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改革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8篇优秀的改革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改革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和班主任工作》有感
在整理新的办公桌的时候,偶尔得到这本《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和班主任工作》,作为刚踏上小学教育工作的新教师,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抱着“向同行、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的心态,认真阅读了那些特级教师、名师、教坛新秀等教育骨干的事例,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经验、教学方法值得晚辈我学习和借鉴。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名师所运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贴近教学实际,并且有介绍教学方案,有如何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虽然不是班主任,但是作为他们的数学老师,也称的上是半个班主任,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更能改变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
回顾名师的故事,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信心——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只有学习习惯不对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
其次,教师要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孩子不成熟,犯错了不是批评,而是教育,所以要有包容心和耐心加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树立较高的威信。
第三,教师要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无形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最后,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感谢这些先进的教育者,让我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创造性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这30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30年,是让我们骄傲的30年,让我们解决温饱问题、让我们致富的30年,让我们走向小康社会的30年!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13亿人口。但是我们的祖国曾经贫穷,落后,备受侮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才有了今天祖国的繁荣昌盛。这短短三十年,祖国的变化是如此之大。
衣——三十年前,家家户户都有一部衣车。人们都穿着自己做的衣服,款式、颜色都很简单。当时是用布票来买布的,每人都有定量,想要多也没有。衣服破了,就用旧的布来补,一件补了又补,往往要穿几姐妹。现在生活好了,商店里的衣服款式多,色彩丰富,时尚又漂亮。很少有人再穿打补丁的衣服了,衣橱里的衣服都没穿完呢!
食——三十年前,人们吃的是稀饭、杂粮,有2.5亿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我的妈妈就是那2.5亿人中的一员,那是她每隔一个星期才能吃一次猪肉。现在人们生活好过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更不会挨饿。大部分人过上了小康生活。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住——三十年前,人们住的是小平房。一家三口挤在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没有一点活动空间,而且很容易漏雨、漏风。现在我们大部分人住上了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城市里到处是高楼大厦,中国的变化真大!
行——三十年前,人们出行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拮据一点,就步行。过了十几年,自行车又被摩托车所替代。而现在,马路上都是小汽车、越野车和跑车。大部人都能坐得起飞机。两个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
通信——三十年前,与亲人的交流方式主要是写信。奢侈一点,就到邮电局打个长途电话;今天,家里的电话可以随时拨打,还可以掏出手机来发短信,打开电脑发电子邮件……信息沟通变得如此容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迅速缩短。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有能力举办奥运会,并且取得了金牌数量排名第一的好成绩,终于不再被视为“东亚病夫”了。1997年香港回归和1999年澳门回归,更体现了祖国的富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神七”飞天,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出仓活动。这一切,说明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
我们为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感到自豪,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感到自豪。我们的前辈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增强本领,才有能力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我相信,再过30年,将是我们的世界,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改革开放三十年》750字读后感
反反复复地看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我颇为感动。我了解了祖国30年改革的变化,我看到了祖国30年开放的成就,我领略了祖国30年创业的辉煌! 看着书中的每一章,思考着书中的每一个问题,我眼前都浮现出外婆如数家珍地讲起自己家几十年前的点点滴滴、喜上眉梢地夸耀我家小康生活的情景,让我感触多多。 我请你来我家。我家,真的兴了,富了,小康了,幸福了! 我家的储藏间,我称它为“粮食厅”。不是吗?储藏柜里,整齐地排放着一袋袋种类繁多的海鲜大礼包、一打打酸甜可口的娃哈哈、一袋袋口感润滑的吸吸果冻、一箱箱新鲜爽口的时令水果……想什么时候吃就尽管吃。 我家的车库,我称它为“交通厅”。不是吗?健身自行车挂在墙上,彩色电动车靠在角落,那辆崭新的轿车站在中间。它们各自在为主人发挥各自的作用。 我家的客厅,我称它为“广播影视厅”。不是吗?清晰轻巧的液晶电视挂在墙上,几十套精彩的电视节目令人目不暇接,有可以让人一展歌喉的卡拉ok,累了还可以慵懒地躺在靠窗的贵妃椅上,沐浴在早春的阳光下。 我家的书房,我称它为“文化教育厅”。书架上,有妈妈的.专柜,里面有《世界时装之苑》、《药膳养生事典》、《家庭育儿》;有爸爸的书橱,那里有《中国地图》、《汽车之家》、《现代军事》;有我的书架,有《中国童话》、《四库全书》、《女生日记》、《小船,小船》……那么多的书简直成了我家的精神食粮。 我家的卧室,我称它为“国宾馆”。走进宾馆似的卧室,微风起伏,一窗碎花的纱幔随之翩翩起舞,温馨淡雅的墙纸令人一下子忘却了一天的劳累。宽大舒适的床上,摆着柔软的蚕丝被,躺在床上倍感舒服,一会儿就会进入甜美的梦乡。 呵,大河有水小河满。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家的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能不感到无比幸福吗? 此时此刻,我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我一定要让祖国这条大河的水满满的、清清的、甜甜的……
读改革开放三十年有感
读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本书后,为祖国近三十年来发生的巨大成果而惊叹。我想象着三十年后的温岭又将有什么新的变化……
三十年后的温岭居民小区变得更美了。小区大部分都建在美丽的山脚下。当你一进小区大门,一股清新的空气夹着花草的清香,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一幢幢楼房在青山的映衬下,是那样英姿飒爽。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像玉带一般绕着小区缓缓流着,河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亮光。小区的中心花园里是大片的草地,真让人怀疑这是谁偷偷在地上铺了绿色毯子。
三十年后的温岭工厂变得更美了。那些工厂就像花园一样,工厂里再也听不到噪音,也看不到飞扬的.灰尘。更令人惊奇的是废气经过特殊处理后,原本发臭的空气竟然变得清新自然。
三十年后的温岭学校变得更美了。每一所学校里都有大量的绿树,校园里四季都飘着花香。教室里全装上了现代化的设备。同学们再也不用背着沉重的书包,只要带一台手提电脑到学校里就可以开始学习了。三十年后,温岭一定办起了大学,温岭人就可以在自己的校园里上大学了。
三十年后的温岭医院也变得更美了,美得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再也听不到小孩子怕打针的哭声,再也听不到病人在呻吟着。医院变成了人们健康保护中心。
三十年后的温岭是一个绿色的家园。她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家乡人的精心描绘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进入新时代 改革开新篇》这本书,讲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取得的震惊世界的巨变。读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那种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情油然而生。
经常听爷爷奶奶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那个时代,家中兄弟姐妹众多,食物经常不够,经常晚上因为肚子饿而睡不着觉;现在的我们,父母怕我们不肯吃,天天变着花样煮,哪个营养买哪个,隔三岔五,还要买些补品给我们补身体。以前的人,饿得皮包骨头、面黄肌瘦的;现在的人,天天大鱼大肉,还老是嚷嚷着要减肥。以前的人,衣服是拿来保暖的,一件衣服,哥哥穿完给弟弟穿,修修补补,满是补丁还舍不得扔掉;现在的人,衣服是一件装饰品,不好看,没有档次,是不往自己身上套的。以前的人,出行不便,很多人一辈子只能在一个地方呆着;现在的人,三五成群,一有空闲,就要结对出行,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天下,看尽中国美景…….
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感觉到之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我爱我现在的生活,我爱我的祖国,我要感谢那些为了祖国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英雄们,是你们的贡献,让我们过上了现在的生活,我不会忘记你们的,我会努力学习知识,用我的实际行动,来报答你们的付出。
合上《进入新时代 改革开新篇》这本书,我心里在默默地为我自己打气:我一定要做一个有本领,有担当的好少年!
我的家乡-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茅坪村,家乡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一年四季,绿草如茵。
我一直以为家乡的风景和经济是如此繁荣,直到我读了《改革开放》,我才知道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邓小平爷爷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落后的旧中国,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尤其是那些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中日战争,中华名族受尽外国欺凌,民不聊生。毛主席领导的抗日战争的胜利,邓小平爷爷改革开放的提出,中国正在走向不同的时代,如今我要谈谈今天的家乡的情景。和爷爷说的那个年代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家乡坐落在山脚下,高耸而且碧绿的山脉连绵起伏,山上常年绿树成荫,山脚下流淌着一泓清泉,清泉依照沟道流向美丽的田野,田野一年四季不同颜色,春天嫩绿,夏天碧绿,秋天像一片金黄色的地毯,冬天棕色似绵绸,田野上是一片片庄稼,有香蕉树,花生,甘蔗。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每当秋天的时候,农民们收割稻谷,田野上就是一片欢腾的世界,黄澄澄的稻谷,饱满的稻穗足以让人满心欢喜,以前秋来到了,我和爸爸妈妈就到田里收割,现在都用收割机收割了!给农民减轻了负担。
我们村落有200左右人口,年轻人多数出去外面打工了,而我们孩子们在家里幸福的生活,我就读的学校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学校,有先进的教学仪器。我的妈妈在家照顾我们一家,每天我们喝的是干净的水井水,水井无污染,不仅如此,家乡的美食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现在村里生活富裕起来了,家家户户住起了高楼大夏,不怕风吹雨打,人民生活走向小康和现代化,家家户户有了电视 ,手机,洗衣机等等家用电器,每到过年村里的亲人从远方打工回来,带上很多漂亮的衣服和美食,其实这些在镇上已经可以买到。
我爱美丽的家乡,更爱和平美丽的祖国,我爱你--祖国母亲。中国,将会以更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大国之间!
小时候特别幼稚,梦想长大以后当一个大富翁,朋友对我说:“去深圳吧,深圳大,我妈妈说深圳出黄金。而且,我们中国首富马化腾的腾讯公司也在哪儿呢!”于是,我就将深圳定为了很强大很富饶的地方的。在读完《红旗飘飘》这本书的“深圳:中国改革开放之窗”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里特别震惊。
这篇课文写的是1980年的深圳,荒凉,落后,是当年深圳的真实写照但,仅隔一个海湾的香港,却有着“亚洲四小龙”的美誉, 人们都千方百计地逃到香港去。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深圳经济特区正式诞生,成了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慢慢的,那些准备出逃的、已经出逃人一批一批的回来了,甚至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也来到了深圳,开始了创新、创业之路。不到40年的时间,深圳发展成为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人口从2.5万发展到超过1000万,gdp从1.79亿元增长到1.949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6.74万元,居全国首位……深圳这个小渔村,仿佛插上了翅膀,高速度地飞翔。
深圳的经历特别像一句话,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段艰辛的经历,深圳就像一个成功人士,在40年的破茧蝶变的成长路上,走到现在万般荣耀的、人人都想踏上的黄金土地……深圳的成功之路,离不开创造创新这两个词,“来到深圳,感觉自己想长出了翅膀,创业的血液在沸腾”有人这样说。
我们现在住的株洲虽然算不上先进、富饶,在外地提起这个地名还有人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株洲能向深圳好好学习,成为新一代的“创新之都”,加油!
读迈克尔·富兰的《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有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教育改革的普遍推行和持续发展,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成功的教育改革经验提供了广泛的机会,同时也引发了人们进一步思考不同的教育改革模式所隐含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即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不少专家学者为此作了深入探讨,出版了不少有创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所著教育改革三步曲《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变革的力量》续集和《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迈克尔·富兰教授是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教育学院院长,他多年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在这方面成果卓著,是一位在北美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学术声誉的知名学者。“在这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要相信一种变革的力量,或者永远不要设想别人、特别是领导者懂得他们在做什么——不是因为变革者和领导者具有欺骗性或能力不济——只是因为变革的过程是如此的复杂和充满着如此之多的未知,以至于我们大家必须警惕,我们还要致力于调查和解决问题”。《变革的力量》在前言中就如此直接地道出了诸多教育改革的真相,它们主要对过去30年里各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尤其对教育变革的动力、变革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变革的内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许多观点都很大胆前卫,但又让人有一针见血的快意,非常具启发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在教育改革中对宏观的整体改革与微观的局部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并不断努力使每一项革新的措施和政策到位。从多数国家的实践结果来看,这些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各方的牵牵绊绊太多,许多变革都在轰轰烈烈开展之后无疾而终。而“当我们期待的结果与实施的现实相去甚远时,我们简直大失所望。”(迈克尔·富兰语,见《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第6页)。因此,当前许多国家期待在一种结构基本上难以变革的情况下采取一个又一个改革措施,甚至是某些大的举措来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是不现实的,甚至只能给教师、家长、儿童带来更多的问题。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就此告诫我们:仅仅是对最近的革新或政策成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了,而把按计划实施的变革从自然发生的变革中分离出来也不再被人们接受。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切重大的变革和破坏都随时可能发生。简单的说就是,变革的力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讨大多数教育变革的深层动因和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变革的力量而不是变革的牺牲品。那么,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让人吃惊,也耐人寻味。那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系统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使之对待变革就像正常工作的一部分那样,使变革不是与最新的政策相关,而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如何去理解“一种生活方式”的内涵呢?书中一位教师朴实的话语其实就对之进行了极为形象地阐释:“我一直在想如果我能够走进教室使一个孩子的生活发生变化……这样,我活得就有意义了”。显然,使“变革”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主导思想在常人眼里无疑是有点胆大妄为、异想天开了,但迈克尔·富兰在书中却认真考察了这种变革所必需的要素,他觉得:新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对待不可知的事物”。他的一个非常鲜明且有人情味的观点就是:教师是变革的主动力,但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因为社会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因此,变革的焦点应该汇聚到所有的机构及其相互关系上,但教育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要起领路的作用。而当在预期的目标与真实的变革中矛盾挣扎时,要谨记以下8项基本启示:
启示一: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
在制定政策、设立标准并监督其实施时,强制是重要的。但是要达到某种目标——在这里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因为对于变革的复杂目标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创造性思维和投入行动。如果你把他们叙述得越详细,目标和手段变的越狭窄。有成效的变革就是个人与小组提高了开发技能和对新的解决办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强制可以改变某些事物,但是不能影响其重要性。
启示二: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有时还违反常理)
在变化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你不能强制规定什么是重要的,原因就是你不知道什么将事关重大,直至你走上旅程。变革好比“一次有计划的旅程,和一伙叛变的水手在一只漏水的船上,驶进了没有海图的水域”。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样,真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们起步就能到达目的地。
启示三: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但是好的一面是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也不能成功)
问题发生在进行任何认真变革的努力之中,不出现问题是很少去尝试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因为我们只要深入到问题之中,才能够提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问题是通向更加深入的变革和达到更为满意的途径。有效率的组织机构“抓住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启示四:愿景和战略规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愿景和盲目计划)
愿景来自于行动而不是先于行动,并且总是暂时的。愿景稍后形成是因为个人的愿景和共同的愿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时间。集体愿景的形成是一个逐渐深化,“不断增强清晰度、热情、交流和责任的过程”。共同愿景不能是强制的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因此,在变革的新范例中,机构将必须改变习惯上持有的关于愿景和规划的设想。
启示五: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性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方法)
有成效的教育变革尽管不屈从于小集团的思想,也是一个克服孤独的过程。在变革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个人主义“好的一面”。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对于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思想往往产生于多样性和在团体边缘的人。对个人和个人的愿景有一个正确的看法是一个重视探索的机构不断更新的源泉。没有个人的学习也就没有机构的学习。孤独不好,团体控制更坏,同时尊重对立面:个人主义和同事关系。
启示六: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策略是必要的)
集权失之过分控制,分权错在走向无序。中央和地方的单位都互相需要。从一种控制到另一种控制来回摆动,你就什么也做不成。需要的是一种不同的双向关系,相互给予压力、支持和不断协商,这就是同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影响。个人和团体如果不能驾驭这个反论,就会被变革的阻力击败。
启示七:与更广泛的环境相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最好的组织机构既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
教师要使道德目标与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就必须与学生与家长共同努力。而机构为了成功也必须深入它们的环境,既然变革是如此复杂的事,就不应期望学校能独当重任。学习型组织知道对它们的期望和环境中的紧张气氛包含着未来发展的因素。
启示八: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只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
46位用户关注
94位用户关注
57位用户关注
65位用户关注
58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
50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