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品三国观后感提纲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3篇优秀的品三国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三国观后感提纲,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三国演义》是由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皇室昏庸。曹操、刘备、孙权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纷争天下,最后由晋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建立晋朝的故事。文中重情重义,求贤若渴的刘备让我尊敬;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让我崇拜;诚实守信,足智多谋的鲁肃让我学习。从书中,我看到了赵云的武艺高超,看到了周瑜的心胸狭隘,看到了曹操的谨慎多疑,看到了关羽的忠心耿耿。
《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个故事我最喜欢,也记忆最深。因为这一段描写的十分精彩: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话寥寥数笔就详细的描绘出一幅威武浩荡的场面。“众皆失惊”表现了他们的胆小怕事,却反衬出关云长技冠群雄,勇敢无畏。罗贯中将这一段话描写得非常传神,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战斗的激烈,我非常喜欢这段话。
《三国演义》是我最早读的一本书,可以说《三国演义》这本书为我叩开了一面崭新的知识大门,让我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贪婪的吸收着知识的营养。
从《三国演义》中,我知道了许多历史人物,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也从历史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品三国智慧,观三国风光。我爱《三国演义》!
品三国英雄 看生活智慧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世界,有人感慨于《草房子》里的温情,有人沉醉于《海底两万里》里的惊险,有人心悦于《呼兰河传》里的自由,而我独独欣赏于《三国演义》里的智慧。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生性多疑的曹操,忠厚老实的鲁肃,还有妒忌心强的周瑜……而我最喜欢的还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作者笔下孔明的“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火烧赤壁”等故事,真让我佩服不已。不论是他充满智慧的作战方式,还是他知人识人的能力,都十分令人激赏。即使是面对奸诈狡黠的司马懿,他也能够根据复杂的情况和敌人的性格来把握先机,调整出最好的方案,击败敌人。这也让我从他身上学习到当遇见紧急情况时,一定要沉着冷静,要用智慧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作文比赛。望着周围胸有成竹的同学们,一股莫名的压力就像我身上的一块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头脑里一片空白。如果我没有取得优胜?老师和同学会对我失望吗?比赛题目会是什么呢?就在我慌乱无助的时候,作文纸发下来了,题目是《扣好第一粒纽扣》,我有些不知所措,毕竟这不是一个常见的题材,而且现场比赛都要自己独立思考,不能参考他人。我冥思苦相,草稿纸换了一张又一张,还是没有想到满意的素材和观点,我急得想热锅上的蚂蚁,不禁心灰意冷,想要放弃。
这时,我想起了无论面对何种困顿场面都镇定自若的诸葛亮,我暗暗地告诉自己:遇到问题要冷静,不要着急,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的。虽然我也明白现在着急也不管用,可是冷静下来思考真的有用吗?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深深吸一口气,仔细的缕了缕思路。很快我发现我可以从养成好习惯等方面入手,待主题确立后,我顿时灵感大放,文思泉涌。于是我奋笔疾书,手中的笔化身指挥棒,遣词造句信手拈来,脑中的字词句纷纷化为作文纸上的墨迹,不一会,一篇作文完成了。
两周后,作文比赛的结果公布了,我居然获奖了,我高兴得蹦了起来。我想如果当时我急躁了或是放弃了,想必就是另一种结果了吧。我真庆幸自己从阅读中学会临危不乱的处事方法。
人生就像一条跑道,书籍就是这条“跑道”上的加油站,给予我们能量,见证我们成长。《三国演义》这一本书里既有力量,又有智慧,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我现在完全相信、理解了这句话,我会用全部的精力努力学习,多读书,读好书。
我早就常听人说起《易中天品三国》这一节目,起先,我并不以为然,心想: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很多人都读过,而且以各种形式广为传播,如戏曲、评书、电视剧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就连我这个小学生都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还有什么好“品”的呢?但想到有那么多人对它津津乐道,心想也许真有什么特别之处,很想一睹为快,然而紧张的学习总让我抽不出时间。暑假里,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再次播出《易中天品三国》,我总算有了一饱眼福的机会。嘿,还别说,真不错。看着看着,我就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越看越精彩,一集都没落下。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先生娓娓道来,不仅让我重温了一遍《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他的语言生动幽默,现场常常会有阵阵笑声,电视机前的我也不例外,他读过许多的书,查阅了许多资料,旁征博引,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不同于小说《三国演义》的独到见解,尤其是他对书中一些人物的评价更令我耳目一新。
小说《三国演义》中写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端着个“故作清高”的架子,一请、二请都没见到人,三请还在睡午觉,让刘备坐“冷板凳”苦等了好几个时辰,这样写可以表达出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但同时也表达出诸葛亮的“清高”和自以为是,在外人看来几乎有一些不近人情。但易中天教授却认为这样写有背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的精神,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天下,怎么可能是罗贯中笔下自以为清高的酸腐文人呢?所以他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并不是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按诸葛亮的性格,可能是诸葛亮跟刘备谈了三次话,谈论天下大势的时候很投机,非常谈得拢,于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平天下。
罗贯中在书中所写的周瑜是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他容不得诸葛亮比他本事大,处心积虑公报私仇,一心要杀诸葛亮,除去他心中的隐患。诸葛亮一会儿设坛借东风,一会儿草船借箭,神机妙算,想方设法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结果他“三气周瑜”,把周瑜活活气得吐血而亡。可易中天先生却认为周瑜是个心胸豁达的人,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吴国的都督,娶了吴国最美的女子小乔,和吴王成了连襟,国人称他为周郎,意思是英俊有为的小伙子,他官场得意,情场也得意,他什么都有了凭什么要去嫉妒诸葛亮呢?
我从一些媒体得知,当前社会上对《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褒贬不一,有人对它极为推崇,有人对它不屑一顾,也有人对它严加驳斥。可我认为无论是罗贯中,还是易中天,他们写三国也好,品三国也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思考,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有矛盾并不可怕,我们并不会为这些矛盾现象的出现而感到无所适从,因为矛盾都是互补的,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矛盾的出现更有利于我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易中天教授讲述形式不拘一格,追求学术创新,见解独具个性,注重雅俗共赏。正如《百家讲坛》栏目宗旨所说“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我觉得《易中天品三国》这个节目从一个新的角度为大家解读三国这段历史,不正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享受这一道充满智慧的文化大餐吗?海纳百川,我们要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让智慧充沛你的人生!
32位用户关注
45位用户关注
69位用户关注
16位用户关注
62位用户关注
42位用户关注
48位用户关注
8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