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飞向太空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飞向太空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飞向太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这个暑假,我读了许多名著,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李鸣生的作品《飞向太空港》。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3号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并成功的事情。面对百年一遇的泥石流,面对三个月的期限,技术人员并没有慌张,而是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的在长征火箭发射之前重建发射场,他们战胜了大自然!
美国技术人员们来到后,提出了各种不合时宜的要求:点餐、爬山……中国技术人员虽然吃的用的都比不上美国技术人员,而且还相差甚远,却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地工作,累了便仰望星空,下下棋,这种乐观积极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尽管各国都不看好,但是中国技术人员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一声不吭的工作,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都投入进去,最终令人刮目相看。他们胜利了!
使我最难忘的是书中的这个细节。在运送一批极危险的用于火箭的货物时,美国技术人员害怕危险,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两百米开外的地方,而中国技术人员靠得很近,并在到达发射中心后,因机械无法搬运,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手去搬下货物。这仅仅是鲁莽,仅仅是大大咧咧吗?不,这是一种勇敢,一种决心,中国技术人员的心已与火箭连在一起了。
这就是中国的技术人员,也许他们其中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创造奇迹的力量,而我们学习上的艰苦比之这些中国技术人员的苦难,又算得上什么呢?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想抄捷径,想不劳而获,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羞耻之心吗?面对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下定决心与它一决高下。如果你看到困难便向后退,所谓“人未死而心先死”的话,那么还没有开始,你就已经输了,而且还输得一塌糊涂,输的一无所有。
中国的航天人员、技术人员是多么伟大。他们的行为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像夜晚的北极星,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门。他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奋发图强、坚持不懈,传承长征3号火箭工作人员的精神,使星星之火变得可以燎原!
推荐一本好书
——《飞向太空港》有感
读书使人变得快乐,也可以让人走得更远。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这本书的名字叫《飞向太空港》。
书里主要讲述了“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全过程,但作者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从政治,经济,外交,火箭发展历史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该事件进行了叙写,情节曲折,故事感人。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专家,是火箭平台系统的总设计师,经常感到肚子疼痛难忍,但他为了航天事业,白天黑夜检查连续功关,后来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直肠癌晚期。
火箭,是全书的焦点。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但自从中国的火箭技术传入西方后,中国便从此闭关锁国了。没想到的是,最后一个接受中国火箭技术的英国竟然第一个用“康格里夫”火箭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而开始了中国人的百年屈辱史。新中国成立后的火箭技术从开始的一穷二白到追赶世界,再到如今的科技强国,这里面都倾注了三代航天人的心血和生命。
未来,我们要接好前辈的接力棒,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接好前辈的班,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第1篇】
我利用暑假参加贝雷军拓研学游闲暇时间,认真读了《飞向太空港》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军旅作家李鸣生的代表作,也获得三届鲁迅文学奖、三届国家“五一个工程”奖得主,还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指定阅读,这本书深受人们的喜爱。
《飞向太空港》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亚洲一号”的故事,其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凉山深处的合作与友情,也有东西方文明在现代卫星发射场上交汇时的碰撞与冲突。最终卫星以精准的角度到了预定轨道,中美双方专家与人们载歌载舞、欢天喜地。书中使我印象最深的章节是“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在原来我还没有读这本书时,认为航天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职业,可当我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我们的航天员住房简陋、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吃…但他们依然千辛万苦,白天黑夜,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这种航天人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敬佩。
读完了这本书,我思绪万千,爱不释手,开阔了眼界,也让我理解了我们50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贫穷和艰难, 人的潜力真的无限大,人的忍耐力也是可以强大到无法想象。真心敬佩我们的祖先,通过文字,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充满敬意和感激。航天者们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勇于面对。想想现在的我们,与西昌发射场困苦艰辛的一幕幕相比,我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住着宽敞明亮的房子,并且还可以得到爸爸妈妈的关爱,爷爷奶奶的照顾。但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就绕道而行,或者喊爸爸妈妈来帮助;遇到一些作业和试卷中难题,就上网搜索答案或干脆不做;遇到一些同学之间的小矛盾,也会喊爸爸妈妈来解决,而不是冷静思考,自己解决。
梵高曾经说过:“伟大的事物不是偶然降临的,而是通过意志力达成的!”一个人身上有多少耀眼的光环,他就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承受多重的压力。作为21世纪的少年,更应该勇担重任,努力学习我的任务就是一步一步的缩小我与梦想的距离,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为国争光!
【第2篇】
《飞向太空港》是李鸣生写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中国航天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美国专家赞叹不已。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西昌市以北约60公里处的一条大山沟里。中国航天人已吃苦耐劳的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住在漏水的“协作楼”里,晚餐只有一碗方便面,可他们却无怨无悔,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有一位叫余福良的火箭专家,为了保证“亚洲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白天黑夜连续工作,肚子疼也不去医院看病,后来到医院检查时,已是直肠癌晚期。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
送星任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中美双方的合作。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西昌很难满足美方的要求,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中美双方一开始感到不满,后来,随着中美双方的沟通和交流,以及相互的理解,中方努力为美方提供帮助,最终以真诚和热情打动了美方。
《飞向太空港》向我们展示了“亚星”的发射成功,记载的是一段珍贵的回忆,看到历史的脚印,并从中汲取力量。如今的地球已遍体鳞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于是,进军宇宙,开拓空间,便成了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新世纪的我们要敢于创新,不畏艰难,一起奋斗吧!
这个暑假,我读了许多名著,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李鸣生的作品《飞向太空港》。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3号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并成功的事情。面对百年一遇的泥石流,面对三个月的期限,技术人员并没有慌张,而是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的在长征火箭发射之前重建发射场,他们战胜了大自然!
美国技术人员们来到后,提出了各种不合时宜的要求:点餐、爬山……中国技术人员虽然吃的用的都比不上美国技术人员,而且还相差甚远,却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地工作,累了便仰望星空,下下棋,这种乐观积极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尽管各国都不看好,但是中国技术人员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一声不吭的工作,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都投入进去,最终令人刮目相看。他们胜利了!
使我最难忘的是书中的这个细节。在运送一批极危险的用于火箭的货物时,美国技术人员害怕危险,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两百米开外的地方,而中国技术人员靠得很近,并在到达发射中心后,因机械无法搬运,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手去搬下货物。这仅仅是鲁莽,仅仅是大大咧咧吗?不,这是一种勇敢,一种决心,中国技术人员的心已与火箭连在一起了。
这就是中国的技术人员,也许他们其中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创造奇迹的力量,而我们学习上的艰苦比之这些中国技术人员的苦难,又算得上什么呢?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想抄捷径,想不劳而获,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羞耻之心吗?面对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下定决心与它一决高下。如果你看到困难便向后退,所谓“人未死而心先死”的'话,那么还没有开始,你就已经输了,而且还输得一塌糊涂,输的一无所有。
中国的航天人员、技术人员是多么伟大。他们的行为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像夜晚的北极星,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门。他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奋发图强、坚持不懈,传承长征3号火箭工作人员的精神,使星星之火变得可以燎原!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这是选自《吊古战场文》的一段话,这黯兮惨悴、风悲日曛的环境像极了李鸣生的第二故乡——西昌,但就在那个地方发生了一件轰动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传奇!
跟着李鸣生的七步曲之章——《飞向太空港》, 我仿佛来到了1990年4月7日那天的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那就是个穷山沟沟,但在那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把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成功送人外太空!就在那个荒凉的土地上,经历了许多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又可歌可泣的事情,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去歌颂的传奇人物,现在的中国是远近闻名的航天大国,但在几十年前是那么的渺小。那段时间,那些航天人是多么的废寝忘食、呕心沥血。读了《飞向太空港》,让我知道,不是只要一个火箭和一句“点火,发射”就能实现飞天梦想的,在那中间是多少人挥洒着汗水,用尽了青春,多少人满怀希望走进发射场?直到年过花甲,还在发射场艰苦付出。有不注重穿着打扮的总总师任新民、有只要知识不要命的火箭女专家……在那工作的还有很多,犹如天上的星星,有些会渐渐隐去,但也会有些渐渐出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留着平头已到中年的“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年轻时的他还‘命令’过陈赓大将灭掉烟头呢!在西昌的谢总已67岁了,年轻时的那股劲减弱了,他平易近人,十分开朗,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顽童。
发射场虽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战场,但也是一个有牺牲的地方,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随时都会要了这里正在坚守的工作人员的性命,但是他们却不惜一切代价,在不停的努力,岁月已让他们弯下腰、驼起了背、白了发、长起了皱纹。可他们却在4月7日那天,在那个山沟里……笑了……笑得十分的轻松,十分的甜。他们是值得的,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没有白费,那时所有人都笑了,像一个个温暖的小太阳,凝聚成的光,就是祖国走向航天路的光明!
看完这本书,我热血澎湃,心里十分的激动!我们中国在航天事业的阻碍已被清除,中国已满怀憧憬和自信在外太空尽情遨游,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些可敬可爱的航天人,是他们的坚持不懈,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年华让中国成为航天大国。作为21世纪好少年,得到优越生活和优质教育的我,会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让祖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像那些航天人一样,飞向属于我的太空港!
执着 . 坚定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一个航天梦,梦想着自己能飞上太空。当然,那时的想法既天真又可笑,稍长大点的我渐渐地认为这个幻想不切实际,只是望着夜空的那双眼睛却饱含着憧憬与不甘心。
直至现在,读了《飞向太空港》这本书,感受颇多,它打开了我通向太空的一扇神秘大门。
或许在当初,飞向太空这一幻想遥不可及,可是,还是有那么一群人站了出来,坚定地望向天空,开始了一场秘密却又宏大的研究。同一时刻,他们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大众的眼中,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儿,又准备做什么,就连他们的家人都只是隐约知道他们要干一件大事。
为了那个共同的梦想,他们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研究,当时的条件很差,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在贫瘠的山沟里建造基地,研究发射人造卫星,这期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磨难数不胜数,没有人看好他们。然而,就是在这条山沟中,无数的人共同经历了那惊心动魄的时刻,火箭完美的升空,万众欢呼,场面雄伟壮观,人们都在赞叹着这次的成功,却没有想到这背后的艰辛。如果这次的升空出现了意外,产生的后果是无法估计的,他们赌不起,国家也赌不起。然而,就是在这煎熬的情况下,火箭顺利的升空,这其中的心血,这背后的努力是无法体会的。
人儿,这火箭壮丽的一刻,是如何产生的呢?是技术,是条件,是资源?我认为都不是,而是一颗执着而坚定地心,如果没有那份执着,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毅然决然地签订保密合同,甚至瞒住家人,投入到了这个危险的研究,如果没有那份坚定,就无法忍受住这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就不会有现在这一刻的壮丽。
执着与坚定是研究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品质,但他们又何尝不是我们所要拥有的呢?所以,请怀着执着与坚定地心,向着自己的理想进发吧!
飞向太空港600字读后感1
《飞向太空港》这本书,我读了以后受益匪浅,许多感受从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2005年10月17日时,聂海胜与费俊龙乘坐我国的第二艘航天飞船“神州六号”成功飞天!“航天员”这一个响亮的名字让无数人向往,但又有谁知道?他们今天的成功,背后付出了多少年的努力!首先,航天员要有航天飞行的理想与信念,要有强壮的体魄、丰富的知识与极其优秀的心理素质和献身精神。不但如此,还要接受各种训练,比如基础理论培训、专业知识技术与单项操作技能训练、大量的野外生存、救生训练等。
看看航天员,在看看我们,心是否还能够平静?在学习上、思想上与行动上,我们是否能与他们相比?先说太空飞行训练的过程:从进入飞船、发射、轨道运行、返回、着落┄┄,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严格,那么一丝不苟。无论多么辛苦,他们都毫无怨言的去做,而我们就连写个暑假作业都要拖拖拉拉、怨声载道,这就是航天员与我们的差别。
对于航天员费俊龙与聂海胜叔叔,我先说说我对他们的看法。
费俊龙叔叔从小就特别喜欢画画,但他没有成为一名专业的画师,是因为很难?因为没有才能?不,不是。他把他的手、他的画笔伸到蓝天与白云之上,又从蓝天白云上加大了进度,他把他的画画成了无尽的宇宙。二十多年的艰苦训练与学习,从理论知识到体质训练,从专业技术到模拟训练等等,没有一定的灵性与细心,没有过硬的技术与胆魄,没有过人的勇气与冷静,没有超强的毅力与信念,他无法做到这些。他既是一个优秀的航天员,也是一个为我们连接地球与宇宙的伟大“画师”。
再来看看聂海胜叔叔,他有着农村人固有的坚韧。马云的话说得好:“梦想自然要有,万一实现了呢?”当他还是一名放牛娃的时候,就梦想着飞上九天之外,观察宇宙的秘密。梦想与磨难总是出现在成功的前面。勤奋和毅力,是农家孩子从来都不缺少的特质,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考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回又一回的磨难后,终于,他实习了自己的梦想,圆梦与九天之外。
梵高曾经说过:“伟大的事物不是偶然降临的,而是通过意志力达成的!”这也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身上有多少耀眼的光环,他就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承受多重的压力。
久久品味,我思绪万千,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伟大,作为一名学生,我的任务就是一步一步的缩小我与梦想的距离,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为国争光!
飞向太空港600字读后感2
每当我仰望湛蓝的天空,看见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种自豪之情悠然而生。我想起了中国在航天史上的种种奇迹,想起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想起了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我为之骄傲。
寒假我阅读了著名作家李鸣生的航天七步曲之-------《飞向太空港》这本书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它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
当中国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以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文学天地----航天文学的令人感佩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家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以开拓空间文明、探寻未来新家园的布道者的热忱。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飞,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它们不管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英雄的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航天人毕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依然顽强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原始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偏僻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秘密的面纱下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光芒四射的现代文明!
久久品味《飞向太空港》,我思绪万千,爱不释手。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我们的人民多识,一步一步缩短我与心中的理想之间的距离,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年,更应该勇担重任,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学习航天精神,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将来才能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飞向太空港600字读后感3
不忘初心,飞向未来
起初看《飞向太空港》的目的仅是因为它是必读书目中的一项,并且始于对它的兴趣罢了。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遍,既枯燥又乏味,甚至还有许多关于航天的专业术语频繁出现。我很是不解,为什么没有文化功底,全文都是简洁明了的叙述或是对话的作品会选到必读课外读物里呢?这样的书不是人人都能写的吗?
但直到我细品了这书中的内容与文字底蕴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本跟航天有关的书籍,更是记录了中国航天由落后到崛起的一步步艰辛历程,耐人细看!比如,文章开篇序言中说:“因为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幽默十足,一下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再比如:“人类飞天的梦想一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因为人区别于猪的地方在于,总会时不时仰望天空。”这样简洁有趣的文字,这样有深度的作品,怎能不吸引人继续探寻人类航天历史呢?
书中描写了许多为航天事业付出一生的航天英雄。原中国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善于辞令,在谈判桌上力挽狂澜。身材高大,腰板粗壮的乌可力,推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无私奉献的航天英雄们,将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走向国际化,也让人类走进宇宙母亲的怀抱。
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深深地被航天工作的艰辛所震撼。他们要在一个荒凉而孤寂的大山沟里闷近半年,没有信号,跟家人更是大半年才能见一次。从现代的大都市到原始般的荒山沟,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不便。但是他们心怀中国航天争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临危不惧,终使中国航天发展辉煌起来。
“火箭起旋,星箭分离!”“这次发射,完全成功!中外专家们紧紧抱在一起,滚烫的热泪,让一切话都显得多余。”这一幕,是中国航天技术第一次真正的国际合作,更是通往国际大门的邀请函。
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震撼读者内心的民族魂,让中华民族儿女为之骄傲。正如作者所说:“那时,太阳将不再是红色,月宫将不再清寒。经地球数十亿年进化过的人类,大踏步走进的,必将是一个远比地球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飞向太空港600字读后感4
“大自然想了解自己,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人。”优秀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将我引到了头顶灿烂的星空里。
《飞向太空港》记录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展现了中国团队攻克发射难关的全过程,又展现了中美两国人民大山深处的情谊与中西两种文明的碰撞。作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它被称为是“一个作家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在这本书中,大到“长征三号”总设计师,小到一个平凡的司机,都突破自己,努力前行。“一只烤鸭”、“十瓶啤酒”的玩笑赌约背后,是中美两国科学家的共同奋斗。
然而,这条奋斗的路是艰难的。美国团队来中国前,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让通讯交通发生中断;因为西昌通信的故障,美国团队险些要求取消合作;波音747飞机上的卫星与设备集装箱需要卸放,但西昌机场却没有卸放用的升降平台……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火箭研发与卫星发射的过程中已不足以为奇,但中国团队都合力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勇敢、顽强,甚至在发射台上都一直没有逃逸设备,因为中国人在事故面前,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如何排除事故。凭着这股劲,最终,中国箭将外国星成功送上了太空。
如今的中国,已经变成了航天强国。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到2019年,中国“嫦娥四号”、“玉兔二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飞速成长。2019年4月24日,我们迎来第4个中国航天日,中国人民发出了“逐梦航天,合作共赢”的愿望。是什么使得中国航天如此强大?是中国人民五千年来的飞天梦。“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从“嫦娥奔月”的美好神话,到勇敢飞天的万户,从古至今,中国,从不停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也要带着信仰与希望,勇敢前行,逐梦航天。
那一天,我似乎走到了浩瀚的星空下,那天,黑得深邃;那星星,亮得耀眼,它为我打开的,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世界。
不去探索,不去前行,怎能圆梦?
飞向太空港600字读后感5
每次仰望星空,看着那北斗七星布下的星阵,像一条丝带横穿天际的银河;看着那划出短暂绚烂的流星,以及浩瀚无垠的苍穹,总会激起我们无数的想象,遥想那缥缈的空中,有怎样的美丽街市,想着我们是否能飞到太空,亲眼目睹那“美丽的街市”,让我们心中那份好奇心得到满足。而著名作家李鸣生先生所著的《飞向太空港》这本书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中国航天人第一次和国外科学家合作,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同步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文中详细描述了卫星飞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台前幕后的故事。
一个民族从坚守地球到遨游太空,这个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无数的困难和艰辛,是无数人用青春、汗水,坚持不懈的奋斗甚至生命换来的。面对一次西昌发射基地百年不遇的泥石流暴发,霎时间,滔滔滚滚的泥石流沿着山谷海啸般倾泻而下。仅半小时,房屋倒塌了,铁路冲垮了,桥梁摧毁了,公路崩溃了,通往发射场的公路、铁路、小路以及所有有线通信线路,全被切断,人员伤的伤、残的残、死的死。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基地中的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他们挽起裤腿,卷起袖子,踩着泥水,踏着泥坑,不顾狂风暴雨,不管千辛万苦,白天黑夜,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正是靠着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他们最终顶住了泥石流造成的巨大灾害,渡过难关,迅速恢复了“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为其按时发射,点亮了一盏生命铸就的“绿灯”。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看不见的牺牲与死亡。
火箭专家余福良夜以继日连续攻关。其实,他早就感到肚子疼痛,却一直强忍着,等后来实在忍受不了,才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直肠癌晚期。还有那位从北京来的姑娘,当年,她兴冲冲地来到这里工作。由于发射场一次偶然的事故,她惨遭不幸,二十二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发射场。每一次发射,都是航天人毕生的心血。正是这种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我们的航天梦一步一步得以实现。那么,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呢?许多同学遇到一点困难,就停滞不前,瞻前顾后,毫无进取精神。《飞向太空港》这本书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勇于担当,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科普类的书,它的作者是李鸣生,他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在书中,他亲身经历了中国航天局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亚州一号”卫星的种种趣事和困难。
在 1989年12月16日 ,美国批准了“亚州一号”卫星的出口许可证,中国火箭成功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这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现航天能力的重要机会。
在整个发射准备过程中,困难数不尽数。
生活问题,美国人喜欢在工作之余参加跳舞、打球、骑车、登山等娱乐活动,这中国人很不理解:打卫星就打卫星,跳什么舞、骑什么车呀!可是,为了让美国人对中国有个良好的评价,中方还是同意了。
习惯问题,中国人有人走电断的工作习惯,但美国人认为:下次来工作第一件事总是开电源,多麻烦呀!于是美方要求工作场所一天24小时都要通电。这对当时各种资源还比较溃乏的中国是有困难的,最后中方人员用了个土办法解决了供电问题。
通信问题,美国人远道而来很想家,常常要打电话。但发射场在山沟之中,几个月前又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大型泥石流,冲毁了通话线路,战士们好不容易修好了,但是依然达不到美国人的要求,最后中方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美国人理解了现状。
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各种问题得到了化解,最后在 1990年4月7日 “亚州一号”卫星发射圆満成功。
看着书本中火箭腾空而起的壮观画面,我思绪万千。我想到了一百多年前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多少奇珍异宝被野蛮的摧毁;我想到了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民族危机的甲午海战,想到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我想到了上世纪初日本的侵华战争,想到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那时的中国积穷积弱,哪个国家都能欺负中国!
我更想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九四九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声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中国的火箭可以发射美国的卫星了,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新中国从此站上了世界的舞台,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敢欺负中国了!
41位用户关注
19位用户关注
37位用户关注
44位用户关注
71位用户关注
60位用户关注
28位用户关注
32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