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读后感 > 读后感
栏目

朝圣读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3-02-26 热度:12

【导语】朝圣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朝圣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朝圣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朝圣读后感

【第1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范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范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最高的完成并不是外在目标的完成,而是自我的完成。——在这里,最高的完成不是他们见到了彼此,更谈不上实现拯救了奎妮的愿望(因为她最终还是离开世界了),而是他实现了自我的完成、激发了爱的能力,并修复了爱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与爱的人的关系。

这段朝圣的旅途又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呢?对于哈罗德这个人来说,完成“自我发现”仅仅依靠他个人力量的难度过大,这段旅途起到的作用是,提供有效的外在力量帮助甚至迫使他开始“自我完成”的生命工程,他所见到的事、接触的人、听到的理念,以及感受到的来自他人在“自我发现”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声音,都给他带来影响,这些都是一种煽动、干扰甚至侵犯。它们的作用是促使他回顾、反思他之前所有的自我认知及爱的表达方式。

当我们的内心有所感触,在情感的基础上反思,我们就获得了智慧。与生俱来的思维,经历了反思、内视并建立起思想和内心的交流及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我们逐步实现自我完成。——这就是这段朝圣的过程所具有的意义。当然,结果也是圆满的,就是重复上面提到的,哈罗德实现了自我完成,激发了爱的能力,修复了和妻子的关系,重拾爱意,共度美好余生。

标题取得好,“一个人的朝圣”,我认为,“一个人”代表ego,这正是一段通往自我的内心、实现自我(ego)与内在连接的朝圣,它耗时87天,跨越627英里(约1009公里),以徒步的方式——慢下来,静静回顾、思考、沉淀。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范文

【第2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说来也怪,明明觉得你平凡如我,如他(她),亦或是身边任何一闪而过的人,但却又好像不是!因此,写你,我开了无数个头,不管是在心里的,或脑海里,亦或电脑上,手机里,纸上、笔下,却总是写不好几句就夭折,真是欲速则不达,欲想写好反而拙,终有千言万语却道不出。

时下的我,从不牵强自己。因此,以我的随性,将会放弃写你;可谁知,却独独甩不掉你,你抓着我的心,牵着我的每一个细胞在为你萦绕。

想来,要不是在四月中旬的一个礼拜二的清晨,由贝里克一个临终关怀疗养院发来的信件,如果不是二十年未见的同事奎妮在信里说她得了癌症与你告别,如果你不错过身边的一个邮筒而把回信寄送出去,那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你依旧是那个虽然高大,却一辈子弯着腰,掉进人群找不到的人;那个勤恳谦逊、独善其身,没想过独占鳌头、升职加薪,也不周游列国、另谋高就,在酿酒厂做了四十五年,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销售代表;你依旧是那个在春天的庭院里,在草腥味和洗衣粉的清香味中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然后继续掉发,发福,睡眠质量变差,甚至整晚睡不着觉的退休老人;又如大多数人一样,熟知居住环境甚至街坊邻居的生活习性,夫妻却在同一屋檐下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日子暗淡无光,混混沌沌困惑于‘我是谁’中。

是奎妮的信件改变了这一切。那天,你认为仅仅去回寄一封信远远不够表达自己的心情,你总觉得好像有一件事情将要开始了,却又茫然。因此,平日不多走路的你,忍着小腿肌肉扯着的疼痛,执拗地错过一个又一个的邮筒,直到你遇到加油站女孩,在她对你说的有关信念的话后,你便明亮清晰,你坚信——你走路过去,就能救活奎妮!为此,你这个庸碌无为、孤独善良的人做了生平的第一次任性:穿着帆布鞋,怀揣奎妮写给你的信,在电话亭给妻子莫琳打过电话后上路了——横跨整个英格兰,从英国最西南走到最东北,你觉的'简单到,只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就行。你的壮举,让捡拾文字的我们认为你和奎妮多年前有着一场不可磨灭的浪漫史?

随着英格兰的土地在你脚下铺展,我跟着你的脚步,在你的回忆中解读着你。

和大多数人相比,你是不幸的。你一出生就成了父母最不需要的负担,因为参军回来的父亲变了性情而酗酒不堪,年龄尚小的母亲看着你而无所适从,因此小小的你就学会了安身立命之道——保持低调,做个隐形人,成为别人眼里的笨小孩。可你幼小的心灵其实是多么渴望爱。你百般讨好母亲,又在畏惧中极力亲近父亲。而命运恰恰在与你做对——母亲弃你而去,酗酒又滥情的父亲,在你十六岁时赶走了你……

就如旅途中怯懦,沉默,善良的你,不忘给妻子和奎妮买小礼物,即使妻子和你无话可说,可每到一处都会给她打电话告诉你的进度。你不去影响别人,也不给他人添麻烦,鞋子破了就补,脚底起泡受伤就休息,你害怕被人知道又渴望让人知道;你得到质疑讪笑也有支持;有钱住旅社,没钱了捡一个破帐篷露营。虽然你最初在旅途中探求未知而振奋人心,但又因强求自己的身体让行走变成了一场战役而受伤,你虽也愤懑犹豫,却还是在挣扎中独自前行。即使面队后来旅途中的追随者,你依旧不附于世,只单纯地认定自己的信念。

历尽艰辛的长途跋涉,回忆总是不期而遇,就像生长在身上的某一个痣,忽略和看到总在不经意间。

四十七年前,你在舞厅遇见莫琳——你的妻子。惊鸿一瞥不能自拔,你们深深相爱着,你悲惨的童年时光仿佛都被剪掉了,你们眼里唯有彼此,你知道你会为她做任何事,无论发生什么,你们的路都连在一起。待有了儿子戴维,你的生活便发生了变化,莫琳显现出天然的母性,而你却有了初为人父的恐惧,你爱他担心他却又不知所措,儿子也不亲近你,你的内心多么希望他能与你沟通,到后来他患有抑郁症上吊身亡,丧子之痛让你更是无法打开心扉。

而莫琳把一切责任怪罪于你,埋怨你不是一个好父亲,她觉得你就不懂一个母亲的痛,一段时间后,她搬出卧室,把自己关在房间和戴维说话,永远不停息地打扫着卫生。二十年间,你们逃避着过去,说着言不由衷的话,生生撕裂了曾经最真爱的东西。就像途中遇到的一个女人说的:'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只不过是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前面。但我一直很惊讶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

点点滴滴的回忆穿插在你的脚步中,你的形象也随之明朗,你在旅途中释放着自己,也解读着别人的故事,面对那些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他(她)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却又都是一样的渺小与孤独,正是这些触动着你内心的温柔,渐渐地,你打开心结,学会面对与理解,不再是最初的那个人,变得自信坚定起来。

面对你的出走,妻子莫琳和你一样陷入往事的回忆中。她在痛苦、迷惘、挣扎中冷静思索,逐渐敞开心扉——走出戴维的房间,也和邻居有了交流诉说。她开始关注整理有关于你的东西,看到你和戴维一起的照片,在回忆的片段中知道了你也不断试图与戴维沟通,她重新审视自己对你的态度,她在一步一步做着退让,关心着你旅途状态,在你颓唐的时候鼓励你,在梳理中明白让你一个人担负的太多。在记忆倒流中,她发现自己还是那么爱你!而你又岂止对她的爱减少过一分?!否则,你们为何辜负了二十年的大好时光,却彼此都未曾离开。

生活像一个大磨盘,在旅途的回忆中不停旋转、磨碎着你与莫琳、戴维的心结,让你不断反思成熟,而奎妮,才是启动旋转中心的一个轴点。

你和奎妮因为工作原因有了交接,在你失去儿子而酗酒时她知道了戴维的事,她默默照顾你,在你打坏了老板心爱之物时替你顶罪而被辞职的,为此,你背负着内疚,也因此而戒酒。

奎妮是一个善良的女人。你在救赎的旅途中怀着美好的愿望。而现实是残酷的,奎妮像破了的洋娃娃一样,脸上因硕大的瘤子而挤压变形,舌头也因病变被摘除,你无比的失望与悲痛;而奎妮,因为有你的道别,走的很安详。而惊惶的你因为有了莫琳的陪伴,有了对生命的理解,也释然接受了这些无法理解的东西。

当莫琳的手指紧抓住你的手,'我错了。我真不该怪你的。'我为你而欣慰了。

一直心疼于你,一直提着心随你而行,而最后看到'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时,我才放下心,真正体会到你的快乐。

这何尝不是我们身边的事?又何尝不是我们常会犯的错?我们在熟知中渐渐忽略对方,也不再调剂爱情,懒得制造生活中的惊喜与浪漫,把没有情调而麻木的婚姻当成生活的一种习惯,每天做着——‘不断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显得平淡无奇。’

便觉得,徒步87天、627英里的你,与其说救赎奎妮,不如说救赎了自己。

一早醒来,便想着去亲吻大地。一个人安静地徒步,即使路程不长,也能让人规避浮躁清洗蒙尘,见晨曦初露朝霞满天,可静观云开雾散,还可抚触平日视而不见的花花草草,阳光下与影子相伴,情景之下,未免思绪飞扬,享受一份与灵魂的对话,原谅存在的不完美,在草木枯荣四季更替的自然中,拾掇感触心灵的碎片,让自己逐渐释然轻松,在人生的长途,即使不能完全超脱,却依旧努力塑造着自我。

便忆起书末一句话:重新养育一些东西的感觉,真好。

嗨,哈罗德,不是吗?!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第3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人生,就是一只脚不断地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当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人生,就是一只脚不断地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欢迎大家分享。

一本好书总是让人意犹未尽,久久沉浸在书中的世界中。合上《一个人的朝圣》,一下释然人生的意义,人生就是一次旅程,沿途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遇到各式的人,简单到只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其实未必尽是如此,“你还以为走路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难”。

《一个人的朝圣》是20xx年看的第一本书,这是英国bbc资深剧作家蕾秋.乔伊斯20xx年出版的小说,目前这本小说畅销全球38个国家。这本小说讲述的故事很简单:65岁的酿酒厂退休工人哈罗德.弗莱,一天收到二十多年未见的同事奎妮一封信,信中说她罹患癌症已到晚期不久将告别人世。哈罗德写了回信准备寄出,在寄出的路上,哈罗德心生信念,一定要徒步而行将信当面送给奎妮,这样奎妮就能活下去。于是,哈罗德开始了他87天,从英国最西南一直走到最西北的一个人的朝圣。

徒步中哈罗德在漫漫旅途中,这个一生以来话语不多生活单调的老人一次次打开记忆之门,一遍遍回到童年,回到与妻子莫琳儿子戴维相处的日子,回到在酿酒厂与奎尼的同事经历。哈罗德在旅途中,每到一处会给莫琳、奎尼以及给他徒步送信提示的加油站女孩分别买上礼品,似乎是作者寓意哈罗德给妻子买上礼品是出自心底的深爱,只是因为平日里木讷不会表述;给奎尼买上礼品是因为在哈罗德心中,能够徒步将信送至,奎尼一定会活着而且很开心很快乐;给加油站女孩买礼品是因为这个女孩给他塑造了徒步将信交给奎尼的信念…

《一个人的朝圣》结局是哈罗德终于将信送到奎尼面前,然而此时的奎尼已经是弥留之际,已经因为手术不能言语,而肿瘤的挤压已经让其面目全非,并非如自已想象的,她亲手拿到信开心快乐的样子,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感到意外感到凄楚,泪水已经不能抑制。不过,在哈罗德87天的徒步独行中,给这位老人足够的时间回忆过去思考人生,也让妻子莫琳在独处中发现了哈罗德的善以及对孩子的爱,使得莫林走出戴维离世的阴影,从而反省自己并接受生活的阳光,用笑容重拾起与哈罗德的爱。

哈罗德是作者笔下的人物,也是我们身边的人物,甚至也是我们自己。“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显得平淡无奇”“其实,一路上见过的陌生人虽然是独特的,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人生的两难”。

《一个人的朝圣》给我们的启示,莫过于人生就是忙忙碌碌的旅程,你必须不断地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但往往结局未必就如想象的那么好;人生中只要有信念,心中装着爱,哪怕旅途再劳累,终会发出会心的笑,会彼此寻找到快乐的原点。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人生,就是一只脚不断地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人生,就是一只脚不断地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第4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

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87天,627英里,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

这是哈罗德千里跋涉的故事。从他脚步迈开的那一刻起,与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时光隧道的另一场旅行。

这本书是朋友yx送的,一开始并没有什么兴趣,看了一些就随手搁在了书架上。后来有天天气很好,就又拿出来看。看到中段哈罗德在斯洛伐克女人的帮助下重获新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旅途开始,我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只想继续看下去,看哈罗德还要经历怎么样的困难,看他和莫琳和戴维他们一家人到底发生了什么,看奎妮是否撑到了哈罗德到达的那一天……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笨拙,木讷,内向,无宗教信仰,交流障碍,甚至不知道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穿着一双帆船鞋,一件防水夹克。什么都没有准备,就凭着自己强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难以想象。我很钦佩哈罗德的勇气和毅力。以前我一直觉得,没有信仰就很难完成很多事,没有伟大的梦想,就很难到达远方。看完这本书,原来没有信仰也可以走完一个人的朝圣之路,没有伟大的梦想,依旧可以依靠强大的信念到达你想抵达的地方,或许那不是成功的山顶,但那却是你的精神故园。

生活在21世纪。智能手机变成了生活的遥控器,交通工具成为了身体之外的双腿,电视电脑取代了自然生活,高楼大厦替代了树木花草……当我看到哈罗德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有专业的徒步鞋时,我想到我们,这些日渐被高科技操纵的人,我们离不开手机,放不开自己的身心,每天只是局限在城市的一隅。我忽然感到羞愧。我想到自己之所以想看着这本书是因为我手机摔坏了很无聊不然根本不会想起,于是更加羞愧。

多久没有好好看书,好好写读书笔记了?高中时每天被语数外史地政淹没,我就在想,等到了大学,我一定要看很多很多书,把这几年没有看的、想看的书都看完。大一刚开学的班会上,我在心愿墙上写下我要在这四年里看完600本书。可是这么久了,其实根本没有好好看完几本书。有时间的时候,都在看视频、玩手机、聊天扯谈。看吧,拖延症就这样浪费了近一年时间。

哈罗德让我明白,我们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拥有自己的信念,那么就一定能够看到路的方向。对,中途一定也会有迷惑。但要相信那一句话“当一个人真正想做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来帮你”。

于是我又想到了我们身边都存在的那些穷游者。他们有的搭车去柏林,有的骑行川藏线,有的徒步穿越亚欧。都是灰头土脸,吃尽苦头,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体验着难以想象的身体疼痛。他们的勇气,来源于对梦想的执着,对信念的坚持。每个人都曾经有过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的梦想,可是,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淹没在生活的琐事里,就像五月天的歌词“期待一场旅程精彩万分你却还在等 等到荒废青春 用尽体温才开始悔恨”。我希望有一天,我真的能有勇气去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我能去做那些只敢想不敢做的事,我不再奢求所有人的理解而真正听从我内心的声音。说偏了,下面说回去。

在哈罗德的旅途中他遇到的一个女人对他说:“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有多困难。”她继续说,“而吃,吃也是一样的,有些人吃起东西来可困难了。说的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

路途的最后,我们从妻子的眼里看到了这八十七天的朝圣之旅对哈罗德的改变:“他当然没有长高长胖,但看着这个满面风霜的男人,黑色牛皮一样的皮肤、卷曲的头发,她突然觉得自己像张白纸一样平平无奇,不堪一击。是他那种生命力使她颤抖,好像他终于成了早该成为的男人。”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很好,书中,哈罗德不嫌负累,买了本《野生植物百科辞典》,带在身边。他从此知道了这土地上许多许多植物的名字,一一问名之后,这些闲花野草,在老头眼前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目,像直到此刻,它们才真正地具有了耀眼生命一般。看似闲闲带过的一笔,给全书带来了质朴的诗意。来于尘土,行于路上,又归于尘土,土地永远在那里,为人与万物而备。

一本好的小说,能够吸引读者阅读的欲望,能够引起读者的深思,能够让人期待不同的生活,产生与以往不同的想法。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2

雷秋。乔伊斯所著《一个人的朝圣》,吸引我读下去的不仅仅是特别的叙事风格和一路风景的细腻观察和多种写作技法的揉合,还有描述主人翁不仅仅是用生命在走的路途,并且是用灵魂在涂抹一路的灿烂,哈罗德的美是内敛的、绵长的、悠远的,仿佛从远古而来,又掐着时间的脉搏回去了,留下的刻度,是那么隽永、那么明亮、那么平淡、那么开怀、那么深沉……是真实的朴风流韵和感人至深,主人翁与书中人物的相互融合,使《一个人的朝圣》不仅接地气,而且平民化生活的状态活灵活现,有极强的可读性,以回忆形式,在简洁的文章体积中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开辟了小说叙事方法的另一种路径或先河。

在我看来,小说的结尾片段非常重要,奎妮最后还是去世了,这是现实的生活,这是存在的真实,这是不可抗拒的情理。哈罗德和妻子的隔阂正在冰雪消融,在暮年又重新了解、认识了对方,很平凡很自然的发生,不是轰然的顿悟,不是大脑的发热,而是灵魂的渐渐苏醒,只要灵魂有苏醒的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哈罗德”都会继续走下去。

坚持和信念是我们理解《一个人的朝圣》的一把钥匙,小说从主人翁哈罗德淡的如白开水的平静生活被打乱开篇,原因是接到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的一封信,信中说她患了癌症,写信道别,在悲痛和震惊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邮寄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经过一个又一个邮筒,越走越远,最后,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最东北,用双腿跨越了整个英格兰。从开始上路的焦虑、挣扎、徘徊、惆怅,甚至放弃的念头,到随后路上遇到的一些事而受到鼓舞和启发,使哈罗德恢复自信,重新上路,心中有了怎样的一种信念:他坚信,只要坚持走下去,老友就有生的希望……

《一个人的朝圣》是与选择、困惑、纠结、坚定、信念、勇气、友情、亲情、爱情有关的书,不是简单的行走与文字组合的书,它是一本触及灵魂深处,一个人的灵魂攀登到达巅峰的例子。好书是夜的光亮,是冬夜冻僵之人的暖炉,是饥渴者求进的美味,是繁重工作之余的盛宴,是浮躁心灵的憩园,是迷茫时刻的指灯,书中主人翁所遇到的这些人和那些事看似往往不期而遇,但似乎早已注定在生活中不容半分错过,注定将在大多数人的人生路上给予力量的和引导。真的不知道是感动还是感慨,从主人翁身上,我看到了,原来一个人的灵魂可以那么从容,那样优雅,那样坚强,那样平实,那样真实。当然,这绝对是少不了一种对生活的绝对追求,也许这份执著是天生自带的,但我更加相信更多的一定是后天的修养,是那种发自于心底的温暖和纯真、善良与质朴、不甘与勇气撮合而成的。

人们常说,命由运生,境由心造,可以想象,《一个人的朝圣》对于修心的人们是多么的难得和重要,我不知道,追求爱情的、选择善良的、热爱自然的、尊重生命的人算不算得上是一种对自身的修养?这些是不是灵魂在攀登过程中的'风景?答案是肯定的。从来我都不怀疑,所有挚爱于生命、生活的人们,应该都是善良的、认真生活的人,应该都是对世间美好事物有着独特审美的人,应该都是对生活存在感动和感恩的人。只因经历了人生中的那些失败、彷徨、抗争、面对、逃避的人或有那样一些心结的人才会更深懂得哈罗德的心情。或许,才会对生活的透彻了然,也或许是因为对生活真实的无言以对,突然就让人找回了那对生活的依恋和重生的感觉,找回了那种有了生活便有了一切的安宁感受。原来在自己内心深处,或许从来就没有真正放弃对生活的爱,就像从来未放弃过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追求一样。

也许生命就如一条河流,左岸是我们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才是我们值得追寻的璀璨日子,然而中间所有的行走、历练、打磨、平淡,不过是那些追寻中成长的印记。对于挚爱于生活、尊重生命的人来说,岁月可以带走所有过往的伤痛,而灵魂的有所依靠才是我们与之相伴的另一个存在,才是我们内心得以安宁和澄清的一剂良药,它可以让我们从容的轻触生之意义,并让我们一路向阳,一路坚强,一路助人,一路为乐,一路在徘徊中能够邂逅时光的流逝,依然能够看尽世间一切繁华,最后任由风定花落,让这最美好的一缕缕阳光穿透躯体,照亮心路。从而感受到,原来,每一天都清新而美好的,一时看不到美好,一时的纠结无奈,一时的失败迷路,只不过是自己蒙住了心的双眼,当打开心窗,一切依旧,不忘初心,勿执固念,喜我所喜,安然泰若,爱我所爱,心安静处,生活中的疑惑、纷扰、困顿、挫折抑或只是生命中暂时的过客,只要一直温柔的坚持,不论再长的距离,不论多深的隔阂,都会获得理解,都会解开疙瘩,最终收获安宁和幸福。因为,我知道有一个声音回响在心的深处:走向灵魂之巅,尽管那永无休止的琐屑、烦恼乃至忧伤,不论生活的真实和未来生活未知和不确定,我们都有理由为那“一个人的朝圣”孤独的美而深情地歌唱,去感知那些未知的生活和从未经历的跋涉……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3

我不敢相信我只用一天的时间就把这本书读完了,按照我以前的速度,平均都是两天看完一本书的,原本我以为今天只能读一半的,没想到到晚上的时候就读完了。

本来我想明天整理好思路了再写这篇读后感的,但想想可能明天一醒来很多东西都忘了,还不如现在就写掉来的好。这本书一开始让我想起来《飞屋环游记》,都是一个老人,突然开始了自己从未想过的旅程。

还有最近在看的动漫《比宇宙更远的地方》,讲的是几个女生计划去南极。相对于前者,她们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而不管是飞屋里的老人还是这本书里的哈罗德先生,他们却已经失去这些东西了。

我想,我们年轻的时候总因为工作或者各种事情的缠身亦或是内心的纠结和束缚而没有机会做那些想做的事,等老了一切都尘埃落定了,却又因为腿脚不便而抱憾终身。

在看飞屋环游记的时候,很多人会想,为什么我们总要到老了才开始试着去追寻曾经的梦呢。

我想起我已经不知道多少次遗忘或者放弃自己的远行计划了,我又什么时候才能做一次内心想做的事呢?

虽然一个人的朝圣中并非相同的状况,但我想,主人公哈罗德也会后悔自己没有早点去看望自己的老朋友吧。

这本书说是一次朝圣,更应该算是一场救赎吧,哈罗德的救赎,他的妻子莫琳的救赎。

一开始我以为哈罗德徒步去看望远在几百里之外的奎尼是出于友情,但看到后面我觉得不仅仅如此,奎尼曾替哈罗德犯下的错背黑锅而遭到他们公司的辞职。

而哈罗德却从未向他道过歉,他内心肯定觉得亏欠了她很多,直到他收到了对方身患癌症的讯息后本想回封简单的回信后觉得做的远远不够,又在加油站女孩的指引下以为徒步去见她或许能帮助她脱离病魔的纠缠,于是才开始了这一段突发奇想的旅程。其实在那时我就看出女孩说的她的那位也是身患癌症的阿姨其实已经死了,后面女孩也亲自对莫琳说起此事并为此而自责。

在我看到哈罗德和自己的妻子儿子关系非常不好时,我觉得这次出走或许是正确的,或者说他离开他的妻子是正确的。、但我并不知道其中缘由,直到后面哈罗德写给加油站女孩的一封信解开了谜团。

这也算是书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了,对于并不是一部悬疑类型的作品来说。一开始我还纳闷为什么他们的儿子戴维为什么不回家,就算他和他爸的关系不好,但至少他和他妈妈是站在一边的。

后来看到哈罗德逐渐审视自己和儿子间的关系,甚至在途中还把其他人错当成戴维,我还期待最后他们之间关系的和缓。

然而在那封信中却写着,其实戴维已经死了。之前我还纳闷莫琳为什么要和哈罗德分房睡,为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僵硬,原来都是出自这个原因。

哈罗德用了87天才走到奎尼所在的贝里克。以前我还想不通为什么哈罗德不直接坐车去的顺利呢?这样途中也就不会发生那些事了。而哈罗德也问过自己这个问题,他觉得他和奎尼说的是走的,所以一定要走着去。

就像西游记中,孙悟空一开始打算直接翻筋斗云带唐僧去西天,唐僧却说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诚意,才能求得真经。我想,哈罗德()也是类似的想法吧,所以他途中甚至拒绝搭乘顺风车,虽然走到一半曾怀疑过自己的想法,他打电话到奎尼的疗养院,然后打算接下来坐火车过去,但在得知他的行动真的给奎尼的病情带来转机后,他的内心又重新燃起了希望,重拾继续徒步走下去的信念。

在途中,哈罗德的行动以朝圣者的身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继而出现了很多跟随者,这一幕不禁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中相似的情节。

但说实话,我对这些跟随者一点都不感冒,甚至觉得他们碍手碍脚的,在他们加入进来后,不仅速度变慢了,还激发了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最后他们甚至抛下哈罗德自己先到达目的地接受政府的欢迎和媒体的采访,弄得好像这是他们的事一样,不过在他们走后我倒突然觉得轻松了很多。或许是因为我独处惯了。不习惯不想干的人围在身边。

不过在跟随者中也有好的存在,就比离婚的女人凯特以及那只喜欢玩石头的小狗,他们的离开确实让人伤感。

在快要到达贝里克时,哈罗德崩溃地几乎要放弃了,这让我看到他终究也只是个普通人,甚至是个老人了,很多事我们总会在刚开始或者即将完成时面临这样的苦恼,挺过去了就意味着成功,挺不过去一切都白费了。

哈罗德见到奎尼的场景真的让人难过的不行,接着莫琳过来找他,那一段我用了coldplay的《fixyou》,边看边听,泪水就这么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这首歌是我在柴静的《看见》中发现的,歌词曲调很忧伤,但同时又感觉给人一种希望,我觉得用在结尾特别合适。

最后奎尼虽然还是走了,但却走的很安详,没有任何遗憾,而哈罗德和莫琳也因为这场旅程化解了彼此间的隔阂,重新找回了初恋时的那种快乐,一切都变好了,不是吗?

就像我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所以事情的结尾都是好的,如果它没变好,那就说明它还没结束。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4

我从来不知道该用什么去丈量距离,是时间还是长度,是纳米还是光年。直到读完《一个人的朝圣》我才明白,丈量距离最好的单位是生命。

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历经87天627英里,重拾遗失了二十年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叫哈德罗的退休老人,某天意外地接到好久没联系的好友奎妮的一封信,信里说奎妮得了癌症,哈德罗想到以前和奎妮一起在工厂做工的日子,他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奎妮写了一封回信并亲自去投寄,但是一路上他都在找下一个邮筒。晚上他在加油站碰到了一个女孩,他把这件悲痛的事告诉了加油站女孩,女孩也和他讲了一件让自己后悔的事,也正是这件事让哈德罗决定徒步去奎妮的城市看望奎妮。一路上,哈德罗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自大的远足男、热心的临时医生玛蒂娜以及后来遇到的维尔夫……这一路除了形形色色的人,老人也一次次与脑海中尘封已久的记忆相遇,与妻子相识相恋的美好过程、与儿子的幸福时光以及与奎妮一起相处的日子,每一段记忆都是一个离别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让人激动不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一路走来,哈德罗这几十年的生活无论痛苦还是快乐,都让这段贯穿英格兰对角线的距离不再是一个关于徒步悲伤、回忆伤心的故事。

一封普通的信、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一份单纯的信念,都让这个故事在平凡中透露出点点感动。“走走走”这是哈德罗在路上唯一的语言,他坚信,只要自己走过去老友就会康复起来。就是这简单的语言支撑着哈德罗,也是这简单的语言没有让哈德罗在喧嚣嘈杂的媒体前迷失自己,这大概就是信念的力量吧。

这一段路的距离,哈德罗用生命去丈量,同时去感悟自己与妻子与儿子的关系。庆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明白了他与妻子的爱情并没有像他以为的那样结束,他们之间还是有绵延而细腻的爱,即使他们分居了二十年。而他对儿子的感情也并不是妻子想象中那样冷淡,虽然儿子现在离开了他们,但是那份爱依旧在。所有被疏远的距离都是不能够被丈量的,但是可以被弥补回来。

后来,哈德罗顺利看到了奎妮,那个曾经可爱可敬的女人,现在已经被病痛折磨的没有了样子,在哈德罗看望过奎妮之后她也安然地离开了世界。也许正是知道哈德罗会来看她,奎妮才撑了这么久。两封简单的信、一份小小的信念,却让两个人都坚持了这么久。

故事的结尾是哈德罗与妻子莫琳牵着手慢慢走向海岸,两个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伴着浅浅的笑声越走越远……重拾爱情、亲情与友情的哈德罗在这一刻是极幸福的。

生命并不害怕距离,甚至距离是体现生命本质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些被疏远的感情,被撕扯的回忆都是装点生命的一部分,它们从来不会丢失,如果你找不到它们了,跨过那一段被现实迷雾笼罩的距离,你会清晰地看到它们,而这一段距离,需要你用生命去丈量。

我相信,有距离的生命会更美,当有一天我们老了,站在岁月的尽头回望,你会觉着用双脚、用心、用信念走过的距离和生命熠熠生辉。

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三个词:信念、改变、坚持!

信念是探寻人生真谛、发现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信念。

哈罗德在接到老友的信之前的生活可以说是孤独的,甚至是痛苦的,童年母亲离家出走、父亲酗酒颓废最后把他赶出家门。好不容易长大,找到稳定工作、找到爱情、成家和当上父亲,由于生活中的种种错误导致儿子自杀,最终导致妻子对他的怨恨和疏离。在这种生活境况下,哈罗德都是低调生活,一辈子干一份工作,没升职,基本没有朋友,退休连欢送会都没有。退休后,更是日复一日的生活,生活没有一点改变。

尽管如此,但是哈罗德心底那种信念没有丢失,而且很强烈!他借着老友得癌症及听到加油站女孩的故事,触发了他心底的信念,决定开始行动,在行走中回忆思考人生的种种,终于发现世间的美好,找回心底的温暖。

在行走中,哈罗德积极面对自己性格缺陷,逐渐开放自己,与别人分享想法,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从中寻找人生真谛,努力改变自己,终于在短短八十几天内完成蜕变!

87天627英里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准备的六十多岁的老人是难以想象的,而哈罗德只凭一个信念“只要他走,老友就会活下去”坚持下来了。途中,他有太多理由和机会退却,如果他一退却,可能就又会回到之前生活状态中,前功尽弃。最终,他坚持下来了,找到了对妻子的爱,也找回了妻子对他的爱。爱才是我们心底最温暖的地方!

此时我刚刚读完《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我的心中升起淡淡的忧伤,雷秋?乔伊斯到底在诉说什么?主人公哈罗德于一个星期二早晨接到一位二十年前的老友奎尼?轩尼斯的一封信,信中说奎尼得了癌症,在贝里克的一个疗养院内,这里属于英国北部苏格兰的地方,而哈罗德此时住在英国南部英格兰的金斯布里奇。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5

哈罗德上路了。

从他收到来自老友奎妮的信,到他决定出发,一个人走路去看望千里之外,正在病榻上喘息将死的老友,这两者之间——不到四个小时。

庸庸碌碌,平凡安静孤独又莫名的执拗,哈罗德如此这般地过了大半辈子。他明白家里摆设的每一个小细节,却不明白活着的好处如何;他明白街头拐弯一家家小店的排列顺序,却不明白自己的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他了解隔壁邻居每日的作息时间,但是却不了解妻子心中丧子的悲痛和冷漠。

当生活平铺在他面前但是是一张一眼望尽的白纸时,哈罗德打算给它上点色彩。

于是,一个看似借口的理由,一个传说中真正“说走就走”的旅途就此展开。

在他打电话给奎妮说,要她等着,他要过去救她的时候,或许他心里根本还没有做好要独自一个人上路的准备吧?是这样的吧,难得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个机会,怂恿着他,生平第一次任性地,不顾一切地,大步向前。

只穿着他的帆布鞋,带着一点零钱和一份坚定的信念,甚至都没有折回家拿行李和做好路线规划。就在去寄信的路途中,就这样自然而然地错过一个又一个邮筒,就这样自然而然随心地前进。“简单到,只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鞋子破了就补,脚受伤了就休息,飘过每一站购买的小礼物,遇见的人,受到的帮忙,得到的无视和质疑,突然成名之后的无奈……所有这些伴随着哈罗德一同上路。他的坚韧能够说,简单得近乎执拗,他不懂人情世故不明白前路漫漫也不听他人的好生相劝,带着那只一路陪伴的小狗,只顾低头——“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在看到哈罗德抵住内心挣扎怀疑苦闷脆弱失望之后,历经长路漫漫翻越千山万水,跨越627公里,徒步行走87天,最后,最后,最后见到了他电话那头,以前对其承诺过的奎妮。然而,他见到的是——“奎妮像破了的洋娃娃一样任她(注:护士)摆布,这就是哈罗德记忆中她最后的样貌——一再忍受着,当别人将她提起来放在枕头上,开着他十分反感的玩笑。”

看到那里,故事将近结尾,我积蓄已久的情绪最后爆发,两行泪水忍不住下落。我一路看着哈罗德前进,和他一齐期盼盼望,想象着他能够赶在奎妮失去意识之前、在她死去之前到达,和这位改变了他一生,影响了他一生的朋友好好做最后的告别,好好倾诉一番。然而,当他到达的时候,才明白,许久之前因为手术,奎妮的舌头被摘除了。

好吧好吧,是不是现实都要这样打击人?哈罗德或许跟我想的是一样的。他做在河边的长椅上,一动不动。他似乎不想记起这一路以来自己的种种期望,他期望见到奎妮的笑颜听到她的声音和欢笑声。但他似乎忘记了,这一路的救赎,不仅仅仅是为了奎妮,更是为了他自己!许久的思索之后,他最后写出一封信,给那位当初无意间促使他急迫上路的加油站小姑娘,把他心里最黑暗,最深处的那个秘密一纸告知。啊,他最后愿意应对那段关于儿子的悲伤过往,他也最后明白如何去承受大悲大痛,如何再次,和自己的妻子牵起手拥抱并亲吻彼此。我感受到他真正地快乐起来了。

故事最终结束在,他们夫妻讨论着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的舞会,哈罗德说了一句逗趣的话惹得妻子笑得前翻后仰。这句话是什么?其实这句话是什么真的重要吗?

重要的是,哈罗德最后明白,他需要珍惜的是什么了。

去年。当朋友给我介绍一本“适合你这种喜欢一个人去旅行的人看的”书时,我刚从云南四川兜一圈回来。

一个人去旅行,搭顺风车坐火车,遇搭讪遇骗人遇好人,遇地震遇坍塌遇大雪,五味杂陈,能够说什么都体验过了。去年那时,那是一段人生的迷惘期,刚大学毕业,在陌生的城市上班倍受打击,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明白未来究竟在哪里。说这话矫情了,可当时确实是这样想的。那时心里有一个声音说,“不如出去走走吧。”

其实我不明白自己到底能去多久,能去哪里。但是,重要的是,我出发了,并且一路向前。

我从广州出发,我来到形色匆匆黝黑面容各带笑颜的昆明,我感受过大理和双廊的恬静舒适,我看过香格里拉的藏族情怀,我在纳帕海草原上起舞,我踏上海拔4000多米的亚丁,我走过慢节奏的成都,我飘过火车城市株洲,我回到自己的广州。22天一路前行,我甚至忘记了,当初决定出发的时候,是为了找到所谓的“真我”。那些散落在旅途中点滴的记忆,那些和陌生驴友的谈笑风生,那些我纳入眼里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景,或许都已然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于是我最后明白,在我“寻找真我”的路途上,我又在“创造真我”,这个鸡和鸡蛋的轮回,让我豁然开朗。

原先我不是没有真我,只是,完整的我,还在路上,等着我去寻找。

真实地应对自己,理解自己的不完整,在每一个日子里努力着,整装待发,随时遇见一个路口,随时转弯,只为了拾掇一路的零星碎片,拼凑完整的自己。

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有许多人每一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这看似再简单但是的事情,然而却有那么多人困顿自己的世界,无法真正迈开脚步。旅途,不仅仅仅是真正地迈开脚步前进,还有,真正往自己内心深处前进,更加看清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6

哈罗德上路了。

从他收到来自老友奎妮的信,到他决定出发,一个人走路去看望千里之外,正在病榻上喘息将死的老友,这两者之间——不到四个小时。

庸庸碌碌,平凡安静孤独又莫名的执拗,哈罗德如此这般地过了大半辈子。他知道家里摆设的每一个小细节,却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如何;他知道街头拐弯一家家小店的排列顺序,却不知道自己的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他了解隔壁邻居每日的作息时间,但是却不了解妻子心中丧子的悲痛和冷漠。

当生活平铺在他面前不过是一张一眼望尽的白纸时,哈罗德打算给它上点色彩。

于是,一个看似借口的理由,一个传说中真正“说走就走”的旅途就此展开。

在他打电话给奎妮说,要她等着,他要过去救她的时候,或许他心里根本还没有做好要独自一个人上路的准备吧?是这样的吧,难得生活中会有这样一个机会,怂恿着他,生平第一次任性地,不顾一切地,大步向前。

只穿着他的帆布鞋,带着一点零钱和一份坚定的信念,甚至都没有折回家拿行李和做好路线规划。就在去寄信的路途中, 就这样自然而然地错过一个又一个邮筒,就这样自然而然随心地前进。——“简单到,只是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鞋子破了就补,脚受伤了就休息,路过每一站购买的小礼物,遇见的人,受到的帮助,得到的无视和质疑,突然成名之后的无奈……所有这些伴随着哈罗德一同上路。他的坚韧可以说,简单得近乎执拗,他不懂人情世故不知道前路漫漫也不听他人的好生相劝,带着那只一路陪伴的小狗,只顾低头——“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

在看到哈罗德抵住内心挣扎怀疑苦闷脆弱失望之后,历经长路漫漫翻越千山万水,跨越627公里,徒步行走87天,终于,终于,终于见到了他电话那头,曾经对其承诺过的奎妮。然而,他见到的是——“奎妮像破了的洋娃娃一样任她(注:护士)摆布,这就是哈罗德记忆中她最后的样子——一再忍受着,当别人将她提起来放在枕头上,开着他非常反感的玩笑。”

看到这里,故事将近结尾,我积蓄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两行泪水忍不住下落。我一路看着哈罗德前进,和他一起期待盼望,想象着他可以赶在奎妮失去意识之前、在她死去之前到达,和这位改变了他一生,影响了他一生的朋友好好做最后的告别,好好倾诉一番。然而,当他到达的时候,才知道,许久之前因为手术,奎妮的舌头被摘除了。

好吧好吧,是不是现实都要这样打击人?哈罗德或许跟我想的是一样的。他做在河边的长椅上,一动不动。他似乎不想记起这一路以来自己的种种期望,他希望见到奎妮的笑颜听到她的声音和欢笑声。但他似乎忘记了,这一路的救赎,不仅仅是为了奎妮,更是为了他自己!许久的思索之后,他终于写出一封信,给那位当初无意间促使他急迫上路的加油站小姑娘,把他心里最黑暗,最深处的那个秘密一纸告知。啊,他终于愿意面对那段关于儿子的悲伤过往,他也终于知道如何去承受大悲大痛,如何再次,和自己的妻子牵起手拥抱并亲吻彼此。我感受到他真正地快乐起来了。

故事最终结束在,他们夫妻讨论着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的舞会,哈罗德说了一句逗趣的话惹得妻子笑得前翻后仰。这句话是什么?其实这句话是什么真的重要吗?

重要的是,哈罗德终于知道,他需要珍惜的是什么了。

去年。当朋友给我介绍一本“适合你这种喜欢一个人去旅行的人看的”书时,我刚从云南四川兜一圈回来。

一个人去旅行,搭顺风车坐火车,遇搭讪遇骗人遇好人,遇地震遇坍塌遇大雪,五味杂陈,可以说什么都体验过了。去年那时,那是一段人生的迷惘期,刚大学毕业,在陌生的城市上班倍受打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未来究竟在哪里。说这话矫情了,可当时确实是这样想的。那时心里有一个声音说,“不如出去走走吧。”

其实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去多久,能去哪里。但是,重要的是,我出发了,并且一路向前。

我从广州出发,我来到形色匆匆黝黑面容各带笑颜的昆明,我感受过大理和双廊的恬静舒适,我看过香格里拉的藏族情怀,我在纳帕海草原上起舞,我踏上海拔4000多米的亚丁,我走过慢节奏的成都,我路过火车城市株洲,我回到自己的广州。22天一路前行,我甚至忘记了,当初决定出发的时候,是为了找到所谓的“真我”。那些散落在旅途中点滴的记忆,那些和陌生驴友的谈笑风生,那些我纳入眼里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景,或许都已然成为了我人生的一部分,于是我终于明白,在我“寻找真我”的路途上,我又在“创造真我”,这个鸡和鸡蛋的轮回,让我豁然开朗。

原来我不是没有真我,只是,完整的我,还在路上,等着我去寻找。

真实地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整,在每一个日子里努力着,整装待发,随时遇见一个路口,随时转弯,只为了拾掇一路的零星碎片,拼凑完整的自己。

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事情,然而却有那么多人困顿自己的世界,无法真正迈开脚步。旅途,不仅仅是真正地迈开脚步前进,还有,真正往自己内心深处前进,更加看清自己。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第5篇】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600字

【第1篇】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这本书与上学期所读的《守望的距离》有着同样的本质、或者说是同样的灵魂,更为贴切。

在序言中,周国平提到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年老之后就不再写文章,他认为自己再写书也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法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的事。所以他认为写书无用,而是改用行动。是啊,现在这个社会,每天都有新书出版,每天都要印上成千上万本书,即使里面再多一本,通常也改变不了什么。虽然稀世的好书总会有,可是几率却总太小。

不仅是托尔斯泰,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朝圣路”。这条朝圣路,就是指引我们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的路。不管托尔斯泰放弃写作这个选择到底是对是错,他起码如自己的愿走了那条路。在这点上我们应学习托尔斯泰,自己规定好自己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前进,人生就是为了理想而存在的,人生只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才变得更加圆满、更加的有意义。

《各自的朝圣路》中讲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故事与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人生的朝圣路上安稳前进。我很喜欢这些哲理性的东西,他们听起来让人仿佛突然理解了什么,突然灵光一现,找到了什么答案。这些道理指引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前进,不让我们迷失路途,陷入深渊。

我的朝圣路呢?是什么?我的目标、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已经不再是稚嫩的孩童,是时候该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了。也许你会在十字路口迷茫,也许你在选择后遭到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坎坷,但是在路的另一端,就是我们的“圣”所在之地,找到了它,我们的人生也就圆满了。

可大多数人都像托尔斯泰一样,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了自己真正要选择的是哪条路,这样就导致了无法走到路的终点,遗憾终生。

尽管是这样,不管路途是否正确,我们还是应积极地向前走,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有味。

【第2篇】

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上面的这段话并不是我说的,它是周国平先生说的。各自的朝圣路,我们每个人向未来行进的道路,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朝圣路。我们朝圣的路必定是不同的,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完全相同的人,广而延至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人生,必然是不同的。

各自的朝圣路,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心须有着朝圣者的心态,虔诚,忠诚。我们各自的内心深部,倘若缺失了这么一份心态,这么一种境界,那么我们的灵魂会感到孤独,孤独的行进在朝圣的这条路上。处于我们现在的这个阶段,处在现在的这种状态。激情,青春张扬,却内心敏感脆弱,迷茫相随。我们正在学会思考,学会思考自己前面的道路。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的灵魂很多时候也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常态,或许在喧闹中你会感觉不到这种孤独感,或许在有人相陪的时候你不会感觉的到。可是一旦你剩一个人了,你必须自己思考了,必须自己权衡事情了,必须做出自己的决定了,那时你会真切的感受得到,孤独的存在,但它或许也是好的。也正如《各自的朝圣路》所传达出的意思,学会和自己说话,也许你会发现真正的知心之人真的是那么稀少,古语不是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与人之间天生就是有隔膜的,正是这种隔膜,它保持着一份距离,这才让我们学会去尊重彼此。

其实与自己没距离的,或许是我们自己本身。可是,就像平日里我们所熟知的,人最最难以理解的,了解的,恰恰又是自己本身。这就陷入一种矛盾了,我们既然与自己没距离,却因为人的很多本能,很多瞬息间的东西,使得自己却又非常难以了解自己。连自己都了解不了,想要花费时间花费精力去了解朋友,亲人,或许真正能了解的也只能是表象了。

学会和自己的内心谈话,学会尝试去了解自己,尽管我们可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但是我觉得这还是有必要的。这样,在我们各自的朝圣路上,才不会那么的忐忑不安,不会那么的摇摆不定,不会那么的后悔重重。朝圣的路上要保持着那颗虔诚的心。

这事实上是我们的人生之路,未来之路,思考的清楚些总比糊糊涂涂的过好些。最后想说的是,我觉得周国平先生的为人很谦逊,至少我从他的文字里读出的是这么一个感觉。一如他的文字,质朴,无华,真挚 。

【第3篇】

读这本书你会从你的世俗生活中抽身而出,踏上你追寻精神的朝圣路,一翻开此书,你就是一个朝圣者。

在序言中,周国平提到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年老之后就不再写文章,他认为自己再写书也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法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的事。所以他认为写书无用,而是改用行动。是啊,现在这个社会,每天都有新书出版,每天都要印上成千上万本书,即使里面再多一本,通常也改变不了什么。虽然稀世的好书总会有,可是几率却总太小。

不仅是托尔斯泰,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条“朝圣路”。这条朝圣路,就是指引我们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的路。不管托尔斯泰放弃写作这个选择到底是对是错,他起码如自己的愿走了那条路。在这点上我们应学习托尔斯泰,自己规定好自己的目标,并朝着目标前进,人生就是为了理想而存在的,人生只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才变得更加圆满、更加的有意义。

《各自的朝圣路》中讲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故事与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人生的朝圣路上安稳前进。我很喜欢这些哲理性的东西,他们听起来让人仿佛突然理解了什么,突然灵光一现,找到了什么答案。这些道理指引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前进,不让我们迷失路途,陷入深渊。

我的朝圣路呢?是什么?我的目标、我的理想是什么?我总觉得我的专业水平跟不上前进的步伐和要求,所以我会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学前教育理论以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我会加强自身修养,做好不同的角色,与身边和周围的人朝着健康、宁静、幸福的理想之路前进。我们已经不再是稚嫩的孩童,是时候该思考一下自己存在的意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了。也许你会在十字路口迷茫,也许你在选择后遭到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坎坷,但是在路的另一端,就是我们的“圣”所在之地,找到了它,我们的人生也就圆满了。

可大多数人都像托尔斯泰一样,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意识到了自己真正要选择的是哪条路,这样就导致了无法走到路的终点,遗憾终生。

尽管是这样,不管路途是否正确,我们还是应积极地向前走,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有味。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600字

【第6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800字

迈向未知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土地永远在那里,为人与万物而备。

这是一个关于爱,关于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的故事。六十五岁的啤酒厂退休工哈罗德·弗莱在收到二十年未见老友奎妮·轩尼斯的来信后,为了治好她的癌症,他从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最东北,横跨整个英格兰。同时,自人诞生一天起就困扰着人们的,亘古不变的问题“我是谁?”,哈罗德用87天,627英里的行走寻找得到了答案。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奎妮并没有因为哈罗德的到来而继续她的生命。但我们并不为此感到悲伤,因为这艰难的六百多英里,不仅使奎妮拥有了希望,也使哈罗德在跨越时间与地理风景的过程中,走过现实百态,经过自我,看清了他的一生。

布克文学奖入围语言:“这本小说用强有力的声音讲述了充满英式趣味的独特故事,优雅、细腻、感人。”书中,哈罗德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走过各种各样的道路,经过乡村与城市。关于道路,道路是一种永恒的意向,它永远指向那个意向中的远方,也可能会把路人引向绝望。

哈罗德的生活平静,儿子自杀,夫妻疏离,日复一日。现实于他而言如同烦躁的梦境。他像《毒木圣经》中描写的“眼睁睁地看着万事万物一个一个凋零”而麻木无力。他遇见加油站女孩,遇见喜欢简·奥斯汀的女人,遇见酒鬼,遇见医生玛蒂娜。他说他知道自己在做一件“毫无逻辑的事”,等待一个“他们都说”不会再回来的人,徒步去看一个“不知道有没有在等待自己的人”。但他接受了一切,接受是新的开始的第一步。

弗尼吉亚·伍尔芙说过:“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永远地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哈罗德并不知道行走的意义在哪里,他只是从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前面的微小动作开始,选择忽略一切证据,去期待一种比不言自明的现实更大,更疯狂,也更美好的可能性。

奎妮在最后感到“有什么东西来了,像呼吸一样轻松自然”。死亡像水消失在水中一样简单无形,而有些实际上是本能的东西做起来却很难。走路、吃、说话和爱。

哈罗德不会生活,也不懂得应该怎样去爱。他是笨拙的,小心翼翼的,觉得幸福地生活似乎很难。当他走在路上,看到土地在他脚下延伸,闲花野草恣意生长,世界才终于愿意在这个老头眼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真面目。他要去看的奎妮不是他的恋人,而是他遗落在英格兰最北边的自己。

我们知道在这世界中好看的皮囊数不胜数,有趣的灵魂少之又少,所以我们深爱着仅靠一双帆船鞋万水千山走遍的老头哈罗德。于哈罗德而言,过去的人们将不会在有斗争与伤痛,他们会成为他走过的空气的一部分。书中的人们和现实里的人们在做着形形色色的决定,有些决定既会伤害他们自己又会伤害那些爱他们的人,有些决定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还有一些决定会带来欢欣快乐。而我们一边做着决定,一边又与哈罗德一同走在路上,看着绣线菊,飞燕草和栎木银莲开放。我们踏在真实广阔的土地上,注视着世间万物,惧怕又充满期待地准备好迈向未知。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800字

【第7篇】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800字

【第1篇】

翻开《各自的朝圣路》这本书,在书中我结识了诸多的朝圣者,更让我感受到周国平先生文字之间所渗透出的智慧、宽容和静默的力量,可以净化心灵,使我们的心灵变得丰富、善良、更高贵,着实令人感叹与钦佩。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而我们比任何时代人都更加繁忙,也享受着比任何时代更加丰裕的物质,但却仍然感到失落,这让有些人很不解。记得有些长辈曾经说过,他们年轻的时候,每天赚得钱不多,但是够花,每天吃的并不是很好,但是吃得有滋有味,看看你们现在有些人,工资不低,想吃啥吃啥,总是觉得生活平淡,没意思。长辈的话使我沉思。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呢?我想:要想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有理想,有目标。不仅仅是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还要使自己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当代,成为一个精神生活富足的人。因为精神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和生活价值。

读着读着,我觉得我已经踏上了自己的朝圣路。这本书的篇幅虽短,但句句精悍,特别读到“精神生活的哲学”这篇文章时,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精神的高贵。其实读周国平的书,给我最大的裨益就是那种精神气质对我的感染,这些文字在充分显示着精神的力量,打开他的文字,你就会找到真正的自我。

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这本书,理解时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我总担心自己理解的是否有所偏差,不禁在学年组老师中经常的谈论,有时我们电话联系,有时微信沟通,有时qq在线,有时还会聚在一起畅所欲言,在交谈中更深刻、更透彻的了解了书中的精神所在。特别是每每听到我们组长对某篇文章剖析之后,受益匪浅。记得她分析的这篇文章《苦难的精神价值》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听听,不是所有的苦难你都可以承受的,有时,你都不配承受苦难。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能抱怨、退缩,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压力对于我何尝不是历练。当你经历过压力和困难后,你会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这也是苦难的价值所在。就我个人来讲,我有深切的体会,我发现人经过一定的苦难磨练后会变强大起来。比如,上学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诵诗会活动和在进修讲的一节微课程,当时压力特别大,虽然过程很痛苦,可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我发现自己强大起来了。如果现在再让我面对这样的困难,我就不会像起初那样感觉压力那么大,因为压力和苦难让我的精神世界强大起来。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当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其实,能承受苦难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能承受苦难也是一种幸福!

读完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之后,我确定我要做一个有信念、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做一个精神世界强大的人。此时此刻的感觉,和这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是,不怕,我会继续深入读下去,努力拉近我和周国平在精神生活的距离。

【第2篇】

如果说,我真正开始涉及生命的哲学,该从这本书开始吧,所以,很想将它推荐出来。

“我仿佛结识了一个个不同的朝圣者,他们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是的,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不管你认识了多少朋友,看到了多少不同的人生的路,只要拥有一种精神,坚定了脚下的路,会发觉,即使与其他人朝圣的心路不同,亦不会孤独,而非被落下,这反而是一种独特,独特的你,独特的价值观念,独特选择的路。

“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认识,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我们无需去猜测些什么,或极力去证明什么,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灵魂与思想,不要试图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这等同于强奸。我们只需并肩行走,这让我想到《海贼王》,路飞、索隆、香吉士、娜美……他们都有各自的梦想:成为海贼王、世界第一剑豪、all blue、画世界航海图,但却一同航行。也许就是这样,我们去做的就是为自己努力并相互关照,谁也不是谁的梦想,心中的光明就是自己的,不是因为周围的人,只是因为梦想必经的路相同,我们走到了一起。

“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性的某些特质,惟有藉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苦难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如果你真的愿意接受,像接受幸福一样被它沐浴,也许真的有点“受虐”倾向,陀斯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只有你从苦难中站起来,才真正的配得起拥有过它,如若非此,没有任何意义,那就只有空谈“我受伤了”和“生活对不起我”的暗泣。

“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灵魂。由于被废黜,精神有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命运。然而,不论怎样被废黜,精神终归有着高贵的王室血统。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一些人默记和继承着精神的这个高贵血统,并且为有朝一日恢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

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这似乎在号召者我们去不断充实自己的价值观,如果你承认自己有高贵的王室血统,这就类似你是否承认自己与动物有区别一样,有着天生赋予的思考能力却要自己去充实灵魂,去夺回王位。而思想空虚的人,便留下了空壳的躯体,空荡的宫殿。

像这样,书中洋溢着让我去思辨的文字,我相信你亦会获益很多。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800字

【第8篇】《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000字

给生命来一场朝圣

朝圣,词典里的解释是,信教徒对自己圣地的一种朝拜活动。后来引申为去一些神圣的重要地点的历程。如果,有人只是为了纯真美好的友情,徒步来一场历时87天,长达627英里的朝圣之旅,你相信吗?

没认识哈罗德·弗莱之前,我是不敢相信的。哈罗德是谁呢?他是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名作《一个人的朝圣》里的主人翁。这本书,是我姑奶家的蕾小姨暑假从上海回来时送给妈妈的。妈妈看过后,觉得很不错,建议我可以试着读读。

之前也看过很多儿童类的外国作品,主动阅读一本非儿童类外国作品,却是第一次。真正的好书有这样一种本事,它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可以很小菜一碟地吸引你一路读下去。《一个人的朝圣》就是这样一本书。虽然很多内容深奥到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难以理解,但是不妨碍我读懂了哈罗德对友情,亲情的爱护和珍惜,以及,他那种坚持不懈的努力。

读着哈罗德的故事,我就想起了我外公。他在病重之时,唯一的儿子我舅舅没能提前回来伺候他。后来,外公突然去世,他们俩最终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这成了舅舅一直不能释怀的遗憾。亲人之间因故都不能做到最后道别,为一个分隔二十多年的朋友能做到吗?哈罗德做到了。尽管这只是个小说里的故事,可是,我相信生活里也一定存在这样的故事。

阔别二十多年的同事奎妮·轩尼斯给哈罗德来信。她得了癌症,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特地写信来跟哈罗德道别。哈罗德震惊之下,礼貌地回了封简短的回信,然后,就去邮寄。路上,他经过了好几个邮筒,两辆邮车,还有一位邮差。可是,他始终没好意思把信投出去。他总觉得就那么几句礼节性的安慰与问候以及祝福,是多么的轻飘飘啊!

突然,他生发了一个大胆的把自己也吓一跳的念头:走路去几百英里外的贝里克去看望奎妮!也许你要问了,为什么是徒步,而不是坐车或者其他快捷的代步工具呢?因为决定去之时,哈罗德给奎妮的疗养院打了电话,要对方转告她,他要去看望她。他觉得,他一天没到,奎妮就一天还活着。他要奎妮长久地活下去。

就这样,这个麻木窝囊地过了几十年的男人,开始了一趟震撼很多人心灵的旅途。一路上,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被人嘲笑过,也被人钦佩鼓励。他经历了种种艰辛,也收获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很多人知道了他这个勇敢善良的朝圣者。很多人受他感染而主动去找回失去很久的亲情友情。最后,哈罗德不仅见到了奎妮,还和妻子莫琳和好如初。

之前,他和妻子以及唯一的后来不幸死去的儿子间一直有很深的隔阂。他们彼此像生人一样淡漠。这一趟旅途,哈罗德一路走一路回忆思索以往的生活,明白了自己对家庭的很多不足。妻子莫琳在哈罗德走后,也思索明白了很多之前存在的误会。

这就像书里的一句话:当你走出车门真真切切用双脚走路的时候,绵延不绝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事物。徒步旅途对于哈罗德最大的改变就是,他再也不是之前那个哈罗德了。他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回了新生活的轨迹,他给自己的生命来了一场伟大的朝圣。

哈罗德让我们明白,只要坚持不懈,抱着一颗朝圣的心去做一样事,就会成功。就像我们现在,只有抱着朝圣的态度去学习,积累能量,长大后,才能有更多更大的力量去朝圣一些我们喜爱的,对自己和社会都有益的事情。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000字

《朝圣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