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构建发展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15篇优秀的构建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构建发展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____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_____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最近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开展“三基建设、创建平安大道”活动和公安交警工作实际,借此机会结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谈谈公安交警交通安全管理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走科学管理的道路;在理论研究和具体运用上不断地开拓新的空间、探索新的服务途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保卫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神圣职责。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就交通警察工作而言,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视野调整、理论重建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百姓离不开衣食住行。而“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因此,做好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必须科技强警,利用选进的科技;使交通安全管理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利用选进的管理手段;竭制特大或恶性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我们交通警察的职责就是维护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安全通行效益,为人民群众出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以“独当一面,善作善成”的过硬本领,提高政治判断力,向着未来奋进,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今天的小编为您精心挑选了几篇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感兴趣的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希望小编的整理能够对你有帮助!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一
以“新”用“心” 何其不“兴”
xxx总书记在“开年第一课”讲话中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党员干部,就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为起点,用“心”去谋事干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要求,以新启“智”、用心融“慧”,为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到了一定的新阶段,也将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推动新的创新和新的工作中,党员干部就要用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新发展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规律,用新知识启智融慧,用心深入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以新发展阶段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抓手,不断提升解决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以新的方法和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十四五”规划中,按党中央要求,以创新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切实在继续奋斗、勇往直前中干起来,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新要求,以新植“根”、用心铸“魂”,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兴起来。新发展理念就是要善于把准时机,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2022年是建党100周年,作为党员干部,要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发展历史,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始终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以新发展理念推动各项事业发展中,把职责和使命要求贯穿工作全程,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用心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在服务好“最后一公里”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担当作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准确把握新发展格局新要求,以新善“思”、用心善“为”,实现国内实体经济强起来。新发展格局就要联系国内国际发展情况,着眼新阶段发展要求,研究新发展中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和对策。作为党员干部,就要有新发展格局的国际视野,才能把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着眼国内发展和考虑国际市场需求,为龙头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做好服务保障,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让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强起来,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宏伟蓝图。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二
一、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行稳致远谋划工作重点
以xxx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我国发展的历史特点、时代特征和周期性规律的分析研究,指出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意味着新目标、新理念、新要求、新矛盾、新格局,这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总体概括,是我国发展历程中的一大跨越。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形势特征,保持定力化危为机。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们将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从国内看,我国发展既拥有优势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二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河南省经济金融发展情况看,今年以来,金融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金融改革持续推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取得突出成绩。但同时也不容置否,全省金融水平还存在发展程度低、短项突出、创新滞后、潜在风险较大等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局面,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信念,既要时刻把握机遇、顺势而动,又能善于化危为机、趋利避害,确保新发展阶段河南省金融业始终稳步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发展规划。要准确认识把握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9个方面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6个方面主要目标,主动对标对表,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和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把握好战略和战术关系。要在总行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坚持系统观念、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科学建立符合河南实际、基层央行履职实际、体现创新精神的“十四五”时期河南省金融发展规划,谋划郑州中心支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突出完善基层央行治理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战略重点与系统谋划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新的更大进步、基层央行治理有新的更大提升。
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稳中求进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金融发展全过程,把提升金融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又要发挥金融服务的引导力、影响力,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实体经济中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服务质效。践行新发展理念,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融资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高度重视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加强数字金融建设,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成果运用,解决好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要在做好全面风险管理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稳妥审慎推进金融科技创新。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平衡发展。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方面,由于金融业自身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要坚持系统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和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化金融业态。另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大力支持普惠金融、民营小微企业等领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金融支持力度,更加注重发展机会的公平、资源配置的均衡。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以绿色信贷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是金融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要建立绿色信贷长效发展机制,探索完善绿色信贷模式,丰富绿色信贷项目种类,引导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加强绿色信贷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推动绿色产业多渠道融资,扩大绿色产业融资总量,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增强绿色金融创新动力,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要根据我国不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合理安排金融业的开放顺序和开放程度,适时推进金融业进一步双向开放。要积极营造竞争开放的金融发展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发展模式等,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规则制定等领域的合作。同时,要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化解风险能力,维护好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普惠水平。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深化改革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金融扶贫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评价,加大对民营、小微、“三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要加强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县域、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广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惠农示范点等基础服务设施,着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将对我国供给体系、需求体系产生深刻影响,也对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金融结构和金融服务质量,引导金融资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要支持传统制造业升级、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助力制造业加快迈向中高端。要聚焦金融系统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提高中长期融资和信用贷款比重,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退市机制。要立足实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数字普惠金融为重点,加大对河南兰考模式等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力度。强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动“增量扩面、提质降本”,完善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以信用体系建设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加强自贸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发展力度,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专业的供应链金融合作平台。
(二)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服务新发展格局要把金融助力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全面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使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健康发展。要贯彻好逆周期调节政策,安排好投融资总量、投向、节奏、价格,更好发挥金融在扩大最终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贷款、债券、债转股等多种工具,全力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融资需求。通过优化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金融服务,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满足新型城镇化投资和消费需求。
(三)坚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金融要服务好新发展格局,就要稳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在坚持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持牌经营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营造以人民币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功能,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积极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
(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推进金融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正确把握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要完善金融风险治理体系,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与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发挥宏观审慎压力测试在风险识别和监管校准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协调机制职责,及时弥补金融监管空白,织牢织密金融风险防控网。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问责机制,对风险变化情况始终做到“心中有数”。要严肃市场纪律,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承担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三
xxx总书记在省部级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作为一名党员,要坚定不移学习贯彻xxx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把握新发展阶段,启智融慧,艰苦奋斗。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广大党员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思维,积极转变落后观念,用党的新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启智融慧,深入研究新情况,破解新难题。二要坚定敢打敢拼的决心和信心,努力实现“未来三十年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历史宏愿,切实在艰苦奋斗中勇往直前,为如期实现党的伟大蓝图干起来。
贯彻新发展理念,凝心聚力,一心为民。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党员,我们要主动深入认识、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根植于心、外化于行,用新发展理念开创性开展工作,凝心聚力,把职责和使命始终贯穿工作全程,用心密切联系群众,真真切切为人民谋幸福,在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构建新发展格局,创新发展,自立自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要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让中国智慧不断在创新中奋勇前行,让“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竞争力,显著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四五”的蓝图,新时代的我们要勇挑重担,敢于创新,推动创新发展,共同擘画伟大蓝图。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优秀范文,整理不易,想要了解更多的范文内容,尽请关注站,小编将为您更新更多的优秀范文哟!
胡总书记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以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强调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中的许多不和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经济发展还不充分有密切联系。只有经济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第一心得范文网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各方面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使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安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而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又突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必须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引导。
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思想汇报专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准则。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其内涵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兼顾的思想,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科学发展观,而针对目前我校构建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稳定,更有利于目前我校快速发展的在思想方面的问题的解决。我们海南师范大学在最近两年取得了学校办学历史上最辉煌的成绩:从升格师范大学到桂林洋新校区破土动工再到去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取得“优秀”,这一件件的大事无一离得开科学发展观这一指?*枷耄窃诘持醒氲暮耪傧拢谑∥牧斓枷拢谑≌闹с窒拢5澄钊牍岢孤涫悼蒲х⒄构壅庖恢傅**枷耄幻敖煌怂酰仍却颍蟛较蚯埃徊揭桓鼋庞∽叱隼吹摹?/p>
对于我个人来说,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起到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一,要在思想和观念意志上,始终保持******员的先进性,范文写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做好各项工作的配合。紧密联系群众,从构建和谐社会考虑,用新招法、新想法、新作法做好基层的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的文明班级。第二,加强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运用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加强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发挥好自己的特长,第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自己不仅要在企业里努力营造和谐氛围,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名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的好公民,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影响其他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是篇第一心得范文网,涉及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发展、社会主义、坚持、群众等范文相关内容,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既是xx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也是十分紧迫的系统工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工作着力点必须放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上,进一步把经济搞上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和谐。
创造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xx一切问题的关键。
按照县委、政府“强工业、兴交通、调结构、活三产、美城市、增效益”的18字工作思路,坚持把解决好工业发展问题作为全县的核心工作,全力打好齿轮、陶瓷、芒硝三张牌,做好加大技改、盘活存量、优质服务、做大做强文章;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病险水库整治、乡村水泥路建设、人饮工程建设、红层打井找水、土地开发整理、沼气行动计划等建设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使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不断完善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试点县建设;加快推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营造“亲商、重商、敬商”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进民主政治促进和谐。
实行民主政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一是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
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地方组织法》,正确处理县四套班子的关系,县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四套班子依法履职行使权力,围绕中心抓发展,落实项目一起上。坚持执行好县委书记办公会、县委常委会、县委民主生活会等会议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规范党委决策行为,增强重大决策的公开、透明度。
二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与经济工作相融互动机制,深入开展“三级联创”、“三村建设”、“五好班子”创建活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行“公推直选、竞争上岗”。
夯实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基础。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切实贯彻两个《条例》,增强干部廉洁自律意识。集中开展专项治理,狠刹领导干部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经商办企业、参与赌博、买官卖官等歪风,纯洁干部队伍,树立廉政形象。
加强对公共权力的规范和约束,提高执政能力,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赢取党心、民心。四是加强干部、人才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省、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程》,提高干部选任质量,转变干部作风。狠抓干部的培训和锻炼,深入推行“赛场练马”机制。
五是深入实施“四五”普法,加大对《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等专业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意识和能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的社会氛围。
弘扬道德新风促进和谐。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和谐社会的助推剂。
要将以德治县与依法治县有机结合,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继续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真善美,揭露假恶丑,提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现代文明素质,巩固深化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创建星级文明县城,打造“娇小美城”,继续抓好广场文化、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将道德与实践融为一体,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创建文明单位、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用文明开路来促和谐。
坚持执政为民促进和谐。以人为本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只有坚持把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作为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入手,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所以,我们要积极深化“亲民爱民为民”主题活动的推进,大力开展党员便民服务队活动;要坚持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要认真做好消灭无墙户、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要始终把抓好安全生产、防止发生重特大事故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以矿山生产、道路交通安全为重点,坚决落实责任追究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总之,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困难,一定要真诚关心,努力加以解决。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在于搞好社会利益调节,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积极预防上,畅通民主渠道,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研究 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善于引导群众、宣传群众、说服群众,坚持依法办事和严格按政策办事,认真解决好农村征地、城市改造拆迁、企业改制等工作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认真贯彻实施新《信访条例》,坚持以情治访、依法治访、联合治访,带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抓信访工作,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要善于见微知著,掌握化解矛盾的主动权,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切实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防范体系,依法妥善调处不稳定隐患,通过重点整治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治安问题,坚持“严打”有效遏制各类犯罪活动,把打造“平安xx”的各种措施落到实处。
工会构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心得体会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企业劳动关系矛盾多发频发,不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高度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当前,依托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多管齐下,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成为一项紧迫的社会工程。
筑牢社会各方思想认识基础。要通过广泛宣传,使有关各方充分认识到,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职工队伍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战略机遇期、改革关键期、矛盾多发期并存,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企业转制力度加大,企业与职工之间利益矛盾的显现化将难以避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下大气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协调劳动关系双方利益,保持社会和谐。
健全党政主导维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党政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划之中。进一步健全党政主导的维护职工权益机制,强化政府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劳动关系宏观调整与监管服务机制。推进劳动关系方面的立法进程,发挥法律对于规范劳动关系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及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三方机制的实体化、专业化。加强劳动关系矛盾预防、预警及处理机制建设,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
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劳动关系能否和谐,企业经营者一方责任重大。当前一些企业用工不规范、普通职工工资水平偏低,是引发劳动关系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必须切实加强对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树立以职工为本、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的理念,实现人性化管理,改善用工环境。自觉依法经营、规范用工,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关注企业生产,也要关心职工生活和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等制度,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使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有尊严地劳动和生活。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发挥职工的重要作用。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依法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做好对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加强对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激励职工勤奋学习新知识,努力掌握新本领,创造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发挥工会代表维护作用。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针对一些地方工会组建率不高,一些工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难以及时预防和有效遏制劳动关系矛盾的现象,必须进一步强化和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工会工作的主线,提升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依法大力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和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在内的广大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提高职工对工会工作的参与率、认可度,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职工劳动经济权益。
《优秀范文: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心得体会》是好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以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强调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中的许多不和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经济发展还不充分有密切联系。只有经济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范文top100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各方面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使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安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而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又突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必须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引导。
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准则。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其内涵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第一心得范文网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兼顾的思想,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科学发展观,而针对目前我校构建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稳定,更有利于目前我校快速发展的在思想方面的问题的解决。我们海南师范大学在最近两年取得了学校办学历史上最辉煌的成绩:从升格师范大学到桂林洋新校区破土动工再到去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取得“优秀”,这一件件的大事无一离得开科学发展观这一指?*枷耄窃诘持醒氲暮耪傧拢谑∥牧斓枷拢谑≌闹с窒拢5澄钊牍岢孤涫悼蒲х⒄构壅庖恢傅**枷耄幻敖煌怂酰仍却颍蟛较蚯埃徊揭桓鼋庞∽叱隼吹摹?/p>
对于我个人来说,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起到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一,要在思想和观念意志上,始终保持******员的先进性,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做好各项工作的配合。紧密联系群众,从构建和谐社会考虑,用新招法、新想法、新作法做好基层的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的文明班级。第二,加强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运用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加强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发挥好自己的特长,第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自己不仅要在企业里努力营造和谐氛围,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名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的好公民,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影响其他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二者是内在统一的。我们应辩证理解二者的统一关系,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状态,还是一种价值目标,和谐社会建设都要靠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实现。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传统的发展观用经济的发展来代替社会的发展,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在这种发展观念的支配下,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惜高投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之中。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社会要和谐,首先就要发展。这是因为:第一,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有序提供物质前提。第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只能通过科学发展来解决。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似乎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的,要讲效率就要牺牲公平,而讲公平就要否定效率。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效率不仅包括经济效率还包括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相应的公平也是经济公平、生态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统一。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保证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这也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揭示了和谐社会内在的价值取向。
第一,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目的。和谐意味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就必须反对“物本”的倾向。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信念,从而把异己的客观力量变为人自主活动的条件,和谐的实现才有可能。
第二,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所以,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和当家作主的地位。而要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反对“民本”的错误观念。“民本”思想是英雄史观的体现。在“民本”观念中,人民只是客体而不是主体,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其统治而加以利用的工具,只能导致“官”和“民”的二元分化。
第三,它揭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归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日益分化,形成了各种利益博弈的局面。利益的分配要讲规则,而规则的确定不能单从经济效益着眼,还要考虑生态的成本和社会的成本,不能使少数人享有发展的成果,而使大多数人背负发展的成本。资源和环境都是全社会的,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有。并且人民群众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所以,发展的成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这就需要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体现社会公平,使社会安定和谐。
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也正是和谐社会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当今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如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就是片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的发展造成的。所以,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化解这些矛盾,达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
第一,全面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建设造成的。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提倡全面发展。正因为如此,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始终注意“四位一体”的协调统一,而不能顾此失彼,搞“单打一”。
第二,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条件。目前依然存在的诸如城乡二元结构、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等,使速度、结构和效益不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的矛盾突出。要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解决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结构合理、机制顺畅、和谐平衡发展。
第三,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保证。人与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仅因为自然提供了人类生存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且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与子孙后代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2页,人民出版社,xx年10月第2版)因而,科学发展观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认为只有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发展世世代代永续进行。否则,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不再适合人类的生存,使生产不能正常进行,也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
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所以应该率先构建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机关。各级组织部门要从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组织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做好组织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从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高度来审视和把握组织工作,研究和谋划组织工作,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
一、健全内部运行和谐机制,增强组织部门的凝聚力。任何事物的内因,是促使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组织部门来说,构建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机关,关键要健全内部运行的和谐机制。因此,健全组织部门内部运行的和谐机制尤为重要。一是建立行为规范机制。坚持规范行为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从言行上奠定公道正派的基础。制定出台组工干部文明办公细则,对组工干部的公务活动、仪表着装、言行举止、环境卫生等方面分别提出总体要求与落实措施。积极开展机关树新风活动,教育和引导组工干部从接听电话、接人待物、起立迎送等细节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对来访的群众做到“笑脸相迎、热茶相待、态度诚恳、办理及时”,并形成组工干部的习惯,形成组织部门的传统。二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积极引导组工干部切实树立起“组织工作无小事”的大局意识,不断健全完善标准明确、程序严密、考评机制完备的组织工作考核体系,强化平时督查,狠抓责任落实。大力倡导“工作不要在我这里延误,差错不要在我这里出现,制度不要在我这里走样,形象不要在我这里受损”的“四不”工作理念,实施组织工作奖励办法和责任事故追究办法,开展“群众满意的组工干部”评选和作风业绩讲评活动,实行首位奖励制和末位诫勉制,真正在组织部门内部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和“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的竞争氛围。三要重视机关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营造团结协作、和睦相处的工作氛围,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从思想上加强沟通,以促进同志间讲团结、讲风格、讲大局、讲友谊,使大家在思想上合韵、行动上合拍、工作上合力。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彻到组织工作的每个环节,增强组工干部的亲和力,以自己的勤奋敬业和模范行为,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完善内外沟通和谐机制,增强组织部门的亲和力。事物的发展,内因与外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何协调好组织部门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完善内外沟通的和谐机制,增强组织部门的亲和力,对于组织部门构建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机关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积极打破过去较封闭的运行模式,坚持以开门评部、开门纳谏为手段,将组织工作的内容、过程和结果公诸社会,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开展“公道正派”形象对照、形象测评、形象反馈,全方位、多层面地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切实把“万人评议组织部门”成功做法和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长期坚持;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开设新闻专栏,积极宣传组织工作,增强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体现组织部门的亲和力。二是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组织部门与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为组工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进一步完善组工干部信息调研工作管理办法,紧密结合党建和组织工作实际,着力开展好“四项调研”,即围绕业务开展专题性调研、围绕形势开展问题性调研、围绕任务开展督导性调研、围绕创新开展探索性调研。通过调研,准确掌握民情和基层真实情况,加强组织部门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提高组工干部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对外服务和谐机制,增强组织部门的战斗力。外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如何,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双满意”(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因此,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理念,是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部门的关键,也是组织部门战斗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体现。一是强化素质教育,克服本领恐慌。围绕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组工干部队伍,强化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着力提高组工干部在政治鉴别、政策运用、知人善任、组工业务和防腐拒变等五个方面的能力。二要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鼓励广大组工干部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切实提高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畅通服务渠道,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提高组织部门的亲和力和服务对象的认同感。三要强化创新意识,优化服务理念。针对组织工作的特点,及时了解掌握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在不同阶段存在的和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四要强化机制意识,实施长效服务。服务是党建和组织工作的永恒主题,需要有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机制加以保障。因此,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组织部门必须着眼长远,通过建立和健全长效机制,使管理和服务有章可循,在规范中提高服务质量,在严谨中体现细致周到。近些年来,组织部门先后开展了先进性教育、“双满意”建设、“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等活动,普遍建立健全了加强自身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什么该做,该怎样做,哪些不能做;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强有力的激励督导机制,切实保证这些制度的落实,努力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人才之家”。
四、构建立体监督和谐机制,增强组织部门的执行力。构建和谐、立体的监督机制,是组织部门构建推动科学发展模范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畅通监督渠道,建立完善的监督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纪律教育,加强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强化自我监督。同时,拓宽组织监督渠道,通过坚持经常性谈心、谈话制度,加强对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的经常性考察考核,建立定期接受监督的机制,强化管理监督;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完善组织工作信访、举报等制度,建立举报查处和反馈机制,强化群众监督。二是加强监督队伍,充实监督工作的力量。建立党建工作监督员队伍,对州直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党费管理、阵地建设等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评比以及专项调查,加强工作监督;建立干部工作监督员队伍,积极参与干部选拔任用的推荐、考察、年度考核等工作,对干部工作进行制度和程序监督;建立组织部部风监督员队伍,对组工干部的学习、思想、工作、生活作风进行了解、评议,加强八小时内外监督。三是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工作的制度体系。
健全和完善组织建设监督工作制度、干部监督工作制度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监督工作制度等三方面制度,对组织工作开展有效的监督管理提供制度保证。同时,要以规范工作程序为基础,从完善相关制度入手,出台扩大民主、规范组织工作运行的制度措施,使完善规程与扩大监督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四要完善监督机制,确保监督效果。从强化部风监督入手,制订实施组织工作义务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和组织工作义务监督员制度,并通过监督信息沟通办法等措施抓落实,进一步增强全体组工干部的自律意识。建立健全考核评议机制,形成更强的监督合力;建立健全责任督查机制,责任明确到人,加强督查评议,落实监督任务;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各项考核评议结果和监督反馈的情况,将其作为评价部门工作、考察干部政绩、干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注重对干部人事工作的事前监督、过程监督,不断健全党内与党外相结合的有效监督制度,初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人群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归口社区管理的人群日益庞大,要求社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断增多。创造一个温馨、舒适、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包括加强社区群众文化体育团队建设,也就成了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体团队健康发展
发展和建设社区文化体育团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社区团体建设和管理工作,于xx年专门召开了普陀区社区团队建设管理工作交流会议,区委、区政府领导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加强社区团队建设和管理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一项具有探索性的新任务、新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将社区团队建设和管理工作纳入提升社区管理的范畴中,组织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创造出更好的管理办法和经验,推动全区社区团队更健康地发展。为此,区政府还于xx年专门成立了普陀区社区体育健身团队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分管区长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条例。
社区文化体育团队对社区居民,特别是中老年居民的文化娱乐、思想汇报专题强身健体、交流信息、扩大交往、增长知识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区居民自我价值和文化权益的直接体现。几年来,我区各社区的文化体育团队得到了可喜的长足发展,文体团队的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石泉路街道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拥有100余支5000余人参加的群众文化体育团队,诸如声乐、器乐、舞蹈、时装、锣鼓、腰鼓、扁鼓、书画、编织、交谊舞、文艺创作、读书、插花、戏曲、摄影、健身、拳操等琳琅满目的文体团队活动的身影覆盖了石泉地区的角角落落。有的团队负责人说,街道出面组织文化队伍,他们就象找到了自己的娘家一样。长寿路街道于xx年初开展了“迎新年创品牌”——群众团队展示系列活动,分别开展了小区普及型自娱自乐团队展示、“一委一品”群众团队展示、特色群众团队展示和社区教育学习型团队展示等活动,社区居民踊跃参加,群众参与率达90%以上,第一心得范文网居民们欢聚一堂,共享社区文化大餐,共同营造其乐融融的社区大家庭氛围,反映了新长寿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群众团队取得的丰硕成果。曹杨新村街道的老年合唱队、长风新村街道舞蹈队表演的《多彩的社区》等团队和节目为我区多次争得荣誉。
二、文体团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社区文体团队建设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
首先是认识上的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遇到了新问题:物质生活富裕以后,精神上的依托何在?人口老龄化以后,老年人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社会保障完善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满足?现在,社区是大家庭的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人除了是单位人,还是社区人,需要在社区体现人的价值,包括人际交往、情绪情感宣泄等,这些都是社区团队产生的文化背景。现在社区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隔膜、社会活动失范等社会现实问题,通过社区文体团队来帮助解决往往不失为一个好途径,社区团队还能协助基层组织做好很多工作,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因此社区工作者,不能象以往那样,停留在只把群众文体团队当作是唱唱跳跳的队伍的层面。
其次是运作机制问题。社区文体团队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社区文体团队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很好的社区氛围,顺应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发展趋势,是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文体团队的繁荣符合广大社区居民的利益,成为广大居民走向社区的有效载体,范文写作有助于提高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拓宽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有效地促进社区管理。社区团队建设是提高社区管理效果和市民素质的两全其美的好事,如何提高社区文体团队的组织化程度,正确处理政府组织与团队组织的关系,积极为社区文体团队搭建服务平台,这方面,宜川和石泉等街道作出了在团队建立党支部的有益探索,但整体还缺乏较规范化的运作机制。
再次是投入模式问题。文体团队要健康发展,文体设施和活动经费的投入是不可缺少的。目前,各社区的文体设施还不能满足社区文体团队的需要,很少的经费投入也形成了单纯依赖政府的单一模式。单一模式的投入是有限的,也难以持久适应社区团队快速发展的需求,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内其他资源的利用率,鼓励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文体团队建设与发展,既缺乏舆论导向,又缺乏有关政策扶持。
三、加强社区文体团队建设的对策建议
1、整合社会资源,引导、支持社区文体团队建设。当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社区文体团队,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标志,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途径。街镇党政领导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念,把团队建设放在重要的工作位置,正确引领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弘扬主旋律,积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为社区文体团队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街镇的有力调控,整合社区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系统,为文体团队提供活动空间。同时,多方筹措资金,给社区文体团队一定的经费支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校如同一个小社会,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无疑也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在学校教职工内部形成团结、和谐、进取的氛围,使每个人心情舒畅,群体具有凝聚力,学校面貌也才可能蒸蒸日上;反之,就会出现人心涣散,纠纷丛生,磨擦不断,矛盾四起,宝贵的时间、精力都在内耗中丧失,不仅工作效益低下,学校管理目标难以实现,甚至还会危及学校的生存。因此,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教职工队伍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社会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领导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因此,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第三,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
二、学校教职工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际关系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是由人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等基本组成的。学校中领导者之间、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之间等任何层级的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这三种成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学校的人际关系通常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心理压力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相互排挤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逐步占领了教育教学的领域。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江泽民同志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此,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启动“跨世纪优秀园丁培养工程”,从学历达标、学历提高、学科带头人三个层次培养教师。各学校也为此实施了各种考核、竞争和奖励机制。改革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教师工作中相互排挤,如:同行教师写出论文发表,有的教师却在背后议论是抄袭、转载等等;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有的教师就争名额,拿出一大堆理由,资格老、专业特殊、工作先进、发表论文多等等。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最近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开展“三基建设、创建平安大道”活动和公安交警工作实际,借此机会结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谈谈公安交警交通安全管理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走科学管理的道路;在理论研究和具体运用上不断地开拓新的空间、探索新的服务途径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工具,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范文写作保卫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神圣职责。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切实增强学习贯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就交通警察工作而言,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个视野调整、理论重建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百姓离不开衣食住行。而“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因此,做好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必须科技强警,利用选进的科技;使交通安全管理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利用选进的管理手段;竭制特大或恶****通事故的频频发生。我们交通警察的职责就是维护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高安全通行效益,为人民群众出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这篇内容涉及到科学、发展观、落实、必须、贯彻、道路交通、工作、深入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所以应该率先构建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机关。各级组织部门要从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组织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组织保证的战略高度,切实增强做好组织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从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高度来审视和把握组织工作,研究和谋划组织工作,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
一、健全内部运行和谐机制,增强组织部门的凝聚力。任何事物的内因,是促使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对于组织部门来说,构建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机关,关键要健全内部运行的和谐机制。因此,健全组织部门内部运行的和谐机制尤为重要。一是建立行为规范机制。坚持规范行为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从言行上奠定公道正派的基础。制定出台组工干部文明办公细则,对组工干部的公务活动、仪表着装、言行举止、环境卫生等方面分别提出总体要求与落实措施。积极开展机关树新风活动,教育和引导组工干部从接听电话、接人待物、起立迎送等细节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对来访的群众做到“笑脸相迎、热茶相待、态度诚恳、办理及时”,并形成组工干部的习惯,形成组织部门的传统。二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积极引导组工干部切实树立起“组织工作无小事”的大局意识,不断健全完善标准明确、程序严密、考评机制完备的组织工作考核体系,强化平时督查,狠抓责任落实。大力倡导“工作不要在我这里延误,差错不要在我这里出现,制度不要在我这里走样,形象不要在我这里受损”的“四不”工作理念,实施组织工作奖励办法和责任事故追究办法,开展“群众满意的组工干部”评选和作风业绩讲评活动,实行首位奖励制和末位诫勉制,真正在组织部门内部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和“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的竞争氛围。三要重视机关文化建设。大力培育和营造团结协作、和睦相处的工作氛围,定期开展谈心谈话活动,从思想上加强沟通,以促进同志间讲团结、讲风格、讲大局、讲友谊,使大家在思想上合韵、行动上合拍、工作上合力。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彻到组织工作的每个环节,增强组工干部的亲和力,以自己的勤奋敬业和模范行为,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完善内外沟通和谐机制,增强组织部门的亲和力。事物的发展,内因与外因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何协调好组织部门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完善内外沟通的和谐机制,增强组织部门的亲和力,对于组织部门构建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机关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积极打破过去较封闭的运行模式,坚持以开门评部、开门纳谏为手段,将组织工作的内容、过程和结果公诸社会,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认真开展“公道正派”形象对照、形象测评、形象反馈,全方位、多层面地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切实把“万人评议组织部门”成功做法和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长期坚持;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开设新闻专栏,积极宣传组织工作,增强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体现组织部门的亲和力。二是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组织部门与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作为组工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进一步完善组工干部信息调研工作管理办法,紧密结合党建和组织工作实际,着力开展好“四项调研”,即围绕业务开展专题性调研、围绕形势开展问题性调研、围绕任务开展督导性调研、围绕创新开展探索性调研。通过调研,准确掌握民情和基层真实情况,加强组织部门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提高组工干部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强化对外服务和谐机制,增强组织部门的战斗力。外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如何,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双满意”(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因此,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理念,是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部门的关键,也是组织部门战斗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体现。一是强化素质教育,克服本领恐慌。围绕建设一支学习型、创新型组工干部队伍,强化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着力提高组工干部在政治鉴别、政策运用、知人善任、组工业务和防腐拒变等五个方面的能力。二要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鼓励广大组工干部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切实提高组织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畅通服务渠道,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提高组织部门的亲和力和服务对象的认同感。三要强化创新意识,优化服务理念。针对组织工作的特点,及时了解掌握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在不同阶段存在的和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四要强化机制意识,实施长效服务。服务是党建和组织工作的永恒主题,需要有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机制加以保障。因此,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组织部门必须着眼长远,通过建立和健全长效机制,使管理和服务有章可循,在规范中提高服务质量,在严谨中体现细致周到。近些年来,组织部门先后开展了先进性教育、“双满意”建设、“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等活动,普遍建立健全了加强自身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什么该做,该怎样做,哪些不能做;坚持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有明确的规定。要建立强有力的激励督导机制,切实保证这些制度的落实,努力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人才之家”。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以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强调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中的许多不和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经济发展还不充分有密切联系。只有经济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各方面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使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安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而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又突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必须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引导。
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准则。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其内涵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兼顾的思想,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科学发展观,而针对目前我校构建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稳定,更有利于目前我校快速发展的在思想方面的问题的解决。我们海南师范大学在最近两年取得了学校办学历史上最辉煌的成绩:从升格师范大学到桂林洋新校区破土动工再到去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取得“优秀”,这一件件的大事无一离得开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正是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不冒进,不退缩,稳扎稳打,大步向前,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对于我个人来说,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起到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一,要在思想和观念意志上,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做好各项工作的配合。紧密联系群众,从构建和谐社会考虑,用新招法、新想法、新作法做好基层的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的文明班级。第二,加强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运用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加强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发挥好自己的特长,第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自己不仅要在企业里努力营造和谐氛围,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名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的好公民,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影响其他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胡总书记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可以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强调夯实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中的许多不和谐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与经济发展还不充分有密切联系。只有经济充分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各方面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使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安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从而为实现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强调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正确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又突出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必须反映和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价值引导。
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基本准则。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揭示,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其内涵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兼顾的思想,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科学发展观,而针对目前我校构建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校的稳定,更有利于目前我校快速发展的在思想方面的问题的解决。我们海南师范大学在最近两年取得了学校办学历史上最辉煌的成绩:从升格师范大学到桂林洋新校区破土动工再到去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取得“优秀”,这一件件的大事无一离得开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正是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政府的支持下,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不冒进,不退缩,稳扎稳打,大步向前,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对于我个人来说,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起到入党积极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第一,要在思想和观念意志上,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意识,做好各项工作的配合。紧密联系群众,从构建和谐社会考虑,用新招法、新想法、新作法做好基层的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的文明班级。第二,加强学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运用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断加强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发挥好自己的特长,第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自己不仅要在企业里努力营造和谐氛围,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名遵纪守法、乐于助人的好公民,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影响其他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校如同一个小社会,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无疑也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在学校教职工内部形成团结、和谐、进取的氛围,使每个人心情舒畅,群体具有凝聚力,学校面貌也才可能蒸蒸日上;反之,就会出现人心涣散,纠纷丛生,磨擦不断,矛盾四起,宝贵的时间、精力都在内耗中丧失,不仅工作效益低下,学校管理目标难以实现,甚至还会危及学校的生存。因此,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教职工队伍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社会为什么要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学校是由学生、教师、领导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和谐。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和谐校园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该看到,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因此,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第三,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
二、学校教职工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际关系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是由人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等基本组成的。学校中领导者之间、领导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之间等任何层级的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这三种成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学校的人际关系通常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一)心理压力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相互排挤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逐步占领了教育教学的领域。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致力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江泽民同志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此,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行政部门全面启动“跨世纪优秀园丁培养工程”,从学历达标、学历提高、学科带头人三个层次培养教师。各学校也为此实施了各种考核、竞争和奖励机制。改革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教师工作中相互排挤,如:同行教师写出论文发表,有的教师却在背后议论是抄袭、等等;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有的教师就争名额,拿出一大堆理由,资格老、专业特殊、工作先进、发表论文多等等。
(二)学校领导集体缺乏凝聚力给学校人际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指学校各级领导之间的相互关系。办好学校、建设学校、稳定队伍、建设队伍等等,取决于学校各级领导尤其是校级领导,学校领导集体的团结和凝聚力以及领导成员之间所形成的良好人际关系是它的根本保证。一个团结和谐、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友情深厚的领导集体,必定是一个思想融洽、情绪稳定、工作配合、具有凝聚力的领导集体。这样的领导集体不仅在领导层内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而且也是形成学校凝聚力的一个根本因素。当前,相当一部分领导集体或因个人的思想品德因素,或自身的认识、情感、行为、个性、能力等因素,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方面有失严明公正,或好坏不分、功过不分、拉帮结派、突出自己,从而直接影响了教职工的正常人际交往。学校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管理学校。领导班子要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职责分明。如果领导班子之间为名利、为地位、分帮派、互相明争暗斗、必然造成师生员工思的混乱,行动的无所适从,产生个性被压抑,矛盾想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这样的局面,连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就更别谈校园的和谐了。因此,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将为创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15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
9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5位用户关注
6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