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观后感 > 观后感
栏目

茶馆电影观后感300(2篇)

发布时间:2023-07-11 热度:74

【导语】茶馆电影观后感300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2篇优秀的茶馆电影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茶馆电影观后感300,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茶馆电影观后感300

【第1篇】小学生茶馆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文

茶馆电影观后感500字1

在假期中,我找出了爸爸珍藏的书《茶馆》。《茶馆》是老舍的著作,里面写了一个掌柜和他的茶馆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王利发的人,因为丧失了父亲,所以他二十岁就当上了裕泰茶馆的掌柜。在这个茶馆,你没事有事都能待很久。可是,好景不长,大清的警察宋恩子吴祥子天天来捣乱,搅得生意一塌糊涂。好不容易等到了民国,宋恩子吴祥子的儿子居然也当上了警察……

裕泰茶馆一天不如一天,悲剧就天天发生:先是妻子被车撞了没人管,又是伤兵天天来搅生意,最后竟然让刘麻子给要走了。最后的一天晚上,老掌柜叫来了朋友秦二爷、常四爷一起说起了自己的遭遇,朋友走后,老掌柜将常四爷拣来的纸钱点燃了。一会儿,就火光冲天,老掌柜依然坐在哪儿,他想起了年轻的时候……

《茶馆》这部小说看后总是叫人悲愤不已。为什么可以让小唐铁嘴儿、小刘麻子、小宋恩子、小吴祥子这样的家伙过得有滋有味,天天不愁吃不愁穿。而就不许像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松二爷这样的大好人过上好日子?这种世道也太不公平了,但那时的人们又能说什么呢?

一锅老汤、一壶酽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喜剧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馆”里上演,演绎着老舍先生蘸着沧桑写出的旧时代里黑暗的一页,把一幅沾满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历史民俗画卷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留下永恒的记忆。

茶馆电影观后感500字2

书名为《茶馆》,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外公每次带我去茶馆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馆就是一个热闹而常常笼罩着烟雾的地方。可翻开了书,才发现它并不是仅仅讲的是在茶馆里的事,而是以对话剧本的形式讲述了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的黑暗社会,老舍从小小的一个茶馆中反映出了整个社会,以小见大。是由茶馆中的客人的话中而得。语言朴素却能体会出许多意味。书虽短小而精致。把我印象中的茶馆的形象完全颠覆,同《骆驼祥子》一样,老舍也是无情的批判了这个社会—他不让好人有出路。

,书的主人公是王利发,他是他裕泰茶馆的老板,他也是整本书的线索。在第一阶段中,拉皮条的为太监娶老婆,暗探遍布社会,麻木的旗兵无所事事,寻衅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产的农民卖儿鬻女,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因几句牢骚被捕,新兴的资本家企图“实业救国”,王利发左右周旋,企图使生意兴隆。而在第二阶段的发展中,恶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敲诈勒索,拉皮条的刘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蓝,依托当局要员准备开女招待“拖拉撕”,庞太监的侄子侄媳组成的迷信会道门在社会上称王称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梦,而一些企图有所作为的良民百姓却走投无路。

我第一遍读它的时候,还不能理解它,此书短小,且为剧本式的,还被拍成了真正的话剧,我虽未深入去读,但也能浅薄的感受到当时社会下厚重的历史画面。

茶馆电影观后感500字3

这一天,我随意打开书架,不经意间看到书架的角落里有一本老舍先生写的《茶馆》,这本书好像还没看过。于是,我就拿起这本书来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本书的故事很精彩,很有哲理。这本书写的是戏剧,一个悲剧,一共分为三个幕,分别写了清末民初、民国中期,民国后期的人们生活经历与状态。这本书写了一个掌柜王利发的茶馆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最后被军阀势力逼死的事。同时,也写了一个农民——康六欠了别人的钱,被迫卖女儿被太监当老婆,结果害了自己女儿一生的事。

我看完这本书,竟然掉下了泪水。王利发一生中都趋炎附势,见到别人总打招呼,只是为了在乱世中得到生存。但是他的好话、他的鞠躬仍然不能让他顺利过完一辈子,结果落得个被军阀逼到上吊自杀的下场。康六的女儿在太监家里不敢出一声哼,直到太监死了,才得到了自由。但等到自由后,仍遭到别人的追杀,被迫一路逃亡。唉,这是傅仪的错。傅仪统治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让人们的生活穷困潦倒,而傅仪却认识不到这个错误,以致于自己做了亡国君王,被剥夺了自由与权利。但这一生是不能后悔的,这就是错误所付出的代价。在这本书中,我为但是社会的黑暗而感到悲哀,为人们的自私自利而痛心疾首。其实,这不应该把过错归咎于普通百姓上,为了生计,每个人不得不变得狠心冷血。错就错在了军阀势力的统治衰败,让人们无处谋生,只得阿谀奉承,颔首低眉,像狗一样生活着。

其实,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人也并不少。很多公司职员为了搏得老板的器重,为了在公司有一席之地,用尽各种肮脏的手段陷害别人,抬高自己。这些人难道不像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吗?但他们并没有看清楚这是个民主社会,这是个知识决定命运的社会。只要我们有本领,有知识,何愁没有伯乐呢?何处不是容身之所呢?

亲爱的人们呀,拿起你们的尊严,拿出你们的本领吧,不要做个绞尽脑汁的陷害别人的人吧,要做一个凭本领脱颖而出的强者。

茶馆电影观后感500字4

初秋,叶离树下,铺满了那条弯曲的小径。

裕泰茶馆里,一个个苍凉的故事悄然缩放,有梦想破碎的无奈,有骨肉分离的痛楚,有欺软怕硬黑白颠倒的腐朽,混杂于茶客们喧嚣的冷谈声和叹息声中,化成一片嘈杂。而我,静坐于茶馆内,轻饮一口清茶,留下了满腔的苦涩…

常四爷的鸟笼

老舍是睿智的。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的出场都暗示着他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们都在等待着黑暗的源泉张开血盆大口缓缓地将他们吞噬。

常四爷一出场,便提着一只被幽囚的鸟儿,殊不知,他亦是一只心高气傲的鸟儿呀!世事沧桑,社会腐朽,他用明锐的双眼看到了罪恶的本质。他愤世嫉俗,他正直无畏,于是他像画眉般高声吟唱,抑或抨击着奢靡的贵族和不公的世道,抑或预言着帝国悲怆的命运。

“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一声清脆的啼鸣,轻易地打碎了人们精心呵护的幻境。然而,这只正直而又善良的鸟儿也难逃被囚禁的厄运。他被关入了冷冰冰的鸟笼中,于是所有悦耳的啼鸣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化成一片徒劳的虚叹。鸟笼外,是人们悲悯的目光和无尽的沉默,而鸟笼内,只有一阵阵的叹息。

王利发的茶

王利发准备了两杯茶,一杯奉送给穷人,另一杯为达官贵人而温。

在他的心中总是荡漾着一泓同情的湖水。他可怜那些沦落的人们,却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奉上一杯清茶。炙热的茶水里,翻滚的是掌柜的悲悯。

然而,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他又不得不戴上世俗的面具,对于上层阶级,他谄颜献媚,吮痈舐痔,他希望能用一杯暖暖的好茶来换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是,时代的悲哀将他一步步逼入绝地。

无奈,王利发手中的茶壶摔碎在地,滚滚烫的茶水四溅,留下满地晶莹的碎片。

秦仲义的刀和庞总管的剑

秦仲义手持钢刀,他满腔豪情,期盼着能用钢刃斩断缠绕于神州大地的荆棘,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庞太监身藏利刃,阴险狡诈,他的剑尖直指着那些真正救国存亡的义士。

两人相遇了,表面上一阵寒喧,实际上早已刀光剑影,维新派与顽固派的针锋相对一触即发,令人不由为此惊叹。

舞刀弄剑间,他们划开了时代的伤口,涌出汩汩的鲜血。

茶馆的棋

“将,你完了”!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中,人人如棋,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下的使命,却又不得不如同傀儡般受制于人,尖锐的矛盾造就了均可逆转的悲剧,一枚又一枚的棋子被粉碎。棋盘上,只留下一片残局。

茶馆电影观后感500字5

看了书再看电影,一样的,但却是不同的味道。

以时间为线索,带我们走进那个年代,去感受那时候人们的生活。 刚开始是欢快的骨板,街上车水马龙,各种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茶馆里面,店小二的吆喝声不断,人们一边喝茶一边下棋。好不热闹。在这样热闹的场景中却有一块冷漠的牌子“莫谈国事”。可见在那个年代人们都是小心翼翼的活着。可能稍不留神就会说错话引来祸事。

所有的主要角色在一开始说话就表露他们的性格。例如专门拐卖人口的刘麻子,他这样说“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流不完”。越是日子不好过,就越会有更多的人为了谋求苟生以卖儿女这样悲情的方式求得生存。太监总管庞公公就是一个花钱只买小姑娘的这么一个人。我看着这一幕,不禁冷笑,感叹人民生活的悲哀。

接着是军阀混战的年代,茶馆在改良中谋求生存。人们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无奈,百姓对“革命”二字没有真正得到理解。剧中一句话“大清国不一定好,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这一句话,真的是很深刻,直白的反映了当时百姓对民国政府不满的情绪。也道出那时候的民不聊生。哎~

在最后,开篇便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凉感。打骨板的先生瘫坐在路边唱着悲凉的快板。王掌柜为了茶馆能够存活下来,也被迫打起了请女招待的注意,但终究是救不了这个六十多年的老字号。最让我感触的是影片最后,三个老人在茶馆里给自己撒纸钱,黑黑的茶馆已是破烂不堪,与影片开头的那一副繁华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只能叹息。

小学生茶馆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文

【第2篇】茶馆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

茶馆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1

看了书再看电影,一样的,但却是不同的味道。

以时间为线索,带我们走进那个年代,去感受那时候人们的生活。 刚开始是欢快的骨板,街上车水马龙,各种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茶馆里面,店小二的吆喝声不断,人们一边喝茶一边下棋。好不热闹。在这样热闹的场景中却有一块冷漠的牌子“莫谈国事”。可见在那个年代人们都是小心翼翼的活着。可能稍不留神就会说错话引来祸事。

所有的主要角色在一开始说话就表露他们的性格。例如专门拐卖人口的刘麻子,他这样说“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流不完”。越是日子不好过,就越会有更多的人为了谋求苟生以卖儿女这样悲情的方式求得生存。太监总管庞公公就是一个花钱只买小姑娘的这么一个人。我看着这一幕,不禁冷笑,感叹人民生活的悲哀。

接着是军阀混战的年代,茶馆在改良中谋求生存。人们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无奈,百姓对“革命”二字没有真正得到理解。剧中一句话“大清国不一定好,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这一句话,真的是很深刻,直白的反映了当时百姓对民国政府不满的情绪。也道出那时候的民不聊生。哎~

在最后,开篇便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凉感。打骨板的先生瘫坐在路边唱着悲凉的快板。王掌柜为了茶馆能够存活下来,也被迫打起了请女招待的注意,但终究是救不了这个六十多年的老字号。最让我感触的是影片最后,三个老人在茶馆里给自己撒纸钱,黑黑的茶馆已是破烂不堪,与影片开头的那一副繁华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只能叹息。

茶馆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2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部影片中,我看见了旧中国社会的变迁,也依稀看到当今社会的一角剪影。

清末时候,旧北京的裕泰茶馆在处事圆滑、安守本分的王掌柜手下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好不热闹。在这一时代,常四爷热血、极具正义感,因看百姓疾苦不由冲口而出“大清国要完!”而锒铛入狱。作为地主的秦二爷向往建立工厂,实业救国,一心想救人民于水火……

民国初期,军阀动荡,局势很不稳定。茶馆生意冷清了许多,王掌柜不失信心,随时代改良茶馆、四处讨好各路人员,想把茶馆坚持经营下去;旗人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常四爷扛起了锄头,自己耕种、自食其力;秦二爷的工厂办得风风火火……

最后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却处于国民党统治下,三人共聚茶馆。王掌柜只是想要活着,可现实却把他逼入死角;常四爷一生光明磊落,却只能感叹“我爱我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一心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工厂被征收当废铁卖掉……

三人经历各不相同,结局却都是悲惨的。原因在于他们当时社会虽然一直在变化,可仍逃不了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不安定;社会制度也不健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而当今我们生活的世界,虽然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最近的利比亚战争),但整体上还是和平安定的。在这一和平的年代,人民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因为国家不断推出、改良政策,保障民生,使人民生活逐渐向小康靠拢。因为《茶馆》中的社会背景是动荡不安的,这直接导致了掌柜他们的悲剧发生,所以我以为和平是社会平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我们都已学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支持和平统一,维护和平是必不可少的。

在《茶馆》中,时代在变迁,清末的封建统治到民国的改革到抗日得解放,社会根本从封建逐渐向民主过度。这一步步的变化表明,社会它会不断更迭、进步。经时间的冲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然而有一些陋习仍未能被时间去除,在清末时的庞太监,倚仗得宠有势,居然想要娶妻,在我们看来这无不是一个大笑话。可他的确娶到了康顺子,一是康父实在穷困,生活所逼,二是庞太监有权、有钱,目空一切……倚仗权势,目中无人的事件在现今社会也有所体现。一句“我爸是李刚!”,如出一辙,在校内开车横冲直撞的李启铭,撞人后“淡定”的抛出这一句话,就因为他是所谓的“官二代”,他认为自己父亲的权势能让他逃脱刑罚……从此来看,我认为当今社会在维护和平的同时,更要加强法律建设,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整个社会变得愈加纯净。

茶馆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3

如同老舍先生原著的剧本一样,这部电影是你错过了,就会后悔终生的佳作。

原作茶馆的剧本所获得美誉不啻多提。茶馆,就像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常去的coffee house,不仅仅是一个供大家休闲品茶的店面,更是一个在网络还没有诞生,不同信息汇杂交融的讲堂;政策的革新,国家的兴亡,在散台和雅座,贵客和闲人之间被品评论道。所以茶馆里茶客口中那些古今多少事,往往可以从一个层面去映照着那个时代和那个社会。

如果只谈电影,它的叙事结构,场景都很简单:老裕泰茶馆店内和店外的一条街道,构成了主要的空间。除了片头的旁白,和数来宝的快嘴,都是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大段落的对白完成对故事的叙述——而台词十分忠于原著。

所以,这部电影最值得看的,是所有参演的演员。

对于一部经典作品来说,优秀的演员是它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对于演员来说,角色带入,神韵表达,台词功底则是他的生命。

扮演店主人王利发的于是之,秦二爷的蓝天野,大小刘麻子的英若诚,常四爷郑榕这些老演员,他们的演技只可谓“出神入化”,那浓浓的京味儿,就像盛夏时节老北京的大碗儿茶,醇香四溢而不可抗拒。

比如一个小细节,在秦二爷看到一对逃难母女进入茶馆乞讨卖身的时候,蓝天野添加了一个原著上所没有提及的小动作——他下意识地将手伸进自己的内怀,这说明他第一个念头是想施舍一些钱财给这对可怜的母女,但是马上,他将伸进去的手收回,并冰冷地喝令租着自家大屋开茶馆的王掌柜将二人轰出店外。

秦二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按照原著的设定,他是清末那批最早动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实业家,宛如《子夜》中着色描写的大老板吴荪莆,他们都是坚信开设工厂,发展工业,才是真正救国家于危难的有意义的行为。

所以在重点描写秦二爷勒令王掌柜涨店租,并发表一番开工厂救国救民的宏论后,这个由蓝天野添加的小动作则更凸显角色的真实。秦二爷并非是一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吸血鬼资本家,他亦如愤世嫉俗,满腔热血的好汉常四爷,心中始终有颗悲天悯人的同情心。只是,对野心勃勃,打算倾全部家产来投资实业,以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来收容更大数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的时候,仅仅赏难民一些小钱,在他看来,是小善之举,不切实际,只能是用这种施舍和怜悯换回自我的一种安慰,谈不上对国家对民族的救赎。

而掌柜王利发,则大概是对传统的中国百姓的一种隐喻——处事圆滑;敬畏权贵;自私但常怀慈悲;善良但流于懦弱;遇不平忍气吞声,往往第一想法是拿钱买平安,争取私了,在那个严重缺乏法律公正的年代也严重缺乏法律意识;而且,擅长拿来主义,时代大变,茶馆小变——民国了,剪了辫子开大学生公寓;抗战胜利,招女服务生卖香烟卷。

不管时代如何在变迁,他始终知道该怎样去改良去适应,可是无论他怎么改变,在那样的社会大环境下,他所作的一些革新都没有真正革去内心中那种难以根除的保守和逃避。

于是,在千千万万个王利发所构成的社会里,大家都在充满妥协的改良中避世,我们的民族根基的那些患了千百年的封建病并没有得到根治。因此,无论是像秦二爷实业救国,发展商业工业,还是像常四爷那样自强自立的小农小家意识,都在那无可奈何的“莫谈国事”的店内告示的佐证下,成了一次次被强权鱼肉的牺牲品。

大谈主义,鼓吹革新,穿衣戴帽工程,面子工程,粉饰太平,咱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流不完——结果呢,逃避本质性问题,对不起,那些对咱们这些处处在乎人际关系,需要有老主顾照映,谁不好个面子的王掌柜面前,只能化作最后那三尺白绫,漫天的纸钱,和吞咽下去的那声重重的叹息。

说洋话信洋教的洋买办,开工厂兴工商的小实业家,固守祖制的老太监,自给自足的小国寡民,邪教妖孽,西山的红军...指望着“他们”来改良,来革命,来拯救,“他们”?谁?谭嗣同还是康有为?没有“他们”,只有“我们”。愿天下国人能够真正明白,真正实践这个“大改祖制”的“主义”。

说点轻松的,本片内的许多老演员,后来都活跃在早期中国电视的银幕上。比如刘麻子英若诚,唐铁嘴张瞳,分别在我爱我家里扮演了隔壁的老胡和老郑;扮演松二爷的黄宗洛,在我爱我家里饰演过114集优化组合中那个拿橡皮绳上吊的老头子;扮演秦二爷的蓝天野,则是老版封神榜里面仙风道骨的姜子牙。

这些老戏骨们如今不是年过耄耋,就是驾鹤西去了,留下这么一部优秀优秀的电影,供后来人反思,回味。

茶馆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4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里。一部简简单单的三幕话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将许许多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小人物涵盖,将一个国家在那些个特定时代的悲哀诉尽。

这部话剧主要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走向破灭的故事。历经了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裕泰茶馆,在当权者和小人的谋划下最终被改成了“花花联合公司”。而一生守护着茶馆的王利发掌柜选择了在他的茶馆里自杀。《茶馆》该剧可以说是很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而恶人不一定有恶报。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被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唏嘘不已。

茶馆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5

大家一向认为因为是话剧改编,此片舞台痕迹太重而不太“电影”。此番重看,却发现《茶馆》的电影化程度很高。

以舞台剧为基础,人物的站位调度都是定好的,环境空间上没有什么文章可做,如此绚丽的对白之下也没必要花哨地剪辑,电影化的任务其实只是通过电影的手法去把这个故事呈现好,简洁直接永远都是基本的原则。

大而化之地说,《茶馆》这个电影,该特写的时候特写,该全景的时候全景——展现位置关系新人物出场时全景,突出人物情绪、要说重要的对白时特写——一切都很适当。甚至那种有点老旧的变焦拉近的镜头,也让人觉得意思很对,环境中这个人的沧桑。构图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比如两兄弟像讨同一个老婆的那段,两兄弟一左一右,衣帽都对称,刘麻子坐在中间,头顶是“大展宏图”的横批,满满当当,自带一种幽默桥段该有的对称感和距离感,这基本可以看出舞台剧的底子,但是这种距离是和空荡荡的舞台所不同的。

与舞台不同,电影可以给旁观者反应镜头达到“侧面描写”主要人物的作用,比如第一段里面庞太监耀武扬威时就有几个旁观者的反应,那种三个一组的惊惧的反应;同时也有主要人物并没有对白时对其他人的反应,王掌柜有不少这类镜头,不用说话,甚至不需要太多表演,镜头的强调已经可以暗示人物性格和为接下来的反应做铺垫。

另外有一些具体的场景显示出了电影的韵味:

开头常四爷议论那莽汉不打洋人却在这里威风,下一个镜头给到正在往里走的莽汉,莽汉回头,瞪着常四爷。这里掐掉了环境声,突然安静了几秒钟,这不是因为茶馆里的人感到有事要发生停止了交谈,因为这时只有我们观众注意到这个人,掐掉了交谈声使得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简单而有效。

再有,庞老爷进来后,两个特务请安,请安这个镜头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正常视角,而是从地面拍过去,前景是虚掉的庞老爷的脚,纵深处是那两个请安的人,大小与脚相仿。关系一目了然。

有一个镜头我觉得很有趣的是,最后王掌柜、秦二爷、常四爷各自诉苦水,先是秦二爷抱怨了他的实业,然后王掌柜站起来靠在柜台上,面对观众,一个广角镜头,王掌柜在中间,很大,镜头左右边缘分别是常、秦二人,王掌柜开始评说秦二爷实业救国,常四爷一生不屈不挠,而自己只是个顺民:讲秦二爷的时候,他身体向右偏挡住常四爷,说常四爷的时候,又向左偏挡住秦二爷。都在一个镜头里完成。这个镜头我说不出来有什么作用,但是我觉得看起来挺有趣的。

当然还有最后那个,我七年前看就记得的俯拍镜头:几个人要绕着圈扔纸钱祭奠自己,第一扔镜头来了一个全片仅有的大俯拍,个中滋味看的人都懂。第二扔还有一个纸钱在空中的特写......

全片除了老有欠曝的技术问题,我觉得在电影上是相当好了。它不能说风格化,但是简单朴实,现在我就爱看这种路数的,大悲的时候用长长的特写、强烈的表演去渲染,然后大部分时候有一个适当的距离,不至于像《霸王别姬》那样不能自拔,能付笑谈中,也能悯其苦。

几位老演员也让人舒服,于是之往墙上一靠,一袖手,一扭头,唉那个劲儿,还有那口白,我爱听常四爷那种字正腔圆的,但宋二爷那种软绵绵病怏怏的也爱听,每个人凭听声音都能建立性格,我感到珍贵。还有对于民俗的表现,整个茶馆的风貌,礼仪,那些词儿......

最后还想说一下主旨,那种对历史的透彻洞察和兴亡百姓苦这些就不说了。《茶馆》里常常提到洋人,这其实和那个久远的难题相关,我们为什么会沦落?器不如人,还是制度不如人?洋人只是幌子,从我们自己人对自己人的方式中可以看到,不是兵器、实业、或者甚至制度的问题,是人的问题。自古有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也有唯利是图把人当猪狗的人,延绵不绝,刘麻子斩了,还是会有小刘麻子,这样的人一天不绝,时代到了哪个年月都还是一样。可这样的人似乎永远也消灭不了,有些东西代代相传,似乎在那个“民族性”里面,或者像2001里那样,残暴而懦弱的猩猩,几万年后造出了宇宙飞船本性也还是一样......

茶馆电影观后感800字范文

《茶馆电影观后感300(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