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生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10篇优秀的生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
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人生》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工作生活——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书工作生活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因此,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借此机会,就我个人的一点读书心得,向大家作个简单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焦虑、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样始终围绕在现代人的身边。如何在这个全面加速度的社会里,合理释放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认为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自己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古人云:开卷有益。英国学者科利尔曾说:书籍,在青年时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后就是娱乐。这句话,可以说将书籍的两重身份说的十分透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良师益友,它不但可以给人以愉悦,还能给人以启发,让人受益良多。因此,我们应该把读书当作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对于《论语》,学生时代曾学习过一些,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章句也曾背诵过,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却很肤浅。作者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用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通过读《论语心得》,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语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更对如何运用《论语》面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读者怎样才能过上自己所需要的快乐的生活。
时下,很流行测算幸福指数(或快乐指数)。所谓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从《论语心得》我们可以感受到:幸福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感悟。你幸福,你快乐吗?谁都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对快乐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升了职,做生意赚了钱,买了房,买了车,就快乐了;有的人则认为这世界变化太快,生活节奏,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享受快乐,认为只有今后赚了钱或达到某一个成功的目标后,自然就会很快乐了。这些理解,就是认为只有那些有钱人或成功人士,才是幸福快乐的。但据有关方面调查,财富和幸福没有太大关系,经济更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总结到: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因此,一个富翁不一定就会比一个擦皮鞋的幸福指数高。可能有些人会说,如今天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读书呢?想想,似乎确实这样,但人们都在忙些什么?没时间读书,却有时间喝酒、打麻将,其实,忙只是个借口而已。我们对读书的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因此,于丹教授说: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工作,也应该是快乐的。谈起工作,可能大家总是会感觉有许多的压力与烦恼。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工作中寻找到快乐的支点呢?《论语心得》告诉我们:并不是一个人志向越高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有一种能够淡定的理念,能否把握自己。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在每天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点一滴的尽自己所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可能他们所做的事并不轰轰烈烈,但大家却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满足,实际上他们是最快乐的。快乐工作并不难。有些人心随所愿,从事自己为之热爱的工作,有些人可能为了生计和生存,从事一些和自己所爱偏离的工作。无论所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它都是我们每一天应该去做的事情,有时我们无法选择工作,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对这项工作的态度。只要怀着一颗热情的心对待你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就会发现工作会带给你成就感以及这种感觉带给你的快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丹把《论语》所带给我们的感悟阐释的淋漓尽致,从中,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更了解了怎样做一个智慧的快乐人。让我们在工作之余,拿起书籍,在淡淡的墨香中,寻找快乐吧!
读书工作生活——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时间飞逝,我的暑假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了,回味回味我的暑假生活,我觉得我的这个暑假过的精彩而又充实!
读书伴我行。这个暑假,我读了许许多多的名著。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维.比安基的《森林报》、秦文君的《男生贾里》等名著后,我的知识量和词汇量都增加了不少,这些书是我假期里的伙伴,我写作文可以运用到许多好词!我的作文更加精彩更有吸引力了!除此之外,我还背会了美文:朱自清的《春》、《匆匆》和席慕容的《白色山茶花》,这美文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美美吟诵中愉悦我的生活。
游玩尽在其中。这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了云台山欣赏自然风景!我们游览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大瀑布,以及闻名中外的红石峡,我们还体验了划竹排的乐趣,还乘坐了扣人心弦的快艇。我们倾心于大自然中,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我的暑假我做主,只要我们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你就可以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学生暑假读书心得体会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向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我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可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十分适宜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本事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可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异常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可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可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经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帮忙他人的本事。期望教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景下,如何让自我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我,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读书心得
寒假拜读了肖川博士的著作《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感觉很值得我们教师一读。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教师的工作其实很枯燥,整日在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中度过。管理学生又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往往一天下来就累得不想再动。这样的生活何来“诗意”二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看看肖先生是如何阐释“教师的诗意生活”的。
著作的第一辑就是《诗意地生活》,第的题目名为《着力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指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这是人们对幸福一词的定义。幸福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外部事物带给人的满足感,二是追求目标达成时内在的愉快心情,三是一种持续的状态。这也就告诉了我们,幸福与金钱无关,幸福与工作性质无关。那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怎样获得幸福感呢?
《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中给我们提出了影响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17个因素。这17个因素中,有些是社会和制度给予教师的,有些是教师无法自主决定的,但是有些因素我们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提高。比如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通过我们自主的学习得到提高,教师的健康可以通过我们通过锻炼和保养获得等。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天气不好,下起了雨,把一片泥地打湿了。一个悲观的'人一边抱怨着,一边踩着泥地里的小石块,步履艰难地走过泥地,心情郁闷地来到了屋檐下。一个乐观的人一边踩着泥地里的小石块,一边轻快地叫着:“跳!跳!……”心情愉快地来到了屋檐下。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不同的心情看来,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同理,同样一份工作,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幸福感也是不同的。关键就看我们是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份工作。对于仅仅将教师工作当成养家糊口的手段的人来说,当教师的幸福感一定是很低的。而对热爱孩子,热爱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当教师的幸福感就一定会高的多。随着教师的待遇越来越高,教师这项职业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希望已经当上教师的我们和那些将来也要当教师的人们能够在工作中端正态度,寻找到更多的幸福感,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范文1
经同事推荐,有机会读了《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这本书,颇有一番感受。
作者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当我们的小孩回到家,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都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不是问“今天考了多少分?”;当高三学生在备考的日子里还能高高兴兴,对学习和生活充满激情时,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无论是所谓的基础好的基础差的学生,多年之后可能会忘记老师传授的知识,而如果能时常的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受益终生。我意识到这句话是告诉教育者一种正确的心态,不光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还有老师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老师心中有爱,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感动中收获快乐,才会激发上进心,优异的成绩也会在上进中取得。
文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尤其深刻:“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创造机会,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
无论用什么方法,老师的目的只有一个: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有健康的思想、有远大的理想、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的途径也只有一条:爱。惟有平时对学生爱的累积、爱的责任、爱的奉献,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佩服你,爱戴你,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教师应该学会关爱每一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太阳。作为一线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让他们感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使他们都能幸福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教师的幸福体现在游刃有余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课堂上融洽的教与学的互动中,体现在单位同事的互助互学中。
学生是成就名师的最好专家,而教师的反思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实现。教师存有“反思之心”,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就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会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教师不断反思,给自己更多的积极心理暗示,“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那教师必然是幸福的。
人,应该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我们才能生活得快乐,才能工作得幸福,才能成长得顺利。一个人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有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才能跨出迈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学会宽容别人、帮助别人,学会快乐别人、幸福自己。只有教师是幸福的,才能创造出幸福的课堂,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的心态决定着我们幸福的感触,教师的心态应该是宽容的、平静的、阳光的、热烈的。平日里,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的内心,享受美好的;不快时,更要反思自己的心态,快速调整自己,保持一颗好心情。
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让我们始终以阳光的心态、感恩的心情投入工作、感受激情,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阳光和幸福。生命其实就是一种心境。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主宰自己的心境,用光明的思维去看世界,我们会发现一切是那么美好,学生又是如此的可爱。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范文2
寒冷的假期,我无远游,在家当起了全职“奶爸”,别有一番滋味,忙里偷闲,我拜读了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的生活》。正如陈之藩在文章中的评语一样,让人印象颇为深刻——“清彻如水,在人类迷惑的丛林的一角,闪着一片幽光。”看了书之后,引起了我的深思。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对教育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经验均浓缩在《教育与美好的生活》一书中。罗素说,有些品性只能为具有某些特点的人群所拥有,还有一些品行则应为所有人所具备。我们不能着眼于让每个人都具有诗人气质来构筑我们的教育。以下4种特征便可奠定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智慧。活力是一种生理素质,更是一种心理素质,它能使人快乐而明智,增强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勇敢对于克服种种阻力、蒙蔽,树立人的独立性,成就美好生活是不可或缺的;敏感对于匹夫之勇有补偏求弊之功,但是必须“适度”,敏感的理想发展形式是同情,虽然世上不乏纯自然的同情,但这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扩充到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罗素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的高比例灾祸大多是因为同一个事实,即在多数人中没有激起同情心,而只有抽象的刺激。理想品性的最后一项是智力。“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世界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更不用说产生进步了”。
智力能使好奇心得到充分发展,但好奇心要转变为真正的智慧,要富有成效,就必须与正确的求知方法相结合,需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以及“虚心”、“勇敢”等品质。罗素说,对于一个快乐的儿童,激发豪爽慷慨的性格并不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终日被愁云惨雾笼罩着的孩子,他自然会固守所能得到的物品不放。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教育离不开奖励和惩罚,但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无论是奖励和惩罚都不应该采用比较的方式。例如不应对一个孩子说:“你做得比某某好。”或者说:“某某表现很好。”因为前者产生藐视,后者产生怨恨。第二,多夸奖,少惩罚。惩罚要谨慎,要因人而异,不宜体罚。第三,对于普通的事不宜夸奖,只有经过努力,在勇气或技能上有所进步,或克服私欲,表现美德时,才可予以奖励。主要的动机应当永远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或理解,对于受夸奖的愉快的渴望只应当成为次要的动机。
结合这本书联系我们自己的教学工作,应该知道站在老师的角度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呢?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在指出他们的错误之前,首先肯定他们优秀的地方。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要一味地简单责骂,而应该告诉他们下次怎样才能做好。其次,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总喜欢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甚至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以期获得肯定,因此老师不要轻率地加以拒绝或制止,这样会无形的伤害了学生的自信心,也限制了学生的善意行动。实践证明,赏识教育和适当的鼓励教育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赞美的时候注意场合还有方法,不能因为过度的赞美而“捧杀”了学生进步的可能,无形中的不公平会让部分学生自我放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以及他们的知识敏感性。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书心得范文3
“让教育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吧!”这是我读完《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这本书最想说的一句话,《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作者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但这种处理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一种“自由教育”——在必要的权威与纪律的伴随下,尽可能多地给予儿童个人发展的自由,并按照自由的精神来行使权威与运用纪律。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纪律的培养,在开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是罗素提倡的“自由教育”所反复强调的。教师应该“主要从孩子身上感觉到一些神圣、模糊、无限的东西,一些个别的特别宝贵的东西”,并对这些宝贵的东西给予挖掘与引导,使其达到教育的最美好境界,读后感《《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啊。文中有一些话语我记得尤其深刻:
(1)即使是对待最小的婴儿,也要像对待将在世上占有其地位的一个人那样予以尊重。
(2)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3)回答有关问题乃是性教育的主要部分。有两条规则须贯彻其中: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对待性知识。
(4)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是充满破坏性的。
试想,当我们的小孩回到家,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不是“今天考了多少分?”而是“今天都有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当我们的高三学生在备考的日子里还能欢声笑语、尽情地展示青春的洒脱与热情时,教育才能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让我们为这一天的最终到来而不懈努力吧!
这个寒假,看了一本书:《渴望生活—梵高传》使我受益匪浅。
梵高这个人本身长得奇丑无比呢!他长着一双呆滞的大眼睛,深深地往下陷,一些鱼尾纹在他眼睛旁,目光显得很忧郁,并长着一对粗眉,它们让人觉得不搭配;还有一双小耳朵,小到像洋娃娃的耳朵,一个鹰钩鼻,鼻子向下塌,并且是秃顶呢!他的行动也很笨拙,呆头呆脑的。
梵高一生清贫,但他不在乎,一心作画。梵高对画画简直着了迷,别人以为他疯了,叫他“伏热”,“伏热”的意思是“红胡子的疯子”!梵高不管它。他太热爱大自然了。
你可知道?梵高活的时候一幅画都没卖出去!但他死后他的画卖了大概有九千万的法郎!我给你举个例子:梵高在世的时候一幅《红色的葡萄园》只有四百法郎,可他死后这幅画是四千万多的法郎!梵高为了绘画奉献了很多甚至生命,他把自己的右耳朵给割了下来,并且让自己神志不清,神经受到破坏,以至后来,去世了……这是多么不幸呀。
我看完了这本书,觉得梵高做事十分认真,全力以赴地画画,他把全身精力投入到绘画中。我想我们应该像他学习,全力以赴、全神贯注。每当我们做完事后,应该首先问问自己:“我全力以赴了吗?我全神贯注的做这件事了吗?”
请让我们记住这位伟人——温森特·梵高!更让我们记住,做事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在《阅读》中,有不少优美的文章,可我最最喜欢的还是《少年笔耕》,因为它让我深受感动。
《少年笔耕》的主人公是一个十二岁小男孩,他的名子叫叙利亚。叙利亚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位铁路工人,同时靠为人打零工来维持家庭生计。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却以苦为乐,一家人过的很快乐。平静的生活在前不久的一天被打破了。当叙利亚得知父亲在夜间为杂志社写封条时,便萌发了帮忙父亲写的想法。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时,却遭到了父亲的拒绝。因为父亲认为这样做会影响他的学习。遭到拒绝后,他并未放下这个想法,而是趁父亲睡觉后,自我偷偷地起来写。当他自我看到自我父亲在数纸时发现低张比平常多了三分之一,并认为自我还没老,能在一夜之间写这么多,叙利亚得知后,暗暗地笑了,并决定就这么写下去。渐渐的,由于叙利亚每一天都睡的很晚,他的身体也慢慢地吃不消了。无论什么时候,叙利亚是副倦容,他的学习成绩也在慢慢下滑。父亲见这情形,便屡次注意他,还经常指责他。可叙利亚并不在乎,而是拼了命地写……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二、三个月后的一个深夜,叙利亚习惯地坐在了桌子前,点着了灯,不知不觉中又写了起来。忽然他的手把一册书碰落到地上,他将书捡起来后,又写了起来。其实他的父亲在书落地时就已经醒了,叙利亚突然觉得有人挽住了他的脖子,他回头一看:是父亲。叙利亚哭了,父亲咽了泪吻着儿子的脸,然后把他抱回了房间,让母亲吻他。然后父亲把叙利亚抱回自我床上后,他替叙利亚整好枕头,盖上棉袄,唱起了动听的摇篮曲,劳累了一天的叙利亚就这样在父爱的笼罩下睡着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天下所有父母对自我孩子无私的爱和望子成龙的情绪;同时令我们感动的是主人公年纪虽小但急于为家庭分担压力的行为。
我想对叙利亚说:“叙利亚,你真棒,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团红发,如火般充满着狂野与激情,在艺术中越燃越旺,却始终挣脱不了命运的缠绕,毁灭是注定的,但永生确实属于这团火的。
它曾经燃烧了那么多如此强烈的壮丽,让几个世纪的人都获得了永恒的温暖,至今仍在为他的雄壮而惊叹着。
是那红发,在煤矿中找到了生命真正的起点。不是上帝,不是世俗的爱情,艺术才是他灵魂的归宿。终于世界盼到了他的苏醒,那么的微弱,只有零星的火花,却仍能任凭现实的严拷,饥饿,贫穷,疾病,误解都无所畏惧,都磨灭不了那新生的却坚强的思想生命,总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激励着他,要燃烧,就从现在起,燃烧自己。
其实他起先也是那么无知、善良,幻想用上帝来拯救困苦的人们,把压抑在心中的全部真挚的爱都献给了这些穷人,为他们分担痛苦。但这种举动得罪了伪善的牧师,剥夺了他在教会的职位。他失去了方向。
然而,那些不幸的人们给了他火种引燃了他。他于是拿起铅笔,速写下了朴实的矿工们,他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亲身体验过那炼狱般的矿地生活,他无法用传道挽救他们,也救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画吧,让世人瞧瞧他们的痛苦!
红头发更加鲜艳了,火才真正开始燃烧!一切从零开始,虽然他是那么的刻苦,专心,然而进步太慢、太慢了。火自己也察觉到了,他愤怒,他不甘,他不愿那么轻易燃尽,他愿意以更大的热情让自己燃烧!
终于向日葵诞生了。人人都爱,就因为那是一团火,充满了斗志,引领人们走出生命黑暗。有力的触笔,强烈的颜色,扭曲的形象,尤其是那画面激荡着的火山般喷涌的激情,构成了这旷世奇作。黄色为主调,加上一点蓝色和绿色,奏响了一支旋律鲜明的交响曲。强劲飞动的线条,将向日葵那蓬勃的生命力展露无遗。在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种狂欢,是对生命的礼赞和对幸福的渴望。这种花非同寻常,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同时也是他内心翻腾的火热情感的写照。
凡高的一生都在燃烧。不管周围怎么样,相信与否,他都有一个明确的信念:要燃烧,就这样一直下去,没有高峰,那就要靠自己的努力。于是他不断的拼命,任何风雨都浇不灭他对生活、对艺术爱的火焰。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团火,只是燃烧的方式不尽相同。既然做了一团火,就应该像他这般燃烧,风越大火越旺,让一切的风雨都对你怯尔止步吧!
做一团火,去燃烧!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本事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可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异常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34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76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42位用户关注
78位用户关注
96位用户关注
7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