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心得体会 > 综合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栏目

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精选8篇)

发布时间:2022-09-18 热度:15

【导语】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第1篇】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xx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表述,对现阶段中国经济走势的客观基础作出了新的研判,提出了经济发展新阶段对发展动力新的要求,也预示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新的方向,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宏观经济基本走势的判断,作为基层工作者要在当前新形势下,判定方位,理清思路。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我国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将近10%的高速增长、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不仅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资和资本扩张为主导、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劳动年龄人口和资本积累率的下降使潜在增长率降低将成为必然趋势和常态,而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等几个因素的叠加,都使得经济不可能再维持此前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减速或换挡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与前期增长减速主要源于周期性因素不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减速主要源于经济基本条件变化带来的结构性因素,而这种减速也不能继续简单地沿用过往凯恩斯主义的总量需求政策了。

新常态意味着宏观调控思路的转换。除了原有的总量平衡外,结构调整、预调微调、防范风险和稳定预期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新常态”。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八大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在对现阶段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特征提出全新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在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目标、取向和政策工具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创新。中央的界定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与xx届三中全会中“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提法有了重要的区别;中央提出“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但是没有把产业、价格政策放在宏观调控体系之内,这表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宏观调控的目标方面,xx总理多次强调“稳”字当头,并提出“上下限”论,体现了底线思维的宏观调控方针。在宏观调控的取向方面,今年初以来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政策思路从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重视结构调整转变。与此相适应,在政策工具方面,从“全面调控”向“定向调控”转变,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工夫,根据不同经济部门和区域实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精准调控方式。

面对新常态,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正如xx总书记所说的要有“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标志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意味着经济增长总量指标的重要性下降,也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淡化使用,这将改变过去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的偏好与思维定式。政府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广义的发展如社会保障、民生福祉、文化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强化中央所提到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对于企业来说,在增长速度下降、产能过剩的年代,劳动力等低端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过去依靠拉关系、走后门等寻租行为获取资源的机会成本或难度也加大了,创新和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价值的创造才是企业立足的基础,因此大多数企业都要面临转型升级。

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第2篇】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宣教须先行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环保部门既获得了利器,又面临考验。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基层环境宣传必须切实行动起来,积极适应环保新常态。

点燃激情,忌妄自菲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环保工作千头万绪,从事环境宣传工作的人员不仅是环保部门的笔杆子,而且常常一专多能。但从事环境宣传的干部没有行政审批吃香、没有环境执法耀眼,常常坐冷板凳。

如何才能感受到人生价值?一要用信心点燃激情。从事宣传是领导信任、同事认可、个人能力的体现,要加强学习研究,开阔思维视野,把环境宣传当作事业来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要以热心点燃激情。时刻保持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关注前沿,透视热点,紧扣环保事业发展的脉搏,让宣传与发展一同跳动。

三要用恒心点燃激情。发扬钉子精神,勤学习,勤钻研,持之以恒,把握大势,吃透政策,摸准实情,使宣传工作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实时沟通,忌自说自话

一要高占位。不能局限环保部门的一亩三分地,要跳出环保看环保,从更高的层面看待环境宣传。及时学习领会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上级环保部门的安排部署和本级重点工作、重要活动等,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全局中心上来。

二要广接触。学会与各类新闻媒体打交道,让媒体为我所用,在大的环境宣传格局下开出一块地,闯出一片天,整合环境宣传正能量。

三要会搜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注重搜集各种信息来源,分析透视,当好环境事件隐患的消防员和环境形象的推销员。

四要勤公开。利用各种现代媒体介质和网络平台,畅通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报送信息,主动公开信息,动员公众参与,把公众关心、关注环保的意愿、诉求整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环境宣传舆论场。

主动作为,忌无动于衷

环境污染事件引发的舆论压力常常使环保部门成为众矢之的。如何从以往的舆论发展过程中探循规律,把握态势,化负面为正面,化消极为积极,已经成为宣传工作者的最基本素养。

增强敏锐性。提升研判能力,对事关环保发展的典型经验要及时发现、总结提炼,使之成为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引擎。对涉及环保影响的插曲、隐患、萌芽要及时亮剑,占据舆论高地,把握引导权、掌控权。

树立风险意识。切实改变环境宣传只咬笔杆子、没有审批、执法岗位风险大的认识。用好新闻发布会、社交平台等工具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宣传能力,妥善应对媒体舆情,防止环境事件演变为舆论事件。

强化捕捉能力。从第一时间捕捉环保的舆论动态,从第一现场捕捉宣传闪点,善于小中见大,管中窥豹,捕捉污染减排、环境执法、环评审批、危险废物监管、污染防治等环保业务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办法、新经验、新问题、新风险。

融合融入,忌袖手旁观

环境宣传工作者要勤动脑。要融入中心工作,主动参与各项环保业务工作,从中寻找宣传切入点,放大宣传功能。从写“豆腐块”、报送新闻信息的常规宣传到对重点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对难点工作有个人的思考和对策,以此提升宣传的效能。

环境宣传工作者要开口说。发挥宣传为创新鼓劲加油、为队伍鼓舞士气、为舆论把脉引导的功能。在社会上营造环保的强大气场。对事关环保发展的瓶颈、事关环保影响的旋涡,主动运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释疑解惑、疏导情绪。

例如,当前公众反对在自家门口建立垃圾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化工企业等邻避现象普遍存在。环保部门既要维护群众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又要依法妥善处置好项目建设,宣传工作至关重要。环保部门要正确引导。

同时,环境宣传工作者要动手写,在行业宣传阵地上发出基层的声音,在国内知名网站、报刊等媒体上刻出基层的形象。

塑造品牌,忌甘于平庸

基层环境宣传工作要建好环保宣传基地,形成环保大v、最美基层环保人、环保卫士、环保好干部等品牌,在社会上树起环保大旗。

要树立环保队伍品牌,建立环保宣传骨干队伍,发挥环保志愿者作用,网络一批环保写手,适时开展学习交流、会议培训、沙龙讲座等活动,定期策划宣传,推出宣传品牌,扩大环保影响。

要打造个人品牌,建大环保宣传点,形成一批写作能力强、不同题材类型特长的环保宣传个人品牌,整合宣传队伍的个体能量,形成一加一大于二、一枝独秀和百花齐放并存的可喜局面。

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宣教须先行

【第3篇】主动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对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去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沉着应对,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全年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深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既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又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如此,才能顺应经济发展大势,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

新常态要有新认识。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后,需求、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与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已发生趋势性变化。随着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与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判断上来,提高对新常态的认识,增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

新常态要有新思路。要充分认识到新常态下发展条件的变化,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更加重视满足人民需要,更加重视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重视引导社会预期,更加重视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重视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重视全面创新,更加重视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更加重视生态文明。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效,关键在于全面改革的力度、创新驱动的力度、破解难题的力度。因此,必须转变思路,勇于开拓,大刀阔斧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切实转换发展动力。

新常态要有新作为。适应新常态,贵在主动。主动才能把握先机,主动才能大有作为。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要努力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更有效率地发挥消费基础作用、投资关键作用和出口支撑作用,防范和化解风险。要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向结构调整要增长、要质量、要效益。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要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工作,做好就业和扶贫工作。

主动适应新常态,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各项改革积极有序推进,成为可圈可点的突出亮点。总体看,全面深化改革的态势已经形成,共识不断凝聚,效果正在显现。要坚定改革信心,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好的制度安排。围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进改革,切实提高改革方案的质量,抓好改革措施落地。要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今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xx”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全党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一思想,埋头苦干,奋发有为,认真贯彻会议各项部署,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主动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第4篇】积极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xx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表述,对现阶段中国经济走势的客观基础作出了新的研判,提出了经济发展新阶段对发展动力新的要求,也预示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新的方向,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宏观经济基本走势的判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新常态。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的高速向中高速转换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我国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将近10%的高速增长、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不仅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资和资本扩张为主导、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劳动年龄人口和资本积累率的下降使潜在增长率降低将成为必然趋势和常态,而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等几个因素的叠加,都使得经济不可能再维持此前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减速或换挡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与前期增长减速主要源于周期性因素不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减速主要源于经济基本条件变化带来的结构性因素,而这种减速也不能继续简单地沿用过往凯恩斯主义的总量需求政策了。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动力将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在要素禀赋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低廉的生产要素驱动的,而随着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发生质的变化,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依靠创新驱动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今年以来,产业结构发生的积极变化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以及单位gdp能耗下降,显示了“结构调整出效益”,也预示着技术创新背景下的结构调整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除了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外,当前还有一个更大、更为基础性的催生发展动力的“结构调整”,那就是进一步激发来自民间资本和企业家的创新动能,从而整体上优化国民经济结构,而这需要在体制上进一步改革,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和保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可喜的是,本届政府一直强调改革红利,也就是说通过促进改革继续支持经济增长。这从这两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可见一斑,都是向市场放权、给企业松绑、营造更加宽松便利的环境等重要举措,无疑都会推动民间资本、民营经济发展和企业家精神复苏。可以想见,依靠体制的内在激励和保障来促进经济内生增长也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意味着宏观调控思路的转换

新常态意味着宏观调控思路的转换。简言之,除了原有的总量平衡外,结构调整、预调微调、防范风险和稳定预期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新常态”。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八大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在对现阶段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特征提出全新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在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目标、取向和政策工具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创新。首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界定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与xx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提法有了重要的区别;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但是没有把产业、价格(规制)政策放在宏观调控体系之内,这表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其次,在宏观调控的目标方面,自xx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微观要活、宏观要稳、社会政策要托底方针以来,xx总理多次强调“稳”字当头,并提出“上下限”论,体现了底线思维的宏观调控方针。最后,在宏观调控的取向方面,今年初以来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政策思路从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重视结构调整转变。与此相适应,在政策工具方面,从“全面调控”向“定向调控”转变,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工夫,根据不同经济部门和区域实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精准调控方式。

新常态意味着政府和企业都要有“平常心”

面对新常态,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家),都需要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正如xx总书记所说的要有“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标志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意味着经济增长总量指标的重要性下降,也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淡化使用,这将改变过去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的偏好与思维定式。地方政府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广义的发展如社会保障、民生福祉、文化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强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提到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对于企业(家)来说,在增长速度下降、产能过剩的年代,劳动力等低端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过去依靠拉关系、走后门等寻租行为获取资源的机会成本或难度也加大了,创新和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价值的创造才是企业立足的基础,因此大多数企业都要面临转型升级。

积极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第5篇】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

同志强调,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这提示我们,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前提是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那么,如何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呢?科学的路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辩证关系,科学把握新常态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在发展方位上既看“时”又看“势”

所谓时,是指时局、时机、时点;所谓势,是指态势、趋势、走势。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时,又要注重看势。

时是新常态静态属性的反映。看时,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时代坐标,全面把握我们面临的时机、背景、条件。应看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此进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同时应深刻认识到,新常态是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阶段,也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艰难复苏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必然反映。

势是新常态动态属性的体现。看势,就是观察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处的历史坐标,准确把握其面临的变革、走向、趋势。应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来势,看到在经过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虽然有所回落,但综观全球,它仍是一列快速行进的火车,对世界经济发挥着有力带动作用;把握好经济发展的大势,看到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已难以为继,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已刻不容缓;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走势,看到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逐渐增强,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发生,市场在探索产业发展方向中的力量进一步显现。

只有审时度势,把时与势有机结合起来,由表及里、由静而动,才能对新常态的发展方位了然于胸。只有审时度势,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抢抓经济发展先机,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争取经济发展的更大作为。

在发展升级上既看“形”又看“型”

所谓形,是指形状、形态、形式;所谓型,是指类别、结构、性质。不执着于形而在意于型,注重根据形的变化用心塑型,是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成功之道。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形,又要注重看型。

形是新常态的外在表现。看形,应把握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态势,把握经济存量的规模和经济增量的变化,把握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和质量效益。

型反映新常态的内在规律。看型,应看到我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大转型。把握发展方式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正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把握经济结构的转变,认清经济结构正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把握动力支撑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改革促动、开放带动;把握增长领域的转变,认清经济发展空间正由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只有把握好形,才能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的态势。型是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反映,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本质特征所在。只有自觉在塑型上下功夫、求实效,才能以新方式适应新常态、以新结构引领新常态、以新动力支撑新常态、以新业态拓展新常态,全面打造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升级版。

在发展机遇上既看“近”又看“远”

所谓近,是指眼前、近期、现在;所谓远,是指今后、长远、未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远近结合起来,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经验。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要注意看近,又要注重看远。

正视新常态“最痛处”、解决“最难处”、争取“最好处”。看近,应正确对待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下行的暂时困难、结构调整的“阵痛”,积极化危为机,着力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促改革,实现即期经济发展目标。

看到新常态带来更多更长远的发展机遇。看远,应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的增速换挡,有利于克服资源消耗多、效率低下、产能过剩、泡沫积聚等痼疾,为进一步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腾出空间;新常态下的结构优化,有利于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条件;新常态下的动力转换,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不断激发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只有在“近”字上聚焦,才能立足当下,从现在做起,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只有具备“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开阔胸襟、做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及早谋划,才能抓住我国发展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实现经济发展长远目标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心得体会

【第6篇】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心得体会

20xx年6月1日,阿尔山市审计局举行了“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的学习会议,本次会议由总审计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会议重点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精神,做好当前审计工作,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在学深学透上下功夫。通过学习会、党课教育等形式,学习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带动全局审计人员深入学、反复学、及时学、持续学,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二是以新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在贯彻落实上下功夫。深刻理解认识新常态,按照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指示,转变思想观念,转换思维方式,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客观求实、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鼓励创新、坚持推动改革。

三是推动经济发展,在突出审计重点上下功夫。审计工作要突出大力推进政策落实、大力推进公共资金高效使用、大力推进风险防范、大力推进民生保障、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这八个重点。

四是提升审计能力,在务实求效上下功夫。力求在审计工作中,工作机制创新、加强工作谋划和统筹,加强审计资源整合、完善审计业务评价考核体系。坚持依法文明审计、讲究方法、严格程序,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从严管理审计队伍,转变作风,提高审计效率,使审计结论更公允,让审计人员更有公信力。

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

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心得体会

【第7篇】宣传部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大局大势紧密相连,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之相适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常态:意识形态领域呈现新的复杂局面,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面临新的挑战;媒体格局深刻变化,舆论生态更加复杂,引导舆论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高,多出优秀产品、多提供文化服务的任务更加艰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改革创新的任务更加迫切。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以文明河南建设为统领,深化务实宣传,忠诚履职尽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和“四个xx”“两项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一、全面加强思想理论建设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职责。无论形势任务怎么变化,工作领域范围怎么拓展,我们都要把思想理论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把学习宣传贯彻xx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xx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要持续抓好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使讲话精神成为干部群众的思想罗盘和行动指南,切实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做到学而信,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对讲话精神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做到学而用,就是要把讲话精神作为指导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到“四个xx”“两项建设”的生动实践中,运用到破解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实际问题中,运用到解决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落实《xx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的实际成效。做到学而行,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坚持以讲话为镜子,深学、细照、笃行,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自觉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投身中原崛起xx振兴富民强省伟大实践。

(二)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学习教育,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以贯之的战略任务。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学习教育,在析事明理上要突出“透”字,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到,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宣传形式要突出“活”字,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宣传载体,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先进人物、道德模范、文艺轻骑兵、“五老”人员、大学生等群体的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血有肉、入情入理。在覆盖范围要突出“广”字,把抓重点与抓普及结合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全省人民中牢牢树立起来,把民族复兴中国梦这一精神旗帜在全省人民中牢牢树立起来。

(三)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导权主动权,必须严格落实责任,切实把党委负总责和一把手的“第一责任”落到实处,把意识形态要求体现到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之中,做到有责必行、执责必严、失责必究。必须严守思想阵地,加强对小报小刊、讲座论坛、高校课堂、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和境外基金、境外非政府组织在豫活动的管理,决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空间和渠道。必须严密跟踪研判,做好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和情况通报工作,发挥把方向、打招呼、划底线、守阵地、防侵蚀的作用。对于错误思潮,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进行批驳,决不能做沉默的大多数,更不能躲闪回避,以话语权赢得主动权。

二、着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团结稳定鼓劲,促使正能量越来越强劲,主旋律越来越响亮,更好地服务全省工作大局。

(一)做大做强正能量宣传。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职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围绕“四个全面”来谋划、来展开。要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确保整体舆论保持正向、纠正偏向、把住方向。要把握宣传基调,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光明、给人以希望。要创新宣传形式,不管是对内宣传还是对外宣传,都要多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做到善讲会讲、动听爱听,讲好xx故事,传播好xx声音。要注重联动宣传,强化中央媒体和省内媒体联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联动、内宣和外宣联动,多在中央媒体发声,确保中央主要媒体对我省的正面宣传长流水、不断线、关键时刻有亮点,让外界更好地认识xx、了解xx、支持xx。

(二)及时有效引导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要加强突发事件引导,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要求,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争取第一落点,抢占话语权。善于用已采取的实际措施和产生的工作成效来回答社会关切,让权威部门和专家学者引导社会舆论,使舆论引导更有针对性说服力。要抓好热点问题引导,把握节奏、掌握分寸、调控力度,争取最好的引导效果。要规范新闻发布工作,制定出台新闻发言人工作细则,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机制、新闻发言人培训机制、发布效果评估机制,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想发布就发布、不想发布就不发布的问题,明确什么情况下必须发布,什么问题由哪一级领导出面发布,推动全省新闻发布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加强主流媒体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是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媒体融合的核心在于培育发展新型主流媒体。要抓紧出台我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重点支持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大象融媒体集团公司、大地传媒新媒体集团等一批新型媒体集团发展,在新一轮媒体格局变革中占领先机、赢得主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巩固壮大主流舆论。要按照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的要求,一开始就要立好规矩、亮明底色、筑牢底线,与传统媒体保持统一的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解决人才紧缺这一突出问题。要坚持把教育、培养、引进结合起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加强在职岗位培训,培养一批“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培养一批懂专业、懂政策的资深记者,在全媒体上开设专栏、发表评论、形成“品牌”。

三、扎实推进文明xx建设

文明xx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xx实践,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实践转化的重要载体。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一定要有韧劲、长期抓,在融入贯穿结合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成效。

(一)在增进认知认同上下功夫。要突出教育引导,把“三个倡导”24个字贯穿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认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抓好重点人群,注重抓好公职人员、公众人物、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加强教育引导、监督管理,使他们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形成工作合力,注重发挥文明委成员单位的作用,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充分发挥思想的力量、理论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网络的力量、行政的力量、法治的力量,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在增强工作实效上下功夫。要抓好实践活动,持续深化“六文明”活动,继续抓好“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主题系列活动,开展放歌、诗颂、舞动、映像、书赞、说唱文明xx系列活动。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和感动人物、最美人物、文明人物系列评选活动,设立善行义举榜,评选表彰“文明xx勋章”,树立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要充分发挥文明创建的牵引作用,修订完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考核测评体系,把文明xx建设的目标要求贯穿到文明创建各项目、全过程,使精神文明创建与文明xx建设有效融合。针对党政机关和一些窗口单位存在的冷硬横推问题,食品流通领域的假冒伪劣问题,农村乡镇的聚众赌博问题等,组织开展专项治理,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三)在约束规范上下功夫。法治建设是文明xx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文明xx的重要保障。要抓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省的契机,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好地体现到法治实践中。一方面,要强化自律,重点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推动各类群体建立自律公约,引导公民增强法治观念,加强自我约束。另一方面,要强化他律,重点是完善法规制度,形成强制力。当前,要着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深入实施诚信企业示范创建“百千万”工程,建立完善“红黑榜”发布机制,形成惩戒失信、褒扬诚信的长效机制。

四、有效掌控网上舆论主导权

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依法建网、依法管网、依法治网,推动网络空间全面清朗起来。

(一)唱响网上主旋律。全面优化网络舆论生态,首先要改进网上正面宣传方式,壮大网上正能量。要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中心工作,结合网上的热点新闻事件,以及网民的兴趣、观点,主动设置网络话题,引导网民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要积极适应网络语言的特点,掌握网络语言的规律,用真实、生动、鲜活的网言网语讲故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鼓励网站开展正能量宣传,增加正能量的传播内容,唱响网上正面宣传主旋律。

(二)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加强网上舆情的分析研判,妥善处置网上突发事件,不断提升网上舆论引导水平。要注重提升发现舆情的预见能力,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要有先见之明,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研判走势,未雨绸缪,搞好应对。要增强工作主动性,第一时间发现网络突发事件,提前介入、主动作为,妥善处置网上热点。对涉豫热点舆情,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妥善处理,防止热点舆情和有害信息进一步扩散。

(三)提升网络管理水平。互联网具有媒体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为网络管理立依据、树规矩,让依法管网成为准则。要理顺网络执法体制机制,落实网站主体责任,支持发展互联网社会组织,完善省、市、县三级网络评论引导管理机制,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新闻传播“四乱”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网络生态。

五、大力推动中原文化繁荣兴盛

深入学习贯彻xx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促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推动精品创作生产。坚持正确导向,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加强对重大文艺项目的规划策划,做到组织实施一批、加工提高一批、论证储备一批,确保文艺精品力作源源不断、层出不穷。组织实施“中原人文精神系列工程”,重点抓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优秀文艺作品普及工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工程、中原文化名家推介工程,使我省文艺工作整体推进、繁荣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发挥其引导创作、校正偏差,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二)加快文化改革发展。贯彻落实《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培育现代文化企业集团,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文艺院团内部改革、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推进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工程,扶持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基地,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企业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确保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制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办法,搞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国家级扶贫开发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系列活动,继续抓好“文明xx·欢乐中原”、“教你一招”等群众文化活动,抓好优秀舞台艺术“五进”活动、万场电影送民工等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要积极探索文化服务新模式,运用政府购买、市场机制、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增加文化总量,提高服务质量。

六、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中宣部把今年作为“基层工作加强年”,还要出台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见,我们要抓住机遇,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使基层基础工作真正强起来。

(一)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要坚持眼睛朝下、重心下移,把工作精力和工作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加强基层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解决力量薄弱、经费紧张、设施缺乏问题,努力实现管事有人、办事有钱、搞活动有阵地。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键在人、在队伍。要按照讲政治、管队伍、守纪律的要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现在,传统的思维模式、按部就班的运行方式、四平八稳的工作状态,在一些单位、一些同志身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如经验主义,一问什么都知道,一说都明白,一做又回到老路上去了,旧瓶装新酒,以不变应万变,套路不变,频道不换。比如形式主义,凡事做了、到了、报了、领导知道了,就算完成任务了,“不求百姓拍手,只求领导点头”。还有畏难情绪,面对复杂形势,缺乏自信,怕出差错,不愿创新,习惯于被推着干,缺少主动性。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来破解。要创新理念,保持思想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树立互联网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要创新内容形式,把“说什么”和“怎么说”结合起来,把“谁来说”和“说给谁”结合起来,把“怎么看”和“怎么办”结合起来,既讲大道理、又讲小道理,既讲事实、又讲故事,让老百姓喜欢听,听了信,信了服,服了跟党走。要创新方法手段,强化“基层为先、效果为大”的思想,凡事不仅要看过程,更要重效果;不仅要看做了什么,而且要看做成了什么,有什么实际成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坚持对象化、分众化,既有漫灌,也有喷灌滴灌,既有和风细雨,也可以来点暴风骤雨。要适应“微时代”的传播规律,利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开展互动化宣传。要本着简单明了、可以持续、能够推广、百姓欢迎的理念来设计活动载体,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对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效不更方,扭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形成品牌。

宣传部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

【第8篇】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锻造新能力

“新常态”从xx在国内的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及到国际重要会议的系统而全面阐述;从单一的经济发展领域超越于包括党的建设在内的全方位多视角的发展与升化,已成为描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崭新格局的代名词,有着新变化新特征与新态势,需要以新思维积极把握的“新”的特点,也有着在一定时间内固化模式长期存在,需要主动适应,以新的状态去适应的“常”的特点。如何用好“新常态”这把理解中国发展的钥匙,需要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锻造新能力,担当责任,让“四个全面”精神落地生花。

一、锻造责任担当新能力,做脚踏实地的行者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要锻造责任担当服务发展能力。即要“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新常态下,我们党的事业又进入新的爬坡过坎的阶段,面对着改革发展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的前所未有。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想法”与“干法”无论从方式、内容、手段和结果来看,都与以前完全不一样。比如,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源分配由单一向多种方式变化,对意识形态由接受方式向既接又传方式转变,价值观念从以往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等等…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正确面对,以什么样的方式态度去有效化解,都要求党员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增加责任担当能力,更好锻造服务群众的能力。

责任担当,就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就是勇挑重担、敢于负责,高度负责,是一种能力,一种气魄,更是一种精神。有了锻炼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能力的“底气”,在新常态内涵的理解把握上和各项工作执行完成方面就能得心应手,就能脚踏实地的与民在一起。责任担当的能力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自身通过书本的理论学习以及从工作、生活与实践历练中所领悟到的一种特有且具有可传承的价值品质,同时,它又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不断学习与升华的。党员干部为民的责任心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的信仰,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信服;源于马克思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运用与创新。为民的责任心源于学习,共产党人的学习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

锻造责任担当新能力,要求既要有干事的能力,更要有干成事干好事的责任担当。常言道“责任胜于能力”,能力再强大的人若没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那是最可怕的,或许只能是表面的与民身干在一起,根本难以想与干在一起,甚至可能会走到事物的反面。

二、锻造自我调整新能力,做敢于挑战的强者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锻造自我抗压的新能力。即要调整心态,要压力不要压抑,要压力更要动力,善于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学会释放,学会自我减压,勇于调整自我,“学羚羊奔跑,重新找回工作中的动力和激情”。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成员利益诉求、利益表达和维护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作出现了新情况、面临着新问题,面对社会监督压力与组织纪律严要求的常态化,要敢于落实纪律制度上更加过硬,把群众监督与群众信任转化成工作的更高标准要求,将压力转化成激励的动力。

面对现实环境中积极与消极的因素,面对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公与私的多种矛盾,面对着从严治党与从严治吏的政治氛围及社会道德压力等外在因素的约束,同时还要受其自身思想素质和觉悟程度等内在主观因素的制约。党员干部要学会锻造抗压和释放压力的新能力,尤其要打开视野空间和思维空间,以正面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将社会的监督作为督促自己严守纪律、规范行政的另一种外在力量,心存敬畏。只有把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和战术上的底线思维、主动作为结合起来,汲取党的群众路线集中教育实践活动的丰厚成果的精神食粮,去纯正自我作风,始终保持“在路上”状态,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常态。

学会系统地辩证分析问题,更好地打开视野空间和思维空间,提升自我认知水平的能力。在理解吸纳的基础上把党的路线方针与纪律制度转化为思想和行为的自觉;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应对外界信息;认识自身,反思自己的言行及活动,尤其对自己的需要及能力等方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价值选择和判断上有效进行自身的支配、控制和调节,充分发挥自的潜力。调整自我才能明辨是非,把握方向,找准前进路径;对新常态下发展的社会现象认识才能少些感性多些理性;社会矛盾多些理解包容少些怨气发泄;对问题处理与矛盾化解才能做到应对有方游刃有余;对工作创新才敢于大胆。

三、锻造辩势抓势新能力,做敢于担当的勇者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锻造辩势与抓势的新能力。要做到“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就是要主动作为,学会辩势,勇于抓势,即体现了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方针上的政治自觉、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

锻造辩势的新能力。辩势就是党员干部对党的执政方略和治国理念的学习理解,它是我们落实政策方针有效开展工作的核心要件,对政策的误读往往导致工作落实执行的偏离,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辩势是一个人内在能力素养的外在表现,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承载,体现于思想上内印与行动上的外行。抓势就是党员干部对党的执政方略和治国理念的把握运用,共产党人历来善于抓马克思与中国实践结合的势,产生了“系列讲话精神”又一重大理论成果,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势。今天,我们要抓住“新常态”的势,把中央的政策与地方的实际有机结合,实现“春风凭借力,破浪正当时”效果。

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党员干部要紧紧把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鲜明的政治立场,认清“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速度下行的大势,认清“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大势、认清“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大势,主动作为,学会辩势,科学把握,因势利导,乘势而上,乘势而为,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从而更好实现“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锻造党性再造新能力,做自我亮剑的能者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锻造党性再造的新能力。要做到“革自我陋习,斩‘四风’之根”,适应作风建设的新常态,在敦本务实上更加深入。

虽然在全党开展了以“四风”为突破口的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但在个别党员干部尤其是个别领导干部的身上或许还不同程度地找到“四风”影子。要实现政治新生态,就得把党员干部身上的“四风”革除掉。从根本上说,思想是“四风”的“病根”,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偏离,产生了错位或越位。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或模糊,或不坚定,或丧失,就不可能有崇高的思想觉悟,在思想和行为上就不能很好控制自身欲望,很难抵御外在诱惑,就必然会产生“四风”现象。斩根之重举在于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把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作为自我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深入的自我理论学习教育,树立正确“三观”,筑牢反“四风”、树新风的思想防线。“解铃人还须系铃人”,理论学习是解决理想信念或模糊、或不坚定、或丧失问题的最最好工具,它能为坚定目标、纠正方向、凝聚能量…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彰显了共产党人善于学习的执行力,为我们树立了标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深刻警醒自己、反思自己、检查自己,用实际行动为做出榜样和示范,落实于党的教育实践活动“形象重塑、党性回归”本位上来。要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精神治自我的“四风”,为从严治党持续注入新动力;要以“零容忍”态度与腐败行为作斗争,为营造廉洁从政的新气象;要以全方位地自我约束管理,打造为官不易的政治新生态。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新常态”彰显了以对现实问题和未来挑战的清醒认识、对现实机遇的从容把握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把握、对自身使命的担当精神、治国理政的实力智慧和意志。所以,作为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锻造新能力,更好去适应引领新常态,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锻造新能力

《适应新常态心得体会(精选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