2》观后感
电影人物金刚狼,意外获得了永生和超强治愈的能力,让他可以逃离死亡,永远生存。但是,这两样能力看起来很好,但是是机会让你后悔无穷,发人深思。
永生从一个角度来看是好的,因为你可以与天地同寿,这可是千万年来人们所追求为之而奋斗的目标。汉武帝耗费巨资接天露,希望可以长寿,秦始皇派徐福下海,更别说炼丹的人了,古时候这些人几乎到处都是,无论结果如何,重金属中毒还是自然死亡,没有一个人长生不老。但古人们只要衣食无忧,就想着不死了,前仆后继,死而后已。还有如想吃唐僧肉的妖怪们了。想要长寿的人特别多,但他们却不知道永生的坏处。
永生后,当你干完了所有你想干的事情,你就会无聊起来,这时候你能干什么呢?只能消磨时间,打发时间了,终日游荡,无所事事。你的.朋友会慢慢老去,家人也是如此,而你永葆青春看着他们是如何死去的,而你一个人存活,你将会无比难过、伤心。这是任何人都不想的。
回到电影中,矢志田只认为永生可以永远保护孙女,但却不知道永生会给他带来灾难,他只看到永生好的那面,却没有去仔细思考金刚狼为什么会这么厌恶永生,认为永生只有好的一面,所以才会说金刚狼愚蠢。实际上,是他自己没有看清整个事情,只从自己那片面的认知去理解,所以真正愚蠢的是他。
人们为什么会追求永生,就是为了为保护某一样事物或是自己对死过于恐惧了,为了保住财物,富人们重金聘请炼丹师,吃下重金属,最后要了自己的小命。因为人们心中留着些贪欲,还有恐惧,所以他们才会去炼丹。让炼丹术风靡一时,在没有科学的时代,经久不衰。电影中的金刚狼还有治愈的能力,虽然不会再受到伤害,但是,这也让他求死不得,当你真的想死时,却怎么也死不掉。为了不承受失去朋友的伤心,只能孤身一人,独自生活,这将多么孤单寂寞。这也是永生带来的祸患之一。
永生,是福是祸?引得的人们不断地追求它。但得到了永生之后,却怎么也无法把它舍弃。生与死慢慢失去了意义,整个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这也许就是永生的结局了吧。
天才捕手观后感1
这部《genius》中文译名《天才捕手》,先不说有些雷同《心灵捕手》的感觉,影片海报的无论是柏林影展版、法国版还是美国版,无一例外的是出版界的巨匠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与上个世纪早期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两人并肩走在曼哈顿破旧的大街上,抑或是两人的关系映射,执着的托马斯·沃尔夫,以及双目直视他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英文片名:《genius》,在我看来,是两位的一个统称,没有偏重。这部影片虽然侧重讲述了编辑的传记故事,但是其实,故事涵盖了数个文学天才一起共事的关系,其中还包括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以及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即便这部电影的评分偏低,在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也没有引起热点性的话题,但是依然有发行商买来了北美的发行权,并且在暑期前进行了小范围的上映。相信拥有文字情结的人,都会想去影院感受一下这段传奇般的人物故事。影片结束后,更是有很多观众迟迟不愿离开座位,似乎在等待着一些真人历史照片出现在滚动字幕的间隙。这个有着棕色系海报的影片,故事是丰满的,结局是沉重的,影片用104分钟掏空了每个观众的心。当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再无第二位托马斯·沃尔夫,也不再见麦克斯威尔·柏金斯那样的伟大编辑。我们只剩下了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等著作。
到底是无数知名作者,造就了神话一样的编辑,还是慧眼的编辑一手发掘了这些文坛巨匠。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给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他不断告诉人们:“作品是属于作者的。”,“编辑没有创造任何事物。”。柏金斯倾其一生,对于作者的职业生涯,给予最真诚的支持和鼓励,作为图书编辑、心理分析、恋爱建议、婚姻顾问、职业管理、财务借贷等等。他堪称是作者的“忠实伴侣”,从不会情绪化的对待他们,而是不断的去解决那些,妨碍作者创作的,生活中的一切麻烦事。影片的开篇,在柏金斯看到托马斯·沃尔夫的作品前,他还在帮助妻子病倒、陷入财务危机的菲茨杰拉德解决收入问题。在完成了一天的批阅之后,他疲倦的拿起了同事丢给他的,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的初稿。结果,一头读进去,就没有停下来。从最后一班火车回家,到第二天早班火车返回办公室,麦克斯威尔·柏金斯知道,他又遇到了一位“天才作者”。
英国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是知名的话剧导演,他做过演员,但是他说这个故事使得他想要拿起导筒。于是他联手两度奥斯最佳编剧提名作者:约翰·洛根(《角斗士》、《飞行家》编剧),拍摄了这部《genius》。影片的制作被评价为中规中矩,更多的焦点围绕在三位主要演员身上:妮可·基德曼、 科林·费尔斯、以及裘德·洛 。真人传记固然难不倒几位大牌演员,这也都不是他们第一次出演真人传记影片,《王国的演讲》《摩洛哥王妃》在前,裘德·洛更是在1997年的《王尔德》里饰演过一次英国作家,这次与妮可·基德曼在2003年的《冷山》之后再度合作,更是令影片中,很多激情戏的部分,颇有看头。
科林·费尔斯饰演的这位,传说中,从不脱下自己的帽子的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会令你分分钟入戏。你会一下就被这个在几尺见方的办公室里,背后罗列着一本本不朽著作的编辑,每日在这里不厌其烦的一句一句批阅文本的编辑,肃然起敬。这位编辑的沉稳和电影开篇的基调一致,缓慢的列车载着柏金斯回家,而他开始了与托马斯·沃尔夫文字的第一次“相遇”。而影片用车窗外的空景,结合托马斯·沃尔夫文字的力量,以旁白的声音贯穿柏金斯的阅读过程,也让观众体会到了这位作家的深沉气魄,同时感受到了编辑柏金斯那颗,同样被震撼的心。
随着托马斯·沃尔夫第一次走进柏金斯的办公室,故事开始了一段,不羁天才与卓越编辑的友谊与交锋。他们的友谊建立在相互的认同与赏识,他们的交锋针对于作品的删减与修改。影片大量的通过两人的对手戏,表现他们在办公室、酒馆、车站,不断的修改调整每一个段落,从繁复的形容词语,到一句简单的表达。什么是最佳的“度”由编辑来建议,而最终要表达什么,依然遵循作者的初衷,这个劝服与拿捏的过程,极其微妙,既不能否定作者的创作,也不能过多影响作者的表达。
沃尔夫与柏金斯两个人对于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的修改,长达9个月,两个人吃住一起,办公一起,很大程度上,都影响了各自的家庭生活。而影片的第二个层面,即是展现两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相悖的处事态度。沃尔夫与妻子的激情婚姻(妮可·基德曼饰演),以及成名后的婚姻危机,都彰显了沃尔夫冲动、自顾自的行为态度。而柏金斯在保证作品顺利出版的情况下,还要不断的安抚被沃尔夫抛下的、处在崩溃边缘的妻子,哪怕是被她的自杀或枪口威胁。柏金斯看到的只有悲痛,当他彻底对沃尔夫的行为失望后,告诉他生活不仅仅是自己,还要替别人着想时,固执的沃尔夫选择了离开。
再伟大的编辑,始终也只是那个距离天才最近,但是却可以随时被另一家出版社替代的编辑人员而已。两个人如父子般的关系,就此割断。剧情转入了低靡期两个人,沃尔夫拜访了菲茨杰拉德,而柏金斯拜访了海明威,作为影片尾声之前的一段铺垫。约翰·洛根的编剧,并没有结构上的惊喜,而是靠着戏剧性的桥段,例如两人在黑人爵士酒馆里的买醉、在办公室内的争吵,以及晚餐后的推心置腹等等,逐渐交代两人从亲密到疏远的关系。而关于柏金斯的个人家庭生活,也本片的主线之一,妻子的包容和五位女儿的贴心,着实是柏金斯的精神支柱。可惜过少的家庭线,却要交代过重的情感,令人难免觉得生硬,不够巧妙,不过故事依然连贯顺畅,结尾也算收的老练沉稳。
对于并不太熟悉这段编辑与作者关系的观众来说,结尾更像是一场飞来横祸的急刹车。当托马斯·沃尔夫为自己行为开始后悔时,他却一病不起,醒来之后,颤颤巍巍的向医护人员要来纸笔,开始书写一封开头为dear max的书信。这个室内的镜头是日光下拍摄的,温柔的光线穿透白色的窗帘洒在病房里,托马斯颤抖的笔尖,令人落泪。联想起他日夜书写手稿,像着魔一样,描绘他内心中的美国图景。如果没有柏金斯的节制,他可能无法找到那个,能同他一起,并肩俯瞰曼哈顿的人。
柏金斯恪守一生的职业操守,对于作者们的帮助,对于文坛难以估量的贡献,让他的职业生涯变成了出版界的传奇。你可能会说,好作者都让他给碰上了,而反过来想,他才是真正配得上每一位大作家的最佳编辑。在近乎绝望的葬礼过后,收到托马斯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封手书的柏金斯,看到了医院的地址与托马斯的笔迹,他起身关上了办公室的门,回到了座位上,第一次在影片中,摘下了那顶,在家中吃晚饭都不曾脱下的帽子,缓慢地拆开了信封,开始阅读。
影片描绘的这一段,堪比父子情的关系,编辑柏金斯倾其所有地付出,只希望作者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而那一部部作品的意义,就是他曾写给托马斯的那句话:“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他说:“编辑并没有让一本书变得更好,也许只是让它们看起来不同罢了。”。于是,《trimalchio in west egg》换名为《了不起的盖茨比》,《o lost》改名为《天使,望故乡》,永久的留驻在了美国现代文学史上。麦克斯威尔·柏金斯同样是一位天才—— 一位善于发掘天才的天才。这部影片可能不够完美,但是它依然使得我们,距离那些想象中的天才们,又更近了一步。
天才捕手观后感2
在某段时光中,与心仪的作家碰面,聊一聊文学,酒喝得开心了,关系走得近了,顺便再聊一聊文坛、情感八卦,是不是一件挺有趣的事?伍迪·艾伦在《午夜巴黎》中就曾畅想了一把。
《天才捕手》由英国戏剧界翘楚迈克尔·格兰达吉执导,妮可·基德曼、科林·费尔斯、裘德·洛等出演。影片再现了传奇编辑珀金斯的职业生涯,以及天才作家沃尔夫的写作人生。迈克尔·格兰达格导演的《天才捕手》也有着这样的情节安排,只不过在《天才捕手》中出现的文学大师,比《午夜巴黎》要少一些,但能够看到托马斯·沃尔夫、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这三位,对于喜欢他们的读者来说,也值得面带微笑去关注。我个人更期待菲茨杰拉德的戏份,《了不起的盖茨比》《美丽与毁灭》《人间天堂》都曾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并且愿意沉湎在他营造的颓废文学氛围里。但在《天才捕手》中,菲茨杰拉德的饰演者并没有展现出十足的魅力,他与泽尔达在片里打了个酱油。毕竟是沃尔夫与他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故事,裘德·洛的表现才是衡量这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关键。
在片中,沃尔夫是个精力旺盛、热情四溢、略有点神经质的家伙,这样的人天生应该是个作家,因为才华的缘故,他的旁若无人、桀骜不驯,也变得可爱起来。“天才多少都有点魔鬼的面孔”。沃尔夫在成名之后,有段时间狂傲得不可一世,对给予过他巨大帮助的珀金斯,也有过不屑与背叛。跟沃尔夫不同,珀金斯则敦厚、和善得像位天使。科林·费斯非常棒地诠释了这个角色,乃至于在他表演的时候,时常会让人感觉到珀金斯的背后有洁白的翅膀扇动。用中国影视剧当下流行的套路来看,沃尔夫与珀金斯无疑是一对“好基友”,他们各自的妻子对待这种非同寻常的关系,都抱有强烈的质疑和深深的嫉妒,沃尔夫的妻子甚至还闯到珀金斯的办公室,试图枪杀“情敌”……但格兰达格导演,压根没有渲染“基情”的意图,《天才捕手》的情感内里是正经的、严肃的。在第一个层面上,珀金斯对沃尔夫的欣赏,是商人式的。如同掘金家发现一个富矿,“一辈子只能得到一次”,这样的机会,珀金斯不会放过,他的专业精神,他对出版的热爱,以及他对公司盈利的追求等等,都不允许他错过沃尔夫,他们的合作,在商业上是天作之合。在第二个层面上,沃尔夫的超凡个性和精神气质,恰恰弥补了珀金斯所欠缺的一面。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男人,珀金斯喜欢并欣赏沃尔夫身上离经叛道的地方,但作为在家庭生活已经墨守成规的中老年男性,他在行为能力上,已经没法像沃尔夫那样酗酒、泡妞、我行我素,但在内心冲动中,珀金斯仍然渴望拥有沃尔夫那种永远属于小伙子般的叛逆与冲动,在一脚踹碎沃尔夫曾经租住的房屋窗户玻璃时,那是珀金斯与沃尔夫走得最近的一刻。但归根结底,珀金斯对沃尔夫的喜爱,是父亲对儿子的宽容甚至溺爱,他对沃尔夫的批评,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式的“恨铁不成钢”。
为了让观众明白这一点,导演有点儿刻意地突出了珀金斯有四个女儿、缺少一个儿子的遗憾,并含蓄表达了珀金斯身上的父性。就是这样,合作上的互相需要,性格上的互补,乃至于人性幽暗深处的契合,使得珀金斯与沃尔夫的组合,成为一个文坛传奇。影片花费了不少的篇幅,来表达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改稿过程。潦草的手书、古老的打字机、红色的删改笔、装帧精致的出版物,把20世纪30年代那种人人热爱文学的浪漫氛围,良好地呈现了出来。影片因此拥有了一股独特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审美,对应当下写作与阅读均快速数字化的环境,给予了观众一种微妙的观感——它能够激发观众的怀旧情感,并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时代对比的冲动,得到故事之外的某种触动。
天才捕手观后感3
想看电影却不知道看什么,而现在的电影,特别是国产电影已经提不起多大的观看欲望了。偶尔有内涵的影片,却被大家淹没在口水中。其实电影的本质是好的,只是大家都被先入为主的观点影响,对于电影的评价就不客观了。
在简书上看到有人推荐了这部《天才捕手》,看到介绍是关于作家的电影。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来说竟然连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和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没有拜读。这不得不说我还不能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写作爱好者,如果大师的著作都没有去认真的去阅读与学习,那还怎么可能让自己的作品变的丰富呢?
看了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冲击。不仅是电影情节,更重要的是我被主角乌尔夫对写作的热情和激情所感染。他是那么执着和专注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似乎就是疯狂。而他能让自己的灵感如源泉一般倾注而下,变成一个个文字。不得不感叹,写作确实需要一种与生俱来的创作天分。
片头,主角乌尔夫几乎被全纽约的出版社都拒绝为他出书的情况下,他没有选择放弃。他在雨中坚定的看着珀金斯所在出版社,他的眼睛里充满了那种希望与绝望。也许换成其他人已经不会那么的执着,在碰壁了几家出版社后,就会失去继续前进的勇气。当然乌尔夫对于自身作品的自信,以及那种在身上散发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气,也是成就了他。
而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成功的发表了自己的小说《天使,望故乡》,而且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当然在这里有珀金斯慧眼识英的前提条件。不过我觉得就算没有得到珀金斯的发掘,乌尔夫也还是会成功的。作家不会因为没人发表他的小说,就会停止创造。而且珀金斯自己也说,也许未修改的小说,说不定更能体现它的价值。而作为编辑的珀金斯他的职责是要将作家的思想更好的表达出来,让大众能喜欢小说的内容。在珀金斯要求删减小说时,乌尔夫几乎恳求的说不舍得删掉哪怕一个字。作家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发自他内心的情感,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就是要有这种感觉。这样自己就会专注。让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中,精心雕琢一字一句。当然,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说,要做的就是首先持续自己的写作热情与激情,让自己的思想要永不断电。只要你能努力让自己变的优秀,你才会碰到发掘你潜力的伯乐。
在取得《天使,望田野》的第一次成功后,乌尔夫也没有坐享其成。而是再接再厉的开始第二部小说《时间与河流》的创作。成功之后的乌尔夫更是完全的着魔了。之后,他不顾爱人的以死相逼,继续沉浸在与珀金斯修改小说的状态中。这种精神确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那种专注、疯狂和废寝忘食的状态。如果做一件事能有这样的状态,成功可以说是唾手可得的。所以《时间与河流》能获得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
当辉煌过后,剩下的就是不堪的生活。乌尔夫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渐渐的变了,他开始变得更加恃才傲物了,开始嘲笑菲茨杰拉德灵感的枯竭。就连影片中海明威也对乌尔夫开始颇有微词。在获得名誉与地位时,我们还是应该不忘初心,避免让自己沉浸在那过眼云烟的虚幻繁华之中。好好的对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他们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而在电影进入尾声时,乌尔夫因为患上脑结核而不久于人世。一代天才作家的生命就此嘎然而止,不由觉得天纵英才,可惜可悲。在他留给珀金斯的信中,他也忏悔了自己过去的种种。
所以成功并不代表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过好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变的更有意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并且要义无反顾的去实现它。
81位用户关注
78位用户关注
74位用户关注
65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
85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56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