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观后感 > 观后感
栏目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英语(8篇)

发布时间:2022-08-22 热度:52

【导语】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英语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英语,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英语

【第1篇】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5篇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作文(1)

怀着复杂的情绪看完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卢旺达饭店》,这哪里是电影呀,这明明就是一个时期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

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签订了和平协定。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电台煽动胡图族人铲除图西族人。极端分子所控制的报纸电台等媒体不但鼓吹暴力还煽动仇恨外国人。

当卢国总统的座机被击落时,这些媒体渲染是图西族人串通目的是为了不受限制地屠杀,驱赶图西族人,以到达阻止图西族分享政府权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当驻在卢国的比利时军队奉联合国之命保护卢国总理时,被宣传成帮忙图西族人策划屠杀胡图族人,并残忍地杀害了被他们称为侵略军的比利时士兵。其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在此后的100天里面,阳光明媚的卢旺达共有91万

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族人。

屠杀开始后,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取置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我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但此时的卢旺达已经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看了电影之后,我觉得很难过。个性是我从网上看了这个真实的事件的整个过程之后,我突然觉得自我很庆幸。因为我从出生就一向生活在一个相比较较安定的社会中,并且自我眼中所看到的大部分是完美的,此刻祖国呈现的基本上是如新闻中所说的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繁荣发展。

我个人性格很好,所以我也是个梦想主义者。我期望一切和谐。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一向都想流泪,看到以前一齐生活的两个民族之间发生大规模的屠杀,胡图族人手里拿着屠刀,他们毫不犹豫的把刀砍向手无寸铁的图西族人,甚至是小孩。我试着想象要是这种情景在我身边发生,我旁边不一样民族的邻居突然把屠刀指向我,那该会发生什么。

和平有利于人民,还是战争与仇杀有利于人民,只要头脑正常的人都能够分清楚。如果一个国家内不存在专门针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那么一个民族独立与否,对民族内的老百姓来说没有太大区别,生活还是要那么过;但对少数分裂主义政客、野心家就不一样了,他们能够当“总统”、“总理”、“部长”,能够飞黄腾达,所以挑唆民族分离情绪永远是这些人的首要选取。任何人无权拿着人民的生命去冒险,无论他有什么借口,什么托词,多么受某些团体的拥护,他都没有这个权力。

民族之间的冲突无非是文化的冲突。文化之间冲突的实质,并非各个礼貌天生地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是礼貌程度的不一样。每一种礼貌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无论是___礼貌,佛教礼貌,伊斯兰礼貌还是儒家礼貌,都曾有过自我的辉煌与灿烂,也都有过衰落和低迷。每一种礼貌都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宝库,但同时每一种礼貌都有它的不足和局限。在几千年的演化中,有一些礼貌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了,有一些礼貌则被其他礼貌消灭了——这不是人类的胜利,而是人类的损失。人类就应加强互相交流与合作,从不一样的礼貌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任何自封为“绝对真理”、想独霸天下的想法,都只会引来战争与仇恨。人类进入礼貌社会以来,我们实在是见到了太多的血泊,仅仅在二十世纪,就有几亿人死于自我的同类之手。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礼貌的倒退,经济的凋敝,以及人们的痛苦。

宽容使人提高,狭隘使人落后。人的创造力来自于自由的思想,而不是单一的思想。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分成不一样的肤色、民族(种族)。在必须的时光里,全球化、普世性、全人类的大同仍旧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梦想而已。民族、种族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总是能在很多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种族冲突、种族纠纷、种族矛盾,甚至种族战争、种族屠杀,在这个世界上时有发生。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尽管我们对这类事件深恶痛绝,但我们并没有办法超越自我的局限和所处的时代。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小事上做起,尽量用自我微薄的力量多为民族团结做点事吧。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作文(2)

听教师介绍电影资料是关于民族冲突谋杀的时候,我不以为意。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谋杀竟是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看完这个电影,我的情绪万分沉重,这不单单是谋杀,这简直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杀戮。短短的100天,竟然就有100万的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残杀。然而在此之前,我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我一向认为南京大屠杀的30万已经是一个惊天的数字,没想到这来自同一国家的同胞之间的杀戮要残忍好几倍。他们之前可能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但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见人踩的蟑螂!

我感慨在这种人性泯灭的时刻,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是清醒的,也仅有在这样混乱的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英雄。保罗是胡图族,而他的妻子孩子都是图西族,他凭自我的潜力保护他的家人已经很不易,可是他不忍看到他的邻居们,那些孩子们惨死在同胞的屠刀下,于是他承担了巨大的职责,将他所在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变成图西族人的庇护所,他用心走动于胡图官员和联合国官员之间,使饭店里的人免受杀戮,可是应对着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应对着越来越恶劣的形势,应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保罗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小,在很多状况下他无能为力。

有一次,保罗冒险出行,去为避难者们找寻食物,路上看到的是尸横遍野,回到酒店后他濒于崩溃的边缘,却宁愿独自承受这份死亡的威协与恐惧。那个场面深深刻在我心里,民族间的仇恨到底有多深才能酿成这般杯具。保罗的恐惧、崩溃并没有打折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他宁愿独自承受的坚强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拯救了千余同胞的英雄。

而让我痛心不已的是这个:当联合国部队进驻酒店,人们欢呼着“我们有救了”相互拥吻时,保罗的笑容却凝固在维和部队军官奥列佛上校将军帽掷地的那一瞬间。他明白了,联合国陪队只是来撤走外国侨民的,甚至连维和部队的士兵都也要撤离,剩下的,仅有没有人在乎的“非洲人”。奥列佛上校竟然吐出这样一句令人绞痛的话:“你是黑人,甚至连黑鬼都不是,你只是非洲人。”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民族矛盾,更是一种种族歧视。他们同样都有获得生存的权利,却因为皮肤的颜色让白人如此歧视,活得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痛心!

那种根深蒂固于他们心中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忘记了世界上还存在的温暖和完美,他们全部转化成民族仇恨然后拿起屠刀砍向自我的同胞,酿成历史性的惨案。我期望这样的民族事件不再发生。他们为什么不能用心对待民族意识呢正如我们国家此刻一样,能够宽恕,能够平等,能够友爱的相处。整个国家的民族呈现出一种团结向上的气象,也仅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作文(3)

前天晚上,我去看了一场电影——由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南非拍摄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以最朴实的语言,最写实的手法,赞美了人道主义者。影片关于屠杀的描述并不多,主要是描述拯救,反映了种族屠杀中一个酒店经理拼尽所有救人的事件。

事件源于两国元首的罹难:他们分别是胡图族和图西族的首领,同乘一班机,却被意外击落。这样一来,两族人之间的猜忌和争斗开始了,胡图族人开始疯狂杀戮图西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在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却是图西族人。对他而言,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护自己的图西族的亲戚与朋友,成了他一生中面临的最大使命与挑战。

保罗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却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当一个国家陷入了疯狂,世界也闭上了双眼。事件发生后,保罗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在乱世中经营的、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在杀戮如麻的世界中,却成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绿洲,供人休憩,救人性命。保罗用他并不伟岸的身躯和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坚强高尚。他拼尽自己的所有,用十万积蓄先期购买了身边邻居的生命。在维和部队保护外籍人士离境后,仍然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挽救身边的人,挽救一个民族,在越来越严重的局势中,他各方周旋,八面玲珑地用尽手段,或给与好处,或撒谎威胁,或找外国人士寻求帮助,包括求助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等等,拼死保护饭店里的图西族人的生命。通过不断的努力,他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了死亡的危机,成功拯救了一千余人,在卢旺达饭店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

影片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因为它不仅记录了生命的脆弱,人世的罪恶,也记录了在罪恶中的人性光芒。影片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令人震撼。

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无可奈何地陷入了深深的悲凉,感觉心里很沉重。《卢旺达饭店》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耻辱:种族间的残害,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的虚伪,维和部队对图西族人民的抛弃。我们不禁要问: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何在?在这场种族屠杀中,惨遭杀害的100多万人的生命,是用事后的道歉和哀悼能挽回的吗?!

尽管在1994年后的20__年时间里,世界各地的政客都曾前往卢旺达表达对当初事件的忏悔,并一再立下“never again”的誓言,发誓决不让惨剧第二次发生;而在南联盟、苏丹、刚果等地,这种视生命如草芥的屠杀,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沉重的历史难掩那浓浓的血腥,历史的伤痛仍在继续,非洲大陆泥泞的和平之路还很遥远。

我们经常一厢情愿地想象,那种野蛮行径仅仅存于远古时代。然而,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发生在讲人道主义,讲人性,不断地在寻找人性不泯灭的正义和勇气的当今社会里,这是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耻辱!

为了普天之下所有生命的尊严,让我们共同祈祷:

愿这个世界不再有歧视、仇恨和杀戮!

愿这个世界永远宁静、祥和!永远充满爱!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作文(4)

《卢旺达饭店》买了几个星期了,一直都没看,不是不舍得看,而是不敢看,因为知道这是一场人间惨剧,不知道电影会怎么来表达,面对每天繁忙的工作,不敢让自己的心情过于沉重,坚持到昨天晚上,才下决心看了。

看着电影,好几次,我禁不住都笑了,当然电影不是搞笑剧,而且这里处理得没有过多的血腥镜头,只是这里面的好多次入微的动作细节和语言,让我不由得想大声嘲笑现在这个世界,这个所谓的世界秩序和格局。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终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终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保罗所在的那家酒店是比利时老板高级休闲度假酒店,利用酒店经理的职位,他与那些军方上层人士,白人,联合国官员周旋着,啤酒,威士忌,香烟,紧张地巴结着,对于西方的强大和维护世界秩序世界和平的信念已经渗透到了他的每个血管里。他一直都相信着依靠那些以美国西欧国家为主导的联合国能在卢旺达实现和平,至少那些白人朋友在需要的时候能帮助他。但在战争爆发后的一系列事件,所有的希望都成了泡影,多年的经营只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延续而已,最后也被迫背井离乡。这中间一系列努力在电影里看来只能是对现实的巨大嘲讽。

镜头一:战争爆发,屠杀开始,可怜的几个比利时籍联合国维和士兵只能顾上仅有的几个酒店和难民营,甚至有11个维和士兵被杀,虽然有枪,却不能开枪,维和将军的电话求救,数天的等待,随后等到的只是一个小队的维和官兵,在酒店避难的上千人欢呼雀跃,以为是和平的力量,生存的机会,可他们带来的却只是帮助所有联合国官员和所有外国人撤离的命令。维和将军告诉保罗,因为你们这些黑人,而且是非洲的黑人没有价值,不值得他们的政治角逐中的选票,所以没人会来真正关心他们的死活。哼哼,看到这里,我不禁点头,那些所谓维护和平的漂亮宣言在这里多么苍白无力啊!美国大兵们,在越南,在韩国,在伊拉克,在索马里到处出现,扮演着世界宪兵的角色,为什么,因为那里有他们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可怜的卢旺达,连这点仅有的利益都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们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办。

镜头二:一个欧洲摄影记者,很正义的人,拼死在外面拍到了种族屠杀的画面,只是男人的花心总是没办法抑制的,在酒店搭上了一个当地图西族女孩。在撤离的时候,图西族女孩哭喊着希望他能救她,而他能做的却只是把钱(已经没用了的货币)给保罗希望他能帮助,而保罗一直都是相信西方人能救他们的啊。撤离的那天下着大雨,摄影记者走向大巴士的时候,酒店的侍者还在后面给他打着伞,他连声说着不要侍者却坚持,因为即使在那时,他们都还坚持着自己的专业—高级酒店的星级服务,记者无以自容,只能说羞愧两字。西方人给当地人x脑,告诉他们什么叫品位,什么叫服务,却没有告诉当地人怎么振兴自己的民族,他们只是用这些来挣钱而已,在生死相关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显得非常得无聊了。

镜头三:保罗对西方的信任无以复加,以至于很多次他救人竟然用非常可笑的一些借口,而事实是,这些借口竟然都帮他实现了救人的目的。在酒店里他一直在巴结一个胡图政府x队的将军,战乱当中要求将军的帮助除了贿赂,当然还需要一些威胁:一次保罗说美国人一直用卫星在监视,事后妻子问他是不是真有其事,他笑笑说他怎么可能知道,总不能说美国人躲在树上偷窥着,两人大笑,我也大笑;另一次他威胁将军说假如不去阻止屠杀,假如到时候美国人来抓战犯,他将不会替他辩护作证。真真可笑,可那个将军确实相信了,他希望假如真得有那个时候,还是多一个人替他说话的好,而且还是一个在白人圈子里混得还不错的人。一场屠杀避免了,不过不知道布什看到这里是为美国骄傲呢还是像那个摄影记者一样感到羞愧呢?

这部电影今年金球奖金熊奖都拿到了提名。这场人类的浩劫今天终于有部电影能来记录了,只是不知道这些西方人看到这部电影后会怎么想?看来卢旺达人民应该好好学学中国人的近代史,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民族只有自立才能自强。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作文(5)

电影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改编的,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人道主义,再一次质问和平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让我十分感慨的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力量之强。

之前对于这件发生在我出生之初的历史事件,我并不了解。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所有文章都是持这样一个观点,这场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惨痛的教训,大屠杀这种行文必须否定。可是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起因,观点则是各有不一样。有的是确定大屠杀的最表面原因,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仇恨;有的认为是西方大国借卢旺达的民族进行利益的较量;甚至有的把起因归结于卢旺达人多资源少,生存利益容易冲突的国情。

我认为,在明确反对屠杀种族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的立场上去明确起因十分必要。因为仅有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件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法一次又一次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去用过百万人的生命去唤醒真正的人道保护。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绝非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不能否认,胡图族与图西族长期以来积怨很深,而卢旺达胡图族人总统被杀则成为了导火索。但也不能忽略电影中提到的,胡图族进行种族灭杀期间的武器由法国供给,这也就说明,这场屠杀还涉及强国的利益角逐。当时的卢旺达是授权比利时进行管理的。当然,电影中反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也是大屠杀的酿成因素之一。联合国决定撤兵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已把那种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关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有一个议点是维和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的职权。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应对胡图族暴动民众的一次又一次攻击,都是不能开枪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规定了“维和部队进行自卫之外不能主动攻击。而维和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调停战火。我认为这样的维和部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部队应是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军队或暴动民众在对峙激烈的前线还有谈判的机会吗。并且部队仅有在自卫时才能主动攻击,换言之,当对方攻击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对象时,情景危急时也只能是以阻止、停止状态为目的。要明白一但发生起暴动,暴动者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行为是如此的残暴,维和部队即使再精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阻止暴动吧!所以我觉得得在授权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更多一点的灵活部分。

还有一点我至今想不明白,种族之间的仇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因地理、文化等产生的种族差异其实都是能被理解的。屠杀犹太人、屠杀图西族人的过程中都是煽动了民族情绪,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民族差异。只能说,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无限放大,无限鼓励时,它就盖过了理智,完全展现了。

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再观看。我想每一次看都能发掘到新的角度去探索。因为灭绝种族这种恶行实在是违背了太多人类的共同完美愿望了。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5篇

电影卢旺达饭店观后感5篇

【第2篇】卢旺达饭店电影大学观后感5篇

卢旺达饭店电影大学观后感范文(1)

今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非常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__分子袭击事件,人肉炸弹自杀事件,__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知道,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 《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 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己不知道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面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么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心情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助每一个我们能帮助的人吧!

卢旺达饭店电影大学观后感范文(2)

《卢旺达饭店》,一部老片子,放了很久,迟迟没有去看。早有影评,只怕不合胃口,平添失望。今日最终有了看的念头,不谈好坏,太多的影评,不少我的,我也不会。打开电脑,不知能否理解。

当一幕幕场景闪现、一张张面孔出现,我无法抑制自我的内心,更不能忍住盈眶的泪水。用这短短的文字,只是为了记录下此时的感受、留住拥有的感动。

在战争年代里,在硝烟四起的战火中,手无寸铁的生命被惨绝人寰地杀戮着,却依然有无畏的心灵,舍生忘死用生命的光芒照耀和保护着人类永存的道路,让人心生敬仰和震撼。鲜活的生命面前,金钱又算得了什么,只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那些金钱才有了价值。只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自我的生命才能够放弃。所有的一切,又何足挂齿?!在残忍的、人性即将灭绝、痛心疾首的绝望里,生命的挽救者依然绽放着人类本真最璀璨的勇敢爱之花。潸然而下的泪光里,熊熊燃起的是人类期望永存生命之泉的烈火,洗礼着千疮百孔的心。升华着彼此的爱,拯救中我们的灵魂欢舞唱歌。

而和平年代,那些不堪的嘴脸,在他们自以为能够肆无忌惮、无人知晓的角落里,却时时萌动着兽欲,坦露着欺骗、窥视着金钱......他们的内心已然回到了远古时代,在他们依然是人的外表下,毫无廉耻地裸露着他们那禽兽动物都自愧不如的需求和本能。因为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泯灭他们自我人性的放荡。

卢旺达饭店电影大学观后感范文(3)

总算看完了,尽管已经看过杀戮禁区,上帝忘了卢旺达,可是看完卢旺达饭店后,胸口那股压抑的气还是出不来,喝了两大口水,那种绝望无助的情绪依然无法消散,尽管电影的结局是完美的。

中间几度很想关掉,但总算专注的看完了,中间暂停了几次,并不是因为残忍,我看过太多比这更残忍更真实的画面,只是那份溢出屏幕的无助,差点把我压得无法呼吸。在最绝望的时刻,是的,期望确实来临了,讽刺的是,它是来带走那些看客,顺便带来又一次绝望。

“天阿,太恐怖了,然后他们继续吃着晚饭”记者平静的说道,没有愤怒,甚至没有情绪波动,太真实了,真实到我们每个人都这么做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能依靠的,确实仅有自我,你可能不会赞同,那很大可能是因为你还没体会过那种心境,期望你永远不用有这种经历。

“如果我没能回来,你要跳下去,我要你向我保证”,那一刻,我仿佛是那个男人,我似乎体会到了那种绝望,应对屠刀,这是他们能够选择的最体面的决定,而那些应对挥来的屠刀,还来不及做选择的100万卢旺达人,遗言都无法留下,连绝望都只是稍纵即逝。

“你是善良,聪明的人,可惜你是黑人,是非洲人,在西方人眼里,100万个你也不如一张选票”讽刺的是,那些自称最礼貌的社会,整天呼喊着人权,法律的国家,在人性泯灭,法律被践踏的时候,却团体沉默。

对那些看客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着更强大的祖国,对于酒店里的卢旺达人,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保罗,可是那100万镜头外的卢旺达人,他们没有保罗,仅有自我。

看吧,100万于我而言,也只是一个数字,只是不那么冰冷,我甚至没有查具体的统计数据,是110万,还是多出10万人,对我而言,这重要吗,可是是满足自我的同情心罢了。

谁又不是个看客。

卢旺达饭店电影大学观后感范文(4)

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我的心境是十分沉重的,重到我要把自我的心提起来看,才能认真看完它的细节,因为我们中国也上演过这样的大屠杀,而关于这些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的。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感受与思辨的方向也在变化。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非洲中部的卢旺达,是胡图族政权发动的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而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场大屠杀的根源其实是以前的殖民者埋下的种族矛盾——在德国和比利时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身高较高为由,让人数占少数的图西族人统治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人,所以埋下了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根源。解放后的卢旺达也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在1994年演变为大屠杀。

影片在一开始就拷问着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每每遇到电影里的主角进行选择时,都会把自我代入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会如何选择呢?像主人公保罗应对邻居被杀害时,究竟死冒着危险救他们还是不管不问,保护好自我的生命呢?应对有机会逃离屠杀之地,是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尽力挽救一千多名民众呢当我默默地在心里做出我自我的选择,每一次都感觉到身心疲惫,每一次都考验着自我的人性。而当看到主人公最终的抉择后,总能振奋人心,体会到正义的永存。当然,考验着的,还有联合国以及高喊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大国的人性,因为他们也在做着权衡。

可悲的是,联合国、大国们最终没有做出更为正义的选择,他们只是接走了所有的外国人,各国都不愿意付出更多去帮忙卢旺达难民。就如美国,平时只是高喊着“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这些口号去干扰别国内政,可是卢旺达发生战乱、屠杀时却不为所动,因为美国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利益。这无疑道出了很多国家唯利是图的本质,而这又其实是人的本性的外化与放大。人性这种东西很难改变,除非人有了信仰,有了敬畏。可是国家这个实体是不会敬畏信仰的,它只是敬畏民言,民意,所以国家在对外方面肯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国际社会要想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当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共当共荣,唯有这样,当国际上再次出现人道主义危机的时,联合国才能及时反应。

当然,以上又会涉及到人权与主权的问题,这些已经是老问题但又不得不应对,我想,在出现大屠杀这种严重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发生时,这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已经备受质疑了,而其它主权国家去干预的话,不是对他主权的侵犯,而是对他主权的维护!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种干预必须是联合国授权,并要求贴合联合国宪章原则。

回到人权问题上,国际人权法从二战之后就开始迅猛发展,《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公约》都有很多对人权进行普遍保护的条款,虽然如此,可是百万人被杀的残酷事件还是发生了,不得不问一下问题出此刻哪。除了大国们唯利是图,行动迟缓外,制度与对国际人道主义犯罪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应当也有很大原因。联合国的行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常任理事国没有采取进取行动是很大原因,我想,优化联合国的决策机制,让更多国家的声音更有分量从而体现更多国家利益的做法应当会更有效。同时,对于煽动屠杀者,英爱大加处罚,到达震慑犯罪目的。

总的来说,影片就是引起我对人性的反思与对人权的思考吧!

卢旺达饭店电影大学观后感范文(5)

昨日看了电影卢旺达饭店。

讲述的是,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在卢旺达当地的两个种族,胡图族和图西族,两族世代混居,之间的差别渐渐减少。可是由于历史上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造成了两族长期以来的隔阂和仇恨,最终酿成了惨剧。胡图族温和派总统,在两族谈判的过程中被刺杀。胡图族中的激进派有计划的屠杀了西图族和胡图族中的温和派。共造成了1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卢旺达人口的18。无独有偶,类似的事件,在1993年,也发生过在卢旺达的邻国布隆迪。

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胡图族的温和派,他借助米克林大饭店,救助了很多西图族的难民。电影以一种类似于辛德勒名单的气氛展开,在一股绝望,黑暗,压抑的氛围中,透露出些微的曦光。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这是沙漠中的绿洲。这不仅仅是在说米科林大饭店,对西图族的难民来说,是沙漠中的绿洲,是他们的庇护所。同时也是对所有人而言,在人性中如此丑陋的本性面前,那里是善良人性的一处庇护所。在所有人都展现他们的疯狂,残忍,和贪婪的同时,那里坚守了一线善良,平和和互助。

电影故事是虚构的,可是卢旺达内战是真实发生过的,造成的对人类的损失也是切实的。历史上的种族主义大屠杀,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仇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都以往给世界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伤害。我不禁反思,人类礼貌经过数千年数万年的发展,为什么人的本性中还有如此残酷,疯狂的一面?人类的本性真的有一个善良的天使吗?我带着这样的迷惘看完了这部电影。

卢旺达饭店电影大学观后感5篇

【第3篇】卢旺达饭店影片大学生的观后感5篇

卢旺达饭店影片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1)

前几天的民族概论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齐观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最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最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1994年,在卢旺达发生的这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中,近一百万人惨遭杀害。这一发生在通讯高度发达和标榜民主自由时代的种族清洗,在事件之时几乎没有引起世界其他地区的任何反响。当terrygeorge20__的作品《hotelrwanda》出现的时候,这场屠杀已经过去了十年。在这十年中,卢旺达作为一个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要不是《hotelrwanda》的旧事重提,这一人类历史上灭族惨剧将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被大多数人遗忘。

和《schindler'slist》一样,《hotelrwanda》也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在首都基加利经营着一家由比利时老板控股的四星级宾馆。当胡图族的武装叛乱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随即开始了对图西族的种族屠杀。由于保罗的妻子是图西族人,他竭尽全力保护自我的家人不卷到屠杀当中。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联合国维和部队对卢旺达的局势失去控制,保罗的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慈悲而伟大的保罗开始像当年的辛德勒一样,用自我的金钱换取这些人的安全,把这些逃难的人统统隐藏在自我的饭店中,并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们的生命。最后,共有1268名图西族由于得到他的庇护,免遭被屠杀的噩运。

对于这样一部史实性的影片,我们就应首先了解一下影片发生的理解。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两侧的内陆国家。其人口由胡图、图西和特瓦三个部族组成。其中,特瓦族只占全国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说,占卢旺达人口绝大多数的部族是胡图和图西。早在16世纪,图西族人就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方殖民势力相继侵入。1890年年卢旺达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20年被又比利时占领。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根据1922的《凡尔赛和约》,国联将起“委托”比利时统治,成为比属卢安达-乌隆迪的一部分。二站后,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由比利时统治。1960年,比利时同意卢旺达“自治”的要求。1962年7月1日,卢旺达共和国成立。1994年发生的种族屠杀并不是该国历史上第一次。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卢旺达统治期间运用了很多卑鄙的手段,实行“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85%的胡图人,后又利用胡图人反对图西人并统治图西人。这种手段直接导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后发生4次大规模部族流血冲突。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和布隆迪总统同乘的座机在卢旺达首

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猜疑,相互职责对方杀死总统,破坏和平。自此,卢旺达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百日之内约有100万人死于非命,200多万难民逃往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影片透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的个人行为向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发生在20__年的人间惨剧。它是艺术的,又是纪实的。terrygeorge毕竟是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导演,他在真实录述事件的同时,还给了自我西方同胞超多的关注。比如影片中出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长官、新闻记者、红十字会的女工作者。而与此构成鲜明比较地是,除了主人公和他的家庭成员,许多在饭店避难的图西族人被设定成了一种固有模式下的脸谱化形象——无助、弱小、悲伤。导演是同情他们的,但是在影片中给予他们的关注是有限的。大多数状况下,这些人是作为一个群体出此刻导演的镜头中,这是影片对人物刻画明显不足的地方。当然,瑕不掩瑜。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性题材,又涉及到很多人的私人感情,要想把它拍得十全十美也是不可能的。导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透过自我的镜头,重现20__年发生的杯具,让更多不明真相的人了解到事件的真实状况。它是警醒式的,这样的影片自然要充当一种宣传员的主角,它必定要使更多人透过看影片之后思考、汲取教训。20世纪的90年代和40年代不能同日而语,更多的国家明白了自由和民主的含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到。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同的屠杀还是发生了。这不禁会使看过电

影的人思考——屠杀为什么会发生。事实上,早在惨案发生之前,就有人向联合国提出关于卢旺达可能发生部族屠杀的报告,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发后,联合国曾与10多个国家协商出兵卢旺达事宜,也未能成功,从而丧失了防患于未然的机会,导致了最后杯具的发生。受美国控制的联合国在卢旺达屠杀的过程中的主角是尴尬的。一贯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佬,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引发着战火,却对不该发生的屠杀袖手旁观。而联合国在处理此事的不得力,也不禁让人引发“联合国的存在到底有何用”这样的联想。当然,影片本身缺少这些问题的回答,导演也没打算把《hotelrwanda》拍成一部批判影片。

保罗·鲁塞萨巴吉纳是当年事件的主角,是导演着力刻画的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黑人演员keirvoices的歌名,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pearson的精彩演出无疑为这个主角增色不少,他那带着非洲腔调的英语和他细腻的演出,是本片大获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也伴随着他自我的转变,由刚开始保卫家庭发展到之后拯救数千人于水火。这种转变是一个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它体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临巨大危机时的过人勇气。

历史是沉重的,尤其是带血的历史。《hotelrwanda》再现了历史,它也当然有理由和它表现的那段历史一样,被更多的人铭记。正如由wyclef·jean演唱的片尾曲《millionvoices》的歌名,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

卢旺达饭店影片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2)

听老师介绍电影资料是关于民族冲突谋杀的时候,我不以为意。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谋杀竟是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看完这个电影,我的情绪万分沉重,这不单单是谋杀,这简直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杀戮。短短的100天,竟然就有100万的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残杀。然而在此之前,我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我一向认为南京大屠杀的30万已经是一个惊天的数字,没想到这来自同一国家的同胞之间的杀戮要残忍好几倍。他们之前可能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但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见人踩的蟑螂!

我感慨在这种人性泯灭的时刻,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是清醒的,也只有在这样混乱的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英雄。保罗是胡图族,而他的妻子孩子都是图西族,他凭自我的潜力保护他的家人已经很不易,但是他不忍看到他的邻居们,那些孩子们惨死在同胞的屠刀下,于是他承担了巨大的职责,将他所在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变成图西族人的庇护所,他用心走动于胡图官员和联合国官员之间,使饭店里的人免受杀戮,但是应对着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应对着越来越恶劣的形势,应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保罗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小,在很多状况下他无能为力。

有一次,保罗冒险出行,去为避难者们找寻食物,路上看到的是尸横遍野,回到酒店后他濒于崩溃的边缘,却宁愿独自承受这份死亡的威协与恐惧。那个场面深深刻在我心里,民族间的仇恨到底有多深才能酿成这般杯具。保罗的恐惧、崩溃并没有打折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他宁愿独自承受的坚强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拯救了千余同胞的英雄。

而让我痛心不已的是这个:当联合国部队进驻酒店,人们欢呼着“我们有救了”相互拥吻时,保罗的笑容却凝固在维和部队军官奥列佛上校将军帽掷地的那一瞬间。他明白了,联合国陪队只是来撤走外国侨民的,甚至连维和部队的士兵都也要撤离,剩下的,只有没有人在乎的“非洲人”。奥列佛上校竟然吐出这样一句令人绞痛的话:“你是黑人,甚至连黑鬼都不是,你只是非洲人。”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民族矛盾,更是一种种族歧视。他们同样都有获得生存的权利,却因为皮肤的颜色让白人如此歧视,活得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痛心!

那种根深蒂固于他们心中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忘记了世界上还存在的温暖和完美,他们全部转化成民族仇恨然后拿起屠刀砍向自我的同胞,酿成历史性的惨案。我期望这样的民族事件不再发生。他们为什么不能用心对待民族意识呢?正如我们国家此刻一样,能够宽恕,能够平等,能够友爱的相处。整个国家的民族呈现出一种团结向上的气象,也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卢旺达饭店影片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3)

前天晚上,我去看了一场电影——由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南非拍摄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卢旺达饭店》。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以最朴实的语言,最写实的手法,赞美了人道主义者。影片关于屠杀的描述并不多,主要是描述拯救,反映了种族屠杀中一个酒店经理拼尽所有救人的事件。

事件源于两国元首的罹难:他们分别是胡图族和图西族的首领,同乘一班机,却被意外击落。这样一来,两族人之间的猜忌和争斗开始了,胡图族人开始疯狂杀戮图西族人。保罗·卢斯赛伯吉纳在是胡图族人,而他的妻子塔莎娜却是图西族人。对他而言,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保护自己的图西族的亲戚与朋友,成了他一生中面临的最大使命与挑战。

保罗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却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当一个国家陷入了疯狂,世界也闭上了双眼。事件发生后,保罗敞开了温暖的怀抱。他在乱世中经营的、当地一家云集着欧洲游客和军界政要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在杀戮如麻的世界中,却成为了嗜血荒漠中的一片生命绿洲,供人休憩,救人性命。保罗用他并不伟岸的身躯和并不宽大的肩膀,来帮助信赖他的异族,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坚强高尚。他拼尽自己的所有,用十万积蓄先期购买了身边邻居的生命。在维和部队保护外籍人士离境后,仍然坚守着饭店的经营。为了挽救身边的人,挽救一个民族,在越来越严重的局势中,他各方周旋,八面玲珑地用尽手段,或给与好处,或撒谎威胁,或找外国人士寻求帮助,包括求助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贿赂政府军的头领等等,拼死保护饭店里的图西族人的生命。通过不断的努力,他终于把大家领到了安全地带,避免了死亡的危机,成功拯救了一千余人,在卢旺达饭店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

影片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因为它不仅记录了生命的脆弱,人世的罪恶,也记录了在罪恶中的人性光芒。影片在生死之间展现的人性光辉,令人震撼。

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无可奈何地陷入了深深的悲凉,感觉心里很沉重。《卢旺达饭店》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耻辱:种族间的残害,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的虚伪,维和部队对图西族人民的抛弃。我们不禁要问:联合国安理会的作用何在?在这场种族屠杀中,惨遭杀害的100多万人的生命,是用事后的道歉和哀悼能挽回的吗?!

尽管在1994年后的20__年时间里,世界各地的政客都曾前往卢旺达表达对当初事件的忏悔,并一再立下“never again”的誓言,发誓决不让惨剧第二次发生;而在南联盟、苏丹、刚果等地,这种视生命如草芥的屠杀,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沉重的历史难掩那浓浓的血腥,历史的伤痛仍在继续,非洲大陆泥泞的和平之路还很遥远。

我们经常一厢情愿地想象,那种野蛮行径仅仅存于远古时代。然而,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发生在讲人道主义,讲人性,不断地在寻找人性不泯灭的正义和勇气的当今社会里,这是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耻辱!

为了普天之下所有生命的尊严,让我们共同祈祷:

愿这个世界不再有歧视、仇恨和杀戮!

愿这个世界永远宁静、祥和!永远充满爱!

卢旺达饭店影片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4)

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十分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此刻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袭击事件,自杀事件,__威胁劫杀事件等等,可是只是看过后心里明白,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欢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教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我不明白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应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潜力,可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样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情绪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可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忙每一个我们能帮忙的人吧!

卢旺达饭店影片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5)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一样种族之间的屠杀。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一样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齐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向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此刻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所以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向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期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所以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代替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向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齐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一样,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感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向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一样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一样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就应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

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能够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我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光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此刻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向最求的,仅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影片大学生的观后感5篇

【第4篇】卢旺达饭店大学生的观后感5篇

卢旺达饭店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1)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在卢旺达这个非洲中部的国家,人口主要由两个种族部落的人构成。欧洲各国大肆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的那个年代里,这个国家难逃被殖民的命运,先后被德国和比利时两个国家所统治,比利时统治时期,先把管理权交给人口占少数的图西族,在卢旺达独立时又把政权交给了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独立之后两个部落都互相看不顺眼,这个说那个血统不正,那个说这个肮脏臭虫。于是两个部落就一直冲突不断,虽然双方也都有一部分理智的人不在意种族隔阂,可以和平的生活在一起,但种族主义极端偏见还是主流的。当然了,胡图族的人口占多数(好像是八成吧),并且又掌握着政权,所以一直在冲突中占优势,图西族也不甘示弱,建立了反叛军。这个时候联合国本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就出面调和了。1994年卢旺达总统(当然是胡图人)坐着飞机去和图西首领谈判。可没想这倒霉总统的飞机在半路上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打了下来。于是事态失控了,胡图人从广播里发出了事先商量好的信号,胡图民兵开始了行动——灭绝图西人。

以上是故事背景,故事的主人公呢,是胡图人,一个比利时人在卢投资饭店的经理,这个饭店接待的都是当地和国外有势利的人,主人公一直凭借自己的职位优势巴结着这些有势利的人。当然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他的妻子是图西族人,他一直怕胡图人对自已一家不利,想通过这些有势利的人保住他的家人。胡图人开始灭绝图西人的行动后,事态越来越严重,为了杀完图西人,胡图人连维护图西人的胡图人也不放过。在胡图人疯狂行为中,主人公饭店的地位也快保不住了,各国使者、联合国维合军队、记者、国际红十字会等都被要求撤到安全的地方。主人公失去了这些保护,于是他在民兵的大肆屠杀行动中开始奔走求救,在这个过程中他收留了大批图西难民进饭店,他经历了一系列令人胆颤心惊的事情,他的家人也差一点被杀,他妻子的哥哥嫂子失踪,他见到了屠杀后尸横遍野的情境。最后通过他的努力,他把饭店中一千多号图西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这个电影重点表现了战争的残忍、种族主义的偏激和主人公的勇敢与善良。在我被尸横遍野的画面所震惊的同时,令我更胆寒的是那种不同信仰、种族、国家和地域之间的极端偏见进而产生的仇恨。纵观当今那些战火不断的国家和地区,不和的原因无不是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的偏见和国家地域利益的冲突。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也是因为种族偏见。或许是因为我从小电视看的太多,以至我被洗脑,把这个世界想的太善良,我以为当今世界的文明已经很成熟,世界上的人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的重要,世界上的人能够全部期望和平,世界上的人能够理智的看待。后来才知道,我是图样图森破了。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花多大力气跟他解释道德的重要性,他都会置之不理;无论别人怎样跟他解释人应该生而平等,他都会置之不理;无论别人怎样跟他解释要就事论事不要偏激,他都会置之不理;无论别人想怎样说服他让他客观理智一些,他都会置之不理……这样的人,无论受到怎样的教育,都执着于自己偏激的想法。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人认识不到自己想法中的问题点,这些道理很明显,偏激的想法只要稍稍动一下脑子就会站不住脚的。可能还是我图样图破的原因,我无法想像这样的人的思想世界;或是因为这样的人都是放弃思考的人(放弃思考这个说法是从《巨人》里爱尔敏处学来的),真的有人会对任何事不去思考吗;再或是因为世界的教育水平还是达不到改变人类想法的程度……

所以才会有种族偏见,才会有种族歧视,才会有地位之分,才会有宗教争端,才会有民族争端,才会有国家争端……当人们被偏见与利益遮蔽住眼睛,人们就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对生命的敬意。胡图民兵接受信号之后,他们变成了野兽,杀人不眨眼,不,他们没有把图西人当做人,他们称之为蟑螂;__妇女后将其杀害,连图西儿童也不放过。我真的理解不了,难道他们习惯了杀戮,所以对自己的行为一点也不感到慌恐?当他们看着孩子痛苦的挣扎着死去的时,心里一丝不安也没有?

人们为了自己偏激的想法,变成了没有感情的生物,这多么的可怕;人们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变成了嗜血的生物,这多么的悲哀;人们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变成了没有思维的生物,这多么的令人胆颤。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当人们为了维护一些所谓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全部忽略,拿着冷冰冰的武器屠杀自己的同类,这是多么令人可以畏惧的一件事情。

人类是残忍的啊,可以冷眼看着自己的同类倒在自己的刀下;人类是野蛮的啊,可以为了一丝利益去茹毛饮血;人类哪有文明,他们借着文明的名义去做极度野蛮的事情!不同信仰为什么不能互相容忍,不同种族为什么不能一同生活,不同国家、地域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不要再有过激的偏见,不要再漠视生命,不要再失去理智……

卢旺达饭店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2)

前几天的民族概论课上老师带领我们一齐观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一个卢旺达的高档酒店经理,保罗,胡图族人,在1994年种族冲突中救了1000多位难民的生命。当年比利时殖民者硬生生地把当地的土著人按照皮肤的深浅和鼻梁的高低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并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把政权交给了图西族,从此也就造成了两族世世代代的恩怨。最后掌握了政权的胡图族人要向图西族人报复,纵容着民兵组织的仇视情绪,最后在一个总统被刺身亡的节点爆发了,“砍倒高高的树”,“胡图力量”,种族大屠杀开始了。

1994年,在卢旺达发生的这场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中,近一百万人惨遭杀害。这一发生在通讯高度发达和标榜民主自由时代的种族清洗,在事件之时几乎没有引起世界其他地区的任何反响。当terrygeorge20__的作品《hotelrwanda》出现的时候,这场屠杀已经过去了十年。在这十年中,卢旺达作为一个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要不是《hotelrwanda》的旧事重提,这一人类历史上灭族惨剧将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被大多数人遗忘。

和《schindler'slist》一样,《hotelrwanda》也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影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在首都基加利经营着一家由比利时老板控股的四星级宾馆。当胡图族的武装叛乱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随即开始了对图西族的种族屠杀。由于保罗的妻子是图西族人,他竭尽全力保护自我的家人不卷到屠杀当中。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联合国维和部队对卢旺达的局势失去控制,保罗的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慈悲而伟大的保罗开始像当年的辛德勒一样,用自我的金钱换取这些人的安全,把这些逃难的人统统隐藏在自我的饭店中,并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们的生命。最后,共有1268名图西族由于得到他的庇护,免遭被屠杀的噩运。

对于这样一部史实性的影片,我们就应首先了解一下影片发生的理解。卢旺达是位于非洲中东部赤道两侧的内陆国家。其人口由胡图、图西和特瓦三个部族组成。其中,特瓦族只占全国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说,占卢旺达人口绝大多数的部族是胡图和图西。早在16世纪,图西族人就在卢旺达建立了封建王国。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方殖民势力相继侵入。1890年年卢旺达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1920年被又比利时占领。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后,根据1922的《凡尔赛和约》,国联将起“委托”比利时统治,成为比属卢安达-乌隆迪的一部分。二站后,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由比利时统治。1960年,比利时同意卢旺达“自治”的要求。1962年7月1日,卢旺达共和国成立。1994年发生的种族屠杀并不是该国历史上第一次。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卢旺达统治期间运用了很多卑鄙的手段,实行“间接统治”和“分而治之”:先用占人口14%的图西人统治占人口85%的胡图人,后又利用胡图人反对图西人并统治图西人。这种手段直接导致1959年、1963年、1967年和1973年先后发生4次大规模部族流血冲突。一批又一批图西人被迫逃往邻国。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和布隆迪总统同乘的座机在卢旺达首

都基加利上空被火箭击落,两国元首同时罹难。4月7日,空难在卢旺达国内立即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猜疑,相互职责对方杀死总统,破坏和平。自此,卢旺达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武装冲突和部族大屠杀。百日之内约有100万人死于非命,200多万难民逃往国外,另有2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影片透过主人公保罗·鲁塞萨巴吉纳的个人行为向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发生在20__年的人间惨剧。它是艺术的,又是纪实的。terrygeorge毕竟是一个来自西方国家的导演,他在真实录述事件的同时,还给了自我西方同胞超多的关注。比如影片中出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长官、新闻记者、红十字会的女工作者。而与此构成鲜明比较地是,除了主人公和他的家庭成员,许多在饭店避难的图西族人被设定成了一种固有模式下的脸谱化形象——无助、弱小、悲伤。导演是同情他们的,但是在影片中给予他们的关注是有限的。大多数状况下,这些人是作为一个群体出此刻导演的镜头中,这是影片对人物刻画明显不足的地方。当然,瑕不掩瑜。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性题材,又涉及到很多人的私人感情,要想把它拍得十全十美也是不可能的。导演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透过自我的镜头,重现20__年发生的杯具,让更多不明真相的人了解到事件的真实状况。它是警醒式的,这样的影片自然要充当一种宣传员的主角,它必定要使更多人透过看影片之后思考、汲取教训。20世纪的90年代和40年代不能同日而语,更多的国家明白了自由和民主的含义,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到。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同的屠杀还是发生了。这不禁会使看过电

影的人思考——屠杀为什么会发生。事实上,早在惨案发生之前,就有人向联合国提出关于卢旺达可能发生部族屠杀的报告,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发后,联合国曾与10多个国家协商出兵卢旺达事宜,也未能成功,从而丧失了防患于未然的机会,导致了最后杯具的发生。受美国控制的联合国在卢旺达屠杀的过程中的主角是尴尬的。一贯以世界警察自居的美国佬,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引发着战火,却对不该发生的屠杀袖手旁观。而联合国在处理此事的不得力,也不禁让人引发“联合国的存在到底有何用”这样的联想。当然,影片本身缺少这些问题的回答,导演也没打算把《hotelrwanda》拍成一部批判影片。

保罗·鲁塞萨巴吉纳是当年事件的主角,是导演着力刻画的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黑人演员keirvoices的歌名,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pearson的精彩演出无疑为这个主角增色不少,他那带着非洲腔调的英语和他细腻的演出,是本片大获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也伴随着他自我的转变,由刚开始保卫家庭发展到之后拯救数千人于水火。这种转变是一个普通人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它体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临巨大危机时的过人勇气。

历史是沉重的,尤其是带血的历史。《hotelrwanda》再现了历史,它也当然有理由和它表现的那段历史一样,被更多的人铭记。正如由wyclef·jean演唱的片尾曲《millionvoices》的歌名,这是一百万人血泪的声音。

卢旺达饭店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3)

电影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改编的,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人道主义,再一次质问和平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让我十分感慨的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力量之强。

之前对于这件发生在我出生之初的历史事件,我并不了解。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所有文章都是持这样一个观点,这场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惨痛的教训,大屠杀这种行文必须否定。可是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起因,观点则是各有不一样。有的是确定大屠杀的最表面原因,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仇恨;有的认为是西方大国借卢旺达的民族进行利益的较量;甚至有的把起因归结于卢旺达人多资源少,生存利益容易冲突的国情。

我认为,在明确反对屠杀种族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的立场上去明确起因十分必要。因为仅有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件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法一次又一次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去用过百万人的生命去唤醒真正的人道保护。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绝非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不能否认,胡图族与图西族长期以来积怨很深,而卢旺达胡图族人总统被杀则成为了导火索。但也不能忽略电影中提到的,胡图族进行种族灭杀期间的武器由法国供给,这也就说明,这场屠杀还涉及强国的利益角逐。当时的卢旺达是授权比利时进行管理的。当然,电影中反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也是大屠杀的酿成因素之一。联合国决定撤兵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已把那种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关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有一个议点是维和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的职权。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应对胡图族暴动民众的一次又一次攻击,都是不能开枪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规定了“维和部队进行自卫之外不能主动攻击。而维和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调停战火。我认为这样的维和部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部队应是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军队或暴动民众在对峙激烈的前线还有谈判的机会吗。并且部队仅有在自卫时才能主动攻击,换言之,当对方攻击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对象时,情景危急时也只能是以阻止、停止状态为目的。要明白一但发生起暴动,暴动者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行为是如此的残暴,维和部队即使再精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阻止暴动吧!所以我觉得得在授权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更多一点的灵活部分。

还有一点我至今想不明白,种族之间的仇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因地理、文化等产生的种族差异其实都是能被理解的。屠杀犹太人、屠杀图西族人的过程中都是煽动了民族情绪,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民族差异。只能说,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无限放大,无限鼓励时,它就盖过了理智,完全展现了。

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再观看。我想每一次看都能发掘到新的角度去探索。因为灭绝种族这种恶行实在是违背了太多人类的共同完美愿望了。

卢旺达饭店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4)

听教师介绍电影资料是关于民族冲突谋杀的时候,我不以为意。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图西族和胡图族之间的谋杀竟是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看完这个电影,我的情绪万分沉重,这不单单是谋杀,这简直就是一场万劫不复的杀戮。短短的100天,竟然就有100万的图西族人被胡图族人残杀。然而在此之前,我竟然对此一无所知,我一向认为南京大屠杀的30万已经是一个惊天的数字,没想到这来自同一国家的同胞之间的杀戮要残忍好几倍。他们之前可能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但在一瞬间就变成了人见人踩的蟑螂!

我感慨在这种人性泯灭的时刻,保罗·卢斯赛伯吉纳是清醒的,也仅有在这样混乱的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英雄。保罗是胡图族,而他的妻子孩子都是图西族,他凭自我的潜力保护他的家人已经很不易,可是他不忍看到他的邻居们,那些孩子们惨死在同胞的屠刀下,于是他承担了巨大的职责,将他所在的米勒·科林斯饭店变成图西族人的庇护所,他用心走动于胡图官员和联合国官员之间,使饭店里的人免受杀戮,可是应对着越来越多的图西族人,应对着越来越恶劣的形势,应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保罗的力量显得越来越小,在很多状况下他无能为力。

有一次,保罗冒险出行,去为避难者们找寻食物,路上看到的是尸横遍野,回到酒店后他濒于崩溃的边缘,却宁愿独自承受这份死亡的威协与恐惧。那个场面深深刻在我心里,民族间的仇恨到底有多深才能酿成这般杯具。保罗的恐惧、崩溃并没有打折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他宁愿独自承受的坚强让我更加敬佩这位拯救了千余同胞的英雄。

而让我痛心不已的是这个:当联合国部队进驻酒店,人们欢呼着“我们有救了”相互拥吻时,保罗的笑容却凝固在维和部队军官奥列佛上校将军帽掷地的那一瞬间。他明白了,联合国陪队只是来撤走外国侨民的,甚至连维和部队的士兵都也要撤离,剩下的,仅有没有人在乎的“非洲人”。奥列佛上校竟然吐出这样一句令人绞痛的话:“你是黑人,甚至连黑鬼都不是,你只是非洲人。”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民族矛盾,更是一种种族歧视。他们同样都有获得生存的权利,却因为皮肤的颜色让白人如此歧视,活得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痛心!

那种根深蒂固于他们心中的民族意识使他们忘记了世界上还存在的温暖和完美,他们全部转化成民族仇恨然后拿起屠刀砍向自我的同胞,酿成历史性的惨案。我期望这样的民族事件不再发生。他们为什么不能用心对待民族意识呢正如我们国家此刻一样,能够宽恕,能够平等,能够友爱的相处。整个国家的民族呈现出一种团结向上的气象,也仅有这样,国家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卢旺达饭店大学生的观后感范文(5)

怀着复杂的情绪看完了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卢旺达饭店》,这哪里是电影呀,这明明就是一个时期人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卢旺达相继沦为英,德,比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卢旺达成为联合国托管地,但仍然由比利时统治。自殖民统治以来,占15%的图西族人便被殖民者刻意树立成管理者,而胡图族人则成为被统治者,挣扎在生存线上。两族的贫富分化在1959年酿成了两族之间的大冲突,胡图族农民奋起反抗,将当时的卢旺达政府赶下了台。1990年,侨居在乌干达的图西族难民组织与胡图族政府军发生内战,在周边国家的压力之下,两国在1994年签订了和平协定。

但就在4月6日,卢旺达总统的座机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附近被击落,卢旺达胡图族总统因飞机失事而命丧黄泉,空难在卢旺达国内引发了胡图族与图西族两族的互相猜疑,被胡图族种族主义者控制的电台煽动胡图族人铲除图西族人。极端分子所控制的报纸电台等媒体不但鼓吹暴力还煽动仇恨外国人。

当卢国总统的座机被击落时,这些媒体渲染是图西族人串通目的是为了不受限制地屠杀,驱赶图西族人,以到达阻止图西族分享政府权力的目的。民族矛盾越演越烈,当驻在卢国的比利时军队奉联合国之命保护卢国总理时,被宣传成帮忙图西族人策划屠杀胡图族人,并残忍地杀害了被他们称为侵略军的比利时士兵。其卢旺达女总理和3名部长,在此后的100天里面,阳光明媚的卢旺达共有91万

人被屠杀,其中94%是图西族人。

屠杀开始后,美国由于在索马里“黑鹰坠落”计划的受挫而选取置身事外,比利时宣称为了保护自我维和士兵的安全,撤出了全部的部队,联合国也仅仅保留了二百余名士兵负责调停。直到屠杀的事实在西方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的数月以后,联合国才重新增加了维和士兵,但此时的卢旺达已经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看了电影之后,我觉得很难过。个性是我从网上看了这个真实的事件的整个过程之后,我突然觉得自我很庆幸。因为我从出生就一向生活在一个相比较较安定的社会中,并且自我眼中所看到的大部分是完美的,此刻祖国呈现的基本上是如新闻中所说的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繁荣发展。

我个人性格很好,所以我也是个梦想主义者。我期望一切和谐。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一向都想流泪,看到以前一齐生活的两个民族之间发生大规模的屠杀,胡图族人手里拿着屠刀,他们毫不犹豫的把刀砍向手无寸铁的图西族人,甚至是小孩。我试着想象要是这种情景在我身边发生,我旁边不一样民族的邻居突然把屠刀指向我,那该会发生什么。

和平有利于人民,还是战争与仇杀有利于人民,只要头脑正常的人都能够分清楚。如果一个国家内不存在专门针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那么一个民族独立与否,对民族内的老百姓来说没有太大区别,生活还是要那么过;但对少数分裂主义政客、野心家就不一样了,他们能够当“总统”、“总理”、“部长”,能够飞黄腾达,所以挑唆民族分离情绪永远是这些人的首要选取。任何人无权拿着人民的生命去冒险,无论他有什么借口,什么托词,多么受某些团体的拥护,他都没有这个权力。

民族之间的冲突无非是文化的冲突。文化之间冲突的实质,并非各个礼貌天生地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是礼貌程度的不一样。每一种礼貌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无论是__教礼貌,佛教礼貌,伊斯兰礼貌还是儒家礼貌,都曾有过自我的辉煌与灿烂,也都有过衰落和低迷。每一种礼貌都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宝库,但同时每一种礼貌都有它的不足和局限。在几千年的演化中,有一些礼貌被历史的长河湮没了,有一些礼貌则被其他礼貌消灭了——这不是人类的胜利,而是人类的损失。人类就应加强互相交流与合作,从不一样的礼貌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任何自封为“绝对真理”、想独霸天下的想法,都只会引来战争与仇恨。人类进入礼貌社会以来,我们实在是见到了太多的血泊,仅仅在二十世纪,就有几亿人死于自我的同类之手。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礼貌的倒退,经济的凋敝,以及人们的痛苦。

宽容使人提高,狭隘使人落后。人的创造力来自于自由的思想,而不是单一的思想。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分成不一样的肤色、民族(种族)。在必须的时光里,全球化、普世性、全人类的大同仍旧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梦想而已。民族、种族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总是能在很多人心中占有一席之地。种族冲突、种族纠纷、种族矛盾,甚至种族战争、种族屠杀,在这个世界上时有发生。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尽管我们对这类事件深恶痛绝,但我们并没有办法超越自我的局限和所处的时代。

卢旺达饭店大学生的观后感5篇

【第5篇】卢旺达饭店中小学观后感5篇

卢旺达饭店中小学观后感范文(1)

在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之前,我对这个反思日所纪念的这场发生于远在千万里之外另一个国度的大屠杀是一无所知的。看完影片之后,除了惊讶于自己的无知,更有一份源自灵魂最深处的沉重的羞愧。就在1994年4月至7月的100天内,卢旺达100万图西族人,成为了胡图族人屠刀下的冤魂。100万之众!这个数字,比我国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30万翻了三倍还不止啊,这样残酷的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事件,竟然发生在物质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使得身处和平中的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回想,那一年,我正在做什么?我和我的同龄人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我记得,当时学校就开设有时事政治课,我却没能在教科书上找到“卢旺达发生惨绝人寰的种族清洗大屠杀事件”这样的字眼。那一年,联合国和世界各国正在做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看到刚刚找到的一页网页上写着:人性在那一时刻被湮埋。

影片以保罗的视角叙述了这场大屠杀。mtr电台里,大肆刻意地煽动着种族仇恨。保罗和他的助手杜比,就在这样一种充满了不安的境况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驾车到机场提回货物,到部落民兵首领乔治卢塔甘达那里购买美酒香槟以及食品。保罗谢绝了乔治邀他参加政治游行的要求,返回饭店时路遇胡图族人大游行。这支游行的队伍里,嚣张地喊着狂乱的口号,充满对图西种族的仇恨气味。杜比是图西族人,因此被游行队伍中的胡图族邻居认出,幸亏保罗灵活答话才平息了游行者的猜忌(这为以后的大屠杀埋下了伏笔)。

保罗一开始并没有觉得这种事态会演化成一场种族清洗运动,即使是对面的邻居被胡图族士兵殴打并抓走,他依旧有条不紊地打理着饭店的生意,为高贵的客人们奉上名牌香烟和美酒佳肴,周旋于汇集在饭店里分属白种人与黑种人的各种军政要员之间。直到一个胡图族军官卡里索上尉用一支手枪顶着他的脑门,逼迫他杀死自己的异族妻儿和邻居——他这才意识到,一场疯狂的种族大清洗不可避免地与他促然狭路相逢,冒着被本族人认为是叛徒的极度危险,他用金钱收买了卡里索上尉,救下了妻儿与邻居。

随着种族大屠杀一步步升级,保罗人性的光辉犹如地狱里的一缕生命之光,照亮了那些绝望如待宰的羔羊般的图西族难民的生还之路。在血淋淋的屠刀面前,同样,他也害怕,甚至恐惧,在目睹第一个邻居被踢倒在地并被带走的时候,他关上了家门,拒绝了妻子要他救邻居的请求并对妻子说:他不是我的家人,家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性里,也有自私邪恶的影子。

当屠刀一次次逼近他的家人以及其他邻居时,人性里最宝贵的良知,最终唤醒了他并坚定地引导着他如何面对这场人性烟灭的大屠杀:他把图西族难民带回由他负责的星级酒店,尽管起初他还在担心他会因降低星级酒店的品位而失去工作;他收留了红十字会阿彻夫人带来的二十个图西族孤儿,尽管他的酒店此时已是人满为患;他冒险独自出行,去为避难者们找寻食物,路上看到的,满目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以致返回酒店后善良的他濒于崩溃的边缘,却宁愿独自承受这份死亡的威协与恐惧;他放弃了离开酒店(此时离开可谓活路):“我不能丢下这些人不管,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等死(i cannot leave these people to die)”—— 在他双手攀着车栏准备上车,回头一望站在门口给他们送行的人、那些留下来就意味着等死的图西族难民的时候,他如是说,尽管此时他满可以心安理得地带着他的妻儿安全转移……

可他依然只是一个弱者,他只能尽他所能地保护他酒店里的千余名图西和胡图人的生命。他满怀希望于联合国和世界,他说联合国和世界能干预并制止这场大屠杀的。然而,当联合国部队进驻酒店,人们欢呼着“我们有救了”相互拥吻时,保罗的笑容却凝固在维和部队军官奥列佛上校将军帽掷地的那一瞬间。他知道了,联合国陪队只是来撤走外国侨民的,甚至连维和部队的士兵都也要撤离,剩下的,只有没有人在乎的“非洲人”(all the whites are leaving, even the un soldiers.)奥列佛上校握着面带微笑的保罗递过来的盛洒威士忌的酒杯,幽幽地吐出这样一句令人绞痛的话:“你是黑人,甚至连黑鬼都不是,你只是非洲人(you are black, you are not even nigger, you are just african.)。”就和那个白人记者满是怅憾的说法不无一样——在保罗感谢他拍下了集体屠杀的场面,他囁嚅着:“就算是向世界报道了这里的情况,人们都只会摇摇头说,噢,那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

影片里那一幕场景,令人久久难以平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 rwandans) !”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纷,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的问诘——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谁应该为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人道主义感到羞耻?!

在这一百天里,联合国和整个世界,都做了什么?整整一百天,有足够的时间去集结军队和装备武器,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做决定?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角色,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纪念收卢旺达大屠杀的网页上,有一句这样的话:在这一百天,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这儿没有钱,没有宝石,没有财富(there is no money, no diamonds, no fortunes)”。它的存在与否,有什么价值?(so tell me africa, what is your worth?)在各国政治家的眼里,它连一张选票都够不上。十二年后的今天,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仅是谈论而已罢?非洲国家里的残杀、流血和战争,何日停歇?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

卢旺达饭店中小学观后感范文(2)

看完影片后,心情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

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 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角色,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可以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天,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但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面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兽性到人性、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史。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文明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卢旺达饭店中小学观后感范文(3)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贫穷,蜜罐里泡大的不知苦是何味,所以也就少了很多的责任感,多了些自私,伟大这样的词总是口中喊出的,荧幕中的男主人公用自己的肩膀保护了自己的家人,也保护了一部分图西族的人们,我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之余也想起一个男人在酒店更衣室里崩溃哭泣的样子,那种绝望、愤恨刺痛了我的心,也让我觉得人只要活着,你的生命就承载着他人的生命,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

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像歌里一样,“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希望我们能够相亲相爱,让我们的祖国母亲更加繁荣昌盛。

卢旺达饭店中小学观后感范文(4)

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十分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此刻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袭击事件,自杀事件,暴_威胁劫杀事件等等,可是只是看过后心里明白,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90后,0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欢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教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我不明白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应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潜力,可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样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情绪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可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忙每一个我们能帮忙的人吧!

卢旺达饭店中小学观后感范文(5)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一样种族之间的屠杀。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一样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齐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向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此刻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所以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向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期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所以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代替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向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齐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一样,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感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向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一样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一样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就应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

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能够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我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光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卢旺达饭店中小学观后感5篇

【第6篇】卢旺达饭店电影个人观后感5篇

卢旺达饭店电影个人观后感范文(1)

今天我看了部名叫《卢旺达饭店》的电影,看完之后,感触万千。在自己的脑海中依稀会记得曾经那个关于卢旺达种族屠杀的故事,那里也有着万人坑,一个或许比南京还要大的坑,来自的是自己的同胞,而不是所谓的侵略者。或许是侵略者留下的陷阱,一个少数派掌握政权,当殖民者离去的时候,政权却交给了曾经的被压迫者,这也就创造了所谓的报复的条件。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曾经的那场动乱,败退宝岛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留下来的呢?连一些革命领导者都会被批判,更何况是革命对象的他们呢?不过真的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亡人坑呢?不过历史上是有的,扬州十日之屠,太平南京之屠,后来曾屠户南京又来屠了一次。这不禁让我感概,往往会害你的是你自己的同胞。

我曾经问我自己,如果我处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我会怎么做呢?会像电影的主角那样站出来,保护那些弱小者,还是跟随大部队,到处烧杀抢掠呢?静静地想想,好像我还是会做后者,毕竟那样对自己一点坏处都没有,至少在当时是那样的,我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感。但如果我选择了前者,那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是逆时代潮流,或者是与大多数人为敌。

这也就难怪了,为什么所谓的西藏新疆动乱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人参加了,毕竟他们在某一个程度上,是一个阵线上的,不管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但是这个阵线又不是很牢固的,是可以随时变化的,这也给了当权者很好的机会,这也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契机。

人性在没有约束的时候,灵魂里的恶魔就会被放纵出来,肆意妄为,不计后果地冲击着人性的底线。

作为后辈的我们却不知道,有可能会重蹈覆辙,也有可能另辟蹊径。不过我还是希望现在的我们都安稳点,要是不安稳了,很容易出乱子的,就好比电影中的那样。举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现在的官民矛盾,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让这些曾经受压迫的人可以站起来反抗,那么结果就是,所有的官员都要遭殃,不管你是好官还是贪官,异或你就是一个临时工。这个就是人性的丑陋,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恶魔,恶魔一直被关着,如果一旦被放出来,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泄。

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安逸了,安逸得让我们开始忘记过去,忘记我们曾经受过的苦难,我们曾经犯下的过错。一个人不需要老是活在过去当中,但这也不意味着你句可以活在无所谓中。压力,随时随地都让我们随时可能失控,一旦发泄,直接地表现形式就是你身边的亲人。曾经我们恨日本人,我们抵制日货,到了后来,最直接的变现形式就变成了把邻居家的日本车给砸了。这个恶魔真的是有点让人心惊胆战了。

看看四周,炎热的空气蔓延在四周,微博上各种对政府不满的文字在传播,如果有一把火把这些不满点燃,我不敢想象这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压制自己心中的怨气,关注自己灵魂深处的恶魔,我不希望自己有一天住进那个所谓的卢旺达饭店。平心静气地做好自己,过好没一天。

卢旺达饭店电影个人观后感范文(2)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在卢旺达这个非洲中部的国家,人口主要由两个种族部落的人构成。欧洲各国大肆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的那个年代里,这个国家难逃被殖民的命运,先后被德国和比利时两个国家所统治,比利时统治时期,先把管理权交给人口占少数的图西族,在卢旺达独立时又把政权交给了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

独立之后两个部落都互相看不顺眼,这个说那个血统不正,那个说这个肮脏臭虫。于是两个部落就一直冲突不断,虽然双方也都有一部分理智的人不在意种族隔阂,可以和平的生活在一起,但种族主义极端偏见还是主流的。当然了,胡图族的人口占多数(好像是八成吧),并且又掌握着政权,所以一直在冲突中占优势,图西族也不甘示弱,建立了反叛军。这个时候联合国本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就出面调和了。1994年卢旺达总统(当然是胡图人)坐着飞机去和图西首领谈判。可没想这倒霉总统的飞机在半路上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打了下来。于是事态失控了,胡图人从广播里发出了事先商量好的信号,胡图民兵开始了行动——灭绝图西人。

以上是故事背景,故事的主人公呢,是胡图人,一个比利时人在卢投资饭店的经理,这个饭店接待的都是当地和国外有势利的人,主人公一直凭借自己的职位优势巴结着这些有势利的人。当然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他的妻子是图西族人,他一直怕胡图人对自已一家不利,想通过这些有势利的人保住他的家人。胡图人开始灭绝图西人的行动后,事态越来越严重,为了杀完图西人,胡图人连维护图西人的胡图人也不放过。在胡图人疯狂行为中,主人公饭店的地位也快保不住了,各国使者、联合国维合军队、记者、国际红十字会等都被要求撤到安全的地方。主人公失去了这些保护,于是他在民兵的大肆屠杀行动中开始奔走求救,在这个过程中他收留了大批图西难民进饭店,他经历了一系列令人胆颤心惊的事情,他的家人也差一点被杀,他妻子的哥哥嫂子失踪,他见到了屠杀后尸横遍野的情境。最后通过他的努力,他把饭店中一千多号图西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这个电影重点表现了战争的残忍、种族主义的偏激和主人公的勇敢与善良。在我被尸横遍野的画面所震惊的同时,令我更胆寒的是那种不同信仰、种族、国家和地域之间的极端偏见进而产生的仇恨。纵观当今那些战火不断的国家和地区,不和的原因无不是宗教信仰的不同、种族之间的偏见和国家地域利益的冲突。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也是因为种族偏见。或许是因为我从小电视看的太多,以至我被洗脑,把这个世界想的太善良,我以为当今世界的文明已经很成熟,世界上的人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生命的重要,世界上的人能够全部期望和平,世界上的人能够理智的看待。后来才知道,我是图样图森破了。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这样的人:无论别人花多大力气跟他解释道德的重要性,他都会置之不理;无论别人怎样跟他解释人应该生而平等,他都会置之不理;无论别人怎样跟他解释要就事论事不要偏激,他都会置之不理;无论别人想怎样说服他让他客观理智一些,他都会置之不理……这样的人,无论受到怎样的教育,都执着于自己偏激的想法。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人认识不到自己想法中的问题点,这些道理很明显,偏激的想法只要稍稍动一下脑子就会站不住脚的。可能还是我图样图破的原因,我无法想像这样的人的思想世界;或是因为这样的人都是放弃思考的人(放弃思考这个说法是从《巨人》里爱尔敏处学来的),真的有人会对任何事不去思考吗;再或是因为世界的教育水平还是达不到改变人类想法的程度……

所以才会有种族偏见,才会有种族歧视,才会有地位之分,才会有宗教争端,才会有民族争端,才会有国家争端……当人们被偏见与利益遮蔽住眼睛,人们就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对生命的敬意。胡图民兵接受信号之后,他们变成了野兽,杀人不眨眼,不,他们没有把图西人当做人,他们称之为蟑螂;奸淫妇女后将其杀害,连图西儿童也不放过。我真的理解不了,难道他们习惯了杀戮,所以对自己的行为一点也不感到慌恐?当他们看着孩子痛苦的挣扎着死去的时,心里一丝不安也没有?

人们为了自己偏激的想法,变成了没有感情的生物,这多么的可怕;人们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变成了嗜血的生物,这多么的悲哀;人们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变成了没有思维的生物,这多么的令人胆颤。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当人们为了维护一些所谓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全部忽略,拿着冷冰冰的武器屠杀自己的同类,这是多么令人可以畏惧的一件事情。

人类是残忍的啊,可以冷眼看着自己的同类倒在自己的刀下;人类是野蛮的啊,可以为了一丝利益去茹毛饮血;人类哪有文明,他们借着文明的名义去做极度野蛮的事情!不同信仰为什么不能互相容忍,不同种族为什么不能一同生活,不同国家、地域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不要再有过激的偏见,不要再漠视生命,不要再失去理智……

卢旺达饭店电影个人观后感范文(3)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贫穷,蜜罐里泡大的不知苦是何味,所以也就少了很多的责任感,多了些自私,伟大这样的词总是口中喊出的,荧幕中的男主人公用自己的肩膀保护了自己的家人,也保护了一部分图西族的人们,我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之余也想起一个男人在酒店更衣室里崩溃哭泣的样子,那种绝望、愤恨刺痛了我的心,也让我觉得人只要活着,你的生命就承载着他人的生命,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

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像歌里一样,“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希望我们能够相亲相爱,让我们的祖国母亲更加繁荣昌盛。

卢旺达饭店电影个人观后感范文(4)

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十分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此刻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袭击事件,自杀事件,__威胁劫杀事件等等,可是只是看过后心里明白,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欢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教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我不明白叫幸福的幸福。

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应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潜力,可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样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情绪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可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忙每一个我们能帮忙的人吧!

卢旺达饭店电影个人观后感范文(5)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94年,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场残酷的不一样种族之间的屠杀。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一样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齐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向铭记在心。

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此刻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所以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

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向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期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所以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代替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向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齐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一样,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感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向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一样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一样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就应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

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能够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我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光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此刻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向最求的,仅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卢旺达饭店电影个人观后感5篇

卢旺达饭店电影个人观后感5篇

【第7篇】卢旺达饭店影片观后感800字5篇

卢旺达饭店影片观后感800字范文(1)

看了部电影《卢旺达饭店》,心境不能平复。

对于非洲的历史,我了解的不多,只明白它以往是许多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即便是此刻对非洲的了解也还是很少。一向也以为,仅有在中国才发生过大屠杀,从未想过,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也曾发生过这样惨绝人寰的事。而这些事还发生在近十年里。

1994年的卢旺达是动荡的。比利时的军队撤离,西图族和胡图族的政权交替,卢旺达没有安宁可言。由于长期的压迫,刚接到政权的胡图族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们在卢旺达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残忍的屠杀,越来越多的西图族人被杀害。城市里,死亡的气息越来越重。西方世界遗弃了卢旺达,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留在卢旺达的人们,只能依靠自我的力量。

而在这些力量中,有个中流砥柱,我想能够这么说,他就是保罗。他是胡图族人,原本他能够安稳地过他的生活,但他的妻子是西图族,他的很多邻居是西图族。开始他只是单纯地想要保护自我的家人,但形势的发展让他意识到,他应当用自我的力量拯救更多的人。是的,他做到了,他利用自我的力量,拯救了饭店里的一千多名西图族人和胡图族难民,他赋予了一千多人重生的机会!我想,我应当向他致敬,他是伟大的人儿!

不禁想到了《辛德勒的名单》,也是同样题材的电影,同样是伟大的人,同样值得歌颂!

在《卢旺达饭店》中,有一幕估计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惊!保罗和他的手下开着车在黑暗中前行,道路颠簸不已。明白清晨的薄雾慢慢散开,路面才渐渐被看清。原先,路面上,尸体横亘,有老人,孩子,有男人,女人!这一刻,谁都无法镇静,谁都无法相信眼前是事实,是真相,在这一刻谁都愿意是眼睛出了问题!残忍的人呐!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卢旺达,1994年的卢旺达,冤死的亡魂弥漫在城市的上空,迟迟不愿散去。

我想,影片不是单纯地只歌颂保罗吧!在赞美保罗的同时,影片也在讽刺,讽刺那些一向标榜着人道和人权的西方国家,为什么在卢旺达人民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却无情地抛弃了他们?当孤儿无辜的眼神盯着你们时,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带他们走?当你们看到惨绝人寰的屠杀时,为什么只是感慨,然后继续享受你们美妙的晚餐?看吧,你们都在打自我的耳光!

保罗,你是好样的!你保全的并不只是一千多个生命,你更保全了整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的期望,你保全的,是整个卢旺达!

卢旺达饭店影片观后感800字范文(2)

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但是通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合适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通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通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但是知道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

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直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因此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己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但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可以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可以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 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可以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可以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 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文明、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但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情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起。虽然最后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希望,但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角色,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可以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天,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但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面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影片观后感800字范文(3)

影片《卢旺达饭店》有点类型辛德勒的名单和血战钢锯岭。

以故事塑造英雄,英雄拯救一群人。

或家缠万贯,或意志坚定。

英雄会有局限性,至少也是中产家庭的孩子。平民阶级即便出一两个人物,也会由于认知的局限而中断了他们的英雄之路。

英雄需要积累,也需要机会。

很可能在一念之间你就踏上了无法回头的道路,也可能在一念之间突然发现人生的价值。于心不忍,恻隐之心是很多人确定人之本善的依据。

我想想是什么时候主角开始去帮忙别人,对,是他的妻子。如果天使般降临到他的生活中,又如天使般让他发现了人性光辉的点。从帮忙邻居逃离那一刻开始,虽然用了贿赂的手段,以结果为导向的话不算什么。在这一点一点事件的推进过程中,他散掉了所有的财富,拯救了一千多人的姓名。即便儿女分离,最终也能团圆。

失而复得的感觉想来是很珍惜,千金散尽还复来,还是家人最宝贵。我可能做不到这么伟大舍己救人,但若身边有一丝丝的良知在指引着我,结果就未知了。

此刻的和平是来之不易,从前总想着身不逢时,只恨不生在乱世,无法建功立业名留青史。我认识机会无论是在哪个年代都是均等的,只是后世的评价不一样。你能成就此刻,那么换个时代也能,这就是底气。

我还没有,我还在努力。

卢旺达饭店影片观后感800字范文(4)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我想从动物本能的角度来讲,为了保全自我,有意无意做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是十分正常的,这也是物竞天择的规律在生死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选择。对于这部类似于辛德勒名单中的人物,费劲心思拯救人们,甚至抛弃自我深爱的妻孩,为什么主人公会这么做?可能是对职业的敬业精神所致。

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分优秀的酒店客房经理,对业务十分熟悉,有很好的人脉资源,并且也擅长为自我捞得好处,甚至妻子也是想方设法贿赂别人才能接触到的,能够说是人情高手。可是由于致命的一条,取了一个与自我敌对民族的老婆,使他的家庭在战时状态遭受巨大威胁。刚开始时候,其只是想要保全家人,应对邻居遭受的苦难表示爱莫能助,只求自保。

只是接下来的儿子受到心理创伤,妻女瞬间被推上死亡边缘,一次又一次,超出了他的本事和预判,他渐渐失去了保护全家的本事与信心,并且已经准备全家赴死,这个过程十分难受与煎熬。他寄期望于西方军队,寄期望于以前结交的部落将军,寄期望于酒店管理层,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可是这几个都是其救命的稻草,只能寄期望地期盼,盼望着局势好转。

我想,对于情商这么高的主人公而言,躲在饭店中是其保守的选择,首先自我的财产已经大部分用于赎回妻女的性命,难以金钱买通高层人士离开本地;借此,只能借助自身酒店管理层的优势,对自我和家人进行保护,恰好外籍管理层离开为自我最终能够做主创造力了机会,为保护妻女建立庇护所的同时,还能在外企高官面前展现自我的工作本事,便于以后升迁。在战争动乱时期有这样的确定,实属理性和最优选择。只是之后局势持续恶

化,至亲眼见到大屠杀造成横尸片野,他也崩溃了,做好了全家自杀的心理准备。这是第一部分。随后,国外给予了救援名额,落在自我家人头上,他应当是感激上帝恩赐,只是这时候他从道义上讲,已经很难说服自我离开岗位,撇下自我管理的那些员工和难民客户等,只顾及自身安全。他不能允许自我这样,以往花费一切心思拯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此刻又让他重新放弃他们,他的良心受不了,也不愿意放弃作为拯救者的主角,不愿自我之前极力保护的人再次受到生命威胁,导致之前努力白费。他产生了要对他们负责的强烈使命感,这时候自我就像上帝一样无所畏惧,不顾生死。这是第二部分。

此历史事件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的非洲,为什么还会发生如此屠杀事件?电影也告诉我们,以往的殖民者比利时临走时的恶意遗留问题,法国军火商大发横财,西方联合军队只顾自我,这些西方人的嘴脸连他们自我国家的记者都感到羞愧。我们也见识到所谓西方礼貌是建立在以往排他性、残忍、唯利是图、血腥等等魔鬼式的特性之上的。今日,我们看利比亚、叙利亚、阿富汗,仍能够看到当时事件背后鬼手的影子和痕迹,这些唯利是图不安好心自利自私的魔鬼们还在吞噬着那些动乱中可怜的人们。

卢旺达饭店影片观后感800字范文(5)

《卢旺达饭店》,一部老片子,放了很久,迟迟没有去看。早有影评,只怕不合胃口,平添失望。今日最终有了看的念头,不谈好坏,太多的影评,不少我的,我也不会。打开电脑,不知能否理解。

当一幕幕场景闪现、一张张面孔出现,我无法抑制自我的内心,更不能忍住盈眶的泪水。用这短短的文字,只是为了记录下此时的感受、留住拥有的感动。

在战争年代里,在硝烟四起的战火中,手无寸铁的生命被惨绝人寰地杀戮着,却依然有无畏的心灵,舍生忘死用生命的光芒照耀和保护着人类永存的道路,让人心生敬仰和震撼。鲜活的生命面前,金钱又算得了什么,只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那些金钱才有了价值。只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自我的生命才能够放弃。所有的一切,又何足挂齿?!在残忍的、人性即将灭绝、痛心疾首的绝望里,生命的挽救者依然绽放着人类本真最璀璨的勇敢爱之花。潸然而下的泪光里,熊熊燃起的是人类期望永存生命之泉的烈火,洗礼着千疮百孔的心。升华着彼此的爱,拯救中我们的灵魂欢舞唱歌。

而和平年代,那些不堪的嘴脸,在他们自以为能够肆无忌惮、无人知晓的角落里,却时时萌动着兽欲,坦露着欺骗、窥视着金钱......他们的内心已然回到了远古时代,在他们依然是人的外表下,毫无廉耻地裸露着他们那禽兽动物都自愧不如的需求和本能。因为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泯灭他们自我人性的放荡。

卢旺达饭店影片观后感800字5篇

【第8篇】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

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1

这是一次惨不忍睹的屠杀,发生在两个不同种族之间。没有政府的力量,也没有联合国的援救,任其民兵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地屠杀······

《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影片里面刻画了两个不同的种族,图西人和胡图人。他们多年来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一起建造卢旺达——这个沙漠里的绿洲,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生活稳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然而,胡图人心中永远都记忆着那段“历史”,对图西人的恨一直铭记在心。在胡图人看来,当年的图西人是比利时殖民者的走狗,他们掠夺胡图人的土地,还鞭打他们,称图西人为“蟑螂”、“杀人犯”。卢旺达是胡图人的土地,现在大批的图西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胡图人因此而感到极为不满,于是,策划赶走图西人,决定“消灭害虫”。就这样,在胡图力量电台的大力宣传下,一场恶性屠杀开始了。

在“把高的树砍到!”这一信号发出之后,卢旺达民兵,一支国家政府从未出手干涉的部队,拿起手中的砍刀,杀人,放火,捣毁房屋······,只要能把图西人赶尽杀绝,他们什么都干,就连孤儿院里的孤儿也不放过。大街上横尸百万,一座美丽的城市,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废墟。卢旺达一直以来都处于国家动乱中,必然引起联合国的关注,于是长期派遣部队进行调停,以维持和平。然而,当屠杀开始后,驻扎在卢旺达的外国军队被撤退了,图西人的唯一希望就此破灭了,凭借主人公保罗的力量,对英特哈瓦军官多次行贿,一托再托,最终卢旺达饭店里德几百余人被送往安全地带,因此抱住了性命。最终屠杀被制止了,图西人得到了解救,一切反动活动停止了下来,和平取代了一切。

这是一场民族之间的战争。由于一直以来国家没有处理好两民族之间的关系,没有实施合理的民族政策,以及没有制定出一个完备的国家军队体质,而发生的一起没有任何人干预的屠杀。在我看来,胡图人和图西人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既没有文化上的区别,也没有生活习俗上的不同,这又何以区分谁是哪个民族。事发之前,胡图人和图西人是邻居,是同事,是朋友,是爱人。没有种族的歧视,更没有种族之间交往的约束。然而,在那段胡图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的驱使下,他们失去了人性,抛弃了友情、爱情、亲情,没有理智地进行屠杀。

胡图人一直视图西人为入侵者,以其人多占优势,而图西人就成了少数民族。一个国家范围内,必然生活着不同的民族,正如社会上生活着不同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才是完整的国家,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下,文化得以融合,国家才能源远流长。而胡图人为了除去当年痛恨,将图西人赶尽杀绝,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战争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战争只会给人们带去痛苦,和平最终会取胜战争。胡图人应该记住历史,但并不是将历史倒写,而应争取和平。就此次屠杀,国家政府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在部队的管理上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制度。国家政府可以就两个民族之间的问题,进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选举出自己的领导人,统筹各民族事物,由国家统一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民族政策,在得到各民族统一达成意见后,颁布并严格实施。然而,要从根本上唤醒人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和平意识,加强国家爱国教育,加深两个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使得民族之间相处融洽,和平共处。同时还要加强国防,加大军队管理,以致能够在短时间内调解国内外矛盾。

看完这部影片,不由想起解放前的中国,和卢旺达一样,身处本国人民的战争中,以致国家长期动荡不安,人民没能过上安定的生活拥有的只是痛苦。着眼现在的生活,没有战争,没有饥荒,人们吃饱穿暖,物质生活不断完善,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也正是人们一直最求的,只有和平才能拥有的。

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2

看《卢旺达饭店》这部影片我的心境是十分沉重的,重到我要把自我的心提起来看,才能认真看完它的细节,因为我们中国也上演过这样的大屠杀,而关于这些题材的电影我是不忍心看的。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感受与思辨的方向也在变化。

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非洲中部的卢旺达,是胡图族政权发动的一场有组织的大屠杀,遇难人数超过一百万人。而我查了一下资料,这场大屠杀的根源其实是以前的殖民者埋下的种族矛盾——在德国和比利时殖民时期,白人殖民者以图西人肤色较白、身高较高为由,让人数占少数的图西族人统治人口占多数的胡图族人,所以埋下了胡图族屠杀图西族的根源。解放后的卢旺达也并不能正确的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在1994年演变为大屠杀。

影片在一开始就拷问着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每每遇到电影里的主角进行选择时,都会把自我代入思考——如果我是他的话会如何选择呢?像主人公保罗应对邻居被杀害时,究竟死冒着危险救他们还是不管不问,保护好自我的生命呢?应对有机会逃离屠杀之地,是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留下来尽力挽救一千多名民众呢当我默默地在心里做出我自我的选择,每一次都感觉到身心疲惫,每一次都考验着自我的人性。而当看到主人公最终的抉择后,总能振奋人心,体会到正义的永存。当然,考验着的,还有联合国以及高喊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大国的人性,因为他们也在做着权衡。

可悲的是,联合国、大国们最终没有做出更为正义的选择,他们只是接走了所有的外国人,各国都不愿意付出更多去帮忙卢旺达难民。就如美国,平时只是高喊着“人权至上”,“人权高于主权”这些口号去干扰别国内政,可是卢旺达发生战乱、屠杀时却不为所动,因为美国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利益。这无疑道出了很多国家唯利是图的本质,而这又其实是人的本性的外化与放大。人性这种东西很难改变,除非人有了信仰,有了敬畏。可是国家这个实体是不会敬畏信仰的,它只是敬畏民言,民意,所以国家在对外方面肯定是唯利是图的,那么国际社会要想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更大的作为的话,应当加强国家间的对话与协作,共当共荣,唯有这样,当国际上再次出现人道主义危机的时,联合国才能及时反应。

当然,以上又会涉及到人权与主权的问题,这些已经是老问题但又不得不应对,我想,在出现大屠杀这种严重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发生时,这个国家的主权行为已经备受质疑了,而其它主权国家去干预的话,不是对他主权的侵犯,而是对他主权的维护!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种干预必须是联合国授权,并要求贴合联合国宪章原则。

回到人权问题上,国际人权法从二战之后就开始迅猛发展,《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公约》都有很多对人权进行普遍保护的条款,虽然如此,可是百万人被杀的残酷事件还是发生了,不得不问一下问题出此刻哪。除了大国们唯利是图,行动迟缓外,制度与对国际人道主义犯罪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应当也有很大原因。联合国的行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卢旺达大屠杀中,常任理事国没有采取进取行动是很大原因,我想,优化联合国的决策机制,让更多国家的声音更有分量从而体现更多国家利益的做法应当会更有效。同时,对于煽动屠杀者,英爱大加处罚,到达震慑犯罪目的。

总的来说,影片就是引起我对人性的反思与对人权的思考吧!

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3

这天按好评推荐看了一部电影《卢旺达饭店》,看的时候十分震撼人心,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此刻的世界并不和平,也许是习惯了安逸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感受不是很深刻,虽然看新闻,每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生___袭击事件,人肉炸弹自杀事件,__威胁劫杀事件等等,但是只是看过后心里明白,顶多对不幸的人滋生一丝丝同情心,心里没有多大的震撼,因为没有身临其境,所以没有感同身受,《卢旺达饭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我们生在中国,虽然童年的我们也许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们活得快乐,我们不用担心哪天会无家可归,哪天会面临生离死别,因为现世安稳,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完不成作业会被老师骂,考不好分数会被家长训斥,但这些东西都是瞬间的,再说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这些事情真的不算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的吹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方式增多了,上大学也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了,我们享受着自我不明白叫幸福的幸福。看看电影中的孩子们吧,他们小小年纪跟着大人到处逃亡,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那么的沉重,更像是一片羽毛,随时都会飘散,他们天天过着心有余悸的生活,应对着叛徒们的凶残,暴虐,年幼的他们,手无缚鸡之力,吓得灵魂出窍,心理阴影与日俱增,当然这都是幸存下来的人能够经历的。至于那些不幸的孩子们,也许早就闯开了天堂的大门。

尸体遍布山野,血流成河,这一惨不忍睹的景象,竟使电影中的主人公保罗看到后,伤痛难耐,回家后,抱头痛哭,没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作为一个饭店经理,他又发挥了出乎常人想象的能耐,他每一天冒着生命危险周旋于军阀,政治家之间,他使出浑身解数,联络各种关系,保护着米勒·科林斯饭店的顾客和难民们,使得米勒·科林斯饭店成为嗜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怎样样的一个人叫善良的人呢?也许我们每人心中都有一个答案,善良是看别人陷于经济困难中,我们施与援手,别人情绪不好时,我们去安慰,关心她,但是这样善良的人,具有民族大义,高度人道精神主义精神,置家人,饭店顾客的生命于最高价位置的善良的人,我是第一次见,也许也是我生命中遇见的最善良的人。

感恩生活,感恩世界,心存善良,力所能及帮忙每一个我们能帮忙的人吧!

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4

电影是根据1994年4月6日发生的卢旺达大屠杀改编的,沉重的历史让我们再一次反思所谓的人道主义,再一次质问和平是否真的存在。同时让我十分感慨的是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力量之强。

之前对于这件发生在我出生之初的历史事件,我并不了解。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相关的信息,所有文章都是持这样一个观点,这场发生在卢旺达的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惨痛的教训,大屠杀这种行文必须否定。可是关于这场大屠杀的起因,观点则是各有不一样。有的是确定大屠杀的最表面原因,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仇恨;有的认为是西方大国借卢旺达的民族进行利益的较量;甚至有的把起因归结于卢旺达人多资源少,生存利益容易冲突的国情。

我认为,在明确反对屠杀种族这种反人类的罪行的立场上去明确起因十分必要。因为仅有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防范事件的重演。人类社会无法一次又一次承受如此沉重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去用过百万人的生命去唤醒真正的人道保护。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这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也绝非单一的因素引发的。不能否认,胡图族与图西族长期以来积怨很深,而卢旺达胡图族人总统被杀则成为了导火索。但也不能忽略电影中提到的,胡图族进行种族灭杀期间的武器由法国供给,这也就说明,这场屠杀还涉及强国的利益角逐。当时的卢旺达是授权比利时进行管理的。当然,电影中反映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也是大屠杀的酿成因素之一。联合国决定撤兵的那一刻,我想电影已把那种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关于联合国的维和部队,有一个议点是维和部队在执行维和任务时的职权。在电影中,维和部队应对胡图族暴动民众的一次又一次攻击,都是不能开枪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规定了“维和部队进行自卫之外不能主动攻击。而维和部队的主要职责是调停战火。我认为这样的维和部队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部队应是军队的性质,军队与军队或暴动民众在对峙激烈的前线还有谈判的机会吗。并且部队仅有在自卫时才能主动攻击,换言之,当对方攻击的是他们所保护的对象时,情景危急时也只能是以阻止、停止状态为目的。要明白一但发生起暴动,暴动者的情绪是如此的激动,行为是如此的残暴,维和部队即使再精锐也不可能赤手空拳去阻止暴动吧!所以我觉得得在授权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时,更多一点的灵活部分。

还有一点我至今想不明白,种族之间的仇恨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人是群居动物,因地理、文化等产生的种族差异其实都是能被理解的。屠杀犹太人、屠杀图西族人的过程中都是煽动了民族情绪,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这种民族差异。只能说,人都有兽性的一面,当这一面被无限放大,无限鼓励时,它就盖过了理智,完全展现了。

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再观看。我想每一次看都能发掘到新的角度去探索。因为灭绝种族这种恶行实在是违背了太多人类的共同完美愿望了。

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5

看完影片后,心境不能平静,想写些东西,可是却无法找到适宜的字眼去表达,很多东西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中,影片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在非洲国家卢旺达动乱的故事,虽然没有血腥的场面,可是经过影片我们仍能感觉的其中蕴含的打动心扉的东西。一百万人在这场种族动乱中被屠杀,其中不乏众多的妇女和儿童。他们被杀,只是因为一方不想让对方有下一代。冷酷,血腥,泯灭良心……突然发觉很难找到适宜的字眼去形容那些杀人者的行为,只是觉得那一刻他们丧失了人性。甚至比不上野兽。

影片并未向大家展现血腥屠杀的场面,经过影片前小半部分的平静和温馨的生活同后半部分的动荡的鲜明比较,从另一个角度向大家展现了卢旺达大屠杀的残酷。影片经过一个叫保罗·卢斯赛伯吉纳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他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一家外资饭店(米勒·科林斯饭店)的客房经理,在那片土地上,有着他深爱着的温馨家园,可是明白有一天这样的平静被打破。国家内部族落之间的不和一向是存在的,而总统飞机的失事加剧了两个族落之间的猜疑,黑暗的大幕就此拉开。图西族的人们所以引来了被排挤、抓捕、屠杀的噩梦,或许比噩梦还可怕。保罗最初只是保护自我的家人,当他逐渐认识到动乱的严重性时,人性中的向善面开始闪光,他收留了众多的难民,不论种族,可是也由此也换来了无尽的麻烦。事态继续恶化,原本以为能够依靠的外国人却迎来了要被撤离的事实,他们失去了依靠。孤身抗争的他们就只剩四个联合国的士兵保护,以及拥有外国国籍的饭店。命运在那一刻变得彻底黑暗了,失去了依靠就是意味着死亡。

整部影片开门见山,一气呵成,没有精巧花哨的剪辑技巧,有的只是质朴之中撼动人心的——真实。一个人,善良能够到什么地步在人人只求自保的时候,主人公收留了1268名难民,天天冒着生命危险在军阀、政治家中周旋,但求多救一个人。一个人,邪恶能够到什么地步种族屠杀的煽动者们,能够在广播电台上公然说道:坟墓还没有满!号召屠杀继续……

最难以忘怀影片里那一幕场景:初夏的天空,下着雨。雨中,慈爱的神父领着一群图西族孤儿,奔向停在饭店门口象征着安全与生命的大巴,一个荷枪实弹的联合国士兵拦住了神父:“卢旺达人不准上车(norwandans)!”。神父无奈又无助的凄凉眼神,雨纷飞,伴着这首稚嫩童声演唱的歌声——天也在哭泣,泪在雨中流溢,心却在泪中泣血。不知那一刻人类所谓的礼貌、人性以及联合国所谓的人道主义被遗忘在了哪个角落!那样的情形令人久久难以平息。

饭店的处境越来越难,保罗为了众多难民的生计而奔波,直到换来物资的归途中见到道路上绵延的尸体。或许在那以前,保罗对动乱的发展存在一丝的奢望,可是之后,回到饭店后的他却在那一刻崩溃了。那一刻保罗的心境或许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崩溃、绝望、愤怒……很多的很多糅杂在了一齐。虽然最终保罗和饭店中众多的难民迎来了期望,可是那些死去的人们却再也不会醒来了,那段黑暗的历史却也不会被我们所遗忘。

在那样的一段时间内,众多的图西族人在一个个的被屠杀,却不知那时的那些所谓的强国在算计着什么,un又在计较些什么。联合国和世界在这一百天所扮演的主角,使人感到的不仅仅是愤怒,而是耻辱。在这样的一百天里,世界闭上了眼睛,卢旺达被世界抛弃了。价值流横溢的当时,卢旺达似乎并没有任何能够被利用的价值,所以他们遭到了各国政治家的抛弃,遭到了整个世界的遗弃。当时的人们在震惊极端环境下人性凶残之余,也就仅是谈论而已了。十五年后的今日,除了卢旺达人民外,还会有多少人会记得那段黑暗的历史,还会有多少去反思那段历史

以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屠杀的信息,可是像卢旺达大屠杀如此规模的却是闻所未闻。在那样的一片土地上,存在无尽的残杀、流血和战争。除去卢旺达屠杀之外,那片土地上还发生了其他难以计数的屠杀与动乱……应对这样的一片土地,不禁的问:和平、平等、博爱,何时如阳光遍洒非洲

《卢旺达饭店》反映了人性,反映了种族,反映了政治,反映了社会。种族歧视,贿赂,利益无处不在世界,老百姓象蝼蚁一样,生命的脆弱,人性的肮脏,利益的交换,它表现的是彻彻底底。是一部让人感慨和深思的作品,期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她。它带给我们人性的冲击,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脆弱的,可抛弃的。

人类的全部历史只是一部从到人性、从野蛮到礼貌的发展史。可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性被蒙蔽的瞬间。奥斯维辛的孤魂还在欧洲游荡,南京的悲号还在不停的响起,贝鲁特的惨叫似乎还未平息……在人类已经高度礼貌的时刻,却反复的出现这样的情形,是值得所有的人们去深思的!

电影卢旺达饭店高中生观后感范例

《卢旺达饭店观后感英语(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