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读后感 > 读后感
栏目

游戏力读后感(4篇)

发布时间:2023-04-04 热度:62

【导语】游戏力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4篇优秀的游戏力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戏力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游戏力读后感

【第1篇】《游戏力》读后感范文

《游戏力》读后感范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戏力》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的成长是要给予自由,但这种自由是规则之上,只能遵循规则才能脚踏实地的成长。

自由的漫天行空只会让孩子恐惧,失控的感觉让他们如坐山车,玩游戏也是如此,有时需要父母的主导,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进行游戏。

游戏中的基本原则是:“先跟随,后主导”,在跟随孩子一段时间后,才能找到介入游戏并加以引导的机会。

01、主导孩子的关键:轻推一下

这里的轻推一下:如建议一个游戏主题,或者仅仅制造一些身体的碰触,然后观察孩子如何反应。

轻推一下可以是:“我们来玩吧,“如果孩子喜欢看电视,你可以说:”我们去踢球吧”,对于存在无力感的孩子,建议来一场摔跤比赛;如果发生了什么事,那就试试角色置换,给女孩更多力量,给男孩更多联结。

轻推的另一种形式,是加入孩子的游戏,然后再把游戏进行一些改变,如果孩子在蹦跳时没笑哈哈,那么你可以先跟他们一样跳起来,然后边跳边唱等;如孩子玩玩具,总是拿一个丢一个的,这时最好不要讲一通专注力道理,而时捡后一起给他,让他从头开始。

尽可能的在游戏中找些乐子,比如看孩子没精打采的坐在那儿,就说我来给你当毯子吧,然后倒在他身上。

有时孩子们游戏时不知从何开始,有时是孩子一个人不知如何提议游戏,这时需要我们家长轻轻推时一下,便会引入游戏,或让游戏玩的更有效果啦!

02、主导孩子的时时法则:联结

孩子在婴儿时期,经常会做“可爱状”和“可怜状”,让父母情不自禁地去安抚和照顾他们,所以联结是时时都在,但随着孩子的长大,需求超来越隐晦,有时也不愿意于与父母对视、拥抱这些动作,与父母的联结可能会出现断裂等问题。

为人父母多年,有时确实感觉到与孩子的距离感,比如出差一段时间,或者错怪了孩子等,只是那时不懂,只是为了孩子与自己的生分而焦虑,为曾经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却被推远而无措。

原来孩子的认知不足,他在感到孤独、愤怒、委屈时无法用语言告知,只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应该注意,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在游戏中孩子会释放自己的情绪,也恢复了自信,找回了安全感,与父母的'联结也能重新建立起来,所以主动联结是为人父母的重要任务。

读懂了游戏力后,才知孩子表面的对抗与不端言行,其实他内心深处,是渴望更多的关怀和抚慰,如作者中文中举例:

他妹妹黛安去曾经一个学生的家里,这个小朋友和黛安关系非常亲近,只是现在小朋友从幼儿园毕业了。当黛安去看她时,小朋友妈妈就告诉她黛安来了,但小朋友还是专心画画,还淘气的问:“谁是黛安呀?”一阵嬉戏谈笑之后,两人很好地重建了联结。那个淘气的问题,包含了小朋友如此多的含义:我想念你,但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再回来,我不知道该不该亲近你,因为我又会想念你,所以我要捉弄你。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平时孩子内心渴望我们的关注,可我们放下一切同他玩时,他却拒我们与门外,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是由于之前的孤独感而生我们的气,当我们关注时,他就把内心的感受呈现给我们看。这时的我们要耐心,坚持陪在孩子周围,用温和的力量推动联结。

有时温和的推力不起作用时,我们需要进一步的介入游戏,可能会导致孩子哭泣、尖叫、或拳打脚踢来释放痛苦情绪,这样的释放父母不要着急哄逗,而是让其发泄,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我们只需静静的拥抱他或陪着他,等他扫清了障碍,也会与父母重建了联结,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自信!

联结是个抽象的词,执行时主要是与孩子的拥抱,而且是紧紧的抱住,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要挣脱,建议家长试着多抱他一会儿。

当然也要以实际情况而定,沟通、对视、拥抱、游戏都是联结的重要方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法则用到亲子教育中,也是受益匪浅,养儿育女中,不再是你授业解惑,而是如《阿凡达》中男女主角,在最美的意境中说:“i see you !”

我懂你是至高至真的理念,对父母、对爱人、对孩子,皆是如此!

《游戏力》读后感范文

【第2篇】《游戏力》读后感范文(通用)

《游戏力》读后感范文(通用)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游戏力》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游戏力》读后感1

孩子的成长是要给予自由,但这种自由是规则之上,只能遵循规则才能脚踏实地的成长。

自由的漫天行空只会让孩子恐惧,失控的感觉让他们如坐山车,玩游戏也是如此,有时需要父母的主导,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进行游戏。

游戏中的基本原则是:“先跟随,后主导”,在跟随孩子一段时间后,才能找到介入游戏并加以引导的机会。

01

主导孩子的关键:轻推一下

这里的轻推一下:如建议一个游戏主题,或者仅仅制造一些身体的碰触,然后观察孩子如何反应。

轻推一下可以是:“我们来玩吧,“如果孩子喜欢看电视,你可以说:”我们去踢球吧”,对于存在无力感的孩子,建议来一场摔跤比赛;如果发生了什么事,那就试试角色置换,给女孩更多力量,给男孩更多联结。

轻推的另一种形式,是加入孩子的游戏,然后再把游戏进行一些改变,如果孩子在蹦跳时没笑哈哈,那么你可以先跟他们一样跳起来,然后边跳边唱等;如孩子玩玩具,总是拿一个丢一个的,这时最好不要讲一通专注力道理,而时捡后一起给他,让他从头开始。

尽可能的在游戏中找些乐子,比如看孩子没精打采的坐在那儿,就说我来给你当毯子吧,然后倒在他身上。

有时孩子们游戏时不知从何开始,有时是孩子一个人不知如何提议游戏,这时需要我们家长轻轻推时一下,便会引入游戏,或让游戏玩的更有效果啦!

02

主导孩子的时时法则:联结

孩子在婴儿时期,经常会做“可爱状”和“可怜状”,让父母情不自禁地去安抚和照顾他们,所以联结是时时都在,但随着孩子的长大,需求超来越隐晦,有时也不愿意于与父母对视、拥抱这些动作,与父母的联结可能会出现断裂等问题。

为人父母多年,有时确实感觉到与孩子的距离感,比如出差一段时间,或者错怪了孩子等,只是那时不懂,只是为了孩子与自己的生分而焦虑,为曾经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却被推远而无措。

原来孩子的认知不足,他在感到孤独、愤怒、委屈时无法用语言告知,只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应该注意,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在游戏中孩子会释放自己的情绪,也恢复了自信,找回了安全感,与父母的联结也能重新建立起来,所以主动联结是为人父母的重要任务。

读懂了游戏力后,才知孩子表面的对抗与不端言行,其实他内心深处,是渴望更多的关怀和抚慰,如作者中文中举例:

他妹妹黛安去曾经一个学生的家里,这个小朋友和黛安关系非常亲近,只是现在小朋友从幼儿园毕业了。当黛安去看她时,小朋友妈妈就告诉她黛安来了,但小朋友还是专心画画,还淘气的问:“谁是黛安呀?”一阵嬉戏谈笑之后,两人很好地重建了联结。那个淘气的问题,包含了小朋友如此多的含义:我想念你,但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再回来,我不知道该不该亲近你,因为我又会想念你,所以我要捉弄你。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平时孩子内心渴望我们的关注,可我们放下一切同他玩时,他却拒我们与门外,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是由于之前的孤独感而生我们的气,当我们关注时,他就把内心的感受呈现给我们看。这时的我们要耐心,坚持陪在孩子周围,用温和的力量推动联结。

有时温和的推力不起作用时,我们需要进一步的介入游戏,可能会导致孩子哭泣、尖叫、或拳打脚踢来释放痛苦情绪,这样的释放父母不要着急哄逗,而是让其发泄,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我们只需静静的拥抱他或陪着他,等他扫清了障碍,也会与父母重建了联结,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自信!

联结是个抽象的词,执行时主要是与孩子的拥抱,而且是紧紧的抱住,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要挣脱,建议家长试着多抱他一会儿。

当然也要以实际情况而定,沟通、对视、拥抱、游戏都是联结的重要方法。

我懂你是至高至真的理念,对父母、对爱人、对孩子,皆是如此!

《游戏力》读后感2

《游戏力》这本书,在育儿书里很是出名,很多人和机构都是强烈推荐。

结合自己,也是非常认同书名的“游戏”,“游戏”在育儿、孩子成长中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为我自己的成长,游戏影响得太多太多,有好有坏,深有体会。

所以赶紧找来这本书,看看大家所认同的“游戏”对育儿是如何造成影响的。

开始翻开书本,作者所描述的游戏,有提到亲子互动的游戏,逐渐,举出一些微小的事例,比如大人和孩子互相扮演角色互换的游戏,互换家长孩子,互换医生和病患……难道书中所提的游戏力就是指角色扮演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是什么影响呢?

我觉得这种影响是角色互换后,大人对孩子认知、行为的一种指引。通过角色扮演,大人能表现出对孩子的共情,能通过表演游戏,向孩子展示正确的认知观念,让孩子发泄消息的情绪。

也正如书中所说,游戏中孩子的表现,展现的孩子内心深处不愿或者不会表达情感。

第2章中提到“和孩子一起玩不可能一直都有趣,但我还是会坚持,我知道最后我们都会更快乐。而且,我用他们的方式玩的越多,他们也就会越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配合我”。讲得太好了,有几点关键信息,和小孩子一直玩,大人的角度可能会没趣,平时我们大人要求孩子做的孩子也一样觉得无趣呢,所以,坚持,以后教孩子时,孩子也会坚持。

书里用了很长幅讲依附理论和建立联结,不是很明白,能看懂的就是,孩子的需求是不间断的,应连续的得到满足。

和孩子的游戏,给他感受到力量感(自信)或者无力感(挑战、挫折)真是一门学问,太容易,会无趣无聊,太难,会打击兴趣信心,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渐渐的增加难度,改变游戏规则,给予孩子锻炼。

孩子喜欢游戏,能在游戏力锻炼,因为游戏给孩子了一个安全的空间(也是虚拟的空间),她能够依照自己的意志实验,暂时放下现实空间和真实社会中的规则和限制。

例如:孩子(必要时在大人的帮助下)可以给游戏一个快乐的结局,或者让她自己变成胜利者或者英雄(关键人物)。

培养孩子的力量感,健康发展自信力和竞争力。生活中的很多行为,包括第一波自信力喂奶睡觉,第二波自信力学走路,已经开始发展意识自己是独立的生命个体,第三波自信力是同龄人的世界,不停的学习、游戏交朋友等的各种互动、需求等,都体现出力量的内涵。

肢体打闹游戏宜用推拉,不要做一些伤害性的行为,定出原则停止游戏进行恶化。并在游戏中寻找联结、治愈以及教导的机会。肢体打闹、战争等具有攻击性的游戏,给予孩子一个模拟的场景,演示暴力、力量的后果,探索冲突、结盟和策略的复杂性。

游戏,个人认为最大的好处是其虚拟性,当然虚拟也会对成长造成一些不利影响,但是,虚拟的游戏,造就了许多现实无法达成的情景。游戏,打破了现实中的常规,孩子可以扮演医生、警察等等,转换了角色去做出行为,转换了现实中的角色的权力,编造出了新剧本,创造新的情景。而游戏也可以虚实参半,有利于与现实连接,最终目的,还是改善孩子。虚拟的游戏并不简单,锻炼着孩子的象征性思考、抽象思考、创造性思考等能力,角色扮演,给予孩子释放力量不平衡的压力。

书中提到——《萧瑟的童颜》的作者艾肯,曾谈到这种媒体操控的消费主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孩子的。他说:“以美国为代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特征就是,把孩子当作了可以榨取的消费者。玩具商、服装厂商、音乐业、电影业,都把孩子和青少年看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确实,未成年人的可支配收入,在所有人群里比率最高。当孩子和青少年开始成为市场,那么相对于资本积累来说,他们的健康和幸福,就都要退居次席了。这种情形,与工业革命时代何等的相似,只不过那时剥削的是他们的劳动力。”

可想而知,现在的社会,到处是坑,我自己最为关心的也是当前自己所克服不了的碎片性时间以及社会精英们对正反馈的运用问题,导致了时间青春的荒废。

虽然现在孩子还小,还没有很多无理的行为。但是,我已经发现自己包括孩子妈妈奶奶亲人们,在生活中,说了太多的不行,以自己的经验加于孩子身上。确实,需要给予孩子多的尝试,让其尝试后果,或者可以提醒其后果,再或者,她新的尝试后,收益很多呢。同时,不断新的尝试,给予孩子的还有不断提升的'判断力。新的尝试必然充满危险,需要大人的陪伴。而且,更多的肯定孩子新的尝试、游戏,融入进去,倘若不喜欢这次的游戏,也要真诚、幽默的表达,不要敷衍孩子。

孩子是依赖(我做不到)并且独立的(我要自己做)。当我们大人认为孩子能独立完成某件事情,而她不愿意去做的时候,矛盾就开始了。此时,孩子还存在依赖性,还需要大人介入,并逐步改善。另外,孩子的过度独立也会引发矛盾。

“让她主导游戏”和“让她赢”的游戏,帮孩子把根扎深;“让她全力以赴,没特殊待遇”的游戏,让孩子试飞自己的梦想。

游戏对情绪的释放具有独特的疗效。对于自己,确实感受得到情绪压抑的消极,只愿孩子不要步后尘。可以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释放极端的情绪,处理极端的情绪,以及在极端情绪之后进行提升。

发脾气、愤怒、焦虑的情绪处理没明白,体会比较深的是哭泣的情绪,特别是书里说了“偷看”的哭泣。偷看哭泣和假哭是有区别的,假哭是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施用的行为,偷看哭泣是孩子对大人的依赖。偷看哭泣需要给予孩子安全感和安慰,假哭的需要得到正确的教育,首先哭泣是需要大人给予安慰的,而背后真正的需求也要解决。

建立规则的新视角冷却自己联结“沙发会议”,而非“冷处理”游戏!逐渐引导良好的判断力翻译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事先预防,而非事后惩罚了解孩子给出明确的界限。

对于破坏性行为的制止,是划出界限,而非施加惩罚。界限,可以帮助孩子锻炼自我控制,安全地表达情绪,并且有机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孩子既有真正的需求,又有不现实的奢求,两者天差地别。如果我们基于对孩子选择的尊重,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那么就不是在放任孩子。如果我们给孩子东西,只是出于害怕他们的情绪反应,或是因为自己的内疚,那么我们就滑向了放任的极端。

两个极端竟然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两种父母都无法忍受孩子的眼泪和脾气,一个用的是惩罚,而另一个用的是逃避。

以上段是简单做了笔记。

书本后面的内容快速读完,作者的核心思想已经表述得八九不离十,虽说也是自己为了完成阅读任务。

总结来说,大方面自己的理解,专心的陪陪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思维,通过虚拟,轻松娱乐的方式开展游戏,在游戏中第三者观察孩子,引导孩子,治愈孩子,游戏的本身对大人而言也是不简单的,需要大人自己具有足够的“力量”来“传输”给孩子,重要的是行动起来,难的是运用起来。

书里大量的案例,虽说换成自己不一定奏效,当然我也记不住那些案例。但是,书里运用的实例,说了游戏力是怎么个游戏力法,与自己最初想象的截然不同,也算是提出了陪伴孩子的另一种原则,特别是对于自己这种乏味冷淡、情商托底、涣散懒惰的中年叔叔来说,受益颇深。

《游戏力》读后感3

在6月19日的读书会上,十几个爸爸妈妈在一起精读了《游戏力》这本书。分享感受阶段,每个爸爸妈妈都加入了游戏力的热烈讨论中,讲到在实际生活中对游戏力运用的收获和方法。

连续几天的早晨,果果赖床,从6点30分一家人便开始围着她转,有的拿衣服,有的去接刷牙水挤牙膏,有的做饭,一大早美好的心情都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责骂、恐吓和心里的怒火。带着这样的情绪,大人吃饭也吃不好,果果练琴也没有积极性,这样更加大的我的怒气,于是哪一天控制不住了,便产生了战争,而随之便是孩子的哭声,我的骂声,后来就是我们的冷战。一连几天这样子,我到了崩溃的边缘。

幸运的是,我昨天在好友的推荐下看到了《游戏力》这本书,刚开始就吸引了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我和果果游戏的场面,没看几页,我立马在我的便签本上写了一条关于果果赖床的对策,第一种,用捉迷藏的游戏,第二种,用声音主要是音乐或者唱歌的方式,第三种,用玩偶对话来提醒她。写下这三条时,我自己都乐了,也许是对这种方式的期许更多一些吧。

早晨起床后,果果还没醒。就在我洗刷过程中,听到了奶奶叫果果起床,我立马跑过去一看果果在下铺躺着还在睡着,于是我冲着上铺大叫,“我的果果呢,果果怎么不见了,果爹快来啊,帮我一起找果果”,我走出房间后,继续洗刷,这个时候果爹又进屋看了一眼,“果果可能早就起床去幼儿园了吧,不用找了!”我听见果果说:“爸爸妈妈我在这里,在一楼呢”,我们很吃惊的样子跑过去,都笑了。果果虽然醒了,但还是在床上躺着,不想穿衣服,我立即把玩具毛毛抱起来,拿起了阿姨给果果买的新裙子,跟果果说,今天把这件衣服给毛毛穿吧,走,我们出去穿衣服!走出房间,我顺手把衣服和毛毛放在了沙发上,一会洗头发的功夫,果果出现在我面前,于是我朝着外面的毛毛大声说,“果果姐姐来洗刷了,果果姐姐第一名,今天你不能穿裙子了”,于是果果顺利的洗刷完毕。

我借着这个愉快的开始,邀请果爹跳舞,果果弹琴,每首曲子我们都表演的不一样,果爹夸张的表现让果果很兴奋,弹起来也很积极,可是一遍结束后,丫头开始乱弹琴了,节奏不稳,指法不对,手型不好,问题出现了,我们立即表示音乐不美丽,我们就不跳舞了,又要求果果重新弹一遍,自己满意为止,虽然这一次果果弹的也不是最好,但是她的心情是美丽的,我想这就是我要的结果,带着充满阳光的笑脸面对着钢琴,弹出优美的旋律吧!

对于这一点小小的成就,我太兴奋了,几天来埋在心里的沮丧消失了,从此后我寻找更多的游戏方法跟果果一起玩,一起学,一起成长。

《游戏力》读后感范文(通用)

【第3篇】《游戏力》读后感范文(精选)

《游戏力》读后感范文(精选)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戏力》读后感范文(精选),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戏力》读后感1

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过我喜欢的地方,随处都是美丽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看这本书的速度特别慢,用了大半年才看完,因为几乎每一段话都能让我感叹,都能产生共鸣,也能让我反思自己,有更多的想法。就像是书封面上说的:一次神奇而充满启示的阅读之旅。

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有心思去愚弄别人,他们只是需要爱,只是不懂得怎样向成年人去获取爱,他们以为游戏是最好的方式。然而我们这些成年人,在长大以后,以及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时的渴求。总是想以成人的言行去要求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游戏邀请被拒绝,只能使孩子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与父母沟通,父母有效关爱的缺乏,使得孩子行为问题的出现。

在我们懂得孩子的同时,孩子也更加懂得父母,我们也更加懂得自己。

其实,这也是一场自省之旅。

《游戏力》读后感2

读完这本书,萦绕在我脑中的就是两个字:联结。

与时下大热的亲子阅读相同,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亲子游戏,其实也是联结的一个方式。

不管是亲子阅读,还是亲子游戏,都是借由一个方式,一个载体,来达到与孩子从身体、语言通往心灵的联结。

而联结,是人类最宝贵的关系。

忘了从哪儿看过一个统计,决定人生是否幸福的关键不是金钱、不是大房子,而是与家人、与朋友良好的联结关系,我相信这个统计结论。为什么没有金钱房子大家会觉得不幸福,我认为是因为这些东西的匮乏,让人的心灵被物质缺乏堵塞了与家人朋友联结的通道,所以不幸福。

岂止与孩子之间需要联结,与爱人之间,与父母家人之家,同样需要联结。只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联系的方式不一样。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联结就是游戏,这是由孩子的天性决定的;而与爱人,可以共同看完然后讨论一部电影,可以共同看完然后讨论一本书,可以共同做一顿饭,可以共同手拉手逛一趟街,可以来一场酣畅的性爱,这都是联结;而与父母,讨论他们喜欢的电视剧,讨论他们关心的菜价肉价,这也是联结。

即使面对谈判对手,面对上司同事,找到可以联结彼此的点,也会让你的生活好过很多。

所以,联结,这两个字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收获。

《游戏力》读后感3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当州长时,闲暇时做什么?答案是:陪着双胞胎女儿打电子游戏。小布什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mba文凭的总统,而且是耶鲁大学的。

小布什不讳言,在耶鲁课堂上,他经常昏昏欲睡,所有功课都是c,在中国访问时,一次和大家聊起中国孩子压力太大时,他问:学习成绩真那么重要吗?为了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他冲着一个部下喊道:你在耶鲁时成绩是不是都是a?可你不还得听我的吗?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成绩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玩好。

中国人重视考试,因为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社会资源靠考试来分配,所以家长们有紧张感。中国学生到了海外,往往能考入名校,“像中国人那样考试”已成美国俗语,如今,一些美国家长也开始逼孩子复习,陪他们做作业,请家教老师。

然而,更多美国家长坚持寓教于玩,为了让孩子玩好,几十万美国家庭甚至选择不让孩子上学,自己教育他们,或织成互助式的教学团队,他们认为,孩子们需要的不是课堂,他们需要的是玩。

为什么玩这么重要?

因为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然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则的世界中,每天挤在拥堵的路上,在格子间里打拼,身心疲惫地听着领导与客户的训斥,这一切,真的有意义、有价值吗?它不就是一个游戏吗?

现代人人已很少能被大自然所感动了,已很少能体会到土地的芬芳了,因为我们被隔离在城市中,但我们能体察人际之间微妙的变化,能被一场电影所感动,为一段情感而沉醉。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训练与心理训练,我们如何把握这一切?我们怎么融入呢?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按剧本生活的,他给自己定制一个剧本,把欲望放置其中,这个剧本不断与外部世界磨合,当遭遇困境时,他会主动修改这个剧本。当剧本与外部世界完美契合时,那么,他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而这个剧本的修改与写作,只能在玩中实现。

然而,有多少成人已经忘掉了内心的这个剧本?又有多少人为剧本与生活之间的落差,而感到羞愧?生活是内心与世界之间的博弈,玩是最好的润滑剂。

充满游戏的童年,将塑造开放、温和、理性的人格,而缺乏游戏的童年,将形成专制、急躁、情绪化的人格,当这些性格聚合起来,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底色。

好世界从当下做起,从每一位父母做起。本书严谨、专业,逻辑致密,为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游戏力》读后感范文(精选)

【第4篇】《游戏力》读后感

《游戏力》读后感1

孩子的成长是要给予自由,但这种自由是规则之上,只能遵循规则才能脚踏实地的成长。

自由的漫天行空只会让孩子恐惧,失控的感觉让他们如坐山车,玩游戏也是如此,有时需要父母的主导,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进行游戏。

游戏中的基本原则是:“先跟随,后主导”,在跟随孩子一段时间后,才能找到介入游戏并加以引导的机会。

01

主导孩子的关键:轻推一下

这里的轻推一下:如建议一个游戏主题,或者仅仅制造一些身体的碰触,然后观察孩子如何反应。

轻推一下可以是:“我们来玩吧,“如果孩子喜欢看电视,你可以说:”我们去踢球吧”,对于存在无力感的孩子,建议来一场摔跤比赛;如果发生了什么事,那就试试角色置换,给女孩更多力量,给男孩更多联结。

轻推的另一种形式,是加入孩子的游戏,然后再把游戏进行一些改变,如果孩子在蹦跳时没笑哈哈,那么你可以先跟他们一样跳起来,然后边跳边唱等;如孩子玩玩具,总是拿一个丢一个的,这时最好不要讲一通专注力道理,而时捡后一起给他,让他从头开始。

尽可能的在游戏中找些乐子,比如看孩子没精打采的坐在那儿,就说我来给你当毯子吧,然后倒在他身上。

有时孩子们游戏时不知从何开始,有时是孩子一个人不知如何提议游戏,这时需要我们家长轻轻推时一下,便会引入游戏,或让游戏玩的更有效果啦!

02

主导孩子的时时法则:联结

孩子在婴儿时期,经常会做“可爱状”和“可怜状”,让父母情不自禁地去安抚和照顾他们,所以联结是时时都在,但随着孩子的长大,需求超来越隐晦,有时也不愿意于与父母对视、拥抱这些动作,与父母的联结可能会出现断裂等问题。

为人父母多年,有时确实感觉到与孩子的距离感,比如出差一段时间,或者错怪了孩子等,只是那时不懂,只是为了孩子与自己的生分而焦虑,为曾经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却被推远而无措。

原来孩子的认知不足,他在感到孤独、愤怒、委屈时无法用语言告知,只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应该注意,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在游戏中孩子会释放自己的情绪,也恢复了自信,找回了安全感,与父母的联结也能重新建立起来,所以主动联结是为人父母的重要任务。

读懂了游戏力后,才知孩子表面的对抗与不端言行,其实他内心深处,是渴望更多的关怀和抚慰,如作者中文中举例:

他妹妹黛安去曾经一个学生的家里,这个小朋友和黛安关系非常亲近,只是现在小朋友从幼儿园毕业了。当黛安去看她时,小朋友妈妈就告诉她黛安来了,但小朋友还是专心画画,还淘气的问:“谁是黛安呀?”一阵嬉戏谈笑之后,两人很好地重建了联结。那个淘气的问题,包含了小朋友如此多的含义:我想念你,但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再回来,我不知道该不该亲近你,因为我又会想念你,所以我要捉弄你。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平时孩子内心渴望我们的关注,可我们放下一切同他玩时,他却拒我们与门外,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是由于之前的孤独感而生我们的气,当我们关注时,他就把内心的感受呈现给我们看。这时的我们要耐心,坚持陪在孩子周围,用温和的力量推动联结。

有时温和的推力不起作用时,我们需要进一步的介入游戏,可能会导致孩子哭泣、尖叫、或拳打脚踢来释放痛苦情绪,这样的释放父母不要着急哄逗,而是让其发泄,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我们只需静静的拥抱他或陪着他,等他扫清了障碍,也会与父母重建了联结,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自信!

联结是个抽象的词,执行时主要是与孩子的拥抱,而且是紧紧的抱住,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要挣脱,建议家长试着多抱他一会儿。

当然也要以实际情况而定,沟通、对视、拥抱、游戏都是联结的重要方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法则用到亲子教育中,也是受益匪浅,养儿育女中,不再是你授业解惑,而是如《阿凡达》中男女主角,在最美的意境中说:“iseeyou!”

我懂你是至高至真的理念,对父母、对爱人、对孩子,皆是如此!

《游戏力》读后感2

昨天因为是端午小长假第一天,虽然我们照常上课,但请假的孩子也挺多的(以后节假日还是放假比较好),读书会也很少人参加,大家很快就分享完了,我也和他们一起分享了一个绘本故事,快下课了还有家长没来接,我在想再讲个什么故事呢?这时,孩子们自发的想到了玩游戏,就一个“老狼老狼几点钟”,他们也玩得很开心!我想起了《游戏力》一书里写的,孩子并不需要特别的游戏,他们只是需要玩得更多而已。只要孩子能在一个安全有趣的地方玩个痛快,那么不少所谓的行为问题就可以立刻得到解决。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们全家去参观一个历史古迹,正要离开时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几个家庭就被困在一个小谷仓内。别家的几个孩子开始无聊,动手要把墙上的泥灰刮下来。他们的父母怒气冲冲地吼叫着威胁他们。这些孩子没有电视和玩具来娱乐,只能不停地抱怨和找麻烦,而他们的父母也只知道用大吼、威胁和惩罚来应付。而作者的朋友建议他自己的孩子们开始玩猜动物的游戏,并邀请其他孩子加入。很快每个人就都玩得开心起来,他们需要的只是游戏而已。我要补充的是爱画画的孩子也会把画画当成一种游戏,他们通常不会太无聊。绘画通常是与自己内心的联结,自我情感的表达,有抒发和排解才不会压抑,不会造成心理不健康,所以绘画其实有疗愈的作用,所以才有艺术治疗的课程。

孩子画完这幅画,情绪也好些了。

说到联结,《游戏力》一书很清楚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多数“行为问题”的根源,实际上都只是联结的断裂。联结感良好的孩子更愿意与他人合作,更能为他人着想。惩罚只会加深亲子之间的断裂,体罚会使孩子更具攻击性,更具有反社会的倾向,长大后更可能蹲监狱,或者产生严重的情绪问题;另一类惩罚的杀伤力堪比体罚,包括:羞辱、斥责、挖苦、威胁,这些手段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比肉体上的伤口更难愈合。看到这,我想起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里提到的“棍棒之下出逆子”,3个杀人恶魔的父亲都是采用了可怕的打骂教育,导致了与孩子之间没有充分的爱的联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还有某些社会案件起因就是不堪羞辱,所以沟通和联结的方式很重要。我们都要好好学习一下游戏力,让世界多一些笑声,少一些愤怒。

游戏是建立联结的好方式,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上一次与孩子拥抱是在什么时候?上一次和他一起的游戏时光是什么时候?当你注视他的眼睛时,有没有觉得漠然无物?他们的装情感的杯子是不是空了?怎么才能蓄满?你自己的杯子怎么样?(书中第15章为我们自己充电中提到建设游戏力互助社团,成人的游戏小组,是个不错的主意)重建联结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拥抱,静静的一起坐一会,一起画一幅画,做个手工,玩一会打闹游戏,到户外跑跑跳跳,吃一块点心,一次聊天等等。

孩子折了一只小鸟送给妈妈,妈妈记录下了孩子的表达:

昕宇妈妈把日记画当成了特别棒的母子联结,孩子画,她写,一起完成,充满乐趣。

昕宇的日记画。

孩子的画面和妈妈的文字共同记录了美好生活,若干年后拿出来看会是满满的幸福回忆

书的译后记很有意思,我也引用一下。所有的父母故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结尾:让孩子走。到了那时,假如有人问我们:“当初遇到麻烦时,你和孩子曾经怎样?”对此,我们希望选择哪个答案:

a、我们会激烈争执

b、我们会经常冷战

还是……

c、我们曾一起游戏

《游戏力》读后感3

《游戏力》分为上下两本,利用碎片时间读完一共用了三周。相对来讲,第一本重方法,第二本更侧重心理学理论的解读。科恩博士在出版了第一本书之后,应该受到了不少质疑,于是他在第二本书中将游戏方法和背后的心理学理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半年前,我曾试图越过《游戏力1》一次性读完《游戏力2》,读到一半便放弃了,因为我总是分不清到底谁才是“第二只小鸡”。时至今日才明白,父母就是孩子身边一直存在的“第二只小鸡”,父母镇定,作为“忧天小鸡”的孩子才能打败过度焦虑的侵扰。这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它们无处不在,打哈欠会传染,愤怒会传染,焦虑会传染,但是,不要忘了,淡定也会传染,它会带给孩子安全感。

完全接纳孩子在游戏中的情绪,不论输赢,甚至游戏规则也让孩子制定,让孩子的情绪在游戏中得到全部的释放,这让某些“严肃”的父母完全接受不了。记得半年前,儿子的自我意识发展的非常迅速、强烈。每次和我在街上走路,总和我比赛快慢;每次在床上玩力量游戏,必须是他赢。我和他爸爸感到一种隐隐的危机感,这孩子承受不了挫折,我们必须让他意识到挫折无处不在,世界并非围着他一个人转(回想起来,是我俩过度焦虑了)。所以当他兴致勃勃的和他爹赛跑时,他拼劲全力还是没有赢,哭的在坐在地上不愿起来;他在床上和我比谁的手脚力气大时,使上全身的力气,瞪着眼睛、全身颤抖、青筋暴露,还是我赢了。那一瞬间,我被他孤注一掷的勇气吓了一跳,我是不是太残忍,有些后悔不应该和一个孩子较劲。是的,母亲的直觉总是那么神奇,孩子的情绪崩溃了,大哭着说:妈妈总是不让我赢,妈妈总是不让我赢……他愤怒、无助的情绪持续了一个小时。孩子和大人比赛体力,大人赢乃天经地义,你个熊孩子为啥理解不了?我苦口婆心的跟他讲道理,希望他能明白这是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但他渴望自己和父母一样强大,崇拜我们却始终想挑战我们,这也是个事实,而且总有一天他会超越我们。

当然,从此之后我们改变了游戏策略,他渐渐的习惯了竞争这东西有输有赢,但是那两次撕心裂肺的哭泣像鞭子一样在我心里狠狠的烙下了痕迹。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这仅仅是游戏而已,不是绝对的竞争,但我们不知不觉的把游戏变成了对抗,却忘记对手只是一个四岁的孩子。

《游戏力》中,科恩博士将“不能把游戏变成实质上的对抗”这条原则贯穿整本书,这条原则的目的是保持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联结,而非对立。联结带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敢于将积压的情绪在游戏中释放出来,真实生活中和兄妹的争吵、父母的严厉、学习中的压力以及社交的失败,都可以在游戏中再现。在游戏中,孩子扮演强势角色,父母通过滑稽夸张的表演扮演愚蠢的怪兽、软弱的敌人、严厉的老师,孩子的自信心在游戏中爆发。那么,问题来了,这会带给孩子自大、狂妄和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吗?no。

让我们梳理一下游戏中的情感过程: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游戏规则,父母投入的表演带给孩子的是接纳和满足,即安全感,这是双方感情的联结;孩子通过游戏释放现实生活中的挫败经历带给他的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游戏中胜利带来的力量让他有勇气不断回想起当时痛苦的感受,但和现实不同的是,在游戏中他有机会反击,反击的武器就是胜利带来的勇气。

人们在潜意识中,对痛哭的回忆是屏蔽的,但情绪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是大脑的信使,当他敲打我们身体的大门时,逃避不是办法。如果过多的负面情绪被拒之门外后积累在门口,时间久了,这些情绪垃圾像石头一样紧紧的堵住我们的情绪出口,好的情绪不知如何表达,坏的情绪仍旧源源不断的被送过来。怎么办?感知它,接纳它。情绪的通道应该是流动的,接收到负面情绪的信件时,研究研究,信是何处寄来、什么时候寄的、寄信人是谁、内容是什么。感知情绪的过程,也是“系统脱敏”的过程,将事件和情绪重新还原,掰扯清楚它的来龙去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感知情绪这件事情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坦然接受。因为这时候理智脑在起控制作用,对感性的人来讲,这似乎有些“费脑子”,对敏感、焦虑的人更难尝试。没关系,多数人的理智脑在25岁时才会发育成熟,更不要说孩子。所以,某些让我们抓狂、崩溃的行为并非孩子故意而为,完全是因为他们的脑袋没发育好,这是生理规律。比如当孩子困乏时爱发脾气,此时他的理智脑基本上不起任何作用。看到这,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理智脑离发育成熟也差那么一点火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孩子焦虑、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任意宣泄,毕竟我们都是社会人。负面情绪的发泄父母可以接纳,但接纳后要引导,如何引导才是父母最重要的工作。

回到游戏中来,在父母包容的前提下,孩子有了强大的安全感在游戏过程中释放情绪、感知情绪,通过游戏得到的自信有力量去面对以后的挑战,这就是游戏对孩子的完整治愈过程。而父母得到了什么,是爱的联结,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是家庭的默契,是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至于到底有哪些类型的游戏,买本《游戏力》的书看看吧,体会一下久违的纸质书香,说不定能让你的理智脑再次发育一下呢。

《游戏力》读后感4

这本书我买回来放到书架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长到我忘记入它的原因了,而且我已经好有没有看育儿方面的书了。最近翻看的缘由是,大壮语言的丰富、性格的变化让我措手不及,情绪频频失控,这让有很大的挫败感,我想要去寻找原因。

这本书一旦拿起,就没有放下,读过的句子用黑色的铅笔圈圈点点的做了很多记号,似乎回到了初读《无条件养育》、《父母效能手册》的心潮彭拜,句句入我心。书里面讲述的理论知识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与游戏方法简单可行具有借鉴意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现在来说说,我印象最深的俩个词语“爱之杯”与“联结”。

“爱之杯”,每一个孩子或者每一个人有有一个杯子,这个杯子被爸爸妈妈或者其他的人蓄了爱,我们把它成为“爱之杯”。有些孩子一直被尊重、理解、爱护,他的“爱之杯”就是满的,他理解的世界也是善良温暖的;有些孩子呢,可能因为某次呵斥杯子里的“爱”洒到外面一些,可又会因为父母的一次畅快的游戏,把杯子里的爱注满了;可有些孩子呢,他的杯子是空的,刚开始他可能还想通过调皮捣蛋、暴力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加满他的“爱之杯”。可是一次次的失望,他再也不愿相信任何人会向他的“爱之杯”注入爱,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敌意。我们可能做不到让孩子的“爱之杯”一直满满当当,但当杯中之爱洒了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及时续杯。

“联结”,我理解为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在一起,不仅仅指的是时间空间,而是你俩有没有互动,联结,不需要太多,一场全身心的投入游戏即可。当孩子向我们发出邀请的时候,就是他想要和我们联结的时候,迅速做出回应“我愿意进入你的世界”。有的人家长说,“孩子大了,回来房门一关,我们都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大概是孩子之前一次次的尝试联结,大人没有回应,孩子退回了自己的塔楼,安全而又孤独。

书上说,当孩子生气的时候,不能让他一个人呆在房间,这样他会感到孤独不容易释放情绪,要努力和他联结。这和我之前读到的育儿观点不太一致,想试一下,机会很快就来了。大壮从幼儿园回家因为一点小事暴跳如雷,回到房间,“碰”的一声,房门锁住了。我脑海中闪现“联结”俩个字,于是,从门缝塞进去一张画,画上一个怒发冲冠的小男孩,说“大壮,妈妈给你写了一封信”。门隔了一会儿打开了,我抱了抱他,出乎意料的他没有推开我。我说“妈妈不知道你生气的原因,但妈妈想一直抱着你……”他“哇”的大哭起来,哽咽得说出原因,那是个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原因,却在困扰着他。很快,他平静的去玩了。

有些家长总忍受不了孩子发脾气,连我也要抓狂,“为什么成长环境这么宽松了,陪伴这么多了,还是要不停的暴怒”。这本书给了很好的答案,儿童在家庭还是其他环境,会受挫出现焦虑,有的当场发泄出来,有的隐忍会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因为一件小事发泄出来。所以,有时候一个孩子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小事,哭闹不止,大人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是“无理取闹”。处理儿童的情绪问题,就是释放情绪,平静的陪伴着他彻底的发一痛脾气吧。

最后提一下,这本书提供的游戏方法也很不错,我们一起玩过“脱袜子游戏”,大壮快笑疯了。看着他那笑眯眯的眼睛,听着那停不下来的笑声,感觉他的“爱之杯”有了蓄“水”的声音。

《游戏力》读后感5

说到《游戏力1》,我这次是第三次读了,前两次都是跟着圈妈在读,这一次再读的时候,对于很多问题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小疑问,同时我也在带领我们本地的读书群在读这本书。

首先我要说的是,跟着圈妈的读书会这几年,似乎思维模式有了新的定义,读书不仅仅是读书,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实用性,而且我这次带领的10个人,通过第一天心得我发现一个问题,很普遍的问题,很多人读书学习,是因为我需要去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我来学习一下,把读书学习当做一个工具。但是我想说的是读书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或者说读书学习是为了改变命运?也不尽然,只有我们内心有了觉察改变,你会变的更好,或者说读书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再去了解别人吧。

游戏力,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沟通方式,是成人,蹲下身体伸出手和孩子联结的一个表态。

对于孩子我们是爱,但是有时候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种掌控,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孩子一定要听我们的,一定要听话,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不知不觉的时候,孩子被我们塑造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这种沟通的方式,不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尊重自己,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的样子。

游戏的主角是两个,一个主导者,一个跟随者

潜意识里我们更想做那个主导者,觉得孩子小,再者我们成人会觉得,我们的人生之路已经走了快过一半,我们有大把的经验,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可以给予孩子,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笔不笑的“财富”,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他更喜欢自己的探索,自己的体验,自己得来的经验,对于你给予的这笔“财富”,对他来说或许是鸡肋。

有的妈妈会说,不希望孩子受伤,能多帮点是点吧,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扶上马再送上一程”的想法,包括我。上个月我去参加安安幼儿园的亲子活动,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可以独立完成,安安却习惯性的来找我,那一刹那我想,我平时是不是做的太多了,很多时候,我应该学会放手。是的,在这一生中,孩子会经历挫折,失败,受伤,更甚至天灾人祸,总有一天是我们无法替他挡在前面的时候,那个时候孩子又要怎么办?他会怨恨你把他的探索机会剥夺了吗?多给孩子点机会,让孩子为自己的世界主导,或许也不是件坏事情。

游戏是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和别人的过程

孩子生下来即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和孩子之间是相互依赖又彼此独立的关系,没有谁会陪谁一辈子的时间,没有亏欠,父母能够给予的不会吝啬,孩子能够接纳的不会慷慨,父母和孩子是缘分的联结。有的妈妈总是在内疚,怕给的不够好,纵使你把最好的给了孩子,在心里也觉得是不够的,人生在世,没有完美无缺,有的全是遗憾,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我们也要传递给孩子这样的观念,只有遗憾才会更珍惜现在,珍惜拥有的生活,让自己变的更好。

《游戏力》读后感6

首先,这是我第一次在上发布书评,这些年陆陆续续看了n多本书,很少有输出书评的,以后可以在豆瓣平台用起来。

《游戏力》有第一本还有《游戏力2》,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笑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与勇气”,真的很合适额这种育儿焦虑症的麻麻。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我们的阅读项目有一个家长课堂,我想给家长鼓励一点什么,于是,想了这个题目“从绘本中获取育儿智慧”,当时就是想,通过一些好玩的绘本,让家长跟孩子在家里玩,以更方便与亲子之间的沟通。后来我觉得需要一点理论的支持,于是读到这本书《游戏力》。

在开家长课堂的时候,有家长提及到一些育儿难题,我用这本书的一些游戏方法给建议,获得理解和回去尝试的心态。比如有个家长说到大女儿一直埋怨自己重弟弟轻姐姐的情绪,我跟家长分享了,有些时候得单独跟姐姐在一起,给一个完整的爱给她,在只有姐姐的当下,父母是全身心给予姐姐的,姐姐满足了,就不会那么多抱怨;再举个例子,我正看着《游戏力》,女儿跟我分享她在学校的班主任的严厉情况,模仿得惟妙惟俏,如果按平时,我就会说“老师对学生都是严厉的”来颓唐过去,我读了游戏力,我何不好玩表达呢?于是,我抱着女儿,害怕地说“你的老师可怕啊,你要好好表现,以免她叫家长,我不想去面对可怕的人啊”。女儿开怀一笑,我也开怀一笑,就漂亮结束了这一次沟通。我印象很深刻,女儿的话语得到我的回应,而且我的回应对她来说,既是明白了她的表达重点也游戏化地表达出来,大家都快乐。

《游戏力》读后感7

最近在看《游戏力》,书中有几百个方法,告诉我们如何以游戏的方式和孩子相处,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而我,突然想到了前阵子看过的经典高分电影《美丽人生》,这样的父亲才是将游戏力诠释到最高境界的爸爸。

二战时期,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在路上,爸爸告诉乔舒亚,这是一趟旅行,我们要玩游戏。

《游戏力》读后感8

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过我喜欢的地方,随处都是美丽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看这本书的速度特别慢,用了大半年才看完,因为几乎每一段话都能让我感叹,都能产生共鸣,也能让我反思自己,有更多的想法。就像是书封面上说的:一次神奇而充满启示的阅读之旅。

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有心思去愚弄别人,他们只是需要爱,只是不懂得怎样向成年人去获取爱,他们以为游戏是最好的方式。然而我们这些成年人,在长大以后,以及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时的渴求。总是想以成人的言行去要求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游戏邀请被拒绝,只能使孩子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与父母沟通,父母有效关爱的缺乏,使得孩子行为问题的出现。

在我们懂得孩子的同时,孩子也更加懂得父母,我们也更加懂得自己。

其实,这也是一场自省之旅。

《游戏力》读后感9

今天受一个帖子的启发,开始琢磨起倒腾一本时光书。文字照片什么的素材平常一直在积累,往模板里填就是了。然后一键成书,哈,好像也挺像那么回事。只是再仔细回味这件事,又觉得处理太草率。

曾几何时,出书成了这么简单一件事了。不说妈妈们出于爱心只是给自己孩子记录的小片段,有点码字爱好的.人在几个公共平台上坚持写上一阵子,似乎就能接到各种媒体邀约。于是豆瓣上多了好多自由撰稿人。前一阵子关注的极简小组里,一个生活在美国的小姑娘介绍了几篇国外关于极简生活的方式和博客,就接到了某个媒体转载邀请。当然,相比组里其他人单纯的打卡扔东西记录,她的文章非常有诚意,显示出了经历国外大学洗礼每门课必须产出大量论文才能毕业的写作实力。相较于其他人的文章,她的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很好地印证了她正在努力极简生活的事实。

又想起最近电视剧流行改编网络小说。每出一部新剧,我总是等不及剧终就迫不及待地找出在线阅读,匆匆读完。读完之后也常常有个困惑,这就是红到能改编成电视剧的网络小说?也许因为我多年不读书,对小说的概念还停留在巴黎圣母院那冗长复杂的环境描写当中,觉得论及小说必定随附很多根本没法正常组织起来的句子,只能看到无数词组和关键词在眼前跳着跳着,一本书就这么跳着看完了。

出书变简单了以后,怎么挑选书就成了个考验。豆瓣首页推荐的书我也追过。但是经验常常是,酒肉穿肠过。新书一遍翻完,什么印象都没留下。这是不是就是电子书流行起来的一个原因?不用花太多的钱,也不用寻找放书的空间,就可以先检阅一遍一本新书是不是值得看。

现在我对一本好书的判断标准是,如果书里能有一段能够引起我共鸣的,或是让我醍醐灌顶的,或是相见恨晚的,那就值得看。

终于,我说道正题了。

其实,我是想来说说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游戏力》。

这本书我看的很累。因为觉得太多内容需要消化,最好反复揣摩然后牢记在心,种种跟孩子过招的招式能时时就运用上去。

就这么读着读着,熬到了第七章暂停现实,置换角色。

其中作者认为,每个孩子都会有不良情绪,甚至包括大人。所以孩子会表现出攻击性,对他人的恶意。这时大人需要做的是,寻找某些途径帮助孩子们去排遣这种不良情绪,而不是一味制止。只有当不良情绪发泄出去以后,孩子才能善意地面对他人和这个世界。不然,恶意情绪一直累积而得不到发泄,必然在成年后以更极端的方式反应出来。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咬人、攻击别人的样子时,不如把孩子的攻击对象引导到物体上来,比如一个玩具,或者一个幻想游戏。

这不就跟大人生气时想狠揍一个沙包吗?

这个想法确实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念。或者说,是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的一个观念,即使我之前曾经有过相同的引导方法。

比如,不去制止丁丁的破坏行为。我确实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受欢迎甚至不被允许,或许会在以后和小朋友相处过程中被其他家长抱怨投诉,但是我也发现,如果让孩子反复去实施这个行为,他很快也会感到厌倦,很快就忘了,转头去发现别的玩法了。

同时,我们很多时候也在无意识地阻止孩子排遣情绪。

每次当丁丁有意或是无意地摔了一个玩具时,爷爷奶奶,偶尔也包括我,会劝阻道,啊呀,玩具从那么高的地方摔下来会疼的啊,好疼啊好疼啊。以后不许随便扔玩具了。更严重的时候,爷爷的这种唠叨会持续上很久。甚至在丁丁已经转身去玩其他玩具时还在不断教育。后果不是丁丁生气地更用力地摔玩具就是爷爷的威信一降再降,无论说什么丁丁都不会放在心上。

我想这时候,更高明的做法时来一个幻想游戏。幻想玩偶从高处摔落时摔断了腿或者胳膊,需要送到医院好好护理一番。这时候也许孩子还愿意来个角色扮演,出演护士或者医生的角色。

男孩对攻击类游戏的偏好也难以避免。作者也建议与其一味阻止,不如大人一起加入进来。就像小兽在玩耍时也会相互进攻玩耍但是又不会真正伤及对方,这也是孩子们在不断探索演练自己的真正力量的一个过程。大人参与进来正好能够保证在真正有攻击性行为发生时能即使阻止。

这听上去确实比单纯训斥要有效吧,而且也能拉近去孩子间的距离。

《游戏力》读后感10

才读到第四章

虽然没有真如封面上宣传的醍醐灌顶——效果神奇,但是不得不说这本书为我心中苦闷已久的难题找到了一定解答。

还没有自己的孩子,但却常常不满足和父母沟通互动的形式。父母都是比较传统的中国父母,特别是父亲,平时沟通很少。父亲如山,从小给着依靠,可交流的很少,也许是因为爷爷奶奶也没有教会他如何和孩子互动。他用其他形式表达着对我的爱,例如,懂事起的每个六一儿童节,父亲都会特意陪我去新华书店买书,去买新衣服。父亲愿意尽量花时间陪我,也舍得花钱买我想要的东西,可是却不知道如何与我互动。而我一直也是“乖乖女”,不会让他头疼到要怎样挖空心思去想想如何更好地和我想出。可是,我能体会到心里总有一块是缺失的。正如书中所说的亲子间的连接,或者称之为依恋。在未成人前,和父母形成的物质上的依恋会紧紧抓住我;在经济独立后,物质上依恋逐渐薄弱,更渴望的是情感的依恋。

这种情感依恋不仅仅是父母对孩子本能上的照顾,还需要像书中所说的让父母学会尊重孩子的视角和思维和孩子互动。一起玩!

这里的玩,不是非得到户外玩多长时间,或者去游乐场、动物园陪孩子,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通过“玩游戏”,进入孩子的世界,以孩子很容易懂得和喜爱的方式引导孩子,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含义。也许只需要父母说话从严厉的呵斥,变成降低几个声调和分贝,用孩子喜欢的卡通人物的语调述说他的指令;也许只是让父母睡觉前陪孩子一起躲在被子里,通过讲鬼故事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也许就是让孩子和父母互换角色,玩一段过家家……而孩子恶毒地说我讨厌你,只是变相地说妈妈我不想你离开,多陪我玩一会儿……

总之,这本书里的确有很多值得领会和实践的地方!

愿自己以后比自己的父母更会和孩子互动~

《游戏力》读后感11

读完这本书,萦绕在我脑中的就是两个字:联结。

与时下大热的亲子阅读相同,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亲子游戏,其实也是联结的一个方式。

不管是亲子阅读,还是亲子游戏,都是借由一个方式,一个载体,来达到与孩子从身体、语言通往心灵的联结。

而联结,是人类最宝贵的关系。

忘了从哪儿看过一个统计,决定人生是否幸福的关键不是金钱、不是大房子,而是与家人、与朋友良好的联结关系,我相信这个统计结论。为什么没有金钱房子大家会觉得不幸福,我认为是因为这些东西的匮乏,让人的心灵被物质缺乏堵塞了与家人朋友联结的通道,所以不幸福。

岂止与孩子之间需要联结,与爱人之间,与父母家人之家,同样需要联结。只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联系的方式不一样。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联结就是游戏,这是由孩子的天性决定的;而与爱人,可以共同看完然后讨论一部电影,可以共同看完然后讨论一本书,可以共同做一顿饭,可以共同手拉手逛一趟街,可以来一场酣畅的性爱,这都是联结;而与父母,讨论他们喜欢的电视剧,讨论他们关心的菜价肉价,这也是联结。

即使面对谈判对手,面对上司同事,找到可以联结彼此的点,也会让你的生活好过很多。

所以,联结,这两个字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收获。

《游戏力》读后感12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在当州长时,闲暇时做什么?答案是:陪着双胞胎女儿打电子游戏。小布什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mba文凭的总统,而且是耶鲁大学的。

小布什不讳言,在耶鲁课堂上,他经常昏昏欲睡,所有功课都是c,在中国访问时,一次和大家聊起中国孩子压力太大时,他问:学习成绩真那么重要吗?为了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他冲着一个部下喊道:你在耶鲁时成绩是不是都是a?可你不还得听我的吗?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成绩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玩好。

中国人重视考试,因为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社会资源靠考试来分配,所以家长们有紧张感。中国学生到了海外,往往能考入名校,“像中国人那样考试”已成美国俗语,如今,一些美国家长也开始逼孩子复习,陪他们做作业,请家教老师。

然而,更多美国家长坚持寓教于玩,为了让孩子玩好,几十万美国家庭甚至选择不让孩子上学,自己教育他们,或织成互助式的教学团队,他们认为,孩子们需要的不是课堂,他们需要的是玩。

为什么玩这么重要?

因为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然方式,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则的世界中,每天挤在拥堵的路上,在格子间里打拼,身心疲惫地听着领导与客户的训斥,这一切,真的有意义、有价值吗?它不就是一个游戏吗?

现代人人已很少能被大自然所感动了,已很少能体会到土地的芬芳了,因为我们被隔离在城市中,但我们能体察人际之间微妙的变化,能被一场电影所感动,为一段情感而沉醉。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训练与心理训练,我们如何把握这一切?我们怎么融入呢?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按剧本生活的,他给自己定制一个剧本,把欲望放置其中,这个剧本不断与外部世界磨合,当遭遇困境时,他会主动修改这个剧本。当剧本与外部世界完美契合时,那么,他就找到了生命的意义。而这个剧本的修改与写作,只能在玩中实现。

然而,有多少成人已经忘掉了内心的这个剧本?又有多少人为剧本与生活之间的落差,而感到羞愧?生活是内心与世界之间的博弈,玩是最好的润滑剂。

充满游戏的童年,将塑造开放、温和、理性的人格,而缺乏游戏的童年,将形成专制、急躁、情绪化的人格,当这些性格聚合起来,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底色。

好世界从当下做起,从每一位父母做起。本书严谨、专业,逻辑致密,为读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游戏力》读后感

《游戏力读后感(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