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观后感 > 观后感
栏目

湘江观后感400字(8篇)

发布时间:2022-10-23 热度:44

【导语】湘江观后感400字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湘江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湘江观后感400字,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湘江观后感400字

【第1篇】老干部《血战湘江》观后感

电影《血战湘江》的思考

《血战湘江》会给人们许多深刻的思考。我们退休后老同志思考什么?

“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这句话含义很深刻。我们怎么做才算不离党?我们做些什么才算不褪色?

当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算继承了先烈们的遗志?党号召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怎么做才算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们应该践行这一理想,努力选择适应老同志特点的工作去为党旗增辉,去回答党和先烈们,这是对他们的最好回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今天的幸福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的。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报答他们。

“传承红色基因”,对下一代进行党史、国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我们老同志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拿起笔来,撰写党、祖国、先烈的事迹。我们要组织起来,到学校、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去宣讲。让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代代相传,使先烈们的血不能白流。让中华民族魂永远涌动在我们的血脉中。

让我们点燃起“砥砺前行”的火把,高高举起,让它燃烧得更旺,然后交给下一代!

缅怀《血战湘江》壮烈牺牲的全体勇士

东三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总支书记 胡国军

忘死舍生剿匪狂,

一腔碧血染湘江。

功高日月垂千古,

留得英名万古芳。

老干部《血战湘江》观后感

【第2篇】大学生《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1

在“学习强国”平台上观看了《血战湘江》后,心情非常激动,那悲壮的画面在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如果中国革命的胜利,要用我们的鲜血才能筑成,那我们必须英勇献身”、“誓死保卫党中央过过江”,红三军团长和红军战士的话时时萦绕在耳旁,革命者不怕流血牺牲,以大无畏、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给我以震撼和鼓舞。

该片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创作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影片以长征史上最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不屈不饶的光辉形象,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使我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教育,影片把我带入到战争场面,声光特效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影片中一个个红军战士指战员流血牺牲使我感慨万千,他们的视死如归的气概,他们对革命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万分敬佩。而今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更加珍惜,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革命先辈是我们的民族脊梁,正因为有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精神,才有我们今天的立国之本,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永远值得每个中国人敬仰。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忘革命先辈的初衷,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长征的革命精神不但没有过时,更是我们现阶段实现中国梦,建设更加繁荣富强祖国不竭的动力。虽然我们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不能忘记革命的初心,依然要学习长征精神,在改革开放新的征程中发扬不惧挑战和革命的大无畏精神继续前进。为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参与者、奋斗者、开拓者。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2

湘江战役,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页沉重的翻不过去的历史,83年前的湘江两岸,战云猎猎、战尘密布、人马的嘶吼、枪炮的轰鸣,随着东去的湘水,渐渐平息;数万头顶红星、怀着坚定理想与信念的青年,静静地躺在古岭头、枫树脚、瘦马岐或是华光铺、觉山铺的荒山蔓草、河沟野洼间,青史不留名,留下的只有一个个光辉的番号———

红八军团、红九军团、红十三师、红三十四师、少共国际师、红四团、红十八团……

英雄所怕的,不是牺牲,是遗忘,生前蹈死不顾所追求的东西,在身后被历史的灰尘湮没!

我们无数次的回顾历史、重温和感悟,就是对逝去先烈的回应和致敬!感谢八一电影制片厂和陈力先生,翻开历史浓重的血痕,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带着我们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血战湘江》。

有人说《血战湘江》是中国版的《血战钢锯岭》———浅薄!钢锯岭上的戴斯蒙德.道斯所救不过75人,袍泽之情固然感人。83年前,湘江两岸6万三湘健儿,前赴后继、视死如归,所求、所救者,为谁?

彼时的华夏大地,内禀北洋之乱世,军阀盘踞、派系林立、民族疲弱、民权不伸、民生凋敝;外承列强之凶焰,倭奴窃据东北、鹰视狼顾,列强分割金瓯,法外有法、国中有国。在关系国家民族走向的十字街头,新旧势力激烈碰撞,看天下大势,大风起兮、乱云飞渡。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一个多月前,主动战略转移,告别八百里井冈,这支秉承革命薪火、民族使命的队伍,突破三道封锁,来到湘江边上。如能顺利过江,离家乡又远了一步,可离革命胜利又进了一步,无论战将或走卒,想来都会有这个念头,迷蒙的夜色中,年轻的陈树湘、李天佑、杨成武和久经风雨的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全不知那横亘在眼前的一湾江水,成了考验革命者理想和信念的试金石,这试题要用鲜血和生命来作答。

11月27日,马渡桥接敌;11月28日,杨柳井接敌;11月29日,尖背岭接敌;11月30日,界首渡接敌。四面接敌,八方皆敌,前无出路、后无退路。陷入绝境的军人,逞匹夫之勇拼一死并非难事,石达开兵陷大渡河前世不远,但一死之后呢?百年赤县、魔怪蹁跹,难道就此重新陷入永夜的黑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铜墙铁壁面前,将帅与士兵同进退、共生死。年轻的陈树湘、易荡平、程翠林、吕官印和稚气未脱的湘伢子们,用滚烫的热血,为心中的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融出一条血路,于无生处觅生天,于绝境中寻生境。当无数红军战士在血红的湘水中踬踣前行,高呼“打过湘江去、跟随毛委员”时候,在千家寺、两河口舍抵死不退,呐喊“保卫毛委员”的时候,天下大势已判若云泥。

胸怀天下的勇者,不算计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计较一时一地的成败,因其所计较的是天下,是江山社稷。这一点,逞一时之勇,占一时之利的蒋中正、李德龄、白健生们不懂、也不会懂,红军远征至此,所求者、所救者,岂是军阀所能明白!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非历经卓绝苦难、生死考验者,不能理解信念的重量、理想的重量、主义的重量,又岂能担起复兴国家与民族的重担!白崇禧、何健、薛岳,亦是一时人杰,但在肝胆无私、胸中只有国家和民族前途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见识短浅、胸无远志,何异稚儿!

大风起兮云飞扬,八十三年前湘江两岸的风云际会,随着历史的车轮渐行渐远。而历经风雨雷电考验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共产党人,如日出东方,蓬勃万里,确实是冥冥中历史的唯一选择!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3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是哭着将其看完的。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34师官兵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

林老先生既是一位战士,又是一位裁缝,他的四个儿子都献给了革命。让我忍不住泪目的是红二方面军正在渡过湘江,国民党的轰炸机在上空投射炸弹,一位战士被子弹打穿胸腔倒下的那一刻,林老先生顶上去,毫不犹豫。

炸弹炸向两人。那一晚,大雨倾盆,两人躺在血水中望着对方,只听那名战士叫了一声“爸”,那一刻才知道上阵的是父子兵。儿子为父亲戴正军帽,两人在深情对视中离世。

朱德在战场上临危不惧,在决定渡湘江时,派去十八师到达枫树脚,可痛心的是,十八师的战士一个都没有活下来!

李天佑带领第五师奔赴战场,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震撼,几千兵力对抗敌军源源不断的数万人,还有作战中的那一声声“坚决执行命令”,令人热血沸腾。

其实,我深感痛心的是,结束时电影屏幕上放出一段文字,中国红军由86000人,锐减为30000人。

看着战场上的中国人短兵相接,自相残杀,那么,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曾以为“浴血奋战”“血流成河”都是些夸张性的词,只是用来描述战场上的残忍,可是,当看到一个个战士倒在血泊中时,我才真的意识到,血流成河是真的!

曾经看到的历史,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对此,我仅仅以为是一个小错误,对于伤亡人数也仅是个数字,当看到战场上子弹满天飞,毛泽东面对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无能为力的时候,那种心痛的感觉,我能深切地体会到。

百姓们都深信“跟着毛主席不死”,而毛泽东却为让无数百姓的儿女有去无回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们长在红旗下,正是每位战士的血肉之躯换来的这一切。这一次,我明白了“中国站起来了”的深切含义。

是的,中国站起来了,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正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烙印,湘江战役注定被历史铭记,它反映了老一辈的革命先烈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险,敢于斗争,勇往直前的拼搏奉献精神。

血战湘江是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损失最惨重的一次。革命是需要随时做好流血牺牲的准备的,这是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但是不应该是盲目的、无谓的的流血牺牲,需要有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单凭一腔热血,可能会处于无比凶险的境地,最终丧失前途和希望。作为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勇气和智慧。事实证明,经过了28年艰苦卓越的战争和流血牺牲,新中国诞生了,我们的党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考验,突破三座大山,赢得了人民得到解放。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正是湘江战役,让我们年轻的党认识到了毛主席的正确路线,才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从此我党才走向成熟。

时至今日,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们要不忘先辈们的初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以引领时代潮流的改革智慧,争创新时代中国繁荣富强。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5

影片讲述了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伟大历史。湘江之战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随后,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影片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以红军34师为代表的红军将士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大无畏精神。

观看影片感受最深的是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湘江之战,中央红军8万多人被50多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可谓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战士就不可能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守在战斗一线;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各级指战员就不会对在面对李德和博古同志错误指挥时,仍然坚决执行命令;没有坚定的信念,陈树湘师长就不会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直至牺牲。没有坚定的信念,二纵队的官兵就不会在没有得到命令前,不放弃任何一件物资,用生命保障“辎重”安全;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就不会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当林家老四赶回部队后,得知父亲和哥哥都已经壮烈牺牲,他虽然泪流满面,但仍然坚持要参加红军跟党走。

《血战湘江》让我认识到学习红军先烈们的光辉历史,就是要学习他们不忘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初心,一心一意跟党走。我们共产党员加入党组织,就在党旗下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中国共产党96年的光辉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靠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天,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上。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要始终把握“四讲四有”党员标准,把“讲政治、有信念”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利益得失面前保持定力。要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真正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信念不动摇,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清醒认识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加速提质各项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各项工作都要创先争优、走在前列,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

【第3篇】湘江北去观后感400字

【第1篇】

九十年前,有一群风华正茂的湖湘热血青年,激扬文字、指点一江一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一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他们找寻到医治中国的良方。他们风华正茂,理想坚定,不断地探索真理,逐步成长,正如滚滚北去的湘一江一之水,汇入了浩瀚的历史洪流。

九十年后,又是一个七月,是流金的七月,是光辉的七月。在一党一的领导下,华夏儿女经几番云起一浪一涌,历几度血雨腥风,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因此在我的心中除了岁月如梭的感慨,更多的是对一党一的感激。

作为一个年轻人,一个新职工,一个共一产一党一员,更应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充满激一情与斗志,在一党一的领导下,触一摸时代脉搏,契合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投身于国家局 “卷烟上水平”和百万泰山的事业中去,因此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自己学一习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深对一党一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甄别正邪。

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一习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年轻职工,更加应该立足本岗位,践行上变拼。刻苦钻研专业技术,肯干、巧干、实干,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最大限度的激发自己的工作积极一性一和创造一性一,做一个干一行,一爱一一行,钻一行的企业优秀员工。

再次,要不断把创新意识运用到工作中。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环境中,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应该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思维方法为本,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各种束缚,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九十年的辉煌历程中,有多少光辉篇章值得我们去追忆,有多少优秀人物值得我们去怀想。作为一名企业员工,一名共一产一党一员,我将勤奋工作,忠于职守,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一党一,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一党一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全部才智。

【第2篇】

我对一毛一泽一东等伟大人物有几分了解,利用空闲时间观看了电一影《湘一江一北去》,感想很多。

《湘一江一北去》带去我们重一温一了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迷茫、探索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一毛一泽一东,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管理员,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后来,一毛一泽一东放弃了赴法留学,准备回到长沙专心研究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五四一爱一国运动爆发其间,一毛一泽一东创立了《湘一江一评论》,帮助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影片的最后,一毛一泽一东、陶思咏和肖子升的革命道路不同,因而走上了不同的一爱一国道路,最后,一毛一泽一东和何叔衡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一产一党一一大的征一途。

看完影片,我最大的感受是:人首先要有一爱一国主义一精一神。一毛一泽一东看到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二十一“条,他非常气愤,向学生宣传奋发图强,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为了找到挽救中国的方法,他请教陈独秀和李大钊,向中国各阶层人士了解当时情况,掌握了不少难得的材料,为以后中国革命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要胸怀大志。一毛一泽一东在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年代,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宏图大志,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用马克思原理来思考当时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创立《湘一江一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一团一结一大批有志于救国救民的早期革命者,为共一产一党一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

第三,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在北京期间,一毛一泽一东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有利的武器,在此期间,一毛一泽一东的母亲去世,然后一毛一泽一东并没有因此被击倒,而是变得更加坚强。当时,改良主义、无政一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冲击着一毛一泽一东和他的朋友们。但是,一毛一泽一东和何叔衡则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一产一党一”一大“的征一途。他们去得非常坚决,毫不犹豫!

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有一爱一国主义一精一神、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这就是我的感受。

【第3篇】

九十年前,有一群风华正茂的湖湘热血青年,激扬文字、指点一江一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一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他们找寻到医治中国的良方。他们风华正茂,理想坚定,不断地探索真理,逐步成长,正如滚滚北去的湘一江一之水,汇入了浩瀚的历史洪流。

九十年后,又是一个七月,是流金的七月,是光辉的七月。在一党一的领导下,华夏儿女经几番云起一浪一涌,历几度血雨腥风,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因此在我的心中除了岁月如梭的感慨,更多的是对一党一的感激。

作为一个年轻人,一个新职工,一个共一产一党一员,更应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充满激一情与斗志,在一党一的领导下,触一摸时代脉搏,契合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投身于国家局 “卷烟上水平”和百万泰山的事业中去,因此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自己学一习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深对一党一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甄别正邪。

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一习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年轻职工,更加应该立足本岗位,践行上变拼。刻苦钻研专业技术,肯干、巧干、实干,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最大限度的激发自己的工作积极一性一和创造一性一,做一个干一行,一爱一一行,钻一行的企业优秀员工。

再次,要不断把创新意识运用到工作中。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环境中,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应该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思维方法为本,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各种束缚,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九十年的辉煌历程中,有多少光辉篇章值得我们去追忆,有多少优秀人物值得我们去怀想。作为一名企业员工,一名共一产一党一员,我将勤奋工作,忠于职守,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一党一,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一党一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全部才智。

湘江北去观后感400字

【第4篇】《血战湘江》的观后感800字高中范文

《血战湘江》的观后感800字1

电影《血战湘江》终于上映,期待已久,自然不可错过。可惜,附近的电影院排片超低,而且还有被包场,让你无法选择,于是只好来到七公里外的电影院观赏,国产的战争电影实在是不应该受到这样的礼遇。

看得出来,电影《血战湘江》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八一厂过去的战争电影风格区别不大,战争场面一丝不苟,相当认真。电影的主线非常清晰,就是毛主席在湘江战役中的不断抗争,最终湘江战役的惨败导致了领导层思想的改变,通过了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在通道及时转兵,避免了第二次被包围。

这部电影中我感觉耿乐扮演的耿飚非常神似,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后人。张一山扮演的李天佑实际上并不是很像,但是感觉张一山真的是卯足了劲在演。何健虽然台词写得很凶狠,但是实际上的何健还应该更加杀气腾腾,的确,正如电影里所说,他不仅杀了很多的革命者,还有他们的家属,例如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白崇禧的篇幅虽然不少,但是并没有展示出他智慧的一面,在湘江战役中,白崇禧还是很好的把握了战役的主动权,避免了与红军鹬蚌相争,让蒋介石渔翁得利。周恩来演得相对来说很拘谨,与伟人风采有一定的差距,演员不是很放得开。蒋介石、杨开泰都塑造得比较表面化,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剖析,例如在知道主力红军渡过湘江之后,蒋介石会有纵虎归山,后患无穷的感觉。电影虽然给的戏份有限,但是仍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才能打动观众。

这部电影和我预想的还是有差距的,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要塞入太多的元素,必然会导致整部电影内容不清晰。如果是拍摄成三个小时的电影,应该会更加合适。这部电影描述的场景主要集中三处:红一军团在林彪的领导下,打响觉山铺狙击战,阻挡从全州沿桂黄公路南下的湘军。红三军团在彭德怀领导下进行的光华铺狙击战,全力阻挡从桂林沿桂黄公路北上的桂军。还有一个重要的战场,就是新圩狙击战,由李天佑师长指挥,防止桂军将中央红军截断。这三处主要的狙击战,在电影中均有表现,篇幅还不小。此外还有中央纵队行军,红三十四师在枫树脚狙击桂军。这些战争场面在电影中都表现得非常多,很详细。只是感觉每次都靠字幕来提示,似乎需要更好的梳理一下。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是仍然可以努力制作得更好,而不仅仅是枪弹横飞的战争场面。这部电影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战争的起因没有介绍清楚,也就是缺少应该有的铺垫。湘江战役的起因非常清晰,蒋介石要在湘江合围中央红军,调动50万军队进行伏击,毛主席与彭德怀,面对困境,曾经提出多套方案,但是被否决。李德的固执己见导致红军进入了包围圈。

此外战争进行过程中的瞬息万变和万分惊险没有得到很好的提现,红军陷入重重包围本来无望突围,但是因为瞬息万变的战机,尤其是红军进攻龙虎山,导致桂军误判后撤,湘江出现了防御缺口,这在电影中没有提现。林彪左权在指挥战役的过程中,指挥部差一点被湘军端了,这也没有描写。

桂军、中央军、湘军之间矛盾重重,尤其是白崇禧,虽然是军事天才,但是也要面对广西贫瘠和兵力薄弱的窘境,对于他而言,防蒋甚于防共,也正是因为诸多的矛盾,才使国民党没有团结一致,在湘江战役中没有做到完胜红军,这些在电影中被弱化了,实在是可惜。

红34师的命运在电影中有交代,但是显然笔墨太少,实际上它的遭遇是撼动人心的,因为整个师团5000多人,被整建制打掉,让人心痛,而师长的自杀是湘江战役中的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可惜电影里一笔带过,过于仓促。还要再一次纠正一个错误,就是陈树湘师长,不是扯断自己的肠子自杀的,而是咬断自己的肠子自杀,相当惨烈!

在电影中,整个湘江战役的过程比较模糊,如果让一位没有研究过湘江战役的观众来看这部电影,他很难描述出前因后果,而湘江战役复杂而分散的现场,都需要时间节点和地图来辅助,否则看完之后会一头雾水。

我从2009年5月开始研究湘江战役,一直在构思这部戏的电影剧本,我的思路与目前看到的电影出入还是比较大的,对于战争题材电影的把握,八一厂还是延续了大决战的风格,战争场面震撼,情节和人物刻画简单,我感觉挺遗憾的。2013年我曾写过话剧剧本《血战湘江》,因为受到场景限制,视觉缩小,主要描写了白崇禧,陈树湘,韩伟三个人物,所以我自己总觉得不够满意,一直期待着写电影版剧本。2015-8底我还专门去了兴安,去了光华铺和脚山铺两个战场实地考察,此外还去了三官堂,在界首的湘江边,我站立了好久……因为我构思的电影剧本正是从这里开始的,1949年11月,李天佑路过界首渡口,在此停留,他面对平静流淌的湘江,思绪万千,久久无法平静……而话剧剧本《血战湘江》则是从韩伟病危开始的,他去世前交代儿子京京要埋葬在闽西,让儿子难以理解,因为韩伟将军是湖北人,话剧最后的结尾是京京终于了解了父亲的初衷,他安葬好自己的父亲,决定和妻子再去湘江走一遍……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何我对湘江战役如此费心,实际上它有很多吸引我的元素:

首先,湘江战役中胜负明显,但是意义深远,国民党表面上赢了,大获全胜,但是中央红军主力却突围了,仅仅15年后,红军就打回来了。红军可以说惨败,出发时的8万多人,剩下只有三万多,但是这场失败却唤醒了领导层,尤其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更不计较个人得失,支持毛主席回到最高的军事指挥层。而再度出山的毛主席力挽狂澜,开始了他的军事传奇。

其次,这场战役将星闪耀,国共双方很多的著名将领都经历了湘江战役,例如: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彭德怀、朱德、李天佑、耿彪、杨勇、杨成武、李聚奎、陈光、罗炳辉(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原型)、张震、左权、韩伟、白崇禧、何健、刘建绪等等,他们经历了惨痛的湘江战役,各有得失。杨勇和杨成武都曾经在湘江战役中负伤。

其次是战役的瞬息万变:战机的成败就只在转瞬之间,如果红一军团能够抢先占领全州,那么就可以保证红军安全渡江,可惜只是在犹豫之间,湘军便迅速占领全州,而且可以沿着桂黄公路直接南下,封堵湘江。最后红军从四个渡口过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此外,湘江战役被掩埋了四十多年:也许是过于惨痛,也许是那么的不堪回首,当事人都很少提到湘江战役,以至于八十年代之前,很少有资料记载这场战役,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渐渐披露。

不少将领后来都写了回忆录或者回忆的文章,例如之前提到的李天佑,就曾经写过回忆文章,耿飚也和电影中描写的一样,虽然患有疟疾,但是一样拿起大刀与湘军肉搏。还有张震也写了回忆湘江战役的文章,这些文章至今读来都感觉相当悲壮,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因为血战湘江过于悲壮,在制作完《血战湘江》ppt之后,我拒绝了其他网友的邀请,他们曾经约我一起再研究皖南事变或者西路军,我想一个人的人生所能承载的痛苦还是有限的,就把其他战役的研究工作交给更多的有心人去完成吧。

当然我也有一个心愿,希望有朝一日,将话剧版的剧本《血战湘江》认真修改好,然后公开给高校剧社去排练和演出,这部戏写作之初就考虑到了高校话剧低成本的特点,只是我一直想写得更好。

电影《血战湘江》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很多年来的期待,用电影来展现这段悲壮的历史,是非常合适的,它凝聚了无数电影工作者的心血,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诚挚地希望院线能认真对待这样一部心血作品,好好地做好它的发行工作。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红。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对牺牲在湘江战役中的烈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血战湘江》的观后感800字2

去年大火的《血战钢锯岭》,确实是近年来战争题材中的优秀作品,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反转、善与恶的交织、生与死的洗礼……观众们随着影片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到二战的主战场,重温冲绳战场的惨烈一役。而正在全国影院热映的《血战湘江》,从战争的惨烈程度上来看,并不亚于《血战钢锯岭》,偏写实的风格、硬碰硬的对战模式、全程无尿点的战争场景,把炮火带进了影院,把硝烟带出了银幕,真实残酷的呈现了红军在生死存亡之际的关键一战。

不同于一般的国产战争题材,影片不仅注重真实的展现战争场景,更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同时。从张一山夸张的表情、从保剑锋满脸是泥的表情中,看得出战争的残酷。电影还刻画了四种不同形式的战争场面,有硝烟弥漫的阵地战、惨烈无比的肉搏战,还有意志比拼的牵制战、紧张激烈的遭遇战等,喜爱军事题材的影迷们绝对感觉够硬。

《血战湘江》真实再现“湘江战役”中的新圩之战、界首之战、觉山之战等,所以可能会显得有些主旋律。但是全片节奏简单、明快,战争场景从始至终贯穿全片,无论是开场的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惨烈场面,还是悲情的界首阻击战,其他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奋力突围、冒死度江等场景,几场大战联系紧密,毫不拖泥带水反而是一气呵成,带给观众的是血往上涌、热血沸腾的直观感受,把主旋律拍出了新花样。不少影迷,走出电影院不禁说到,我军还有这种操作,够硬,够爽!

为真实还原国共两军对垒时短兵相接、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本片导演陈力掘弃了当下战争片普遍采用的三维制作、绿幕抠像等表现手法,而是全部采用真枪实弹,炸药用了2吨,从而将写实风格原汁原味的加以呈现,更真实的表现了战争的现场感、紧张感、窒息感、压迫感。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俨然如同战士进入战场一样,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电影画面很良心,拍摄实打实,不抠图,不玩特技,实打实的拍,没有花架子,只有真英雄,货真价实的东西总会被人看好。

这部制作、投入都堪称是大手笔的影片中,对演员的演技和体能要求无疑更高。好在有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坐阵,加上保剑锋、王大治等一众的拼命演出,所有演员不靠颜值哗众取宠,靠的是实打实的演技,才有如此过硬的品质。影片的音响效果爆棚,轰炸机的低空飞行、炸弹在战场爆炸、坦克强势行进,以及各种枪炮声纷繁复杂交织在一起,带给观众一次难得的视听体验。

战争题材一直都是外国片的天下,《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一部《血战湘江》尽管还不能达到好莱坞工厂的整体水准,但还是带来了太多惊喜,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八十多年前的一段战争历史,经过当代电影的表现手法跃然银幕,看起来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和令人揪心,尽管早已知晓了影片的结局,但伴随着影片的进程,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感觉依然很神奇。影片《血战湘江》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基础上,融入了战友情、父子情、兄弟情,既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

《血战湘江》的观后感800字3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电影《血战湘江》,将于6月30日在全国公映。该片全景式描述了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展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谱写出一部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公映前,该片已在全国很多地方,为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观众开展了巡映活动。根据巡映期间观众的反映和评价,电影《血战湘江》有三大看点最令人期待。

细节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

电影《血战湘江》用现代观念和视听语言呈现战争,每个细节都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片中,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枪炮声、轰炸声和喊杀声,指战员说话时几乎都是声嘶力竭;持不同观点争辩时,几乎都是在吼叫,尤其是毛泽东与李德、博古争辩时,脸对脸、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当时的血战状态更加真实,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采。在服装和造型上,摒弃华丽色彩,留住真实自然,所有红军指战员都穿戴着破旧衣帽,浑身沾满泥水,头发纷乱不堪,脸上带着血污……

这部影片的真实感还在于对批判教条主义的刻画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比如,博古、李德只知纸上谈兵,使部队陷入蒋介石的圈套,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选择走大路致使部队在敌机轰炸中伤亡惨重……占据了很大叙事篇幅的激烈血战和惨重损失成为认识教条主义巨大危害的有力证据,让人触目惊心。

在电影中,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毛泽东质疑李德、博古的决策,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通过这些对话,进一步揭示出,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高强度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

《血战湘江》这部军事题材力作,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湘江战役的真实战况。仅看预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连天、焦土四溅……每个镜头都做到了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展现。在重火力猛烈轰炸中,红军指战员骑马飞奔于战壕间、眼神坚定扣动扳机、高喊“冲啊”等景象无一不让观众感受到震撼。

历史上,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影片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无论是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痛,拍出了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摄影机位在之前战争片中较少见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观机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机位,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人类渺小,从而突出战争的残酷。

影片全长116分钟,高强度战争场面就占了近70分钟,全程充满强烈而独特的震撼力。据悉,整个摄制过程中战争场面完全是真实场景,没有特效镜头、3d和绿幕,近万名部队官兵参演,使用了2吨多tnt炸药、80多吨汽油,片中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几乎所有演员都是在进行着真实的战斗,身上自然呈现出紧张感,为观众展现出的是一幅热血爆棚的战争场景。

红军牺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

“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电影《血战湘江》中,类似的镜头和故事还有很多,常引人落泪。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那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血战湘江》的观后感800字4

在我党建党96年之际,省水利厅机关党办组织大家观看电影《血战湘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也是一次令人震撼的理想信念教育。

影片讲述了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伟大历史。湘江之战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随后,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影片成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在长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以红军34师为代表的红军将士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大无畏精神。

湘江之战是惨烈的,红军战士们拿着最低级的武器,吃着最粗糙的干粮,穿着最破旧的衣服,忍受疾病的肆虐,还要坚持战斗。34师6000将士用血肉之躯铸成铜墙铁壁,血战数日与敌人拼到最后一人一弹,师长陈树湘和全师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他们完成了自己“誓为苏维埃新中国留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最终,英勇的中央红军战胜了敌人,西渡湘江,北上抗日。

观看影片感受最深的是革命先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湘江之战,中央红军8万多人被50多万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可谓困难重重,险象环生。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战士就不可能在面临巨大牺牲的时候,仍然坚守在战斗一线;没有坚定的信念,红军各级指战员就不会对在面对李德和博古同志错误指挥时,仍然坚决执行命令;没有坚定的信念,陈树湘师长就不会明知担任后卫任务九死一生,还率领全师官兵在枫树脚之战中与十几倍的敌人殊死激战,宁死不屈,直至牺牲。没有坚定的信念,二纵队的官兵就不会在没有得到命令前,不放弃任何一件物资,用生命保障“辎重”安全;没有坚定的信念,林裁缝就不会带领四个儿子前赴后继参加红军,一心一意跟党走。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当林家老四赶回部队后,得知父亲和哥哥都已经壮烈牺牲,他虽然泪流满面,但仍然坚持要参加红军跟党走。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在讲话中就曾强调“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他指出,长征的胜利,靠的是红军将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学习红军先烈们的光辉历史,就是要学习他们不忘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初心,一心一意跟党走。我们共产党员加入党组织,就在党旗下宣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中国共产党96年的光辉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靠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天,我们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上。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要始终把握“四讲四有”党员标准,把“讲政治、有信念”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大风大浪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利益得失面前保持定力。要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真正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作为一名参与鄂北工程建设的普通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始终坚持“三年通水、五年建成”任务目标不动摇,围绕“质量、安全、水保环保、进度”四大建设任务,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清醒认识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加速提质各项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各项工作都要创先争优、走在前列,持续深入推进创新、高效、廉洁、生态、智慧、文明“六个鄂北”建设。

《血战湘江》的观后感800字5

2月18日,八一电影制片厂带着最近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来到陆军第六十五集团军“红一师”举行放映活动,在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陆军第六十五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叶青、八一电影制片厂生产部主任李天印及河北省委宣传部秘书长史建伟、张家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莉等领导一起出席了放映活动。

《血战湘江》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特别是34师官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奋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

“红一师”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屡建功勋,著名的“大功三连”就在这支部队。春节前,-视察陆军第六十五军集团军时对这支部队给予了高度称赞。82年前,“红一师”将士参加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湘江战役,82年后,官兵们又协助八一厂参加了反映湘江战役的影片《血战湘江》。该部某炮团政治部主任周宇说:“让我们红军传人在影片中还原这段英勇悲壮的真实故事,是对我们最好的传统教育。”

放映中,官兵们一直是在兴奋、感动中观看的,不少人不停地抹着眼泪。放映一结束,导演陈力和演员王霙、徐箭、孙维民等与官兵们现场交流。博士教导员孟非凡说:“看了影片《血战湘江》,使我们对-提出的革命军人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视察该部时曾组织战士召开座谈会的排长赵斌说:“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血战湘江》就是对-要求的生动阐释,我们要把影片作为学习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大功三连”战士刘冠华说:“看了影片,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百倍珍惜,做好老红军传人,为“大功三连”增光添彩。”红一师的官兵们纷纷表示,当前军队正在进行体制改革,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发扬红34师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积极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新的成绩,交出优秀答卷。

八一厂把学习“红一师”好传统、好作风作为这次放映活动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晚上时间,专门组织创作人员参观了“红一师”史馆,并与官兵们进行座谈,重点学习了“大功三连”的先进事迹。著名导演陈力说:“参加这次放映活动很受教育,这既是一次灵魂的净化,也对今后创作反映部队官兵生活题材的作品很有帮助。”

河北省委对影片《血战湘江》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向利亲自派有关领导参加影片在“红一师”的放映活动。同时,田向利专门向省委书记赵克志作了汇报。赵克志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迅速联系八一厂调看影片《血战湘江》。最近,河北省委将对影片《血战湘江》在全省宣传发行工作做出部署。

负责影片《血战湘江》宣传发行的北京亚细亚影视制作发行有限公司,为这次放映活动作了大量的服务保障工作。安徽影星银幕厂连夜赶制了一块10米长的大银幕,厂长苏演亲自带车从安徽专程送到放映现场。

八一厂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向党的十九大献礼的重点影片,我们将继续搞好影片《血战湘江》的巡演放映活动,不仅部队放,还要到井冈山、遵义、会宁、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区放映,让伟大长征精神在新时期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

《血战湘江》的观后感800字

《血战湘江》的观后感800字高中范文

【第5篇】最新爱国主语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优秀5篇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1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电影《血战湘江》,将于6月30日在全国公映。该片全景式描述了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展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谱写出一部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公映前,该片已在全国很多地方,为部队官兵和社会各界观众开展了巡映活动。根据巡映期间观众的反映和评价,电影《血战湘江》有三大看点最令人期待。

细节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

电影《血战湘江》用现代观念和视听语言呈现战争,每个细节都具有极强的真实质感。片中,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枪炮声、轰炸声和喊杀声,指战员说话时几乎都是声嘶力竭;持不同观点争辩时,几乎都是在吼叫,尤其是毛x与李德、博古争辩时,脸对脸、眼瞪眼、拍桌子、摔茶碗,使当时的血战状态更加真实,也为领袖形象的刻画带来了新的风采。在服装和造型上,摒弃华丽色彩,留住真实自然,所有红军指战员都穿戴着破旧衣帽,浑身沾满泥水,头发纷乱不堪,脸上带着血污……

这部影片的真实感还在于对批判教条主义的刻画描写,让观众深刻认识教条主义的危害。比如,博古、李德只知纸上谈兵,使部队陷入蒋介石的圈套,辎重大搬家的决策使红军行动缓慢,选择走大路致使部队在敌机轰炸中伤亡惨重……占据了很大叙事篇幅的激烈血战和惨重损失成为认识教条主义巨大危害的有力证据,让人触目惊心。

在电影中,毛x说:“战士抬辎重走,走得慢还累吐血。”博古说:“那就加快步伐。”朱德说:“走大路,遇轰炸,伤亡严重。”李德则说:“红军不是胆小鬼。”毛x质疑李德、博古的决策,博古竟然说:“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他能错吗?”通过这些对话,进一步揭示出,比一个个教条主义行动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也使对教条主义的批判变得锋利而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高强度的战争场面非常震撼

《血战湘江》这部军事题材力作,以真实的战争历史为依托,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湘江战役的真实战况。仅看预告片就可以“痛”感十足,血流成河、炮火连天、焦土四溅……每个镜头都做到了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展现。在重火力猛烈轰炸中,红军指战员骑马飞奔于战壕间、眼神坚定扣动扳机、高喊“冲啊”等景象无一不让观众感受到震撼。

历史上,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打得最惨烈的一仗。影片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蒋家岭突围战等。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无论是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痛,拍出了真实,让观众身临其境。影片中很多的摄影机位在之前战争片中较少见到,比如坦克身上的微观机位,尤其高空航拍的垂直机位,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人类渺小,从而突出战争的残酷。

影片全长116分钟,高强度战争场面就占了近70分钟,全程充满强烈而独特的震撼力。据悉,整个摄制过程中战争场面完全是真实场景,没有特效镜头、3d和绿幕,近万名部队官兵参演,使用了2吨多tnt炸药、80多吨汽油,片中随处可见滚滚硝烟和枪林弹雨的画面。几乎所有演员都是在进行着真实的战斗,身上自然呈现出紧张感,为观众展现出的是一幅热血爆棚的战争场景。

红军牺牲的故事感人至深

影片中,每个红军牺牲的故事都感人至深: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整好军帽,两人为是红军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师长陈树湘受重伤,肠子流出,竟亲手扯断,誓死不当俘虏,捍卫红军尊严……他们每个人都为伟大的长征精神增添了耀眼光芒。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红军战士穿梭在树林里,唱着不知名的家乡民谣,满怀希望地向前走……当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有无限感慨:也许这些红军战士在想家、在想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但什么时候才能回家看看?也许,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但他们却义无反顾。

“现在是危急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影片中,大战在即,彭德怀给指战员作战前动员的场景撼人心魄。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要求大家:“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家高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在电影《血战湘江》中,类似的镜头和故事还有很多,常引人落泪。观看这部影片,我们收获的不仅有震撼与感动,更有启迪,那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忠贞信仰,在任何时代都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2

电影《血战湘江》终于上映,期待已久,自然不可错过。可惜,附近的电影院排片超低,而且还有被包场,让你无法选择,于是只好来到七公里外的电影院观赏,国产的战争电影实在是不应该受到这样的礼遇。

看得出来,电影《血战湘江》下了很大的功夫,和八一厂过去的战争电影风格区别不大,战争场面一丝不苟,相当认真。电影的主线非常清晰,就是毛主席在湘江战役中的不断抗争,最终湘江战役的惨败导致了领导层思想的改变,通过了毛主席提出的方案,在通道及时转兵,避免了第二次被包围。

这部电影中我感觉耿乐扮演的耿飚非常神似,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后人。张一山扮演的李天佑实际上并不是很像,但是感觉张一山真的是卯足了劲在演。何健虽然台词写得很凶狠,但是实际上的何健还应该更加杀气腾腾,的确,正如电影里所说,他不仅杀了很多的革命者,还有他们的家属,例如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白崇禧的篇幅虽然不少,但是并没有展示出他智慧的一面,在湘江战役中,白崇禧还是很好的把握了战役的主动权,避免了与红军鹬蚌相争,让蒋介石渔翁得利。周恩来演得相对来说很拘谨,与伟人风采有一定的差距,演员不是很放得开。蒋介石、杨开泰都塑造得比较表面化,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剖析,例如在知道主力红军渡过湘江之后,蒋介石会有纵虎归山,后患无穷的感觉。电影虽然给的戏份有限,但是仍然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才能打动观众。

这部电影和我预想的还是有差距的,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要塞入太多的元素,必然会导致整部电影内容不清晰。如果是拍摄成三个小时的电影,应该会更加合适。

这部电影描述的场景主要集中三处:红一军团在林彪的领导下,打响觉山铺狙击战,阻挡从全州沿桂黄公路南下的湘军。红三军团在彭德怀领导下进行的光华铺狙击战,全力阻挡从桂林沿桂黄公路北上的桂军。还有一个重要的战场,就是新圩狙击战,由李天佑师长指挥,防止桂军将中央红军截断。这三处主要的狙击战,在电影中均有表现,篇幅还不小。此外还有中央纵队行军,红三十四师在枫树脚狙击桂军。这些战争场面在电影中都表现得非常多,很详细。只是感觉每次都靠字幕来提示,似乎需要更好的梳理一下。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虽然受到篇幅的限制,但是仍然可以努力制作得更好,而不仅仅是枪弹横飞的战争场面。这部电影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战争的起因没有介绍清楚,也就是缺少应该有的铺垫。湘江战役的起因非常清晰,蒋介石要在湘江合围中央红军,调动50万军队进行伏击,毛主席与彭德怀,面对困境,曾经提出多套方案,但是被否决。李德的固执己见导致红军进入了包围圈。

此外战争进行过程中的瞬息万变和万分惊险没有得到很好的提现,红军陷入重重包围本来无望突围,但是因为瞬息万变的战机,尤其是红军进攻龙虎山,导致桂军误判后撤,湘江出现了防御缺口,这在电影中没有提现。林彪左权在指挥战役的过程中,指挥部差一点被湘军端了,这也没有描写。

桂军、中央军、湘军之间矛盾重重,尤其是白崇禧,虽然是军事天才,但是也要面对广西贫瘠和兵力薄弱的窘境,对于他而言,防蒋甚于防共,也正是因为诸多的矛盾,才使国民党没有团结一致,在湘江战役中没有做到完胜红军,这些在电影中被弱化了,实在是可惜。

红34师的命运在电影中有交代,但是显然笔墨太少,实际上它的遭遇是撼动人心的,因为整个师团5000多人,被整建制打掉,让人心痛,而师长的自杀是湘江战役中的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可惜电影里一笔带过,过于仓促。还要再一次纠正一个错误,就是陈树湘师长,不是扯断自己的肠子自杀的,而是咬断自己的肠子自杀,相当惨烈!

在电影中,整个湘江战役的过程比较模糊,如果让一位没有研究过湘江战役的观众来看这部电影,他很难描述出前因后果,而湘江战役复杂而分散的现场,都需要时间节点和地图来辅助,否则看完之后会一头雾水。

我从2009年5月开始研究湘江战役,一直在构思这部戏的电影剧本,我的思路与目前看到的电影出入还是比较大的,对于战争题材电影的把握,八一厂还是延续了大决战的风格,战争场面震撼,情节和人物刻画简单,我感觉挺遗憾的。2013年我曾写过话剧剧本《血战湘江》,因为受到场景限制,视觉缩小,主要描写了白崇禧,陈树湘,韩伟三个人物,所以我自己总觉得不够满意,一直期待着写电影版剧本。2015-8底我还专门去了兴安,去了光华铺和脚山铺两个战场实地考察,此外还去了三官堂,在界首的湘江边,我站立了好久……因为我构思的电影剧本正是从这里开始的,1949年11月,李天佑路过界首渡口,在此停留,他面对平静流淌的湘江,思绪万千,久久无法平静……而话剧剧本《血战湘江》则是从韩伟病危开始的,他去世前交代儿子京京要埋葬在闽西,让儿子难以理解,因为韩伟将军是湖北人,话剧最后的结尾是京京终于了解了父亲的初衷,他安葬好自己的父亲,决定和妻子再去湘江走一遍……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何我对湘江战役如此费心,实际上它有很多吸引我的元素:

首先,湘江战役中胜负明显,但是意义深远,国民党表面上赢了,大获全胜,但是中央红军主力却突围了,仅仅15年后,红军就打回来了。红军可以说惨败,出发时的8万多人,剩下只有三万多,但是这场失败却唤醒了领导层,尤其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更不计较个人得失,支持毛主席回到最高的军事指挥层。而再度出山的毛主席力挽狂澜,开始了他的军事传奇。

其次,这场战役将星闪耀,国共双方很多的著名将领都经历了湘江战役,例如: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彭德怀、朱德、李天佑、耿彪、杨勇、杨成武、李聚奎、陈光、罗炳辉(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原型)、张震、左权、韩伟、白崇禧、何健、刘建绪等等,他们经历了惨痛的湘江战役,各有得失。杨勇和杨成武都曾经在湘江战役中负伤。

其次是战役的瞬息万变:战机的成败就只在转瞬之间,如果红一军团能够抢先占领全州,那么就可以保证红军安全渡江,可惜只是在犹豫之间,湘军便迅速占领全州,而且可以沿着桂黄公路直接南下,封堵湘江。最后红军从四个渡口过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此外,湘江战役被掩埋了四十多年:也许是过于惨痛,也许是那么的不堪回首,当事人都很少提到湘江战役,以至于八十年代之前,很少有资料记载这场战役,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渐渐披露。

不少将领后来都写了回忆录或者回忆的文章,例如之前提到的李天佑,就曾经写过回忆文章,耿飚也和电影中描写的一样,虽然患有疟疾,但是一样拿起大刀与湘军肉搏。还有张震也写了回忆湘江战役的文章,这些文章至今读来都感觉相当悲壮,让人久久难以平静……

因为血战湘江过于悲壮,在制作完《血战湘江》ppt之后,我拒绝了其他网友的邀请,他们曾经约我一起再研究皖南事变或者西路军,我想一个人的人生所能承载的痛苦还是有限的,就把其他战役的研究工作交给更多的有心人去完成吧。

当然我也有一个心愿,希望有朝一日,将话剧版的剧本《血战湘江》认真修改好,然后公开给高校剧社去排练和演出,这部戏写作之初就考虑到了高校话剧低成本的特点,只是我一直想写得更好。

电影《血战湘江》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很多年来的期待,用电影来展现这段悲壮的历史,是非常合适的,它凝聚了无数电影工作者的心血,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诚挚地希望院线能认真对待这样一部心血作品,好好地做好它的发行工作。

漫漫长征路,滴滴红军血。日落寒霜起,湘江血染红。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对牺牲在湘江战役中的烈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3

以往在课本上,大家只知道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很重要的一战,是打得最惨烈的一仗。但是究竟当时场景是什么样,以往影视作品对湘江战役表现得很少,自然没有可借鉴参考的相关影视资料。

此次,《血战湘江》用电影镜头向观众讲述了83年前红军付出巨大牺牲血战湘江的悲壮故事,正面表现了红军将士满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对党的坚定信念,深刻揭示了左倾错误路线给红军带来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前赴后继、勇于牺牲,全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大无畏精神。

这是导演陈力继成功执导《周恩来四个昼夜》和《海棠依旧》等影视剧后,再次迎难而上的力作。作为向党的十九大、纪念建军90周年献礼影片,陈力直言:“接拍这部‘命题作文’时压力很大,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确定拍摄后,随着前期走访老区、查找资料、采访人物等,越是走近这段历史,越是感到震撼,红军战士们坚决服从、大无畏的精神令人感动,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5万英烈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他们太年轻了,平均年龄才20岁左右啊。”陈力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有责任必须拍好这部影片,让更多观众熟知这段历史,红军在湘江血战七天七夜的历史不应被忘记,也不能被忘记。”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4

《血战湘江》塑造了红军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特别是34师官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奋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

“红一师”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屡建功勋,著名的“大功三连”就在这支队伍。春节前,国家主席视察陆军第六十五军集团军时对这支队伍给予了高度称赞。82年前,“红一师”将士参加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湘江战役,82年后,官兵们又协助八一厂参加了反映湘江战役的影片《血战湘江》。该部某炮团政治部主任周宇说:“让我们红军传人在影片中还原这段英勇悲壮的真实故事,是对我们最好的传统教育。”

放映中,官兵们一直是在兴奋、感动中观看的,不少人不停地抹着眼泪。放映一结束,导演陈力和演员王霙、徐箭、孙维民等与官兵们现场交流。博士教导员孟非凡说:“看了影片《血战湘江》,使我们对国家主席提出的革命军人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国家主席视察该部时曾组织战士召开座谈会的排长赵斌说:“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血战湘江》就是对国家主席要求的生动阐释,我们要把影片作为学习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大功三连”战士刘冠华说:“看了影片,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百倍珍惜,做好老红军传人,为“大功三连”增光添彩。”红一师的官兵们纷纷表示,当前军人的队伍正在进行体制改革,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发扬红34师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积极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新的成绩,交出优秀答卷。

八一厂把学习“红一师”好传统、好作风作为这次放映活动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晚上时间,专门组织创作人员参观了“红一师”史馆,并与官兵们进行座谈,重点学习了“大功三连”的先进事迹。著名导演陈力说:“参加这次放映活动很受教育,这既是一次灵魂的净化,也对今后创作反映队伍官兵生活题材的作品很有帮助。”

河北省委对影片《血战湘江》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向利亲自派有关领导参加影片在“红一师”的放映活动。同时,田向利专门向省委书记赵克志作了汇报。赵克志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迅速联系八一厂调看影片《血战湘江》。最近,河北省委将对影片《血战湘江》在全省宣传发行工作做出部署。

负责影片《血战湘江》宣传发行的北京亚细亚影视制作发行有限公司,为这次放映活动作了大量的服务保障工作。安徽影星银幕厂连夜赶制了一块10米长的大银幕,厂长苏演亲自带车从安徽专程送到放映现场。

八一厂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献礼的重点影片,我们将继续搞好影片《血战湘江》的巡演放映活动,不仅队伍放,还要到井冈山、遵义、会宁、延安、西柏坡等革命老区放映,让伟大长征精神在新时期发挥重要的教育作用。

血战湘江电影观后感5

凡是经典战争电影,必须有大场面和真实性,观众必须能够在电影中受到感官上各种冲击,那才是一个过瘾!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国产战争面,不是因为它的残酷画面,而是看起来很无聊,不真实,缺少了战场感,缺少了身临其境觉。

但是,《血战湘江》是一个例外,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和保剑锋,终于还原了一次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影片的战争场面,操作的实在是太劲爆了,以顿计数的炸药,只为还原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场面。无论是张一山、保剑锋还是王大治,在后来的采访中提到拍摄现场,无不苦不堪言。

正因为有了演员在片场的卖力演出,才换来了电影院中的视觉刺激和感官肌能刺激,影片恰似一个巨大的红色惊叹号,完全刷新着他们的观影体验。

还有一点难能可贵《血战湘江》不避讳血腥,不避讳血腥场面,不避讳血腥镜头,镜头下的战场犹如血海,毫无保留地还重现长征中最悲壮一役的惨烈卓绝。

在惨烈的背后令人惊奇的是片中,既没有使用cg技术来做特效,也没有三维软件来做虚拟场景,完全用炸药、汽油轰出战争片的澎湃激情,这一点是是绝对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做不到的!真实的炸药轰出来的战争场面,不夸张的说,在电影院中都能嗅到硝烟的气味,直接把观众带进了战场,亲历了83年前的残酷。

《血战湘江》是一部有着血性与刚烈的硬派战争片,绝对是一部热血战争片,那年战争中的红军都还年轻,年轻观众的感觉会更深刻!

枪炮声、爆炸声、喊杀声,声声震耳不绝;阵地战、遭遇战、白刃战,战战惊心动魄。

高空航拍可见硝云弹雨的宏大场面;攻防大战通过中景展现两军集团式冲锋的排上倒海之势;短兵相接的密集对射、流矢纷飞则有近景表现出来。

人物特写细腻显露殊死血搏的。镜头语言始终在绘声绘色地呈现着战场的残酷与血腥。

燃烧的战旗、军人的呐喊,更是前辈们的热血青春。

四个战场,四次殊死阻击战,两军进行着惨绝人寰的战斗,讲真的小眼球真的受不了。习惯了和平生活的我们,被拉进近距离的战争中真的有点不适应。

密集的炸点连续引爆,制造火光四起、焦土飞溅。双方无休止的拉锯战犹如血肉磨盘,让阵地前尸横遍野、战壕里血水倒灌。硝烟炮火混合着扬起的尘土,汇成遮天蔽日的战云。渡口上空飞机肆无忌惮的俯冲投弹与射击,让江面上无数水柱冲天而起,士兵成批倒在浮桥之上,殷红的鲜血将碧绿的湘江变成了“赤水河”……

战争的惨烈实在不忍描述。

战争绝对够硬,归功于影片的精良制作、精心拍摄,还有演员们的精湛表演。

浴血觉山铺、酣战光华铺、鏖斗新圩、死守枫树脚,紧凑有序的叙事节奏之下,各个战场惨烈战斗的场景不时地穿插出现。

保剑锋、董勇、张一山、耿乐等当红明星演技在线,纷纷化身骁勇善战的铁血将领,在枪林弹雨之中、炮火连天之下,或是坚毅、或是狂野、或是刚强、或是生猛,在战斗中一个个身先士卒,显现着角色向死而生的勇而无畏,体现着英雄的字典里没有寡不敌众。

正是得益于他们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才给慷慨悲壮故事加重着迷人的魅力。

统而言之,《血战湘江》堪称给疲软已久的国产战争片注入久违的激情。既把女人看湿,悲壮场景引得她们泪水涟涟;更能把男人看硬,疯狂的战斗让他们感到热血感爆棚。

在国产电影过度快餐化、嬉皮化的当下;在好莱坞超英肆虐、奇幻当道之时。我们太需要这样雄浑有力的电影来提振精神了,而非绵弱无力的小确幸来麻醉身心。

最新爱国主语电影血战湘江观后感优秀5篇

【第6篇】湘江北去观后感500字

【第1篇】

《湘一江一北去》带我们重一温一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在黑暗里迷茫,在黑暗里探索,在黑暗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湘一江一北去》与其说是以一毛一泽一东为主角,倒不如说是以湘一江一的那群进步青年为主角,以当时中国进步青年为主角。整部影片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用一毛一泽一东等一批风华正茂的湖南青年来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高涨、满清热血的新青年,借湖南张敬尧这位倒行逆施、勾结日本的军阀来反映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群湘一江一青年依然激扬文字、指点一江一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一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以一毛一泽一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少年中国说》中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国强”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话。

《湘一江一北去》这部影片给我们感觉最深的是一毛一泽一东等人到北京拜访杨昌济时,杨昌济对他们所说过的那些话。“吾人求学与海外,欲归国而致之用,不可不就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还 有一毛一泽一东回忆杨昌济在讲台上所说的那一番话“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一生的思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贯穿影片的中心我想就是杨昌济的这些话,这个剧情也是围绕这些话而展开。剧中湘一江一这群进步青年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组织新民学会,积极开展活动,从投入五四热潮运动到创办《湘一江一评论》,从筹备资金赴法学一习一,到回国后改造旧中国。他们结合我国国情在救国的道路上始终用“何者当因,何者当革”来思考国家出路的问题,最后在取舍间这群进步青年的思想上有所改变,信仰发生分歧。面对一路风雨走来的好友,他们为坚定彼此的信仰,毅然地选择分道扬镳也绝不牺牲自己的主义。

想想当前我们很多人都丢失了自己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一经济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很多金钱利益至上的观念,我们的一精一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企业,抑制经济发展衍生的金钱观还 需靠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好,就能给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好的社会风气。而我们非公企业最容易接触底层的劳动工人与农民,以一党一员带动群众、服务与群众,我们非公企业的一党一建工作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历史,我们内心隐隐作痛,但在这隐痛中还 夹杂这一种感动,为这群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的热血青年而感动,为这群青年所肩负起要振兴民族的使命而感动。

又到了一个改革的时间窗口,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一主,文明,和谐,早日实现复兴中华的伟业!

【第2篇】

6月11日,公司一团一委组织人员观看了电一影“湘一江一北区”。观后感慨万千,思绪颇多,特写此感。

影片“湘一江一北区”主要讲述了青年一毛一泽一东从新文化运动后的1918年到1921年建一党一期间,从长沙与北京间辗转,求学,思变的成长经历。一毛一泽一东以后的妻子杨开慧之父是一毛一泽一东的老师,他有3个得意的门生蔡和森,萧子升和一毛一泽一东,他推荐他们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中赴北大求真知。一毛一泽一东到北大认识了李大钊,陈独秀,一胡一适等中国思变的先驱者,一毛一泽一东同志心怀国家与名族存亡,在北大他的思想进一步的得到了升华。一次大战结束后,中国举国欢腾,但是看得深远的一毛一泽一东看到了国家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希望。当时中国内外一交一困,内部军阀割据,外部列强强权,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丧权辱国的21条签订后,山东半岛归日本统治。但是人民对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变的麻木不堪,他们得过且过,并不思进取。当时以北大为首的积极向上,思变的一爱一国青年按捺不住,他们抵制日货,上街游行,反对军阀政一府的残酷统治。在1919年54运动爆发了,看着片中当时的国人努力抗争,思变猛进,我感到无比的震撼,54运动由学生发起,由工人扩大,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在这之后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发展。青年一毛一泽一东开始研究学一习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坚信中国可以效仿俄国10月革命的成功经验,用共产主义来救中国。影片最后一毛一泽一东踏上轮船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一产一党一第一次代表大会,踏上了救国之路。

影片从头至尾都充满了抒情忧伤的音乐,略带心酸苦涩,代表了当时的人民生活在悲伤和痛苦之中,但最后的音乐犹如是奋发的前奏一般,显示着人们的希望与崛起。一毛一泽一东与他的革命挚友胸怀天下,血气方刚,上下求索,纵然面对残酷黑暗的时局,仍努力思索寻找着救国的方法,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他们对真理和信仰的不懈和执着无不感动、震撼着我们,这些一精一神现在仍是当代青年需要努力学一习一的。

影片中的主线自然是人民群众与封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毛一泽一东放弃赴法留学,回到长沙,创立“湘一江一评论”来声援北京学生运动。但是并没有取得实际的胜利。这就引出了影片的中心,究竟哪一条才是行之有效的真正的救国之道。一毛一泽一东的挚友萧子升赴法后坚持无政一府主义,而好友陶斯咏更选择用教育和思想来救中国。各种思想逐渐产生了一交一锋,之后裂变。一毛一泽一东对于这些丝毫没有犹豫和举棋不定,虽然劝说挚友无果,但是他坚定的认为只靠思想和教育是救不了中国的,当时吃不饱,穿不暖,饱受内外蹂一躏的中国人需要武装革命来救国,而俄国的10月革命用实践证明了可行一性一,正是他所追求的东西。最后一毛一泽一东依然踏上参加中一共“一大”的征一途,犹如滚滚北去的湘一江一之水,汇入到了浩瀚的历史洪流之中。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一江一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一浪一遏飞舟。时代在变,但革命的信仰不会变。值此建一党一90周年之际,观影后更是坚定了我对于共产主义思想的追求。事实雄辩的证明只有共一产一党一可以救中国,作为一名共青一团一员,我也有着坚持与信仰。我决心努力学一习一党一的历史和理论,来武装和充实自己,建立更为崇高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工作中用青年人应有的朝气蓬勃和热血来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来靠近一党一组织,为一党一和国家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湘江北去观后感500字

【第7篇】关于影片《血战湘江》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影片《血战湘江》观后感1

2月18日,八一电影制片厂带着最近拍摄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来到陆军第六十五集团军“红一师”举行放映活动,在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陆军第六十五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叶青、八一电影制片厂生产部主任李天印及河北省委宣传部秘书长史建伟、张家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莉等领导一起出席了放映活动。

《血战湘江》塑造了红军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反映了红军将士特别是34师官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奋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

“红一师”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屡建功勋,著名的“大功三连”就在这支队伍。春节前,国家主席视察陆军第六十五军集团军时对这支队伍给予了高度称赞。82年前,“红一师”将士参加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湘江战役,82年后,官兵们又协助八一厂参加了反映湘江战役的影片《血战湘江》。该部某炮团政治部主任周宇说:“让我们红军传人在影片中还原这段英勇悲壮的真实故事,是对我们最好的传统教育。”

放映中,官兵们一直是在兴奋、感动中观看的,不少人不停地抹着眼泪。放映一结束,导演陈力和演员王霙、徐箭、孙维民等与官兵们现场交流。博士教导员孟非凡说:“看了影片《血战湘江》,使我们对国家主席提出的革命军人要‘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国家主席视察该部时曾组织战士召开座谈会的排长赵斌说:“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核心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什么是干部的表率作用,让我们从中很受教育。《血战湘江》就是对国家主席要求的生动阐释,我们要把影片作为学习长征精神的生动教材。”“大功三连”战士刘冠华说:“看了影片,我们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确实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百倍珍惜,做好老红军传人,为“大功三连”增光添彩。”红一师的官兵们纷纷表示,当前军人的队伍正在进行体制改革,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发扬红34师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积极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作出新的成绩,交出优秀答卷。

八一厂把学习“红一师”好传统、好作风作为这次放映活动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晚上时间,专门组织创作人员参观了“红一师”史馆,并与官兵们进行座谈,重点学习了“大功三连”的先进事迹。著名导演陈力说:“参加这次放映活动很受教育,这既是一次灵魂的净化,也对今后创作反映队伍官兵生活题材的作品很有帮助。”

河北省委对影片《血战湘江》高度重视,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向利亲自派有关领导参加影片在“红一师”的放映活动。同时,田向利专门向省委书记赵克志作了汇报。赵克志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迅速联系八一厂调看影片《血战湘江》。最近,河北省委将对影片《血战湘江》在全省宣传发行工作做出部署。

负责影片《血战湘江》宣传发行的北京亚细亚影视制作发行有限公司,为这次放映活动作了大量的服务保障工作。安徽影星银幕厂连夜赶制了一块10米长的大银幕,厂长苏演亲自带车从安徽专程送到放映现场。

影片《血战湘江》观后感2

为了给观众们呈现出更逼真的战场,开拍前陈力便和每一位演员谈过话,“影片拒绝绿幕和特效,每一个场景都得上战场,真打。”为此,陈力生生开辟了一个小型战场,操练演员。

在采访过程中,陈力不止一次地说到要给所有参与的演员们点赞。在艰苦的条件下,老戏骨王霙、孙维民、刘之冰,青年演员张一山、保剑锋、耿乐等人依然敬业地完成了《血战湘江》的拍摄工作,这让陈力相当感动和感激。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业内演员身价过高饱受争议之际,《血战湘江》整个剧组成本核算中,老戏骨演员们的片酬连全片投资的10%都达不到,90%以上的资金均用在了拍摄和制作费上。“演员片酬占比特别小,基本上就是拿些补贴,有的甚至就是零片酬。这部电影特别强调的就是演员们的奉献精神。”陈力说,影片拍摄的过程也是经历了一次长征。

影片中扮演毛主席的演员王霙,为了拍这部电影,在20天内减肥20斤。张一山、保剑锋等在影片中的表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这场战役已经过去了83年,但是红军将士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感染激励着一代代的有志青年,传承他们这种视死如归的革命意志。

为了把最完整的作品呈献给全国观众,影片完成后并没有直接公映,而是奔赴福建古田、湖北红安、江西瑞金、湖南韶山、三军仪仗队,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地举行献映和主创见面会活动,通过倾听观众的反馈,根据观众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最终才进行全国公映。

在陈力看来,拍电影首先要尊重观众,只有倾听观众的心声,才能让今天的年轻人和昨天的英雄们对话,才能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不少看完《血战湘江》的年轻观众表示,“电影中震撼的场面让我们如同置身其中,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是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取得革命的胜利,敬畏之感油然而生。”陈力说,一部好的电影比那些理论教育来得更加深入人心,感受深刻。用电影来反映这一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影片《血战湘江》观后感3

4月21日至23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血战湘江》在我省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展映,剧组主创人员亲赴现场与观众进行了热烈互动,这部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情怀的电影精品得到了我省观众的一致赞誉。

4月23日上午,《血战湘江》在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展映,官兵们看得格外认真。片中惨烈的战争场面、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让年轻的官兵感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强烈震撼。学员王世伟表示:“这部影片充分揭示了什么是大局意识、什么是牺牲精神,让我很受教育,并且时时叩问自己,要想成为一名新时期的合格军人,还有什么不足之处。”学员唐嘉良则激动地说:“这部国产影片真正拍出了革命先烈的血性和气魄,我希望将来能有更多更好的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吸引年轻人走进影院,让他们不再一味迷恋国外影视作品。这部影片不同于所谓的‘抗日神剧’,它的细节真实感人,也最打动人。”

河北传媒学院是本次河北展映的最后一站,放映现场座无虚席,没有座位的同学甚至直接坐在了过道上。电影是属于年轻人的,我特别希望年轻的学子们去走一段长征路,去感受一下革命先烈当年洒下鲜血和汗水的地方,从而更好地珍惜当下,铭记历史。

影片《血战湘江》观后感4

去年大火的《血战钢锯岭》,确实是近年来战争题材中的优秀作品,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反转、善与恶的交织、生与死的洗礼……观众们随着影片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重回到二战的主战场,重温冲绳战场的惨烈一役。而正在全国影院热映的《血战湘江》,从战争的惨烈程度上来看,并不亚于《血战钢锯岭》,偏写实的风格、硬碰硬的对战模式、全程无尿点的战争场景,把炮火带进了影院,把硝烟带出了银幕,真实残酷的呈现了红军在生死存亡之际的关键一战。

不同于一般的国产战争题材,影片不仅注重真实的展现战争场景,更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同时。从张一山夸张的表情、从保剑锋满脸是泥的表情中,看得出战争的残酷。电影还刻画了四种不同形式的战争场面,有硝烟弥漫的阵地战、惨烈无比的肉搏战,还有意志比拼的牵制战、紧张激烈的遭遇战等,喜爱军事题材的影迷们绝对感觉够硬。

《血战湘江》真实再现“湘江战役”中的新圩之战、界首之战、觉山之战等,所以可能会显得有些主旋律。但是全片节奏简单、明快,战争场景从始至终贯穿全片,无论是开场的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惨烈场面,还是悲情的界首阻击战,其他在敌人的包围圈中奋力突围、冒死度江等场景,几场大战联系紧密,毫不拖泥带水反而是一气呵成,带给观众的是血往上涌、热血沸腾的直观感受,把主旋律拍出了新花样。不少影迷,走出电影院不禁说到,我军还有这种操作,够硬,够爽!

为真实还原国共两军对垒时短兵相接、紧张刺激的战斗场景,本片导演陈力掘弃了当下战争片普遍采用的三维制作、绿幕抠像等表现手法,而是全部采用真枪实弹,炸药用了2吨,从而将写实风格原汁原味的加以呈现,更真实的表现了战争的现场感、紧张感、窒息感、压迫感。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俨然如同战士进入战场一样,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电影画面很良心,拍摄实打实,不抠图,不玩特技,实打实的拍,没有花架子,只有真英雄,货真价实的东西总会被人看好。

这部制作、投入都堪称是大手笔的影片中,对演员的演技和体能要求无疑更高。好在有年轻的老干部张一山坐阵,加上保剑锋、王大治等一众的拼命演出,所有演员不靠颜值哗众取宠,靠的是实打实的演技,才有如此过硬的品质。影片的音响效果爆棚,轰炸机的低空飞行、炸弹在战场爆炸、坦克强势行进,以及各种枪炮声纷繁复杂交织在一起,带给观众一次难得的视听体验。

战争题材一直都是外国片的天下,《野战排》、《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一部《血战湘江》尽管还不能达到好莱坞工厂的整体水准,但还是带来了太多惊喜,总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八十多年前的一段战争历史,经过当代电影的表现手法跃然银幕,看起来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和令人揪心,尽管早已知晓了影片的结局,但伴随着影片的进程,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种感觉依然很神奇。影片《血战湘江》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基础上,融入了战友情、父子情、兄弟情,既催人泪下又发人深省。

影片《血战湘江》观后感5

近日,献礼十九大红色战争题材影片《血战湘江》正在全国热映。该片汇集了包括王霙、孙维民等一众老戏骨,再加上张一山、耿乐、王大治等实力派男演员的加盟,让这部主旋律战争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张一山在《血战湘江》中饰演最年轻的师长李天佑,与众多老戏骨一起拍摄这样一部描写历史上惨烈的湘江战役的电影,张一山坦言难度不小:“演战争戏我觉得首先是什么都不说,对体力上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然后嗓子第一天拍了半天就哑了,因为真正战场上是枪林弹雨,枪炮声很响,你要跟身边的人说话都要靠喊,小伤就是崴个脚,蹭破皮,流点血这很正常,然后也经常会被炸的耳鸣,一会儿才能缓过来,手背炸伤了全是血”。

除了身体上的挑战,此次剧组共运用了两吨的炸药和八十多吨汽油来完成战争场景的拍摄,众多的炸点也给演员们的表演带来了挑战。为了拍摄出真实的战争场面,有时候演员们还不得不迎着炸点跑去。就像张一山所说:“刚开始有点害怕,然后打枪还眨眼,然后炸点一来还躲。后来适应了半天以后,基本上就迎着炸点来了,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近几年,张一山所演绎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但谦虚的他却从未停止过向前辈学习。在面对我们的镜头时,他坦言感谢这一次拍摄《血战湘江》的经历,让他更加懂得珍惜:“每天脏兮兮的,然后浑身是血,然后回去以后把裤子脱了全是泥什么的,擤鼻涕也全是黑的。但是很难忘,我一直说我觉得年轻人还是不应该天天在温室成长,我觉得还是要经历一些磨难,更何况这也不算什么磨难,只是吃点苦而已,所以我觉得这些经历对我来讲都是很宝贵的。”

关于影片《血战湘江》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第8篇】湘江北去观后感600字

【第1篇】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一毛一泽一东在十三岁离家留书给父亲的诗。十三岁,在那个时代已是可以独自闯荡,求学报国的年纪了。再面对当今的时代时,我又不得不感慨了。总是搞不清时代在进步还 是倒退,也许时代是前进的,人却是倒退的。每当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有些激一情澎湃,热血沸腾。再怎么,我也算个青年吧,热血青年。也许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勇气,便是坚持了。呵呵,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什么了。

刚看完电一影《湘一江一北去》,不知从专业的角度该如何分析,我只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也许是与中国的历史有关,与五四运动有关,与青春有关,于是,即使只是简简单单的对话,我也会被感动,忍不住有流泪的冲动。不知道这部电一影与历史真实有多少抵触,我对一毛一泽一东先生的历史不很清楚,只是讲讲这部片子的感受吧。

我不得不承认,是由于主角是保剑锋饰演的,于是,我才迫不及待看的。说实话,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我不知道对于那些我不知道的岁月,和那峥嵘岁月里奇伟人物该如何表演才算到位,才能惹来别人的赞同和赞美。我以为会有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动人心弦的故事,以及可以博取眼泪的故事,是我无知了。

《湘一江一北去》讲述了从一毛一泽一东求学到走俄式道路之间的事情。年轻时的一毛一泽一东打过铁、拉过黄包车、做过图书管理员……做这些短工,或是为了筹钱出国留学,或是为了与当时学者陈独秀、李大钊、一胡一适等见到面、一交一流思想。特别令我感动的是,陈独秀在讲述自己学说时,还 只是清洁工的一毛一泽一东插了话、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生气,后来还 与他认真一交一流了。还 有,李大钊也会看一毛一泽一东写的东西并且还 付了实践。那时候的一毛一泽一东并未太出名,这些文曲星级的人物会这样对待他和他的言论,这又令我太感慨。呵呵,那个时候,有不同的观点便可大声说出,管你是天王老子还 是什么,而这“天王老子”也会认真对待来自底层的声音。至于现在如何,我不必说大家也可做到心中有数了吧。

再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萧子升,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得知一毛一泽一东主张的是俄式武装革命的道路,与他们最初的信仰相抵触时,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说这种平和的方式即使得不到实现也要坚持。友情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立场,信仰的力量是无人能敌的。是的,无论谁坚持的道路是对还 是不对,这都是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你的是对的,但我还 是要坚持我最初的。我佩服这种信仰,和这种信仰下产生的勇气。

再者是杨开慧,周冬雨饰演的,镜头不多,这不多的镜头里却常出现那个在门外等候、守望的画面,无论晴天还 是雨天。这就是一个女人简单的等待吧。《虞美人 枕上》是一九二零年一毛一泽一东写给杨开慧的词:

堆来枕上愁何状,一江一海翻波一浪一。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关于一毛一泽一东先生的一爱一情,我了解的也不多,但却被影片中简单的画面,和写在书纸上的诗词感动了……

关于五四运动,也许受现代文学老师的影响,我也是特别推崇和崇拜。想来便常常觉得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那场浩大的运动,也许那个时候,我也是个真正的热血青年。“狂飙突进,浮躁凌厉”。而不像现在,在这萎一缩的时代,畏畏缩缩。

去青岛五四广场拍的“五月的风”,那阵感天动地、席卷全中国的狂风何时才能再来一场!

【第2篇】

与以往青春励志主旋律影片不同的是,《湘一江一北去》这部红色经典影片,将故事的主人翁锁定在青年时代的一毛一润之(一毛一泽一东)身上,90年前那群风华正茂的湖南热血青年,激荡文字,指点一江一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上开天辟地,将水深火难的中国引向光明,而以一毛一泽一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用火热的青春燃一烧着当时苦难混乱的中国,《湘一江一北去》这部红色经典影片,不仅仅是一段青春励志的旋律和一首红色激一情的一交一响曲;更是建一党一90周年的献礼,让我们后人重一温一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画面:一条一江一和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

由华夏电一影发行公司出品并发行的建一党一九十周年重点献礼片《湘一江一北去》是一部让年轻人热心沸腾的一爱一国影片,充满激一情,反映着以一毛一泽一东为代表的一批湖湘热血青年为中国共一产一党一的创立而做出重要的贡献,片中许多台词慷慨激昂都说到了观众心坎里。潇彧有幸提前参加了这次看片会,这部突出青春与励志的影片,有着与《建一党一大业》很大历史承载关系。

影片《湘一江一北去》虽然不是以纯一爱一情故事来讲述,更没有过于炽一热的情感戏,但是保剑锋、周冬雨在片中演绎含蓄恋情却贯穿始终,甚至在情感上有更为丰富的叙述和回味。故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着: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一毛一泽一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一毛一泽一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接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映,一段纯真美丽的一爱一情悄然萌发。

杨开慧早在14岁的时候就认识了一毛一泽一东,在影片中她赋诗一首:“高谊薄云霞,一温一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这首五律借菊花而委婉地表达了对一毛一泽一东的一爱一慕之心以及对两人一爱一情未来的美好希冀。而最后两句被一毛一泽一东修改成“今年飞雪时,能否至吾家”更能体现出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处。虽然影片中的革命恋情并不出位,但是一浪一漫又含蓄,周冬雨更是坦言片中的革命情感非常值得年轻人学一习一和尊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剑锋饰演“28画生”一毛一泽一东很有味道,虽然湖南话学得有点雷人,但还 颇有几分味道。周冬雨戏份虽然不多,却很抢眼。她饰演“霞姑”杨开慧也值得称赞,甚至超过首次触电大荧屏的处一女作《山楂树之恋》,尤其杨开慧追赶着启动的火车将父亲杨昌济留给心一爱一的学生一毛一泽一东的围脖传递到他手中,那一刻感染观众的画面……难怪导演陈力对周冬雨给予很高的评价:“她心静,充满真一性一情。”另外,香港老戏骨李子雄(饰演陈独秀)和内地表演艺术家奚美娟(饰演杨昌济的妻子)在剧中的出彩配角,给的确给该剧增色不少!

除此之外,该片将颇多笔墨放在青年时期一毛一泽一东的奋斗史上,如年青一毛一泽一东主动给陈独秀搭讪、学拉黄包车,做图书馆管理员、教李大钊做甩步一操一、一胡一适演讲时候私下一交一头接耳即将被赶出之前那段慷慨陈词,以及领导大家革命的方式等等。虽然有一些让人发笑的台词和桥段,但把一毛一泽一东年青时的细心、“粗细”、幽默、率真的革命激一情都凸显出来,尤其一毛一泽一东说自己国语差,引起观影人哄笑,但这能表现出年轻人的轻松与活泼来,同时,也是展示一位未来伟人的胸怀与热情。

影片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大场面并没有用镜头呈现出来,比如恩师杨昌济去世、一毛一泽一东母亲去世、军阀混战场面、甚至连历史资料战争画面也不曾被引用出现,仅仅通过一毛一泽一东或者别人的口述及字幕来完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湘一江一北去》这部不足千万元小成本制作的电一影,几乎全靠保剑峰来压轴了,太凸显了保剑锋“一毛一泽一东”个一性一还 是稍显单薄!周冬雨戏份虽不多,台词岁不多,但是这次表情、神色拿捏的还 算到位。

电一影《湘一江一北去》不仅仅是一段青春励志的旋律和一首红色激一情的一交一响曲,更让我们重一温一一条一江一和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影片结尾很有鲜明的中国红色政权特色、喻意深刻。杨开慧一身红色旗袍守护在降生的新生儿旁边,摇晃着手中的木摇篮,从特定对象和地域上折射一出中国共一产一党一诞生了!影片在一毛一泽一东与何叔衡毅然决然地踏上赴上海中一共“一大”的征一途而结束,仿佛犹如滚滚北上的湘一江一之水,汇入了浩瀚的历史洪流之中……

湘江北去观后感600字

《湘江观后感400字(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