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罗生门观后感法律作业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4篇优秀的罗生门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罗生门观后感法律作业,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罗生门》是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1950年拍摄完成,历经半个世纪的时光依旧光彩夺目。
故事叙述了一个武士和其妻子在远行途中被强盗拦截并捆绑,其妻被强盗强奸,之后武士又不明原因地死去的故事。
故事从一个樵夫发现男人尸体展开,摄像机对准到堂的每一个证人以及嫌疑犯。无论强盗、女人、还是投案人樵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每个人都从自我利益出发,描绘对自己最有利的故事情节。就连投案的樵夫,表面看似充满同情心和正义感,但从他私藏那把镶嵌珍珠的匕首,从他虚假的证言发现其实人都有驱利心。如卡夫卡所说:你如此讨厌世界,却发现自己也参与其中。影片就在观众真假难辨的疑惑中、强烈渴望真相的驱使下层层递进。当然真相只有一个,然而,一直到最后,影片都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相。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事实。叙述者越多,我们离真实越远。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世界的,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武士、强盗、妻子、农夫莫不如是。
影片最后,婴儿的啼哭似乎给绝望中的人们带来希望,让人感受到新生命的纯真。樵夫主动提出抚养弃婴,也让观众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犹如几缕花瓣缓缓舒展,如一股清泉流入心田。至此,真相已不重要,既然事情发生,关键是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决问题,给明天一个答案和理由,而不是和过去纠缠不清。
整个影片的格调与影片的颜色一样,是灰色的。看似侦探、悬疑,但处处都有人心的白描,像一根针,直刺人心,血淋淋地呈现在眼前。为挑动男人间的斗争,女人会说:“女人爱充满热情的男人,男人靠剑得到女人。”因看不惯彼此相互猜疑,不信任的和尚说这世界和地狱没区别。影片中有些镜头我看不太懂,如镜头稳定地对准破旧门檐下大雨磅礴的镜头意味着什么。读了一些影评后,才明白这是日本影片中常见的罪恶感气氛的呈现。还有罗生门是指佛教中的死亡之门。
影片给人的感觉是消沉灰暗的。但细细思量就会发现,消沉的背后隐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尽管每个人最会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但个人需要自我约束,社会需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这才是社会文明和谐的核心。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实,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我们都无法让真相重现,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最大可能的还原可能的事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令人信服的说:“看吧,事情排除合理怀疑后的最大可能性就是这样的。”生活中并不存在绝对真理,只有最大可能性。这是一种辩证的人生观。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观看同一部影片,感受会不一样。不管怎样,积极的人总会透过表层阴暗面看到底层闪现的光亮。
【第1篇】
《罗生门》应该是黑泽明最广为人熟知的一部电一影吧。与其以往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不同的是,这部只是围绕一个很小的一个故事的几段叙述而已,这部电一影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在于,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一性一的黑暗。
故事透过四个人的嘴巴,呈现四种不同的状态。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强盗、武士、女人,他们都为了掩饰自己的龌龊与软弱而粉饰自己而说谎。武士和强盗一样,都是为了给世人表现自己的“男子汉”气概而把自己说成是“侠士”或“勇士”,其实都是一样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说谎。女人一陰一险和恶毒,本身不止一婬一荡而且还 在武士与强盗之间挑一拨,要让他们自相残杀。她这样做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坏名声得以流传。最后透过了樵夫的讲述呈现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透露出来许多人寰的悲剧,人一性一的龌龊。人一性一的黑暗比魔鬼还 可怕!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教唆人杀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为了保命而出卖自己的妻子;强盗可以为了自己的兽欲而去玷污别人的妻子,这样组成了一个因果的环,人们在这个环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卖别人。但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为了表现社会的一个状态。
让我们回到罗生门前,如果说上面的故事只是一个故事,就让我们真正见识现实中的“恶”。乞丐最后夺去婴儿的外衣,为了自己能买几个钱。几间衣服能抵几个钱?!就可以这样残害一个生命?!(包括弃婴的父母)整个影片呈现出的是一个疯狂而自私的世界,人们都为了自己而编织各种谎言,都是虚伪地隐藏自身的险恶,以至于每个人都不信任别人。
可能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为“恶”,世上也有善意的谎言。樵夫同样说了谎,同样偷了别人的东西,但他并没有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他是为了抚养家里的6个孩子。最后他收养了罗生门下的弃婴,这个婴儿象征着新生命,也是新希望。黑泽明对于这个疯狂的世界并没有完全放弃,他还 是“抱有希望”并借由樵夫的手来表现。暴雨过后,樵夫身后重回了一陽一光。不过社会再黑暗都要坚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远都不要放弃希望。因为如果放弃了希望就会堕入黑暗之中。
ps:罗生门是古时日本京都外城的正南门,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皇家衰败,内战频繁的岁月里,罗城门因失于理修而毁坏。颓败之后,立刻显得荒凉一陰一森。许多无名死一尸一,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一陰一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后被世人应用到许多民间的鬼怪故事里面,而传播到亚洲各地。从而罗生门成为日本传说中的一道门,通往生死。也有人称之为“魔鬼消失之门”,如果将其意义结合电一影结尾就是电一影的主旨了。
pps:因这部电一影关系,现在“罗生门”被用来指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
【第2篇】
黑泽明根据芥川龙之介小说改编的电一影《罗生门》广为人知,作为对人一性一的思考,一向人文主义的黑泽明在大雨中对淹没人间的洪水意象做了环境的诠释。在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罗生门根据佛教故事改编,罗生门是一个死亡之门,是一种死亡的象征。在日本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鬼故事,基本上可以是一种大众情结,日本的鬼故事极为流传,可以说是一种传统了。然《罗生门》电一影表达的重点并不在于鬼故事,而是对于人一性一的发掘。
故事以一个樵夫发现一具一尸一体展开,摄像机对准到堂的每一个证人以及嫌疑犯,接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真相当然只有一个,然而,一直到最后,黑泽明都没有告诉我们,真相是什么。直到剧情的结尾处,孩子的哭声惊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第一个冲上去的有点像《罗生门》小说里面描写的那个强盗,他觉得世道既然如此不堪了,也不在乎再破坏,所以剥下包裹一着孩子的衣服,樵夫上去阻止他,并且说他是恶鬼。这时,很经典的一句话:“这是个人狗不如的世界,谁要不自顾自就活不成啊。”每个人都描绘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版本,谁都是自私的,都希望事情往自己的意愿去发展,然后得到最大的利益。
孩子的哭声冲破了这个迷蒙的人世间,连老子都说要回归儿童最为纯真的所在。孩子是最为纯洁不染世俗的,那种啼哭刺破了黎明前最为冷寂的黑暗,犹如一杯清泉沁人心脾。那个和尚怀有对人世间美好的向往,希望人一性一能慢慢变好,希望仁慈能深入人的心间,几乎,他就是黑泽明人一性一关怀的写照,但是他也迷惘,也存怀疑,也畏首畏尾。令人感动的是和尚抱着孩子和樵夫站在屋檐下沉默那一段,我想沉默,正是人思索最为静谧的所在,有徘徊,有挣扎,有忏悔,有煎熬,有叹息,有恍惚,当然,也有对前途的点点希望。直到樵夫来抱孩子的时候,他还 以为樵夫要剥孩子最后一层衣服,岂能想到他是想抚养这个孩子。
樵夫说,我自己都摸不清自己的心眼。我想多少人迷失在这里,有人说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人,我不想说战胜征服之类的字眼,这些总让人想起该死的战争,我想用归顺这样的字眼,找到自己岂是容易的,往往人们容易在别人的眼神中,在别人的言语中淹没了自己,自己的形象越来越模糊,直到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结局似乎是朝着善的方向发展,黑泽明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伏笔,就是这个孩子以后是怎么发展的,他以后会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是被趋于同类,还 是作为仁慈而善良而道德高尚之人?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我们终归想让他成为一个善良而仁慈之人。就像这个世界,希望,越来越好。
【第3篇】
在看完之后,我们都可以发觉,那个年代拍的电一影都是一些成本比较少的,也就是说不像现在投资那么大在一部电一影里。在一个网站里看到,《美人计》这一部电一影的投资仅仅只是区区的200美元。而且可以相信,《罗生门》投资是更少的。
从这两部电一影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了好一些无聊的镜头。例如简简单单的走一条路,镜头居然就让我们看他走了一回猫步。而且他走的这段路对剧情的发展完全是没有影响的。那条路有多长,观众就要看他走多长的路。感觉就是在耗时间,让电一影能够凑足时间长度。当然,毕竟都是五、六十年代的电一影了,我们对此也无可厚非。
以我们现在的鉴赏水平在看电一影过程中,觉得《美人计》还 是可以看下去的。只是在结局处有一点不是很明白。也许我们现在更多的受了我们现在平时看得娱乐片比较多的影响吧。在看完《美人计》之后,感觉就是和我们平时看完一部普通的西片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结局时有一点糊涂,我们正在等待主人公如何打倒敌人时,便看到了“end”这个词时,全场哗然。怎么就这样完了?
让我们看完后从心底处觉得久久不能平静的就是在看完了《罗生门》了。看完这一部电一影后,心底里就觉得有很多东西要说来,而且是不说不痛快的那种。这一部电一影的主题给人以的提问本身实在是太大了,而且是很狠狠地讽刺到了很多人。这个问题很深刻,很容易就讽刺到了很多人。
故事本身就有很大的吸引一性一。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杀人命案的故事,三个当事人和一个目击证人四个人之间各自各对这一个故事的四种不同的说法。人人都说了对自己有利的证词。武士、武士的妻子、强盗和樵夫各自说完了自己的证词后,我们都一片默然,我们都不由自问,到底谁说了真话呢?然而,导演黑泽明通过电一影要表达给我们的并不是事情的真相,他是要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人一性一的本质。
只是我们在看的过程中看不到这么多的妙处来。但是在结局时,便一切都明白了。结局实在就是一个画龙点睛的生花妙笔。虽然电一影本身直到曲人散时依然没有告诉事实的真相。然而真相在电一影里,本身就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导演把事情的真相表达给我们,那么电一影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震撼力了。在结局处,罗生门中的大汉对樵夫说出的那一句“你把那短刀拿了去哪里?”时,雷声轰然,苍天也为人类的自私自利而怒吼。正当我们有处于默然时,电一影又通过樵夫领养那个婴儿这一举动向我们表达出了一个希望。这个希望与其说是导演的希望,不如说是观众的希望、人类的希望。
这一幕堪称荡气回肠。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
这种电一影,对于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我们来说,平时都是不那么容易可以接触到的。望老师以后能看多一些这样的电一影给我们看。同时,可以更大的提高我们的电一影鉴赏水平。
【第4篇】
近日,看了<罗生门>;。只是第一次看它,但他仍然带给我很大的心灵震撼。我总觉得看过的无数影片,只有他带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无法从很专业的角度来评价它,那样显得很稚一嫩,毕竟我还 没有一种成熟的专业思想体系作为支撑。
很多人都知道,这是黑泽明的代表作,是关于反映人一性一的片子。但一千人看过,就有一千种不同的想法。整个故事看似是在描述一个杀人案件,是在追查某个真凶,寻求谁才是杀人犯。可到了影片末尾,我们才会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里面不管谁是杀人凶手,是那个强盗?是他妻子?他自一杀?都已经完全不重要了,影片已经将观众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开了,它留给观众的只是一种思考。我想这就是<罗生门>;的成功之处吧。
我们可以这样想,当强盗狂笑着讲述他自己杀掉武士的得意样儿,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里面的夸耀和自得,于是我们会觉得他是很了不起的,总之流露出的是一种强者之姿。武士妻子哭诉着自己的不幸遭遇,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她的无可奈何和弱者的无能为力。丈夫为此向她投以鄙视瞧不起的神情,而她却是为了自己的尊严,痛不欲生最后晕倒将丈夫误杀。于是我们也能觉得她是值得我们同情,她也背负着一种杀人的理由。武士借巫师之口讲述了自己的死亡事件,武士是出于妻子唆使强盗杀死他,而他觉得十分羞耻,不能抹杀他男人的尊严,因而拿起短刀自一杀了。在他的讲述里,我们会觉得他是一个不屈的男子汉,宁死不受任何的侮辱,他自一杀也有可以谅解的理由。最后的砍柴人,也是现场唯一的目击证人,他却推翻了所有人的说法,强盗并非他自己所说的英勇无比,武士也不是自一杀而死,妻子也并不是那般坚贞。看到这里大概很出人预料,原来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辩护,都在说谎。
但影片有一点却是与众不同的,一般的影片基本都会反映一个人为开脱杀人的嫌疑而极力为自己辩护,可此片却逆道而行,它是反映为了维护好个人形象而极力把罪责往自己身上揽。这也许就反映了日本文化本身的特一性一,宁死也不能丢掉个人的荣誉和尊严,或许这一部分还 是和军国主义分不开的。
我们也会说,这影片是反映人一性一自私的,但从我的观念看,我仍觉得,他还 反映了人的虚荣和尊严问题。有的时候,尊严和荣誉确实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比如我们在看国产一爱一国教育影片<冲出亚马逊>;时,就能明显的感觉到,一个人的生命并没有国家的尊严和荣誉重要。不过这也决非定论,只是需要因人因事而论。我们需要把握尺度,把握分寸。既然一个人的尊严和荣誉是那么的重要,为何我们有时候要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而丢掉它呢?
人一性一这个东西是很复杂的,我们无法去完美的诠释它,但我们每走一步路程的时候,我们的人一性一就会在人生的路途上留下一串脚印,但愿留下的都是美丽的。其实这个世界还 有很多的真相已经被掩埋了,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有很多的人象武士,武士妻子,砍柴人等等之人,他们就会为了一些利益去掩盖事实,而后将我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这时候我们观者才发现我们忘记了真正应该关注的东西了。
也许,社会就是在这样的掩盖中前进的,也许社会就是在这样的虚假中揭露真相的。但我们要做的仍需是一个真诚而善良的人。
世界还 是需要真实的。
【第5篇】
剧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着放肆大笑的三个人,强盗、女人和杂役。
强盗,声名狼藉的采一花大盗。他执剑任意践踏他人,赤一裸一裸一地要,赤一裸一裸一的活,不戴面具,无需伪装,因为他本来就是强盗!最有趣的是强盗描述的“那阵凉爽的风”,凉爽的微风吹着树叶沙沙做响,如果不是因为那阵风的话,我是不会杀了他的。你瞧,强盗们总会给自己一个理由推卸责任,无辜的风竟然成了故意杀人的诱因。风吹动女人面纱,强盗受到诱一惑色迷心窍,所以他说一切都怪那阵风。现实你我不是也常常被恼人的风撩一动?不是也常常没事儿怪着玩儿?!哇咔咔咔!可怕的是风?是风?还 是风?
女人,是戴了面具的那一组,这样看来可笑又可鄙。被强盗玷污后,受到武士斥责鄙视,而强盗制止武士并推说女人软弱。此时的女人才像画皮中的鬼魅瞬间变脸,她爆发出刺耳放纵的大笑,那一刻她妩媚的脸变得狰狞,我说过,女人的力量远非她平时表现出来的那样,你若轻易上当,只能证明你天真可悲。她剥一开美丽单纯一温一顺软弱的伪装,暴露出强悍自私的本一性一。她谴责面前的两个男人,软弱。她指责武士,做为丈夫他应拼得一死捍卫自己的尊严,才有资格要求这个‘脏’了的女人自一杀;而当她知道这个强盗就是大名鼎鼎的多襄丸时,她曾经暗自庆幸,她对以前生活中每天重复的无聊闹剧感到恶心,她以为多襄丸可能会把她从中解救出来,可惜此时她才发现,多襄丸只是徒有虚名,他只是同样微不足道的小人。女人一爱一的是充满热情的男人,而男人只有靠他的剑才可以得到他的女人,她的理想破灭了,她一爱一着的只是个虚拟的完美男人,而这个世界甚至不可能出现那样的美好。想想,可笑,我们何尝没有各自虚拟的完美?!又何尝不是重复着平淡的无聊。
杂役,自始至终以局外人的好奇倾听,我想他是作者的代言,他的台词应该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他仿佛很超脱,一直是坦然的混世态度,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代表?!杂役拆卸罗生门腐朽的木板烤火,我看到的是人类正在一块块焚毁祖先留下的文明,不止是遗迹。杂役曾对和尚说,如果再说些无聊的空虚大道理,我宁愿听这雨声。我想,他是在警示我以后少写些无聊枯燥的大道理?好吧!在他身上你没有看到自己的影儿?杂役狂笑着谴责和尚,大喊大叫是没有用的。他是安于现状,接受现实的。他鄙视樵夫的懦弱和自私,他安于这些同他一样的本质。他拆了木板点燃篝火,而又在嘲笑声中把燃一烧着的火把扔到雨中,看它们一一熄灭。就是最后一只火把熄灭之际,响起婴儿的哭声,显然是承接关系,这电一影拍得真一精一致。他毫无怜悯之心地剥去弃婴的衣物,并猥琐丑陋地为自己的行为狡辩,他不敢正视自己的行为,而是转移目标,去谴责弃婴父母的罪恶,谴责他们玩乐之后遗弃自己的孩子,并为自己辩解说,在这世界上小人活得更好,如果人不自私的话,就没法活下去!想想,脱离低级趣味的确是件难事,而随波逐流仿佛更容易更轻松些呀!杂役发自内心的爆发,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自私又不诚实,一爱一编借口。看着樵夫和杂役在雨中相互纠缠指责,和尚怀抱着婴儿的形象使我深受震憾,我们还 剩下什么?除了自私狡猾,我们只剩下一颗忏悔的心。最后杂役的狂笑和滂沱的大雨纠缠在一起,这世界看上去,一片混沌。
剧中其它人物。
武士,之所以毙命,开始于贪图不义之财,轻信强盗谎言,随陌生人求取所谓宝藏,妄图一一夜暴富。无论之后他是怎样的死因,至少这开头,他是大错特错了。在妻子遭遇非礼后,他所表现的不是愤怒悲痛,又是憎恶轻蔑,这种状态即使是在如今男人的心中也完全有可能,即使这种后果完全出于他的错误,他也不能再接受妻子,这是男人永不能克服的死一穴一。
如果还 有仅存的‘干净’的话,那最后就剩下了,和尚。而和尚的苦恼正是,明知现实有多糟糕,却硬是要掩耳盗铃,宁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承认世界的黑暗,面对的确是件更痛苦的事,而积极的改善显然又势单力薄,信念在这时像风中瑟瑟的秋叶,不堪一击。和尚和樵夫,长时间在暴雨中空洞、迷茫,苦苦思索的眼神,深深触一动我的内心,他们被现实打懵了,不知道在没有信任的地狱般的世界里到底还 能相信谁?瞧!如果你不想让你所处的地方成为地狱,那就选择相信别人吧!至少,我们还 可以做那束微弱地希望。当他们惺惺相惜,当和尚郑重地把弃婴一交一给樵夫时,他欣慰地说,我想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那份宝贵的信任是多么无奈,他所传递的绝不仅是一名弃婴,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一颗饱满的种子,一缕穿越乌云的一陽一光,而樵夫满足的微笑,赎罪后的轻松,也深深震憾了我,只要我们仍存有希望救赎的心,就还 有希望。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种“杀人游戏”。这个游戏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当中充满了欺骗。杀手通过欺骗隐藏自己;平民通过欺骗找出凶手;就连不能说话的法官和被杀者的眼神也充满了猜疑。欺骗的背后其实就是每个人的自私自利。
《罗生门》中的主线就是杀人,但这个“游戏”并不好玩。
罗生门因年久失修而衰败不堪,在大雨滂沱之下,它静静地迎接着前来避雨的人们。平常人烟稀少的罗生门,似乎恢复了一点生机。可是罗生门下的人们谈论的却是死气沉沉的东西——杀人。人们彷佛都进入了“罗生门”的世界。
“罗生门”的世界是阴暗、欺骗、自私的。卖柴人是第一个看见武士被杀的,但他也是第一个说谎的。他为了不被卷入其中,捏造了事实,因为他拿走了那把好匕首。抓住多襄丸的男子说他是从马上摔下来的,而多襄丸却说是因为自己喝了有毒的泉水;多襄丸说,喜欢真砂是因为她的刚烈,而真砂在作供时却表现的无比脆弱;神巫“请”来了武士的魂魄,并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武士自杀的好戏。
每个人都说着不同的“故事”,这其中除了欺骗,还是欺骗。我们究竟还能相信谁。但黑泽明导演并没有让影片在欺骗中结束,他让我们重新相信了我们自己。和尚是整个影片中唯一没有说谎的人,而且极易相信别人。他相信了卖柴人,相信了多襄丸,相信了武士……,可是在他相信所有人后,他开始迷茫了。在卖柴人讲出他亲眼所见的真相后,他的信念动摇了;在眼睁睁地看见被遗弃小孩的衣服被人扒掉时,他失去信念了;在他以为卖柴人要扒走小孩最后的贴身衣物时,他找回了最初的信念。雨过天晴,卖柴人抱着小孩走远了。
黑泽明导演通过“杀人”使我们看到了人们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最后一句“你让我能重新相信别人”,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面。罗生门是黑泽明心中的地狱,人们在走进罗生门后,就变得自私自利起来。当雨过天晴,人们走出罗生门后,一切又变得真实可信了。其实“罗生门”并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总的来说,我算是爱看电影的,从斯皮尔伯格到王家卫——可对于黑泽明大师,尽管看到过很多他的电影的简介,但可能是觉得太过抽象,我都还没有真正完整的看过哪部。这次非常有幸,在课堂上和朋友们一起领略了《罗生门》这部黑泽明大师的代表作之一。结果证实了我的猜想——确实很抽象,不过写点自己的感想还是有意义的。
影片从大雨倾盆,烟雾迷蒙的布景开始,行脚僧、樵夫、杂工三人一起在罗生门下躲雨,期间樵夫开始讲述一个自己亲见的骇人听闻的故事。
剧情便由樵夫的讲述展开,按着自己看电影的经验,我也跟随着他的讲述进入情节:一天樵夫在砍柴的山中发现了一具男尸,并马上报了官。“或许这是个侦探故事”我这样告诉自己。出乎我的意料,杀人者很快浮出水面:凶手多襄丸被抓到,并且多襄丸并不隐晦自己杀人的事实。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杀人经过,在讲述中我发现,这位生活在山中的大盗挺可爱的,他似乎并不隐瞒什么,说话干净利落——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思维方式与处世风格,他说的许多话也引人深思,比如“我如果要殺人,會用腰刀。不像你們大人,用錢、用權,也可能把人給殺了。嘻嘻!你們殺起人來,可比我俐落多了。”。我对他自己描述的动机很感兴趣:他说自己被真砂的美貌吸引,并且嫉妒武士有如此爱她的妻子。但是他说自己开始并没有杀害武士的想法,而是真砂要他们决斗,他战胜了武士,还顺便给了武士的战斗力以极高的评价。
看到这儿,似乎案子有了个结尾,可作者的精心处理就在这里:影片并非一个纵向的讲述故事开局、高潮、结尾的形式,而是改为不同当事人或目击者每人在没有判官的法庭上各自陈述的横向展开。这里没有判官的处理,可能象征着,生活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审判。
接着就是真砂的讲述。她说到自己做出反抗,而且在事后想要自杀,但她冷静下来,去丈夫那里,渴望得到理解。偏偏丈夫不理她,而她也受不了丈夫蔑视的眼神。受到极大刺激后便昏了过去,清醒时才看到丈夫被杀害。在她的讲述中我注意到她一直在哭,这可能暗示着女人遇到问题时的无助与得不到理解的苦楚。
我慢慢开窍——影片以不同人的讲述为切入,实则在反映各种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处理事情的常态:他们习惯性的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或夸大客观因素或强调主观的不可为;他们由于总是逃避去正视自己的人性弱点,便有意无意的忽略它,所以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故事中,自己的选择总是合理的,至于自己的错误,他们忽略了甚至记不得了。所以在回忆里、在讲述中他们总是无过错的,甚至是理性的、值得尊敬的,至于那些非理性的选择,它们存在过吗?
于是带着这个思路,我分析着下面的剧情。武士借着女巫的口讲述,他先把自己至于一个值得同情的境地:妻子背叛自己;而且继续丑化妻子:妻子要多襄丸杀了自己。这或许反应着武士对女人的态度:她们是不值得信赖,并且会挑起事端。在武士故事的结尾,他是自杀的,这种死法多体面啊。而作者这里要传达的主题——人甚至死后还借对事实的扭曲来逃避的事实——真让人不得不唏嘘不已。
影片的高潮在于樵夫的讲述,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在善恶两边徘徊的小人物矛盾复杂的心理。在看这一段时,我特意将樵夫看到的画面翻译成他生活的语言。故事一开始,女人不停的哭泣,我便理解为在樵夫的世界,女人是弱者的象征。随后多襄丸和武士为了女人决斗,和多襄丸讲述的激烈场面不同,打斗过程显得漫长而谨慎。这里我觉得反映的是樵夫生活中为了小事的奔波劳作,与性格中的胆小。最后多襄丸杀死了武士,他显得很慌张,并且试图找到女人。这些可能是樵夫怕承担责任的体现以及犯错后寻求弱者同情的倾向。
就这样,在一群人对同一事件的回忆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中,三人纷纷悲叹人情叵测。殊不知这个悲哀的缔造者正是他们每个人:当所有人都拒绝勇敢的直面自己的过错时,当所有人都无意识的选择集体逃避时,事实竟在一次次的被再创作的过程中,灰飞烟灭——这不是整个人类的悲哀吗。
还好作者并没有将影片抛进无穷的失望深渊。作者额外刻画了两个角色。一个是杂工,他的戏份并不多,但我们了解到,他内心是清醒的:他知道属于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在掩盖自己的丑行。他的一句话很有见地,他说,他并不对这件事感到意外,因为每件事都是人做的,而人是无法捉摸的。他似乎可以定位为“全知者”,但显然,他不是那个“拯救者”——在他为了生存而抢一个婴儿的衣物,并且反而大骂弃婴者以试图减轻自己的罪行的行为便知。他了解人性的恶,但他同样也“践行”着它。他认为在生存问题面前,恶或许是可取的一个选择。
他还点出了船夫的小伎俩:是他把那把价值不菲的短刀私自藏下,并从中得到微利的罪恶行径。船夫也为此羞赧不已,这似乎在暗示恶的行为是遮盖不了的,那些试图遗忘的事实终究有一只眼在见证,它叫做良心。
还好,我们还有希望。影片中还有一位行脚僧,他自始至终都想揭露事实,并且我们知道,他是尊重事实的,他试图还每件事真正的面目。
但或许我们同样无法真正把希望寄托在行脚僧身上——他和现实的距离似乎太远,他似乎一直在对世界做着自己的忏悔。一方面他在寻找一个可信任者,另一方面,他不是这个答案。
没有希望了吗,不,还好人类有自我反省的品质——船夫在思想斗争后,毅然决定将婴儿带回家收养,此刻的船夫变得异常高大——他选择了拾起自己的良心,他选择了不再继续逃避。
或许我们无法丢掉我们身上原本的恶,但只要我们一直不放弃对善的追逐,只要我们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就这样,我们做为一个善恶矛盾体,在世界行走着,但只要有善,我们的身板就是挺直的。
“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这是行脚僧的话。
“亏得对善的追求,人类才没有坠入恶的深渊。”这是我最终的感想。
96位用户关注
10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
83位用户关注
11位用户关注
89位用户关注
34位用户关注
29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