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观后感 > 观后感
栏目

故宫观后感结尾(8篇)

发布时间:2022-08-25 热度:85

【导语】故宫观后感结尾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故宫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宫观后感结尾,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故宫观后感结尾

【第1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叶君、萧寒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在央视电视栏目《纪录片编辑室》中播出。下面是小编为您准备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供您参阅。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

自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网络后,不少年轻人开始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并且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对于传统文化不受重视,崇洋媚外的态度普遍存在的今天,这个现象无疑是令人欢喜的。毕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而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亦要去继承与弘扬。

作为梅派的传承人物,梅葆玖,八十多岁的高龄依旧登台演出且扮相不倒,身段不倒。面对传承梅派,传承京剧的巨大的艰难的任务,他积极开办梅派艺术班,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名家京剧会演,继承中创新,将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传承了京剧文化,正是由于梅葆玖对京剧的创新与发展,才使京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使我们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百年老店取洋名的事情又带给我们思考。“天津狗不理”将自己的百年老店的英文名字从汉语拼音的“go bu li”改为“go believe”,译为“去诚信的地方”。“狗不理”的洋名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上的争议。有人认为很有创意,有利于提高其知名度,使之融入全球化,也有人认为此举丧失了“狗不理”原本的文化含义,是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是“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崇。对此,我认为老字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起洋名要体现文化特色,这样的行为是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长此以往,老店也会失去原有的历史特色。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思考,现阶段出现的扎堆去故宫修文物甚至去故宫扫地的现象到底是一种热爱传统文化想继承传统的行为,还是一种跟风从众的心理。若是人们真的认识到了传统文物之美,想要去学习传承,那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只是随大流,一时兴起,那毫无意义。

因此,在面对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要喜,因为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想为之作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理性看待,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但愿大家能够保持住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将其发扬光大。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

【第2篇】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800字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1

昨晚一口气看完这三集的纪录片,时时有泪目的冲动,但那只是出于我一直以来对故宫的莫名深爱,以及对中国传统工艺的自豪和对这些大师们的敬佩。但是今天做家务时,一种慢悠悠、稳当当的节奏感支配了我,这时又一下子想起了这部纪录片,和那些闲散而踏实地生活在故宫的人们。

我特别喜欢这种淡然的、不慌不忙的节奏。在浮躁的生活里,能保持自己的本心,然后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去做好一件事,这真的难得,带来的也会是别样的成就感。这也是故宫里的大师们对待修文物的态度。修复精密的钟表,可能一坐就是半天、一天,要慢慢地让装饰盘上每一个翅膀、每一处关节动起来;修复漆器,每一滴漆都得在深夜去山里亲手采集;丝织品要亲自缂丝,女子不能涂香水、化妆,保持最本真的状态,用肉眼去调节每一点色差;面对陶器、青铜器,一点点的调色、上釉,做旧如旧,点滴也马虎不得;书画作品复原,拉起薄如蝉翼的纸张,稍有不慎就可能毁掉一幅无价之宝。年复一年地做着这样的工作,感觉纪录片里的大师个顶个儿地性子温和、耐心,心态分外平和。在故宫的偏院里,他们自己种树、种菜、打水、扫地、采果子、开开风趣的小玩笑,在纷纷扰扰的现代世界过着与世无争的古代生活。。。

从这部纪录片里,其实可以看出中国人祖辈的生活态度。上等的工艺品,绝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机械制造批量得到。中国人的书画、织品、器具,无一不是慢工出细活儿,这里面倾注的是时间、是精力、是金钱,更是情感和风骨。

而在今天的喧嚣世界,我们更该去留住这种心无旁骛的较真态度。我愿意相信,真能成事儿的,总会是能传承这种精神的一批人。此外,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做事,更好似平白多了股信心,好似在心里某处就是知道,这么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就能走到终点。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2

细想自己一直以来做的无聊的事--在学校时,很少能逮住一整个下午的空闲时间,如若有,总是很有仪式感的去看些什么东西。「首先是提前下载好在我看来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睡上一个浅浅的午觉。坐起来摆好架势开始看,好的电影总是能看它个三四小时,有些时候陷入情节不愿动一下,又遇到漂亮的构图。就只嘚看完这一段返回来,一点一点的截图,一下截不到好的就倒回去重新截。看完了电影,再去微博豆瓣上翻翻别人的影评,再写一篇不算长的评论。说起来也不能算是评论,更多的是自个对其的理解与感悟。接下来的几天在做事情时可能也会有所回味。」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有些繁文缛节的啰嗦,可每次这样有仪式感的做下来,不仅是一种放松,还有生活在生活里的愉悦。说到这里,不禁感叹高中时做过的傻事。戴好耳机放上喜欢的音乐,打开帖吧的旅行贴,一页一页的浏览别人出去游览的照片,看着看着时间就过去了,简直像是自己也去旅行了一遍一样。

说回正题,<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个只有三集的纪录片,介绍了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工作,不过讲的也只是匠人们平和朴实的日常生活。不像现在的上下级制度,他们沿用的还是古老的师徒模式,感到有种亲昵,特别好。这种工作环境呆一辈子都不会心冷心烦的哪儿去。朝八晚五的工作时段;蹬着自行车在故宫里晃悠;每逢时令季节,一群人去摘杏枣子无花果;修复器物与过去对话。这项工作看起来繁杂枯燥,可却很考验人的各项素质,审美、耐性、美术功底、文化底蕴、知识储藏,你要是没个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就干不了。这群不娇躁不买弄的人,博物馆展出的来之不易,这种匠人精神无一不令我肃穆敬重起来。

年少的我们少些轻狂,多些谦卑去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好不容易假期,就会钻进某些大部头的书里,平日没有耐性但好的有些冗长的纪录片里。

有些文字是难懂的。不过这也正常,毕竟大部头的书,读第一遍的时候,自然有许多读不懂的地方。可毕竟还是读懂了些什么,比买回来放在那里,除了书名外一无所知要强得多。然后读第二遍,第三遍。写很多很多的笔记,遇到顶困难的地方就停下来思考。或者干脆不去管了。休息一会儿再接着读--总有累的时候,只不过这个极限随着面对困难的经验增多而拉长。 - -勺布斯

你问时间是不是变快了?时间没有变快,只是被我们过快了.交往一天便想知道是否合适,努力三天没有希望就彻底认输,一周没有答案就认定这是人生死局.生活开始像微波炉加热的食物,快速方便,但热量和水分也消失得迅速,过时就被扔进垃圾桶.凡事若少了走心的过程,告别都开始索然无味.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3

因为微信上的某个公众号的推送,偶然之下得知这个记录片,大概也是因为好奇心驱使,我索性利用闲暇时间看起来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名字听起来也很随意,整个片子拍得真心不错。既讲述了一位位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场景,也讲述了一个个美丽的文物在文物修复工作者手下经历的历程。

一口气看完,看完还颇为感动。甚至一遍一遍向同事推荐,但是不感兴趣的人依然是不感兴趣,这一点我也无法强求。不过怕是正是因为如此,工作一年多,我依然觉得很孤单,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所关注的不过是钱,普通的日子。尽管这些是需要被关注,但是平凡的简单的日子里,绝对也是有诗意的生活。偶尔好奇心驱使之下的美丽发现,亦是生活中最好的点缀。

对这部纪录片中最喜欢的人物莫非是王津师傅。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他身上那种大智若愚的气质。明明就是一个技艺很高超的钟表修复师,但是说起话来,那种平和,那种对钟表的痴迷,真是让人印象深刻。我想这可能就是大师的一个典型形象吧。因为热爱,所以总是感觉自己的无知,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这个领域中最厉害的人物,可是凭着这股热爱的情感,让自己在技艺这条道上,走得越来越远,对后辈出现的些许不如意,都能心里上给予认可,甚至理解。

我是个很喜欢历史文物的家伙,因为喜欢,所以一次一次地徜徉在博物馆中,流连忘返。当然我更多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冲着文物美丽的外观,对于文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我有时是知道的,有时是不知道的。因为自己的无知,因为自己的太多太多的不懂得。但是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开始对文物背后所藏着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兴趣,我甚至想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所藏着的故事。我为这些伟大的历史而感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4

红墙,高檐,琉璃瓦——紫禁城历经数百年,依旧雍容华贵,随时光的流淌,做一个“迟暮美人”。如今,它已作为博物馆向百姓开放,游客们怀着崇敬和好奇,赶来一窥它的豪华精致。殊不知,有这样一群人,工作地点就在故宫,而工作内容是修复故宫里的珍贵文物。我们眼中的神秘,却是他们生活的日常,他们用一双双巧手使文物“再生”,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切。

“他们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纺织组陈扬笑着坦言:“刚刚毕业进来的大学生会有很长一段适应期,这里太安静了,就像与世隔绝一样,有时候我都不敢说话。”小小的屋子里更多的是沉默,他们用心灵与文物对话,使价值连城的文物重新焕发出光彩。陈扬用“缂丝技术”恢复乾隆时期的丝织匾额,因为仍然沿用着古老的技术,一天下来只能织出几厘米。“坐得住”、“静得下心”成了他们工作的关键。那些古老的手艺在他们手中得到传承,一代代匠人用他们的执着与热爱,跨越古今,为我们讲述着光阴的故事。

现代社会将我们裹挟在时代的浪潮中飞速前进,所以我们更应坚守一种工匠精神,细细打磨,追求完美。故宫文物修复科钟表组的王津,打小就进入故宫拜师学艺,打杂五年,才渐渐上手修复文物,如今,他即将退休。今年,他历时八个多月修复了一个大钟,纯粹的笑容展现在他的脸上。但是望着橱窗里静止不动的钟,他无奈地对着镜头说:“有点心疼。”是啊,默默付出这么久,终于让钟上的动物跳动、歌唱起来,变得鲜活。但是展现在大家眼前的,仍是静止的钟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他们并不是刻板的一群人,他们带着对职业的热爱,使自我的生命得以张扬。正如雕刻组屈峰所说:“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不同的人,相同的是执着与热爱。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一幕幕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早上上班时,推开朱门,御猫在檐头跳跃玩耍;闭馆时,他们骑着自行车,在空无一人的大殿前兜兜转转,感受常人难以体会的宁静氛围;几百年前栽下的杏树结满了黄杏子,阳光下,众人拉着一张大大的厚纸接住打下来的杏儿,欢笑充斥着小院子… …

大国工匠精神在这部纪录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这个日益功利的世界里沉潜于心,蜗居在小小的一隅,凭借巧手神思,让我国传统文化重新散发光芒。反观当今社会,有几个人会为自己奔波忙碌、追名逐利的生活感到虚无失望呢?又有多少人幻想着在生命里能有这样一场神秘的相遇?期盼着,期盼着,能有更多的人传承我们的古老手艺,能有更多的珍贵文物重见光明!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5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简书上发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看好多作者都在推荐,于是带着满满的好奇心看了这部片子。

果然,不负所望,让我深受震撼。可能我孤陋寡闻,以前我没听说过还有文物修复这样一种职业,更没想过这一群人会让我如此敬佩,其中很多人都只长我几岁,那么年轻,却把一腔的热情都投身于故宫文物修复中,甚至终身在这里工作……偌大的故宫,就好像是一个华丽的鸟笼,而他们就像一只只金丝雀,被束缚在鸟笼里,不同的是,他们是深爱着这鸟笼的金丝雀,他们爱这份安静的工作。

“一入侯门深似海”,那种对工作的责任和热爱,是我所体会不到的,我无法想象,如果我在那样一个静的不敢说话的地方工作,我会怎样,毕竟我是一个闹腾的人。片中也提到说,刚进去工作的年轻人大都是不适应的,但他们却没有选择离开,依然决定在那里工作,无怨无悔,这应该就是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吧!

短短的三集,却让我大开眼界,了解了很多工艺,如织绣、书法修复、木雕修复、瓷器修复等等,但无论是哪一项,匠人们都是精雕细琢,没有一点儿粗心大意,也不允许有,因为可能自己一点儿的疏忽,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那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工作需要多细心的人才能坚持下来,需要多勇敢的人才敢做,因为他们肩上扛着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看着那一个个朴实的面孔,有一种莫名的心疼,但他们却是那么乐观,那么的热爱生活。真的,可能这就是自我的一种修行,就像大家所评论的那样“修文物也是在修心”。

里面还介绍到,很多学徒都是来自中央美院、清华等高校,我们都知道,这种学校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考上的,像他们这种拥有高学历,高文凭,高技术的人,走到哪都有大把机会,都会大展风采,但他们却选择了留在故宫里面修文物,且一呆就是几十年……

看片中,他们的住处和所工作的场所都极其简陋,穿的也都简单朴实,女性都素面朝天,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评论区有人打趣的说到“住在这里面的人,出趟门都会感觉自己穿越了。”的确是这样,但他们却也从不抱怨,为自己热爱的工作,为国家文化的传承,乐在其中,默默坚守着。

一呆几十年,媳妇都熬成了婆,却也开心。

看着师傅们那认真专注的模样,特别感动,但更多的是敬佩,敬佩的不仅仅是那满身的技艺,更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是那种一点儿都不能凑合的责任心。那一部部被修复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被修复了,更有一种精神在里面,那就是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

可歌可颂,崇敬至极。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800字

【第3篇】《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1

十年前,纪录片《故宫》的最后一集“永远的故宫”介绍了从2019年开始的“紫禁城全面修缮工作”,其中提到了在修复倦勤斋的通景画时,为了能尽量和乾隆高丽纸保持一致,修复者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寻找合适的裱纸。这个非常短暂的小片段,让逾千年历史的潜山桑皮纸重回公众视野。现在,一部从文物修复角度描述故宫生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温情而不煽情。与此同时,故宫里的那些珍品能交到一群有心的匠人手里,红墙暗阁也变成有温度的日常。

故宫作为中华文明历史上最浓墨重彩的存在,一直使人们慕名而去,除了恢弘的建筑、精致的皇家园林,里面的文物展更是成为了吸引人们的重要组成部分。看着那些或斑驳的铜器、或残缺的陶瓷、或奢华的装饰,仿佛回到了过去看到偌大的清宫中忙碌的宫女太监提的宫灯端的银器,孤寂的嫔妃们把玩的多宝格亦或那权力顶端的他听着滴滴答答钟表的转动,感受着时间的流逝。枯燥却有欢愉,不动声色地记录着皇城内每个人的年华。

金阁寺的飞鸟,在岁月里代谢的鳞羽。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唐代三彩马,乾隆皇帝用过的黄花梨百宝嵌顶箱柜,清朝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还有那万寿紫檀屏风。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看到现代城门里的故事,宫墙内的寂静和修复工作者内心的平静中暗藏着汹涌却平淡的热情,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鲜活。第二集丝织组缂丝时的温柔,仿佛恍惚看见的是百年前的绣娘宫女,那一纬一纬的线,穿梭织就时光的画面,一如从前。星期一早晨,陶瓷组的老师傅在空无一人的故宫里骑车穿梭,旁白里流出“最早享受过的人,是百年的末代皇帝溥仪”;青铜修复师修复完寿康空里世界上体量最大的海南黄花梨柜子,便坐在对面的炕上静静观赏,“乾隆的生母,当时也许就像这样,坐在这里欣赏过自己的柜子”。修复文物的老师傅们穿越了漫长的岁月跟古老的东西对话,他们自己也周身都带着安静闲逸的气质仿佛被岁月所遗忘。温润如水的人,细腻无声的事,工作的传承感和历史感已相映证。

现代深宫苑内的严谨日常,叙述了一代故宫手艺人的讲究,跨越古今中外与历史的对话,格物致知,传承珍贵。刚修复完的《万寿图卷》画面起于西郊摆脱城市喧嚣和嘈杂的畅春园;止于紫禁城神武门,然而谁又会知道多少年后的一个午后,这一道城门看着紫禁城的最后一任主人匆匆离去,神武门成为了中国帝王史最后的梦呓。(图画中的历史)《万寿图卷》则描绘皇帝与皇太后从畅春园回銮途中,臣民为祝万寿所点缀的繁华景致,以及迎驾并待瞻天颜的民众。古代帝王以无限权力在他的国家里俯仰天下,就体现在这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空间里。大不可测,多即无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意为着多,多意味着无穷无尽,无穷无尽就是空。即无穷莫测,故实则虚之。实则虚之是中国人的文化密码,投射到每个人心中。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2

央视纪录片频道一连三晚播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城门外的我们第一次看到城门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鲜活。繁复的修补和整饰,这群有情怀的匠人手中塑造和传承的其实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形态。

钟表组的王津师傅十几岁进入故宫,从事钟表修复工作。赞叹古人钟表技艺精湛的同时,我们也佩服于王津师傅长年累月的坚持。是他们让钟表重焕光彩。“总想给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朴素,却道出他们最朴实的心愿。文物的修复,使现在与过去联系起来。唐代三彩马的修复工作为王五胜师傅带来了不少的挑战:一点点修复,一点点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对文物的尊重。为了精益求精,他还去参观了许多陈列馆,使作品达到极致。他们长年累月专注于他们的修复工作,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们都一丝不苟地对待,这都是匠心的体现。

木雕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复师,他对文物有着自己的见解:文物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文物体悟。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断地传承下去。还有漆器组的闵峻嵘,纺织组的陈杨,他们都是有深厚的职业责任感的,不断的付出着。无论是哪一个修复组,他们的匠心精神令我们感动。

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十分的可贵,更十分需要。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他们苦心技艺、甘于寂寞、坚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让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让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赏,让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说到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说:“一个人的天分与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的联系,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他开创了lee guitars品牌。文物修复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们需要有工匠精神,对待任何事情不着急,不匆忙,静下心来,静静地感受;我们要有追求完美的态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宫修文物》还想告诉我们的是:传承文化。我们痴迷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是否渐渐淡去了对“过去”的怀念呢?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传统!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鲜活的生命,它们赋予我们了解过去的方式,使我们感悟美,使我们喜爱那些文化。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个爱传统文化的人。

这个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传承文化······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3

屈峰闲下来总是会刻点佛像,这个中央美院的硕士高材生、中央艺术研究院的博士,毕业后却不能创作自己的艺术,而是要顺着古人的思路去修复艺术。从开始的羡慕同学在外面大搞艺术创作,自己却只能憋在小屋里修复前人的东西,到有了上面的感悟,他的内心变化,又何尝不是都融入在了这个小佛像上面?

这样,主角其实不是“一生一死”,而是“一动一静”。看似师傅们修文物,实则文物也是挑人来修。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上”去修文物。而影院的这种封闭、黑暗的空间,正如同一个时光飞船,在观影的时候,让你经常会有“穿越”的感觉,仿佛你也回到了文物制造的年代,不光能看到工匠们如何制造文物,更能让你去体悟工匠们是把一个什么样的自己融入到了文物当中。

2、耐心和静谧。

故宫修复文物的师傅们,严格朝九晚五,不能加班,怕的就是你加班赶点,状态不好,反而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损害了文物。在他们的身上你们能看到耐心、沉稳。进故宫当学徒,前三年,有一年半是磨性子。铜器组的师傅说:“刚来的时候,就扔给你一个氧化的浑身绿色的青铜器,就让你在那磨,一点儿一点儿地磨,把铜器上的氧化物磨掉了,你的性子也就磨出来了”。凡事不能急,这和目前高速化信息时代的社会所倡导的“高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工作上的要求,修复文物这个事情,急不得,急了,就成破坏文物了。你就得慢慢来,一点儿一点儿地把铜器磨光亮了,也把自己磨稳了。

进到影院,灯光一关,看着荧幕上那么有耐心的师傅们一点一点的在那儿修复文物,也算是远离一下外界的喧嚣,找到一份自己内心向往的那份宁静吧。

3、成就感和失落的冲突。

钟表组的王津王师傅,已然成了“国民男神”,但凡看过纪录片的妹子没有不喜欢的。长得帅,性格好,手艺好。面对一个那么大的,已经七零八落的大型钟表,没有替换零部件,没有图纸,没有前辈指导,只有四个字的任务“恢复机能“,他就要把一个七零八落的宫廷钟表修好。这其中的付出可想而知。

用时八个月,修复好一个钟表,成就感可想而知,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种感觉:失落。

片尾王津师傅在故宫看到他修好的钟表在橱窗中展览时,脸上那种成就感和失落感的冲突,他说:“钟表和其他文物不一样,它是会动的,我辛辛苦苦修复了这么久,到最后还是只能安静的摆在那里,不能把它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游客,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种成就感和失落感的冲突,多少有些感同身受吧,每个人也都有这样的时刻,但是面对镜头前王津师傅的自豪和无奈,强烈的共鸣还是有些让人眼眶湿润。

电影版删除了旁白,有大量的留白,让你去感受文物修复者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也为故宫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平常去游玩的时候看不到的那些屋子里,有着这样的大国工匠在做着这样的事情,过着另一种生活,只让人心生羡慕。

最后,沿用一句李笑来老师的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并没有爆炸。那些你喜欢的,对你有用的东西,你不但不会错过,甚至会发现你根本无法错过,因为他们太重要了,以至于总会被你发现。

感谢导演萧寒,为我带来了这样一部纪录片和电影。

特别感谢纪录片中木器组的屈峰老师和书画修复组的杨泽华老师,短短的纪录片,从你们身上学会了很多。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4

一部2019年1月份出的纪录片,却到了2019年12月才看,然后就正好出了电影版,三集纪录片+电影一气呵成,不亦乐乎。

上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纪录片式电影,应该属《可可西里》了,保护藏羚羊的,但也是由演员根据真实事件外加一些记录镜头拍摄而成,多少还有一点“演”的成分,而这次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确是实实在在的纪录片。

纪录片其实不适合在电影院播放,因为过于真实,虽然主题明确,但一般没有剧情,或者剧情比较琐碎,在电影院这种封闭的空间内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所以也很少有人会把原汁原味的纪录片搬到大荧幕上。由于这个片子在b站反映强烈,也在国内得到了不少的美誉,导演又重新把素材剪辑了一下(包括新的镜头和叙事,不是3级纪录片简单的拼接),搬上了大荧幕。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纪录片适合在电影院上映。

1、历史感。

大部分纪录片确定某一主题之后,按照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式,加以大量的旁白,来介绍主题的背景和事件的过程;再用被摄者的角度对主题加以强调、表达,增加纪录片的感性维度或理性维度,让读者对该主题有一个比较全面、详尽的了解。但这些主题大部分或是现代的、或是科技的(有未来感)、温暖的、冷酷的,但都是我们现今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但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有一点独特的地方,他的主题看似是“我修文物”,但是多了“故宫”两个字,看完给人还有“我在故宫被人修”的感觉。

主角除了修文物的师傅,还有故宫的“文物”。

木器组的屈峰在片中说的很好:'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不一样,这也和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的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 ,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我们最早就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哪有什么德性。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中国古代故宫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想办法把自己融到里面去。一个文物修复者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也把自己融到了文物当中。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5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集,屈峰在雕刻佛像,一边雕刻他一边说,

每个人对佛的理解还都不一样,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鱼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行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啊,古代故宫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面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了。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我其实很怕去博物馆的,所以一般不去博物馆。一开始是因为深圳的博物馆没有什么可看的,之后来了纽约也极少去大都会博物馆或者其他的博物馆。因为自觉去了也不过是走马观花,看了也跟没看一样,这些是什么,那些又是什么,又跟我何关?

我没去过故宫,我想,不过当年母亲去北京的时候,可能带我去故宫转了一圈,但是当年实在太小,早已没了印象,所以就还是算做没去过吧。对于故宫的印象还停留在走在雪地里不知为何突然想故宫下小雪的模样一定很美之上。再早一点的印象,就是《末代皇帝》里,溥仪在故宫里骑着自行车,却不知为何和纪录片里,那些老师傅和年轻人骑着自行车的场景重叠了。

我从未去过故宫,但自觉对故宫似乎更熟悉了一点,那些人,那些物,还有御猫的后代以及院子里的杏树漆树和樱桃树。

我想,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它讲的都是真实的人和真实的故事,人生百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它甚至让我生出了一种想要拍纪录片的冲动,想要把某种生活记录下来,想要让很多年后的人知晓这个人和故事。

它也让我,生出了一种去故宫的冲动,想要站在这些文物面前,仔仔细细地看上一整天,看每一个细节,看所沉淀下的岁月,以及站在它们背后的,那些人的影子。

所谓格物,以我观物,以物观我,然后物我两相忘也。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1000字

【第4篇】写故宫的观后感范文5篇汇总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作文1

北京最令我向往的是那古代庞大的建筑群—故宫,在我六岁时我就想去故宫游玩了,可是一直没有机会。正好今年暑假妈妈单位要去北京旅游,我就趁着这个机会跟着妈妈去了趟北京。圆了自己心中的梦想。

穿过天安门,就来到了端门,再穿过午门就来到了故宫。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宽广的“广场”,据导游说,这就是文武百官进行早朝的地方。走进去,仿佛进入了大会堂,大约能站800人左右。前面就是著名的太和殿,里面金碧辉煌,金灿灿的宝座边上立着两只活灵活现的丹顶鹤,两边还有四根被金龙环绕的大柱子,足足要两人拉手才能环绕一圈。下面是从太湖底运来打磨过的太湖石,在中国这种太湖石非常珍稀,据说比黄金还贵重。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太和殿,一边走一边参观,各个宫殿的布局都差不多,但都比不上前面的太和殿。

走着走着,我感到非常的疲惫了,这时一股清凉的风迎面吹来,我顿时精神一振,才发现我走进了御花园。大片大片的绿色植被让人眼睛一亮,在外面蒸得我透不过气来的热风一下子逃走了,取而代之的是树荫带来的清凉。石板两旁都是茂盛的侧柏,一座座假山上长满了翠绿的植被,假山是太湖石垒起来的,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摸起来仍是那么的光滑,可见古代工匠们花了多少心血进行打磨,抛光的啊!帝王的安逸生活是多少老百姓的艰辛换来的。带着留恋不舍的心情我走出了故宫。

这个暑假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能去北京参观故宫,因为它不仅圆了我心中的梦想,而且让我感受到了故宫这件宏伟精美工艺品的魅力,更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辛劳。百姓的生活是贫困的,被压迫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剥削。而帝王将相们的生活是安逸的,是奢侈的。这故宫就是用老百姓的汗水和血水浇灌而成的,也是被压迫被剥削的象征,也是帝王统治阶级生活的一个缩影。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作文2

说起美丽的故宫,每个人都很熟悉。

故宫又叫紫禁城,是世界五大宫之首,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公元1420年,面积约有平方米,相当于900个大操场那么大。

进了故宫的正门--午门,一个大广场呈现在我们眼前。广场上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桥下有一条金水河,形似玉带,漂亮极了。

站在广场上,抬头一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耸立在眼前,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太和殿。太和殿内雕镂金漆的宝座,坐落在正中的须弥坐式楠木平台上,宝座周围是六根沥粉蟠龙金柱,气势磅礴。宝座上方的天花中央是巨大的蟠龙藻井。

出了太和殿,绕过中和殿和保和殿,就是乾清宫。乾清宫在明代和清代前期是皇帝的寝宫。皇帝在乾清宫处理政务,召见臣工,接见外国使臣及内廷受贺和举行家宴。

从乾清宫出来,绕过交泰殿和坤宁宫,就是御花园。进了御花园,就会看到一座亭子。葱郁的树丛映衬着红色的墙壁和金黄的琉璃瓦,那就是千秋亭,千秋亭旁边是堆秀山,堆秀山是一座石头砌成的假山,四处是碧绿的树木,美丽极了。

关于故宫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叫刘伯温。有一天,他对皇帝说:“陛下,臣昨晚做了个梦,梦见玉帝召见臣,说皇上住的宫殿必须要有三十六金刚及七十二地煞看守,否则会有灾难。说完腾云而去,臣就吓醒了。”皇帝听了,命令刘伯温去造一座宫殿,就叫紫禁城,要有三十六金刚及七十二地煞把守。老百姓闻之此事后,都等着看刘伯温怎么造有三十六金刚及七十二地煞把守的宫殿。过了十个月,宫殿造好了,皇帝看到宫里金光闪闪,好像是三十六金刚及七十二地煞在把守,高兴极了,奖赏了刘伯温,再晋升三级。后来人们才发现那些“三十六金刚”只不过是黄金,“七十二地煞”只不过是七十二口大缸。

故宫处处是美丽的景色,希望大家能细细游赏。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作文3

历史车轮碾下一条长长的轨迹,故宫经历一次次风雨,屹立于北京近漫长六百年。所有繁华的词语都是用来修饰浩大的紫禁城。我踏入北京故宫,人群的拥挤使我匆匆瞥过午门一眼,却在内心禁不住的感叹它的三峦环抱,五峰雄起,气势雄伟。

继续跟随导游走向太和殿,屡经焚烧,殿内却依然富丽堂皇,皇帝的龙椅在殿中显得那么威严不可侵犯,不论历经多少年的沧桑、入侵,它给人的感觉依旧展现高贵,威德通四方。我并未在太和殿停留多久.我向往的是每任明清皇帝批阅奏折的乾清宫。

乾清宫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菱花隔扇门窗。堂皇背后却是悲惨含冤的“壬寅宫变”的发生地,当年十余宫女因不堪劳累企图勒死嘉靖帝,后因胆小宫女告到方皇后里,嘉靖帝被方皇后解救。但嘉靖帝宠爱的并不知情的曹端妃却因为方皇后的嫉妒怀恨,被凌迟处死。我不知道当时曹端妃真实的心理,但我也敢揣测几分,她可能有希望在里,希望皇帝可以解救她,但她也是绝望的,与她相伴的枕边人迟迟未醒,自己会被残忍的凌迟处死。皇帝是深喜端妃的,等他醒来,宠爱的妃子不在,他剩下的流年只会羽化成思念,沙漏流转的时间已是人世变迁,纵然他是皇,也无法阻止宫斗和爱妃的离去。权位金钱是无用的,它可以买到国家的安康,却从来没有一位皇帝靠着权位得到真情,仍是要向百姓一样经历生死。恶有恶报,方皇后最后也在寝殿被烧死。许是嘉靖帝的报复,亦或上天佛祖的忍耐至极。

紫禁城固然壮观令世人惊叹,但它的背后也只是百姓的眼泪、汗水;历任皇帝妃子大臣的丧命之地。

怀着沉重的心,走入御花园。古柏老槐与奇花异草,星罗棋布的亭阁与横纵交错的石子路,不失宫廷大气,也不失幽静典雅。春日的海棠花飘落,宛如红色雪花一般,悠悠然的落下,不带一分沉重,如此,我的心情也瞬间开朗起来。从未见过紫色的藤萝,只是满眼紫色,好像是大瀑布一般的落下。这里风景优异,令我流连忘返。不谓乾隆皇帝写下“负冰锦鬣游文沼,试暖文禽绕鱼堂”此句。

参观完故宫,我真的犹为感到自豪,中华的历史不谓50年,人民是智慧的,但在美丽的世界背后也总会有不为人知的百姓的付出。富丽堂皇的故宫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比任何其它景点的印象都要深刻。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作文4

一天,阳光明媚,我和团友们高高兴兴去游北京故宫博物院。导游安排的参观路线是沿着故宫的中轴线游览,先由南门进,也就是从天安门进,然后从北门出。

我们来到故宫的第一个门――端门。导游解释说:“清代时候,文武大臣上朝觐见皇帝时,就要在端门前,把自己的官服整理端正,然后才可进见皇上。”听到这个解释,我自然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和帽子。

“进端门时,摸一摸大红门上的门钉,就是把福带回家,大家都摸一摸。”导游边带着我们往前走边解释,当我们到了大红门,看到门钉都抬高手去摸啊摸,笑嘻嘻地朝前走去。

一座高高的城墙出现在我们面前,我抬起头仰望,这城墙大概有二十多米高吧,城门上写着两个大字“午门”。导游说这是以前人们把犯人拉出午门斩首指的就是这个门,看着午门两个字心里有点发毛。

“三分看七分听。”进故宫前导游就提醒我们要跟着她,认真听。我们紧跟导游穿过午门,一路上边认真听她讲各个地方的历史,我很喜欢听故宫得历史故事,总是挨着导游的。

我们到了故宫的三大殿第一殿:太和殿,可惜是整个大殿都在大修。导游对我们说:“这是当时皇上面见文武大臣的殿。”导游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整个皇宫有多少间房子吗?”大家都猜不到,导游告诉我们说:“整个故宫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为什么会出现半间房子呢?天上一万间房子,皇帝不敢冒犯,就建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

故宫第二殿是:保和殿,这是皇上亲自监考的地方,谁中了状元就能从这里骑马挂花去游北京长安大街。

最后一个大殿是中和殿,那里是皇上休息的地方,我看见有一张金床,真是美丽极了。

我们就这样兴趣盎然地沿着故宫中轴线游览着,等走出故宫北门时已是中午了,故宫真大啊!

当我走出故宫北门,我回头眺望故宫,情不自禁地高赞一句:“雄伟壮观的故宫,等我到北京读大学,我会再来看你的。”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作文5

红墙,高檐,琉璃瓦——紫禁城历经数百年,依旧雍容华贵,随时光的流淌,做一个“迟暮美人”。如今,它已作为博物馆向百姓开放,游客们怀着崇敬和好奇,赶来一窥它的豪华精致。殊不知,有这样一群人,工作地点就在故宫,而工作内容是修复故宫里的珍贵文物。我们眼中的神秘,却是他们生活的日常,他们用一双双巧手使文物“再生”,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切。

“他们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纺织组陈扬笑着坦言:“刚刚毕业进来的大学生会有很长一段适应期,这里太安静了,就像与世隔绝一样,有时候我都不敢说话。”小小的屋子里更多的是沉默,他们用心灵与文物对话,使价值连城的文物重新焕发出光彩。陈扬用“缂丝技术”恢复乾隆时期的丝织匾额,因为仍然沿用着古老的技术,一天下来只能织出几厘米。“坐得住”、“静得下心”成了他们工作的关键。那些古老的手艺在他们手中得到传承,一代代匠人用他们的执着与热爱,跨越古今,为我们讲述着光阴的故事。

现代社会将我们裹挟在时代的浪潮中飞速前进,所以我们更应坚守一种工匠精神,细细打磨,追求完美。故宫文物修复科钟表组的王津,打小就进入故宫拜师学艺,打杂五年,才渐渐上手修复文物,如今,他即将退休。今年,他历时八个多月修复了一个大钟,纯粹的笑容展现在他的脸上。但是望着橱窗里静止不动的钟,他无奈地对着镜头说:“有点心疼。”是啊,默默付出这么久,终于让钟上的动物跳动、歌唱起来,变得鲜活。但是展现在大家眼前的,仍是静止的钟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他们并不是刻板的一群人,他们带着对职业的热爱,使自我的生命得以张扬。正如雕刻组屈峰所说:“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不同的人,相同的是执着与热爱。更让人感动的是那一幕幕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早上上班时,推开朱门,御猫在檐头跳跃玩耍;闭馆时,他们骑着自行车,在空无一人的大殿前兜兜转转,感受常人难以体会的宁静氛围;几百年前栽下的杏树结满了黄杏子,阳光下,众人拉着一张大大的厚纸接住打下来的杏儿,欢笑充斥着小院子… …

大国工匠精神在这部纪录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这个日益功利的世界里沉潜于心,蜗居在小小的一隅,凭借巧手神思,让我国传统文化重新散发光芒。反观当今社会,有几个人会为自己奔波忙碌、追名逐利的生活感到虚无失望呢?又有多少人幻想着在生命里能有这样一场神秘的相遇?期盼着,期盼着,能有更多的人传承我们的古老手艺,能有更多的珍贵文物重见光明!

写故宫的观后感范文5篇汇总

【第5篇】关于故宫的观后感800字5篇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1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今天,我在可爱的晨曦中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前。

“哗哗,哗哗……”一阵水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呵,瞧那儿一道道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喷泉,溅起了优美的水花,多么新奇啊!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就近在眼前啦,毛主席的画像威风凛凛地挂在城门前,对着我们微笑。艳丽的红色城楼矗立在大地上,插着的红色旗帜迎风招展。哇,瞧那儿,三道象白色的水金桥横跨河上,桥上精雕细琢地刻着一些图案,好像有记载历史的,走上桥,望着一幅幅华丽的画卷,感觉多么和谐呀!

穿过水金桥,再穿过午门,就来到了故宫里。接着,我们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走,两旁都是富丽堂皇的各种宫殿。外廷基本都讲究左右对称,显得宏伟、壮丽。门旁,有栩栩如生的石狮,有的张牙舞爪,有的静卧地面,有的表情温柔,有的凶神恶煞,丰富多彩。宫内,五彩的陶瓷令人目不暇接。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一只瓷鸽了。鸽子象征着和平,它洁白的羽毛,再夹杂些灰色,显得更白了,橘红色的尖嘴,蓝色双眼忽闪忽闪,和活的简直一模一样,令我暗暗叫绝。屋顶雕梁画栋,龙飞凤舞,有两只大雁张开双翅,似乎正准备腾空而起,飞上蓝天。一个灰色石盘里两只龙似乎正在云里雾里盘旋着,分不清哪个是头,哪个是尾。皇帝的椅子上镂花古色古香,镶嵌着无数耀眼的珠宝,令人目眩神怡。床上铺着竹席,锈花枕头上细细的密针一线一线令人叫绝。龙檐飞壁的屋项透露出古代的特色。内庭则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各色各样的家俱,古典而优雅的设计,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样样俱全。

最后,我们缓缓步入御花园。花园里环境优美迷人,宛如江南园林一般。假山或者重峦叠嶂,或者几座小山夹杂着几枝竹子花木,花园里有一个池塘,一阵微风吹来,湖面的水痕一圈圈荡漾开去。远看,那一汪汪澄净的水满满的,微微晃动着,似乎要溢出来了,绿草如茵、绿树如荫,好一个美的境界。高大的树木错落有致,给人视觉上一种美的享受。

北京的故宫真是个绝佳的旅游胜地。我爱它,更为自已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2

说起美丽的故宫,每个人都很熟悉。

故宫又叫紫禁城,是世界五大宫之首,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始建于公元142-年,面积约有725000平方米,相当于900个大操场那么大。

进了故宫的正门--午门,一个大广场呈现在我们眼前。广场上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桥下有一条金水河,形似玉带,漂亮极了。

站在广场上,抬头一看,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耸立在眼前,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就是太和殿。太和殿内雕镂金漆的宝座,坐落在正中的须弥坐式楠木平台上,宝座周围是六根沥粉蟠龙金柱,气势磅礴。宝座上方的天花中央是巨大的蟠龙藻井。

出了太和殿,绕过中和殿和保和殿,就是乾清宫。乾清宫在明代和清代前期是皇帝的寝宫。皇帝在乾清宫处理政务,召见臣工,接见外国使臣及内廷受贺和举行家宴。

从乾清宫出来,绕过交泰殿和坤宁宫,就是御花园。进了御花园,就会看到一座亭子。葱郁的树丛映衬着红色的墙壁和金黄的琉璃瓦,那就是千秋亭,千秋亭旁边是堆秀山,堆秀山是一座石头砌成的假山,四处是碧绿的树木,美丽极了。

关于故宫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叫刘伯温。有一天,他对皇帝说:“陛下,臣昨晚做了个梦,梦见玉帝召见臣,说皇上住的宫殿必须要有三十六金刚及七十二地煞看守,否则会有灾难。说完腾云而去,臣就吓醒了。”皇帝听了,命令刘伯温去造一座宫殿,就叫紫禁城,要有三十六金刚及七十二地煞把守。老百姓闻之此事后,都等着看刘伯温怎么造有三十六金刚及七十二地煞把守的宫殿。过了十个月,宫殿造好了,皇帝看到宫里金光闪闪,好像是三十六金刚及七十二地煞在把守,高兴极了,奖赏了刘伯温,再晋升三级。后来人们才发现那些“三十六金刚”只不过是黄金,“七十二地煞”只不过是七十二口大缸。

故宫处处是美丽的景色,希望大家能细细游赏。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3

仲夏,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们一家来到了北京,开始了难忘的北京之旅。

到北京第一天,我们就来到了天安门。站在天安门广场中,远远地向天安门城楼望去,朱红的瓦砖,高大的城墙,无不显现出昔日皇家的尊严。我们迫不及待地进了城门,登上了天安门。站在天安门上的那一刻,凉风习习,我仿佛回到了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仿佛听见了毛主席的铿锵有力的开国宣言,仿佛听见了全国人民的欢呼声响彻云霄,仿佛看见了一架架神圣的飞机呼啸而过……站在城楼上向前望去,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一座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上,长安街上车辆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下了城楼,我们向里面走去,便来到了故宫,也就是古代的紫禁城了,这是歌舞升平、荣华富贵的宫城,一块充满神秘而又威严的土地。我们随着人流来到了午门。只见用石头铺成的地面已经凹凸不平,朱红色的城门上,锈迹斑斑,有子弹打在墙上留下的痕迹,也有炮筒轰炸后留下的大窟窿,据说当年八国联军攻打到了午门,无能腐败的清政府无力抵抗,只能签下了耻辱的条约,故宫曾经被敌人的铁蹄肆意的践踏,曾经被敌人的炮火无情的轰炸,这里记录下了国人的耻辱,是历史上沉重的一页。

再往前走就到了太和殿,金黄的琉璃瓦,在湛蓝的天空映衬下显得十分壮观。周围的小殿数不胜数,如同众星拱月般拥簇着太和殿。登上汉白玉的阶梯,来到了大殿前,大殿内金碧辉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殿内的十二根柱子,柱子上雕龙画凤,栩栩如生,殿内到处刻着龙的图腾,正中央还摆着一把黄金龙椅,把手上有一只活灵活现的龙,显得尊贵奢侈。

出了太和殿,一直往前走,最后游览了御花园,那里的松柏高耸、挺拔,亭台楼阁隐约坐落在密林中,真是美不胜收。

参观了故宫,那些珍贵的文物,那些富丽堂皇的宫殿,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它们历经百年,却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它们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游览了故宫,我明白了更多的知识,也更珍惜今天的生活了。

啊!难忘的暑假!难忘的故宫之旅!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4

这天,阳光明媚,我们一家人去游北京故宫博物院。爸爸安排的参观路线是先由天-安-门进,然后从北门出。

故宫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古代建筑物,共有九千九百九十间半房间。真是太厉害啦!

我们越过端门后即可见到午门。午门是紫禁城正门,高35.6米。过了午门,我看见内金水河,河水曲折多姿,如同玉带,又称玉带河。河两边的栏杆与河上的金水桥都用汉白玉石雕成,华美威严。

接着,我们来到故宫“三大殿”的第一殿:太和殿,可惜是整个大殿都在大修。于是,我们只好去参观故宫第二殿:保和殿,这是皇上亲自监考的地方,谁中了状元、榜眼、探花,就能从这里骑马挂花去游北京长安大街,享受封建时代读书人最大的荣耀。故宫第三殿:中和殿,那是皇上休息的地方。

参观了三大殿,我们来到“后三宫”之一的乾清宫,明、清两代皇帝平时在这儿处理军国大事。在每年元旦、端午、中秋、冬至万寿等节,按例举行家族宴。

交泰殿位于故宫中路,在乾清宫的后面。清朝时,皇后的生日都在这儿举行典礼。交泰殿里还存放着代表皇权的二十五宝,宝玺置于宝盒内,上面覆盖着黄绫。

离开了交泰殿,我们又到了坤宁宫,这是明清皇后的寝宫,清朝按满族的习俗,将其改为祭神的场所,把东暧阁作为皇帝大婚的洞房。

我最喜欢的地方,要数御花园了!为什么?因为御花园里种了许多花儿:有如霞似火的杜鹃花,娇媚迷人的红玫瑰,红艳艳的牡丹花,高洁淡雅的菊花,洁白如玉的玉兰花,清香四溢的茉莉花……在这美丽的花儿周围,种了许多树木。在花儿的衬托下,御花园增添了几分端庄和典雅。

随后,我们还参观了“西六宫”、“东六宫”、养心殿……故宫巧夺天工的建筑,从明代永乐年间创建后,五百余年中,不断重建、改建,动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难以估计的,真可谓“穷天下之力奉一人”。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5

今天,我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都想来到的地方,世界着名的皇家园林,中国历代皇帝居住的地方——故宫,又叫紫禁城。那里有许多珍宝,8000多间房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们先来到了天安门,门口有两个大石狮子,好像在守着天安门。一进天安门,我就惊呆了,哇!好大的一个城楼呀!妈妈让我在天安门楼照了几张相,然后就进了端门,端门内有一大批武警在那里训练,我看见了那些武警整齐的步伐,听着洪亮的声音,我心里暗暗佩服这些武警战士,使他们在日夜守卫着天安门和故宫。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雄伟高大,左右城门上各有八十一个门钉,整个门,呈红色,只有门钉是金色的,进到了午门里头,哇!好大的广场呀!比天安门还大好多呢!那里还有很多几百年前的大砖头呢,不过,有好的砖头,也有不好的砖头。不好的由于常年风吹日晒,现在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了,好的现在还完好无损,所以我们要爱护这些物品。之后,我们又来到了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东方三大殿”之一,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里面的柱子,皇帝的宝座,全是金色的,地板用的是俗称金砖的石头铺的,我真佩服以前劳动人民人的聪明才智。太和殿中间的大楼梯是给皇帝走的,皇帝的椅子上,刻着一条大龙。人们称为龙椅。在外边,皇帝走的是用石头刻的龙路,旁边,是大臣走的路,走的是一个一个的台阶。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御花园,那里有许多百年的古树、像龙一样的树,有的古树,枝叶茂盛;有的古树,只有一个树枝茂盛;有的古树的树干呈棕色,还有的古树呈黑棕色。还有的树根一根搭一根特别乱,还有的树根埋在了土里,看不见根。我们又往外走,看见了一座石山,石山上有一座亭子,是黄帝观赏景色的。石山上还有楼梯所以上去非常方便。

最后,我们就离开了故宫。这次的游玩使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我永远也不能忘记这有意义的一天。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800字5篇

【第6篇】故宫的观后感范文5篇汇总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1

在郑州短暂的停留,我、妈妈、二姨和弟弟一起坐动车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北京。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故宫参观。

一来到故宫的入口——-午门,我就被这恢弘浩大的气势与这汹涌如潮的人流震撼了。午门由墩台和城楼上下两部分组成,平面呈凹形。因正门两翼展开如雁翅、城墙上排列的五座楼若朱鸟展翅,所以又号称“雁翅楼”、“五凤楼”。

穿过午门,走过宛如飘带般的“内金水河”上华贵的“内金水桥”,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朝代之中。随着人流,穿过故宫的第二道门——-太和门后,就能看到故宫最高等级的大殿——-太和殿。

太和殿位于故宫的中心,宛如各殿中高傲的帝王。它的台基呈“土”字形,在五行中土居中央,象征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台基高8、13米,呈“须弥”座形式。“须弥”也象征天下的中心,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基座形式。它体现了政治中心的重要,以及皇权的崇高、圣神和威严。太和殿的建筑采用了最尊贵的“五脊四坡”的重檐庑殿顶。它的面积最大,有2377平方米呢!太和殿内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奢华至极。在大殿的中央,有一座“须弥”是的宝座,为“雕龙髹金宝座”。宝座上设雕龙髹金大椅,椅后设雕龙髹金屏风,左右有宝象、香筒、香炉等陈设。太和殿主要用来举行重大仪式。太和殿后面的两大殿——-中和殿、保和殿建筑风格、用途都很重要,古语中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指这三宝殿,可见它们在那个年代的重要性!

我们参观了三大殿后,又穿过了乾清门,看过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来到了御花园。御花园是明清两代皇帝,皇后及嫔妃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园内古柏老槐,郁郁葱葱:奇石盆景,千姿百态;亭台楼阁,星罗棋布;花石子路,纵横交错。整个院内幽静古雅,是休闲的绝佳地方。

出了御花园,便是故宫的出口——神武门了,在门的上方,有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题写的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故宫博物院。

出了神武门,便出了故宫。虽然早已走出故宫,但故宫那恢弘浩大之气却仍然挥之不去。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2

去年暑假,我和妈妈去了趟北京。北京历史文化丰厚,可供游玩的地方很多,故宫是必去的景点之一。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吃过早饭,我们便乘坐地铁去故宫游玩。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又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明清24位皇帝。故宫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距今有将近620年的历史了。

一下车,“故宫博物院”这几个大字便呈现在人们眼前,买完门票,我们径直走到了正门。故宫有四个门,正门也称午门,位于故宫南面,大概有十米高。

穿过午门,沿着汉白玉石桥,很快太和殿出现在游客眼前。太和殿红墙黄瓦,装饰有一万三千多条龙,雄伟壮丽,庄严肃穆,它是故宫的核心,是皇帝上朝理政、与群臣商议国事的地方。向里面看看,我仿佛看到了皇帝高高地坐在代表皇权至上的龙椅上,听取群臣回报后做出断然决策的威严,也看到了明清两个朝代由弱到强、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

继续前行,我们就来到了与太和殿并称三大殿的中和殿与保和殿。保和殿是皇帝用来科举殿试、选拔人才的地方。考中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保和殿建在汉白玉砌成的工字形基台上。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学子们踌躇满志,正在奋笔疾书,或针砭时弊,或赋诗抒怀,或为民请命……

沿着中轴线,再往里走,我们就来到了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它们是皇帝与皇后居住的地方。出了坤宁宫,便是郁郁葱葱的御花园了,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太湖石砌成的堆秀山、以及万春亭和千秋亭两座亭子,真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这是保存至今最为华丽的花园,想必当年的皇后嫔妃们经常在御花园赏四季美景,以此来打发宫里寂寥的时光。

故宫的景点很多,参观完中轴线上的几个主要宫殿后,其余的我们只能边走边看,因为时间太仓促。

夕阳西下,我们出了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这就出了故宫,才看到一条护城河默默守护这这座城中之城。

再次回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错综相连,井然有序,不能不会让人惊叹!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3

今天我带你们游览一下独具特色的景点,它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殿宇千门万户,楼阁高达,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素有金色的宫殿之海的美称。您一定猜到了,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故宫博物院。

你知道吗?故宫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米,有52米宽的护城河和10米高的城墙环绕着,四个角各有一个角楼,在古代为重兵严格把守。

来到了故宫的正门——午门。这时故宫的入口,在过去,午门是专供皇帝走的门,这个地方也是行刑的地方。进了午门,壮观的故宫就呈现在我们眼前,传说,故宫有9999。5间房子,这里面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有讲究的,就拿门口的石桥来说吧,有五座石桥,中间的栏杆上刻有龙,是专供皇帝走的,而两边的上面刻有荷花,则是大臣们走的。

另外,故宫屋顶上的瓦都是黄颜色的,为什么呢?在中国,屋顶的颜色有三个等级,最高的为蓝色,象征蓝天,只有在天坛才可以看到;第二等是黄色,象征皇帝;第三等是绿色,象征大臣,是大臣家允许用的颜色。而普通人家的屋顶只允许用灰色瓦,如果使用其他颜色,就是犯罪,会被杀死的。怎么样?是不是也感觉到了皇家的威严?

在拥挤的人群中我们参观了各个庄严的宫殿和秀美的景点以及以前我们未知的皇家知识,现在走出的这座高大城门叫神武门,是故宫的后门,至此宫内的游览结束了,但故宫的建筑并未结束,我们趁着游兴登上43米的景山山顶——万春婷。俯视故宫。看看这金碧辉煌的世界奇观。西北面有湖光塔影的北海公园;西面是碧波层层的中南海;东面有著名的商业街王府井;现在站在北面的景山上,这里是故宫的屏障;南面是天安门广场,这代表着什么特殊意义呢?它是新中国的象征,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此冉冉升起。

啊!故宫是这样的神奇!北京是我心向往的地方!就这样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我们热爱的北京。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4

号称“天下第一宫殿”的故宫坐落在北京市中心一片72公顷的热土上。传说,这里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宫殿。

穿过朱红的大门,跨过门槛,三座气势恢宏的大殿傲对碧空,在阳光的交相辉映下,显得格外挺拔。它们就是名闻遐迩的中和殿、太和殿、保和殿。

中和殿与保和殿高大雄伟、飞檐凌空,屋檐上刻着金色的细条纹,就连上面的吉祥物也熠熠生辉。这两座大殿捍卫着中间的太和殿,衬托出古代帝王的威严气息。

步行一会儿,一座大殿立刻挺立在眼前,这就是太和殿,又称金銮殿。它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殿前有两头铜狮,左边是头雄狮,脚踩着一个彩球,神态威严,目光炯炯;右边是头雌狮,脚踩着一头幼狮,神态安详,两眼凝视远方。这对青铜雕塑是中国最大的狮像,他们好像守护着太和殿。殿下又一块很大的空地,上面灰砖斑驳,那是以前官员早朝的地方。

穿过金水桥,几根擎天柱矗立在我的眼前。柱子高约6米,金光闪闪,每根柱子上雕刻着一条张牙舞爪、形象逼真的蟠龙,龙口前有一颗光彩夺目的夜明珠。大殿的中央是镀金宝座,后面衬托着屏风,它就是历代皇帝的专座。宝座两旁的香炉虽不再青烟升腾,芳香四溢,但似乎能感到烟香袅袅地弥漫了整个大殿。抬头仰望,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正大光明。据说,这是清朝首位皇帝康熙登基后,希望国家的前途光明正大而即兴挥毫写下的。看着这富丽堂皇的宫殿,我仿佛听到了康熙皇帝早朝的声音。那声音,好像还久久地在巍峨的太和殿里回响……

渐进渐深,来到御花园,我看见了无数颗参天古树。它们虽然饱经了无数个峥嵘岁月的洗礼,干枯的树皮上写满了沧桑,却仍然枝繁叶茂,把整个御花园点缀得犹如仙境一般。

故宫之旅接近了尾声。迎着落日的余辉,我望着那参差起伏的古老宫殿,它们好像镀上一层金边。我的内心无比澎湃,随后打开了遐思的宝盒……

如果说北京是世界东方一条崛起的巨龙,那么故宫就是龙口吐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于故宫的观后感5

穿越天安门、端门,最后穿越故宫的正门,我们就来到了这座伟大的宫殿——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皇宫。故宫面积为725000平方米,四周有宫墙和护城河环绕,有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四个城门,是一座防备森严的高大城堡,始建于明永乐四年,相传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因为古代房屋是四柱为一间的,根据现代的房屋说法,共有8707间),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位居五大宫殿之首。更是我国的文化宝库,馆藏七十一万件珍宝,形象地展示出了古代故宫生活。

从午门走进故宫,我发现一个问题:故宫的房子不是最多的,珍宝不是最多的,人才是最多的!故宫内挤满了成千上万的人,本地人外地人中国人外国人如果有外星人知道故宫也会来一睹紫禁城的风采,光是排队买票就等了好长时间。买到票后,我们开始浏览整个故宫。

故宫的建筑是木结构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到处画着精美绝伦的彩绘,让这座巨大的宫殿群更显得金碧辉煌。我们一路欣赏着,来到了太和殿前。

太和殿是古代皇帝坐朝议事的地方,是万众瞩目的权利的中心。从外面看白色的栏杆台基拱起高高的宏伟大殿,金色的屋顶,红色的柱子,彩色的绘画,让大殿灿灿发光。走近了向里面看,有皇上坐的宝座,两旁立着神兽雕塑。店内空旷,用精美的画作和巧夺天工的技艺雕琢的完美无缺。大殿两旁是其他的建筑,有中和殿、保和殿、文渊阁、武英殿等建筑。这些名词儿,我在《明朝那些事儿》里就已经见识过了,都是朝中大员上班工作的地方。

这便是外朝了,皇帝举行大型庆典、仪式等都在这里。又是穿过几道宫门,我们来到了内廷。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三大中心组成,大大小小分布着几千间房屋,为后宫妃子们居住的地方。来到这里,我们游览了乾清宫的雄壮气势和其他宫殿的小巧别致,众星拱月,壮观无比。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故宫珍宝馆,这里收藏着故宫的超级宝贝。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几盆美丽的花。当然这些花不一般,乃是用金银、宝石、水晶等名贵的珠宝做成的,闪闪发光,过了几百年依然如旧,让人赞叹不已。

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古代远方各国进贡来的物品,有丝绸、金银、翡翠玉等。我们还看到了如意。大大小小的如意被放在玻璃柜里,有的是玉如意,晶莹透亮,光滑无比。有的是金如意,金灿灿的,闪耀夺目。有的是镶嵌多种珠宝玉石的如意,像一颗颗明珠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们还看到了龙袍。黄色金光闪烁的底子,上面绣着多条巨龙,围绕云端飞舞,张牙舞爪,腾云驾雾,好不威风。龙袍是用上好的丝绸做的,我敢肯定穿上它一定很舒服。

两个小时的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们从故宫南门进,从北面的神武门出了。走在路上,我们还在议论赞叹着皇帝的奢华和故宫的壮观,真不愧是文化宝库啊!

故宫的观后感范文5篇汇总

【第7篇】参观故宫有感初中范文800字5篇

参观故宫有感初中范文1

中国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有蜿蜒盘旋的长城、气势雄伟的兵马俑,也有如诗如画的颐和园、历经沧桑的圆明园,不过最让我期待的还是庄严肃穆的故宫。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怀着好奇心步入有着600年历史的故宫,去探索它的神秘。

穿过午门,一座高大的建筑深深吸引了我,说它是一座宫殿吧,只有几扇门;说它是一扇门吧,又有重重叠叠的屋檐。原来,这就是进入故宫重要区域的通道——太和门。

走过太和门,远远地就看到金碧辉煌的太和殿。沿着中间大青石御道向前走就来到太和殿前的台阶下,这里的台阶是那样高,仿佛是一条通天的御道,御道上的飞龙腾云驾雾,似乎是在保卫着宫殿里高高在上的天子。拾级而上,太和殿仿佛与蔚蓝的天空连在一起。走近一看,殿内正中间是外朝独一无二的黄金宝座,宝座的正上方是写有“建极绥猷”的牌匾,传说这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环顾四周,镀金的龙柱矗立其中,地上铺着价值连城的金砖,显得格外庄严。

绕过太和殿,两座较小的宫殿出现在我眼前,它们就是中和殿和保和殿。可别小瞧这两座宫殿,这可是古代皇帝举行科举和宴会的地方。

顺着保和殿向里走,我们来到了乾清门。这里是外朝与内廷的分界,更是家与国的分界。在门的两旁,两只镀金的狮子华丽霸气,显出一派独特的皇家风范。我惊奇的发现狮子的两旁,整齐的排列着几个大水缸。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怎么会出现在这皇家宫殿里面呢?好奇心促使我走上前一探究竟。原来,这几个普通的大水缸居然是古代的灭火器,它们被放置在底座上,冬天,水缸里还可以烤着火,防止结冰,看到这我不禁感叹古代这奇妙的设计。

步入乾清门,绕过雄伟的乾清宫、方正的交泰殿和华丽的坤宁宫,我们来到了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的御花园,这是一座小巧玲珑的花园。太湖石堆成的假山错落有致,假山上怪石嶙峋,有的像老母鸡带着小鸡觅食,有的像海参在大海里缓缓游动,还有的像干枯的木头,栩栩如生,让人印象深刻。形态各异的小亭子坐落在花园的各个角落,假山上的小亭子,仿佛是花园的士兵,院落中的亭子,红色的柱子与周围褐色的树干,翠绿的枝叶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的风景画。

走出御花园,夕阳的余晖让古老的宫殿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座有600岁的宫殿显出无限的生机,我手中的相机也装不下这美不胜收的风景。我恋恋不舍地离开故宫,心里暗暗对自己说:“故宫,我一定还会来看你的!”

参观故宫有感初中范文2

今天,我们就跟着陈泽锦同学去北京的故宫好好逛一逛。

经过火车上一夜的颠颠簸簸,宏伟的故宫终于出现在我面前。未进午门,我已经被它那磅礴的气势所震撼。耀眼的阳光照在它金黄色的屋顶上,显得熠熠生辉,红色的墙面配上金色的屋顶,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穿过午门,便是故宫了。走在昔日皇帝专用的御道上,我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仿佛自己也成了皇帝。我也摆出了点儿皇帝的架势,径直向前走去,也过了把皇帝瘾。来到金水桥上,我看了看那精美的汉白玉栏杆,不禁赞叹于古代工匠精湛的技术。继续向前看去,眼前的那座建筑就是太和门了。在明代,这里曾是皇帝办公的地方。皇帝每天都会在这里颁发诏令,处理政事。然而,那也是数百年前的事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座空荡荡的宫门。

过了太和门,一座宏伟气派的宫殿映入我的眼帘,这就是太和殿。它刚建成的时候,皇帝是在这里办公的。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火把它夷为了平地。皇帝听取了风水大师的意见,重建了太和殿,把上朝理政的地方移到了太和门。还建议皇帝在故宫里摆放一些大铜缸,里面盛满水,为的是以缸里的水来克火,以此来避免火灾的发生。从那以后,这里变成了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每当皇帝继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时,典礼都会在这里举行。它身后的中和殿就是用来准备这些典礼的。现在,你有没有注意到,太和殿的屋脊上有一些动物的形状?那就是垂脊兽,它们的排列很有讲究。在故宫里,这里的垂脊兽数量是最多的,共有11个,从外向内分别是仙人骑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我还发现,太和殿的两侧陈列着两个奇怪的器具。它们就是日晷和嘉量。在古代,日晷是计时的工具,嘉量是标准容器。它们都是皇权的象征。

参观完中和殿,我们来到了保和殿。它是三大殿中的最后一座,也是古代无数文人心中的圣地。在明清两代,皇帝会在此举行殿试,对那些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文人进行考验。文人们只要通过了这次考试,就能顺利的踏入仕途,从而过上富足的生活。因此古代无数文人都在为有朝一日能踏入此殿而奋斗着。

沿着故宫的中轴线继续前行,便是乾清门了。它是故宫内继太和门之后的第二道宫门,也是清代皇帝办公的地方。门口那对呲牙咧嘴的狮子仿佛在告诉我们:“进了此门便是皇帝的寝宫,你们必须管好自己的耳朵、眼睛和嘴!”进了乾清门,就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了。它们分别是皇帝学习和立储的地方、举行册封皇后及皇后诞辰典礼的地方和祭祀神灵的场所。这些宫殿各具特色,向我们展示了皇帝在后宫学习及生活的高雅环境。

出了坤宁宫的坤宁门,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御花园了。不过正逢冬季,这里并没有盛开的花朵以及绿树葱葱,但园内的布局和各式景观让人叹为观止,可见当年的工匠们是多么的心灵手巧啊!

逛完御花园,我们便从神武门出了故宫,这一次的故宫之行就结束了。其实故宫里的秘密还有很多噢,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话,建议你亲自去体验一次吧!

参观故宫有感初中范文3

列宁说: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北京这座历史名城,荟萃了自明清以来的中华文化,从未因历史的逝去而停滞不前。

7月26日这天,我们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去北京的旅程。经过几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了首都北京。从未离北京这样近,只是环顾四周,便能感受到它伟大的气势,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彩画溢出,从每一棵古树溢出。

故宫,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曾经只在课本上读到过。如今我亲身来到了这里。站在大门外,头顶上的阳光正散发着金色的光芒,晨曦中的紫禁城神秘而诱惑,它庄严地立在这朗朗乾坤下,以一种傲视群雄的王者风范,无声地向人们宣告它的威严。

走进故宫,映入眼帘的是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琉璃照壁。那高大的城墙,厚重的城门,庄严的圣殿,其雄伟庄严,恢宏厚重的气势震撼了我,噤若寒蝉是最好的解释。据介绍,故宫有宫殿九千多间,全部为木质结构,以青白石为底座,屋脊、琉璃瓦上到处是龙的图案,并饰以金碧辉煌的色彩。所有的宫殿,都沿着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贯穿紫禁城内,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中轴线上。

沿着中轴线,故宫被平分成两部分,就像数学里几何图形的对称轴一样,左右相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威严肃静,大有雄视天下之气,极具大丈夫之气概。凭栏而望,一切尽收眼底。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晶莹柔和。烟云起浮金黄的瓦脊,清风拂过微翘的房檐,印证着紫禁城亘古不变的悠悠岁月。不变的是白玉般精美的雕塑,是金水桥下的潺潺流水,是廊间精彩的壁画,是硕大豪迈的斗拱。原来这历尽沧桑的宫殿里,还藏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它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而且经过时光的考验,愈加充满了无法遮掩的光辉。

夕阳西下,最后的一抹余晖斜射在故宫金色的琉璃瓦上,虽已暗淡,却丝毫掩盖不了那里溢出的王者气度。归巢的倦鸟擦过黄昏,与那道温柔绚烂的云霞一道,构成了故宫苍凉的华丽。高大的城墙,威严的殿堂,厚重的城门……五百多年的历史,古老的故宫见证了一个国度的沧桑变幻,让人扼腕叹息,让人浮想联翩。

繁华落尽终有时,而今迈步创辉煌。古老的血脉,将永远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参观故宫有感初中范文4

紫禁自古以来便是历代皇帝的居所。深红的宫墙、明黄的瓦,在市中心喧嚣繁华的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而它的宏伟和庄严,也一直以来让我感到有一种莫名的疏离感。然而,这个冬天,一次与故宫的亲近改变了我对它的看法。

冬日的故宫,寒冷中点缀着暖色调的红。金黄的琉璃瓦片从靛青与绛紫色雕花檐上蔓延出殿外,承接了冬日特有的昏白的日光。光波在瓦楞上跳跃,像几条白玉琢成的鲤鱼,从明黄的湖面上跃动,再落下,激起一片水花。

雁翅楼绛红的阶将一行游人引至角楼殿前,高高的米黄色屏风后隐着几丝亮光,从那古老的薄丝间透出。我于是好奇了,急忙想去看个究竟。而当其真面目呈在我眼前时,我又说不出什么话来。

那是几盏精致的琉璃宫灯,薄金琢制的提手似的瑞兽一般悄然卧着。掐过金丝几串,一剪梅花便斜插在灯前。玉钗一般质地的线而于是柔顺地牵出四枝,均匀地与梅融为一体,挂下四串细而俏的亮红色流苏来。玉珠在冷光灯的照射下流动着近乎于蓝的光晕,映得那灯盏更加夺目。镂空花瓶般掐腰的设计,玲珑透明的质地,与边侧靛紫的点缀,都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个身姿曼妙、顾盼生辉的少女,虽未被点亮,但在灯光的照射下,琉璃竟映出七彩的光来,似仙境的什么宝物,偷下了人间似的。再看灯尾,又是流苏,用的却竟是金丝线,并用红绒点了边,在素雅中平添一笔高贵,实在令我惊叹。

我于是突然间仿佛看到了古时紫禁的风光。妃嫔们在薄雪中漫步花园,几枝梅花用瓣儿接了冰冷,俏盈盈开着。廊下宫灯几盏,映出温暖的橙色光晕,竟使人毫不觉得寒冷。灯暖,梅香又有佳人在雪上步步留痕,几串白色的印迹一直蔓延到宫墙下各个角落,让宫灯们默然照射着,也融成了几团橙光。

我于是竟有些感动。这灯见证了紫禁中多少故事,如今不正是在我的眼前吗?岁月变迁,风雪也无法掠夺故宫中那温暖的人情味。步出大殿,竟真下了雪,就是那样薄薄的一层,凉凉的落在手心,暖暖的落在心头。一盏灯,只是这偌大的故宫的缩影。我只觉得,我离故宫,很近很近。

亲近故宫,我的感动在心中久久不散。

参观故宫有感初中范文5

来到北京的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我们坐车来到了老北京四合院参观,这里是北京市保存最完好的四合院,走进了老北京胡同里,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我们还参观了恭王府——清朝大贪官和绅的故居。他家的后花园比皇上的御花园还要大一倍,藏宝楼长达几百米,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后花园的假山里,还藏着乾隆皇帝给孝庄皇太后在汉白玉上写的“福”,这个福字,是乾隆皇帝苦思冥想好几天,悟出的“福”字,这个字包含着很多意思,字面上看蕴含着好几个字,意思是多财、多寿、多福。如果有人把福字取出来,就会碎掉,就这样,这个福字一直原封不动地保存到了今天。

接着,我们顶着烈日,排了好长时间的队,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怀着敬重的心情瞻仰了毛爷爷的雕像和遗体。

从纪念堂出来,我们又来到了心目中最向往的地方,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环顾四周,有我们在电视里经常见到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和天安门城楼。

进了天安门城楼,我们来到故宫。故宫也称紫禁城。我们一路直行,先来到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这三大殿,这是皇帝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走过乾清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乾清宫,后面是坤宁宫,导游说:乾清宫本来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雍正皇帝认为只有自己的祖父和父亲才有资格入住乾清宫,所以自己住进了养心殿,以后的皇帝再没有人住过乾清宫。随后我们来到御花园,因为故宫里没有一棵树,一路走来又累又热,一进御花园感觉特别凉爽,御花园真是一个休息纳凉的好地方。出了御花园,就来到了神武门,也是故宫的最北门。由于时间太紧,我们只参观了故宫最精华的部分,其余还有很多宫殿没有参观。等以后有机会再来吧,再见,故宫。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龙潭公园,看了一场精彩的冰上杂技表演——幻境极光。演员们都穿着冰刀鞋,表演了很多让人惊心动魄的杂技,特别是空中走钢圈,看得人提心吊胆。他们这些演员们不知吃了多少苦,才练成了今天的成就,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参观故宫有感初中范文800字5篇

【第8篇】参观故宫有感

参观故宫有感

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皇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作为艺术类博物馆,故宫内收藏有历代文物,如钟表、玉器、青铜器、书法等珍贵文物。

故宫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走进故宫的大门,就来到了太和门广场,宽阔的`广场,两边对称着两头铜狮,金碧辉煌的大门有81个门钉,继续往里走,就是太和殿,那造型独特,五彩缤纷的大殿让我们大开了眼界,太和殿是皇宫内建筑等级最高的宫殿,是整个紫禁城中最高的宫殿,在宫殿中,是皇帝坐的龙椅,太和殿是皇帝举行节日庆典时使用的宫殿。

继续往里走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帝娶王妃时用的地方,整个坤宁宫显得小巧、别致,虽然没有太和殿那种大气的气氛,但是到处都不失自己的特色,真不愧为中华宫殿的瑰宝。

再往里走是御花园,御花园有奇花异草、亭台楼阁、嶙峋山石、石子画为路,这御花园中,有弯弯曲曲盘成一圈奇特的树木,也有供人休息的小巧凉亭,有奇形怪状的各种塑像,也有形状奇异的山石假山。

由御花园出去就是神武门了,神武门上高高悬挂着“故宫博物馆”的牌子。对面是景山公园。一座座山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漂亮极了。

故宫的建筑实在是无以伦比的杰作,我们要赞叹先祖巧夺天工的设计,赞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赞叹中华儿女的聪慧,我们更应该为古人建造这么宏伟壮丽的宫殿感到骄傲和自豪。

参观故宫有感

参观故宫有感

《故宫观后感结尾(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