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心得体会 > 综合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栏目

危机心得体会(精选15篇)

发布时间:2022-09-17 热度:63

【导语】危机心得体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15篇优秀的危机心得体会范文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危机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危机心得体会

【第1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从金融危机看坚持科学发展观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已经波及到我国。近代的中国经历了多次内忧外患的沉痛磨难,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已经认识到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战胜包括金融危机在内诸多困难的有利武器。现就我个人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浅谈一些对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些看法。

我国现阶段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作为人口第一大国,我国的发展进程将面临到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挑战。要解决每年因人口绝对数增加带来的出生潮、就业潮,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都必须依靠发展。在当前金融危机冲击带来的动荡环境下,我国必须坚持发展、保持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坚持科学发展观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

科学发展观能够帮助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有人认为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于是金融监管不到位、货币工具运用不合理,然而如果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是表象,而不是问题产生的根本。金融危机发源的根本还是在于欧美等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及其社会制度,在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结构上不能协调发展。当然,经济的全球化以及80年代以来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延迟或者说直接掩盖了这些根本矛盾的爆发。从本次金融危机出发来看我国的实际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国内金融界也存在着言必美国,闭口欧洲的现象,似乎西方与先进之间就是等号,而忽视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比如在衍生品领域,很多我们都没有搞清楚的事情就简单得去评估风险,盲目相信一些我们不了解得评级机构,评级工具,教训是惨痛的。

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全球的信心,对实体经济也造成了冲击,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全面开始减速。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可能独善其身,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危机,通过努力减少危机的负面影响,寻找危机中的机会,实现科学发展。美国金融危机在我们发展的重要时期给我们上了一堂重要的课:经济发展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将引发泡沫经济,直至爆发危机。危机危机,有危就有机。我们要学会在危机中寻找积极因素。

首先,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制,降低发展成本

陈志武教授在谈到“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裕”这一问题时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政府的行政管制太多,造成社会制度成本太高。另外,由于信用制度确实造成的社会交易成本也相对发达国家过高。因而,建立健全信用体制,加大对信用违约的惩罚,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是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重要途径。例如,由于缺乏健全的征信体系,信息不流通,使得债务人违约获得的收益往往要高于违约的成本。相比之下,已建立较完善征信体系的西方发达国家则违约率很低。缺少一个健全的征信体系,严重影响到商业机构的经营成本进而影响到了社会的经营成本。这一问题也已经成为个人信贷业务发展的'瓶颈',在这样的情况下,直接造成了作为经营个体的商业银行不得不忍痛舍弃或者较少的参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其二,重视研发投入,把握机会完成结构调整

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做好前瞻性研究,统筹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提高生产力水平是发展德根本之路。国家应把研发创新作为工作的长期重点而常抓不懈。从国家产业调整考虑,当下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该淘汰的落后产能要淘汰,该扭转的思路要扭转。对于金融创新,从科学发展观角度出发,既不能因噎废食,彻底抛弃,也不能不加咀嚼的全盘接纳,而应该兼顾好金融工具创新和市场监管的关系。各金融机构应借此机会认真审视自身发展规划和既往发展路径,摒弃一知半解盲目跟风的错误观念,坚持以看清事物本质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两面看问题,综合平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坚持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三,重视民生问题,积极推进税制改革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因此,我国应该主要通过大力增加在实体经济,特别是改善民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投入来积极应对危机。我国的财政税收相对较多,政府在整个国民收入的大馅饼中分到的国民收入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尽管如此,与政府更高的财政总收入相比,这些领域支出比重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另一方面,我国应积极推进税制改革,更加重视公平性,对于低收入阶层应实行零税或者少纳税政策;适当提高高收入阶层的税负水平。建立合理的捐献抵税以及遗产税制度,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再分配。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从金融危机看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2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应对金融危机组织部门大有作为

当前,江苏省无锡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正在走向深入,与此同时全区上下也在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化解金融危机,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面对这一新形势,组织部门应努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力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科学发展。

在建强“堡垒”上求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新路径,采用以组织满意、业主满意、党员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为内容的“五满意”党组织“积分制”考核管理新办法,看谁规避金融危机醒悟最早、走出危机最快、渡过“寒冬”时间最短,增强企业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拓展“三结对”工程新内涵,组织开展“双百共建”活动,发动100家已建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和100个社区(村)党组织结成“1+1”对子,将外企先进文化、先进理念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互相开展传、帮、带,企业帮助社区(村)群众解决就业等实际困难,社区(村)则为企业党员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应对金融危机组织部门大有作为

【第3篇】危机管理的心得体会

在危机管理方面,国外实行现代化管理体制的企业,包括许多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都为员工配备了详细的、内容具体到个人的危机应对手册,手册的内容非常广泛,所有能想像到的哪怕是噩梦般灾难的应对程序,在手册里都能找到。

危机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这种管理是动态的,它既凸显于突发事件处理的关键时刻,又贯穿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当中,贯穿于企业文化和企业员工的危机意识当中。

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不是危机,它只是潜在的危机。只有当企业员工、消费者、公众、媒体、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以及经销商都知道了,并且被各种因素和途径夸大了危险,导致混乱和恐慌,才成为危机。

危机一旦发生,你我都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只有两件事:

一、正确地处理,以减少或避免损失。

二、正确地传播,客观理性地告知公众,以减少或消除恐慌。

正确地处理,是危机管理的前提;而正确地传播,则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向谁传播、传播什么、怎样传播是危机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

危机的处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成立危机处理的组织,这是有效处理危机事件的保证,

(二)深入现场,了解事实。企业领导要亲临现场查实情况,并及时做出应对。

(三)尽快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损失,尤其是要重视在舆论上、信用上对企业的市场前景可能造成的损失。

(四)当掌握危机事故第一手资料和了解公众的舆论反应后,企业高层确定对策,采取措施。

(五)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信息。向新闻界介绍实情及应对措施,恳请新闻媒体密切合作,防止舆论向不利的方向转变。

危机管理的

危机管理的心得体会

【第4篇】学习教育法心得体会-义务教育的危机和应试教育的流弊

对教育的思考与忧虑已有些年月,但作为一个小人物,思考与忧虑也许就一直停留在很浮浅的程度,遇事遇人,往往是当时心头一颤,过后又抛于脑后,由于这样的主观主导,所以就没有在行动中去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故,一直没有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成熟的想法,这是一直不敢妄言的原因.但时间久了,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也日趋增多,便产生了或写或说的欲望,古语云:位卑

未敢忘忧国,就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粉饰与标榜吧.我想,比起育人之大计,这并不重要。 先说一说现实:

_____县里今年参加中考的考生有近9000名,而本县有两所公立中学和两所私立中学设高中班.共可容纳高中生2000多名.除去部分进入职业类学校就读的和复读的,升学缺口达5000左右;今年全国高考升学率达50还多,而本县连续好多年不达20;今年高考升学比前有所提高(但主要以复读生为主),县里及教育系统即忙着庆功会表彰,中考一完,两所公立中学的校长与教育局长即定下'严格'的招生制度去出国旅游,严令:分数不能降,收费不能降.按这样的规定,全县除了三四百少数的学生外,其余的要想升读高中,都要出少则四五千,多则一万多元的费用.这样多的生源,这样大的升学缺口,结果是两所公立学校招不起生.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与教育背景下,好多年来,本县一直就是处于:师资流失,生源流失,资金流失,教育萎靡颓废的恶性循环.好多年轻的妈妈,三十多岁就离家抛业,远走他乡,陪子女外出求学……

女儿下半年升高二读文科,但本县的教育实在不能恭维,除了复习班和几个理科重点班以撑门面外,其它普通班和文科班几乎是陪衬,我这个人最不喜欢随流套俗,但我不敢用女儿的学业使性,只好乖乖地选择送出去择校而读;外甥去年读小学一年级,我每次去她家,她都象见了救星一样的让我辅导她做作业:每天中午有作业,每天晚上的作业往往要做到23点;朋友家的孩子从小学一直以来是班里的好学生,每次考试得不到第一名都要掉眼泪,升入初中后寄读住校,由于担心落后,每次考试前都睡不着觉,一但名次后退,好长时间都振作不起来,最后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孩子考上大学了,问他(她)会怎么样,回答一定是再考研,完了再考博……学习的任务似乎就是考试,孩子的一生似乎也要在考试中渡过.有孩子的家长走到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学业,名次……为了孩子,家长们'有病乱求医',不惜财力精力,办法用尽。中国的孩子怎么了?如此负重?中国的教育怎么了?唯试围试?

说了半天我要说什么呢?教育这个话题太大,我只说两点: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危机和应试教育的流弊。这两个问题亦很难分隔开来说的,因为危机并存,流弊同在。

讨论这两个问题,以我的浅见,一眼看到的就是两对矛盾,即:义务教育(公益教育)的口号性与现实教育的商业性的矛盾;素质教育的理论性与应试教育的实用性(眼前的实用性)的矛盾.

基础教育的危机在于,大多数的孩子能不能如期接受教育?可以享受到何种质量的教育?《义务教育法》虽然出台并将实施,但我对法律的落实持有很大怀疑.我国现实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决定了义务教育在真正质量的落实上举步维艰,现实的状况是:教育质量和其经济效益同时存在;高质量的教育只有学习拔尖的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才有机会享受.大多数孩子,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都处于不能受教育或接受应付式教育的境地.好多学校的招生竟出现这样的歧型现象:招一部分高分的免费生以保证一定的升学率,把它作为招牌,而招大部分的低分收费生以保证经济的来源。我的一个同事的孩子小考的成绩很突出,超出学校录取线很多,但因其报名有些迟,负责招生的领导说,虽然报名总数还未满,但优生的招收数额已经够了。我在一所中学还碰到一位家长,因其孩子分数'不达线',交了一万多元的分差费,然后就说他的孩子:你以为我是为你花钱吗?我是在帮那些免费的学生读书的啊.呵呵,听了真让人欲笑而不能.然而,花不起钱的人又有多少呢?全民素质的提高才是基础教育的根本,这是教育体制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从背上书包的那天起,就背上了负担,背上了压力,似乎在似懂非懂中亦背上了责任,而且是从此乘载上一生都再也卸不掉的重负.背起书包,就没有了童趣,没有了课外,没有了假日,没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甚至没有了自我.随之而来的是作业、成绩、名次、对比、说教……黑压压的一片.现在的孩子象机械化笼养的鸡,只有吃食和下蛋.完全成为了考试的机器。老师、家长、社会都一如既往地奔着考试去做一切该做的.如同一条滚滚奔流的大河,人人置身其中,即使明知方向不对,但也只能随流而动。人要存在,就要适应存在的条件.大环境使然,个体甚至局部的力量是枉然和徒劳的。

这里有一个教育到底是为育人还是学为考试的问题。中国封建式的传统教育虽有很多弊端,但从童稚开始接受的教育,大体上都是以人格的养成为教育彻 始彻终的精神,背颂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当时不求甚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溶化并受益终生,我们决不能否认旧式教育的基础性功能.旧式教育下学生的古文化底韵是有目共睹的.而我们现在的中小学课本,很多是为应付考试而编做的大可比必的知识.旧式教育背'经''史',背了以后一辈子受用不尽,可现在我们花费了无价可比的下一代童年的时间和精力来背

几乎无用的课本,弄得头脑呆板,眼睛近视,背熟了,除了应付一级一级的考试以外,便毫无用处.一考上中学,小学的书就等于白费.考上高中,初中的书等于白读.考上大学,中小学的书等于白读.大学毕业后,踏进社会来做事,几乎所学于所用毫不相干.除非还要为一辈子考不完的试去再接再厉.所以,似乎大学毕业后,才需要正式开始重新读书求学。

近些年来,有些从大学和研究所毕业的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以后,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以及中文修养方面太过贫乏。按说,从中学到大学,历史和中文是学过的,但为应付考试所学的是何等的浮浅?等到用时,哪有捷径?旧式教育对经史传统文化从童稚开始,严格执教'记诵'的作用,除了为'考功名'的必要以外,在理论上,也有一种'反刍'的妙用.因为从童年脑力健全,思想纯洁时开始注入这些经书诗文,虽然当时理解力不够,可记忆力好,一但到了中年,从人生行为的日用和人事物理的经历体验上,便可发生如牛吃草的'反刍'作用.重新细爵,自然便有营养补益的用处了。中国的人才大都在学习阶段,而不是在创造阶段.人才的精力和活力几乎在学习中耗尽.这是一个教育制度也是人才选拔的问题。

教育是兴国之基础,但不能只喊教育,更应该把握如何教育的问题.要为强国而教育,不是为教育而教育.考试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急中之急。

学习教育法心得体会-义务教育的危机和应试教育的流弊

【第5篇】危机管理心得体会范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国先人很早就提出了“危机管理”的概念。

华为任正非的生存观念、微软比尔盖茨的破产危言则是我国先人危机意识的生动的演绎。

通过20xx年3月14—15日2天的学习,通过丁兆林教授的生动、别致、高效的危机管理课程的“教”“练”,使我在对危机的感受上又提升了一个高度,现对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 重新认识危机:

没有爆发的危机称之为风险,失去控制的风险就是危机,简单的说,风险变成了事实就成了危机,风险事故就是危机。

细节无处不在,风险无处不在,问题表现出的不被人认识的、不引人注意的细节,蕴藏者巨大的风险危机。

企业的危机主要有:质量危机、人员危机、品牌危机、财务危机、公害危机、犯罪危机、事故危机、天灾危机。

企业或管理者的恐慌、短视、沟通不足则是应对危机时的大忌。

危机的突发性、严重性、迅猛性、敏感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做到危机管理的制度化。

1、企业要有危机意识,要分析研究为什么样的危机做好准备,列清单,“未雨绸缪”。

2、集思广益(召开管理层全员危机意识动员会),借助外脑,整合资源(组织内外专家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工作组),制定危机管理制度,做好人力资源储备(成立企业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委员会),建立融合危机意识的企业文化,制定全面的危机沟通计划,

二、危机处理;

危机处理三大原则:

1、 事实虽重要,态度是关键;千万不要与老百姓讲理,要讲情。

2、 金钱虽可贵,时间价更高;要立即处理。

3、 诚意放在前,补偿不吃亏。

必要时寻找外协(借脑),拓展思路,危机之中有商机。

危机处理三大法宝:

1、 人心

2、 人性

3、 人情

三、关于管理的悟性问题:

管理是一种技能,思考的技能,博弈的技巧,智慧的决策,思维的艺术,更是想到与想不到的问题,是“悟”的学问,不断去”悟”的学问.。

古语云:“未雨绸缪”;”最好的时候,也就是最危险的时候”,三株董事长吴炳新的一句失败经验之言,使我明白了作为企业中的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不但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管理指挥水平,而且时刻要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危机防范意识。人的事业、地位到了一定位置后,伴随着周围人的恭维、媒体的吹捧,会从思想上、行动上、语言上有所放松,飘飘然,昏昏然,不知所以然,一天到晚忙于应酬、形式主义,全然没有了当初创业时的工作热情和激情,思想上开始懈怠。但也就是这个时候,内部管理容易出现纰漏,工作监督落实不到位,对一些事物的判断能力减弱,竞争对手们正是抓住了这一时机,通过“诱倒”、“捧倒”或“打倒”的方式,对我们实施攻击,一旦我们没有防范或防范措施不到位,极易被对手打败。这种案例不止发生在企业,中国五千文明发展史上同样发生了很多.

通过学习“三鹿奶粉事件”和“东航集体返航事件”,特别是丁刻授的“东航集体返航事件”课程的生动的课堂互动,使我深刻的感到,作为管理人员在关键时刻要会如何巧妙的应对和化解危机,避免给自己和公司造成更大的损失。但处理危机的水平和能力不是一招一夕就具备的,而是长时间积累和正确管理的结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如果遇到危机,我将本着以下几点做法去处理:第一,不管责任在哪方,首先态度要端正,积极、诚恳、有诚意,本着先处理问题后追究责任的原则去处理;第二,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化解危机,避免事态扩大话;第三,要有底线,不管什么事,在自己能力范围的不能违背原则,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要积极汇报。第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出现危机时刻,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份力量,把劣势转化成优势,化危机为商机。

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心得体会范文

【第6篇】关于金融危机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心得体会

今年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到全球引起的,现在正逐步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外贸企业,受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最大,很多沿海出口导向型的企业纷纷倒闭。中国股市也经历了从去年的六千点一路下行,人们感到恐慌,纷纷捂紧自己的口袋,尽量减少开支。

今年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一代人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

从自行车到私家车,从吃玉米面、土豆到现在超市里各式各样的的食品,从统一的灰蓝黑色到现在大街上人们穿的各种颜色款式的衣服,从低矮的房子到高楼大厦、漂亮的街道,无不见证着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历史的变迁。

有人把这次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和美国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相比较,未免太悲观了。虽然没有人能准确的预测什么时候到低谷,什么时候会变好,明年、后年或再一年,我想超不过三年,经济形势就会有好转。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给了我们信心,这次绝不是大萧条,相反此时的低利率正是我们贷款做实业的好时机,只要你有好的项目、好的商业模式。此时的低股价、低房价正是我们投资的好时候,只要你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就会有好回报,当然你还得有资金。

经济危机有时候更多的是信心危机,只要我们有信心,我想危机总会过去。全球也在联手救市、刺激经济,数目很庞大,但也许只是杯水车薪,更多的是在恢复人们的信心。经济运行有它的规律,一个方案、一个政策的实施也许要经过几个经济循环才能产生效果,所以我们也不要奢望经济会马上变好,股市会立刻爆涨,但会给我们信心,经济会有好的一天,上证综指也不会跌到一千点。

只有股市上去了,人们才敢消费,消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有力工具。当然人们愿意消费也必须有好的社会保障机制,这个以后再谈。

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危机终将过去,中国的未来会更美好。

关于金融危机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心得体会

【第7篇】2009年两会的心得体会: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民生关照

围绕一段时间以来的舆论热点和两会期间可能出现的议题,日前,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关注民生”、“倾听民声”、“反映民心”是公众对2009年两会的最大期待。

两会年年开,今年更是非同寻常。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后,及建国60周年之前的一次重要会议。更为特殊的是,当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之时,举办一个如此盛大的会议,民众的期望值也是相当高的。

古往今来,国计民生就是一国之头等大事。民生问题,用直白的话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两会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网友的问题时说:“民生是国家之本”、“政府的投入一定要把民生摆在首位,要让人民得到实惠。”从这里可以看出,对民生的迫切关注,注定令2009年全国两会镌刻出非比寻常的历史印迹。

世所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的经济正遭逢前所未有的考验,在这种背景下的民生问题尤为凸显。在这种特殊时期,很显然,今年两会,许多代表、委员也把关注民生当作自己参政议政的重要议题来展现。两会尚未正式开幕,已经有不少代表、委员通过媒体把民众的衣食住行当作自己参政议政的着力点。

全国政协常委刘汉元将在两会上就“全民发放消费券有效拉动内需”递交提案;全国政协委员彭磷基准备提交提案,建议提高对违法者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行为的惩戒力度;全国人大代表甘善泽建议,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安排招生规模、设置专业等……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发言人赵启正向媒体透露,今年委员们的提案主要集中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可以说,聚集民生,致力于解决民生问题,已经成为许多代表委员责无旁贷的使命。

目前,不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对民生的高度关注,成为一种积极的交互式影响,并由此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作为立国之本的头等大事,民生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顺利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更关系到国家政体的安全。民生问题,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决策者执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并拥护党和政府。

两会对民生的高度关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我们的科学发展观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作为目标,追求有利于人民的发展,其基础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对民生的重视与否,就是对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最终体现。当此背景,公众对两会民生议题的聚焦,自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一种当然的社会进步。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扩大内需,民生为先。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2009全国两会,民生议题成为焦点话题,反映出公众对于两会的民生关注寄望甚厚,社会各界对民生的关照,同时也印证了国家的执政导向。可以预见,和以往的全国两会不同的是,民生问题必将成为决策者攻坚突破的着力之处,也必将成为困局解锁之匙、改革动力之源。而这共同的关注,也凝聚着共克时艰的力量与希望。

2009年两会的心得体会: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民生关照

【第8篇】危机管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危机管理是企业为应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下面是带来的危机管理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危机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篇一

因近年来公共危机事件增多,所以在选择自学课程时选学了《公共危机管理》,以补自己在此方面知识的不足。抓时间学了一些,确实是本好书,也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感想,或许偏颇,但不吐不快。书内将危机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经济危机五大类。我看,不够全面。信仰的缺失是不是种危机?信仰危机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难?现在我们要怎么做?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以下算是抛砖引玉吧。

一、正视我们的信仰

毫无疑问,我们党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我们党的队伍,对我们的人民进行的信仰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党内历次政治学习的基础内容,是我们党对群众的宣传基调和导向。但努力,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的冲击下,在花花绿绿不断翻新、膨大物欲的侵蚀下,效果一再打着折扣。革命时期,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是信仰的力量。现在呢?个人认为有必要深入的调查一下,真正的,而不是形式。20xx年 6月11日,俄罗斯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宣布了“清党”计划,在进行完审查工作后,将有约3万人被开除出党。我们是否也会有这样的危机呢?不敢想。《江海学刊》陈晏清、荆学民发表的《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中提到“在市场经济确立之后,有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问题,是信仰的经济化。信仰的经济化也就是信仰的功利化。信仰失去了它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信仰消失在功名利禄之中,功名利禄成为人们行为中唯一的本能的信仰”,发人深省,应该读读。

二、信仰危机带来的灾难

或许,您不认可我的判断。康柏榕在天涯社区发表的『股市论谈』中国的信仰危机,我不敢全然苟同,但有的地方,也有几分警示的道理。即是一家之言,就姑且不作评论,摘一两句,大家看看吧。“中国目前最大的危机不是经济危机,而是信仰危机。经济危机常常是由信仰危机伴随而来。” “于右任先生写过《亡国三恶因》,其中道:‘民穷财尽,社会破产,国家破产。国有金,吝不与人,为他人藏。此其一。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此其二。宫中、府中、梦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窥伺中、霄小拨弄中,国际侦探金钱运动中,一举一动,一黜一陟,堕其术中。此其三。’这篇文章发表后不到一年,貌似强大无比,繁荣昌盛的满清就轰然倒台了。”

三、我们该做些什么

陈晏清、荆学民发表的《中国社会信仰的危机与重建》一文中,对重建信仰做了详尽的论述。但多为理论上的,结合自己,个人认为,就信仰问题,在党内有三件事必须要办。一是开展一次摸底,掌握真实情况,但决心要大于形式;二是组织一次大学习、大讨论,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教师和教材的选择上要下功夫,讲的课让人信服;三是把信仰审核作为一项制度,贯穿于用人、干事中,形成明确的导向。群众的信仰,一靠党员表率,二靠宣传。

以上是自己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的几点感想,既不靠题,也不成熟,不全面,欢迎大家指正。

危机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篇二

近段时间以来,我局组织局班子成员对《公共危机管理案例》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本人对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有了更深的体会。

从“非典”、“甲流”到“手足口病”等疫情的出现,暴露出目前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国家对控制传染病流行及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重视,出台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同时加快了建设步伐。现又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列入《公共危机管理案例》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及卫生工作者深感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重大。基层卫生组织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最早发现者、监测者、报告者和具体处理措施的承担者。我就这两年的卫生管理工作实践,结合本县卫生工作实际,简要谈谈对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体会及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县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基本健全,国家疾病报告信息系统已建到县、乡两级,县一级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救灾防病报告管理系统,县、乡分别制定了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初步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构建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平台,但存在问题还十分突出。

一是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匮乏。乡镇卫生院防保组、县疾病控制中心的非专业人员占很大比例。

二是投入不到位,应急处理能力较差。财政多年来对乡级卫生机构投入比例不大,使乡镇卫生院对开展防病工作、业务培训、健康教育工作等一些必要的投入不足。

三是应急处理能力弱,善后处理机制不建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医疗救治能力不高、专业医疗人员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

二、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一是建立和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进一步建健全和完善现场流行病学、医疗救治专家库,加强对县、乡级现场调查和县级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提高现场处理和救治水平。应本着“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原则,加大投入,加快专业人员培养,不断提高队伍的素质,尽快落实卫生系统绩效工资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确保队伍稳定,真正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二是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物质贮备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相应药品设备。目前,药品供应滞后,特别是遇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需求量大,供需矛盾更加明显。特殊事件,需要特殊、特效药品、设备,由于物质贮备机制不够健全,急需时甚至无法取得,影响了事件的处理。因此,应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质贮备机制,即根据不同类别事件发生频次、可能波及范围,从国家到乡一级都应健全物质贮备机制,存贮不同品种的药品、物质、器械,既能保障事件发生后及时供应,又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为使事件发生后能及时报告、处理,目前国家建立了多个报告系统,但这都是在卫生系统内部使用。非卫生人员发现事件发生后,如何及时报告是整个报告的关键。应设立一个全县统一、让群众广泛知晓的统一电话号码。为使事件处置人员快速到现场,应配备专用车辆并有专用标志,人员也应着专用服饰或标志,以便群众识别,快速让道。相应人员车辆设备应处于应急状态,这样才能保证事件的及时处置。

四是优化检验能力配置,快速明确事件原因。尽快明确事件原因是成功处理事件的关键,检验、监测结果是查明原因的最重要手段。目前乡一级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无检验、监测能力;县一级也是设备不够先进、技术水平低、开展项目少,很多项目都要向市、自治区级求援。我认为应优化检验能力配置,合理安排自治区、市、县三级所承担的检验监测项目,自治区级承担设备、条件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市级承担一些日常较少开展的项目,县级承担日常项目。

总之,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卫生系统综合能力和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的集中体现。应急处理体系的完全建立和正常运行,需要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以及运行中相关部门配合、磨合的过程。在能力建设上除能处理传染病暴发、不明原因疾病发生、食物和职业中毒外,应向高标准迈进,使我县的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危机管理学习心得体会篇三

危机是种普遍现象。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成功地预防危机,处理危机,尽快在危机中复原、甚至得到机遇和发展,是企业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危机

危机的爆发大致分二类:一是事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爆发,可称为“积发”;二是不可预测的事物的突然袭击,可称作“突发”。危机发生之后必然会集结不同利益群体,表现为媒体追逐、舆论责声、情绪对抗、群体间搏奕谋利等等冲突。企业如何应对,进行危机管理?关键在于事前预防,检视潜在危险,研定防范措施;危机来临时,准确判断危机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风险,尽快结束危机,把负面效应减至最小或转化为企业有利因素甚至机遇。危机管理的实质就是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统筹兼顾,谋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机意识至关重要。中学时读《扁鹊见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对扁鹊的提醒无动于衷,最后竟从“汤熨、针石之所及”的小毛病变成“在骨髓,无请也”的大病并死亡,就在于他没有危机意识。比尔盖茨缔造出世界电子帝国,在于他有“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危机理念。必须让每位员工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影响着公众对公司的印象。市场经济下正视危机,对企业成长是一种考验和砥砺。

二、正确处理危机

危机事件的发生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二点: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质;二是主管单位和新闻媒体对事件的评论。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质并非不能改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关键在于如何与当事方和新闻媒体打交道,特别要化解媒体的过度报道和聚焦,尤其是网络媒体,要设法引导舆论、分散或转移媒体视线,迅速减轻危机的负面影响。平和心态、主动积极、低调处理、控制范围、好的定性,对危机管理最要紧;主要手段则是刚柔相济、整合资源、先急后缓、着眼稳定、内外有别、主动积极。

1、建立危机预警系统

企业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对机制、健全危机预案,才能发现危机,临危不惧,快捷响应,正确处理。危机可分三级:一般紧急、重要紧急、特别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机状态,启动相应的处置方案,才能保证危机处理组织有力、人员到位、物资支援、信息通畅,工作有序高效。

2、构建和谐媒体关系

网络时代和市场经济,要求企业与媒体建立和谐关系。和谐的公司媒体关系是企业危机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企业要善于和媒体打交道。众多案例说明,好的媒体关系能为企业所用,对宣传企业形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体关系不仅不利于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媒体甚至可以把企业导向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企业要重视与地方媒介和新闻单位的团结合作,与主流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关键时刻才能让它为我服务。

3、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和谐的政企关系也是企业危机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政府掌握着行政资源,代表着公众利益和公平正义,政府对危机事件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事件的定性和公众舆论,因此企业要善谋政企关系,建立感情,在危机出现时加强联系和沟通,主动汇报情况,争取理解和支持;既要查找政府的责任,又要利用和发挥好政府作用,形成利益共同体,双赢思维是当前处理好政企关系的导则,往往事半功倍。

4、评估总结改进提高

评估总结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质。危机事件对企业的影响,毕竟主要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和影响范围。评估总结可以发现危机预警、危机处理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完善,进而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能力。危机管理既要充分借鉴成功的经验,尤其要借助新技术、新信息和新思维,也要根据危机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创新。企业要明白:养兵不在于用,而在于防和治。

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使企业免遭损失”而是“在危机中寻找发展机遇”。

危机管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第9篇】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关于应对经济危机方法和科学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的话: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了,但是如何应对却因思想观点的不同,其拿出的解决方案也不同。我从政治经济的综合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以求的人探索避免经济危机发生的发展之道。)

在写本文前,我曾写了“相对动态均衡经济学理论与世界经济危机中的人类出路”,旨在阐述我对相对动态均衡经济原理的思考。我之所以作这些思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既不满意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强者自由掠夺倾向,更满意国内某些主流经济学家为满足私欲低俗之论。当然,在作经济问题思考之前,我一直苦苦思索如何把人民民主程序制度化的问题,并且提出了自己不同与人的看法。

在我的理念中,一个最强烈的愿望就是,通过人民民主机制建设,有效规制相对动态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认为,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是我们规制人民民主和相对动态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而扩展为世界人民造福。我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我个以为,离开人民利益和国家利而妄谈发展,其发展必然会走到人类的邪路上去。其实,世界上虽然有不同的发展观,但总起来说一共两种,一种是为少数人的发展,一种是为人人的发展。思想汇报专题我的相对动态均衡的经济发展观念,是为人人的发展。

所谓为人人的发展,就是社会各阶层每个人都能平等的创造,并平等的分享创造成果。对于这种观点,有的经济学家视为是邪恶的发展观,因为,在他们看来,社会资源有限,如果人人平等的分享资源,大家都成不了百万富翁,所以,不如让一部分先富起来。所谓先富,就是在同等资源的情况下,有人有特殊的优先占有权。

大家知道,我国的贫富差距巨大,大到不仅仅是个公平不公平的问题了,而是个还有没有发展能力,发展能力还能持续多久的问题了。再说,公平不仅仅是个增加内需的问题,同时也是个社会安不安定,会不会付出重大的社会代价、经济代价和政治代价的问题。有人读了我的文章后认为,我是个列宁主义,坦率的说我不是,因为,我没读过列宁的书,就是小时候读了一点,也早就忘光了。但我是坚决的毛主义者。

因为,我认为,一个社会的发展进步,首先要进行思想文化的革命,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建立在思想文化不断革命、不断创新,动态适应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没有思想文化的不断革命,就没有思想文化的不断创新,没有思想文化的不断创新,范文top100何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中国和世界历史证明,能够自觉完成思想文化革命的人毕竟是少数,是先知先觉者,比如说毛泽东,所以,精神层次的思想文化革命,需要外部力量,也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去推动。

过去,我光知道中国的右派说左派不会搞经济,没办法,今天读到美国左派的文章,才知道中国的右派是跟美国的右派学的。其实,真正不懂经济的不是左派,而是右派,因为右派只会讲故事,只懂得占有就是财富的积累,不懂得相对动态均衡式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而左派根据经济制度的机制原理,就可以分析、预测将来的经济状态。一个只会讲故事、只知道占有的经济学派别,却占居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不出事才怪。

那么,如何使相对动态均衡式经济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发展模式呢?

大家知道,中国和前苏联以及其它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在实践中摸索了很多年,随着苏联的解体,有些人就断言,社会主义是失败的。但是,为什么失败,中国是不是也失败了?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通过前苏联解体的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前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不是其经济崩溃,而是其官僚集团的贪腐导致的结果。也就是说,前苏联的解体,不是相对动态均衡式发展模式出现了问题,而是确保相对动态均衡式经济发展模式的政治体制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不是自我禁锢或维护既得利益的话,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中国从1949年到1966年,经历了17年的和平高速发展时期,创造出巨大的成绩,但是,毛泽东发现,范文写作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就是官僚体制的蜕变。

官僚体制的蜕变,意味着创造得再大的成果,也会化为乌有。

但是,如果要想保持住全国人民创造的成果,就需要:一方面解构官僚体制,构建新的制约机制,防止权力蜕变。另一方面,或许毛泽东认为,唯一能彻底防止权力蜕变的力量,就是人民群众。也就是人们现在常说的人民民主,或者叫大民主。因为,权力蜕变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对人民利益的侵害。在利益上受到无端侵害的人民群众,必然要起来反抗,从这个角度说,人民群众是自己利益的捍卫者,而人民群众捍卫自己的利益,客观上也防止了权力的蜕变。

虽然如此,人民群众如果没有捍卫自己利益的权利,权力蜕变必不可免。

为此,在毛泽东倡导下,中国为防止权力蜕变设立了三道硬性防火墙:

一是四大自由。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二是工人有罢工的自由。造反有理。三是夺权有理。从系统机制上说,第一步,如果通过四大自由解决了社会问题,也就是官僚体制同人民群众的矛盾,就进入第二步,第一心得范文网工人罢工。也就是造反有理。如果进入第二步还不能解决问题,人民群众就有权利夺权。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关于应对经济危机方法和科学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是篇第一心得范文网,涉及到人民、发展、动态、问题、群众、均衡、中国、经济等方面,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关于应对经济危机方法和科学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10篇】关于金融危机的心得体会

自从美国的两房危机、雷曼兄弟倒闭等巨大金融事件之后,一场真正的金融危机便逐渐由美国波及开来,引起亚欧等国的金融市场极大动荡。

面对这样来势汹汹,影响巨大的金融危机,作为一名财经类院校的学生,不管是出于关心世界经济安全问题还是出于关心自己以后就业形势,我都应该并且情不自禁想要站出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粗浅之见。

首先,我想寻根究底,阐述一下危机的原因。危机不是突发的,而是日积月累沉积而成,然后才一触即发的。在克林顿当政时,即格林斯潘还在任时期,宽松的经济政策,使美国的经济欣欣向荣,全世界人涌往美国。这时,房价开始持续上涨,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业绩,拼命鼓励人们买房。在掏过有钱人、收入一般的工薪阶级的钱包之后,房地产商的目标瞄准了贫困人群,准备掏他们那本就瘪得可怜的钱包。

他们推出极具诱惑力的广告:10%的首付就可以买房。付不起就给穷人垫着,两年后再还。美国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地球人都想去;可是再地大物博,土地也有限,因此美国房子包会升值;当房价涨了,卖掉房子偿还房贷后,一定会有剩余;这个剩余价值就可以为新的贷款提供担保(这个就是“次级担保”)。

于是,大批穷人买房买车。银行手里拿着这么多级别很差的贷款,心里有点慌。因为穷人毕竟是穷人,要是两年后付不起贷款怎么办?收回房子也不见得就卖得好价钱,所以,银行开始想办法脱手。银行把这些贷款设计成债券。

可那些穷人的贷款,也称次级债,基本是卖不出去的,所以,银行又开始想办法,他们找上了投行,也就是那些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就是在国际上流动,看哪里收益高就跑哪里去的资金)然后,这些投行是胆子很大的一群人,他们把银行那些卖不掉的次级债给买了下来。

由于美国的房市持续上涨,投行狠狠赚了一笔,银行家们看了眼红,于是又想出了个狠招,你不是买高风险的次级债吗,我就弄个保险,专保你们买的次级债,投行们转念一想,这个破债券风险实在也忒高了点,是应该弄点保险保一下的,于是他们投保了,于是银行也赚了。

只要房价持续上涨各种风险都被藏了起来,但是房价总有到顶的一天,只要房价下跌,资金链断裂,灾难接踵而至。银行借钱给你,如果你还不起了,你觉得银行会怎么样?银行会延期吗?延期的利息算谁的?延期之后本金利息收不回的风险怎么办?

因为是一个实在庞大的带有链锁群体,对银行来说是一笔巨大的金额,如果不能按计划到账,就会导致资金周转不过来,呆账过多而丧失信用,直接倒闭。上市银行的股票会一落千丈,然后出现挤兑风潮,然后是倒闭。

房地产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为什么这样重要?因为它的特殊性,首先,房地产行业只是一个比较单一的产业,相对于全国的众多产业来说;其次,资金迅速流向房地产业,会导致其他更多产业的需求迅速减少。因为人们投资了几十年的收入(透支)买房,那么在其他方面的花费自然减少。一旦大部分人都出现这种情况,其他产业,由于市场上需求减少,不得不减少规模,压缩生产,甚至裁员。于是许多人开始失业,或者收入减少,那么更加买不起东西。如此循环,轮到许多企业由于卖不出东西,开始倒闭,于是,经济危机开始了。

关键要理解,房地产行业吸收的就业人员相对于它吸收的高额资金是相当不对称的,而且无异于改善国人的福利,因为不可能增加中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所以,房地产也的高价只是一种简单转移财富的方式,是一种新型的剥削。

现在,金融危机从美国的华尔街蔓延到了世界各地,股市大波动,市场连素反应,小到个人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达到国家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安全,总之,人心惶惶。

不过,以我之见,这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就如同20世纪初的那场经济危机一样,如同美国1979年的经济萧条一样,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必经环节。经济不会一直繁荣,发展不会一直顺利,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这是规律。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想办法解决它,把损失降到最低点,避免更大更多的负面影响。温家宝总理的“信心、合作、责任”说得很正确,这才是各国应有的态度。

正确地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处理好储蓄和消费的关系,或者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这些是关键。

关于金融危机的心得体会

【第11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应对金融危机

当前,xx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正在走向深入,与此同时全区上下也在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化解金融危机,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面对这一新形势,组织部门应努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力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科学发展。

在建强“堡垒”上求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新路径,采用以组织满意、业主满意、党员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为内容的“五满意”党组织“积分制”考核管理新办法,看谁规避金融危机醒悟最早、走出危机最快、渡过“寒冬”时间最短,增强企业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拓展“三结对”工程新内涵,组织开展“双百共建”活动,发动100家已建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和100个社区(村)党组织结成“1+1”对子,将外企先进文化、先进理念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互相开展传、帮、带,企业帮助社区(村)群众解决就业等实际困难,社区(村)则为企业党员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应对金融危机

【第12篇】优秀范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应对金融危机

《优秀范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应对金融危机》是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当前,xx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正在走向深入,与此同时全区上下也在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化解金融危机,加快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建设创新型国际化科技新城。面对这一新形势,组织部门应努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力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科学发展。

在干部选任上求公认。党员干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对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敢抓、敢管、敢于负责,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三宽六敢”干部,以及具备化危为机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三种能力”的干部予以提拔重用。拿出10个区管副职岗位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安排10名年轻机关干部到国资企业挂职锻炼。镇街后备干部将以优秀大学生和社区干部为主,班子中主要领导70后至少有1人,副职中要有一定比例的80后人员;在2个街道拿出10个股级岗位面向大学生社区工作者进行“公推竞岗”,新近还要拿出一批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岗位进行公推直选试点。

在招“研”引“智”上求突破。人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抓住金融危机爆发后高端人才从国外回流国内和xx新区刚刚被纳入首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机遇,组建xx市首家海外归国人才创新创业专门机构,策应中央海外引才“千人计划”,启动落实xx新区“315”计划,范文写作在3年内引进15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加快高层次人才知识创新工程,从2009年开始,由区财政安排1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奖励当年度在创新创造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不断拓展科技创业家队伍,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与培训,激发科技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端人才猎头服务,完善高层次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成立xx新区科技发展专家顾问型人才智囊团,建立高级科技人才资源库,对来区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

在建强“堡垒”上求创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新路径,采用以组织满意、业主满意、党员满意、员工满意、社会满意为内容的“五满意”党组织“积分制”考核管理新办法,看谁规避金融危机醒悟最早、走出危机最快、渡过“寒冬”时间最短,增强企业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拓展“三结对”工程新内涵,组织开展“双百共建”活动,发动100家已建党组织的非公企业和100个社区(村)党组织结成“1+1”对子,将外企先进文化、先进理念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互相开展传、帮、带,企业帮助社区(村)群众解决就业等实际困难,社区(村)则为企业党员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优秀范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应对金融危机

【第13篇】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之金融危机与改善民生

这些实实在在的大手笔数据,回应了群众的热切期盼,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政府心系群众的情怀和责任担当。它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在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见底、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形势下,政府集中力量办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使“民生为重”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与国家财力的支撑,并体现在刚性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不仅要借鉴国外经验,也要因地制宜,大展“中国功夫”;不仅要解决老百姓急需解决的生存问题,更要建立长效机制,解决老百姓的发展问题。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执行力,在“落实”上真抓实干,不打马虎眼,绝不允许利用扩大公共投资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只有做到了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改善民生才会远离“形象工程”和“政绩秀”,才会少出或不出腐败。

蓝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期盼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牢记“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医是民生之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把改善民生当作应对当前危机的首务,千方百计确保经济“过冬”、民生不受“冻”。如此,十七大描绘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蓝图才会锦上添花,老百姓才会得到的实惠,中国经济也才会转“危”为“机”,迎来新一轮增长的“春天”!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之金融危机与改善民生

【第14篇】七一讲话心得体会:“七一”讲话中折射出的“危机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告诫全党,共产党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4种考验,同时指出了4种危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4种考验此前就提过,而4种危险则是第一次放到一起说,是个新的表述。重申“4种考验”、强调“4种危险”,体现了共产党一贯的忧患意识。

所谓忧患意识,是党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自觉关注和深刻解读,它是一种由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来的力求突破困难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对现实和未来问题之所在的清醒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当今,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更为迫切,更为珍贵。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受历史磨难的民族,世事艰难的艰难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体会。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比任何一个民族都真切与浓烈。“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这些充满智慧的语句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是说,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往往因为充满忧患意识而生存下来,同时往往因为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而归于败亡。

党之所以能够从当初50余位党员发展壮大到8000多万党员,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并且带领中华民族在从民族解放到新中国建设到改革开放三大伟业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不容置疑,这与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一贯具有的忧患意识分不开。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可能生长以功臣自居的骄傲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也可能击倒党内某些意志薄弱者;邓小平始终强调一定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腐败现象,否则,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江泽民反复告诫全党:“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党的十六大刚刚落幕,胡锦涛就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的教导,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在讲成绩的同时,直面当下受到各方关注的问题,重申“4种考验”、强调“4种危险”,这样的忧患意识是正处于深刻变化时代的中国所必须的。这种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志存高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自警自励与自信。这样的忧患意识,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对于不断

七一讲话心得体会:“七一”讲话中折射出的“危机意识

【第15篇】奥运心得体会:后奥运经济时代的政治危机

08奥运是近年来政府工作的重头戏,其间种种大手笔均属人类“颠峰之作”。通过举办奥运,本欲向世人彰显天朝威仪,向上苍呈现盛世和谐之精气神,向国民炫耀政权的强大尚存和不容挑战,同时带动后续乏力的泡沫经济,继续保持一种不容置疑的惊人增长,进而维系政治的稳定……

在奥运侥幸得以平安渡过之后,总难免有些自鸣得意。不过接连不断如影相随的天灾和人祸,使势同水火的正反之道同时纠缠呈现,也不免让人发盛世沉沦之叹。种种铁的事实表明,历史是在给予为政者一个警示,改革在高潮过后即将面临夭折的危胁,整体社会已进入人意难以把握的多事之秋。

之前曾有“奥运经济”一说,但奥运节点已过,除了可见政府单方面以倾国之力为奥运盛事大举投入外,并没有显现任何的繁荣征兆和可以预见的后发利好----经济的活力和振兴,想来已在漫长的奥运等待中,无形地消耗于现实的“稳定”之需了吧?

奥运之后,经济的“增长”当是建立在此前已有的发展势头之上的一种惯性延续,但其增速和内在质量因无实质性内容必将放缓和降低,发展惯性一旦消失还会出现“负增长”。其中以股市低迷,房价下跌为代表,此外各领域如金融业的实质性破产、原创性技术的匮乏、整体产业链的残缺和低端、资源的无度浪费和环境的毁灭性破坏,无不昭示着中国经济已在走向“拉美化”的险途。

政府为了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宏观调控政策可能从过去8年以压制通货膨胀为目标逐渐转移,向既考虑压低通货膨胀同时也要考虑经济增长,保持经济不出现下滑的“双向调节”上来。因为扩张会加剧社会矛盾,收缩也会加剧社会矛盾,在面临失业(防止经济过热以稳定物价)和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增速以扩大就业)的两难选择上是进退两难,不能既想保增长,又想防通胀。

做为中国畸形经济的代表--股市,因为居心叵测的股票发行制度所引导,一直以来投机风盛行。在这里,有特权的人可以合法地进行集资、圈钱的游戏,从未能真正体现出企业的经营价值。

本来就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套适合本国需求的合理的经济体制,反而是由“权力龚断资本主义”为主导,对社会财富进行着一场不伦不类的特权掠夺。在这场财富分配“盛宴”中,私营经济于官办和外资的夹缝中,为了生存不得不左右逢源低头做事,有时也在从事不太光彩的助纣为虐同流合污的暗箱操作。官办经济靠人民供养滋润无忧,私营经济无依无靠却只有残渣剩饭,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畸形经济体,怎么会持续产长久呢?

经济界大腕水皮先生在谈到中国股市的阴晴圆缺时,以一个正直而负责任的经济人道出了许多的内幕黑情,在最后也就事论事地给出了一个出路:必须将目前这种证券监管的法律框架、执行机构、制衡方法全盘推倒重来,重新建立一个受中小投资者有效监督、和市场利益相关各方完全隔离、独立行使资本市场法律监管职能的体系。----水皮:中国股市黑幕 (博讯北京时间2008年8月13日 来稿)

这个建议单就经济而言,当无可非议。但水先生当是在有意回避以下事实,即中国的经济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畸形怪胎,一直受制于政治的干扰和左右,一直被世人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即是一种半指导半官僚半市场的混合型态,并且官僚势力在其中已形成一种主导性的能量,中国经济体制已成为官僚们随心所欲地敲骨吸髓般剥削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工具,这种被政治生态所主导的经济体系,才是中国经济的真相所在。

多数经济人只就经济面言经济,是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国股市之所以到现在还能于起起落落之间苟且残延,是因为多数股民(也代表了多数国民)对政府还心存一定的信任和依赖,虽然面对的是一个淘气的坏孩子,但总想着哪一天能改邪归正,真正为国民做一点良心发现的好事,这种心理预期是支撑股市得以存活的最大内在能量。

与相对遥远的“民主、人权、宪政”理念不同的是,因为股市涉及的是国民个人直接的经济利害,如果政府一直如此扭扭捏捏无所作为,到哪一天这种心理忍耐达到极限, 股民全部的预期成为破灭的恶梦,经济清算将会总暴发,并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但经济,政治也将面临连带冲击。

政治与经济不相协调的步伐,一个如脱缰野马,一个如半死蜗牛,处于二者间起联系作用的增长动能,象被无限拉长的皮筋,在潜力资源耗尽,矛盾达到极限时,总有一天会被拉断。

过高的畸形增长,换取的是暂时的政权稳定,但却积累了大量的隐形矛盾。中国经济欲重振旗鼓,首要的治理之法不是单纯地修正经济层面的规则,而是要从根本上打烂并重塑中国的政治规则。这一点就要涉及到政治生态,即“政治体制改革”的老大难问题上来。是强大的政治左右了经济,中国的经济只服务于政治。与其它看似不可破解的难题同理,经济之兴,还在于政治之变。

政改迟迟不能启动,是因为最终将影响现有社会秩序,并伤及执政者的利益根本,这也是它最担心的。

政治的基础,经济已摇摇欲坠;经济的保证,政治已腐至骨髓,于人于己,本已迟滞的政改都已刻不容缓。政治体制改革,已成为一切改革的前提之前提,政治体制不改,还想保持经济单极跳,这种一厢情愿的发展设计,是不可能存在的。

现中国的改良是在与革命进行赛跑,跑在了革命之前,则一荣俱荣,落在了革命后,则一毁俱毁。所以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应对来得有些把握。

奥运心得体会:后奥运经济时代的政治危机

《危机心得体会(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