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观后感 > 观后感
栏目

末代皇帝观后感1千字(6篇)

发布时间:2022-08-24 热度:94

【导语】末代皇帝观后感1千字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6篇优秀的末代皇帝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末代皇帝观后感1千字,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末代皇帝观后感1千字

【第1篇】《末代皇帝》电影中小学观后感5篇

《末代皇帝》电影中小学观后感大全(1)

《末代皇帝》以一个西方人视角和手法,讲述了一个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也许称不上传奇,但从称帝伊始的清朝从衰败步入灭亡,群雄割据军阀混战的民国,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罕见的经历了三起三落的人物,更重要的,他曾经是一位被四万万中国人信仰和膜拜的皇帝。

而这个无权选择的特殊身份使得溥仪自从见到慈禧太后那一刻起便成为了中国历史的见证者和牺牲品。一生功过,自有公益,但以一个最普通不过的人的角度来看,溥仪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唏嘘。因为,他首先是一个人。

贝托鲁奇将溥仪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拆解,组成了彼此交替错综的篇章。从蹒跚学步时被迫登基,到风烛残年时步履蹒跚地最后一次坐上皇座,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是大清王朝大势已去的黄昏,同时也是中华民国充满希冀的黎明,他以一个特殊的身份参与了一个国家在剧变中改朝换代的重要过程。人们对于溥仪有着种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他是背叛国家的卖国贼,有人则同情他作为一个被剥夺权力的君主颠沛流离的命运。但在“历史”与“故事”之间,贝托鲁奇选择了后者。

为了展现紫禁城的宏大和壮阔,贝托鲁奇使用了大量的广角镜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

而最终,随着溥仪带着恐惧被迫离开自己穷尽一生想要逃离的紫禁城之后,光线如同命运之神的无常一般又逐渐变得吝惜起来:“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

如同著名美国电影和戏剧导演鲁本·马莫利安(rouben mamoulian)所言:“我们是用光影作画。”对变幻莫测的光线的明暗处理和色彩的多样配置起到了分离、聚焦以及鉴别的功能,这种重要造型的表意作用与功能不仅衬托了故事,而且奠定了《末代皇帝》跌宕起伏的整体视觉风格和表现形式,贝托鲁奇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设想。

其实相较于溥仪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尊龙的外表未免有些过于西方化并且完美了。但他对于溥仪成年后,尤其晚年时的演绎堪称经典,溥仪身上自负,浮躁,乃至软弱的性格特点都被他以一种略带舞台化的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与此同时,几位出色的小演员对于溥仪幼年时期身上的桀骜不驯,勤学好问的天性也体现的令人信服,毕竟他不仅首先是一个人,也曾经“是一个孩子而已。”

而彼得·奥图尔 (peter o'toole)饰演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外籍帝师庄士敦,是一个对溥仪的一生起到很大影响的角色。他与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之间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不但影响了溥仪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知,并且在命运中的生死危难关头也给予了溥仪极大的帮助,而最终这一段在中国生活的经历甚至彻底改变了他接下来的人生。不仅如此,陈冲与邬君梅扮演了婉容和文绣这两位溥仪生命中最重要的伴侣也让人过目难忘,如同大清帝国的衰亡一般,身陷封建社会囹圄的她们最终也以各自悲剧的方式香消玉殒。

当灯光亮起,字幕出现,我愕然发现在自己居然在影院的座椅上不住地颤抖,但我却无法肯定是为什么——也许当我们看到年幼的溥仪大喊着乳娘的名字在紫禁城里拼命追赶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再一次“称帝”后被日本军国囚禁在伪满洲政府又一次面对那扇无法打开的大门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他最后一次坐在那曾经金碧辉煌的太和殿里的宝座的时候,我们眼前的早已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君主和不可一世的统治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一个无法选择自己命运的人。

亦如叔本华所说:“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爱新觉罗·溥仪并不是一位生活中的强者,他的一生也许也并不那么光彩和传奇,但他一定会并且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篇章。在巨变的世界中,不变的只有时间流逝的速度。流逝的不是历史,而是我们。

《末代皇帝》电影中小学观后感大全(2)

其实很多年以前就受到《末代皇帝》的片段影响,但直到昨晚才真的第一次把他看完,可惜昨晚突然跳闸,然后只得今天补补情绪。

有一种感慨,幸好是西方导演拍的,贝托鲁奇的从自己的艺术视角用映像与解剖剖了一段历史,几种人性,“政治”概念在里面已经轻到了你无法愤怒的程度,转念一想,如果由中国导演在几十年前拍,或许要顾及很多东西。

这部电影真心的是属于西方的,一开始还没弄明白,后来才知道连对白都是彻彻底底的英语。幸好电影走了“两条叙事线”,如果单从过去的溥仪和现在的溥仪来做线性叙事,反而会让影片丧失了一种叙事的活力,恰恰是这跨越了时空的两条线索,我们才更深刻的体会到情节的张力,和各自人物的饱满性格。

在故事的前半段,个人最欣赏的首先是宫廷里的人物服装,这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以前真的不知道奶妈的装扮,慈禧的模样,嫔妃的服饰,喇嘛的动作等可以这样演绎,这是被新世纪的银幕形象洗脑后的我所为之惊喜的,给了我一种异常兴奋的真实感。

另外紫禁城的远景,大远景我真的爱死了,让幼年溥仪的性格一一映射,还有世界已经变了,为了而宫廷里的气氛而演绎的音乐,在紧张的国情下展现的“封闭的闲时感”,今天才知道那首主题乐。

非常喜欢贝托鲁奇从小物件展现的溥仪情绪,第一次是摔死老鼠,后来是离开紫禁城的网球,然后是文绣离开后的扔狗,最后是跨越时空的蛐蛐。个人非常喜欢这封闭式的行为布局,至于其他,要说的很多,就留在以后吧。

《末代皇帝》电影中小学观后感大全(3)

电影《末代皇帝》的第一幕,是溥仪在候车站割腕的情景。

画面切到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临近驾崩时,年幼的溥仪被从家中带至皇宫。至此,他便被封为皇帝,万历皇帝。他走到父亲身边:“阿玛,回家吧。”可他父亲只是对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魔幻现实的手法,把时间拉回他三岁时,从太监手中接过竹罐的那一刻。可这之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韶光,好像这一切都如一场幻梦。那是他与那个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几年,也不过如蝼蚁。

他就是这竹罐里的蝈蝈,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这皇宫之内。最后蝈蝈爬出,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纵然贵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顺着历史的江流而游,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他什么也不能改变。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如何不让人感慨。

《末代皇帝》电影中小学观后感大全(4)

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没有他的祖先那样英勇,也没有像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君主一样去四处谋求国家的扩张与发展。他只能守着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锢的太监和老臣老妃和羁绊他的女人们。他曾试图反抗但没有用他甚至连他自己都改变不了。他始终是那么孤独。

这是在说一个悲剧的朝代的没落,一个悲剧的人物,一桩悲剧的婚姻 ,一个历时几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头已是满目疮痍,被腐蚀得千疮百孔。他在外头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红色的高墙内苦苦支撑,自我欺骗,自我沉醉。溥仪对这一群人他们的欺骗,在赶走了他的心爱他之前,对他们的情绪并不太抵触。可但那群人一再的去烦他去伤害他,使他无法忍受,他开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对外国洋师傅很感兴趣。他知道列宁,他会对富兰克林感兴趣。但他是亡国之君,他无能为力,他希望改变他那小小的宫廷,可当他失去那小小的宫廷时他开始堕落,最后沦为傀儡。

影片《末代皇帝》在视听语言的方面可谓是十分精彩。其影片的的主色调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变化,房子是红的连整个画面都是篇红的,而到了后面庄士敦来后溥仪也长大了画面开始出现一些诸如绿色、蓝色,画面也没有开始那么显得偏红。无论是皇宫和人物都不是如开始那样大红大紫的。着装连作为皇上的溥仪都是一身蓝色的素装出境,那些个老妃也是身着黑衣,只有在那极具中国特色的选妃仪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红作为组色调,而后在太监们放了大火烧了库房后,就没有很艳丽的的颜色了。

而灰色负责划分现实与回忆,但最主要的是划分的是溥仪人生中不同的各个阶段。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甘粕告诉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当起身时窗外的夕阳慢慢的黑了下去,这是对人物内心的一种外化,他内心世界对外界的最后的一丝残阳也熄灭了,剧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显得合理,这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人物刻画上影片也是运用得很好。在溥仪受审时进门椅子上有一支粉笔主审,那位极为脸谱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写出来,那么溥仪就不得不弯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来还板着的脸马上显露出了一种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极为可笑的台词“我们不强迫你坦白,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这句让人感到可笑的台词将当时的人们内心的问题败露出来。

一是 : “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 既然一清二楚又何必来坦白?第二点又是在这一句的人称上一句我们将当时党内人治色彩极为浓厚的特点败露出来一句话可以解读出那么多信息导演也是煞费苦心。而后在溥仪割掉辫子后将其抛在地下,皇后和贵妃将其拾起,贵妃惊呼好重,这其中所蕴含着不仅仅只是辫子的重量,还蕴含这沉重的封建礼教和老旧的迂腐的封建思想,溥仪通过割辫子的这一动作来完成与之的决裂。

该片在回忆与现实的转场方面运用了镜头语言的相似性来转场有语言的相似性,例如开场的溥仪自杀时敲门声勾起了他的回忆画面就切到了1905年这是通过相似动作来转场。还有一种是通过台词来转场如在在他第一次受审是他说;想改变所有的事。镜头紧接着切到他要断发的那场戏。而其中有一段也是仅有的一段转场不是以溥仪来转场,而是以典狱长读书来实现转场的。

皇帝这个称谓是一种身份,这种身份代表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地位。一旦被确定也就意味着被限制,有无数的条条框框去告诉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还有你以后应该或者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从一出生就要担负起许多人的责任来甚至都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因为你本身就要和其他人不一样。可能一开始的身不由己就是许多继承人的悲哀 。

《末代皇帝》电影中小学观后感大全(5)

不知道为什么对《末代皇帝》这部经典感兴趣,但却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传,把一个传奇的人生娓娓道来。最喜欢溥仪接受改造后,买票回故宫看的时候,那份安静平和。以及他面对红卫兵小将,也愿意勇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已经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经历这样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进生活中,在平稳的色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任何一个想学习摄影或者摄像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看看如何运用光线表达人物的心情。贝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

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在这里,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

《末代皇帝》电影中小学观后感5篇

【第2篇】2021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1

电影的第一幕,是溥仪在候车站割腕的情景。

画面切到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临近驾崩时,年幼的溥仪被从家中带至皇宫。至此,他便被封为皇帝,万历皇帝。他走到父亲身边:“阿玛,回家吧。”可他父亲只是对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魔幻现实的手法,把时间拉回他三岁时,从太监手中接过竹罐的那一刻。可这之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韶光,好像这一切都如一场幻梦。那是他与那个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几年,也不过如蝼蚁。

他就是这竹罐里的蝈蝈,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这皇宫之内。最后蝈蝈爬出,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纵然贵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顺着历史的江流而游,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他什么也不能改变。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如何不让人感慨。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2

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没有他的祖先那样英勇,也没有像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君主一样去四处谋求国家的扩张与发展。他只能守着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锢的太监和老臣老妃和羁绊他的女人们。他曾试图反抗但没有用他甚至连他自己都改变不了。他始终是那么孤独。

这是在说一个悲剧的朝代的没落,一个悲剧的人物,一桩悲剧的婚姻 ,一个历时几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头已是满目疮痍,被腐蚀得千疮百孔。他在外头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红色的高墙内苦苦支撑,自我欺骗,自我沉醉。溥仪对这一群人他们的欺骗,在赶走了他的心爱他之前,对他们的情绪并不太抵触。可但那群人一再的去烦他去伤害他,使他无法忍受,他开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对外国洋师傅很感兴趣。他知道列宁,他会对富兰克林感兴趣。但他是亡国之君,他无能为力,他希望改变他那小小的宫廷,可当他失去那小小的宫廷时他开始堕落,最后沦为傀儡。

影片在视听语言的方面可谓是十分精彩。其影片的的主色调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变化,房子是红的连整个画面都是篇红的,而到了后面庄士敦来后溥仪也长大了画面开始出现一些诸如绿色、蓝色,画面也没有开始那么显得偏红。无论是皇宫和人物都不是如开始那样大红大紫的。着装连作为皇上的溥仪都是一身蓝色的素装出境,那些个老妃也是身着黑衣,只有在那极具中国特色的选妃仪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红作为组色调,而后在太监们放了大火烧了库房后,就没有很艳丽的的颜色了。而灰色负责划分现实与回忆,但最主要的是划分的是溥仪人生中不同的各个阶段。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甘粕告诉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当起身时窗外的夕阳慢慢的黑了下去,这是对人物内心的一种外化,他内心世界对外界的最后的一丝残阳也熄灭了,剧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显得合理,这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人物刻画上影片也是运用得很好。在溥仪受审时进门椅子上有一支粉笔主审,那位极为脸谱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写出来,那么溥仪就不得不弯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来还板着的脸马上显露出了一种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极为可笑的台词“我们不强迫你坦白,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这句让人感到可笑的台词将当时的人们内心的问题败露出来。

一是 : “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 既然一清二楚又何必来坦白?第二点又是在这一句的人称上一句我们将当时党内人治色彩极为浓厚的特点败露出来一句话可以解读出那么多信息导演也是煞费苦心。而后在溥仪割掉辫子后将其抛在地下,皇后和贵妃将其拾起,贵妃惊呼好重,这其中所蕴含着不仅仅只是辫子的重量,还蕴含这沉重的封建礼教和老旧的迂腐的封建思想,溥仪通过割辫子的这一动作来完成与之的决裂。

该片在回忆与现实的转场方面运用了镜头语言的相似性来转场有语言的相似性,例如开场的溥仪自杀时敲门声勾起了他的回忆画面就切到了1905年这是通过相似动作来转场。还有一种是通过台词来转场如在在他第一次受审是他说;想改变所有的事。镜头紧接着切到他要断发的那场戏。而其中有一段也是仅有的一段转场不是以溥仪来转场,而是以典狱长读书来实现转场的。

皇帝这个称谓是一种身份,这种身份代表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地位。一旦被确定也就意味着被限制,有无数的条条框框去告诉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还有你以后应该或者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从一出生就要担负起许多人的责任来甚至都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因为你本身就要和其他人不一样。可能一开始的身不由己就是许多继承人的悲哀 。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3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部经典感兴趣,但却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传,把一个传奇的人生娓娓道来。最喜欢溥仪接受改造后,买票回故宫看的时候,那份安静平和。以及他面对红卫兵小将,也愿意勇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已经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经历这样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进生活中,在平稳的色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任何一个想学习摄影或者摄像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看看如何运用光线表达人物的心情。贝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在这里,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4

早听说了这个电影,但一直没有看。其实是一直存在着偏见,一个外国导演能有多了解中国历史,就算有所了解又能有多深刻。昨晚带着一点好奇和一点质疑开始看此片。仅看了十几分钟就被电影独特的拍摄视角震撼住了。

电影并没有太多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的画面,没有明显的历史立场,叙事平和而从容。电影将重点放在了溥仪的人生经历,将整个时代的悲哀浓缩在了溥仪身上。

溥仪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的传奇,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从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到近代政治傀儡再到现代共和战犯。我想没有哪个皇帝会经历如此戏剧性的人生。

溥仪还是一个不谐世事的三岁小孩时就被选作皇帝。他完全不懂作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奢华,当然也不懂作为一个飘摇欲坠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将面临的波折命运。有的只是作为孩童的天真不邪。一开始,我便对他怀着同情心。

慈禧临死的那段让我感到恐怖。整个宫殿显得阴森诡异,衰老苍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床上,喝着“神龟汤”。那锅汤让我感到恶心。神龟是长寿的象征,但正如同行将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将灭亡,那锅汤实则讽刺。面对森严的宫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岁的溥仪没有一丝恐惧,而是用儿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仪被宣告成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点点痛惜,一个如此天真烂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历史的浪潮。溥仪登基那天,身着短小华丽的龙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义,不知道皇帝的意义,更不知道那套龙袍的意义。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人可比的尊贵,但穿在只要三岁的溥仪身上,我也只觉得那是一套可爱的童装,本质上他仅是儿童,面对文武百官的跪拜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告,他眼里只有那只蟋蟀。

即使是三岁的小孩,也会在制度和环境中慢慢明白权力的意义。刚登上王位的时他经常问身边的太监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变得狂妄。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对身边的太监宫女的恣肆妄为。他的童年有着最充裕的物质享受,但也是最苍白最孤独的。没有家庭没有玩伴。紫禁城是只华丽的牢笼。虽然身边是一群唯唯诺诺的大臣、太监、宫女,但他终究是一个傀儡。对国家对时代,他做不了任何决定和改变,反而被历史操纵着。

少年的溥仪和他弟弟趴在围墙上看到袁世凯登基的场面才意识到紫禁城竟成了历史的一个废弃的舞台,没有了观众,演员却还在继续演戏。十三岁的溥仪深感丧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宫看母亲最后一面。被侍卫拦住时大喊道:“open the door!”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是在满洲国的总督府里,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溥仪绝望地看着那扇门,那句愤怒悲痛的呐喊“open the door!”如同第一次那样无情地拒绝。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杂乱、肮脏,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溥仪自从当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后来住进监狱里只是让他看起来更像是囚犯而已。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点一点的侵蚀着,从无知到狂妄,再从狂妄再到无知。正如他的老师庄斯顿说的:围绕皇帝而设的这种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会有害于他的健康、体魄、智能和精神世界。对于溥仪,我是怀着极大的同情心的,一个从童年开始便走向孤独、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拥金山银山,又有何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呢?

当得知慈禧的陵墓被流氓军阀孙殿英所盗,慈禧太后的尸首被肢解成几块,身上戴的黑珍珠项链成了蒋介石的结婚礼物时,溥仪满怀愤恨。带着复仇的心愿和对君王生活的贪恋,溥仪在日本的扶持下在东北建立“满洲国”,企图分裂中国。他说:中国背叛了我。但他不曾识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终究还是一个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充当日本侵华的工具,连出“帝”宫等权力都没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监视他的日本中将吉冈安直的掌控之中。如果说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种被动,但这次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可以说是罪大恶极。

最后的战犯生活,可以说是溥仪的觉悟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受人棒喝的囚犯,不仅对生理对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囚犯生活也算是彻底改造了他。最后他成为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褪去君王的虚幻浮华,重获精神之自由,扯断木偶线,做回真自我。真是人生的美好收关。当看到溥仪侍弄花草的画面时,我极感动,那正我向往的生活,闲适自由,与世无争。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5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摄的电影,我看这部电影是在2017年,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画质、质量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国八十年代就能拍出这么优秀的电影着实不易,可当我看到从编剧到导演都是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时,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现在我对溥仪的怜悯,而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怜悯。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拍的实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肯定要了解这个人的一生,要想了解这个人的一生就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按理来说中国的历史剧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拍的很好,但却让老外占尽了风头,这就好比中国人去英国编排戏剧《莎士比亚》赢得了巨大成功一样,这对于英国人来说肯定是耻辱的,同样,外国人编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样也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在看近几年中国人拍摄的历史剧,每部剧商业价值气息浓厚,完全违背了真正的历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历史,越是滑稽慌谬的历史剧越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大家看电影完全没有带着学习的思想,而只带着娱乐的心情。这无异于对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历史的践踏。

我只能期盼中国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属于自己的,扬名海外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张扬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

2021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

【第3篇】《末代皇帝》观后感800字

平凡与自由

——评电影《末代皇帝》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电影讲述了中国末代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自三岁登基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从唯我独尊的万世皇到一个鬓微霜的园丁的传奇经历。这是唯一一部在故宫拍摄的电影,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据说拍摄期间英国女王访华却因为这部电影的拍摄而无法参观故宫。这部电影在上映后获得了九个奥斯卡奖项。影片在中国宫廷式的背景、庄重萧杀的配乐以及黑与暗红相结合的色调下缓缓拉开帷幕,溥仪的一生娓娓道来……

慈禧太后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盖在她惨白枯槁面容上的那块纱也封住了溥仪的自由。三岁的溥仪从此成了最缺少管教的孩子,懵懂单纯天真善良的他开始了傀儡生活。紫禁城里的生活,让他形成了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专横性格。后来,中华民国建立,宣统帝退位。再后来张勋复辟,溥仪又一次称帝,但在几年后又因向日本人投降而退位。当溥仪得知他家祖坟被盗挖后悲愤交加,为了洗雪孙殿英盗挖祖坟之耻,他决定与日本人合作,复辟满清。于是,他在长春建立“满洲国”并称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沦为阶下囚,在监狱里进行劳动改造,十年后获特赦。之后年近六十的溥仪成了一名园丁,过着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

溥仪的人生,三起三落,他的目光也由最初的澄澈清明变得冷漠沧桑。

溥仪被软禁在紫禁城内,无法走出这个富丽堂皇高大宏伟的建筑,每天在紫禁城这一方狭小的土地上看着蓝天白云在头顶上飘去,他的灵魂早已飞出城外。

他的额娘离开他、奶妈被人带走、皇后悄然离开,他跟在后面追,在黄昏下他的身影是那样渺小、微不足道又那样倔强。然而,一扇门在他身前关上……“open the door!”这句话被他一次又一次说出,从最初的呐喊到请求再到喃喃低语,从最初的愤怒不甘到无助再到绝望……这不正是他被封闭多年心底渴望自由的真实写照吗?

谁说溥仪是懦弱的?在中国古代,皇帝也许是最危险的职业,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谋杀。可是站在这个位置上的他却从不恐惧。没落的君主自然是想复辟的,奈何他陷入了敌人的阴谋被日本人利用。

谁说溥仪是无情的?他对胞弟溥杰一直念念不忘,始终关心着他;母亲死后他推着自行车竭尽全力想出城;奶妈被带走后他跟侍女说:“她不只是我的奶妈。”他对老师庄士顿先生敞开心扉,庄士顿先生离开时他戴上了眼镜目送着老师的身影一点点变小直至消失……

谁说溥仪没有主见?他希望改革,他想改变他身边的一切,为此他亲手把自己的辫子割了。他也试图利用日本人,但失败了。他想改变,但历史的波涛阻碍了他,他终究不能改变什么,只能茫然行走。

而皇后婉容因内心的孤寂渐渐染上了毒瘾,监狱长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的凄惨结局也令人唏嘘不已。也许就像贝托鲁奇接受采访时所说:“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那样的年代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而历史只有结果没有对错。

到了影片的结局,溥仪度过了清末到文革这段历史教科书中最动荡不安、暴乱频繁的时期,最终过上了平凡却自由的生活。轻风拂面,春意融融,他在花园里缓缓修剪枝条,嘴角微微上扬。也许,这算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吧。

《末代皇帝》观后感800字

【第4篇】高中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

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1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魔幻现实的手法,把时间拉回他三岁时,从太监手中接过竹罐的那一刻。可这之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韶光,好像这一切都如一场幻梦。那是他与那个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几年,也不过如蝼蚁。

他就是这竹罐里的蝈蝈,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这皇宫之内。最后蝈蝈爬出,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纵然贵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顺着历史的江流而游,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他什么也不能改变。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如何不让人感慨。

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2

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没有他的祖先那样英勇,也没有像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君主一样去四处谋求国家的扩张与发展。他只能守着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锢的太监和老臣老妃和羁绊他的女人们。他曾试图反抗但没有用他甚至连他自己都改变不了。他始终是那么孤独。

这是在说一个悲剧的朝代的没落,一个悲剧的人物,一桩悲剧的婚姻 ,一个历时几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头已是满目疮痍,被腐蚀得千疮百孔。他在外头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红色的高墙内苦苦支撑,自我欺骗,自我沉醉。溥仪对这一群人他们的欺骗,在赶走了他的心爱他之前,对他们的情绪并不太抵触。可但那群人一再的去烦他去伤害他,使他无法忍受,他开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对外国洋师傅很感兴趣。他知道列宁,他会对富兰克林感兴趣。但他是亡国之君,他无能为力,他希望改变他那小小的宫廷,可当他失去那小小的宫廷时他开始堕落,最后沦为傀儡。

影片在视听语言的方面可谓是十分精彩。其影片的的主色调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变化,房子是红的连整个画面都是篇红的,而到了后面庄士敦来后溥仪也长大了画面开始出现一些诸如绿色、蓝色,画面也没有开始那么显得偏红。无论是皇宫和人物都不是如开始那样大红大紫的。着装连作为皇上的溥仪都是一身蓝色的素装出境,那些个老妃也是身着黑衣,只有在那极具中国特色的选妃仪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红作为组色调,而后在太监们放了大火烧了库房后,就没有很艳丽的的颜色了。而灰色负责划分现实与回忆,但最主要的是划分的是溥仪人生中不同的各个阶段。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甘粕告诉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当起身时窗外的夕阳慢慢的黑了下去,这是对人物内心的一种外化,他内心世界对外界的最后的一丝残阳也熄灭了,剧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显得合理,这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人物刻画上影片也是运用得很好。在溥仪受审时进门椅子上有一支粉笔主审,那位极为脸谱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写出来,那么溥仪就不得不弯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来还板着的脸马上显露出了一种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极为可笑的台词“我们不强迫你坦白,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这句让人感到可笑的台词将当时的人们内心的问题败露出来。

一是 : “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 既然一清二楚又何必来坦白?第二点又是在这一句的人称上一句我们将当时党内人治色彩极为浓厚的特点败露出来一句话可以解读出那么多信息导演也是煞费苦心。而后在溥仪割掉辫子后将其抛在地下,皇后和贵妃将其拾起,贵妃惊呼好重,这其中所蕴含着不仅仅只是辫子的重量,还蕴含这沉重的封建礼教和老旧的迂腐的封建思想,溥仪通过割辫子的这一动作来完成与之的决裂。

该片在回忆与现实的转场方面运用了镜头语言的相似性来转场有语言的相似性,例如开场的溥仪自杀时敲门声勾起了他的回忆画面就切到了1905年这是通过相似动作来转场。还有一种是通过台词来转场如在在他第一次受审是他说;想改变所有的事。镜头紧接着切到他要断发的那场戏。而其中有一段也是仅有的一段转场不是以溥仪来转场,而是以典狱长读书来实现转场的。

皇帝这个称谓是一种身份,这种身份代表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地位。一旦被确定也就意味着被限制,有无数的条条框框去告诉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还有你以后应该或者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从一出生就要担负起许多人的责任来甚至都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因为你本身就要和其他人不一样。可能一开始的身不由己就是许多继承人的悲哀 。

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3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部经典感兴趣,但却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传,把一个传奇的人生娓娓道来。最喜欢溥仪接受改造后,买票回故宫看的时候,那份安静平和。以及他面对红卫兵小将,也愿意勇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已经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经历这样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进生活中,在平稳的色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任何一个想学习摄影或者摄像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看看如何运用光线表达人物的心情。贝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在这里,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

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4

早听说了这个电影,但一直没有看。其实是一直存在着偏见,一个外国导演能有多了解中国历史,就算有所了解又能有多深刻。昨晚带着一点好奇和一点质疑开始看此片。仅看了十几分钟就被电影独特的拍摄视角震撼住了。

电影并没有太多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的画面,没有明显的历史立场,叙事平和而从容。电影将重点放在了溥仪的人生经历,将整个时代的悲哀浓缩在了溥仪身上。

溥仪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的传奇,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从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到近代政治傀儡再到现代共和战犯。我想没有哪个皇帝会经历如此戏剧性的人生。

溥仪还是一个不谐世事的三岁小孩时就被选作皇帝。他完全不懂作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奢华,当然也不懂作为一个飘摇欲坠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将面临的波折命运。有的只是作为孩童的天真不邪。一开始,我便对他怀着同情心。

慈禧临死的那段让我感到恐怖。整个宫殿显得阴森诡异,衰老苍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床上,喝着“神龟汤”。那锅汤让我感到恶心。神龟是长寿的象征,但正如同行将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将灭亡,那锅汤实则讽刺。面对森严的宫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岁的溥仪没有一丝恐惧,而是用儿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仪被宣告成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点点痛惜,一个如此天真烂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历史的浪潮。溥仪登基那天,身着短小华丽的龙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义,不知道皇帝的意义,更不知道那套龙袍的意义。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人可比的尊贵,但穿在只要三岁的溥仪身上,我也只觉得那是一套可爱的童装,本质上他仅是儿童,面对文武百官的跪拜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告,他眼里只有那只蟋蟀。

即使是三岁的小孩,也会在制度和环境中慢慢明白权力的意义。刚登上王位的时他经常问身边的太监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变得狂妄。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对身边的太监宫女的恣肆妄为。他的童年有着最充裕的物质享受,但也是最苍白最孤独的。没有家庭没有玩伴。紫禁城是只华丽的牢笼。虽然身边是一群唯唯诺诺的大臣、太监、宫女,但他终究是一个傀儡。对国家对时代,他做不了任何决定和改变,反而被历史操纵着。

少年的溥仪和他弟弟趴在围墙上看到袁世凯登基的场面才意识到紫禁城竟成了历史的一个废弃的舞台,没有了观众,演员却还在继续演戏。十三岁的溥仪深感丧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宫看母亲最后一面。被侍卫拦住时大喊道:“open the door!”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是在满洲国的总督府里,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溥仪绝望地看着那扇门,那句愤怒悲痛的呐喊“open the door!”如同第一次那样无情地拒绝。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杂乱、肮脏,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溥仪自从当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后来住进监狱里只是让他看起来更像是囚犯而已。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点一点的侵蚀着,从无知到狂妄,再从狂妄再到无知。正如他的老师庄斯顿说的:围绕皇帝而设的这种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会有害于他的健康、体魄、智能和精神世界。对于溥仪,我是怀着极大的同情心的,一个从童年开始便走向孤独、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拥金山银山,又有何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呢?

当得知慈禧的陵墓被流氓军阀孙殿英所盗,慈禧太后的尸首被肢解成几块,身上戴的黑珍珠项链成了蒋介石的结婚礼物时,溥仪满怀愤恨。带着复仇的心愿和对君王生活的贪恋,溥仪在日本的扶持下在东北建立“满洲国”,企图分裂中国。他说:中国背叛了我。但他不曾识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终究还是一个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充当日本侵华的工具,连出“帝”宫等权力都没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监视他的日本中将吉冈安直的掌控之中。如果说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种被动,但这次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可以说是罪大恶极。

最后的战犯生活,可以说是溥仪的觉悟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受人棒喝的囚犯,不仅对生理对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囚犯生活也算是彻底改造了他。最后他成为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褪去君王的虚幻浮华,重获精神之自由,扯断木偶线,做回真自我。真是人生的美好收关。当看到溥仪侍弄花草的画面时,我极感动,那正我向往的生活,闲适自由,与世无争。

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5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摄的电影,我看这部电影是在2021年,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画质、质量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国八十年代就能拍出这么优秀的电影着实不易,可当我看到从编剧到导演都是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时,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现在我对溥仪的怜悯,而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怜悯。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拍的实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肯定要了解这个人的一生,要想了解这个人的一生就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按理来说中国的历史剧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拍的很好,但却让老外占尽了风头,这就好比中国人去英国编排戏剧《莎士比亚》赢得了巨大成功一样,这对于英国人来说肯定是耻辱的,同样,外国人编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样也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在看近几年中国人拍摄的历史剧,每部剧商业价值气息浓厚,完全违背了真正的历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历史,越是滑稽慌谬的历史剧越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大家看电影完全没有带着学习的思想,而只带着娱乐的心情。这无异于对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历史的践踏。

我只能期盼中国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属于自己的,扬名海外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张扬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高中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

【第5篇】末代皇帝电影大学生观后感5篇

末代皇帝电影大学生观后感大全(1)

溥仪这个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争议,有些人觉得他很无能,有些人觉得他很可怜,也有些人很羡慕他能做皇帝,每个人对他的看法都不一样。前几天看了一部有关溥仪的一部电影《末代皇帝》,让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让我对他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这部电影是外国人所拍摄,当我开始看的时候,就很佩服导演能对中国的文化如此的了解。这部电影讲述了溥仪的一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人的大起大落和他的绝望与无奈。溥仪从三岁的时候就当选为皇帝,当时的他根本不知道皇帝这一次意味着什么,也不懂一个末代皇帝将要面临的曲折,只有他那份天真和对世间事物的好奇,这让我一开始就对他怀有同情心。

虽然溥仪做了皇帝,有了充裕的物质享受,但是也是最孤独的,他没有家庭没有朋友,有点只是紫禁城那华丽的牢笼,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对于国家和天下他也做不了任何决定。当他弟弟和他说外面还有个皇帝的时候;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想跑出去却被拦下的时候;当他看到紫禁城外面传来阵阵的呼叫声的时候,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个被软禁的皇帝。电影中溥仪几次绝望的看着城门,大声叫着:“open the door!“却被无情的拦下,。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学生,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让人觉得实在可悲。

溥仪青年的时候给他的老师说过,他想改变这一切,改变这里的规矩,但是他却无能为力,成年后的他,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他被日本人所利用着,他也明知自己被利用着,他却想反利用他们,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年的时候,他被监狱所关押着,关押了10年,直到最后他才被放出来,但是监狱的生活也可以说是他的觉醒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岛一个被人唾骂的囚犯,让他经历大起大落,囚犯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最后他成为了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

电影的结尾是他一个人去了自已以前生活的地方,还告诉了门卫的儿子,自己是中国的皇帝,并且从龙椅下拿出他一直藏着的蝈蝈,看到电影的最后,让人会有种莫名的悲伤,溥仪就像这蝈蝈,本来属于大自然的,却被关在笼子里,蝈蝈是人的玩物,溥仪却成为历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电影大学生观后感大全(2)

在同学家作客,我在上网,朋友则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着电视频道。刹那间,我停止了上网,回过头去,叫朋友倒退二个频道。那肯定是在放电影《末代皇帝》。因为只有这部电影的配乐,让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种内听出来。它是我个人认为的所有电影中最好的配乐。自从《末代皇帝》诞生以来。其配乐的主旋律似乎已经成为了西方人心目中标准的中国声音。至少在近年来的很多描写中国的西方影视和音乐作品、乃至是电子游戏配乐。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觉的音乐。而这种类似的旋律其根源来自于《末代皇帝》。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实几年前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可是当我在电视机里再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动的。因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不只因为那完美的配乐,还有那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历史。可能是因为溥仪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宫和东北的“皇宫”我都去看过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仪的命运是一段什么样的命运。当溥仪站在讲台上高呼“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应为我也曾经坐在那个会议厅的椅子上面对着空空的讲台。我们似乎是一对从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经擦肩而过。而今天相遇了。

我们总应该对历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么样的历史。很多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当我们津津乐道的谈论慈禧凤冠上的珍珠镶嵌在蒋夫人的鞋子上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知道,正因为如此,溥仪才投靠了日本人。当我们谈论溥仪投靠了日本人时候,我们还应该知道,他居然有勇气大声告诉日本人: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 他是一个人,我们不能把他缩为一个符号。他是一个有着我们一样的情仇爱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个无奈的世界。他和光绪一样,生来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拼命想做点什么。却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可怜的皇帝!

其实我们远没有资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们承受着常人受不了的压力和苦难。清庭的腐败其实和他们个人没有关系,他们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兴,戊戌变法,也有他们的重要的功劳。他们并不懦弱。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每天零晨两点起来批奏章。没有一天休息。他们热爱他的国家、他的民族。可是他们无能为力,真的无能为力。但历史却不能给他们一个起码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说些题外话,为什么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历史把握地要比中国人还要深?真的是因为有些人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不是。在历史前面,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实都是旁观者。记得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叹道,中国第一档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宫档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馆中条件优越,查档免费,还有空调。但是在案前埋头苦读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国人。也许这就能说明问题所在了吧。

末代皇帝电影大学生观后感大全(3)

我想说,看完《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恍如隔世,我仿佛就像溥仪那样经历了60余载的人生,从清末登基,到伪满登基,再到建国后的思想改造,60年仿佛白驹过隙,回顾起来历历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场梦。

终其前半生,溥仪都在皇权笼罩下不得逃脱。小时候被困在紫禁城,长大后被困在新京长春,皇帝这个名号就像是一条麻绳,把他捆绑得紧紧的。

我又想起溥仪小时候,周围的太监都是这么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是一个皇权达到顶峰的时代,整个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黄的封建气息所禁锢。在这种近乎变态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会生出一副极度自尊自大的性格。然而,他做了大半辈子的皇帝,却几乎没有掌握到什么实权,终究只是个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锅,再替日本人背黑锅。他做着那个主宰者的梦想,却终究无法企及。

电影中的那个蝈蝈是个喻示,在一开始的时候,它满身青绿。在电影的最后,溥仪拿出了他曾经藏在龙椅下面的小笼子,小红领巾打开笼子,蝈蝈爬了出来,早已变成了一身枯黄。蝈蝈被关在笼子里一生,得不到自由,当它重见天日的时候,那位曾经做了大半生皇帝梦的人,早已化身成蝈蝈了。

末代皇帝电影大学生观后感大全(4)

早听说了《末代皇帝》这个电影,但一直没有看。其实是一直存在着偏见,一个外国导演能有多了解中国历史,就算有所了解又能有多深刻。昨晚带着一点好奇和一点质疑开始看此片。仅看了十几分钟就被电影独特的拍摄视角震撼住了。

电影并没有太多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的画面,没有明显的历史立场,叙事平和而从容。电影将重点放在了溥仪的人生经历,将整个时代的悲哀浓缩在了溥仪身上。

溥仪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的传奇,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从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到近代政治傀儡再到现代共和战犯。我想没有哪个皇帝会经历如此戏剧性的人生。

溥仪还是一个不谐世事的三岁小孩时就被选作皇帝。他完全不懂作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奢华,当然也不懂作为一个飘摇欲坠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将面临的波折命运。有的只是作为孩童的天真不邪。一开始,我便对他怀着同情心。

慈禧临死的那段让我感到恐怖。整个宫殿显得阴森诡异,衰老苍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床上,喝着“神龟汤”。那锅汤让我感到恶心。神龟是长寿的象征,但正如同行将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将灭亡,那锅汤实则讽刺。面对森严的宫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岁的溥仪没有一丝恐惧,而是用儿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仪被宣告成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点点痛惜,一个如此天真烂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历史的浪潮。溥仪登基那天,身着短小华丽的龙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义,不知道皇帝的意义,更不知道那套龙袍的意义。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人可比的尊贵,但穿在只要三岁的溥仪身上,我也只觉得那是一套可爱的童装,本质上他仅是儿童,面对文武百官的跪拜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告,他眼里只有那只蟋蟀。

即使是三岁的小孩,也会在制度和环境中慢慢明白权力的意义。刚登上王位的时他经常问身边的太监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变得狂妄。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对身边的太监宫女的恣肆妄为。他的童年有着最充裕的物质享受,但也是最苍白最孤独的。没有家庭没有玩伴。紫禁城是只华丽的牢笼。虽然身边是一群唯唯诺诺的大臣、太监、宫女,但他终究是一个傀儡。对国家对时代,他做不了任何决定和改变,反而被历史操纵着。

少年的溥仪和他弟弟趴在围墙上看到袁世凯登基的场面才意识到紫禁城竟成了历史的一个废弃的舞台,没有了观众,演员却还在继续演戏。十三岁的溥仪深感丧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宫看母亲最后一面。被侍卫拦住时大喊道:“open the door!”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是在满洲国的总督府里,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溥仪绝望地看着那扇门,那句愤怒悲痛的呐喊“open the door!”如同第一次那样无情地拒绝。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杂乱、肮脏,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溥仪自从当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后来住进监狱里只是让他看起来更像是囚犯而已。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点一点的侵蚀着,从无知到狂妄,再从狂妄再到无知。正如他的老师庄斯顿说的:围绕皇帝而设的这种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会有害于他的健康、体魄、智能和精神世界。对于溥仪,我是怀着极大的同情心的,一个从童年开始便走向孤独、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拥金山银山,又有何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呢?

当得知慈禧的陵墓被流氓军阀孙殿英所盗,慈禧太后的尸首被肢解成几块,身上戴的黑珍珠项链成了蒋介石的结婚礼物时,溥仪满怀愤恨。带着复仇的心愿和对君王生活的贪恋,溥仪在日本的扶持下在东北建立“满洲国”,企图分裂中国。他说:中国背叛了我。但他不曾识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终究还是一个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充当日本侵华的工具,连出“帝”宫等权力都没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监视他的日本中将吉冈安直的掌控之中。如果说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种被动,但这次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可以说是罪大恶极。

最后的战犯生活,可以说是溥仪的觉悟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受人棒喝的囚犯,不仅对生理对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囚犯生活也算是彻底改造了他。最后他成为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褪去君王的虚幻浮华,重获精神之自由,扯断木偶线,做回真自我。真是人生的美好收关。当看到溥仪侍弄花草的画面时,我极感动,那正我向往的生活,闲适自由,与世无争。

末代皇帝电影大学生观后感大全(5)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摄的电影,我看这部电影是在2017年,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画质、质量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国八十年代就能拍出这么优秀的电影着实不易,可当我看到从编剧到导演都是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时,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现在我对溥仪的怜悯,而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怜悯。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拍的实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肯定要了解这个人的一生,要想了解这个人的一生就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按理来说中国的历史剧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拍的很好,但却让老外占尽了风头,这就好比中国人去英国编排戏剧《莎士比亚》赢得了巨大成功一样,这对于英国人来说肯定是耻辱的,同样,外国人编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样也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在看近几年中国人拍摄的历史剧,每部剧商业价值气息浓厚,完全违背了真正的历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历史,越是滑稽慌谬的历史剧越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大家看电影完全没有带着学习的思想,而只带着娱乐的心情。这无异于对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历史的践踏。

我只能期盼中国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属于自己的,扬名海外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张扬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末代皇帝电影大学生观后感5篇

【第6篇】中学生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1

电影的第一幕,是溥仪在候车站割腕的情景。

画面切到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临近驾崩时,年幼的溥仪被从家中带至皇宫。至此,他便被封为皇帝,万历皇帝。他走到父亲身边:“阿玛,回家吧。”可他父亲只是对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魔幻现实的手法,把时间拉回他三岁时,从太监手中接过竹罐的那一刻。可这之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韶光,好像这一切都如一场幻梦。那是他与那个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几年,也不过如蝼蚁。

他就是这竹罐里的蝈蝈,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这皇宫之内。最后蝈蝈爬出,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纵然贵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顺着历史的江流而游,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他什么也不能改变。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如何不让人感慨。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2

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没有他的祖先那样英勇,也没有像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君主一样去四处谋求国家的扩张与发展。他只能守着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锢的太监和老臣老妃和羁绊他的女人们。他曾试图反抗但没有用他甚至连他自己都改变不了。他始终是那么孤独。

这是在说一个悲剧的朝代的没落,一个悲剧的人物,一桩悲剧的婚姻 ,一个历时几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头已是满目疮痍,被腐蚀得千疮百孔。他在外头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红色的高墙内苦苦支撑,自我欺骗,自我沉醉。溥仪对这一群人他们的欺骗,在赶走了他的心爱他之前,对他们的情绪并不太抵触。可但那群人一再的去烦他去伤害他,使他无法忍受,他开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对外国洋师傅很感兴趣。他知道列宁,他会对富兰克林感兴趣。但他是亡国之君,他无能为力,他希望改变他那小小的宫廷,可当他失去那小小的宫廷时他开始堕落,最后沦为傀儡。

影片在视听语言的方面可谓是十分精彩。其影片的的主色调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变化,房子是红的连整个画面都是篇红的,而到了后面庄士敦来后溥仪也长大了画面开始出现一些诸如绿色、蓝色,画面也没有开始那么显得偏红。无论是皇宫和人物都不是如开始那样大红大紫的。着装连作为皇上的溥仪都是一身蓝色的素装出境,那些个老妃也是身着黑衣,只有在那极具中国特色的选妃仪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红作为组色调,而后在太监们放了大火烧了库房后,就没有很艳丽的的颜色了。而灰色负责划分现实与回忆,但最主要的是划分的是溥仪人生中不同的各个阶段。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甘粕告诉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当起身时窗外的夕阳慢慢的黑了下去,这是对人物内心的一种外化,他内心世界对外界的最后的一丝残阳也熄灭了,剧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显得合理,这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人物刻画上影片也是运用得很好。在溥仪受审时进门椅子上有一支粉笔主审,那位极为脸谱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写出来,那么溥仪就不得不弯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来还板着的脸马上显露出了一种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极为可笑的台词“我们不强迫你坦白,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这句让人感到可笑的台词将当时的人们内心的问题败露出来。

一是 : “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 既然一清二楚又何必来坦白?第二点又是在这一句的人称上一句我们将当时党内人治色彩极为浓厚的特点败露出来一句话可以解读出那么多信息导演也是煞费苦心。而后在溥仪割掉辫子后将其抛在地下,皇后和贵妃将其拾起,贵妃惊呼好重,这其中所蕴含着不仅仅只是辫子的重量,还蕴含这沉重的封建礼教和老旧的迂腐的封建思想,溥仪通过割辫子的这一动作来完成与之的决裂。

该片在回忆与现实的转场方面运用了镜头语言的相似性来转场有语言的相似性,例如开场的溥仪自杀时敲门声勾起了他的回忆画面就切到了1905年这是通过相似动作来转场。还有一种是通过台词来转场如在在他第一次受审是他说;想改变所有的事。镜头紧接着切到他要断发的那场戏。而其中有一段也是仅有的一段转场不是以溥仪来转场,而是以典狱长读书来实现转场的。

皇帝这个称谓是一种身份,这种身份代表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地位。一旦被确定也就意味着被限制,有无数的条条框框去告诉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还有你以后应该或者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从一出生就要担负起许多人的责任来甚至都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因为你本身就要和其他人不一样。可能一开始的身不由己就是许多继承人的悲哀 。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3

不知道为什么对这部经典感兴趣,但却是很精彩震撼,像是一部自传,把一个传奇的人生娓娓道来。最喜欢溥仪接受改造后,买票回故宫看的时候,那份安静平和。以及他面对红卫兵小将,也愿意勇敢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已经很不易。

不可能都能经历这样起伏的人生,但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光照进生活中,在平稳的色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影片几乎全部采用自然光,大量运用广角拍摄。任何一个想学习摄影或者摄像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看看如何运用光线表达人物的心情。贝托鲁奇说:在紫禁城,溥仪从未获得过阳光的直照,他总是处在阴影中。在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终同外界隔绝的,稍后,当他从老师庄斯敦那儿学到的东西愈多,我们就愈来愈多地感到阳光照着他了。光与影的博斗也就逐渐展开了,就像意识和无意识在你身上展开了搏斗一样。在满洲国那部分故事中,当他被日本人充当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梦想着重返自己的帝国时,阴影几乎又笼罩了整个画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时代一样,后来,在监狱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许多事情时,光和影也愈来愈趋向平衡,他应该在光和影完美无缺的平衡中,在平稳的色调中了结你的一生。我只希望能够实现这一设想。在这里,光象征着开放、欢乐,而影象征着封闭、忧郁。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4

早听说了这个电影,但一直没有看。其实是一直存在着偏见,一个外国导演能有多了解中国历史,就算有所了解又能有多深刻。昨晚带着一点好奇和一点质疑开始看此片。仅看了十几分钟就被电影独特的拍摄视角震撼住了。

电影并没有太多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的画面,没有明显的历史立场,叙事平和而从容。电影将重点放在了溥仪的人生经历,将整个时代的悲哀浓缩在了溥仪身上。

溥仪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的传奇,甚至是匪夷所思的。从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到近代政治傀儡再到现代共和战犯。我想没有哪个皇帝会经历如此戏剧性的人生。

溥仪还是一个不谐世事的三岁小孩时就被选作皇帝。他完全不懂作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奢华,当然也不懂作为一个飘摇欲坠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将面临的波折命运。有的只是作为孩童的天真不邪。一开始,我便对他怀着同情心。

慈禧临死的那段让我感到恐怖。整个宫殿显得阴森诡异,衰老苍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床上,喝着“神龟汤”。那锅汤让我感到恶心。神龟是长寿的象征,但正如同行将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将灭亡,那锅汤实则讽刺。面对森严的宫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岁的溥仪没有一丝恐惧,而是用儿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仪被宣告成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点点痛惜,一个如此天真烂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历史的浪潮。溥仪登基那天,身着短小华丽的龙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义,不知道皇帝的意义,更不知道那套龙袍的意义。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人可比的尊贵,但穿在只要三岁的溥仪身上,我也只觉得那是一套可爱的童装,本质上他仅是儿童,面对文武百官的跪拜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告,他眼里只有那只蟋蟀。

即使是三岁的小孩,也会在制度和环境中慢慢明白权力的意义。刚登上王位的时他经常问身边的太监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变得狂妄。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对身边的太监宫女的恣肆妄为。他的童年有着最充裕的物质享受,但也是最苍白最孤独的。没有家庭没有玩伴。紫禁城是只华丽的牢笼。虽然身边是一群唯唯诺诺的大臣、太监、宫女,但他终究是一个傀儡。对国家对时代,他做不了任何决定和改变,反而被历史操纵着。

少年的溥仪和他弟弟趴在围墙上看到袁世凯登基的场面才意识到紫禁城竟成了历史的一个废弃的舞台,没有了观众,演员却还在继续演戏。十三岁的溥仪深感丧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宫看母亲最后一面。被侍卫拦住时大喊道:“open the door!”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是在满洲国的总督府里,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溥仪绝望地看着那扇门,那句愤怒悲痛的呐喊“open the door!”如同第一次那样无情地拒绝。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杂乱、肮脏,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溥仪自从当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后来住进监狱里只是让他看起来更像是囚犯而已。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点一点的侵蚀着,从无知到狂妄,再从狂妄再到无知。正如他的老师庄斯顿说的:围绕皇帝而设的这种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会有害于他的健康、体魄、智能和精神世界。对于溥仪,我是怀着极大的同情心的,一个从童年开始便走向孤独、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拥金山银山,又有何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呢?

当得知慈禧的陵墓被流氓军阀孙殿英所盗,慈禧太后的尸首被肢解成几块,身上戴的黑珍珠项链成了蒋介石的结婚礼物时,溥仪满怀愤恨。带着复仇的心愿和对君王生活的贪恋,溥仪在日本的扶持下在东北建立“满洲国”,企图分裂中国。他说:中国背叛了我。但他不曾识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终究还是一个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充当日本侵华的工具,连出“帝”宫等权力都没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监视他的日本中将吉冈安直的掌控之中。如果说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种被动,但这次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可以说是罪大恶极。

最后的战犯生活,可以说是溥仪的觉悟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受人棒喝的囚犯,不仅对生理对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囚犯生活也算是彻底改造了他。最后他成为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褪去君王的虚幻浮华,重获精神之自由,扯断木偶线,做回真自我。真是人生的美好收关。当看到溥仪侍弄花草的画面时,我极感动,那正我向往的生活,闲适自由,与世无争。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5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摄的电影,我看这部电影是在2017年,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画质、质量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国八十年代就能拍出这么优秀的电影着实不易,可当我看到从编剧到导演都是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时,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现在我对溥仪的怜悯,而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怜悯。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拍的实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肯定要了解这个人的一生,要想了解这个人的一生就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按理来说中国的历史剧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拍的很好,但却让老外占尽了风头,这就好比中国人去英国编排戏剧《莎士比亚》赢得了巨大成功一样,这对于英国人来说肯定是耻辱的,同样,外国人编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样也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在看近几年中国人拍摄的历史剧,每部剧商业价值气息浓厚,完全违背了真正的历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历史,越是滑稽慌谬的历史剧越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大家看电影完全没有带着学习的思想,而只带着娱乐的心情。这无异于对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历史的践踏。

我只能期盼中国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属于自己的,扬名海外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张扬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学生电影末代皇帝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1千字(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