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心理学史读后感怎么写好?本为精选了2篇优秀的心理学史读后感范文,都是标准的书写参考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学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现代心理学史的读后感
我不是心理学专业学生,但大学以来已经学习了两门心理学专业课,第一门是大二上学期时所修的《现代心理学史》;另一门是这学期的《社会心理学》。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我始终关注哲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同和异,关注心理学的学科特色。
大二上学期时,学习《现代心理学史》,师领老师引导我们精读了duane schultz所著的《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从哲学对早期心理学的影响,到wundt于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再到精神分析学说。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理学从wundt 开始始终不渝地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这里的“科学”一词当然指的是追求客观与精确的自然科学。这正是心理学有别于哲学之处。师领老师曾提到一种观点,即有人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而哲学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当时的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在我看来心理学始终难以作为一门严格的自然科学存在。
这学期学习《社会心理学》后,对自己当初的看法加深了认识。从心理学史来看,wundt,tichner等人将内省(introspection)作为心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这决定了他们所追求的客观与精确难逃质疑。即便是那些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在实验之后进行内省也不可能做到对之前已发生的思维过程做出客观的描述,或多或少的主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事后描述的客观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这一问题上更为严重,duane schultz曾在《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一书中专门开辟一节讨论这个问题,他指出弗洛伊德的理论本身就排斥科学方法的验证。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一种人文的诠释,本身不需要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来确立自己的有效性。我想这正是有人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看作一种解释学理论的原因。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3]。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人为中心。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对象,人始终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的研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会干扰研究的客观性。更何况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人,研究者在做心理学研究时的客观性也是相对的。正因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或者说每一个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使得社会心理学家在对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总会有其适用的局限性。
duane schultz认为心理学至今仍未发展到范式阶段(the stage of paradigmatic science).我却相信心理学永远不会,也不该发展到范式阶段。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性决定了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所建构出的理论,不可能像牛顿开创的经典力学那样统治学界几百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应该像前文引文那样“从不同的理论中整合各种观点”,这也许才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正途。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威力几乎冲击到了人类学术大厦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历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都像模仿自然科学,将自身建立成科学的史学,这样的努力已经证明是失败的。研究人的学科固然要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养分,但人文学科终究无法成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强调人文学科本身也具有真理性是19世纪末以来西方哲学家所努力的重点。社会心理学的位置正处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不偏不倚才是最好的态度,这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
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1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史呢?
其实任何学科都有历史,都要经历萌芽、诞生、发展、成熟等过程,从而最终形成一个完整严谨的学科体系,研究历史可以使人们洞悉曾经发生的事,从中总结出经验指导未来的研究、吸取教训规避可能出现的错误,所以学习历史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是同样,但为什么心理学特别重视历史研究以至于要专门写书来记录,何以不见生物学史、哲学史或者绘画史?那是因为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直接联系,“一个心理学家如果对他的研究领域缺乏一定程度的历史掌故,他就会歪曲看待当前的情况……错把旧事实和旧观点看成新……仍然不能评价新运动和新方法的意义”,波林的这一段话或许能提醒我们,对历史缺乏了解的匹夫之勇只能带来愚昧的重复。几千、几百年前提出的问题现在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心与身关系、人性的本质、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可以说现代心理学同过去心理学的区别不在于所研究的问题,而是在于研究的方法。
在这样一个学科背景下,我阅读了舒尔茨的《现代心理学史》,这是一本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叙述西方心理学发展历程的一本著作,侧重在于对历史线索的分析和阐述。书中记录了从心理学诞生起初到近期的发展脉络,以及对心理学发展有过影响的人物,这些心理学家们的思想和学说晦涩难懂,但他们思想的深度却是我们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读了《现代心理学史》我最大的感受是,舒尔茨给我们展现了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碰撞、争奇斗妍的一幅画卷,并且客观地给予了他们评价,虽然其中不乏舒尔茨个人的观念和感情色彩,但能尽量做到不求全责备已经非常难能可贵。史,是对以往的继承和批判,不能只有继承而没有批判,不能一味地加以批判,也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来强求心理学的过去,任何一种进步都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
现代心理学史上的各个学派都对这门学科有深浅不一的影响,有些学派的理论内容可能已被推翻而只剩下一些名词还被延用于心理学之中,有些学派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前进再度受到重视,心理学史也是不断的尝试错误与修正所累积下来的历史。过去并不代表错误,每一学派的观点虽然都有其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其闪耀光芒的一面——它们深刻提示了人类心理过程的规律性,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
读完这本书,个人觉得其中晦涩的理论和学术观点并不会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者有多大启发,但我至少学到一点,那就是要通过学“史”培养自己的鉴别力,客观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掌握其合理的本质。研究历史,实质上是发展战略学的探索,从而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2
心理学是什么?我读了《现代心理学》后才明白心理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心理与脑,情绪,压力与健康等等,而我认为一个人的心理能影响一个人行为,性格,处事方法等等,所有我觉得作为一个现代人,不仅需要身体的`健康,跟需要心理的健全。
大部分的现代人身体都属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但是其实我们的心理是否也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呢?随着现代的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的经济加速发展,然而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也要随这飞速的步伐与时俱进。但是年轻人为了适应这社会的形势过程中往往产生不少的心理上的问题,如在当今的社会的情况下,竞争大,挑战大,难免出现一些心理的问题,现在有不少的学生为了不落后于别人而不科学地埋头苦干,甚至利用休息的时间去读书,却由于心理的压力往往导致考试的成绩底下,继而,引发情绪消极,产生严重心理不平衡,甚至走向极端,当然这不仅仅指学生,社会中各个层次的人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不少的高校的学生有自杀倾向,而且这种倾向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关注。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学生时代是充满幻想,激情和美好的,而自杀中80%却是于青少年!这很难让人理解!而我作为一个学生来讲,却能更好的去阐述这个问题,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肓的政策下,很多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每一个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有很高的期望,然而过分严厉的管教,又过分的要求孩子,如家长为了孩子比别人聪明,占用孩子的假期时间而参加补习班,没有自己的空间。孩子也为了使自的家长滿意而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而一旦做的不好,则产生不少心理压力、心里不平衡等等不良心理因素。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心理健康在生活中也是举足轻重的。但是现实中往往很多人对此却是抱不屑的态度,他们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总认为是有不良行为或者是有见不得光的事,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是件耻辱的事情;觉得心理不健康就不是正常人!殊不知,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存在这种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很好的去梳理这种心理,导致久堵缺梳,容易让人走上极端。鲁迅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如果这些人把内心的压抑用一个合适,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那么或许再次打开报纸的时候就不会让我们为某件事而感到惋惜了。
我现在的观点,是看了《现代心理学》之后的切身感受,我前面有提到心理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性格等等,其实还有一些生理也是可以被心理所牵动的,比如我们常有的失眠也可能是心理上引起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自己身体情况,也要注意自身的心理状况。
上面讲到压力与健康方面的心理只不过是心理学一小部分,其实还包括认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总之我认为心理是一个人枢纽,能正确的梳理它,你将会拥有年轻心态,顺利的工作,美满的爱情生活。
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3
我不是心理学专业学生,但大学以来已经学习了两门心理学专业课,第一门是大二上学期时所修的《现代心理学史》;另一门是这学期的《社会心理学》。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我始终关注哲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同和异,关注心理学的学科特色。
大二上学期时,学习《现代心理学史》,师领老师引导我们精读了舒尔茨所著的《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从哲学对早期心理学的影响,到wundt于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再到精神分析学说。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理学从wundt 开始始终不渝地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这里的“科学”一词当然指的是追求客观与精确的自然科学。这正是心理学有别于哲学之处。师领老师曾提到一种观点,即有人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而哲学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当时的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在我看来心理学始终难以作为一门严格的自然科学存在。
这学期学习《社会心理学》后,对自己当初的看法加深了认识。从心理学史来看,wundt,tichner等人将内省(introspection)作为心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这决定了他们所追求的客观与精确难逃质疑。即便是那些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在实验之后进行内省也不可能做到对之前已发生的思维过程做出客观的描述,或多或少的主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事后描述的客观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这一问题上更为严重,舒尔茨曾在《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一书中专门开辟一节讨论这个问题,他指出弗洛伊德的理论本身就排斥科学方法的验证。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一种人文的诠释,本身不需要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来确立自己的有效性。我想这正是有人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看作一种解释学理论的原因。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人为中心。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对象,人始终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的研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会干扰研究的客观性。更何况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人,研究者在做心理学研究时的客观性也是相对的。正因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或者说每一个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使得社会心理学家在对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总会有其适用的局限性。
舒尔茨认为心理学至今仍未发展到范式阶段(the stage of paradigmatic science)。我却相信心理学永远不会,也不该发展到范式阶段。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性决定了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所建构出的理论,不可能像牛顿开创的经典力学那样统治学界几百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应该像前文引文那样“从不同的理论中整合各种观点”,这也许才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正途。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威力几乎冲击到了人类学术大厦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历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都像模仿自然科学,将自身建立成科学的史学,这样的努力已经证明是失败的。研究人的学科固然要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养分,但人文学科终究无法成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强调人文学科本身也具有真理性是19世纪末以来西方哲学家所努力的重点。社会心理学的位置正处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不偏不倚才是最好的态度,这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
75位用户关注
11位用户关注
13位用户关注
94位用户关注
67位用户关注
64位用户关注
25位用户关注
87位用户关注