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等待戈多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等待戈多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等待戈多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等待戈多》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等待戈多》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等待戈多》读后感1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期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向等待戈多,并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可是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戈多只可是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期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必须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期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期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完美的期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以往幸福过,幸福真的很完美。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明白结果会怎样,可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明白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仅有等待才是他们的期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必须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杯具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期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我的命运和自我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仅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一向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能够等到幸福或者一向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欢乐的,在欢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读后感2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忽然觉得人生如同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咱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始终反复,两个衣衫破烂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只管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仍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宿愿,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决心,由于他们深信明天还有宿愿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不断等待戈多,而且只需不断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难,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形式,事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意味,兴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隐若现、素昧平生而又不见其面的宿愿。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能去等待,至少阐明还存在着宿愿,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宿愿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咱们带来美妙的宿愿,无论结果怎么,至少咱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妙。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窗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兴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甘美。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天然的生活景象,天然中浸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由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只管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么,但是他们仍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兴许他们也不明白本人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惟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兴许只要等待才是他们的宿愿所在吧!
人生也好像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咱们不能预感明天会怎么,但咱们仍然都抱有幸福的宿愿。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咱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壮丽的时辰。咱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兴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甘美的;有的等待是苦楚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只管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兴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愈加升华了文章的喜剧意义,事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宿愿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由于生活自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自动寻觅'戈多'呢?兴许人们对本人的命运和本人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要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不断这样自觉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不断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本人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咱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咱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么,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咱们学习,但他们的考虑形式和做事形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爱玩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加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咱们要退缩不前的向指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痹不仁。
《等待戈多》读后感3
哭着,笑着,恐惧着,担心着,喜悦着,我们接近了高三,走进了高三,走过了高三,远离了高三。
(一)酸
高三总是少不了考试的照顾,各种各样的,早读测验、周练、随堂测、月考、期中期末考、一模二模……所谓一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
我们说不在意小考,但当我们和别人一样的努力,却在一次次的测验中比别人少了几十分。即使我们对自己说卷子出的不好、老师判卷不公平来聊以自我安慰,却仍然挡不住内心的辛酸。由于考试太频繁,我们很快就忘记了一次考试带来的不快,投入了接下来的学习当中。
一次次小小的辛酸的积淀,最终铸就了一次狂风暴雨。
期中期末考,关系到是否有机会参加自主招生的时候,一模二模,关系到可以有胆量报什么样的大学的时候,却仍然是令人辛酸的失利。知道成绩的那天,我们强忍着委屈听下了一堂堂的讲评课。直到回到家,汪洋般的泪水终于决堤,哭红了双眼。
酸过后的味道,就像是柠檬汁通过食道滑入胃里一样,不见了。
(二)甜
记得刚上高三没多久,有个学姐曾对我们说过不要害怕高三,别人能安然度过的,我们也没有问题。
现在想来,的确如此。
早在高二的时候,就曾一度质疑过高三人脸上的笑颜,似乎繁重的学业并不能使他们丧失快乐,甚至,他们的笑容比我们的更频繁。
我们这一个年级中绝大多数人都能度过高三这人生中第一道坎儿。高三很残酷,但它不仅不能消磨人的意志,相反,它使人更成熟、更坚强。高中三年,只有高三才是一次真正的蜕变。没有人会怨恨经历过的苦痛,因为它最终都会化作甘甜,丝丝入口,沁人心脾。
所以我们会笑,为充实的每一天而笑,为一点点的进步而笑,为好成绩而笑,为被老师夸赞而笑,为同学间与日俱增的默契而笑,为化茧成蝶的自己而笑。笑得灿烂,笑得洒脱,笑得明媚,笑得天真,笑得无瑕。
时光荏苒,过去后,回首走过的路,铺满糖果,只剩甘甜。
(三)苦
还记得暑假补课的时候空前炎热,全校唯一有空调的楼装修,更要命的是,我们的补课教室的空调一直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影响上课不得不关掉,于是我们被迫一边扇扇子一边度过了难熬的补课时光。
汗顺着脸颊一滴滴地留下,有人中暑,虽然大家嘴上都在抱怨,但没有一个人缺席。
那个时候,大家都已做好了准备迎接这俗称苦的一年。我们也都心里有数补课只是苦的开头而已。
最近整理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做了那么多的事,仅仅在一年里,不禁惊叹起自己的耐力和韧性。每个高三人都是这样的吧,一遍遍的改作文,一道道的攻破难题,一次次的背密密麻麻的白纸黑字。练习册课本笔记本改错本卷子堆成山,签字笔圆珠笔铅笔一根根的用完。
艺术节合唱节体育节科技节,在外面哄闹的欢声笑语的映衬下,我们用磨出粗茧的手握着笔埋头写啊写。他们放学了我们还在学习,他们睡觉了我们还在熬夜苦战,他们放假了我们还在学校补课。
那些细碎的每天都在做的细小的工作一点点累积成了一片海洋,一点一滴的苦楚与煎熬成就了一个个全新的我们。
苦,也甜。
(四)辣
有时候,高三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没有了电视电脑小说游戏掌机游玩,我们每天把自己浸透在学习中,重复着学校补习班家的三点一线。
但有时候,高三也像川菜湘菜泰国菜一样辣的痛快,辣的刺激。每天都有跌宕起伏,像高速飞驰的过山车,一会儿在顶端一会儿又在谷底,无法预测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我们的心情也就随着高三的日子瞬息万变。聪明的人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失落时迅速站起来,最终才会走向成功。
高三,就要学会给辣到的嗓子降温。
《等待戈多》读后感4
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1923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毕业。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
任教期满,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师,1932年辞职后专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在1937年看到纳粹主义的威胁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抵抗运动,替一个为英国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知道,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希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这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
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悲剧那样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
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与君共勉!
《等待戈多》读后感5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52年创作的一部荒诞派戏剧,虽然只有两幕,却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义非凡,是荒诞派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两个黄昏,第一天,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后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进行了一系列无聊的谈话和无意义的举动,等到傍晚,一个小孩子跑来告诉他们戈多先生今天不来了,明天来。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几片叶子,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最后仍旧是以小孩子相同的传话结尾。戈多究竟是谁,能做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贝克特这部戏剧的写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世界,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战后的世界混乱无序,荒谬丑恶,人们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在剧本中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就表现了出来,荒原、沼泽、枯树、黑夜等等,都体现出了凄凉、孤独、恐怖的生存环境。两个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就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地位卑微,行为荒唐,精神状态恍惚迷离,整日浑浑噩噩,百无聊赖。荒诞派戏剧的精神内涵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剧中也体现出了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终极价值已经没有了,人必须为自己寻找存在的理由。戈戈和狄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却每天都在等待着所谓的“戈多”,这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仿佛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会被解救,从此结束如今这痛苦的生活,他们热切地盼望着,等待着。然而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荒诞的生活一次次打击着他们的希望,他们能等来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绝望。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却毫无希望的等待反映了当代人,而不只是西方人,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放眼望去,现今的社会上像戈戈和狄狄这般浑浑噩噩,百无聊赖度日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纵使物质世界的发展再迅速,也弥补不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剧中的戈戈和狄狄虽是两个有些神经质的流浪汉,却也是整个人类的缩影,生存在荒谬混乱的环境中,于孤立无援、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里渴望着、等待着一份不曾谋面也不知何时出现的希望来将我们救赎。我们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茫然而不知所措,忍受着生与死的痛苦折磨,默默等待着遥不可知的命运中的希望。
贝克特没有告诉我们戈多是谁,是什么,但每个人对于戈多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戈多。因为戈多并不特指某个人或某种事物,可以说他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造出来的幻想,是人们在精神迷茫状态下的一种寄托,就像是即将掉入悬崖时抓住的那一根救命稻草,哪怕再微弱,再渺小,那也是支持着人们坚持活下去的希望。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等待的事物也尽不相同,所以才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戈多。然而这样的戈多实在是太渺茫了,那种无法抓住的感觉有时会令人感到绝望,于是人们认识到等待只能换来无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结局。人的一生不就是在等待中度过的吗?或许是等待一件事物,或许是等待一个人,甚至也可能是等待死亡,这个等待的过程正是荒诞的人生所经历的过程,于无尽的等待中渐渐走向毁灭的黑暗。
希望在神话中是潘多拉魔盒打开后最后出来的事物,这正意味着希望是绝对存在的,然而要等待希望的实现却是未知而不可控制的,等待只能意味着幻灭。所以我们不能在原地傻傻地等待着希望的到来,而应该鼓起勇气朝前方探索,或许希望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那么,我们就不要等了,开始动身去寻找戈多!
《等待戈多》读后感6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读后感7
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诞戏剧,却很费脑筋。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每个人都在问,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够入列。还是看一看波卓的派头,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幸运儿两手提着一只沉重的口袋、一个折凳、一只野餐篮和一件大衣。幸运儿打开折凳,波卓坐下,打开篮子,取出一只笋鸡、一块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来……不想再描述了,这就是第一种人。
第二种人,在阳光下忙碌的人。波卓在晒太阳,幸运儿在劳作。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得到主人啃剩下的骨头。当流浪汉戈戈向波卓讨要骨头时,波卓说这通常是属于幸运儿的。得到骨头的代价不菲,要停止思想,或者按照波卓的指挥思想。在波卓的要求下,幸运儿发表了长篇演说。很佩服作者的独到之处,这篇上千字的演说没有一个词是连着的,没有一句话是完整的。那个送信的小孩,是戈多身边的人。如果戈多是一种拯救力量,那么小孩无疑也是个幸运儿,但是从小孩的表述中,他似乎也不够“幸运”。在阳光下忙碌的人,即便获得命运的垂青,又能如何?
第三种人,追赶太阳的人。夸父逐日的结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现代版是,很多人为了追逐梦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曾经也非常体面,曾经也有一双合脚的靴子,曾经也有过一点儿思想。他们最终沦落了,无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们不认识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给他们做什么,他们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一种祈祷、一种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虽然都丧失了追逐梦想的能力,但狄狄没有放弃自尊,没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还能为自己找到萝卜。而戈戈已经丧失了羞耻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护他的人;他搞不到萝卜,还嫌萝卜不好吃;他厚着脸皮讨要波卓吃剩下的骨头,他为了金钱与需要帮助的人讨价还价。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我们一生都在追逐梦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当耀眼的太阳照射在头顶,都想触手而及,让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让精神的胜利愉悦生命。可是,我们并不能主宰灵魂,并不能左右命运。当梦想无情破灭,我们是选择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抑郁寡欢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数,愁肠百结的经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见,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汉。他们看似是精神的独立者,其实也会为了一根剩骨头低下高昂的头。有雄心追逐梦想,就要有勇气接受失败。第一种人未必高贵,第二种人未必低贱,第三种人未必超脱。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不必为了所谓的价值、意义而背上枷锁。
戈多没有等来,波卓瞎了眼睛,幸运儿成了哑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们找不到绳子……这就是生活!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600字1
上大学时就很喜欢《等待戈多》,很简单,很荒诞,很深刻。
我们是一群凭经验生活着的动物我们无法精确感知周围的事物,我们感知的范围仅仅限于伴随我们进化的环境,我们无法感知超生波和次声波,无法感知红外和紫外线,无法感知神经阀觉以下的所有感觉,我们无法感知时间,我们用所谓的理论弥补我们感知的不足,如果无法感知人就不能生存。
很早就有人问感知即是实在吗?甚至有人说我们不能证明感知,所有的感觉都是大脑的生物化学反应,我什么都不能确定,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我脑中之物,甚至只是存在于我这个概念之中。
开始觉得新鲜,后来是无所适从。因为我发现自己不能证伪。
或许自己就是上帝?
我们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和宇宙的关系,本来就不应该这么简单,因为人类天生就是自大狂。为什么杯子不说话?因为杯子有自知之明,人类就太唠叨。
附等待戈多的读后感(转)突然发现这些所谓的荒诞的东西原来只是将生活中的场景赤裸裸的搬到了舞台上而已
看着这个剧本就像在看_了的自己,想笑又笑不出来。或许生活就是很多人在那里荒诞,互相荒诞造成的一种可喜的假象吧。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600字2
我已不是一个诗人
妈妈说,你是一个冷血动物
我否认
北京的地铁站里,我发现大家都是一个螺丝钉,就像人群里的矮子,譬如我。拼命跳腾也不碍人流的前进,自以为个性的人们都是一样匆匆向前。
人是要给自己找活的,就像没有工作就会觉得虚无,其实工作依旧虚无,只是没有时间体味虚无。人并不是害怕虚无,而是能够体味到虚无。无聊是常态,不是偶尔。人在等待的,只是死亡的一天。
有一天,我发现我和别人长得其实一样。
我没有敏感的神经,即使生活虚无,我也不知道,得意自己的乐观,没有敏感的心来体验痛苦。人生的理想,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所有的躲避无聊的事情找一个思路。说什么享受每一天的生活,自我欺骗着自己,存在如何有价。
比起有没有价值,还不是考虑需不需要存在,人们最害怕承认的是自己其实没有必要存在。
如果世上存在灵魂,但是不可感知,灵魂只能看,不能说,不能摸,却可以思考,这一定世界上的_。
我依旧会努力,因为我惧怕死亡,同时也惧怕体味无聊。
无奈之间我也不明白,我始终思考不了戈多是谁,如果不等他该如何做。
我没有敏感的神经,姑且把它当作一种幸事吧。至少,在不愿意死亡的时候可以去enjoy生活。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600字3
我想爱情的等待时间应该用负数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试想,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你们约会在某个地方见面。你是不是会提前几个小时就收拾你的形象,在约会到来还有一二个小时的时侯,便迫不及待的出发,巴不得像神州七号那样瞬间转移到你们约会的地点。如果对方也一样爱你,我想她也会完全和你一样。所以此时此刻,爱情的等待时间是完全需要用负数来计算的。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总是如此。毕竟,大家都不是无事可做的人。但爱情毕竟是爱情,两颗渴望的心是无法被其它任何事浇灭的。如果你们双方已经在约会之前的某一天确定了这次约会的时间、地点,我想对于这次约会,你至少是不能迟到的。即便你迟到,也不能超过5 分钟。让爱着的人等待,是件残酷之极的事情。这感觉就仿似你被人捅了一刀,幸好看到一个经过的人,让对方帮你打电话叫救护车,对方却对你说:“不好意思,麻烦等一等,我正在打电话呢”。在爱中的人,哪怕多等待一秒钟,心中也会飞升出无数的想法来:他是不是不爱我了、他是不是出车祸了、他是不是被人抢劫了等等等等。这任何一个思绪的跳动都是爱人所无法承受的。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600字4
他们说,等待戈多写的是战争时期人们的心境。哪里。战不战争,人心都是乱的。有了欲望便有了等待,即使不知道等待的是什么,也会执着地等待。
剧中人物的思想始终混沌着,不知道时间,不知道彼此。我们呢?我们做计划写安排恨不得日程本能精细到秒,但实际上,没有人知道时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又知道别人是谁吗?根本不。以为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的过去就是知道了,那,就错了。
他们所言所行荒诞不经。事实上,你我又何尝不是?我们看似秩序井然、目的明确的行为与生活,置于广袤的宇宙中,同样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嘲笑他们的时候,忘了自己根本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认为这部剧的重点并不在文字本身。毋庸置疑,这部剧的每行台词和每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的',这些都需要更细致的阅读和思考。之所以说台词不是重点,也只是从一个宏观理解的角度看——本来就只是两个茫然的人在茫然地等待中所说的一些茫然的话。比起台词来说,更能引人深思的是它所营造的那种氛围,和其展现的生活状态——一直在等待,然而却不知道到底在等什么。每个人都有过这种状态,每个人都曾等待,等待着自己的未来能带来一个戈多。至于戈多是什么,连作者都不知道。但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戈多有可能是所谓成功,所谓幸福,所谓梦想,所谓完满,一切的一切,大到人生意义小到晚饭菜单,你说戈多是什么,戈多就是什么。
等等等,到底等来了什么呢?不过一片荒芜,而已。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600字5
等待着明天,因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长,因为有成长才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为有成功才能体会到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
等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等待青春,等待时间,等待机遇,等……无论等待什么,都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寂寞。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是寂寞的。寂寞于那个黄昏的大树下,寂寞于那种苦苦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结果却是个未知。所以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应该悲伤。因为戈多的不来而悲伤,因为饥饿而悲伤,以为寂寞而悲伤。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也应该开心的,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因为有彼此的相知,因为友谊呵护善良的光辉。
幸运儿是悲伤的。或许它不懂得悲伤,不敢悲伤,更或许它已经没有了悲伤这一情感。但让人悲伤于它的麻木,悲伤于它自己的无奈。它麻木得不知疼痛、不知饥饿、不知自尊,让人觉得可怜中带点悲愤。
波卓,一个伪善者,一个更应该悲伤的人。猪——是他对幸运儿的称呼;鞭打——是他对幸运儿最友好的方式。他双眼失明后,却未把老爷的身份放下,摔倒了,不是自己起来,而是用钱买来一个“扶我起来”!一个资本家势力的丑陋面孔。他是最孤独的。
等待是无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声无情的放大。
等待是静止,唯独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夕阳西下,把等待者的人影拉得冗长,延伸到远方,而戈多真沿着影子走来!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600字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1
自从五十多年前,萨缪尔·贝克特写了《等待戈多》,我就倍受煎熬。
读者们看了好那本书,都和书中的两个人一样,猜测我,探究我。有的人认为我是一个叫戈多的人,有十分奇特的事情。有的人认为我不是人,只是代表了希望,或者光明一类的东西。面对这些猜测,我只是好笑,可是却有许多人来等待我,等待我出现,给他们帮助。
这些疯子,我怎么能在他们面前出现了。他们会像魔鬼一样把我抓住,扯下我的衣服,把我拍个够,或许还会将我解剖呢。我要等,等他们忘记我。
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五十年,我日夜坐立不安,担心一天被人发现,突然被人抓走,可怕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看着世人盲目的等待,太好笑了。就像大街上一个人突然入神地看天空,其它人也随去看,不敢低头,生怕错过什么。一群人围在角落,其它人看了,便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这些人如此盲目,我要是突然出现,他们会生吞活剥了我。
最近十年还不错,他们只是等待。无目的地等待,等待的实体我已经与等待分离。这些人处在社会的旋涡中,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傻瓜一样由社会支配。等待我戈多,只是寻求心灵的寄托。等待一个盛世。看着这群可怜的人,我真想出现在他们面前,给他们一些帮助,或者送他们几句金玉良言。
可是一些人太愚蠢了。总是自己失去某些东西而苦恼,其实他们伤心难过时同样失去了很多东西。他们认为生命之痛,生命之重让他们生活得很苦。可是他们却不为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反而寄托于上帝或者神灵。
人间也有许多让我感动的。身患癌症的丛飞,频频与死神擦肩,用爱和奉献谱写人生中最激荡的音符。邰丽华面对身体障碍,用心演绎出美丽的千手观音。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讲述最完美而丰富的故事,传递最坚强的心。这些人都不需要我的帮助,对他们而言能帮助他们的是他们自己。
我突然想到,谁也不曾见过我。于是我到大街上,大喊一声:“我就是戈多。”人群中弹出阵阵笑声,“快走开,我们在等待戈多,不要妨碍我们。”“谁是戈多?”“连戈多也不认识,你太老土了。”又是一阵笑声。
还有这么多人在等待我——戈多。这个世界就像一场荒诞剧。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2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
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3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目光茫然,再次翻开这本书,一遍遍读着这句话,直到嘴唇干裂,脚已经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腾椅上,手中传来杯子的余温。午后的阳光懒懒散散,静静地等待着,眯起眼,思绪在不安的空气中越行越远。
黄昏,寂寞的天空有飞鸟掠过,了无痕迹。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这样望着远方彼此不语。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着,直到天黑离去。口中却还念念不忘,明天,他会来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诞的无可救药!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使人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来,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不过是等待对象的一种象征,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过于遥远。可为何我们还是等待着,等待被解救,等待着希望。
忽然想去小时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黄昏,天空的颜色却是异样的美好。那里种着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阳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温暖得让人想要落泪。我们一直等一直等。天渐渐黑了,四周安静得可怕。于是,我们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轻轻歌唱。企图打破这黑夜来临前的恐惧。其实我一直都很怀念那时的我们,两个女孩,在空旷的田野上执著的等待,她们的头顶是金灿灿的葵花。一直到最后,我们也没等到爸爸。我不知道当初自己为何会在等待中唱起歌儿,因为我一直都害怕长时间的等待。只是姐姐说,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在转,大概我是在那时鼓起了勇气。于是,习惯了等待。
这真的很像在树下长时间等待着的老人们,他们的脸上是经历时间所留下的沧桑。而我们,只是单纯的等待着,等待着所爱者的归来。
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当自己终于踏上了回家的那辆公车,等待的心顿时安静了下来。车窗外的景色不断更改着,熟悉的画面映入眼帘。刹那的感动,有泪溢出。,在等待中看到了希望。只是,有些时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后只剩下麻木和绝望。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着两个老流浪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迟迟不来,反倒等来了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莫非现实的世界真的如此残酷,觉得黑夜还不够黑暗,于是又狠狠泼上一桶冰水,浇灭那散发着温暖与光明的火焰。
其实,我是很不了解的。为什么宁愿毫无结果的去等一个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动去寻找所谓的‘戈多’?有人说,人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和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类的生存状态。但是,一味盲目的被动等待,人是否会一直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虽然,报信的小男孩会给等的人带来幸福,但消极的等待比不上积极的寻找。在寻找中等待,快乐的等待,等待的过程会变得幸福。
起身,打开窗户,外面的世界鸟语花香。音乐响起的时候,空气竟也变得暖洋洋。只要记得,曾经,我们头顶着葵花唱歌。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4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 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5
一群人,或是同事,或是朋友,外出旅游。归途中,他们渐渐发觉队伍里头好像少了个人,有谁被落下了似的。然而这种怀疑是那般的模糊不清,一如那个所有人苦苦思索却全然无法忆起的失踪者的面目。他们不能对之加以肯定,更无力去否定,只是隐隐觉得他们中仿似有一个同伴神秘地消失了,由此而来的整体缺陷与古怪至极的不协调感激起了他们的恐慌和不安。而他们就此事的讨论越是深入,对这一怀疑的真实性越是无法把握。与此同时,愈发趋于细节化的追问甚而使得他们每个人都不再能够确定自身以及相关者的存在真实性。内心深处的恐慌和不安不断加剧,在到达临界点之前的那一刻,讨论嘎然而止。他们最终决然否定了失踪者的存在,继续他们的归程。
几年前,一次,朋友问我有没有什么好题材给他们剧团排戏。
《等待戈多》那样的行不行?我笑笑。
成。他是没意见的。
第二天,我就把上面那个故事写下来给了他,当然,篇幅比这长,加了角色进去,不过也仅包含故事的轮廓跟各角色设定而已。
朋友剧团的成员看了我的构想之后基本上认同了剧本的可行性,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将之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当朋友把最终稿给我看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极为古怪的:一个脱胎于自己但是经由他人之手完成的故事。是相当好的,他们写得。在文字的感觉上,我是断然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水准。
再后来,却听说这出戏被取消了,在他们已排练得渐入佳境的情况下被取消了——为什么?我记得朋友事后曾将缘由告诉过我。他是说过的。我怎会忘了。恁是记不起了。——失望之余却也有几分的.庆幸,心里一直有着恐惧感。怕他们的表演传达不出我所希望的意境,更怕观众的不认可。
其实,整个故事都是我的梦。那时候似乎正在看欧美的一些后现代派作品,结果居然做了那么个荒诞的梦。应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话。
是喜欢这个故事的。我认为它多多少少表达出了工业时代中的人类所处的某种困境。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
等待着明天,因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长,因为有成长才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为有成功才能体会到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
等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等待青春,等待时间,等待机遇,等……无论等待什么,都有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寂寞。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是寂寞的。寂寞于那个黄昏的大树下,寂寞于那种苦苦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结果却是个未知。所以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应该悲伤。因为戈多的不来而悲伤,因为饥饿而悲伤,以为寂寞而悲伤。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也应该开心的,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因为有彼此的相知,因为友谊呵善良的光辉。
幸运儿是悲伤的。或许他不懂得悲伤,不敢悲伤,更或许他已经煤油炉悲伤这一情感。但让人悲伤于他的麻木,悲伤于他自己的无奈。他麻木得不知疼痛、不知饥饿、不知自尊,让人觉得可怜中带点悲愤。
波卓,一个伪善者,一个更应该悲伤的人。猪——是他对幸运儿的称呼;鞭打——是他对幸运儿最友好的方式。他双眼失明后,却未把老爷的身份放下,摔倒了,不是自己起来,而是用钱买来一个“扶我起来”!一个资本家势力的丑陋面孔。他是最孤独的。
等待是无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声无情的放大。
等待是静止,唯独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夕阳西下,把等待者的人影拉得冗长,延伸到远方,而戈多真沿着影子走来!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2
一片小荒山,一棵树,一块石头……两个流浪汉在等待着希望。他们也许信仰上帝,因为他们还提到福音书,他们还很善良。四周鲜有人烟,一片苍茫,但是,质朴归真的哲理,往往就沉浸于这般的荒诞与凄凉。
相信每个人在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这写的是什么玩意儿?!这是戏剧吗?两个流浪汉无休止无期限地等待一个莫名其妙的戈多。而在他们说了大量梦呓般的语言,做了无数次古怪的动作后,那个神秘的戈多还是没有来。然后两个人居然还在继续等待,等待……难怪当年《等待戈多》公演结束后,一头雾水的观众会把作者贝克特堵在了剧院门前,追问“戈多”到底是谁。但是作者的回答更耐人寻味:“我自己要是知道,早就说明了。”但是,如果大家在一段时间后,再尝试着再把它读几遍,或许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塞缪尔·贝克特,确实是个怪才!
1889年,疯狂的哲学家尼采在意大利悲观地宣布:“上帝死了!”自此,“自我救赎”成为了西方民众在困惑中最普遍的情感,而等待也成为了一种最普遍的生活方式。《等待戈多》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被创作的,所以,“等待与救赎的循环”自然也就成为了作品的思想主线。让我们回顾剧中一段经典对话:“我们走吧。”“我们不能。”“为什么不能?”“我们在等待戈多。”“他什么时候来?”“不知道。”“那我们还是走吧。”“我们不能。”……一副完美的多米诺骨牌产生了,重复且意味深长的语言,传递出一种夹杂着压抑的恐慌。春去春又来,花谢了也还会再开,但在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面前,却只有无尽的等待,而且中途还绝对不能结束,甚至上吊都不行!这是什么?死循环。不由得想到了曹禹的《雷雨》,周朴园关切地让繁漪无休止地喝一种苦药,她越说自己没病,就越被要求喝更多的药,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毛骨悚然。残酷的现实,没有选择的未来,这就是当时的社会。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目前生活的缩影?从小到大,十多年来,等待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特殊而必要的生活状态。在车站,等待着公交车缓缓地驶来;在课室,等待着一次次的上课与下课;在食堂,等待着位次一点点地靠近窗口;高中等待着大学,压迫等待着解放,渺小等待着辉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在“等待戈多”,同时,我们自己也扮演着那位被苦等的“戈多”。父母等待着我们回家的脚步,国家等待着我们的抱负,而某些势力也在等待着我们倒地,然后大声欢呼。于是,在等待和被等待中,我们渐渐长大。在社会的底层,我们等待,我们无奈,所以,我们也在加快脚步。
无论古今,人生其实就是“等待与救赎”。它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对理想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梦想,人们一生都在为此而奋斗,有的人成功了,但更多的人却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就如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等待戈多一样,戈多就是他们的理想或梦想,今天不来,或许明天;明天不来,还有后天……从原点直等到终点,虽然戈多最终没有出现,但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信念并没有改变。一天天的失望就好比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的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但只要不放弃,就意味着不远处的希望。现实社会亦然,我们常常放弃一个等待,开始另一个等待,不久之后又去展开第三个等待,但不管是三个也好,四个也好,或更多的也好,到头来都只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今天,当我们拥有了古人梦寐以求的各种条件后,为什么还是在等待,还是没能完成“救赎”?因为我们忘记了一个词——“坚持”。现今,“程门立雪”早成神话, “悬梁刺股”也屡被讥讽,早晚会成为精神病的代名词。我们缺了什么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最近看了些热播国产剧,对此更有感触。《亮剑》中李云龙的怒吼:“小日本,老子一定和你拼了!”《潜伏》里余则成为了心中的信念而一直隐忍;《解放》中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遗言:“委座、党国知遇之恩,当以死相报!我军与阵地共存亡!孟良崮将成为我军的纪念碑!”都是极普通的语言,却有着最高贵的精神。他们不仅会等待,而且肯坚持!所以,他们成为了英雄!
细想一下,我们的生活确实也应如此。在经历了高一学年的沉沉浮浮后,我也曾感到心灰意冷,缺乏希望。但到了现在,经过近几周的顺畅,对一切却更能看开了,内心保持平静。现在我能做的,只有一如既往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会怀着平和的心态,迎接前方的炮火,等待并坚持着,直到实现最终的理想,走完“变革”之路。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基米尔与爱斯特拉冈所等待的戈多始终没有来。尽管如此,但当再一次看完《等待戈多》后,我忽然感到了一点兴奋。虽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明天不就正像那个“戈多”,在被我无限期地等待吗?无论它现在是否到来,我们都应该相信,自己所苦苦等待的“戈多”,正在路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3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 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与君共勉!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4
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他曾写过一部有趣且无厘头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剧中描写了两个人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来打发无聊时光,时间一天天过去,直到剧的结尾,他们要等待的戈多也没有来。那么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待他?这部荒诞离奇的戏剧起初并不被人所接受。但后来,人们慢慢领会到这部看似离奇、不知所云的戏剧主旨之一便是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无谓等待而进行的辛辣讽刺。
初读此文时,我甚至怀疑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是不是一个个脑袋发热,不开窍所至的呢!渐渐地,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没有明确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贝克特的高明之处!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寻着戈多究竟是谁…为此,贝克特给了一个解释:“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等待戈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等待戈多》。
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为耽于无聊的等待而错了许多宝贵的机会。要知道,命运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但幸运女神往往只眷顾那些有充分准备的人,只是坐着静静等待而不去积极争取的人能轻易成功吗?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荐”的故事是老调重弹。它之所以能得以流传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种程度的影响。众所周知,毛遂不仅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华的人,他还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进取的人。试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极地等待,而不去积极地推荐自己,纵然他满腹才华,也不会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为国家出力?哪还会有“毛遂自荐”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稍做等待,必将以篡君谋权之罪而被诛杀;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门前稍做等待,恐怕“贞观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镜花……做事并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无谓的盲目的等待却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不免会让人错失良机,导致失败。
说到这里,如果你正为自己不见起色的学习成绩而懊恼,请不要等待,马上拿起书本,奋发苦读,因为青春经不起等待;如果你为自己即将毕业却无从就业而茫然,请不要等待,马上带上简历,整装出发,因为年轻经得起失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朋友们,你我如果是那静卧马厩的千里马,与其等待伯乐的赏识,不如勇敢地驰骋赛马场,让人们惊叹你的英姿,让自己勇敢地对伯乐说:“伯乐,我们无需等待!”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5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
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诞戏剧,却很费脑筋。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每个人都在问,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够入列。还是看一看波卓的派头,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幸运儿两手提着一只沉重的口袋、一个折凳、一只野餐篮和一件大衣。幸运儿打开折凳,波卓坐下,打开篮子,取出一只笋鸡、一块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来……不想再描述了,这就是第一种人。
第二种人,在阳光下忙碌的人。波卓在晒太阳,幸运儿在劳作。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得到主人啃剩下的骨头。当流浪汉戈戈向波卓讨要骨头时,波卓说这通常是属于幸运儿的。得到骨头的代价不菲,要停止思想,或者按照波卓的指挥思想。在波卓的要求下,幸运儿发表了长篇演说。很佩服作者的独到之处,这篇上千字的演说没有一个词是连着的,没有一句话是完整的。那个送信的小孩,是戈多身边的人。如果戈多是一种拯救力量,那么小孩无疑也是个幸运儿,但是从小孩的表述中,他似乎也不够“幸运”。在阳光下忙碌的人,即便获得命运的垂青,又能如何?
第三种人,追赶太阳的人。夸父逐日的结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现代版是,很多人为了追逐梦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曾经也非常体面,曾经也有一双合脚的靴子,曾经也有过一点儿思想。他们最终沦落了,无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们不认识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给他们做什么,他们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一种祈祷、一种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虽然都丧失了追逐梦想的能力,但狄狄没有放弃自尊,没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还能为自己找到萝卜。而戈戈已经丧失了羞耻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护他的人;他搞不到萝卜,还嫌萝卜不好吃;他厚着脸皮讨要波卓吃剩下的骨头,他为了金钱与需要帮助的人讨价还价。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我们一生都在追逐梦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当耀眼的太阳照射在头顶,都想触手而及,让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让精神的胜利愉悦生命。可是,我们并不能主宰灵魂,并不能左右命运。当梦想无情破灭,我们是选择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抑郁寡欢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数,愁肠百结的经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见,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汉。他们看似是精神的独立者,其实也会为了一根剩骨头低下高昂的头。有雄心追逐梦想,就要有勇气接受失败。第一种人未必高贵,第二种人未必低贱,第三种人未必超脱。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不必为了所谓的价值、意义而背上枷锁。
戈多没有等来,波卓瞎了眼睛,幸运儿成了哑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们找不到绳子……这就是生活!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2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3
没有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 戏剧结尾的时候
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 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与君共勉!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4
自从赛缪尔,贝克特写下《等待戈多》后,我就降临到这个人间了。
我?问我是谁?我是戈多,没有一个人见过我,也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什么。
我坐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他们都在讨论,讨论我是什么。是金钱?是诱惑?是名利?人们摆出一幅准备录录无为的样子。我闭上眼,为无知的人类流泪。
十年,五十年,或许一百年。人类的未来到底是怎样的?荒无人烟,大地是黑色的,不觉让人感到恐怖。街头,依旧没变吧!只是已没有一个人走过了,人们在等待,等待我的出现,然后给予他们东西。工作没了,经济站不住脚,身子瘦到如柴,也不愿起身去奋斗,去寻找真正的.未来!
“不是的!你们都错了!戈多是希望,是理想,是明白,是信念!”女孩大声的呵斥到。我惊愕的睁开眼,止住泪,飞向女孩,想告诉她些什么。人们惊愕一会后低下头走了。我立即停了下来,原来,人类是这般喜欢不劳而获,我再次闭上眼,漫想这个可怕的未来。
睁开眼时也已经三天了,我惊奇的看到,人们在奋斗了!在为自己的人生谋幸福了!
我继续漫想未来,城市繁华,秩序井然有序,街头不在有我的身影,而我,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一种信念,一个目标,是一份坚强!
未来,人类的梦想飞扬起最沉重的等待。我漫想,未来,我不会再听到“戈多”这两个字了,因为我已经出现了。未来,在事业失色的时候,人类会自我振奋,乐观的去面对一切。未来,在迎起大风大浪时,人类会鼓起勇气,以舍我其谁的意气,自创辉煌。未来,在到达山峰之极时,人类会大声告诉任何人“事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我漫想,未来会是一种人伦之美,处处显现的是积极向上的话题。
我漫想于茫茫大海,未来是份吉祥。曾经,我也只是个幻想,曾经,我也只是个虚构。如今,看惊涛拍岸,卷千层雪。历史的漫想见证未来的憧憬。
我漫想,未来,是靠奋斗与不认输的精神而走过来的!是靠坚不可摧的信念挺过来的!未来,是和谐与竟争共同牵手的协议书!
我睁开双眼,笑意兹生。渐渐消失在空气中,散下漫想于未来的信念,存储于每个人的手中。……是啊,我,戈多来了……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5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又名《等待果陀》
重读《等待戈多》,一部不长的荒诞戏剧,却很费脑筋。这部戏剧的魅力在于,本身就是一个谜。每个人都在问,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象征什么?有人求疑于作者贝克特,他很高明地继续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春天的阳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着无暇享受阳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有三种人。当搜肠刮肚为这三种人找代表人物时,想起了《等待戈多》。这部剧只有五个角色,两个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还有一个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于戈多这个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用这几个人为三种人佐证,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种人,打着遮阳伞晒太阳的人。听起来很有闲、很小资。不过,小资只是一种情调,那些光顾必胜客、上岛、两岸、避风塘、兰桂坊、seven(怎么象在做广告?)……喝一杯拿铁、卡布其诺、龙舌兰、朗姆酒,来一只哈根达斯(又有广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够入列。还是看一看波卓的派头,这位爷一出场,就拿着一根鞭子,用绳子拴住幸运儿的脖子,赶着他往前走。幸运儿两手提着一只沉重的口袋、一个折凳、一只野餐篮和一件大衣。幸运儿打开折凳,波卓坐下,打开篮子,取出一只笋鸡、一块面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来……不想再描述了,这就是第一种人。
第二种人,在阳光下忙碌的人。波卓在晒太阳,幸运儿在劳作。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得到主人啃剩下的骨头。当流浪汉戈戈向波卓讨要骨头时,波卓说这通常是属于幸运儿的。得到骨头的代价不菲,要停止思想,或者按照波卓的指挥思想。在波卓的要求下,幸运儿发表了长篇演说。很佩服作者的独到之处,这篇上千字的演说没有一个词是连着的,没有一句话是完整的。那个送信的小孩,是戈多身边的人。如果戈多是一种拯救力量,那么小孩无疑也是个幸运儿,但是从小孩的表述中,他似乎也不够“幸运”。在阳光下忙碌的人,即便获得命运的垂青,又能如何?
第三种人,追赶太阳的人。夸父逐日的结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现代版是,很多人为了追逐梦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两个流浪汉,曾经也非常体面,曾经也有一双合脚的靴子,曾经也有过一点儿思想。他们最终沦落了,无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戈多,他们不认识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谁,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给他们做什么,他们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一种祈祷、一种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虽然都丧失了追逐梦想的能力,但狄狄没有放弃自尊,没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还能为自己找到萝卜。而戈戈已经丧失了羞耻心,他天天挨打,但是抱怨保护他的人;他搞不到萝卜,还嫌萝卜不好吃;他厚着脸皮讨要波卓吃剩下的骨头,他为了金钱与需要帮助的人讨价还价。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寓言。我们一生都在追逐梦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当耀眼的太阳照射在头顶,都想触手而及,让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让精神的胜利愉悦生命。可是,我们并不能主宰灵魂,并不能左右命运。当梦想无情破灭,我们是选择做一个精神的流浪汉,还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们身边的人,抑郁寡欢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数,愁肠百结的经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见,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汉。他们看似是精神的独立者,其实也会为了一根剩骨头低下高昂的头。有雄心追逐梦想,就要有勇气接受失败。第一种人未必高贵,第二种人未必低贱,第三种人未必超脱。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来就是荒谬的,不必为了所谓的价值、意义而背上枷锁。
戈多没有等来,波卓瞎了眼睛,幸运儿成了哑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们找不到绳子……这就是生活!
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又名《等待果陀》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
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等待。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接受。
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又名《等待果陀》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他们的目光不在戈多到来的方向,他们面向的是死亡,一步步地走过去,希望在半途遇上戈多获得理想里的救赎,孩子捎来的消息之于他们是继续的支撑,因为没有绝望的理由,只好漫无边际地等下去。
戈多是谁,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运,抑或仅仅就是等待本身。在整个剧本里,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他究竟是谁,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把波卓误认成了戈多,当问起戈多究竟是什么人时他们给出的却是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是一个相识的人”,“哪里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面也不认得”。可对于这么一个模糊的人,人们还是宁愿义无反顾地等待下去,人类正是在这种盲目的憧憬中耗尽了生命。与其说戈多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虚无不可见的希望,或者一个又一个让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等待只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存的状态,难怪剧中说“咱们老是想出办法证明自己还存在”,等待就是那证明的途径。“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季米尔的话里透露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仿佛一个人从降生便进入等待的反复里,之所以在等待里苦死,那正因为所谓的希望根本不会到来,这希望又是什么,我认为那是一种对“被救赎”的强烈渴盼,剧中主人公始终坚持“戈多来了我们就得救了”。他们说到“把每个人都钉上他的小十字架”,那么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救赎,然而当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对这波卓兴高采烈嚷着“救兵终于来啦!”的时候,波卓竟开口对他们大呼救命。谁都不得救,全剧充满了宿命的影子。“难道我们没给系住?”“拴在谁身上?”“拴在你等的那个人身上”,他们认为自己该被捆绑在命运上,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人和上帝,和命运间连着一根无形的线,人被它所牵引,始终逃离不开,对线另一头的世界却不得知更不得见。
个人认为弗拉基尔米和爱斯特拉冈正是世界上人类的代表,他们没有个性,没有性别,彼此相爱却又彼此怨恨,男人的女人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一切人类具有的品格他们都具有,都在他们身上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态展现出来。当然,从剧本里不难看出,弗拉季米尔较之爱斯特拉冈,身上集合了更多的冷静理性宽容以及自尊,也有少许的自以为是,而爱斯特拉冈则显露出更多的自私卑微恶毒和神经质,所以猜测作者是否让他们承担着诠释男人女人特征的作用。两人曾有过一段对人性的讨论,“天生的脾气”,“挣扎没有用”,“本性难移”“毫无办法”,说出了对灵魂,对人性弱点的无可奈何。人注定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于是寄希望于被救赎。无法被救赎,便只能透过无望的期待发出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波卓的出现一直是让我最生疑问的,他一出场就被误认作戈多,连名字读音都与他相似,于是让我不禁猜测他的身份,他是否是作者安排的另一个戈多,在不一样的时空里,无所不能的戈多化身成千万个自己靠近人类,他沾染了人类一切的病态,他狂躁,麻木,癫癫狂狂,喜怒无常,他对幸运儿颐指气盛,而他又让两个流浪汉莫名地恐惧,莫名地恭敬。在第二幕里,他的神秘和高贵通通地消失,连流浪汉也可以对他任意蹂躏。他失掉了眼睛失掉了幸运儿,随之失掉了所有可以依仗的东西,他和流浪汉再没有区别,或者他显得更落魄些。原来所谓的那个上帝,和凡人的距离并不远。
至于幸运儿,实在像个陷入“罗网”的哲人,他是所有人中唯一有思想能力的人,也是唯一不惧怕思想的人,他思想的方式竟是靠帽子和喉咙,然而这个唯一终究失去了帽子,随之失去了嗓音,随之失去了生命,最后一个会思想的人死去了。都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人类总是不屑于去思考的,幸运儿的思考无法被理解是注定了的。
两幕戏时间地点结构都出奇相似,故事的结尾都又回到开始的地方,第二幕是对第一幕的反复又是对第一幕全然的否定,人们丧失了记忆,失去了宝贵的依赖,戈多又一次失了约,一切像个骗局。生命在幻灭,生活在无休止地循环。等待是太过漫长的绝望,漫长得让人无力感觉。理想的沮丧,命运的可笑,人格的分裂以及无所不在的死亡就这样把人拖进了不可理喻的漩涡。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
全剧没有情节,没有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剧中一切事物都荒诞化,时间脱了常规于是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人与外部的客观世界处于一种无法感知的隔绝状态,给人以一种不能抗拒的压迫感。他们不认识这个世界,又说道“瞧这个垃圾堆!我这辈子从来没离开过它!”,世界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个苍白的印象。另外人与人之间亦处于一种无法分开又相互隔膜的状态,两个流浪汉想分手又无法分开,波卓想离开又迈不动步子。荒诞之中,反映出得却是如此深刻的状态。
人在生活里谜失了,在作品中人既不知自己从何而来,也不知自己向何处去。人无从预测自己的明天,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个如上帝般凌驾于苦难之上的戈多永远不会到来,可他又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存在对他的到来不断预示着,于是人们只好不可救药却又无能为力地继续等下去。
贝克特荒诞戏剧《等待戈多》读后感又名《等待果陀》
“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目光茫然,再次翻开这本书,一遍遍读着这句话,直到嘴唇干裂,脚已经站麻了,感到累了。坐在腾椅上,手中传来杯子的余温。午后的阳光懒懒散散,静静地等待着,眯起眼,思绪在不安的空气中越行越远。
黄昏,寂寞的天空有飞鸟掠过,了无痕迹。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就这样望着远方彼此不语。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着,直到天黑离去。口中却还念念不忘,明天,他会来的。
我冷笑了,‘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真是可笑,真是荒诞的无可救药!现实世界的混乱、丑恶和可怕,使人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一天又一天,在等待中迎来,又在等待中逝去。而我的‘戈多’,他真的存在么?‘戈多’不过是等待对象的一种象征,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即使是上帝,那也过于遥远。可为何我们还是等待着,等待被解救,等待着希望。
忽然想去小时候,常常和姐姐跑到郊外的田野等爸爸。也是黄昏,天空的颜色却是异样的美好。那里种着好多好多的向日葵,夕阳下,一片一片明晃晃的,温暖得让人想要落泪。我们一直等一直等。天渐渐黑了,四周安静得可怕。于是,我们就在那一片花海中轻轻歌唱。企图打破这黑夜来临前的恐惧。其实我一直都很怀念那时的我们,两个女孩,在空旷的田野上执著的等待,她们的头顶是金灿灿的葵花。一直到最后,我们也没等到爸爸。我不知道当初自己为何会在等待中唱起歌儿,因为我一直都害怕长时间的等待。只是姐姐说,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在转,大概我是在那时鼓起了勇气。于是,习惯了等待。
这真的很像在树下长时间等待着的老人们,他们的脸上是经历时间所留下的沧桑。而我们,只是单纯的等待着,等待着所爱者的归来。
不久以前,我也曾陷入深深的等待。日思夜想,而当自己终于踏上了回家的那辆公车,等待的心顿时安静了下来。车窗外的景色不断更改着,熟悉的画面映入眼帘。刹那的感动,有泪溢出。第一次,在等待中看到了希望。只是,有些时候,有些人在等待的最后只剩下麻木和绝望。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着两个老流浪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然而,‘戈多’迟迟不来,反倒等来了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莫非现实的世界真的如此残酷,觉得黑夜还不够黑暗,于是又狠狠泼上一桶冰水,浇灭那散发着温暖与光明的火焰。
其实,我是很不了解的。为什么宁愿毫无结果的去等一个毫不知情的人,而不主动去寻找所谓的‘戈多’?有人说,人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和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类的生存状态。但是,一味盲目的被动等待,人是否会一直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虽然,报信的小男孩会给等的人带来幸福,但消极的等待比不上积极的寻找。在寻找中等待,快乐的等待,等待的过程会变得幸福。
起身,打开窗户,外面的世界鸟语花香。音乐响起的时候,空气竟也变得暖洋洋。只要记得,曾经,我们头顶着葵花唱歌。
等待戈多读后感1000字
等待戈多读后感1000字一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com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读后感1000字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1
一群人,或是同事,或是朋友,外出旅游。归途中,他们渐渐发觉队伍里头好像少了个人,有谁被落下了似的。然而这种怀疑是那般的模糊不清,一如那个所有人苦苦思索却全然无法忆起的失踪者的面目。他们不能对之加以肯定,更无力去否定,只是隐隐觉得他们中仿似有一个同伴神秘地消失了,由此而来的整体缺陷与古怪至极的不协调感激起了他们的恐慌和不安。而他们就此事的讨论越是深入,对这一怀疑的真实性越是无法把握。与此同时,愈发趋于细节化的追问甚而使得他们每个人都不再能够确定自身以及相关者的存在真实性。内心深处的恐慌和不安不断加剧,在到达临界点之前的那一刻,讨论嘎然而止。他们最终决然否定了失踪者的存在,继续他们的归程。
几年前,一次,朋友问我有没有什么好题材给他们剧团排戏。
《等待戈多》那样的行不行?我笑笑。
成。他是没意见的。
第二天,我就把上面那个故事写下来给了他,当然,篇幅比这长,加了角色进去,不过也仅包含故事的轮廓跟各角色设定而已。
朋友剧团的成员看了我的构想之后基本上认同了剧本的可行性,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将之扩展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当朋友把最终稿给我看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极为古怪的:一个脱胎于自己但是经由他人之手完成的故事。是相当好的,他们写得。在文字的感觉上,我是断然达不到他们那样的水准。
再后来,却听说这出戏被取消了,在他们已排练得渐入佳境的情况下被取消了——为什么?我记得朋友事后曾将缘由告诉过我。他是说过的。我怎会忘了。恁是记不起了。——失望之余却也有几分的庆幸,心里一直有着恐惧感。怕他们的表演传达不出我所希望的意境,更怕观众的不认可。
其实,整个故事都是我的梦。那时候似乎正在看欧美的一些后现代派作品,结果居然做了那么个荒诞的梦。应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话。
是喜欢这个故事的。我认为它多多少少表达出了工业时代中的人类所处的某种困境。
国庆的两天里看完了这本书。
可能每一个文学或艺术作品在不同人看来都会有有同的感受吧。这是由人的认知的选择性决定的,以前的经历与补充组成了一个现在的你。
另外一个思考是:如果他们在等的东西真的来了,他们一定会快乐吗?即使到时候会快乐,那如果让过程也快乐岂不更好~这是我要努力去实现的,让过程变得更美好,如果你确信结果一定能到达。如果不确信能否到达,至少也是快乐的。
存在的意义到底是过程还是结果?如果结果都是被遗忘,同一代的人消逝,基本上很多东西都会被遗忘。也就是说结果是基本没有意义的。那假设意义在于过程。在于过程中人的所有的内心的情感体验与认知的提高。一般人会因为平淡而无聊,希望辉煌才好。但事实上巨大的力量正是在平淡的每日重复中产生,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再想到死亡诗社里的一句:“seizetheday'besidesritualthingisthemostimportantthingandmaycreatethehighesteffiencytowardthethings.如果没有经历前面的一些东西,是不会有后面的感受的,事情是积淀起来的,诺奖的其中一个感受就是很多人都是在之前本来就已经做了很多相关领域的事情,这也验证了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个积累的过程,而最后那个闪光的主意出来其实是在前面所有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等待,是花儿的绽放;等待,是梦想的启航。但很多时候,等待却是一种迷茫。”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2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①,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当下,人们已不再追问“等待”谁,为何而“等待”之类形而上的问题,但这一点都不影响“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个不会离开任何人的问题。因而,《等待戈多》在当下依然有着它的存在价值。我们需要重新解读它,因为解读它的同时也是在解读我们的生活状态,这种解读在我看来依然十分的必须,因为它靠近一种本质。我甚至觉得,各家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诞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赞同许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工作,因为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应当被尊重的。我这样说并不能完全支撑我的观点,如果说有一种“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是出离时间的,那么我却要在时间之内去解读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离时间,这又让我觉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为荒诞派戏剧经典之作的厉害之处,它让我的解读也变得荒诞。它已经可以做到不在一个时空之纬度里讨论“等待”,比如说,相对贝克特写这部作品的时间和他当时所处的空间来说,我现在所在的时间和空间是否可以看作是另一个时间和另一个空间呢?我想是可以的。如此,贝克特不仅将他对“等待”的理解写进了《等待戈多》,而且也将它贯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个生命中去,这才是他真正厉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隐喻上帝,在我看来都只会阻碍我们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终觉得贝克特在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他将它荒诞化了,只是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为得就是让人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若非如此,我们所能感觉到的“等待”永远是疲软无力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远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可能引发我们去思考。善于思考的人就是这样,他好像走在一条在旁人看来很远的路上,可他自己却乐此不疲。因为在靠近本质的过程中是没有捷径可取的,也因为只有他感觉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质的东西,这是旁人感觉不到的(旁人更重视的是道路的远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质的东西)。
文将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读过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话》,以及其中写到的那个永不停歇地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不来的戈多”和“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动的时间和瞬息万变的空间,在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这里的“上帝”代表一种至高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永远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没有开始与终结的,是无限的。大概人们在这条路上还要走很久,因为这是一条极其古老的道路。
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等待。我想这是《等待戈多》给我的最大启发,我欣然接受。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3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戈多只不过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希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希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希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希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曾经幸福过,幸福真的很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来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知道结果会怎样,但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知道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只有等待才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一定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 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悲剧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希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4
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他们的目光不在戈多到来的方向,他们面向的是死亡,一步步地走过去,希望在半途遇上戈多获得理想里的救赎,孩子捎来的消息之于他们是继续的支撑,因为没有绝望的理由,只好漫无边际地等下去。
戈多是谁,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运,抑或仅仅就是等待本身。在整个剧本里,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他究竟是谁,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把波卓误认成了戈多,当问起戈多究竟是什么人时他们给出的却是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是一个相识的人”,“哪里说得上,我们简直不认识他”,“就是见了面也不认得”。可对于这么一个模糊的人,人们还是宁愿义无反顾地等待下去,人类正是在这种盲目的憧憬中耗尽了生命。与其说戈多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虚无不可见的希望,或者一个又一个让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这个人物,而在于“等待”。等待只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存的状态,难怪剧中说“咱们老是想出办法证明自己还存在”,等待就是那证明的途径。“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弗拉季米尔的话里透露着浓重的悲剧色彩,仿佛一个人从降生便进入等待的反复里,之所以在等待里苦死,那正因为所谓的希望根本不会到来,这希望又是什么,我认为那是一种对“被救赎”的强烈渴盼,剧中主人公始终坚持“戈多来了我们就得救了”。他们说到“把每个人都钉上他的小十字架”,那么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救赎,然而当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对这波卓兴高采烈嚷着“救兵终于来啦!”的时候,波卓竟开口对他们大呼救命。谁都不得救,全剧充满了宿命的影子。“难道我们没给系住?”“拴在谁身上?”“拴在你等的那个人身上”,他们认为自己该被捆绑在命运上,也许事实就是这样,人和上帝,和命运间连着一根无形的线,人被它所牵引,始终逃离不开,对线另一头的世界却不得知更不得见。
个人认为弗拉基尔米和爱斯特拉冈正是世界上人类的代表,他们没有个性,没有性别,彼此相爱却又彼此怨恨,男人的女人的美的丑的善的恶的,一切人类具有的品格他们都具有,都在他们身上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态展现出来。当然,从剧本里不难看出,弗拉季米尔较之爱斯特拉冈,身上集合了更多的冷静理性宽容以及自尊,也有少许的自以为是,而爱斯特拉冈则显露出更多的自私卑微恶毒和神经质,所以猜测作者是否让他们承担着诠释男人女人特征的作用。两人曾有过一段对人性的讨论,“天生的脾气”,“挣扎没有用”,“本性难移”“毫无办法”,说出了对灵魂,对人性弱点的无可奈何。人注定无法克服自身的弱点,于是寄希望于被救赎。无法被救赎,便只能透过无望的期待发出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波卓的出现一直是让我最生疑问的,他一出场就被误认作戈多,连名字读音都与他相似,于是让我不禁猜测他的身份,他是否是作者安排的另一个戈多,在不一样的时空里,无所不能的戈多化身成千万个自己靠近人类,他沾染了人类一切的病态,他狂躁,麻木,癫癫狂狂,喜怒无常,他对幸运儿颐指气盛,而他又让两个流浪汉莫名地恐惧,莫名地恭敬。在第二幕里,他的神秘和高贵通通地消失,连流浪汉也可以对他任意蹂躏。他失掉了眼睛失掉了幸运儿,随之失掉了所有可以依仗的东西,他和流浪汉再没有区别,或者他显得更落魄些。原来所谓的那个上帝,和凡人的距离并不远。
至于幸运儿,实在像个陷入“罗网”的哲人,他是所有人中唯一有思想能力的人,也是唯一不惧怕思想的人,
两幕戏时间地点结构都出奇相似,故事的结尾都又回到开始的地方,第二幕是对第一幕的反复又是对第一幕全然的否定,人们丧失了记忆,失去了宝贵的依赖,戈多又一次失了约,一切像个骗局。生命在幻灭,生活在无休止地循环。等待是太过漫长的绝望,漫长得让人无力感觉。理想的沮丧,命运的可笑,人格的分裂以及无所不在的死亡就这样把人拖进了不可理喻的漩涡。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
全剧没有情节,没有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剧中一切事物都荒诞化,时间脱了常规于是一夜之间枯树就长出了叶子,人与外部的客观世界处于一种无法感知的隔绝状态,给人以一种不能抗拒的压迫感。他们不认识这个世界,又说道“瞧这个垃圾堆!我这辈子从来没离开过它!”,世界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个苍白的印象。另外人与人之间亦处于一种无法分开又相互隔膜的状态,两个流浪汉想分手又无法分开,波卓想离开又迈不动步子。荒诞之中,反映出得却是如此深刻的状态。
人在生活里谜失了,在作品中人既不知自己从何而来,也不知自己向何处去。人无从预测自己的明天,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个如上帝般凌驾于苦难之上的戈多永远不会到来,可他又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存在对他的到来不断预示着,于是人们只好不可救药却又无能为力地继续等下去。
《等待戈多》读后感篇5
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读完了这本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这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等待戈多》,闭上眼,脑中一片混乱。整个剧情用上面那句话来概括再恰当不过,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贝克特通过他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人们自己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状态本身,只是将它荒诞化了,他将这荒诞的感觉拉长了也缩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复又粘贴起来,让我们看清楚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没有思绪的等待,知道天黑离去,口中还念念不忘,明天,戈多会来的。
戈多是谁呢?有人说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说戈多代表着希望,也有人说戈多是你梦想却得不到的东西。不论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会来么?两个老流浪汉只要一直等就可以了么?
戏剧结尾的时候,埃斯特拉冈说:“嗯,咱们走不走?”
弗拉基米尔说:“好,咱们走吧。”他们坐着不动。
我清楚的记得,戏剧中,他们有好几次说他们要走了,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等待戈多,永远只有等待,等来的是一个奴隶主和他的奴隶,等来的是戈多说明天再来的通知。其实他们都知道也许明天戈多也不会来,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们所剩无多的生命。就好像我们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单调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披着等待的外衣逃避着什么。
戈多也许就是我们的理想,人们期盼着自己的理想,却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着理想能够来到我们面前。我想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一定是充满激情,我会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拥抱幸福的明天。
83位用户关注
79位用户关注
88位用户关注
74位用户关注
40位用户关注
92位用户关注
35位用户关注
6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