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善学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3篇优秀的善学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善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第四个价值准则,是友善。
“友善”这个词,应该拆分成两部分来看:“友”是友好,表现友好,这是行为要求、是表面现象;而“善”是善良,心怀善意,这是心理要求、是内心态度。如果只强调表层的友好而不顾内心真情实感,就容易沦为伪善;而如果只强调内部的善心而不谈如何外化于行,就容易产生隔阂误解。所以,“出于善意的友好”,这才是“友善”这个词对于人际关系的完整诠释。
(一)与人为友,心从善念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际交往中,都会面对这样两类人——其中一类,是我们认同的、喜欢的、看重的人群。他们,要么从客观本身就是正面的典范、优秀的代表,要么从主观意识上与我们秉性相投、志同道合、性情契合,要么,是拥有的职权、地位、名望、资历等因素对我们产生着重要影响而使人不能不重视。总之,这样一类人群,每个人都会比较本能地以友好态度相对,我们姑且称这一类群体,是我们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关系人群。
对于积极关系人群,友好以对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此时我们需要自省的是:面对这些重要人士,我们表现出的友好,是否真正出于善意的本心?容易做到的是外表友好,不容易的,是内心能否与外在行为保持一致的善意:我们是否会因为迁就而表里不一?是否会因为奉承而言过其实?是否会出于顺从而言不由衷?是否会出于权威而阳奉阴违?此时,追溯这份友好表现的内心出发点就格外重要。
对于本心不同而表面为友的人,在《论语》里有着明确的论述,孔子提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对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益友的特点是“友直、友谅、友多闻”,也就是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博文广志的朋友;而对人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损友的特点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也就是一味谄媚逢迎的朋友、表面奉承而背后毁谤的朋友、总是花言巧语而所言不实的朋友。
同样是表面为友,但内心是否诚恳善意,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看得清清楚楚,然而当我们身处在友朋之中、当我们为他人之友的时候,却常常浑浑噩噩、混沌不清。友好的态度、入眼的欢颜、顺耳的笑语,往往模糊了诚意与浮夸的界限、掩盖了真情实意与别有用心的本质。甚至,一种嘘寒问暖之姿可能已经顺延成了社交上虚与委蛇的习惯,似乎表象上的和乐融融,就是我们追求的友善关系。但是,我们是否真敢于叩问,当洗尽浮华过后,还有几个朋友依然住在自己心里?自己又能留在几人心里?
所以孔子的弟子曾参,领悟了老师的教导之后,就每天自省多次、追问自己的内心,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每天多次反省自身,问自己:我为别人做事是否有不忠诚于人的时候?我与朋友相交是否有不诚信于心的时候?我学习的知识是否有践行不够的地方?在传统文化里,并不追求高朋满座、门庭若市的浮华朋友,易聚易散;中国文化追求的,是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诚心待人,善意如初。
所以当我们作为主导者呼朋唤友、乐在其中的时候,当我们作为从属者三五成群、众星捧月的时候,我们能否坦然回答,自己和他人的友好相交,都是善意相对、不掺邪念的?
诸葛亮在《论交》里说道:“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险夷而益固。”出于势利的交往,不能久长,不可稳固。而君子相交的珍贵,就像是一棵常青树,在温暖的顺境里不必去刻意锦上添花、增枝加叶,在寒冷的逆境中也不会改投别处、落井下石,能够经处任何时节的考验,而且在患难之时更显坚固。
所以,在“友善”一词里,“善”的重要性,就如同是常青树的根基,促发着地表上生长出友好的绿叶与鲜花,然而花叶都只是美好的表象,善意才是这棵树之所以长存的基础。花开花落的表象可顺其自然,坚如磐石的善心却不可更改。
《孟子》里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与人为善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善中友外,方为友善。
(二)与人为善,给人机会
对于积极关系人群,我们在表现出友好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发心是否真诚善良。而对于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人、不喜欢的人、不在意的人,比如与自己意见相左、志向不同的人,或是学问水平、职位成就、生活质量甚至道德品性都低于自己的人,我们常常会怠慢、会轻视、会疏忽,更有甚者,会恶言相向、势同水火。每个人生命里都存在着这样的人群,而且我们每天绝大部分遇见的都是这个群体,比如陌生人、比如点头之交、比如身份低微的人、比如本身素质不高的人,与这类人群的相交,其实是构成了我们无所不在的交往空间。我们姑且称呼这类人际群体,为人生中的非积极关系人群,他们不是我们抱有强烈主动性要去交往、去了解、去友好相待的。
然而任何一种人群、任何一种交往,都是我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一部分,如果让这一部分以消极之心、以怠慢之态、以无礼之姿去对待,那么这种消极、怠慢、无礼就首先构成了我们自己人生整体的一部分,就已经消解着生活对于我们自己的友好。所以,面对非积极关系人群是否能秉持理智的友好,才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修为。
而怎样达成这份修为,我们可以翻开《论语》找答案。《论语》对于为人处世最切实的指导意义之一,就在于它提出了“忠恕”的概念。在《论语》里有这样一段遗响千年的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向曾参传道,告诉他:我所有的学说,都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穿的。曾参领受,而其他学生却不明所以,纷纷向他求教,曾参对大家感叹: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二字啊。
曾参是孔子座下天分极高的弟子,他和孔子的对话,犹如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了悟于灵犀、受教于无言。而曾子后来,也确实如迦叶发扬了佛教一般,成为了将孔子儒学思想既有继承、更有发展的一代“宗圣”。他与孔夫子在一问一答间提炼总结出的这个“忠恕”至理,也提供给了孔门弟子、给世间君子一条得以依此行事的金科玉律。
“忠”就是尽己之心、以待己之心去待人,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立得住、也要使别人能立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行得通,也就是,尽我之心,忠人之事;而“恕”是如人之心、换位思考,不仅尽自己之所愿,还能想他人之所想,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将心比心。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贡又问过老师:是否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座右铭的?孔子肯定地回答说:“其恕乎。”恕,这个字就是最为重要的、可以奉行终身的指导思想。
以“忠恕”的标准衡量,当我们面对不如自己的人,能否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体谅和理解、去宽恕和包容,能够依然不吝啬地给予友好呢?比如,当我们出入门庭、路过保安的时候,能否道一句不冷漠的问候?当我们接收快递、收受邮件的时候,能否说一句不漠然的感谢?当我们购买服务、享受照顾的时候,能否留一个不冰冷的笑脸?当我们车厢电梯、路人同处的时候,能否在眼神相接时给出一个不失礼的点头示意?……
而面对那些在以前曾有过失或者与自己曾有摩擦的人,我们就可以从此理直气壮地攻击他们、敌视他们、伤害他们了吗?孔子的一字之教,告诉我们“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增广贤文》告诉我们“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左传》又告诉我们“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能否促发他人向善转化、能否促进关系转为善交、能否促使自己善心不堕,就从我们以理智之心、以善良之愿秉持的友好态度开始。
所以,友善,不仅在于与人为友、心从善念,还在于与人为善、给人机会。
(三)与己为友,首存善心
友善,不仅是对他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态度,同时也是对自己、对内部心灵的一种精神。一个不能首先与自己为友、不能本身发心善良的人,是无法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友善关系的。
所以《中庸》中才会说“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这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自我警醒。一个人独处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状态,是他发散开来、面对世界的源点。
一个能够充实自我、享受孤独、反省内心、明察优劣的人,才是一个具有人格独立性的人,他不会因惧怕孤独而不加分辨、交下酒肉朋友,不会因缺少主见而人云亦云、盲目随波逐流,不会因无所事事而浮躁草率、寻衅滋事为乐;不会因信念不定而被人左右、偏激从众行事。因此,诸葛亮在《诫子书》里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宁静,就是能君子慎独、能与自己安然为友;明志致远,就是能推己及人、能与社会友好长处。
所以,首先培养一颗常存善念的心,能与自己做朋友、能对话自己的得失,而后才能在社会中无论遭遇观念如何冲击、无论面对事态如何变幻,都不忘初心、不失本性,友善待人、友善处世。
《管子》说“善人者,人亦善之”,《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假如我们感觉这个社会还不够友善,那么正说明,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我们,对这个社会还不够友善。当我们用自我的一份友善去点亮自己和周围的时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开始。
最近阅读了《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小技巧获得大改变》,该书作者主要总结其多年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考察众多优秀教师与“问题”教师的课堂,归纳了50个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方法。其实,这50个小技巧,我们已经知道的不少于40个,我们实际用过的也不少于30个,只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会因为会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也往往会丢失教育的幸福感。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育的秘密都藏在所谓的‘差生’身上。”如果孩子们已经完美到教一遍就会,说一声就听了,那么教育也就失去了价值。读过此书,忽然明白,教育中时时都有烦人之事,调整好心态,才能追求教育的幸福感!以下是我看完整本书的收获体会:
要做一位学生眼中快乐的教师。我们要相信:微笑,可以使你走向成功。教学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群孩子,他们有他们的天性。很多时候,学生都不能很好地自控。不管我们是否认为是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理,亦或我们的同事应该更有耐心,这些都不在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唯一能控制地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不要在学生面前失控,真诚地,心平气和去帮助学生改正他们的错误或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别让学生难堪,这不仅不利于课堂,还会伤害师生关系。学生不仅会对教师产生厌恶情绪,还会对该门学科失去兴趣。赞扬学生的良好表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良好表现。所以,要少批评,多点鼓励。皮格马利翁效应里提到过,不管你的学生如何,但在你的心里认为他们都是最棒的、最好的,加上你投入自己的爱和心,不久以后你会发现,所有学生都变了,变成了你心里所希望的那样。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从而进行鼓励表扬。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到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更懂得了优秀的教师他们是如何通过关心、认可、鼓励学生,所以有了这些切实可行的经验之谈,再加上与实践的结合,用心去体会,用心去适应,用心去改变,任何一位老师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都会是更加成功的。同时,学生也会不断进步,每天都有更好的表现。在以后的教学路上,我会争取多点智慧、多点爱心、多点耐心从而能够和学生和谐相处,争取共同进步。
教育是改善学生心灵的事业读书心得范文
我看了许多书,记了十几本的笔记,能清晰印入我脑海和深入我心灵深处的却只有这几个字,“教育是触及学生灵魂的事业”。这已经成为我工作的座右铭。我二十几年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告诉我:没有触及学生灵魂的说教就是无效的教育,甚至是相反方向的教育。
一、什么是灵魂?什么是教育?
“灵魂就是精神。人除了吃饭、睡觉、找伴侣之外,还有一些更高的追求,那就是不断地发现世界,不断地思考世界。我感觉到体内有两中力量,一种是肉体,有形,会死亡,依靠五谷生存;另一种是精神,无形,永生,依靠我的思想生存。”
二、教育为什么必须触及学生的灵魂?
我从事的是初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工作。大家都知道:初中阶段是人生奠基的黄金时期,是人的青春期。学生的身体、思想、行为都发生激烈的变化,如果在这个时期,学生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我始终认为从事初中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斐斐课件园)的工作者所担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那么,教育为什么必须触及学生的灵魂呢?请看以下几个事例:
例1:单纯的说教不是教育
某个学生就是不学习,我们教师看到这样的学生就气不打一处来,我们不管学生是怎么想的,把学生叫到我们身边,什么也不问,就对学生讲了一通大道理:什么你家长挣钱容易吗?你在学校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谁?你看看,同是一个老师教,别人的成绩怎么那么好,而你的成绩怎么那么低,你就不上火吗?…..等等,你说得唾沫星子到处乱飞,脸发热,血压也升高,甚至弄不好还会头晕脑涨,十分地不舒服。而学生呢?你看看他,一句话也不说,你说什么,他就那应付着,有点礼貌的顺从你不停地说“是”,如果遇到不太懂事的学生,尽管你大道理讲了一大堆,他就是不说话,或对你说:“你说的这些都没用,我的父母已经跟我所快100遍了。”然后,这次教育就不了了之,学生该不学还是不学。这样的教育有效吗?
例2:把学生看“扁”了不是教育
老人们说:“三岁看到老。”这是对一个人未来的预测,其中也有发展变化的观点。但如果我们看初中学生的时候,尤其是看在学习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说:“这个学生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我们给还没有开始学习和发展的学生下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太早了点。我们想想看,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方面暂时处于落后状态,我们能这样说吗?我们能放弃吗?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从没有这样做过,而对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我们却这样对待,我们的良心能受得了吗?
例3:把学生的坏习惯当成“正常现象”不是教育
到我们学校来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是“干坐生”,即上课的时候,不带书,没有笔记,不听老师讲课,坐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机或其他物品,也有的走神,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也许,除了学习以外什么都想。的确,这样的学生很难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难教育,就让他们继续小学阶段的坏习惯,就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就放弃在学业上对他们的要求,使他们继续成为一个“干坐生”,最终成为干扰课堂教学的坏学生。我们不能这样做,学生的坏习惯,在初中阶段必须得到彻底的纠正。
那么。怎样的教育才算是有效的教育呢?那就是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以下也有几个例子:
例1: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一名同学,学习成绩很低,我很着急,就逼着这个学生学习,结果,他用那红红的眼睛,痛苦地看了我一会;这时,我有发现,他把英语书撕得面目全非。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理直气壮地对我说:“我小学就这样。”然后就大声地哭了起来。并说:“我不学了行不行?我不上学了行不行?在学校,老师逼我学习;在家里,我父母逼我学习,我学不会,他们就骂我打我,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听了这些话,我为之一震。我想: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我把学生领出教师,和学生了解了他在小学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我们首先在放学
后对这个学生进行了家访,了解到:家长由于自己没有机会上大学,所以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不满意,急于对孩子进行家庭辅导,孩子本身不愿意学习,因此,家长怎么讲孩子都不明白,家长急了,就打了孩子。我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引导家长先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然后在逐步引导孩子在建立自信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例2:给学生和家长一个好的期待
某同学,在学习方面几乎是空白。当家长来到学校接这个学生的时候,我当着家长的面说:您的这个孩子很聪明,思维很灵敏,就是大脑还没有开始使用。如果您的孩子从现在开始起用大脑,开始学习和思维,将来一定是一名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家长非常高兴地把孩子领回家。第二天,在走廊里他碰到了我,问我:“老师,你说我现在开始学习还来得急吗?”我非常高兴地回答说:当然来得急。不但来得急,你还会成为有发展潜力的好学生呢!他听后,笑着跑回了教室。在一次月考之后,他的语文只打了7分,我当时真的很生气。我就问他;你还是中国人吗?学生楞了一下,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这个问题。事后,我对我问的这个问题感到很后悔,我觉得很可能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我认认真真地反复地看着这个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不知道帮助这个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忽然,我发现他的英语成绩打了20多分,比上次考试的成绩高了几分,我就以这一点为闪光点,加以放大,给予表扬和鼓励。结果在第二次月考中,他的学习成绩就有所提高。
例3:与家长配合,有效解决学生不听课的难题
有一个学生,他的语文成绩能达到70分以上,可是,他的数学几乎就是空白点。她的父母很着急,在家里给他请了家教,可是他的成绩还是不能提高。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我碰到了这位学生和他的母亲。她的母亲跟我说:这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了,给她请了家教,她的数学成绩还是上不来,老师,你帮我分析一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对家长说:前几天,我辅导他数学的时候,她连1—2都不知道怎么算,可见,从小学到现在,她根本就没听数学课。她的语文成绩较好,说明他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很强。数学成绩低的原因就是没听数学课,她自己没想学数学。请家长要求孩子认真听课,用心学习数学。只要她自己开始认真地学习了,不用家教她的学习成绩都会很快地提高。在家长的帮助和教育下,她开始认真听课,有不懂的就问老师和同学,她的学习成绩在稳步提高,她的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必将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
三、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是一向持久的工作
我们看了以上事例,不要以为对学生进行一次涉及灵魂的教育就能彻底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就能解决学生身上存在的所有问题。教育是我们尽责、尽心、尽最大努力做的工作。我们所面对的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生激烈变化的青春期,他们有很多不成熟、不正确的思想需要我们长期地进行引导;他们的情绪忽高忽低,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方法进行控制;他们的行为有很多危险性,需要我们加以严格的要求个评价管理;他们的人格还有待于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提高;同时,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我们的希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初中的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给学生一个好的教育,学生就会在未来的学生和发展的道路上,更好地生存;作为一个初中教师,我们必须坚持读书,以使我们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和旺盛的工作精力,并用此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育与班任、其他教师及家长、社区密切配合的所结的果实;教育是用不断变化的眼光去看待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事业。
3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9位用户关注
8位用户关注
7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6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