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习惯教育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12篇优秀的习惯教育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习惯教育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要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优秀品质。今天我们认真学习了县组织的“养成习惯教育”后,我心颇动,久久不能平静,乱谈几句心得体会,请同流指导……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我们知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其身也无法改变。
方案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学生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如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不是自然的。我们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良好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们以前的教育重视认知、忽视行为,很多时候有些假、大、空,导致学生总讲大道理,言行不一。其实学生时期是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为此,国家在深化教育体质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指出,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还提出,对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名牌、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一些家长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教师找家长理论时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把德育也紧紧看作是有关知识传授的过程。德育却是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呢?
我认为:'所谓习惯就是稳定、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它分为动作型习惯、智慧型习惯和思维型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在培养习惯方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讲求科学。要有针对性地注重个体差异,制定培养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一个一个地来,在一个时期可以培养一方面,如一年两年,一个学期两个学期,一个月两个月,重点培养一个习惯,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二是要讲点道理。由自己的人生体验给孩子讲道理,以大组、小组的讨论方式探究式学习,围绕习惯做主题。
三是榜样示范。可以给孩子找优秀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更好地利于习惯的形成。我们现在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四是加强教师身教。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便被无形的大,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深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事最有说服力的,他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五是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我们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敬爱哦于的同步性。
六是加强检查评比工作。学校建立健全值周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监督、检查、记载,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七是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级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所以,班主任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认真实施。
八是不断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力度。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学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为都是通过班主任的教学和班级集体的影响而形成。因此,学校必须抓好班主任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xx年3月8日下午,作为班主任代表我在一中会议室听取了一小吕银普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汇报,对我来说,虽从事班主任工作二十多年,但感悟太深,受益匪浅。浅谈几点收获。
一、在课堂上,学习习惯最重要
1、关注书包文化。学生天天背书包上课,银普老师从关注学生的书包做起,形成自己特色的“书包文化”,值得借鉴。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老师在强调书写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协调运作,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3、教师要不断积累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在学校这个家庭中如何做人
1、培养学生尊师。看到学生做好事,要大力表扬,产生轰动效应,此时教师因势利导,使他意识到老师对他的关注,感觉到教师的伟大,进而影响到班务工作的执行。
2、助人的习惯。通过典型事例,教师大肆渲染,烘托氛围,使学生学会友善,意识到帮助他人同时也快乐自己的理念。
3、学会宽容培养自信。遇到学生之间不和谐的问题,教师要把握实质,通过事例教育他们学会宽容、不纠结。对待差生,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点拨表彰,使他觉得我也行,不断增强他的自信。
三、培养学生做事有序的良好习惯
1、在班务活动中,通过有秩序地摆放学习用品、值日用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培养学生做事有序的良好习惯。
2、遇到纷繁琐碎事情,指导学生换位思考,培养其积极主动性。
3、多让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给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觉悟。
《反思教育习惯》本书从转变教育观念讲起,介绍了创设学生发展的环境、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面对学生的错误、尊重个性差异、用人格影响人格等儿童教育的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反思教育习惯》心得体会,欢迎借鉴!
《反思教育习惯》心得体会
我阅读了《反思教育习惯》一书,了解了一些关于素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别人成功的经验,更感到作为一名教育者,原来反思自己的教育习惯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改变一些教育中的习惯,可以为架构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无论是在校园里,或是家庭中,亦或是社会上,这都会涵养出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格。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使我很有感触:“要使学生不犯错误,那只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尽管我们对错误围追堵截,问题仍然层出不穷。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纠正错误的本身就是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天真的稚气的孩子,第一心得范文网手机版学习不认真,疯打闹,迟到,不听话、屡犯错误等那是常有的事,以往,每当我在课堂上讲得尽兴,而有的学生却在低着头做小动作时;每当我正在组织大家一起活动,而有的学生却在一边捣乱时。我都会非常生气,停止讲课或活动,严厉地训斥一顿,既耽误了讲课,又破坏了班级的气氛,更别提教学效果了。
而看完了这本书,我才深深领悟:在面对学生的错误与不足时,老师更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宽容”。教师的宽容是对学生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的包容、理解和原谅,是对学生发展缓慢的一种等待、期待。教师的宽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教师的宽容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总之,教育习惯需要反思,让我们在刻意要求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习惯,让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完善自我。
《反思教育习惯》心得体会2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就像隆隆的列车,顺着已有的轨道行驶;它会自发地引导我们的感觉、观念和行动。冲出自我禁锢,尝试改变“从来就有”的常规和说辞,哪怕是一点点……魏书生的《反思教育习惯》一书,用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一个个教育的细微的操作中所应该蕴含的理念,启示我们教师一同进行反思。最使人有兴趣的是,说的这些事让人感觉那么熟悉,似乎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或身边发生过、第一心得范文网发生着。
常常,有一些习惯,我们不以为然。然而作为教师,这些习惯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意义,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然而对于教育者,这些事情因为联系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与拷问。
转变教育观念只需要一颗真诚的、敏感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对那些熟视无睹的事情用心去发现,只需要我们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对于任何教师来说,最伟大的成就不是培养高才生,而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习惯。因为决定人生成败或幸福与痛苦的往往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反思教育习惯之所以重要,在于教师的教育习惯直接影响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好的教育习惯决定了教师必然走向成功,坏的教育习惯决定了教师必然走向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教育习惯,只有反思才能觉醒,只有觉醒才有行动。
尊重教育要教会学生“尊重”的价值,当然也要教会他们思考、表达这一基础价值的行为习惯。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太需要“尊重”了。比如老师对学生经常表现出“居高临下”。范文网有的老师的“口头禅”就是“你给我如何如何……”,像“你给我坐好了”、“你给我每个字抄三遍”、“你给我回家把作业写好了”等等。都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毫无平等可言。没有平等,当然会造成尊重的缺失。因此,在孩子成长的校园里、家庭中,挫伤孩子自尊心的事情经常发生。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人人都是平等的。平等的教育应该是互动而非“一边倒”的,是“教学相长”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改变教师过去的习惯做法。一旦理念发生变化,过去所习惯的许多做法就会动摇。我们应该老师从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到管理学生的细枝末节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请迟到的学生轻轻走进教室;改喊报告为敲门;比如老师找学生谈话,请学生坐下来说,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老师坐着学生站着;比如过去一些老师不喜欢学生“插嘴”,现在则给学生“插嘴”的机会,从中看到了学生“插嘴”中有智慧的火花等等
改变一些教育中的习惯,便为架构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了条件。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家庭中还是社会上,这都会涵养出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格。
《反思教育习惯》心得体会3
回望历史是继承的,又是批判的,而创新是其充满活力的特征。传统教育习惯有多少是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是我们应批判改进的,这本书中的实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更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习惯教育,再三思之而动。这里我更愿意让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一、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我和众多的班主任一样,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每天上课都要先拿出时间说事,耽误教学时间。班主任的事真是多!。”大家都常这样发着牢**,之后仍得这样做。而我们却不知学生是怎样想的。宠春娟教师讲述着她的学生的心声:“教师,在您上课的时候,我希望更多的是听到您的英语课呀……”这样的呼声让我们深思“难道是我做错了吗?我是班主任啊?班主任不说谁说?可是同学们说的也没错呀!”庞老师反思之后调整自己,心中记住我是一个班主任,管理班级固然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也是任课教师,当课上安排的是“英语”课而非“班会课”时,我的身份首先是英语老师。我告诉自己:“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想想如果上课期间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意味着缩短了教学时间,学生们又该向谁来讨还这失去的时间呢?而且,这样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引起学生的反感。而这又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所以为什么我们不改变一下,让二者都好,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让出一分,学生会努力十分
我们有时测试经常遇到这样一件事,有的同学偏偏就得59分,离及格就差1分之遥,我们在统计及格率时很失望,恨其不能多得一分,谁知道最遗憾的还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这次期中考试,我有三科都得59分,但却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我提1分……”,这句话恰被吴军老师听见,经询问得知孩子非常想得这一分,因为它是及格与不及格的分界线,于是便蒙生“那借1分,期末还10分怎么样?”的提议,让孩子破涕为笑。
想到自己教学中也经常遇到此类情况,在这1分的处理上却没有认真考虑过。我们都知道检查性考试是一种督促鼓励学生努力的方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有无分数都是次要的,而知识的掌握情况才是更主要的。这1分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是及格的分界线,而是给了孩子一个机会,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个希望,更加努力学习的希望。以后我们尽可心“以宽容、理解的心态想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书中像上面这样的事例很多,每一事例都说得很详细,都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进行细致辞的分析阐述,都很值得我去借签反思,让我不知不觉有着更多新的观念性的转变,用以质疑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如:
1、“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接着还会发生相关的情境……,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范文写作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迟到的、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经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改报告为敲门”——-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而尊重的基石就是平等。
有多少学生在办公室的门前喊完“报告”,因为老师没听见而被“晾”在门外?“报告”两个字造****格的不平等。但军训时,军事化的管理是纯粹上下级关系,是军人绝对服从的要求,而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在平等交流中相互学习。再试想生活中又有什么时候用到报告,朋友式的会面,一定要敲门,这是礼仪,这是进入别人领地时相互尊重的需要,学校里我们可改掉“报告”但请敲门,让我们尊重从敲门开始。
3、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
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道德承担起来。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4、“把试卷扣着发给学生”
教师把试卷发给学生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刺激”学生?当然不是。看着一颗颗像做了贼似的不敢抬起小脑袋,老师的一句句分析,一个个读出成绩对学生是激励?还是自尊心的伤害?。有人曾说:“学校教书育人,如果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没有自尊的人,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不防也学习把试卷背扣着发给学生,同学们也会自觉得询问他人的分数,课代表有一份没有名字的成绩单供学生参考,也能很好地到竞争的作用。
5、“考卷一定要签字吗”
多数的家长只看重分数,分数高了还好说,分低了轻则一顿骂,重则一顿打,所以有些同学不愿意让家长签字。出于同上学生考试心理的需要,我们也可不要逼着没签名的学生一定要回家签。“以后考试之后,卷自愿签字”,这句话会引起怎样的行?。学生们都想让家长知道自己的进步而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试卷拿回家去,高高兴兴地把签字送给老师看。
看到最到最后,我突发这样一个比喻想法,不知是否合适:“至于习惯教育改革,我们要像是在抛球,改革过程中,把旧习惯这只球高高抛起,实践新的观点方法,当新实施成功之时,便是旧球落地陈封之日,当新实施失败之后,便是我们接起原来的旧球,决定是否继续抛起,及怎样再次将它抛起……。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是一本由林格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11月1日出版发行的一本书籍。本书是我国第一本养成教育系统著作,科学,严谨,新颖,实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是我作为教师摄取文化涵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我自我提高的最直接的方式。虽然我的教学更多的倾斜技巧性,但是对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还是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这本由著名教育专家林格著作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对教育的理解就是兴趣为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最终目的。致使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让我这很久没有阅读的教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读完它时,我感受到这书给我们带来的教学经验和巧妙的养成教育,并不像这本书那样单薄。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更对自己成为教师感到骄傲,同时也感受到任重而道远的压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有了这样的体会:
一、孩子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形成一个观点,建立一个信念,养成一个习惯,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矫正一个不良习惯,纠正一个错误观念,更需要长期的、耐心的教育。所以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长期抓,切不可“前松后紧”、第一心得范文网“一暴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耐性,要不怕反复,要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家庭教育的好办法很多,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发火,结果只会是功亏一篑。
二、考试是检验学习进度的指标,而不是决定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全部。
考试不仅仅是考查知识,更是考查习惯。因此,不能把在考试中出错简单的归结为不认真、不努力。家长应和老师一起给孩子寻找原因:听课时否认真?不懂能否发问?平时书写是否整洁有序?学习方法不当还是不够用功?孩子上课不认真,请与老师一起分析:是会了?听不懂?还是没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或补课。只有他想学才能学好,否则,只能是大家痛苦。
三、适度引导避免失去学习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过多进行督促。老在别人的被人监督下才去学习,会使孩子变的非常被动,慢慢会失去学习主动性。恰如其分的提醒和督促是必要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做的措施。因此,要注意讲究方法,提醒孩子注意当天的作业必须在几点前完成,尽早安排能让自己有更多自主的时间。家长不要按自己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以免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另外家长应学会长话短说,不必要的话不说。
四、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表扬是促进孩子成材的关键,要善于肯定孩子的成绩。如果你的孩子取得了好成绩,请给他一个拥抱、祝贺,买一本书或一套衣服作为奖励。淡忘孩子以前的不足,多看进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建立良好的心态,并且鼓励他做到信念永存、脚踏实地,这样,你的孩子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我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从细微处着手,从小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出现诸多问题的“要我学”变成由良好习惯支撑的“我要学”,即由被动变为主动。
人的一生是终身学习不断充实的一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不断汲取知识,丰富体验。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2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用心读了而且做了摘抄。这本书是由教育专家的、和青年学者撰写的一本有关养成教育的专著,主要包括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及操作两部分,重点介绍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看后,我觉得不仅对于一个教师而且对于一个家长都是非常实用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本书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理念,介绍了养成教育的理论、内容、途径以及方法,并具体解答了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该如何培养的问题。
这位学者认为终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既不是在学校学到的科学知识,也不是在实验室里获得的科研实践,而是幼时培养的良好习惯。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培养习惯。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什么,第一心得范文网手机版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提倡“养成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他认为养成好的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养成坏的习惯则是贻害无穷,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较好的基础。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教育的习惯,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优质生活的能力。因此寻求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目标,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成绩;同时健全人格,第一心得范文网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实现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任重而道远,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3
近来我有幸拜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书里面关于养成教育的一些深刻见解,让我受益匪浅。本书是一本关于养成教育的专著,不仅科学严谨,而且实用新颖。我深深赞同作者的教育观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必须从小养成。
“有的孩子做作业,边做边玩,心思不能集中在作业上”,“有的孩子上课听讲静不下心来,一会儿跟同学说话,一会儿玩手中的东西,一会儿看看窗外”相信很多老师在管教孩子方面都有过这些难题,有时还真让我们对这些孩子们无可奈何。我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造就一个人一生幸福的基石,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责任,我们应更多的去关注一下他们的学习以及平时在校的生活习惯。当然学校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许多好的有关细节教育的要求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养成的过程却不是简单的。如果养成了不良习惯,要把它转化成良好的习惯,范文网就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过程。为了不让孩子经历这种痛苦的磨练,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你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孩子们现在的模仿能力是最佳时期,他们会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当然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学校单方面就能做到的他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相互配合。
就那我们班的吴妙研同学来说,她以前逃过半天学这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多么恶历的行为。问其原因才知道由于家庭作业没有完成不敢来上学,怕老师告诉家长,自己回家又挨打了。通过了解我知道她和妈妈的关系很糟因为每当她犯错误时妈妈就会打她,而爸爸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无法照顾她,因此她就对妈妈产生了恐惧的心理。
事后我找到她的妈妈通过我们相互沟通如何教育孩子,慢慢的她们母女的感情融洽了许多,学习上也进步了。如果我们对这件事情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孩子就有可能经常性的逃学形成习惯,到那时在去纠正它将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正如人们经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惯的力量强大而顽固不可融化,习惯一旦形成,终其一生,便难以改变。这里讲的“本性”,当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养成的,也就是说,与自我长期来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
正如书中原序部分提到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专著《颜氏家训》就十分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颜之推说:“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范文写作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岁数,可省笞罚。”其中蕴涵着一个习惯养成的道理。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固而巨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习惯一但养成那么就很难在改变。当然好的习惯是让人们享受终生的,如果一个学生学习很认真那么他踏上社会后工作、生活、做人处事都将会是一个严谨、负责任的人。
因此我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与学科知识有机相溶来渗透做人道理,来养成学生的基本习惯。作为教师,应当担负起相关责任以及承担相应的任务。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读书心得体会4
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更完善,更为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近,特地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现已经读完了六个章节。
我觉得这是一本给人思想影响深刻,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书。闲暇时读读孙老师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正在牙牙学语的儿子。我不断地告诫自己,一定要耐心地等待儿子长大。朱永新老师说:“云晓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孙云晓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儿童世界。”
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论什么工作必须靠教师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比如说要培养学生不乱扔纸的习惯,班主任老师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告诉他必须怎么做,否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直到养成习惯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别的老师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与坚持。
另外我们学生的写字习惯,早读习惯等等,都要经过老师的强化,学校的督察等强化手段,达到一定的效果。“许多养不成习惯的教育,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这都是孙云晓老师的至理名言。“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非常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本书第四章讲做人的习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说“‘做人’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内的概念,更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词语。它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长期以来,‘做人’似乎总是停留在纯粹的道德范畴,实际上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拥有一颗爱心是做人的基础,做人离不开四块基石,即真诚待人(爱心),诚实守信(诚信),认真负责(责任心),自信自强(自信)。”这里的第一块基石就是爱心。我们知道:爱,那是真正的智慧,没有对人纯洁的爱,没有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没有对生命的关怀,没有最起码的人间温情,也就没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没有阳光。读孙老师的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为教育者,也必须是爱的使者,让悲悯与同情成为我们的生命情感,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拥有以生命尊严为基础的价值观,拥有美好心灵,使整个社会真正地实现和谐。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学生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
我们以前的教育重视认知、忽视行为,很多时候有些假、大、空,导致学生总讲大道理,言行不一。其实学生时期是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为此,国家在深化教育体质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指出,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还提出,对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一些家长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教师找家长理论时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把德育也紧紧看作是有关知识传授的过程。德育却是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呢?
我认为:'所谓习惯就是稳定、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它分为动作型习惯、智慧型习惯和思维型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在培养习惯方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讲求科学。要有针对性地注重个体差异,制定培养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一个一个地来,在一个时期可以培养一方面,如一年两年,一个学期两个学期,一个月两个月,重点培养一个习惯,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二是要讲点道理。由自己的人生体验给孩子讲道理,以大组、小组的讨论方式探究式学习,围绕习惯做主题。
三是榜样示范。可以给孩子找优秀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更好地利于习惯的形成。我们现在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四是加强教师身教。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便被无形的大,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深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事最有说服力的,他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五是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我们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敬爱哦于的同步性。
六是加强检查评比工作。学校建立健全值周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监督、检查、记载,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七是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级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所以,班主任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认真实施。
八是不断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力度。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学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为都是通过班主任的教学和班级集体的影响而形成。因此,学校必须抓好班主任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懂得其重要性,有不少人不注意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认为长大了懂事了习惯就会自然形成。果真如此吗?就不见有人上了大学还不会自己做饭?有人因小时的小偷小摸的恶习,发展到后来的抢劫杀人?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少年儿童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中更应抓好孩子的养成教育。以下是我在实行养成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1、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我的做法是:在她很想看的时候让她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我从不看电视,家里其他人也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这样效果很好,女儿基本每天很自觉的看半小时就关电视,不用我的督促。
2、在做家务中学会生存。懂事的孩子是做家务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愿意做也要做,大人进一步孩子就退一步,你代替他做得越多孩子就得到的越少。我认识到这点有点晚,不过现在正努力弥补。我设计了一个行为习惯奖励卡,女儿每独立完成一件事,就得到一朵红花,集够10个可以换我的奖品。首先从衣食住行开始,女儿坚持的还不错。
3、在阅读中学会求知,要每天拿出半小时的时间来阅读。在女儿还很小的时候,我就用读唐诗哄她睡觉,到现在女儿能独立阅读,她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阅读效果也渐渐显露出来, 背东西速度较快,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刚开始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书,大一点的时候,大人可以引导他读你期望他读的书。
4、在讲礼貌中学会做人。这一点我觉得家长在人际交往中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跟父母、邻居打招呼起,到坐公交车给别人让座等等。当孩子有好的行为时,要及时肯定,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长大之后就很容易融入社会。
5、注重亲子沟通。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吃饭的时候我都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时间长了,孩子发生什么事情都会和我说一说。不过当孩子和你交流时,不能因为他犯了错误而大发雷霆,这样你就堵塞了孩子向你敞开心扉的路。教育可以再找适当的时机。
6、家长的情绪很重要。孩子受了伤,家长对待伤害的态度决定了孩子对待伤害的态度,不要过于紧张,否则孩子也会很紧张。家长心态平和有利于培养孩子正确的对待挫折,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越深入学习如何教育孩子,越觉得做家长真的不容易,同时也感到自己能力的不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与所有的家长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把教育孩子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教育。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形成的。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以下是自从我校开展该课题研究以来,本人就我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的工作心得。
一、确定指导思想
1.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是养成教育,须遵循“从他律到自律”这一规则。
2.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从实处,细微处入手,可以通过训练养成,加强训练,指导与主体意识相结合。
3.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受。
二、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根据学生年龄结构,心理特点,我班确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目标训练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卫生习惯养成目标,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和学习习惯养成目标。
三、抓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做法
(1)明确职责,培养习惯。
开学初我就在全班中开展了“一人一岗,各负其职”的活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是“小主人”,他们有权利和义务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集体的光荣与耻辱是和他们各自的表现是分不开的。我对学生说,你的一点点失误就可以给集体带来批评和抹黑。相反,你的一点点进步和努力就可以给集体带来表扬和荣誉。所以说每一个人都关系着集体的荣辱,只有大家全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集体才可能拥有更多的光荣。
在集体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有专人负责,这样就可以使老师更好地进行管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强烈的责任心。所以我为他们进行岗位的分工。当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岗位后,就要向他们宣布各自岗位的职责,使他们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每个学生,只有他在集体中承担一定的责任时,他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如我对每个学生在保持教室的清洁中都有明确的责任分
工,落实到每一个人上,如每人座位周边必须做到没有纸屑,值日生做到收拾讲台,倒垃圾,保持教室干净整洁等。卫生部长及时检查,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了自己查。既培养了责任感,锻炼了能力,又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不同,难免会有不负责任的学生,对自己所管理的不去尽职。如果这样的话,就很难起到活动的效果,所以,在活动中还需要所有的同学们在站好自己岗位的同时去监督和提醒其他的同学,做到“互帮互助,整体进步”。
每个周末留一定的时间让各个部长对一周学生的岗位工作进行总结,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下一周努力的方向。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要尽可能多的对学生提出要求。
(2)、树立典型,带动整体。
对班级中自觉守纪,热爱学习的同学大力进行表扬,一方面使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表现更出色。另一方面在学生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让这些学生去影响、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如白元贵、陶文忠、陶文斌等已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劳动好榜样;李婉媚、秦勇、潘颜春等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勤奋学习好榜样??对于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总会给予肯定、表扬。特别对于个性强的学生,我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学生的一举一动,往往会影响一大批学生。如班上的何海莲同学,平时顽皮淘气,大大咧咧,做事和学习也马马虎虎。可我发现在开学初的大扫除中,她劳动特别卖劲,她把瓷砖擦得干净、铮亮,擦好瓷砖后,他又把抹布用肥皂粉洗得干干净净。这对于她来说,不简单。大扫除结束后,我把“表扬何海莲认真做卫生”几个字写在白板上边,把她洗过的毛巾给大家看,给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并要求全体同学向她学习,起到了带动整体的作用。在那一刻,我发现孩子脸上的微笑是多么灿烂!这又何尝不是孩子学习、生活旅途中一个新的起点呢?一学期来,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纪律上何海莲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虽然他的表现还时有反复,但终究在进步,令老师、同学感到高兴。
四、取得的成效与努力方向。
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我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班风班貌良好,学生自觉、自律、自信、自强。当然也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行为习惯训练还需关注细节,注意从细小处入手。我们的学生多数是进城务工子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普遍不高。家长与老师携手共同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理念,并专门写了《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
陶行知认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顺其自然,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陶行知先生认为,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据说,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个小朋友叫阳阳,由于父母工作繁忙,阳阳从小就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对阳阳非常宠爱.他们对阳阳总是照顾得无微不至.当阳阳进入幼儿园时,还不会独自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睡觉……阳阳在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学到良好的自理习惯……这时候,阳阳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把阳阳接到家中,对阳阳进行生活习惯的训练.
由此可见,生活即教育,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儿童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儿童的良好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二,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
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要不断身体力行,使习惯成自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相当的效果.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
叶圣陶是这样解释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在回忆父亲对他早期学习习惯的严格训练时说:“代数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父亲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精神不得安宁,每个错误都必须纠正.他对我无意中犯的错误,第一次是警告,是一声尖锐而响亮的‘什么’,如果我不马上纠正,他会严厉地训斥我一顿,令我‘再做一遍’.我曾遇到不止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们到后来一事无成.因为这些人学习松懈,得不到严格纪律的约束.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正是这种严厉的纪律训练.”父亲严格的训练,终于使维纳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成为誉满全球的科学巨人.
三,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
自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发现动物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荣获诺贝尔奖后,人类广泛地开展了对自身各种能力与行为的发展关键期的研究.
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时期了.
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孩子可以受益终身;在儿童时期养成了坏习惯,就有可能终身受到伤害.因此,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儿童的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对习惯的改造将要比塑造艰难得多.抓住关键期进行习惯的培养,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下表是一些儿童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年龄2岁3岁3岁半4岁4岁半5岁5岁半6岁习惯计数能力规则意识观察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生活观念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要使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第一次出现的行为.
例如,孩子第一次骂人的时候,他并不是道德驱使,而是觉得好玩.这时候,孩子会观察父母或其他成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如果成人的态度是冷淡的,严肃的,孩子就会明白:“大人不喜欢我的这种行为.”由此,他会减少这种行为.如果这时有成人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出赞扬,夸奖或者高兴地笑等反应,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受到成人喜欢的,由此,他会增加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从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来教育孩子.
四,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
对于父母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因为坏习惯一旦养成,就具有自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有时候就算没有外部条件,习惯行为也同样可以做出.许多孩子有时候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这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坏习惯.
那么,什么是坏习惯呢?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什么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呢?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每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工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起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例如,在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时,可结合孩子兴趣特点先选择故事书,由浅入深,由短到长.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三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家长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另一位家长的做法更有意思.他的孩子看书写字的习惯非常不好,经常是眼睛离书本非常近.他担心孩子会患上近视,非常苦恼.后来,他去咨询一位教育专家.教育专家问这位家长,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好恶.这时,他想起孩子对大葱的气味非常敏感.于是,教育专家指导家长把大葱的液汁涂在桌面上,并告诉这位家长,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看书写字的好习惯.这位家长将信将疑,但还是按教育专家的意思去做了.果然,这个方法真的有效.原来,孩子在写字的时候,一旦头低得接近桌面,他的眼睛就受不了大葱的刺激而流泪,从而不得不抬起头.久而久之,孩子真的纠正了坏习惯.
什么是“妨害他人的习惯”呢?叶圣陶举例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噗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
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对于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的公式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保尔听后,马上将口中正抽着的烟卷拿下来揉碎,说:“从今天以后,我绝不再抽烟.”从此,保尔戒掉了几乎是从儿童时代就养成的抽烟习惯.
坏习惯难以改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决心不大,毅力不强.富兰克林说:“习惯就利用轻忽,嗜好有时比理由还强硬.”对于抽烟这个坏习惯,不少烟民都想改,但为什么有的改掉了,有的改不掉?关键是不仅要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而且要痛下决心去改.这样,诸如吸烟,酗酒,随地吐痰等不好的习惯,都是可以改掉的.
教育学家威廉·坎宁安说过这样一个寓言:
一个人正在沙漠里散步,突然,一个声音对他说:“捡一些卵石放在你的口袋里吧,明天你会又高兴又后悔的.”
这个人弯腰捡了一把卵石放进口袋.
这种方法是教育学上所说的“厌恶法”,这种厌恶法不仅可以纠正孩子在行为上的习惯,而且对纠正孩子某些心理上的坏习惯也有较好的作用.
当然,纠正孩子不良的习惯不仅需要行为的弱化,还需要大人们配合做一些思想工作,如心理辅导和正向诱导,各种方法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坏习惯是可以消除的.
五,纠正孩子坏习惯要有毅力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确实如此,如果孩子养成了一种坏习惯,他将一辈子受这种坏习惯的折磨.
美国研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养成一种好习惯至少要21天的时间.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一种坏习惯,要纠正孩子的这种坏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却比21天要多.这就要求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要有毅力.
事实上,在纠正孩子坏习惯时,父母应该直接提出坏习惯的不良影响,并以此触动孩子的心灵,这样纠正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有这样的情节:有一次,保尔参加青年团员们的争论:人能不能克服已养成的习惯,如吸烟?保尔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
当时有位青年嘲笑说:“保尔就会说漂亮话……问他自己抽不抽烟?抽的.他知不知道吸烟没有好处?知道的.可是戒掉呢———又戒不掉.”
第二天,当他将手伸进口袋时,他惊奇地发现口袋里放的不是卵石,而是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他感到非常高兴,不一会儿,他又感到非常后悔.他高兴的是自己拿了一些卵石,后悔的是,自己没有多拿一些.
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家长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孩子就会成为怎样的人.习惯就像是那些卵石一样,你现在多培养孩子一些好习惯,明天的孩子就会得到钻石,绿宝石和红宝石.那时,作为家长的你,会和寓言里的这个人一样,又是高兴,又是后悔.高兴的是,你的孩子拥有一些良好的习惯,后悔的是,你其实还可以培养孩子更多的好习惯.所以,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为孩子多捡一些卵石呢?明天,这些卵石将变成孩子一生的财富,让他幸福一生。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
因此,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
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我们知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习惯一旦形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力量,很难加以改变。许多人的习惯,终身也无法改变。我们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良好的习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我们以前的教育重视认知、忽视行为,很多时候有些假、大、空,导致学生总讲大道理,言行不一。
其实学生时期是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为此,国家在深化教育体质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指出,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下面我对养成教育淡淡自己的点滴体会:
1、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2、养成教育要师表垂范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
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
这样,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语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
3、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小学生行为规范”,甚至倒背如流,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学做好事、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却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穿校服,衣帽整齐,佩戴红领巾,排好队、走好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
4、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级集体假如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厉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
5、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确保养成教育。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练习,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习惯养成教育心得体会
俗语说:树大自然直。其实,很多“树”长大后并不直。作为一名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身为家长,面对着我天真活泼的小孩,更是体会到良好习惯的从小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有深远影响。最近,我认真拜读了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感觉受益匪浅,书中介绍的很多方法对具有教师和家长两重身份的我有重大指导意义。
很多教师和家长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在孩子的行为习惯上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可就是收效甚微。孩子不是被管、卡、压得笔管条直,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大有“老猫不在,耗子造反”的劲头,让人伤透脑筋。关鸿羽教授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训练法为主,其它多种方法为辅”的策略。他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只有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才是养成习惯的好方法。读到这,我不禁脸发烧了。是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仔细回忆一下,我们平时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工作中是否持之以恒了呢?有没有时时抓、日日抓、周周抓、月月抓”呢?的确,当我在埋怨学生和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作为引导者的自己也应负有缺乏耐性的责任呢!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抓好这项工作,做什么事都能“一竿子插到底”,孩子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指日可待了。在这里,关教授还给大家提出了几点建议:训练要严之又严,训练要激发兴趣,结合孩子的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还要分清层次循序渐进。让孩子明确每一项具体要求,并进行具体指导。在训练过程中,反复强调已形成的良好行为,抓住积极因素,耐心疏导。习惯差的孩子的确非常令人讨厌,其实,并不是这些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的,应该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的养成也有客观原因:譬如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偏差、社会环境的不良等。作为家长和教师,更不应放弃对他们的教育。习惯差的孩子自觉性较差,自控力弱,在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有的家长遇到一点挫折时,觉的心灰意冷,不是把教育的责任丢给老师,扔下“老师,我管不了,这娃儿太调皮了。交给你我放心。”这两句话就心安理得地走掉,或者是雷霆大怒,挥舞拳头,给孩子一顿饱打;有的教师在矫正孩子不良习惯的时候,觉得自己苦口婆心却毫无用处,于是失去耐性,对孩子冷嘲热讽。这样,不仅前功尽弃,而且还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产生“破罐破摔的” 心理。针对这种现状,关教授一再强调培养孩子要反复抓,抓反复,而且,要用真心实意的关心、爱护、尊重去对待他们,消除他们的抵触心理,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自愿接受。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矫正坏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训练学生,也需要多方面的教育力量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
总之,拜读这本书后,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就会使自己受益一辈子,;相反,如果一不小心养成了某种坏习惯的话,就会在你一辈子受其害,而吃尽苦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同学们从小养成习惯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不要养成坏的习惯。否则的话,它会影响到你的学习,你的工作,甚至你一生的生活。
东泊庄完小 王满云
XX年3月8日下午,作为班主任代表我在一中会议室听取了一小吕银普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汇报,对我来说,虽从事班主任工作二十多年,但感悟太深,受益匪浅。浅谈几点收获。
一、在课堂上,学习习惯最重要
1、关注书包文化。学生天天背书包上课,银普老师从关注学生的书包做起,形成自己特色的“书包文化”,值得借鉴。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老师在强调书写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协调运作,步调一致才能取得胜利。
3、教师要不断积累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在学校这个家庭中如何做人
1、培养学生尊师。看到学生做好事,要大力表扬,产生轰动效应,此时教师因势利导,使他意识到老师对他的关注,感觉到教师的伟大,进而影响到班务工作的执行。
2、助人的习惯。通过典型事例,教师大肆渲染,烘托氛围,使学生学会友善,意识到帮助他人同时也快乐自己的理念。
3、学会宽容培养自信。遇到学生之间不和谐的问题,教师要把握实质,通过事例教育他们学会宽容、不纠结。对待差生,要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点拨表彰,使他觉得我也行,不断增强他的自信。
三、培养学生做事有序的良好习惯
1、在班务活动中,通过有秩序地摆放学习用品、值日用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培养学生做事有序的良好习惯。
2、遇到纷繁琐碎事情,指导学生换位思考,培养其积极主动性。
3、多让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给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觉悟。
应邀去一个小学做亲职演讲时,有个妈妈满脸烦恼的发问:
“我儿子写功课总拖拖拉拉的,每天都要混到十一点多才写完,怎样才能让他肯写快一点啊!”
“试着给他规定一个完成作业的时间,在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后,可以看漫画书、动画片、玩电子游戏..做他爱做的事。”
几个月后再度受邀到这个学校做演讲,那个妈妈又站起来提问了:
“老师,你上次提供给我的那个方法没用啊,我儿子只在施行这方法的第一次很快写完功课,后来就又故态复明了。”
“你一定是在他在规定时间完成功课后,又要他再复习某样功课、又多出点练习提给他做、或要他收拾书桌扫地清理房间或抽屉…总之又派给他了一些其他功课或工作对不?”
那位妈妈脸红起来惊讶的说:
“老师你好利害,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我也做过娘!”
我们做妈妈的,常会在当发现原来孩子的慢是“装出来”的后,往往就会忘了跟孩子的约定-
如果他能改变“慢郎中”的习性,他就可以尝到快快完成作业后悠闲玩乐的甜头。
当孩子发现“快起来”后的结果,不是令人开心的“奖励”,而是让自己还要做更多的课业和工作的“惩罚”,那个孩子还会愿意去做改变呢?
支招
在我家“慢郎中”女儿身上试行的几个原则给妈妈们做参考-
1.给孩子一个能让他安静专心写课业的桌子:能让孩子有自己的书桌,替他营造出一个”学习”的氛围,也能同时养成写字读书的正确姿势。若真有困难,必须利用餐桌或其它家人的书桌,也让他在写作业时,拥有”绝对使用权”,要替他”净空”桌上物,和不受到其它人的趋赶或干扰。
2.规定写作业的时间与顺序:查看作业量多少,跟孩子讨论写各科作业的顺序,和估算要写多少时间。写作业的顺序若跟孩子观点有分歧,家长可略为让步,让孩子试行几次,看结果如何后再跟他作讨论;另外初期写作业时间要安排得充裕些,以免孩子达不到要求,会因沮丧产生抵触情绪。
3.将写作业时间分段进行:小一、小二或刚开始施行的孩子以20分钟为”一段”,小三以上的孩子可以延长为30分钟,时间一到不管规定做也写好没有,都停下笔来休息十分钟。在写作业的这段时间内,不准说话聊天、喝水、上厕所、吃东西…分心做其它事,父母也要遵守不去打搅孩子做作业的安宁。
4.和他一起讨论找出功课做得慢的原因,和如何做改进的方法。
5.找几个孩子一起做功课:利用同伴的力量来相互督促。
6.给孩子学习“由慢变快”的时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但只要一朝培养完成,孩子一生都受益,所以妈妈们当心里着急时,就去想想一辈子和一、两个月的差距,心就会平定了些。
6.一定要给孩子进步的奖励:孩子一开始若在时间上掌控得不够好,不要责骂,而是去和他检讨问题出在那;若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以口头和肢体拥抱等给予赞扬,并信守答允他完成课业后可从事他喜欢的游乐的。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培养良好的习惯不只是为了学生成才,更重要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更为重要。'
我们以前的教育重视认知、忽视行为,很多时候有些假、大、空,导致学生总讲大道理,言行不一。其实学生时期是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为此,国家在深化教育体质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指出,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项主要任务之一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还提出,对学生重点是规范其基本言行,培养良好习惯。'
多年来学校只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课堂上的满堂灌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会'两张皮',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致使学生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穿、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所有这些都是中学生超越其自身角色和实际能力的表现。一些家长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教师找家长理论时家长经常说:'树大自然直',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律。更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有些人确实在长大成人之后变'直'了,改掉了幼时的某些恶习,但是这要经过多少痛苦的磨练,碰了多少次钉子之后的结果,决不是'自然'的。现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有种流行的偏向是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把德育也紧紧看作是有关知识传授的过程。德育却是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但是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实际上离不开行为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的长处是学科各有分工,而我们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堂课都各有分工,任务是很明确的。但是人的全面成长,特别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这只能渗透而且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生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每一位教师、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从多角度总结丰富的经验,使我们得到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呢?
我认为:'所谓习惯就是稳定、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它分为动作型习惯、智慧型习惯和思维型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在培养习惯方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讲求科学。要有针对性地注重个体差异,制定培养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一个一个地来,在一个时期可以培养一方面,如一年两年,一个学期两个学期,一个月两个月,重点培养一个习惯,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二是要讲点道理。由自己的人生体验给孩子讲道理,以大组、小组的讨论方式探究式学习,围绕习惯做主题。
三是榜样示范。可以给孩子找优秀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更好地利于习惯的形成。我们现在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四是加强教师身教。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便被无形的大,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深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事最有说服力的,他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五是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我们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敬爱哦于的同步性。
六是加强检查评比工作。学校建立健全值周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监督、检查、记载,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七是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级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所以,班主任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认真实施。
八是不断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力度。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学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为都是通过班主任的教学和班级集体的影响而形成。因此,学校必须抓好班主任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2位用户关注
12位用户关注
7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
12位用户关注
7位用户关注
12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
19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