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学生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6篇优秀的全会精神大学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严峻,我国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会的主要议程,一是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二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问题。在会议议程中最受人关注的当属“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这也成为媒体聚焦的重点。
为什么受众多媒体聚焦?我想是因为我党是一个执政党,那么我党的建设将是党领导我国各项伟大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此次大会,让我更加坚信,我党在新形势完全有能力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继续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四个言简意赅的“着眼于”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它定位了我党的发展方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有了方向,并为之不断努力,有理由相信我党将无往不利。
加强党建,为人民执好权,用好权,不仅顺应了党心民意,而且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增强了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信心和决心。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新阶段我们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作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建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党对新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科学认识,体现了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执政六十年来,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把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党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据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如何面对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建设的问题?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党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高校是青年英才的聚集之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任务之一,也是高校坚持办学方向的要求之一。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培养一大批思想上成熟、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对于新形势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尤其是年龄和文化结构;对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我们需要做的便是以实际行动坚决拥护党中央的领导,学生的主要任务那就是学习,大学校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实际行动便是在大学里面学到书本上的真知识,将来为社会所用,体现自身的自我价值。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任务。而我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无疑为我们的前进道路指明了方向,添足了力量。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未来征途或许还要面临更多的考验,但经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不负众望,带领我们创造新的辉煌!
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22年11月12日下午闭幕。为期四天的全会听取讨论了习近平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等重大政策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6次三中全会都不同。尽管前几次三中全会也都聚焦改革,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这次全会定位全面深化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党的建设制度等多方面改革。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对于《决定》中所提出的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很深的感悟。《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以现实社会问题为政策导向,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举措,包括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并以此为基点落实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如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是全面深化的改革,一方面注重国家政策的延续性,一方面又是在以前的基础上更深层次触及到社会根本问题的改革。而我认为推进法治改革对于会议提出的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影响,或者说这些一系列的改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就如同木桶理论中各块木板,每一项改革代表其中的一块木板,而改革的总体目标既国家的总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则可以视为木桶之中的水,任何一项改革的确实都将导致整体改革效益的下降,各项改革之间相互具有很大的牵连性。从推进法治改革的角度来看,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法律的支撑。《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而宪法是规定国家基本制度的根本大法,进一步强化宪法的权威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地位,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现代市场体系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与之对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法律。在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这是因为市场经济内在地需要法律,没有法律就没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必然是、也必须是法治经济。通过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法律外部环境,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民主稳定的政治局面、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和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保障。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而这些基本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实施都需要法律予以最终的保障,建立健全我国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
四、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体系需要法律权威的支持。法律绝不仅仅是政府治理和控制社会的工具,在更关键的另一个方面,法律也是社会控制和规范政府与公共权力的工具。法律至上应成为安排法与权关系的基本原则,法律在公共权力面前取得独立和最高的权威地位是廉洁政府的必然要求,既一切公共机构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公共权力的行使都必须具有合法性,无论是具体的政府官员,还是政府本身,违法行使公共权力都会引起法律责任,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推进法治改革对于此次整体的改革有着不可言喻的重大影响,法律从某一方面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其影响到了改革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坚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以下是关于大学生村官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大学生村官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2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还提到了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决不允许在群众面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决不允许当官做老爷、漠视群众疾苦,更不允许欺压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来自人民,是党的一小部分。如果党员在群众中失去信任,失去个人形象,就会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光辉形象就会受损,久而久之,党的根基就会不稳固。所以每一位党员都要放下党员称谓的“高帽子”,俯下党员身份的“金身子”,拿出奉献之心,带上服务意识,弘扬长征精神,走近农民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坚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争当人民好公仆。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首先要认清楚自己不是“官”,是去农村学习、锻炼、服务的,要找准定位。要以满腔的热情、诚恳的态度和优良的作风赢得群众信任。其次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经常走访入户,与村民沟通交流,“拉拉家常”。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情况多么复杂、矛盾多么突出,都要不畏艰辛、千方百计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村官,当好人民公仆。
大学生村官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就要深入了解其中的意义和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大学生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大学生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20xx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将集中讨论审议十三五规划建议。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 通过网络和新闻的学习,我明白了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以及价值观的先进化和多元化,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三五规划建议,展现出了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十三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我觉得,六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自从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场拼体力、拼智力、拼耐力的接力赛,而此时的十三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三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拆除农民工市民化障碍的根本出路,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三五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也将很好地解决两代农民工的生存生活问题。
大学生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10月26日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举世瞩目.今年国庆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已经提前曝光了四中全会的文件名《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样的关键词,难免会让人充满期待。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上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以法治为主要议题的中央全会,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中央全会的议题,大多都是当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大、最迫切、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比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划定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而此次中央全会以依法治国为议题,足见法治在当前中国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届中央心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四中全会的法治语境,也可以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理解。从长时段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方面法律框架已经具备。法律200多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8000多件这样的数字,佐证着官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结论。而下一步,就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以及如何进一步用好这些法律的问题了。
从短时段看,本届中央领导履新以来,对制度建设尤为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建章立制抓好作风;反_____*斗争中,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对于各项改革,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一轮改革大潮,更是把目标定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谓治理体系,法治无疑是重要内容。这样看来,在这样一个节点上研究部署法治问题,可谓正当其时。
在法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样是要推进依法治国的语境。现实中,法治思维还并没有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法治方式也还屡屡被权力和暴力狙击。对于公权力,依法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权宜之计,征地强拆、污染强排,随意举债、任意欠款,等等,人治之举仍然不时发生。而一些见诸报端的冤假错案,也提示着深层次问题。从立法、执法到司法、监督,还有很多应该改进的地方。否则,治理谈不上现代化,国家也谈不上现代化。
不过,最大的语境是人民。因为法治,我们不用担心契约被随意背弃,不用担心权利被随意践踏,甚至也因为法治,我们才能在亮起绿灯时自由通行。惟愿四中全会推进法治进程,让我们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让我们因法治而更自由。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这次会议研究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十七届四中全会学习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让我感受很深。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这样一个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会判断了党的建设的状况,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历史紧迫感。这就是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还存在“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全会分析了党的建设的走向,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历史任务。这就是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全会总结了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这就是“六个坚持”的基本经验: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这就是“四个着眼于”的新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具体任务。这就是六个方面的全面建设及其具体任务: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如何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在万众瞩目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了。总结历史经验、回应现实需要、面向未来使命,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如何推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时代命题,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部署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举措,鲜明体现了历史发展新要求,体现了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信心和决心,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这20个月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守初心坚定决心、以使命担当鼓舞信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出新的辉煌,充分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统揽全局的驾驭能力、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日新月异的变化、实实在在的成就、人民群众的心声,都充分证明,大国治理离不开坚强核心,大国发展需要新思想引领。更进一步分析,这些重大进展和成就,既是“中国之治”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之制”的生动注解。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关乎民族存亡的历史性课题。沿着近百年党的奋斗史、70年共和国的发展史、40年的改革开放史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奋进新时代”的时间之轴,我们充分看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答案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并领导人民为之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步确立并巩固了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重大作用。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保障我国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也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一个基本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坚持好、巩固好,也需要不断完善好、发展好。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还要切实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取得辉煌成就,仍然任重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不断发挥制度优势,彰显政治优势,在新长征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范文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献,对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系统制度保证、奠定坚实治理基石具有重大意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制度自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们要深入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定制度自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确保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制度是国家之基、社会之规、治理之据,治理是制度在实践中的运用,是制度功能的发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它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逐步确立并巩固了中国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中国大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在实践中逐步成熟、逐步定型,能够有效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刻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确保自身在实践中的运行具有坚实文化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充分运用大变局蕴含的历史机遇,有效应对大变局带来的风险挑战,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迈上新的台阶,必须依靠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有力支撑和高效运行。只要始终坚持、不断完善这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就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为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制度支撑和治理保障,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看一种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否具有生命力和优越性,要从政治上、大的方面去评判和把握。比如,看其能否在制度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能否从制度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体制机制的弊端;是否具有自我完善的制度韧性,促进治理体系更加科学、治理方式更加有效;能否发掘维护社会公正的制度潜能,保证最大多数人共享治理利益;等等。一些国家长期陷入社会动荡,冲突不已、乱象丛生,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制度建设落后、治理能力疲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和治理经验的有益成果,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所以能形成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比如,我们党始终坚持对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全面领导,保证了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民族复兴大业、国家发展大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指明了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又如,我们党从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出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和发展制度和治理体系,保证了国体和政体的高度统一,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高度协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
再如,我们党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从制度层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使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相互融合、制度功能与治理能力相互增强,保证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优势。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能够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并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推出一系列治理举措,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上的一个里程碑。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强大牵引和有力保障,必将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这是一个与国家现代化总体进程相协调的总体目标,旨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实现治理制度化,就是要把制度作为治理之本,依靠制度进行治理。治理制度化,最重要的是依法治理,全面依法治国是治理制度化的集中体现。
要提高运用制度进行治理的能力,增强制度治理的权威性。实现治理规范化,就要突出治理科学化、标准化,遵循治理规律,细化治理标准。实现治理程序化,就要把程序作为解决问题、达到目的、促进发展所必须经过的阶段,把治理风险降至最小,把治理效益提至最大。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的根本保证,这体现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战略工程、系统工程,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只要坚持党的领导,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复杂矛盾、风险挑战,我们都能应对,从而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范文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胜利落下帷幕,我们的各项工作又迈向了新的起点,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就是当前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目前,全国各地、各个行业正掀起一场“学习热潮、评论热潮、践行热潮”,都在以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引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要做到坚持学思践悟、学通弄懂、学以致用,真正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会议精神切切实实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两天,通过反复研读、深学细思、深刻领悟全会公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更加坚定了对党绝对忠诚、对总书记绝对拥护的政治自信。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举旗定向、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党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引。这更加坚定了我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领袖的绝对拥护。
(二)更加坚定了对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三)更加坚定了对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自信。十九大以来,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更进一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全面开花,硕果累累。事实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群众的期盼要求,体现了党的责任担当,指明了中国梦的现实路径,更加坚定了发展自信。
就做好下步工作,我谈几点打算:
(一)强化首位意识,坚持“学在前列”,坚定不移提升精神境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时不我待地抓好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一是示范带动,做好学习文章。树立起“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坚持学在先、学在前,先学先懂、真学真懂。原原本本通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原文,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学细研、掌握要义,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学思践悟,做好结合文章。把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结合起来,与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活动结合起来,与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以优异成绩彰显奋力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三是持续稳固,做好常态文章。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会议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目标纲领。学习会议精神不能一劳永逸,我讲把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久久发力、形成常态,用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的要义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强化站位意识,坚持“做在前列”,坚定不移提升工作能力。一是不断提升政治定力。把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锤炼政治品格的重大实践,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权威,坚定理想信念,把牢政治方向,永葆忠诚之心。二是不断提高能力水平。始终坚持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工作开展,紧扣工作大局,紧贴领导工作思路,紧靠基层群众实际,突出“服务”中心职能,明确工作重点,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对**的认识、分析和研究,不断提升做好各项工作的能力。三是不断强化责任担当。服务**发展大局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全力承担好“参谋部、战斗部和服务部”角色,争做**的“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竭力为**发展大局做好服务。
(三)强化管党意识,坚持“严在前列”,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一是着力抓好规范运行。以强化党建工作为突破口,严格组织生活,扎实推进“三会一课”规范化运行,持续完善党建、行政会议制度,坚决杜绝以行政会议代替党建活动的现象。推进**办公规范化,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系列符合当前形势的规章制度,形成办公规矩,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二是着力抓好作风转变。行百里者半九十,作风转变不可能轻轻松松,一蹴而就,必须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将时刻把作风建设抓在手,把不良作风改到底,把长效机制建到位。大力发扬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自觉遵守“八项规定”和**有关制度,敬业守责、无私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深入基层、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决策提供最真实的基层反映。三是着力抓好廉洁自律。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以党章为镜鉴,以党规为准绳,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不越红线、不逾规矩,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范文五
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面前积贫积弱的中国到砥砺奋进70年取得的成果,从改革开放到聚焦世界目光的进博会举办,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风景这边独好。中国之治有何良方妙药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为我们阐明了答案——中国之治源于中国之“制”。
中国之“制”包罗万象,而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它统领并贯穿于其它各方面的制度。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领导是指南针、是方向盘。一切跟党走,就能保持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中不偏离航向。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这一优势贯穿到方方面面,这是我们最大的制度自信。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就要提高执政水平和能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遵循历史和时代发展规律,从具体国情出发,以科学的制度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代代传承,近百年来初心不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最大的力量源泉、执政底气,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一次次重大胜利,今后也要继续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永远成为人民群众拥护的党。“法者,治之端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和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离不开宪法和法律的保驾护航。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了社会的稳定和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
制度的持久力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党的领导制度经过近百年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成就有目共睹。但我们不能被眼前的成果“乱花迷眼”,而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时代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党的领导制度,用开放的姿态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找差距、补短板,改不足,守正创新,永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生机活力。
蓝图已然绘就,奋斗拼搏正当时。当前,中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唯有此,才能不断开创“中国之治”的新境界。
学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范文六
行政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当中,旨在让政府更好承担重大职责,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为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之所以“迫切”、之所以“必然”,是因为与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新期盼相比,政府机构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一些领域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一些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科学、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等等。
为这些问题,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之一,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而为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此次全会又以坚持和完善制度建设来巩固已有改革成果,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精准把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执政能力。
用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以人民为中心是鲜明指向。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制度安排与治理实践,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保障人民权益、倾听人民心声、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同时,把社会能够承担的职能交给社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用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优化结构优化职责是问题关键。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既要实现“物理重组”,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加强相关机构配合联动,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更要通过人员融合、业务融合和职能优化,促使各个层面发生深刻的“化学反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加强宏观事务管理,地方在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管理好本地区事务,形成从中央到地方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精心组织、抓好落实。也惟有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好,我们才能构建起符合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的政府治理体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6位用户关注
4位用户关注
6位用户关注
4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4位用户关注
7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