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观后感 > 观后感
栏目

本草中国3观后感(2篇)

发布时间:2022-11-06 热度:86

【导语】本草中国3观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2篇优秀的本草中国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本草中国3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本草中国3观后感

【第1篇】本草中国观后感

本草中国观后感(一)

品中医药文化,观《本草中国》

赵晶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四年前红极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独特认识与审美,上升到中国人的生存哲学。现如今,《本草中国》的问世,无疑带给我们另一种文化的视觉盛宴,那便是:中医药文化。

《本草中国》是国内首档大型中医药文化系列纪录片,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指导下制作的。该纪录片正式定档江苏卫视周五黄金档,于2022年5月20日晚开始,以每周一集的形式推出。纪录片是以本草为载体,通过展现中国传统药材的发现、获取与炮制的过程,来探寻中医药文化的奥秘,传承日久弥香的传统中医药精神。

中医药在世界医药领域中还存在许多认知上的误区,在国内也面临诸多困境,如:传统制药技术的流失,传承人的匮乏等,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时表示:“愿与世卫组织继续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的号召,《本草中国》将与discovery和美国inc电视联播网等海外机构合作,为中医药文化在世界市场上打开一扇窗,让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这一流传千年的古老文化。

正如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巡视员张兵评价《本草中国》时讲的:“公元前430年雅典近二分之一的人死于瘟疫,辉煌的古希腊文明被埋葬,古罗马的两次大瘟疫导致横跨欧亚的帝国走向崩溃,但是中国有中医药,所以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了。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一股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力量,就是历久弥新的中医药文化,中华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中医药事业的振兴。”

当中医药进入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医学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我们的医学技术有了科学的加工变得更加快捷。然而,凝聚先人智慧的传统文化和技术,也随着时间在指间慢慢流失着。因此,我们才要重新强调勤劳、执着、坚守这些维系中国人几千年的优秀品格,我们敬畏那些孜孜不倦的传承人,是他们赋予了中医药文化应有的风骨,使其能接受时间的洗礼,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医药文化的辉煌重现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

本草中国观后感(二)

作为一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独属中国的文化,是很基础的部分,而中医便是其一。在朋友介绍下,我与《本草中国》相遇了,带着几分期待!

花了两天,我就把这部纪录片看完了,当时的感觉是收获与失望交杂。

首先,《本草中国》的拍摄手法和大多的纪录片一样,七集左右长度,以本草的物种、地区搭配一个代表人物的形式,一种本草一种本草地述说,最后前后照应。

但这种较为稳当的手法不是我失望的原因,而是我感觉它的最后有些后继无力,原本可能要升华的部分没有到位,而失其原味。

当然,瑕不掩瑜,微瑕虽有,但《本草中国》还是带给我许多感动,并向我展现了一些东西:

坚守,老一辈对本草的坚守,对本草制法的坚守。

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野生本草,顺四时之节气,应万里之地貌,各有其生长之所,然总有一些地域气候恶劣,人烟稀少,像库布齐沙漠万里黄沙,虽有大漠孤烟的壮丽,虽有粱外甘草,但其生活总是太过艰难,所以年轻一辈不愿在承受,选择逃离,减少的人烟里,他们这些老一辈人却选择了一如既往的坚守。

还有广西合浦的珠民们,我们都知珍珠粉养颜美白,但养珠取珠却是实在不易,更有以命换珠的说法。大海的潮起潮落,一如往昔,谁知其中艰?

这注定与寂寞为旅,感动他们用一生的光阴与一味本草相伴!

……

这是对本草本身的坚守,还有那些中医人家对本草制法的坚守!

百年陈皮,陈李济坚持古法;入药红曲,中医人不离不弃;焦作地黄,九蒸九晒……

他们的坚守,鼓励了我,遇到什么风雨困难都不选择放弃。

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中挖掘更优!

气候变迁,风云变幻,加之生态破坏,一些本草失去了栖息之所,濒临灭绝,于是出现了 人工培育。

野生难寻难采,曾经绝壁采药人,孤山采药人选择了人工种植,看那灵芝铁斛,地黄枸杞,所非为野生,其药用价值依然显著。药材并非所有的都为野生好,人工种植,规模化种植,是中医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还有本草制药工序,繁琐磨人,引进现代机械,使制药简便化,精准化,快速化,其益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坚守和创新,相生相克,却又,相辅相成,这是我从《本草中国》最大所得。

西医引进,曾使中医式微,但中医既延绵千年不绝,便有其内在之魂骨。今日观《本草》,所得一二,与尔共赏!

本草中国观后感

【第2篇】本草中国观后感1600字

本草中国观后感1600字

我对拍纪录片,甚至敢于投资纪录片的人一直是怀有敬意的,在现在这个商业时代,纪录片这个行业作为一个不怎么赚钱,甚至有时因为说真话会有些得罪人的行当,敢于拍纪录片,或者说拍一部有传承意义,想要开启民智的纪录片,是勇敢无畏的。

节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医、包括中药,好像就变成了和魑魅魍魉差不多的一种玄而又玄的东西,甚至国内一次一次的掀起舆论高潮去讨伐中医,辩证中西医之真伪。这不能不说是悲哀的事情,有人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不一定是好的,它有可能过时封建,它就应该被讨伐,这和以前批孔就粗暴的推倒雕像有什么区别?我个人的观点是,中医作为几千年来伴随国人的一种贴身医学,它既然存在下来了,必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甚至有些疑难杂症,吃再多的抗生素打吊瓶都没用,中药的几剂汤贴,望闻问切,就能知道病底。之前我遇见过一个男子,身后长了不少疮,吃西药无数,愣是让一个医生用每日清晨的荷花露煎熬药给治好了。

起源

在纪录片《本草中国》里,它不是粗暴的告诉你中医的疗法,而是带你一起探寻道地药材,用镜头记录代代相传的中药炮制工艺,由药及一身,由医至养,立足本草,以小见大。

比如以《时间》为主题的一期里,以时辰、月份、季节、年份等节律为单位,讲述了红花、藏红花、红曲、霜桑叶、陈皮,这六味药在采摘、贮藏、炮制过程中与时间的精妙配合,展现时间赋予生命的不同的含义。

再比如红曲,这个名词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是当大米煮熟成米饭后一层层曝晒在阳光下,然后加入了红曲菌,忍受风吹雨打,再由浙江桐君堂老药工王良春掐着点每天每天的翻晒,终于成了晶莹红的红曲。当你看到老汉穿着蓑衣蹲在老木屋的屋檐下,雨水滴答旋转,积成水洼,老汉王良春咧开皱纹对天微笑时,你就觉得心里有什么地方暖暖的。从事手工炮制红曲半辈子的王良春说:“红曲机械化生产的扩大是让人遗憾的,也是让人欣慰的。遗憾的.是,它终有一天会终结手工制曲的时代,而欣慰的是理化进程让红曲发酵的条件更可控,批量化生产也有利于市场的扩大,对于传承红曲炮制的人来说,技艺也许会成为历史,但古法的精神不会丢失。”

而镜头里,一群穿着当地民族服饰的庄稼汉们对着远处的青山吼山,以表示对自然的敬畏。想想我们从自然里攫取了这么多,而对自然回馈的至少。鲸被捕杀,草根被斩断,我们越来越无处溯源。当我们将感谢和歉意吼给自然听时,也获得了善意的回馈。大学毕业后毅然孤身回到老家贵州德江种植天麻的23岁少年田旭林,梦想是能带着天麻走出大山,乡亲们用天麻炖肉,酿酒,熬中药,天麻成为了他们生活里并同于婚丧嫁娶的一部分。

陈皮这个东西,大家应该都吃过,而最盛名的陈皮,来自四百年老店的广州陈李济陈皮,当第11代后人陈永涓推开厚重的狮头门栓,眼前出现的是一口巨大的锅,内装蜂蜜,下放灰炭,上挂专门挑选的某地陈皮,这些陈皮有些甚至晒了十几年,新的旧的年年翻晒,连切割橙子的刀法都有讲究是对切还是四六刀。她的家人旅居国外,而自己留下打理四百年老店。她说:“35年有多长,不过是为做好陈皮这一件事专注了一生,作为后人要把陈李济的牌子亲手擦亮。我太眷恋这里的一草一木,这份坚守我不觉得孤独。”

纪录片《本草中国》的每一帧镜头都拍摄的很美,片中很细致的拍摄了自然的每一处细节:夏雨、秋露、展翅的蝴蝶、沾着泥土的植物,甚至感觉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连根崛起的块茎上触须清香的气息。而人,才是这部纪录片中最让人为之敬畏的部分,我记得有几个镜头里,采集藏红花的俞福生在林荫大道上骑着自行车,分别给了正面,背面,和从天际俯瞰下来的画面,一个年迈瘦弱的老头,在新鲜绿油油的空荡镜头里,便更感觉出有种孤独而悲壮的坚持。每一个主角,他们的眼神,都有种专注和眷恋。而这些中药材带着他们的使命,经过每一双手的精心炮制和配伍,就被赋予了生命新的意义。

我一直认为有两种东西是最容不得糊弄的,一是进嘴的食物,二是进肚的药物。这两种东西的制作手法,能看出一个人或者一个行当的良心。而《本草中国》这部纪录片,除了给人感动外,还给了国民一个信心。让人真觉得,医者仁心。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华民族一步步变强,中国制造一步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像bbc和日本的纪录片一样,让它带着国人对中医药文化的骄傲,带着中国医药人的匠魂,走出世界。

本草中国观后感1600字

《本草中国3观后感(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