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少年班观后感150字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3篇优秀的少年班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少年班观后感150字,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少年班》观后感500字范文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拥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正的敌人。
——德兰修女
他们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人。
他们含辛茹苦地奋斗了大半辈子,是一群奋斗的人。
他们经历了社会的历练,早已能够分得清什么是虚假的朋友和真实的敌人。
他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大人,成长是他们的标志。
我们蓦然回首,我们却与他们是那么相像: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慢慢的长大了。不再是以往的无知孩童。可是,蓦然回首,回忆过去的时光,我曾经疑问过:成长是什么一路走来我们收获了什么?
《少年班》讲述80年代某大学招收天资卓越的少年组建“少年班”。五湖四海的少年汇聚一堂,貌似风光的表象下有着隔阂与困顿。几名好友仲贝儿和林晓欣经历了狂放青春与惨痛失败,渐失联系。二十年后,在一个葬礼上重新聚首,翻开旧事,打开心结。让我想起自己年少时和父亲的相处,很温暖的青春片,最好的爱就是不要去限制孩子,让他们的灵魂自由生长,他们就一定可以好好长大,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他们的成长历程正是我们要走的——平淡却又曲折,波澜起伏中也可以动中含静。
他们从小也是或淘气鬼或老实呆板,也曾走过绚烂的青春,也曾上过学……
他们的成功与经历是我们的范版,指引我们向前去。
他们的经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也在经历着他们的路。
电影《少年班》观后感1
看过这个片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看网上评价并不是很高,于是一直很纠结怎么表达我心中的感受。
这是一部和我经历息息相关却又经过夸张之后截然不同的片子。
其实这种所谓的少年班一直存在,不仅仅是大学,小学中学都有类似的教育。说来也很简单,我小学时候被其他熟识的同学的热心家长拉入了其组织的数学奥赛培训班,因为我一直算是对学习比较上心比较努力的乖乖女,小学的那些奥赛知识也并不难,于是成绩算是中等偏上,获过数学竞赛一等奖,也顺理成章的考入了一个中学实验班。我的资质属于一般,智商没有超高,不是天才,可也不笨。小学的各种竞赛培训班就认识了一批超级天才的同学,于是中学进去了这个天才班后也没有特别大的不适应。
我和吴未一样有自知之明,从小学时候学奥赛的课堂表现就看到很多同学就是天才而自己只是个平凡的人,也羡慕那些非常聪明上课不怎么听课考试任何难题全都会的天才同学。我在班上看到了很多天才,他们和别人总有各种怪念头和奇怪举止。不过,我们毕竟都是同一个城市的,都是较优秀的小学考进来的,年龄差也在两岁之内,于是当然也就没有电影中呈现得那么夸张,他们只是有些行事和思维让我觉得神奇,不至于离经叛道或者触犯法律,品德上绝对没问题。他们没有非常要好的朋友,和班上其他同学都只是泛泛之交,但交谈还是能很愉快友善的。我会努力读书,努力融入他们的世界,去尽可能多的理解他们在想什么。老师也会比较宽松,只要没出什么大问题,不太会管大家。学习上的交流会让老师也很喜欢这些天才。一个班四五十个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也有些是智商普通的同学,我和他们更聊的来。我不会把他们当怪胎,我会很敬佩很欣赏他们。或许我碰到的不是电影中那种顶尖的天才,我遇到的情况不是那么极致,但我能体会到。
电影中为了突出效果夸张了某些东西,显得狗血刻意了些。但抛开这些夸大,吴未的一些感受我是能懂的,周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和教育我是能懂的,甚至他们青春期懵懂的叛逆我是懂的。我知道可能大部分人不能理解也不能感受到这些天才的世界,也自然不能理解这部电影里面讲的东西。但有过经历的我是认可这部作品的,确实讲出了一些天才世界的特质,这些东西可能不讨喜,不健康,不正能量,还很无聊,但它们真实存在。
从电影艺术角度看,光景的运用,镜头的角度,都很协调一致地营造了一种诡谲又带点青涩的气氛。剪辑叙述很流畅,全片尽管压抑,零碎,但能够一直吸引着我。不愧是一位优秀剪辑师出身的导演~导演少年班的真实经历也给了他坚实良好的素材基础支持。演员的表现全部合格,对怪异人物的把握很自然,我看的时候没有任何违和感。或许这不是一部好作品,但在我心中,这是一部合格的作品。
电影《少年班》观后感2
青春类电影也是这几年开始流行起来的,那些年之后,不论好片烂片林林总总也算不少,其实青春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是人会变,一拨人的青春过后另一拨人也当然会有青春,所以正是这类题材片能够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原因吧。那些明媚的忧伤,那些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总会多少带给人一些小感触的吧。
少年班也一样,只不过所借用的故事背景转换到了天才少年之间,我承认看这部片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看剧情,诚然,剧情方面也并不是很到位,反而有些牵强,或者说为了完整地叙述整体故事而设置的一些情节吧,虽然,人生的情节就是这样的支离破碎,有时候只要把握整体走向就ok。作为电影主要拍摄地点—本人大一的校区,在很多时候都在寻找着那些熟悉的场景,哪怕是搭好的场景,处处是可以回忆的地方所以多少会有些出戏,正如一个专业的导演或者电影工作者,他在对一个电影的观看中一定会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而非普通观众只是欣赏最终呈现的效果而已。
好的剪辑也会为电影增色不少,在几个主要人物向女神表白的情节中,一幕幕画面与周兰的演绎衔接恰到好处,一面最后的狂欢,一面周兰为爱恋之人的无视痛苦忍受,都通过画面转换诠释得淋漓尽致,这些当然不能少了导演的剪辑功底,为影片增色不少。
电影《少年班》观后感3
青春很美好,这谁都知道,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在青春里看到的爱情、奋斗、失败、成功。全都被我们所铭记,可是我们走出那段时光,便再也不会做那样的事情,从此之后,我们剩下的只有回忆。
《少年班》定义为为青春片,只是因为其中上演了那个年纪的故事,但这样的青春又不是我们常人所能经历的,我们不能身临其境。电影不能让我们回忆起我们青春时光的故事,我们始终只是一个旁观者。可是,这才是电影啊!你能在一个角度去体验你在现实世界里所经历不到的东西。
一直不知道天才的该如何定义,是否要去翻开字典,去翻译它。那是天赋,与生俱来的出类拔萃,可是天才的另一面是疯子,对吗?他会有一些出乎常人的举动,然而我们不愿承认疯子是天才啊!
方厚正是年纪最小的一个,若是没有周知庸将他带到大学里上少年班,在他那个年纪,已然是鹤立鸡群的人物。他是一个异类,他是天才,他是孤独的。他曾对吴未说,你是我第一个朋友,天才不应该被孤立。我想起了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方厚正是天才,有着与年纪不符的能力,不符的情感表现,太过于突出,这不是他的错。却也不一定是他想要的。
在我看这里,我最喜欢的应该是王大法,片中王大法是一个神棍形象。他的成长,思维,做事方式与一般人都不一样,他保有一丝神秘。也正是有这样的原因,最后炸了汽车,王大法是最勇敢,最没有顾忌的。我喜欢王大法的处事,不谈封建迷信,可他总是用封建迷信的方式解决其他人不能解决的事,在数学教授来测试少年班时,几乎几个人都被难住了。王大法却用一招算卦成功解出了数学题,看似无稽之谈,我们要承认第一个拯救少年班的人是王大法。可能天才正是用了我们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思维,才那么与众不同吧!
麦克一直是一个坏孩子,在少年班也是,没有一点长进。他是青春期叛逆的代表,在来到少年班之前,无所事事,他该去的事少管所而不应该是少年班。这是最开始大家想法。没有人喜欢这样一个恶汉。到了少年班,一贯的特立独行没有一丝变化,可是从他保护方厚正的场景可以看出他的恶更多的来自对不公平的憎恨,来自他的仗义。在古代,他有可能能成为一个大侠也说不定呢!
吴未并不是一个天才,正好反衬。他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失败品,母亲对他的厚望以及培养方式有些扭曲,造就他在性格上的巨大缺陷,可人的自尊心又是那么强烈,从不愿被人发现事实,到最后的坦然。最后为麦克顶罪,被学校开除,他一直是一个失败者的角色,隐藏于心底的秘密,最后才揭开。可是晚了,与我们平常看到的一样,世上没有月光宝盒,太多在失去才懂得珍惜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你想做的,没人知道结果。
吴未的遗憾在于周兰,周兰是最有学生气的一位,她才是少年班的学生。其他人或多或少只是拥有了上天给予了一些天赋,对这些人而已,这些天赋只是上天强加到他们身上的,他们对此也并为珍惜。周兰毕竟是一位女生,女生的情感太过于细腻,不是一般人所能猜透。况且周兰还不是一般人。不知道最后追吴未时,她是不是真的后悔了,吴未不是她人生计划的人,终究只是一个过客,只是一个能在他青春期留下不可磨灭印象的一个人。
将这些天才少年召集在一起的是周知庸,从很多层面上来讲,周知庸是一个疯子。他是少年班第一期的成员,他可以被称为是第一代天才,他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的身上,少年班的同学只是他来证明自己的人。这样想想可悲至极,然而他却也是最有血有肉的一位老师,是最悲情的一个,
最后的最后,结局是悲剧。说到结局不得不提一个人,江依琳,她是所有天才少年的女神,他是少年班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车震,是不是少年班会成功,是否结局会变得美好。我想说是红颜祸水,可是这就是青春。即使方厚才一干人等-了imc。少年班计划也不一定会继续下去,周知庸一开始就错了。
这里我们不聊教育,不谈人生,只有青春。还记得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唯一的天才,特立独行者,却只是他人的替身。不管谁是天才,不过是同一段人生,相信你也是天才,你也能将人生过得不一样。
电影《少年班》观后感4
首先,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甚至都没有及格,晚上正好睡不着,手机里也只有这一部电影,便仔细看了看,说实话,不感觉有多好,但个人感觉及格还是没问题的,而且有的话还是很有启示性的。
关于少年班,80后多数没有接触过,但应该是听说过的,又叫做神童班,90后可能就没有这个概念了,总之,一帮智商高的出奇的人聚在一起,往往是15岁左右就上了大学,而且成绩还是拔尖的,总之一般人望其项背。导演肖洋作为94级少年班的学生,想必他对少年班的生活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评论里有的人说这部片子很夸张,不接地气,我感觉可能是对这些人中龙凤的生活并不了解吧,动辄150左右的智商,行为与常人肯定是有不同的。
故事的一条主线还是追求梦想,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对少年班的这几个人来说,都是一笔很难得的财富。影片里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当命运需要你逆风飞翔的时候,就不能随风而去,这句话适合每个人,而与智商高低无关。当我们年轻时,命运更多时候需要我们逆风飞翔,不能过太安稳的生活,不能有太安逸的想法,随风而去很容易,但可能找不到方向,消失在茫茫人海。故事的主人公吴未,但并不是非常的无畏,母亲安排了他的生活,虽然很不愿意,但又无法改变,在智商完全无法与他人匹敌的情况下,他默默做了很多事情,直到大家都叫他吴妈,直到大家最后才发现他的好,他对这个集体有多重要。
相聚终有分离,因为智商高,这些人发展的都不差,但是不是真的都快乐,能不能找到懂他们、理解他们、爱他们的人,就不清楚了。吴未最后说,我一直没有把书念好,没有成为我妈期望的人上人,我只是成为了我自己,简单的奋斗着,对我们多数人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这样,简单的奋斗着,勇敢的成为自己,说不定有天运气爆棚的时候,还能成就自己。
我有时有一种怪异的想法,认为智商和情商有点冲突,双高的人不多,智商高的人总在找一种捷径,找一种对自己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而情商高的人往往正好相反,在很多人眼里他很傻,往往做着一些没有什么成效的工作,其实他不是真的傻,而是在照顾大家的感受,同时牺牲了自我一把。比如爱自黑、会自黑的人往往更受欢迎,因为他们懂得把自己放的更低一点,懂得找到人与人之间的这个平衡点,这也就是小胖子为什么说吴未是他这么多年唯一的一个朋友,和智商无关,但和付出有关,谁又能说你的付出是无用、无所谓的呢?
电影《少年班》观后感5
《少年班》是一部预告片做得相当精彩的电影,而这对于靠剪辑在圈内混得风生水起的肖洋导演来说,并非难事。在低劣青春片泛滥成灾的今天,一群天赋异禀的学生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横空出世,似乎要带来一股江湖新秩序。
天才们的故事,向来受到看客的青睐。大多数人在这个平庸的世界上,靠着平庸的资质经营平庸的人生。我们渴望不凡,仰视天才,他们带有传奇色彩的轶闻趣事,是普通人乏味生活的调剂。早些年,《雨人》《心灵捕手》《美丽心灵》这些以高智商人类为主角的电影,获得了主流观众和奥斯卡奖的高度认可。新世代里,长相在传统意义上根本挤不进帅哥队伍的谢耳朵和卷福,更是以iq之名,打出brainy is new sexy的旗帜,把全球女性迷得死去活来。
当中国观众被各种不负责任的本土低能电影持续侮辱智商之后,《少年班》里的小神童们,是否能让观众真正产生一种源自智力的快感呢?毕竟,肖洋导演自己也曾经是“少年班”中的一份子。而中国电影的现状是,高智商从业者的比例实在低得可怜。
所以,基本上,我是怀着乐观向上的心情去观赏《少年班》的。我满以为它会很不一样,可结果它只是隔靴搔痒。这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在于,创作者们对“少年班”存在价值的闪烁其辞,以及剧作层面上对“关系”的轻视。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置在1998年。彼时,大学开始扩招,作为精英教育(现在看来应该是“个性化教育”)的少年班,受到学校制裁。而孙红雷扮演的理想主义者周知庸,却以一己之力抗衡制度和现实社会,从全国各地挑选出一批智商极高的天才少年,训练他们成为理工科领域最顶尖的人才。这其中,有暴力倾向严重的麦克,有发育未完全的11岁儿童方厚政,有家在河南农村的“神棍”王大法,还有倔强骄傲的女生周兰。当然,班里也混进了一个普通少年:吴未。他在严苛强势的单亲母亲的一手操办下,顶着誓做人上人的巨大压力,进入完全不属于他的世界。而最终,周知庸的教育实验以失败告终,少年们也分道扬镳,踏入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他们没有改变世界,却都被世界改变了。
听起来,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幻灭的悲伤故事。周知庸的初衷,是要让这些少年“认识你自己”,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帮助少年们挖掘连他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足以干出一番丰功伟绩的潜能。为了这样的目标,在周老师眼里,谈恋爱、看电影、参加舞会都是十足的禁忌,是迈向人类智慧顶峰的绊脚石。作为少年班第一期的学员,他四十多岁依然单身,偏执到连袜子都要熨烫得没有褶皱。你很难说他是“爱”这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更多时候,你会从周知庸身上感受到一种不寒而栗的冷酷——他甚至会直白地告诉吴未,之所以选他进入少年班,就是为了让他发挥出一条“鲶鱼”的陪跑作用,让珍贵的“金枪鱼”们时刻保持兴奋状态。而当伪造红头文件的事情被发现,校长执意解散少年班,周知庸下跪认错、自我鞭笞,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们不要失去参加imc大赛的机会。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得到一个能够体现智商优越性的结果。可“认识你自己”,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周知庸期望少年班是一个脱离里现实羁绊的乌托邦,他几乎无视这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亦是血肉之躯,需要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和及时的心理疏导。一个低情商的老师,怎么能应付得了一帮另一种意义上的“问题少年”呢?周先生的孤独漂流注定失败。他这个船长,和《死亡诗社》里的基汀船长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坚持摒弃专制,让学生们解放天性,学会独立思考,以拥有更为健全的心智。
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观众的我们,不禁会有疑问:如果少年班的教育理念,是周知庸所奉行的异化的“精英主义”,那它的利弊究竟该如何衡量?电影触碰了少年班这样一个现代教育史上颇受争议的问题,也的确是朝着有别于狗血青春的方向努力,让我们窥探到了关于天才的冰山一角。一黑板复杂的数学公式,亦是请来现实学霸设计把关。然而,这冰山一角之下沉默积蓄的巨大能量,似乎并未被激发。诚然,“天才”也是人,但他们和普通人的差别是客观存在。这其中的差异,正是天才类影片最应当关注的“戏核”,是最能吸引观众的“陌生化”元素。遗憾的是,创作者巧妙地打了一个擦边球,把在澡堂群殴升级成为向澡堂投放自己研制的“臭屁弹”;向女孩儿表白的方式,是画一个心形的函数图。说得刻薄点,是在借天才的名义,赚青春的票房。不过,在各种所谓超级ip的围攻之下,《少年班》选择了这样一个原创主题,也算得上是勇气可嘉。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群智商高于常人的天才。包括周知庸在内,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大一个障碍是“孤独”。这些身在彼岸的人,单纯执着,对感兴趣的事物报以疯狂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离平庸却安全的此岸越来越远。普通少年吴未,正是天才们和“此岸”最紧密的关联。大概也正因为吴未是最贴近普通人的角色,所以董子健的演技有了发挥空间(星妈为了儿子的前途,也真是煞费苦心啊)。相比之下,饰演“天才”们的演员,基本没什么“内心戏”可言。是啊,如果天才那么容易演,达斯汀•霍夫曼也不会得影帝啦!
《少年班》是一部语焉不详的电影。它似乎试图在“此岸”和“彼岸”之间,寻找到可以接受的平衡点。然而,就像一个个在结局处“泯然众人”的主人公们一样,这部电影最终没有逃出平庸之作的桎梏。创作者显然是为票房考虑得更多一些,希望多抖几个包袱,赚取掌声和赞誉。可在经历了无数烂片的洗礼之后,观众真的还有那么好骗吗?
陈丹青老师曾有过这样的评价: “现在的七零后、八零后导演,越来越现实,以便制造越来越不现实的影像。大家适应了管制,熟练地绕过种种真实。”正如最近被全民吐槽的网络剧《盗墓笔记》,越来越多年轻的影视创作者在一开始就选择自我阉割。他们放弃了艺术创作的某些本能,机智地避开有触雷可能的区域,凭借经验和想象中的“大卖”标准,生产出貌似安全的作品。可艺术的生命,也在这一次次的趋利避害中消磨殆尽。不久前重温《顽主》,这部拍摄于20多年前的老电影,现在看来仍有着极为先锋大胆的尝试和表达。那场荒诞惊奇的“颁奖走秀”,简直是神来之笔!时至今日,大陆电影已经很久没有艺术上的惊喜和突破,各种电影节红毯上留下的,多是无作品女明星的八卦谈资。如果说李安是世界华语电影的面子,王家卫是香港电影的面子,侯孝贤是台湾电影的面子,那么大陆电影的面子,又在哪里呢?
《少年班》观后感
《少年班》这部电影的出现,不但是对中国特色的教育体制的叩问,更是对一群具有特殊才华的少年真实写意。该片的出现意义非凡,它填补了青春题材电影单一性,丰富了青春的意义。
影片聚焦在少年班五个学生身上,他们分别是桀骜不驯的麦克、早熟聪慧的方厚政、个性十足的周兰、天资普通的吴未和来自山野狂放不羁的王大发。影片通过具体的情节将这五个少年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少年班曾经是个教育界的特殊现象,一些智商出类拔萃的孩子被直接招进大学,目的就是培育中国未来的尖端人才。这样的培育人才方式,其实是一种不很理智极为不科学的行为。拔苗助长,忽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一群不同年龄的大学生相处,闹出不少啼笑皆非的故事。
影片导演肖洋曾经是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的学生,所以他本人对少年班比较有发言权,编剧这个故事,应该是得心应手。肖洋拍摄这个故事的目的其实并不是哗众取宠,而是让这个故事带给大家更多的思索。教育不是砸钱,教育也不是开小灶,教育更不是拼爹妈,教育是对下一代的负责,而不是蓄意被功利化。
看过讲着名物理学家霍金故事的《万物理论》,霍金的成功和国家似乎没有半毛关系,完全是自己自费刻苦钻研,即使已经小有成就,霍金依然没有任何所谓的国家补贴,完全依靠讲学和出版书籍稿费生活和治病。再说《三傻大闹宝莱坞》也是极度讽刺那种呆板教条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学分成绩的教育体制。少年班可能完全属于中国特色,这其实是对普通学生的歧视,对特殊学生的禁锢,抹杀学生天性,过度的开发智力,这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生长法则。
影片悲剧性角色有两个,一个就是老师周知庸,一个就是资质平凡的吴未。周老师同样曾是少年班的`学生,他被报送到慕尼黑工业大学读书,但一样并没有成为声名显赫的高级人才,但他还一直假冒国家名义招收少年班学生,企图实现未完成的夙愿,最终被自己荒谬和一厢情愿的行为给祸害。而吴未,他本身并不聪慧过人,完全被身为校长的母亲虚荣心驱使,被包装成为一个天才少年。一个是执迷不悟,一个是硬着头皮装葱,但他们都失败了。
影片采取顺叙手法,节奏适中,故事性较强,情节也算跌宕起伏,画面质感较好。其中利用不少慢镜头升华人物内心世界和宣扬外在美,小高潮不断。影片以客观的态度审视少年班存在的意义,通过具体的情节反馈出少年班存在的不合理性。
演员的表演真实自然,特别演绎普通少年吴未的董子健,演技比在《青春派》中更精进了不少,这个角色非常考演技,因为吴未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他很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影片给出两个桥段,充分展现出这个角色的自卑矛盾的心理。一个是四个小伙伴喝酒吴未道出实情,自己是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另一个桥段是和周兰离别之际吴未的不舍和忧伤,两个哭戏,通过董子健充满层次感的表演,让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而被深深触动。影片为了表现这个角色的平庸,在外表上有别于张狂的麦克,在智商表现上有别于王大发、方厚政和周兰,而董子健显然准确的把握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所以表现出来的吴未就不是一个傲娇的天才,而只是一个为他人而存在的可怜虫。他只是一条保护金枪鱼新鲜感常在的鲶鱼,他曾经失自我,最终被治愈。
《少年班》其实也有不少类似《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和《左耳》等片中追女生、打架和搞恶作剧的桥段,但《少年班》由于年龄不等,这特殊人群的青春更是与众不同,是荒唐、滑稽和幼稚的代名词。
35位用户关注
12位用户关注
74位用户关注
69位用户关注
50位用户关注
90位用户关注
40位用户关注
8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