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革新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11篇优秀的革新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革新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学习了“革新立异 奋发有为”会议精神,让我对为人服务和自身工作发展有了新的深刻认识。
一、注重学习是我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对付下层的我而言,受经历所限,无论是在理论素养方面,照样在工作方法措施以及对业务知识的了解控制方面,都存在着不够和欠缺,只有赓续学习,能力真正晋升自身综合素质、进步工作效率的才能。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向身边同事们学习,不仅要在总结胜利经验中得到进步,也要在吸取自身不够方面中得到提高。
二、敢于担当是我扎实发展的必备素质!
对付自身的我来说,要勇于担当,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把勇于担观成为干工作的基础要求,以担观成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激情去尽力拼搏;还要善于担当,具备担当重任的才能,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办理问题。只有将勇于担当和气于担当结合起来,能力做到“平常时观得出,症结时站得出,危机时豁得出”。
三、踏踏实实是我快速发展的最佳捷径!
“道虽迩不可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对付下层的我而言,踏踏实实便是要从平凡的小事开始,当一件件小事化为群众的得到感,那便是我的最终的初心。便是要从学会死守做起,要死守本身的初心,死守本身的岗位,夯实基本,久久为功。便是要从学会吃苦做起,到实践中去摔打,吃该吃的苦,出该出的汗,到办事群众的最前沿、最必要的地方去检验,充分地进步自身本领,实现人生目标和最初心的愿望。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2022两会心得体会:开创中国改革新局面》,感觉写的不错,这里给大家转摘到第一心得范文网,觉得好就请收藏下。
2022年3月3日到13日,全国“两会”在京召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开局年,在转作风乘势而上的关键期,2022年的全国“两会”必然精神抖擞,推动中国迈上了更加壮丽的新征程。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我国政治体制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两会”能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水平和质量。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进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围绕这一目标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的各项履职活动定能更加契合中心任务,更加符合决策需要,更加体现人民心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寰宇,世界经济阴霾远未散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对“两会”提出了新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更加积极地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广泛凝聚起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才能永葆“两会”的蓬勃生机;更加主动地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拓展民主形式,提高民主代表协商能力,才能更好地展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优势和价值。相信本次“两会”定能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用恪尽职守诠释责任,以奋发有为回应期待,开创人民民主事业新局面。
过去的成绩,凝结着“两会”的心血和智慧;未来的发展,更呼唤“两会”的责任与担当。团结就是力量,民主才有活力。越处于改革攻坚期,越需要汇聚众智、增强合力;越处于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大面积雾霾污染,如何源头治理?政府简政放权,如何落地有声?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科学推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如何化为具体方案和行动?面对这些发展问题、改革难题,代表委员们道实情、讲真话、谏诤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两会”就一定能开得更加高效更有成果。
行进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两会”定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方力量、激发社会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保驾护航。
这是篇好文章,讲的是关于民主、两会、更加、社会主义、人民、发展、如何、改革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
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金秋十月这个收获的季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征程。
30前的中国改革,起点同样是在农村。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敏锐地觉察到中国“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以大无畏的勇气开辟了坚难而又坚定的改革开放之路。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着力点和突破口,之所以选择了农村,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现实国情的必然抉择。
历史实践证明,在党的领导下,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8亿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中国发展“第一步”方略,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弹指一挥间,到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0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5亿人减少到1500万人;粮食总产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5000亿公斤。这些历史性巨变,已被永远载入中国农村和中国改革发展的史册。
30年后的今天,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农村亟待在实践中再次突破,也必须突破。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亟需在新一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抓住发展机遇,给农村发展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面临新的改革发展,从没有象今天这样迫切。我们在3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和挑战。农村和城镇相比,依然相对落后,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在一些地区还相当突出;农民收入总体上落后与城镇居民;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然会制约到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制约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长远看还会影响到中国未来改革发展全局。
对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本次全会上,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就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和一贯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共识。在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入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今后农业、农村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高度顺应了亿万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已经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绘就了一幅更加壮丽的改革蓝图。中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之路,已经开启了又一个新时代,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
课程改革新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自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更多。除了各级教师培训中接触最新观念和了解学科前沿,观摩其他老师研究成果外,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为我们的常规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我们也因此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和收获,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共鸣。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二、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2022年两会心得体会:开创中国改革新局面》,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的文章,这里给大家转摘到第一心得范文网,觉得好就请收藏下。
这篇《2022年两会心得体会:开创中国改革新局面》,是第一心得范文网思想汇报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2022年3月3日到13日,全国“两会”在京召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开局年,在转作风乘势而上的关键期,2022年的全国“两会”必然精神抖擞,推动中国迈上了更加壮丽的新征程。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我国政治体制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两会”能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水平和质量。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进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围绕这一目标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的各项履职活动定能更加契合中心任务,更加符合决策需要,更加体现人民心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寰宇,世界经济阴霾远未散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对“两会”提出了新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更加积极地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广泛凝聚起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才能永葆“两会”的蓬勃生机;更加主动地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拓展民主形式,提高民主代表协商能力,才能更好地展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优势和价值。相信本次“两会”定能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用恪尽职守诠释责任,以奋发有为回应期待,开创人民民主事业新局面。
过去的成绩,凝结着“两会”的心血和智慧;未来的发展,更呼唤“两会”的责任与担当。团结就是力量,民主才有活力。越处于改革攻坚期,越需要汇聚众智、增强合力;越处于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大面积雾霾污染,如何源头治理?政府简政放权,如何落地有声?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科学推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如何化为具体方案和行动?面对这些发展问题、改革难题,代表委员们道实情、讲真话、谏诤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两会”就一定能开得更加高效更有成果。
行进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两会”定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方力量、激发社会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保驾护航。
以上是《2022年两会心得体会:开创中国改革新局面》的详细内容,主要描述民主、两会、更加、社会主义、人民、发展、改革、如何,觉得好就按ctrl+d收藏下。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两会心得体会:开创中国改革新局面》,感觉很有用处,改掉错别字就发到了第一心得范文网,为了大家阅读方便。
2022年3月3日到13日,全国“两会”在京召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开局年,在转作风乘势而上的关键期,2022年的全国“两会”必然精神抖擞,推动中国迈上了更加壮丽的新征程。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作为我国政治体制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两会”能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水平和质量。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推进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围绕这一目标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的各项履职活动定能更加契合中心任务,更加符合决策需要,更加体现人民心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寰宇,世界经济阴霾远未散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繁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对“两会”提出了新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能坚定自信、增强自觉、实现自强;更加积极地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广泛凝聚起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才能永葆“两会”的蓬勃生机;更加主动地发挥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拓展民主形式,提高民主代表协商能力,才能更好地展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独特优势和价值。相信本次“两会”定能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用恪尽职守诠释责任,以奋发有为回应期待,开创人民民主事业新局面。
过去的成绩,凝结着“两会”的心血和智慧;未来的发展,更呼唤“两会”的责任与担当。团结就是力量,民主才有活力。越处于改革攻坚期,越需要汇聚众智、增强合力;越处于发展关键期,越需要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大面积雾霾污染,如何源头治理?政府简政放权,如何落地有声?新型城镇化建设,如何科学推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又如何化为具体方案和行动?面对这些发展问题、改革难题,代表委员们道实情、讲真话、谏诤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两会”就一定能开得更加高效更有成果。
行进在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两会”定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方力量、激发社会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保驾护航。
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金秋十月这个收获的季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征程。30前的中国改革,起点同样是在农村。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敏锐地觉察到中国“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以大无畏的勇气开辟了坚难而又坚定的改革开放之路。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着力点和突破口,之所以选择了农村,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现实国情的必然抉择。
历史实践证明,在党的领导下,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8亿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中国发展“第一步”方略,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弹指一挥间,到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0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5亿人减少到1500万人;粮食总产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5000亿公斤。这些历史性巨变,已被永远载入中国农村和中国改革发展的史册。
30年后的今天,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农村亟待在实践中再次突破,也必须突破。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亟需在新一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抓住发展机遇,给农村发展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面临新的改革发展,从没有象今天这样迫切。我们在3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和挑战。农村和城镇相比,依然相对落后,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在一些地区还相当突出;农民收入总体上落后与城镇居民;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然会制约到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制约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长远看还会影响到中国未来改革发展全局。
对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本次全会上,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就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和一贯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共识。在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入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今后农业、农村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高度顺应了亿万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已经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绘就了一幅更加壮丽的改革蓝图。中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之路,已经开启了又一个新时代,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
10月12日,中国******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金秋十月这个收获的季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将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征程。30前的中国改革,起点同样是在农村。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敏锐地觉察到中国“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以大无畏的勇气开辟了坚难而又坚定的改革开放之路。中国30年前的改革开放,着力点和突破口,之所以选择了农村,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现实国情的必然抉择。
历史实践证明,在党的领导下,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8亿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中国发展“第一步”方略,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弹指一挥间,到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30倍;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由2.5亿人减少到1500万人;思想汇报专题粮食总产量由改革开放前的3000亿公斤增加到5000亿公斤。这些历史性巨变,已被永远载入中国农村和中国改革发展的史册。
30年后的今天,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农村亟待在实践中再次突破,也必须突破。现实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亟需在新一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抓住发展机遇,给农村发展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面临新的改革发展,从没有象今天这样迫切。我们在3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和挑战。农村和城镇相比,依然相对落后,城乡发展依然不平衡,在一些地区还相当突出;农民收入总体上落后与城镇居民;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必然会制约到今后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制约农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长远看还会影响到中国未来改革发展全局。
对此,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本次全会上,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就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和一贯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战略共识。在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业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入手,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今后农业、农村大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高度顺应了亿万农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已经为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绘就了一幅更加壮丽的改革蓝图。中国的农村改革发展之路,已经开启了又一个新时代,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
高中新课程改革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20xx年高考结束后,我们便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为期三天,我们听了主讲教师的授课,观看了视频,每天在网上发布作业。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颇大。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世界潮流,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所必然。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必须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从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严酷现实中走出来,从一切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分数、成绩、升学率为唯一硬性指标的误区中走出来。还教育一片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山清水秀。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向善向真向美,是使受教育者个性中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或不良行为得到纠正,不健全的灵魂得到重塑,使其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质,热爱科学敬畏自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却悖离了教育的这个宗旨,悖离了它应走的道路,已经异化为对人个性的遏制甚至扼杀的“被教育”。这种“被教育”完全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死记硬背那些在社会实践中没有用处的过时陈旧的知识来获取高分并由此进入高等学校,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正如笔者在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这是指我们的教育现在只讲考试,只讲成绩。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而大学却在行为习惯与为人处事的基本常识等方面“补课”。在一些学校,公然张贴有“用分数说话,拿成绩发言”的大幅标语。这是告诉我们的学生,你除了把成绩提高以外,你可以不管其他,或者说你可以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我们的教育应该对人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对他的智育负责。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抓得如此之紧,现行的应试教育也只能把入口成绩好的学生作一些提高,而大部分入口成绩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出口还是一般或稍差。
新课程改革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没有现成模式,也无可以上升为理性总结的经验。以四川省高中语文新课程为例。从两本教材变成了三本,执行新教材的还是原来的那些教师,( )教法还是原来的那些方法,或者说有一些变化。这样的改革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难度是很大的。
通过学习,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心灵塑造工程而不只是课堂教学,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不转变,那就什么都谈不上,要把教育看成是一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宏伟工程,而不是每年的升学率。
其次,我认为那些讲课的教师都讲得很好。比如诗歌教学的美感熏陶,又比如作文教学写心灵,审题立意等,但恕我直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些东西却根本推不开,也无法实行。我们高中语文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很多重点大学在他们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都取消了语文考试,更有甚者,在一些重点高中的自主中考中,也取消了语文考试。许多中学的校长都认为语文课无关紧要,可以临时突击。而在高考分数下来后,却又惊叹语文还是可以将学生的总分抬高的。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要艰难前行。要进行改革。首先要把课堂的主体换成学生,把满堂灌变成金手指,对学生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作一点拨。
语文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他们在普遍重理轻文的'影响下,语文基础知识都很不牢固,文学素养也差,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不要说读就是听都没听说过。某些学生在复习文学常识时,只是死背一些文学名著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他们连书的封面都没见过。新教材增加了高中生的阅读量,也选了大量的名著选段,这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
再次,要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长期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要长期坚持的。自主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合作学习是要发挥学生各自在知识的不同点上的长处,取长补短,吸纳优势。这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前途光明,我们作为参与者,更应该身体力行,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政策极大地焕发了广大农民的创业激情。毋庸置疑,3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巨大的。据测算,30年来,农村人均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30倍,广大中国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贫困命运,过上了好日子,而且推动了整个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摒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站在全局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高度上看,的确不容盲目乐观,我们与小康社会、现代化农业的目标相去甚远,与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形势发展的大格局仍然格格不入。
我们应该承认中国农业还处于粗放式生产经营的落后阶段——小、散、弱、差。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农村的现状让我们难以自豪:土地分散、生产简陋、各自为战、经营落后、土地的利用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们的农业还没有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轨道。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中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进程。
温家宝总理在XX年的两会时坦言,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中央几代领导人的认识是深刻到位的。我们的差距的确很远。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已实践证明——规模化生产经营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也是农业的根本出路——这也是中国农业唯一的路径。规范土地流转可以合理、科学地配置土地资源,就是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不断推进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包产到户解放了生产力,解决了吃饭问题,但生产关系却落后于生产力。这不容忽视。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三农”存在“三仍然”,有“三最需要”——“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深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问题远非如此。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国际经济危机四伏、金融秩序动荡不安的当口,党和国家领导人淡定从容,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这很不容易!中国不是独善其身,也非因为一枝独秀,而是抱着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充分说了我们的党中央、国务院头脑清醒,勇于承当责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民本思想,同时也表达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坚强决心。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管理制度”。这对中国农村、农业、农民奔小康、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等等,无疑提供了极佳的政策支持。
自从包产到户,农民虽然尝到了甜头,也有了奔头,中央的决定是好啊,但目前农民兄弟们还站不到这个高度,也没有如此的科学发展观,仍然还处在盯住自己一亩三分地阶段,所以对中央的政策不一定能够理解深透。但是由于近几年中央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深受欢迎,深得民心,以至于下一步改革,农民兄弟自然会有较好的预期。但无论如何变革,他们最期望的是越来越好,至少有饭吃、有钱用、有房住,看得起病,政策稳定。
我出身于农村,对农村有特别的情感,对农民也比较了解。今年因特殊原因,多次回老家——湖南农村。农村的变化给我的感受很深,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昔日的村庄在逐步消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全老化、部分农田在荒芜、生态和环境在被破坏、迷信活动和赌博活动盛行、集体经济薄弱、基层组织建设涣散。看到这种情况心理有说不出的滋味,但又无能为力。这当然是一隅之见,但至少说明了中西部农村现状——与东部农村差距越来越大,与新农村的目标也相去甚远。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基层组织是他们的依靠。获得了土地的农民却无力走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天地,更没有走向市场。基层组织也未能带他们走出新的希望。闲暇时间除了打工就是打牌。中国农村已走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也面临新的发展课题。
十七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起点上,描绘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线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春天,增添了新的动力。作为农民的子弟,我感到很高兴——但又高兴不起来——就如眼下的救市举措——仍希望这一揽子计划能振兴中国农村——更期望这么好的政策在具体执行中不要走形变样。但无论怎样,我还是坚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必将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的里程碑。
怎样写革新心得体会
正文:
1.这次活动的组织团队
2.这次活动的编排过程(记叙)
3.本次活动的目的
4.在活动期间的大体经过
5.本次活动意义
6.参与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
7.对本次活动意见或者建议(可省略)
注:心得体会书写要求用信签纸(若条件允许)
【范例】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理论的升华,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有着极为丰富的物质文明支撑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工作的中心,同时,又注意将全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纳入发展的轨道中来考虑,让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
第一,和谐社会是能够创造极为丰富的有机财富的社会
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离开人的需要,为了发展而发展,甚至为了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为赶超英美而举国进行的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还有在改革开放中,局部地区和个别领导人心目中所形成的gdp崇拜,无一不是离开了人的现实需要,而为某种虚幻的目标服务。当人们为了实现这种目标,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时,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和掠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的严重破坏。这种离开人的具体需要而创造的财富,很难表现为可供社会支配的有机形态,它所耗费的大量有限资源,其产出的结果成为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毫无用处的负支出,甚至变成了制约发展的沉重包袱。这种情况在过去以增长为主要目的的发展观中,多有表现。它们往往由于决策失误或短视的选择,在不同地区出现了大量产业雷同、重复建设,由此而形成的一个个半拉子工程、烂尾楼工程等,使得这部分社会财富表现为无任何发展动力的无机性。
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求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协调性既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又体现在发展的最终结果中。这种协调性使得和谐社会的和谐,不仅表现在人的关系中,同样也要在物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因而,与以往的时代不同,和谐社会是能够创造大量有机财富的社会。
和谐社会财富的有机性有多种表现,一是社会财富构成要素的有机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和谐社会的财富不仅在构成要素之间是多元统一的,既表现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素有机结构的协调统一,更表现为财富最终形态的协调统一,它能够满足人的物质、精神以及人的主体意识所需要的。二是表现为财富创造过程的有机性。在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文明建设中,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按照科学发展观所指明的方向,在开发利用自然中,人们能更文明、更科学、更富有远见地对待自然,而不是短视地、粗暴地、盲目地将自然视作人可以任意掠夺的对象,人们只有自觉的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创造出符合人生存与价值的有机财富,才可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创造财富过程中,始终把握住满足人们需要的这一目的。因而,社会有机财富必然要体现出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把效益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坚持加快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举的同时,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三是表现为人们财富支配方式的有机性。社会有机财富的极大丰富不仅与创造财富的过程及财富最终形态相关,同时也与人们支配财富的方式有关。它体现了财富分配制度的巨大改善,正是在财富的转移过程中,财富的有机性最终得以表现出来。在和谐社会里,财富在国家合理的财政政策的支配下,能够顺利地在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谐地变换形态,这是有机财富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它除了实现自身物质形态的增殖外,它还具有制造社会祥和气氛的作用。因而,它的目的是双重的,它具有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多向转移性,而不仅仅是少数人财富的原始积累的工具。
[!--empirenews.page--]
和谐社会有机财富的增长,与物质文明的提高是相伴而生的,社会的有机财富既可以直接指向人们的眼前的消费,也可能表现为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它转换的形态与社会各阶段相适应。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紧紧围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创造社会有机财富开辟道路,以物质文明的发展,促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第二,和谐社会是不同利益群体能够合理分摊改革与发展成本的社会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创造更富于人性、更适合于人类居住与生存的人文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总是有一定风险与代价的。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若只注重扩张财富无限增殖的本性,发展的成果就有可能被少数人拿走,而与此相伴的各种代价,比如空气、生态、水资源的恶化、从事体力劳动的社会成员的精神与肉体的无限透支,就会被大多数人承担,这种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就有可能破坏社会的整体和谐。目前,我们所力求“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政策取向,归根到底是重建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社会发展成本的分摊机制。
坚持“五个统筹”,首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它的核心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合理地解决城乡发展的社会成本的分摊问题。在我国长达半个世纪的城乡政策中,作为区域的广大乡村、农村,与作为产业的农业以及作为居民身份的农民,始终扮演着为我国城市兴旺发展单向作贡献的角色,广大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始终游离在现代文明发展的轨道之外,农民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这既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更受人们习惯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过多地分担了改革与发展的成本,这是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因而,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城市文明在现代化建设中的辐射作用,加快我国居民户籍制度改革,让人们更自由地选择生活工作的居住地,这是符合世界进步潮流并解决城乡差别的大政策,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其次,统筹区域发展同样是校正区域之间发展成本的整合器。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分之一世纪中,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利益比较机制的作用,顺利地吸纳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大量廉价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从这个意义上看,中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取向,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有着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它通过非均衡发展的示范效应,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带动作用,也为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发展,培养了适合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类管理人才,为今天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中部地区发展的大崛起,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作用。因而,统筹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通过东西互动、尤其是东部对中西部的智力、技术等等,减少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必要的代价,是保证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
再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本质上是协调社会经济不同部门之间所承担的发展成本,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人除了在实实在在的物质需要的外,他还有自身的政治诉求,有满足其精神需要的文化诉求,有进一步提升自身各种素质的要求,尤其是无论人的物质生活被提得多高,始终也无法代替他精神上对社会公平的诉求。因而,在加大经济发展的投入同时,我们必须考虑民主政治、科教文化、卫生事业的齐头并进,加大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建构完善各种应对公共危机的应急机制,形成调节各种利益冲突的缓冲机制,以及表达各个利益群体愿望的政治协调机制,提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让人民心和气顺,生活殷实。
[!--empirenews.page--]
复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除了当代人可能面临的环境困境外,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大国,人均资源有限,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实质是合理地分摊社会发展的成本。我们坚持协调、持续的发展观,就必须把当代的发展可能造就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存环境的因素考虑在内,就必须摒弃大量消耗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
最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始终不渝地坚持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所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道路。要统筹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一方面要积极使经济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使之与中国的经济完全、发展利益相一致。目前,我国为刺激出口而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它在有利于出口企业的同时,也利于出口服务的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这就形成了非出口企业与出口企业,在分担社会发展成本方面的不公,而这种不公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指出的,出口退税实质是中国这样的中下等收入国家,间接地向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进行中央财政补贴,且它的支出已达到我国中央财政支出的 20%-30%。因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11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4位用户关注
4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
8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