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观后感 > 观后感
栏目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篇)

发布时间:2022-05-01 热度:34

【导语】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3篇优秀的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

【第1篇】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50字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50字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50字

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爱是一种德行.崇高的爱.不但能体验美.还能创造美.爱是种子.谁播种爱.谁就能收获美丽.点评:孤独.寂寞是人生的阴影.爱是迎接光明的使者.是人生充满温暖.充满力量的源泉.文章从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入手.用牧羊人的故事.证实了“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的道理.牵带引出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造成心灵世界的干涸.提出社会应该关注.思考的问题.然后引用兰德暮年的一首诗.告诉人们人生应有的态度就是淡泊宁静.让生活充满爱.充满阳光!文章语言富有哲理.引用故事精当.名言的引用则如画龙点睛.作者的思想在字里行间闪光.

一个人几十年来做着一样的事情而没有质疑没有抱怨,犹如神一样的存在,没有奢求没有私欲,那种平凡而不平凡的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是巨大的震撼。估计也只能有这样无私的心灵心无旁骛才能接近这样的理想~!我不说他很伟大,因为他只是追随自己的所思所想,犹如苦行僧一样内心只有自己膜拜的信仰而别无他物。

有一种幸福的境界叫做单纯。

这种幸福看似平凡却又难以到达。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50字

这是影片前面部分对故事的叙述,通过画面的昏黄、风声的呼啸和主人公行走的艰难我们得知这的确是一片已沦为废墟的土地。村庄颓败、房屋坍塌、飞沙走砾,曾经的美好家园成了一片荒原。这是村民们自己种下的苦果,当大自然再也无力承受人类对她的一味索取后,她只能赤裸裸地呈现被人类肆意虐剥的伤痕。环保先锋雷切尔?卡森说:“人在他自己发明的人造世界里走得太远了。他用钢筋混凝土造就了城市,把自己与大地的真实、水的真实和发芽的种子的真实隔离开来。” 普罗旺斯高地的人们被利益羁绊后,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而当大自然表现出了她的不可担负后,众人选择了遗弃。这体现出村民缺乏对人与自然持续发展关系的反思,不能正视失去家园的根本原因。

影片中有明显的对比手法运用。“我”所见到的牧羊人目睹了村庄的变化,默默地选择了以植树来逐渐改变区域的环境。布菲耶老人在放羊之余,前3年种下了10万棵橡树。一战后的第5年,“我”再次去拜访老人,他之前种下的树木已经繁盛如森林,干涸的河床恢复了生机,流水环绕。二战爆发时,老人所栽培的森林险遭采伐,终因地处深山运输不便而免遭此劫。可见这时的森林已具相当规模了。老人年复一年地植树,坚持了近40年,终于他凭借一己之力使被遗弃的高原成为绿洲,良性的生态形成。之前逃离的村民们纷纷回到这里重建家园,昔日的村庄恢复了生机。

布菲耶老人的行为给身处逆境的人们发人深省的启示。故事的前后有几种转变:从索取到给予、从舍弃到守护、从破坏到重建。在这些转变中,最为重要的是人角色的转变。生态美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伐木烧炭的村民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人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主宰,居于自然之上,可以对生态链上的其他物种进行肆意的.虐剥。很显然,这种任意的宰割很快为这片高地带来了生态危机。而牧羊人的行为则暗示着人类中心主义的隐退,要想重建家园,人类必须要思考与自然的关系,改征服、支配自然为尊重顺应自然。将人与自然置于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中,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这个整体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拥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拥有自身存在的权利。 这即是生物间的关系系统,由它们的互动关联形成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50字

最早接触绘本是从李欧李奥尼开始的。起初读不太懂,后来慢慢的发现<鳄鱼哥尼流>;、<小黑鱼>;、<田鼠阿佛>;真的太好了,读完心里很舒服,并感慨这些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绘本了。后来遇到了<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被震撼的无话可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觉着无法用语言来精确的评价这个绘本,但毫无疑问,这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绘本。昨天又读到了<植树的男人>;,再一次被震撼了。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心中充满了感动、震撼!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这个以熏衣草闻名全球的浪漫地区在当时只是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会只有两万棵树发芽,而这两万棵树中,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不断的种树。因为他觉的有了树,就有了生机,就有了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牧羊人种的树已经小有规模,这个地区有了雾气,开始有水分了。牧羊人依然不停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溪水,这个地区的风景越来越好,慢慢的就有人开始来这儿旅游了。虽然大家都认为这片森林是自然形成的,虽然没有人肯定牧羊人的付出,甚至会有人要求他搬离森林。牧羊人依然不改初衷,坚持不停的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有了水源,气候也变得越来越好,慢慢的开始有人搬到这儿住了,而原来住在这儿的人也变得友善起来,有了村庄,有了泉水,有了儿童的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书的附页说这不是真实的故事,让我觉的非常遗憾。当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在做同样的事情后,心里豁然了许多。

我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50字

当我们用这样的视线去看事物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和观众的共通之处。那是一种来自深处且长期累积的人文观点。片中的普罗旺斯爷爷有一张哲学家的脸,而拜克选择这张脸的理由,我非常能了解……

这是一个很长的绘本,不需要太多的展开进行讲解,光是读,就几乎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在绘本中这本书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 其实故事很平淡,讲述的就是一个男人在种树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罗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五十五岁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种树,每天选出一百颗橡树子,然后种下去,每天如此,种了一年,种下了三万多棵橡树,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后他又种纵树,就这样一年一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老人还在种树,老人种的树距离他住的石头房子越来越远,几十年过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这位老人,每次都发现这里的树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老人也越来越老了,唯一不变的是老人一直在种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年的荒原上,已经通了公共汽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城镇,已经有了泉水。而老人种树,已经要到距离这里四十公里以外了。这里被发现的这片森林,已经有了护林员来管理。人们在这片曾经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一切和老人并没有什么关系,老人依旧在种树。在遥远的远方在种树。 这位种树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情。上帝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平淡中开始,在平淡中结束,可是却在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一个人的力量原来竟然有这么大,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出这么了不起的事情来!这就是一个种树的男人的故事……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450字

【第2篇】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00字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00字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00字

这是一个很长的绘本,不需要太多的展开进行讲解,光是读,就几乎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在绘本中这本书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 其实故事很平淡,讲述的就是一个男人在种树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罗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五十五岁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种树,每天选出一百颗橡树子,然后种下去,每天如此,种了一年,种下了三万多棵橡树,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后他又种纵树,就这样一年一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老人还在种树,老人种的树距离他住的石头房子越来越远,几十年过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这位老人,每次都发现这里的树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老人也越来越老了,唯一不变的是老人一直在种树。

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年的荒原上,已经通了公共汽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城镇,已经有了泉水。而老人种树,已经要到距离这里四十公里以外了。这里被发现的这片森林,已经有了护林员来管理。人们在这片曾经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一切和老人并没有什么关系,老人依旧在种树。在遥远的远方在种树。 这位种树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情。上帝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平淡中开始,在平淡中结束,可是却在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一个人的力量原来竟然有这么大,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出这么了不起的事情来!这就是一个种树的男人的故事。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00字

《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人”在生态链中的角色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结局。主人公在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脉的普罗旺斯高原穿行,途经一个破败荒废的村庄,村庄泉眼干涸,房屋崩塌,没有一个人。在又一段长途跋涉后,他穿越了几十里昏暗的黄沙漫天的高地,在没有生气人迹罕至的高原见到了一个牧羊人。从牧羊人布菲耶的口中我们得知:主人公看到的村庄之前是人丁兴旺的,村民们靠烧炭砍柴为生。能以伐木烧炭作为生计,可想而知这片土地曾经树木成林,它曾经是人们理想的家园。可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知砍伐而不知栽种,在有限的资源耗尽后,人们的生活面临困境。为了生计村民们抢夺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树木,私欲、争吵、病疫和疯狂伴随着资源的枯绝肆意横行。当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可利用的东西后,他们选择了离开,留下了一片不毛之地。

这是影片前面部分对故事的叙述,通过画面的昏黄、风声的呼啸和主人公行走的艰难我们得知这的确是一片已沦为废墟的土地。村庄颓败、房屋坍塌、飞沙走砾,曾经的美好家园成了一片荒原。这是村民们自己种下的苦果,当大自然再也无力承受人类对她的一味索取后,她只能赤裸裸地呈现被人类肆意虐剥的伤痕。环保先锋雷切尔?卡森说:“人在他自己发明的人造世界里走得太远了。他用钢筋混凝土造就了城市,把自己与大地的真实、水的真实和发芽的种子的真实隔离开来。”普罗旺斯高地的人们被利益羁绊后,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而当大自然表现出了她的不可担负后,众人选择了遗弃。这体现出村民缺乏对人与自然持续发展关系的反思,不能正视失去家园的根本原因。

影片中有明显的对比手法运用。“我”所见到的牧羊人目睹了村庄的变化,默默地选择了以植树来逐渐改变区域的环境。布菲耶老人在放羊之余,前3年种下了10万棵橡树。一战后的第5年,“我”再次去拜访老人,他之前种下的树木已经繁盛如森林,干涸的河床恢复了生机,流水环绕。二战爆发时,老人所栽培的森林险遭采伐,终因地处深山运输不便而免遭此劫。可见这时的森林已具相当规模了。老人年复一年地植树,坚持了近40年,终于他凭借一己之力使被遗弃的高原成为绿洲,良性的生态形成。之前逃离的村民们纷纷回到这里重建家园,昔日的村庄恢复了生机。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00字

在“人类中心主义”膨胀的情境下,一切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植树的牧羊人》中遗弃村庄的村民正是如此,村民们考虑到的是自己的生存,对村庄的植被及滥伐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视而不见,缺乏对其他物种的关怀,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这是典型的传统伦理。传统价值观认为人是唯一的万物的尺度,其他物种及自然的价值都要依托作为主体的人得以实现。传统伦理学不承认人对自然有直接义务,因为自然本身不具有价值,不是道德共同体的一员,不具备享有道德关怀的资格,而人的义务对象只能是道德共同体的成员。这样的伦理观在工业革命时期尤为凸显,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人们无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在废墟之上到处可见林立的烟囱与工厂。以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发展很快显示出了弊端,相应的环境问题随之而来。这正如《植树的牧羊人》中砍伐的村民一样,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亲手造成的困境。这体现出了传统伦理观的局限性:过高地估量了人类的价值及主体能动性,对其他生命及自然过于冷漠,人类陷入自私利己、道德感薄弱的`病态中。

在目睹传统伦理观的片面后,许多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美国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阿尔多?李奥帕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了土地伦理理论。美国环境伦理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则提出根本意义上的生态伦理,认为“在生态系统的机能整体特征中存在着固有的道德要求”[6]。生态伦理摈弃了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观念,倡导“自然中心主义”,扩展了道德关怀的范畴:认为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万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视之为一个循环的整体,且应给予其他生命及自然基本的道德层面的关怀。布菲耶老人的行为及带来的变化无疑体现了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观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关照,且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注重人与社会的生态。短片的结尾也表明了践行生态伦理观后村庄的变化:村里绿水环绕、树木繁盛,村民们友爱互助、融洽相处,享受着幸福的生活。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00字

当我们用这样的视线去看事物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和观众的共通之处。那是一种来自深处且长期累积的人文观点。片中的普罗旺斯爷爷有一张哲学家的脸,而拜克选择这张脸的理由,我非常能了解……

这是一个很长的绘本,不需要太多的展开进行讲解,光是读,就几乎需要一节课的时间。在绘本中这本书的文字量算是很大了。 其实故事很平淡,讲述的就是一个男人在种树的故事。1913年我在普罗旺斯的一片荒漠中遇到了一个男人,这个男人五十五岁了,他在一片荒漠中种树,每天选出一百颗橡树子,然后种下去,每天如此,种了一年,种下了三万多棵橡树,其中有十分之一成活。然后他又种纵树,就这样一年一年,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老人还在种树,老人种的树距离他住的石头房子越来越远,几十年过去了,我一次又一次去看这位老人,每次都发现这里的树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而老人也越来越老了,唯一不变的是老人一直在种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是一九四五年,和第一次相比,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当年的荒原上,已经通了公共汽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城镇,已经有了泉水。而老人种树,已经要到距离这里四十公里以外了。这里被发现的这片森林,已经有了护林员来管理。人们在这片曾经的荒原上面幸福的生活。可是这一切和老人并没有什么关系,老人依旧在种树。在遥远的远方在种树。 这位种树的老人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够做到的事情。上帝其实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在平淡中开始,在平淡中结束,可是却在每一个听故事的人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一个人的力量原来竟然有这么大,一个人竟然能够做出这么了不起的事情来!这就是一个种树的男人的故事……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00字

【第3篇】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50字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50字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50字

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这个以熏衣草闻名全球的浪漫地区在当时只是一个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漠。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愤恨、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会只有两万棵树发芽,而这两万棵树中,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

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不断的种树。因为他觉的有了树,就有了生机,就有了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牧羊人种的树已经小有规模,这个地区有了雾气,开始有水分了。牧羊人依然不停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的这个地区有了溪水,这个地区的风景越来越好,慢慢的就有人开始来这儿旅游了。虽然大家都认为这片森林是自然形成的,虽然没有人肯定牧羊人的付出,甚至会有人要求他搬离森林。牧羊人依然不改初衷,坚持不停的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有了水源,气候也变得越来越好,慢慢的开始有人搬到这儿住了,而原来住在这儿的人也变得友善起来,有了村庄,有了泉水,有了儿童的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

书的附页说这不是真实的故事,让我觉的非常遗憾。当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在做同样的事 情后,心里豁然了许多。我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50字

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伟大,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仅仅凭这一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这一片地方变成森林。如果来一群人砍伐,这片森林照样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但如果每个人都去种树,那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再想想看,其实只要一万个人中能有一个这样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森林逐年减少,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等等,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这么难治理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再来看看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人们除了每年植树节去种树作秀之外,也许可以下决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来改变现状。

我很想把这部作品推荐给朋友们和每一个认识的人去看,这部短片告诉我们只要每个人减少一点污染环境的行为,合起来就可以为环保事业做出无法想象的贡献!

再来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恶劣行径”,现在大家都在呼吁要环保,有些人喊得更响亮,但实际行为却和嘴里说的大相径庭。要让他去种几棵树,觉得太渺小;手里要有个空塑料瓶之类的,就随手一丢了事。还是那句老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50字

《植树的牧羊人》的导演弗烈德瑞克?贝克先生是一位心系自然、有着高尚人文关怀的`艺术家。从他执导的影视作品中,观者可以感受到殷切的道德关怀。1970年,弗烈德瑞克?贝克与他人合作了一部动画短片《魔咒》,故事讲述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历经艰险从诡计多端的巫师手里拯救太阳。此后的《小鸟的创造》《幻想》《一无所有》《大河》等作品皆围绕自然存在物之美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植树的牧羊人》可作为弗烈德瑞克?贝克关注自然生态、反思人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的代表作品,其中可折射出作者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敬畏大自然的思想,这体现出了与传统伦理截然不同的伦理观念:生态伦理。

在“人类中心主义”膨胀的情境下,一切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植树的牧羊人》中遗弃村庄的村民正是如此,村民们考虑到的是自己的生存,对村庄的植被及滥伐后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视而不见,缺乏对其他物种的关怀,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这是典型的传统伦理。传统价值观认为人是唯一的万物的尺度,其他物种及自然的价值都要依托作为主体的人得以实现。传统伦理学不承认人对自然有直接义务,因为自然本身不具有价值,不是道德共同体的一员,不具备享有道德关怀的资格,而人的义务对象只能是道德共同体的成员。这样的伦理观在工业革命时期尤为凸显,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人们无节制地攫取自然资源,在废墟之上到处可见林立的烟囱与工厂。以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发展很快显示出了弊端,相应的环境问题随之而来。这正如《植树的牧羊人》中砍伐的村民一样,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亲手造成的困境。这体现出了传统伦理观的局限性:过高地估量了人类的价值及主体能动性,对其他生命及自然过于冷漠,人类陷入自私利己、道德感薄弱的病态中。

在目睹传统伦理观的片面后,许多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美国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阿尔多?李奥帕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了土地伦理理论。美国环境伦理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则提出根本意义上的生态伦理,认为“在生态系统的机能整体特征中存在着固有的道德要求”[6]。生态伦理摈弃了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观念,倡导“自然中心主义”,扩展了道德关怀的范畴:认为人是生活在自然之中,万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视之为一个循环的整体,且应给予其他生命及自然基本的道德层面的关怀。布菲耶老人的行为及带来的变化无疑体现了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观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关照,且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注重人与社会的生态。短片的结尾也表明了践行生态伦理观后村庄的变化:村里绿水环绕、树木繁盛,村民们友爱互助、融洽相处,享受着幸福的生活。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50字

《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