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逍遥游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逍遥游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逍遥游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300字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300字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读后感300字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逍遥游读后感1
逍遥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我们大部分人耗尽一生,也无法到达,也正是由于它很难真正实现,这才更凸显出它的可贵。庄子一生追求“无待”的逍遥和自由,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看待它呢?
生活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庄子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死亡和恐惧,人们得不到幸福和自由,因此,宣扬心灵上的逍遥与自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个年代一大主题。庄子以其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描绘他的逍遥自由之境。人生是不完美的,很多东西都无法得到,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中不可得到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在另一个抽象的世界里得到,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寻找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满足,这就是庄子对逍遥自由的追求了吧。
然而,毕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的思想也必然会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是因为底层劳动人民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在现实生活中毫无逍遥自由可言,便转向精神寄托。但是,这种自由理想毕竟是主观唯心的,属于个人主义,它根本就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同时,这种对自身逍遥自由毫无顾忌的追求的前提是对身边的人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绝对是不可取的。面对无法回避的战争,庄子转而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而完全放弃了人的外在形体,不仅如此,庄子还认为完全是世间的外在形体阻碍了人们获得真正的逍遥与自由。然而,形既已没,心又和安?又怎么能感知到你是不是真正的逍遥自由呢?另外,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庄子一方面选择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又隐于市井,崇尚回归上古社会的纯真与自然,而忽视了对现实社会的评估,导致了后来者形成了盲目的崇古思想,遇到困难就向往回到上古时期的美好生活。同时,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往往使追随者对身边的事物变得自私、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外,也使人的容易形成保守的思想,不敢打破传统的桎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无需要去改变。这就必然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所以,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庄子的自由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的自由才是个人自由的充分保障,只有整个社会和谐自由了,我们个体才能真正的做到逍遥自由。而且,自由并不仅仅像庄子所说的精神上绝对的自由,还包括物质自由、人身自由、政治自由等等。安贫乐道的精神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人们丰衣足食之地生活,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和谐社会岂不是更高层次上的逍遥自由和超然么?而从庄子所说的“游心”到“游世”、“游物”无疑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庄子追求逍遥自由的思想又具有其永恒的价值,在“有我”和“无我”这个辩证的统一中,才是人类真正应该具有的生存方式。简单来说,人类追求逍遥自由的过程就是追求和谐的过程,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其消极避世的一面,把内心的宁静与对逍遥自由本身的追求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去,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生存的真实价值和真实意义。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就用良心和文笔去书写我们自己的逍遥与自由吧!
逍遥游读后感2
《庄子》是道教的一部名着,《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逍遥,顾名思义,是指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庄子应该是想人们通过这种逍遥的思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
开篇先用鲲鹏来写,写他们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后用一个事实,“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厚积薄发的重要性。最后庄子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结尾,体现了“逍遥”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欲念而迷失本性,这就是“观浊水而迷于清渊。”当然欲念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满足总是有限的,这样通常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个观点,现代人却很难接受,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然后深深陷入物欲的沼泽。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人们每天行事匆匆,却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尽头。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使人们无所适从。总是抱怨太苦太累,从来不想去放松一下,逍遥一下,就这样让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悲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却日渐增加。于是大好生活就在叹息中悄然流逝。人们总是不愿意忘记该忘的烦恼,没有人正真试过把自己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尽情地去放松,尽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乐。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将自己故意压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因此,人生应当多一点逍遥,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中。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顺物”与“游心”是相互依托的。这种轻视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在当今,仍有学习的价值。
逍遥游读后感3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逍遥游读后感4
逍遥,似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仰慕的词语,它似乎是象征了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灵魂上升到了俯视他人的地步,以来显示自己鹤立鸡群。这种观点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以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故作惊人语的方式来显示自己“逍遥”的事例不计其数,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仅以庸俗的方式来“反衬”自己灵魂的浅陋罢了。
那对我们来说,是否还有逍遥一说?实际上是有的。学校生活也堪比一处小型社会,也有难以言语的烦心事,每到这种时候,在我们摆脱不了的时候,我们都会自然地想到要做个逍遥的人,想要脱离这些“世俗的枷锁”。在遭受误会之后,在身陷囹圄之后,或在困于风口浪尖上时,逍遥,总是那么神圣而美好。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能拥有的这种逍遥,是超然,但绝不脱俗。于我而言,逍遥是释放灵魂的行为,在苦于学习或生活时,我会自己游于湖边,在宁静安和的湖风里,释放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穿着莲衣,赤脚立于无边浩瀚的冰面上,寒风中,白茫茫的世界里,内心的苦郁无处遁隐。在内心像湖一样平静后,逍遥缘于苦困,苦困则生于尘世,在逍遥之后,我们必将继续面对那些烦忧,绝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对我们来说,逍遥是给我被拘禁的灵魂一个抚慰自己的旅店,绝不是一处前往他乡的车站。
就像《逍遥游》中所暗示的一样,我们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我想,庄子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逍遥者,因为真正的逍遥者不会屑于留下这篇文章,也就是说,庄子也并非超然于世,在他蝶游之后,他仍得继续身体力行,以宣扬思想和价值观来引导,救济那个混乱年代饱受灾苦的灵魂。所以说,逍遥赋予我们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权力,让我们能在苦难中让灵魂羽化成仙。但事实是,我们仍是继续面对现实,因为绝大多数事情,我们都不能仅以逍遥一说可以规避。只有认清现实,但不为之所苦,所忧,并勇于去解决它,才能得到那种“无所困”、“无所忧”,那种让你陷入俗尘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遥。
每个人都不必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不必担忧自己面对不了什么而恐惧。尘世、苦困、逍遥这过程,我们将重复面对很多次,而每一次经历,我们却将有灵魂上的愈加纯净和自由。终有一天,当你觉得生活中接下来的只有阳光,没有能让你烦心的事情时,那才是上天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逍遥。
逍遥游读后感5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我自逍遥
——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引子】
他负手而立,已是知天命之年,容貌虽有些衰老,却并非一派衰败。颌下蓄两三长须,长发作髻,已见稀疏银丝。双目炯炯,依稀见得眉目舒朗,似是远望天边。一身灰黄长衫,清风盈袖,袍子猎猎作响。宛若无拘无束之游龙,逍遥洒脱于天地之间。
远方像是有一只极大的鱼儿,迷迷瞪瞪看不清晰,在湖海里翻腾上下,吞吐山河;忽而幻化作同等巨大的鸟儿,翅膀巨大,好像一挥舞就可使天地异位。他揉揉眼睛,定了定神又继续看,却找不到它的踪影了。老者扯开嘴角笑了笑,眉间的皱纹舒展开来,双目又带上流溢的光彩。他四处翻找,展纸提笔。——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逆】
你是否听过别人对你努力的讥笑?是否也恶毒的如此这般的嘲讽过他人?
蝉和小斑鸠讥笑鹏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说的不错,有那么多更好,更舒服的方式摆在你眼前,为何不用呢?
你的眼界到底有多广,你是否有资格去做这个不被所有人看好,被某些人讥讽的决定?
我有,因为我知自己。我了解我自己,自然胜过他人。我曾经一意孤行,自己一人选择了不被多数人看好的学校,我也曾被人义正言辞的数落过。“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感受?”这些话,我都听多了。
那时候的我,就好像是孤身一人走在没有目的地的长路上,拖着装满了梦想与对别人的不待见的行李箱,一步一步的挪,像是想逃离这里。我的眼界宽泛,我不愿曲折在这一方小小天地,我有何过错?
后来我知道了鹏。这世上有那么多那么多像蜩与学鸠一样的人,他们或叉着腰或双臂交叉环绕在胸前,站在那看着你,嘴里迸射出冷漠又刻薄的话,向你投来一次次不屑的目光。可是如果无论你怎么办他们也不会改的话,不如就放过吧。就像鹏一样,背负青天,翅下有风,傲然自立,飞入云巅之上,令后人折服,前人惊叹。
不入流的始终都不入流,入不了我眼的始终都不入,何必为其心烦意乱。
只一人,做好一人,足矣。
【转】
我自小就不是个省事的主儿,总好像是不一样。小时候曾试过把上好的饭菜喂给自家的大黄狗,面对母亲的责骂只能低下头悄悄的笑;每当夜色降临,小院里的小孩子们总会乖乖的坐在电视机前——那个发着亮发着光的正方体——等待动画片的准时放映。而我却总是拖出一张凉椅,端端正正的摆在门口的槐树下,看漫天繁星,看云起云落。
我还喜欢一个人快步走在山中。我曾和家人一起爬过家乡一座不知名的山,小孩子们都畏畏缩缩,直唤着要大人抱,而我却一个人自得其乐的快步跑着,看那山山红叶飞。
长大之后,忽的变得些许叛逆。我总是忤逆老师和家人的命令,总是不屑于遵守规矩。仿佛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刺猬。只留浑身的刺以面对人们。
后来才明白,许多许多的想法不过都出自爱。
我讨厌聒噪,也讨厌别人聒噪。我愿意自己逍遥在自己的世界里。暑期中曾和父亲坐火车一路北上,车厢中的另两个人像是麻雀一般叽叽喳喳,吵得我脑仁发疼。
世界好像很小,可是无理由吵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当一条新政策出来,总有那么些不和谐却又没有道理的声音出现;当某位明星发生了什么事,总有些人喜欢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他。世界在飞速发展,可是人们的思想却不一定飞速发展。不请自来的喧嚣,才是真正的不礼貌。
我不敢说我真的看清了这个世界。毕竟“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不妨多多抬起头来看看天空,是不是每次看的感觉都会不同?我看云,看云卷云舒,看云来云去,看天色苍茫,看我的远方。我们总会天真的以为眼见为实,可有时眼见的还不如耳听的。
我见过外表美丽的女孩,明眸皓齿唇红齿白,打扮十分入时,娇小的身躯挽着男友的手,吐出的却是不堪入耳的脏话,一串一串的话语圈成一团团乌云,围绕在女孩身边,使女孩的光鲜亮丽黯淡了几分。
我见过外表丑陋的老人,身体衰老得如同一段失去水分的枯死的树干,身上穿的衣服也是不干净的,东一块补丁西一个破洞,却一步一步弯下腰来拾起地上的垃圾,脸上依旧是恬淡的笑容。
世界不简单,而世间万物亦然。我不能说我完全地遵守着这个世界的秩序,但我在尽力,也在维持它。以貌取人,是人之本性,我们第一眼所见的,往往是他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外表是具有迷惑性的,正所谓“眼见不为实,耳听不为虚”。若是想要真真正正的看清,又岂是单单靠这一双眼?我的双眼看到的永远只是她的双眼能够看到的内容,若要撇清浮华虚禄,便要用心去探明。遵循本心,独善其身,用心便好。
【结】
我渴望逍遥,可我也希望人们都能在各自的世界里逍遥,使世界逍遥。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期,我偏爱于道家代表人物庄周,也喜欢看他的代表作《庄子》,其中最让我身临其境的,就是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第一句一出,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虚无缥缈,并非真实存在的。但在脑海中,却能意外浮现出深海中一条大鱼的情景。深黑的海,衬托着大鱼更加的醒目。
“而化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那名为鲲的大鱼游着游着就飞起了,从深黑的海洋到湛蓝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是那样的轻巧。闭起双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着微风,领略着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诗仙李白那样,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遥自在了。
逍遥游,至始至终,语言简洁,读起来却让人深陷其中的意境,无法自拔。从文章的第一句开始,就陷入了章子创造的,只有在梦境李才会出现的画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欲无求,逍遥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驰骋。
《逍遥游》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肆意,却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一篇文章读下来,哪怕并不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发出来的浪漫气息和自由逍遥的气息所感染。
其实,文中不论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还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这篇文章借此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成为真正的“逍遥”。里面的大道理,对于我来说或许很难一时去理解,但我能体会到,文章中每一词,每一句所散发出来的自由和逍遥的感觉。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境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能是真正的“逍遥者”。
我很向往那种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遥、什么是忘我。在如今这个诱惑极多、十分嘈杂的世界里,有谁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个现代的“逍遥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我对追求逍遥的理解就是减少对物质上的需求,我们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遥的人。
逍遥游读后感1
逍遥自由是每个人所向往的,我们大部分人耗尽一生,也无法到达,也正是由于它很难真正实现,这才更凸显出它的可贵。庄子一生追求“无待”的逍遥和自由,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看待它呢?
生活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庄子目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死亡和恐惧,人们得不到幸福和自由,因此,宣扬心灵上的逍遥与自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个年代一大主题。庄子以其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力给我们描绘他的逍遥自由之境。人生是不完美的,很多东西都无法得到,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中不可得到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在另一个抽象的世界里得到,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里寻找现实世界里得不到的满足,这就是庄子对逍遥自由的追求了吧。
然而,毕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离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的思想也必然会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是因为底层劳动人民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在现实生活中毫无逍遥自由可言,便转向精神寄托。但是,这种自由理想毕竟是主观唯心的,属于个人主义,它根本就不可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同时,这种对自身逍遥自由毫无顾忌的追求的前提是对身边的人事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这绝对是不可取的。面对无法回避的战争,庄子转而追求精神上的逍遥与自由而完全放弃了人的外在形体,不仅如此,庄子还认为完全是世间的外在形体阻碍了人们获得真正的逍遥与自由。然而,形既已没,心又和安?又怎么能感知到你是不是真正的逍遥自由呢?另外,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庄子一方面选择对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另一方面又隐于市井,崇尚回归上古社会的纯真与自然,而忽视了对现实社会的评估,导致了后来者形成了盲目的崇古思想,遇到困难就向往回到上古时期的美好生活。同时,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往往使追随者对身边的事物变得自私、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外,也使人的容易形成保守的思想,不敢打破传统的桎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无需要去改变。这就必然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阻碍了历史的进程。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所以,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庄子的自由思想。在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的自由才是个人自由的充分保障,只有整个社会和谐自由了,我们个体才能真正的做到逍遥自由。而且,自由并不仅仅像庄子所说的精神上绝对的自由,还包括物质自由、人身自由、政治自由等等。安贫乐道的精神固然是难能可贵的,但人们丰衣足食之地生活,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和谐社会岂不是更高层次上的逍遥自由和超然么?而从庄子所说的“游心”到“游世”、“游物”无疑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庄子追求逍遥自由的思想又具有其永恒的价值,在“有我”和“无我”这个辩证的统一中,才是人类真正应该具有的生存方式。简单来说,人类追求逍遥自由的过程就是追求和谐的过程,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追求天人合一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其消极避世的一面,把内心的宁静与对逍遥自由本身的追求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去,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生存的真实价值和真实意义。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就用良心和文笔去书写我们自己的逍遥与自由吧!
逍遥游读后感2
《庄子》是道教的一部名着,《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逍遥,顾名思义,是指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庄子应该是想人们通过这种逍遥的思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
开篇先用鲲鹏来写,写他们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后用一个事实,“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厚积薄发的重要性。最后庄子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结尾,体现了“逍遥”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欲念而迷失本性,这就是“观浊水而迷于清渊。”当然欲念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满足总是有限的,这样通常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个观点,现代人却很难接受,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然后深深陷入物欲的沼泽。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人们每天行事匆匆,却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尽头。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使人们无所适从。总是抱怨太苦太累,从来不想去放松一下,逍遥一下,就这样让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悲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却日渐增加。于是大好生活就在叹息中悄然流逝。人们总是不愿意忘记该忘的烦恼,没有人正真试过把自己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尽情地去放松,尽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乐。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将自己故意压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因此,人生应当多一点逍遥,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中。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顺物”与“游心”是相互依托的。这种轻视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在当今,仍有学习的价值。
逍遥游读后感3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逍遥游读后感4
逍遥,似乎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仰慕的词语,它似乎是象征了思想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灵魂上升到了俯视他人的地步,以来显示自己鹤立鸡群。这种观点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以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故作惊人语的方式来显示自己“逍遥”的事例不计其数,但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仅以庸俗的方式来“反衬”自己灵魂的浅陋罢了。
那对我们来说,是否还有逍遥一说?实际上是有的。学校生活也堪比一处小型社会,也有难以言语的烦心事,每到这种时候,在我们摆脱不了的时候,我们都会自然地想到要做个逍遥的人,想要脱离这些“世俗的枷锁”。在遭受误会之后,在身陷囹圄之后,或在困于风口浪尖上时,逍遥,总是那么神圣而美好。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能拥有的这种逍遥,是超然,但绝不脱俗。于我而言,逍遥是释放灵魂的行为,在苦于学习或生活时,我会自己游于湖边,在宁静安和的湖风里,释放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穿着莲衣,赤脚立于无边浩瀚的冰面上,寒风中,白茫茫的世界里,内心的苦郁无处遁隐。在内心像湖一样平静后,逍遥缘于苦困,苦困则生于尘世,在逍遥之后,我们必将继续面对那些烦忧,绝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对我们来说,逍遥是给我被拘禁的灵魂一个抚慰自己的旅店,绝不是一处前往他乡的车站。
就像《逍遥游》中所暗示的一样,我们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我想,庄子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逍遥者,因为真正的逍遥者不会屑于留下这篇文章,也就是说,庄子也并非超然于世,在他蝶游之后,他仍得继续身体力行,以宣扬思想和价值观来引导,救济那个混乱年代饱受灾苦的灵魂。所以说,逍遥赋予我们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权力,让我们能在苦难中让灵魂羽化成仙。但事实是,我们仍是继续面对现实,因为绝大多数事情,我们都不能仅以逍遥一说可以规避。只有认清现实,但不为之所苦,所忧,并勇于去解决它,才能得到那种“无所困”、“无所忧”,那种让你陷入俗尘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遥。
每个人都不必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也不必担忧自己面对不了什么而恐惧。尘世、苦困、逍遥这过程,我们将重复面对很多次,而每一次经历,我们却将有灵魂上的愈加纯净和自由。终有一天,当你觉得生活中接下来的只有阳光,没有能让你烦心的事情时,那才是上天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逍遥。
逍遥游读后感5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上个世纪末,有一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潇洒来去天地间,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声叹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当年……”。逍遥的脚步总是来去无踪,沿着中国千年的历史长河,顺流而上。有武陵桃园,遗世而独立,自在悠闲。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庄子,也只有庄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
庄子内篇,《逍遥游》为第一。可以说,此篇乃庄子之哲思代表,
后均可谓发端于此。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
以前说到逍遥,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一叶扁舟,白衣飘飘的诗人独立船头,吟诵着千古名句。但读了《逍遥游》之后才发现,他们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绝对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而那些诗人,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只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的,心中无我,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才能潜心学习,不畏险阻,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如今,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老庄思想,但要在实际生活中做到逍遥无为还是十分困难的。很多人不能理解,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何不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导入世精神。《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
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会被看成是荒废一生,碌碌无为。相比之下,老庄思想似乎更含消极成分。现代社会,人们物欲横流,精神空虚,汲汲于功名,戚戚与利益,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适时读一读庄子的《逍遥游》也许会给你带来不少启发。
我曾试想过,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还能否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如果有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们过这一种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内。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豁然发现,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划定了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禄,心有所属,便不再沉浮,达到逍遥的境界。 逍遥游的人生理想既是庄子批判儒家积极入世哲学的反映,更是庄子在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痛苦徘徊并超越现实与此岸的人生理想表白。 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进而让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
并且《逍遥游》语言奇特,想象丰富,清代文人胡文英评价说:“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读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 鲁迅先
生则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要保持一颗逍遥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我们的祖先为我们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对的词:小与大,多与少,赢与亏,有与无……而祖先们却没有将其划清界限,所以现在没有人能真正分清它们,自从读了庄子,我对有与无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这些词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就如物理上的动与静,宇宙万物都是运动的,而静止只是相对于某一个物体而言。这些词亦如此:富人会认为一间三室两厅的舒适的房子过于狭小,而对于一位饥寒交迫的流浪者,一个屋檐下也许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块面包渣如果是人将其掉在地上当然不会捡,但那却是一群蚂蚁的午餐……人生中的有与无也如此,没有谁能真正划清它们的界限,而且有时候,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时人无求反而会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虽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也会获得老板的赏识;买股票时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着每次都能赚大,反而会亏得很惨,而别无高求的人也许会找对时机。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现在的社会人只有有官欲、会做事、会说话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进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拥有了吗?有官欲即会失人欲,有野心即会失善心,有地位即会失自由……由此可见古人造词之精妙,“舍得”一词就可以理解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会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这便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道理。
“有无”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诞生和湮灭。庄子认为人之初就是一阵风,所以人死后也将化为一阵风仍然飞在人世间,因此世间没有生与死的差别。这种想法也许很荒谬,但这都是因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间万物都是无,也因此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逍遥游》。身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不能像庄子那样齐生死,等万物,然而庄子看淡一切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庄子认为逍遥就是无所待,学习处事亦如此。学无旁贷,心无旁骛,看淡一切成败、悲喜,人生即是无,无中即是有。
《逍遥游》读后感600字1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
小时候,曾在语文书上读过简化版的《鹏程万里》,却从没有真正感受过“乘物以游心”的逍遥,从没有真正感受过那种“独于天地精神往来”的淡泊。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逍遥游》读后感600字2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一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一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逍遥游》读后感600字3
初读逍遥游,是感叹鲲鹏之大,世间无有。鲲广数千里而不知其修,鹏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脑海中浮现如此庞然大物,气势无穷,顿是心胸宽广,神思游弋。而庄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气的想象。
我觉得,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所体现的有道家清净无为,自由飘逸的思想。尧让天下与许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无所谓而无所不为而天下大治,庄子以无用之物顺应外境以为用而全其大用,阐述了无名无功无己的自由无为思想。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为,而是无所“待”而达自由,顺气而至逍遥,与万物为一体。
《逍遥游》中有鲲、鹏、蜩、学鸠、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等各种现实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这些已体现自然之物都有灵,人与自然为一体。从“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更是体现了庄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鲲大而游于北海,鹏广而上九万里,冥灵、大椿、彭祖寿命长久,这些大年与蜩、学鸠、朝菌、惠蛄这些小年形成了鲜明对比,若要达到或接近无所待而游无穷,首先是为大年,在大年的基础上,顺应自然,无己而为至人,无功而为神人,无名而为圣人。
《逍遥游》中体现的道家思想是朴素纯洁的,更有庄子的飘逸洒脱。与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没有束缚,汪洋恣意,无拘无束。所以相对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欢庄子的。对于《逍遥游》这篇文章,更喜欢前半部分,特别是开头对鲲鹏的描写,就有庄子的感觉溢出,便无尽逍遥了。
现代人是不得逍遥的,羁绊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谓逍遥只是发泄或装b,相比,心灵片刻的宁静来得更实在些,但却是不可及逍遥的。
《逍遥游》读后感600字4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
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逍遥游》读后感600字5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读庄子《逍遥游》
“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读着这令人激情澎湃的文字,眼睛仍停留在书本上,心却已经随着庄周去那南溟逍遥的畅游一番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其邪?假如我是那展翅欲飞的鹏鸟,我会不会去艳羡天空的湛蓝和云朵的洁白?亦或是仅随本心,飞向广阔的南溟。
自古以来,大鹏便被人们赋予各种深刻的含义,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可是我却觉得,此“逍遥”非彼“逍遥”,“逍遥”在词典中的本义便是悠游自得的样子。而拼尽全力去追梦的路途注定无法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当鹏鸟不再逍遥,它还愿意去那如梦般玄幻未可知的南溟么。
读逍遥游,最羡慕的,最喜爱的自然是鹏鸟的逍遥,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继承者,主张不争名夺利,主张隐逸避世,他笔下的鹏鸟自然是他思想的化身,他笔下的《逍遥游》自然是绝对逍遥的。其实鹏鸟御风而行,它的最终目的地可能并不是任何一个固定的地点,途中经历过的风景也好,北冥也好,南溟也好,天下之大任我逍遥,这难道不是自由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么?
在《逍遥游》中,除了鹏鸟这个主角,蜩,学鸠与斥鴳这几个配角也让人眼前一亮。“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而彼且奚适也?”斥鴳最多只能飞到数仞,它的眼界必定不能与大鹏相比,所以嘲笑大鹏南徙也情有可原,它的眼界被自己仅能看到的一小方天空束缚着,他不能够向鹏鸟一样尽情的遨游。
文章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不仅仅是学鸠与鹏鸟,还有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对比,还有小智和大智的对比,小年和大年的对比等等。但这众多的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强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定乎内外之分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御寇之间的对比。
先扬后抑,先对宋荣子和列御寇大加夸赞,然后再通过贬低他们来引出文章中真正想要推崇的人,那就是修养最高,物我不分的至人,无所为无功利的神人以及不立名的圣人。这三者都是庄子的夸大之词,亦或者说是想象中的人物,因为人活在世间根本就做不到完全无我,庄子所追求的绝对逍遥也是无法实现的。
虽然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能够达到,但对于庄子本人来说,拥有豁达的情怀,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不被凡尘俗世所侵扰,保持一颗超然于外的心,难道不是另一种践行逍遥的方式么?正所谓“子非鱼,安之鱼之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庄子笔下的大鹏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够飞行,待到风停歇下来的时候,鹏鸟虽然不能够御风而飞,但仍然可以簸却沧溟之水。在顺境时可以乘风而上,在逆境时也可以不必狼狈度日,这才是真正的潇洒。庄子虽贫,其广阔之胸襟足以支撑他笑看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逍遥?愿鹏徙南溟时,逍遥任我行。
95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
34位用户关注
10位用户关注
53位用户关注
59位用户关注
19位用户关注
97位用户关注
5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