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读后感 > 读后感
栏目

大地读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3-08-13 热度:69

【导语】大地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大地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大地读后感

【第1篇】大地的窗口读后感

大地的窗口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地的窗口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利用一个假期,我读了《大地的窗口》这本书,这是一本温情动人的.黑猩猩大传。读完全书,我沉浸在深深的震撼之中。珍·古道尔博士30年如一日,在野外静观默察、细致入微地探索了人类的近亲。她既讲到了黑猩猩世界的母与子、性和爱、生死、权利、仇……又翔实丰富地描写了黑猩猩的生活,戏剧性地记载了一个亲密无间的社区三十年里的传奇故事。这个社区是非洲的贡贝,原住民是一群黑猩猩以及一个非凡的女性——她就是古道尔本人,黑猩猩的学生、保护人和历史学家,一切仿佛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面前。

在书中,我发现黑猩猩保留着最原始的特性。它们的喜怒哀乐像人一样,但却从不遮遮掩掩。它们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不近人情,只要你对它们好,它们便会把你当朋友看待,信任你,亲近你。“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嘤嘤其求其友生”。每次听珍博士讲座她总会用黑猩猩的语言跟大家打招呼。我相信,她转达的这种“猩语”,不仅能打动现场听众,而且在野外真正的黑猩猩面前也能入耳入心。

在文字中,我仿佛只身进入非洲丛林、接近野生黑猩猩,是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世界、认识动物,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窗户。

读了《大地的窗口》,我要呼吁人们,不要再破坏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不要再乱杀一禽一兽,不要再杀害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好自然界中的一个个生灵。消灭动物,就是在消灭人类自己。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全都消失了,那人类还能生存吗?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大地的窗口读后感

【第2篇】《唐山大地震》读后感500字

《唐山大地震》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场发生在1976年的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作者以十年的时间不懈地访谈。经过整理和分析,用真挚的感情和洗练的笔法,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表现。

作者用最真实不夸张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唐山大地震,以灾难为中心,记述了大量确凿的事实:地震前的自然现象,地震时的状况,地震后的景象,以及幸存者的自述,救助者的亲历等等。

《唐山大地震》的第五章:非常的八月:外国人得知中国有一场大地震后,就纷纷想援助中国,中国却没有回应,然而,这正是表现了中国唐山人的坚强,中国人的坚强!虽说在这场浩劫中,唐山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有许多人死亡于这片大地,但是,中国人却对外强调自力更生。

书中也写了人性的丑。人们在灾后,不顾救人,只顾在废墟中找值钱的东西,一些人甚至在死人身上抢夺东西。例如,书中所写一个老妇人在一具男尸前哭着:“我的儿啊!我的儿啊!”一哭完,就摘下男尸手上的手表走了。一会儿,她又出现在另一具男尸前,又摘手表,直到被人扭住。这正是体现了人类的低劣。在青年宫废墟上,还写着标语:严禁取砖!可见,砖瓦也成为了人们抢劫的目标。还有五室婶一大家子,原本过得好好的,后来,因为生活稳定了,而因各种矛盾分裂。

当然,书中也有记叙人性的善良。一位小伙子在唐山市文化路路口的尸体集中点附近抬尸,尸体用旧棉被包着,两端用电线扎着,吊在一根钢筋上,钢筋勒进了小伙子的肩膀,尸体流出的水淌在衣裤上。与那些不愿救人的人形成对比。

这本书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的终极问题。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500字

【第3篇】《大地笔记》读后感

《大地笔记》读后感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天的日出给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巴金说他看到了上海的伟大奇观,刘白羽体会了“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海涅站在布罗肯高峰又说那是“绯红的小球”,屠格涅夫则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欣,看见“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红日”。如果时间再往前推移,大诗人杜甫、李白、屈原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歌颂过日出,那是人类文明永存的美好记忆!——摘自刘长春《第一缕曙光的祝福》

以前,陆陆续续地读过刘长春的一些散文篇什,留下了一些朦朦胧胧的印象。那大致是随意中颇见个人性情,自然中葆有人文底蕴。这次集中阅读了他的散文新作集《大地笔记》,先前的印象更清晰了,已有的感受也更深刻了。我的感觉是,刘长春那些看似歌吟风花雪月的散文,在赞颂山水之神奇,花木之瑰丽之中,托出的是对自然的造化、天然的情趣的崇尚与留连,背后还常常孕有对景物的日趋颓变与文明的悄然流失的慨叹与惋惜。因而,那看起来像是“颂歌”的作品,读着读着就变成了“挽歌”,引人同他一起由欣忭到怅惘,由若有所失转入一种若有所思的境界江南无雪,这在今天人们已习以为常的现象,其实并非正常。

刘长春在《江南无雪》里,记叙了他在童年时代的“关于寒冷和飘雪的记忆”:那时候的“故乡的冬天”,“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而现在的江南,“没有寒冷,也没有雪”,以至于在孩子那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冬天怎么不下雪了?”作者在自己过去有雪的冬天和如今孩子无雪的冬天的两相比照中,写出的不只是童趣的演变与缺失,而还内含了对“大气污染”、“地球变暖”等生态失衡现象的忧思与忧虑。与这篇文章恰成反比的,是《三九闻雷又遇冰雹》一文。这篇文章由隆冬时分的先是高温天气居高不下,接着是某日“天地忽然黑暗,混沌一片,雷声大作,风雨撼窗”,描绘了江南天气日见异常的另一种表现。有意味的是,作者在结尾处写道,“倾听惊雷,倾听冰雹,倾听暴雨,倾听大风,其实也是倾听大自然的教训。”话语不温不火,个中自含深意。还有《鱼之忧乐》,写因人们的过度捕捞而使灵河的“将军鱼”几近“灭绝”;《不见大雁》写因自然环境的恶化使大雁绝迹从而也使天台八景之一的“清溪落雁”成为历史的记忆。在这些篇什里,作者由天气、景致与物种的变异与消失,就生存环境的现实危机发出了一声声叹息,也就维护环境的时不我待发出了一声声呼吁。

另有一些篇什,则是由来忆往,抚今追昔,在一种现场的胜景游历与超然的精神遨游的相互连结之中,慨叹文明的流失与文化的退隐。《遗憾的西安》的写作,系作者的西安之行的有感而发。对于西安,他怀着美好憧憬乘兴而来,然而,没有王维诗中“青青柳色新”的那种景致,有的只是“枯竭的河水”、“狭窄的河床”和“裸露着的石子滩”;而“灞柳风雪”不仅毫无踪影,压根就“找不到古灞桥”。最后,只好与古都西安“黯然伤别”。《古城墙漫步》一文,由西安因保留了城墙带来的自豪,说到北京因拆除了城墙留下的`遗憾,尔后又说到台州府城临海的古城门的被拆除、古城墙的被改建,以及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所流行的“仿古热”,历数了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可惜”的古建筑拆除,临了一句“如何看待与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感喟,诘问中不无愤懑,简洁中透着深沉。作者是远足旅行的爱好者,更是赏鉴文明的有心人,在他的笔下,古代文明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近代文明也在种种名目的蚕食之下岌岌可危。现代著名散文家陆蠡在天台平桥镇的故居,因无人把它当回事,已日益“颓败”(《陆蠡故居》);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在台州中学的故居——“佩弦楼”,经历了一番“拆与不拆”的争论后,“到底还是拆了”(《台州中学的“佩弦楼”》)。在讲述这些事件时,作者没有太多的议论和直接的评断,但溢渗在字行间的失落与遗憾却殷殷可感,那同样也隐隐撞击着读者,让人为之惋惜,引人深长思之。

刘长春的散文,入手平实,行文自然,似乎是信手拈来,确乎又钩深致远;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他外在上虽不有意刻削,而内里却有一条情思的主线,并用它来串结细节,连缀感悟。这种“外松”而“内紧”的状态,正是好的散文作品的重要品质之一。其次,我还很喜欢他的散文语言,那总体上说是简朴又雅致,敏动又感性,间或在叙事中跃然而出的感叹与感喟,常常精警又凝练,怡情又悦性。如《萤火虫洞之光》中的“世界上许多独一无二的景点,因为独一无二的构思而相得益彰。”如《不见大雁》中的“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天空寂寞,人也寂寞。”这些语言,情与理相交融,思与诗相结合,给他的作品平添了不少色彩,增加了许多韵致。然而,让人感到不足的是,这样有滋有味的语言表达,似乎还比较少见;而那种由“物”说起,最终落到“人”的套路,似乎又太多见。看来,散文写作之于刘长春,还有需要进而解决的问题,而这,也使他还有着相当的发展空间。

《大地笔记》读后感

【第4篇】《人类的大地》读后感800字

在风沙星辰中俯瞰人世——读《人类的大地》有感

人的真理,在于成为一个人。

——题记

唯有精神拂过泥胎,才能创造出真正的人。

你是法国最早的一批飞行员之一,你以一飞行员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探索人生;你站在宇宙的角度,俯瞰大地,直视心灵;圣埃克絮佩里,你用笔,忠实的记录你的飞行,你的感悟,探索灵魂深处的寂寞。

《人类的大地》全书分为八个章节,分别为“航线,同志,飞机,星球,绿洲,在沙漠中,在沙漠中心,人”,每一篇相对独立,记录了作者在一次次飞行任务中的遭遇与感悟。无法想象作者在空旷寂寞的大地与天空间飞行的勇气。他在深沉的平原,在神秘的沙漠,在冷寂的雪山上穿行,不见人世烟火,忘却世事琐碎,他心中,又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一切,他都庄严地描绘在书中,贯穿全文的,是他身为人的骄傲。

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在沙漠中心”这一章。作者与同伴普雷沃在一次飞行任务中,飞机失事,两人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却被困在了沙漠中。他们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在没有水与食物的情况下用意志支撑疲惫的躯体。在沙漠中徘徊,试图寻找一丝灯火,一点人迹。在孤独的沙漠中,在缺水的条件下,“我”与普雷沃不断地自我怀疑,希望,失望,绝望,纠缠于生死之间。是什么支撑着作者走下去?他如何忍受这一切?“我没有一点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领略过一次海风的滋味的人,永远都忘不了这种滋养。不是吗?我的同志们?这并不意味着要过冒险的生活。这种说法有点夸张。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作者自己给出了解释。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是幸福的,他在群星中去探索真理,去实现自己内心中的理想,去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业,去开拓人类所未触及的荒漠,平原,山谷。最终,在对生命的热烈的渴望下,我与普雷沃走了下去。

全书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崇高的使命感。他不抱怨工作的危险,不惧怕无法预知的灾难。“人的真理,在于成为一个人”,他明白生命的意义,他探索生命的价值,他不能忍受活的如同虫豸一样的芸芸众生,麻木而失去理想的沉睡不醒的人们。他怀有的,是崇高的,对全体人类的爱痛之心。实现生命的意义,就是对理想忘我追求的过程。

想起自己曾看过的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角安迪遭人陷害入狱,在监狱中痛苦的度过了20年,却始终不忘自己的初心,最终成功越狱而开始了新的生活。电影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在于,一位狱友老布,在释放后失去了追求,没有理想与希望,无法融入社会,最终以上吊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而安迪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不懈追求努力,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反观自身,我是否有追求与理想?我抱怨平凡无奇的生活,不满足于命运,为何却又不做出任何改变?作者却不是这样,我对他的敬佩,在于他至高无上的勇气,与所达到的真理的高度。作为法国第一批飞行员,他所遇到的,都是未知的恐惧。但他热爱着这项工作,他的努力,甚至可以说是为人类做出的贡献。从古至今,这些怀揣着崇高理想的伟人之所以被人铭记,也是他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而在当今社会,尤须梦想。在生活的压力下,在繁重的工作生活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共同的理想,就源自于几十亿人们每一点小小的追求与目标:人类共同的进步,则在于每个人付出的一点点行动。没有目标,如同没有指南针在海中航行:没有理想,如同没有启明星在荒野徘徊。我作为一名高中生,正值青春年华,为什么不能大胆的去追求理想?向着心之所向,向光明奔去,今不惜时,更待何时?

圣埃克絮佩里与他的飞机,他所热爱的事业一起消失在沙漠中。风击浮沙,飞扬起人心中的激情;浪涤心灵,冲刷出生命最初的理想。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真理,在于用理想填充人生。

《人类的大地》读后感800字

【第5篇】阅读的大地徐霞客的读后感

阅读的大地徐霞客的读后感

学习完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篇课文之后,您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呢?你对徐霞客又有什么想说的呢?接下来小编为您搜集了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裨益!

今天我在语文书上读了《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这篇课文,我对徐霞客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我也非常佩服徐霞客的这种“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

徐霞客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奇人,他用双脚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徐霞客的时代,没有火车,没有飞机,没有汽车,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正因为徐霞客有这种锲而不舍、不畏艰险的'精神,他才会去长途旅行。在旅途中,徐霞客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这些困难都阻挡不了他前进的脚步。最后终于写成了《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

徐霞客即使在荒野露宿,也要记录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我想,正是因为徐霞客有这种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他才会写成《徐霞客游记》这本千古奇书吧。再想想我自己,在一次数学考试中,遇到了难题,我刚写了四步算式就不写了,等后来老师讲解答案我就后悔了:我当时要是再往下算一步就能得出正确答案,而我却放弃了!我应该向徐霞客学习。

纵观中外,有许多名人都具有徐霞客这种“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美国著名科学家爱迪生一生发明了一千多种东西,因为他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爱迪生为了研究灯泡中的发光丝,用了二百个笔记簙,花了十四个月时间,前后共试验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在一次试验失败后,大家推举了一个平时最被爱迪生信任的助手来劝说他,但是爱迪生却严肃地对那个助手说:“如果你现在放弃了,岂不是干了一件傻事吗?”最后,爱迪生终于试验出了炭丝。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在生活中,我遇到的困难往往比徐霞客的小,但我却经常放弃。读了这篇课文后,我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像徐霞客那样: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阅读的大地徐霞客的读后感

【第6篇】《四川省大地震》读后有感

《四川省大地震》读后有感

5月12日下午,我放学回到家,放下书包,顺手拿起爸爸买的报纸,发现报纸里都是写与四川大地震有关的消息,于是,我便大吃一惊地看了起来。在这几天,我们一家都在看地震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其中有几件事最让我感动。 我在电脑上看见了一张图:一个脸色苍白,目光吊滞的两岁小女孩在墙角舞动着小手,她身上压着一个面孔朝下的老妇人,老人身上身上还压着一个成年男子,男子全身几乎无一处完好,却生生顶住了塌下来的断梁,老人的头已经垂下没有任何反应,双手却紧紧将小女孩搂在身上......据了解,那名老妇人是小女孩的奶奶,成年男人是小女孩的爸爸。这一家三代的悲壮场景,感动了在场的战士们,同时也感动了我,这令我想到:爱是伟大的,家人是伟大的。

......

等我看完一系列的`地震中感人的事迹后,我已经泪流满面。于是我便献出一点爱心,从零花钱里拿出100元捐给了灾区受害的人们。

因这件事,我们忽略了传递着的北京奥运会的圣火,因这件事,我们也忽略了回令人死亡的疾病——手足口疾病,因这件事,我们忽略了许多事情,我们可想而之,这件事情是多么得严重,面对这次灾难,我们感到无比得悲伤。

……

《四川省大地震》读后有感

【第7篇】《唐山大地震》学生读后感

《唐山大地震》学生读后感1

今天我和妈妈姐姐一起去东星购物时代广场的六楼电影院观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做:唐山大地震。

看完唐山大地震这个影片后,我深深的被这部影片中的场景所打动了。这个场景描述了:唐山发生了一场破坏性极大的地震,刹那间,唐山的一切发生了惨不忍睹的变化,房屋倒塌,一切都化为乌有。

对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姐姐和弟弟两个人同时被压在水泥板下的时候那些救援人员说只能就一个孩子,母亲真的是在那种情况下无法选择,最好她忍痛选择了弟弟。对此,姐姐对妈妈有了成见,32年都没有跟母亲联系。看完了这个片段:我觉得姐姐不应该对母亲有成见。因为当时母亲选择弟弟也是迫不得已的。

唐山曾经倒下,但是唐山人民没有倒下,他们坚强不屈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今后在班级里一定要团结同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学习唐山人民不屈不挠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唐山大地震》学生读后感2

昨天晚上,爸爸对我和妈妈说:“今天,我们看“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十分催人泪下!

爸爸打开了迅雷看看播放器,点了一下《唐山大地震》,电影就放了起来。这部电影很催人泪下。主角有“方大强”“元妮”“方登”“方达”。里面讲了,在1976年里的`一天,方大强和妻子元妮在夜里去工作,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们就感觉有点不对劲,车子竟然动了起来,下车一看,原来是地震,元妮一看,就吵着要去救孩子,但是方大强阻止了元妮,自己却跑进了倒塌的楼房内,到了早上,方大强的尸体才被清理出来,元妮很伤心,不过她一想,还有两个孩子呢,还要救他们那。于是,便找了起来,就在她绝望的时候,有人喊:“元妮,方达和方登在这里,快来看一看那。”元妮一看,正是她的两个孩子,可是,当人们发现,如果,撬方达那边的话,那方登就会有事,如果,撬方登那边的话,那方达就会有危险,当人们告诉元妮的时候,她的心里又落上了一块大石头,人们再三询问元妮的时候,元妮犹豫地说:“救弟弟,救弟弟!”可当时,姐姐方登是清醒的,这话她听到了,她哭了。当人们把姐弟俩拉上来的时候,元妮抱着方登哭了,几分钟后,元妮跟着一辆车走了,过了一会,天空下起了雨,方登被雨水一浇,奇迹般的醒了,她被一个武警送到了一个集中营,随后,就被一对好心人领走了,她在忧伤中长大了,她去学了医。方登从一个拉小车的小工,干到了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方登和方达,都去了救灾现场,他们偶然相遇了,并相认了,方达带方登回了家,他们的妈妈一看方登回来了,就忍不住跪了下来。

方登和她妈妈相认了相认了,带她去了墓地,看了方大强的墓地。方登伤心的哭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知道了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地震是多么的无情。我现在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所以,我以后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唐山大地震》学生读后感

【第8篇】《唐山大地震》读后感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范文

文章摘要:什么是亘古久远的,什么是稍纵即逝的;今非昔日,奥亚齐运会。《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作文那一次真的使我受益非浅。2000字作文我来到大街上走到她面前,“小朋友,你在祷告神麽;?我是不是很愚蠢。我始终把它藏在最温暖的角落。时间像流水一般逝去,留下的只有让我回忆的点点滴滴?

这确实是一场浩劫。作者并没加上一丁点儿的夸张、一丁点儿的放大,只用了最写实的方法,将几位亲身经历地震人士的感受记下来,将地震的死亡人数、影响范围等资料摘录下来,已教人感觉到那是一件多麽悲惨的事。但愿这一切都是假的。

书中记录了很多受灾者的故事,有几个令我印象极为深刻。在第二章,作者的采访笔记记录了这一件事:一个孩子在地震时遭撞伤,头皮被掀开一大块,里面满是沙子,救灾人员用水去为他冲洗,每洗一下,那孩子便抽搐一下。读到这一段,我几乎掉下眼泪,那只是一个小孩而已,一个本应天真烂漫的小孩,却要承受?成人也难於忍受的剧痛,这是多麽的令人心酸啊!另外还有两个故事令我热泪盈眶:分别是那位被楼板压住下身,无法脱险的护士,及明知病人救不活,但仍要尽力去救治的仁医。三件事都叫人感到那麽惋惜,无奈。

但此书的最大价值却不在这些感人的故事,而是那一个个故事背后带给我们的深刻体会,那一堆堆统计资料向人类发出的严厉警告。书的第一章就已给了我们一个信息:人类是多麽的愚蠢麻木。一开始,作者描述了许多地震前的异象,一大群老鼠移居,一大群昆虫远飞,?、狗等都出现不寻常的举动,是否在说明人类连动物都不如呢?动物也能感受到地震的来临,但一直自封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连一丁点感觉也没有,是甚麽回事?是千万年的进化,令我们失去了最基本预知灾害的动物本能吗?但这仍不算是最令人类汗颜的地方,最令人感到羞耻的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科技万能思想。人类就是太过倚赖它,明明看见一大堆不寻常的事正在发生,但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我们信任的那些仪器并没有动静,所以不会有事发生。结果一直被人类奉为至宝的仪器出卖了人。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日渐发达的科技,是否就是加速我们灭亡的毒药呢?况且,那些所谓的新科技产品、现代化建筑,能抵抗大自然的力量吗?千多年累积而来的科学知识所造出来的建筑,大自然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已将其完全摧毁。人是否要醒觉,不应再完全倚赖这些不可靠的东西呢!

名师点评:

本文引题自然,引用了《唐山大地震》材料,结合唐山大地震后出现的种种现象进行了议论,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应再完全倚赖高科技;面子葬送了自己;人性的丑恶,尤其是高层的丑恶,人性的光辉,尤其是人民群众的光辉。感触良多,结尾提出希望。

还有一样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国人那极幼稚可笑的爱面子性格。在第五章「政治的一九七六」一节这样记载:震后,世界各国都表示要向灾区伸出援手,但我们那些伟大的爱面子思想,将这种好意拒绝了。以为这是自家的事,不需要他人援助。这是多麽的愚昧啊!救灾根本是全人类的事!结果,五千多年历史遗留下来的伟大的爱面子文化,使千千万万条本来有救的生命,埋进黄土地了。

除了愚蠢外,书中亦揭露了人性丑恶的一面。像描写人们在灾后大抢劫的那段:一些人在废墟中找值钱的物件,一些人甚至在死人身上抢夺,这完全显示了人类低劣的本性。还有写五室婶的那段,本来灾后大家是相互扶持的,过?共患难的生活,但不久之后,生活较为稳定,社会稍为回复正常后,中国人那自私自利的本性立即显现。一个本来紧密联系的`小社团,便这样瓦解了。又在第四章中,精神病人和盲人在灾后都被冷落,他们的残疾、缺陷,使到他们本来应有的待遇,都因歧视而失去。甚至连原有的东西也被人夺去。

幸好,书中也有记述人性光辉的一面。像在同一章中,一位小伙子得悉盲人、精神病人被分配较少的食物时,立即将那不公平的饭票撕烂,将好的饭菜都拿出来给病者食用。这正好和那些歧视病人的行政高层形成强烈的对比,而那两位一直照料病人的医生,是令人敬佩的。三个人在书中都是小人物,但比起那些所谓所长、部长等大人物有人性得多,难道真的如谚语所云:「仗义每多屠狗辈」?又在第二章中,那几位拚?被水冲去,冒?性命危险都要拉起水闸排洪的勇士,和第三章中提到的那一对新婚夫妇、那个年轻小女孩、那个大婶和那个男矿工,他们坚持活到最后一刻的精神,都漂亮地展示了人性中勇敢,舍己为人和坚强不屈的一面,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又在第二章曾提及有外国人遇难,中国人并无因民族的成见而不予救援,表现了人类互助互爱的精神。令人觉得可能真的有一天,人类能摒除民族界限,融为一体。

最后,我感到中国人有历史以来实在经历太多劫难了。只希望在未来日子,不会再有同样的灾难发生。即使发生了,亦应从唐山一劫中汲取教训,凭着我们美丽的、光辉的人性去战胜它们。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

《大地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