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心得 > 读后感 > 读后感
栏目

阳明读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2-10-29 热度:45

【导语】阳明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阳明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阳明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阳明读后感

【第1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

1。初遇王阳明

第一次听说王阳明是在高中政治课上,讲他对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课本上将他批判为典型的唯心主义——你看不看花,花都客观存在。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从此也把王阳明和唯心主义打入了深渊。

2。再遇王阳明

第二次遇见王阳明,是看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把王阳明列为明朝近300年历史上的第1人。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洪武帝为代表,明朝的英雄好汉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载,能在这个英雄榜上排第一,王阳明绝对不同凡响。书中的王阳明是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还有教育家。这几个头衔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名垂千古,没想到他短暂的一生就铸就了这么多辉煌。他的道德品格、政治操守、军事才能、哲学思想和教育情怀都让我觉得十分佩服。当年明月把明朝那些事儿最后的篇章留给徐霞客,我想也是和王阳明心学呼应。徐霞客就是心学最好的实践者,在一个200多年不断纷争的政治帝国面前,徐霞客和王阳明就像一股春风,耳目一新,敢于跳出程朱理学和科举桎梏,做到真正的自由自在。王阳明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发端。

3。知行合一王阳明

所以,接下来就看了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从他的生平事迹中探寻他心学的真谛。对于我来说,读心学的感受就是从心所欲,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被外在的欲望、物质、言语所左右,真正的去修炼自己的心,知道什么是善恶,能够去恶从善,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最后就是回到自己本真的状态,也就是直觉。通过知行合一,不断充实自己的身心感受。这让我想到了《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所说的,人有两个系统:

(1)系统1是直觉情感的直观感受系统;

(2)系统2是逻辑,理性的间接系统。

王阳明所做的就是让我们找回那系统1,并且通过系统2不断的修炼,让系统1不断锐化,变得更为理智,生命也会变得更加从容和睿智,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坚守。

正如王阳明所说,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能分辨好坏,但在漫长的学习与社会的磨砺中,模糊了善恶之间的距离,正如韩寒所言:“成人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迷失自我,失去力量,慢慢都被磨平了,变成了无趣的’社畜‘。

4。阳明与三毛

王阳明的心学让我想起了三毛,她就是心学最好的诠释。三毛从小数学不行,性格又古怪,感觉自己融入不到成人世界中。但她喜欢画画,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偏偏在人人避之不及的撒哈拉沙漠,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心归属的地方,也找到了自己爱情。这才有了那么短暂却美好的撒哈拉故事。心之所向,素履所往,这就是心的力量。

5。坚持初心

王阳明的心学,有点唯心也有点禅修的意味,但不同的是,他不是出世的修行,而是儒家入世的实践,不断通过实践来磨练自己的内心,来坚守自己的初心。这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我曾通过冥想企图断绝一切外部的声音,但心学却要顺其自然,让这些外部声音内化成内心更强大的自己,更加坚定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自己的梦想,做自己的主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2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读了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仍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看到度阴山写的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又有了再读王阳明的渴望。

再次纵览王阳明的一生,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在为之肃然起敬。悟道心学、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这每一件于他人而言已是辉煌的一生,对王阳明来说不过是人生的一段经历,王阳明用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人生。

再读王阳明,对心学又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

致良知:守住心中底线。

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

王阳明的一生都是坚持按良知的指引去做,所以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是非善恶之心,但很多时候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可以遮挡我们的良知,功利之心、贪欲之念、纵情之求,我们忘记了要时时打扫自己的良知,让它清澈、明净、透明,反而被自己的欲望层层包裹起来,忘记了良知的存在。

习总书记说“不记初心”,现在想来,也有不忘良知的意义。不论我们走到哪里,要做什么,一定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不要偏离了良知的道路,不要与自己的初心越走越远。

致良知更重要的还要持之以恒。

王阳明在生命弥留之际,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像一道强光直抵我的内心,震憾、钦佩、叹服,仿佛一切的情绪都无法描述,我有了欲哭的冲动。一个人如果能光明一生,这是何等闪耀的人生,即便籍籍无闻,即便没有丰功伟绩,但这一生一定是无憾的是圆满是美好的。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圣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但这个世上终有善恶之分,有美丑之别,就是很多人无法把良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那些我们曾经坚持的、捍卫的、遵循的良知,在物欲横流中逐渐面目全非,逐渐不知所踪。

事上练: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军事上体现出来的雄才伟略,让人啧啧称赞,这就是心学表现出的力量。王阳明在各种战争中最后总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事上练。他是军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具备的,去了解他的一生,在他15岁时,他就曾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并在并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事上练,才能以悬殊兵力平定宁王。

事上练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在实际中,我们常常做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空有远大的理想,却无从实现;似有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我们常常抱怨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没有运气,却不知事上练,其实事事皆可练。

从一分一秒的时间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内心练得无比强大,把自己的本领练得无比强大,一个强大的人必能找寻到自己的梦想。

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总能给人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能重新焕发出精神的光华,能催生出前行的动力,能让平淡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力量,让平凡的生命有了更美的追求。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第2篇】《青年王阳明》读后感300字

假期里,我读了《青年王阳明》。通过这本书,我初步认识了余姚四先贤之一王阳明的形象。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是我们余姚人,他从小读圣贤书,不仅诗文出众,还热衷于骑射兵法。15岁时,他开始随父亲游历黄河南北、大江上下,了解风土民情,熟悉边塞形势;27岁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

王阳明的训蒙是:立志、勤学、改过、择善。他从小立志读书做圣贤,为了这个高远的志向努力了一辈子,一生以坚忍不拔来努力实现目标。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只有把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践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他还创造了“心学”,提出了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的,这个良知是善的、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等等。

王阳明的思想不就是学校对我们学生的要求吗?我们也要像王阳明那样,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长大后为建设伟大的祖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点评:

评论:小作者能根据王阳明从小志向、训蒙与提倡的思想,展开感想;争取自己做一个为建设伟大的祖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的人。

《青年王阳明》读后感300字

【第3篇】读《王阳明的故事》有感500字

合上这本《王阳明的故事》,我还沉浸在书中那扣人心弦的故事之中。书中的主人公——余姚四大先贤之一的王阳明的形象一直深深印在我心中。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初次知道他的故事,是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这本书的作者虽然不是余姚人,但书中对王阳明推崇备至,整整半本书全在写王阳明的生平事迹。而现在,我在这本《王阳明的故事》中看到了他更详细的事迹。

王阳明能成为余姚四大先贤之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不像大多数人一样,一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举行科考时,因为有人从中做梗,王阳明没有考上,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重振信心,继续回家学习;三十四岁时,因为得罪了大奸臣刘瑾,被庭仗四十后发配至龙场,尽管伤痛难忍,尽管路途遥远,可他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反而和龙场的苗族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被派出征讨造反的宁王朱宸濠时,他没有被宁王的十万大军吓倒,而是克服种种困难,和宁王斗智斗勇,终于一举击败叛军……这一切的一切,都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想想我自己,上次,我只是考试没考好,就一蹶不振,垂头丧气,看了《王阳明的故事》,我觉得自己太不应该了!王阳明被庭仗四十下,已经奄奄一息,尚且不向困难低头,他可以做到,我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我们做为余姚人,就应该汲取王阳明等先贤的智慧,为自己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为我们的家乡——文献名邦余姚增光添彩。

读《王阳明的故事》有感500字

【第4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趁暑假假期,读了一本朋友介绍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度阴山,由于他欣赏的唯心主义使他认识了王阳明,在后来的学习道路上,经过十年呕心沥血,终得厚积薄发之作。

此书主要解读了知行合一这一哲学理念以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也可以说是一部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这就不得不说到王阳明。

王阳明,浙江宁波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阳明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它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内在矛盾,并主张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的立场是知行应当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道德是人的指导思想,人的行动要按照要始终遵循道德才能达到“良知”的工夫。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王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

正如习爷爷所说,贯彻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都一样贵在知行合一。“知”是基础、是前提 ,“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带“知”,做到知行合一;也要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统筹兼备、多管齐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日常行为规范。

所以“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更强调的是个人精神修养与精神境界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谈及人的行为我们就要知道,正确的认识可以积极影响人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则消极人的行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因此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必要的正确引导就会积极影响人的行为。在我们进行必要的正面教育、使人们在内心存在对核心价值观的“知”后,还要在持久的实践中不断产生正面的社会效果,最后才可能使人们自觉行动。

知行合一,习近平主席推荐了六次的哲学理念。以其为基本,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该如何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如何培育和践行;以及对当代年轻人“十六字诀”新要求。

看完这部书后,感觉更深的是对自身认识的提高,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认识,还有自己在道德行为上的认识。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第5篇】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2000字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阳明之心学,其犹龙邪。

——题记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

他不是一个普通人,自小的愿望便是成为圣贤。

他不是一个好学生,,不读书反而喜欢舞枪弄棍。

对他来说,文章仅为小事,不足挂齿。

对他来说,讨平鞑靼,为国效力,绝非兴起。

就是这样的他,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后,在龙场最终顿悟出了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

1508年,如果上帝俯视着此时的中国,他会看见:大明帝国的实际领导人刘瑾创建了内厂,这是继明朝三大特务组织之后的又一更加残暴,更加摧残人性的机构;广西柳州的农民起义被血腥镇压;山东曹州的农民正在掀起抗暴的烽火。

但有一件事,他可能没有看见。这件事发生在贵州龙场驿站中,主人公为王守仁。这件事千年之后,被称为“龙场悟道”。

顿悟心学,并非偶然,此时的王守仁已不再是那个风华正茂的少年。他已经三十七岁了,所有的辉煌都离他远去,只剩下无尽的孤寂与痛苦。

渐渐地,他开始怀疑自己:矢志不移,追寻圣贤,难道错了吗?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难道错了吗?为何上天要夺走我的一切?既然要夺走,当时又给予我所有?

不,没有错,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

上天夺走他的一切,是因为要给他的更多。给他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他知晓世间百态;使他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他通明人生冷暖。只有夺走他的一切,才能使他心如止水,透悟天地,最终获得这世间最为珍贵神秘的宝物——心学。

悟道让他狂喜,得道让他平静,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则让他砥砺出一种新的生命境界——知行合一。

如果说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凭着知行合一的力量,他仅率文吏弱卒,就荡平了江西数十年的巨冦。

凭着知行合一的力量,他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就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着知行合一的力量,他再次出马,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平定两广之乱,使他获得了更多的荣耀,可他传奇的一生也将结束了。

1528年,他的肺病发作,生命危在旦夕。在临终之前,他的门徒问他有何遗言。王守仁用他在人生中的最后一点力气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他的心学广为流传,引领思想解放潮流,影响深远。

自明之后,为王阳明一人而已。

一生伏首拜阳明读后感2000字

【第6篇】《王阳明》读后感500字

寒假,我读完了《王阳明》这本书,书中讲述的王阳明生平经历令我印象深刻,而他所崇尚的观点“知行合一”四个字更是给我极大的启发。因此,我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

王阳明是谁?首先他是明代有名的大臣,其次,他是一个文坛大家,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将领,是被称为中国上下五千年两个半“完人”中的一位,是孙中山、蒋介石等人心中的偶像。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前,王阳明曾反复实践了朱熹所提出的“格物致知”,他勇敢地反驳了这个观点,也随即提出了“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便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要到生活中实践,才能够体现出它的真实价值。朱熹在儒家学术地位极高,王阳明提出了这个超过朱熹的观点,在当时令所有儒家学子难以接受,他是冒着死提出并坚持的,他的勇气和对真理的执着令人赞叹。

我也要学习王阳明先生善于思考的品质,在学习中思考在生活中实践,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另外,作为一个学生,我还应该学习的是王阳明不放弃、不气馁、昂首苦读书的精神。王阳明曾经两次考进士落榜,他却说“世人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他在挫折面前不畏怯,凭借自己的努力战胜失败,向下一个困难发起挑战,最终获得金榜题名。

这是一本好书, 值得所有人去阅读, 也值得所有人去学习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真理。我在此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王阳明》读后感500字

【第7篇】读《王阳明》有感600字

在明朝中期的王华家中,王华母亲岑氏太夫人梦见天上阳光明媚,祥云缭绕,穿着红衣的众多仙子,击鼓吹萧,乐声悠扬。其中有一位神仙怀抱着个婴儿,脚踏祥云,自空中冉冉而下,一直朝着她家门前而来,把婴儿送入岑氏的怀抱。太夫人十分惊奇,从梦中惊醒。原来是自己有了孙子了。他便是著名的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他曾问老师:“什么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呢?”老师说是读好书登第做状元。王阳明若有所思,回答说:“只有读书做圣贤,也许才算是人生头等大事。”王阳明认为做圣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能够保境安民。他十五岁独自一人在塞外练习兵法,记录地形地貌。后来他果然统领三军,平定动乱,安定国民,成了圣人。从中可以发现,有志向并付诸实践,便能达到目的。

王阳明会独立思考,非常聪明。有一次,他和祖父竹轩先生与一些老朋友吟诗作赋,他们还没想出,年仅10岁的小阳明却已吟出了一首绝妙诗:

金山一点大如掌,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

大家不禁拍案叫绝。他真是聪明过人。

王阳明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经常一个人独自沉思道理。后来,王阳明因被人诬告,被贬到少数民族当驿丞。住在石洞里,吃野果粗米维生。他天天静坐,殚精竭虑,终于大彻大悟“格物致知”的真谛,奠定了心学理论,撰写了《传习录》,成为为哲学家。后来他又平定动乱,谥“文成侯”,名扬中外。

王阳明是余姚人的楷模。看了《王阳明》这本书,更使我坚定这样一个思想,要像他一样成为有德之圣人,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当然勤奋更必不可少。

读《王阳明》有感600字

【第8篇】《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字1

在这个日益浮华,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我们的内心有太多的困惑与迷惘,让我们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而当我们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或许应该收拾心情,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王阳明。

《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的封面上映着一个长髯老者,他看上去面色黧黑,身材清癯,病病恹恹的样子,让人想不通: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伟大的事情,又创建了怎样的思想,竟然赢得了后世“古今第一完人”的超高评价?

带着这个问题,我一头扎进了书中。

其实,王阳明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在于“龙场悟道”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心学体系,并把其中最重要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用于后来的江西剿匪与平定宁王叛乱等不凡事功之中,以此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事功与思想并重的圣人典范。所以,了解阳明先生的学说,对现代人实现内心的安宁有莫大的好处。

用“知行合一”武装起来的王阳明,至少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一、历尽劫难、矢志报国的宽阔胸襟。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初入仕途的时候,正是刘瑾当权的时代,飞扬跋扈的“九千岁”自然不能让这个正直文人屈服,于是他遭人记恨,常年遭受流放和追杀之苦。 在颠沛流离中,王阳明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心学体系。公元1516年,王阳明下江西平定了土匪之患,又碰上了宁王朱宸濠叛乱,他果断地判明形式,只用了35天就将这场天大的祸事消弭于无形,但当他九月份抵达杭州献俘的时候,却因宦官谗言,平乱功劳被无情褫夺,还险些被再次投入大牢。这些,他都没记在心上,连后来朝廷敕封给他一个有名无实的“新建伯”的爵位却没有铁券和俸禄的事都没放心上。他一直以国家为重,以自己的名利得失为轻,56岁还带病上战场,不料竟客死舟中,令人扼腕叹息。王阳明宽阔的胸襟值得后世的我们反思。

二、阅遍繁华,波澜不惊的强大内心

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在“知行合一”四个字上,其中的“知”解释为良知,王阳明是在说:自己内心最深处的良知一旦被某事所触动,就必须行动起来了解它,参悟它,解决它,而不能“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可以说,正是由于建立了这种坚毅却又淡薄的独特个性,才让王阳明阅遍繁华而宠辱不惊。后来,浙江大学竺可桢老校长把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阐发为了“只知是非,不顾利害”的“求是”精神,阳明先生又是功劳不小。

读王阳明,了解他的心学体系,会让我们的良知--我们的心感到光明,所以,我们都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行有余力,再开始《传习录》的学习。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字2

拿到这本书时?,真不知从何谈?起,深感自己才学?疏浅。随手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度阴?山,让我随之联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语,这位当今的“历史奇才”对中国明代的?全儒大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的?分析,让我不得不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其中的哲理?,只能感知一二?。

为此,我找寻了明代?王阳明先生的?相关简介,在其家乡浙江?余姚,他本人则是一?位人人敬仰的?杰出乡贤。了解了王阳明?先生在历史上?能文能武,独创心学,打起了挑战传?统程朱理学的?旗帜。《知行合一王阳?明(1472—1529)》还是唯一一本?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心学》更是是明代的?一盏思想明灯?,且默默地影响?着后世。他的心学秘诀?浓缩为一句话?----知行合一,翻译成今天的?话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提法,在王阳明那个?时代绝对是挑?战权威、颠覆传统的异?端。

阅读中,网上一博文的?例子让我借用?分享: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一是确立正确?的目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但要找出正确?的路径比较困?难,尤其是找到最?佳路径(成本最小,收效最大)则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正是因为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反过来证明之?前所确立目标?的不切实际。也就是说,一切对于目标?的动摇,根源还在于路?径选择的困难?上。 也就是说,归根结底,“道路”二字可拆开来?理解。“道”就是正确的方?向,人们对它只是?探索和追寻,但它却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对真理只能选?择去认识和感?知,但不能妄想去?创造或创新真?理。以上文中富含?哲理性的言语?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习近平主席推荐6?次的哲学理念?,公务员们争相?购买~首部全面解读?知行合一哲学?理念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由于当今社会?的浮躁,应用在工作、生活中,是怎么个样子?呢,文中提到王老?先生 “在事上磨炼”, 他主张道德佳?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 '知行合一'。这些道理不正?是应该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一一落实的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字3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

刚上大一时,接触到马哲的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却也被王阳明的心学所打动,被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服,同时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国的王阳明,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王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有做官的能力,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这份才能呢,坐上了这个位置又要思考的则是如何在这个位置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在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说: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字4

断断续续用了半个月时间,终于把《知行合一》这本书看完了,整体感觉,这本书虽然有传记的风格,但在某些细节的描述上,还是稍微有点夸张。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下面简单回顾下王阳明曲折的一生。

少年时的王阳明,天赋异禀,具有极高的天赋,而且爱学习、肯专研,少年时便励志成为一位圣贤。成年后先是无心仕途,后面直言进谏,入狱,发配边疆。在贵州龙场悟道,领悟到心即理,从此豁然开朗,办学,到处讲学,又有门人的推荐平定江西匪患、宁王叛乱和广西匪患,战功卓著,确没有得到皇帝的认可,虽然他本身不在意这些名利。

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东西,主要是强调心(良知)的重要性,我们的心包含了世界的万事万物,用他的话说就是心外无物。我们做事时,只需要做到致良知,知行合一,就能成为圣贤。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第五章,作者还写了关于获得幸福的方法,王阳明认为要获得幸福就不要和外物队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善恶可言,都是我们强加在事物上的。要想获得幸福,只要不和外物对立就可以了。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自己的规律自己去发展。专心的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圣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字5

刚开始拿到《知行合一》这本书时,我还在担心这种传记读起来会非常乏味,后来发现这本书运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辉煌传奇的一生,我渐渐入迷。《知行合一》是一本很励志的书,当你事业和生活跌落低谷时,读读王阳明的故事你就会不再感叹不公;《知行合一》就是一枚指南针,当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时候,看看《知行合一》,你会找到心灵上的支撑。

此书吸引我的首先是描写王阳明传奇一身的故事。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王阳明虽然是一介文官,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平息江西匪患、平定宁王叛乱……王先生都是在朝廷无计可施的时候,用了极少的兵力在极短时间内平定内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阳明立了这样的奇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奖赏和加封。对于这样不公的际遇,他从未抱怨一句,更没有因此消沉。这正是心学的力量,是王阳明的大德:只坚持自己心中认为对的事情,其他的与我无关。

读了《知行合一》,便懂了王阳明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尝过牢狱之灾,也体验过权力之巅。这一切铸就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精髓,他的心学思想被誉为是王侯将相的必读经典。王先生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横行,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

我第一次对心学有了认知:“心即理”。他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企业文化即是“人心”的经营。“心即理”启迪我们:人的精神力量是伟大的“致良知”意味着将核心价值向外推广,这一思想对形成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那如何做到工作中的知行合一?我想就是要人人都致良知,热爱岗位,作为码头的一员,我要用辛勤劳动追求梦想,以实际行动为码头发展添砖加瓦。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字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800字

《阳明读后感(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相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