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读后感 > 读后感
栏目

黄州突围读后感(3篇)

发布时间:2023-02-23 热度:80

【导语】黄州突围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3篇优秀的黄州突围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州突围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黄州突围读后感

【第1篇】黄州突围读后感600字

黄州突围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州突围读后感范文600字(通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州突围读后感600字1

谈起苏东坡,不论是在书画上,还是在诗词中,都有着极高的声望,他似乎像一位圣贤,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人理解他,有些超然物外。但是,他的观点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受到无数的赞赏。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东窗事发,苏东坡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流放黄州。身边的繁华好似潮水一般退却,昔日的得意刹那间也烟消云散了。面对这一切的不公世道,他心中有恨,但是身为人臣,他终究选着了恨自己。就像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那样:“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他们的正当用途决不在这里。”

这场灾难对于苏东坡来说,也应该算得上是一种福了,或许我们这样想:倘若没有这次变故,他将永远只是一个在污浊的官场里自命清高的一名文官罢了。但是,经历了四年的黄州流放,昔日的故友一个一个疏远自己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将那子虚乌有的罪名强加在他身上之后,才真正的大彻大悟,从而真正的认清楚世界的真面目,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

在我们看来,这个由无尽的困难、挫折所形成的包围圈是极难突破重围的,但是,苏东坡却坚持下来并陈宫的突围出去。他并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只是试图在为自己做着最后的辩护,仔细地解释那子虚乌有的流言,对于一个文化人,它仿佛就像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孤独。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

他突出重围,像凤凰在烈火中重生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

有时候体验挫折和磨难就好像人生心灵的一次烈火重生,是人生的一次洗礼。

黄州突围读后感600字2

《黄州突围》说的是苏轼因一个“乌台诗案”卷入灾祸之中,几度逼近死亡边缘,最后被贬黄州一事。

通读全文,心中不免有万般无奈与愤怒,在那样一个封建的年代,苏东坡作为一个超群的人,他竟会为自己的才华而受人排斥乃至陷害。他的才华造就了他,也害惨了他,人性的歪曲不允许他再出众下去。他如此潇洒,却又如此狼狈。莫非出众的人就必是异类,我觉得不是的,是他人内心的阴暗而将苏东坡视作异类,因为他让他们无地自容,既然才华比不上他,那就只有毁灭他。那样黑暗心理的人们,若是苏东坡不存在,他们会写出大文章来流芳千古吗?不会的,尽管也许他们会在那个时代显赫一时,但凭着他们不健全的心灵,必是遗臭万年。

苏东坡在全文的叙述中是如此老实,别人揍她,骂她,但他难有哀叫,没有辩解,这样人们对它愈是欺压。我一开始甚至有点恨苏东坡的性格,既然自己是无辜的,那为什么不去解释并再去向他们反击,把他们一个个除掉呢?到后来我才发现,如果苏东坡当初真的与那群人硬碰硬,那么必是更硬的石头才能获胜。苏东坡必是死路一条,但苏东坡避他,让他,忍他,不理他,以柔克刚,才保证自己能免于死地,这也许算得上是“佛系”,不争,不吵,让万事顺其自然,这或许是苏东坡能那么豁达又少忧的原因吧。

再说说当时的社会,宋朝应该算的上是封建文明最发达的时候,但那么高文化的社会,为何又有那么多低素质的人呢?我认为出现这种人的原因与当时文化程度无关,与其真正有关的,我认为是封建,宋代是封建社会,而不是高度文明社会,是封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圈住了人们本应宽大的心灵。封建让他们从内心看到的事物太少,而苏东坡却从内心看到了比他们多了太多的东西,就必会遭到嫉妒。你能看到的,他也能看到,你看不到的,他照样看得清晰,这是一种被实力碾压后必生出的嫉妒,那些人身上带着封建的腐朽与愚昧,而苏东坡却带着超前的.智慧,二者碰撞出的不是火花,是可悲。

封建是停止,是压迫,是帝王与奴隶,必会可悲,现代是创新,是自由,是人与人,必会灿烂,封建带的是思想上的狭隘,而现代则是心灵上的宽阔。

愿以后的世界不再可悲,尤其是封建上的可悲。

黄州突围读后感600字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涛声依旧,时代虽已远去,但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永不离去。

作家余秋雨为我们展现了苏东坡的生命线。他高高在上,却又可亲、可爱;他被贬黄州,却又舍生忘己。我从中也明白了为什么文人那么衷爱于苏东坡,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正如他所言“高处不胜寒”。

“乌台诗案”的飞来横祸砸向他,躲也躲不过,反而让那些无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钻了空子。他被无数肮脏之手推进了监狱,“诟辱摧残”,差点葬送了性命。最终得以苟全性命、贬谪黄州。于斯,苏轼的一段与“黄州”休戚与共的人生拉开了序幕。经历了生死折磨,看尽了人世炎凉,东坡开始在此思索,悔不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自我的检讨,又怕因此连累亲友,重情重义的他便想“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苏轼《临江仙》)入黄州,生活困苦,却在这里又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种洒脱、飘逸的豁达之大怀,“如积水空明”,随缘自适。文末,余秋雨谈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黄州这块贫瘠之地,给了苏东坡成熟,让苏东坡看透了风尘,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也就此明白了何为“苏东坡突围”,不仅指苟全性命于小人围攻、退而居山中归隐,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郁,思想性格与才华变得成熟了。我特别喜欢余秋雨先生关于“成熟”的这段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字,留给我们的是不尽的感喟。

黄州突围读后感600字

【第2篇】《黄州突围》读后感800字

我读苏轼——读《黄州突围》有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很喜欢苏轼,无论是其黄州前豁达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黄州后成熟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乌台诗案的过程,不必赘述。无论有多么复杂的政治与文化原因,在我看来,这都是一桩子虚乌有的迫害。好事之徒的嫉妒催发出恶意,不幸的是,更多的人落井下石,乘人之危。“寂寞沙洲冷。”于是,那个千年之后的我们还需要敬仰膜拜的文学之魂,就那样被一群小人无耻的蹂躏,禁锢在黄州这不毛之地。文学,从未如此一文不值。

“不识庐山真面目。”我们总是对从前的伟大宽容尊重,却对处于同一时代的高贵嗤之以鼻,苛刻而刁难,这是人性的弱点。而人性的可悲之处还在于,我们始终做不到“以史为鉴”。孔夫子奔波各地,游说诸侯,无人理解,郁郁而不得志;余秋雨先生亲历的文化大革命,多少孱弱无辜的文人遭受迫害。他们都与苏轼一样,经历了自己的“乌台诗案”,经历了那一段“黄州”。一幕幕异曲同工的悲剧,在历史的长河中上演,没有闭幕。

“一蓑烟雨任平生。”幸好,那是苏轼。

黄州的苏轼坐了下来,在简陋的屋舍内,现实政治活动的失败孕育出理想文学创作活动的春天。“休将白发唱黄鸡。”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子瞻成熟了,觉醒了,甚至于脱胎换骨了,他渐渐回归于清纯与空灵,淡泊与安静。苦难,没有打垮他,反而打磨了他,使他的光芒,熠熠而不刺眼。

“庭下如积水空明。”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正是因为那些必不可少的人生苦难,恰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成就了其不朽的作为,像锋利的刀刃雕琢着不成型的璞玉,越残酷苛刻,越完美无暇。孔子著五经而流芳百世,文化大苦旅后的诸多文人也如余秋雨先生般在文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人生的意义似杯中的清水,必经苦难的蒸馏。他们都成功实现了“黄州突围”。

有时我也做不切实际的幻想,若历史能经我手,乌台诗案这一章必先抹去,让苏轼做回以前那个天真豁达,心直口快的子瞻,那样的诗词圣手,也许更加熠熠生辉。

但是历史,不容改变。也罢,“多情却被无情恼”,天真也罢,成熟也罢,只要是苏轼,便满心欢喜了。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溪流汇成了湖。”

《黄州突围》读后感800字

【第3篇】《文化苦旅》黄州突围读后感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知道这段话是余秋雨先生写的',一直喜欢这段话。今天读先生的《文化苦旅》——黄州突围,终于找到这段文字的出处。

对于苏东坡最初的认识,来自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他说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全才最可爱的男人,于是一直崇拜和景仰。今天看先生的《文化苦旅》——黄州突围篇,东坡的悲惨遭遇和经历,竟让我几次泪目。

苏东坡一生走过和流放过许多地方。这些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但是僻远的黄州却给了他最大的惊喜和震动。

他来到黄州之前,正陷入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中。我们也许会猜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的珍惜他,虔诚的仰望他。事实恰恰相反,无数卑劣文人与小人的嫉妒、诽谤和诬陷,让这个旷达、单纯的男子不知身犯何罪,竟让差人用绳子捆扎着,像驱赶鸡犬一样,走在示众的路上!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于是,那个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在牢房里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许多他昔日的好友竟在他危难时悄悄地躲避了。但是毕竟有勇敢之人,仗义之人。

杭州的父老乡亲在他入狱后公开做了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

狱卒梁城,知道他是个大文豪,无人时尽力照顾他的生活,连每晚的洗脚水都为他准备了。

他的朝中好友,甚至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也仗义执言。

最动情的是那位太皇太后。

如此形势下,皇上释放了苏东坡,将其贬谪黄州。

由此看出黄州对苏东坡的重要。

在黄州的日子,凄苦的生活,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将内心寄托于无言的山水,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明,“他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在无情地拨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是佛教让他习惯于淡泊与静定!

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与生命的原始意味。

也是在这时候,他自号“东坡居士”,完成了由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艺术与才情又获得了一次蒸馏与升华,他真正成熟了。

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文字,秋雨先生对他蜕变后的解读!

《文化苦旅》黄州突围读后感

《文化苦旅》黄州突围读后感

《黄州突围读后感(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