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郑和下西洋的观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4篇优秀的郑和下西洋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郑和下西洋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郑和下西洋电影观后感1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大型传记历史剧——《郑和下西洋》,突然发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原来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目的,寻找大明流亡皇帝建文帝。
明朝国力最鼎盛的时代是在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元璋驾崩后下遗诏命将皇位传给了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这让当时的燕王朱棣很不甘心。
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年号“建文”,他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温文尔雅,忠厚纯孝,深得祖父朱元璋的喜爱。年轻的建文帝性格温顺,主张实行仁政。朱元璋曾两次封藩,使得朱允炆的叔叔们拥兵自重,各据一方。这令毫无治国经验的建文帝深感不安,急于削藩。征战多年,战功显赫的燕王朱棣奋起反击,经过四年的战争,于建文四年攻下南京,颠覆了建文帝的统治,夺取了皇位,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在这次战役后带着传国玉玺下落不明。《明史》有记载: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朱棣即位后,刻玉玺,将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下令搜寻朱允炆和其他建文朝臣,修筑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朱棣有他的担心:自己的皇位是从侄子手中篡位来的。
他渴望得到满朝文武大臣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认可和尊敬,渴望在自己发迹的北京建造世界最大的皇宫,渴望长治久安,高枕无忧地接受世界各国的朝拜。皇帝需要一个他最信任最了解的心腹去完成这一壮举。于是,一个跟着自己南征北战多年的人很快成了他最好的选择,这个人就是郑和。郑和原名马和,武功高强,懂兵法,英勇善战,有能力接受这项巨大的挑战。
明成祖朱棣怀疑建文帝秘密逃亡海外,《明史·郑和传》有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为了防止大明流亡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反攻北京,夺回皇位,颠覆自己的统治,1045年,朱棣派太监郑和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率领史上最强大的舰队——200多艘海船,满载丝绸、瓷器、工艺品等宝物,2.7万余人浩浩荡荡向大海出发,驶进茫茫太平洋的深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据《明史·郑和传》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耀兵异域,建立自己的声望。
从此,郑和开始了历时28年的七下西洋之旅,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在舰队规模、航海技术和组织协调水平诸方面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比欧洲的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等早整整将近100年,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篇,让所有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电影观后感2
这篇文章讲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想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也被郑和勇敢顽强,敢于探索的精神所折服吧。
这篇课文中,勇敢的郑和在一路上战胜了海盗、风浪,在危险面前,郑和没有害怕,反而与狂风暴雨勇敢地对抗起来。他难道不知道大风大雨很有可能将船只撕裂吗?难道不知道海盗们凶残吗?但他却是多么地义无反顾,哪怕自己与船只一起葬身这茫茫大海也无所谓,但也许是他的智慧,又也许是老天有意帮他,不管过程是怎样,总之,最终他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使命。
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成功与失败,看似很简单,但过程却不简单,努力+勇敢=成功,反之,不努力+不勇敢=失败。其实在有些成功中,恒心也是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郑和一生中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海上度过的,海上生活并不浪漫,在海上,只有茫茫的蓝色大海,连陆地与海岛都看不见,就算有,在航途中,也只能看到荒岛。如果再遇上海盗、风浪,那便是名副其实的雪上加霜。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感慨万千。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几点的又有几个呢?所以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取做好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郑和就是我们的榜样。
全文告诉我们:努力+勇敢+恒心=成功。
郑和下西洋电影观后感3
我是个电视迷,一打开电视就会看个没完没了。这不《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又开始了,我便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郑和是世界上第一个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要比他迟得多。早在600多年前,郑和奉明朝皇帝朱棣之命率领庞大的船队启动了第一次下西洋的探索之旅。此后二十八年间,他带着丝绸、茶叶、瓷器等物与邻国交换,七出七归,播仁爱于友邦。这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一次,郑和的船队到了锡兰岛准备交换礼品,没想到岛上的人心存不轨,想独吞郑和船上的所有宝物,几个出使的大臣来到岛上,结果被锡兰岛上的人杀了,船上的士兵知道消息个,个个义愤填膺,声称“要血洗锡兰岛,为自己的兄弟们报仇。郑和发话了:“……如果我们去攻击锡兰岛的话,不仅没完成皇帝交给我们的任务,还会两败俱伤,这对两国都没有好处,如果他们执意要抢我们宝物的话,我们就离他们而去……”郑和顾全大局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 看到这里,我能不为 郑和的睿智与胸襟折服?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缺乏郑和那样的胸襟,缺少郑和那样的魄力。有人为鸡毛蒜皮的事大动干戈,有人为了满足个人利益竟然不顾国家利益……人啊,不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十分冲动,有时候应该忍让一下,忍并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智者的壮举。曾经有 这样一件事:有两个卖鸡肉的摊贩,因为卖出的价格不同,卖价高的摊主竟然用到刺伤了卖价 低的摊主,结果是一个进牢房,一个进病房。咳,要是他们能顾全大局,不冲动该有多好。
在学习上,我也是一个冲动的人。 记得我以前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不思考,就跳过去。等试卷批好发下来一看,那些题目稍微一思考,我都会做的,,当时太冲动,失去了这么多分,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可已经没有用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啊。后来,我吸取了教训,做作业不再冲动,仔细思考,我的成绩就提高了。看来,冲动是魔,我们要远离它!
郑和下西洋电影观后感4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传遍了世界的千山万水。他以博大的气概和伟大的英勇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时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红海一带,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他沿途一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文明礼貌带到了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它的影响深远,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没有侵略的远航,这可比哥伦布的远航强多了。
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每当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每当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时,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金碧辉煌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大海上的壮观景象,他的一切丰功伟绩流传千古、他的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人。“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郑和让一个和平、强大、雍容大度的礼仪之邦—中国从海洋中崛起。也正是郑和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人。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郑和下西洋电影观后感5
前不久我们学了《郑和下西洋》这一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明朝时期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因为他知识渊博,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他刻苦勤奋,精通航海造船,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所以深得皇上的赏识。被明朝皇帝派遣出使西洋。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船队里有62艘大船足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仿佛是62座水上的小岛,十分的宏伟壮观,船上的仪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是我国古代勤劳人民的智慧结晶。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要早87年,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把国书递交给国王,那是代表明朝皇帝想和各国友好交往。船队里还带了许多我国的土特产品,有:丝绸、茶叶、瓷器……用它们去换取外国的香料、珊瑚等。郑和的出使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有好往来。
在航行途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风浪就像脱缰的野马,仿佛要把船只撞翻;凶恶的海盗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船队,一心要把船上的宝物全部抢光。可是有勇有谋、机智聪明的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他那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郑和是航海事业上的一颗明珠。也是航事业上的一块里程碑,郑和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阅读海洋的人”。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400字1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大型传记历史剧——《郑和下西洋》,突然发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原来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目的,寻找大明流亡皇帝建文帝。
明朝国力最鼎盛的时代是在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元璋驾崩后下遗诏命将皇位传给了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这让当时的燕王朱棣很不甘心。
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年号“建文”,他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温文尔雅,忠厚纯孝,深得祖父朱元璋的喜爱。年轻的建文帝性格温顺,主张实行仁政。朱元璋曾两次封藩,使得朱允炆的叔叔们拥兵自重,各据一方。这令毫无治国经验的建文帝深感不安,急于削藩。征战多年,战功显赫的燕王朱棣奋起反击,经过四年的战争,于建文四年攻下南京,颠覆了建文帝的统治,夺取了皇位,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在这次战役后带着传国玉玺下落不明。《明史》有记载: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朱棣即位后,刻玉玺,将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下令搜寻朱允炆和其他建文朝臣,修筑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朱棣有他的担心:自己的皇位是从侄子手中篡位来的。
他渴望得到满朝文武大臣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认可和尊敬,渴望在自己发迹的北京建造世界最大的皇宫,渴望长治久安,高枕无忧地接受世界各国的朝拜。皇帝需要一个他最信任最了解的心腹去完成这一壮举。于是,一个跟着自己南征北战多年的人很快成了他最好的选择,这个人就是郑和。郑和原名马和,武功高强,懂兵法,英勇善战,有能力接受这项巨大的挑战。
明成祖朱棣怀疑建文帝秘密逃亡海外,《明史·郑和传》有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为了防止大明流亡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反攻北京,夺回皇位,颠覆自己的统治,1045年,朱棣派太监郑和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率领史上最强大的舰队——200多艘海船,满载丝绸、瓷器、工艺品等宝物,2.7万余人浩浩荡荡向大海出发,驶进茫茫太平洋的深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据《明史·郑和传》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耀兵异域,建立自己的声望。
从此,郑和开始了历时28年的七下西洋之旅,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在舰队规模、航海技术和组织协调水平诸方面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比欧洲的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等早整整将近100年,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篇,让所有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400字2
读了《郑和下西洋》这个故事后,我被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丰功伟绩所震撼,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了郑和的勇敢、机智与镇定。
当时,郑和前往旧港时遇到了海盗的袭击。可机智的郑和不但保护了自己的船员,还消灭了海盗五千多人,连海盗的老巢也被官兵们捣毁,为海上的“丝绸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他又三下西洋,将锡兰凶暴的国王烈苦奈儿智擒,使海上的“丝绸之路”安全畅通。
但是,说起幼年时的郑和,我也为他的可怜而叹息。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郑和的父亲战死沙场,而郑和则被军队抓走,惨遭阉刑。生龙活虎的小郑和一下子失去了方向,可他并没有放弃,反而把握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成为了燕王身边一个智勇双全的内侍。
因为有了郑和他,我们成了海洋强国!正如文中所说”海强则国强,海宁则国宁。”是郑和,让我们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400字3
读了《郑和下西洋》之后,我被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丰功伟绩所震撼。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郑和的聪明与勇敢,机智与镇静。在危险面前他永远是最勇敢,最镇静。在困难面前他它永远是最聪明,最机智。而在海上他又永远是威风凛凛,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记载郑和所有航海经历的书,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如果不是他,我想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洋沿岸国家,非洲国家的友谊也不会如此的深。
在海上,郑和也有着一系列的功绩。当时,郑和前往旧港时遇到了海盗的袭击,但英明的郑和不仅没让自己的船员受伤,还消灭了海盗五千多人,烧毁贼船十多艘,连海盗的窝也被官兵捣毁,使“丝瓷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三下西洋时郑和又将锡兰山凶暴贪婪的国王亚烈苦奈儿智擒,使锡兰山问题和平解决,使海上“丝瓷之路”完全畅通。不过,谈起幼年时代的郑和,我也不得不为他叹息。记的,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在这残酷的战争中,郑和一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三十九岁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而小郑和则被明朝军队俘获,惨遭阉刑,小郑和那年才十一岁啊!生龙活虎的小郑和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之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成为了燕王身边智勇双全的一个内侍。
多么伟大的人啊!因为他我们成了海洋强国!真的,正如书中所说:“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让一个和平、强大、宽容大度的礼仪之帮、崛起的中国从海洋中走来。”也正是在郑和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的事迹将不断激励着我们,增添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400字4
我看完了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后,我有深刻的感受。
这部电视剧讲的是发生在明朝的故事。永乐皇帝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海外诸国。一路上,他们遇到了无数艰辛,有可怕的风暴,有海盗的袭击,还有叛徒的出卖。郑和百折不挠,英勇机智,忍辱负重,率领船队圆满完成了出使西洋的壮举。
我深深地被这部电视剧打动了。我为我们中华民族有郑和这样的英雄而骄傲。他赤胆忠心,无论走到海角天涯也不忘自己的祖国;他坚韧顽强,历尽磨难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宽厚善良,善于团结周围的人;他谦虚谨慎,功成名就也从不骄傲;他沉稳细致,办事深思熟虑,有条不紊,成功地战胜了每一次挑战。
郑和这个名字现在依然在大家口中传诵,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400字5
今天早晨,我看了一本关于爱国方面的历史故事书--《郑和下西洋》。
书中写到:郑和是我国的和平大使,他七下西洋,为我国增加朋友,让我国与别的国家相处得更加亲近。郑和七下西洋,给外国人民送去了当时中国天工巧夺的瓷器和光洁绚丽的丝绸,得到了外国人民的喜爱与信任。许多国家还向我国回赠香料、烟草等物品,以表谢意哦!当然,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危险,比如说:郑和在途中遇到了海盗的船只,可他镇定自若,料到海盗会在晚上偷偷侵入,于是,他事先让随从做好周密防范,当晚,海盗真的来了!他们便将入侵的海盗团团围住,使他们不能动弹……
看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郑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是因为他以顽强的毅力与以和为贵的信念为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虽然不能像郑和一样为国家做大事,但是我们也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遇事沉着冷静、和同学友好相处、认真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400字6
暑假里,我看了电视剧《郑和下西洋》。
这个影片讲述的是郑和从当上太监到在船上病死的经过反映出当时中国老百姓希望和平与中国和世界的良好关系。他为什么能7次下西洋?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和勇敢的心。比如他被一些官僚的威逼利诱之下没有认罪,反而更加坚定信念,为了保护5万船只和航海人员,他只好认罪。而我遇到难题就退缩说明我没有他的毅力,每当我遭受小误会,我都火冒三丈,说明我没他的气度。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人。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400字7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郑和下西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郑和这个人他出生在云南的一个回族家庭,自小他常跟祖父和父亲出去航海。因为郑和长期以来积累了一定的航海经验,所以得到了明成祖的信任和委派。公元1405年,郑和带领舰队从苏州刘家河出发,舰队规模庞大,大约有2.7万人。郑和第一次出海到了占城、锡兰等国家,他首呈先上国书,然后送礼物给当地的国王,表明明朝政府的友好和善意。许多国家的国王见郑和如此友好,也都对他以礼相待,有的还派使者随船带上礼物回访。长此以往,便为我国和各国之间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我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做人要诚实,对别人友好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我觉得郑和很真诚、还很聪明。我一定要向他学习。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400字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600字1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大型传记历史剧——《郑和下西洋》,突然发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原来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目的,寻找大明流亡皇帝建文帝。
明朝国力最鼎盛的时代是在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元璋驾崩后下遗诏命将皇位传给了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这让当时的燕王朱棣很不甘心。
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年号“建文”,他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温文尔雅,忠厚纯孝,深得祖父朱元璋的喜爱。年轻的建文帝性格温顺,主张实行仁政。朱元璋曾两次封藩,使得朱允炆的叔叔们拥兵自重,各据一方。这令毫无治国经验的建文帝深感不安,急于削藩。征战多年,战功显赫的燕王朱棣奋起反击,经过四年的战争,于建文四年攻下南京,颠覆了建文帝的统治,夺取了皇位,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在这次战役后带着传国玉玺下落不明。《明史》有记载: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朱棣即位后,刻玉玺,将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下令搜寻朱允炆和其他建文朝臣,修筑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朱棣有他的担心:自己的皇位是从侄子手中篡位来的。
他渴望得到满朝文武大臣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认可和尊敬,渴望在自己发迹的北京建造世界最大的皇宫,渴望长治久安,高枕无忧地接受世界各国的朝拜。皇帝需要一个他最信任最了解的心腹去完成这一壮举。于是,一个跟着自己南征北战多年的人很快成了他最好的选择,这个人就是郑和。郑和原名马和,武功高强,懂兵法,英勇善战,有能力接受这项巨大的挑战。
明成祖朱棣怀疑建文帝秘密逃亡海外,《明史·郑和传》有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为了防止大明流亡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反攻北京,夺回皇位,颠覆自己的统治,1045年,朱棣派太监郑和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率领史上最强大的舰队——200多艘海船,满载丝绸、瓷器、工艺品等宝物,2.7万余人浩浩荡荡向大海出发,驶进茫茫太平洋的深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据《明史·郑和传》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耀兵异域,建立自己的声望。
从此,郑和开始了历时28年的七下西洋之旅,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在舰队规模、航海技术和组织协调水平诸方面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比欧洲的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等早整整将近100年,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篇,让所有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600字2
郑和下西洋这个星期,我读了《郑和下西洋》这本书。他讲述了在14____年7月11日的中午,35岁的郑和率领了庞大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东非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故事。他一共远航了有7次之多,而这段旅行和探险,被人们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和,出生在中国云南省昆阳县。他的爸爸从郑和懂事起,就给他讲述自己横渡西洋、访问西洋各国、去麦加朝觐的故事。每当郑和听完故事,都会在心里激动地说:“我长大后也要去西洋,去麦加朝觐!”虽然他嘴里不告诉任何人,但自己却在悄悄地做着准备:学习游泳、造船、航海知识…… 在郑和35岁的时候,终于有了这个机会。
他立马调遣了沙船、马船、粮船、水船、坐船,还带了许多中国的名贵物品,如瓷器、丝绸、漆器、青铜器、玉器等。当中午来临时,27800余人和航船两百余艘,在郑和的率领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世界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的.壮举。这途中,给郑和沿海各国带去了友谊、特产和先进技术,还帮助明成祖朱棣扩大了贸易市场,恢复和发展了同许多国家的关系,稳定了沿海一带的局势,中国的国际威望进一步的得到了提高。读了这本书,在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宝船队在辽阔的大海上行驶的情景;在我的耳中,仿佛响起了巨浪无休止的轰鸣……我也想坐船去西洋,一览沿海国家的风景、特产,了解当地习俗。我要向郑和学习,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更是要努力学习,最终成就梦想!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600字3
我是个电视迷,一打开电视就会看个没完没了。这不《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又开始了,我便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郑和是世界上第一个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要比他迟得多。早在600多年前,郑和奉明朝皇帝朱棣之命率领庞大的船队启动了第一次下西洋的探索之旅。此后二十八年间,他带着丝绸、茶叶、瓷器等物与邻国交换,七出七归,播仁爱于友邦。这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一次,郑和的船队到了锡兰岛准备交换礼品,没想到岛上的人心存不轨,想独吞郑和船上的所有宝物,几个出使的大臣来到岛上,结果被锡兰岛上的人杀了,船上的士兵知道消息个,个个义愤填膺,声称“要血洗锡兰岛,为自己的兄弟们报仇。郑和发话了:“……如果我们去攻击锡兰岛的话,不仅没完成皇帝交给我们的任务,还会两败俱伤,这对两国都没有好处,如果他们执意要抢我们宝物的话,我们就离他们而去……”郑和顾全大局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 看到这里,我能不为 郑和的睿智与胸襟折服?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缺乏郑和那样的胸襟,缺少郑和那样的魄力。有人为鸡毛蒜皮的事大动干戈,有人为了满足个人利益竟然不顾国家利益……人啊,不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十分冲动,有时候应该忍让一下,忍并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智者的壮举。曾经有 这样一件事:有两个卖鸡肉的摊贩,因为卖出的价格不同,卖价高的摊主竟然用到刺伤了卖价 低的摊主,结果是一个进牢房,一个进病房。咳,要是他们能顾全大局,不冲动该有多好。
在学习上,我也是一个冲动的人。 记得我以前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不思考,就跳过去。等试卷批好发下来一看,那些题目稍微一思考,我都会做的,,当时太冲动,失去了这么多分,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可已经没有用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啊。后来,我吸取了教训,做作业不再冲动,仔细思考,我的成绩就提高了。看来,冲动是魔,我们要远离它!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600字4
前不久我们学了《郑和下西洋》这一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明朝时期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因为他知识渊博,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他刻苦勤奋,精通航海造船,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所以深得皇上的赏识。被明朝皇帝派遣出使西洋。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船队里有62艘大船足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仿佛是62座水上的小岛,十分的宏伟壮观,船上的仪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是我国古代勤劳人民的智慧结晶。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要早87年,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把国书递交给国王,那是代表明朝皇帝想和各国友好交往。船队里还带了许多我国的土特产品,有:丝绸、茶叶、瓷器……用它们去换取外国的香料、珊瑚等。郑和的出使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有好往来。
在航行途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风浪就像脱缰的野马,仿佛要把船只撞翻;凶恶的海盗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船队,一心要把船上的宝物全部抢光。可是有勇有谋、机智聪明的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他那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郑和是航海事业上的一颗明珠。也是航事业上的一块里程碑,郑和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阅读海洋的人”。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600字5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传遍了世界的千山万水。他以博大的气概和伟大的英勇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时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红海一带,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他沿途一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文明礼貌带到了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它的影响深远,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没有侵略的远航,这可比哥伦布的远航强多了。
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每当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每当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时,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金碧辉煌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大海上的壮观景象,他的一切丰功伟绩流传千古、他的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人。“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郑和让一个和平、强大、雍容大度的礼仪之邦—中国从海洋中崛起。也正是郑和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人。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800字1
前不久我们学了《郑和下西洋》这一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明朝时期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因为他知识渊博,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他刻苦勤奋,精通航海造船,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所以深得皇上的赏识。被明朝皇帝派遣出使西洋。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船队里有62艘大船足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仿佛是62座水上的小岛,十分的宏伟壮观,船上的仪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是我国古代勤劳人民的智慧结晶。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要早87年,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把国书递交给国王,那是代表明朝皇帝想和各国友好交往。船队里还带了许多我国的土特产品,有:丝绸、茶叶、瓷器……用它们去换取外国的香料、珊瑚等。郑和的出使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有好往来。
在航行途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风浪就像脱缰的野马,仿佛要把船只撞翻;凶恶的海盗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船队,一心要把船上的宝物全部抢光。可是有勇有谋、机智聪明的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他那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郑和是航海事业上的一颗明珠。也是航事业上的一块里程碑,郑和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阅读海洋的人”。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800字2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大型传记历史剧——《郑和下西洋》,突然发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原来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目的,寻找大明流亡皇帝建文帝。
明朝国力最鼎盛的时代是在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元璋驾崩后下遗诏命将皇位传给了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这让当时的燕王朱棣很不甘心。
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年号“建文”,他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温文尔雅,忠厚纯孝,深得祖父朱元璋的喜爱。年轻的建文帝性格温顺,主张实行仁政。朱元璋曾两次封藩,使得朱允炆的叔叔们拥兵自重,各据一方。这令毫无治国经验的建文帝深感不安,急于削藩。征战多年,战功显赫的燕王朱棣奋起反击,经过四年的战争,于建文四年攻下南京,颠覆了建文帝的统治,夺取了皇位,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在这次战役后带着传国玉玺下落不明。《明史》有记载: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朱棣即位后,刻玉玺,将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下令搜寻朱允炆和其他建文朝臣,修筑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朱棣有他的担心:自己的皇位是从侄子手中篡位来的。
他渴望得到满朝文武大臣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认可和尊敬,渴望在自己发迹的北京建造世界最大的皇宫,渴望长治久安,高枕无忧地接受世界各国的朝拜。皇帝需要一个他最信任最了解的心腹去完成这一壮举。于是,一个跟着自己南征北战多年的人很快成了他最好的选择,这个人就是郑和。郑和原名马和,武功高强,懂兵法,英勇善战,有能力接受这项巨大的挑战。
明成祖朱棣怀疑建文帝秘密逃亡海外,《明史·郑和传》有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为了防止大明流亡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反攻北京,夺回皇位,颠覆自己的统治,1045年,朱棣派太监郑和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率领史上最强大的舰队——200多艘海船,满载丝绸、瓷器、工艺品等宝物,2.7万余人浩浩荡荡向大海出发,驶进茫茫太平洋的深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据《明史·郑和传》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耀兵异域,建立自己的声望。
从此,郑和开始了历时28年的七下西洋之旅,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在舰队规模、航海技术和组织协调水平诸方面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比欧洲的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等早整整将近100年,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篇,让所有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800字3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传遍了世界的千山万水。他以博大的气概和伟大的英勇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时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红海一带,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他沿途一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文明礼貌带到了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它的影响深远,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没有侵略的远航,这可比哥伦布的远航强多了内。
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每当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每当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时,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金碧辉煌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大海上的壮观景象,他的一切丰功伟绩流传千古、他的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人。“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
郑和让一个和平、强大、雍容大度的礼仪之邦—中国从海洋中崛起。也正是郑和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人。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800字4
我是个电视迷,一打开电视就会看个没完没了。这不《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又开始了,我便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郑和是世界上第一个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的航海要比他迟得多。早在600多年前,郑和奉明朝皇帝朱棣之命率领庞大的船队启动了第一次下西洋的探索之旅。此后二十八年间,他带着丝绸、茶叶、瓷器等物与邻国交换,七出七归,播仁爱于友邦。这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一次,郑和的船队到了锡兰岛准备交换礼品,没想到岛上的人心存不轨,想独吞郑和船上的所有宝物,几个出使的大臣来到岛上,结果被锡兰岛上的人杀了,船上的士兵知道消息个,个个义愤填膺,声称“要血洗锡兰岛,为自己的兄弟们报仇。郑和发话了:“……如果我们去攻击锡兰岛的话,不仅没完成皇帝交给我们的任务,还会两败俱伤,这对两国都没有好处,如果他们执意要抢我们宝物的话,我们就离他们而去……”郑和顾全大局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 看到这里,我能不为 郑和的睿智与胸襟折服?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缺乏郑和那样的胸襟,缺少郑和那样的魄力。有人为鸡毛蒜皮的事大动干戈,有人为了满足个人利益竟然不顾国家利益……人啊,不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十分冲动,有时候应该忍让一下,忍并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智者的壮举。曾经有 这样一件事:有两个卖鸡肉的摊贩,因为卖出的价格不同,卖价高的摊主竟然用到刺伤了卖价 低的摊主,结果是一个进牢房,一个进病房。咳,要是他们能顾全大局,不冲动该有多好。
在学习上,我也是一个冲动的人。 记得我以前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不思考,就跳过去。等试卷批好发下来一看,那些题目稍微一思考,我都会做的,,当时太冲动,失去了这么多分,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可已经没有用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啊。后来,我吸取了教训,做作业不再冲动,仔细思考,我的成绩就提高了。看来,冲动是魔,我们要远离它!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800字5
郑和下西洋这个星期,我读了《郑和下西洋》这本书。他讲述了在14____年7月11日的中午,35岁的郑和率领了庞大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东非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故事。他一共远航了有7次之多,而这段旅行和探险,被人们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和,出生在中国云南省昆阳县。
他的爸爸从郑和懂事起,就给他讲述自己横渡西洋、访问西洋各国、去麦加朝觐的故事。每当郑和听完故事,都会在心里激动地说:“我长大后也要去西洋,去麦加朝觐!”虽然他嘴里不告诉任何人,但自己却在悄悄地做着准备:学习游泳、造船、航海知识…… 在郑和35岁的时候,终于有了这个机会。他立马调遣了沙船、马船、粮船、水船、坐船,还带了许多中国的名贵物品,如瓷器、丝绸、漆器、青铜器、玉器等。当中午来临时,27800余人和航船两百余艘,在郑和的率领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世界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的.壮举。这途中,给郑和沿海各国带去了友谊、特产和先进技术,还帮助明成祖朱棣扩大了贸易市场,恢复和发展了同许多国家的关系,稳定了沿海一带的局势,中国的国际威望进一步的得到了提高。读了这本书,在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宝船队在辽阔的大海上行驶的情景;在我的耳中,仿佛响起了巨浪无休止的轰鸣……我也想坐船去西洋,一览沿海国家的风景、特产,了解当地习俗。
我要向郑和学习,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更是要努力学习,最终成就梦想!
62位用户关注
42位用户关注
48位用户关注
85位用户关注
63位用户关注
49位用户关注
28位用户关注
2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