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观后感 > 观后感
栏目

一段观后感英文翻译(2篇)

发布时间:2023-06-26 热度:24

【导语】一段观后感英文翻译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2篇优秀的一段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段观后感英文翻译,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段观后感英文翻译

【第1篇】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最后一段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最后一段1

今天,在影院观看了《唐山大地震》,以前一直都很期待的片子,终于可以在今天看到了,也算了却的我的一个心愿。之前听冯导说票房要达到5亿,就觉得这一定是一部大片,等公映之后一定要去影院一睹为快,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不得不承认《唐山大地震》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无论是从场面,还是剧情拿捏的都非常的到位,甚至那些特效,我看到了还以为是真的。电影讲述的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发生时,女主角李元妮(徐帆)失去了丈夫,而又面临着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抉择,当时看到她在废墟上绝望的哭泣,不停地喊着:“都救,两个都救。”的时候,我的心似乎也跟着碎了,作为一个母亲,每一个孩子都是她的生命,都是她舍弃不下的东西,俗话说的好“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母亲,就更应该是这样的了,最终,她做了一个决定,救弟弟方达(李晨)。

但是上天还是眷顾着姐姐方登(张静初),让姐姐奇迹般的生还了下来,还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辗转间,32年过去了,2008年,正赶上汶川地震,当姐弟俩看到这场地震正在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时,都被震撼了,想到自己所经历的唐山大地震,于是都毅然决然的赶赴灾区,挽救正在水深火热里的人们。就在这时,姐弟俩终于重逢,而姐姐方登也理解了当初母亲的苦心,终于原谅了母亲,最终,一家人终于团圆……正像海报上写的一样“23秒,32年”,是啊,仅仅因为那23秒所产生的巨变,确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抚平人心里的创伤。不过,最后,母女重逢又给人心里带来了莫大的安慰,同时,我也终于觉得——活着真好,这时徐帆在看完电影时说的,虽然只有短短的4个字,却让我难忘。32年的雨雪风霜终于换得了母女重逢,如果,当初他们没有活下来,也许就不会有重逢的一天。灾难,是不能打垮人们的,它只会让人们变得更坚强,更加的有勇气去面对以后的生活!

虽然灾难无情,但是我相信人间有爱,有爱的世界一定不会空虚。剧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情。剧里方达对女友说了一句话:“我妈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来,第二次是我在三岁时的了肺炎,大夫说没救了,可是我妈坚持让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听了这话,我忽然觉得心头一阵酸涩,亲情,这是一个多么美好感人的感情。只有亲情才永远不会背叛你,才是你心灵永远的港湾,亲情如一棵大树,永远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一座港湾,永远为你心灵的小船开放,亲情是一个温暖的家,永远欢迎你回来。最后,让我们珍爱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的活着,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因为,活着真好!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最后一段2

无论是在网上、报刊上、人们的谈话中都对《唐山大地震》赞不绝口,说是“23秒的地震,32年的思念和痛苦。”

昨天晚上,我、妈妈、外婆,乘着老爸的车子去电影院,一路上老妈说“这部电影非常地伤感情。”老爸开玩笑地说:“把这些餐巾纸带去,免得我们家醒醒哭得惨。”我说:“放心吧,我不会哭得很惨的。”老妈说:“不用担心,那里有餐巾纸发的。”外婆说:“我们家醒醒看《金刚》时最后被那只大猩猩感动得流了许多泪,不知这次会怎样?”我说:“这次肯定不会的。”

车到电影院,我提前调整了心态,变得开开心心的,蹦蹦跳跳地向前走着,看到了《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广告,上面画着的是一个小女孩站在一堆尸体上,四处张望着,眼神里充满着迷茫和痛苦。我们来到影院里,刚坐好电影就开始播放了。

电影播放的是1967年7月26日晚上,唐山出现了地震的预兆,昆虫、蛇都爬出来拼命地逃,鸡飞狗跳,连池塘里的鱼都要蹦出来逃生了,一会地光出现了,接着就发生了短短的23秒大地震,一霎那间,房屋成片成片地倒下,道路成块成块地塌陷,还在睡觉来不及逃生的人被石头压在废墟下,跳楼逃生的人许多被砸死,哭叫声、呼喊声、呻吟声响成一片,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这短短的23秒就使唐山变成一座埋葬了二十多万生灵的废墟,死气沉沉,惨不忍睹。

有一位母亲为了拯救孩子,在废墟里用手不停地挖着石头,砸伤的手臂上不停地流着鲜血,突然,工人们发现了她的女儿和儿子,问她救哪个,她说道:“两个都救,两个都救!”那位工人说:“只能救一个。”因为救姐姐会压死弟弟,救弟弟会压死姐姐。这苦涩的选择,令这位母亲十分痛苦,最后妈妈狠下心来说道“救弟弟。”这几个字让姐姐方登原来在用石头敲击地面的声音突然停了下来,眼里闪动着泪花,这个场景真令人心酸。过了一会弟弟被救出来了,可是那位母亲还在哭,大声斥责老天爷“你混蛋!”工人们劝母亲快带着孩子去医疗站,否则两个孩子一个都得不到。母亲绝望地把姐姐的“尸体”抱出来放在她爸爸的尸身边。过了一会下起了滂沱大雨,从死亡边缘醒过来的方登爬起来,看了看四周,发现全部都是尸体,她一个人走出这个地方,她站在门口,望着走来走去的军人,希望有一个人能收留她,一个军人走过来问她:“小朋友,你的父母呢?”她摇了摇头,那位军人便把她收养了。

32年过去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姐姐和弟弟都来到了抗震救灾现场。在一次偶然的时候,姐弟俩相聚了,弟弟谈起了唐山大地震和姐姐被压在一块石头底下只能救一个人的事,这才使姐弟俩相认。到了最后,母女相聚的场面更是非常感人,坐在我身边的大姐姐在那里偷偷地抹眼泪,我也是不停地在抽泣着。在这间厅里有不少人在抽泣,有的还大声地哭了出来,因为他们的心被绞痛了,我也深深地感触到了这厂地震的悲惨和这部电影的感染力。我深深地体会到: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家园,所以要好好珍惜它。我们一定要为祖国繁荣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不要让大自然重演这痛苦和悲惨的一幕。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最后一段3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面对母亲放弃自己的心灵创伤。这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直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这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己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不过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角色。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面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面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责任。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最后一段4

近期电影院里在热映一部新影片《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震动人心的大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洗礼,却感受过汶川大地震的伤痛。印象里也只有妈妈当年给我讲的那些点点滴滴。我带着记忆,怀着一颗坚强的心来到了影院观看《唐山大地震》。

影片是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当年的情形为背景,细致的描写了唐山一个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告诉我们:生与死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仅仅是在短暂的几秒钟里,一个繁荣而平静的城市就灰飞烟灭,成了一片渺无声息的废墟。那一声声歇斯底里的呐喊,无不刺痛着我们每一颗心灵。夫妻之间的爱,生与死的相守;母子之间的爱如涓涓溪流、源远流长。就在妻子在丈夫身边不知所措那一刹那,突然听到有人喊到了自己的孩子的消息,母亲像看到了希望那样跑去救孩子,当救援队发问“想好了没呀,到底救哪个”时,那就像一只可恶的恶魔在一片一片撕扯母亲的肉,母亲在无奈之下选择了弟弟。也就是这一刻,女儿从此失去了所有的希望,她误以为被母亲放弃,不敢认真去爱,不敢相信爱,殊不知,她们的内心其实是最饱满、最真实的、生命可断,情却难了。追寻失去的,才弥足珍贵。因为生命,不应该在回忆里感叹,应该真诚触碰情感,彼此珍爱,认真的生活!而母亲也因此为女儿歉疚一辈子。当若干年后再一次救援地震灾区时,他们奇迹般的再次相遇,看着眼前的一幕幕画面,仿佛唐山大地震就在昨天,女儿理解了母亲的心痛,最终还是原谅了母亲。

每一个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无不涌起情感的波澜,无不感到心灵的悸动,从唐山到汶川地震,无论是影片还是我们的现实生活,都让我们感动于华夏子孙的大爱无私。“唐山大地震”带给我们的震撼也远不止这些,甚至那些在影片中,一次正脸也没有露的满身淤泥的解放军,也是同样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有的伤了,有的还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却没有一个人发出怨声,都是无比坚强的冲上前去,与大自然勇敢地搏斗!自然灾害是可怕的,也是很难预料的,但只要所有人一条心,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赢得胜利!地震只是一个载体,它引领着我们追忆过去,呼唤情感的回归。惊天动地,生死离别,告诉我们,地震是苦难的。但是,它又在岁月流逝之时,唤醒我们迷离脆弱的情感:活着,是一种幸福,爱,无可匹敌!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最后一段5

大地震曾经使唐山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爱,冯小刚将使唐山人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

一部史诗般的电影,一部反映人间大爱的电影,一部能使全场潸然泪下的电影。我不得不佩服冯导,他是一个不仅仅可以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导演,还是一个可以让观众泣不成声的导演。《唐山大地震》挑战你的泪腺!

剧中不仅用镜头语言表现了唐山大地震那使人震撼的23秒钟,还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一家人在唐山大地震中,在人类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

方达的姑姑善解人意,说服了奶奶,让方达从远去的长途车上下来,回去找妈妈。从元妮的神情到姑姑的一句“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接走方达,元妮的唯一希望就没了”,当观众们看到长途车停下,方达下车跑回妈妈的怀抱的时候,全场流泪!

片尾处,方凳原谅了妈妈,第一次回到唐山的家里,看到妈妈为她准备好的凉水泡西红柿、妈妈的下跪,让人心酸有余!方凳在自己和爸爸的墓地中哭泣着问妈妈“这些年你是怎么过来的啊?!”妈妈说“我过得挺好的,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对不起你和你爸爸了!”

……

不说这些情节对泪腺的挑战,全剧对唐山人在人类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足以让唐山人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尊重!当然,剧中陈道明饰演的养父同样以豁达和爱心让观众的眼泪纵容。

剧中仅表现了方达、方凳的一家人,这只是唐山二十四万殉难者家庭中的一个。我相信,唐山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着对生离死别的权威诠释,都有着对生命、家庭、亲情的最深刻理解,唐山拥有千百万懂得人间大爱的人民!

片尾,一位华发老者对着地震纪念墙自语:“过两天我再来看你。”之后骑上自行车,慢慢离去,字幕:“宋守述,65岁,冶金矿山机械厂退休工人,地震中失去了父亲、妹妹和儿子,儿子宋永杰年仅5岁。”这个镜头使我震撼!使我对唐山、对唐山人肃然起敬!

看完《唐山大地震》,家里原本惊天动地的矛盾,在我心里变成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工作单位里的纷纷扰扰变成了早该飘散的烟云,生活常态中的一切变得那样的渺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豁达地去面对生活吧!

唐山大地震电影观后感最后一段

【第2篇】建党伟业观后感一段话

建党伟业观后感一段话1

看完《建党伟业》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我的脑海中始终闪现两个词——“青春”与“使命”。

到底是什么催使我们的青年从容的面对打击、伤害甚至死亡?我想,那一定是强烈的爱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爱国让我们感知责任,使命让我们上下求索、不惜一切代价的寻求祖国富强、民主、自由之路。

无论在什么时代,我们青年人都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最大实现自己的价值呢?毫无疑问,那就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当今世界,现代中国,我们青年的使命异常艰巨,祖国的未来在我们手中,振兴中华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而光荣的使命,挥洒青春汗水,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谱写新的华章。

2011年7月1日,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纪念日。回顾党的伟大历程,我们感慨:是我们的共产党带领着劳苦大众推翻“两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是我们的共产党带领着中华儿女艰苦奋斗,铸起了中国的繁荣稳定、和谐富强。

作为青年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熟知历史,以学促用,以对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提高认知和学习能力,强化时代责任感,为铸就新的辉煌做出贡献;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示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

作为一名司法助理员,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知道,有许多可能酿成大悲剧的小纠纷等待我们去化解,有许多悬在百姓心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答,有许多弱势群体渴望我们去帮助……一想起这些,内心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激励着我坚守在司法行政工作的第一线,以饱满的热情为人民群众服务,牢牢把好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用实际行动去诠释新时期司法行政干警的神圣使命。

建党伟业观后感一段话2

今年7月1日是党的90岁生日,行里为每个党员发了电影《建党伟业》的电影票,作为一名党员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了《建党伟业》,看完后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热血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

无论在什么时代,我们青年人都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最大实现自己的价值呢?毫无疑问,那就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当今世界,现代中国,我们青年的使命异常艰巨,祖国的未来在我们手中,振兴中华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而光荣的使命,挥洒青春汗水,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谱写新的华章。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纪念日。回顾党的伟大历程,是共产党带领着劳苦大众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新中国、是共产党带领着中华儿女艰苦奋斗,铸起了中国的繁荣稳定、和谐富强。

作为青年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熟知历史,以学促用,以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提高认知和学习能力,强化时代责任感,为铸就新的辉煌做出贡献;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示共产党人的时代精神。

作为一名银行工作者,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金融和谐稳定是我们的责任。老一代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激励着我在金融工作的第一线,以饱满的热情为人民群众服务,用自己实际行动来为党的90岁生日献礼。

建党伟业观后感一段话3

闭上眼睛,浮现的都是1945年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画面。

是啊,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党伟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无限的自由,可这些自由是谁赢取的呢,是党。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美好的时代下,不用呼吸战火弥漫的空气,只需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需要担忧吃了上顿没下顿,只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担虑半夜敌人入侵,只需安然入睡。中国已经从落后走向繁荣。

就从食物上来说,以前人们只要能吃饱就很满足了,不像现在都讲究营养平衡。以前人们衣服只求穿暖,现在只有时尚才是“真理”。90年来,我国经济在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建党伟业》里解放上海,解放军累了,没有占民宅,整体睡在马路上。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百姓最亲的亲人——中国解放军。当毛主席在天安广场向人民宣告共产党的胜利时,同时也预示了中国人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新王朝,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靠的就是党。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

建党伟业观后感一段话4

暑假里我观看了电影《建党伟业》这部鸿篇巨制。

此片最吸引我的,是剧本本身来源于真实历史之记录。那些号称百余位国内乃至两岸三地、国内外众多的一线明星们的精湛演技更是使我爱上了片中这些热血青年们。

历史,我们需要正视它,无论对与错、是与非、曲与折。毕竟,它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距今仅仅百年左右的前人先辈们身上的。值得称颂的是《建党伟业》都非常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那些人、那些事。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生生不息。

影片《建党伟业》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片段是:片尾代表们在红船上开完会以后站起来合唱着《国际歌》时,大家的眼睛都是噙满着幸福和充满希望的!

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120分钟时长的历史大片,我区区千余字还 不能概括和表述。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走进影院去细心品味和重温那段历史,使我们不断前进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和铿锵有力!

建党伟业观后感一段话5

人皆知,水晶球乃完美之物,但不幸的是无意中染上了污点;人皆知,水晶球乃脆弱之物,但不幸的是它已被巫婆死死的攥在手心,好似一碰就碎。

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正是如此,一颗沾了瑕疵的水晶球。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把侵略矛头死死的指向了中国这片沃土之上。可想而知,当时闭关锁国的中国是如何面对。一个个条约的签订刺痛着中国人的心。清末的那一副副“瑕疵”呈现在大屏幕上。

万马奔腾,黄土四起,充满着一股豪放之气的男儿在这中国大地上策马奔腾。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他们发挥着自己的潜能,在国家的背后伤了多少神儿,流了多少汗,这是社会的不得已啊!

可以这么说,五四运动的爆发,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沉迷于官场的人醒悟。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这是群众力量。燃烧章宗祥的桌子,这是人民对此社会官员的痛恨。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社会情景的缔造。人们站起来了,彻底的明白了。

社会如此腐败,在湛蓝的阳光明媚的皇宫中,年幼的小皇帝却让自己的大臣用辫子拴着风筝线在皇宫中奔跑,放风筝,风筝遨游在空中,就如一只雄鹰,但就在这时,飞机朝空中而过,毁掉了这美好的意境,让人遗憾,但这也流露出中国败了,彻底的成了笼中之鸟了,水晶球彻底碎了。

拯救中国,要彻底推翻革命,建立一个新的党,一声炮响,中国迎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使麻木的人民悔悟,使人们知道当今的中国不是换一总统,换一皇帝所解决的,而是换一思想所解决的。

玻璃球上的瑕疵渐渐的随着阳光的沐浴,悄然退去,赢来的一颗璀璨夺丽的明珠。

建党伟业观后感一段话

《一段观后感英文翻译(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