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观后感八百字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中国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观后感八百字,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近日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起了众多的关注,下面是小编特意整理的最新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心得集锦,供各位阅读,希望内容让您有有所收获。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第一心得范文网。
最新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心得
这是一个有趣但是很难持续火下去的节目。
目前来说,考题大部分来自中小学课本里的诗词,正因如此,才能让观众有参与感,吸引更多的观众。但是举办的场次多了就会面临一个困境:如果增加难度,势必会流失观众降低收视率;如果维持现状,常见诗词考来考去会极大地降低节目的可观赏性。
所有立足于传播知识的媒体、自媒体,面临的困境是类似的:有趣而且“浅显”的知识总是很容易被发掘干净的。科教频道刚开播的时候干货满满,没过几年就开始把历史当故事讲;等几个主讲人把大家熟知的几个朝代反反复复讲了n遍的时候,科教频道已经没几个跟科教有关的节目了。
你第一次看到知乎上有人用球把平面压弯来表示引力引起时空弯曲,告诉你旋转两圈回到原地代表自旋1/2觉得好新鲜,但是几年过去再看到这些就腻味了感慨越来越水。
道理是一样的。
最新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心得范文二:
制作第一季时,颜芳和她的团队整整工作了600多天,修改了20多版。2022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曾获得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综艺栏目奖。
为了第二季更进一步,制作团队在2022年又付出了更多努力。
“创新不易,靠的是电视人的觉悟,为电视人的志气而战。作为国家电视台,也有责任去担当。”阚兆江说。
第一季的时候出题范围局限在唐宋,第二季入选节目的诗词则从《诗经》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
内容设置是《中国诗词大会》最大的难点。作为一档大众电视节目,诗词太简单和太难都吸引不了观众,必须做到“熟悉又陌生”,不能离观众太远,也不能离观众太近。
“比如有一道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说的哪个节日,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在说“重阳节”,这时候观众就会有知识上的满足感,能把观众黏住,让他有参与感,形成一种与节目与选手的互动。”
最新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心得范文三:
连续看了三天第二季诗词大会了,之前的第一季也断断续续看了一点,在此说说我的感受。
第一部分:百人团一起答题
就是大家普遍认为比较简单的答题部分,有填字题、挑字题(九宫格)、给下句说上句题、选择题、挑错字题。从题型来看还是比较全的。另外,题比较简单,基本都是小学、中学课本里的诗词。我认为这一部分是为了普及用的吧……另外观众在电视机前也可以一起互动,还挺好玩的。我觉得那个用箭射向屏幕的地方有点浪费时间,不过可能是为了舞美和答题者的悬念而设的,另外让结果比较直观。
第二部分:飞花令
这个就比较考验选手的诗词储量了,就是给一个字(这三天的字分别是“花”“春”“月”)然后说出带有这个字的诗词,直到一方说不出来为止。这个我基本就不太行了,所以看的时候就各种膜拜,另外给予我力量(突然中二什么鬼 )去背更多的诗词。看的时候我以为我爸会跟我说:“你看看人家,都是十六岁,这么厉害,你行吗??”但意外的是,他居然没说 ......
第三部分:抢答题
这个前几道题还挺有意思的,是边看画边猜诗,还要求比较高的想象力吧,反正选手答题时应该挺“惊心动魄”吧...后面的选择题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主要是看选手的心态和抢题的速度,看得也有点揪心
从赛制来说,我比较困惑,因为从第二季第二场来看,四位选手都是答满了九道题的,就是看百人团的发挥,感觉有那么一点点不公平。但又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劲。但我觉得整体的赛制还可以(就是选百人团中最强的和第一轮胜出者玩飞花令,然后胜出者再和擂主比拼,最后再选出百人团的四个人进行下一场的比拼)关于赛制,大家还可以多加探讨。
关于舞台的设计和效果
我感觉很美,还有潺潺的流水,感觉很有意境,背景板的图画也在不停变幻,有明月夜、有带有荷花的池塘、有枫叶 ……本来想上图,但没找到,真是抱歉
关于点评老师
有康震老师、王立群老师、蒙曼老师。讲解的都很棒!我最喜欢听讲解了!康震老师很幽默,我也超喜欢王立群老师!听完讲解之后我对诗词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只是背下来就可以了……听三位老师的讲解是我看诗词大会最大的收获了。另外,董卿主持得也很好,感觉她的诗词储量也不错(虽然应该有提前准备好的资料,那人家也很厉害啊啊啊)啊忘了最可爱的郦波老师!
每一年总有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感动的万千中国人,而感动中国则是说故事的一个平台,下面小编就来分享关于感动中国的观后感心得体会,喜欢就赶紧收藏吧!
2月18日晚8时,《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四川省达州市的张渠伟成功当选“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张渠伟,四川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被评为“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情系农村,情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张渠伟说,这就是一个扶贫干部该做的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张渠伟同志自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患上严重“耳石症”和“青光眼”,20xx年,张渠伟几次眩晕在岗位上,视力下降到0.04和0.2近乎半盲,医生告诉他,必须马上动手术,否则可能会完全失明。但他不惧怕失去生命和双眼失明的危险,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而真情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渠县四年减贫136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2.1%降到0.6%。从张渠伟同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树立一个好榜样,敢为人先,不惧艰难,乘风破浪。
坚守对工作的激情、对群众的热情,张渠伟赢得了赞誉,也感染了身边无数人。在柏水乡碾坪村帮扶期间,为了缩减往返交通时间,加快实施基础建设,张渠伟一连几天都住在自带的帐篷里。于是,“帐篷局长”这个“绰号”不胫而走,成为一段佳话。局里有个年轻干部吴靖,新婚刚过也立马把“家”搬到了村里,他说,佩服局长的干劲,他都带着帐篷在扶贫一线,自己怎能迷恋“温柔乡”。在张渠伟的示范带动下,渠县2万余名公职人员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增强了帮扶工作的实效性。张渠伟笑着说,“以前的群众烦干部上门,现在的群众都想干部、盼干部上门,这样的改变源于真情帮扶,干部做了群众贴心人。”
情况创新发展思维,拓宽视野、寻求适合该村民发展的渠道,结合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做好帮助计划,力求方案由村而生,计划因户而成,做到计划方案具有针对性,扶贫成果取得真实效。张渠伟为让产业覆盖所有帮扶的贫困村,他建议发挥在外渠商的资源优势、人际优势、信息优势,打“亲情牌”、“老乡牌”,引导他们回乡创业、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如今,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动员回引“天下渠商”,投身脱贫攻坚,已有20xx余名乡友回乡进入农业农村,投资项目140个。全县也引进了万隆锦绣、硕源果业、德康养殖等企业,带动12亿元工商资本进农村,建成特色种植基地16.8万亩,建立乡村“扶贫车间”30个,带动12500名贫困户人均增收20xx元以上。此外,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张渠伟还策划开展了“六个一”爱心扶贫活动。目前,全县认捐认助社会扶贫资金7.2亿元,修路333公里,建桥18座,建山坪塘206口,建房137座,发展种植业9.1万亩、养殖业34.5万只(头),资助孩子1746个。
当前,脱贫攻坚正处于关键期和决胜期,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应该学习像张渠伟同志身上这样的优秀品质,应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摆正心态,强化担当实干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做到信念如磐、意志如铁、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真正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砺,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攻最难的关隘。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的帮扶干部肩负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使命,一定要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做好扶贫工作。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应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扶贫工作不能形式化,我们的帮扶干部一定要摆脱送物送钱的帮扶思想,转变帮扶思路,根据实际
昨晚如约打开电视机,准时收看《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节目。
与往年一样的结果,在这个不平凡的“末日年”里面,又有很多已经死亡的“草根英雄”在感动着中国。他们有国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却都以不同的伟大事迹感动着这个麻木而又世俗的国度。
我看这个节目其实就是一个超级“催泪弹”,其威力堪比北朝鲜当局刚刚施行的那枚核弹,使人在刚刚过去这个喜庆的春节假期里,还获得有一个感受悲情的时刻。每一个获此殊荣的“英雄”其实都表演了一场悲剧,他们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的是永远的痛。一贯擅长煽情的央视就不能厚道点呀,能不能不这样矫情呢?在节目进行中,我一边观看一边猜想,我自己梳理了一下,2022年我又被那些人和事所感动过呢?由于是同行,我首先想到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还想到了“最美司机”吴彬,还有更多创造了许多“国之第一”纪录的人,尽管我这一票并不能有什么作用,并不能算数!
看完节目后,泪眼婆娑,还有一点遗憾,吴斌师傅为什么没有入选呢?按说吴斌师傅当时的行为其实是全社会都需要践行的基本准则,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下。也许是由于吴师傅的英雄行为只有短短的几十秒钟。张丽莉老师如果凭借着对学生的爱心和工作的认真努力获得此荣誉,那将是多么完美的事情,只可惜她是坐着轮椅上台领奖的。
感动之余,我也有更深的思考:
1、精神的觉醒
感动中国到昨天就已经整整十一个年头了,其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让我们看到了国人一种从物质至上到精神至上的转变。与发展迅速的物质水平相对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落后了太多太多,以至于被西方某些国家称为是“没有信仰的民族”。但是,感动中国的传承与发扬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对道德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探索,感动中国,其实是国人对优秀精神的一种寄托,是虚无缥缈的灵魂与现实接轨的媒介,是美好品质发扬传承的载体。
2、榜样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感动中国》,与其说是对道德模范、学术精英的嘉奖表彰,不如说是对崇高精神、优秀精神的宣扬与传播,当获奖者的事迹通过感动中国传遍大街小巷,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他或她俨然已经成为了亿万中国人的榜样,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与其说是被获奖者的无私感动,不如说是被他们人性中的那种真善美感化、激励,那些崇高的精神在我们内心翻腾,化作一种独特的动力,使我们不自觉地向他们靠拢,向他们学习,社会的风气因此而改变。这就是感动中国的力量,是榜样的力量,更是人性的力量。
3、时间的流逝带走感动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但典礼结束以后,人们又恢复了之前的一切,内心平静的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人们把感动中国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途径,把一年的泪水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流干净,第二天重新回到自己的小世界,麻木不堪地活着,期待着下次感动中国。不信的话,可以扪心自问,你能叫出几位曾经感动过你的他或她的名字?大多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了吧。不管怎样,我希望被遗忘的仅仅是名字,是符号,而不是其背后蕴含的一种精神。
庞村三中 薛利芳
“十一”期间我怀着无比感动的心观看了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被张丽丽的先进事迹再一次感动。张丽莉老师的事迹感人肺腑,实乃笔墨所不能叙写。在生死一线之际,她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危,而是将学生推开,确保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彰显了一位人民教师无私、伟大的品格。这样的老师,足以成为共和国人民教师的代表。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她在生死考验关头,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用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用生命诠释了师爱的真谛。张丽莉老师是我们教师的骄傲和自豪。
张丽莉老师奋不顾身救学生是对英雄成长道路的揭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狂奔汽车,是没有心理上准备的。然而,在生死之际,她毫不思索,毅然展开双手奋不顾身救学生,这说明,在她脑中,危机面前先救他人的意识早已扎根。而她奋不顾身救学生的壮举,尽管闪现在瞬间,却有个长期累积过程。
张丽莉老师很平凡,没有豪言壮语,但英雄正是来自平凡,崇高的师德体现在平时点点滴滴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张丽莉老师的英雄壮举,是商品时代对良知的一种呼唤;是利益冲撞时对道德的一种呼唤;是和平年代对英雄的呼唤。我们应该像张丽莉那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平凡的工作中,在细微处找回教师应有的价值和尊严。
我们从张丽莉老师身上看到了人生价值的真谛。感触之余,我有心得如下:
作为一名人民的教师,要学习张丽莉老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淡泊名利,在危急关头和急难险重面前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为群众作表率、当模范;要把学习张丽莉老师的精神化作为工作的无穷动力,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自身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用自己的行为感染人,做一名称职的光荣的人民教师。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通过此次观看我深深的体会到:以他们为榜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实践社会注意荣辱观,努力营造知荣辱、讲义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我区教育尽一份微薄之力。
百年前中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以最顽强不屈的姿态昂首挺胸面对残暴的列强。中国人气节和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无数华夏儿女向着世界呐喊:拥有黄河的民族是不可征服的!百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终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百年的抗争是如此漫长与艰辛。一个崇尚中庸,宁静的民族,在这个动荡的百年中,经历了太多悲欢离合。我们中国人永不言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所以今天的少年啊,努力奋斗吧,我们承载的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会雄于地球。
——冯
今天,在团支部的组织下,我在宿舍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纪录片《百年中国》。看到五四运动的历史画面,我感触颇深。那个年代,青年们智性勃发,血脉贲张,为济世救民,不惜舍身取义,慷慨赴难,“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五四青年演绎了最“燃爆”的青春,展现了最热血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小我”同“大国”本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100年前如此,当今亦如此。和平时代,我们作为青年人,更要自强——自强以修身,自强以圆梦,自强以强国!
——胡
时光的镜头已经走过了百年。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上远眺,历史依然清晰可辨。一百多年以前的中国,局势极度紧张。那时的中国,外受帝国殖民侵略,内忧军阀政治动荡,家和国都濒临危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学生,是教授;他们是诗人,是思想家;他们也是先驱者,革命者。他们的奋斗,将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换来一个国家的新生。我突然理解了康有为,周恩来,钱学森这些仁人志士的远大抱负,突然明白了有些人读书为功利,可有些人读书真的是为了国家。
——金
每逢五四,我便又会想起当初不易的“五四运动”,一场由中国学生组织起来的爱国运动。他们用坚强的勇气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将我们的社会引向更美好的未来。反观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像他们学习,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用自身的努力去优化这个社会,将所学习到的知识用在该用的地方,投身于社会贡献,为现代、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优秀的未来。
凝聚青年人才,凝聚知识力量,团结大中华的青年们,共同加入到共创中国梦的行列中,一起来为我们的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梁
再过几天,便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了。1919年5月4日,沉重的脚步声将北京城的寂静打破,3000名学生为维护中国主权像战士一样涌上北京街头,“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正是因为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运动,青年独立的意识得以激发,女性独立的意识得以激发。
早在以前男尊女卑的历史进程中,女性总是被边缘化,被贴了太多的标签,规范了太多的准则,“三寸金莲”、“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身体跟精神上的枷锁束缚着女性。而五四运动所开启的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宣传,使得女性解放、女性独立的思想传播开来,女性有学上,女性开始勇敢追求自由恋爱,将形式从简追求内在,婚礼西化等等例子不胜枚举。五四运动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女性独立的一个萌芽,它具有推动作用,然而这只是“星星之火”,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有这份运气,这仅仅是部分女性能够接受到的思想,但总体来说五四运动为新女性的解放与独立做出了伟大贡献。
——林
五四运动中,人权、民主、科学、白话运动等的现代化思潮的兴起,给后来的变革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倾向,也间接催生了社会行动的群体运动模式。新思想即一种新的态度,也是一个进化的方向,人们开始意识并在国际舞台积极争取国家的主权,这是跨出反抗的第一步。同时,这也给往后的变革带来铺垫。影响深远至今的科学、民主的两大旗帜也在指领着我们现代化生活越来越好。
——李
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存在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且也是反对旧礼教的中坚力量之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之后的思想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为当时的学术交流和新旧思想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舞台;胡适倡导文学革命,参与新文化运动;以邓小平、周恩来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远赴法国,开启一段艰难的求学之旅;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成为中坚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鲁迅主张婚姻革命,尊重女权,为女性思想的解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社会革命到思想解放,中国不断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因为那些投身于民族运动的先驱们,中国才有如此美好的今天。同时,作为一个21世纪的新时代女性,不断汲取知识,养成修身独立的品格,不卑不亢,努力奋进,是最基本的要求。希望每一个女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
观看《百年中国》中的第七集“青年中国”和第八集“青春之歌”。“青年中国”讲述了当年优秀青年陈独秀、蔡元培等人事迹,青年爱国兴国强国。“青春之歌”讲述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婚姻革命和新女性的产生、思想启蒙运动等事件。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习总书记也寄语青年,当代青年要做到: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而我们有幸生于和平年代,生于伟大的中国,要不忘初心,努力奋斗,让青春画上圆满句号。
——张
《百年中国》中的“青年中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而努力,他们也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与榜样,在“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新一代的青年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更应该肩负起重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而“青春之歌”,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成长,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婚姻革命到新女性的产生,都展示了中国从传统封建走向现代开放,我国正在不断的进步,正如一个青年奋发图强,逐步走向成熟!
——赵
再过几天就是五四青年节了,看着纪录片中百年前的中国,正是由与我们年纪相仿的青年,一步步创造出未来中国的蓝图。他们学业有成、博学强识,还胸怀抱负,不满现状、满腔热血。最印象深刻的是,1919年5月蔡元培收到一封女生要求在北大读书的来信,年底同意女生报考北京大学。如今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是通过一代代人抗争才换来的,没有随便换来的社会进步。百年后的我们,也不应安于现状、止步于此。
——朱
国之昌盛,离不开每一代人民的艰苦奋斗。我之先辈,为祖国,为后代贡献了自己所有的青春与汗水,在那段艰苦决绝的岁月中披荆斩棘,开拓光明大道,这才有了我们现在富康而充实的生活。我们作为后辈,既因前人种的树而得以乘凉,也应为国之未来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正值青年的我们是国家的希望,是人民的希望,是未来的希望,是五月初升的太阳。有浴血奋斗的先祖们作为榜样,我们更应勇往直前,不惧艰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求学读书。中国青年也必将雄于地球,中华民族也必将雄于地球!
——李
我由衷感谢那些生活在灰白年代的有心人,在兵荒马乱乃至国破家亡的时候,可以留下这么丰富详尽的画面和文字,记录下了关于当年的无数点滴,留我等后人瞻仰。在纪录片中重温这百年历史,看着中国经历了从屈辱到自豪、从贫弱到富裕、从封闭到开放、从专制到民主、从分裂到统一,我的心情也随之沉重到舒缓,也从中感悟到了新的意义。
一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蓝图由我们来描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每个人人生出彩之梦,是每个人和祖国一起成长的梦。”年轻人的未来决定国家的未来,年轻人的“中国梦”汇成整个国家的“中国梦”。所以我们大学生应该坚定梦想,自强不息的去奋斗去拼搏,完成自己的中国梦。现今改革在出发,改革在扬帆。我们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接近这个伟大的目标,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有信心实现这个目标!还有更多辉煌的瞬间等着我们去创造,更多美妙的旋律等着我们去谱写!让我们共筑中国梦!————邱勇海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旺则国兴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梦则是中国梦。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付出相应的代价才能实现。岳飞在《满江红》里倾泄着满腔热血,他背刺“精忠报国”的情怀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有“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等等,他们都怀着一份激热的爱国情怀,这是他们共同的梦想,决不允许祖国受到一点的亵渎和伤害。虽然这些人物都已作古,但却引导着我们这些后人做一个坚贞不渝的爱国者。每一个热血中国人都会把祖国的荣誉视为自己的荣誉。“中国梦”是一个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中国人民共同的目标,不懈追求与顽强拼搏将实现个人的梦想,每个人的梦想汇聚成中国梦,所以说:中国梦,就是我的梦。
——梁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颁奖典礼19日晚播出,自强徐汇工作站组织各街道禁毒社工、禁毒志愿者、居委干部、服务对象及其家属收看当晚直播节目,收看观众约4000人。其中湄公河“10·5”案专案组在众多入选的名单中得票数名列前茅,组委会授予专案组“感动中国”年度特别致敬奖。
2022年10月5日,两艘中国货船在湄公河泰国水域被武装人员袭击,13名中国船员全部遇害并被抛尸水中,惨案震惊世界。“10·5”案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尽快查明案情,缉拿凶手,给遇难者家属一个负责任的交待,切实保护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专案组成员在公安部禁毒局局长、专案组组长刘跃进的带领下,从全国抽调汇集了200余名精干警力克服千难万苦,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侦查、抓捕工作。于2022年4月15日,专案组果断出击,协调老挝警方抓获幕后凶手糯康集团,湄公河“10·5”案成功收网。
颁奖现场播放了5分多钟的事迹短片,遇难船员家属痛哭的场面和专案组民警不辞辛苦的身影,让现场群众感动不已。他们是在用生命诠释人民警察精神,这种精神温暖着百姓,激励着战友。
同时入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的还有林俊德、陈斌强、何玥、高秉涵、高淑珍、陈家顺、张丽莉、李文波、周月华和艾起夫妇、罗阳。短短的两个小时意义非常,使大家的精神得到鼓舞,为自己找到许多道德的模范,人生的标杆,他们的事迹都是普通的,积微小成伟大的事业。小人物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是给全社会带来的一种示范却是影响深远!
自强徐汇工作站
2022.2.21
《中国机长》该片根据20xx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员与119名乘客遭遇极端险情,在万米高空直面强风、低温、座舱释压的多重考验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20xx《中国机长》观后感
根据5·14川航3u8633航班紧急备降事件改编的电影《中国机长》,在事件过去一年后于国庆档上映,成为点映票房冠军,上映首日的票房也突破了2亿大关。除了电影自身的魅力之外,这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此类事件的关注,以及对这些面对灾难时临危不乱,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成功返航的民航英雄们的致敬。川航事件本身就充满着惊险与传奇,是一场高空中的生死对决,它具备了灾难片应有的元素与张力,但如何将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真实事件,通过电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考验着导演对于细节的处理和场面的把控,《中国机长》在危机的场面和紧张的节奏中给了我们足够的惊险,但也在细节处理和人物塑造上留下了遗憾。
驾驶舱挡风玻璃破碎脱落,9800米的高空,800公里的时速,零下40摄氏度,生死42分钟,128人全部生还。20xx年5月14日,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起飞,到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的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飞机于20xx年5月14日07:46分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机长刘传健在内的9名机组成员和119名乘客全部平安落地。这次事件被称为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全体机组成员因此获封“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机长刘传健,也成为了中国英雄机长。影片《中国机长》以此为基础,展开了111分钟的讲述。
电影中机长张涵予和乘务长袁泉的演技很到位,一个刚毅沉稳,一个冷静温情,事故发生后驾驶舱的危机和乘客舱的慌乱,首尾呼应,共同营造了一个高空中完全封闭的生死空间。一个在处理危机,一个在面对慌乱,刚柔并济,沉稳冷静,镜头的切换和节奏的把控,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危机时刻。从玻璃脱落突发事故到寻找缝隙穿越云层,再到防止撞山有惊无险,一波三折,到最后的安全迫降,这是故事的主线,全程充满着危机感,驾驶舱内的俯视镜头更是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张涵予在雷电交加的云层外盘旋等待,当云层自然分裂,他驾驶着飞机在黑暗中一飞而过的特效镜头,充分展现了灾难大片的效果,这也是影片的一个高潮。在灾难降临时作为普通人的恐惧和作为乘务长的冷静,在袁泉身上表现得很细腻且真实,影片中当她面对慌乱的乘客时镇定的说出,“从飞行员到乘务员,我们每一个都经历了日复一日的训练,就是为了能保证大家的安全,这也是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在这架飞机上的意义,我们需要你们的信任,需要你们的配合,需要你们给我们信心,我们也是儿子,女儿,爸爸,妈妈,我们的家人也在等着我们,我们会一起回去,谢谢。”这一片段真实而感人的独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了灾难大片的危机场面,影片中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对于机组人员专业操作和细节的展示。在起飞前要进行提前几个小时的准备和检查,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也为我们展现了包括机长、空姐在内的机组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工作状态,他们在这样一个日复一日机械重复的岗位上,时刻保持着专业性和危机感,这也从侧面处烘托了这些平凡中的伟大,飞机安全迫降是对这种职业精神的最好回复。观众在获得观影趣味的同时,也对这一场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开拍前,每一位演员都接受了三个多月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三位“机长“每天上午在教室学习飞机的理论知识,下午再在1:1还原的a319模拟舱中进行实地操作。而扮演女乘务员的演员们也要进行各种有关仪态、动作、专业词汇等方面的训练,比如如何露出标准空姐微笑,如何检查客舱的安全等等。正因为如此,在影片中这些细节都表现得很真实,把观众慢慢带入到这种危机前的安全感之中。
简单来说,影片塑造了三组群像:机组人员,乘客,地面人员。对于这些群像的人物塑造和细节处理上,影片留下了一些遗憾。首先是机组人员。影片一开始就是机长张涵予在家准备出发,温馨的家庭,可爱的女儿,并且交代了他要按时回家给女儿过生日。从小处入手没错,毕竟这样会让人物显得更加真实,但影片从头到尾给予张涵予的内心刻画就是一定要回家给女儿过生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形象的提升和影片的张力,特别是作为掌控一百多人生死的机长,他的心理描写过少,真正的恐惧和危机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一个人的内心,在这一点上张涵予的形象塑造有点单薄,当他成功落地后也没有再去抓住这一心理去拓展,而是在机舱内与袁泉进行了一段慢镜头的对视。乘务长袁泉从进入机场时的落寞到飞行途中的愁容,还有摸婚戒这一暗示,总感觉要表达什么,特别是落地后和张涵予的对视,但最后也没有说明白这些铺垫后的结果。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对妻子表现得特别甜蜜,在飞机落地后也第一时间报了平安,却在休息时搭讪头等舱的美女,就算是导演在制造某种戏剧性也好,营造趣味也罢,但感觉还是很突兀。还有欧豪饰演的副驾驶,活泼好动的性格在严肃的场面中增添了不少活力,这也与他受伤后驾驶的形象形成了对比,但最后飞机在重重危机中迫降,受了伤的他没有接受医务人员救护,而是拖着一身伤痕和乘务员谈起了恋爱,这种画面使观众一直紧绷的情绪一下子消散了,那种对英雄归来时的崇敬也在导演制造的这种甜蜜中被解构了。
第二组群像是乘客,从各怀心事的开心登机,到遭遇灾难时的紧张慌乱,再到平安落地后的感动和致敬。他们当中有看望战友的老兵,有抱着骨灰盒的兄弟,有热恋的情人也有为了生活奔波的夫妇,他们与摇滚少年、外国游客还有头等舱的土豪美女一起构成了一幅众生相。这种群像的设置真实的还原了生活百态,把他们集中到飞机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之中,但这种群像有点扁平化,具体表现在出事前的和谐安静和出事后的惊慌失措,影片缺少人们对面生死灾难时的那种心理的挣扎和纠结的深度刻画,即内心的描写,这两种状态也使得整个群体脸谱化,从而减少了影片的灾难性和深刻性。导演特别设置了一个藏族小男孩的形象,从登机到慌乱到最后的安全回家,他的形象也代表了一群人面对灾难时单调和线性的心理起伏。第三组群像是地面人员。民航西南空管局和军方的出现是为了通过密切监控、多方协调,用最短时间和最优方案,成功保障飞机的迫降,这不仅是剧情需要,也使得场面非常紧张,和空中形成了呼应,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但关晓彤客串的航空爱好者们的出现让人感觉有点拼凑剧情之嫌,他们只是旁观者,期待着他们会提供一些帮助或从侧面告诉一些信息,但并没有。这样的强行插入也破坏了影片后半部的完整性。
从票房和观众的欢迎度来说,《中国机长》是成功的。影片对这次惊心动魄的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和讲述,也表达了对英雄机长刘传健为首的机组人员的致敬。但在具体的细节处理和场面调度上还是略有遗憾,在电影的艺术塑造上也不是非常完整,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在灾难片上需要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动力与方向。正如贾樟柯所说:“真实感在美学的层面,而真实仅仅停留在社会学的范畴,穿过社会问题的是个人的存在危机,因为终究你是一个导演而非一个社会学家。”电影终究是电影,期待和遗憾同在,也是一种完成。
20xx《中国机长》观看心得
今日,想和各位来一聊聊最近这部极具黑马相的电影,《中国机长》。
说起这部电影,依稀记得他是假期三大影片之中呼声最低、最不被看好的一部。
早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前,张涵予和袁泉主演的这部传记电影《中国机长》就一直处于劣势,不仅预售票房是三部影片之中最低的,首日排片占比也是三部中垫底的。
原因很简单,第一,影片的阵容方面相对于其他两部影片几乎弱了一大头,影响力自然也就弱了不少;其次,影片的题材也没有《攀登者》那么有优势,原真实事件的35分钟惊险故事要拍成一部电影,想要拍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然而意外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就是这么一部不怎么被看好的影片,却在点映当天突然爆发,以4537万票房夺得点映票房冠军,成为黑马,同时还在9月30日首映以排片率远低于对手的劣势下实现逆袭,最终稳稳占据着票房榜第二宝座。
而这正是影片远超预期的电影效果和口碑所带来的。
电影《中国机长》算是国产电影在飞机空难题材类影片上的一次突破,论专业程度和制作水平,其实不亚于以往看过的那些经典空难类型影片。
从影片的节奏入手,《中国机长》还是把控得相当到位,基本达到了一部院线商业电影的标准,而从影片的剧情部分安排入手,整部影片也是十分明朗,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飞机遇险前,机组人员以及他们的职业生活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介绍。
虽说这一部分没有什么太多精彩的地方,但是却给了观众一个窥探机组成员职业生活的绝佳体验,让观众知道原来人前光鲜亮丽的机长和空姐们,背后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枯燥又繁琐的职业生活。
第二部分,是高空突发挡风玻璃破裂后,飞机遇险如何自救的剧情。
这一部分绝对是这部影片的精华,如果单独拿出这部分来看的话,我想应该称得上是国产空难片的一个里程碑。
从飞机驾驶舱的玻璃爆裂的瞬间,欧豪饰演的副驾驶员半个身子被气压压出了飞机外面开始,电影一下子便就进入了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
在危险降临后,乘客们和机组人员的表现,极大地还原了危急时刻人们最真实的反应,这种画面冲击感和紧张氛围瞬间将观众的神经提了起来。
而后飞机穿越雷云团那一段,飞机被急速掉落的冰炮砸得当当作响的时候,更是让人有一种末日的危机感,设身处地想想自己如果当时就在这架飞机上,会不会被吓得魂都掉了呢?
不得不说这部分太惊险太刺激了,看得人心跳加速,而张涵予的冷静与决心,袁泉的临危不乱、保持镇定维护全局的勇气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而第三部分则讲述飞机成功备降后,机组人员以及乘客们劫后余生的反应。
这一部分应该是全片中最让人感觉无聊的一部分了,当飞机成功迫降后,影片的节奏一下子就下来了,而此时编剧似乎不知道还要讲些什么了,竟安排了近20多分钟的时间在那边展现乘客脱离危险后的反应。
其实,当乘客下了飞机之后基本就没有必要还安排一个那么长的“机长感谢会”了,显得有些冗长无味,一下子就消耗光了之前积累下来的好感,严重拉低了这部影片的整体质量。当然考虑到真实事件的危险时间只有30多分钟,最终要拍成2小时的电影似乎有些不够安排,所以最后的这段很有凑分钟数的嫌疑。
总的来说《中国机长》这部影片比预期的要好看,只可惜结尾有些小遗憾,不然影片评分应该会更高。
20xx《中国机长》观看影评
20xx年5月14日,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6月8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川航3u8633航班机组“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以这样的真实遇险和英雄事迹,拍摄成的国庆献礼片《中国机长》,无疑十分符合国庆70周年的喜庆昂扬氛围,十分符合普通民众的爱国热情与自豪感。
而且,《中国机长》从筹备到上映,也堪称创造了“中国速度”哦!请注意,川航的“史诗级迫降”也就是去年5月份才发生的事,而电影今年9月30日就上映了,也就是说,本片从前期筹备到建组拍摄,再到后期制作,直到最终上映,也仅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这种“抢热点”的能力,目前中国影坛无人能出其右了吧?
虽然真实事件本身就异常惊险和精彩,但要撑足一部影片的长度,以及带给观众除了惊险之外更多的娱乐享受,改编的挑战依然不小,而影片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效果,相信是能够让许多观众满意的。
卖相:高颜值机组,制服控群体
毫不夸张地说,在《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国庆献礼片中,卖相最佳、最养眼的就是这部《中国机长》了。张涵予、欧豪、杜江、袁泉、张天爱、李沁等型男美女,穿上制服变身机长空姐,养眼指数比他们平时扮演的角色堪称提升一个档次。其实看看片尾字幕中演员和人物原型的合影,就会发现这些演员找得嘛……还是相当不符合原型的,呵呵,但这正是影片提升商业娱乐性、抓住观众眼球的有效手段啊!试问,帅哥美女哪个观众不爱看呢?杜江在《救火英雄》里即便穿上臃肿的消防服,也掩盖不住他的精干帅气,在本片中穿上机长制服,更是帅得冒泡哦!更不用说袁泉、张天爱、李沁等女星穿上空姐制服后,那身材简直太诱人了,气质让人看起来也很舒服,甚至让人感觉空姐就应该是袁泉这样,不是吗?
除了飞机上的机长和空姐,整部影片也基本上成了一次“制服控大联欢”。成都和重庆的空管中心、民航气象中心、成都机场塔台,还有解放军空军某部控制中心,这些时刻关注的飞机安危的各路机构里,也有更多的制服帅哥美女和领导哦!当然,这些“制服控”帅哥美女们,除了养眼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给影片营造出专业、高效、尽责的职业化氛围,有这么多专业人士齐心协力为遇险飞机保驾护航,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化险为夷的强大精神力量,更让人对中国民航的安全充满信心。
情趣:撩妹不成反被怼,乘客百态有趣味
如果说《中国机长》里空中遇险的情节是影片的“主菜”的话,那么在遇险之前的开场铺垫戏,就是影片的“前菜”了。主菜必须美味,前菜也不能无味,如何让开场戏也充满看点和趣味,不至于让观众感到无聊,对这种遇险或者灾难片来说也是一大考验。《中国机长》的解决方案就是强化角色身上的趣味点,让形形色色、各具特点的角色群像,以及他们的情感向戏份,成为空中遇险戏之外的看点。
张涵予扮演的老成持重的机长,他的情感向角色特点就是家庭和女儿,这个没有太多可说哈,只是作为他在遇险时的信念支撑来呈现。而杜江和欧豪的情感向角色特点设定为“撩妹”,就有意思多了,这绝对属于影片“自我发挥”的内容哈,为的就是在开场铺垫戏中营造轻快的氛围,迅速调动起观众的观影情绪。所以就有了欧豪吃早餐的时候先去撩张天爱遭冷遇,然后又去撩其他空姐,结果被张涵予一句“我记得你,只有你一出模拟机就吐了”给怼得没面子,即便这种撩妹手段有些尬哈,但这种喜剧小伎俩还是蛮能讨观众欢心的。
如果说欧豪是“明撩”的话,那么杜江就属于“暗骚”了。在杨颖扮演的空姐老婆面前装出一副“妻管严”的模样,实际上用眼神没少撩其他空姐,后来还对头等舱的一个年轻女乘客动了心思,主动坐人家旁边问东问西,也被女乘客冷脸相对。欧豪和杜江这种角色设定,喜欢的会因为他们的帅气形象而动心,不喜欢的估计也会因为看到他们“撩妹被怼”而暗爽吧!
除了机组人员,影片也对机上形形色色的乘客进行了浮光掠影的描绘,有故意刁难空姐的头等舱乘客、有去西藏为战友扫墓的退伍老兵、有对邻座哑女一见钟情的青年游客、有带着老婆来西藏打工的厨子,还有在险情发生时各种骚动的乘客……这都是不让空中遇险戏过于单调,让娱乐元素更为丰富的一种调剂。
高光:真实再现空中险情,创造演绎穿越积雨云
20xx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从7点遇险到7点46分备降成都机场的惊险全程,无疑是《中国机长》的高光时刻,以及吸引观众的最重要内容,影片采用了真实再现和创造演绎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再加上逼真的特效呈现,从而将这一过程的紧张惊险和一波三折发挥到极致。
驾驶舱右侧玻璃瞬间破裂脱落,副驾驶半个身子飞出窗口,驾驶员紧急操纵飞机快速下降,航班同空管中心暂时失联,气流冲开驾驶舱门,让正在发放早餐的空姐和正在吃早餐的乘客东倒西歪,一些小型行李也从行李架上脱落在机上乱飞,乘客们赶紧带上氧气罩。影片中所展现的空中遇险几乎跟当时机长和乘客的描述别无二致,只是袁泉失重身体腾空飞起,以及另一个空姐被撞晕,应该是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同时,影片也充分利用了航班途径的高原雪山环境做文章,展现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又要避让高耸的雪山的惊险一幕,这无疑是虚构的,但对于增强影片的惊险感以及视觉冲击力,无疑是大有裨益。
川航7点遇险,7点46分降落,这40多分钟的过程说长不长,但说短也绝对不短了,尤其是如何让这40多分钟在大银幕上始终惊险不断、节奏紧凑、牵动人心,也是影片不少的挑战。为了强化节奏感,影片不仅仅让画面局限在飞机本身,而是在飞机和空管中心等相关部门中不断跳跃,方方面面的人对遇险航班投来关注的目光,对机组的呼叫此起彼伏,汇集大量相关信息帮助航班脱险,这一切都对营造紧张感、写实感、专业性以及提升影片节奏无疑发挥着良好效果。
此外,影片还设计了“航班惊险穿越积雨云”这一完全虚构的情节,为的就是将影片的紧张惊险感再添上一枚重重的砝码。在川航遇险的真实过程中,天气情况一直是十分良好的,这也是能够顺利脱险的一大因素,但航班确实曾经跟空管中心短暂失联过,而影片恰恰就将这“短暂失联”的事实,演绎成了航班因为穿越风暴带暂时失去联系这一虚构情节,也称得上是影片的“神来之笔”了。
这场“穿越积雨云”惊险戏,给电脑特效提供了大展拳脚的空间,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具视觉享受和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从积雨云的间隙穿越过去这样的情节,虽然对机长“艺高人胆大”的驾驶技术略显夸张,但在真实的川航遇险中,机长能够临危不惧,冷静处理险情,最终驾驶飞机平安降落,展现出的架势技术和心理素质已经相当超群了,所以影片在此进行一些适度夸张也不算过分。
20xx《中国机长》观看体会
20xx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成都区域巡航阶段,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最终,飞机成功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有飞行界资深人士表示,此次备降难度堪称“世界级”。
如今以此为故事原型改编的《中国机长》献礼国庆档,让观众既期待又忐忑。在已经被“剧透”的故事架构中,如何用细节支点来支撑观众的新鲜感与代入感,成为电影的重要思考题。
从整体观感而言,《中国机长》没有让观众失望。影片开头,凌晨三点起床的张涵予,从精确到分钟的洗冷水澡时间到与女儿的道别仪式,都是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些细节之处彰显出人物性格沉稳的一面,也为故事高潮机长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冷静沉着埋下伏笔。
杜江、欧豪所扮演的角色,也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危难时刻,前者是连接驾驶舱与客舱画面的关键人物。而后者则是调节全片气氛的催化剂,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之余,还能会心一笑。袁泉扮演的乘务长,细心耐心且专业素质过硬,是整个乘务组的“定心丸”。
整部电影的节奏流畅,狭窄机舱内的场景调度干净利落。影片改编部分自然合理,与真实情况相反的恶劣天气,让故事的戏剧冲突更加激烈。这也从反面衬托出机长的勇敢机智。
无论戏里戏外,四川航空3u8633航班的全体工作人员都是英雄。用朱亚文扮演角色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怎么那么牛啊”。而这份奇迹源于中国航空人的专业与担当。
20xx《中国机长》观看有感
20xx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从重庆飞往拉萨,万米高空上,驾驶舱右挡风玻璃突然爆裂脱落,驾驶员暴露在零下30度的极度寒冷中,副驾驶身体被吸出,悬在飞机之外,操作仪表受损,在这样的情况下,机长刘传雄以其高超的专业素养确保了机上119位乘客的安全,创下了奇迹。
犹记20xx年5月14日下午,手机通知栏被川航紧急迫降的新闻刷屏。对于我们而言,那不过是一则新闻,但对于当事者却是一种生死攸关的责任,旁观者看着都惊心,更何况是置身其中的每一位空乘人员乘客,抛掉冷静以后大概就只剩恐惧和爱人的关心。那些看似平凡的空中从业者所做的不平凡的举动,也被电影《中国机长》所记录下来。
为了更好地还原当时事件,演员们奔赴四川航空培训中心接受专业训练,学习理论和飞行技术。作为一部空难电影,博纳斥资3000万1:1还原了a319模拟机,还聘请了好莱坞专业制作团队,只为了给观影人更好地观影感受。
这样的一部电影,从宣传初期就让我决定去影院好好看一看。
和其他电影不同,《中国机长》不像是复述一个灾难的发生,更多是在讲述一个机长一天中所遇到的不平凡的事。故事节奏紧凑,细节方面也处理得到位,可以说是毫无尿点,几乎没有什么出戏的地方,全程都笼罩在紧张的气氛当中,代入感极强。在看之前,我还看过影评说:在紧张时手都抠破了。当时我只觉得夸张。但,当真的看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真的。
在细节的打造上,《中国机长》可以说是很不错了。登机前,黑夜中的机场笼罩着一种不祥的压抑感。当空难来临,空气灌入机舱,镜头逆向反转,模拟出真实场景中的眩晕、缺氧的状态。刹那间,我感觉自己好像窒息一般。虽然知道结局,但观感情绪依然会跟随着情节的起伏而波动,我甚至还出现了因为紧张而全身颤抖的情况。当氧气面罩掉下来的瞬间,我不自主地伸手去接,仿佛置身川航3u8633一样。此外,导演还将影片的情绪把控处理得十分到位。既有笑点,也有泪点,都很自然。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根据事实改编的电影或多或少会增加部分情节所需的剧情或人物矛盾,但过渡平滑顺畅表现得并不突兀。
演员方面,张涵予低沉又富含魅力的嗓音很符合人物性格,影帝的演技就不用多说了,连皱眉都是戏;袁泉所扮演的果断沉着的乘务长形象被她刻画得入木三分;大眼奶爸杜江的演技也是十分在线。对于大家之前所担心的换头baby的戏份也属于无台词戏份,所以大家可以放心大胆的观看了,而大家所关心的李现的戏份,我只能说真的就只有几秒了。
总的来说,这部以真实事例改编的电影《中国机长》已经可以说是刷新了我对中国改编电影的观念了,特效真实,细节到位,人物刻画也很不错,这样的电影,值得大家国庆节去电影院观看。
中国民航有这样一句话:民航界不需要英雄,需要的是安全。致敬每一位空乘人员,致敬川航,谢谢你们为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位英雄。
看《中国城轨》有感
自2月25日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开始播出的,由中国中铁联合相关单位深度策划出品的五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城轨》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国城轨》纪录片一共五集,主题分别为: 第一集《改变——与时代竞速》,第二集《穿越——与科技共进》,第三集《魅力——与文化同轨》,第四集《开拓——与世界同享》,第五集《创新——与梦想同行》。该剧首次全景式反映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基础建设成就,用独特的视角镜头,展现了中国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从落后100年到现在运营里程大大超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城市轨道交通的总里程,这样震惊的发展速度,在世界城市轨道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如今,轨道交通系统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作为中国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的一名建设者,我更是被深深震撼下感到无比荣幸! 我们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励志继续为祖国的基础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城轨建设便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从当年用计算尺绘图到如今的计算机精确计算,我们中国中铁数代铁军英雄用他们的智慧勤劳和艰苦奋斗,扛着开路先锋的大旗,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轨道交通建设和祖国的基础建设,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才换来如今的便利交通,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交通出行!中国自1969年第一条地铁线北京地铁通车开通,1993年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开通,1997年广州轨道交通一号线开通,截至2022年10月底,已有39座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中国的轨道交通发展速度多么惊人!尤其改革开放以来,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更是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大中城市的交通压力,然而看着纪录片里这么瞩目的所取得的成就,这一切都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如剧中所述,开拓与世界共享,从九年前重庆轨道交通签下跨出国门第一单,协助韩国大邱建造轻轨,从一个技术中标再到新加坡地铁汤申至东海岸一个路段的中标,中国创新正在影响着全世界!当笔者在看到城轨飞驰穿梭在城市之中的时候,愈发感受到城轨无时无刻不改变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果说彼时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国只能依靠外国的技术,但是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终于站在了世界的顶级行列!中国城规国产化实现跨越式发展,自主创新从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祖国母亲日益强大,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我们中国中铁人定将继续开拓进取,取得更好的业绩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值此祖国七十华诞到来之际,我定当和所有中国中铁人一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力,不断开拓进取和创新,深知重担在肩,必当尽全力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和任务,为祖国基础建设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23位用户关注
30位用户关注
18位用户关注
81位用户关注
34位用户关注
37位用户关注
54位用户关注
99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