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杜甫传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4篇优秀的杜甫传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也许你见过医生,见过兽医,但你恐怕没听说过懂兽语的医生。但的确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怪医杜立特。在他人眼里,杜立特非常古怪:不善于理财,不善于交际,一天只跟动物打交道……但在他怪异的外表下却有一颗热爱动物的心,因此他有了许多动物朋友:憨厚而贪吃的拱卜拱卜猪、勤劳而啰嗦的嘎卜嘎卜鸭子、神通广大的波利两下鹦鹉、见识多广的吉扑吉扑狗、灵敏聪慧的吐吐猫头鹰、古灵精怪的小白鼠……
他干过的惊天动地的大事更上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胜数。他治好了猴子国所有的伤员,成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飞禽邮递局。他还有许多离奇的经历,去被人们称为“死亡岛”时发现了恐龙,被一只大蛾子带到月球上与植物们交谈……其中最有趣的还是他去神秘湖的岁月。他去神秘湖时,无意中遇到了长寿龟泥巴脸。泥巴脸新闻社杜立特讲了诺亚方舟时它当动物领袖的故事,杜立特听得津津有味。
幻想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有了幻想,才能够成功。爱心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美德,当你用爱心去对待动物时,动物也会以爱心回报你。
《杜甫传记》读后感范文
杜甫传读后感1
假期在家读的第二本书是冯至的《杜甫传》,总地看来,感觉沉重,不似之前看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那般快意。
东坡先生虽然屡遭贬谪,但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总是那么豁达、乐观,即使是在黄州,他也能从容地安排好一家人的住宿,并自行耕种,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他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定,让我们仰视,他的豁达、乐观让人折服,在林语堂先生的书里,东坡先生似乎是个完美的存在,文采一流,门庭若市,政绩斐然。
而冯至先生笔下的杜甫在青年时期以后的生活,尽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客观现实。正如冯至先生自己所说:“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依据,不违背历史。”
这本书中,杜甫的生活历程的介绍是重中之重,作者安排了十三个章节,叙述了杜甫的游历、为官、漂泊的生命历程。杜甫生于“奉儒守官”和“吾祖诗冠古”的儒官家庭,经历了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剧变。从小,他就是一个有诗歌天赋的儿童,冯至先生说他“在常常上树折取梨枣的年龄,已经由于他的诗文在洛阳显露头角了”。青年时期的他在吴越和齐越之间漫游,那时,他的父亲在兖州做司马,从他晚年回忆的诗歌可以看出,那时他的生活是裘马清狂,唱歌游猎。一直到二十八,九岁,他写出了他诗集中最早的最有名的一首《望岳》——这首诗就像一个萌芽,预示着他将会有一个远大的发展。而立之年,他结婚了,生活也需要安定下来,三十五岁西去长安,渴望求得一个官职,他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向势利的权贵们进献阿谀奉承的诗赋,然后现实却是一再失望。
贫困交加的生活让他接触到人民的痛苦,他开始把目光投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四十岁,他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他由求仕的失败认识到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从此,他的心里装着的是天下百姓,他的诗里也都是国与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接近晚年的他生活穷困潦倒,因安史之乱,四处流亡,他看到的都是些老翁老妪、征夫怨妇的愁眉苦脸,听到的是流亡百姓的哀哭,感受到的人民无处申诉的痛苦,他把这些人民的悲剧凝结成《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六首诗是杜甫的杰作,它们反应了人民的凄苦,同时,也让我们真正认识了,这是一个那么热爱人民和祖国的诗人。
是什么样的人?在自己衣食无着的时候,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为“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 “塌然摧肺肝”?是杜甫!他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
在当时,杜甫的一生不可避免是个悲剧,尤其因为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不能容忍他充作人民的喉舌。但是他并没有在这样的生活中沉沦,失去信念,所以是他——来自最底层人民的他,写出了这些伟大的作品,而不是别人!
英雄来自于“人民”,不仅是封建社会,现在依然如此,“战疫的白衣战士们”,为疫情吹响“预警口哨”的医生们,每天坚守的警察、社区工作人员、清洁工人……因为大家的责任坚守,才有了这社会的美好。
今天,我依然相信,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就是身边那些最普通的劳动者!
杜甫传读后感2
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习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
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平庸的官员和诗人。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平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平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现了。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担忧的人就会消失,也许正是他的不得志,穷困潦倒成就了他。
接近晚年的杜甫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百姓之中。
从这本杜甫传中可以看出杜甫为国家忧愁,为人民忧愁,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一开始考虑的是自己的仕途,甚至不惜为此阿谀奉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没能如自己所愿的成为一名官员。可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百姓接触,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从而写下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可以说杜甫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在苦难中他的善良、忠诚、关怀天下的心态被激发出来,他的眼界开阔起来,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的仕途,他渴望国家统一,他同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痛恨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他用诗歌来记录当时的实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认为不能说是苦难成就了杜甫,而是他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因为只有内心善良的人在看到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时才会去关心,去为他们呐喊,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当看到人民生活凄惨时只会保持冷漠,更何况杜甫当时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
杜甫在自身状况十分糟糕时依旧不忘国家人民,是因为他将关怀国家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认为那是他理应做的事,早期他希望做官是为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后来他的诗是另一种方式的心系天下。不论成功与失败,始终抱着早年立下的志向,用生命去做最值得的事,我想这就是杜甫的诗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杜甫传读后感3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传读后感4
去成都时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们选的时间不太好,当天大雨倾盆。
本想着,也许雨天游人会少一些,其实不然。走到草堂遗址处时,游人密密地挤在草屋之中,我有些惊讶于人们的热情,同时也忧虑扰了“诗圣”的清修,只好略带遗憾地远离了草屋。
759年,48岁的杜甫到达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写杜甫初到成都时的情形:“杜甫在庙里没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先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相传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树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茅屋。”
顺带说一句,浣花溪这个名字个人非常喜欢,离开了草屋之后,顺着小溪走了好长一段路。
几乎每一位国人都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杜甫诗作的,从《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到《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都时常被后人吟诵。
李龟年是大唐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龟年,是在724(开元十二年),这时的杜甫是十几岁的少年郎。几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长沙)再次偶遇李龟年时,写下了这首《江南逢李龟年》。
平日里,我们对诗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为一首诗作,或者是因为一个传说,非常的片面。读《杜甫传》,可以让我们对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体的了解。
2019年,冯远征导演并领衔主演的话剧《杜甫》在首都剧场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个月就在网上预定了演出票。
整部话剧从李白、高适、杜甫三人把酒言欢开始,到三个人各奔东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写下“三吏三别”。最后,话剧落幕在杜甫高声吟诵《春望》,童声背景音让观众们听得潸然泪下。
《杜甫传》中写,游侠与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对杜甫来说,这两种生活于他非常遥远。然而,当744年(天宝三年)李白,读后感www.simayi.net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之时,杜甫因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与李白一同渡黄河来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冯至先生说,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这段插曲书写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相遇的伟大时刻。
在这里,杜甫李白与高适相遇,三个朋友度过了一段呼鹰逐鹿的田园生活。
杜甫与李白、高适两人虽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之间纯挚的友谊、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令人羡慕,在我看来,李白和高适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冯至先生在前记中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这段话让我由衷钦佩冯至先生,他坚守文人操守,为我们讲述了杜甫真实的人生故事,让我们在吟诵诗圣留下诗篇的同时,也可以走近诗圣杜甫的世界、品读杜甫的人生。
杜甫传读后感5
前段时间觉得自己的古文功底需要恶补一下,于是饥不择食,一股脑在亚马逊买了好多诗歌类型的书,什么最美唐诗,最美宋词,名诗人传记,不辩好坏,买了一大堆,也是买过即忘。
最近终于想起来该消化他们了,于是首先拿起了这本薄薄的《杜甫传》,居然是老熟人还珠楼主的作品。
我看诗人传记,目的很简单,普及基础常识,了解诗人的生平,解读每首畅销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方便我记忆他们的名作,增加我的文化修养,出门好装逼。然而《杜甫传》却和一般的传记不太一样。
它没有完成普及工作,楼主笔下的杜甫,不鲜活,也不立体,平庸和贫乏。杜甫的高才雅量没有正面描写,全是平铺直叙。
这本书读下来的第一反应是,还珠楼主写错了人,他可能应该写一本《李白传》,如果李白是他的主角,这本书的故事结构大概就不会这么无聊。
杜甫的生活就只有每天吃吃喝喝,和他的穷朋友们你接济我我帮扶你,很绝望。
即使这样还珠楼主还在强调杜甫身上的一股子侠气,锄强扶弱,体恤百姓,蔑视权贵,然而从描写中我看到的却是满目的烟火气。这种强加的侠气,窃以为李白会合适。
《杜甫传》的故事每章以诗歌开头,而第一章的“夕阳残照,汉家陵阙”也正是来自李白。
首先不得不说《杜甫传》确似还珠楼主的文笔,看过《蜀山剑侠传》的大概都知道,还珠楼主的叙事沿袭的是真正的古风,讲究的是一个散字,就像《儒林外史》一样,一个人接着一个人的写,上个人还没写完遇到了下一个人,新的故事跟着第二个人就展开了,故事随着人物而走,属于人物中心论,而非故事中心论。
当然读者也别想的太高级,这种中国古代的人物中心论和西方文学中的人物中心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简单的说,中国的故事是一个人套一个人,像链条一样,依次发生,故事虽然零散,却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而西方的故事,比如文艺复兴的作家,讲究的是人的绝对中心,因为人被解放了,到司汤达的《红与黑》,故事完全随于连的心理活动而变化走向,又是更高级的写作手法了。
如果不是题目醒目的写着杜甫,作者很可能,写着写着就从杜甫这到李白,高适,岑参……像那长江水,滚滚不回头了。
《杜甫传》也有它的优点,前文提到的侠气,算一个,虽然吃喝真心无聊,但是困苦时期文人间的不妒忌,相互扶持,已然难能可贵。
其次是用词,书中好些词已经不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了,可是读起来怎一个美字了得。
像我们这种古代现代青黄不接的人,有一天能像他们那样用词,谁还会在乎,你写的无聊不无聊,美不就好了吗?
读《杜甫传记》有感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万方多难的诗圣——杜甫 ——读《杜甫传》有感
读完《杜甫传》不禁感触到他是一位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自中晚开始,唐转向衰落。杜甫的一生见证了唐朝的兴、衰、退。他的诗被称为“史诗”读起来是一场文化之旅,一段奇特经历。
他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游山玩水,曾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固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最难堪回首的岁月。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帮助下从牢中逃出来,他几乎历经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因上书营救好友房琯而触怒萧宗,被贬于四川。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又普通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民不聊生,官史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把这些都融入了自己的诗里中,耳熟能详的是“三史”“三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杜甫的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旷远深思是我所敬佩的,他的无奈求官寄人篱下是我所怜惜的,我们不能对他人要求过多,不能因为他屈从权贵,而就此贬低他,他吃不饱穿不暖,在风雨中飘摇的柔弱的身躯,令我们心痛。
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臣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能容得下杜甫这种人,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走向人民,将忧国忧民精神发扬光大,他是一位有传奇色彩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万方多难造就的诗人。
27位用户关注
80位用户关注
53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
66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69位用户关注
4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