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环保发展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12篇优秀的环保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环保发展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深入学习、领会和坚决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加强环保系统建设,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的重大举措。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对我们环保系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新一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受到的启发很大、感触很深、获益良多。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内容方法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当前我区环境保护建设的现实情况,现我将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充分认识当前我区发展形势
经济是发展之基,兴国之要,我区东邻珠三角、南面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地缘优势明显,近年来开放格局渐成气候。特别是在今年年初,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获批成立,各项国家级、自治区级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纷纷启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经济发展呈现加速势头。08年召开的全区上半年工作会议也强调了实现我区战略目标,关键是要完成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目前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展开。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在区党委、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广西将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产业规模扩张、结构升级,经济进一步繁荣的战略机遇期。尽管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干扰,但站在自治区层面而言,广西属于后发展地区,受到的影响仍然非常有限。当前我区具有相当的环境比较优势,探索如何发挥优势,实现科学、和谐、快速的发展成为值得我们研究的热点课题。
二、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所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就环保而言,党的十七大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前进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对我们的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环保事业的繁荣,但当前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的总量与结构、存量与增量的矛盾仍然会带来较大的环境风险。总量与结构的矛盾要求加强区域间的调整与优化配置。而经济存量与增量引发的环保矛盾主要集中在存量的淘汰和改进、存量与增量的替换上。增量管理在于把关,存量管理重在监管以及协调,而主动防控是两者工作的重要切入点。但是,当前环境
管理仍存在着手段比较单一、管理面和力度也有待拓宽并强化、统筹规划有待进一步深化、跨系统的协调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在诸多掣肘因素作用下,环境风险就有可能演化成为实际的环境问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环境保护是民心工程,是德政工程,我们环保系统如何在全局层面上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巩固环境“拐点”、实现环境的不断优化,是维系着全区人民福祉的大事。
三、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环境保护的长足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未来的环保将与国家、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工作重心有着更大关联。这便需要我们环保系统在以下几方面切入工作:
1、努力提高环保系统的执政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建立一支政治、理论、作风过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如臂使指的高素质环保队伍,是全面提升环保系统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加强环保队伍建设,积极主动地围绕环境管理的需要,为环保系统的发展科学配备、培养干部。通过强素质、抓基础、管长远,不断充实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环保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抓好勤政廉政、职业道德教育,推进规范化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增强行政和业务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执法力度和服务水平,以适应我区环境保护工作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2、创新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环境系统化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科学发展与解放思想接合,不断创新。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的发展更有赖于创新能力的发展。系统化的环境管理模式,既要求管理面上能够统筹兼顾,而在管理深度和力度也要保持相当的张力。不同地域、不同的基础条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要求采用不同的投入方式、实施手段和管理方法。当前我区的环境保护,由于基础条件不高,存在部门掣肘多、管理面窄、力度不深的问题。而且社会环保宣教社会基础差、缺乏民间组织呼应,社会动员力量薄弱。实践上更多地依赖环保系统的单腿行走,孤军奋战。针对当前这种形势,当前的环境管理的建设重在集聚精神、夯实基础。环境系统化管理建设面上就要求抓好基础建设,建立全方位的污染防控体系,努力把环境保护延伸到经济发展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在制度保障层面上就需要通过健全跨系统的联合行动机制,增强不同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为环保政策的顺利执行拓宽组织渠道。加强民间宣教投入,不断探索政府、企业和民间的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增强环保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环境科研实力,不断充实知识、技术、理论储备,为适应新的发展阶段提供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手段。
3、积极参与宏观调控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需要。随
着中央政策的不断深入落实,我区的投资前景看好,随着国家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区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涨期。但是,我区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为完善经济社会管理,调控的手段也需要不断的拓展。除了运用经济杠杆调控以外,还需要寻求多种类、多层次、全方位调控方式,才能适宜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管理作为一支重要的经济社会管理手段,能够在经济结构调整导向性层面上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环境保护、优化为基准的环境管理,能够对微观企业在地域、资本、产业等方面的进出有效把关,其较强的政策刚性能与经济政策的软性调节力度有效互补。另外,通过提高环保系统的宏观政策参与力度,大力引导和推进各项环保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环保事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保障我区的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市环保局党组组织开展“继续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是因为解放思想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金钥匙”。解放思想,首先我们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我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不仅要学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
解放思想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坚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为新的形势和任务,对解放思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解放思想的关键在哪里?有位领导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一语破的:“关键在主席台,根子在第一排。”言下之意,解放思想,领导干部是关键。的确,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各部门各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在继续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热潮中理应打“头阵”,理应率先垂范。然而,各级领导干部要研究分析干成事的心得,学习别人干成事的方法,独创自己干成事的窍门,这样才能真正有本事,才能真正做到率先垂范。
作为领导,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通过不断学习,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考虑各方面需求和期盼。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一、解放思想要正确处理“争与等”的关系,做到主动发展
发展靠机遇。在机遇面前我们只能争、不能等。我们要瞄准形势,主动对接,用“敢想、会想、敢干、会干”的主动实践,诠释我们抢抓机遇的灵气、争先恐后的锐气和攻坚破难的勇气,展示新一代建设人的超前思维,超越胆识和超常举措。党的十七大会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我们环境监察部门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机遇,切实加强现场环境执法。
我市是一座50年代依矿而建的城市,当时主要是以开采煤矿为主业,地处蒙宁交界,在自治区境内又与阿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相邻。因历史原因,有些企业存在互相交叉、地界和管理不清,境内存在其它盟市批办企业,这些企业分布面广,大多处在偏远地区,给环境监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甚至是被动。在此情况下,第一心得范文网我支队不等不靠,利用当前重视环境保护好的政策方针,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环保专项资金、减排专项资金10多万元,在车辆、执法设备等方面加强了配奋,基本做到每个队室都有照相机、摄像机等取证设备,人人都有电脑等现代化装备。还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举行的各类和环境监察有关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切实加强我们的环境监察的队伍。
二、解放思想要正确处理“舍与得”的关系,保证科学发展
我们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工作中的舍与得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工作中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要千方百计给予支持,优惠政策要舍得倾斜,发展要素要舍得满足,服务的精力和时间要舍得付出;对能源消耗高、思想汇报专题环境污染大的项目,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规划、从严控制,绝不能盲目地以牺牲环境代价实现经济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市为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综合整治环境,市环保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生态科和环境监察支队负责人为成员的矿山和自然环境执法检查领导小组,在我市全面开展了矿山和自然生态环境执法专项检查。此次专项行动共计检查矿山开采企业188家。其中乌海市48家地方煤矿中在建的18家,未开工的18家,已投产的9家,停产的3家,位于自然保护区试验区的14家。乌海市原有非煤矿山316家,第一阶段整治整合工作结束后,全市关闭矿山总数176家,保留采矿权140家,属海南区的53家,海勃湾区的63家,乌达区的24家。现还在进一步整治整合中,拟关停涉及各类环境敏感区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非煤矿山企业共46户,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擅自采矿的煤炭企业5户。与此同时,我支队还将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治理与督查,加强各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的落实,强化环境行为监管,建立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
为了加快企业原料堆放场防风抑尘网安装进度,范文top100我支队对市属24家、区属27家限期治理防风抑尘网的企业进行了多次跟踪督察:市属企业已建成的有4家(海电、乌海热电、黄白茨煤矿、西来峰焦化厂),其余的都在建。在线监控方面,市属企业已建成在线监测的有4家(其中海勃湾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但存在故障,无法正常使用);已建成视频监控与市监控中心联网的企业有3家。
4月中旬以来,我支队按照“迎奥运”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以及自治区环保局节能减排有关要求,以清理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园区工业固废、治理企业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工作进度。“百日行动”以来,我支队联合三区环保局、当地派出所共对全市22家单位实施了强制关闭、铲车拆除、锁闭设备等强制手段,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强制锁闭的单位进行了停产整改、罚款等行政处罚。现除金厦化工擅自砸锁,拒不接受处罚外,其它企业基本都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整改,缴纳罚款,拆除设备。通过采用这一强制手段,有效地打击了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强化了执法力度,在迎奥运“百日行动”、xx年环保专项行动中取得了突出成效。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划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资源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
环境保护部门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负有重要责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几年,龙岩市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但与生态文明具体要求和现实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生态园林城市定位与实际政策执行、实际实施不尽协调;二是养殖业无序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生态养殖不相协调;三是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与矿产资源科学开发不尽协调;四是建材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资源节约保护不尽协调;五是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意识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尽协调;六是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方法与实际情况、实际效果不尽协调。
环境保护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有所作为。一要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把改善投资环境,服务可持续发展作为环保工作第一要务,把杜绝生态环境破坏、杜绝新的违法排污企业作为环保工作中心任务,促进龙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要主动介入产业结构调整,把生态环境标准作为项目审批准则,把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作为环保工作核心,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三要按照生态经济枢纽、生态园林城市定位,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规划、“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积极协助市委、市政府抓好组织实施,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四要充分运用科技、经济政策和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科技手段就是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监控中心建设,加强在线监测设施、监控设备建设;经济政策就是利用绿色信贷、资金补助、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等手段,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水平,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行政手段就是要建立行政责任追究、环保目标责任考核、一票否决等制度,推动工作落实;法律手段就是要制定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严管、勤查、重罚,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五要加大优美乡镇、生态村等创建活动工作力度,并赋予新的内容、新的含义。六要加大县(市、区)环保目标、水质交接断面的考核力度,确保县(市、区)环保目标责任考核真正成为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和载体。
市环保局党组组织开展“继续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是因为解放思想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金钥匙”。解放思想,首先我们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我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不仅要学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更为关键的是还要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
解放思想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坚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为新的形势和任务,对解放思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解放思想的关键在哪里?有位领导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一语破的:“关键在主席台,根子在第一排。”言下之意,解放思想,领导干部是关键。的确,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各部门各单位的党政“一把手”,在继续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热潮中理应打“头阵”,理应率先垂范。然而,各级领导干部要研究分析干成事的心得,学习别人干成事的方法,独创自己干成事的窍门,这样才能真正有本事,才能真正做到率先垂范。
作为领导,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通过不断学习,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考虑各方面需求和期盼。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一、解放思想要正确处理“争与等”的关系,做到主动发展
发展靠机遇。在机遇面前我们只能争、不能等。我们要瞄准形势,主动对接,用“敢想、会想、敢干、会干”的主动实践,诠释我们抢抓机遇的灵气、争先恐后的锐气和攻坚破难的勇气,展示新一代建设人的超前思维,超越胆识和超常举措。党的十七大会议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主题,我们环境监察部门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机遇,切实加强现场环境执法。
我市是一座50年代依矿而建的城市,当时主要是以开采煤矿为主业,地处蒙宁交界,在自治区境内又与阿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相邻。因历史原因,有些企业存在互相交叉、地界和管理不清,境内存在其它盟市批办企业,这些企业分布面广,大多处在偏远地区,给环境监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甚至是被动。在此情况下,我支队不等不靠,利用当前重视环境保护好的政策方针,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环保专项资金、减排专项资金10多万元,在车辆、执法设备等方面加强了配奋,基本做到每个队室都有照相机、摄像机等取证设备,人人都有电脑等现代化装备。还积极参加国家、自治区举行的各类和环境监察有关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切实加强我们的环境监察的队伍。
二、解放思想要正确处理“舍与得”的关系,保证科学发展
我们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工作中的舍与得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工作中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要千方百计给予支持,优惠政策要舍得倾斜,发展要素要舍得满足,服务的精力和时间要舍得付出;对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项目,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科学规划、从严控制,绝不能盲目地以牺牲环境代价实现经济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市为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综合整治环境,市环保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生态科和环境监察支队负责人为成员的矿山和自然环境执法检查领导小组,在我市全面开展了矿山和自然生态环境执法专项检查。此次专项行动共计检查矿山开采企业188家。其中乌海市48家地方煤矿中在建的18家,未开工的18家,已投产的9家,停产的3家,位于自然保护区试验区的14家。乌海市原有非煤矿山316家,第一阶段整治整合工作结束后,全市关闭矿山总数176家,保留采矿权140家,属海南区的53家,海勃湾区的63家,乌达区的24家。现还在进一步整治整合中,拟关停涉及各类环境敏感区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非煤矿山企业共46户,未经环保部门审批擅自采矿的煤炭企业5户。与此同时,我支队还将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治理与督查,加强各企业环境治理责任制的落实,强化环境行为监管,建立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巩固治理成果。
为了加快企业原料堆放场防风抑尘网安装进度,我支队对市属24家、区属27家限期治理防风抑尘网的企业进行了多次跟踪督察:市属企业已建成的有4家(海电、乌海热电、黄白茨煤矿、西来峰焦化厂),其余的都在建。在线监控方面,市属企业已建成在线监测的有4家(其中海勃湾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但存在故障,无法正常使用);已建成视频监控与市监控中心联网的企业有3家。
4月中旬以来,我支队按照“迎奥运”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以及自治区环保局节能减排有关要求,以清理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园区工业固废、治理企业环境污染为重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工作进度。“百日行动”以来,我支队联合三区环保局、当地派出所共对全市22家单位实施了强制关闭、铲车拆除、锁闭设备等强制手段,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强制锁闭的单位进行了停产整改、罚款等行政处罚。现除金厦化工擅自砸锁,拒不接受处罚外,其它企业基本都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整改,缴纳罚款,拆除设备。通过采用这一强制手段,有效地打击了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强化了执法力度,在迎奥运“百日行动”、xx年环保专项行动中取得了突出成效。
三、解放思想要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依靠创新发展
解放思想就是要在思想观念上摒弃一个“旧”字,自觉地把思想从那些不符合发展需要的旧观念、旧经验、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机械化、程式化、教条化的工作作风中解放出来。解放思想就是要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需要,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精神,敢于否定自己、超越自我,以新的眼光审视现在,以新的思路谋划未来。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支队各队室都能坚持边学习边思考,探索本行业本领域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努力做到“六破六立”——
1、破除重能力、轻德行的思想,树立德才兼备、促进全面发展的理念。
2、破除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效率至上和服务基层的观念。
3、破除只做表面文章、盲目应付的思想,树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质量的观念。
4、破除机械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管理、高效管理理念。
5、破除“小进则安”的思想,树立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观念。
6、破除为发展而发展、本行业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的思想,树立服务地区发展适度超前的理念。
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我会充分运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全面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个人自学与向人学习相结合,以学习的再深入促进思想的再解放,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工作的大进展,以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促进地区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博大精深。全国环保系统要通过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在认识上有新突破,实践上有新探索,工作上有新进展,做到真信、真学、真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保道路。
一、进一步提高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科学真理和行动指南
第一,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政治信仰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决定政治立场,关系到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性,是我们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对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信服和尊崇,是我们依托现实、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和方向。它关乎着我们共产党人的认识、情感和意识,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种系统的精神追求,表达了我们在精神需求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容置疑的确信和认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必须深刻认识三个问题:一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旗帜,是实现民富国强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唯一正确抉择;二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领导核心。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的激荡中,坚定不移地树立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理直气壮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和信念支柱;三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掌权执政完全是为了替百姓做事,是为了让人民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而不能为个人谋取特殊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面前,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党忠诚、为党分忧,对民尽责、为民奉献。
第二,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社会发展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趋势、必然规律。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飞跃;二是坚持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观念,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应是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了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四是坚持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的原理,强调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些都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趋势的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指导实践,关键在于它的真理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持,就应当自觉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从而让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内涵和要求在头脑中深深扎根,作为指导和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动力源泉。
第三,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行动指南是对人们行动的引导和规范。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行动指南,因为它是源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又对这种实践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设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提供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重在落实,贵在执行。要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善于用科学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积极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了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提出来的,是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
(一)进一步认识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把人与人的和谐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从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一次飞跃。如果在实现后工业化以后再来建设生态文明,那么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进程中,必然要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在这个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有过血的教训。即使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虽然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有了显著进步,但产品大量消费、废物大量丢弃的消费模式依然存在,不仅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的进程,而且会阻碍既定目标的实现,埋没甚至毁坏已取得的发展成果。同时,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是建立在污染转移的基础上,是以加重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负担、损害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为代价的,是不可持续的。
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资源禀赋、区域环境的差异,曾经促使欧洲和亚洲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这是外因在发挥作用。蒸气机率先在欧洲发明,推动欧洲最早开始工业革命,这是内因在产生效果。当今世界,我国以9%的世界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4%的森林资源养活22%的人口,推进着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资源和环境压力史无前例,这是加快文明转型的巨大压力。我国在总结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判断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适时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并形成五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总体布局,这是探索新的发展道路的强大动力。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包括工业文明的内涵,也体现生态文明的进步理念;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正如社会主义革命没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是在帝国主义统治薄弱的不发达国家打开链条那样,生态文明也不可能在发达国家的文明进程中率先实现,中国的积极探索必将成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指导环保工作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本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结合本人从事环保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把握第一要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不足、发
展不当的结果,必须依靠发展才能最终环境问题。
一是根本转变发观念展。要把环境保护放在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总局中来把握,全力推进源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的观念。要克服发展就是单纯追求gdp增长的错误观念,树立绿色经济发展观。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我市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实现的,特别是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城市生活污染形势非常严峻、工艺技术落后导致的排污强度居高不下等等,这不仅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必然会影响株洲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将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又符合生态环境的规律的机制制度,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走循环经济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转到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要抓好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强能源、原材料的综合利用,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综合利用,推进企业内部能源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推进以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通过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合,使企业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生产原料,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集中布局对环境影响大的重化工工业项目,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合理确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形成区域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三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过去一个时期,我们考察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单纯看gdp,这导致了发展的误区。国际研究表明,国家发展有四类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实物资本和自然资本。如果在经济增长中其他资本增加了,而自然资本减少了,总资本量可能不是增加而是减少。如果单纯用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可能导致不计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的结构、质量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后果。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纳入政绩考核范畴,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二、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
一是要保证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公开发布全市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开政府在环保方面采取的措施,让人民群众了解当前我市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要认真落实《株洲市工业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管理试行办法》,依法公开企业排污行为,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进行监督。
二是要保证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要走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为环保献计献策,鼓励群众对违法排污企业检举报告。要深入持久地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支持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创建活动,支持和引导环保社团和环保志愿者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三是要大力倡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采取措施切实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电子污染等问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发展环保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广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扶持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占领市场,逐步让绿色消费观走进千家万户。
三、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保事业跨越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环境污染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不够先进的结果。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推动环保事业跨越发展。
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要抓住国家在未来3年投入4万亿资金刺激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争取国家加大对我市重点污染源治理的资金扶持力度。要将环境保护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全市经济增长逐年递增,特 别是要加大环保科技投入。要根据全市主要污染源产生的原因,统筹制定环保科技研发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清水塘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彻底解决清水塘地区的污染问题。集中力量对化工、冶金、火电等企业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技术开展科技攻关,走依靠科技进步减少污染和发展生产。
二是要加快技术更新。株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
基地,许多大企业是国家在“一五”时期投资兴建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使得我市工业生产无论是单位产品还是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水资源和一些原材料都远远高于沿海发达地区。必须抓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取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坚决淘汰资源浪费大、工艺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能源和资源及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利用的技术,发展高新产业。
三是要改善能源结构。我市工业以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火电、建材、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特别是火力发电、有色冶炼和化工三个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工业的89.5%,烟气排放量占全市工业的77.9%,氨排放量占全市工业的92.5%。必须在这些高能耗产业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逐步拆除中小燃煤锅炉,消减燃烧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物排放量。尽早规划建设核电站,取代火力发电。制定合理的能耗源价格,鼓励企业和市民使用清洁能源。开展清洁生产审计,从生产源头消减污染物产生量,减少末端治理成本。
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环境建设长效机制
制度更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环保工作既要靠治理,更要靠制度。必须把加强环保机制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株洲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环境质量政府责任机制。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某一个职能部门是不可能胜任的。要按照《环境保护法》关于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和党中央关于“坚持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重要精神,把保护环境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负责、环保行政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政府各部门分工负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格局。市人民政府与县市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有治理任务的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同时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和公示制度,真正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考核政府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是建立环境保护统一监管机制。目前,环境执法监管体制不顺、环保人员素质不高是影响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将市环保局对城市四区实行垂直管理扩展到县市,实现全市环境保护“三统一”,即机构由市环保局统一管理、行政执法经费由市财政统一拨付、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统一标准,以排除环保执法的地方行政干预,加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执法能力。实行环境保护集中执法,可将水利部门的水环境执法、建设部门的饮用水源执法和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执法、交通部门的船舶污染执法、公安交警部门的机动车尾气执法权集中到环保部门,构建大环保执法机构,减少多头执法现象。建立环保行政管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人员的准入和淘汰机制,保证高素质的人员进入环境管理队伍,低素质的人员淘汰出局,逐步提高环保人员整体素质。
三是建立区域城市环境同治机制。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制定长株潭城市群统一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实施城市群生态建设规划,按照区域功能实行分类管理,探索一体化的规划环评机制、项目布局协商机制。建立城市群环境监控信息共享平台和环保监督中心,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完善协同监控管理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的环保准入门槛,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和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制定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推行绿色产品认证和消费扶持等制度。建立三市企业环保诚信档案。建立城市群一体化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系统。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深入学习、领会和坚决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加强环保系统建设,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的重大举措。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对我们环保系统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新一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受到的启发很大、感触很深、获益良多。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内容方法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当前我县环境保护建设的现实情况,现我将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搞好学习活动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扎实做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
第一,要充分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在形势深刻变化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群众愿望和新期待的集中体现,是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集中教育活动。我们要把为科学发展服务与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事业、指导环保工作,用环境保护实践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环保局的主要负责人要做到带头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委文件精神和重大决策上来,按照中央、省、市县委的部署,认真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准确把握上级意图,特别是对环保工作的新要求、新指示,找准切入点,不拆不扣地贯彻执行,切实增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市委、县委的总体部署要求。要按照县委下发的有关要求,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个总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按照市委工作会议关于继续解放思想、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部署,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近年来,我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环境保护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我们在思想认识、班子建设、工作作风、基础能力、体制机制、环境改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总结我们近一年来在新的领导班子坚强领导下努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探索解决不适应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牢牢把握县委关于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进一步明确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目标要求和方法步骤,扎实抓好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把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三,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学习实践活动是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性的重大举措;一定要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切实抓紧抓好。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认真谋划,落实责任,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坚持科学指导,统筹兼顾,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党的十七大一系列重大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与完成以推进减排为龙头的各项工作任务结合起来,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各项工作上,用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真正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二、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中央确定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县委确定的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建设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副中心”,充分体现了我县的特点,符合我县的实际和全县人民的愿望。结合环保工作实际,我局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优化生态环境、强化环境监管、服务科学发展”,实践载体是“加快城乡环境改善、努力促进生态经济、确保百姓身体健康”。要紧紧围绕这一活动主题和实践载体,立足实际,突出提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活动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学习提高,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学习是提高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要按照省、市委及县委的要求,把深入学习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学习意识,注重学习效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继续落实好县委部署的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各项内容,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做到认识再提高、观念再转变、思想再统一。一要围绕提高理论武装水平强化学习提高。提高理论武装水平,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学习,真正学懂弄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髓,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思想高度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要围绕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强化学习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要通过加强学习,牢固树立科学理念,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牢固树立统筹观念,兼顾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牢固树立人本理念,坚持执政为民,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轨道。三要围绕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强化学习提高。加强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本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始终把学习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着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处置社会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和水平。
环保系统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指导环保工作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本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结合本人从事环保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把握第一要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不足、发展不当的结果,必须依靠发展才能最终环境问题。
一是根本转变发观念展。要把环境保护放在党和国家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总局中来把握,全力推进源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的观念。要克服发展就是单纯追求gdp增长的错误观念,树立绿色经济发展观。过去一个时期以来,我市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实现的,特别是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城市生活污染形势非常严峻、工艺技术落后导致的排污强度居高不下等等,这不仅制约经济持续增长,也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必然会影响株洲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将经济增长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建立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又符合生态环境的规律的机制制度,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走循环经济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转到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要抓好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加强能源、原材料的综合利用,推进节能、节水、节材和综合利用,推进企业内部能源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进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链。推进以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通过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合,使企业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生产原料,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集中布局对环境影响大的重化工工业项目,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合理确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形成区域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三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过去一个时期,我们考察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单纯看gdp,这导致了发展的误区。国际研究表明,国家发展有四类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实物资本和自然资本。如果在经济增长中其他资本增加了,而自然资本减少了,总资本量可能不是增加而是减少。如果单纯用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可能导致不计代价片面追求gdp增长速度,忽视经济的结构、质量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等后果。必须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纳入政绩考核范畴,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二、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要求。
一是要保证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公开发布全市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开政府在环保方面采取的措施,让人民群众了解当前我市严峻的环境形势和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要认真落实《株洲市工业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管理试行办法》,依法公开企业排污行为,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舆论进行监督。
二是要保证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权。环境保护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推动环保事业最强大的力量。要走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为环保献计献策,鼓励群众对违法排污企业检举报告。要深入持久地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支持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创建活动,支持和引导环保社团和环保志愿者开展的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三是要大力倡导公众树立绿色消费观。要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采取措施切实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电子污染等问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发展环保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广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扶持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占领市场,逐步让绿色消费观走进千家万户。
三、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保事业跨越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环境污染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不够先进的结果。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推动环保事业跨越发展。
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要抓住国家在未来3年投入4万亿资金刺激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争取国家加大对我市重点污染源治理的资金扶持力度。要将环境保护资金纳入
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全市经济增长逐年递增,特别是要加大环保科技投入。要根据全市主要污染源产生的原因,统筹制定环保科技研发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清水塘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优惠政策,彻底解决清水塘地区的污染问题。集中力量对化工、冶金、火电等企业重点污染源的治理技术开展科技攻关,走依靠科技进步减少污染和发展生产。
二是要加快技术更新。株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许多大企业是国家在“一五”时期投资兴建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使得我市工业生产无论是单位产品还是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水资源和一些原材料都远远高于沿海发达地区。必须抓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取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坚决淘汰资源浪费大、工艺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能源和资源及资源综合利用、回收利用的技术,发展高新产业。
三是要改善能源结构。我市工业以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火电、建材、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特别是火力发电、有色冶炼和化工三个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市工业的89.5,烟气排放量占全市工业的77.9,氨排放量占全市工业的92.5。必须在这些高能耗产业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逐步拆除中小燃煤锅炉,消减燃烧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物排放量。尽早规划建设核电站,取代火力发电。制定合理的能耗源价格,鼓励企业和市民使用清洁能源。开展清洁生产审计,从生产源头消减污染物产生量,减少末端治理成本。
四、推进制度创新,建立环境建设长效机制
制度更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环保工作既要靠治理,更要靠制度。必须把加强环保机制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株洲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环境质量政府责任机制。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某一个职能部门是不可能胜任的。要按照《环境保护法》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和党中央关于“坚持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重要精神,把保护环境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负责、环保行政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政府各部门分工负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格局。市人民政府与县市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有治理任务的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同时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和公示制度,真正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考核政府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是建立环境保护统一监管机制。目前,环境执法监管体制不顺、环保人员素质不高是影响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将市环保局对城市四区实行垂直管理扩展到县市,实现全市环境保护“三统一”,即机构由市环保局统一管理、行政执法经费由市财政统一拨付、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统一标准,以排除环保执法的地方行政干预,加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执法能力。实行环境保护集中执法,可将水利部门的水环境执法、建设部门的饮用水源执法和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执法、交通部门的船舶污染执法、公安交警部门的机动车尾气执法权集中到环保部门,构建大环保执法机构,减少多头执法现象。建立环保行政管理、环境监察、环境监测人员的准入和淘汰机制,保证高素质的人员进入环境管理队伍,低素质的人员淘汰出局,逐步提高环保人员整体素质。
三是建立区域城市环境同治机制。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制定长株潭城市群统一的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实施城市群生态建设规划,按照区域功能实行分类管理,探索一体化的规划环评机制、项目布局协商机制。建立城市群环境监控信息共享平台和环保监督中心,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完善协同监控管理体系。提高产业发展的环保准入门槛,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和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制定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推行绿色产品认证和消费扶持等制度。建立三市企业环保诚信档案。建立城市群一体化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系统。
环保机关干部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我局也和全国一样,全局人员在局党组的领导下,积极认真地学习了上级安排布置的有关文件和各级领导的讲话,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通过学习,使自己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依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既是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也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指导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并时刻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根据上周领导的安排,下面谈谈自己通过学习,怎样把科学发展观同机关管理及自己的工作结合起来的认识。
当前,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这一新的形势下,我们做环保工作的更应好好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突破口,以转变工作作风为出发点,用优质的服务,高效能的工作效率,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质、快捷、诚信、务实的服务。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环保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辱感。
机关建设不是一个神秘而深奥的话题,它是机关工作管理科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为基本目标,以实现优质高效为目的,将科学管理的要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依法履行职责的管理活动。搞好一个单位的机关管理,要一个单位的全体人员的全部参与,在全局认真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机关管理的行动中,我个人认为自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有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
我们是做环保工作的行政执法部门,我们国家是一个法制国家。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必须要认真学习好国家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文件文章读过了,基本观点了解了,掌握得也差不多了,而不愿深钻细研,导致学得不深,学得不透,难以致用。必须在这次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把进一步地认真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当作首要政治任务,认认真真的地,扎扎实实地学好。以备以后工作用起来得心应手。同时,在学习中逐步牢固地树立起秉公执法,严格执法的理念。
二、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提高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高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自身形象,大家的工作效率高与否集中在一起,就代表了一个单位的形象。多年来,一些其他部门形成的办事拖拉,遇事推诿扯皮的现象,使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些现象的存在,也是近年来要求机关改变作风的源泉所在。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整体素质修养。按照从严执法、执法为民、有利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在这次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努力提高自己在工作中办事的效率。以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手段,认真履行岗位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一改以前可能存在的作风不实、工作不严谨、态度差、办事浮皮潦草的坏习惯,认清环保无小事,特别是来人来信上访更要重视,尽量使自己的工作做的更细更好,多为单位争取荣誉,让来我们环保局办事情的人满意,让上级领导满意。
三、注重自己道德品质修养,认真做人
做人要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人生态度同那些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比,工作学习同那些走在前面的人比,名利升迁同那些埋头苦干、不计名利的人比,生活享受同那些工作比自己艰苦、收入比自己低微、生活比自己艰难的人比。要有一个宽阔的胸怀,诚实待人。诚实待人是做人的基础,处世要则,更是搞好团结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与多个人搞不好团结,那毛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责任肯定是自己,其结果肯定是影响工作的。要与全局所有人员团结在一起,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遵纪守法,并严格地执行单位制定的考勤制度。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能硬气。
以上是自己在这次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收获和体会,有不当之处,请领导和全体同志们批评指正。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和环保关系、如何发挥环保工作在促进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改革创新环保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环保事业新发展?
一是从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和环保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需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二是从科学发展与我市环保工作的结合上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从环保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历史责任、神圣职责上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环保工作服务科学发展水平上要有新突破:一是端正态度,在主动服务抓落实上见成效;二是加强效能建设,在提高效率抓落实上见成效;三是营造良好政务环境,在服务科学发展方面见成效;四是坚持标本兼治,在健全制度抓落实上见成效。
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上要有新举措:要务必坚持环保为民,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妥善处理好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诉求,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这是当前环保部门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上要有新进展:要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着力抓好环保管理机制体制创新、抓好减排三大体系建设、环保工作机制、监测预警体系、应急机制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环境保护事业不断进步。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教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需要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勇气、更足的干劲,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一、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经验启示
一是采取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以《国家环境政策法》、《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等为标志,告别了惟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国家环境政策法》,要求一切重大行动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既开创了世界环境影响评价的先河,又找到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途径。日本一开始寄希望于在不妨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护环境,如1967年制定了《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特别强调“保护生活环境”应“与经济健全发展相协调”,结果没有逃脱环境污染日趋加重的厄运。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1970年日本确立了环境优先的原则,颁布修订《公害对策基本法》等多项法律,删除了维护生活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条款。在环境优先原则的前提下,日本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标准。
二、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艰辛历程
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危害,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上世纪70年代初,立足于工业化起步和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有所显现的现实,我们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新道路的探索中,环保事业不断发展,探索重点与时俱进。
进入90年代,提出由污染防治为主转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实行清洁生产,推动循环经济;由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向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依靠产业结构调整;由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实施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两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等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工程,开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治理流域性、区域性环境污染。
“十一五”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确立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例如,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淘汰和关闭了一大批落后产能和污染企业;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截至去年三季度,全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24亿千瓦,是2022年前10年总量的7倍多;在环境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贸易、税收、信贷、保险等政策;在增强环境监管能力方面,环境监测水平偏低、仪器装备落后、基础能力薄弱的状况有所改观。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环保事业大发展的30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30年。30年来,我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涌现出一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但总体上看还处于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一些地方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30年的探索历程表明,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阶段性和艰巨性的鲜明特点,我们要充分认识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难度,不为任何困难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
三、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向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各项要求,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继承与创新、预防与治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
第一,坚持“三个历史性转变”的指导思想。“三个历史性转变”是环保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调整环境与经济关系、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指南。坚持“三个历史性转变”,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环保规划要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相协调,以环保规划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历史性转变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困扰环保事业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历史性转变的体制机制。
第二,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是有效防范环境污染和资源环境损耗的重要防线,是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关键。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要坚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将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保护体系;要不断创新生产理念,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环境污染。
第三,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大。而边治理边污染是“防”亏“治”欠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甚至容易贻误保护环境的战机。高效治理就是要在有效防范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从根本上减轻环境压力。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少、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要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发高效实用、丰富多样的环保治理技术;要把环保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以环境治理拉动环保产业发展,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完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完善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与完备的环保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道,共同构成改善环境质量的三大支柱。“顽症需用猛药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在积重难返的环境状况面前,采取了最为严厉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的环境保护在工业化初期起步,并一直伴随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制定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尤为重要。要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走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要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和环境形势,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有针
环保局局长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教育新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环境保护事业不断进步。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 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教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需要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勇气、更足的干劲,努力探索中国特色 环境保护新道路。
一、发达国家 环境保护的经验启示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 城市化迅速推进,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 环境代价。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八大 环境公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抗议活动此起彼伏。1970年4月22日,从美国的西海岸到东海岸,20xx多万人走上街头,将反污染运动推向高潮。日后,这一天被定为地球日。随着人类社会对 环境问题的觉醒, 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深入。
一是采取严厉的 环境保护措施。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以《国家 环境政策法》、《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等为标志,告别了惟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国家 环境政策法》,要求一切重大行动都要进行 环境影响评价,既开创了世界 环境影响评价的先河,又找到了以保护 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途径。日本一开始寄希望于在不妨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护 环境,如1967年制定了《 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特别强调“保护 生活 环境”应“与经济健全发展相协调”,结果没有逃脱 环境污染日趋加重的厄运。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1970年日本确立了 环境优先的原则,颁布修订《公害对策基本法》等多项法律,删除了维护 生活 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条款。在 环境优先原则的前提下,日本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 环境标准。
二是建立完善的 环境基础设施。如德国法律规定,无论是 生活还是生产污水都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德国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统一的污水无害化处理排放标准,这个标准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同步调整。德国目前生产和 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将近100%,公共污水管网覆盖了总人口的95%,污水管网的总长度为51.5万公里,可以绕地球13圈。自20xx年以来,德国居民每人每年要缴纳113.51欧元的污水排放和处理费,以确保公共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三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大力整治 环境之际,恰逢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之时。20世纪70年代由两次石油危机诱发的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发达国家能耗高、污染大的重化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能源、较少污染 环境的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来了巨大的 环境效益,如日本从1975年到1980年,工业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5年中分别下降了12%和35%。再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日本在实施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法规方面,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美国以尾气排放管制损失大于效益为借口,暂缓执行1970年通过的“马斯基法”。日本则果断实行了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政策,不仅促进了 环境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迅速提高了日本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世界 环境保护的历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1972年召开的人类 环境会议,世界各国启动了共同保护 环境的征程。1992年召开的里约环发大会,人类社会达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识。20xx年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提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在30多年的进程中,公众 环境意识显著提高, 环保理念不断创新, 环保机构日益完善, 环境科技加速进步,经济手段广泛运用。
二、我国 环境保护工作的艰辛历程
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 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造成了严重的 环境危害,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上世纪70年代初,立足于工业化起步和局部地区 环境污染有所显现的现实,我们开始探索中国特色 环保新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新道路的探索中, 环保事业不断发展,探索重点与时俱进。
在1973年第一次全国 环保会议提出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 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方针的基础上,上世纪80年代确立了 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地位,明确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 环境管理”的三大政策体系,制定了 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等多项 环境管理制度,开始向 环境管理要效益。
进入90年代,提出由污染防治为主转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实行清洁生产,推动循环经济;由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向区域流域 环境综合整治和依靠产业结构调整;由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实施了“ 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两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等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工程,开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治理流域性、区域性 环境污染。
“十一五”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的要求——从重经济增长轻 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 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 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 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 环境问题——确立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提出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解决 环境问题,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 环境经济政策,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海休养生息,努力促进 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例如,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淘汰和关闭了一大批落后产能和污染 企业;在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截至去年三季度,全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3.24亿千瓦,是20xx年前10年总量的7倍多;在 环境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 环境保护的价格、贸易、税收、信贷、保险等政策;在增强 环境监管能力方面, 环境监测水平偏低、仪器装备落后、基础能力薄弱的状况有所改观。
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 环保事业大发展的30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国特色 环保新道路的30年。30年来,我们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涌现出一批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但总体上看还处于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一些地方甚至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付出了过大的 环境代价。30年的探索历程表明, 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阶段性和艰巨性的鲜明特点,我们要充分认识解决我国 环境问题的难度,不为任何困难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
三、积极探索中国特色 环境保护新道路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向 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各项要求,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继承与创新、预防与治理、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 环境保护新道路。
第一,坚持“三个历史性转变”的指导思想。“三个历史性转变”是 环保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全面调整 环境与经济关系、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指南。坚持“三个历史性转变”,必须把 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时部署; 环保规划要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 城市规划相协调,以 环保规划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历史性转变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困扰 环保事业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历史性转变的体制机制。
第二,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 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全面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是有效防范 环境污染和资源 环境损耗的重要防线,是 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关键。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国家战略层面解决 环境问题;要坚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制定 环境经济政策,将 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要坚持将保护 环境的要求体现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各个领域,落实到政府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建立起全面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 环境保护体系;要不断创新生产理念,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实行生态化技术改造,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减轻 环境污染。
第三,健全高效的 环境治理体系。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大。而边治理边污染是“防”亏“治”欠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环境保护的被动局面,甚至容易贻误保护 环境的战机。高效治理就是要在有效防范的前提下,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从根本上减轻 环境压力。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少、 环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要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的实际出发,积极研发高效实用、丰富多样的 环保治理技术;要把 环保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以 环境治理拉动 环保产业发展,以 绿色消费带动 绿色生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完善 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完善的 环境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体系与完备的 环保基础设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道,共同构成改善 环境质量的三大支柱。“顽症需用猛药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在积重难返的 环境状况面前,采取了最为严厉的 环境保护政策措施, 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而我国的 环境保护在工业化初期起步,并一直伴随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制定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 环保政策法规标准尤为重要。要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走势,通过适时调整和完善 环境政策法规标准,保护先进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 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航标。要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和 环境形势,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有针对性地采取 环境保护措施,既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不断解决困扰 环保工作的难题。 第五,构建完备的 环境管理体系。纵观世界 环境保护的发展史,强化 环境管理机构能力,加大 环境监管力度,是发达国家集中整治污染时期采取的有效管理方式。我国在 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发展阶段,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环保部门综合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 环境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 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对 环境质量负责落到实处。要加强 环境综合管理,积极探索大部门 环境管理体制,团结和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形成 环保工作合力。要加快建设先进的 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 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努力提高 环境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建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支持系统。要加强 环保组织管理体系建推进管理机构向基层延伸,强化地方 环保部门的基础能力,形成政令畅通、高效有力的决策执行系统。
12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
5位用户关注
4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