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观后感 > 观后感
栏目

第二期观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3-03-10 热度:19

【导语】第二期观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第二期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二期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二期观后感

【第1篇】第二期主持人大赛2022观后感心得体会

主持老将坚守新闻人初心引康辉共鸣,夫妻档选手谈“双倍梦想”背后的苦与乐

有着十年从业经验的“主持老将”周瑜,在三分钟自我展示中讲述自己初为记者时,前往甘肃舟曲报道泥石流灾害的经历。在当时食物短缺的窘迫情况下,陌生大姐送她三块饼的暖心举动对她而言意义重大。“希望当年的大姐能看见今天的节目”,周瑜表示从大姐手中接过饼的那瞬间,明白了新闻人的职责是关注新闻背后每个人的境遇。周瑜的真情流露,引起康辉的共鸣:“我也希望那些平常可能会被大家忽略的人们,能够通过我们的关注,让他们的生活发生一点一点的变化。”

与妻子一同前来参赛的田靖华,在大赛中率先登场,分享了夫妻俩身为电视人的苦与乐。两人从大学同学到同事,再到同一个节目的搭档,虽然曾因工作时间不一致而见不到面,也遇到除夕夜要工作而不得不“寄养”两岁儿子的情况,却依然怀揣着“双倍”梦想坚守岗位。他们携手同行的特殊经历,让鲁健也感同身受:“我是晚间节目,我爱人是早间新闻,所以我们也经常有这种‘白天不懂夜的黑’的感觉。”

采访过不少工匠和企业家的白影,在自我展示环节谈起最打动她的一个少年——年仅21岁的世界技能大赛冠军蒋应成。比起他一举夺冠的事迹,白影更关心这位“笨小孩”荣誉背后一千八百多个日夜的追梦历程。听完白影细腻温情的表述,董卿同样深有感触:“你总结了一句话叫‘命运给过这个少年哪一样好东西?那就是梦想吧’,我觉得可能是本场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

第二期主持人大赛20xx观后感

第二期主持人大赛2022观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2017《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2017《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由中央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将于2月18日起每周六黄金时间,cctv-1和cctv-3播出。今日,节目方也曝光了制作人札记。面对镜头,董卿褪下主持人的光环,吐露真实心声。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很多人觉得朗读属于学生时代或者一小部分人。不,其实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董卿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办《朗读者》,我想问的是为什么不办呢?那么多优美的文字就在那里。”从业21年,董卿说该节目是其职业生涯的又一个新起点。对于这个新角色,她已经做好准备,但辛苦程度还是超出想象。她说:有人来,有人走,有人说你好,有人等着看最终结果,挺过去就好了,她仅仅希望让节目精益求精。

据悉,《朗读者》力求作品与大众情感相通,每期通过一个关键词激发嘉宾的真实情感,并邀请6位不同的嘉宾来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节目中不仅有在各领域的杰出代表,同时还有一些平凡人,通过朗读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力图展现丰富多彩的'人文生活。那么,到底节目嘉宾会带来怎样的情感故事?敬请期待2月18日起每周六日晚8点档cctv-1和cctv-3联合播出的《朗读者》。

2017《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这一期的《朗读者》请来的嘉宾们带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感动。

长大成人后知晓人情世故的我们仿佛已经很少被感动,即使被感动也会让它戛然而止,因为怕受伤。长大后,我们的感情越来越稀薄,也越来越珍贵,不肯也不敢轻易付出,也不再期待收获。也往往少了对某些事某些人的执着。缺失了感动与执着的长大,是否真的快乐。

喜欢董卿在节目里念的一首孤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这句诗让我想起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里的一段话: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

我想这就是两个人陪伴最好的姿态吧!

2017《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著名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朗读者》的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说她说服刘震云来参加这个节目,是因为两个真诚的人最真诚的交流,“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真情实感是《朗读者》要传递的价值,文字的背后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表达。所以,也会有平凡人带着动人的故事来到这个舞台。四川成都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这对夫妻被邀请参加《朗读者》的录制,他们用共同走过的26年人生路,诠释着相濡以沫的浪漫情感。

董卿说,《朗读者》作为一档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黄金时段联合播出的文化节目,必须拥有社会的担当,通过节目为百姓打造一个情感表达的神圣殿堂,通过朗读的形式为平凡者发声。

《朗读者》第二期陪伴观后感

【第3篇】关于2020第二期红船党课观后感心得最新精选5篇

2020红船党课第二期观后感学习心得

今年10月,我利用假期来到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瞻仰嘉兴南湖红船,在此期间,有幸拜读了黄亚州先生的著作《红船》。这本书是黄亚州先生历经二十余年,增删十数次的产物,可谓是精益求精的心血之作。

《红船》是第一部以长篇小说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历程的大型文学作品,黄亚州先生以真实历史事件为依托,用透彻的领悟与流畅优美的文笔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蒋介石等百余位个性鲜明、命运迥异的历史人物,全景式描绘了从五四运动到井冈山会师这十年间的中国历史,以建党过程为主线,重点描写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过程、国共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中山舰事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事件的前因后果,充分展现了这一历史进程的苦难与彷徨、寻觅与追求、荣光与梦想。

通读这部作品,字里行间的那种波卷浪急,体现了从南湖起航的红船一路劈波斩浪的艰难与辉煌,展现了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他认为“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之源,并将其内涵提炼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新时代的继续前进力量的源泉。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历尽千辛万苦向世界寻求真理,就是为解决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拯救国家和民族危亡,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上,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同时,首创精神反映的是一种能力状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既是时代的选择,更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新文化运动,实现了思想上的解放,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社会基础,这种新文化运动与初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相互碰撞所产生的结果,构成了我们党特有的精神文化,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扬起红船的风帆,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就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我们党的名字叫中国共产党,我们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选择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百折不挠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98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坎坷和磨难,多次面临生死存亡和严峻的考验。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遭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使中国共产党丧失大批领导干部和优秀党员;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党和红军进行五次“围剿”,中国共产党再次陷入生死存亡的困境;在这些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越挫越勇,历久弥坚,不断成熟和壮大起来,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为8900万名党员、有着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功的背后熔铸着百折不挠的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红船精神”的又一深刻内涵,既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在红船惊涛骇浪的航线上,多少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路线,用可歌可泣的自我牺牲践行了这一奉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无私奉献的历史。“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誓言。今天的中国,奉献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人民警察用生命守护万家灯火,让中国被外媒评价为最有安全感的国度,这是奉献;一位位大国工匠日夜攻关、奋战一线,使“中国创造”一次次惊艳世界,这是奉献;无数快递小哥们穿梭于广袤的城乡,用汗水浇灌着数字经济的参天大树,这也是奉献。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奉献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初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奉献不是痛苦和丧失,而是善意和美德的升华。党员干部带头讲奉献,

就能高扬“信仰的力量”,激励更多人在奋斗中体味快乐,在付出中收获甘甜。

字里行间,水声悠远。所以说,这部长篇小说所写的,不光是十年的风云,其意义一直延伸到现在。“红船”精神必将其融入血脉,化为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续写荣光。

2020红船党课第二期观后感学习心得2

“红船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的优良传统,具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至今仍指引着全体党员干部不断前行。今天弘扬“红船精神”,就是要从“红船精神”中汲取思想力量,不忘初心,实现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庄严承诺。

新时代面临新问题、新形势,我们共产党人面临新任务、新使命。我们要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有敢于突破前人的勇气和智慧,自觉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观念,坚持用创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创新的思想观念谋划工作,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坚持和发扬“红船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恪尽职守、脚踏实地,艰苦创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红船精神”需要我们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继续发扬“红船精神”,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德,真正干出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绩。

2020红船党课第二期观后感学习心得3

在百年中国的历史长卷中,一叶红船格外引人瞩目。那是1921年夏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完成了各项议程,从此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航船也由此扬帆起航。“红船精神”不仅是历史,更是现代;是精神的丰碑,也是前行的明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传承和发扬“红船精神”,主要反映在我们的思想状态上,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她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坚实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一项事业的成功与否,固然条件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并不完全取决于条件的优劣,没有条件是可以创造条件的,而关键在于理想信念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这种红船精神作为革命的基因,在随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而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而存在着,并得到充分发展。

联系到我们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更需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因为脱贫致富不仅是百姓的福祉,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要实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这一宏伟目标,扶贫工作也要“敢为人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走出一条开拓创新的新路子。

现如今贫困人口已大幅降低,脱贫攻坚也进入到了“攻坚拔寨”的阶段。最后构成贫困堡垒的,都是数年难以解决的顽疾,越往后走,工作难度越大。所以精准扶贫工作也要“百折不挠”。不论是精准扶贫工作队员或是包保责任人,都要把精准扶贫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把贫困户放在心上拿在手中,不论贫困户有多远,交通有多么不便,基础有多么差,环境有多么恶劣,生活居住有多么困难,天气是多么酷暑严寒,产业发展有多么薄弱,我们都要沉下心来勇于拼搏,积极采取力所能及的帮扶措施,在情感上、政策上和产业发展上等方面进一步做出各种努力,进村驻户,了解村情民情,宣传政策,帮助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用自己辛劳的汗水,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践行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

2020红船党课第二期观后感学习心得4

“红船精神”是鞭策我们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强大道德力量。

任何一种精神在继承与弘扬时,必须结合时代特征与实际情况去努力践行;否则,不践行就不能继承,就没有生命力,也就不可能弘扬起来,更不要说推动建设发展了。所以,离开了践行,再好的精神也只是空中楼阁,“红船精神”也不例外。“红船精神”具体表现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首创、奋斗、奉献这三种精神所组成的“红船精神”,既是对“红船精神”的具体概括,也是必须践行的明确要求。要实实在在践行“红船精神”,首先要学好“红船精神”基本内涵,为践行“红船精神”奠定思想理论基础。要根据形势任务需要,找准有效载体,明确具体抓手,以保证践行“红船精神”行之有效。还要努力把践行“红船精神”变成我们个人日常生活的行动,人人都是践行“红船精神”名片,个个都是践行“红船精神”窗口。践行“红船精神”还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注重把精神追求转化成工作要求,成为践行“红船精神”推动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年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红船精神”十周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红船精神”的重要论述,把弘扬“红船精神”与纪念建党_周年紧密结合起来,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汲取思想、凝聚力量,牢记党的光辉历史,保持党的光荣传统,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责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突出严的标准、实的要求,更好地肩负起习总书记对浙江省提出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

必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践行“三严三实”,切实做到“守规矩、有作为、讲奉献”,更好地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全力以赴推进“五水共治”水利建设,切实加强水利管理,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水利保障和支撑。

2020红船党课第二期观后感学习心得5

1921年,一个小船开启了一个时代帷幕,那所小小的“ 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共产党人奋进的指引,不忘初心,不忘的就是红船上铮铮誓言,不忘的是历史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应该铭记在党旗下的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铮铮誓言犹在耳畔,今日回想,依旧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并非仅仅在举手宣誓时候严肃、真挚,而要时刻将“党员”这个身份放在心上,始终坚持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我们党员干部将党的宗旨意识记在心间,就要让我们将党的事业进一步推进,而学习并时刻铭记“红船精神”有利于升华党在我们心中的那股责任感,培养出党组织在党员干部心中的那股“归属感”,这就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好、领悟好、坚持好、融入好。

领悟红船精神,其实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将“红船精神”领悟到、学习好、践行好,这也是党性的再次“回炉炼造”,让党性镌刻在灵魂上,时时刻刻找准自己“定位”,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

将“红船精神”铭记,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靠的是心中那份对党的事业坚持和执着,那种“永不言苦,永不放弃”的内心的坚持,这是作为一名党员不变的承诺。

关于2020第二期红船党课观后感心得最新精选5篇

【第4篇】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1

选择是一次次自我重塑的过程,它会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完善,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留下的便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题记

选择无处不在,我们会徘徊在生死之间,踌躇于明暗之间,世间万物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海选择了碧蓝,山选择了翠绿,世界选择了“万类霜天竞自由”。

面对无穷无尽的选择,王千源在面临一次角色抉择时,他决定去在若隐若现当中左右徘徊;秦玥飞在面临光辉与平凡时,他选择了希望的田野;徐静蕾面对一成不变,她选择了挑战与变化;理查德·西尔斯面对异国的文字,选择了成为热爱文字的流浪汉;郭小平面对渴望知识与关心的孩子们,选择了呵护与守望;麦家面对和他一样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与宽容。

选择,是生命旅途的驿站,用心灵去感悟,便不会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选择,是时光隧道的中转站,用心灵去体味,便不会在大千世界中不知所措;选择,是编织梦想的彩带,用心灵去探索,便不会在虚无幻想中走入梦魇。

有时,一个选择会改变人的一生,王千源由配角蜕变为影帝,秦玥飞由高材生重生为村官,徐静蕾由善变转化成挑战,理查德由对文字的爱好变成了“汉字之父”,郭小平由医院院长成为了红丝带校长,而麦家从一个叛逆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理解孩子的父亲。

这个时代不缺机会,所以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许多选择,是遵从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追求喧嚣一时的功利还是守住恒久平静的善良?希望每人个做出的决抉,都终生无悔!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2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3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4

不知道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第一次看《朗读者》,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就去看了书。也不知道第一次看完沉溺了多久。前两天也不知道为什么和小娟又提起了《朗读者》以至于自己又去看见了一遍,本来是打算草草看一下里面一些激动人心的情节,关于爱、原谅、救赎与自我救赎的部分。不想到从头到尾目不转睛又全部看了n遍,然后又翻出原著小说来看,又是一次沉溺。

说起这部电影总想写点什么,但却无从着手,就像男女主角一样,复杂又单纯,麻木又敏感,冷漠又热情,粗暴又温柔,无情又深情。

看到过一句话叫,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他们也是时代的孩子。在那样的大时代大背景当中,随着人海浮沉。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我也看了一些,实在不能理解人能疯狂自私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将整批整批的无辜的人至于死地。不明白日本人何以将我们中国民族的38w人民全部屠杀。

《朗读者》电影里描述的就是一个参与者的人生,一个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良知。汉娜,依旧像一个迷一样。我像迈克一样,对她仍旧充满迷惑。在怎样的情况下,看着每个人死去,却能做到麻木。我想到一种情况,那就是那时她自身的情感已经完全死去,也许是为了生存,看着面前一个又一个人死去,她的悲伤与恐惧去了哪里?二战结束后,她又是怎样回忆从前,还是像她自己说的,她从来不去想。

电影里描述的她是一个文盲,她所有的思想,除了国家教育给她的,强制注入她脑子的,几乎没有来源,我想所以她才这么渴望知识。渴望阅读,她知道她自己缺乏什么。

也许,她并未意识到她在纳粹营中所做的事是什么性质,在世界上的影响。不过我深信,她在狱中是知道了,从她看了这么多关于集中营的书中可以看出来。我想,她在慢慢懂了以后应该是多么的惊厄。忏悔,不足以表达她的感受。承认错误,不足以表达她的惊厄。

我想这就是她心甘情愿呆在狱中的原因。

关于他们的爱情,是令人动容的。这种爱情,超越了时间,超越年龄,还有仇恨。只是在那样的大时代下,那样的冲撞下,他们弄不懂彼此,也搞不清自己,唯有在朗读和听他朗读中,找到他们纯洁与善良的那片净土。在那里,没有战争,没有仇恨。在那里,他们感受着悲伤与爱。他们阅读着别人的人生与情感,自己却生存在那里。那里,是他们灵魂的归属。

总觉得还有什么想说的,但总觉得什么话对于《朗读者》来说,都是多余的。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5

朗读者理查德.希尔斯,一个热爱汉字的美国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汉字叔叔。

他对汉字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学习汉语,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汉字库。为此,他倾尽所有,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给大家朗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用以献给他2015年逝去的妈妈。他的中文水平,他的执着的追求,他的伟大成绩让中国人汗颜;他的选择,令人尊敬,令人膜拜。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是啊!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要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800字

【第5篇】关于朗读者第二季的第二期观后感

关于朗读者第二季的第二期观后感1

《朗读者》中的眼泪不少,但细细想来,这些眼泪,与文章本身,有多大关系呢?

濮存昕和医生的故事感人,却多多少少和老舍与宗月大师的故事隔着层皮;姚晨作为一个妈妈感激月嫂,和鲁迅感激自己的保姆阿长又存在着些许出入。人设和情感与文章最恰切的一段,恰恰不是来自本土,而是我早先并不看好、香港的罗家英、汪明荃夫妇。他们的幽默、淡然、豁达、开朗,才正应了冯骥才的《老夫老妻》,既没有抢戏,又很合适。

当我看到罗家英和汪明荃拌嘴,突然感到比眼泪更加深刻的力量,那是两个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人,看透世事的平静。

虽然他们的故事是喜剧收场,但相信许多的悲情故事,也能被演绎得哀而不伤。因为,我们要向孩子传达的是,比感动更远的领悟,是即使面对苦难,也能平静处之,淡然微笑的风度。

学会节制,比只会哭泣更重要。

学会内心深藏悲愁却不显露,而不是滔滔不绝去诉苦抱怨。

《朗读者》好,但它更像艺术人生,讲的是嘉宾的故事;但如果它更专注文章,学会控制情绪,我会给更多掌声。

有人会说,读书的境界本来就分为两层,一是我注六经,二是六经注我,也就是说一种是用自己的话解释好文章,一种是用文章的观点来说自己的故事,《朗读者》显然属于后一种,它的境界更高呀!

这种观点似乎也说得通,但对于孩子,连第一种我注六经都还没有亲自体会,直接给第二种不应该是过度拔高吗?

所以,如果要给孩子看《朗读者》,还是先让他读文章,看书,让他理解原文的内涵,再看节目更好。

反观也还算热的《见字如面》,请两位教授来解读文章,就来务实得多。但无奈,比起一本正经地讨论文本,还是煽情火得快!

在朗读面前,每一个读者都是平等的,他无关乎名望、地位、金钱、曲折的经历,你可以饱经沧桑,也可以不谙世事,阅读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套用简爱那句话,我们的灵魂穿过书本,站在作家面前,我们是平等的。

唯有热爱书本身,才会给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并赋予他们丰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关于朗读者第二季的第二期观后感2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动画片,舒克和贝塔这两只小老鼠,会说话、一个开飞机、一个开坦克。我想看了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仿佛就映衬了今天那句话:心灵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心灵我们在路上了。这两只富有正义感的小动物,代替我们惩恶扬善。在虚拟的动物世界里,行侠仗义。

我三个月前关注了郑渊洁父亲郑洪升的微信的公众号,起初我不太相信,以为是郑渊洁代笔,但是今天看了《朗读者》--《父与子》篇,了解到郑洪升86岁,每天4点半开始创作编写微博,我终于信了。

2012年卡梅伦问郑渊洁,为何能把独家发表自己作品的《童话大王》坚持写了几十年。郑渊洁说源于父爱。郑渊洁喜欢用钢笔,一次的钢笔半个月没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厕所,发现父亲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动。父亲当夜问他能坚持写多久,儿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写下去。父亲说只要儿子坚持写下去他和妈妈就坚持活着。多么朴素的动力!

郑渊洁把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改为《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老师责令其当着全班道歉并自辱百遍,郑渊洁当堂点燃鞭炮被开除。郑渊洁害怕父亲责骂,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有情节、有转折、很煽情。郑洪升深明大义,决定在家里自己教授儿子课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小学竞争大队长的时候,三年级的竞选演讲稿就是父亲替我写的,直到小学毕业前我都很认为父亲的作文水平比语文老师高。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带很多书,我童年最好的礼物,就是父亲的书,大部分是童话书,也有故事集,其实,有书的日子都是节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郑渊洁就是用一种毅力来回馈父母的肯定,坚持将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杂志写了三十多年,发行几亿本,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我,也在努力的练习写作水平,尽量不让幼时父亲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饱读诗书,读写增文采。

从昨天晚上凌晨三点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点半,回到家中,我依旧要写完这篇文章,因为文笔不写就生锈了。趁着中午喝了点茶叶强打精神,就是要向郑渊洁学习,他可以坚持几十年死磕一本杂志,我为什么不能坚持365天更新微信的公众号呢?当一件事坚持的足够久,就会成为习惯,如同营养融化进血管里。

关于朗读者第二季的第二期观后感3

对于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我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一样行业,有截然不一样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一样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3。“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最终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谁人可知濮存昕小时患有严重的小儿麻痹症,不能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同学曾叫他“濮瘸子”。自卑和无自信如阴霾笼罩着幼小的心灵。是积水潭医院、荣国威医生治愈了他的腿,使他从此走上`正常人的生活道路。他朗读老舍作品,其实也是要感恩可敬的荣国威医生,是这位医生使他重获新生。

她和丈夫林镜冰,今年结婚已经五十周年。没想到几个月前,林镜冰出了车祸,躺在滨江的浙二医院重症监护室,胸部以下瘫痪,喉咙上了呼吸机,不能说话。2月17日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病床上的林镜冰用唯一能动的手,把圆珠笔绑在手臂上,给妻子写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书,用了近两个小时,一生相濡以沫、催人泪下。

我觉得,董卿的《朗读者》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释是,“《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完美。”是的,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难寻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关于朗读者第二季的第二期观后感4

这次品综课,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节目《朗读者》。这是董卿阿姨自己花多年时间制作的节目。

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这次我遇见了朗读的魅力。

不管是创业人、无国界医生、世界小姐还是话剧演员、相恋二十多年的夫妻,他们都爱朗读,都是朗读者。他们从不同角度,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濮存昕朗读是因为他心怀感恩,感恩改变他命运的荣大夫。他读文章的时候,双手捧着书,来回有韵律地走着。当读到高潮部分时,他一只手挥起来,好像表达自己对荣大夫说不尽地感恩。《宗月大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感恩宗月大师给他学费,而我感恩的人是小婵老师,是她教会我朗读,并与我一起坚持已有30多天。

柳传志朗读是因为他庆幸自己儿子终于成家,四十多岁终于找到配偶。

蒋励朗读是因为她很同情刚出生的婴儿,希望阿富汗不再被攻击,希望孩子都好好地活着。

周小林朗读是因为他深爱他的妻子,希望给妻子最好的一切,种出最美丽的花。

这几周我也坚持朗读课文,不知不觉也渐渐成为了朗读者。我会沉浸在朗读的喜怒哀乐中,享受朗读带给我的体验。看了《朗读者》后,我才明白这就是朗读的魅力,遇见朗读,遇见魅力。

关于朗读者第二季的第二期观后感5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在电子快速阅读的冲击下,在忙于工作、忙于生活的各种借口里,越来越多的人缺少“坐冷板凳”读书的韧劲和毅力,越来越多的文化底蕴被模糊,经典背后的情感不被理解,失去了她的感染了和号召力。目前国人阅读量少的问题引起大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力量发出号召---多读书、读好书。

积学贵有恒。读书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自己,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目的性,要在读书中积累知识、提升自我,当你在埋怨没时间读书时,你的读书时间在浪费,当你的浏览各种八卦新闻时,你的读书时间在流逝。在工作和生活的空隙,要善于规划时间,善于利用时间,哪怕一天只读一小段,常时间的积累也是不容忽视的。要有“坐冷板凳”的毅力,鲁迅说自己“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要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坚持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要有问题意识,以“问题”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读书不是为了看完一本书,而是要将读书的过程作为一个深入思考问题的过程,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启迪智慧,能使人思想厚重。

读书过程中要勤动笔墨,善于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留下自己的心得,培养思考的能力,善于综合、分析、提炼,使思想厚重,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和能力水平。

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后人在读书中发散思考,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活用读书时习来的智慧,将读书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纸上谈兵”的赵括,致兵败国衰;“自幼熟读兵法”的马谡,信奉教条,败于街亭。

作为“两个一百年”建设的当代青年,要多读书、读好书,用智慧的、奉献的青春书写祖国美好的未来。

关于朗读者第二季的第二期观后感

【第6篇】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400字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400字

自从看完《朗读者》第一期,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档节目,并对下一期充满了期待。昨天晚上散步归来,早早坐在电视机,静候央视一套即将播出的《朗读者》第二期。二十点零五分,伴随着青年钢琴家吴牧野的琴声,主持人董卿一袭白裙,款款走来,以顾城的诗句开场:“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引出了昨天《朗读者》的主题“陪伴”,而嘉宾们选择的朗读内容背后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

1.“我的爸爸虽然是一只羊,但他是一个男子汉,他知道怎么爱我。我要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爸爸。 ”——郑渊洁《父与子》

“童话大王”郑渊洁邀请86岁的父亲郑洪升一同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父与子》。

这是郑渊洁写给儿子郑亚旗的,郑渊洁属羊,郑亚旗属猪: “我是羊,我生了一头小猪,我感到幸福和惬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羊只能生羊,马只能生马,那该成什么样子了?我爱我的小猪儿子。如果他是鸡或是蛇或是兔或是老鼠,我一样爱他,一样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是他爸爸。”

《父与子》一文也同样适用于郑渊洁和父亲郑洪升。郑渊洁回忆,他把老师的作文题目改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因为调皮被学校开除,而郑洪升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

在虎妈狼爸的传统中,郑洪升却甘愿当一只羊。也正是父亲的影响,使得郑渊洁热爱读书,成为独树一帜的童话大王。

2.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冰心《不为什么》。

“同桌妈妈”陶艳波用16年的光阴陪伴失去听力的儿子杨乃斌一起上课,陶妈妈记录下每个知识点,回家一遍遍讲解。后来,杨乃斌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他在现场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400字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陪伴虽然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旦拥有了责任,便让这一生都变得无怨无悔。

《朗读者》本期以“陪伴”为主题,邀来知名演员蒋雯丽、配音演员乔榛、“童话大王”郑渊洁等,他们将与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

从2002年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蒋雯丽与先生顾长卫合作的电影《最爱》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这群感染者来拍摄。在《朗读者》访谈中,蒋雯丽谈起了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她要求剧组工作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们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读者》的现场将会出现神秘嘉宾,让蒋雯丽感动不已。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400字

给百姓表达的殿堂

著名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朗读者》的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说她说服刘震云来参加这个节目,是因为两个真诚的人最真诚的交流,“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真情实感是《朗读者》要传递的价值,文字的背后是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表达。所以,也会有平凡人带着动人的故事来到这个舞台。四川成都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这对夫妻被邀请参加《朗读者》的录制,他们用共同走过的26年人生路,诠释着相濡以沫的浪漫情感。

董卿说,《朗读者》作为一档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黄金时段联合播出的文化节目,必须拥有社会的担当,通过节目为百姓打造一个情感表达的神圣殿堂,通过朗读的形式为平凡者发声。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400字

这一期的《朗读者》请来的嘉宾们带给我最多的感受就是感动。

长大成人后知晓人情世故的我们仿佛已经很少被感动,即使被感动也会让它戛然而止,因为怕受伤。长大后,我们的感情越来越稀薄,也越来越珍贵,不肯也不敢轻易付出,也不再期待收获。也往往少了对某些事某些人的执着。缺失了感动与执着的长大,是否真的快乐。

喜欢董卿在节目里念的一首孤城的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这句诗让我想起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里的一段话:最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要落空的事情。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

我想这就是两个人陪伴最好的姿态吧!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400字

【第7篇】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300字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300字

这是一个无论音乐、场景还是文字都能让观者产生共鸣的节目,那种感动可以渗透到每一个细胞,当你开始看或听的时候,你的生活即使是一片霾,也会随之而散,阳光立马照亮生活!

本期主题“陪伴”,由“遇见”到“陪伴”,董卿的衣着由粉红色套装换成了一袭白裙,在我的潜意识里,有着这样的解读:遇见,不管是父母与子女的遇见、还是少男少女的遇见,如初见桃花,都是激动人心、浪漫而温馨的,所以粉红色是很合情境的;而陪伴,是平淡的,却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白裙淡雅而平淡,也映衬了陪伴的形态,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大爱或是小爱,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就这样渗透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陪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各种陪伴,无论哪一种陪伴,都是温暖的,杨乃斌的故事最励志,是青年一代向前的动力;乔臻老夫妻的一路陪伴,唐国妹老师的付出,向我们阐述着真爱,不是因为他们的成就或是什么,而是因为他们的爱,他们的相互陪伴。

所有的陪伴,都是因为爱,没有为什么,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爱人。

父母子女一场、夫妻一场或是闺密一场,我们都是用最珍贵的时间来陪伴的,父母从小到大给予子女的陪伴,是最纯粹的;夫妻一场,是亿亿分之一的概率,由遇见到陪伴,时间越走越少。

朗读者,对与老者,更多的是回忆是感恩;之于年轻者,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迷雾中的明灯!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

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

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

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

自从看完《朗读者》第一期,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档节目,并对下一期充满了期待。昨天晚上散步归来,早早坐在电视机,静候央视一套即将播出的《朗读者》第二期。二十点零五分,伴随着青年钢琴家吴牧野的琴声,主持人董卿一袭白裙,款款走来,以顾城的诗句开场:“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引出了昨天《朗读者》的主题“陪伴”,而嘉宾们选择的朗读内容背后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

1.“我的爸爸虽然是一只羊,但他是一个男子汉,他知道怎么爱我。我要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爸爸。 ”——郑渊洁《父与子》

“童话大王”郑渊洁邀请86岁的父亲郑洪升一同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父与子》。

这是郑渊洁写给儿子郑亚旗的,郑渊洁属羊,郑亚旗属猪: “我是羊,我生了一头小猪,我感到幸福和惬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羊只能生羊,马只能生马,那该成什么样子了?我爱我的小猪儿子。如果他是鸡或是蛇或是兔或是老鼠,我一样爱他,一样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是他爸爸。”

《父与子》一文也同样适用于郑渊洁和父亲郑洪升。郑渊洁回忆,他把老师的作文题目改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因为调皮被学校开除,而郑洪升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

在虎妈狼爸的传统中,郑洪升却甘愿当一只羊。也正是父亲的影响,使得郑渊洁热爱读书,成为独树一帜的童话大王。

2.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冰心《不为什么》。

“同桌妈妈”陶艳波用16年的光阴陪伴失去听力的儿子杨乃斌一起上课,陶妈妈记录下每个知识点,回家一遍遍讲解。后来,杨乃斌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他在现场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

3.艾滋病的孩子更需要人们的关爱与陪伴,著名演员蒋雯丽朗读林清玄的《百合花开》,直抵观众心灵最柔软的那根弦。

4.林兆铭工作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5年的时间只有他一人坚持在这里陪伴这些动物。这些受伤的动物有一些能康复,回归大自然,有一些则因伤势过重很快离世,在陪伴中林兆铭每天都在感受着喜悦与失去的悲伤。他朗读美国作家梭罗的自然主义名著《瓦尔登湖》选段,献给他的动物朋友们。

这段出自《瓦尔登湖》的其中一章《冬天的禽兽》,用的是徐迟翻译的版本。

5.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裴多菲《我愿是激流》

配音演员乔榛从1985年开始7次面对生死,妻子唐国妹一路陪伴,并给予他康复的力量。乔榛与妻子共同朗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他们俩声情并茂的朗读,脉脉含情的眼神,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300字

【第8篇】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600字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600字

陪伴是一生的守候;陪伴是孤独寂寞最终的结局也是不可缺少的情怀。它可以让友情更加凝聚,可以让亲情更加深厚,也可以让师生情更加难以忘怀!

这个故事讲的是:杨乃斌因发烧而导致双耳失聪,但他的妈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和他一起上同一所正常人的学校,每天陪读,整整陪了16年,直到考入大学。

这是母爱的陪伴。虽然杨乃斌是一个病人,但我们没有资格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他,因为他只是一个病人,看到这里也同时欢迎您访问中考作文,而不是一个罪人,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歧视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有他的妈妈来做他的耳朵,会一直陪伴他。陪伴是一个人即将绝望时看到的一线生机;陪伴是你孤独是一起陪伴你走向曙光的一支(一艘)小船;陪伴如一只小鸟引你离开太阳落山的地方;陪伴是一束阳光,它会让昏暗的心房变得更加明亮。

这让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妈妈。妈妈在很热的补课班陪我学习但从没喊过“热”在冬天也没喊过一声“冷”,每天陪我复习功课,陪我到晚上十几点钟,但仍坚持陪我学习,这让我很感动。因此我也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这是陪伴的力量,陪伴是爱的诉说是情的蜜语。每当我看见妈妈给我抄笔记的身影,与我寒窗苦读的皱纹时专注的眼神,当我临睡的时候,妈妈还在帮我研究不会的习题,准备明天给我讲的更细,直到深夜,妈妈才熄了灯……

陪伴可以让你的生活充满激情,可以让你心中的青春燃烧起来,无论是父母之间的陪伴,还是老师之间的陪伴,爱都永远包围着我们,陪伴着我们,因为有爱的陪伴,才会让世间充满温暖。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600字

如果说遇见是生命中最奇妙的缘分,那么陪伴就是生命中最温情的挚爱。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

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朗读者》这档节目真的很值得看,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朗读者》,也是《朗读者》最有大的魅力。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

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

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

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600字

自从看完《朗读者》第一期,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档节目,并对下一期充满了期待。昨天晚上散步归来,早早坐在电视机,静候央视一套即将播出的《朗读者》第二期。二十点零五分,伴随着青年钢琴家吴牧野的琴声,主持人董卿一袭白裙,款款走来,以顾城的诗句开场:“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俩站着不说话”,引出了昨天《朗读者》的主题“陪伴”,而嘉宾们选择的朗读内容背后都有精彩的人生故事。

1.“我的爸爸虽然是一只羊,但他是一个男子汉,他知道怎么爱我。我要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爸爸。 ”——郑渊洁《父与子》

“童话大王”郑渊洁邀请86岁的父亲郑洪升一同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父与子》。

这是郑渊洁写给儿子郑亚旗的,郑渊洁属羊,郑亚旗属猪: “我是羊,我生了一头小猪,我感到幸福和惬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羊只能生羊,马只能生马,那该成什么样子了?我爱我的小猪儿子。如果他是鸡或是蛇或是兔或是老鼠,我一样爱他,一样让他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我是他爸爸。”

《父与子》一文也同样适用于郑渊洁和父亲郑洪升。郑渊洁回忆,他把老师的作文题目改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因为调皮被学校开除,而郑洪升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

在虎妈狼爸的传统中,郑洪升却甘愿当一只羊。也正是父亲的影响,使得郑渊洁热爱读书,成为独树一帜的童话大王。

2.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额,抵住我的前额,温柔的,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冰心《不为什么》。

“同桌妈妈”陶艳波用16年的光阴陪伴失去听力的儿子杨乃斌一起上课,陶妈妈记录下每个知识点,回家一遍遍讲解。后来,杨乃斌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满意的工作。他在现场朗读冰心的《不为什么》。

3.艾滋病的孩子更需要人们的关爱与陪伴,著名演员蒋雯丽朗读林清玄的《百合花开》,直抵观众心灵最柔软的那根弦。

4.林兆铭工作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5年的时间只有他一人坚持在这里陪伴这些动物。这些受伤的动物有一些能康复,回归大自然,有一些则因伤势过重很快离世,在陪伴中林兆铭每天都在感受着喜悦与失去的悲伤。他朗读美国作家梭罗的.自然主义名著《瓦尔登湖》选段,献给他的动物朋友们。

这段出自《瓦尔登湖》的其中一章《冬天的禽兽》,用的是徐迟翻译的版本。

5.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裴多菲《我愿是激流》

配音演员乔榛从1985年开始7次面对生死,妻子唐国妹一路陪伴,并给予他康复的力量。乔榛与妻子共同朗读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是激流》。他们俩声情并茂的朗读,脉脉含情的眼神,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600字

陪伴,是一种温暖,因为它意味着有人把世界最珍贵的时间给了你;

陪伴,更是一种力量,因为失去了陪伴,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这是我观看2月25日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后,写下的感触良多的一段话。

而这一期的《朗读者》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要数郑渊洁父子了。

郑渊洁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大王”。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父亲郑洪升是密不可分。

郑渊洁上小学时,有一次因改变了老师出的作文题,写成《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老师羞辱,他则引爆了藏在身上的拉炮,从而被学校开除。父亲看了他写的“检查”后,则说了一句话,“孩子,没关系,我在家教你”。父亲则开始了对郑渊洁的“家教”模式。

还有一次,父亲半夜偷偷给儿子钢笔灌完钢笔水,被儿子发现。父子俩聊了许久。最后父亲问,“你一个人能把《童话大王》写多少年?”郑渊洁回答,“只要你和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它写下去。”而父亲则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父亲的陪伴和对儿子的鼓励,由此可见一斑。而父爱之深沉,也令人为之动容。

这不禁让我感同身受。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2011年12月14日的下午5点多,我踏上了去往福建的列车,离开了生活了21年的家乡和父母。殊不知,这一次分别让我整整两年再也没见过我的父母。

因为,这是开往福建的军列。我要去部队服役了。

我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被父母“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而我从小也没出过远门,求学之路:小学在村里,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里,大学在市里,我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而我到部队后往家里打的第一个电话,就情不自禁地哭了。这并不是因为受不了训练的苦与累,而是十分想家、想父母。

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来到了2013年11月。当时的我纠结于留队还是退伍。打电话给家里,父亲说,“敏敏,我知道你不是怕苦,如果想家,就回来吧!”

就这样,2013年12月,我毅然选择退伍,回到了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

现在,我已参加工作6年。我也非常满足于这样“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下班,我都会回家。我知道,不管多晚,总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在等我;我也知道,不管多晚,总有人在等我回家,那就是我至亲的人。

有人说,再多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比不上平平淡淡的陪伴。因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朗读者第二期观后感600字

《第二期观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