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提纲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2篇优秀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提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范文(通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3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可见其内容的深刻价值。
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一语中的。马克思用敏锐的眼光和锋利的刀笔直指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为更深一步的解析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提纲鲜明的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等十分具有针对的观点。马克思从每个点入手展现自己的观点。道理虽大,但却讲得丝丝入扣,极为平实。
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终究是高深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是很难理解、很难融会贯通的。该提纲没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雕琢,没用冗长的篇幅,而是简明扼要、思想深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的认识是肤浅的,不能详尽理解其中的真谛。如果几年后再重读,肯定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受益更多。
关于读后感的提纲
以下关于读后感的提纲是由的小编为各位编辑们整理收集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全文不过1500字,但它却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在《提纲》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以往的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批判,同时制定了“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一科学世界观的要点,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非常宝贵的”、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提纲》提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旧唯物主义者认为,主体能够反映客观世界,但主体是消极地、直观地、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他们看不到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属人性特点,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内涵的。马克思在《提纲》的一开始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就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即他们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旧唯物主义者忽视的地方,他们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直观的认识对象,主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是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作用,看不到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这显然造成了他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另外,“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3]。马克思认为,这也是不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认为环境教育决定了人,只有环境教育改变了,人才能改变,人受到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制约,人在环境教育面前是完全被动的。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唯物主义在环境教育和人的关系上的错误认识。指出,实践是环境和人改变的共同基础,人在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也在改造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一致的。接着,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也是不能理解真正的实践的含义。“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4]费尔巴哈不同于唯心主义,他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和人作为他的研究对象,这是站在了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但是由于他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客观的物质活动,看作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他的理解也是不彻底的。在他的《基督教本质》一书中,他把实践看作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5],所以他认为,只有理论活动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看不到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所以他不可能理解实践的真正内涵,这就陷入了庸俗唯物主义。
二、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6]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主体的能动性,认为主体只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体,而唯心主义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他们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确实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却把这一作用加以抽象的夸大和发展,使其脱离了自然界的物质基础,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精神活动,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将绝对观念、主观精神获得了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的主导地位,物质世界包括人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就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这说明唯心主义也是不懂得实践的意义的,他们脱离实践去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不理解人的本质是实践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关于实践观点的批判认为,他们都是不理解实践的内涵的。在批判继承以往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角度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首先,马克思的这句话肯定了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是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改造这一视角出发来研究客观世界,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主体并不是像旧唯物主义者认为的消极、被动地认识客观世界, 而是积极、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最初的自然界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人们首先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使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在实践中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着历史,创造着社会关系,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社会是带有人类主观性的客观世界。一旦实践活动停下来,人类历史也就无从发展了。马克思首先认识到了主体与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正是从这个立足点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接着,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8]这就是说,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自身。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反映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新的认识从而改造周围的生存环境,发展自己,使客观世界按着自己的需要发展,也使自己适应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实践成为人类认识的源泉、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在《提纲》中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9]这就是说马克思把认识的问题也理解为实践问题来看,不仅与以往的哲学划清了界限,而且给实践以正确的解释。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真理即正确的认识,是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相一致、相符合,人类的认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这并不是理论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实现“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10],而为了使客观世界更好地朝着人们所向往的方向发展,人们又会不断地接近“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1],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更好地进行指导实践的活动。而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以及“此岸性”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实践是连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通过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这才具有客观真理性,否则就是错误的。马克思在这里就确立了他区别于以往哲学的新的'实践观
四、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
《提纲》是具有变革意义的重要著作,马克思超越了以往“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以人类的感性物质活动为出发点,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划清了与唯心主义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界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使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展现在人们面前,并提出了哲学的历史使命,“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2]。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实质所在。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的真正含义,忽视了实践的作用,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说明客观世界,然而,认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解释这世界,而是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认为,哲学的历史使命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而应该是“改变世界”,即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做出科学的认识,进而以科学的理论知识为指导更好地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理论和实践应该是统一的,而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指出,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13]。人类可以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推动社会变化发展。哲学的功能是要在正确解释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并对客观世界进行合理的改造,以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五、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世界”,因此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批判和扬弃。这种批判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要广泛运用于实践之上。《提纲》第一次把科学实践观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不仅成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向上发展的关键, 超越了近代哲学,甚至现代哲学,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特色, 从而开辟了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提纲》中隐含的现实主体与对象世界客体、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以及理论与实践等等的矛盾关系的萌芽, 为马克思日后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全面展开和日臻完善开启了思想的帷幕。《提纲》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骨架或缩影, 而实践范畴则是这整个骨架的支点。所以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正确领会他的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至关重要。在社会历史领域实践的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践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狼图腾》读后感1000字
辛卯年六月,临近毕业,翰文兄临行前赠我一书——《狼图腾·姜戎》,意在唤醒自己灵魂深处的狼性。利用工作休息等闲暇时间,每到共鸣处,发人深思触动心灵处,都会勾勾点点,浓笔勾勒,加以标示,以便日后重读。历时一个多月,已于
今日拜读完毕。除《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后,此为我所拜读第二部小说。期间,有些许感触,给予表述,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
阅读之前,我曾经听说过这本书,以及其他的一些以狼为题材的书,在同龄人口碑好的还有《狼道》《藏獒》之类的书籍小说。出于翰文兄的强烈推荐,又兼翰文兄的亲笔签送,外加霸气的赠言,我试着开始了这段心的路程。
这是一个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的近乎真实的故事。在那个年代里,作为一名知青,陈阵自愿来到当时仍过着游牧生活的内蒙古大草原,接收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文中的“陈阵”“张继原”“高建中”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所以读此书犹如在读作者的草原日记。每一个场景的描写犹如亲历其境,多有让人阅读起来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以至于自己感觉好像沉溺在了小说营造的大草原氛围之中,经历着陈阵同样的经历——与狼共舞的草原原生态生活。从记述陈阵来到草原和毕老人一起看蒙古狼打围黄羊,到自己掏狼崽,养狼崽,再到建设兵团剿狼灭狼,再到自己亲手把精心养大的“小狼“送上腾格里,以及二十年后重回草原看到的人与事。其间,作者一边记述这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一边从一点一滴的经历中阐述游牧民族文化与农耕民族文化的冲突与优劣,一次次展示自己心中汉文化与蒙古民族文化的强烈的思想冲击,一次次被腾格里的自然规则所折服,自己也渐渐成了理解草原这片热土的少有的汉人。文中作者从一个个血淋淋的事件后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感悟,每一次对比后产生的结论都使自己汗颜,深深的折服,同时又发人深思。起初,阅读三分之一的时候我就产生了和陈阵一样的想法,也掏一窝狼崽,也能打打草原蒙古狼。这也萌生了想去草原,想去内蒙古的冲动。可是,随着阅读的加深,我知道我的这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了。因为随着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的侵入,草原已经破败不堪,大面积沙化,原有的腾格里相传千年的古老法则已经失效,狼的诸多优点也不会再展现在中国境内的草原上。如文中作者的感慨一样,以后很难再见到千年不变的腾格里了。如他所言,二十年后鼓足勇气重返草原,草原已经物去人非。与狼共舞的岁月成为陈阵今生弥足珍贵的回忆,小狼的结局也成为陈阵一生的遗憾。我想草原的今天给陈阵带来的创伤,或许能让他再撰写一部著作。知青下乡再学习的期间,陈阵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喝奶茶、吃羊肉、淘狼崽、蒙古包还有还有套马竿,养狼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期间的那些所思所想,这些足以让陈阵珍视一生,他的人生也因此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因为我们这些后辈们根本没有了这样的经历,根本没有了重返草原,享受原始腾格里美好而自由的原始游牧生活里得机会,更难有再享受原始蒙古人的豪放与热情。草原的变迁,不仅是陈阵的悲哀,更是我们后来者的悲哀,因为我们没有再也没有窥视狼图腾的奥妙,洞察狼带给我们的一次次刻骨铭心的“课堂”。从这个角度上我们是悲哀的,作者是幸福的。作者的经历是让人心痛的,也是让人羡慕的。草原没了,还有人惦记着那片曾经的热土,还著了书,从这个方面讲,我们又是幸运的。所总之,作者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同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时间已经远去,事情每天一直在发生,草原很难再恢复到以前的水平,狼也再难回到腾格里,这是狼的悲哀,是草原牧民的悲哀,也是华夏民族的悲哀,更是你我的悲哀。为了不让这种悲哀不再继续,请审视你我自己的言行。
除了在书中读到作者对狼的痴迷,以及作者对很多问题阐述背后深刻的含义以及狼的野性与“诡计多端”之外,我还读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人往往被自己的高大所迷醉,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所以无所不用其极。然则在大自然面前,这些显得很愚昧很自大。而往往在没有恶果到来之前,总是倔强的认为自己的决定是对的。可是结果往往超出人所能辖控的范围,三门峡的烂尾工程就是一个血淋淋的实例。书中的外来户所作的“恶行”带来的后果,从作者的痛心疾首,言辞凿凿,大篇幅的抒情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对此的深恶痛绝。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不得不算是推广“发展要更加注重自然生态保护”的好教材。
拓展阅读:写好读后感的四个要点”
一是读懂全文:
认真读书,努力做到“人入问,心入文,情入文”,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自己真正受到教育。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矗
二是选好“感点”:
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两点做“感点”,围绕“感点”来总结心得体会。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三是联系实际:
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实际,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自己的感受,使感想落到实处。这是写好读后感的重点。
四是处理好引用原文和抒发感情的关系:
读后感重在“感”。引用原文要少而精,抒发感想要详而实。这是写好读后感的难点。
23位用户关注
99位用户关注
76位用户关注
35位用户关注
89位用户关注
40位用户关注
38位用户关注
89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