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读后感 > 读后感
栏目

星期读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热度:99

【导语】星期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星期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星期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星期读后感

【第1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村上春树曾说,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取而代之落入你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伪劣品。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你所爱的人,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

生命,总是带给人以欣喜,面对死亡,我们总是带着一丝敬畏与恐惧。我们害怕生命中的猝不及防,害怕突然与这个世界挥手告别,我们不忍就此消逝不留一丝痕迹。或许,这世间有太多值得留恋的,每个人都有太多放不下的,面对死亡,我们总是不能坦然,毕竟意味着生命的不复存在。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挪威的森林》里写道:我们活着,同时在孕育死亡。不过,那只不过是我们必须学习的真理的一部分。直子的死告诉我这件事。不管拥有怎样的真理,失去所爱的人的悲哀是无法治愈的。无论什么真理、诚实、坚强、温柔都好,无法治愈那种悲哀。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我形影相吊地倾听这暗夜的涛声和风响,日复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

同样在莫里老人眼中,死亡并不可怕,他更将此活成了一种艺术。面对疾病,他没有畏惧,面对死亡,同样是如此坦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每个星期二于自己的学生米奇相约。一个老人,慈祥的面容,风趣的语句,依旧和学生谈笑风生,让人完全忘记他即将与这个世界告别。或者又像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里老人的话更显平缓却富有哲理。面对死亡的从容,一生的起伏波荡也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波澜不惊。金钱名誉地位,爱恨追求友谊,莫里老人似乎在死亡面前又将之阐释了另一境界。

我曾经这样写道,你知道吗,我最不忍学会的就是告别,我用脚步丈量着走的每一步路只为快点回到你身边,我抬头望天上的星星因为我知道我们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我想着你你也念着我,我怕有一天的猝不及防,就这样,来不及看你一眼。我知道你不忍我心碎,可也教着我如何告别。我会思念着你就像你牵挂着我一样,我希望时间能够流转,那样就能不用分离。

我知道面对生死离别我是无法淡然处之,所以既然这样,就去过好每一天,不用再言离别时而有所悔恨,不用恨自己的碌碌无为,不用怨生命无常。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他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

在书店的一角,我发现了《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小心翼翼地翻开它,仿佛一个初生的婴儿,我在接受着洗礼,如同一个虔诚的教徒,我在轻轻地祷告。那晚,当我终于在手电筒下合上这本书时,《相约星期二》对我的影响之深,是先前的哪一本书,也是之后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

莫里老人认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的追求进入了误区:拥有越多越好,商业行为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人们反复这样对我们说,我们又反复对别人这样说,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为止,。而对他自己而言,心中最满意,最梦幻的一天的安排轻松,惬意,而毫不奢侈。从某种意义上对他来说,一个人生活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几乎是一致的,没有矛盾的。他的这种平和的心态大概和中国古代的隐士的心态有异曲同工之处吧!他的那种与世无争,归于自然让我思考:社会上那些终日追名逐利,勾心斗角的人,到底活得累不累。他们那样做得到了些什么?如果把他们拥有的一切和莫里拥有的一切比较,那他们用毕生精力换来的那一切究竟还有多重的分量?在莫里最后的这门课程里,爱是永恒的主题。他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接受爱并施爱于人。没有了爱,我们就象折断翅膀的小鸟。”莫里在向全世界呼吁爱,呼吁人性的回归。

莫里的课,最终将在死亡里划上句号。他说:“要学会和生活讲和。”他认为这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他住死亡面前,真正做到了与生活讲和。他平静地,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体验着,死亡。这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他说:如果早知道自己可以这么平静地面对死亡,那么过去还有什么困难可怕呢?这句话,是一位临终老人说的,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激励,激励我们向生活中每个困难挑战。希望等到几十年后,我们不会心怀遗憾地说这句话。莫里老人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人生,诠释了死亡。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反复回响着莫里老人说的话:“学会原谅别人和原谅白己,人不应该陷在懊悔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这对你是没有益处的。”莫里老人,和他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他说过的话,值得我们在生命细细品味。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

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几个月甚至更少时,他会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我的答案:“起来,吃饭,治疗,睡觉。”

相信有许多人会选择这个答案。

一个叫莫里的教授,却修改了这个选项。

他的答案是:“起来,吃饭,治疗,上课,睡觉。”

当死神的`利刃划过你的胸膛,带过一串血珠,你会想什么?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妈妈还等着我吃饭呢,最近的杂志我还没买……”

相信有许多人也会选择挣扎与逃跑。

一个莫里的教授,却偏偏不信逃能解决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着剑贯穿胸膛的疼痛,品味着飘扬在空气中的鲜血。

他是明智的。

当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时,他一颤,随之又平静下来。他觉得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时间回忆,甚至享受到再度成为婴儿的惬意。

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于是,他开了一门课程,只有一个学期,14节课,学生只有一个。这门课只有一个规定:星期二上课。

14节课,从世界,到自我,从怜悯,到真爱。

最后随着我们的教授一起结束。

跨入此门者,必须舍弃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授违背了这个条例,他的口袋里攒满希望。正如他所说的,当人年老时,可以拥有40、30、20岁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实。而当人死去时,他拥有的自我足以让他成为超过微软的老板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愿意这么想,他们想要回到过往。这没有错,但这样便浪费了用一生积攒的最宝贵的希望。

我们的老教授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灵魂,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已经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却像开告别演唱会一样,在船上向所有爱他的观众招手,告诉他们接受爱,接受自身的教育,别被世俗蒙蔽。

岸上,观众们用笑容拭去泪水。他们的人生依旧进行,但是已经随着老教授的船偏离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狱,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航道。

选择一条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样。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5

谈完家庭,我想要说说婚姻,因为婚姻与家庭息息相关。

可是现在很多人不理解婚姻。80、90后的年轻人,要么过于自私而无法和别人建立真诚的恋爱关系;要么轻率地走进婚姻殿堂,然后六个月后又匆匆地逃了出来。60、70代的人们,又有多少人在无奈的维持婚姻,因为不信任、因为金钱等,婚姻已危在旦夕。

我们好多爱人并不清楚要从伴侣那儿得到什么,我们甚至连自己都无法认清——又如何去认识我们要嫁娶的人呢?又如何去协助我们最爱的人去获得更高的人生追求呢?

其实爱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婚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婚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很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

我见过这样一对小夫妻,有二十七八的年龄,可以说郎才女貌,家庭殷实。按理说应该过得比较幸福。可因为女方的猜疑,胡搅蛮缠,两人总是吵架。日子过得不像日子,家过得不像家。的确,在当今社会,各种诱惑太多。好多女性朋友不相信爱人,总想把另一半拴在自己身边,这样才算安宁。可殊不知,男人需要的是自由,是让家庭幸福的不懈奋斗,他们需要时间去打拼。

由此我想到了“男人就像风筝”这句话。风筝总向往自由,飞得越高越好。而放线的人就像我们的女性朋友,要么不敢放得太长,害怕风筝飞走;要么放高风筝以后扯得紧紧的,想紧紧控制住风筝。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前者影响男人奋斗的脚步,后者成了勒拌男人奋斗的绳索。我前几天才去放过风筝,发现怎样放风筝能放的高而毫不费力。首先要把风筝放得足够高,待风筝稳定后,线再放松一些,过一会儿还要时不时扯扯线。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让分风筝飞得再高些,还会提醒风筝不要偏离方向。而女人管男人就像这放风筝,把握得好会双赢,否则双方都会受伤害。

相信男人,给他们空间;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信任,还时不时地提醒他们。这样我们收获的是婚姻的幸福。婚姻只有两种选择:相爱或死亡。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应该是5年前的事情了,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上的一句话,当时的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五年后的今天我又拿起了这本书,看着这句精辟又有内容的话,我又重新收拾心情,认真的读了这本书,书中讲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故事很简单,却透出他不平凡的人格。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美好。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柙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7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谈人生?

老人,且待那一天——《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参透了生死的老人。

近日看了一本《相约星期二》(米奇·阿尔博姆著)。这本书有余秋雨作序并推荐。尽管对余某人及其文字颇有些感冒,但还是忍不住想印证一下,到底他推荐的书是否跟他本人一样酸不拉几,一样做作扭捏。

那是个其貌不扬的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个子矮小,大耳朵,鹰勾鼻,牙齿参差不齐,但笑的时候依然毫无遮拦。待人热情真诚。跟你谈话,他的世界里只有你,绝对不会心有旁骛。

他天真活泼,喜欢唱歌跳舞。如果不是得了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他愿意每天过着这样天真活泼的日子,晨练,散步,与朋友谈心,欣赏大自然的色彩,享受美食。得这个病时他七十多岁。

从医生处得知病情后,他开始思索怎样渡过剩下的日子,两年,几个月,也许会更短。他继续给学生上课。他决定让死亡成为一门课程。

活着办个追悼会。让家人和好友来致悼词。他们把想对他说的话都说了,他也听到了。这主意显然不错。有许多葬礼都是悼词很感人,只可惜那个躺着的人已经听不到了。

当他慢慢地失去自理能力,他说他会尽力去享受这个过程,重新当一回婴儿,读后感《且待那一天——《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他是如此豁达睿智,并乐于向朋友畅开胸怀。听着美妙的歌声,他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如果有那么一本书,让你看了后心有所动,心有所思,它就发挥了它的价值。这与莫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追求的完全一致。因此,莫里活着没有遗憾,死了也没有遗憾。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可以自怜自爱,但不要停留太久。生命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享受。

来得及向人世告别也是一种幸运。

每天,放一只小鸟在肩膀,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爱情和婚姻有章可循。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得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

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看到最后,恍然发现,这也就是印象中的余大师的品味。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8

如果明天即将面对死亡,你要如何度过今天?

也许你会说,我一定要找寻到生命或者的意义,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自己的这一生无悔。

可惜这只是假设。也许只有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活,才能投入全部的爱和赤城吧。健康活着的人永远都体会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车那样催促自己下车时的慌张。因为没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将自己面对死亡的真切体验告诉后人。

不知是该庆幸还是该难过,终于有了一个人,他就生活在于我们相对的那个半球,他把自己日渐衰弱的身体,面对疾病时的无能为力,经历死亡时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严肃的授课方式讲给了他的学生,也表达和展现给了所有活着的人。这对于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人来说,无疑是残忍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但是,这位老者却不这么想,他只是温和的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个星期二都来上这堂有关死亡的生命之课。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点一滴讲述给我们,以使我们懂得如何更好的活着。他平和的面对自己的窘态和尴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开着玩笑。他在别人的注视下回顾自己的童年,过早的失去母爱,沉默的父亲留下的阴影,继母的关怀,没有同伴的孤独。说到伤心处是像个孩子一样动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宝贵的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一共十四周的课程里谈到了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死亡,以及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本最珍贵的人生教科书。是值得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装在旅行包里的宝贝。那些正处于迷惘时期的人也许会从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丧气的人也许看后会重拾直面困难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总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对,然后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尽。甚至八十后九十后被人当作了垮掉的一代。这是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渴望陪伴和爱,却不懂得如何给予和分享。

推荐这本书的人还有余秋雨。他为此写了一个锦上添花的序。也许这里面有你丢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许这里面有你一直在寻找着的那一种意义。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这是一个逝者留给我们的哲言。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9

闲暇之余有幸读到一本能够净化心灵的书:《相约星期二》。书中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把自己睿智的处世哲学在每周二分享给自己曾经的一位学生,也就是作者。弥留之际的谆谆教导与迷茫之中的人生脚步碰撞出了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让我获益良多。

曾经听说过一句话:“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是啊,生活真的是很不容易。生病的盼健康,健康的盼钱财,富裕的盼轻松,闲逸的盼成就。每个人都在严阵以待,使出浑身解数与生活较量,追求着自己所谓的幸福。“老天爷太不公平了”,“我要和命运抗争”……,诸如此类的话消磨了一些人,振作了一些人,可是,我却看不到这些人身上幸福快乐的影子。每天的忙碌,已让人们忘记了去体味幸福。我也每天在和生活战斗,埋怨着他的不公,烦恼着他给我的苦难,然而,莫里教授的一句话让我一下子释然了,他说:“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和生活讲和”。理解生活,包容生活,也就获得了最简单的快乐。

。都说“知足者常乐”,什么是幸福生活呢?于病者而言是健康,于贫困者而言是温饱,于劳累着而言是一夜好觉,于奋斗者而言是一点成功,于孩子而言是得到一件心仪已久的玩具,于老人而言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一顿家常便饭……所以,我们首先要理清现阶段所追求的是什么,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管生活给我们设置了多少障碍,只要真诚的接受它们,包容它们,又有什么事能让我们暴跳如雷呢?正如莫里教授临终反思的那样,远离那些盲目追求物质享受,那些缺乏责任感缺乏爱的病态生活,“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在莫里老人看来,只要明白了什么是真实需要,就会走向关爱与奉献。

停下奔波的脚步吧,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用爱去呵护,幸福就一定会在我们身边环绕。让我们与生活讲和吧,给自己一个纯净的心灵,也是给自己一个发现美好的机会。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死亡,认识了生活,让我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我感谢这位睿智豁达的老人和这个谦虚有爱的年轻人。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第2篇】星期天孩子读后感

星期天孩子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星期天孩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近,我读了一本古德龙梅布斯的一本名著——《星期天孩子》。

古德龙梅布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儿童及青少年文学作家之一!

很多人说,星期天的孩子特别幸运。这本书的主人公——星期天的孩子,她被父母遗弃,对于自己的身世一无所知。对于她来说,幸运就是能被“星期天监督父母”选中。当幸运降临时,一切和她想象的完全不同:没有漂亮的妈咪,没有超级富有的爸爸,只是一个普通的妈咪带给她的美好回忆!

她,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她,一直幻想有个完整的家!她,一直希望有个爸爸妈妈。可现在想想我们现在, 有爸爸,有妈妈,多么幸福啊,但是如果妈妈唠叨两句,就不高兴了,就嚷嚷了。据我所知,有些同学想要在外地的妈妈带衣服,妈妈不答应的话,她竟然冒出这样一句话:“你给我买个衣服又不会死人!”换个角度来想想妈妈的感受。有人还说讨厌爸爸妈妈,可文中的主人公是多么希望有爸爸妈妈!

《星期天孩子》这本书描述的`是孤儿院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同样是,孤儿院的孩子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活却有着天壤之别!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生活!记住:听父母的准没错,他们不会害你。

星期天孩子读后感

【第3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写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快来参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他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即将离世的岁月,这些条件组合在一起,将是会产生多么令人神性的人生哲学和思考,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另一位是曾经的优秀学子,如今的一位成功电视工作者,一个深陷社会各种纷扰的青年,他们两个人在前者的最后时光重逢,既能让老人的智慧有了个最好的方式来表达散发,也使青年更懂得了人生,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

语文学的不好,不能很好的来表达和过度衔接各个感悟,索性就像列公式一样生硬而独立但清晰地一一陈述出来把。

首先,由于读的匆忙,并不能多么细心留意和体验书中的哲学,这本书是属于那种要至少再读一遍的,由于只是读了一遍,只能算了解内容,只有不错的几个感触,那些多少让我还能至今记得的。

第一便是莫里老人说的,现在的人们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知道怎么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这一点最先让我有感触,我们总是在压力感情,情绪。不论是对人的喜爱,不喜欢,或是高兴,忧郁,痛苦。我们都在成长中受到礼教,伦理的约束而压抑感情。当我们的表情越来越麻木的时候,人们说我们开始成熟了。当我们装的宠辱不惊的时候,也就登峰造极了。这个方面,让我想起来初中时候的一件事,一次考试,班里的一位女生进步很大,班主任就“狠狠的”夸了她一番,那时还设有奖项,就让她上前去领奖,照平时,按照我们手的教育就是宠辱不惊,随时要谦逊,不管心里是多么开心,多么高兴,多么骄傲也不能太表现出来,最好要努力装出一副无奈,不情愿,愁眉苦脸的去领奖,不能太嚣张,最多也就是微微笑,领了奖回到座位上才能偷偷乐。

结果这位女生不然,很大方,很自然,很开心地走到前面,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开心,笑的很灿烂,很自然,满心的欢喜,内心中的骄傲开心自然而大方的流露在她爽朗的笑声中。很不一般,领完奖下去,班主任也很开心,特意的说,看这位同学多好,大家就该这样,高兴就要表现出来嘛,不要有太多神马顾虑,我很喜欢这样。估计是我们老班受够了我们这一帮小小年纪就装深沉的孩子,今天难得有这么一位天真无邪的,所以就此又夸了半天。还有书中写道作者跟莫里老人到后来就经常握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种敢于表达且喜欢表达感情的一个现象,这又让我想起在高中时有一天在学校食堂,当时上高二,偶遇一位初中同学,他本来在南校区,我不知道他搬到了北校区,这次突然碰面,很激动,我们两个一见面,就是不约而同的,握手!!颇有领导人会晤的风范。这个不善于表达感情是个人现象,却更是一个社会现象,礼数和对表达程度的把我也是个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因为这些情感类的举止取决于心,以一颗纯真无邪的心去拥抱任何人多不是非礼,气场不同......

第二是感情第一,不止一次地见到哲人们说人生来不是为了物质活的,而是为了活的情感的愉悦,比如吃饭,对吧,饿了半年喝一口玉米粥就很开心,获得的满足感比戴着枷锁吃山珍海味要大得多,例子举得不是很贴切,总之我还是比较信奉这个人们活着是为了心情愉悦的。莫里老人对金钱的不屑很明显。金钱这个东西其实也不是人类社会不可分离的必需品,但它是个象征,我们说一个富翁腰缠万贯,金钱满仓,富翁很开心,哦,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富翁是个暴发户,人品什么的都不怎么的。但是我们说,甚至是教材里学,农民陈焕生(《陈焕生进城》)自从国家改了政策,脱掉了漏斗户的帽子,晚上躺在被窝里想想,家里粮仓里的粮食慢慢的,院子里的牲畜也很多,心里就不觉得美滋滋的。我们看到这个就要赞扬农民同志的辛勤简朴,并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仔细想想,这就奇怪了,富翁和农民的情况不都一样嘛?!钱从某个角度看就是等同于粮食和牛羊。我们为什么对持有大量金钱的人不怎么看好,对粮仓殷实,牲畜兴旺的农民就不断称赞呢?

这个应该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在历史上钱就充当了比较多的邪恶角色,而且也是因为金钱本身的优点——方便携带和广泛的通用性。贿,都是直接塞给对方银票,而不会拉一大车同价的大米到对方家里,土匪抢什么?有钱肯定先抢钱,因为金钱,多少人家破人亡。所以人们对钱多没有什么好态度。钱多了可以买很多东西,粮食不行。再想,国人的仇富心理是怎么个起源?嫉妒?会不会是和讨厌与自己喜欢的女生在一起的男生一样的心理?自己喜欢的事物得不到,比如钞票等,就会反而会有即对那个事物的喜爱和对其拥有者的讨厌的双重心理?对金钱的讨论数不胜数,共产主义社会不需要钱。莫里老人一点也不在乎金钱这个“细枝末节”的东西,因为他快死了,剩个几千块钱就够了,他会不会因为即将去世而对金钱的不看重更加严重了?这个,再说吧。我们需要金钱,但绝对不能沦为它的奴隶,够一家人幸福安康平常生活就行了,那个不是身份的象征。如果是担心有突发情况没钱了,或者钱不够用,那就去买保险嘛,保险公司是这个社会的一个伟大产物,毁誉参半。但就这个角度想,保险还是有用的

第三,是作者的一个变化,一个不大的变化,但是足以让人思考。作者自从在莫里老人那里听了几个星期后,本身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却开始突然不喜欢曾经爱看的娱乐八卦周边新闻了,还有一次碰见一大群记者们扛着设备紧张而急迫的奔向以为体育明星,其中一位记者神色慌张的向前拥挤的时候不小心踢了他一脚,这位记者一边继续向前进攻,一遍说着对不起时,他突然产生了很大的厌恶之心,每个人脸上都是写满了争抢,匆忙,不安和惶恐,他感到难受,我觉得作者在这时已经变了,说高雅点,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再高雅点,就是开始享受孤独和寂寞了,这是很难的的,我们在生活着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逃避孤独和寂寞的,比如不停的玩游戏,出现习得性无助,用各种无聊没有营养的东西去填充内心空虚,其实一旦停下来,更大的空虚和恐慌就会袭来,所以不敢出来,出现网瘾,各种瘾,大学就这样,所以人们为了规避不安心理,本能地去寻求愉悦,去沉沦。因此我认为,当一个大学生,尤其是河工大的以为学生开始不喜欢呆在宿舍玩游戏,上网,而是喜欢坐在自习室里,并且享受这段时光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我称之为开始享受孤独了,关于孤独和寂寞是参阅了网上一个视频——《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一堂课》,才开始有了这个概念。虽然目前仍然不能做到享受自习室,但是正在努力

没了吧,总结一下主要的三个感悟:我们要尝试更自然更加无拘束的去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时为了追求感情的认同和心情的愉悦而生活的;要学;会享受孤独。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面对不可预知的死亡与衰老,我们该做些什么?什么是爱?爱何以永恒?该怎样看待金钱和自身的价值?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和价值观?

人生有太多的疑问待我们去思考,是的,我们需要一位智者,当作我们的引路人。

而莫里,就是这样的一位智者。站在世俗之上,俯视着社会。

他乐观地面对病痛,他从容地体验死亡。他在享受,因为他知道: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和无法避免的痛苦,要学会享受。

这是人生的一课:

我们所在的社会告诉我们:越多越好。可一个人,要分清楚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想要的。真正的所需其实很少,而欲望的雪球却会越滚越大。

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把握现在。

当一个人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他就会知道如何生活。

爱是人生永恒的话题。

三毛说:“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更是要是活着的每一天都散发出光和热来。”

这是一堂永恒的人生课。(也许,让你们现在读这本关于人生的大书还不算太早,你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

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关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狭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对他们毫不关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爱,这个话题过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爱,也许这并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处于爱中而不自知。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也许是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自怜——只有你觉得可怕时才是真正的可怕,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5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谈人生?

老人,且待那一天——《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参透了生死的老人。

近日看了一本《相约星期二》(米奇·阿尔博姆著)。这本书有余秋雨作序并推荐。尽管对余某人及其文字颇有些感冒,但还是忍不住想印证一下,到底他推荐的书是否跟他本人一样酸不拉几,一样做作扭捏。

那是个其貌不扬的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个子矮小,大耳朵,鹰勾鼻,牙齿参差不齐,但笑的时候依然毫无遮拦。待人热情真诚。跟你谈话,他的世界里只有你,绝对不会心有旁骛。

他天真活泼,喜欢唱歌跳舞。如果不是得了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他愿意每天过着这样天真活泼的日子,晨练,散步,与朋友谈心,欣赏大自然的色彩,享受美食。得这个病时他七十多岁。

从医生处得知病情后,他开始思索怎样渡过剩下的日子,两年,几个月,也许会更短。他继续给学生上课。他决定让死亡成为一门课程。

活着办个追悼会。让家人和好友来致悼词。他们把想对他说的话都说了,他也听到了。这主意显然不错。有许多葬礼都是悼词很感人,只可惜那个躺着的人已经听不到了。

当他慢慢地失去自理能力,他说他会尽力去享受这个过程,重新当一回婴儿,读后感《且待那一天——《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他是如此豁达睿智,并乐于向朋友畅开胸怀。听着美妙的歌声,他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如果有那么一本书,让你看了后心有所动,心有所思,它就发挥了它的价值。这与莫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追求的完全一致。因此,莫里活着没有遗憾,死了也没有遗憾。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可以自怜自爱,但不要停留太久。生命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享受。

来得及向人世告别也是一种幸运。

每天,放一只小鸟在肩膀,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爱情和婚姻有章可循。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得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

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看到最后,恍然发现,这也就是印象中的余大师的品味。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

很早以前就听人说过《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书中说的是'一个老人'向'一个年轻人'讲的'一堂人生课。拿来一读,里面的道理还真值得回味……

书中讲的是一个年逾七旬的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以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给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的星期二听他讲课。老教授的谈吐非常亲切,幽默,对自己即将死去毫无忌讳,勇敢的面对死亡,让人们对死亡消除了恐惧,他讲的都是些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这堂课讲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是葬礼。

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们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们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低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经常讨论这些问题,但我认为老教授的话很朴实,很耐人寻味,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向莫里老教授那样,把握好自己的生命权利,有一颗健康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审视我们自己,不要一味的索取,一味的埋怨,不要怕,不要悔,要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这样我们才活的更有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7

《相约星期二》这一书名在众多推荐书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些许轻松的气味。于是也没多了解便从网上购买回来了。拿到书,题目下还有一行小字: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于是便猜想应该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相约每个星期二探讨人生这一话题吧。带着这样的猜想打开书页,简介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这是怎样一个老人,带着怎样的状态怎样讲述着人生这堂课。而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的序言让我又多了层感动。人生不是用来研究的课题,而是每个人活出的精彩,无法炮制,无法重来。莫里·施瓦茨,一个社会学教授,一生奉献于教育,在与世长辞前不忘倾其所有,与自己曾经的得意门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话题。学生将其整理成文,也给我们读书人上了一课。

这堂课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老人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老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无法自理,为何还要接受电台采访,还要每个星期二和学生探讨这些话题?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问自己:“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他的决定是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他可以让别人去研究,可以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脑子却仍活跃地思维,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带着一丝伤感,多了一份好奇与期待,我继续往下读,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授。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中充盈着两个词:爱和坦然。爱贯穿着老人的一生,他说:“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老人患病前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们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想想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这更是他施爱于人的表现。而病后,他也毫不避讳地接受他人的关爱。老人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对生活的珍惜和和时间的利用,让我备受感染。而他对于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让我汗颜。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谁都必须经历这一关,那你是选择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还是抓住最后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老人选择了后者,他到最后一刻还要去奉献出一份力,去启发身体健康而内心迷茫的人们。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读完这本书,不再是看题目时的轻松了,而是觉得在轻松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轻松的是要学老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坦然的接受顺境或逆境,生老病死。沉重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沉重的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择。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样活出那份豁达,也无私地去奉献一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8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9

乍一看这标题像是一部爱情小说吧!其实不是!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临终老人和他的学生的故事。老人是社会学教授,他已年迈,患了绝症,他的学生是一名记者、作家,老人每星期给这个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时间是星期二。这便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这门课上了十四个星期,每个星期学生都如约而至。他们谈论的话题有: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凉。最后一堂课是老人的葬礼。每上一次课老人的病情就会加重,说话就会更困难。到最后,要靠学生不停地用力地敲打背部才能说出话来。他是一名终生的教师。他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思考!也许谈人生太大、太空洞,但是人生的确很玄!谁也不知道下一妙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那么还在等待什么、犹豫什么、好好把握今天!每一个今天都是精彩的!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

看完这本书,我用了半个月时间,每看完都让人深思,读后感也不知道如何写才好,没有多少文采,只能发表看到某段话时当下的感想。

刚开始看没有多大感触,直到第49页看到:“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我合上书,想想自己,发现这27年我很乐于享受后半句,却很少去做前半句。还记得父亲曾跟我说过:“只有你先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好。”父亲说的和莫里教授所传达的意思一致。但是我们又能真正做到多少呢?

翻到第57页,当我看到莫里说:“如果你想让别人相信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这句话对我的工作很受用,初次接触的合作伙伴总是充满了疑虑,总是不相信对方,其实猜疑都是多余的,在你不相信别人的同时又如何让别人相信你?

看完第79页时,是我对整本书感触最深的一处,也是我唯一反对莫里之处。他说:“如果你能接受随时死去的事实,你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耽于抱负了,你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你所做的工作也许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合上书,我想:“人类对物质的要求不是绝对的,看你处于什么样的人生境遇,当你处于将死之时,物质便已然显得微不足道,精神上的爱会成为你的第一要求,在亲人的陪伴,爱人的守护面前,金钱就如粪土。但是当你依然处于健康的状态时,物质便不可或缺,你的满足感不仅仅只来源于精神,也来源于事业上以及物质上带来的成就感,为了这份成就感这份满足感,你不得不付出时间精力,而不是像莫言教授所说的“你为此付出的时间精力就不那么重要”。当你处于一个旺盛生命力的阶段为什么要过一个濒死的生活状态。把握一个度,不要完全杜绝物质,也不要完全不在乎精神。不管在人生的哪个时刻,都不要放弃爱,爱别人也爱自己。

只想说《相约星期二》对我的生活、感情、事业都很适用,看完第97页的时候,我笑了,因为发现我和莫言教授共同的思维方式,“你一旦投入进去,就能充分的体验它,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悲伤,你认识了这份感情,现在我要超脱它。”说的真好,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处理情绪的方式,当伤心难受的时候,任由自己这个情绪的抒发,最后告诉自己这也是情绪的一种,没有人一定要天天开心。超脱它,感受它,所有的情绪、感觉都被莫里教授描述成一场游戏——好了,哥不跟你玩了,哥要离开你。很洒脱,身为人,不就是像教授所说的一样,就是来体味这世界的百态,开心、伤心、痛苦、嫉妒、憎恨。感受每一种情绪,经历每一件痛苦的开心的事情,告诉自己这是属于我这辈子独有的经历。不要被自己的负面情绪牵着走。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第4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200字

【第1篇】

《人生永不停息》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人生永不停息,往往会是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题记

人生虽然短暂,但是一个人哪怕为这个世界留下的一丝东西,也可以让他在这个世界上永存,生命的火焰永不停息。

人活着的时候,有些事物,是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或许只有精神层面上的,才是永恒的。正如人生一样,需要不断提高精神上的修养,追求更高雅的境界,人生才不会停息。臧克家是这样评价巴金的:“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些人还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些人只追求过于肤浅的东西,或一生碌碌无为,百无聊赖地混着日子,这么说来他就已经“死”了,就如行尸走肉一般,只是在耗费着自己的青春时光。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更要 活着的每一天都散发出光和热来。虽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发出无限得光亮,人生,是永不停息的。“不为生存太久,只为给世界留下美好的印象,”而这就是莫里教授心中所追求的的永恒。虽然这并不是容易的事,但我们仍可以作出些贡献,让自己变得永恒,有内涵。所以我们要永远努力追求,奋发上进,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所以人生是不停息的,我们应该不断追求高层次上的享受与精神愉悦。

但是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而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这是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面对死亡,莫里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而这种自然,就是永恒,莫里从而永远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于人世间。这就正如莫里所说:“我的意识还活着······我成了宇宙的一部分。”

莫里教授他在面对死亡时,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教导作者。他把自己日渐衰弱的身体、面对疾病的无能为力、经历死亡时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严肃的教课方式讲给了他的学生,也表达和展现给了所有活着的人,正如莫里所说:“我已踏上了最后的旅程,人们要我告诉他们怎样打点行装。”莫里的教导以及他的形象会永远活在人心里。现在,莫里虽然已经长眠于地下,但他却真诚地把生命价值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不容置疑的相信。亨利亚当斯曾说过:“教师所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虽然莫里已长眠于地下,却把课堂留了下来,而且越变越大,已经延伸到这里,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但他所传授的一切,都永存于世界,留在人们的心中,而这门课仍在继续,教导着世界上无数的人。这也是莫里所实现的一种永恒,他的课、给我们的教导,让他的人生永远不会停息。

所以说“人生永不停息”——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像莫里教授一样,仍然可以影响后人,做到人生无止境,永不停息。还应该永不止息的追求,像作者一样,追求到莫里所说的那样至善至美。

【第2篇】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题记

第二次翻开这本书,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想再次感受以为垂暮老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淡泊宁静。

疾病在一天天地折磨着这位名叫莫里的老人,而他竟一天天的乐观起来,并以他最后的时光告诉我们:“衰老并不就是衰败,它是成熟。我们只有学会了怎样去死,才能学会如何去生活”。或许现在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片子去谈对死亡的感受,是在显得有点可笑。但我想说,面对死亡,有人选择每天活在担心害怕中,而有人却选择像莫里一样,即使是在最后一天,仍然选择改变自己的态度,争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留下一笔珍贵的人生财富给后人。他与他的学生谈论世界,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谅,完美的一天,这些话题,他无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选择让自己在无人的时候终止生命,为的就是不想让人看见他断气时的情形从而抹不去这可怕记忆,就想他无法抹去那份宣告他母亲死亡的电报和陈尸所里父亲留给他的可怕记忆一样,他的淡然,睿智,为人让人震撼。我想,死亡虽然终结了他的生命,但永远不会终结他的精神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第一次真切的接触死亡是我外公的去世。记得那是一个冷飕飕的早晨,一早便被妈妈叫醒并带到外婆家,我的直觉告诉我,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外婆的家到处都笼罩着一种沉寂的气息,我奇怪怎么没有听到外公那爽朗的笑声了。我被叫到外公的床前跪下,叩三个响头和上一炷香。死亡的气息第一次那么接近我,我心里竟有一丝害怕,可能还有年龄小的关系,我很机械的完成这几个动作。我不敢抬头,只是悄悄的看着躺在床上,面如枯槁的外公,发现他的嘴角竟有一丝淡淡的微笑。或许到现在我才懂得,那是一种对死亡的宁静和从容。

其实自我有记忆以来,外公的身体就一直不好,而我与他的交集,最多也就是过年过节的日子,我到外婆家,在门口便能听到外公那爽朗的笑声,有时笑声中夹杂着连续不断的咳嗽声,但即使是这种笑声,也能让人觉得很安心。每逢看见我,他便会亲切的把我拉到他身边,悄悄的往我口袋里塞各种好吃的糖果和装着他满满祝福的压岁钱。他会用那双镶满如同旱地里皲裂开的裂缝般的伤痕累累的手抚摸我的脸,我虽然觉得很不舒服,但总会有一种安心的感觉。而如今我望着他的脸,也说不出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就觉得外公只是暂时的睡着了,有一天他会再次醒来,又给我的口袋装上满满的糖果,用他那咯人的双手来抚摸我的脸。经过岁月的沉淀,我一天天的长大,我终于明白,外公不仅仅是睡着而已,他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他再也不可能给我糖吃,我再也听不到他的笑声了,他的生命已经如同晚秋里的枯叶,一捏便碎了,而且永远都不可能回来了。

如今,我终于明白,其实外公最后的那一抹微笑应该是他在向我们道别,他在告诉我们,他在另一个世界也会很好,我们不必挽留,他会很好。外公在最后的时光里为我的生命添上了一抹色彩,他让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我想,他和莫里一样,都在告诉我,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只要活好今天,便足以。

“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地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

——后记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200字

【第5篇】《气球上的五星期》读后感500字

【第1篇】

最近,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写的《气球上的五星期》,它讲的是弗格森博士、肯尼迪和乔乘坐热气球,横穿非洲大陆的探险故事。读完书,我不仅领略了非洲大陆的美丽风光,更为他们三人的精神所感动。

友情

三位探险家穿过沙漠后,气球遭到一群胡兀鹫的攻击,气球下降速度越来越快,扔掉了所有的压载物仍无济于事。在这千钧一发的的危急关头,乔二话不说就翻出吊篮跳了下去。气球开始慢慢上升,博士他们得救了,乔却掉进了乍得湖。当我读到“乔钻出水面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仰脸朝天上望”时,鼻子不禁一酸,乔心中怎丢得下他的朋友呢?同时,博士他们也未曾放弃寻找乔的一丝希望,一句“我们必须回去找到他,哪怕要抛弃热气球,哪怕要和野人打交道,哪怕要步行重返乍得湖,也在所不惜”,让我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友情深似海。

智慧

三位旅行家飞越一片森林时遭到了三十几个土人的追击,不巧大气压又在下降,有好几次吊篮甚至触到了地面。他们迫不得已地把所有的东西都扔了,只剩下一个大网袋。然而,氢气不够这个问题仍使他们迫降在河岸边。就在他们走投无路时,学识渊博的博士突然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利用热空气上升!他们马上行动起来。过了一会儿,就在土人即将追上他们时,热气球飞了起来,带着他们到达了胜利的彼岸。

友情多么重要呀!没有它,旅行家们就会全部坠入湖中。智慧多么重要呀!没有它,旅行家们必定落入野人之手。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灿烂阳光,会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也会让这个世界所有的秘密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

【第2篇】

《气球上的五星期》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写的《气球上的五星期》。它主要讲的是弗格森博士、肯尼迪和乔乘坐热气球,横穿非洲大陆的探险故事。读完它,我不仅领略了非洲大陆的奇美风光,更为三位主人公的精神所动容。

友情

穿过沙漠后,热气球遭到了一群胡兀鹫的攻击,气球开始慢慢下降,后来速度越来越快,即使扔掉所有压载物都无济于事。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的危急关头,乔二话不说,翻出吊篮就跳了下去。气球开始慢慢上升,博士他们得救了,乔却掉进了下面的乍得湖……当我读到“乔钻出水面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仰脸朝天上望”时,鼻子不禁酸了一下,乔怎能放得下他的朋友呢?同时,博士他们也未曾放弃寻找乔的一线希望。一句“我们必须回去找到他,哪怕要抛弃热气球,哪怕要和野人打交道,哪怕要步行重返乍得湖,也在所不惜”,让我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情深似海。这种友情,比亲情还要难能可贵呀!

智慧

三位旅行家飞越一片森林上空时,遭到了三十几个当地人的追击。正巧大气压下降,有好几次吊篮甚至触到了地面。他们迫不得已,几乎把所有的东西都扔了,只剩下一个大网袋。然而,氢气不够这个问题却使他们迫降在河岸边。就在他们走投无路时,学识渊博的博士突然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利用热空气上升!他们马上行动起来。过了一会儿,就在当地人即将追上他们时,热气球飞了起来,带着他们到达了胜利的彼岸。

友情多么重要呀!没有它,旅行家们就会全部坠入湖中。智慧多么重要呀!没有它,旅行家们必定落入凶残的野人之手。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一千本好书,就是一千轮太阳。灿烂千阳,会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也会让这个世界所有的秘密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

《气球上的五星期》读后感500字

【第6篇】《气球上的五星期》读后感800字

架起友谊的桥梁 ——读《气球上的五星期》有感

《气球上的五星期》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写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在科幻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故事的背景发生在十九世纪中期,神秘的非洲大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探险家。本书的主人公“弗格森博士”决定和好友“肯尼迪”以及仆人“乔”乘坐热气球横穿非洲大陆。当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想要完成这个目标很困难,但最终他们还是完成了旅程。

这篇作品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弗格森博士”一行人解救神甫的过程。当时他们经过土著村庄,听到了神甫的求救声,了解情况后,他们决定把神甫从土著人手里解救出来。最后,他们成功救出了神甫,但也失去了一只100斤重的水箱。博士一行成功营救了神甫,不但体现出他们勇敢机智,而且反映出了他们精诚团结以及珍贵的友谊。如果不团结,他们是不可能救出神甫,虽然失去了100斤重的水箱,但他们也决不后悔。

为什么这一部文学作品这么精彩,让我感触如此深刻?

一是精彩的内容。博士他们横跨非洲大陆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危机四伏。在旅途中他们遇到了土著人的袭击,阿拉伯人的阻挠等,但最终他们还是完成了目标。

二是博士三人之间珍贵的友谊和亲密无间的团结协作。三名探险家团结一致、共克难关。他们成功营救神甫,克服缺水的困难等,都是经过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旅程中他们遇到胡兀鹫的袭击,“乔”毅然跳入了乍得湖中,避免了热气球的彻底毁灭。在旅途中处处体现着这样的友谊和合作。

三是书中丰富的科学知识。书中不仅介绍了热气球的具体构造,还介绍了不少野生动植物。增长了我的科学知识。

看完书后,我不禁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我和朋友之间经常会闹一些小矛盾,但是每当回想到书中博士他们三人之间坚固的友谊,我就觉得我和好朋友之间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回想谅解,互相支持。遇到困难应该共同面对,遭遇挫折应该互相加油打气,而不是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

这本书使我收获到了特别多的东西,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面,又增长了我与同伴之间的友情。我建议大家都来阅读这本书,体会博士他们三人之间的珍贵友谊。

《气球上的五星期》读后感800字

【第7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

星期二的人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每个星期二,医院,小屋中,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和一个健康的年轻人,一个乐观谈论人生的老人和一个含泪记下老人最后话语的年轻人。他们谈论什么?老人过往的人生。

这老人是个教授,而年轻人是他的学生,在教授最后一门课中,没有分数,没有考试,没有课本,涉及范围很广,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死亡。这个老人一生凝成的课程、讲义,却只与年轻人讲述。

莫里,这位老人,在他得了不治之症时,他开始思索:“现在该怎么办?”疾病日复一日的侵蚀他的身体,驾驶、游泳、跳舞,甚至正常的行走都渐渐离他而去,他惊讶于周围事物都运转正常。他开始回味人生,思考他这一生的经历。“接受你所能接受和所不能接受的现实。”“承认过去,不要否认他或抛弃他。“…….承认过去,不要否认他或抛弃他…….这样的格言,层出不穷。老人在自己来日不多时,大脑并非沉默,而是在对自己人生的鸟瞰时,突然有所感悟,感怀世上的真善恶丑。大多数人在这情况下都会有同样的感触,在人间和天堂徘徊之时迸发出超人的想法。想对人生的美丽进行歌颂或对人生的丑恶进行批判,但这些都被儿女的“孝心”所打断,只求老人养足精神,去拯救衰弱的肢体而抛弃了那可能留在人世间影响人生的几句话。很幸运,我们的莫里做到了。在他临终前陪在他身边的不是只会挽救肢体的子女和医生,而是拿着纸笔认真听讲并记录的他的学生。

作为一个社会学教授,莫里对世界的参悟是独特的,“我又要当一回婴儿了。”面对死亡,他这么说。莫里对他的死亡很坦然,他对平常的生活却愈显重要。开车、游泳、跳舞,甚至连穿脱衣服都要人帮忙,虽然他话语并未体现他有悲伤之意,但对这一切他也是悲伤的。

人的一生是很短的,每每老人们在临终前都会后悔自己这一生未完之的事。人生也是美好的,回味过去,那些曾经的痛苦,失望、成功、喜悦,虽然有时苦涩,却也十分珍贵。往往在回想过去时,人们都想回到过去,重温那时的喜悦,莫里也是这样,他想有健康的一天,但与他人不同的是,他渴望获得那健康的一天,只想过平常的生活,将自己喜欢的事做一遍。的确如此,一个人追求的生活,无非是能过上自己喜欢的日子。“与总统共餐,享受山珍海味,过奢侈的生活。”这些都不如自己喜欢的事情。尽管享尽荣华富贵而又如何,到不如平平淡淡地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一遍,个人需要之外的是不要也罢,能做到这些人生也无憾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莫里谈论衰老。世人都怕变老,渴望一直年轻。可莫里不同,他坦然接受老去,在他思想中,老,不是指认逐渐在走下坡路,代表着快要不能自己行动,而是代表着阅历的增加,体味人生的深刻。是的,只是年长阅历上升,才能体会社会的善恶美丑。也要学会变得随和,自己的年龄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应该有的应该是年轻的心,既有过人的阅历,又能有年轻的活力,这不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他让我了解了人老不可怕,怕的是拒绝老,要善于接受;他让我学会了乐观,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带着笑容去解决他们。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

【第8篇】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人与人之间在冥冥中擦身而过,在相聚后便意味着离别,并以自己的方式结束。忙碌的上海早晨,心灵逐渐被生活吞噬的人们,毫无目的地奔走着,似乎活着便无处可逃。从未想过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存在方式,在消失的和经过的时光中,它们就像一条平静而奔腾的大河。我们观望着对岸,等待泅渡,时间凝滞,身体内的灵魂深处却保留了一份巨大的空虚感,抑制了对生命的质疑

与此同时,放在我面前的这本书几乎毫无保留地向外界解释了生命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使人读后逐渐趋于平静,填塞那无限蔓延的空虚……

书中的老人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年迈,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尔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

我仿佛又听到莫里笑着对米奇说:“我们是星期二人。”“我们是星期二人。”米奇重复道。“嘿,米奇,说话别有顾忌。有那么一天,我会让你感到流泪并不是一件难堪的事。”“是啊,是啊,”米奇说。“是啊,是啊。”他们都笑了,因为莫里二十年前就这么说过。大都在星期二说。实际上,星期二一直是他们的聚会日。莫里的课大部分在星期二上,米奇写毕业论文时他把辅导时间也定在星期二——从一开始这就是莫里的主意——他们总是在星期二坐到一块儿,或在办公桌前,或在餐厅里,或在皮尔曼楼的台阶上,讨论论文的进展。所以,重新相约在星期二看来是最合适的,“就约在那幢外面栽有日本槭树的房子里。”米奇准备走的时候跟莫里提了这个想法……

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从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到第二个星期二——谈论自怜……第九个星期二——谈论爱的永恒……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最后一堂则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看来,同样在期待着的人实在不少,而且不分国籍。“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米奇问。“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当莫里设想自己的墓地时,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听不见你的说话了。莫里笑了,说:到时候,你说,我听。

山坡上,池塘边,一个美丽的墓地,碑文是“一个终身的教师。”课程在继续,老师闭着眼睛静躺,学生来了,老师早就嘱咐过: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境界,让死亡也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现在,莫里已长眠于地下,却把课堂留了下来,而且越变越大,已延伸到这里。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但他把人的生命价值真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对此,使我们不容置疑。正如亨利亚当斯所说:“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

是啊!虽然莫里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及崇高的生命将得以永恒!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我们人类有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

当我们从中学进入高中,我们就会想“生活的风帆啊”只类的句子;当我们看百岁老人时,就会想“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是因为太浅?显然不是。是因为太深,因素也是有一点。但面对于我们人们,历来都有很请的好奇心,就连克隆拜倒捍索克隆之类的研究对象也沸沸扬扬,为什么就为此而寥落至此?

余秋雨说过:“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远远不是人生上的成功,一个领导者可以在诸多方面训斥下属却必须除开人生。”

那么怎样的人才能谈论人生?

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是饱经风霜的旅行家,探险家;还是…

我们认为应该是老人。

其实老人离自己生命的终点很近,很近,有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迸发出超常的智慧来阐述人生,虽然是断断续续,却是极其珍贵,人们在挽救他们生命的时候却不知道有更重要的挽救!

在许多家庭中,临终的老人所要讲的话是在儿女哭声,喊声中淡漠的,他们没有留下一丝的安静让老人来说出一些不长的人生话语。

这是遗憾。莫大的遗憾。

于是,冥冥中,大家都在期待看这个老人。他会硬着心肠的说我临终前不要子女围绕,而是让我把自己想说的话讲完,就像老师在课堂里一样。

这位老人名叫莫里身患绝症,是社会学的教授,他述说一系列关于死亡,人生,价值的问题,而听讲者就是他的学生米奇。

老人在给米奇上一堂人生最后的`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题目由此而来。

刚拿到这本书,我有些害怕,因为快临死的老人,总会说一些可怕的话以及会说一些他所治病的过程,各肌体病痛等等,也会有可能会装出一副病危状况,我有些胆怯!

但是他没有掩饰他的病痛以及无奈。他会幽默地对他学生说:“看着自己的躯体慢慢萎谢的确很可怕,但也有幸运的一面,因为我可以有时间跟人说再见。”

他们谈论世界,自怜,遗憾,死亡等。

每当米奇抱着他到睡椅上,就感觉到自己与他的时间不多了。莫里就像在铁轨上,听着死亡列车的汽笛,而他心中所震撼出来的对人生的感慨是超出宇宙空间的。

莫里老人知道自己会死,但是也知道没有人愿意相信这一事实,但是他还是接受了,接受了老天赐予他说“再见”的权利。他用戏谐的态度去面对死亡,非常诚恳,犹如在做人生检讨。他每说一句关于死亡的忠告,是强而有利,一针见血,仿佛每一句就刺痛我的心灵,给我带来强大的震撼力,他让我知道:“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莫里老人用他快要死的慧眼为我们揭示了人生中人们不敢正视的问题,这让我了解到我现在活着的无能,无意义!他让我知道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并没有真正体验到世界,而只是为自己该做的事做,那么该做的事又是什么呢?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而且是一次性的。

“没有死亡,生命就没有价值。”莫里老人说。

他们共上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节是葬礼。

莫里老人走得很安详,舒坦,葬礼也很简洁,知识几个亲朋好友,正如他所愿。

“死亡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不敢接受”这是他临终时说的。

我哭了!

是为在这个地球外的人哭。

不是痛,是震撼,是人生的共鸣!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00字

《星期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