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读后感 > 读后感
栏目

文心读后感(6篇)

发布时间:2022-11-01 热度:60

【导语】文心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6篇优秀的文心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心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文心读后感

【第1篇】有关读后感的作文心得

现在有本杂志叫《读后感》,厚厚的一本,写的都是收录的对不同文章、小说、诗歌、杂文、随笔的读后的感觉与评析,从这点上我们可以知道,文章体裁包罗万象,从小说开始到随笔,只要涉及文学领域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曾经有幸受邀为此杂志撰写读后感,闲暇之余也就看看杂志的整体概况。有关该杂志的文风比较偏叙实,主要是对所读文章的思想情感的揭露与评析,其实文章还可以写得小清新,毕竟现在有很多小年轻看,他们喜欢新奇喜欢有趣,喜欢有内容有主题的文章而不是对思想情感的披露。

此类文章有个共通的特性就是一定以“读_____有感”开始,然后洋洋洒洒肆意发挥。怎么说呢,这是基本的格式,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读后文章,不好的地方就是说格式比较老套,而且有些人有密集综合症,一看到那么长的标题就会失去阅读的愿望,直接忽略或者是跳过了,说明它没有考虑读者的适用性。

有关此类的文章网上不胜枚举,随便打小说之后就会出现成千上万篇读后文章,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大家在思考,不过也有坏的一面,就是内容多且杂难免鱼龙混杂,如果你想通过读后文章来进一步理解文章,可能需要看很多篇来组合自己的意思,否则,你就会很难去理解。

有关读后感的作文心得

【第2篇】初中文心的读后感

文心的读后感1

《文心》作者叶圣陶和夏丏尊。叶圣陶是大家都熟知的作家和教育家,初中也有学过他的文章。但是夏丏尊我是今年世界读书日参加活动,才了解到原来他也是很出色的教育家和作家,并且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恩师。就像ts说的,当你书读的越多,才会发现自己了解的知识越少,才有更强烈的动力和欲望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当然我也是读这本书才知道叶圣陶和夏丏尊原来是儿女亲家,叶圣陶的儿子和夏丏尊的女儿结为连理,而这本书恰是二位老人送给儿女的订婚礼物。

文心意思为文之用心,指文章或文思。《文心》是以故事体裁写的专讲写和读的书,故事的取材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里面有循循善诱又平易近人的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有博学多才的枚叔,有好学又活泼的学生乐华和大文,三个主角贯穿始末。

本书有三十二个小故事,可以说是”中学生的三十二堂国文课“,三十二节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故事呈现了三年中学进程,也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氛围。因此,今天的中学师生阅读《文心》的收获,或许不只是'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了。

现在语文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弄清楚教学的目的,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对。《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要学好,能终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学习本就是一件愉快的事儿。

读本书,学到了不仅仅以故事形式讲述的切合实际的国文知识,而且我还强烈的感受到了乐华与枚叔深厚的父子亲情,乐华与大文还有其他同学与人为善,互帮互助的同窗之情,王仰之先生对学生们爱护教导之情,学生们对先生的尊敬爱戴之情,还有30年代大家共同以文字抗敌的愤怒之心,团结之情。

文心的读后感2

《文心》由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所著,这是一本专门谈论“读”和“写”的书。读书和写作大概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但《文心》中提出的“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却是大多数人忽视的。通过《文心》这部著作,我能够学习很多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

1、了解部分文字的意义和用法

本书作者之一夏丏尊先生,其名字中的丏做“遮蔽”解释;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就近取譬”这个词,可以解释为:列举身边的例子;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奇崛”这一词,本意形容草木奇特挺拔,用在文章里便是夸赞文字新奇刚健的意思。而我们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词语,我们可以将这些词语记录下来而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运用更加准确而少见的词语,这需要我们教师督促学生积极地做读书笔记。

2、知与情与意

在《知与情与意》这一节当中,作者借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之口道出了文章的三种分别,即“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所谓“知的文”指的是平时教授我们知识与技能的文章,比如我们学习接触的教科书、优秀文章;“情的文”与“意的文”是指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寄予作者意愿的文章,比如马丁路德金那篇人皆尽知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

在我们写文章时,应当注意情意与知识是彼此关联的,情意若不经知识的驾驭,就会变成盲目的东西。这让想起过去几年畅销的“心灵鸡汤文”,“鸡汤文”打着“让心灵茁壮成长”的旗号,贩卖给普通大众“安贫乐道”、“努力一定会成功”之类的廉价价值观。而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不能全篇都停留在情感的抒发,要指导学生将情感与事实进行联系,做到情感有所出,而不是浮夸地抒发。

3、读书原则及写作态度

全书第五章有一句话这么说:“课外读书,原是好事。但乱读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故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我们读书不能盲目,得了解自己兴趣和需求,分清楚这一阶段阅读刚需,预估读某本书给自己带来的认知改变,并平衡好读书与生活的关系。这是我们读书之前必做的功课,是挑选书籍、节约时间效率的首要之事。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根据“中学生必读书目”进行督促,同时积极地做好读书笔记。

书中还表达了另外一个观点:“作文”并非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作文”是生活中的点缀。我们写作,原本就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是为了消解心中的愁苦。写作应当同吃饭、说话那样,是生活中缺少不了的事情。优秀的作文来自于生活,这样情感的抒发不是盲目的,这一点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文心的读后感3

洗漱完毕安静地读一会书,不知不觉竟陶醉其中。《文心》为夏丏尊和叶圣陶所做,一本讲述国文写作的书,原以为又是空洞无用理论,越看越发觉它的趣味了。

印象中作文是一种呆板的东西,为了拿高分,人们为它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不一样的理解,醍醐灌顶一般,又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它说“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

从前上学的时候,每次写作文都是一个令人苦恼的事情,以为作文就是完全靠想象无中生有的文字表述。我们通常把它当成一个定期任务,不得已而为之,也许是年龄小,观察不仔细,也许是阅历太少,不理解生活中的诸多事情。总之对小孩子来说,很难就对了。

如今才明白,作文不过是将看到的事情,心里的感受表达出来罢了。这样一想似乎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啦,哈哈。

最后一点感触是,终于理解了老师曾说的文章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这句话的意思。词语,句子包装的无论多华丽,都是空洞无用的,对别人来说没什么感染力。只有将真实的感受,比如怎样美丽,怎样欢喜,怎样悲伤描写出来,才有真实的感受。

文心的读后感4

为期十天的《文心》阅读结束了,在这本书里面收获了很多的幸福感。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需要挣脱阅读写作的束缚,用心品读文章,踏实走上写作之路。写作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辞藻,表达真实内心和需求,融入情感,日积月累定能将文章写得通透深意。

《文心》这本书以王仰之及他的学生们对于写作的讨论来论述作文精进的方式,避免了过往对于写作的套路和固定认识,将乏味的文字故事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字里行间也融入了作者对于写作的喜爱与思考。本书里乐华等对于写作各抒己见,对写作中字,词,写作思路,文章组织,读书笔记,文章鉴赏等进行探讨,全面而深刻。传统的写作方法讲授多涉及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修辞,主要是套用式的讲解,出现什么样的词表达了什么,凸显了什么,而并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的思路。

写作便是生活本身,写作的素材来源生活。生活是所有艺术的起源,生活的日常会带起情绪和思考,缺乏写作思路的原因或是观察不够细致,或是情感共鸣不足,或是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我们要学会多去找找原因,多做总结反思,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剖析文章和写作。

本书作者结合了写作的时代性,在文中列举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工场诗,并进行了对比,不同的时代特征必然引领着文体和写作内容变革。文化必然根植于时代背景,就像一阵阵的网络用语的爆红,一定是时代的变革的产物。在这一前提下可从大的框架去解剖文章的知情意,写作的知识层次展现,情感带入和表达,事物意欲安置传达。这都是作者在写作前需要考虑的要点。

这样在写作中将人的发展规律运用到写作分析中,表达认知的层次递进,也将写作的意义发散开来,既能有血有肉自我的抒发,也能带给人力量、启发。当素材及思路已经具备了,我们还需要去组织。不明如何组织就如一盘散沙,各个部位是分列的,整体就会显得拥挤,凌乱。组织文章,我们先需看清文章的类型分析,学会从写法去剖析文章。

书中从写法上文章将游记类的文章的写法进行归类,分为记叙即风景的路程图、印象描写即风景的描写刻画。另外,将叙事文和小说进行区分。'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手段。'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所有的线索和情节人物设置都服务于作者要揭示的主题和意义,每一个读者对这个意义的体会有所区别。所以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接近或达到或超越作者的境界。

每篇文章或每本书的作者也仅仅是抛出一个引子,让读者能够从中体悟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意义。叙事多为记录,将事件表达清楚。接下来,在新体诗和散文解析上,新体诗在精粹程度和诗的意境都比散文好,那么新体诗也就更加简洁和高阶。文章这样的细节解读也非常的引人入胜,余味十足。区分文章类型是为了把握写作重点,细化自我写作的注意事项。而文章的品评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提升读者的格局。

对于文章的鉴赏,文中从”见“、”视“、”观“三个表看的程度词的区分度去谈鉴赏的看的层次,另外还从鉴赏的态度,鉴赏的共鸣,预备知识,想像辅助,坏作品的评议,和他人的赏评来讨论鉴赏,文章的鉴赏能力既是写作的水平的体现。当我们对某类文章具备很强的鉴赏能力,说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要义,在这一类型的写作中也会占优势。平时写作训练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他人作品之长,对于他人文章的写作错误并进行规整,分类,避免重复犯错。写作输出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将写的过程做得完善,仍需要我们勤思多写,写读书笔记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写读书笔记是读书时思考的产物和判断,去辨别文中内容是真是假?文中是存在哪些疑问的?如何与头脑中过去经验做链接……很多东西都需要沉淀。写好读书笔记是一门艺术,也是写作的入门。

另外,写作输出可从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两个方面去辨析。写作如同说话,都是告知事件信息,通过语言去影响其他人,这是内容的传递。具体的表达方式,如说话时你的动作,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非语言形式一定是配合传达内容,会随着传达内容的改变而变化。写作也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动笔便是你的开始。

吐露内心,品评写作,《文心》带你飞向更高的写作高峰,愿你翻开这精彩的书页,然后,开始书写你的故事,你的故事也一定精彩。

文心的读后感5

最近,无论是坐地铁还是在单位,总听见一些孩子的母亲抱怨孩子的学习不好,特别是对语言的抱怨居多,大家似乎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学习语言的天赋,总喜欢给他们报补习班,然后以填鸭式的教学来弥补心灵的空虚。

我不知道当时光倒流七八十年,那时的孩子是如何学习语言的,或许有人告诉我,那时大家都忙着国仇家恨,根本没有一张平静的课桌,所以识字根本是无足轻重的事情,但是至少不认识书面上的字,但在人际交流中仍然少不了语言的作用,看了《文心》一书,我终于知道了作文说话本来就与生活是一致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根本无须外界的浇灌与耕耘,甚至有时候我倒是觉得这与揠苗助长没有太大的区分。

那时的教育很落后,但是还是出现了叶圣陶这样的大师,不像现在大家都忙着评职称写论文,总是在林林总总的重复中咀嚼,仿佛这种拾人牙慧的方式就能让教育走向大众,走向成功。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相信大师名流,而不认可经典的力量,坚持传统的意味,我们最终只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更有甚者,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谈不上对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有何等的推动作用。

《文心》的阅读未必给你惊天动地的力量,给你脱胎换骨的心智,但是给予我们的是波澜不惊的登攀,是认真务实的作派,我们通过这并不复杂的三十二个故事,找准的是对国文的兴趣与爱好,而不是具体的诗句,具体的修辞,如果没有兴趣没有爱好,再好的理论再好的技能再好的知识也不可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文心》不是讲大道理,而是说小品质,所谓的学习,不在于你会识字,而在于你会做人,会做事,书中的漫画很简略,略得你如果没有文字,没有上下文的映称,并不知道其中的意韵,但是与整篇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相比,有图画就让此书多了一些生机,少了一点呆板。

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是读万卷首先要求的是万卷的存在,对于《文心》这本书诞生的背景,那得用多少钱才能买书呢,连温饱尚且无法解决更何谈精神食粮,即使是现在,我们读了万卷书,那眼睛还受得了吗,哪怕百卷就能让你的视力直接下降,因此,我认为叶圣陶编著的《文心》既经济又实用,既艳丽又朴素,的确值得七八十年后的青少年及其他们的父母去阅读,去品鉴!

初中文心的读后感

【第3篇】《文心》读后感作文

《文心》读后感作文

朱自清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写到:“本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丏尊、圣陶做了儿女亲家。他们俩决定将本书送给孩子们做礼物”。这让我毫不犹豫买下了这本书,志同道合的朋友把共同的殷切勉励用文字记录下来,留给孩子,这不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份答案、一份期许。是智慧的父辈对孩子们即将面对的未来的回答,让我不禁想起古时候能决胜千里的军师的锦囊,让我充满了好奇!

细读序言,知道这锦囊原是可以惠及中学生家长的。夏丏尊、叶圣陶两位先生用自己丰富的国学知识和多年的优秀从教经验,用一个个故事诠释和解答国学知识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困惑,尤其深刻而精妙地梳理了初中生应该怎么读?怎么作?对我来说,正好实用!《文心》虽初版于1934年,其中的故事以当时的社会情况为背景,但两位先生在书中讨论的语文教学上的问题今天重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初略翻看了一下,第《忽然做了大人和古人了》,通过玫叔的循循善诱,乐华和大文慢慢解开了心中对初中国文学习难度大幅提升的困扰,仿佛在迷茫中摸索到了进入国文学习世界的入口。

对于我们今天的初中生来说,这不也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吗?很多孩子因为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无法提高学习热情,因为找不到学习的窍门和方法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一份温暖的礼物,一个精彩的`锦囊,给了我阅读的兴趣和探索的企图。不希望对孩子的指导仅仅停留在“口号式”的鼓动上,希望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能让自己对学习语文的根本和要义有更深刻的感悟,毕竟,细细想来,也从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惭愧!

《文心》读后感作文

【第4篇】文心读后感600字

文心读后感600字1

作者煞费苦心以小说,对话,故事的形式将为文的要点等进行拆解讲述,语言很平实,满满的道理却不觉说教味重,更易于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所接受,与我而言,相见恨晚。但从个人的理解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范围上涵盖了与语文有关的阅读,写作,朗读等各方要点。

阅读上从怎样选书,怎样获取不同类型文字的意义,怎样对文章进行鉴赏以有所得等。切忌一味作掉书袋,不加目的盲目的读并没有任何益处。而正确的读书方式应该是带着目的性的进行选书与读书,并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对所读的书进行赏析,从中获取对达成自己目标有益或者有意义的东西。

而对于写的部分,贵在坚持与用心。写的目的有三种,一应用,二习作,三创作。多数普通人对于语文的学习是停留在第一个层面的,而第二个层面是向第三个层面过度的,即通过不断的练习,学习以达到可创作的,可称为文人的层面。

之所以说贵在坚持在于写作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一般人而言不断的练习写作就是一段痛苦的经历,似乎可以写的东西就可以表达干净,而洋洋洒洒的书写是一番常人难以企及的境地。需要于细微之处的观察,结合起自身的经历,观念对文字进行编排,以让这些已被发明创造了几千年的文字生出更多,深远,更新鲜的意义,实属不易。

同样不容易的是在做到能成一家之言前不断客服内心的自我否定,怀疑。这需要笃定的内心,或者不少的运气。书中写到了行文立意的重点,讲到了词汇的运用,句式的安排,文章的结构安排,修辞手法的作用等等。单论其中一项都需要深入的研习方能驾驭。

文心读后感600字2

为期十天的《文心》阅读结束了,在这本书里面收获了很多的幸福感。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需要挣脱阅读写作的束缚,用心品读文章,踏实走上写作之路。写作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辞藻,表达真实内心和需求,融入情感,日积月累定能将文章写得通透深意。

《文心》这本书以王仰之及他的学生们对于写作的讨论来论述作文精进的方式,避免了过往对于写作的套路和固定认识,将乏味的文字故事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字里行间也融入了作者对于写作的喜爱与思考。本书里乐华等对于写作各抒己见,对写作中字,词,写作思路,文章组织,读书笔记,文章鉴赏等进行探讨,全面而深刻。传统的写作方法讲授多涉及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修辞,主要是套用式的讲解,出现什么样的词表达了什么,凸显了什么,而并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的思路。

写作便是生活本身,写作的素材来源生活。生活是所有艺术的起源,生活的日常会带起情绪和思考,缺乏写作思路的原因或是观察不够细致,或是情感共鸣不足,或是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我们要学会多去找找原因,多做总结反思,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剖析文章和写作。

本书作者结合了写作的时代性,在文中列举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工场诗,并进行了对比,不同的时代特征必然引领着文体和写作内容变革。文化必然根植于时代背景,就像一阵阵的网络用语的爆红,一定是时代的变革的产物。在这一前提下可从大的框架去解剖文章的知情意,写作的知识层次展现,情感带入和表达,事物意欲安置传达。这都是作者在写作前需要考虑的要点。

这样在写作中将人的发展规律运用到写作分析中,表达认知的层次递进,也将写作的意义发散开来,既能有血有肉自我的抒发,也能带给人力量、启发。当素材及思路已经具备了,我们还需要去组织。不明如何组织就如一盘散沙,各个部位是分列的,整体就会显得拥挤,凌乱。组织文章,我们先需看清文章的类型分析,学会从写法去剖析文章。

书中从写法上文章将游记类的文章的写法进行归类,分为记叙即风景的路程图、印象描写即风景的描写刻画。另外,将叙事文和小说进行区分。'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手段。'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所有的线索和情节人物设置都服务于作者要揭示的主题和意义,每一个读者对这个意义的体会有所区别。所以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接近或达到或超越作者的境界。

每篇文章或每本书的作者也仅仅是抛出一个引子,让读者能够从中体悟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意义。叙事多为记录,将事件表达清楚。接下来,在新体诗和散文解析上,新体诗在精粹程度和诗的意境都比散文好,那么新体诗也就更加简洁和高阶。文章这样的细节解读也非常的引人入胜,余味十足。区分文章类型是为了把握写作重点,细化自我写作的注意事项。而文章的品评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提升读者的格局。

对于文章的鉴赏,文中从”见“、”视“、”观“三个表看的程度词的区分度去谈鉴赏的看的层次,另外还从鉴赏的态度,鉴赏的共鸣,预备知识,想像辅助,坏作品的评议,和他人的赏评来讨论鉴赏,文章的鉴赏能力既是写作的水平的体现。当我们对某类文章具备很强的鉴赏能力,说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要义,在这一类型的写作中也会占优势。平时写作训练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他人作品之长,对于他人文章的写作错误并进行规整,分类,避免重复犯错。写作输出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将写的过程做得完善,仍需要我们勤思多写,写读书笔记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写读书笔记是读书时思考的产物和判断,去辨别文中内容是真是假?文中是存在哪些疑问的?如何与头脑中过去经验做链接……很多东西都需要沉淀。写好读书笔记是一门艺术,也是写作的入门。

另外,写作输出可从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两个方面去辨析。写作如同说话,都是告知事件信息,通过语言去影响其他人,这是内容的传递。具体的表达方式,如说话时你的动作,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非语言形式一定是配合传达内容,会随着传达内容的改变而变化。写作也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动笔便是你的开始。

吐露内心,品评写作,《文心》带你飞向更高的写作高峰,愿你翻开这精彩的书页,然后,开始书写你的故事,你的故事也一定精彩。

文心读后感600字3

洗漱完毕安静地读一会书,不知不觉竟陶醉其中。《文心》为夏丏尊和叶圣陶所做,一本讲述国文写作的书,原以为又是空洞无用理论,越看越发觉它的趣味了。

印象中作文是一种呆板的东西,为了拿高分,人们为它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不一样的理解,醍醐灌顶一般,又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它说“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

从前上学的时候,每次写作文都是一个令人苦恼的事情,以为作文就是完全靠想象无中生有的文字表述。我们通常把它当成一个定期任务,不得已而为之,也许是年龄小,观察不仔细,也许是阅历太少,不理解生活中的诸多事情。总之对小孩子来说,很难就对了。

如今才明白,作文不过是将看到的事情,心里的感受表达出来罢了。这样一想似乎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啦,哈哈。

最后一点感触是,终于理解了老师曾说的文章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这句话的意思。词语,句子包装的无论多华丽,都是空洞无用的,对别人来说没什么感染力。只有将真实的感受,比如怎样美丽,怎样欢喜,怎样悲伤描写出来,才有真实的感受。

文心读后感600字4

《文心》由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所著,这是一本专门谈论“读”和“写”的书。读书和写作大概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但《文心》中提出的“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却是大多数人忽视的。通过《文心》这部著作,我能够学习很多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

1、了解部分文字的意义和用法

本书作者之一夏丏尊先生,其名字中的丏做“遮蔽”解释;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就近取譬”这个词,可以解释为:列举身边的例子;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奇崛”这一词,本意形容草木奇特挺拔,用在文章里便是夸赞文字新奇刚健的意思。而我们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词语,我们可以将这些词语记录下来而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运用更加准确而少见的词语,这需要我们教师督促学生积极地做读书笔记。

2、知与情与意

在《知与情与意》这一节当中,作者借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之口道出了文章的三种分别,即“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所谓“知的文”指的是平时教授我们知识与技能的文章,比如我们学习接触的教科书、优秀文章;“情的文”与“意的文”是指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寄予作者意愿的文章,比如马丁路德金那篇人皆尽知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

在我们写文章时,应当注意情意与知识是彼此关联的,情意若不经知识的驾驭,就会变成盲目的东西。这让想起过去几年畅销的“心灵鸡汤文”,“鸡汤文”打着“让心灵茁壮成长”的旗号,贩卖给普通大众“安贫乐道”、“努力一定会成功”之类的廉价价值观。而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不能全篇都停留在情感的抒发,要指导学生将情感与事实进行联系,做到情感有所出,而不是浮夸地抒发。

3、读书原则及写作态度

全书第五章有一句话这么说:“课外读书,原是好事。但乱读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故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我们读书不能盲目,得了解自己兴趣和需求,分清楚这一阶段阅读刚需,预估读某本书给自己带来的认知改变,并平衡好读书与生活的关系。这是我们读书之前必做的功课,是挑选书籍、节约时间效率的首要之事。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根据“中学生必读书目”进行督促,同时积极地做好读书笔记。

书中还表达了另外一个观点:“作文”并非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作文”是生活中的点缀。我们写作,原本就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是为了消解心中的愁苦。写作应当同吃饭、说话那样,是生活中缺少不了的事情。优秀的.作文来自于生活,这样情感的抒发不是盲目的,这一点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文心读后感600字5

《文心》作者叶圣陶和夏丏尊。叶圣陶是大家都熟知的作家和教育家,初中也有学过他的文章。但是夏丏尊我是今年世界读书日参加活动,才了解到原来他也是很出色的教育家和作家,并且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恩师。就像ts说的,当你书读的越多,才会发现自己了解的知识越少,才有更强烈的动力和欲望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当然我也是读这本书才知道叶圣陶和夏丏尊原来是儿女亲家,叶圣陶的儿子和夏丏尊的女儿结为连理,而这本书恰是二位老人送给儿女的订婚礼物。

文心意思为文之用心,指文章或文思。《文心》是以故事体裁写的专讲写和读的书,故事的取材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里面有循循善诱又平易近人的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有博学多才的枚叔,有好学又活泼的学生乐华和大文,三个主角贯穿始末。

本书有三十二个小故事,可以说是”中学生的三十二堂国文课“,三十二节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故事呈现了三年中学进程,也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氛围。因此,今天的中学师生阅读《文心》的收获,或许不只是'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了。

现在语文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弄清楚教学的目的,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对。《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要学好,能终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学习本就是一件愉快的事儿。

读本书,学到了不仅仅以故事形式讲述的切合实际的国文知识,而且我还强烈的感受到了乐华与枚叔深厚的父子亲情,乐华与大文还有其他同学与人为善,互帮互助的同窗之情,王仰之先生对学生们爱护教导之情,学生们对先生的尊敬爱戴之情,还有30年代大家共同以文字抗敌的愤怒之心,团结之情。

文心读后感600字

文心读后感600字

【第5篇】《文心》读后感700字

《文心》读后感700字

《知与情意》这个章节是说写作内容的几个组成部分,虽然以王老师指导学生们写“抗战宣传文章”为例,显然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但方法依旧适用于现在初中生的写作,先来看看这段非常重要的话吧。

“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细细想来,这段话对于写作的内容和写作的表达倾向说得多么准确啊!小学时期作文的'要求是以记事为主,那是训练我们能把观察到的事物情况和事情的发生描述清楚准确,偏重“知的文”的练习,进入小学高段训练写人记事,用文字去记叙我们熟悉的人、身边的事,引发真情实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开始练习“情的文”,进入初中,我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开始对于事物建立起独立的价值判断,所以“意的文”加入到我们的文章中。

好的作文,应该做到知和情意的有机融合,没有“知”作为基础,“情意”多少会是虚假的,成了盲目的东西。缺乏“情意”,文章就失去了思想的深度和阅读的价值。时间在流转,孩子们的作文也越写越出色,可能遣词造句更加清秀或华丽,可能结构安排更加新颖或合理,但始终离不开“知与情意”构成的内容,只是现在的孩子应该有更广博的“知”、更充沛“情”和更高远的“意”。

如果希望孩子能写出漂亮的文章,或者需要为孩子修改出漂亮的文章,考虑“知与情意”的达标应是最根本的吧!同理,如果一个初中生的文章都还不能基本体现能有机融合的“知与情意”,那么我们却让她多用好词佳句、巧思结构,这不成了漂亮的外衣包裹着的空虚灵魂吗?要写好作文,得先学会准确观察,学习历史,了解时事,并且投入自己的感情,提出自己的判断,先就这个,做好积累吧!

《文心》读后感700字

【第6篇】读中国制度面对面全文心得体会读后感精选【汇总】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

近日,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中国制度面对面》出版发行了。作为“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的一名忠实读者,以及长期跟踪和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校教师,我对该书第11章《家在青山绿水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如何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特别感兴趣。这一章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等各方面的全面透彻解读,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科学方法论的系统阐释,令人印象深刻,读后深受启发。

理念与制度相成。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引,又需要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好的理念,制度的成效很难保证;没有好的制度,理念就会驰于空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念,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思想指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设计和部署。对此,《中国制度面对面》作了深入全面的阐述。它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念为指引,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各方面内容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读,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呈现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既提出科学理念,又以此进行系统的制度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治标与治本兼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简单的治理问题,而是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治标和治本双管齐下,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用治本巩固治标成果。拿环境保护来说,就是要治理环境污染的存量,遏制破坏环境的增量,全过程发力、全链条治理,形成标本兼治的合力。《中国制度面对面》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如何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作出了系统论述,这是治标和治本兼顾、短期工作和长远谋划结合的生动体现。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个科学方法论,就是娴熟运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既解决生态环境建设的表象问题,又从根本上杜绝问题产生的源头和渠道。

保护与修复并举。保护和修复犹如硬币的两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两轮”和“双翼”,必须两手齐抓、协同推进。首先要保护,不能边保护边破坏。其次是修复,不能边修复边伤害。同时,生态是一个大系统,保护和修复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是要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中国制度面对面》从山水林田湖草这个生命共同体出发,既强调加大力度进行整体性保护,又强调下足气力进行系统性修复,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比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直以来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对黄河的治理就要实行保护和修复共同发力的思路和政策,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修复,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两点论、全面的观点,以整体性保护带动系统性修复,以系统性修复促进整体性保护。

科学的方法论是人们正确推动社会活动的思想武器,是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法宝。《中国制度面对面》是坚持和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方法论的生动典范,为我们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提供了权威范本。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2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近日,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中国制度面对面》一经出版,就跃升至人文社科书籍销售排行榜前列。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不仅是一本以理服人、条分缕析的通俗理论著作,也是一本以史育人、鉴往知来的权威历史读本。该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其包括的13个方面为线索,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一路走来的、新中国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改革开放是怎样奋力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探索和前进的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课题,告诉读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这条道路是多么来之不易。循着这本书的思路和脉络,读者对我国国家制度的主要内涵和显著优势认识更加清晰,对“四史”的辉煌历程和伟大意义理解更加深刻。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光荣历史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时的中华民族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富国强国道路并为之奋斗的历史。近百年来,党带领人民经过顽强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民族特色,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出了一条非凡之路。这本书用很大的篇幅向读者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特别是在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怎么来的”和第三章“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何摆在首位”中,详细讲述了我们党如何带领人民在浴血奋战中上下求索,在筚路蓝缕中艰难起步,在封闭僵化中勇毅破局,在伟大斗争中砥砺前行,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这本书用遒劲的笔触点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建立国家制度过程中“领路人”“主心骨”的作用。每当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总是高高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确保红色基因代代赓续,以坚韧笃定、勇毅创新的政治品格,把方向、定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出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辉煌历史

马克思主义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但只是给出了一般原理,必须同本国的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有效管用的制度探索之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有过改天换地的喜悦,也有过照搬照抄的苦楚,有过闯关夺隘的豪情,也有过爬坡过坎的艰辛,有过攻坚克难的壮志,也有过提质增效的努力……在艰辛奋斗中,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深深地种在了神州大地上,与这片土地交融与共,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长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参天大树。这本书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国度”“发展不平衡的国度”“人口众多的条件”“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这4个维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的特殊性和艰巨性揭示出来,用以说明中国是怎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浓墨重彩地讴歌了“此卷长留天地间”的壮丽史诗。掩卷而思深深感到,70多年的制度探索之路充满着艰辛和奇崛,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主义制度焕发蓬勃生机的非凡历史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也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回想改革开放前夕,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和运行20多年,但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搞社会主义,对这些重大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立破并举、正本清源,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给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这本书把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坚持了什么、改革了什么、完善了什么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特别是关系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顺应社会发展新变化新要求而完善的制度,与时俱进地加以探索和创新。这种历史的研究方法把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建设的智慧和经验巧妙地呈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自觉、凝聚改革共识。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彰显制度优势的伟大历史

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这三句话,描述了社会主义曾经高歌猛进的辉煌历程。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也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辉煌的发展成就、强大的治理效能、显著的制度优势,无可辩驳地高高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大旗。“西方之乱”使世人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沉疴痼疾,让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这本书用事实说话,用对比佐证,用成效检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论述得十分透彻。特别是这本书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讲述了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示了制度背后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理,具有强大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建设社会主义就像攀登一座未经勘探、人迹未至的高山,我们一路慷慨一路歌,其过程无比艰辛,其成果无比丰硕。在未来的征途上,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必将更加发扬光大。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3

“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在于“中国之制”。如何解读这一成功密码?中宣部理论局组织撰写的《中国制度面对面》一书,集中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读后感到非常解渴。该书准确多维讲理论、活泼多样说故事、立体多元道真谛,将“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一一解读,引导广大读者进行一次精彩纷呈的制度探索之旅。

这是一部多维度解读“中国之治”的权威辅导书。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博大精深,将其解读好、诠释好,是一件非常重要又极为不易的事情。该书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贯通古今的探究、融通中外的观察,把“中国之治”是什么、从哪里来、为何好等重大问题说得清晰透彻,让人豁然开朗。从全书的谋篇布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这个鲜明特点。该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怎么来的?”引入,随后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独特魅力,再从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13个方面展开,全方位阐述中国制度的丰富内涵和科学体系,最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行稳致远?”收尾,给人以浑然一体、线索明晰的畅快感。读完该书,立体的、丰富的“中国之治”尽收眼底。

这是一部多样化讲述“中国之治”的故事汇。中国制度故事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由14亿中国人民的鲜活实践汇集而成。讲好它,既需要宏大叙事,也需要从细微处着眼,让“中国之治”具象化、动起来、活起来,引人入胜、深入人心。该书选取大量人们熟知的事例,用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小故事印证大道理,循循善诱、春风化雨,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书中还设置了“在线答疑”“云热评”“直播现场”“特别关注”等小栏目,生动反映网友心声、社会焦点、民生热点,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延伸阅读,大大拓展了阅读范围和知识含量。读完该书,多姿多彩的“中国之治”使人产生强烈共鸣。

这是一部多元素呈现“中国之治”的融媒体作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学习知识、获取信息,这对网络理论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只有长篇文字,已经很难吸引大量网友点击阅读。该书在做好纸质版的基础上,精心打造有声书、微视频、公众号等衍生产品,聚集文字、声音、图片、动漫等多种元素,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把理论话题生动立体地展现出来。该书的微视频一经网上传播,就迅速形成一股“旋风”,成为网络理论传播的现象级作品,在各大网站平台都受到海量点击和热烈欢迎。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4

学习新思想,争做新青年。在四月三十号的夜晚,我们学习了由河南共青团主办的“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五四主题团日活动。在这次直播课程中我学到了很多。

在直播中,我看到了青年在国家危难之时的责任与担当。从张大夫身上我看到了许许多多医务工作者的奉献,他们放弃了小我成就了大我。他们放弃了年夜饭、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披甲上阵不问前程不畏艰险。他们有的放弃了与爱人甜蜜的时光,放弃了与爱人结婚,只为更好的抗击疫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属于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青年人也有属于自己的使命,为了更好的推动共青团在农村的发展,李书记选择了扎根农村。李书记用自己的实干为农民办事。在疫情期间他组织青年抗击疫情,入户排查受疫情影响的贫困学生。他热爱生活也有对理想的坚持,他想改变当地的生活水平,让农村没有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正是有许许多多像李书记那样向上向善的青年党员,中国的贫困人口才不断减少。

青年人也有对国家的归宿感,正是这种归宿感让我们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青年人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青年不是指那一代人,而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用青年的心态来看待问题。

时代召唤青年,青年创造未来,通过学习主题团课,我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提高了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伟大旗帜,科学真理,其关于共青团工作的系列论述是青年成长的指路明灯。我们应当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认真落实各项任务,我们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应对挑战,务实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让青春热血抛洒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努力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5

2020年伊始,春风还未吹遍祖国大地,有一种叫作“新型冠状病毒”的家伙,却猝不及防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成了不速之客。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肺炎,起初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病毒之前从未在人体中被发现,它具备人传染人的能力,因此做好自我保护工作非常重要,远离那些有呼吸道症状的感染人群。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时艰,打响了这场全面防控疫情的阻击战。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扛起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不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实干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以“草摇叶响知鹿过”“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细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从容面对各种棘手问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消除群众顾虑、坚定群众信心,在“疫”线当先锋、作表率,让党旗在一线全面飘红,让党徽在前沿熠熠生辉。

风好正扬帆,奋斗正当时。青春是奋斗的年纪,而疫情则是历练的机会。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经过这次的主题学习,管理大队的学生跟党走的步伐更加坚定了!只有坚定制度的优越,树立制度自信,我们才能做到心里有谱,脚下踏实,才能在燃烧青春的奉献道路上一往无前,无畏无惧,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发挥全部的潜能,绽放我们青年最绚丽的青春色彩!

读中国制度面对面全文心得体会读后感精选【汇总】

《文心读后感(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