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雅舍小品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5篇优秀的雅舍小品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雅舍小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1
梁实秋老人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作为一个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带有老北京的影子关于生活,老先生写得很广,上至国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关于生活之事,尽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谈得最多的是吃的。《老饕漫笔》之中,讲了数十种吃食,还有十数家馆子饭庄,其中亦不乏故事。三言两语,将读者作食客又将之数十年前,恰又合时宜地早早跳出。但无论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乡,追忆故人。在如此垂涎欲滴、兴奋不已的话题中道出己愁,却又并不让人知觉真是令人称奇除了一个“愁”字,当然更是些哲理,却全无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讲故事之余讲讲奥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关于说话的,且竟有一篇是讲如何骂人的!的确,骂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实乃人之常情,不发泄却也不可能。但在盛怒之下冷静骂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会在骂人时这么做。不过此篇也并不止讲如何骂人,还说算揭了张黑幕给人瞧瞧;抑或是说例“焦躁时骂人都骂不了还能干什么”之类的话题。这些个骂人的法儿,用了些个成语取了几个小标题,让人发现再小之事都可用计,不是随便玩儿玩儿就好的,着实给人清风而令人一惊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时间何必其速?尚不能轻松度日。倘非作业头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业为工作,却时常看不顺眼许多事物。自从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对其中许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态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内心的共鸣与渴望。是啊,切不可把世上万物皆灌以主观情绪,应以平和之心面对,不急不躁,方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觉着,看事应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忧虑,不必想不开;惋惜之至亦应将心放下。待人接物不妨宽厚,不必斤斤计较,指不定人有所难。把红尘看得太破不好,但装得太糊涂以至于真糊涂也不行。凡事不可至极,至极则至不极,然折其中,看破、糊涂亦有度,方为全策。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2
暮色四合,月色朦胧。我在书香与花香的缠绵中轻轻合上《雅舍小品》,回味着书中的点点滴滴……
《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的作品。讲述的都是生活琐事,有人间烟火,世情百态,故都风物,但却被他描绘得别具风趣。他的散文似乎信手拈来,时而流连于衣食住行,时而沉醉于琴棋书画,有时天文地理,有时人情世故。没有大悲大喜,而是在简洁的文字中透出高雅、平和,以及一种积极温暖的情味。冰心这样评价他:“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我的朋友,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我最欣赏的文章是《爆竹》,过年放爆竹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文中描写了爆竹的来历,用的范围,怎样放,样子,种类及外国放爆竹。“砰然一声,火弹飞升,继之以无数小灯纷纷腾射,状至美观”讲的即是烟花,记得跨年夜我也曾领略过烟花的壮美。爸爸把烟花搬到远处,然后点燃引火线,跑回来,这时只见一个个光束冲向夜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我紧紧地捂住耳朵,“彭!”那光束一下子绽开,顿时整个夜空都被点亮,烟花宛如一朵鲜花点缀着夜空,占据了半边天。花还未谢,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便展现出她的身姿……有的如天女散花,臂挎花篮,鲜花乱缀;有的赛金龙腾飞,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有的.似鲜花绽放,摇曳身姿,绚丽夺目;有的若星光四溅,秋雨潇潇,赏心悦目;还有的像仙女下凡,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绚烂多姿,令人赞叹不已。第二天早上还要放爆竹,预示着新年的到来,迎接美好的明天。
这篇文章令我感慨万千,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热爱已渐渐被抹淡,我们应当传承这些文化,热爱它们,这样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新时代。
正如《爆竹》一文,让我们以烟花爆竹迎接新年,迎接更灿烂的明天!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3
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写台北故居、写雅舍、时间即生命,但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
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从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几公里,如果有客人来,要爬七八十层土台阶,再走过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间,作者只占了两间。因为房子是依着山势修的,就形成了一个超好玩的现象。早晨起来从书房到厨房是上坡,吃完饭从厨房到客厅是下坡。房子是用来挡风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不能遮风是因为窗上没有糊纸,不能挡雨是因为房顶上的瓦片有许多小细缝。虽然雅舍尽不到房屋的责任,但作者认为“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给了作者灵感和快乐,雅舍前面是金灿灿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会不喜欢呢?读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认识到了语言的美。当我读到一些词句的时候就感觉深处作者描写的那个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鸟》的散文,里面描写了各式各样的鸟,当作者在描写这些鸟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我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美还懂得了要珍惜时间。
我在《时间即生命》学到“不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年轻的时候要学习,不然到了老就会有所遗憾。”这本书用它独特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4
“在尘世烟火中安享属于自己的闲适人生。”是啊,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依旧能发现其中的美好。
在这个寒假我也有幸读了散文家梁实秋所写的《雅舍小品》,书中以散文的形式,讲述了生活的平凡小事,期中《北平的街道》令我印象深刻。
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回顾着自己小时候在北平的生活,一次次走过北平的街道,回顾着街上一个个商店,虽然街道不宽广,也并不繁华,名字也只是普普通通,但却十分风趣,路也是高低不平,可以说朴素到有些寒酸,每当走到这里,都会有人抱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街道与北平一样都在改变,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北平的市容,在进步,也在退步。进步的是物质建筑,诸如马路行人道的拓宽与铺平,退步的是北平特有的情调与气氛逐渐消失褪色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躲不过改变。
这一点我也有着深刻的体会,模模糊糊记着小的时候在乡下,街上并没有什么装修的很好的店铺,大家都是推着推车在在街上买卖东西,走近就能感受到那种简单的感觉,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各式各样装修精美的店铺,各种五花八门的广告,在走进去,已经仿佛没有曾经那种清爽的感觉。还记得曾经的房子可以说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房顶上铺满了瓦,甚至有房子是用土堆成的,而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现在都是各种五颜六色的房子,以前就像一幅水墨画,淡雅朴素但却依旧令人喜爱,从而回味无穷。曾经春天打开门,一眼望去全部是油菜花,泥土混着各种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而如今再打开门,已经没有了油菜花,曾经的土路也变成了水泥路,曾经的春意盎然也被钢精水泥所替代。
现在更多人想回到简单的地方,更愿意去到那些寂静无人的地方,这也是对生活的享受,即使是在繁华的都是,都有曾经美好的回忆,而我们可以去寻找最古朴的印记,即使找不到,我们也可以将曾经的回忆留在心里。
天下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哪里都不例外。但我们依旧可以于寻常琐碎中发现妙趣,在世间万象中感悟人生,或许我们也可以从《雅舍小品》这本书中,感受平凡却带有美好的事,同时去回顾点点滴滴的美好。
雅舍小品的读后感5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这节课的第一讲是真实朴素。作者尽取材于真实生活,例如说“拥挤”、“讲价”。他没有天马行空、天花乱坠的浮夸,也没有为了生动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间,自有些许幽默诙谐。关于讲价“童叟根本也不见得好欺侮,而且买卖大半是流动的,无所谓主顾,不讲价还是不过瘾,不七折八扣显得买卖不和气,交易一成买者就又会觉得上当。”这可谓是真实揭露了做买卖的的现况,所谓“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确不符现世,让他一语道破,不由得令人莞尔。这样的文章字里行间自会有一股亲和力,大家身边的人和事,当然强于胡编乱造。与其以词汇的堆积罗列哗众取宠,不如以亲身所历的实事打动人心。与其说:我此题是否够吸引人,是否有的写;不如说:我此题是否真实,是否是我曾经历过的。这是我常犯的错误,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轻一代人的通病。没有亲身经历,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实,少份虚假,岂不是好?
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各种的呼声:‘哎呦!你看看我的脚’‘别挤哟!’‘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没得办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这般细致的描写,光凭想象可是达不到的,“汽车尚未停稳,一群人蜂拥而上,结果是车上的人不得下来,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阵混战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来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费掉‘民力’不少。”细致地观察品味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写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乱七八糟地瞎想。
当你致力于观察生活的一点一滴时,你会发现很多很多平时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拥挤,我从来没有认真观察甚至从来没有注意到它,可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当梁实秋娓娓道来之时,方是“噢,原来如此!”下次坐公交、挤地铁,再观察观察印证印证,岂不有趣?
人间烟火缤纷多彩,生活中总有不多不少的乐趣与思考。在这一篇篇小品文中,我不时能感受到生活气息。
梁实秋先生的小品文,不知是时代使然还是个人风格,总是文言文与白话文夹杂着。每一篇都表达对生活中的小事物的关心。其中有几篇似乎与我想法不谋而合,正好使我觉得颇有意味,又有几篇似乎令我怀疑。
有一篇《球赛》,开头就是一句“凡是球赛都多少具有一些战斗意味”,这话是对的,比赛总有胜负输赢的。后面又讲到有球赛上大打出手的,不符于“运动员精神”,我也同意,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规矩是铁打的。而文章最后说到“蚂蚁打仗都比这个有秩序”,也不知是不是事实,但是我听着有些别扭。虽然以前人不好斗,讲“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但是我相信无论什么时代,总有好斗的年轻人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只要不伤人,那么球赛培养团队精神,热情给人以快乐,汗水给人以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我虽是一个女学生,也有过几次上赛场的经历,输的多赢的少,至今还有愧于心,但是与伙伴风雨同行的经历真是令人难忘,一点没有混乱的感觉。
也许我与先生是因为时间与年岁的差距而有不同意见吧,说到这个,又想起我生活中发生过的一件小事,至今我都在思考,“是不是做错了,应该怎么做?”
那是一个月前,在青岛,我一家与表哥一家出游,饱览海滨风光,吹够了海风后,路过一个大广场,在树阴下欢畅地散步。这时,地上的一片灰灰的纸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将它拾起上边赫然印着几个大家,是五元钱。顿时,小时候的歌谣在脑海中浮现,可是四下张望,没有“警察叔叔”,甚至没有保安。我捏着五元钱东张西望地走在大家后边,使劲思索着它的归宿“丢下也不是,收下更不对,给别人?给谁呢?”最后,只得乖乖交到妈妈手中,妈妈一时似乎也没了主意,又把钱交到奶奶手中,奶奶听闻是捡到的,二话不说,就把五元钱放进了自己的包里。“哎,这是地上捡的呀!”我觉得她大概是耳背了,忙重复了一遍。“啊,对呀!”她理直气壮,“上天给的钱哪,不能给外人。”“这……”我一时语塞,望了望妈妈,她哭笑不得地望着我。姑姑在一旁小声说:”得啦,她就这德性。“后来,那五元钱在我五味陈杂地注视下,被奶奶丢进了车上的投币箱,成了送我们回宾馆的抽酬劳。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大家都累得昏昏欲睡,我却一点倦意都没有,手托着腮,思考着那五元钱,心里沉甸甸的,像是欠了谁什么东西。至今,我似乎明白了那东西叫”清白“。
这是旅途中的小插曲,也是三代人之间的碰撞。生活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思考与相处中磨炼,生活就是在这样的体验后成长,也许,这就是《雅舍小品》告诉我的。
雅舍小品读后感
人生处处是学问
——读梁秋实《雅舍小品》
在最短的瞬间如佛家顿悟,体会人生处处是学问。
在这样一个充满喧嚣与浮躁的城市里,我在梁秋实先生的《雅舍小品》中,感受到一分久违的宁静和淡泊,让我的心灵如同沐浴在山泉里那般清爽痛快。
梁秋实的散文选材自然随性,笔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大道理蕴藏在简单中,将真性情归于平淡。翻看目录,光看他的文章题目就知道读起来有多轻松,例如:“女人”“男人”“广告”“麻将”生活琐事,衣食住行皆可入文,写出平凡中的真诚,闪烁智慧的语花,亲切易懂,既博有雅,一派雍容,乐趣横生。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又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中,男人中只有梁秋实最像一朵花。”这是冰心老人写给梁秋实先生的。翻看一页页的'书静心阅读,似乎的确是在欣赏这一朵花。
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如同身旁一直有着一个秒表不停的滴答滴答倒数计时,所以我们经常忽略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这些事情可能只是记在日记中的流水账而已,但我们仔细体会生活却发现,原来生活是这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女人》这一章节里,我有了对美不一样的看法,或许打扮自己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美,我想,我们爱美的目的是什么,或许这世上充实自己的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吧。
慢慢的,透过书,也让我知道了一些哲理,我开始满满地调着跟随社会忙碌的步伐,我不会一味的乱跟着杂乱的社会乱走,我仔细的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心体会生活中的点滴,人生处处是学问。
初读 《雅舍》 , 我不禁被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平和冲淡、 乐观阔达之情深深感染了。 于是, 在这个喧闹的尘世,我也痴痴幻想着有这么一处安放心灵的“雅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大概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对这处“雅舍”有着不同程度的渴望。
在此, “雅舍”已不再是某一具体的物象,而是能给人以旷达乐生、从容优雅心境的心灵之 “家” 。 其实,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并不雅, 实在是一个典型的陋室, 四根砖柱 “孤零零的” , 木头架子“瘦骨嶙嶙”,但它却安放了先生的心灵,安放了先生的人生。在雅舍中诞生的闲 适的小品文,更是给了万千国民以现实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慰藉。
读《雅舍小品》,深感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一种以雅为本、俗中透雅的艺术品格,他的俗 不是一味的大红大紫的俗, 而是以雅为骨子的、 充满智慧的俗; 他的雅也不是那种洗却了人 间烟火气的雅, 而是带着暖烘烘的生活气息、 让人觉着亲切的雅。 更可贵的是:其雅与俗都 发自真性、生自真情,毫无造作与牵强。梁实秋毫不吝惜地将眼光投向世俗的人生和社会, 在散文中包罗了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家长里短等最普通的题材, 用恬淡的目光 来看待周围环境, 以平和心境来品味世界和人生, 于质朴平凡的生活中取材, 把生活当艺术 精雕细镂,从中透出生命的精彩和智慧的光芒。
与老舍、林语堂等人一样,梁实秋堪称 20世纪中国散文的幽默大师,《雅舍小品》给 予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正是其幽默感的优雅从容。讽刺散文在几位大家的笔下格调风格各异, 鲁迅讲求辛辣干脆, 周作人则湛然和蔼, 梁实秋更注重智慧的开掘,诙谐幽默,嘲讽而不乏 宽容, 他总是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以超然的目光审视社会世相、人生百态。又以一种幽 默、闲逸的心态冷静地审视、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冲和,又有老庄的通达,也有佛禅的 超脱。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图,以平常心写平常 事,但总能搔到生活的痒处,寓庄于谐,使读者有所启迪。例如《下棋》一文,不仅刻画了 观棋人这种左右为难、进退为谷的情状, 同时也在前后文中生动细腻地刻画出“交战” 双方 在对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精彩口搏、 武斗场面,幽默诙谐,俏皮机智,具有生动传神的 艺术效果。又如《乞丐》是一篇刻画世相人情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乞丐”现象的透视,洞 见整个社会的变化。 借世相的描摹抒发自己的感受, 表达笔者对人生的深沉关怀, 这也是雅 舍小品既超脱又厚重的一个支点。 《雅舍小品》小中见大,生活琐事皆成妙文,幽默调侃更 是入木三分, 总体而言, 可谓 “绚烂之极趋于平淡” 。 究其原因与作家旷达乐生、 幽默风趣、 从容优雅的人生态度有关与作家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身处新旧之间” 的人生历练有关,更 与作家学养思想有关。
然而, 作品不论好坏, 总有它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 又说作家在创作时的特定文化心态往往 决定了作品呈现的原生态。在我看来,《雅舍小品》可谓是“生“不逢时。梁实秋于 1939年到 1947年之间创作了《雅舍小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要求文学担负起民族救 亡的使命。 可想而知, 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 还能泰然自若地写在这些与时事无关的生活 琐事需要怎样的心境, 他又会遭到那些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抗日救亡文学者怎样的唾骂。 于 是,梁实秋因《雅舍小品》被戴上了“与抗战无关论”的帽子,一时间,他成了千夫所指, “走狗”、”汉奸”种种骂名铺天盖地。
既然时局压力如此之大, 那么梁实秋为何还要执拗地坚持写《雅舍小品》呢?原来,他与鲁 迅先生的论战使他受到了文坛大多数的咒骂和唾弃,与“左翼” 文人结怨甚深。乃至在抗战 时期讲统一战线的时候, 他的言论仍收到 “左翼” 文人的围攻以及毛泽东的批评。 另一方面, 作为英美派留学生, 他民主言论与自由思想又经常触犯蒋介石当局, 从而左右不讨好。 在这种时候,他的苦闷与落寞是可想而知的。人在苦恼烦闷的时候,或者遗失出家,或者在艺术的情感宣泄中得以解脱,无疑梁实秋选择了后者。梁实秋的性格是很倔强的,从与鲁迅等“左翼”文人论争时的一些艺术主张,到编辑《中央日报》副刊所受到“与抗战无关论”的批评而生的触动,都可以在他的《雅舍小品》中找到影子。甚至可以说,《雅舍小品》是梁实秋用文艺创作的方法,对此前关于他所有批评进行的一种回应,当然同时也是梁实秋性情的流露。从另一个角度看,《雅舍小品》也是对“与抗战无关论”的艺术实践。他用艺术实践对于“左翼”文人的批判进行回应——我的小品文就是写“与抗战无关”的,难道就不成为艺术品了吗?到底你那些“抗战八股”经得起时间考验,还是我的小品文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其实我认为《雅舍小品》的遭遇是历史必然现象,因为文学和人一样,需要适合生存的土壤,而中国的新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感时忧国的精神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文学革命的发生,使西方文化的现代精神进入中国,这就从目的性上注定了新文学不可能“为艺术而艺术“,与时代无关,与现实社会无关。直到后来“寻根”作家的出现,梁实秋那些“与抗战无关“的小品散文才”旱田逢甘霖“。不过就梁实秋写小品的初衷而言,他也是在干预现实而无所作为的情况下,以小品的形式消遣生命。能拨开历史烟云与现实的遮蔽,这大概也正是梁实秋小品散文的当代魅力所在。
雅舍小品读后感1200字
八十年代以前,内地人最早知道的梁实秋,更多地是站在鲁迅对面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批判的“资产阶级的走狗”。诚然,出生于富足之家的梁实秋在其思想中有别于很多以“唤醒国人”为已任的作家,但其实早期的梁实秋亦有些愤世的,曾与郭沫若、闻一多走到过一齐,只是后来思想趋于平和,近于循世了。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暇小品”而闻名于世,读他的文章是一种美的享受。梁实秋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冰心先生曾这般评价:“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
《雅舍小品》能够出四十多版,并被推荐为“一生要读的中国历史100本书”之一,笔者认为,得力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雅”。《雅舍小品》的“雅”表现在其知识性和思辨性上。梁老可谓一位学贯中西的文学家,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
单举一例我们就会清楚:《手杖》中有引自古希腊悲剧的谜,有引自“礼记”,引自杜诗的。短短千把字的小品,引用竟达七次之多。诗、经文、剧本无所不包,学识的渊博令人惊叹。《雅舍小品》中几乎篇篇有引用,尤其中外古典作品极多。作者顺手拈来,形散意远,旁征博引,知识密度极大,增加了作品的欣赏价值,这一点和钱钟书先生有相似之处。
梁实秋对当时的“新生活”运动“刺”得极其隐晦精彩。如《洋罪》中作者不加“打倒”地举例:1.人数十三谓不吉利;2.划火柴点纸烟,只点二人,不可点三人;3.朋辈对饮有高杯碰杯之谈。还有订婚广告的恶作剧,万愚节的玩弄笑语等所谓的新生活。这里作者不加痛斥,只是让读者在这些可笑的例举中辨别这种一味地搬弄是非的新生活的可笑之处。《退休》中描写了“该退休的不退休”的原因是“何况一旦投闲置散,一呼百诺的炫赫的声势固然不可得,甚至于进入了‘出无车’的状态,变成了匹夫徒步之士,在街头巷尾低着头逡巡,疾走不敢见人,那情形有多么惨,一向由庶务人员自动供应的冬季炭盆所需的白炭、四时陈设的花卉盆景、乃至于琐屑如卫生纸,不消说都要突告来源断绝,那又情何以堪。”梁实秋先生揭露了这些平常而又普遍存在的事实。通过他敏锐的眼光,独到深刻的见解,以雅致的笔触不遗余力地进行了描写。
梁老曾在札记中引用一位英国批评家的话说:“任何人都可以用戏剧的腔调念出一段剧词,或是踩上高跷来发表自己的思想;但是用简单而适当的语文来说话写作便比较困难了。”《雅舍小品》的风格大概也正在这番话的`意思里,一路读来,雅趣横生,颇有一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让人恬静之余,品位良多。
雅舍小品艺术特色:
1.《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实的小品,虽是「随想随写」,但写来清新隽永。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别饶趣味,令人读后有深得我心之感。可见作者独有的智慧和过人的洞察力。
2.《雅舍小品》所写的题材虽属於生活琐事,但写来却不会淡如白开水,也不会板滞如流水帐。梁实秋的散文能在平凡中显真诚,於小节处蕴含哲理,是智慧之作。他的文章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却令人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他的文章,亲切易读,任何年龄的读者,都会在他那圆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功力上获益。
3.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又精研西洋文学,在作品中往往流露出西方随笔式的从容与优雅,虽然生活点滴都可入文,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30位用户关注
96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
62位用户关注
10位用户关注
30位用户关注
95位用户关注
16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