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公文写作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5篇优秀的公文写作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文写作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宋秀红
(开篇)
非常荣幸有机会和自治州群教办的各位领导、同志一起学习、探讨、分享公文写作的一些心得和体会。首先衷心感谢领导的信任,其次也是怀着诚惶诚恐、班门弄斧的心情和大家交流。
常言说“文以载道”,意思是文章要把天下的道理说给人们知道,因此有人说文章写作是天底下一大难。但是,写作能力又是机关干部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机关都喜欢有事能办、张口能说、提笔能写的“三能”型人才),体现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统筹安排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写作特别是公文写作,是个苦差事,有时甚至苦不堪言(我的感觉,有时写个大材料,好像死过一回。材料不定稿,茶不思、饭不香、睡不宁,心里总装个事)。但是,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苦在其中,其间的酸甜苦辣,主要是辛苦、委屈、郁闷、纠结,个中滋味,非常人所能理解。乐在其中,一个报告获奖,文稿见诸报刊,一份大材料得到领导认可,一条真知灼见进入到决策,或者自己感觉,在写材料方面摸到一些门道了、豁然开窍了,不是那么怕了,或者说对各类材料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也就是驾驭文字的能力有明显长进了,那份快乐、欣慰和成就感,又是常人所不能体会的。
我从写作前的积累、储备——“功夫在诗外”、培植自己的知识树(智慧树)、写作中的构思酝酿、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文章非天成,妙手靠实践和怎样写好领导讲话等三个部分入手,和大家一起分享公文写作的一些体会或者经验教训。
(框架)
一、写作前的积累、储备——“功夫在诗外”、培植自己的知识树、智慧树
二、写作中的构思酝酿、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文章非天成,妙手靠实践。
三、怎样写好领导讲话
(导语)
公文,指党政机关在实施领导和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进行领导管理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公文:包括常用规范文种(如决定、意见、通知、请示、通报等,一般带文号,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印发)和常用非规范文种(如工作报告、工作总结、领导讲话和典型材料等,一般不带文号)。
公文写作,到底有没有“秘诀”或者“窍门”?说有也没有。说没有,是因为古人说过:文无定法。但是,公文写作有没有规律可循、方法可求呢?回答又是肯定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任何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制作都有其特有的方法和技巧,公文写作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就公文写作来说,虽无定法,却有无形的规范和规律,即有一些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是写好公文必须遵循和把握的。
一、写作前的积累、储备——“功夫在诗外”、培植自己的知识树、智慧树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意即高品质的公文,离不开撰稿人的高素质。公文的高品质,实际上是撰稿人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也体现了撰稿人的文化底蕴。写作,功夫既要下在文稿内,更要下在文稿外,意即“功夫在诗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在写作上要有“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充满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决心和激情。写文章难不难,确实难。一个秀才在家写材料,苦思冥想写不出来,她老婆看到了说,“写材料再难,有我们女人生孩子难吗?”秀才答:“女人生孩子终归肚里有货,我难的是肚里没货”。(我宁愿借钱给别人,也不愿帮人写改材料。“宁挖十座菜窖,不写材料”)。但在机关工作,写作又是必备本领。既然绕不开、躲不过,就得直面这个问题。1、端正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我们都有切身体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如果有一个好的态度,就成功了一半。写作亦如此,我们不说人人成为数一数二的“笔杆子”,至少不怕写。(有的人:你让我干什么都行,跑腿、打杂,一提写材料,就跟要了命似的)。提高写作能力,同样需要有一个好的态度。这比你努力工作和拥有知识更加重要。一句名言,它与英文字母的分数巧合。态度(attitude,100分)>;努力工作(hardwork,98分)>;知识(knowledge,96分)。我们不说“以文辅政”,从小的方面讲,能够清晰、准确、生动、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也是一种幸福。2、后天努力——要相信,写作能力通过勤学苦练是能够培养出来的 “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谁都不是生下来就会写材料的,都是经过后天努力、培养,成为写作高手甚至“笔杆子”的。土话:常说嘴不笨,常写手必顺。统计局同志根据数据写经济运行分析、就某一方面进行专题分析都写得很专业、很到位,当然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3、吃苦耐劳——写材料是个苦差事,不下苦功夫,肯定不行,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甚至节假日都要在办公室度过。此刻,别人流连在花前月下、商场歌厅、公园景点、洒桌牌桌、把酒言欢、不亦乐乎,自己没白没黑、夜以继日,还不见得领导满意,不说功劳,连苦劳都没有,那个委屈、郁闷无法言表。我有切身体会,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哪份材料自己下了功夫,自己比较满意,送到领导那里,就八九不离十。如果自己偷懒了、怀有侥幸心理,绝对过不了关,屡试不爽。
(二)善于学习、勤于积累、厚积薄发
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即只有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才能大有可为、施展作为。写作更是如此。
1、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学习力是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之总和。当今社会,“一次性学习时代”已告终结,学历教育已被终身学习所取代。广泛涉猎政治理论、经济、社会、科技、管理、法律、人文、历史、网络、文学、领导科学等方方面面知识。为什么学政治?中国社科院政治研究所所长讲课:鸡为什么没有鹰飞得高?是因为鸡没有鹰的眼睛和翅膀。政治理论就是领导干部的眼睛和翅膀。理论知识的贫乏必然导致思维的苍白。通过打牢理论功底,增强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并贯穿于文稿写作中(评价一个人: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为什么学历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懂历史意味着浅薄。讲话中运用史实,或用于探讨事物发展规律,或用于阐释某种道理,或用于印证观点、警示世人。如果不懂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常常会陷入对某个问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想说清楚但说不清楚,想说透彻但说不透彻的窘境,文章就会欠缺深意和厚度而显得单薄、干涩。为什么学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硬实力。掌握必要的经济理论、经济发展规律、经济政策及常用名词术语等。时间是有限的,白天要上班、处理公务,只能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晚上、节假日时间加油充电。爱因斯坦说“人之差距关键在于业余时间”。“白天干工作、晚上读写想”。不说多,每天挤1个小时学习,日积月累,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和收获。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每天迎着晨风想一想,今天我该怎样去努力?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我又有什么新收获?
2、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常言道: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一双敏锐的眼、一颗敏感的心,善于观察、发现、感悟。注意培养对周围事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洞察力。只要做到了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重点工作及与之相关事物发展动态,就能在反映情况和问题时把握全局,有的放矢(中国属“自行车经济”,猪周期),而不是就事论事、人云亦云或主观臆断。
3、多读、会读、善读。人的眼睛能看多远,他就能走多远。而眼睛能看多远,就是指的读书学习。多读——养成经常读书、看报、看电视、听新闻的良好习惯。会读——掌握读书看报的方法。当今是信息时代,亦称大数据时代,资讯海量,瞬息万变,令人眼花瞭乱、目不睱接,所以我们要会读。要拣重要的内容读,要选好的文章读。什么内容重要?因人而异。若从工作的需要出发,那么,与你工作有关的就重要,也就是说,你关心的东西对你来讲就是最重要的东西(群教、经济)。一般来讲,全国性、全疆性的报刊、杂志和文件、会议材料,其文章质量普遍较高,内容观点丰富,一定要作为阅读的首选。善读——不仅体现在对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在方法的选择上。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章要精读、反复读,达到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重要观点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的程度(xx大报告许多提法、观点、有气势的段落烂熟于心、提笔就来。反复阅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国务院、区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区经济运行分析材料等)。 首先看文章的观点,这是读书看报的主要目的(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新疆稳定工作,新闻稿不长,但观点鲜明、透露出许多重要信号,如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其次了解情况,记住大数据,掌握事态的发展动向;第三是研究文章的结构与写法,更有利于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研究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写州政府工作报告)。
(三)广泛积累素材、博采众长。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写个大的材料,先要查阅大量相关材料,脑子里装满东西,思路无形中就形成和打开了。受材料启发,怎么写也就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了。提高对各类有用信息的占有量非常重要。那么,怎么去收集,收集什么?我认为,一是要收集来自“上面”的信息,如党的方针政策、法规文件、上级领导讲话等,保证写作思路不跑偏;二是收集来自“里面”的信息,如收集涉及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把握理论前沿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占领写作的“制高点”;三是要收集来自“外面”的信息,如兄弟地州、同行业其他部门的先进经验和作法,博采众长,完善和拓展写作思路;四是收集来自“下面”的信息,如实际工作的进展情况、成功经验、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在实践中,只要坚持遵循“四个收集”,就能积累越来越丰富的信息和素材,写作取舍范围就宽,公文融入的信息量就大。因此,广泛收集情况和素材,是写好公文的基础。如写工作总结、典型经验、群教综述等(点面结合、有血有肉)。
(四)培植自己的知识树(智慧树)。培植一棵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知识树,这是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根越深、枝越茂,可以汲取的营养就越充分。根是自己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枝叶是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发散性知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方针政策(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群教活动一系列要求、习兰考讲话、党对新疆工作的要求(围绕长治久安抓发展、xx视察新疆讲话)、新疆对群教活动的安排部署、“访惠聚”活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昌吉州对群教活动的安排部署、基层的创新举措、典型经验等。统计工作:经济知识、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稳中求进、微刺激等)、新疆经济形势、昌吉州发展目标(三个率先)、特点、存在问题(制约因素)、转型升级的方向等。一二三产,工农商、房地产、金融、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消费政策等等。
(五)建立自己的素材库、资料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仗如此,写文章同样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储备不足,肚子里没货,接到写作任务,就会一筹莫展、无从入手,临时抱佛脚,往往来不及。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a形式:剪贴本、记录本、电子文档、博客等。b分门别类、便于查找。理论类、观点类(进入7上8下时代;经济下行,但仍处于合理区间)、数据类(全国、区、各地、30个自治州)、事例类、名言佳句类,等等。名言佳句:“在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更宝贵”。 “面对挫折,少一些抱怨、多一份努力”。拿破仑“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民族团结:“兄弟团结有马骑、妯娌和睦有饭吃”(哈萨克谚语,习来新疆引用)。新疆精神诠释勤劳:砂石里可以淘出金子,汗水里可以找到幸福(维吾尔谚语)。群众路线:拜人民为师;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老百姓好比土地,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走到哪里,就要和当地的老百姓结合、生根发芽;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让你坐在台上,等等。作用何在?一是备查,以防遗忘。二是引用,方便写作。三是启发,帮助思考。四是营养,充实知识。有时积累的材料可能平时用不上,但关键时候用上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句画龙点睛、增色添彩的话,这个材料就没有白白积累。即使有些东西永远也用不上,但由于经过记载,印象加深,实际上对你的知识功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州上开民族团结教育月动员会,记者临时采访我。怎么说才能不落俗套?我想到了以前储备的一个观点(妯娌和睦)。后来看新闻,习来新疆视察也用这句话了。
(六)多写多练、勤能补拙。 “文贵于精,精在于练”。除了勤学苦练,写作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天道酬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多写常练, 坚持不懈,才会熟能生巧,运笔自如,妙笔生花。“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我们都当过学生,只满足于听老师讲课听懂了、看书看懂了,不做题,考试一样抓瞎。只有把题做出来,才是真懂真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说和提笔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有些人讲起来,滔滔不绝,让他写,未必能写好。一定要多写多练。从写通知、写会议纪要、写方案、写信息、写宣传稿件等豆腐块开始,到写工作总结、调研报告、典型材料、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等大材料。写好小材料,才能驾驭大材料;才能从菜鸟变高手(不要小看信息,信息写好了,对材料的取舍、重点内容的把握、高度的概括、语言的提做到位了,把大材料拿下来就是不远的事了。我就是从写信息起家。在政府5年的辛苦没有白废。公选前,各类题材,练笔;怎么开个好头,抓住评委眼球,怎么有个漂亮的结尾,让评委给高分。经济运行分析:重点放在全年分析和季度分析上,月度分析,其他人写。自己感觉:经常写,越写越顺;搁一阵笔,手生、大脑短路、语言干涩生硬。写博客,为的是润笔,不让文思枯竭)。
(七)总结反思,提高“悟性”。有写好文章的态度了,有观察了,有积累了,有练笔了,算是“入门”了,但还得有“悟性”,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从写小材料,发展到驾驭大材料;从菜鸟变高手。有的人,写了多年材料,没有明显长进,低水平重复,领导批评没“悟性”。什么叫“悟性”:简单说,悟性就是对事物理解、分析、感悟、觉悟的能力。所谓悟性好,就是反应快,一点就通。从方法论角度而言:悟性是把已有的经验和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相嫁接。有态度、有积累、有努力、有悟性,离大笔杆子就不远了。“悟性”怎么来?就是多反思、多总结成败得失:这篇文章写成了、通过了、领导认可了,得益于什么?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引起注意和改进?这篇文章写失败了,败笔在哪里?下次如何规避?拿自己写的初稿同领导修改后或报刊发表后的定稿进行比较,看一看领导和编辑都做了哪些修改,琢磨一下为什么这样修改,修改后的高明之处在哪儿,从中悟出一些门道,以供今后完善,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提倡的一种读书方法,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写作亦如此。
二、写作中的构思酝酿、谋篇布局、遣词造句
——常用规范文种写作基本要求:做到文种正确、格式规范、要素齐全、目的明确、表述精准、语言精炼。公文种类繁多,每个文种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写法、行文方式,但总的要求是:文种要准确(请示、报告,不能混淆;)、格式要规范(请示是请示的格式,报告是报告的格式。一事一请,一事一议、一事一报)、要素齐全(会议通知:内容、时间、地点、参会人员、要求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目的明确(行文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语言精炼(不说理、不阐述)。
——常用非规范文种写作:工作报告、领导讲话、经验材料、工作总结等,文种不同,写法各异。大致规律、程序:
(一)构思酝酿:任何文字材料,外在表现是“写”出来的,实质上首先是“想”出来的。李瑞环讲“不是文字上搬来搬去,而是脑子里想来想去”。写作水平首先是思想水平决定的,有多高的思想水平,才有可能写出多高理论水平的文稿。可以说,“想”是“写”的前提,“写”是“想”的表现。接到一个任务,弄清来龙去脉之后,必须认真地构思。要从创新上想,克服一般化,文稿不能让人一听就感到没有什么新意,老一套(经济运行分析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但不能老面孔。必须赋予新意,常写常新。xx年全年分析,纵向(历史层面)、横向(全疆层面)提炼出5大亮点,摆在文章的最前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和冲击,不一样的效果就出来了);要从指导性上想,文稿的重点是什么,对象是什么,要有针对性;要从语言的运用上去想,使语言既精炼又有力;要从结构上想,做到更合理科学、符合逻辑,等等。思考的过程就是酝酿准备的过程。这是起草时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脑子从来不能有清闲的时候,上班想,下班想,白天想,晚上想,甚至深更半夜一轱辘爬起来记下一闪而过、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宁思考一天,不硬写两日。
有些人写文章时行云流水、出手不凡,很厉害。但是我们只看到他善写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善思的一面。他在写这文章之前其实已经做了许多构思工作。有时写的时间并不长,但布局谋篇、综合构思的时间却往往很长。写文章前有好的构思,好的框架,写起来才能事半功倍。思考不成熟不能轻易动手,思路不通,文路不通,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二)谋篇布局:有一种说法,公文写作要注重双层思维。所谓双层思维,就是公文写作分两个层次完成(换言之就是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方法):第一层是指首先考虑安排结构、选择素材,也就是按照内容的要求着眼于“搭架子”的谋篇(战略意义上)。第二层就是基本框架通过后再围绕主题,在语言、逻辑方面进行“精炼”,挖掘中心思想。撰写中按这两层次运行,提出一个较细纲目,形成基本雏形(战略),然后再从观点、论述、事例修辞等方面进行逻辑、系统地加工(战术)。在“精于战略”的同时,“娴于战术”。这样做,进展的顺风顺水,往往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时间紧或小材料,打腹稿即可。大材料,一般要构思酝酿,用什么结构;分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各写什么,哪段详写(重点)、哪段略写(非重点、一笔带过);用什么事例、典型、数据支撑、用哪些名言佳句点睛出彩、锦上添花?党代会报告、全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政府工作报告,都是成立写作班子,集思广益,拿出提纲,分头去写,最后由一个人汇总统稿。这是个很重要的过程。思路对、方向就对,只是在高度的提升、顺序的调整、语言的凝练等方面下功夫,事半功倍,否则,南辕北辙、事倍功半、推倒重来、造成被动。写领导讲话等重要材料,如有可能,应当面聆听领导教诲,自己没谱,可问领导想讲什么;要做两手准备,有的领导可能反问,你们准备怎么写,把大致思路、提纲合盘托出,领导受到启发,可能会给你一些非常有益的指示(对你的思路、提纲是极好的启发、补充和完善)。
围绕主题设计结构是起草文稿的重要方略。一个写作任务下来,撰写者首先应当在这方面下功夫,不能一见任务就作战术考虑,马上钻到具体材料的遣词造句的技术工作中去。文件起草,首先是从宏观上考虑,如同盖房子先要有设计,有骨架一样,如果结构设计不行,只是在粉刷装修上下功夫,房子质量就没有根本上的保证,甚至还会塌下来。材料返工,一般是内容、结构上出问题。所以,撰写者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会谋篇布局。
结构就是言之有序,就是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安排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字:不板不乱。意即不死板,不杂乱。具体要求有四:一是纲目清楚,思路贯通;二是层次清晰,段落完整;三是衔接紧密,符合逻辑;四是开头明快,结尾有力。
(三)逻辑严谨。有的材料、讲话稿乍看还可以,但如果细看一下,就感觉不对头、经不起推敲。问题出在哪里?关键是一层层写什么,没有逻辑性可言,结构松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上一句、地上一句”,或叫“东一句、西一句;高一句、低一句”,叫人摸不着头脑,这就是动脑不够、简单堆砌造成的。用心分析,好的文章,在层次上都有内在规律,一层接一层,一环套一环,层层递进、步步衔接、环环相扣、条条是理。这就要求我们写材料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要根据材料主题,理出若干层次,或是从低到高,或是从小到大,或是从虚到实等等,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有规律性,有层次感。
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写什么”和“怎么写”。“写什么”是对内容的思考,主要与辩证逻辑相关联。“怎么写”是对形式的思考,主要与形式逻辑相关联。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在地位上是不同的。前者指思想方法(唯物辩证法),后者指写作的一般方法;后者服从于前者,前者统领后者。二是学会联想,也就是要有大局观念和领导意识,跳出圈外看事物,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思考问题,按客观规律去联想、推理、判断、提炼,举一反三,注重公文的思想性,而非就事论事;三是学会整合,也就是综合百家之言和实际情况,提出独到的见解,对要采用的观点、素材和情况融会贯通,用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来重新整合,明确思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长此以往,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我感觉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炼,在写作上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用的效果还不错)。
(四)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不可平均用力,该浓墨重彩的地方,浓墨重彩;该轻描淡写的地方,轻描淡写;可一笔带过的地方,一笔带过,否则都说了,又等于什么都没说,听众或读者不知你要表达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干什么。如房地产调研:房地产发展是否健康、科学、协调,主要指商品房;重点是三个支点城市特别是昌吉市。木、呼无关紧要。物业、保障房无关紧要。
(五)广征博引(博于选材、巧于借鉴)。博于选材:撰写公文有两条最基本的要求:“上要着天,下要着地”。着天就是知上晓上;着地就是掌握信息、立足现实,用现在的话就是接地气。这时候,你的智慧树、资料库就派上用场了。也可以临时上网络搜索,但一定要鉴别比较,不能良莠不分,把垃圾材料当宝贝。一是“备料” ,就是掌握必须的素材,包括综合情况、重要数据、生动事例等。备料一定要充裕,如同盖房子,必须备有足够的钢筋、水泥、砖等。二是要储备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观点,亦即一些富有战略性的重要思想观点。好文章要有真知灼见,这是文章的骨架。但真知灼见不是“天上掉陷饼”,必须有积累、思考、提炼、升华,是在思想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形成观点群并有较强的逻辑线索之下才能形成。历史上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相当的思想积累、生活积累、感性积累,观念积累之下,经过提炼加工完成的。这样在写文章时,就可以在分析、选择、提炼材料的基础上以逻辑思维为经,以事实叙述加必要的形象描述为纬,织出美丽的绫罗绸缎来。否则现学现卖、现想现卖根本不行。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领导不是称职的领导,同样一个没有观点储备的文字工作者也是不合格的(经济运行分析)。评价一个领导:有思路、有想法、有创新。
巧于借鉴:万木皆有绿,好树花不同。好的文章必须“锦上添花”。文章的花,就是在文章的关键之处,在最能体现观点的地方,点缀上具有韵律、富有哲理、精彩易记的句子。写作者可以引用前人名言,可以引用有关领导的精辟论述,也可以引用群众“接地气”的鲜活语言,还可以自己独创发明。文章有了“花”,便会进一步加深读者、听众对文章的接受程度。虽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说,但抄文章也是大有学问的。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是有限的,要善于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我比较注重从各种途径借鉴他人的鲜明观点、成功经验、鲜活语言,但这种借鉴不是机械的照搬照抄,而是有选择、有加工、有创新并与实际结合。
这些都有赖于大量查阅有用材料,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六)精雕细琢(字斟句酌、精于修改) 。写作时要尽可能地排除干扰,一气呵成,以保持旺盛的写作激情和完整连续的思路。我写大材料一般在家写,一鼓作气写成。而当文章草就之后,则须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进行修改。修改是文稿形成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玉不琢不成器。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文章不厌千回改”。我个人对此深信不疑,“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吕叔相),可见修改在写作中非常重要。
公文修改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斟酌主题,看是否正确、深刻和突出;二是研究结构,看前后是否衔接,整体是否协调,层次是否清楚,段落是否分明,照应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三是检查素材,看是否真实、典型、新鲜、生动,是否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主题;四是推敲文字,看每个段落、每句话、每个词、每个标点是否得当。一旦发现毛病,无论大小,都要严肃对待,认真修改。
修改基本方法:一是静思默改法。一个人静静地修改。二是朗读修改法。自读自改或一人读大家改,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根据语感,发现问题,随笔修改。尤其是领导同志的讲话,采取这种办法最好(政府工作报告,我一般要连续半个月,每天早晨在家读一遍,根据口感、顺不顺口,字斟句酌。要不要“的”,放在哪里,更顺)。三是冷却修改法。文稿拟就之后,暂时搁置一旁,冷静地思索一番,或阅读一些相关的材料,开阔思路,然后再拿出来修改,往往可以发现其中的许多毛病。我常用此法。四是集体会诊法。“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一个人再高明,总有局限性。特别是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几天后,精神高度集中、神经崩得过紧,思维僵化,迸不出一点创意和火花来,有些该写的东西可能会有遗漏或没有写到位。稿子写成之后,请熟悉文字或相关业务的同志共同讨论,集思广益,一起修改,这样可以打破个人能力的局限或认识上的偏执。时间和条件允许,可以发征求意见稿,在较大范围内修改。五是求助高手。可请领导或文字经验丰富的同志帮助修改。在修改时最忌讳的是保残守缺、固执已见,怕别人对自己的文章挑剔、修改。人性的弱点,都喜欢听表扬的、肯定的话,不喜欢听挑刺的意见,特别是这个材料是自己辛辛苦苦、绞尽脑汁写出来、自我感觉比较好的,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修改意见。其实事后冷静下来想想,有些意见还是很有见地的。若想在写作方面有长进,必须有听得进“逆耳忠言”的雅量、有忍痛割爱的气度(哪怕是自己苦思冥想的神来之笔,不合适的坚决要改删)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胸怀。
(七)咬文嚼字(精炼语言、润色文字):相当于产品出来了,包装一下。相当于女同志化妆中的涂口红、腮红、眼影程序,不再是素面朝天,而是有色彩了、出彩了。文章有血有肉,才丰满鲜活。语言是组成公文的细胞,必须准确、鲜明、生动。“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培养用最少的、最恰当的、最鲜活的语言或文字来表述观点的能力,实现语言表述的准确、鲜明、生动、简练。这是写好公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评价一个人“文字功底较为深厚”。要惜字如金、言简意赅,删繁就简、摘帽脱靴、直奔主题、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语言要富于变换,多用一些鲜活水灵的文字,不要老一套,干巴巴(增长:逆势上扬、大幅攀升、再攀新高、持续走高等。物价温和上涨,楼市车市不温不火)。领导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气势、有语言的美感,听众听起来,也不觉得乏味、枯燥。语言既要用准、用活,还要用响,如适当采用排比的方式,使公文生动,增强感染力。公文中,如果有几句叫得响的语言,往往大增其色,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 “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等。
三、怎样写好领导讲话?
(一)讲话稿怎样写出领导与众不同的风格来?
领导讲话稿的特点:1、有一定的高度和理论色彩。2、务实,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3、 体现鲜明的领导个人风格和魅力(决策风格、做事风格、语言风格)。
1、揣摸领导的意图。俗话说:干活不依东,累死也白搭。对起草讲话来说,领导的意图就是讲话稿的主旨。起草者的全部任务就是要准确地领会、表达领导意图,创造性地深化、拓展领导意图。重点了解和掌握:领导者关于讲话稿“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想法和要求;领导者的思维习惯;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和性格特征;领导者的语言风格。了解领导意图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去揣摩领导的意图。那么,怎样才能揣摩领导的意图呢?我感觉,一要“跟踪”。对领导在各种场合、不同时期的讲话要多听多记。比如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有领导同志参加的会议,及时摸清领导的思路,特别是领导者脱稿讲的话要马上记下来;比如在随领导下基层调研时,对他的即席讲话,要认真地记录,细心地揣摩(在政办,跟大型调研,不仅调研点记,在车上和其他领导、部门同志交流的话也记,回来整理出在**调研时的讲话)。时间长了,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观点集成”、连缀成篇,在写一些讲话时,这些观点就是你的可用之材,阐述铺开(文稿靠观点支撑)。总的讲,就是要善于从领导零碎的、甚至是随意流露的言谈中发现大话题,不仅听、记,还要用眼睛观察,透过场景、表情、行动,挖掘言语背后的东西,使自己产生联想,借题发挥,由此铺开。二要“加工”。必须敢于和善于对领导的观点进行加工,经过一番再创作的过程。怎么进行“加工”,通常的手法是:①“升华法”,合理地进行裁剪、装饰;②铺垫法,瞻前顾后,放在一定的语境之中。三要“交流”。要与领导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流”,比如,经常交换观点,平等讨论问题,相互启发,沟通感情,使彼此之间产生“共鸣”,也就是说要知道在不同的场合和会议上,领导想讲哪几个方面的问题,想讲到什么程度,等等。
2、掌握领导的风格。(1)讲话稿的措词语气与领导的气质风度相一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质和风度。好的讲话文稿,不仅仅让人感受到领导干部的思想深度,给人以启发和教育,而且还要让人感受到领导干部个人的气质、风采、神韵和人格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老一辈革命领袖在这方面树立了榜样。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文稿气势恢宏、行云流水、文采飞扬,使人感受到宏大的气魄和深厚的文化修养;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文稿短小精悍,有的放矢,寓深刻哲理于朴实的叙述之中,使人感受到务实的精神和果敢的作风。我们就是要把握好领导的这种气质和风度,起草出不同风格的讲话稿,才会收到好的效果。另外,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运用理论的高度、采用的角度各不相同。越是层次高的领导讲话其理论性原则性越强,讲情、说理、叙事的层次越高;而一个基层单位、一个部门的领导讲话的基点和定位,除符合自己的身份外,关键还应放在知“上情”、明“下情”、抓“结合”上。即掌握上级组织、领导同志对涉及相关事物的讲话、要求;分析把握本单位、部门对同类事物的态度及现状;结合自身特点,搞好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工作,重点是搞好工作的贯彻执行(上层领导讲道理,下层领导讲情况)。
(2)讲话稿观点的透明度及其表达角度应与领导人爱好相一致。有的阐明观点喜欢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一针见血(邓小平);有的喜欢旁敲侧击,拐弯抹角,让人寻味(毛泽东),等等。所以我们在起草领导讲话时应根据其性格爱好确定观点的透明度和表达形式,尽量接近领导人的性格特点。比如说,喜欢“一句一个意思”,就要注意多用单句、短句,做到短促有力,简洁明快。有的喜欢逻辑推理,就要适当选用长句、复句,增加修饰成分,来表达复杂的道理。
要做到以上“两个一致”,写作者自身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1、广博的知识结构。这是写好不同对象、不同内容的讲话稿的关键。2、细致地心理分析。要多学点领导心理学,在起草之前,对领导的气质、风度、性格爱好、知识、口才进行全面的心理分析。3、自觉地主体转移。起草之前应该有一个主体转移的过程,也就是起草者要进入领导的角色,当好领导的“外脑”,替领导想问题、提建议、出点子。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老老实实做人”。
自觉地进行主体转移:为了起草好领导讲话稿,在起草讲话时要自觉地把自己摆到领导人的位置,从领导的角度去分析和确立“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怎样讲,不该怎样讲”。形象地说法是“关起门来当领导”,其实质就是模拟领导。模拟的越逼真,就越能对上领导的“口味”。要在写作时“演好角色”,平常就得“进入角色”。有句话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承担为领导起草讲话稿的同志,要“不在其位,学谋其政”。身在兵位,胸为帅谋。要自觉地养成“踱方步”、想大事的习惯。凡领导了解的大事都应当了解,领导考虑的重要问题都应当考虑,尤其要把注意力放在对全局工作的了解和考虑上。但是,起草人要始终牢记是为领导“代言”,“立言”的是领导,讲什么、怎样讲,最终只能以领导拍板决定。这就要求准确地把握好度,一不能自作聪明,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代替领导的意见;二不能自以为是,当自己的建议被领导否决以后,仍然固执已见,甚至发牢骚,讲怪话,这都是不行的,也是不对的。
3、处理好两个重要关系。(1)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就象盖房子,有好的建筑材料,还要有好的设计框架。因此,精彩的讲话稿,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里说的形式也就是讲话的结构,当然结构是由内容决定的,但只有结构上的巧妙布局,才能增强内容的逻辑力量,为内容增色、增辉。(2)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讲话稿要宣传观点和主张,这要靠判断和推理,一般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观点和材料这个问题上,通常会出现两种毛病:一是占有材料少,观察不深刻,缺乏具体分析;二是缺乏概括,没有高度。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要大量地占有材料,在此基础上,加以科学分析,对来自实践的认识给予高度概括,分析得越科学,概括得越接近实际,才能达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写文章用材料证明主题,要精挑细选、以一当十,材料越精越好。这很象战场上杀敌,材料是子弹,主题是消灭敌人,如果你一颗子弹就能命中敌人的心脏,就没有必要在胳膊腿上各补一枪。
如何摄取观点:最基本的方法是善于积累正确、鲜明、尖锐、有力的观点。悉心从领导的智慧中摄取观点是一条捷径。三个方法:一是从领导的只言片语中捕捉观点。就一个问题、一项工作,或者一项活动,领导者往往阐发一些零碎的、片断的观点。这些观点尽管有时不够全面,不够完整,但往往三言两语,切中要害,道出实质。对此,要仔细揣摩,认真分析,留心积累,对于新鲜、精辟、独到的观点要努力提炼、修补,储存备用(州长:房地产、私家车:健康科学,不能无序发展)。二是从领导大段、成篇的讲话中提炼观点。有时领导者对某一问题或某段工作等,有感而发,往往兴之所致,灵感迸发,发表大段、甚至成篇的讲话。这大都是领导同志严谨思考,积累多年的经验之谈,言词有力,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深刻。对此,要根据所讲内容的特点和种类,理出脉络,抽出筋骨,排列清晰,随用随取。三要从领导者亲自起草的文稿中采撷观点。有些领导者往往忙中偷闲,自己动手撰写文稿。这些文稿因为出自领导之手,最明确地体现了领导的思想观点,为我们研究领导思想,把握领导观点,提供了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从这些文章中采撷观点,以一当十,事半功倍。
4、写作者个人要做到“三个吃透”、 “四个弄清”、具备六项素质。 “三个吃透”:吃透领导,吃透上级,吃透基层。领导是怎么想的,上级的政策意图是怎样的,基层是怎么一回事。“四个弄清”:一要弄清讲话的人是谁,弄清了我们才能达到什么人讲什么话的目的。二要弄清听众是谁,即“见什么人讲什么话”。三要弄清讲话的时间,即“什么时候讲什么话”。四要弄清什么地方,“即在什么地方讲什么话”。具备六项素质:第一,必须有一个开阔的视野,看问题应当高人一筹;第二,要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第三要有很强的文字驾驭能力。第四,拥有大量的素材。第五,对领导个性意图的把握。第六,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
(二)领导讲话稿怎么写出高度、新意、气势来?
1、怎么写出高度来?讨论材料时,一些领导会说,“没有高度,太平了,再拔高一些。”怎么写出高度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站在理论的高度和领导的高度。站在理论的高度,有一些理论色彩:如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州长政府全体会讲话)。站在领导的高度:胸怀全局、把握大势、站得高、看得远、谋得深,写出来的材料才气势恢弘、高屋建瓴、不同凡响,而不是小里小气。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和主观随意性。辩证地看问题,防止和纠正“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问题要深刻,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2、怎么写出新意来?讨论材料时,还有一些领导会说,“没有新意,老生常谈”。如写民族团结,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提出新的问题,确定新的观念,运用新的语言,也就是一种“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新知识、新概括、新见解。 1、新主题。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主基调。它是贯穿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主线。抓住这根主线,文章就不会跑调,就能中心突出,形散神聚(如围绕长治久安抓发展。民族团结、从我做起,等等)。 2、新思路。思路出新,领导讲话就有新意。3、新举措。同样的工作,提出不同的推进措施,讲话稿的新意就出来了。4 、新目标。目标变新了,讲话也就新了。5 、新数字。讲话中引用的数字必须始终是最新的。7、新典型。讲话稿中适当引用一些典型事例,效果也非常好。8 、新表述。就是通过表述方式的创新而达到讲话稿出新的目的(猪粮比)。 9、新手法。就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达到“出新”的目的。在强调经济发展速度时,打比方,“中国经济属自行车经济,好比人骑自行车,达不到一定的速度,肯定要摔跟头”。通过排比出新。使用排比句式,能使文章产生整齐美、雄浑美、连贯美,进而达到“出新”的目的。在撰写各种动员性大会讲话的时候,在分析形势的时候,在统一思想的时候,在提具体要求的时候,排比是最常用的手法,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群众语言出新(今年白馍吃上了。能力上有危机感,名利上有满足感)。在领导讲话中适当用一点群众语言,可以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10、新标题。形式是内容的依托。标题新,可以给讲话内容增色,增强内容的感染力、说服力。
3、怎么写出气势来?一些讲话稿说理平平、语言平平,平铺直叙,领导念起来平平,没有鼓舞人心的气势。在开头、结尾或者关键处适当用几个排比句势,可增加文章的气势。如60年州庆讲话,迎新春茶话会致辞等等,运用排比句势,都可起到令人热血沸腾、催人奋进的效果(打出我们的威风来,打退敌人的嚣张气焰,打出人民的安宁来,等)。
(结束语)
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但也不是难于上青山。用鲁迅先生的几句老话和大家共勉:1、“文章得失不由天”。意思是写好文章完全靠你自己努力。2、“我用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来工作”。意思是要勤奋,付出。3、“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这几句话从做文的态度、写作的方法技巧方面都给了我们指导。祝愿大家经过艰苦的历练和锤炼,成为炉火纯青、出类拔萃的文字高手,由公文写作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谢谢大家。
参加公文写作培训班心得体会两篇
(篇一)
**年2月23日—2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在**市**商学院举办的公文写作培训班的学习,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干警,我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培训班上的几位老师,有的是专门从事公文写作研究的专家教授,有的是长期从事秘书工作的老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很高,通过他们的讲解,我对公文写作有了基本的认识,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公文写作理论知识,感觉受益良多,收获颇丰。
一是通过培训,进一步开拓了视野。通过聆听几位老师的精彩授课,被他们渊博的知识、不俗的谈吐、高超的授课技巧和活跃的思想所折服,从他们的授课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启迪、开拓了视野。
二是通过培训了解了《公务人员社交礼仪》、《秘书的职业道德修养》、《公文写作规范与技巧》、《公文格式》、《新条例》、《新格式》及《自治区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写作实施细则》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听了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岳海翔的《公文写作规范与技法》的讲座后,使我对掌握和提高公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有了全新的认知,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三是通过培训,感到学无止境。通过参加培训,深感所学知识浅薄,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太多了。参加这次培训的人员中大多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学习的热情也很高,和他们相比,我深感所学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向有工作经验的同事多交流、多沟通,努力使自己增长才干。
四是通过培训加深了友谊。在培训中,我们二师司法局的干警相互取长补短,每天在一起交流探讨,实践学习,共同进步,成为了工作生活中的挚友。
通过培训使我明白在经后的工作中必须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在学习生活工作当中要做“有心人”,多读经典公文、报刊和文件,不断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文字锤炼,加强文学修养,不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善于聆听领导和同事意见和建议,取长补短,在不断的意见交换中提高自己的公文写作技巧和水平。
(篇二)
公文写作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迄今为止,实际上我们在三国以后,文件就出现公文的痕迹,再往后,清末、明国初年那时候,我们就有文件,就这样形成“公文”。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公文理论研究会举办的**年度公文写作培训班。作为一名对公文理解不深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可贵的学习机会。经过培训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要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必须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过程中,按照一定程序制成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起到传达方针政策,公布规章制度,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求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作用。公文与其他文体不同,受政治影响和政策影响最为明显,它既表现在政策上,也体现在表述形式和诸多表达手法上。因此,政策理论水平对于一个公文写作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写作人员洞察事物、分析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且直接关系到写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有较强的政治思想素质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应用写作原本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概念,大学毕业工作后,我在单位的人事科呆过一段儿时间,头头儿时不时让我起草个文件,写个发言稿或者阶段性的工作总结,开会的时候有时也让作个记录。这也算是和应用写作开始有了接触,不过我是学理科的,对应用写作的要求不甚了了。我当时的做法是模仿,我每次写这些东西时,总是借来相关的已有的材料,比如:起草文件,我就找来原来已有的类似的文件,照猫画虎,“描摹”而成。至于其他的总结和会议记录等等,也没什么要求,那就按自己的理解任意发挥。好在领导对此要求也不严格,也应付了下来。后来,离开了行政科室,从事业务工作,自然和这些公文接触就少了,但平时的工作报告,年末的年终总结,以及写个请假条,填写考核表格等等也是少不了的。从此我对应用写作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但尚缺乏系统的学习。本学期开设了应用写作课程,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应用文的写作在工作中往往接触得最多,用处是很大的。
虽然后半学期受到“非典”因素干扰停课,但通过在课上孙老师生动的讲解和课下的自学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是有了一些收获。
一、应用写作时的“非我”心态
一般文体的写作往往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表达自己,或者抒发自己的感想心绪,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明,即使新闻、纪实文学之类的文体,也往往是以作者自己的视野,去所观、所思、所感,再进而付诸笔端。
应用文写作一般(除了个人总结、书信)是要站在某一群体、某一组织、某一集团的位置上,它所传达的是被代表的单位的发出的信息,接受者也往往是集团性质的或者众多个体的。所以在写作时不要总想着自己,而要多考虑文中所代表的单位的立场,因为表达的是“非我”,而非“自我”。
比如:给领导草拟文件,一定弄清楚他的意图,不然急急忙忙去写,接着恐怕要经历多次“返工”的痛苦经历。因为你是给领导写的,领导又是从单位和自己的行政思想出发来共同完成这份文件。
再比如写请示、公函、报告、简报等,一定要弄清楚本单位与所发的单位之间的关系,如隶属关系、行政级别关系、业务工作关系等等,据此才能采取合适的文体,在文中使用相应的语气和措辞,这样才能作到文如其事、恰如其分。否则可能一个细小的疏忽,可能会酿成大错。在课上孙老师举了很多例子,正说明了这一点,应用写作所站的角度的重要性。
二、应用写作——“死板”而不乏“灵活”的写作
无论是公文、专用文件、规章制度和日常应用文,人们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一些格式和要求约定俗成,甚至一些公文的格式政府部门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应用写作时往往不能乱来,必须遵守规则。这不同于文学创作,个人可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可以打破陈规,不断创新。且不可对规则置若罔闻,否则会造成写作上的失败。
但这并不是说,应用文写作就没有我们可以发挥的空间了,我认为除了形式上的较多的约束外,在内容上除了注意一些语气的东西,这里面还是有一定的空间去驰骋的,当然毕竟应用文不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有那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还是以实用为上。
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和要求,具体不同的文体不尽相同,初学者不免眼花缭乱,不胜其烦,对于这些规则,我觉得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因为即使死记住,也往往不能灵活应用。最好的方法是找来一些标准范文去看,对照规则去看,多想想为什么这样,最好能理解这样要求的合理性,当然对于一些习惯性的东西,记住就是了。然后,可以不看规则去写一两篇相同文体的,在对照规则和范文去检查。我觉得在反复实践中去理解记忆比较好。在课上,孙老师给我们一些有问题的材料,去挑错,这也是个相当不错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我们快速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要领。
三、应用写作的“朴实”文风
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喜欢文辞华美、韵味隽永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但应用写作不太追求辞藻的华丽,它的文风相对来说就要朴实无华一些,基本上很少在词句上粉饰雕琢。我们很多同学,特别是原来文学功底较深的,往往有唯美主义的倾向,总喜欢写东西写得很艺术化,文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什么比喻、夸张、拟人等等,堆砌许多优美的词句和典故。如果这样来写小说、诗歌、散文,只要使用适时适地,自然是很好的。但应用写作追求一个“实”字,应用文不是供人们把玩鉴赏的艺术品,它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它是一种应用文体,是为了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使用,是传递交流信息、商洽处理问题的一种工具。因此,写应用文时一定要避免那种不合适的文风。切记洗尽铅华、天然雕饰也是一种好的文风。
但是不是应用文写出来都是给人一种干巴巴、读来索然无味的感觉?我认为,既然文章总是要让人来读的,包括应用文也是要有相关的人员去阅读,那么不可避免就要考虑人的阅读心理,要有某种趣味性,让人愿意读下来。我见过一些人的工作报告,内容上程式化的东西很多,如“在……亲切关怀下,在……的领导下,在……的协助下,在……的配合下,我们经过了……,克服了……,打破了……,最终……,”这些教条化的东西一多起来,让人根本就读不下去,除了感到枯燥以外,这里面缺乏完成工作的真情实感,感觉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对书写者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在符合规定的格式和要求下,尽量把内容写得生动有趣些,是必不可少的。
四、应用文的“单义性”
许多文学作品寓意深刻、内涵丰富,不同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和理解去诠释其中的意义,这样同样的一部作品,可能有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的理解。应用文一定要避免这种“多义性”,意义一定要明确,避免产生歧义,给不同的阅读者有这样那样的解释,否则,会造成工作中的极大混乱,比如制定的规章制度,在用词上用了一些摸棱两可的词汇,给人理解上有不同的说法,就会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造成麻烦。再比如一些待签订的合同,一定要逐字逐句地检查有无漏洞,反复斟酌,有无逻辑错误和未考虑到的情况,否则一个很小的纰漏,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在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惨痛的。写应用文时一定要注意表述上的准确性,避免词不达意。
公文写作学习
公文写作是从事机关工作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基础性工作,三天时间武部长、姜_、郝_三位老师给我们做了公文写作培训,既生动精彩又通俗易懂,既有理论高度又有鲜活案例,学习之后感受深刻,对我们这些欠缺经验的年轻人而言真是拨云见雾,豁然开朗。结合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的工作实际,今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公文写作工作。
一是从思想上认识到从事公文写作的重要性。文字材料工作事关单位工作大局,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回首武部长他们曾经从事文字工作的艰难,与现在的条件相比真是相形见绌,曾经一份份的公文信息完全靠加班加点手抄传递出去,虽然方式落后效率不高,但却锻炼了那个时代文字工作者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
二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多加积累。我们不可能通过一节课便脱胎换骨,成为文字达人,一切还得靠平时用心点滴的积累,通过日积月累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正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今后要增加阅读时间,广泛涉猎与工作有关的文章,通过多练多写多积累让材料丰满起来。
三是讲究写作方法。我们平时接触比较多的工作计划和总结类,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关注全局,既要立足实际又要有所提炼,但主要是要提纲挈领,没有提纲就如同人没有骨架。搞调研报告就要深入实际,从实践中提炼精华。这要求我们针对不同性质的公文写作,要以不同的方法灵活运用。
大学校园生活即将成为过去,作为应届毕业生的我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想的最多是大学毕业生常说的一句话“早知道在大学里多学点东西!”以前听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可我现在也“不幸”要说这句话了。虽然在青农部实习已有半个多月时间,但是自己还没很好的融入到部门的工作,没有能试着从整体上的把握好部门的工作动态,特别是在公文写作方面更能反映出自己的不足。公文写作对于团省委的机关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而对于自己公文写作方面认识,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一是缺乏创新。在写公文的时候,很多都是在以前相关或相同内容的基础上改进或者按照领导的要求修改,有时连领导需要表达的意思自己都没把握好,自己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还是相对低下;二是缺少积累。写公文要求自己平时的积累,自己平时公文的写作还是相对较少,而且看文章时候缺乏专注、没有深入的体会,深刻理解其内容,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然”;三是欠缺思考。没有打开自己的思维窗口,很容易在别人设计的框架中限定思维,很多时候自己都没有认真的去思考而是去寻求别人的帮助,这样不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四是定位不准。自己写公文的时候很容易将本应简洁的事情复杂累赘地表达,本应要详细表述的反而成了简单直接,而且逻辑思维和文章的布局还是比较凌乱,这个是自己写文章的大局意思不强和定位不好的结果。
公文写作自己需要加强的方面有:一是多看资料。充分利用团省委的文件资料优势,在不违反保密制度的前提下,多收集、多整理、多归纳,多总结公文写作资料,加强自己对公文写作的了解,培养自己对公文写作的兴趣;二是多听教导。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领导和同事的修改或建议,加强自身的思维能力,快速成长;三是多问意见。通过多问一些公文写作比较好,某一方面擅长的同事请教写作经验,完善自己的经验不足之处;四是多学写作。通过阅读有关的公文写作书籍,加强公文写作的合“法”、求实、合体、简明、严谨、准确、规范、完整、清晰和耐久;五是多写文章。做到不为写而写,通过以写改写,以写促写,以写提写来升华公文写作能力,进一步推动自身的成长。
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觉得自己的公文写作就要像古人那样“凤凰涅盘,浴火重生”,让自己有一个新的改变和成长。
5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
5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
6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