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同学少年的观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同学少年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同学少年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和启示900字篇一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叫《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的节目,使我深有感触。
这是一个讲述毛泽东少年时和其他长沙第一师范同学在校期间的故事。那时的毛泽东渴望知识、有着崇高而又坚定的理想。他的好友箫氏二兄弟和他一样热爱学习。他们都希望报考北京大学,可是由于家庭条件等问题,最终考取了长沙第一师范。这是一所主要面向贫困学生招生的学校,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现代知识与思想的新一代学生,从而唤醒这个正在沉睡的国家。
有一句台词说的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乃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要想使这头沉睡的狮子重振雄风,必须要以教育为本;青少年也要努力学好知识,报效祖国。
在这部节目中,有一个叫刘俊卿的学生,与其他同学形成鲜明对比。他也是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他父亲靠卖臭豆腐赚几个钱,妹妹为大户人家当女佣,这样才勉强维持生计。当他看到同舍的一个少爷的皮鞋,他便以买书为借口向家中要钱,并且吃完饭乱倒剩饭剩菜。这是什么,这是浪费,是可耻!
后来他当了兵他所在的军阀吃了败仗,打到了长沙。他和同伙进城打探军情时被自己的同学所捕。终于改过自新却又被同伙杀了。但正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以。”可以说死得其所。
当长沙这个古城面临一场浩劫时,毛泽东站了出来,凭借他惊人的智慧,及当地警察的帮助,以两百多人迫使有着三千人的军队缴枪。这充分说明毛泽东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善于思考并且有着远大的志向。
这部节目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毛泽东像他老师一样,在早晨用冰冷刺骨的井水沐浴,陶冶肉体;大声朗诵文章,陶冶心灵。我们虽然不必像他一样,但一天之际在于晨,我们要好好利用这美好的时光,加强记忆力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好方法。
看完节目,我想到了我自己。他们是贫困学生,我们的家庭虽算不上富,却比他们好,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刻苦努力,我们呢……那是个社会动荡的年代,他们立志报效祖国,我们呢……
我们与他们一样,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总有一天,我们将拥抱成功。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和启示900字篇二
看完了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内心从来没有如此澎湃过,这个节目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一个大学生应该做的是什么,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这个节目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就,除了带着努力和坚持上路外,我想就连上帝也不知道该带些什么了。为了克服注意力不集中,毛泽东每天带着书本在市场上朗读任他人来人往,终成过目不忘的本领。为了强健身体,毛泽东每天锻炼不说而且越是刮风下雨他锻炼的越精神。正式在这青年时锻炼的强健体魄,支撑着他从枪林弹雨中走来使的他在76岁的高龄畅游长江击水三千里。起早贪黑是他的惯性,求知好学是他的秉性,坚韧不屈是他的个性。
夫行非常之事,方有非常之功。毛泽东国文成绩开始很是糟糕,有一次毛泽东顶撞了国学老师,为了求得老师原谅他深夜拜访老师家,在外面一站就是一夜。那夜的雨下的很长很大。不过只有两个人晓得,第二天老师把他叫了进来,对他文章几句话的指点迷津,就领毛泽东茅塞顿开,随后老师把文学最有精华的《昌黎先生集》借给毛泽东,可以说毛泽东的文学成就无不与老师的指点有关。毛泽东带着同学游渡大河,洋溢着少年的激情;他带着同学身无分文的行走湖南,体味着游子的艰辛;他带着200多学生兵智斗3000溃败军阀,裸露着少年的胆识。
一个人不仅要关注自己,也要关注他身边的人。与同学谈天说地,不失为一种乐趣,与同学塞外游玩,不失为一种情趣,与同学激扬争执,不失为一种交流,与同学共渡难关,不失为一种感动。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久然就会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融入大家的群体才是人的社会。
被搁置的个人感情问题,为了理想而奋斗。花季的年龄谁不会心动,然而我们的毛泽东却将个人问题搁置了,只因为他心中一直有着远大的理想。他的心容不得半点杂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一个人要学会耐的住寂寞。不要让自己的内心骚动起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马不加疾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一个人过的不风华自如并不是钱少,而是指:才贫,智贫,德贫。才贫则智漏,智漏则德乏,德乏则社会不容。所以一个大学生真正应该追求的并不是金钱利禄,我们应该做的是修德,培智,增才。
回想自己在过去一年里的事情,可谓是感慨万千。身上的陋习与漏德不由而出。自己虽起的很早,但体育锻炼并没有一直坚持。自己虽每天看书,但并没有认真的钻研过思考过什么。虽多次豪言壮语的说要有胆有识,但自己又常常会怯懦和犹豫。虽多次要求自己要慷慨大方,可自己也不时自私狭隘,曾告诫自己愤怒激动的时候要沉着冷静,却也爆发了冲动和蛮横。
然而 ,一个人只要有理想他就不会堕落,有正确的理想他就不会走错误的路子。今观毛泽东少年时代,不禁感慨:大学生亦当如此;有个性而不失得体,有沉着而不失胆识,有挫折而不失激情,有游玩而不失奋斗,有自强而不失群体,有情义而不失理想。
未来的路还很长,然而有了方向并不遥远。生有何忧,死亦何患。如果未来还有更多的困难,那就让它们来的更猛烈些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和启示900字篇三
观看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我收获满满。
曹植曾用“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来描绘舍己为国的青年。毛泽东也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飞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我们的年轻人,褪去了少年时期的天真幼稚,却又没有中年人的老成。在历史发展的的长河中,用自己守护着这个国。
在此次疫情期间,这些90,00的青年用事实证明了这一切。00后韩伟明在得知父亲要去往雷神山项目建设中时,再三恳请父亲带他一同参与施工。90后甘如意跨月千山万水,只为奔赴抗疫战场。去帮助那些身在混沌的人点亮光明。他们也害怕死亡,但他们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恰同学少年,是年轻人将恐惧深埋心底,拼命向前冲的勇气。
最近,一首叫《少年》的歌火了,歌词中尽显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在疫情中,我们的年轻人在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离开自己时,并不是一昧的悲伤与哭泣,而是披上战衣,擦去眼泪,继续坚守抗疫一线,与病魔作斗争。恰同学少年,是年轻人将痛楚埋在心底,擦干泪向前冲的坚毅。
宁缺说:“我身在黑暗,心向光明”不幸感染上新冠肺炎的青年们,他们并未自暴自弃,虽在黑暗,却永远相信自己能够看到光明,我们的年轻人,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也还能不忘初心,努力学习。他们戴着氧气瓶,手里拿着笔顽强的与病魔作斗争。恰同学少年,是年轻人将理想埋在心底,用知识谱写成光明的神气。
鲁迅先生说过:“青年之生力,遇见深林,可以劈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青年之力正在于此,从古至今,我们的年轻人都是最好的年轻人。他们接受质疑,嘲笑,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让大家刮目相看。在这场战役中,他们不再是孩子,而是可以扛起重任的英雄!
100多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还萦绕于耳,100多年后,我们的年轻人将它变成现实。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飞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和启示900字篇四
在我们的印象中,毛泽东身材魁梧、天庭饱满。爱吸烟。讲起话来一手叉腰。对,不讲普通话。余下,就是历史书上文字描述的军事家,影视剧中形象高大的政治家。看一千遍,也只不过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人物,虽然我和全国人民一样敬仰这个名字。浅读《毛泽东诗词》,知道了文学家这样的称谓是真金白银买不来的,然而毛泽东这个名字仍然是不生动的。
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是一部反映毛泽东少年时代师范生活的纪录片。我第一次从那样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历史上的一代伟人毛泽东。那时的毛泽东19岁!也许是湖南第一师范和谐、青春的气息吸引我,也许是导演的长短镜头吸引我,也许是演员谷智鑫一张满是生气的脸吸引我……总之,我看进去了,一发不可收拾,如今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热泪盈眶,有;开怀大笑,有,提心吊胆,有;豁然开朗,有;如沐春风,有;醍醐灌顶,有……这些感受,相信您看了也会有。看着看着,毛泽东这个名字突然就鲜活了。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壮志豪情……无一处不牵情。且请您耐心来看《恰同学少年》之《亲情》。
少年毛泽东是贫穷的。为求学,他走遍了长沙所有能读得起的学校,并向往着北大。然而,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钱——无疑是最沉重的负担。当石三伢子从长沙回到湘潭韶山冲,向家人提出北大求学的申请后,父亲暴怒,把他锁在屋子里。半夜,弟弟泽民帮他打开窗户,让他快走。母亲立在院中,背上是打好的包袱。送三伢子走到村口,母亲从怀里掏出层层包裹着的十几块大洋,颤颤巍巍地说:“我这一世的积蓄都给你带上。妈不好,没那么多钱!”面对志存高远但前途未卜的儿子,她不曾想过:儿子能否顺利求学?这沉甸甸的大洋攒得何其不易?明天、后天……是不是要好久见不到儿子?这个单纯的母亲,她只想到:我的儿子想要理想的生活,他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穷其一生,心甘情愿。那一刻,毛泽东的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睛。
多真实的场景啊!因为情真意切的母亲,毛泽东这个名字一下子鲜活了。原来,他和我一样为人子女;原来他和我一样,有一个最亲的人——母亲。还记得少年时,我到外地读书。因为想家,总是往一个邻居家里打电话。那个时候,固定电话是有钱人家或者是有领导背景的人家才能安装得起的。有一次,我又打电话过去,邻居家的女主人犯了心脏病。中间还有哪些言语往来我是无从得知的。后来,母亲咬咬牙,花了一千多块安上了电话。一千多块啊!就这样我每周都可以打电话回家,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电话线的两头连着的是父亲母亲和我……那部散发着柔和的红色光芒的电话机,直到现在还保存着。
父亲,从来都是感情不外露的。听不到一遍又一遍的叮咛,看不到分别时的泪洒衣襟……他总是那样平静地表现着父亲的刚毅形象。真的是情感从不外露吗?细心地观察总有些蛛丝马迹泄露父亲的秘密。每次离家时,总是父亲早早捆绑好行李,一遍遍地注视车驶来的方向,再悄悄地把行李放在最方便取的位置上,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到了来电话!车子发动了,驶出很远。不经意地回头,发现淡淡的汽车尾烟中,父亲久久地站在当地,那平静的脸是在张望着我吧?
当石三伢子接过母亲手里的十多块大洋刚刚转身时,惊慌地发现父亲拦在村口,倒背着手,手里拿着烟袋。天色很黑,看不清父亲的神情。父亲笔直地走过来,依旧看不清神情。出逃的石三伢子是惊慌的,也许还要被锁回小屋里吧!就那样静静地等待。父亲笔直地走过来,就在要越过他身边的时候,突然一甩手,一个小布包裹散落地面,叮叮当当,几十块银元应声落地。父亲仍是那样暴怒着,说:“再学不进,就莫回来。”走着、甩手、说着话,父亲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甚至不曾瞥一眼儿子的脸。可石三伢子知道,父亲定是一晚没睡的。捡起地上散落的银元,捡起暴怒着的父爱。
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和启示900字篇五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激情呐喊,这是一曲青春飞扬的篇章。
看完了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心中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激动。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他毛泽东就能成为百年才出一个的伟人?
的确,他的成长不同凡响。当时的中国,外有日本强权压迫,内有袁世凯祸国殃民做着不可一世的皇帝梦。刚成立的中华民国,旧的一切尚未打破,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也在蓬勃发展,历经重重劫难的中华民族在新旧交替的满目疮痍中,苦苦探寻着未来的出路,也悄然孕育着那微薄也终将照亮前程的阳光。不可否认,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以及他们所领导的新民学会,推而广之到全中国青年成为了这抹责无旁贷的曙光。而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给了他们这个难得的机会。在这里,他们遇见了像孔昭绶、杨昌济等具有新式教育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就像千里马遇到伯乐,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们辨析了小节与大义,继承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明晓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这个“匹夫”不是指除自己以外的别人,首先应该包括自己的道理,立下了爱国救国治国的理想。和朋友相处时,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读经世的伦理著作,思我中华之如何崛起,办读书会,练学生军,搞工人夜学,推翻袁世凯,用仅区区二百手无寸铁的学生军硬是逼降了三千人的正规军队。他们制造了一项项不可思议的奇迹。试问,一个国家能够拥有这样一批壮志青年,这个国家何愁无法崛起,何愁不强大?
节目中,全体同学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少年。当初那个动乱的中国,“她”的希望在于毛泽东他们,而如今的中国,“她”的未来在于我,在于我们。当时的中国,时局动荡,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开启了民智,吼出了学生中的最强音;现在的我们,虽时代不同,但不可否认,他们身上那种不畏强权,不愿被规矩束缚,读书求真理,敢于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书生意气穿越了时代,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在感慨的同时也应该认真思考,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可以那样做,现在的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我们也希望有一天可以效力于我们的国家,在危亡时,以己之力,挽救起整个中华民族。但面对这个崇高的理想,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恰同学少年》给了我们最肯定也最正确的答案:读书。读书求真理,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非如此,不可为未来之中国积蓄力量。好好用功,为了将来,做好准备吧!但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读书,读书的目的、求学的动力是为了学得知识,以求改变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去做事,做一些于国于民都有用的事。这与原先读书是为了自己有个好出路,可以过更好的生活的志向是相违背的,也可以说是更扩充了一步,所多的恰恰就是一颗忧国忧民的责任心,我们的肩上不只扛着我们的未来,家人的生计,更担负着国家的兴亡。——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而细节决定成败,毛泽东的成功与他的习惯是分不开的。读报时,数不清的小纸条;每天早起的晨浴;足球场上的守门健将……强健的体魄才是革命的本钱。这个观点让我感到很新颖,也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最让人难忘的是毛泽东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在他毛泽东的眼里,没有能不能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他可以预言二十年内,中国必定打败日本,更可以发誓要让全中国每一个人都看得起病,不再出现他母亲的悲剧。事实证明,无论是一时兴起的豪言壮语还是他深思熟虑的一生志向,他都做到了。
他的胆识与才略注定了他将是救中国于水火的伟人,他解放了全中国,解放了全人民,解放了全民族,解放了一个时代。
他的雄才大略注定他在橘子洲头可以呐喊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如今看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完此文,甚感肚中笔墨之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
《恰同学少年》 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年纪轻轻的毛泽东,就开始为国家的前程担忧,为社会混乱的秩序而烦恼。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在学习方面非常的勤奋刻苦,他们的思想也非常的明朗。在民国时期,硝烟滚滚,战争连连的情况下,毛泽东等人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停止学习,反而还开设了一些读书会等活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找来了一些关于袁世凯统治的书籍,在读书会上展开讨论,并对此开展了一些反袁的活动。例如:用“违禁”书《梁启超等先生论时局的主张》代替所谓的“洪宪皇帝圣谕”,使“洪宪皇帝登基庆祝大会”失败告终。毛泽东等人在湖南省里勇敢的揭开袁世凯腐败统治的面纱。
毛泽东在硝烟滚滚的环境下,都能刻苦学习。然而,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学习环境不再恶劣不堪,学习设备却十分的周全。为何前人为我们奠定了如此好的学习基础,我们却不能好好的利用,认真学习呢?是因为我们的学习环境、条件都太过优越,以致我们不懂珍惜,这些问题都是来自的城市里的孩子。在贫困的山区里,那些孩子如饥似渴的从书本上汲取丝毫的知识,他们的见识并不比我们广,但是他们那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是生活在一片蓝天之下,同是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却有着不同的两批孩子。一批是热爱学习的,另一批是在学校里混日子的。如果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们将他们的学习机会让给那些爱学习的孩子们,我想我们国家可能会出不少人才。无论如何,我向那些在学校混日子的同学们提出一个忠告:读书才是你们现在必须做的,而读书的结果是决定你们的前程,请你们三思而后行。
虽然,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但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就读的成绩并不理想。文科则全优,而数科却不理想。面对这严重的偏科问题引起了教师们的争执。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毛泽东成了校长特许的“特殊学生”。
孔昭绶、杨昌济等老师是教育界里的翘楚,教师们的模范。他们的教育精神、教育理念是值得教师们去学习的。然而,现在的“成绩定好坏”大概就是普遍老师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毛泽东也不例外。驱张运动的确是他的不对。他没有站在张干校长的角度来思考这些事情,只是愚昧地认为张校长的做法、作风是错误的,常常阻止他们的活动。然而,有谁想过,张校长这样做是有苦衷的,只是不想让学生、老师们担心而已。
当汤芗铭把学生的费用拿去当军饷,要学生上交10元当学杂费的时候,张校长是多么的犹豫不绝。但是,他为贫困的学生们着想过,并且自己掏钱出来,甚至将自己的怀表也当了。难道这不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吗?
当毛泽东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想跟张校长道歉。但是已经太迟了,张校长已辞职离开学校。待毛泽东长大了以后仍没有忘记此事,还将张校长接来北京道歉,并且为张校长支付生活费用。这说明了我们要尊重师长。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2
这些天来,我天天都在看《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故事主要讲述了毛泽东等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在长沙第一师范里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最后那一集了。
一支溃败的反动军阀部队想占领长沙城。吓得老百姓们四处逃散。就在这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支一二百人的学生军将反动军阀团团围住,他们先用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来吓住敌人,这样敌人就以为他们有好几千人,接着他们又把点着的鞭炮放在油桶里,来虚张声势。
敌人心虚了,便要求谈判。毛泽东挺身而出,决定亲自前往,但是大家都担心毛泽东会出什么意外,议论纷纷,最后才决定由毛泽东、萧子升和蔡和森他们三人乔装改扮后,一起去同敌人谈判。
他们昂首挺胸大步走近反动军队。当毛泽东和副官握手时,副官怀疑毛泽东他们不是长沙城内的正规军队,所以心里很不服气,握手时他就暗暗用力,想给毛泽东一个下马威。毛泽东也毫不示弱,最后副官被毛泽东攥得龇牙咧嘴,只好松了手。
开始谈判了!毛泽东说:“我给你们两个选择:1、缴枪后退出长沙城,2、死!”反动队长说:“能不能给我们留一些枪,回去我们也好交代。”毛泽东严肃地说:“不行,全部缴枪!”当反动军队准备交枪时,那个副官不服气地说:“反正我不交!”毛泽东瞪着眼睛说:“那你就试试!”当我看到这里,我真对毛泽东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品质钦佩不已。
可是就在反动军队已经交了两个小队时,被绑在第一师范的三堂会会主马爷跑了出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声喊道:“不要相信他们!他们只是一群手无寸铁、手拿破烧火棍的学生军。”反动队长疑惑地说:“那怎么有枪声?”马爷说:“他们把鞭炮放在油桶里糊弄你们呢!”反动队长冷笑着对毛泽东说:“戏演的可真不错啊!”远处的学生都呆呆地看着毛泽东他们,不知所措。这时我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紧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只见毛泽东神态坦然自若,慢慢地端起杯子,喝下一口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郭亮带着一小队长沙城内的警察来帮助学生军,他们从远处对准马爷开了一枪,马爷应声倒下,嘴里还喃喃地说:“他们还&hllip;还真有&hllip;有枪啊!”
这下敌人被镇住了,只好乖乖地缴枪投降了,这时我才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我真为毛泽东机智勇敢的精神所折服。他在青年时期竟有这样非凡的胆识与才能,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3
最近疯狂恋上《恰同学少年》,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绥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教师应该怎样育人,学生应该怎样读书”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首先,这部电视连续剧深刻揭示了“教师应该怎样育人”的现实主题,对今天的学校老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教师怎样育人这个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所展现的两种鲜明的老师育人形象对人很有启发意义。一种是以纪督学为代表的一类教师,他们把改变学生命运、提高学生社会地位作为育人的主要目的,换言之,就是为学生升官发财而育人,由于这种育人观,建立在私自利的基础之上,因此,育人实践中,就会倡导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考高分,从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与这类老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中外教师,他们既教书又育人,把教育学生学习知识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承担救国救民社会义务联系起来,由于这种育人观是建立在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因此,育人实践中,他们以培养为国为民培养人才为己任,在倡导学生多学书本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和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电视剧里,我们看到,毛泽东的勤奋好学与不凡天赋,深深打动了学贯中国的导师杨昌济,在他的关怀与教导下,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随着时局的变化,在孔昭绥校长和杨昌济等老师的支持下,一师开展了全面的学生自治运动,毛泽东当选为学友会负责人,同时,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系列社会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的书本以外的知识,锻炼了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使他更认识到,靠教育、靠改良救不了中国。毛泽东的这些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杨昌济老师的教育培养。正因为如此,我认为电视剧里所展现的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外老师的成功教育,对今天的教师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结合从这部优秀电视剧中的感悟,与我平时的心得,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教师在这一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教师首先要育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然后才是教他们学科学知识,学技能本领。教与育,两者相比较,“育”字表现得更重要;换言之,应该把“教育”两字倒过来说——育教,将“育”字摆在前面。因此,教师应该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对待学生时力求去掉一个“管”字,加上个“爱”字;并能积极预见学生发展的未来,悉心呵护学生的成长,将学生的成长看成是自己工作的最大成就。由于每个学生自身的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因材施教,将问题细化,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去为每个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能够展现自我才能的舞台,并在精神上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感到学校的的确确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四处洋溢着温馨的气氛。换句话说,就是不应该将学生看成是管理的对象,而要服务学生,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用自己的一颗爱心,去关怀学生成长的每一步,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两者无异于鱼和水的关系,是一种朋友和亲人的关系。如果没有学生,就无所谓教师,学校的工作就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就应该育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将学生利益摆在首位。
其次,这部电视连续剧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的现实主题,对今天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当今学生中,为了将来发财致富而读书的有之,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的有之,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也有之,而更多的则是为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或为一个饭碗而读书。由于缺乏崇高而又远大理想,有人便预言:“80后”是垮掉的一代。现在对“90”后学生的能力也颇有疑虑,对此,我虽然不赞成这种说法,但却认为,这种说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学生读书求学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向人们展现的是90多年以前,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众多青年才俊把读书求学与国家和民族危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青年学生形象。“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为挽救民族而读书,为改造中国而读书的远大革命理想,令人感叹,催人奋进,即便是在他们中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如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与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女学生结下的友谊也是建立在共同志趣基础之上的。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会组织成了他们学习、交流与情感发展的纽带。所有这些,都对当今青年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因为他们身上所有的,正是当今青年学生所欠缺的。另外,剧中那个为了自己考上一师,不惜偷盗别人考卷,为了自己出人头地不惜出卖老师、出卖同学、出卖自己灵魂、最后落得个“不得好死”下场的刘俊卿,也具有重要的反面教育意义。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4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怀着对革命领袖的无比崇敬,怀着对历经时代风雨和对穿越历史精神的怀念,我看完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连续剧。在剧中,我深深地为当年那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慨所震憾,深刻地感受了时代伟人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非凡的风采。
长沙,这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是青年毛泽东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电视剧把我们的视线带到了上世纪20年代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反动势力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反扑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这个时期国内外发生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大事。在进行革命活动中,青年毛泽东结识了很多同志,并积极引导他们与广大工人农民相结合。他在湖南第一师范院校的几年十分耐人寻味,他和他的同学们满怀崇高理想,一起登岳麓山,一起玩橘子洲,一起到湘江游泳……,他们关心国事;他们忧国忧民,指说江山社稷大事;他们爱憎分明,激浊而扬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常形之于文字;他们蔑视权贵,视当时那些祸国殃民的封建军阀如粪土,严厉地痛斥他们的行为。1916年暑假,毛泽东与罗章龙、蔡和森等组成“新民学会”,办《湘江评论》、《新湖南》,发动学潮,1919年底毛泽东领导了有名的“驱张”运动,最终迫使张敬尧退出湖南。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当时湖南开展的很多次反军阀斗争中,毛泽东都是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与他的同学们对理想、对事业充满信心,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自由民主进步,从同学少年时起,以自己远大的革命志向和敢于对人民的敌人作顽强反抗、英勇斗争的精神已经作出了成竹在胸的答案。……真可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在青春年少时期,正是风采、才华旺盛之时,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何等的萧洒;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豪迈。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说的都是关于少年志向与成就事业、实现理想抱负的辩证关系。志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想,二是实现理想所必备的意志和毅力,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胸怀远大理想,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应当是中国青少年报效祖国,有所建树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之源。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
记得《恰同学少年》中有这样的一幕:毛泽东、萧子升和蔡和森在宽阔的湖南一师操场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梁启超写的《少年中国说》,那朗朗读书声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人越聚越多,所有的人都在激昂地诵读那令人振奋的诗篇。其中有一段高潮令人难忘: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是啊,就是梁启超,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这种奋斗的精神和永不屈服的意志,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也表明了只有奋斗和革命才能有永远的进步。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关系着祖国的今后和未来,担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前途和亲人寄予的厚望,还有祖国的利益和发展。很多领导人都说过,凡事要从娃娃抓起,更说明教育对祖国的重要。今日之责任,祖国之责任,都是我们肩负的重担与上进的激励。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努力与上进紧紧地关乎着祖国的命运,少年永远是祖国的脊梁。
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我们庄重严肃,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奋发图强。在新时代,我们要保持良好的状态迎接各种挑战,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遥想当年,毛、蔡二人是何等的节约,至今仍值得我们效仿。
过去和现在却也不乏刘俊卿这种虚荣的人。一师范开学,父亲为他挑担,他却说父亲是他雇的挑夫。父亲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得把兄妹二人拉扯大,自己辛苦地卖着臭豆腐供刘读书,为了那所谓的面子竟管父亲要很多钱去买一双皮鞋。他一学期花的钱竟比王家少爷还多!他视功名利禄为人生制高点。他为了面子,宁可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他却何曾想到亲人的心寒?
他原本也有不错的学习成绩,也可以效力祖国,却自毁前程,这不正是刘为自己在历史上留下的一道败笔么?
处于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有无穷无尽的学习资源,但是,正因为条件的改善,促使了我们更加的奢侈,更会享受。我们怎样像毛泽东、蔡和森那样胸怀大志,不慕虚荣,脚踏实地,懂得感恩呢?
2021恰同学少年观后感1
看了这部电视剧后,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他们的话语让我激情澎湃,他们的行动让我热血沸腾。我不忍心错过任何一集,哪怕是一秒,因为每一集都会告诉我们一些现代人正在遗忘着却是那最为宝贵的道理,那里面老师的很多话,都让人回味无穷。
在那时,我们中国是一个多么贫穷的年代啊!如果没有像毛泽东他们那样的有志之士,我们有怎样谈强大发达啊!就连普通的衣食住行都成困难,我很清楚的记得蔡和森和刘俊卿那次因为吃饭而引发的争吵,他们两个把饭倒掉了本无关蔡和森的事!但蔡和森却愤怒了,因为他想到的是有多少人在忍受饥饿啊!他捡起了窝窝头,没有多说什么!这时,徐特立老师走了过来,他无声的和蔡和森一齐吃了起来!所有的学生被感动了,徐老师用无言的批评让刘俊卿羞愧。那时我真的被感动了!我的鼻子酸酸的,泪水在眼睛里打转。想到生活实际中,学校的食堂,每一天都有一大桶饭菜被倒掉,菜不好吃就倒掉,悯农这首诗我们三岁的时候都会背,可见粮食的来之不易。饭从哪里来呀米饭首先要……然后再……最后用麻袋子一袋袋的装好,用货车运到各大商场,米的过程就这么麻烦,何况菜呢我们中国人口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但是我们的国土才排第三,如果人人都这样浪费,后果不堪设想。想到那里,我们就更就应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口粮食……绥棱教育信息网suilengea.
刘俊卿不仅仅如此还花钱买了一双贵鞋,这样奢侈的行为让我很看不惯,但是我们身边经常有人在攀比谁家更有钱啦谁的衣服是名牌的什么饭店的菜最贵啦我们就应学习毛主席、蔡和森……他们也是贫困出生,他们却明白省吃俭用……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片段实在是太多了!完全无法用语言来全部描述。
祖国的未来在我们手上,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毛泽东刻苦学习的品质,学习徐特立珍惜粮食的品质……做一个有用之才。
2021恰同学少年观后感2
《恰同学少年》以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用青春偶像剧的手法,展现了二十实际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学子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友情、爱情故事,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么读书,教师应该怎么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
每当《恰同学少年》播出的时候,周边有电视机的餐馆都有不少学生在观看,每天放学从教学楼回宿舍的路上,都能听到周围的同学在谈论这部电视剧。该剧清新脱俗,真实感人,体现社会各界对老一辈革命家和领袖人物的怀念,对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希望。
2021恰同学少年观后感3
以前的社会是物质很缺乏,精神很丰富饱满;而此刻的社会呢,恰恰相反,《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当我第二次看完这部电视剧就感觉很想写点东西,我很羡慕那个年代的人们,真的很羡慕。那个年代的许多珍贵的东西,在我们这个年代逐渐丢失了。为什么在和平年代,在物质富裕的年代,人们却渐渐被蒙住了双眼,看不清楚什么东西才是珍贵的。在许多方面,与那时的青年相比,我甚至觉得社会在退步,在退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事物了。
这部电视剧真正让我重新认识了毛泽东。片中塑造的青年毛泽东的丰满形象,让我发现,我对毛主席实在太不了解了。甚至还误解了这位伟人,我觉得似乎我们这一代都不真正地了解毛泽东,年轻人往往都对政治、历史、军事不屑一顾,更加不用说去了解了。一说起毛泽东,大家似乎往往更加愿意谈论他晚年的过错,对于毛泽东的看法总是太主观,根本就不了解却妄加评论。而如今我才明白毛泽东到底是如何地“功大于过”,他的“功”到底是怎样的“大功”。毛泽东的形象在我面前更加丰满了,对他的评价也更加客观了。
任何一个伟人,一开始都只是凡人,毛泽东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农村青年。但是从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身上,明显能够看到他不平凡的品质。他才华横溢,博览群书,用心好学,勤思善辨,修身养性,重情重义,孝顺父母,忧国忧民,志存高远。他的眼睛明亮、有神、笃定、坚韧、勇敢、无畏。他有一帮和他志同道合、与他一同奋斗的好朋友。
哈哈哈哈哈,年轻人嘛,就务必……你们想去哇。
最深刻的感觉就是我们此刻缺乏那种敢拼敢干敢闯的精神,缺乏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还有做人还得脸皮厚点……呵呵
2021恰同学少年观后感4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一部以“同学少年”为主题,描述毛泽东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涯的大型青春剧《恰同学少年》,除了立意新颖、清新自然外,还有很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好处,揭示了“学生就应怎样读书,教师就应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主题。
剧中展现的是民国初年,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让贫困学生求学,实行“全免学杂费、食、宿费,发放津贴”的优惠政策,招收优秀学生学习师范。如今,国家富裕了,经济也大发展了,然而优惠政策却全没了,学费反而上涨了数十倍。可喜的是,前不久的两会公布六所师范将实行免费入学。这个新举措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好处,将使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上大学的孩子多一个光明和简单的选取,同时也会在社会上进一步构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剧中的招生考试。试题公开--“论小学教育”,既考了文化基础,又贴近专业,还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潜力。想到如今北大研究生复试改革更加挑剔,不再是“一卷定状元”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动机。未来北大研究生规模不像此刻这样动辄万余人,将根据“创新型领导人才”所需要的素质,挑选出具备这种潜质的学生予以培养。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精雕细琢一批能够登上时代塔尖的杰出人物。
徐特立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师“教育学”的兼职教师徐特立的第一堂课是带一年级学生到乡下一所小学去现场参观,感受“什么是小学教育”另一堂课是据学生写出的文章,选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整个课堂热烈而活跃。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却遭受到驻校“督学”的强烈反对。那怕是这天来看,也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不幸的是,当今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为什么因为这样教课最省事,无论教师的水平如何,也都能应付过去。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存在偏科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发展,这就是归功于当时一师范先进的“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而没有压制其兴趣爱好,而没有把他们全部培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伟人之后辉煌的成就。
而我们此刻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值得一些人深思的。中国之教育将如何走,又该走向何方“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掘特长”我想这是教育界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遵循的规律。剧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之处。
2021恰同学少年观后感5
前几天晚上打开电视机,正好播放《恰同学少年》这部反映毛泽东青年生活的电视剧,一看真的很有教育好处,此刻很少看到这么精彩的电视剧。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一部以“同学少年”为主题,描述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涯的大型青春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恰同学少年观后感。毛泽东的许多思想、做法是此刻青少年学习的榜样,看时正播放毛泽东和萧子升徒步走湖南的情景,他们两个没有拿一分钱,徒步走到湖南的一个小镇后,萧子升写对联,毛泽东卖对联,一个月回来的时候居然挣了不少钱。从这件事情使我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此刻的孩子一遇到问题,就退缩,就应象毛泽东他们一样,迎难而上,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就应一个问题多动动脑筋思考几次,说不定就有解决的好办法。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我们虽然没有毛泽东的伟大气魄和胸襟,但我认为“与己斗,其乐无穷。”我们无法战胜天地,无法战胜别人,但我们能够战胜自己。自己战胜自己,也是一场伟大的胜利。恰同学少年观后感。比如说我,最近由于工作忙(也能够说是借口),没有写过几篇稿件。难道别人的工作就不忙,我决定战胜自己,争取三天写一篇稿件,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潜力。虽然比起别人真是微不足道!
长沙城突遇一场大祸——1917年底,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兵败往长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却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危急时刻,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率领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师学生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空城记”,一举将三千溃兵全部缴qiāng。长沙城保住了,这真是一场胆的较量、智的生死较量。从这件事上,显示了毛泽东惊人的军事才能和常人难比的胆略。为他以后率领红军击败国民党,领导解放全国人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件事看出,后天教育固然重要,先天的性格更是无法改变的。象毛泽东这样的胆略是别人学也学不来的。我们培养孩子,更就应注重个性化的发展,不光要学习成绩好,还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将来才可能有一技之长,成年后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毛泽东就是因为有校长和杨老师的鼎立支持和帮忙,所以成就了他青年时代就发挥出了自己的卓越的军事天才和领导才能,才能在以后更有信心和力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恰同学少年个人感悟
看恰同学少年观后感600字1
前几天晚上打开电视机,正好播放《恰同学少年》这部反映毛泽东主席青年生活的电视剧,一看真的很有教育意义,现在很少看到这么精彩的电视剧。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一部以“同学少年”为主题,描写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涯的大型青春剧《恰同学少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毛泽东的许多思想、做法是现在青少年学习的榜样,看时正播放毛泽东和萧子升徒步走湖南的情景,他们两个没有拿一分钱,徒步走到湖南的一个小镇后,萧子升写对联,毛泽东卖对联,一个月回来的时候居然挣了不少钱。从这件事情使我对孩子们的教育问题,现在的孩子一遇到问题,就退缩,应该象毛泽东他们一样,迎难而上,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应该一个问题多动动脑筋思考几次,说不定就有解决的好办法。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我们虽然没有毛泽东的伟大气魄和胸襟,但我认为“与己斗,其乐无穷。”我们无法战胜天地,无法战胜别人,但我们可以战胜自己。自己战胜自己,也是一场伟大的胜利。比如说我,最近由于工作忙(也可以说是借口),没有写过几篇稿件。难道别人的工作就不忙,我决定战胜自己,争取三天写一篇稿件,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虽然比起别人真是微不足道!
长沙城突遇一场大祸——1920--年底,在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兵败往长沙,意欲洗劫全城,城中却空无一兵可资防守。危急时刻,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率领二百名赤手空拳的一师学生军,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空城记”,一举将三千溃兵全部缴枪。长沙城保住了,这真是一场胆的较量、智的生死较量。从这件事上,显示了毛泽东惊人的军事才能和常人难比的胆略。为他以后率领红军击败国民党,领导解放全国人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件事看出,后天教育固然重要,先天的性格更是无法改变的。象毛泽东这样的胆略是别人学也学不来的。我们培养孩子,更应该注重个性化的发展,不光要学习成绩好,还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将来才可能有一技之长,成年后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毛泽东就是因为有校长和杨老师的鼎立支持和帮助,所以成就了他青年时代就发挥出了自己的卓越的军事天才和领导才能,才能在以后更有信心和力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看恰同学少年观后感600字2
理想,是一个人的向往与追求。
一个有理想的人,而且目标远大,就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
这些道理我是从《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里体会和认识到的。 这个电视剧,每晚一集,看了三星期零二天。剧中主人公毛泽东那勇于追求、有远大理想的精神感动了我。
毛泽东生在旧中国,因此他的理想是: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并说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他非常喜欢看书,他借老师的书、借同学的书,还去图书馆看书。就因为他这样喜欢看书,所以,下课后要找毛泽东,别处没去,就在图书馆。刻苦读书这一点,我有点做得不好,有时该读书的时候没有读书,去干其它事情了。
还有一件事,就是毛泽东每天洗凉水澡,冬天还去河里游冬泳,并且在风雨中锻炼,还自编出了一套体操。锻炼体操这一点,我虽然每天都锻炼,可是还不像毛泽东那么刻苦,我应该以后更加刻苦锻炼身体。
它遇到了紧急时刻不慌张,会冷静地对待事情。例如:毛泽东率领二百学生军,缴获了三千反动军队的枪支。在谈判过程中,还差点漏出马脚来,可他始终是沉着冷静。这一点,我做得不错,我在紧急时刻的时候会冷静。就像用一块冰冷冻似的将心情冷静下来。
我感觉毛泽东革命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每人要树立远大理想。
看恰同学少年观后感600字3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有很多想法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在其发展与崛起的时候,它的年轻人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风貌,这种风貌极富时代气息,正所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西班牙崛起时候的斗牛精神,美国的西部牛仔,前苏联的青年布什维克,中国的五四运动民族精神的复兴从来都是与时代青年的成长紧密结合的。那么,“和平崛起”时代的中国青年,该具有怎样的一种精神风貌呢?
把个人奋斗融入到民族昌盛中,把个人命运注入到国家崛起中,这样的青年,必获得巨大的成长动力和与之相辅相成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作为一个人,要有尊严,有灵魂;作为一个民族更要有尊严,有灵魂。这就是民族的品格,民族魂。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虫。作为中国人当然不希望听到这样的声音。《冲出亚马逊》里的王辉对另一个中国队友说:“记住,我们两个就是中国。”
是啊,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华夏儿女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 我们有自己的民族品格,民族魂!
看恰同学少年观后感600字4
《恰同学少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力量、一种召唤、一种深刻的理想追求!这些人类的美好品质不仅改造着那个时代,同时也影响着当代直至永远!
《恰同学少年》在物欲横流、理想匮乏的今天推出,不仅给了繁碌的现代人以休闲的安憩时刻,更多的应该是给予了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缺少的精神营养和灵魂食粮。以毛泽东为首的一群贫寒学子,胸怀“扫天下”之鸿鹄志向,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忧患情怀,勇敢无畏,坚定自信,意气风发,激荡青春,理想崇高,浩浩荡荡,戮力同心,同心同德,执着的朝着美好的前途进发。这些精神到处闪现,激励着剧中人物也鼓动着我们的激情。可以肯定的是,剧中所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年代整体所缺少的。这些剧情都是深刻的反映着主题,诠释着主题,深化着主题!
勇敢无畏;看完《恰同学少年》,勇敢的激情只是轻描几笔就充分的展现我们眼前不并且深掘我们的心理了!它抚慰了我们的懦弱或者是胆怯。把它发挥到极致应该是“猴子石”缴枪一剧了。一群只读圣贤书、吃无忧粮两百文弱书生面对三千正规装备的武装军队——何况是一群欲借战乱发财、穷凶极恶的军队——他们虽然是战争败军,但是他们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依然如凶神恶煞般可怕。此时整个长沙城到处是一片混乱,民慌乱避难,群人无首。设想:此情况下,我们也是大学生——相当于毛泽东时的师范学历——能做什么呢?不是常有大学生吼叫勇敢、狂妄吗?相比之下,现在大学生所谓的勇敢不是真实的勇敢,而像是无所付出的践踏自己或他人存在的正当生命自由度,更像是心理上对残酷现实无能的、无奈的嚎叫!而当时的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的手无寸铁的青年学子振臂群应,戮力同心。勇敢的担当起阻抗败军的惊心动魄的巨任,挽救了长沙城,在某种意义上也改写着中国的历史!
坚定自信;他们一群人的自信不是浅薄的狂妄,也不是廉价的骄傲,而是对自己人生的看重和对自身价值的尊重!他们在学业上对于丁举士是后辈,毛泽东仍然对他不是盲目的敬仰,不是单纯的崇拜,而是充满明智的自信。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时,旧中国是满目疮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大多是家境贫寒的年轻学子常思救国方针和冲破不公平的社会樊篱的责任!这可以从纪墨鸿督学和杨昌济的对话侧面得到印证!
理想;他们年轻的学子,不是浅薄的“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不是无忧衣食住行的低微理想,而是为了全体劳苦大众的幸福和不合理而挥洒热血的豪迈情怀。在理想和现实冲突时,他们选择崇高的理想而颠覆既存的坚硬现实。看他们高声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情景,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将改造旧中国,改变国民命运当成自己的责任,他们一个个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奋发图强,在时局动荡中寻找中国的出路所在。把命运和国家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让灵魂和身体与壮志一同燃烧!
激荡的青春;他们在贫困的环境和动荡的年代,不是对社会廉价的妥协和忍让,而是对自己激荡的青春和残忍的年代,不是沉沦岁月,不是浪费生命。而是以生命的分秒来铺就辉煌的事业道路。用智慧的汗水来书写伟大的人生历程!更重要他们向贫苦宣战,向现实嘲笑!
面对动荡的社会,迷茫的前途,以毛泽东为首的一群学子应用的跳起改造社会的重任的时候,就造就了他们非同寻常的伟大人生!他们的理想壮志和一切我们所缺少的优秀品质,难道看完此剧后,只有闲适的休息、心灵娱乐和单纯的感动吗?
看恰同学少年观后感600字5
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不仅因为剧情的跌宕曲折,更因为一代革命家少年时代的豪情壮志。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使人钦佩,他们敢作敢为的胆量让人赞叹,他们勇于破旧立新的的精神令人折服。
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少年时的志趣思想,往往预示着一个人一生的前进方向。而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大学生无限启示,告诉我们应该心怀祖国、志向远大,先完善自身继而立足世间。
伟人的少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他在作文中多次谈论天下大事,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因“过于张扬”而被老师批评,但他心怀祖国和改变旧中国现状的伟大理想得到了教师们的肯定,也得到了同学的钦佩。伟人的少年时代乐观而不畏寒苦,假期无处可去住在山上的亭中,也不能改变他的达观,携友一同读书游山,淋山雨而叫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曾经所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这种乐观的精神让我深受启发。毛泽东的魅力不仅如此,因为他光明磊落的为人、沉着缜密的思维和独特的领导才能,团结了一群有志于改造贫腐的旧中国的青年。在少年时代,他们游走于工厂乡村,成为当地先进思想的宣传兵;成年以后,他们更是各显所长,在华夏大地上掀起了革命的滔天巨浪。他们的理想与抱负,他们的气魄与胆量,他们的志趣与胸怀,无一不令人深深为之折服。
反观自身,恐怕许多人有愧于心。生活在改革开放、物资丰富的新社会,我们物质上充裕,却难免精神上的贫乏。衣食不缺的我们无须为明天的生活发愁,却反而常常失去理想,更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甚至是中学,虚荣攀比的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失去奋斗的目标与动力而沉溺于网络的人也比比皆是;怠于努力而寄未来的希望于歪门邪道者也大有所在。虽然生活中少有如剧中刘俊卿之辈,但刘俊卿却是当代大学生精神弊病的集中和写照。在剧中,他的所作所为让人厌恶,生活中,他所代表的思想问题却不得不让人警示。
但与其说这部电视剧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如说它向我们提出了要求。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的确是不可争辩的真理,也是这部剧集的最好见证!正是因为有了湖南一师的那群优秀少年,才有了之后的富强中国!我们大学生应从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行。在当今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革命家,但放眼天下,我们依然应当有用于国家与社会;远观未来,我们更有属于我们的时代任务,即使对于个人,我们也应不断自我完善,立志树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看恰同学少年观后感600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观后感1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趁着周末,我观看了一部反映毛泽东主席青年生活的《恰同学少年》,看完《恰同学少年》后,我便有了一个想法: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并逐步成为国家栋梁呢?我们少年之所以称为少年,不仅是因为年少,更是在于敢想敢为的那种不怕输,不认输的气势与精神,而这种精神,便是成为国家栋梁,国家富强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我们上学不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为了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国家有益,对社会有益的人。湖南第一才子萧子升因为被毛泽东代考而感到良心上的不安,弟弟萧植藩安慰他说:“凭你的文章又不是考不起。”可萧子升却义正言辞地说:“这不是考不考得起的问题,我当然知道我们考得起,可做人不能暗事欺心,不能光讲结果,不论手段,君子坦荡荡,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啊。再放眼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像萧子升这般坦荡。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考试作弊的现象日益严重,考堂上的考生几乎都有携带小抄,而监考老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当然,做人不仅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还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我们身边有不少简朴的人,可是却有人把这种俭朴认为是贫困,那么,俭朴就是贫困吗?不!那么什么是贫困,什么又是富有?《恰同学少年》给了我们一个正确的,明智的答案。孔昭绶校长在贫困大会上说:穿草鞋打补丁粗茶淡饭就是贫困?穿皮鞋坐轿子山珍海味就是富有了吗?不!真正的贫困与富有不在于这些表面上的东西,今天你们还年轻,等你们将来步入社会,都要经历名利的诱惑,都要面临现实与理想的选择,等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就会发现,自己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己所能,让更多人得到幸福的时候,你在精神上是那样富有和快乐。可相反,如果你只计较个人私利,就算你白天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可到了晚上,当你一个人静下来时,你会发现,你并不快乐,因为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无尽的空虚,因为你在精神上,是个一文不名穷光蛋!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帮助了别人的时候,最快乐的不是别人,而是帮助别人的你。我们身边,很多人去帮助别人只是为了赢得一点私利,可那样你也是不快乐的,我们要向孔校长说的那样,无私的去帮助别人,那时你的心灵会感到满满的充足与幸福。
我们既然是学生,那么首要任务自然是学习。那么应该怎样学习呢?《恰同学少年》中的板仓先生杨昌济在教育毛泽东时说过:光是能力素质强,但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倒成了一种,野性破坏力,反过来,如果光注重书本知识,而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么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成了伪学问,其人比死板呆滞,毫无实用。我们还要提高知识的涉猎之面,我们中学生的求学之路才刚开始,掌握的知识和才能都太少,因此我们不能过早的框死自己修学储能的范围,应学习《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爱好读书,广泛阅读的兴趣,多方涉猎,先博后渊。
说起了读书,《恰同学少年》里毛泽东的方法绝对是最有用,最方便的学习方法。毛泽东读书读的很细,经常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懂的地方非要弄清楚不可,所以他能才得到文章中的精粹,掌握文章中的精义。我也像毛泽东同志一样爱读书,可是我读书时却是粗枝大叶,囫囵吞枣,只能理解个大概意思,却掌握不到文章中的精义,现在我看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阅读方法,即“不动笔墨不读书”。以后我一定用这种方法读书,进一步提高我的阅读水平。
我们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让我们张开张开翅膀,尽情飞翔;让我们扬起理想的帆,现在起正式起航!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观后感2
“诚实正派,尊师守纪,全力以赴,务实创新!”每次跑早操时,响亮的口号声在我耳畔响起,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安稳。
我们班有33位同学,每个人在班级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33位同学,33种性格,33种声音,33张面孔,每个人都是最独特的那一个。是缘分,将每个人联系在一起,同舟共济。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首领”,它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心栽培着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苗,每个班委便是辅佐“首领”的青龙白虎。俗话说:好的老师是成功的一半,我们的班主任便是一位诲人不倦,无微不至的“首领”。在我们班主任的引领下,我们班也会更加团结努力。除了辛苦的班主任,最尽责的便是班长了。“准备候课”、“上下楼梯注意安全”这是班长口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
一个好的班级是需要全班同学一起维持的,但是人无完人,即使是班委也要时刻约束着自己的行为举止,成为同学们心中的一面旗帜。有时忽然聊起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班委便轻咳一声,把自己以及同学们的心拽回来,每一位班委都设身处地的为了班级付出与贡献着。
课余时间,总有几个调皮活泼的同学,弄得大家哄堂大笑,学习压力也仿佛随着一声声的欢笑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学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追星族”、“漫迷”“书迷”更是数不胜数,志同道合的同学比比皆是,每个人都因有好闺蜜,好哥们而喜悦,与老师们成为良师益友更为幸福。在生活与学习中都离不开他们的鼓励与支持。
在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收获了友谊,收获了处事的方法,收获了学习技巧。能够在我们的班级中,我也倍感幸福与幸运,我们一起经历过那么多的冷暖,解决了争执,学会了关心谅解,我们一起哭过,一起笑过,为难题蹙眉,为满分眉开眼笑,我们以同样的深情爱着我们共同的班级。
多幸运能够在这里与每个人相遇,一起携手走过,数个个春夏与秋冬。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观后感3
年少的时光,我们正在阳光下尽情享受着。我们带着几分倔强与洒脱,也带着几分自信与从容,描绘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十二月的金陵,还留着几分秋色。路边的树叶,金黄中掺杂着参差的绿,在一片片地凋落。天空如同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每到一处,都如同一幅画,我想,这也许就是金陵的独特之处吧!
在两位导游姐姐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雨花台、南大、东南大和南航。
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圣贤伟人曾在雨花台演绎了壮丽的人生。我们主要参观了烈士陵园。其中最壮观的要数“雨花台烈士纪念碑”了,纪念碑的前方和两侧有三座雕像。前方的一位烈士,目光坚定,投射出坚韧不屈的的民族精神,两侧的雕像低着头,在为这些英勇牺牲的烈士默哀。还有一组高大威武的烈士浮雕。他们个个怒目圆睁,横眉怒指,临危不惧,咬紧牙关,争取胜利。先烈们在就义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鲜明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心情有些凝重,肃穆与庄严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散去,如果不是同行伙伴的呼喊,我竟然不知道大巴车已经驶入东南大学。
在东南大学一百多年的漫长办学历程中,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才。四牌楼校区的几棵梧桐,叶子黄,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有一种爽朗清逸的独特气质,风吹叶落,这也许就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吧!
转而在南航,两位导游姐姐为我们介绍讲解了关于航空航天的一些知识,还一起制作了飞机模型,让我对航天知识有了些了解,也让我的心中从此多了一个航天梦。
最令我神往的,还是南京大学。
历经百年风雨的北大楼,高高矗立在翠树掩映的校园中,犹如一位不朽的守望者,钟声激荡着每一个南大人的心魂,也激起了我心中对南大的那份向往。南大校园中,银杏树到处是。随着秋风渐凉,镶了金黄色牙边的绿叶变成了金黄色,这时又是另一种眩目的美,抬头望去,满树的金黄。一阵微风吹过,扇形叶子便飘洒而下,如漫天飞舞的金色蝴蝶,飘落于树下,又成了一地的金黄。忽地,我想起了郭沫若先生的一首诗:“秋天到来/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蝴蝶”,原来,在大文豪的笔下,秋天的银杏树叶是活的,而在我眼里,南大的一切都是鲜活的。
南京此行,我终生难忘。
努力奔跑是青春最好的姿态,让我们一起奔跑在青春的追梦路上,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吧。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观后感4
未见其秋,先闻其香,那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桂花早早地绽放出了但还淡黄的花瓣,那满城飘香的桂花极具辨识度,让人一闻便知,这是桂花,沁人心脾的仿佛在我耳旁密语秋天的到来。
和秋天一同风尘仆仆赶来的当然还有运动会。清晨,当那缕光线透过万千云层,透过斑驳树影,洒向大地时,学校就已热火朝天的忙开了。开幕式上,鼓号队吹奏着优美的旋律;举旗手,神情威严,手握鲜艳的五星红旗开路;彩旗队高高举起一面又一面五颜六色的彩旗。各班服装统一,身着各色各样的班服,从主席台下庄严走过,依次进场。
最先开始的是一百米短跑。赛前,选手们紧张地做着最后的准备活动,活动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神情严肃。蹲下做起跑姿势,全神贯注听着口令,“砰”的一声,各选手们如脱缰野马般冲了出去,双腿摆动的飞快。仿佛下一秒就能腾空而起直到终点。“加油!加油”观众席呐喊声如潮,那额间的汗水便是你们最好的见证。再多的阻碍,再多的困难也不能使他们放弃!奔跑吧!给你们热血的青春再添上绚烂的一笔!
跳远场地,运动健儿们一个个人高马大,身强力壮。一看就是个“狠角儿”。选手们紧盯前方,只见那鲜艳的红旗轻轻一挥,立马就冲了出去,那简直有种将世界摧枯拉朽的气势,快到只感受到呼呼的风。脚猛的一踩板,整个人顿时凌空而起,身体在半空中屈膝半蹲,甩起手臂,重心向前,又猛的把脚向前伸去,完美落地,如空中飞人般简直要横跨整个沙坑,在座的各位都发阵阵惊叹声。
蓝天下,一个个少年们奋勇勃发的背影尽显青春之活力,多美好。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观后感5
文明,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字眼,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着称于世界。一个人如果不计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文明的风尚源远流长。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动”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一直走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文明是尊重别人,更是尊重自己。文明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古人说,于细微之处观察人。当我走在马路上,看到我们同学轻声问候的时候,我看到了文明;当我踏入校园,看到我们的同学向老师问候的时候,我看到了文明……我们每个人没有办法选择外表的美和丑,但我们能选择文明!同学们,我们期待着文明之花开遍我们的校园,开遍我们的祖国大地!
一花独秀不是春,光靠少数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展现我们的新风采,在这里,我呼吁:行动起来,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遇到师长、来宾,主动问好;上下楼梯,不要拥挤,注意谦让;讲究卫生,不乱扔果皮,见到纸屑随时捡起;爱护公物,不乱写乱划;乘车时做到先下后上,主动让座。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 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同学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满怀憧憬,我们充满激情。请坚信,我们的智慧将使五环的色彩更加绚烂,我们的青春将使奥运的精神更加辉煌。我们会用实际行动,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
恰同学少年电影观后感500字1
《恰同学少年》是有一部红色革命青春偶像剧。讲述的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在湖南省第一师范求学的经历。毛泽东,蔡和森,杨开慧,向警予等青春时期的人生路带给了观众们无数感动,同时也给亿万青少年树立了榜样,激励了他们的斗志。
一次偶然的机会,《恰同学少年》从我眼前掠过,从此,它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原先毛泽东是这样一个人,意气风发,张扬不羁,博览群书,雄才大略,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原先蔡和森是这样一个人,风华正茂,锋芒内敛,足智多谋,颇有才气,从容而不失自信。他们的阳光,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汗水,他们的艰辛,我重新认识了他们,原先他们的成就得来谈何容易
现代社会缺少的就是这中青年,敢想敢做,敢于追求的人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廖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恰同学少年电影观后感500字2
暑假里,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感触很深。这部电视剧讲述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生活的事,剧中除着重刻画了胸怀抱负的毛润之外,还刻画了他的同学和老师:忠厚老实的蔡和森,活泼可爱的杨开慧,爱慕虚荣的刘俊卿,陶家千金陶斯咏和她的好朋友向警予、赵家贞,以及和蔼可亲的孔昭绶教授,博学多才的杨老师,勤俭朴实的徐特立徐议长。整部电视剧表现出了在那个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年代,毛主席和他的同学们救国救民,团结合作,视国家兴亡为己任的豪迈与热情.更加强调了一个事实,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振兴,务必透过教育这一渠道来塑造一颗坚定的信心,一份崇高的理想和一个完美的智慧.
剧中的毛泽东、蔡和森、肖子升、刘俊卿都是贫寒人家的子弟,一齐考进湖南一师,但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前三人为人类做出了贡献;而后一个却走上了卖师求荣的道路。是什么让他们这样天差地别是因为刘俊卿的父亲把儿子读书当做天下第一大事,只让孩子关门读书,自己累成什么样也不让孩子插手,结果孩子当着众人的面把自己的父亲说成是挑夫,父亲在家吃糠饼,儿子在学校摆阔,最后父亲死在儿子造成的罪过中。然而,我们此刻像刘俊卿的父亲仍然大有人在。他们把孩子上学看做是天字号第一大事,还说:只要读好书,什么都不用干。一切都满足孩子,可孩子怎样读的书呢书没读好,其他什么又都不愿做。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让孩子多干点活吧,在干活中,他能体谅到你们的难处,他能学会勤俭节约,他能变得更聪明,会更加用功的学习;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吧,这样会让孩子明白如何读书,如何做人。
《《恰同学少年》》的播出让还我体会到了很多很多,有一次,杨老师偶然看到了毛润之的鞋子已经破旧不堪了,便给了几个铜板让他去买一双新鞋,但是毛润之买鞋时经过一家书店,发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关于伦理学的书,于是就用手中的钱买了这本书。而此刻的我们,国家在一天天的强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没有经历过生活艰辛的我们或许早就把勤俭节约抛到九霄云外了。想想此刻的学生和他的差距该有多大呀,此刻大多数的孩子一从父母的手里接过钱就会奔向超市,网吧,游戏室,又有多少学生会把钱攒起来买书呢
的确,虽然《恰同学少年》仅仅是一部电视剧,但它带给我的思考和启迪却值得我永远回味。青年的毛泽东,经过时代风和雨的打击历练,完成了自己的鸿鹄之志,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而我们呢亲爱的朋友,你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好在人生的征程上一展风采了吗你准备好迎接人生旅途中的艰辛和挑战了吗
这些天来,我天天都在看《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故事主要讲述了毛泽东等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在长沙第一师范里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感人故事。其中最令我震撼的是最后那一集了。
一支溃败的反动军阀部队想占领长沙城。吓得老百姓们四处逃散。就在这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支一二百人的学生军将反动军阀团团围住,他们先用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来吓住敌人,这样敌人就以为他们有好几千人,之后他们又把点着的鞭炮放在油桶里,来虚张声势。
敌人心虚了,便要求谈判。毛泽东挺身而出,决定亲自前往,但是大家都担心毛泽东会出什么意外,议论纷纷,最后才决定由毛泽东、萧子升和蔡和森他们三人乔装改扮后,一齐去同敌人谈判。
他们昂首挺胸大步走近反动军队。当毛泽东和副官握手时,副官怀疑毛泽东他们不是长沙城内的正规军队,所以心里很不服气,握手时他就暗暗用力,想给毛泽东一个下马威。毛泽东也毫不示弱,最后副官被毛泽东攥得龇牙咧嘴,只好松了手。
开始谈判了!毛泽东说:“我给你们两个选取:1、缴枪后退出长沙城,2、死!”反动队长说:“能不能给我们留一些枪,回去我们也好交代。”毛泽东严肃地说:“不行,全部缴枪!”当反动军队准备交枪时,那个副官不服气地说:“反正我不交!”毛泽东瞪着眼睛说:“那你就试试!”当我看到那里,我真对毛泽东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品质钦佩不已。
但是就在反动军队已经交了两个小队时,被绑在第一师范的三堂会会主马爷跑了出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声喊道:“不要相信他们!他们只是一群手无寸铁、手拿破烧火棍的学生军。”反动队长疑惑地说:“那怎样有枪声”马爷说:“他们把鞭炮放在油桶里糊弄你们呢!”反动队长冷笑着对毛泽东说:“戏演的可真不错啊!”远处的学生都呆呆地看着毛泽东他们,不知所措。这时我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紧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只见毛泽东神态坦然自若,慢慢地端起杯子,喝下一口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郭亮带着一小队长沙城内的警察来帮忙学生军,他们从远处对准马爷开了一枪,马爷应声倒下,嘴里还喃喃地说:“他们还…还真有…有枪啊!”
这下敌人被镇住了,只好乖乖地缴枪投降了,这时我才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悬着的心最后落了地。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我真为毛泽东机智勇敢的精神所折服。他在青年时期竟有这样非凡的胆识与才能,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恰同学少年电影观后感500字3
《恰同学少年》并不是一本过分深奥的书,但想要读懂他却不是易事。因为他包含着一个伟人的平凡生活,阐释着少年毛泽东的精神、思想和最本真的生活。
记得修身教师杨昌济看着毛泽东将一本几十万字的厚厚的书用一个星期誊写下的爱才惜才和惊异的眼神,毛泽东爽然一笑,这个青年黝黑的面颊上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没有丝毫的疲倦与懈怠。当时,这个平凡的镜头深深地触动着我,我能一个星期熬夜抄一本手稿吗?我能为了买一本书连买布鞋的钱财都花费了吗?我能到深夜借着值班室的灯光读伦理学吗?我很难做到。
杨昌济也是一个值得我缅怀、值得我写一写的人物。他西装革履,给我一个资产阶级留学生的印象,其实不然。学贯中西的杨昌济对少年润之喜爱有加,师生二人都名垂青史。还记得杨昌济在肃穆的清晨在家小院里,天气煞冷,用一桶清凉彻骨的冰水浇灌置身!晨诵时发人深省的精彩语句至今在耳畔回响!他谆谆教诲毛泽东到深夜还不知疲倦!我读懂了一个真正的学者要具备的四个词:坚忍,胸怀,勤奋,平静。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心中不禁也慷慨激昂起来。
恰同学少年电影观后感500字4
这个暑假,我和爸爸一起读了《恰同学少年》这本书,主人公毛泽东是一个豪放、心中装有伟大理想并且善于学习的人。他非常喜欢读书,有一次,他的老师给了他一块大洋让他买鞋,在路上他发现书店有一本他喜欢的书,便忍不住就把买鞋的钱买了书;为了研读诗书,他在别人睡觉的时候还在微弱的灯光下如饥似渴地学习到深夜,正是这种刻苦的学习精神为毛泽东以后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的成功也得益于他的良师益友的无私帮助,他的良师有徐特立、杨昌济、袁吉六等人。杨昌济又名板仓杨,是当时教育界的泰斗,他不惜时间和利益来帮助毛泽东,教会了毛泽东等人做人要先立志,使很多同学在求学期间就立下了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他的益友有蔡和森、萧子升等人,蔡和森的沉稳干练对毛泽东影响很大,萧子升很早就和毛泽东就认识,在毛泽东最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还耐心地教毛泽东练字、学习数学等,患难之情让毛泽东终生难忘。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认真、负责、豪放,要早立志、立大志并加强自身学习修养,才会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恰同学少年电影观后感500字5
小学老师曾对我说,读书就像品茶,要慢品、细有味道,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暑假时,我就花了两个星期读了一本《恰同学少年》。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恰同学少年》的电视剧,十分好看有趣,再读这本书时,更觉得有韵味。本书主要叙述了毛泽东在就读湖南省第一师范时期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学知识,并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论的非暴力改良主义的信仰者。一步步实现着“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的理想。共同的学习生活中,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优秀青年结下了友谊,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等女学生也和他们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一个先进青年学生组成的读书会组织让他们有了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蔡和森与毛泽东这两位人才也为以后的新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恰同学少年个人感悟
【第1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是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激情呐喊,这是一曲青春飞扬的篇章。
看完了《恰同学少年》,心中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激动。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他毛泽东就能成为百年才出一个的伟人?
的确,他的成长不同凡响。当时的中国,外有日本强权压迫,内有袁世凯祸国殃民做着不可一世的皇帝梦。刚成立的中华民国,旧的一切尚未打破,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也在蓬勃发展,历经重重劫难的中华民族在新旧交替的满目疮痍中,苦苦探寻着未来的出路,也悄然孕育着那微薄也终将照亮前程的阳光。不可否认,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以及他们所领导的新民学会,推而广之到全中国青年成为了这抹责无旁贷的曙光。而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给了他们这个难得的机会。在这里,他们遇见了像孔昭绶、杨昌济等具有新式教育思想的老师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就像千里马遇到伯乐,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他们辨析了小节与大义,继承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明晓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这个“匹夫”不是指除自己以外的别人,首先应该包括自己的道理,立下了爱国救国治国的理想。和朋友相处时,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读经世的伦理著作,思我中华之如何崛起,办读书会,练学生军,搞工人夜学,推翻袁世凯,用仅区区二百手无寸铁的学生军硬是逼降了三千人的正规军队。他们制造了一项项不可思议的奇迹。试问,一个国家能够拥有这样一批壮志青年,这个国家何愁无法崛起,何愁不强大?
剧中,全体同学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少年。当初那个动乱的中国,“她”的希望在于毛泽东他们,而如今的中国,“她”的未来在于我,在于我们。当时的中国,时局动荡,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开启了民智,吼出了学生中的最强音;现在的我们,虽时代不同,但不可否认,他们身上那种不畏强权,不愿被规矩束缚,读书求真理,敢于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的书生意气穿越了时代,来到了我们身边。我们在感慨的同时也应该认真思考,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可以那样做,现在的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我们也希望有一天可以效力于我们的国家,在危亡时,以己之力,挽救起整个中华民族。但面对这个崇高的理想,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恰同学少年》给了我们最肯定也最正确的答案:读书。读书求真理,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非如此,不可为未来之中国积蓄力量。好好用功,为了将来,做好准备吧!但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读书,读书的目的、求学的动力是为了学得知识,以求改变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去做事,做一些于国于民都有用的事。这与原先读书是为了自己有个好出路,可以过更好的生活的志向是相违背的,也可以说是更扩充了一步,所多的恰恰就是一颗忧国忧民的责任心,我们的肩上不只扛着我们的未来,家人的生计,更担负着国家的兴亡。——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而细节决定成败,毛泽东的成功与他的习惯是分不开的。读报时,数不清的小纸条;每天早起的晨浴;足球场上的守门健将……强健的体魄才是革命的本钱。这个观点让我感到很新颖,也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最让人难忘的是毛泽东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在他毛泽东的眼里,没有能不能做的事,只有该不该做的事。他可以预言二十年内,中国必定打败日本,更可以发誓要让全中国每一个人都看得起病,不再出现他母亲的悲剧。事实证明,无论是一时兴起的豪言壮语还是他深思熟虑的一生志向,他都做到了。
他的胆识与才略注定了他将是救中国于水火的伟人,他解放了全中国,解放了全人民,解放了全民族,解放了一个时代。
他的雄才大略注定他在橘子洲头可以呐喊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如今看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完此文,甚感肚中笔墨之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2篇】
最近怀着几分留恋看完了毛泽东的少年记录片《恰同学少年》。内心从来没有如此澎湃过,不知是要感谢毛泽东本人还是要感谢编剧和导演,这部影剧的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一个大学生应该做的是什么,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这部影剧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就,除了带着努力和坚持上路外,我想就连上帝也不知道该带些什么了。为了克服注意力不集中,毛泽东每天带着书本在市场上朗读任他人来人往,终成过目不忘的本领。为了强健身体,毛泽东每天锻炼不说而且越是刮风下雨他锻炼的越精神。正式在这青年时锻炼的强健体魄,支撑着他从枪林弹雨中走来使的他在76岁的高龄畅游长江击水三千里。起早贪黑是他的惯性,求知好学是他的秉性,坚韧不屈是他的个性。
夫行非常之事,方有非常之功。毛泽东国文成绩开始很是糟糕,有一次毛泽东顶撞了国学老师,为了求得老师原谅他深夜拜访老师家,在外面一站就是一夜。那夜的雨下的很长很大。不过只有两个人晓得,第二天老师把他叫了进来,对他文章几句话的指点迷津,就领毛泽东茅塞顿开,随后老师把文学最有精华的《昌黎先生集》借给毛泽东,可以说毛泽东的文学成就无不与老师的指点有关。毛泽东带着同学游渡大河,洋溢着少年的激情;他带着同学身无分文的行走湖南,体味着游子的艰辛;他带着200多学生兵智斗3000溃败军阀,裸露着少年的胆识。
一个人不仅要关注自己,也要关注他身边的人。与同学谈天说地,不失为一种乐趣,与同学塞外游玩,不失为一种情趣,与同学激扬争执,不失为一种交流,与同学共渡难关,不失为一种感动。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久然就会有一种井底之蛙的感觉。融入大家的群体才是人的社会。
被搁置的个人感情问题,为了理想而奋斗。花季的年龄谁不会心动,然而我们的毛泽东却将个人问题搁置了,只因为他心中一直有着远大的理想。他的心容不得半点杂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一个人要学会耐的住寂寞。不要让自己的内心骚动起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马不加疾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一个人过的不风华自如并不是钱少,而是指:才贫,智贫,德贫。才贫则智漏,智漏则德乏,德乏则社会不容。所以一个大学生真正应该追求的并不是金钱利禄,我们应该做的是修德,培智,增才。
回想自己在过去一年里的事情,可谓是感慨万千。身上的陋习与漏德不由而出。自己虽起的很早,但体育锻炼并没有一直坚持。自己虽每天看书,但并没有认真的钻研过思考过什么。虽多次豪言壮语的说要有胆有识,但自己又常常会怯懦和犹豫。虽多次要求自己要慷慨大方,可自己也不时自私狭隘,曾告诫自己愤怒激动的时候要沉着冷静,却也爆发了冲动和蛮横。
然而 ,一个人只要有理想他就不会堕落,有正确的理想他就不会走错误的路子。今观毛泽东少年时代,不禁感慨:大学生亦当如此;有个性而不失得体,有沉着而不失胆识,有挫折而不失激情,有游玩而不失奋斗,有自强而不失群体,有情义而不失理想。
未来的路还很长,然而有了方向并不遥远。生有何忧,死亦何患。如果未来还有更多的困难,那就让它们来的更猛烈些吧,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3篇】
在我这个80后的印象中,毛泽东身材魁梧、天庭饱满。爱吸烟。讲起话来一手叉腰。对,不讲普通话。余下,就是历史书上文字描述的军事家,影视剧中形象高大的政治家。看一千遍,也只不过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人物,虽然我和全国人民一样敬仰这个名字。浅读《毛泽东诗词》,知道了文学家这样的称谓是真金白银买不来的,然而毛泽东这个名字仍然是不生动的。
《恰同学少年》是一部反映毛泽东少年时代师范生活的电视剧。我第一次从那样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历史上的一代伟人毛泽东。那时的毛泽东19岁!也许是湖南第一师范和谐、青春的气息吸引我,也许是导演的长短镜头吸引我,也许是演员谷智鑫一张满是生气的脸吸引我……总之,我看进去了,一发不可收拾,如今看了第二遍、第三遍。热泪盈眶,有;开怀大笑,有,提心吊胆,有;豁然开朗,有;如沐春风,有;醍醐灌顶,有……这些感受,相信您看了也会有。(虽然,制片人不需要我来做广告。)看着看着,毛泽东这个名字突然就鲜活了。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壮志豪情……无一处不牵情。且请您耐心来看《恰同学少年》之《亲情》。
少年毛泽东是贫穷的。为求学,他走遍了长沙所有能读得起的学校,并向往着北大。然而,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钱——无疑是最沉重的负担。当石三伢子从长沙回到湘潭韶山冲,向家人提出北大求学的申请后,父亲暴怒,把他锁在屋子里。半夜,弟弟泽民帮他打开窗户,让他快走。母亲立在院中,背上是打好的包袱。送三伢子走到村口,母亲从怀里掏出层层包裹着的十几块大洋,颤颤巍巍地说:“我这一世的积蓄都给你带上。妈不好,没那么多钱!”面对志存高远但前途未卜的儿子,她不曾想过:儿子能否顺利求学?这沉甸甸的大洋攒得何其不易?明天、后天……是不是要好久见不到儿子?这个单纯的母亲,她只想到:我的儿子想要理想的生活,他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穷其一生,心甘情愿。那一刻,毛泽东的泪水打湿了我的眼睛。
多真实的场景啊!因为情真意切的母亲,毛泽东这个名字一下子鲜活了。原来,他和我一样为人子女;原来他和我一样,有一个最亲的人——母亲。还记得少年时,我到外地读书。因为想家,总是往一个邻居家里打电话。那个时候,固定电话是有钱人家或者是有领导背景的人家才能安装得起的。有一次,我又打电话过去,邻居家的女主人犯了心脏病。中间还有哪些言语往来我是无从得知的。后来,母亲咬咬牙,花了一千多块安上了电话。一千多块啊!就这样我每周都可以打电话回家,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电话线的两头连着的是父亲母亲和我……那部散发着柔和的红色光芒的电话机,直到现在还保存着。
父亲,从来都是感情不外露的。听不到一遍又一遍的叮咛,看不到分别时的泪洒衣襟……他总是那样平静地表现着父亲的刚毅形象。真的是情感从不外露吗?细心地观察总有些蛛丝马迹泄露父亲的秘密。每次离家时,总是父亲早早捆绑好行李,一遍遍地注视车驶来的方向,再悄悄地把行李放在最方便取的位置上,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上一句:到了来电话!车子发动了,驶出很远。不经意地回头,发现淡淡的汽车尾烟中,父亲久久地站在当地,那平静的脸是在张望着我吧?
当石三伢子接过母亲手里的十多块大洋刚刚转身时,惊慌地发现父亲拦在村口,倒背着手,手里拿着烟袋。天色很黑,看不清父亲的神情。父亲笔直地走过来,依旧看不清神情。出逃的石三伢子是惊慌的,也许还要被锁回小屋里吧!就那样静静地等待。父亲笔直地走过来,就在要越过他身边的时候,突然一甩手,一个小布包裹散落地面,叮叮当当,几十块银元应声落地。父亲仍是那样暴怒着,说:“再学不进,就莫回来。”走着、甩手、说着话,父亲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甚至不曾瞥一眼儿子的脸。可石三伢子知道,父亲定是一晚没睡的。捡起地上散落的银元,捡起暴怒着的父爱。
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心得400字篇一
我看《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竞觉不亦乐乎!《恰同学少年》以现代艺术的手段,把一代领袖、伟人毛泽东的形象,鲜活的搬到了电视荧屏上。总感觉这个戏拍得特别好,打破了传统讲述伟人传记过时的、僵硬的表现方式和手法,用生活化的、艺术的、情感化的方式把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催人奋进,使节目中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老师所说,“我们不追求形似,努力做到神似”,我特别同意这一点。
看到这里我在想,许多报道都在通篇长论80后的年轻一代,如何如何缺乏朝气、毅志,精神食粮匮乏等等,没有一个好的教材或艺术形式能给他们以生动的启示。看完《恰同学少年》,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成功不是偶然。这句话每一个人都知道,英雄也不例外,从他们一生的成长足迹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便是在少年时代也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时代不同了,我们不需要去效仿他(她)们,但是那种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鼓舞我们前进的。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像这样的好作品,《恰同学少年》描述的是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希望以后,在荧屏上能以这种艺术再现的手法,看到更多的世界伟人、中国伟人,给年青一代更多的启发和鼓舞。
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心得400字篇二
我看了湖南卫视热播的《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刚刚看完这部节目,写点心里的感觉。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湖南第一师范的五年时间,这部节目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情景,看完之后,不得不佩服毛主席超人的胆识,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在民国战乱时期,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敢于跟命运抗争,从关注自身命运到关心民众的命运,以其超人的胆识和睿智,力办工人夜校,帮助工人学习知识,组织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成立学生军,维护社会秩序,在没有一支枪一颗子弹的情况下,用他的胆识和谋略,领导学生们降服三千北洋军,当他换上便装,跟蔡和森萧子升一起走进抗着枪的三千士兵中,去跟北洋军谈判时,三个年轻人的风采和胆略足以让每个人折服!
毛泽东是伟大的,那个时代是混乱的,当年五四运动发起时,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在做些什么,而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在五四这天又在做些什么,面对历史,我们应该反思,应该进取!
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心得400字篇三
我看了让人终生难忘的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主要讲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的五年学习生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才华横溢、胆识过人,在上学期间,同学们都很敬重他、听他的话,表现出青年毛泽东卓越的领导能力。毛泽东读书很刻苦,而且极其用心,知识面很宽,文笔非常好,写出的文章能够在中国最有名的期刊《新青年》上发表。真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令我印像最深的是,在长沙面临危机的时刻,毛泽东率领他训练出来的两百名拿烧火棍当枪的学生军,让三千多北洋溃兵交了枪。在毛泽东的安排下,学生军把溃兵包围在猴子石后,用计谋让溃兵相信他们是正规军,然后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凭着智慧和胆识与团长谈判,在警察的帮助下,让三千北洋溃兵交枪投降,使长沙父老免受兵灾之苦,保护了历史名城长沙。
看了这个节目后,我非常敬佩毛泽东的勇气和胆识,也很佩服蔡和森的智慧。正像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但要有勇气、有智谋,更要有强健的体魄,那样才能在危机的时刻挺身而出。我要加强锻炼,做一个有勇有谋、身强体壮、有益于社会的人。
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心得400字篇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出自毛泽东的一首《泌园春•长沙》。前一段时间,电视上正在热播一部红色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节目,学校也鼓励大家观看。
这个节目讲的是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节目中一个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少年,他们有着豪情壮志,发奋图强,立志要报效祖国。
怎样救国救民,这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中回荡。少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他们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开阔视野,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活如荼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走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已经给大家立了一个榜样。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句话是这部电视节目最好的见证!因为当时有了那群优秀的少年,才有了那之后这个富强的中国!
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心得400字篇五
双休日,休息在家,观看了《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这部节目,它短短的几分钟就让我这位中国人对它欲罢不能,激动不已。
这其中有一段精彩的内容不能不与所有的中国人共勉。孔昭绶校长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动员大会上这样讲到:日本人称中国人为“支那人”,是对中国人的极大的侮辱与蔑视,孔校长查阅了荷兰大辞典,其中对“支那”这样解释:指愚蠢的,精神有问题的中国人。看到这里,实在不能不让人气愤,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恨得人牙痒痒。我想每一个有正义的中国人都会与我同感。
“人不可不知耻,人有个人之耻,亦有国家之耻。袁世凯政府竟答应日本的二十一条,曲意承欢,卑躬屈膝,卖国求荣,实为国之大耻”。毛润之为《明耻篇》题词“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国,在我学子。”动员全体师生拿起手中的笔唤醒国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要学会将仇恨埋在心底,把悲愤化为动力,我们要拿出十倍的精神,百倍的努力,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振兴中华,做得比别人更好更出色,这才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职责。
片中提到教育虽说不能直接救国,但人会进步,社会会进步,国家会进步,而进步,是离不开教育的。身为教师的我们看到这里又会有什么的感受呢?我想惟有努力工作,竭尽全力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高素质的,充满爱国心的中国人。虽然听上去让人感觉好高骛远,说大话,不实在。但这确实是本人这时的真实想法。莫笑莫笑……
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心得400字篇六
星期五,我就欣赏到了节目《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一看这个名字我就乐了,是以前上学学过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其中一句。结果这节目果然是讲毛泽东的,也的的确确是讲他的“同学少年”的生活。很有意思,非常有意思。
我真羡慕他们那个年代,读书真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他们那个时候的友谊、相处方式与现在真是大不同了。他们是多么的落落大方、坦诚相待,实在叫人好生羡慕。
里面的台词也对人大有启发。感觉我的思想也开阔不少。
而那样的毛泽东,那个与我年纪还相仿的毛泽东,也是我从未这样真切的感受过的。而看完这个节目,那么鲜活的一个人,好像就在我的周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读书,开始他新的大学生活。
看着这个节目,令人想到许多社会问题。也令人憣然醒悟,学生是那样,我们是那样的,求学的目的是那样的,我们之间是应该那样地相处的。
感概叹怀,如我出生在那样的时期,与毛泽东那样一群有志之士相处,我又会是如何的呢。如我出生在那样的时期,萝卜白菜有什么好介意,精神上得到伸展,人才是真正地充实而快乐。
现在就是现在。我活在现在。我不能扭转乾坤,我但求尽圆吾志。
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观后感心得400字篇七
《就认这个理——百年一课〈恰同学少年〉》这一部历史节目,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挺不错的节目,对于我们青年一代有着很深远的教育意义,对于我们今后的人生有很深刻的影响作用。
看了这一部节目,我突然想起了前几天在《青年文摘》看到的一篇文章《竹篮打水》。顾名思义,一看到竹篮打水,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不然,文章打破了我们的惯性思维,使我们的思维豁然开朗。
一位爷爷,每天都会孜孜不倦的看书,受爷爷的影响,小男孩也总是看书。爷爷总推荐他看名著。
一天天的看,小男孩觉得很莫名,名著对于他来说,一知半解。
于是,有点想放弃的小男孩,就问爷爷:“我看名著,可我很多地方并不理解”。爷爷说:“看名著就像竹篮打水'.不明白的小男孩就想试一试。于是他拿了竹篮,灌满水之后,快速的跑道爷爷身边,可是,除了湿透的竹篮,里面一滴水也没有。不解的小男孩,不懈的几次尝试,可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实在不理解,读书怎么和竹篮打水联系在一起呢。
爷爷让他看看竹篮有什么变化。哦,小男孩仔细观察:“竹篮变的干净了”。爷爷说:“看书,尽管有不理解的地方,可是看得多了,你的心灵就会被净化”。
一部好的节目也是如此!这部红色经典节目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启迪和激励,它似一个悠远然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响彻我们平庸的思想领空,让我们去思考,身为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我们该怎样做才算合格!
22位用户关注
30位用户关注
84位用户关注
15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
39位用户关注
50位用户关注
55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