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孔明借箭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5篇优秀的孔明借箭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明借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用奇计孔明借箭》。
这篇文章讲了周瑜见孔明本领高强,便已借箭为借口,想杀掉他。谁知孔明却用奇计向曹操“借”箭。因为孔明早已料到会有大雾,曹操中计,用箭射击。孔明便把曹操射出的箭献给周瑜。
记得有一次,我去奶奶家,可没有人在家,爸爸便去找奶奶。我家的大门上还有一扇小门,里面还有一个锁。我惊奇的发现,锁是套在上面的,并没有上锁。我玩过诸葛亮的孔明锁,跟这个锁差不多。我把它看成孔明锁,借助手小,从门缝中钻进去。把锁一按、一提。再轻轻地晃下来,门就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有好多办法,不能太死板,只用传统方式。要想得到箭,不一定非得做箭,也可以想办法“借”箭;要想打开锁不一定非得用钥匙,有时也可以想想办法把锁移下来。
解决问题有好多办法,就看你能不能想到。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用奇谋孔明借箭读后感1
今天,我怀着敬佩的心情读完了《用奇谋孔明借箭》这篇文章,深有感触。
我们大概都很熟悉这篇文章了。诸葛亮领了周瑜的军令状,保证三天内取得十万只箭。可是孔明第一,第二日连个动静也没有。到第三天大雾,诸葛亮与鲁肃驾二十只船径往曹操水寨,船上布满稻草人,布幔等物。靠近水寨时,孔明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因为大雾不敢出军,只能往擂鼓之处射箭。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操追之不上。十万余只箭不费半点之力便拿到手。
我在文章开头提到自己是怀着敬佩的心情读的。那么,我敬佩的是谁呢?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想出这个计谋,而且还算定三日之内必有大雾,这不是别人能做到的。况且,办这件事还需要足够的勇气,孔明只带鲁肃,六百多名军士,就深入重地,要是我,再借八百个胆也不敢想他这样。
世界上所有的难事都是这样的,如果只计划好,但却没有勇气去实行,就算计划的天衣无缝也没有用。所以,在按照计划办事的时候,一定要放开胆子,因胆怯而不敢尽全力很容易导致事情失败。就像练武术时做高难度动作一样,不敢做往往会受伤,因为自己畏惧,而不敢尽全力做,会导致直接受伤,还不如放开胆子,拼全力去做。
我们应学孔明,在办事时不慌张,有胆量。
用奇谋孔明借箭读后感2
诸葛亮,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千百年来,他是智慧的化身,而他的故事也不胜枚举——《孔明借箭》就是他智慧的精华!
文中,有一个名叫“周瑜”的人,处处刁蛮孔明,心胸狭窄。他等待时机,想报复孔明.
一次,周瑜将孔明叫到了大营,想至孔明于死地。于是,他绞尽脑汁生出一计——三日内让他造出十万枝箭,并且立军立状。这显然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诸葛亮却胸有成竹的答应了。
“天呀!十万枝箭三天完成,这也太不可能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怎能完成呀!”我情不自禁地产生了疑问。
而诸葛亮呢?却不慌不忙,先找鲁肃借了二十只船。而鲁肃也同样被孔明蒙在了“鼓”里,一时摸不着头脑。一天、两天,眼看军令状上的日期就要到了。那夜四时,终于,孔明在鲁肃的帮助下带兵起航了。
一出军营,空中大雾弥漫。果然,孔明要的就是这天气。诸葛亮让军士将船连成一串,浩浩荡荡向曹营驶去。逼近曹营,曹操得知了这个消息,心中疑惑不已。便以为是吴军搬了大人马。小心行事,派弓箭手前去射箭。
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拍手称快,为他的神机妙算而鼓掌。“呵!看来,孔明和曹操也是一对老冤家了。曹操心里想什么,诸葛亮都知道。真是“知人心”,“知天文”呀!
话说,曹操派弓箭手射箭,箭如雨发。“恐怕这时,曹操还蒙在鼓里,在向一个个稻草人射箭呢!”我默默一笑,“啊!不愧是诸葛亮,这样的妙计都能想出。”
很快,船的一边射满了密密麻麻的利箭。孔明有令人将船掉头,头东尾西。“这一掉,可是神奇。”我赞叹不已,“掉一头,不仅可以使船上的箭射的更多,能达到十万余枝。而这一掉更使船队顺水而行,直回大营。”“看来,诸葛亮还是一个‘晓地理’的神人呀!”
当然,孔明顺利的将箭运回大营。不但不费一工一料还又蒙炸曹军十万枝箭!
看完故事,仿佛我的眼前又浮现出了孔明神机妙算。诸葛亮是那样的机智,他做的一切仿佛都是那样的神奇。而这神机妙算不是靠空名得来的,只有我们有着诸葛亮勤动脑的可贵精神,一些简单的小问题是容易解决的。而往往,我们总是觉得事情遥不可及时就不做了。哪像诸葛亮,神机妙算将这十万枝箭“借”回。
通天文、晓地理、知人心,这位神奇的军师,这百读不倦的《孔明借箭》会永远在人们心中熠熠生辉!
用奇谋孔明借箭读后感3
今天,我读了《用奇谋孔明借箭》,对诸葛亮所用的计策钦佩不已。感触颇深。
却说诸葛亮在周瑜面前立了军令状,要三天之内赶造十万只箭,别人都认为这是常人所不可能完成的,这是因为他们都是死脑筋,只会想一个方面,诸葛亮却充分利用了眼前的几条船,再在船上扑上芦苇,做好假人,等第三天,大雾弥漫,把船划到江中,只打战鼓,曹操赶快叫人放箭,结果十万多只箭都射在了船上,众人凯旋而归。
诸葛亮善于运用眼前的现有事物,改变一种方法,使自己的设想成真。这正是我们普通人所容易忽略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看过人人应该都看过的小短文,两个人卖伞,他们在平时的时候伞都能卖一半,下雨频繁的时候能全部卖光,但是这一年却是大旱,两个人都很失望,但是等到两个人又碰到一起时,甲的伞已经都卖光了,乙很奇怪,就问甲:“你是怎么把这些伞都卖光的?难道你有什么特殊的方法。”甲点了点头,说:“伞还是那些伞,只不过我把这些雨伞都说成阳伞了,销量仍然很多啊!”乙这才恍然大悟。
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如此,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用平常的思路看似是无法完成的,但是如果你该换一种观念,结合现在的自然气候,你将会完成常人所无法完成的任务,战胜常人所无法战胜的困难。
用奇谋孔明借箭读后感4
读了《用奇计孔明借箭》,这篇课文后,我有很深刻的感触,也使我知道了许多的意义。
我先说一说故事大概内容:周瑜他给诸葛亮出了一道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并写了军令状。诸葛亮在这三天内用他自己的智慧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帮助周瑜用智取的办法获得曹操的箭攻打曹操。
这文章使我懂了遇到事情要镇静,不慌张,要静下心来想办法处理事情。诸葛亮凭借着他的天文知识,预测到三天后会有一次极大的雾,就非常自信的说三天就够了,其实是诸葛亮心中有计谋,他用诈取曹操的箭来完成任务。我们还要认真学习知识,有时候知识也能救活自己或别人的性命。
读了《用奇计孔明借箭》后我懂了许许多多的知识。
孔明借箭读后感500字1
近日,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名为《孔明借箭》的课文,课文内容主要讲了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出色才能,一心想陷害诸葛亮,想以“十天内造不出十万支箭为由”把诸葛亮公道斩之。但诸葛亮不慌不忙,暗中同周瑜斗智,利用鲁肃给予的船只,趁着大雾漫天,向曹营“借箭”,巧妙地取得了“胜利”。此课文不仅揭漏了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贤能的本性,还写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通天文,晓地理,知人心”。
当我看到周瑜大言不惭地说:“先生之言,甚合寓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支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时,一面为周瑜的奸诈——为了消除诸葛亮而不择手段,竟振振有词地说些什么“公事”,以防诸葛亮委婉拒绝而愤愤不平,一面为诸葛亮暗暗担心,害怕他会真的中了周瑜的计谋。当我读到“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时,又不禁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惊叹。
读完此文,我不禁感叹不止。诸葛亮足智多谋——他知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会盲目地做事,有远见。他知鲁肃,鲁肃为人忠厚老实,并非奸臣,便只向鲁肃借船;他知周瑜,虽身为一代帅才却嫉妒心强,便与他只浅识,不深交;他还知曹操,曹操可算“阴险狡诈”,却疑心重,便利用其这一弱点向其“借箭”……
我真佩服诸葛亮,早便听说他为了天下黎民,放弃了平静的田园生活,陷入了打打杀杀的生活。我还敬佩他大公无私,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我觉得做人就应该这样,不能像周瑜一样为自己的一丝利益而不顾他人,不顾大局,不能因为自己的一些琐碎杂事而背信弃义。
孔明借箭读后感500字2
读罢课文《孔明借箭》,我禁不住为文章才细节的精彩描写拍手叫好,又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赞叹不已。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要以“造箭”的名义陷害他。诸葛亮想出了对策,又算定三日之内必有大雾便答应周瑜要在十天之内造得十万支箭。诸葛亮向老实的鲁肃借了二十只船,每船军士三十个,并要千余个稻草人。在第三日四更时分来到曹操水寨前,擂鼓呐喊,曹军忙在江边放箭,箭正好扎在稻草人上,当船的一面扎满箭后,又掉头将另一面转过来,再次擂鼓呐喊,当两面都扎满箭后,正要雾散,诸葛亮忙令船回到江边。就这样诸葛亮不费半分之力,已得到十万支箭。在我为诸葛亮重视细节而拍手叫好之余,我想到了自己--
我是一个十足的绘画迷,尤其喜欢国画,国画中我最擅长“葫芦”、“葡萄”等写意画。可我有个粗心大意的坏毛病,画葫芦忘了勾葫芦叶的筋,画葡萄忘了画脐,画牡丹忘了画蕊.......总之,一幅画总要少些什么东西。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比如老师让签午休条,我明明午休了却忘了签;美术老师让拿国画材料,我都准备好了却忘了拿......啊,粗心大意,这个坏毛病总是伴随着我。
我的粗心大意和诸葛亮的重视细节比起来,真有着天壤之别呀!我从中悟出:凡是重视细节的人,做事更容易成功。诸葛亮如果不了解鲁肃,就借不到船,怎能成功?如果不了解曹操,怎敢只带六百军士来曹操水寨,何谈借箭?在借箭的船上,他如果不和鲁肃饮酒,怎能看出船的倾斜程度,假如船一面的箭太多,船就会沉下去,和谈成功借到箭。这个道理和我的绘画是一样的,在画葡萄时,看得就是葡萄的脐,如果脐就没有点,和谈是一幅好画。在画葫芦时,看得就是叶子上的筋,如果筋就没有勾,何谈事一幅成功的作品。因此,我以后也要做个重视细节的人。
读完《孔明借箭》,不仅让我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敬佩不已,更让我明白了凡事都要注重细节,不能粗心大意,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这就是--注重细节才能成功。
孔明借箭读后感500字3
在我国的文学天空上,有四颗耀眼的星星,那就是四大名著。这个周末我就把其中的一颗星星——《三国演义》给重新温习了一遍。其中有不少精彩的片段,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孔明借箭》《火烧赤壁》等。而我最喜欢的片段还是《孔明借箭》。
这篇文章主要说了:诸葛亮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突出了诸葛亮才智过人、智慧出众、顾全大局的特点,也写出了周瑜的妒贤嫉能、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的特点。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有四点:一是有鲁肃的大力配合;二是因为利用了曹操谨慎多疑的特点;三是他精通天文,利用有雾的特点,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四是他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是才智过人的,而我们应该多学习,争取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人,而不是应该像周瑜一样,做一个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人。
说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不得不佩服他草船借箭的事。由于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所以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凭借自己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准确推算出在第三天夜里,江面上必然有大雾。于是向鲁肃借来二十支小船与稻草人,并凭借对曹操谨慎多疑的了解判断他不敢轻易出兵,只好用无数的的箭来试探情况,用这一计向曹操“借箭”。最后箭如期交付,周瑜长叹不如。
在最后,周瑜感慨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周瑜的话既是他自叹不如的表白,又是全文赞颂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又一个突出表现。诸葛亮通过自己的智慧而完成了任务,让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这是周瑜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周瑜由衷地感叹。
在鲁肃与孔明聊天时,几次提到鲁肃的“惊”和孔明的“笑”。从中我体会到了诸葛亮大智大勇、决胜千里的风范以及对整件事情的发展与结果早已了然于胸。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做人不要妒贤嫉能,妒贤嫉能的人最后是没有好结果的。
孔明借箭读后感500字4
读文《孔明借箭》,我禁不住为文章才细节的精彩描写拍手叫好,又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赞叹不已。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要以“造箭”的名义陷害他。诸葛亮想出了对策,又算定三日之内必有大雾便答应周瑜要在十天之内造得十万支箭。诸葛亮向老实的鲁肃借了二十只船,每船军士三十个,并要千余个稻草人。在第三日四更时分来到曹操水寨前,擂鼓呐喊,曹军忙在江边放箭,箭正好扎在稻草人上,当船的一面扎满箭后,又掉头将另一面转过来,再次擂鼓呐喊,当两面都扎满箭后,正要雾散,诸葛亮忙令船回到江边。就这样诸葛亮不费半分之力,已得到十万支箭。在我为诸葛亮重视细节而拍手叫好之余,我想到了自己--
我是一个十足的绘画迷,尤其喜欢国画,国画中我最擅长“葫芦”、“葡萄”等写意画。可我有个粗心大意的坏毛病,画葫芦忘了勾葫芦叶的筋,画葡萄忘了画脐,画牡丹忘了画蕊.......总之,一幅画总要少些什么东西。在生活中我也是这样,比如老师让签午休条,我明明午休了却忘了签;美术老师让拿国画材料,我都准备好了却忘了拿......啊,粗心大意,这个坏毛病总是伴随着我。
我的粗心大意和诸葛亮的重视细节比起来,真有着天壤之别呀!我从中悟出:凡是重视细节的人,做事更容易成功。诸葛亮如果不了解鲁肃,就借不到船,怎能成功?如果不了解曹操,怎敢只带六百军士来曹操水寨,何谈借箭?在借箭的船上,他如果不和鲁肃饮酒,怎能看出船的倾斜程度,假如船一面的箭太多,船就会沉下去,和谈成功借到箭。这个道理和我的绘画是一样的,在画葡萄时,看得就是葡萄的脐,如果脐就没有点,和谈是一幅好画。在画葫芦时,看得就是叶子上的筋,如果筋就没有勾,何谈事一幅成功的作品。因此,我以后也要做个重视细节的人。
读完《孔明借箭》,不仅让我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敬佩不已,更让我明白了凡事都要注重细节,不能粗心大意,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这就是--注重细节才能成功。
孔明借箭读后感500字5
“草船借箭”(《三国演义》第46回)是紧接“蒋干中计”之后的又一个精彩的斗智故事。?历史上并无诸葛亮用计“借箭”的史实。与这个故事略有瓜葛的记载见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魏略》,说建安十八年(213年)孙权与曹操相持于濡须,孙权乘大船去观察曹军营寨,曹操下令乱箭射之;船的一面受了许多箭,偏重将覆,孙权沉着应付,命令将船掉头,让另一面受箭,等“箭均船平,乃还”。这只是被动的“受箭”,而不是主动的“借箭”。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周瑜挂帅出兵后,与曹操在江上打话,曹军放箭,周瑜让船接满箭支而回。但这也只是随机应变的“接箭”,同样不是有计划的“借箭”。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完全是《三国演义》的一段杰出创造。作者对事件的主角、时间、地点、原因、过程都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把它纳入“斗智”的范畴,从而写出了这一脍炙人口的篇章。?
《演义》第45回末尾,在写毕蒋干中计,导致曹操误杀蔡瑁、张允之后,笔锋一转,写因计谋奏效而大喜的周瑜叫鲁肃去试探诸葛亮是否识破自己的妙计。这样,小说的情节发展如同行云流水,自然地由敌对双方的斗智转入了同盟者之间的斗智。?第46回一开始,诸葛亮果然识破了周瑜之计,一见鲁肃之面便表示应该“与都督贺喜”。周瑜早就担心“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这一来更是大惊道:“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小说的氛围骤然紧张起来。然而,作为联盟中东吴一方的统帅和以才智自负的俊杰,周瑜不屑于、也不能蛮干,他自信有办法对付诸葛亮,所以他对鲁肃扬言道:“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这就为周瑜与诸葛亮的斗智拉开了序幕。
接着,小说层层铺垫,步步设疑,逐次展示这场斗智的奇特性。?第一层,周瑜请诸葛亮议事,明明是设计杀之,却偏偏假作和颜悦色地问之:“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诸葛亮应声答道:“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这正中周瑜下怀,他马上提出“军中正缺箭用”,要诸葛亮“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并且声称:“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读者马上会联想到,这大概就是周瑜所谓“公道斩之”的办法了。周瑜这一手确实厉害:如果诸葛亮推辞,就会被加上“临事推诿,妨害联合抗曹”的罪名;而如果他同意,周瑜又会提出更苛刻的条件,以便置其于死地。面对如此难题,偏偏诸葛亮又满口答应:“都督见委,自当效劳。”一方故设陷阱,暗藏杀机;一方却好似浑然不觉,自蹈险境。这是一“奇”。
第二层,周瑜只给诸葛亮十天的期限,企图给他身上再绑上一条绳索;没想到诸葛亮反而主动提出十天太长,“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周瑜趁机逼进一步:“军中无戏言。”诸葛亮答得更干脆:“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读者实在不明白诸葛亮为何如此“满不在乎”,为何要“自投罗网”,这就造成了情节的二“奇”。?第三层,周瑜以为诸葛亮上了圈套,不禁“大喜”,得意洋洋地对鲁肃说:“他自送死,非我逼他”,满以为可以达到“公道斩之”的目的了。为了使诸葛亮“两胁生翅,也飞不去”,周瑜又进一步设置障碍,“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这样一来,可以肯定:诸葛亮无论如何卖力造箭,都“必然误了日期”。到了那时,诸葛亮似乎只有死路一条。看到这里,读者真为诸葛亮捏了一把冷汗:面对如此绝境,孔明先生有何妙计?这是第三“奇”。
第四层,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诸葛亮根本不要“箭竹、翎毛、胶漆”等造箭的必需品,却要鲁肃“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他再三叮嘱鲁肃:“不可又教公瑾得知。”为自己的行动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忠厚的鲁肃为自己向周瑜说漏了嘴,致使诸葛亮一再受到刁难而不安,便答应了借船和保密两项要求。但是,这同造箭又有什么关系?任务如此艰巨,时间如此紧迫,诸葛亮凭什么“包管有十万枝箭”?这些都是难解之谜。这是第四“奇”。
这四个奇特的情节层次,每一层都是那么出人意料。它们接踵而来,为小说掀起层层波澜,布下重重疑云。矛盾越来越尖锐,读者的心弦也绷得越来越紧。这样,小说就带着强烈的悬念而进入全篇的高潮。
在鲁肃准备好二十只快船,听候诸葛亮调用之后,小说情节又作一顿,迟迟不揭开高潮的内幕:“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只剩下最后一天了!这时,高潮终于到来,而作者对高潮的处理仍然充满“奇”的色彩。就在第三天凌晨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中”,说是要去取箭,“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此时,“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诸葛亮的行动也使人如堕五里雾中。等船只靠近曹操水寨,诸葛亮又作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命令各船一字摆开,一齐擂鼓呐喊。鲁肃见状大惊,担心曹军冲出,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果然,多疑的曹操害怕埋伏,慌忙调集一万多弓弩手,向来船拼命放箭。看到这里,读者恍然大悟:原来诸葛亮根本不打算“造箭”,而是来向曹军“借箭”!这一情节,真是神来之笔,奇妙之极!这时,情节的发展加快。当二十只船的一侧射满箭枝后,诸葛亮命令将船只调头,继续受箭。这是一场地地道道的虚张声势的战斗,一方不停地擂鼓呐喊,一方则继续箭如雨发。等到日高雾散,二十只船的另一侧也已射满箭枝。诸葛亮立即下令收船急回,还幽默地命令军士们齐声叫道:“谢丞相箭!”就这样,十余万枝箭轻轻松松地“借”回来了,诸葛亮准时、超额完成了任务。读者的心情也随着那飞驰的归舟而变得轻松欢快。?随后,作者又添上一处点睛之笔:当鲁肃问诸葛亮“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时,诸葛亮答道:“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这一解释,说明了“借箭”这一奇计的全部合理性,不仅鲁肃为之拜服,就是周瑜得知后也不得不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在这场扣人心弦的智斗中,诸葛亮的处境是十分微妙的:面对周瑜布下的陷阱,他既不屑于逃避,又不莽撞硬顶,而是从容自如,巧妙周旋。凭着对敌、我、友三方的透彻了解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他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变成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借箭”奇迹,既打击了曹操一方,又维护了孙、刘联盟。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正是与周瑜、曹操这两个奇才斗智的胜利,使诸葛亮的宽阔胸襟、雍容气度和绝顶智慧闪射出夺目的光采。
在这场智斗中,周瑜和鲁肃的性格也得到了较好的表现。周瑜作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不露声色,巧设陷阱,一心要除掉诸葛亮,显示了这位风流倜傥的“周郎”性格中刚狠的一面;而当诸葛亮“借箭”归来时,他那一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的慨叹,则流露出又惊羡、又嫉妒、又无可奈何的心态,真是神情毕肖,活脱如见。鲁肃作为连接周瑜和诸葛亮的次要人物,在艺术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没有他的劝说询问,周瑜的心机就不便揭示;没有他的暗中帮助,诸葛亮“借箭”的妙计也无法实施。随着情节的演进,他那忠厚朴拙、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表现得颇为鲜明,既映照出周瑜的狭隘胸襟,也衬托出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精于层层蓄势,在波谲云诡的情节中造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艺术氛围;然后急转直下,抽丝剥茧,使人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境界中得到美的享受。这种驾驭情节的高超本领实在令人惊叹!
在我国的文学天空上,有四颗耀眼的星星,那就是四大名著。这个周末我就把其中的一颗星星——《三国演义》给重新温习了一遍。其中有不少精彩的片段,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孔明借箭》《火烧赤壁》等。而我最喜欢的片段还是《孔明借箭》。
这篇文章主要说了:诸葛亮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突出了诸葛亮才智过人、智慧出众、顾全大局的特点,也写出了周瑜的妒贤嫉能、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的特点。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有四点:一是有鲁肃的大力配合;二是因为利用了曹操谨慎多疑的特点;三是他精通天文,利用有雾的特点,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四是他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是才智过人的,而我们应该多学习,争取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人,而不是应该像周瑜一样,做一个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人。
说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我不得不佩服他草船借箭的事。由于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所以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凭借自己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准确推算出在第三天夜里,江面上必然有大雾。于是向鲁肃借来二十支小船与稻草人,并凭借对曹操谨慎多疑的了解判断他不敢轻易出兵,只好用无数的的箭来试探情况,用这一计向曹操“借箭”。最后箭如期交付,周瑜长叹不如。
在最后,周瑜感慨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周瑜的话既是他自叹不如的表白,又是全文赞颂诸葛亮足智多谋、才能惊人的又一个突出表现。诸葛亮通过自己的智慧而完成了任务,让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这是周瑜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周瑜由衷地感叹。
在鲁肃与孔明聊天时,几次提到鲁肃的“惊”和孔明的“笑”。从中我体会到了诸葛亮大智大勇、决胜千里的风范以及对整件事情的发展与结果早已了然于胸。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做人不要妒贤嫉能,妒贤嫉能的人最后是没有好结果的。
《用奇兵孔明借箭》是《三国演义》里很著名的故事。
这篇文章讲得是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就像故意刁难他。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准备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十天太长了,只需要三天。诸葛亮向鲁肃要了二十艘船、六百士兵,还有一些青布和稻草。前两天,诸葛亮做了一些稻草人放在船上,然后第二天一早他带着士兵和船驶向曹营。快到曹营时,他命令这些士兵打起战鼓,曹操吓傻了,马上命令弓箭手射箭,箭全部射到稻草人身上去了。诸葛亮等稻草人身上的箭差不多十万支了后就掉头回家了。这时周瑜已经在岸边等候取箭了,他看到有那么多的箭,只好叹气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
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要学习他的这种机智,面对困难寻找解决的办法,并且用知识合理应战对手的能力。我也佩服周瑜敢于承认自己的弱点,愿赌服输的精神。
97位用户关注
39位用户关注
35位用户关注
65位用户关注
98位用户关注
29位用户关注
73位用户关注
83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