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机关管理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6篇优秀的机关管理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机关管理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企业监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市场主体(企业)的资格合格。企业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最基本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是基础性工作,做好这一基础性工作意义重大。企业监管工作的主要方式包括:年度检验、日常巡查监管、专项检查、查处违法行为等,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监管方式,来保证市场主体(企业)的资格合格。在开展企业监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监管工作,努力做到“四个统一”。
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正确处理监管与发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我们必须强调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党执政,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是主题,发展是硬道理,一切工作都应该围绕加快发展来进行,一切问题依靠加快发展来解决。企业监管工作也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监管与发展的关系,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相统一,克服“一管就死”的错误做法。必须坚持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履行企业监管职能的目标。要依法降低门槛,扩大领域,只要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和项目,都要向非公有制经济开放;要改善准入机制,积极促进国企改革,积极协助引进外资,促进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市场准入手段,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
监管与发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摆在我们企业监管工作面前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只有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发展”与“监管”的内涵、精神实质和辨证关系,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把握,有所作为。监管与发展是辩证的统一体,监管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只有以发展推动监管,监管才是实在的、有效的监管。企业监管工作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化对职能作用的认识。要深化对企业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建立健全有利于投资创业的市场主体准入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依法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要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的统一,把促进发展作为企业监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企业监管职能作用,营造公平公正、便捷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从上到下,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件规定,我们在监管工作中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并认真加以落实。
二、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企业监管工作也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努力做到监管与服务相统一,克服“官本位”错误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监管与服务之间是辩证的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监管就会缺少优质高效服务的贴近度,因为优质高效服务是监管本质的体现,而没有优质高效服务,就会出现监管的盲目性,因为监管是优质高效服务内容的延伸。只有通过严格监管与优质高效服务才能维护规范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才能为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监管机构应从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统一的市场经济秩序的角度,严格监管,强力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坚持监管与服务同步,监管与规范并举,树立大服务理念和大发展意识,推进工商“四化”建设,真正把监管过程变成为民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企业排忧解难的过程,寓监管于高效服务之中。企业监管的过程,就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过程。要在服务中加强监管,在监管中体现良好的服务,切不可把监管与服务对立起来。
企业监管工作以人为本,就是以监管对象为本,以企业为本,把广大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多为企业办好事、办实事,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服务企业是我们企业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宗旨。要深化企业监管对服务经济社会作用的认识。履行企业监管职责是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内容,要转变观念,改进管理,提高效能,把服务贯穿于企业监管工作的全过程;企业监管信息对宏观经济调控、市场主体投资和市场交易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充分挖掘,综合利用,强化信息服务。湖南省工商局推出的服务“一化三基”工商联络员活动,是服务企业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应当大力推进,真抓实干,务求取得实际效果。
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监管与执法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监管与执法是内在统一的。执法是工商部门实现监管任务的手段之一。要严格依法行政,否则不仅难以完成监管任务,还会因自身行为的不合法,导致对监管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侵害;实施行政执法,要根据法律赋予的职责,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把依法行政作为企业监管工作的基本要求,严格按照法定职权、法定程序办事,规范企业登记管理行为,加强执法监督,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
企业监管工作应当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通过监管执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不断发展。比如,通过监管执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支持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等。总之,通过监管执法,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四、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监管与维权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统筹兼顾也是企业监管工作的根本方法。要深化企业监管对保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维护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作用的认识。在企业监管工作中,既要保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又要增强依法维护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意识,做好确权、维权工作,同时还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统筹兼顾国家与企业的利益,统筹兼顾经营者与经营者、经营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严惩各种违法侵权行为,是构建社会公平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工商部门履行职能的法定内容。工商部门监管与维权也是统一的。在落实企业监管目标——发展经济、实现企业监管宗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维权是企业监管的主要任务。要通过监管执法和规范指导,努力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创建和谐市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力争企业监管工作上新台阶
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四个统一”,必须把促进发展作为企业监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企业登记管理职能作用,营造公平公正、便捷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环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把提高服务水平、维护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积极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登记指导,利用企业登记管理信息为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服务;加强企业登记管理法律法规宣传,严格企业登记审查,加大企业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维护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把依法行政作为工作的基本要求,严格按照法定职权、法定程序办事,规范企业登记管理行为,加强执法监督,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
强调服务,并不是不要监管,企业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责。企业监管工作就是要通过年检、日常巡查监管、专项检查和查处违法行为等,保证市场主体资格合格。这些工作抓好了,监管职责才算履行好。做好企业监管工作,必须积极推进 “四个转变”,即:“监管领域由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由粗放向精细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一是要充分利用年检手段。企业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是对市场主体资格的第一次把关,年检是对市场主体资格的又一次把关。年检要严格审查许可证件,凡未取得相关许可证件或者证件过期的,在企业取得有效的许可证件或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后才能予以年检。对企业经营地址、法定代表人、
今天,相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马克思看来,划分一个时代,不在于生产什么,而要看用什么来生产,是工具的变化引发了时代的变革。但时代交替并不是简单的工具性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更发生了质的改变。就像人们曾经用斧头砍树,后来又用锯来锯树,不仅“锯”代替了“斧头”,而且使用方式也由“砍”变成了“锯”。同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机构编制管理的模式,也应该做出调整和创新,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机构编制管理的成效。结合对信息化和机构编制管理的认识与理解,笔者认为,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要以实现 “五化”为目标。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2 3 4 5 6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1 ,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充分说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最近,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机关后勤管理,提升干部素质的需要。
广大干部应自觉地按照组织的要求,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政治素质,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做好工作的自觉性。
具体说来,一要调整好心态,乐观向上。每个人都会面对岗位变动、职务升迁、荣誉待遇等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睿智的人应该在顺境时自我反省,自我完善,在逆境时分析原因,查找不足,调整心态,我们应该学会面对现实,锲而不舍,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增强责任意识,对组织负责,对事业负责,对同志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二要廉洁从政,遏欲杜贪,身为干部,要做到名利上有满足感,能力上有危机感,不懈怠,不停滞,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严于律已,在工作和生活中严把思想防线,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综合能力,在知识和经济发展时代,不仅要我们熟悉工作业务,还要具备综合能力;三要完善自我,学会沟通,可以构建各方面和谐与工作上的协调关系,营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构建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内外部之间的和谐关系,优质高效地开展工作;四要广学博学,增长知识。
首要是向书本学,其次要向他人学,再次要在实践中学,书籍是浸润人心的清泉,读书可以获取精神上的动力和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读书可以催人奋进,激发斗志,提高应对的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富其义,必先读其书”,读书生灵气,学习筑底气,积淀养才气;五要注重细节,行事严谨,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任何人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干部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中,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应当注重细节,特别应该做到心不贪,手不长,嘴不馋,腿不散,不该去的不去,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把握住自己,经得起灯红酒绿的考验;六要崇尚文明,讲究礼仪。
礼仪规范着人的行为,是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是维护正常的社会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不可缺少的规范,干部需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的原则,加强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修养,一个人不管你的学位有多高,官职有多大,财富有多少,都应该注重道德品质修养,正确善待别人,应该想到当官不是做老爷,应是人民的公仆,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人民不会忘记,切记住xx所说的“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做一个沈浩式的好干部。
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社会主义市场的职能定位;国务院批准自 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这是工商部门又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服务理念、改革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服务经济发展。通过继续解放思想“见行动”,着力在融入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上有新的突破,不断开拓工商行政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和执法“四个统一”,进一步提升工商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地位,在政府机关中的诚信地位,在监管对象中的服务地位,在百姓生活中的卫士地位。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工商部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立足历史和时代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借鉴人类文明积极成果,认真应对严峻挑战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理论精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贯彻落实中央重要决策、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和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按照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和省局党组的安排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推动全局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加符合党的执政规律,使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要切实强化六种观念。
一要强化服务意识。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任,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打造服务型工商。因此,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是工商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监督、管理、执法的最终目的。
二要强化发展的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视发展为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活力,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
三要强化依法行政的观念。依法行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行政机关提出的基本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履行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责的政府部门,法律赋予了行政执法权,依法行政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生命线。依法行政要求我们既要合法行政,又要合理行政,坚持行政合法与合理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监管执法的随意性、情绪性,片面性,防止为执法而执法,违背国家设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初衷。
四要强化依法维权的观念。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是我们工商监管的职责所在。我们要通过我们监管和维权,规范经营行为,引导诚信经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下竞争,实现消费和谐,经营与消费良性互动,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消除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公平和安定,实现和谐发展。
五要强化全局观念。“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作为担负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任务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自觉把本部门置于大局之下,一切工作都要服务大局。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坚持把全局利益放在首位,当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局部服从全局。找准部门工作与当地党政工作部署的结合点,做到局部服从全局,服务全局。
六要强化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是非常可贵的品质。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变化新的要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要提升服务水平,要再上新的台阶,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制度要创新,工作方法要创新,工作手段要创新。而要创新,就要不局限于经验,善于驾驭经验并敢于突破经验;不拘泥于传统,善于正视传统又敢于走出传统。
贯彻落实科学科学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这既对推进机关事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对加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机关后勤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一定要认真学习xx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查找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加强作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努力践行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积极为推进机关事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机关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充分认识机关事务工作在建设和谐机关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设和谐社会是以xx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从十六届六中全会所构建的社会建设理想来看,无论是民主法制还是公平正义,无论是诚信友爱还是安定团结都离不开政府机关的支撑作用。可以说,和谐社会需要高效的机关,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资源节约型机关。加强机关事务工作,对于推动党政机关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机关事务工作作为党政机关工作的一部分,是机关履行职能的基础,是干部职工生活的依托。只有切实做好管理、保障、服务的各项工作,才能创造党政机关履行职能的工作环境,为干部职工提供良好的办公和生活条件,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创建和谐机关、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关注机关事务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促进和谐机关建设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机关事务管理部门要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阶段性特征,紧扣机关事务工作中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我局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新要求,本人以为,在切实推进机关事务工作改革、搞好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质量的基础上,要重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资源节约,大力推进节约型机关的创建工作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节约型机关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事关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事关机关自身的作风建设,事关机关的和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并明确要求,党政机关要在资源节约方面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对此,我市成立了创建节约型机关工作领导小组,并把履行创建工作组织、管理、指导等职能的工作办公室设在我局,这既是对我局的信任,也是我局履行机关管理职能的重要方面。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肩负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责任。1、把握工作重点,找准切入点。创建工作是一个大课题,是一项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且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它在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和要求,在组织、管理、指导过程中要力戒大而全、多而广,要紧密结合我市机关的现状,分解创建内容,找准工作着力点,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2、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创建形式。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来推动,没有载体的活动或载体过于老套陈旧,就好比一碗没有任何调料的清水面,索然无味。自创建工作开展开以来,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例如组织培训、划分创建片区、编辑《工作简报》等等,近期我们又提出了开展评比创建先进单位的建议,目的就是要把创建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有成效,不断兴起高潮。3、健全各项制度,实行长效管理。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带有全局性的。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防止“一阵风”、“一招鲜”等形式主义做法,必须建立长效的管理和工作机制,并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通过有效的制度管理来规范后勤行政行为,从经费开支到车辆使用维修,从用水用电管理到办公用品的领取,从会务活动到来客接待等多方面都要建立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创建工作的落实。4、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要积极探索研究创建工作的运行机制,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赢得领导的信任,赢得机关各部门的支持。同时,由于这项工作范围广、影响大、要求高、困难多,局里要加强组织领导,充实必要的工作力量。
(二)要注重聘用人员的管理和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之一。随着我局管理保障职能的扩大和引伸,为机关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现有的机关编制人员已远
远不够,聘用制已成为我局一种经常性的用人用工形式,劳务聘用制人员已成为本单位的重要人力资源,成为一线工作岗位上的重要群体。目前我局有各类聘用人员近100人,新的行政中心建成后,这支队伍将会更大。加强对聘用人员政治上的关心和培养教育,调动青年人的活力和潜力,使他们凝聚在党团组织的周围,才能在单位员工间形成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共同创业的团队精神。近年来,我们在加强聘用人员的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让聘用人员与正式工一道参加年终考核评比、聘用人员家庭出现困难组织献爱心、鼓励聘用人员自学成才、关心聘用人员的组织生活让他们与正式工享受同等组织待遇、在会议中心员工队伍中成立团支部等等,这些为他们安心本职,乐于服务,勤奋工作,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应该正视在对聘用人员的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重管理轻教育、重使用轻培养、重物质轻精神等突出问题。要切实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素质的培养,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以新的视角分析聘用工的特点,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从中找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文明素质的新途径,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各类活动,鼓励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要创新管理方式,体现以人为本。一是要实行规范管理,依照《劳动法》规定,落实好聘用人员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合同期满后重新就业的后顾之忧。二是要鼓励他们参与管理,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激发主人翁意识,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把单位看成自己的家,看成自己成长进步的依靠。三是要突出亲情管理,聘用人员与正式工一样,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既有眼前的需求,也有长远的考虑,他们的发展愿望得不到尊重,就会心恢意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给他们创造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三)要注重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高效廉洁和谐、规范、有序运转的工作机制建成后,要通过各项制度的落实和各项活动的开展,引导机关人际关系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使每一位机关工作人员对机关既有“家”的温暖,又有“家”的责任感,人尽其用,各司其职,团结协作。一是在政治上关心人。时刻关心单位机关每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进步,充分发挥机关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功能,引导机关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其找准人生的坐标,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使其在政治上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先进走向先进。对机关干部在工作中取得的一些成绩,要及时给予奖励。对机关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析,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查找原因,排遣自卑心理,帮助其树立信心,鼓励其迅速从困难和挫折中走出来,使之丢下包袱,开动机器,继续走向希望。二是要在机制上激励人。要建构科学的用人机制,不断激发机关每一位成员的创造力。对有真才实学的年青人,既要注意给他们提供锻炼和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其“冒尖”,又要严格要求他们,使其避免误入歧途,半途而废。对中年人要充分地信任他们,让他们发挥顶梁柱的作用。对年老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尊重他们,使他们尽情发挥余热,起好传帮代的作用。通过这样一些细致的工作,形成一个人人争先创优,个个干事创业的浓厚的工作氛围。三是要在业务上锤炼人。要根据个人的不同特长、不同能力、不同爱好,安排适合的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要通过压担子,加负荷,使之尽力所及。要通过开展工作评比、竞赛、互帮互带等活动,使机关干部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成绩不断突出,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通过高效廉洁和谐机关的建设体现人文关怀,构筑凝心工程,机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人与单位之间的相互依存、单位与外部环境的融洽联通,就会形成一个政令畅通、人和气顺、运转有序、蓬勃发展的和谐社会氛围。
要做出样子。坚持从难、从严要求自己,注意在思想上解决“人活着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要始终坚持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在加强理论学习打牢政治基础的同时,尤其要加强机关事务工作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服务新理念的学习应用,坚持及时追踪掌握业内的最新知识和最新动态,把握其运行规律,了解其发展趋势,促使自己在分管处室工作和发挥指导作用时能够做到业务娴熟,得心应手。
要摆正位置。要在为人处事上坚持蓄而不发。要善于团结人,宽厚待人,乐于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共事。要放下架子,低调做人,慎言敏行。得意时淡然谦虚,谋思长远;平常时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失意时坦然坚强,不焦不躁,祛为官之野心,存做事之雄心。工作实践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紧紧围绕局党组的集体领导,在班子中当好配角,在分管工作上唱好主角,形成整体工作合力。遇到情况及时汇报,及时通气,争取协作和支持。对下做到了支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确保担任角色的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要常照镜子。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意义上,自身的形象就代表着单位形象和党的形象。要加强修养,常修为政之德;要淡泊名利,常思贪欲之害;要廉洁从政,常怀律己之心。为此,要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政廉政,清正廉洁。自觉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和廉政方面的学习,努力践行xx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要慎用权力,不以权谋私。对一些涉及到采购、招投标等事务,指导职能处室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与供应商洽谈,规范操作程序,做到透明、公正、公平,确保既能按要求采购到必需的物品,又能维护公共资产的利益,发挥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
今天,相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马克思看来,划分一个时代,不在于生产什么,而要看用什么来生产,是工具的变化引发了时代的变革。但时代交替并不是简单的工具性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变更发生了质的改变。就像人们曾经用斧头砍树,后来又用锯来锯树,不仅“锯”代替了“斧头”,而且使用方式也由“砍”变成了“锯”。同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机构编制管理的模式,也应该做出调整和创新,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机构编制管理的成效。结合对信息化和机构编制管理的认识与理解,笔者认为,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要以实现“五化”为目标。
一、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联动化
机构编制管理处于行政管理的源头位置,但其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有限,需要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随后拿起管理的接力棒,才能有效完成整个行政管理过程。就当前现状而言,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组织、人事、财政等行政部门,在事实上经常处于相对分离的割据状态,虽有业务联系,但联动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其主要原因是数出多门,本该在人事、财政等管理环节作为工作依据的编制信息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同时也没有相应保障措施来维护编制的法规性尊严。因此,亟需在部门之间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联动管理机制,而不是相互争权、彼此冲突的耗散机制;同时,就机构编制部门本身来讲,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递进的管理流程,让管理无处不在,才能真正管住、管好并用活有限的执政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网络的介入,把行政管理的各个工作环节都联结到了一起,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管理效应,随着制度的健全,正在逐渐形成,至少已经从技术角度为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和联动管理提供了平台。目前,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吉林省编办正在建设并应用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都是为达到联动管理效果,实现管理的协调、配合和制约而开发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吉林省编办独立设置后才出台了审办分离的管理措施,以及空编使用的管理规定。从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效果:过去虽然也规定空编进人必须符合相应的结构标准和职数要求,但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很难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现在,有了《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则可轻松实现这一目标了。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功能的健全和配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凡与机构编制相关的信息都将逐渐统一由系统来管理,以彻底解决数出多门的问题。凡涉及机构编制管理的业务内容也将统一通过系统来办理,以达到数据共享、根除底数不清的问题。届时,机构编制管理的联动局面自然也就形成了。
二、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趋向质量化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名机构编制工作者都知道,要依据职能设定机构,依据机构核定编制,但依据什么来确定职能呢?从编制管理学角度讲:“职能的产生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应该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职能。但要掌握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社会发展客观需要,仅靠数量有限的机构编制工作者,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实际工作中的机构编制管理,只能相对偏重于事前审批,而审批之后的效能管理以及审批之前的职能确定等工作环节必然会受到弱化,导致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一些漏洞,造成超编、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也就不可避免了。
今天,电脑代替了人脑可以无限存储并处理我们需要的各种资料,互联网可以随时提供我们需要的各种信息。联网后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和《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让管理触角伸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基于这样的信息化背景,机构编制工作完全可以由阶段式管理走向全程控制。吉林省编办已经提出,今后不仅要管数量,更要管质量。今年,独立设置后的吉林省编办非常忙,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工作多了,而是因为新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中,目前已经完成的机关基本制度建设、基础资料政策法规的收集整理、机构改革成果的检查验收、机构编制信息的核查以及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情况调研,都是为实现“质量化”的管理目标而做的基础性工作和积极的努力。随着信息化手段在机构编制管理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调研工作变得越来越高效和快捷,机构编制管理也越来越客观和科学,单纯的数量审批式管理正在逐步趋向包含职能研究和效果评估的质量化管理。
三、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实现同步化
统计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业务,也是检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过去,人工的统计方式不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有时还会出现为了掩盖管理问题而人为修改统计结果的情况,更为不可避免的是,等到统计结果作为管理者决策依据时候,实际工作中数据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决策依据的只能是相对准确的统计结果。决策的滞后必然会带来管理的滞后。可在今天,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的状态。随着《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完善,政府专网的联通,尤其是随着机构编制业务办理与中心数据库的联通,机构编制信息会随着业务的办理,自动同步更新到中心数据库中。目前,吉林省编办正在将各类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机构编制网络数据库健全以后,同步动态的机构编制管理模式自然也就形成了。那时,统计将不再是一项基本业务,更不用由专人来管理了,因为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信息健全后,相关的管理信息时时都会自动更新。可见,在信息化背景下,基础信息的建设工作尤为重要。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把信息的建立与完善做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编制人事财政经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扩大,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管理的效果,体现机构编制的法规性。因此这套涉及编制、人事和财政等部门的综合管理系统仅限于编制部门使用还不足以达到同步的管理效果。通俗地讲,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使用上,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确保机构编制相关信息的全面与准确,人事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号入座,依据机构编制情况来配备人员,只有在此基础上,财政管理部门才能在相关的管理环节上有所依据,并体现出编制的法规性,实现同步化的管理目标。
四、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走向机制化
机制与体制同属制度范畴,但机制不同于体制,体制是形之于外的由不同组织构成的制度体系,它通过组织行为实现其特定目标。例如,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政府的组织设置上就可以看出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以及省管县的设想都属于体制层面的调整。而机制是形之于内的由不同要素组成的制度系统,它通过要素间的相互协调来实现其特有的功能。例如,交通路口的摄像头,表面看就是一个摄像装置,但其实是一套交通管理机制,它是由摄像头、网络以及影像处理程序和配套的交通管理规定等要素组成的。在这一机制面前,首先是不敢违反,其次是如果不小心违反了就一定会受到惩罚,这是机制不同于一般制度规定的约束功能。吉林省编办正在逐步完善的《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是为解决超编、混编、吃空饷、数出多门、底数不清等问题,而建立的包括编制、人事、财政信息的综合管理机制。从理论上讲,人事调整一定要用到编制,财政拨款必须要依据编制,这是编制的法规性体现,但要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仅有规定是不行的,因此在启用《编制人事财政综合管理系统》的同时,除了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外,还要在管理实施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环节,让管理工作只有通过系统处理才能正常运行,就像车辆必须通过装有监控装置的路口一样,管理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由于这类机制只有在计算机、信息处理程序和网络等信息化工具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所以完全有理由说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带给我们的必然选择,它让人力做不到的事情变得可以做到了,让人力不能控制的事情变得可以控制了。
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机构编制管理的机制化建设并不仅限于横向的部门之间,纵向的、甚至是纵横交错的管理模式,在网络面前都将不是难事。通过网络,上级可以随时对下级的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下级也可以及时掌握上级的管理动态。甚至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机构之间,只要存在着共享信息,就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管理效果的实现。但是信息化手段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在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支撑下,才能真正起到机制的制约与保障作用。
五、通过信息化,让机构编制管理转向服务化
今天,我们正在创建服务型政府。但是,信息不对称意味着的是地位的不平等,地位不平等,服务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政府垄断并控制着各种管理资源的条件下,尤其是机构与编制管理信息被做为一种秘密资源进行管理的背景下,服务是无从体现的。目前,吉林省政府一方面将带有管理性质的审批职能从相关部门逐一剥离,成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政务大厅,从体制上在转向服务化;另一方面,机构编制管理的信息也正在由政府垄断并控制的封闭状态转为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的开放状态,从客观上正在形成地位平等的服务局面。在大家都掌握信息、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我们拥有的不再是管理的权力,而是肩负着服务的职责,因此工作实质就是服务,服务意味着要走出去,而不是过去的等着人家找上门来。
从实际工作中应该看到,无论是政务大厅的成立,还是管理信息的公开,都没有离开信息化工具的支撑,管理信息的共享需要网络,服务信息的公开更离不开网络。网络正在让今天的社会以一种虚拟的状态存在于人们面前,人们的身份也在逐渐网民化,维系网民关系的网上活动规则也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它是通过平等协商产生的一种契约,这些变化让人们的关系越来越趋向平等。随着网络的健全以及管理系统的完善,在不远的将来,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相应的管理目标并满足人们的服务需求,甚至随着信息化机制的健全,不按规定进行审批的政府行为随时会被管理系统自动曝光。那时,服务将不再是政府的一种目标追求,而将会在事实上成为政府的一种普遍行为。可见,信息化正在逐步让我们走近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
今天,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信息化都已经变成社会存在的一个大背景。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如果桌上摆的是计算机,连接的是网络,脑袋里装的却是手工时代的管理观念,是很难实现机构编制的管理目标的。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就像一片茂密的森林,机构编制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去掉那些不该长出来的树干和树叉,信息化的管理工具就像手中的电锯,我们的工作方式既不能是手工时代“砍”,也不能是机械时代的“锯”,而应该是信息化时代的“推进”,但前提是必须能够找到启动电锯的按钮,“推进”才能是有效的。目前,我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与理解还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正在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甚至可能还需要打破现有状态,重新进行规划和设计,因此利用信息化工具创新机构编制管理,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相信随着管理观念的调整创新,制度的健全完善和以及系统的不断成熟,机构编制管理的成效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6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7位用户关注
6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
5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1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