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心得体会 > 综合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栏目

造林心得体会(精选3篇)

发布时间:2022-09-22 热度:68

【导语】造林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3篇优秀的造林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造林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造林心得体会

【第1篇】植树造林心得体会范文

这几年,全球各地都有极端天气状况的发生,有的国家发生洪涝灾害,有的国家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干旱,还有的国家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种种可怕的自然灾害,这都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所以现在人们对环境保护提高了重视程度。我呢,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名环保小公民。

每年3月12日是植树节,这一天我总要参加由园林局组织的植树造林的活动。一大早,我们就来到动物园,领取了一棵属于我的小树苗。来到种植地后,我和爸爸、妈妈每人拿一把铁锹,一铁锹一铁锹地刨起土来,不一会儿,我们就刨了一个又大又深的坑。接着,我们又一起把小树苗轻轻地放在坑里,深怕伤害了小树苗。妈妈双手扶着小树苗,我和爸爸又拿着铁锹,一铁锹一铁锹地把刨出来的土填进去。填一会儿,踩一踩,要把土踩实了,就这样,我们反复地做了几次。我们的小树苗终于能够笔直地站在那里,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那么精神,那么可爱!最后就要我为小树苗浇水,让它能够吸取养分,快快成长。

看着我的小树苗,虽然我也觉得很累,但是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为地球妈妈增添了一根绿色的头发。将来我的小树苗一定会长成一棵苍天大树,它会保护地球妈妈,让妈妈变得更年轻,更漂亮!让我们的空气更清新,环境更美丽!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心得体会范文

【第2篇】2022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央视直播观后心得体会

3月29日晚上我们于央视一套观看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首播,其中六老汉的身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颂扬及学习。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xx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央视直播观后心得体会,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xx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央视直播观后心得体会

3月29日晚21:00,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此次节目创新电视表达,用话剧《六老汉立誓》,情景再现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立誓要治理7.5万亩八步沙,“别忘了,咱们可是村干部,是共产党员,咱们不带头,谁带头?你们看!这是我拟的治沙合同!我带头!先按上!” “我也来,我跟着你干!” “齐声:好,我们一起干!”台词和造型都给人以震撼和悲壮的戏剧冲击力。同时,在表述故事中,还原情感,如在演播室采访第二代第三代愿意不愿意治沙真实的想法,不回避第二代第三代不愿意治沙的复杂心情。正因为还原了情感,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心路历程,所以才有后来主动治沙“死也要死在八步沙”的感人肺腑的心声。节目中还引入了秦腔等节目形式,赋予了节目艺术感染力。此外还用颁奖的仪式感,庄严郑重向时代楷模致敬,表达了全体人民对时代楷模的爱戴、怀念和学习的情感。节目巧用大屏图片六老汉工作合照和历史影像资料,使故事更真实更可信更生动。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今天,《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突出了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时代楷模发布厅》先进事迹

“戈壁滩,古道边,荒漠连天;土也黄,天也黄,沙尘常现……”3月20日,行走在靠近腾格里沙漠的北部沙区十二道沟造林点,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石银山哼唱起古浪民间小调。

从八步沙造林点一路向西来到十二道沟,一路的风景早已与小调中的描绘大不相同。

返青的花棒、梭梭、沙枣、柠条密密麻麻地扎在八步沙,大片的草方格整齐地压住了流动的沙丘,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繁华的“沙中城”黄花滩生态移民区,这一切都源自38年来,八步沙“六老汉”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顽强拼搏,战风沙、斗荒漠,用“耐心、苦心、坚持心”创造出的绿色奇迹。

质朴初心带来的惊人巨变

“为什么当时决定在八步沙种树治沙?”

当无数次被问到治沙的初衷时,八步沙“六老汉”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老人的回答总是朴素而简单:“我们只是想保护村里的庄稼不再受风沙侵蚀,没有想做多么伟大的事,就是到现在,我也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是农民的寄托。“六老汉”所在的古浪县土门镇,当时人均耕地仅为1亩左右,辛辛苦苦栽下的苗子,一场风沙过去,吹跑了、沙埋了,三五场过去,一年的粮食就没了希望。

不与风沙抗争,迟早会被风沙吞没。

怀着“保护田地”这个单纯的目的,漪泉村的贺发林、石满,台子村的郭朝明、张润元,以及和乐村的程海、土门村的罗元奎共同摁下鲜红手印,承包了7.5万亩治沙任务,决定在八步沙种树。

三块砖上一口锅,卷着铺盖住沙窝。艰苦的生活条件在他们眼中根本不算什么,他们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一望无际的八步沙。

1981年,他们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万亩栽树任务。第二年春天,如约而至的风沙再次袭来,一半的树苗都被刮走了。

沙进人不能退!刮走多少,补种多少!经过反复摸索尝试,他们研究出了用麦草固沙、保护树窝的方法,就是这样,“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成为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最经济实用的造林方法,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治沙工程进度也全面加快,20xx年,八步沙造林点7.5万亩任务全部完成。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在八步沙扎下了第一道绿色屏障。作为八步沙治沙第一代,他们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沙漠“黄龙”仍在北方蛰伏,“六老汉”斗争的心依旧顽强,他们决定坚守在八步沙,管护好第一场胜仗的成果,而与沙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在六位老人的支持下,郭万刚、石银山、贺中强三位治沙第二代勇敢地走出了八步沙造林点,怀抱麦草,走向了更为偏远的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

“比起八步沙,五道沟、七道沟条件更为艰苦。但我们不害怕,老一辈人造林克服了无数困难,我们作为年轻一辈,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才对!”石银山告诉记者。

声声嘱托背后的绿色梦想

开始在八步沙种树的时候,六位老人中最年轻的张润元已经39岁了,治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几位老人便立下共同的承诺:种树,不论啥时候,每家都得出一个人。

1991年春天,66岁的贺发林因为肝病住了院。平时他总觉得自己身体还硬朗,但要经历一场大手术,难免多了些考虑。家里9个子女,年长些的,在外地安家立业,年少些的,还在上学读书。把自己操心了一辈子的事交给谁呢,贺发林觉得老七贺中强最合适。

当时年仅22岁的贺中强在外打工,父亲病重,让贺中强回到八步沙接替他种树,贺中强还是有些犹豫。

接下这个活儿,就不仅仅是偶尔帮着父亲看沙窝、给他送口粮了,而是要和父亲一样干一辈子。

嘱托重于山,贺中强说自己义不容辞。

1991年冬天,父亲走了,贺中强扛着被褥来到了八步沙驻地。

紧随其后来到驻地的是石银山。1992年,父亲石满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也给石银山留下了两份重托。

首先,要石银山完成自己管护区的种树任务。当时石满的管护区栽植任务已完成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以及后续的管护任务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石银山说,父亲凡事讲求以身作则,喜欢“走在别人前面”,嘱咐石银山一定要认真完成剩下的任务,他才没有遗憾。

其次,要他照顾好全家人。石银山说,作为村支书的父亲,以前总是为别人家忙得多,为自己、自家人忙得少。开始在八步沙种树后,更是吃住在驻地,无暇照顾子女生活,父亲心有愧疚但无怨无悔,只是希望石银山能够成为一家兄弟姐妹的可靠支柱。

从那以后,石银山的脚步从八步沙造林点,走到了五道沟、七道沟,又来到了现在的十二道沟,不仅圆满完成了父亲的托付,更把父亲的绿色希望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及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为了治沙,他们中有人放弃了稳定工作,有人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有人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欢乐,风餐露宿,甘守清贫,支撑着他们的正是父辈的精神和愿望。

一个诺言,一份嘱托,一场接力。20xx年,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又来到了八步沙……

勇敢变革推动的永久治沙

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树苗,治沙工作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第二代治沙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林场收益差,治沙不治穷,如何实现可持续性治沙?

1993年起,由于生态政策的持续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1995年,林场开始发不出工资,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机。

这个时候倘若放弃,八步沙就没了后续管护,老一辈人做出的努力会全部付诸东流。

林场不能倒!困难面前,林场场长郭万刚站了出来,他提议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打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农业有了收入,林场职工的生活得到保障,林场固定资产也稳步提高。

渡过经济难关后,他们就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距离林场25公里外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这一次,他们围绕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在规模、技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

较之八步沙,黑岗沙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沙丘起伏,沟壑纵横,风沙肆虐也更为频繁。郭万刚回忆说,每到春季造林期,村民们便要时刻警惕风沙的突然侵袭。沙暴从西北方向席卷而来时,遮天蔽日,昏天黑地,大家便迅速跳进沙坑或是侧躺在沙坡躲避风沙,风沙过后再接着种树。

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恒心,20xx年以来,林场职工和当地村民团结一心,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省级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xx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黑岗沙实施封育造林的21万亩流动沙丘被完全固定。

在此过程中,第二代治沙人也在曾经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方法基础上,探索出了“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并且开始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

随着第三代治沙人的加入,八步沙林场也开始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

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是八步沙林场鼓起勇气迈出的重要一步。

20xx年,八步沙林场实现了企业化转型,成立了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开始通过企业竞标国家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开始加快沙产业培育,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林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0xx年,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发展经济林,帮助从山区下来的移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林场还成立了八步沙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去年收入20万元。

八步沙造林点、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十道沟及北部沙区十二道沟一道道绿色屏障渐渐树立起来,南部的黄花滩移民开发区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如今,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已建成9个戈壁农业生产基地,有效带动464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去年新建成的黄花滩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万只种羊繁育基地,采取“羊银行—贷母还羔”扶贫模式,每年带动20xx户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可以说,如果没有八步沙林场不断拓宽的绿色版图,企业想要在此发展根本不可能。

群众致富了,才有了治沙动力,也蓄积了治沙财力,治沙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八步沙林场用一个个治沙奇迹,生动诠释了大漠黄沙一定可以转变为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38年来,三代治沙人持之以恒向荒漠与贫困发起挑战,一个个“誓将黄龙变绿洲”的治沙勇士,用生命与汗水,铸就了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

20xx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八步沙林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八步沙“六老汉”世代治沙的故事将永远会被铭记,充满生机的绿洲也将继续向腾格里沙漠挺进!

20xx时代楷模发布厅心得体会

东岗小学教师樊越在看完节目后表示,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做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学习时代楷模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自觉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当中去。

2022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沙造林央视直播观后心得体会

【第3篇】2022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治沙造林心得体会有哪些

我们于3月29日晚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其中“六老汉”治沙造林的画面始终在我们脑中挥之不去。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xx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治沙造林心得体会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xx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治沙造林心得体会有哪些

“一个人行动起来去做一件事并不难,难就难在把一件看起来平凡的事坚持了几十年、几代人。”29日,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被报道后,在甘肃引起热烈反响。

“沙漠的形成是漫长、复杂的地质和生态过程。而沙漠治理和恢复更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兰州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马妙君教授介绍,“‘六老汉’三代人38年来扎根荒漠,种树治沙,用三代人的坚守和不懈努力换来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让人看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精神、坚持和力量。”

“种树难,管护更难,‘六老汉’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硬是靠着一腔热血和决心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怀着对生命科学的向往,李淑艳去年报考了西北师范大学的生物科学专业,一年的专业学习让她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生科学子,我们的学习是要保护生命,治理和改善环境,我将尽自己所学,积极投身于荒漠治理事业”。

于雪姣是土生土长的武威人,每年春季经受沙尘暴的“洗礼”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得知中央宣传部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后,她第一时间将新闻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她说:“‘六老汉’三代人坚持植树造林、防沙治沙,是我们身边人积极投身环境治理的缩影,我感到由衷的敬佩。我们年轻人要向这六位老人学习,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生态环保意识,去做对家乡、国家发展有益的实事,为家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同样是武威人,任彦旭离“六老汉”更近。他在古浪县黑松驿镇工作,看到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在报道古浪治沙“六老汉”的故事,他感到十分骄傲。“‘六老汉’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尤其是作为乡镇干部,我们更要发扬他们的治沙精神,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建设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和谐古浪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何延忠看完“六老汉”治沙事迹后,倍感治沙光荣。20xx年,何延忠带领员工老小两代人驻扎敦煌阳关的风沙口库姆塔格沙漠,治理危及阳关的沙害水患,创造发明了以水患治沙害的“沙漠都江堰”治沙模式。他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生态环境的治理中来,为沙漠增一片绿。”经过何延忠等两代人近20xx年的努力,目前敦煌阳关生态治理面积达134平方公里,新增可利用水达20xx多万立方米,保护受益面积达900多平方公里,每年汛期阳关泛滥成灾的洪水泥石流得到了有效治理,吞噬阳关的沙害也得到了有效防治。

王焱是甘肃静宁县三合乡张安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他为“六老汉”“献了家庭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当代愚公精神所感动,也亲眼见证了自己驻村帮扶的父老乡亲们,把“跑土、跑水、跑肥”的贫瘠山地,一点点修建成层层平整梯田的事实。他说:“八步沙‘六老汉’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了我们张安村脱贫奔小康的信念和决心。”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们的一生是同黄沙抗争的一生。”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xx级研究生李宁被“六老汉”治沙的故事深深打动。他说:“沙漠上映照着绿意的树苗,是三代人的治沙心。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来了绿水青山,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金山银山,这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也为建设绿色甘肃树立了榜样。”

情系大漠写春秋,薪火相传志越坚。“六老汉”三代人承包沙漠,以身许沙,守住了古浪的绿色底线,铸就了一道坚守的生态屏障,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唱响了一曲令人动容的生态文明壮歌。

时代楷模20xx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是什么

质朴初心带来的惊人巨变

“为什么当时决定在八步沙种树治沙?”

当无数次被问到治沙的初衷时,八步沙“六老汉”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老人的回答总是朴素而简单:“我们只是想保护村里的庄稼不再受风沙侵蚀,没有想做多么伟大的事,就是到现在,我也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是微不足道的。”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是农民的寄托。“六老汉”所在的古浪县土门镇,当时人均耕地仅为1亩左右,辛辛苦苦栽下的苗子,一场风沙过去,吹跑了、沙埋了,三五场过去,一年的粮食就没了希望。

不与风沙抗争,迟早会被风沙吞没。

怀着“保护田地”这个单纯的目的,漪泉村的贺发林、石满,台子村的郭朝明、张润元,以及和乐村的程海、土门村的罗元奎共同摁下鲜红手印,承包了7.5万亩治沙任务,决定在八步沙种树。

三块砖上一口锅,卷着铺盖住沙窝。艰苦的生活条件在他们眼中根本不算什么,他们的全部身心都放在了一望无际的八步沙。

1981年,他们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1万亩栽树任务。第二年春天,如约而至的风沙再次袭来,一半的树苗都被刮走了。

沙进人不能退!刮走多少,补种多少!经过反复摸索尝试,他们研究出了用麦草固沙、保护树窝的方法,就是这样,“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成为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里最经济实用的造林方法,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治沙工程进度也全面加快,20xx年,八步沙造林点7.5万亩任务全部完成。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在八步沙扎下了第一道绿色屏障。作为八步沙治沙第一代,他们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沙漠“黄龙”仍在北方蛰伏,“六老汉”斗争的心依旧顽强,他们决定坚守在八步沙,管护好第一场胜仗的成果,而与沙漠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在六位老人的支持下,郭万刚、石银山、贺中强三位治沙第二代勇敢地走出了八步沙造林点,怀抱麦草,走向了更为偏远的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

“比起八步沙,五道沟、七道沟条件更为艰苦。但我们不害怕,老一辈人造林克服了无数困难,我们作为年轻一辈,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才对!”石银山告诉记者。

声声嘱托背后的绿色梦想

开始在八步沙种树的时候,六位老人中最年轻的张润元已经39岁了,治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几位老人便立下共同的承诺:种树,不论啥时候,每家都得出一个人。

1991年春天,66岁的贺发林因为肝病住了院。平时他总觉得自己身体还硬朗,但要经历一场大手术,难免多了些考虑。家里9个子女,年长些的,在外地安家立业,年少些的,还在上学读书。把自己操心了一辈子的事交给谁呢,贺发林觉得老七贺中强最合适。

当时年仅22岁的贺中强在外打工,父亲病重,让贺中强回到八步沙接替他种树,贺中强还是有些犹豫。

接下这个活儿,就不仅仅是偶尔帮着父亲看沙窝、给他送口粮了,而是要和父亲一样干一辈子。

嘱托重于山,贺中强说自己义不容辞。

1991年冬天,父亲走了,贺中强扛着被褥来到了八步沙驻地。

紧随其后来到驻地的是石银山。1992年,父亲石满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也给石银山留下了两份重托。

首先,要石银山完成自己管护区的种树任务。当时石满的管护区栽植任务已完成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以及后续的管护任务都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石银山说,父亲凡事讲求以身作则,喜欢“走在别人前面”,嘱咐石银山一定要认真完成剩下的任务,他才没有遗憾。

其次,要他照顾好全家人。石银山说,作为村支书的父亲,以前总是为别人家忙得多,为自己、自家人忙得少。开始在八步沙种树后,更是吃住在驻地,无暇照顾子女生活,父亲心有愧疚但无怨无悔,只是希望石银山能够成为一家兄弟姐妹的可靠支柱。

从那以后,石银山的脚步从八步沙造林点,走到了五道沟、七道沟,又来到了现在的十二道沟,不仅圆满完成了父亲的托付,更把父亲的绿色希望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罗元奎的儿子罗兴全,程海的儿子程生学及张润元的女婿王志鹏。为了治沙,他们中有人放弃了稳定工作,有人放弃了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有人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欢乐,风餐露宿,甘守清贫,支撑着他们的正是父辈的精神和愿望。

一个诺言,一份嘱托,一场接力。20xx年,郭朝明的孙子、郭万刚的侄子郭玺又来到了八步沙……

勇敢变革推动的永久治沙

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树苗,治沙工作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第二代治沙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林场收益差,治沙不治穷,如何实现可持续性治沙?

1993年起,由于生态政策的持续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1995年,林场开始发不出工资,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机。

这个时候倘若放弃,八步沙就没了后续管护,老一辈人做出的努力会全部付诸东流。

林场不能倒!困难面前,林场场长郭万刚站了出来,他提议在林场附近购置300亩荒地,打眼机井,种些小麦、玉米等粮食和西瓜、西红柿等经济作物。农业有了收入,林场职工的生活得到保障,林场固定资产也稳步提高。

渡过经济难关后,他们就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距离林场25公里外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这一次,他们围绕生态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在规模、技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

较之八步沙,黑岗沙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沙丘起伏,沟壑纵横,风沙肆虐也更为频繁。郭万刚回忆说,每到春季造林期,村民们便要时刻警惕风沙的突然侵袭。沙暴从西北方向席卷而来时,遮天蔽日,昏天黑地,大家便迅速跳进沙坑或是侧躺在沙坡躲避风沙,风沙过后再接着种树。

凭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恒心,20xx年以来,林场职工和当地村民团结一心,通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省级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xx多万株,造林成活率达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0%以上,黑岗沙实施封育造林的21万亩流动沙丘被完全固定。

在此过程中,第二代治沙人也在曾经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方法基础上,探索出了“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并且开始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

随着第三代治沙人的加入,八步沙林场也开始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

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是八步沙林场鼓起勇气迈出的重要一步。

20xx年,八步沙林场实现了企业化转型,成立了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不仅开始通过企业竞标国家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也开始加快沙产业培育,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林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20xx年,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发展经济林,帮助从山区下来的移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林场还成立了八步沙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去年收入20万元。

八步沙造林点、黑岗沙、五道沟、七道沟、十道沟及北部沙区十二道沟一道道绿色屏障渐渐树立起来,南部的黄花滩移民开发区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如今,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已建成9个戈壁农业生产基地,有效带动464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去年新建成的黄花滩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万只种羊繁育基地,采取“羊银行—贷母还羔”扶贫模式,每年带动20xx户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可以说,如果没有八步沙林场不断拓宽的绿色版图,企业想要在此发展根本不可能。

群众致富了,才有了治沙动力,也蓄积了治沙财力,治沙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八步沙林场用一个个治沙奇迹,生动诠释了大漠黄沙一定可以转变为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38年来,三代治沙人持之以恒向荒漠与贫困发起挑战,一个个“誓将黄龙变绿洲”的治沙勇士,用生命与汗水,铸就了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

20xx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八步沙林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授予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八步沙“六老汉”世代治沙的故事将永远会被铭记,充满生机的绿洲也将继续向腾格里沙漠挺进!

2022年3.29时代楷模发布厅六老汉治沙造林心得体会有哪些

《造林心得体会(精选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