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读后感 > 读后感
栏目

钟鼓楼读后感(2篇)

发布时间:2023-06-01 热度:12

【导语】钟鼓楼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2篇优秀的钟鼓楼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钟鼓楼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钟鼓楼读后感

【第1篇】钟鼓楼读后感

钟鼓楼读后感范文

刘心武的大作《钟鼓楼》,就像吃了一碗老北京炸酱面一样,其实说喝一碗老北京豆汁更贴切一些,可惜我没有喝过,是没敢喝,让人真真切切、痛痛快快的体会了一回北京风情。

故事的主体内容很简单,讲述了薛大妈的二儿子薛纪跃结婚当天发生的事情,以时间为主线,从早晨薛大妈起床开始筹备到晚上客人们散去,一天内在这个北京的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内发生的一切,通过四合院内的每一个人的经历逐一展开,展现了北京的风土人情,旧貌新颜。

故事中所涉及人物众多,每个人个性突出,性格鲜明,通过不同人以各种形式的接触,展现出各个阶层人的面貌。虽然人物众多,但并不凌乱,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丰富了作品本身的血肉。

虽然薛大妈努力的想要把儿子结婚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尽可能的想的周全些,但往往事与愿违,总是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差错。每个人的一生都希望自己更顺利一些,我们在祝福别人的`时候也会常说一切顺利、一帆风顺呀什么的,但是做起事情来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让我们走些或大或小的弯路,我想,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吧。

作者在作品中多次提到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富有了逻辑性哲理性,使得作品本身提高了一个层次,是作品更加耐读、耐人寻味。

其实这种作品形式并不陌生,与前面读过的《额尔古纳河》、《尘埃落定》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展现了一方风土和很多不为人所知的民风民俗。

去过很多次北京,走在大街和胡同里,吃了南北菜和地方小吃,看着格式新建筑和文化古迹,通过这些能深刻的感受到北京的文化底蕴,永远有看不完的景色和听不完的故事,和哪里都不同,这就是北京。读这本书的时候,那首何勇的钟鼓楼总是萦绕在而耳旁: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

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他们正在看着你掏出什么牌子的烟

篇二:钟鼓楼读后感范文

最近,把刘心武先生写的《钟鼓楼》又翻了出来,于是就又复习了一遍。从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现在已记不得了。如今以人到中年的心态再来欣赏,仍是颇有感触。一本好书,就是这样可以让不同年龄的人都乐于欣赏,且各有不同感触。

这本书的写法是与众不同的:以北京城钟鼓楼脚下的薛大娘一家为其小儿子薛纪跃办喜事为线,按照从卯时到下午申时的顺序叙述了北京城里各种普通人在80年代初的生活。其折射出的时代和地域气息是显而易见的,一幅幅画面就那么清晰的呈现在大脑里,仿佛在看一部电视剧,让人对于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有如身临其境。可以说看完这本书,你也就是个北京通了。但我却从中体会到另一番滋味。

书中描述薛大娘家从早晨到下午办喜事的一系列琐事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各色各样的人物,细致描述各个人物的处事性格及生活悲喜,有一些地位稍高的人物,但多半是小人物。无论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悲喜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每个人对待这些悲喜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终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现实中,很多人在感叹生活不如意,尤其是跟谁谁比起来就特别的不如意。于是这种不如意藏在心里怎么也挥之不去,成了一种心病。这心病到了一定程度时就会来个大爆发,会产生出让人意想不到、瞠目结舌的事情来。童年时的同学日子比自己过的好,且有趋势越来越好,相比起来自己就寒碜多了,往往偶遇时不免觉得难堪和自卑,便觉得自己太不幸福,没有好父亲,没有好丈人,没有好丈夫,没有好儿女之类的,简直一无是处。这种心态平时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当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一下触动了心里的这种痛时,往往让人崩溃而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很多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也有很多人产生出不如了此残生的想法。

幸福是什么,幸福从何处来。这样的问题人人在心里都自觉不自觉的问过自己,也有许多哲学家试图研究出一个结果来。但哲学家们的答案未免太过公式化和单一性,并不适用每个人的身上。各人的幸福还是自己才能体会和解释的。总是看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寒碜,又如何找到幸福!要知道,即便是那些我们看来十分风光的大人物们,其内心的痛苦又怎么是我们能理解和体会并接受的呢。而自己所拥有的一些东西,也未必不是那些风光的人所短缺并十分羡慕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某某富商常年做生意,拥有家财万贯,我们就可能羡慕他的生活富足,无忧无虑。可是他的妻子也许并不这么想,没有丈夫常常陪伴的她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他的子女也许也不这么想,从小到大很少看到父亲的孩子也许常常看着大街上悬挂的计划生育的宣传画怔怔发呆。

我理解的幸福,正如一则公益广告所说:父亲很忙碌,母亲很辛苦,我很努力,我们一家很幸福。

钟鼓楼读后感

【第2篇】《钟鼓楼》读后感600字

作者以第三人称的手法,向我们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故事。1982年12月12日早晨5点至下午5点北京钟鼓楼,12个小时里,作者通过薛大娘家二儿子结婚为线索,串联起胡同里的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员,向我们展示了各个阶层丰富的生活场景,以及由他们各自的悲欢离合。

住四合院外院三间南房的是京剧演员澹台智珠,被家庭危机以及事业危机困扰着;心思单纯,好学上进的路纯喜正打算通过这次喜宴证明自己;局长张奇林家中午也不平静。刚提拔为情报站长的庞其杉要他从国外买一本书,一封匿名信又揭发局里的行政处长在分房过程中以权谋私······

值得注意的是,小说中,作者并没有着重描写每一个人物,小说刻画的更多是一幅人物群像,向我们展示的平凡人各自忙碌的生活,也因为如此,小说看似“想到哪写到哪”的写作风格,却营造出了一种空间感,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但当我们将自己剥离出来,打开上帝视角,却发现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好比抛进水里的一粒石子,一粒石子扔进去,围绕自身,划出圆弧,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遇,就好比波纹相触,生出更多的曲折。

我们各自有着各自的生活,所谓的缘分和接触,不过是各自的生活轨迹发生了交汇,从而激荡许多波澜,我们就这样站成一个圈,转呀转,转呀转。

《钟鼓楼》的行文,将心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以小说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都不知晓对方的生活,只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自怜自伤,由此展开,我们似乎也没有资格对他人的生活评头论足,哪有什么心领神会,感同身受,骗子而已。

《钟鼓楼》读后感600字

《钟鼓楼读后感(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