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读后感 > 读后感
栏目

寂寞圣哲读后感(6篇)

发布时间:2023-02-03 热度:69

【导语】寂寞圣哲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6篇优秀的寂寞圣哲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寂寞圣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寂寞圣哲读后感

【第1篇】寂寞圣哲读后感

寂寞圣哲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寂寞圣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寂寞圣哲读后感1

寒假里,我回到老家,乡音虽未改,但故友已不在,连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手机也用不起来。百般无聊之下,只能取出这本名为'寂寞圣哲'的书来消磨这点滴时光。

书的封面为绿色,下面却是灰色,让人有种穿越古今、一望千年之感。心中的烦躁化为一种宁静。原本以为这种书肯定晦涩难懂,估计只能静读两章。可是细细一读后才发现,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又精彩,而且对书中人物进行了客观而又全面地分析,并没有像以前读的那些书一样,一味的赞叹或一味地批评某人。他带着我领略了老庄的风采,孔孟的儒道,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才华横溢的屈原,让我这颗寂寞无聊的心和圣人来了一次远隔千年的呼应,让我在寂寞中充实自己,远离喧嚣,洗涤心灵。

下面来看看作者眼中的圣人。首先是老子,老子在一些动画中给人的印象就是“脑袋大,皱纹多”的一个看似仙风道骨的老头,所以作者在开头就唤醒了我们的记忆:'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智慧,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前一句我看懂了,老子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但是后一句提起了我的神,一位圣人怎会有阴谋和陷阱?这使我对下面的内容来了兴趣。原来啊,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在那阴冷的书馆里读着一些令人心痛的文献,当他走出收藏室,他已洞穿了人生的厚壁,看看这现世人间,已经混乱无道,正如历史书中那么糟糕,于是他决定离我们而去,走之前便留下了传诵至今的《道德经》,一种看透红尘,无为而治的思想便跃然纸上。一些人对这种思想大骂不已,可是他们却可曾想过,一个已看透这颠倒的世界的人,能够想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错,正如书中所说:“与其批评老子提倡一种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种不健康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

再说说大家更为熟悉的孔子。开篇作者又用孔子的头来打趣孔子:“生而迂顶”,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古今圣人的脑袋都异于常人。这当然是玩笑之语,但孔子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我们的国家在他的儒道下前进了两千多年。虽然如此,但孔子在当时是很不得意的。他的时代,混乱不已;他的思想,君主们看看也只是笑笑不语;他虽然有众多学生,可最终走的走,散的散。但是他正是一个在寂寞中努力实现主张的痴人,一生舟车劳顿,为捍卫心中的礼义奔走在诸侯国之间,也正是如此,才区别了圣人和凡夫俗子。

看完了令人生畏的老子,一生壮志难酬的孔子,不如再聊聊作者笔下豪情四溢,虽勇猛却常怀仁慈的游侠墨子。看过《秦时明月—诸子百家》的人都见识过墨家的机关术的厉害,墨子好似一位独行侠,腰中怀短剑,眼中充满坚毅。作者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而且是最伟大的剑侠。你可曾想过,一个精通机械,武艺高强的人会拿起手中的武器,为黎民而战,不,也不是战,仅是防守;你可曾想过,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会徒步行走几天,为的只是心中的爱。墨家有儒家的仁,却拥有儒家没有的勇;他有堪比法家的武器,但法家的武器是指向人民,而墨家的武器是保卫人民。真可谓仁勇兼有。即便如此,墨家也只是红遍一时,这又是为何呢?因为他们一味强调守,却没发现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古代的圣人,他们所倡导的思想,有其先进的锋芒,也有黯淡的阴影,我们应该从其身上学习到优点,也要完善自身的不足,人生乃是一场寂寞的修炼,我们应该在寂寞中充实自我,寂寞使人美丽,圣人在寂寞中成圣。从以上的圣人的经历来看,作者所倡导的乃是一种寂寞宁静的心境,一棵树、一个月的.高尚心境,在喧嚣中变得宁静,在寂寞中寻找精彩。

寂寞圣哲读后感2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

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著作《春秋》万古流传.

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寂寞圣哲读后感

【第2篇】寂寞圣哲读后感范文

寂寞圣哲读后感范文(通用)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寂寞圣哲读后感范文(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寂寞圣哲读后感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

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著作《春秋》万古流传。

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寂寞圣哲读后感,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寂寞圣哲读后感范文

【第3篇】寂寞圣哲读后感范文(通用)

寂寞圣哲读后感范文(通用)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寂寞圣哲读后感范文(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寂寞圣哲读后感1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

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著作《春秋》万古流传。

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寂寞圣哲读后感2

寒假里,我回到老家,乡音虽未改,但故友已不在,连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手机也用不起来。百般无聊之下,只能取出这本名为'寂寞圣哲'的书来消磨这点滴时光。

书的封面为绿色,下面却是灰色,让人有种穿越古今、一望千年之感。心中的烦躁化为一种宁静。原本以为这种书肯定晦涩难懂,估计只能静读两章。可是细细一读后才发现,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又精彩,而且对书中人物进行了客观而又全面地分析,并没有像以前读的那些书一样,一味的赞叹或一味地批评某人。他带着我领略了老庄的风采,孔孟的儒道,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才华横溢的屈原,让我这颗寂寞无聊的心和圣人来了一次远隔千年的呼应,让我在寂寞中充实自己,远离喧嚣,洗涤心灵。

下面来看看作者眼中的圣人。首先是老子,老子在一些动画中给人的印象就是“脑袋大,皱纹多”的一个看似仙风道骨的老头,所以作者在开头就唤醒了我们的记忆:'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智慧,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前一句我看懂了,老子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但是后一句提起了我的神,一位圣人怎会有阴谋和陷阱?这使我对下面的内容来了兴趣。原来啊,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在那阴冷的书馆里读着一些令人心痛的文献,当他走出收藏室,他已洞穿了人生的厚壁,看看这现世人间,已经混乱无道,正如历史书中那么糟糕,于是他决定离我们而去,走之前便留下了传诵至今的《道德经》,一种看透红尘,无为而治的思想便跃然纸上。一些人对这种思想大骂不已,可是他们却可曾想过,一个已看透这颠倒的世界的人,能够想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错,正如书中所说:“与其批评老子提倡一种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种不健康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

再说说大家更为熟悉的孔子。开篇作者又用孔子的头来打趣孔子:“生而迂顶”,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古今圣人的脑袋都异于常人。这当然是玩笑之语,但孔子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我们的国家在他的儒道下前进了两千多年。虽然如此,但孔子在当时是很不得意的。他的时代,混乱不已;他的思想,君主们看看也只是笑笑不语;他虽然有众多学生,可最终走的走,散的散。但是他正是一个在寂寞中努力实现主张的痴人,一生舟车劳顿,为扞卫心中的礼义奔走在诸侯国之间,也正是如此,才区别了圣人和凡夫俗子。

看完了令人生畏的老子,一生壮志难酬的孔子,不如再聊聊作者笔下豪情四溢,虽勇猛却常怀仁慈的游侠墨子。看过《秦时明月―诸子百家》的人都见识过墨家的机关术的厉害,墨子好似一位独行侠,腰中怀短剑,眼中充满坚毅。作者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而且是最伟大的剑侠。你可曾想过,一个精通机械,武艺高强的人会拿起手中的武器,为黎民而战,不,也不是战,仅是防守;你可曾想过,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会徒步行走几天,为的只是心中的爱。墨家有儒家的仁,却拥有儒家没有的勇;他有堪比法家的武器,但法家的武器是指向人民,而墨家的武器是保卫人民。真可谓仁勇兼有。即便如此,墨家也只是红遍一时,这又是为何呢?因为他们一味强调守,却没发现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古代的圣人,他们所倡导的思想,有其先进的锋芒,也有黯淡的阴影,我们应该从其身上学习到优点,也要完善自身的不足,人生乃是一场寂寞的修炼,我们应该在寂寞中充实自我,寂寞使人美丽,圣人在寂寞中成圣。从以上的圣人的经历来看,作者所倡导的乃是一种寂寞宁静的心境,一棵树、一个月的高尚心境,在喧嚣中变得宁静,在寂寞中寻找精彩。

寂寞圣哲读后感3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寂寞圣哲读后感4

寂寞,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陌生的感受。我们绝大多数人注定要过庸常的生活,庸常的我们也总会有庸常的寂寞。寂寞的时间让人无所适从,而寂寞的心绪简直能够置我们于死地。但在一定程度上,寂寞却是一种情怀。真正的“寂寞”只能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是跳出红尘烦扰一瞬间的妙悟。

寂寞,是一片丰腴的土地,能使静穆的种子开出令人醉心的奇葩。

圣哲,无疑是站在平凡人心灵无法触及的感度。而这些能够被称为“圣哲”的大思想家们,隔着千年的历史尘埃,跨着浩荡的中华文明,都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了,不免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但老庄孔孟、儒道法墨、想来我们并不陌生。书本课堂里、电视报刊上,甚至是传承至今的国学民俗与民族之魂中,都有他们和它们深深的烙印。无论是至人、神人,抑或是圣人,都与我们有共通之初,都是真实存在与尘世之间的人。古来圣贤皆寂寞。圣哲,能于生前得志者,更是寥寥无几。思想家们往往是不与时代同步的。他们或超于时代,人啊先现世所缺,提出未来之蓝图,荀子如是;或落后于时代,发现现世所失,留恋过去之生活,孔子如是。不与时代同步,也就不易被世人所接受,更不免为现实所迫而心灰意冷。只是在极度失望与失落中,携着孤单的寂寞,带着高贵的灵魂与高尚的理想,或出尘,隐于深山老林;或人世,隐于市集朝野。千百年后的我们,仅一瞥,就为之惊艳,随即便是沉迷。入眼,字里行间充斥着对时代的叩问和嘲讽。是圣哲被时代所抛弃,还是他们抛弃了世人?是寂寞成就了圣哲,使他们有了对世间冷暖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思想沉淀,还是因为身为圣哲,不被他人理解而难觅知音,所以才寂寞?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历史的黑暗、现实的邪恶,人性的泯灭?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一套老子的的处事哲学孕育而生。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是在预言着人性的倒退的路上前行。一切把戏他都已经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当悲伤逆流成河,就是到了该离去的那一天。柔弱胜刚强。沉默有时是对现实最强烈的反抗。在血色残阳中,行至关外。他去了,一去杳然。孔子背负着救世主的责任感。

从入朝为官到施展宏图,从心灰意冷到授业解惑。十四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他始终守着最初的信念。《中国文化史》中有云:“弟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洒泪而尽,带着他的雄心远去。只留下一个孤寂的背影,一声沉重的叹息。然后,也就是那一刻,他照亮了浩荡的中华历史,灿烂了千年的华夏文明。

庄子背负着永远的乡愁。化而为鲲,畅游海底;化而为鹏,翱翔天际。独与天地精华往来。在后人钦羡的眼光中,他悠悠然于濮水垂钓。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汪洋恣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美丽。庄子陷入了自己布下的哲学困境,画地为牢。世事庄周蝴蝶梦。午夜,梦回,化作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展现一种不可企及的抚媚。掀开神秘的面纱,沉痛的历史背后余下的是化不开的凄美与哀绝,是渴望光明的向阳花。圣哲的寂寞是对现实的哀叹,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是文在心扉刺痛的甜美。一切的一切,他们甘之如饴。

寂寞圣哲读后感范文(通用)

【第4篇】《寂寞圣哲》读后感

《寂寞圣哲》读后感1

寒假里,我回到老家,乡音虽未改,但故友已不在,连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手机也用不起来。百般无聊之下,只能取出这本名为'寂寞圣哲'的书来消磨这点滴时光。

书的封面为绿色,下面却是灰色,让人有种穿越古今、一望千年之感。心中的烦躁化为一种宁静。原本以为这种书肯定晦涩难懂,估计只能静读两章。可是细细一读后才发现,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又精彩,而且对书中人物进行了客观而又全面地分析,并没有像以前读的那些书一样,一味的赞叹或一味地批评某人。他带着我领略了老庄的风采,孔孟的儒道,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才华横溢的屈原,让我这颗寂寞无聊的心和圣人来了一次远隔千年的呼应,让我在寂寞中充实自己,远离喧嚣,洗涤心灵。

下面来看看作者眼中的圣人。首先是老子,老子在一些动画中给人的印象就是“脑袋大,皱纹多”的一个看似仙风道骨的老头,所以作者在开头就唤醒了我们的记忆:'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智慧,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前一句我看懂了,老子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但是后一句提起了我的神,一位圣人怎会有阴谋和陷阱?这使我对下面的内容来了兴趣。原来啊,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在那阴冷的书馆里读着一些令人心痛的文献,当他走出收藏室,他已洞穿了人生的厚壁,看看这现世人间,已经混乱无道,正如历史书中那么糟糕,于是他决定离我们而去,走之前便留下了传诵至今的《道德经》,一种看透红尘,无为而治的思想便跃然纸上。一些人对这种思想大骂不已,可是他们却可曾想过,一个已看透这颠倒的世界的人,能够想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错,正如书中所说:“与其批评老子提倡一种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种不健康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

再说说大家更为熟悉的孔子。开篇作者又用孔子的头来打趣孔子:“生而迂顶”,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古今圣人的脑袋都异于常人。这当然是玩笑之语,但孔子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我们的国家在他的儒道下前进了两千多年。虽然如此,但孔子在当时是很不得意的。他的时代,混乱不已;他的思想,君主们看看也只是笑笑不语;他虽然有众多学生,可最终走的走,散的散。但是他正是一个在寂寞中努力实现主张的痴人,一生舟车劳顿,为捍卫心中的礼义奔走在诸侯国之间,也正是如此,才区别了圣人和凡夫俗子。

看完了令人生畏的老子,一生壮志难酬的孔子,不如再聊聊作者笔下豪情四溢,虽勇猛却常怀仁慈的游侠墨子。看过《秦时明月—诸子百家》的人都见识过墨家的机关术的厉害,墨子好似一位独行侠,腰中怀短剑,眼中充满坚毅。作者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剑侠,而且是最伟大的剑侠。你可曾想过,一个精通机械,武艺高强的人会拿起手中的武器,为黎民而战,不,也不是战,仅是防守;你可曾想过,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会徒步行走几天,为的只是心中的爱。墨家有儒家的仁,却拥有儒家没有的勇;他有堪比法家的武器,但法家的武器是指向人民,而墨家的武器是保卫人民。真可谓仁勇兼有。即便如此,墨家也只是红遍一时,这又是为何呢?因为他们一味强调守,却没发现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古代的圣人,他们所倡导的思想,有其先进的锋芒,也有黯淡的阴影,我们应该从其身上学习到优点,也要完善自身的不足,人生乃是一场寂寞的修炼,我们应该在寂寞中充实自我,寂寞使人美丽,圣人在寂寞中成圣。从以上的圣人的经历来看,作者所倡导的乃是一种寂寞宁静的心境,一棵树、一个月的高尚心境,在喧嚣中变得宁静,在寂寞中寻找精彩。

《寂寞圣哲》读后感2

名为寂寞圣哲,有些神秘感.寂寞,似乎原本就是圣人的处世哲学,投入寂寞得越深,那种由心灵养成的大彻大悟,浩然正气也就积蓄得越深.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

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著作《春秋》万古流传.

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庄子背负着永恒的乡愁.'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文化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都在大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庄子是先秦一位独特的圣哲,他不看重君王权势、政治理论,他宁愿做一只楚国水田'曳尾于涂中'的乌龟.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整个世界看得一清二楚.

永恒的乡愁,只为追寻这位哲学家梦中的家园.

圣哲们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负担而更加寂寞,而因为更加寂寞,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就重一些.可他们并不因此忧愁,甚至可以说,他们其实都在追寻幸福.这样的幸福来自于常人之上的眼界和他们致毕生精力于其中的文化底蕴.他们深古久远的哀叹,是自身价值的富足.他们有这样的负担,也就有了传承他们思想的行行箴言.圣哲们的负担是一种美丽的负担.

我认为,文化负担,也就需要负担寂寞.学会负担寂寞,是对自己的一种切身感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己的思想,是在自己的世界中规划自己的蓝图.

负担寂寞,沉浸于寂寞,自得于寂.

《寂寞圣哲》读后感

【第5篇】初中生寂寞圣哲读后感500字

寂寞圣哲读后感1

这本书名为《寂寞圣哲》,听起来给人一种高深莫测,不同于世俗的那一缕高尚。寂寞也许就是圣者心中偶然的心境,或许会是圣哲们思想上的富有,他们的灵魂走上了修短有命的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中遵循着自己心目中的那一丝耐人寻味的寂寥。这似乎就是圣人处世为人的一种心境,心境越深,寂寞就越深,寂寞越深,心中的大义凛然就积蓄的越深。积蓄的越深,就有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清洁高尚

寂寞就像枷锁一般,让屈原变得疑窦丛生。

屈原承受着世间最凄惨的孤独。他是诗人,他用他的的卓越才华,是在向屈辱的世界发泄上天的不公,在旁人看来,他仿佛是与这个黑暗的世界在较量,但没有人明白,是他心中的那一孤寂,让他超脱了世俗的平庸,如今,那精彩绝伦的楚辞,就是他高尚的见证。最后,“无路可走”的他带着悲愤离开了人世,去追寻他所向往的寂寞。孤伟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函深哀焉。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场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庄子的“哲学困境”《庄子》是一本历来都被关注的对象,在古代不难知道那些备考的士子在睡觉时,头枕庄子,做一回化蝶之梦或南柯一梦,梦醒之后,体会“庄周小梦迷蝴蝶”的乐趣,这无为是一份梦中的哲学。

孔子者中华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孔子的一生都在追寻,他追寻能实施他主张的人,他追寻昔日东周的昌盛文明,那饄鎲踏踏的马蹄、那阡陌间的奔走见证了他追寻的寂寞,正是那样的寂寞的苦旅,给予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赖孔子而开”,他是我们民族的圣人,这是不可估量的文化瑰宝。

老子是哲学家,充满了大智慧,但他背负了历史的痛,在这颠倒的哲学界,孤独的他走了,只留下了一部道德经作为我们精神上的慰藉,他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他的心中有道德,他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他的心中充满了智慧。

总而言之,思想家内心的确很寂寞,而哲学一旦被现实拒绝,其寂寞就不可名状,我想这是来自哲学家内心深处的独白,这也是读懂现实的真谛,看透寂寞后的真谛……

寂寞圣哲读后感2

老子”这个名字,我只是听说过几次而已,他所著的《道德经》我也未曾赏读。因为这些原因,我说出我自己个人对于老子的看法也只是在阅读了《寂寞圣哲》中的《老子篇》的基础上建立的。

曾听母亲说过,老子是道教思想家,是道教的创始人。在我看来,老子是悲观的。他生活在一个混沌的世界中,心早已冷酷无比。对于我这个天性乐观的人来说,我不解为什么他想要人们归“朴”,归“无”,为什么觉得人类历史是一个堕落的过程而不是在发展。他与孔子一样留恋于过去的生活。为什么?为什么要感叹过去?生活永远都是现在时。对于那些一直沉浸于过去的人,他们绝对是不适合生活于现代。过去是黑暗的,未来永远是光明的,它永远都会向你招手,与你拥抱。为何不享受现在照耀在你身上的阳光而去怀念那些本不属于你的乌云与黑暗呢?

老子推崇无欲,孔子说过“无欲则刚”,“无欲”真的这么重要吗?我同意老子的观点,“无欲”则无盗,则无争,则民心不乱。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老子与此同时也是有欲的,何尝不是呢?我们贵为“高等动物”就是因为我们能思考,会思考,因为我们有“欲”。我们摒弃我们的优点而不用,做一只“普通动物”,又是想要做什么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那智囊般硕大的大脑中的那么多的智慧,他有弃其如敝履吗?并没有,因此我认为老子与孔子的想法大同小异,因为孔子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认为,这就是自私的表现。如今,人人都能用自己的智慧来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来为这个世界创造美好的明天,因为“人之初,性本善”。

寂寞圣哲读后感3

子夜,合上书,倚窗凭栏,看云掩朗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生命中走过,留下久久的沉思。

小心地围拢着一枚微弱的烛光,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孔子;以浩然之气特行独立,抱定“引而不发”为天下式的倔强的孟子;眼中闪着坚毅的光芒,事事以利天下而为之的“独行侠”墨子;以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岚,最终却不愿埋骨乡梓绝尘而去的老子;执着地在文化屈从权势的深夜,做一株看守心灵月亮的孤树的庄子……这些用思想泽被后世的至圣至贤们,也用他们的人生证实着“古来圣贤皆寂寞”!

在鲍鹏山先生犀利的文笔和独特的视角的引领下,我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蒙昧与激越并存的年代,与智者对话,与圣贤交流,零距离感受他们在落落寂寞中的坚守。

著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傅雷曾说过: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而永远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想接相契相抱!

的确,先贤哲人们用他们内心的坚守印证了傅先生的话,他们用自己的孤独坚守着信念,使思想得以传承,精神得以弘扬。

周公英魂远逝,“礼”“乐”土崩瓦解。“痴人”孔子以脱逸出现实的精神颠簸于列国,在昔日的文化废墟中追寻曾经的辉煌,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游说,以一己之力努力想挽狂澜于既倒。尽管像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只蜡烛,也确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年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孔子的影响下,孟子、荀子等一代代儒家传承者始终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游走世间,用“仁爱”思想感化众生,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为混乱的社会正本清源。这份坚守的思想信念对后世的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阴暗的守藏室里清灯苦读的老子,饱学博识,阅历丰富,但面对晦暗邪恶的现实社会,也不免油滑狡诈。对老子的一些观点一直心有不解也不敢苟同,但鲍先生却用他的理解帮我们认识了真正的老子:一个颠倒的社会中一位激愤的老人,用他的冷眼看世界,用激愤之辞宣泄内心的矛盾。“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他的心如止水绝尘而去,或许正是他在动荡的世界里痛苦地坚守内心最后一道防线的唯一选择。

寂寞圣哲读后感4

读了《寂寞圣哲》,才感受到古代圣人的无奈与寂寞。合上书,常常想起老子一个人骑在马背上的场景,想象着他置身于“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致中,体味着“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与苦涩,心不禁一颤。闲暇时他抬头仰望苍天,感慨人生;更多的则是在思索他毕生所追求的哲学——一种无为却能立国安邦的哲学。

颠倒的世界扭曲了思想家的心灵,也扭曲了他的哲学。几千年前,老子向世界公开了他的理论和想法,但理解和接受的人却是屈指可数。无奈之下,他抛下一切出关。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该是多大的勇气,才让他在哪个封建社会做出这种事,他又该多么痛心和寂寞啊。而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尊他为宗师,称它是哲学的先导,我们感受到老子的智慧,也就多少减少了他的一点点寂寞吧。

像书中所说那样:和时代拉开一定的距离,往往是产生真正思想家的前提之一。老子的哲学理论也是跨越时代的,如果说距离可以产生美,那么距离同样可以造就哲学家和思想家:思想家往往是和时代不同步的,他们或超前于时代,提出未来之蓝图,或落后于时代,留恋过去之生活。穆勒早对世界史中已有现实的描述,而老子,则是在该状态未出现之前对此进行设想,他拉开的距离又岂止是一个时代啊。也许正是这种距离,给他带来了超越时代的寂寞,那么从他选择这条路开始,他便注定是寂寞的。

思想家本身内心就是寂寞的,而哲学一直为现实所拒绝,其寂寞就更加无可名状了。我们也是寂寞的,我们的寂寞不同于思想家们的寂寞,我们的生活似乎比思想家的生活更加寂寞;我们每天都忙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时间在每天三点一线中慢慢流逝,我们找不到原本清澈透明灵巧的心,取而代之的则是僵硬机械的心,我们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内心最原始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的话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寂寞圣哲读后感5

这是一个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百家的不同视角。通过这本书,看到的是作者对先秦圣哲们的立体感知,是一种不失满腔热情,却如白描画细细勾勒的细腻感。

圣哲们自然是寂寞的。如果不寂寞,老子怎会出关而去,一去杳然?庄子怎会与同一时期的孟子擦肩而过?孔子又怎会在长年累月的游说中奔波?寂寞,他们却甘之如饴。没有寂寞,怎会有他们世纪性的哀叹,没有寂寞,他们怎会传下给千秋万代的警示?当数千年后的我们脑海中想象他们的形象时,出现的是一位位极具风骨的翩然智者。他们在自己的思想领域中构建自己的“存在”,在梦中寻找着自己的家园。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一意孤行,这一意孤行中充满的却是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寂寞,也许是偶然的心境,也许是一段时期的心态。然而圣哲们的寂寞耐人寻味。他们是因自己的思想而寂寞,也因自己的思想而精神富有。他们的尊严带他们走上寂寞之旅,在漫漫人生路上寻求着自己所向往的哲学。“没有道德感的人是没有道德痛苦的,没有良好的文化熏陶的人往往也就没有文化负担。当然,受过文化熏陶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更没有文化负担。”

他们有这种负担,像牢牢的人生枷锁一般。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老子是哲学家,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进。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孤独的他负担的是历史的痛楚。他走了,似乎是脱离世俗了,《道德经》作为他留给后人的精神寄托。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孔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他的儒家思想传承到现在千百年,他的着作《春秋》万古流传。但他何尝不寂寞?十四年,他驾着马车,先后周游七个诸侯国,像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愿意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亮奉献出来。可是他找不到一个接受他思想的“明君”,火光最后跳跃了几下,融入黑暗。

寂寞圣哲读后感6

寒假里,我回到老家,乡音虽未改,但故友已不在,连本用来打发时间的手机也用不起来。百般无聊之下,只能取出这本名为'寂寞圣哲'的书来消磨这点滴时光。

书的封面为绿色,下面却是灰色,让人有种穿越古今、一望千年之感。心中的烦躁化为一种宁静。原本以为这种书肯定晦涩难懂,估计只能静读两章。可是细细一读后才发现,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又精彩,而且对书中人物进行了客观而又全面地分析,并没有像以前读的那些书一样,一味的赞叹或一味地批评某人。他带着我领略了老庄的风采,孔孟的儒道,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及才华横溢的屈原,让我这颗寂寞无聊的心和圣人来了一次远隔千年的呼应,让我在寂寞中充实自己,远离喧嚣,洗涤心灵。

下面来看看作者眼中的圣人。首先是老子,老子在一些动画中给人的印象就是“脑袋大,皱纹多”的一个看似仙风道骨的老头,所以作者在开头就唤醒了我们的记忆:'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智慧,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前一句我看懂了,老子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但是后一句提起了我的神,一位圣人怎会有阴谋和陷阱?这使我对下面的内容来了兴趣。原来啊,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在那阴冷的书馆里读着一些令人心痛的文献,当他走出收藏室,他已洞穿了人生的厚壁,看看这现世人间,已经混乱无道,正如历史书中那么糟糕,于是他决定离我们而去,走之前便留下了传诵至今的《道德经》,一种看透红尘,无为而治的思想便跃然纸上。一些人对这种思想大骂不已,可是他们却可曾想过,一个已看透这颠倒的世界的人,能够想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错,正如书中所说:“与其批评老子提倡一种不健康的人生哲学,不如批判老子所描述的那种不健康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

再说说大家更为熟悉的孔子。开篇作者又用孔子的头来打趣孔子:“生而迂顶”,让我不禁怀疑是否古今圣人的脑袋都异于常人。这当然是玩笑之语,但孔子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我们的国家在他的儒道下前进了两千多年。虽然如此,但孔子在当时是很不得意的。他的时代,混乱不已;他的思想,君主们看看也只是笑笑不语;他虽然有众多学生,可最终走的走,散的散。但是他正是一个在寂寞中努力实现主张的痴人,一生舟车劳顿,为扞卫心中的礼义奔走在诸侯国之间,也正是如此,才区别了圣人和凡夫俗子。

初中生寂寞圣哲读后感500字

【第6篇】《寂寞圣哲》读后感1000字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题记

结识鲍鹏山先生的大作《寂寞圣哲》是因为老师的推荐,一向喜爱古代文学的我几乎毫不犹豫便买下了它。可直到细细拜读,才知道在这个人生最需要沉淀的年纪,能有幸与这本书相遇,只能说有缘。此书不读,实乃遗憾!

从令人望而生敬却毫不留恋出关而去的老子,到不拘一格、行踪不定而又充满去意的庄子;从“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却一意孤行的孔子,到“不治而议论”、充满“大丈夫”气的王者师孟子;从放下学者傲骨、将儒学与专制统治制度结合起来的荀子,到对人性毫无信心、创立法家的韩非子;还有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剑侠墨子和真性情的屈子……作者在自己渊博学识的基础上,对这些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所创建的思想进行了自己的理解,观点新颖却又层次分明,令人耳目一新而又读来可信。让我们看到那些高高在上、仿佛遥不可及的圣哲不为人发现的一面,让我们在会心一笑中,了解了圣人的思想,也体会到了他们的寂寞。

老子是寂寞的,他的辈分太高,独学无友,颇寂寞。年轻如孔子,又锋芒毕露,不知“无为”。道不同,自然难相为谋。“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独自一人领悟世界真谛,却无人与其分享,这是一种怎样的寂寞!于是他抛下了我们的民族,出关而去,一去渺然……

庄子是寂寞的,他所留恋的已经失去,他所向往的又迟迟不来,别人都已放弃,只余他一人寂寞坚守。庄子是特别的,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治人”时,他转过身来告诉我们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鲍鹏山先生说:“庄子式的人格: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美丽的极致便是孤独的极致,洒脱的极致也是寂寞的极致。

孔子是寂寞的,他就像黑暗旷野上一枝快要燃尽的蜡烛,四面飓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的闪耀……天下一片漆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他执着的追寻着,试图以一己之力照亮整个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可遍寻这漫漫长夜,也只有这寂寞的一点烛光……

孟子是寂寞的,孟子有斗志,有干劲,有热血,而又毫无私心,这便注定了他的寂寞。孟子锋芒毕露,正义在胸,孟子的“大丈夫”气太足了,他不愿意顺,所以他不臣,只做“王者师”。王者若不认他这个师,他便做独立的大丈夫。专制的社会里,又有几人敢学孟夫子呢?

荀子韩非是寂寞的,墨子屈子是寂寞的。圣哲从来都寂寞,因为他高高在上,因为他遥不可及。

可当你选择阅读,选择理解,选择分享他们的智慧,也就多少减少了他们的一点寂寞。

寂寞圣哲,因你的存在而不再寂寞。

《寂寞圣哲》读后感1000字

《寂寞圣哲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