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心理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心理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向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3000字
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
对于大学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强烈的渴望,那么完美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务必理解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我决定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只有自我才能使一切完美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大学而沾沾自喜,也许我们正为过了学生会的面试而庆祝。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此刻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足,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悔恨。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它却是十分现实的。我们如果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机遇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掌握此刻,做到问心无愧,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们必须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坚实的步伐永往向前,胜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能够参加各类社团,能够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情绪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齐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齐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我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我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情绪。。www.diyixinde.com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仅只是简单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我: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我的,自我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期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我说:“我无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我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取适合自我的用心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潜力,提高自身的认知潜力。了解自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我建立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忙。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十分重要。
1、'观察者偏见'——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通常,人们看到的只是、听到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的面目。大多数人都是有偏见的。要克服偏见,可透过加强团体合作增强相互的依靠感(感到对方存在的价值)和信任感,产生深厚的友谊。
2、“安慰剂效应”——个体对治疗会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导致的健康的增强。因此,在必须的情景下,个体心里认为“我就应如何”,有时结果也常常会真的表现为“如何、如何”。
3、触觉的妙用:经常触摸你所关心的人,并鼓励他人采用恰当的方式经常抚摸你,既能传递爱,同时对你和他人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好处。
4、“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透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冥想时,人们的意识在自我的呼吸上,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能够减少焦虑,个性时那些对环境中充满应急的个体。它也许会导致其他类型的认知提升。
5、酒精(心理学好处上属于镇静剂)的影响:一些人变得愚蠢、狂暴、友好、多话;而另一些人变得口出恶言和凶暴;还有一些人变得沮丧。短时光内消耗超多酒精会使中枢神经系统负担过重。
6、“无组织信息”的记忆术:自我以创造性的方式使用概念构成表象或构成句子或故事。
7、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同样一件事,分别从“喜欢”和“取消”的角度分析,喜欢的会更喜欢,取消的理由也会更充分,看决策者需要什么样的结果了。
8决策的参照点很重要:反复告知下属将加薪,真的加薪时他也不会高兴,因为他已有了参照点,如果意外加薪,可能会使他喜出望外。当然人们常用的还是雷打不动的目标激励。
9、人们热衷于自我做决策。
10、在人们的健康生活中,家庭和朋友的影响在生命历程中一向交替出现。
11、中老年人的“再生力”——对他人有职责心,以某种方式为社会做贡献,个性是要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并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是中老年人继续成长的关键。
12、学会成功地成长:巩固一个人的收获,减少损失。要永远选取自我最重要的目标,根据目标来优化个人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的阻碍要及时补偿或调节。
13、“用进废退”规则:许多认为与年龄有关的变化其实是由于不使用,而不是由于衰退。
14、拖沓的健康成本:更长时光的焦虑,以至于可能引发生理的病痛。
15、压力的评估因人而异:对一个人带来剧烈痛苦的情景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只是日常工作;有些状况给你造成压力,你的朋友和家庭却没事,所以人有时要有些钝感力。
16、改变认知,减少压力:重新标定应激源,想象他们处于较小威胁(甚至是可笑的)情景中,做当前可做能做的事或干脆想点别的事。反应过度,免疫系统可能会受到损害。
17、传统的健康实践:透过放松仪式来提升生活品质。(四个条件:安静的环境、闭上眼睛、舒服的姿势、类似心中反复吟诵一个短语等的安详的心理刺激)
18、到达个人最佳健康状态的10步:1)有规律的锻炼;2)营养饮食,膳食平衡(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物):3)维持适当的体重:4)每晚睡7--8小时,每一天休息或放松;5)系好安全带;6)不吸烟,不吸毒;7)适度饮酒;8)有保护、安全的夫妻生活;9)定期的健康检查,采用医学养身法;10)持续乐观态度和发展友谊。
19、工作倦怠的影响:超负荷的、环境竞争压力大的工作会使人产生倦怠感,甚至影响健康,这不仅仅仅是一个个体的问题,也是一个组织的机能失调问题,需要重新检查组织的目标、价值、工作负荷及奖励结构。
20、人格会影响健康:c型(隐忍的)性格(过分自我牺牲、个性能合作、不果断、特有耐心、服从外部权威,从不将消极情绪外露,悲观主义,将失败的原因更多的归为内因)十分不利健康。乐观的、用心的态度才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强大!
21、男人抑郁症少的原因:男人善于将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或能投入体育运动,而女人的风格偏向与思考和回味,过度集中在自我的问题上。
22、身体的魅力:人们相信有身体魅力的人更友善、更外向。
23、喜欢一个人或厌恶一个人,往往观念在先。
24、同样教养的人因为处在了不一样的情境条件下,会很逼真地扮演起情境要求的主角,因此情境的设置与人的直接教育同样重要。常说“环境塑造人”!
25、民主的领导者从下属那里能得到更为友善的响应!下属们之间也会相互有更多的赞赏,更多友好的话语,更多分享和更多乐趣!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取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资料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有时光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就应去看看这本书!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取。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个性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好处””“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取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十分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忙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我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十分适宜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取。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个性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好处””“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取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透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帮忙他人的潜力。期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状况下,如何让自我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我,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500字
本我能够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思考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的寻找快乐,这种快乐个性指、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我努力成为的样貌。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强迫本我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整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取那些能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带给现实的选取。比如,自我会阻止考试作弊的冲动,因为他思考到被抓住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他会用以后更努力的学习行为或者寻求教师同情等方法来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中来尽量满足两者的需要。然而,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压力十分紧张时,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义
从上方的定义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与自我的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都是这三个“我”之间的“思想斗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国旅游,游山玩水的过一辈子——这个“想”的过程就能够理解为本我欲望的驱动力,也就是内在本我的体现,然而她哀叹了几声后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为什么呢?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也能够理解为现实决定思想。在心理学上来讲,又是一个“超我”与“自我”的过程,“超我”可能会说:工作是你的职责,是你就应完成的分内的事,是你“该做的事”,这个“该做”是以必须的社会道德观及个人价值观为基准的,超我往往是自我想成为的那个“成功的我”的样貌;自我是什么呢,它是现实的我,理性的我,它会分析,如果不上班会有什么后果,会意识到自我还没有足够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所以一般状况下“自我”会帮忙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会做出合理的决定及决定。而且这个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加会愈加明显,即我们会愈加倾向做出贴合现实的“正确的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观的事情,譬如打架斗殴,是因为他们“本我”意识很强烈,甚至超越“超我”范围,而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不能意识到这些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即“自我”的现实性不强。诸多因素造成的行为。
一句话,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礼貌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个人的内心若想没有冲突或把冲突减到最小,就要合理并协调发展这三个“我”。
个人觉得最佳状态是本我、超我与自我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方向的,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舒适。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贴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现实好处。由此想到了许三多——这个在许多人眼里的“笨人”,明显看出在他的心中内在的快乐就是奉献,“奉献”贴合社会道德观又具有现实好处,所以虽然在别人看来他很傻,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充实和快乐的。相比较那些过于计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们很精明会算计,但他的内心却是挣扎的,不和谐的,最终会心病缠身,将自我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有工作有钱花却不快乐?两个可能,要么他没有切实的爱他的工作,将其化作一种情感快乐的源泉;要么他很清楚自我的快乐不在工作上——只是为了挣工资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乐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内心的冲突感和压抑感。
弗洛伊德说,人是带着道德面具的动物。这也看出为什么人的心会那么复杂,人远没有动物单纯,要保证人像个“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缚——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驱使。比如地上有个钱包,你的本能欲望是去捡,归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层面,是要遭到批评的,所以这个行为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当然也正因为有这个道德观的束缚,我们的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抛弃“超我”,即以现实的手段来满足个人快乐与欲望而不顾社会道德观,那么短期看,他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为这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所以我觉得这种人能够看做“短视者”。
总之,这三个“我”最重要的是平衡发展,过分压抑哪一个都是不好的。
———并非专业人士,纯属个人感想。
读书 | 设计心理学:打动人心的设计
亲爱的爷爷
大年初一,新年快乐!也祝所有爷爷奶奶读书会的读者新年快乐!
最近看的一本书名叫《设计心理学》,出自唐纳德·a·诺曼之手,他是一名认知心理学家,也是认知学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著作主要涉足心理学和计算机两大领域。因此《设计心理学》丛书更倾向从工业设计、人机交互的角度谈设计的心理。
年前回家之前读了《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其中谈到人为操作失误的原因绝大部分来自于设计师的错误,而非人为故意的操作。很多时候,人们追溯事故发生的原因总是很轻易地将其归结为“人的失误”,似乎这样就找到了责任承担人,于是便高枕无忧;但是实际上往更深层次的原因思考,产品的设计本身是否存在漏洞?明知员工在枯燥无味地工作,工业产品的设计却仍需要员工维持远超普通水平的警醒程度,还要在故障发生时操作平时几乎不会用到的复杂事故防护启动装置。这是产品设计的漏洞,而非简单的“操作失误”。诺曼提到,工业事故的发生就好像一个多层漏斗,只有当每一层都有漏洞,事故才会发生;因此,产品的设计则应合理并尽量地避免漏洞。
回家后读的《设计心理学(3)》谈论的是情感化设计,个人认为情感化并不能凸显其设计基础,反而夹带了一种“情绪化”的表意。如果你评论一个人情绪化,你可能是在批评他不够理性;然而这本书却告诉你emotion却是合理的存在,情感化的设计甚至能促进产品的实用性。诺曼提出情感化设计应当遵从三个水平:
1. 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2.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3. 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当你去购物的时候,你可能更关注长得“好看”的商品;而这件商品如果不好用(没有实用性),以及用起来没有乐趣,你也不会选择。文中提到一个蛋糕粉的例子:厂家设计出一款混合好的面粉和鸡蛋的产品,帮助主妇们做蛋糕,却没有多少人买,原因是主妇们觉得从中无法获取做蛋糕的乐趣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外形所能带来的乐趣是否能延伸到行为水平,在于该产品是否能有效完成任务,是否有乐趣或其他重要的情感要素。反思水平则与意义相关,属于更高的水平。旅游地的纪念品常常没有设计感,只是单纯的建筑复制品,但是它带着人们对旅游地的一种怀恋和情感意义。
产品形态、产品操作、产品意义共同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产品设计三要素。互联网与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什么saas、paas,没有用心耕耘,最后总会沦为尘封的压箱底之作。新年期待并希望用心耕耘的人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用心,世人的生活也能越来越美好。
虔诚地过好这一年。
不是本命年的本命年心雨奶奶 敬上
人物简介:唐纳德·诺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尼尔森·诺曼集团的联合创办人和灵魂人物,苹果公司先进技术组的副总裁。于1957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59 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学士硕士学位。他的兴趣是计算机,但他发现计算机用于研究人类比用于研究机器更为有用,从而促使他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1962 年获数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的 4 年在哈佛大学成为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和讲师。1966 年成为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心理学教授,1974-1978 年间担任该校心理系主任,1988-1993 年建立了认知科学系并任教授及主任,1993 年成为该校荣誉退休教授。
本文作者: 心雨奶奶
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爷爷奶奶读书会”一个专注发布原创书评与生活随笔的读书共创平台。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现如今,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越来越注重外在的物质与表面的华丽这些看似最重要的东西,人们渐渐忽略了自我,成天戴着一副面具四处奔走着,常常感到疲惫,以为只是来自身体,殊不知是因为自己的心理早已疲惫不堪了。
只注重物质而忽视了精神,那人只会是空空的躯壳,是机器,人是有情感、有精神、有心理活动的生物,精神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能够揭开面具,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在这个自己对自己都越来越陌生的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珍贵的萌芽阶段,世界观、价值观等也正逐步定形,然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今社会正处于各种思想、文化大碰撞的时代,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很多诱惑也随之而来,对于阅历尚浅、涉世未深的我们而言,这个世界无疑是充满了诱惑,布满了陷阱。显然我们无法彻底改变客观世界,那么也只能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充分认识自己,尽量多地了解心理知识,建筑一道心理防火墙,保持最真实的自己。心理常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是青少年成才的重要保证,是青少年成功的制胜法宝,是青少年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但是,由于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够,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对自己心理问题的不重视。然而,近些年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问题敲响了警钟,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正如毛佛鲁说的那样:“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本身性格的缺点,与环境无关。”
于是,《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这本根据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用质朴的真实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为青少年全面解析易被忽视的心理奥秘的书便应运而生了。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从看似平淡的现象中,找到最根本的实施心理健康的方法。
“成就一生的心灵坐标,改变命运的行动指南。”这是对该书最生动的评价。
初读这本书,感觉眼前猛然一亮,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仿佛还能体会到身临佳境,愉悦的心境。
这本书从中学生最常见、最基本的心理问题入手,先是介绍、分析问题起源,再是列举分析解决应对的方法,中间时不时穿插些形象生动的案例,不仅引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也让读者感受到心理学的乐趣,并被深深吸引。
由于我上学期选修课是“走近心理”,所以一直认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自己的心理了,直到阅读了这本书,庆幸能够系统地解剖分析自己的心理,这本书充分详细的心理问题的表现使我更深入地了解到自己目前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乐天派,对什么都能看的开。进入高中后,突然加快的学习节奏让我一时难以适应,自己仍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对待高中的学习生活,于是第一次考试便是惨败,乐观的我并没有过分在意这次失败,更没有想到要分析失败的原因,于是一切如故。终于,经历了几次“惨败”的我产生了不安、担心、忧虑,每当我又一次面临考试时,便不由开始紧张,害怕再像以前那样,可是,过度紧张却使我注意力无法集中,先前考得不好的科目,这次还是不好,甚至更差。于是,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每逢考试,我越是认真,便越是紧张,成绩也总是不如人意。为此,老师也经常与我交流,为何我每逢考试便失误频频,总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之前我一直以为是我学习方法出了问题,便不断地改进,每逢考试,便会格外认真地复习,可仿佛只是带来了无限压力,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原来是因为我并未意识到是自己的焦虑心理作怪。我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不仅帮助我发现了问题,还为我提供了解决方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这也只是我所学到中的一点而已。
是的,只有了解自我,掌握心理,我们才能免于做“无知”而又忙碌的“机器”,还能不用继续在黑暗中摸索前进方向,更不会在错综复杂的人性丛林中迷失自我。
让我们化解心头疑虑,做自己成长的主人,让自己脆弱的心理变得坚强,让原本暗淡的心灵充满阳光,带着健康的心态去奋斗拼搏,用美好的心灵去感悟享受生活,面向阳光,向着自己的梦想稳步前进吧!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2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取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先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资料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
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
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有时光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就应去看看这本书!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3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时间每分每秒都在过去,这对于宇宙来说虽然毫无价值可言,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颓废着的时候,不知所措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因为,这是我们向世界证明自己,是有价值存在的最好途径。世界上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是时间,最容易消逝、过得最快的也是时间。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于怎样利用时间。莎士比亚也曾这样描绘过时间:“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我们应该永远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着眼于现在,因为没有现在,也就没有未来。”时间不像金钱那样可以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每个人能用的只有“今天”和“现在”。我们无法把握昨天,因为昨天已经成为历史,回忆只能是学习和总结,或许更多的仅仅是后悔和遗憾。我们也无法把握明天,因为明天还没有来到,只能给予希望和向往。我们能把握的只有今天。古人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把握不住今天,也肯定把握不住明天。综观古今中外的伟大人物,无一例外不是紧紧地抓住一个个稍纵即逝的“现在”、“今天”,立足于“今天”,运筹“明天”。
有人毕生充实,硕果累累;有人早生华发,一生无为。一个追求成功的人,需要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一定要把“现在”看成是你最想做的事情的最佳时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不能由别人代替,只能自己去完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陶行知先生告诫年轻人,要做到“年无废月,月无废日,日无废时”,要珍惜人生的每一寸光阴,不要让时间白白流逝。我们应该记住: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损失的每一天都不会再回来。
时间又是无情的,最终表现在对人生命的剥夺上。人生数十年光景,转瞬即将过去,身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没有感知,再没有思想,世间万物都与你无关,等待人的不是冰凉的地狱,而是无极度的虚无。从古至今,人们对时间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惧。德行美好的圣人,位高名重的权贵,功勋盖世的英雄,无一能躲避撒手西去的结局,临终时嘱子托孤,多有不舍之意。
我们,不是时间的追赶着,而是时间的指挥着。命运掌握在手中。珍惜每一分每一妙,我们一定能创造永恒的价值。心理学的大笔挥毫必定能绽放光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4
≡于大学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强烈的渴望,那么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己决定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大学而沾沾自喜,也许我们正为过了学生会的面试而庆祝。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现在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足,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悔恨。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它却是非常现实的。我们如果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机遇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掌握现在,做到问心无愧,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们一定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坚实的步伐永往向前,胜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希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己说:“我无悔!” 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降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降成长,从求知中获褥乐。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5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书名是《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
由于当时对心理学方面的东西也比较感兴趣,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便选择性的看了看。原本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普通的心理学方面的书,但是看过后,在网上百度了下,原来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
是我孤陋寡闻,实属惭愧。这本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还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多年来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国许多大学里的“普通心理学”(generalpsychology)课程选用的经典教材。
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至此,这本书我已经完整的读过一遍,其实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
此书中虽然只是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但这些可能就是我们生活的传播过程中所发生的微小的细节。这本书它让我学会试着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受众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与生活》内容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后归纳为以下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最后,我也推荐大家有时间就去看看这本书,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更应该去看看这本书!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现在就让我们写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个心理寓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个心理寓言读后感1
苹果树因自己结出的果子只享受了一小部分,而自断经脉。但其实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自己的成长。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份子,没有特长,没有出众的外表,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一手好的技能,没有超出常人的智慧,我们的存在似乎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的努力似乎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但如果像苹果树因此愤怒、懊恼而“自断经脉”,只会让别人嘲笑你,只会断送自己的前程。为什么我们不能暂时看淡自己能得到什么,相反让自己在充满阳光的地方静静成长,总有一天我们会变得强大,那些从来没有重视甚至正眼看过我们的人也会对我们刮目相看。所以我们要重视成长,做一棵蓄势待发的“苹果树”。
故事中的老人给孩子们的金钱越来越少,孩子们的满足感也越来越小,最终勃然大怒,再也不为老人或者说为了钱而玩耍了。孩子们最开始“玩”只是为了使自己快乐,而在老人金钱的诱导下,“玩”最终是为了钱。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因为金钱而去玩,他们忘记了最初的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我们很难控制,所以很容易偏离了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变得不满与痛苦,我们的生活或者说我们的行动应该是有个明确的目标,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应该为接近这个目标而努力。从老人的角度看,暴力并不是很好解决这些孩子们玩耍的吵闹,老人用了“人性的弱点”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身处浮躁的社会,有多少人会在遇到意外事件的时候认真思考最佳解决方法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反思!
一张白纸,薄的那样不起眼,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直接将它的厚度忽略不计,但是将它折了51次之后它的厚度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我们的努力同样是如此,当我们一次次几乎认为不能有什么作用的努力组合在一起时,我们做的事情也要比别人多出很多,有的人一点一点的努力能将他推上人生耀眼的舞台。所以,坚持理想,也相信自己,一步一步去实现它!
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认为影子很讨厌,为了摆脱影子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影子就像我们痛苦的经历,摆脱这些经历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它,而不是避而不谈,也不是破罐破摔。我们的生活有了痛苦,才更能把握生活中的快乐,更加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影子和阳光是并存的,所以我们只需一个转身,面对生活的另一个方向,原来人生还是无比明亮的!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的寓言让我知道行动比知识更重要!生命的方向是自己把握的,如果我们只是坐在房子里空想,而不付诸实施,我们的目标是不会到达的,人生靠的不是机遇,而是自己的把握与努力。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完全平等的、有独立人格的两个人的事情。你可以努力,但不是说,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有结果,因为另一个人,你并不能左右!所以,无论你多么在乎自己的爱情,多么不舍他的离开,只要他坚决要离开你,请尊重他的选择。爱情的开始应该是平等的,你的乞求只会让他觉得你多么卑微,你的委曲求全只会让你在这场爱情里,从一开始就处在低等的地位!
关系的美,正在乎两人的投入程度和被驯服程度。当两个人都自然而然地去投入,自然而然地被驯服后,关系就会变成人生养料,让一个人的生命变得更充盈、更美好。无论多么亲密,小王子仍是小王子,玫瑰仍是玫瑰,他们仍然是两个个体。如果玫瑰不让小王子旅行,或者小王子旅行时非得将玫瑰花带在身上,两者一定要黏在一起,关系就不再是享受,而会变成一个累赘!
七个心理寓言读后感2
简短的寓言故事,里面承载的却是不同的人生道理,让我每看一次都能获得不同的感悟。似乎每个故事里都能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而每读一次,都像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涤。虽然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可是作者没有什么高深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像一个朋友,心平气和的与你交谈,让我们更加懂得自己,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去学会自爱与爱他人。
成长的寓言——我们永远都不要停止成长的脚步。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见一些阻碍的力量来阻止我们继续向前。有些人会选择停止不前,这样就可以避免遇见那些困难,可是这样带来的却是永远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但有些人却会坚持在逆境中成长,因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后,那些曾经所谓的阻碍力量才会显得多么的渺小与不堪一击。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可是能够坚持,我们才能破茧成蝶,才能足够去战胜那些艰难困苦。
动机的寓言——为自己而活。真正的快乐是发自自己内心深处的,而当加入了外部动机后,那些真正的快乐却离我们远去,而带来的确实痛苦的源头。我们会为了物质奖励等等来获得利益,可是最后我们却失去了原始的快乐,因为我们已经忘了最初的目的。何必去在乎别人,去做自己,为自己而活,去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而当我们真正明确自己想要得到的目标之后,我想那时我们已经离快乐不远了。
规划的寓言——学多不如学精。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是在尝试,总是在不断地体验,可是到最后我们却会发现,我们体验很多之后,却没有真正了解一项。因此,认定一个方向后要坚定地做下去,不要瞻前顾后,既然做不了全才,就去努力做一个专业人才。认清现在的自己,确定好明确的规划,然后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就像折叠51次的白纸一样,最终到达的高度会是自己无法想象的。
逃避的寓言——直面惨淡的人生吧!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是有些人却只想逃避,眼不见为净。只是到了最后的最后,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因此真正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直面痛苦。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逃避只是弱者的表现。就像文中说的:“阴影和光阴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珍惜那些能让我们成长的苦难,经年之后,当我们回首,我们会去怀念那些成长的岁月。
行动的寓言——做一个行动者而不是说话者。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是在学习很多理论知识,但是真正能运用到实践中的人却很少。这如今也是大学教育的瓶颈,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可是实践动手能力却是相当欠缺。因此,我们如今要去执行,按自己的想法去动手做,做一个行动者而不是光说不练。
放弃的寓言——懂得放下,才会得到。有时候,我们总是执着于得不到的,似乎总是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可是,这一切不过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执念。有舍才有得,放下之后,我们才会有更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得与失。
亲密的寓言——因为爱才会变得独一无二。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但是因为有了爱,一个人才会成为另一个人的独一无二。不要去艳羡别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也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独一无二。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小小感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而我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一些小观点。或许,下一次读的时候,又会是另一番领悟了吧。
七个心理寓言读后感3
刚刚看完了《七个心理寓言》这本书,如果不是老师向我们推荐我还不会想到去读这种类型的书目。它一共讲了七个寓言故事,它们分别是关于成长、动机、规划、逃避、行动、放弃和亲密。
不知道是不是一开始很投入看的原因,最后我发现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第一个故事: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感觉这个故事让我产生了共鸣,我们一直都在成长的路上,而这一路上的我们并不是那么顺心,现在也不是当初那个斗志昂扬的自己了。就像我刚进大学一样,那时的我意气风发,充满热情,自信满满,总是说要干嘛干嘛,可是现在回想一下,真正能坚持做到的没有几个,就算是还在坚持中,也没有了那份激情和活力。
老实说,大一的时候曾去参加过好多社团这样那样的面试,报名的时候总是信誓旦旦,一定要做好,而且也充分的去准备了,可是最后的结果总是令人失望至极,我会懊恼,为什么努力了却没有回报?这种心态在经历了好几次失败后愈发浓烈了。而后的一些什么比赛我都没有兴致去参加了,有时候有一点报名的冲动,可是刹那间脑海里就会蹦出一个声音:不要去,报名了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不如做点其他事情呢。结果就是我退缩了,放弃了,不敢也不想去尝试和挑战了。好像记得有人说过:不打没有把握的战。现在从成长这个角度说这句话不可行,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的事物需要我们勇敢的去挑战,最后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努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就足够了,至少你以后不会后悔自己没有努力过。有时候不要太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得到他人的肯定就自甘堕落,不去博一搏。与其说是我们的努力没有得到认可,不如说是我们小小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吧。
是的,我们要做一棵成长的苹果树,不要拒绝成长,只有在不断地努力中、尝试中、挑战中,我们才能更准确的把握自己的优缺点,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更顺利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他的寓言故事也都是很切合实际的,我想平时没事的时候多看几遍,体会和感触也会有所不同吧,不管怎样,乐观和积极向上是我的人生观,有努力不一定有回报,可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回报的。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怪诞心理学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怪诞心理学,不知道给大家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第一次听说这书的时候,我的感觉就是心理学范畴真广,还有人在研究怪诞心理学的——估计就是研究人的乱七八糟的想法吧。后来看了简介,我才知道 我是大错特错了……
占卜学真的存在么?街搭时怎么说话才能最大程度的获得好感?夏季出身的人比冬天出身的要幸运?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书中都有详细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不仅让人有嗔目结舌,雷死人不偿命的研究课题,更有大量搞笑的实验过程。这本英国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的专题报告集中,收录了他一生中从事的无数次实验。与其说这是本科普类读物,更不如说这是本揭露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奥秘的解密类书籍,看看他研究的课题:时间心理学、撒谎和期骗心理学、灵异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幽默心理学、自私心理学……再看看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测试发现的那些个也许微乎其微的小小规律;由怪诞心理学所延伸出来的多种深层话题:惯性、意识、两性、种族、人性、超自然、哲学、宗教、信仰……虽然这书的题目讲的是心理学,但其实里面所涉及的内容十分的庞大,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图书,浅显易懂的语言也能使这书更加的平易近人。所以这书被评为20xx年5本不可错过的译着,年度最佳人气奖,10本最多人想读的书……
“在大学里读心理系时,我曾把伦敦的国王十字车站当成心理实验室,在那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我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刚刚见到自己的另一半走下火车的人。在他们深情相拥的那一刻,我会立即走上前去,同时启动藏在口袋里的秒表,然后对他们说:'打扰了,你们不介意做个心理实验吧?从我刚说' 打扰了'这几个字到现在,你们觉得已经过了几秒钟?'研究结果显示,沉醉在爱河之中的人会大大低估时间的流逝速度,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在一个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上一小时,你会觉得只坐了一分钟;如果你在一个热火炉上坐了一分钟,你却会觉得仿佛坐了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序的一部分
初看这书时,就被封面上的一个大印章所雷到:“本书所有结论皆已经经过科学实验证明”再看书的目录,再次被一个个奇怪的标题弄的云里雾里:“你是否的确生来就是个幸运儿? 刚看下来的`头与人类微笑的关系 如何打造完美的搭讪之词和征友广告”于是 这一个个“神奇”的标题,都转换为我看这书的最好原动力了。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大学大课堂,听着讲台上,怀斯曼教授在那儿滔滔不绝的演讲着他一生中无数个怪诞但不奇怪的实验报告,看着一份份实实在在的实验数据——几千万人的实验群体,让你不得不对其数据的可靠性不容置疑。时而幽默,时而急骤,而我就安静的听着,可能对实验听不懂,但是一定会发出“哦~这样啊”,“原来如此”之类的感慨,对我时不时的有一两点的生活体验的感悟。这种感觉非常棒,就像一个小孩子拿到个新的玩意一般,爱不释手。
我花了3天时间把它读完,而怀斯曼教授花了30年的时间才把他写完。我的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可能不能给你们描述十分精彩的内容,但至少作为序,希望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这本神奇的书。
怪诞心理学读后感范文,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1
曾经在一部警x题材的电视剧里看到过一个配角心理师,出场次数很少,时间也很少,但是从整体的穿着打扮,还有气质感觉,再加上台词中一针见血的分析,让人有说不出的舒服,还有对这个职业浅浅的崇拜。
后来买了毕淑敏老师的《女心理师》,初次翻开就只是好奇,因为对同作者的散文集《西藏面冰十年》的喜欢。开头时,有点迷茫,不知所云,几个案例交叉,错综的心理描述,一步一步走进来访者内心的对话很精彩,但是总觉得有点寒意与黑暗,没有想象中的温暖。看完后却对这个职业肃然起敬,于是乎一不小心就推荐给同学了,不知道对不对……
贺顿和绛香的心理同时展开,有一点点重合,描写真心很奇妙。贺顿是个幸运又不幸的人,潜意识里,或是我的年龄所能理解的能力里,贺顿不是所谓的好女孩,她一心为事业,为成为一名心理师而努力,但是放弃了爱情,放弃了太多太多,所走的每一步都目的明确,甚至太过明确。
做为女孩来说,贺顿是足够聪明的,那是生活给的。再加上在贺奶奶家的学习,博览群书,让她一步步成长,把彼时哪个胆怯的绛香埋在心底,不愿接受她。直到接受了姬铭骢的治疗。心结打开,贺顿与绛香牵起手,成为和谐而缺一不可的整体,贺顿才真正的长大。她找到了事业的另一条路,她与来访者对话一针见血甚至步步紧逼。她在无比珍重的事业外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与最爱她的人心贴在一起。她重新学习重新审视自己,归结于一个充满希望的,平静又美好的未来。
结尾,有深深浅浅的温暖蔓延开,带着十年奋斗的故事和一个好的归宿。书后有评论写: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柴绛香。只有接受自己,才能真正的成长。整本书的描写很精彩,我不知道这个时候看这样类型的小说会不会不合适,会不会太早。我也相信我的理解一定不全面甚至很混乱。但是我能看到小说结尾处阳光的路。贺顿曾经迷茫,曾经胆怯,甚至曾经有些不择手段,我有点不理解这样追求事业。但是她还是成功了,她收获了一个坦然而自信的自己,这才是关键。
其实曾经是真的喜欢毕淑敏散文里的温暖,我喜欢蓝色天堂,还有感动过无数次的呵护心灵。初看小说,还是很震撼,但无论是女心理师还是花冠病毒还是拯救乳房或红处方,结尾处总有坚定的淡然的力量,让人看到前方一条叫做未来的路。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2
终于在忙碌中读完了这两本书,毕淑敏关于心理学的小说,昨夜11点读完了最后一页,直到作者的后续语!心中不免有几许感慨,想一吐为快!昨晚半夜醒来还在回味书中的人物,从上册的多个来访者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经历的穿插同步叙述,让读者不得不时刻保持大脑的清醒和敏锐,到下册一个人故事情节的深度延伸,宛若揭开一层层赤裸裸的面纱,最后一个人鲜活有极强生命力的各色人物依次鲜明的血一般冷酷地严肃的坚定的出现在读者的脑海,给人一种直白而又严酷的现实!写得真好,语言犀利中透露着一丝柔和和坚定,无论是场景的描写还是人物服饰刻画无不准确到位,最出彩的莫过于大师的人物心里刻画和剖析,简直到了极致!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语言的严谨造就了这部作品中人物的鲜明特点!令读者心服口服!我喜欢!读完了书,竟然想立刻直接的问问作者,脑子里有好多个不解的问题,就像书中人物贺顿一样不寻求到答案寝食难安!
突然想到自己,平日里总有朋友向自己诉说着心里的悲伤,情感上的,生活上的,自己总是会耐心的安慰和帮助,可自己内心的那块伤痛却从来没有一个人问及,每天的忙碌和偶尔的开心似乎可以掩盖这十几年来自己的心酸,但总有些时候会突然心痛,但总是在时刻的自我调整,不知道自己能否自我疗伤,也该看看心理医生!或许每个人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疾病,只是没有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所以大家才不觉得!读完这本书,怎么突然觉得书中从主人公到小人物,所有的女人都是让人同情怜悯!也包括自己,活得如此辛苦而卑微!常常总是对那些自由女人投以羡慕的眼光,羡慕她们的自由,羡慕她们的勇敢,羡慕她们独立而坚定的灵魂!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3
坐在22层飘窗上,远眺城市的夜色,便想起了前几天读完的《女心理师》中的主角贺顿。性格上我是个场依存型的'人,易受环境和书本的感化,读完这本书,我就被女主角的故事和性格所感染。
这本书很厚,400多页对于我这个不太读书的人来说很长很长,但是每天将宝宝哄睡着后我都独自来到飘窗点亮台灯细细品味,终于两个星期读完了它。说到细细品味其实有点不实,我品味的或许仅仅是心理师的成长故事,而毕淑敏那意味深长的文字我真的还要花第二遍或第三遍的时间真正地推敲和学习。现在我想描述的,是我对这位女心理师成长故事的感触。
贺顿是个有想法有行动的人;如果是我,当我有一个比自己实际生活高多个层次的理想时,我的理想可能会在自卑和抱怨中灭亡,而贺顿没有。她是通过自己一次次努力获得了一步步的前进,最终实现了理想——一个旁人无法想象的结果。尽管她失去了一些无法弥补的东西,但是她追寻理想的那股劲,她敢于尝试的胆量,是旁人难以抵及的。人,不怕贫穷,只怕思想贫穷。没有思想,就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最终只会没落到社会的最底层。对照自己,大学毕业后,经济上我们的确能够自给自足了,可我们渐渐失去了理想,让手机取代了书本,电视取代了锻炼,生活变得无聊,时间飞逝,一回首已是四年,什么也没干成。我们是不是该有一些行动了,让想法不再停留于想法。尝试才能创造奇迹。
心理咨询也不是我一直想的那样,一切事情只有做了才能知深浅、知长短,通过尝试发现问题,然后再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我缺乏贺顿的行动力。希望贺顿能够成为我今后工作的一个精神督导,驱除我性格的弱点,重塑一个高行动力、善于学习、坚持理想的新我。
女心理师的读后感4
前一阵子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是本相当不错的书。里面的内容或许有点杂乱,但是包含了很多朴素的道理和智慧。李笑来在书里面推荐了两个系列的书,一套是《少有人走的路》,这套我已经看完了3本,这个月打算看完最后的第4本,非常惊艳,尤其是第一本,简直是人生的真理。还有一套是毕淑敏的《女心理师》,毕淑敏的散文看过一些,印象还不错,再加上最近发现自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就下了两本电子版看。
本来是抱着仰慕之心来拜读的,但是看完之后却非常失望,确切的说,看完上册之后我都没有动力往下接着看了,唯一撑着我看完它的,就是不想虎头蛇尾的信念。
先说小说的结构。
其实这个小说开篇还是很吸引人的,女心理师奇葩的个人经历以及桩桩离奇的心理咨询交织在一起,悬念迭起引人入胜,可是不得不说作者的组织能力实在是扛不起这么精巧的安排。明明开头是那么复杂的案例,到最后几乎都虎头蛇尾,完全没有深入进去探究案例背后隐藏的人性,也没有引起读者(至少是我)对这些复杂人生的思考。可惜了那么多精彩的设定,要和101个洋娃娃一起火化的老太太,要和情敌决一死斗的女同性恋,一到正式场合就无法开口说话的高官,要大闹丈夫追悼会的妻子等等,在这本书里完全变成了吸人眼球的一种噱头,故事的展开无聊而乏味。
我怀疑,因为小说被作者拖得太长了(过多过多的晦涩描写),所以作者在前面文衔接的时候漏洞百出。比如在上册中,女主人公贺顿和情人的奸x被她老公柏万福撞破时,柏万福提出了离婚,而女主坚决不干。但是到了下册(里面各种倒叙和穿插,所以时间点又回到了被抓奸的那一刻),就变成女主主动说离婚吧,柏万福不干。看得我这个匪夷所思啊……
再说说“心理”
至少至少,一个以“心理”做名字的小说,也得稍稍讲讲心理学方面的技巧吧,得突出女主角是个冰雪般聪慧的女子吧,可惜几乎完全没有,除了生搬硬套弗洛伊德的几个名词,通篇没什么有技术含量的心理学内容。而心理治疗简单得如同儿戏,几乎都是引发当事人的回忆,然后找到了症结,然后当事人就好了,喜笑颜开得道谢走人。如果只知道了症结疾病就能治愈,那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痛苦了。白血病患者知道自己是由于呆在刚装修的房子里才病倒,他的病就好了?杀人犯知道不该杀人,他犯下错就弥补了?我知道我不愿意剪指甲,是因为小时候爸爸给我剪指甲过狠而出了血,尽管我一直都记得这件事,可是我仍然怕剪指甲。
然后说人物。
先说配角吧。可能是和作者的年代差距很大,所以里面的人物说话感觉都超级别扭。所有人,上至国家的高层,下至低俗小市民,每句话都带着歇后语的,说的人不累我看着都累了。两个下岗工人吵架,有必要有条有理头头是道还句句歇后语么?
再说主角,这个主角值得吐槽的地方简直太多了……一个孤身一人从农村进城的女孩子,什么都不会,又黑又瘦又小,没有文化,还总是一副冷傲的面孔。给人家当了一段时间的保姆,照顾一个博学老太太的起居,然后就羽化了涅槃了,一转身就小土鸡变凤凰了,心也高了志也远了,多离谱的故事!!这还不算什么,作者为了突出女主角的智慧,让她去当售楼小姐,结果把所有积蓄都搭了进去;推销化妆品,明知道是有毒的产品,还是昧着良心都卖了出去;有一天路过一个心理诊所,就开始想当心理学家,甚至出卖自己的身体换成了学费(卖身的时候还和那个老男人讨价还价,看得我一阵恶寒);之后因为声音犹如天籁,被一个广播主播看中,共同主持了一档心灵七巧板节目,然后就被这个高帅多金的男主播看中了,一番追求。女主利用了这一点欺骗了男主播,假装自己是处女,骗取了10万元;又为了房子出卖了自己的婚姻,和房东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儿子结婚,拿到了房产证,开起了心理诊所……
这样的人开的心理诊所,你敢去看么?自己心理问题一大堆,只知道逃避,这种人能看好别人的心理问题么?
作者想千方设百计得想把女主描写成一个聪慧坚韧的女子,甚至不惜把她的外貌丑化来凸显“心灵美”。可是女主没有品位的服装、总是逃避的软弱、日常生活中的尖酸刻薄还有非常之低的智商完全出卖了她。在老松和大芳的故事里,大芳最后哭着对女主说起自己的家世,大芳的母亲是个小老婆,一辈子受尽欺凌,临终前留下一句话“一定要做大……”,这时大芳问女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女主就在那为难得想了半天!!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思考么?读者可以轻松猜出来的悬念有什么深度可言!!
而女主心理问题的源头,更是老掉牙的故事,被继父强x。这种看了开头知道她有继父就能推想到下文的戏路,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而女主也真是非常白痴+逃避责任。她的母亲在外出的时候都有将她送到村里的老太太家,并千叮咛万嘱咐不能自己回家,女主自己不听话跑回家被继父强x了,就将这一切认定是母亲的不负责任……无语啊。穷人家的父母还能天天在家里照顾孩子??自己不能长点心么?
再说说最后解决女主问题的“权威”心理学教授,这位老教授为了治好女主,在明知道不能和患者发生性关系的前提下,和女主沟通通过上床来解决女主的问题。当然他也没有胁迫,女主思考了一段时间便答应了。教授通过重新制造当年女主被继父强x的场景,打开了被女主封闭的回忆,然后女主的心理问题也得到了拯救。这时,女主倒打一耙,痛斥教授用不合理的办法医治她。我深感头大啊,可能我个人对性的看法比较随意,我倒觉得不管法律是怎么规定的,最终能治好病的办法就是好办法,而且就小说里的描述,这是当时唯一的办法了。况且并不是教授要强x她,是征求了女主本身的同意的。女主愿意为了推销化妆品和不认识的男人上床,却不愿意为了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付出代价。
最后说下小说的语言。
大量的歇后语、排比、比喻、描写,让人看的非常疲惫。可能也是因为个人喜欢比较干练的文风。比如,作者为了描写女主的嗓音,写了大段大段的文字,可是文字有个弱点就是,不管你如何形容,只能让人明白声音的好听,而很难清楚到底有多好听。大量的描写只会让人厌恶。举例其中的一小段:“贺顿的声音具有一种无可比拟的诱惑力,它不像一般女子的声音,单纯是性感而娇柔。它有一种柔滑的力度,柔滑让人生出怜爱,力度不等于膀阔腰圆的强悍,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坚韧。贺顿的叹息也很有特色,先是轻轻的一个嘘声,然后是短暂的停顿,好像是叹息者不忍将心中的万千感慨和忧伤传及他人,正在进行着小小的犹豫。片刻之后,她好像作出了最后决定,轻轻的呼吸如同悠扬的风笛渐鸣渐响,虽然极微细,却连绵不绝,逐渐地响亮起来。又不是震耳欲聋的那种霸道,依然保持着优雅和高贵,绵延不绝。在叹息抵达顶点的时候,再次出现一个小小的停顿,好像是一个勤奋的登山者在临近山峰的路上暂时歇脚,极目四望浏览周围的景色,心胸渐渐豁然开朗。之后,叹息骤弱,不像一般女子的叹息柔肠寸断,而是在某个瞬间戛然而止。正是这种没有前兆的消失,更给人留下了追怀和惦念的韵味。”
看到了么?这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段,可能是我想象力匮乏,我实在不能理解被描写成这样的叹息是怎样的叹息,我都快被这个女心理师折磨成精神病了!
除了冗长无聊,这本书的文字还有一个很大的弊病是非常沉闷。作者一直在可以营造一种非常抑郁的环境。比如心理诊所,正常应该宽敞明亮舒适的地方,作者确实这样描写的:“心理室到处都栖息着故事,一半黏在沙发腿上,四分之一贴在天花板上,那些最诡异的事,藏在窗帘的褶皱里。一旦你在傍晚抖开窗帘,它们就逃逸出来,一只翅膀耷拉着,斜斜地在空气中飞翔。还有一些最凄惨的故事,掩埋在心理室的地下,如同被藏匿的尸身,在半夜荡起磷火。”看到这样的心理室,你还会对心理感兴趣么?你还敢走进这样的心理室么?充斥着阴郁和发霉的味道的心理室,能给病人带来好的治疗效果么?女主天天这样看待自己的心理室,心理能没有问题么?
通篇的描写几乎没有让人舒服的地方,没有阳光和鲜花,只有一波又一波沉闷的空气。而我个人认为,这些抑郁的气氛其实都是作者刻意去塑造的。比如女主和男主播的奸x吧,作者想把两个人塑造成相爱的,但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除了滚床单还是滚床单,没有心有灵犀没有坦诚微笑,倒是添了很多的矫情和造作。
如果一定要再来一句结尾的话,我希望这本书还有这本书的女主,都变成那些窗帘褶皱里斜飞的精灵,敢飞出来我就用电蝇拍全拍死在墙上。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我女儿小时候不爱吃虾,你跟她怎么说,这多么有营养,总不见效。一次,我们吃酱爆香螺,用牙签一个一个挑着吃,她非常感兴趣,吃了很多,我们非常高兴。回来以后,我买了一盒牙签,每次吃虾的时候,给她用牙签扎着吃,渐渐地,他特别喜欢吃虾 。
原来只是这样做了,没有考虑太多,在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后,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心理效应在起作用,这就是牙签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类求新、求异的思维需求,以获取较好的效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影响,甚至也在自主不自主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来处理问题。尽管我们不是心理学家,但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效应,对孩子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只有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才能触及到灵魂深处。
在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鲇鱼效应”后,我感悟颇多。
鲇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鲜活的沙丁鱼,渔民们如能将活的沙丁鱼带到市场,不仅能吸引人们争相购买,而且还可以卖出高价。为此,许多渔民虽然想尽了办法,但总不成功。然而有一条渔船让沙丁鱼成功地活了下来,由于该船船长将其视为秘密,不准船员外泄,所以外人一直不知道其做法。待他去世后,奥秘才被揭开。原来他们在鱼槽中放了一条以沙丁鱼为食的鲇鱼,当刚捕捞上船的沙丁鱼放入鱼槽后立即发现了鲇鱼,非常紧张,于是左冲右突,跳跃不停,这么一来,沙丁鱼活蹦乱跳地被运回渔港,从而使人们大饱口福,也使渔民有了丰厚的回报。这就是著名的“鲇鱼效应”。
科学家计算过,倘若地球上的鱼一年之内产的鱼仔都能成活,都能顺利长成成鱼,可以把地球上江湖河海都塞满,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从鱼仔到成鱼,要经历千百次的自然和自身的淘汰。最优秀的和最适应的才能留了下来。自然界要维持其自身的平衡功能,都是在各种压力下完成的,否则生物就会逐步退化。孩子的成长也应该如此,当有的爱对孩子来讲是不愿承受的负担时,就可以要求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里承担不同的责任,适当、适时的压力也是孩子成长的强大动力。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脆弱,这是因为我们进行的激励教育和挫折教育做得的不够,以此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面对挫折的忍耐能力太差。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国约有50万送报童。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的支持。大家想一想,在我国是什么情况呢?
小孩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仅仅从说教的角度来进行,往往难以奏效。自我监控能力,说到底,就是小孩抵抗失败,抵抗挫折,达到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以挫折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小孩的学习自我监控能力,不失为一种新的策略。
挫折教育根本实质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小孩在不断碰到失败,感受失败,克服失败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心胸开阔、灵活勇敢、坚毅顽强对抗挫折的品质。这种品质,是意志的体现,是成熟的表现,是成功的呈现。这种品质的养成,必须要在师长的有意识的指导下,周密的安排下,持之以恒地训练,才有可能培养起来,巩固下来。
一道难题的解决,往往需要用许多时间,花费许多精力。这个过程,是一个艰苦劳动的过程,没有坚韧的耐力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出些有一定难度的智力题,让小孩去攻坚、去考究,不失为一个挫折教育的好方法,
例如,一位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下面一道题:
“有8个人在一起过生日,主人要求用3刀将蛋糕分成8份,而且每份都要均等,请问该怎样切才行?”
选取10位被老师公认怕做难题的学生,让他们去攻坚,可以请教别人,可以查阅资料。2天后,发现有9位学生做了出来,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完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难题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可怕,只要想办法,耐心地去探索,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俗话说,斗勇不如半智。而要战胜挫折,则必须智勇双全。勇,是勇气斗志、决心;智,是智慧、机灵、创造力。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坚强信念,而且要培养他们运用创造的方法,机智地克服困难。
我们都听说过《詹天佑》的故事,作为一名爱国的工程师,詹天佑对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绝对有誓死完成的决心,但怎样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克服那么多的困难,顺利完成修路工作呢?成了困扰詹天佑的最大问题。詹天佑毫不畏缩,冷静思考,运用他非凡的创造力,巧妙利用中间两端同时开凿法,迅速凿好了居庸关隧道;面对八达岭青龙桥段坡陡的地形,首创“人”字形铁路,顺利拿下这一难关。正是由于詹天佑既勇又“智”,才克服种种挫折,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自行设计、施工的铁路。
创造力不单能帮助学生冲破挫折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它还能预防挫折,减少学生的挫折感。因为一个有创造力的学生,他成功完成各种任务的机会要大得多。
请看下面一个设计:
“对象:小学中年级学生
主题:买东西
内容:马铃薯150克,铁钉50克,感冒通1盒,电脑用小风扇1个,《格林童话》1本,给一张公交车用ic卡充值50元。
给予钱财:130元”
让学生运用自己能力,通过乘公共汽车、走路、问路等方法,分别到不同商店,买好上述东西。当然,在出发前要做好安全教育,授予他必要的求生、防御技能。出发后,父母或老师可以采用暗地跟踪的方式,观察小孩完成任务的经历。
很明显,这个任务对一名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他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面对挫折,冲开挫折的过程。除了买东西训练外,还可以设计取东西,找东西,问东西等多种形式的任务完成训练。
弹簧只有在力的作用下才能显示其能量的大小,对孩子而言,适当的压力,才会激发起他的斗志。本真的生态环境是不需要、甚至是要无情淘汰弱者的,我们的社会也如此,要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就必然经历挫折和困难,而这些往往是以压力的形式展现出来的。
还是给孩子来些具有“生态”意味的锻炼吧!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尽在第一心得范文网。
97位用户关注
44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
11位用户关注
18位用户关注
96位用户关注
32位用户关注
27位用户关注
83位用户关注
13位用户关注
69位用户关注
1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